时间:2022-10-30 17:32: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畜牧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动物防疫经费不足。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用于专门的防疫经费仍然缺乏,导致疫苗费、消毒费等问题一直不能很好解决,严重阻碍了防疫工作的开展。
(二)动物防疫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畜牧养殖业动物防疫人员缺乏普遍缺少必要的专业培训,不能按照正确的免疫操作规程进行免疫,或注射部位不准确,或注射剂量不足,导致免疫效果差,动物防疫力量不足。
(三)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薄弱。
动物疫病防治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普遍实行的是春秋普免与月月补免相结合的防疫办法,由于防疫工作量大、工作面广,特别是基层防疫环境条件恶劣,防疫人员易出现厌战情绪,致使免疫密度不能常年保证达100%,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薄弱。
(四)科学饲养管理能力差。
长期以来,我国对畜牧养殖业的动物疫情管理采取的是一种封闭的内部管理方式,遇重大疫情才以密级文件形势内部通报,不公开、不透明的管理方式存在诸多弊端,造成科学饲养动物的管理能力较差,难以有效开展动物防疫工作。
二、今后养殖业发展对策与探讨
畜牧养殖业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针对目前的现状,和多年的实践经验,谈一谈抓好动物防疫工作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增强风险意识,认真做好疫病防治工作
一方面大力开展《动物防疫法》宣传,宣传疾病的重要性和危害性,提高广大养殖户对防疫工作的认识和正确理解,消除他们的依赖和对抗情绪。另一方面增强风险意识。清醒地认识到动物疫病控制的长期性,增强风险意识,同时要更充分认识到,动物疫病是可以防预控制的,因此,政府要多宣传,多引导,多监督,根据综合防控的战略,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科学防疫,高效防疫,构建重大动物疫病控制的长效机制。
(二)县乡两级财政部门逐步增加动物防疫工作的经费
对发展生态畜牧业减免税收、优惠贷款,对疫病发生的费用和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对畜禽养殖企业征收排污费,用于环境治理和环境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乡镇畜牧兽医站生产生活条件,并在保障必要防疫经费的同时,重点将动物疾病防疫疫苗补助经费列入财政经常性支出中,确保经费到位。
(三)加强疫病防控,增强保障能力
一方面应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健全领导防疫责任制,实行行政业务两条线责任制,以防为主,防重于治,使防疫工作做到高密度,不留死角。另一方面应规范动免疫工作。每年应按各种动物疫病的流行特点,做好大面积的强制免疫工作,例如春秋防疫只针对少数疫情,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发动各级动物防疫人员做好动物疫情普查和预防注射工作。再次,加强人员素质培训。从疫苗保存、使用剂量、注射方法等方面加强培训,提升防疫人员的整体素质,逐步使防疫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确保免疫安全,提高免疫效果。
(四)加强养殖创新,改进生产方式
畜牧业生产方式与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密切相关,规模化饲养便于集中采取动物疫病防范措施,因此,应创新养殖,切实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对于小规模散养农户应加强知识培训和教育宣传,引导其向健康的生产方式转变,同时,应重视大规模养殖对外污染、外部负效应等弊端,改进生产方式,加快向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的进程。
1.1促进畜牧养殖人员自身养殖水平的提升
虽然我国的畜牧养殖历史比较悠久,但是当前养殖的模式以及养殖的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很多畜牧养殖人员难以得到有效的技术支持。再加上养殖人员自身养殖技术和知识水平方面所产生的限制,使得畜牧养殖人员普遍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养殖问题,却不知道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因此在我国的农村地区推广畜牧养殖的先进技术,就可以帮助畜牧养殖人员更好的了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养殖的技术,从而促进他们养殖水平的提升,有效的解决在畜牧养殖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大力的推广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还可以对养殖技术加以进一步的规范,从而降低畜牧病死的发生几率,有效的提升畜牧产品的质量,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1.2促进农村畜牧养殖行业的全面发展
在农村地区加大畜牧养殖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可以对农民们的养殖行为加以规范,从而降低生产所需要的成本,促进生产产品质量的提升,满足社会各界对于产品质量的需求。这样通过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还可以推动整个农村畜牧养殖行业的大力发展,确保畜牧养殖行业的健康运行。
2当前我国农村在畜牧养殖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畜牧养殖人员对于先进技术在应用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困难
由于我国畜牧养殖行业的历史比价悠久,因此农村地区的畜牧养殖人员也在养殖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养殖方式。此外畜牧养殖人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比较有限,这样就使得他们在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不注重对于先进技术的学习。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于新技术不愿意去学习,学习的能力和应用的能力也不高,这样就给技术的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2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方式还不够完善
当前在对畜牧养殖技术进行推广时主要是采取宣传或者是培训等方式,这些方式的效果十分的有限,停留在说教的层面当中,难以使得养殖人员能够真正的掌握以及熟练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其实每一项新兴技术在进行应用和推广之前,都应该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推广效果。
2.3所推广的知识不够先进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畜牧养殖人员所掌握的养殖技术相对都比较陈旧,甚至很多的知识停留在了几年之前,这样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对于畜牧养殖技术的实际需求。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经济方面的限制和制约,推广的知识不够先进,没法让畜牧养殖人员阅读到最新的期刊,也没有能力提供给他们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2.4投入方面存在着不足
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在畜牧养殖行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人才的培训等方面都存在着投入不足的现象,投入不足也已经成为了农村畜牧养殖先进技术推广工作当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如果投入的经费不足,那么就会影响到相关书籍和刊物、设施的购置,技术人员的知识也得不到及时的更新,这样就使得推广的养殖技术难以真正的满足畜牧养殖行业的实际需求。要想提升我国农村地区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水平,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上述的问题和不足加以分析,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来加以优化和完善。
3优化我国农村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建议
3.1提升推广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
对于农村地区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工作来说,一个十分重要的主体和力量就是推广的人员,因此要想提升技术的推广水平和推广质量,首先就需要提升推广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对于原有的技术推广人员也要定期的组织培训,对于那些年龄比较小,文化基础比较好的人员也要进行一定的培训,这样就可以拓宽他们的学习途径,鼓励他们投入到自主的学习当中。
3.2政府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大投入的力度
对于我国的农村畜牧养殖行业来说,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资金的投入,因此这就需要政府的相关部门加大对于技术推广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和建设,此外知识的更新以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引进等方面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引导。虽然推行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已经有了五年的时间,也积累了丰富的推广经验,但是仍然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资,对于培训工作加大组织和重视的力度,对于所需要的物资也要及时的供应。可以采用印刷和发放科普材料等方式来对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加以推广和普及,还需要购置一些必备的生产和检验设施。
3.3丰富和完善推广的形式
当前我国在农村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中所采取的推广方式没有及时的更新,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推广的效果和技术的普及。针对上述的情况和现象,就需要相关的技术推广人员不断的采取措施来丰富和完善推广的形式。首先应该建立起推广的基地,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展开相关项目的实验以及培训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还可以招收一些学员,在学员完成学习毕业之后,就可以让他们直接的参与到养殖过程当中,这样同传统的说教方式相比较,可以取得更好的普及效果,提升农民的应用水平。
4结语
1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人畜共患病疫情严峻
畜牧业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的废弃物料中,尤其是那些大规模的畜牧养殖场以及畜牧业产品加工厂,其在运营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料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容易产生大量的三废物质。虽然,国内畜牧业在运营模式上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发展变化,更加注重生产过程中环保性以及长久性发展,但是很多措施都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所以其所产生的效果也微乎甚微,甚至有的畜牧业生产公司违反法律规章制度胡乱排放废气物。还有一些黑心企业将一些病死的牲畜进行加工打包运输到市场中,造成了畜牧业食品市场安全卫生境况每况愈下,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此外,国内有大部分畜牧养殖场多分布在农村地区,很多牲畜生物饲料加工厂的饲料制作过程不符合规范标准要求,还有一些疾病防治卫生中心的各项工作体系不健全。而且这些卫生检疫站点内部没有专门的污水杂物处理设施与程序。
很多专业技术工作者缺乏定期检查身体健康的专业知识以及措施技能,所以一旦传染性疾病产生,他们则成为第一批感染患者。同时,目前畜牧业卫生检查队伍中仍然存在一大批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卫生检疫以及疾病预防技能与专业素质,同时有关部门对这一群体的工作人员进行的再教育与培训力度太小,容易导致检疫监督活动的不规范,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目前已经形成卫生检疫队伍工作能力一般,思想观念落后,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各项事务的技能水平过低。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在活禽市场上购买现杀现宰的鸡鸭鱼肉比较安全,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往往集市上的动物都是没有经过检疫部门检查的,所以不安全性比较大。另外,集市上的露天环境通常充满了杂物,为各种疾病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温床,加速了他们的形成与传播。
2畜牧兽医卫生问题出现的原因
在各种卫生检查体系与技术不断完善的当下,畜牧业的健康卫生状况仍然令人担忧,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①相关的卫生监管部门体系部完整。②相关卫生产业的投资管理工作问题严峻。③各种病菌的变异加重,增强了药物产生的可能性。④气候的变化导致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加剧了病菌的滋生。⑤人口流动性的加大为各类病菌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3针对目前畜牧兽医卫生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1)应该加强动物检测防疫的教育宣传工作,尤其是要加大力度提高不同规模畜牧业经营者的卫生防疫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心与功德心,加强对这类人群的教育培训工作,要求他们认真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的考核。(2)相关的管理机构应该严格执法,将各项管理法规落实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一些违反相关卫生标准规范的违法行为,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达到疾病预防的目的,为畜牧产业健康卫生的有序发展提供坚实的卫生防控机制。(3)各个地方政府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鼓励当地畜牧产业的有效发展,合力地利用土地资源,鼓励新型畜牧产业结构的构建与发展。(4)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应的发展制度,加大力度对一些活禽现宰集市场所的查处,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增加对畜牧小区的规划设计。
总之,我国畜牧业要从根本上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重视畜牧兽医卫生检验工作,通过完善兽医公共卫生监管体系,制定卓有成效的监管制度和公共宣传政策,让我国畜牧业走上健全、健康的法制化发展道路。
作者:甘华单位:贵州省德江县平原镇农业服务中心
本文作者:梁全 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农业委员会
大同市发展现代畜牧业,在不放松猪、鸡生产同时,集中打造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四大优势产业区,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现代畜牧业格局。现代牛奶优势产区。重点包括大同南郊区、大同县、阳高县3个县区,到2015年,区域奶牛存栏16万头,产奶32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116%、95%。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园区和奶站,扩大养殖规模;加快奶牛品种改良步伐,推广TMR饲喂技术,建立苜蓿、青贮优质饲草饲料基地;净化奶牛重大疫病,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现代肉牛优势产区。
重点包括大同县、新荣区、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5个县区。到2015年,区域肉牛出栏19万头以上,牛肉产量3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123%、132%。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肉牛养殖园区,扩大养殖规模;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推广优良牧草种植、粗饲料科学加工、配混合饲料饲喂、标准化管理等技术;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肉牛增重和牛肉品质。
现代肉羊优势产区。重点包括广灵县、浑源县、灵丘县、天镇县、左云县、新荣区6个县区。到2015年,出栏肉羊395万只以上,羊肉产量5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171%、134%。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养殖园区(小区、场),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扩大养殖规模;推广杂交改良,着力提高母羊繁殖性能;推广饲草科学加工,实施高效育肥模式,提高肉羊出栏率。现代绒山羊优势产区。重点包括广灵县、浑源县、灵丘县、天镇县、左云县、新荣区6个县。
到2015年,存栏绒山羊31万只以上,羊绒产量104吨以上。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养殖园区(小区、场),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推广晋岚绒山羊优质品种,提高产绒量和绒细度。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有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来支撑。大同市在发展现代畜牧业过程中,围绕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重点实施六大工程。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要求,新建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养殖园区(场、小区),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畜产品产量。到2015年养殖园区将达到639个。对现有规模化养殖场,加快标准化改造和扩建,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采取政策引导、龙头带动的办法,引导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场户向标准化养殖场区集中。饲草饲料高效利用工程。大力推进草地建设保护与“三化”草地治理,到2015年,全面完成天然草地确权,建设人工草地70万亩,飞播种草9万亩,改良草地328万亩,建立“三牧”草地(禁牧、休牧、轮牧)242万亩,使草地植被盖度提高到70%以上,载畜量提高1倍以上。选择6个5万亩的集中连片草地,实施种草养畜、划区轮牧,建设大草原、大牧场。发展青贮玉米种植,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建立饲草料基地50万亩,青贮秸秆100万吨,秸秆饲用率达到50%,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畜牧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扶持培育畜牧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引导本地资本转型发展现代畜牧业力度,吸引雨润、顺鑫、宝迪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大同,加快提升大同畜牧企业的规模和素质。到2015年,培育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8个,畜产品加工率达到80%。鼓励企业建立基地,形成与养殖户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体。
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工程。规划建设19个大型物流企业,包括畜产品储备基地、大型综合物流园等,搭建物流交易信息平台,形成产销衔接体系,拓宽流通渠道。在京津等城市的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建立45个大同品牌鲜畜产品销售专区、专柜,实现农超对接。畜牧业安全保障工程。建立动物标识及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9个县区建立数据采集终端,70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建立数据采集点,实现从动物饲养、运输到屠宰各个环节标识和信息查询可追溯管理。
制定并实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立10个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建立市、县重大动物疫情预警指挥系统及动物疫情测报站。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工程。聘请国内外生态、畜牧领域院士、专家组建顾问团,指导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强区域内畜牧兽医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改善装备,强化服务。大力推行“包场联户”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服务模式,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1.饲料加工机械化方面。我国畜牧业的饲料加工起步较晚,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时期,我国的饲料加工技术,在设备方面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调配饲料、熟化饲料的机械加工已经趋于完善。此外,我国的饲料在袋贮方向已经开始利用生物技术和装备,在草颗粒草粉加工方向也开始逐渐普及全日粮配方的技术和设备。但是这一方面,对于技术、人才和资金都需要很大的后备支持,所以设备发展并不完善,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畜牧饲养机械化方面。对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讲,主要的畜牧饲养集中在家禽饲养以及牲畜中的猪、牛饲养。目前较发达的是家禽饲养,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家禽饲养方面就形成了一系列标准化的设施。但是像电脑自动化控制、智能孵化设备目前只有在大型的养鸡场可见。现在我国养鸡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单一链式喂养,喂养的速度较低。
我国目前养猪机械化发展只占了整个行业的30%,余下仍然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猪舍的建造方面,农户可以清楚地分出保温栏、育喂栏和产仔栏,但是在猪舍的饮水、消毒、喂食和清理方面并没有完全采用机械化。我国先进的养牛机械几乎90%以上都是依赖国外进口,自行研制生产的设备少,局限在移动车式、管道式、提桶式。
二、畜牧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首先,畜牧业机械化程度低,大部分使用半机械,即便是具有先进机器的大养殖场,机械的使用效果也不尽理想。中小型的养殖场,机械配置率低,技术支持较差,经营环境滞后,这已经成为畜牧业全面发展的一个瓶颈。其次,技术质量和服务体系落后。目前市场上机型单一,相互操作起来配套性较差,在售后服务上问题较多。
三、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策略
我们在清醒地认识到现存的问题后,就应该要全力解决,科学设定发展策略。
1.加大畜牧业机械化宣传展示。必须帮助养殖户认识到只有通过机械,才能降低饲养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实现产品增值。可以组织沙龙或者以讲座形式互相探讨交流。政府可以组织大型的畜牧业机械展示会,并向农户们普及科学的养殖方法。
2.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畜牧业的机械化和市场体系大环境密不可分,所以必须尽力排除阻碍因素,培养熟练的操作维修队伍,合理分布专业的操作经纪人,根据地区实际来调节收费价格,制定出专业科学的服务流程。
畜禽规模化饲养水平大幅提升,为抵御市场波动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阜新市突出抓好以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的规模化饲养,全市目前已建成养殖小区2533个,畜禽规模化饲养水平达到70%。规模化养殖小区做到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对合理安排畜禽存出栏显得更加理性。在第1季度畜禽市场出现全国性下滑,没有盲目出栏,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良性发展。同时,通过规模化饲养,推行程序化免疫,在投入品安全、药物残留及畜禽疫病方面均得到有效控制。
畜牧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
结合“科普之冬”、“科普之春”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班、进村入户现场授课等形式,继续推广一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畜牧实用技术。第1季度,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场次,发放技术手册及宣传材料1.5万份。其中,推广发酵床养猪面积累计达到6万平方米,养猪数量达10万头,直接增加经济效益800万元;推广秸秆养畜技术,奶牛基地以推广全株青贮玉米为主;肉牛、肉羊基地以推广秸秆黄贮为主,全市50%以上的秸秆已转化成饲料,既增加了牛羊的饲草饲料来源,由充分利用了阜新市丰富的秸秆资源。
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建成畜牧业专业合作社218个,成为农户与市场、加工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建成种畜禽场40个,畜禽良种培育、扩繁和推广体系进一步健全。有饲料生产企业33家,年生产加工能力40万吨。建立了畜产品安全体系,阜新市成立了畜产品检测中心,市和阜彰两县均成立了畜产品安全监督机构。基层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乡镇监督所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均列入了县区财政预算,村级防疫员的补助额度有所增加。建立健全了市、县、乡三级畜牧业信息网络,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切实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为畜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阜新市分别成立了畜牧产业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确定1名领导班子成员任组长,抽调业务能力强的技术骨干成立奶业、肉牛等8个产业办公室,统一负责各个产业发展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对各个产业实行百分制量化管理,明确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与各个产业负责人签订了责任状,定期协调调度,按期限时完成,确保工作质量。
本文作者:刘文生林彦栋工作单位:辽宁省阜蒙县东梁动物卫生监督所
1河北省畜牧业发展状况评价
1.1数据获取选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作为因子分析的观测样本,用S1~S31表示,其中河北省用S2表示,15个量化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畜牧业年鉴》。
1.2过程及结果
1.2.1将原始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见表1。由表1可见,KMO值大于0.5,Bartlett球度检验的卡方统计值为1026.281,相伴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1,表明各变量间信息重叠度较高,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来进行评价。
1.2.2计算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见表2。由表2可知,前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93.657%,涵盖了指标数据中的绝大部分信息,故选取4个主因子。
1.2.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因子载荷矩阵提取因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由表3可知,F1在(X12)、(X3)、(X7)、(X8)、(X15)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将其命名为羊和奶牛生产能力因子;F2在(X13)、(X4)、(X14)、(X9)上有较大载荷,将其命名为家禽生产能力因子;F3在(X5)、(X1)、(X10)上有较大载荷,将其命名为猪生产能力因子;F4在(X6)、(X2)、(X11)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肉牛生产能力因子。分别计算各主因子F1~F4的得分FAC1~FAC4,并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比重为权重进行线性加权和计算综合得分。其计算公式为:F=(33.646×FAC1+26.192×FAC2+20.952×FAC3+12.867×FAC4)/93.657。其中F为综合得分,结果见表4。
2分析与讨论
河北省(S2)畜牧业发展状况中羊和奶牛生产能力的权重最大,贡献率达到33.646%;家禽生产能力次之,达到26.192%;猪生产能力再次之,达到20.952%;肉牛生产能力贡献率最低,为12.867%。从羊和奶牛生产能力因子看,河北省位于我国前列,表明河北省在羊和奶牛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特别是奶牛被列为区域优势产品后,奶牛产业成为河北省畜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但与排名前2位的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从家禽生产能力因子看,河北省同样位于前列,表明河北省在家禽生产方面也具有很强的能力,但同排名第1位的地区存在很大差距。河北省应在重点打造蛋种鸡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更多的家禽类企业,提升河北省的家禽类生产能力。
从猪生产能力因子看,河北省处于中下游水平,且低于平均水平,与排名前5位的地区有很大的差距。今后河北省应引导农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扩大优质种猪改良范围,实行“全进全出”生产模式,在粮食主产区加快建设优质瘦肉型猪生产基地,以大幅提升河北省猪生产能力。
从肉牛生产能力因子看,河北省处于中上游水平。虽然生产能力较强,但与其他强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应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推广快速育肥技术,建设肉牛繁育基地,因地制宜发展肉牛及乳肉兼用品种。从综合得分可以看出,河北省位于全国的第5位,是畜牧大省;但河北省的猪和肉牛生产能力仍较低,是河北省畜牧业发展的短板。今后河北省应着力补齐这一短板,使畜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
作者:徐文君冀德刚杨雨时张丽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理学院
(一)存在巨大的存货风险
畜牧产品将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的特点。畜牧企业由于这一特点而存在巨大的存货风险,例如:存货在购买、储存、市场价格变动后带来的财务风险。畜牧产品并不是哪里都能生产、也不是什么季节都可以生产。因此,畜牧产品在购置原材料是很可能出现无法购置或购置成本过高的风险。而当农产品比较丰富时,可以顺利采购到需要的农副产品,而对其的储存又成为新的问题,农副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对存储有着较高的条件。
(二)筹资环节中存在的风险
目前,我国的畜牧企业中大部分都存在资金缺口问题,而一定能出现资金缺口问题时,大部分畜牧企业会选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形式来摆脱资金缺口问题。但是由于大部分畜牧企业的特殊性,很多畜牧企业的筹资渠道比较窄。例如:有的畜牧企业在向银行提交贷款申请时,经常会出现贷款手续繁琐、审批艰难等问题,有的畜牧企业经过一番周折后仍拿不到贷款。另外,由于银行贷款的成本较高,秀企业如果出现经营问题很容易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
(三)存在现金流风险
目前,很多畜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存在着资金短缺、资金缺乏流动性的问题。例如:有的畜牧企业将企业的资金大部分都集中在了农副产品的采购与生产环节中,最终导致有的企业没有多余的资金来进行技术研发、革新、扩大再生产。再例如:有的畜牧企业在获得营业收入户,为了新一轮的生产经营而将刚刚收回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农副产品的采购中,这种做法极有可能造成企业资金链的断裂,最终使企业的经营出现危机。
二、我国畜牧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
畜牧企业的财务外部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它的存在对企业的财务决策、财务分析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畜牧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比较广泛,例如:自然环境、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法律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畜牧企业的生产、加工、存储等,从而对企业的利润造成影响。行业变化的影响也是造成畜牧企业财务危机的又一因素。畜牧企业应该及时对行业环境进行分析,一定要做到未雨绸缪。
(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身的原因
我国的畜牧企业大部分是来自于全国各省市、郊县、乡镇企业中的初级畜牧养殖作坊,这些企业主要依据的是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在销售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直销方式。但是,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畜牧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简单地认为只要在财务管理中不出现资金浪费、乱用资金就是远离了财务风险。
三、畜牧企业低于财务风险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风险意识,健全企业的风险治理机制
畜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树立风险意识,上至企业的领导层,下至企业的普通员工,必须认识到财务风险给企业经营与发展带来危害。只要每一位员工头脑中都树立了风险意识,一旦在经营中出现异常,员工或领导就会及时发现。这就要求企业定期在企业内部举办财务风险讲座;利用企业的网站、微信、微博等传媒途径向每一位员工宣传财务危机内容;对财务人员的工作做好监督与管理,避免财务人员工作失误带来的风险。
(二)不断拓宽筹资渠道,拓展企业的理财投资思路
我国大部分畜牧企业面临着筹资渠道单一的主要问题。而在投资中又经常出现失误的现象,因此,畜牧企业必须在有效控制企业从财务风险的同时拓宽筹资渠道。在进行筹资前,畜牧企业必须做好详细的分析与调研,制定资金筹集方案。将资金的筹集实践、数量、成本等因素充分考虑在内,为企业编制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低成本的筹集方案,帮助企业规避的财务风险。
(三)合理规划、理性投资
畜牧企业通过各种渠道筹集来的资金除了用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与经营外,还可以投入到非农产品的领域中。为了降低企业的风险,畜牧企业必须做好投资前准备,对投资项目所处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相关的国家政策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对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饱和度等进行考察。当然必须避免进入那些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或领域中。
(四)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全面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农业、畜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畜牧产品的生产、加工直接影响着畜牧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而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并在政策上、税收上给予了较大的优惠。但是,畜牧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因此,畜牧企业必须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全面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结语
队伍老化,思想不稳基层兽医站建站初期人员多是由民间游医组成,现大多数已退休,由其子女顶替,他们中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居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能力有限。畜牧兽医的大中专毕业生因乡镇兽医站收入无保障,社会地位低下而望而却步。为了维系现有防疫工作的开展,兽医站只能留任文化程度低的员工。目前的防疫队伍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50%,与新形势下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严重不适。由于评价机制不健全,考核机制松散,没有明确的目标责任体系、利益诱导机制与激励机制,严重影响了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辛苦,防疫人员纷纷转行、“下海”、“跳农门”,队伍很不稳定。检疫装备简陋,影响动物检疫工作由于对基层检疫站的投入资金不多,导致基层设施较差,无法适应当前动物检疫工作的需要,甚至有的乡镇畜牧兽医站在多次的机构改革中被排卖或转让,根本就没有乡镇畜牧兽医服务机构的办公场所。基层防疫人员装备简单,冷藏和防护设备都无法配备。乡级站缺乏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遇突发动物防疫案件或重大疫情,很难做到及时、准确掌握信息,迅速上报疫情,快速作出诊断,采取果断措施控制扑灭疫情。
健全动物防疫机构,稳定防疫队伍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为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在机构建设中要合理界定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职责和任务,突出动物防疫和科技推广工作,统筹考虑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人员编制,特别要充实县、乡两级防疫力量;采取切实措施,稳定专业人才,实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证书制度,保证省、州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0%,县级站不低于90%,乡级站保证100%。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综合素质针对我市动物防疫队伍的现状,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动物防疫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教育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1)材和培训师资。按农业部编写的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统一培训师资。由县(市、区)统一组织的方式对动物防疫员在每年春秋两次集中防疫工作前进行两次集中培训。(2)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组织年龄较小、有兽医知识和技能的防疫员举办专业学习班,使其获得专业技术文凭。(3)外聘大中院校的教授及行业知名专家集中时间进行培训。对于从事畜牧、防疫、检疫、兽药执法以及兽医诊疗等专业性强的技术人员,加强法律及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要结合本地区疫病流行特点,追踪国内外最新的疫病防治动态,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集中培训和针对性指导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促进动物检疫工作发展。建立强有力的考核机制将动物防疫考核结果记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内容,能有效督促政府对动物防疫的重视程度,投资相应的人力和物力,确保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前的动物防疫考核都是上级业务部门对下级业务部门,政府很少参与,考核结果也不影响对政府政绩的评价,根本不能吸引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的关心,极大地制约于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落实。2.4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建立科学、稳定、合理的财政保障机制是顺利开展物检疫工作的最基本的保障。将兽医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的工作经费及村级防疫员的补贴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用于乡村级防疫员的工资(依地区而定工资标准)、培训和相应的配套设施的建立和购置。基层防疫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利国利民的回报性工程,各级政府部门要权衡利弊,尽早行动起来,因为它关系着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文作者:梁小萍张杰平工作单位:广西凭祥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1.1生源情况分析
就读中职校特别是涉农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由于生源文化水平普遍低,自律能力较差,是我们推进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实行自主招生后,这一问题更显突出。从中职校的生源情况分析,绝大多数进入中职校的学生并不是心甘情愿的,甚至有少数学生不知道自己是来学什么的,这些是家长的意愿;因此,导致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或学习能力较差,对传统教学形式反感,没有兴趣。这样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地困扰。
1.2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从教师教学情况来看,大部份教师从观念和教学方法上还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思维上,也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是用5min左右的时间复习旧课后引入新课,并用80min左右时间对新课的内容进行讲解,最后用5min时间来小结、练习或布置作业。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学生情况,特别是作为传统的畜牧兽医专业,仍然存在着“课本上养猪,黑板上喂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兽医临床课中动物普通病的教学,在授课中大部份时间是在课堂上进行,实训实习时间少,更谈不上学生的主动学习,以至导致学生临床实践经验的不足。学生在顶岗实习时,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岗位工作。
1.3中职校现状分析
从中职校现状分析看,其教学模式中,特别是在专业课中理论讲授时间占据80%左右的学时数,学生实训实习的课时数相对较少;同时,中职校的师资力量薄弱,人少事多或缺乏“双师型”教师,实训实习教学设备硬件建设滞后等,也是造成中职学生实训实习的课时数减少的原因。
2对教学改革的探讨
针对学生、教师及学校的现实情况,我认为中职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观念转变才能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模式
现在中职校教学和以往中专教学是不一样的,培养学生应更多的是注重对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由于生源情况改变以及行业企业对中职学生需求变化,导致了中职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要进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首先,思想观念要改变,必须摒弃一些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把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其次,中职校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应采取“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的思路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切实抓好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建立特色的中职培养模式。
2.2构建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根据当前畜牧兽医专业的行业特点,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畜牧兽医行业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胜任畜牧业生产、经营、建设、服务于第一线需要的具有掌握动物科学畜禽饲养与动物医学疫病防治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构建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应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与对人才的规格要求,按照行业、企业需求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畜牧兽医专业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选择教学内容;依据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安排教学进度;按照职业结构与岗位内容的变化,构建具备一定弹性的课程体系,要随时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课程体系构建中应始终贯穿素质教育,通过校企文化的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健全的心理和健康体魄以及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畜牧兽医这个专业。教师要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专业课教师可提高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文化课教师可了解专业知识并融入在教学上;而更多的是教师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应树立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行动能力的理念,综合行动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个性能力和专业能力等4个方面,改变只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做法。
2.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几年,尽管中职校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网络和多媒体系统进入课堂,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带入了崭新阶段。网络和多媒体全面运用于畜牧兽医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动物传染病》中传染病病变组织器官用大量的图片代替了原先老师的板书或者讲授,《畜牧学各论》的品种介绍、设备观摩、养殖场建设、人工授精、饲料配合、畜禽的饲养管理等均可用多媒体或录像教学。即使这样,总体上来说创新还不够。下一步教学改革,我们应借鉴“行动导向”模式,为学生提供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机会。老师们应该树立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职业教育实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研究教学的方向、方法、内容和形式等;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尽可能成为职业实践者;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内容,不能停留在“教书匠”的位置上照本宣科。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投身教学过程,摆脱“排排座,听课课”的被动局面,通过小组学习、项目工作等活动来体验学习。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调整态度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尊重。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中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我们应由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教学方法向大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转换。但也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椐不同课程内容采用不同行动导向法,如《动物传染病》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卡片法、伙伴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式进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中可应用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进行;《畜禽的生产与经营》可运用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引导启发法等教学方法进行。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改革,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浓厚兴趣的支配下,学生能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具有好奇心的事物上,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培养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显得很重要。要使学生对特定事物产生兴趣,教师需要去引导。
2.4考核手段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目前,中职校对学生的考核手段主要以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实习报告和试卷成绩等为依据。这种考核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如只能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记忆程度,许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仅仅靠考前几天的突击记忆就可以考试过关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和个人专业能力的培养。中职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不同于大学本科生的,因此,我认为应根据社会对畜牧兽医专业的需求,对课程学生成绩考核评价进行调整,将理论课程的考试成绩调整为总分的30%,实验成绩为20%,现场技能考试为40%。职业素养(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情况等)为10%。通过对考核手段的调整,我相信能够改变过去重理论轻技能的局面。考核的过程化、多样化和灵活化,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有利于中职校学生发展。
3结语
农区畜牧业“入世”后,在部分畜产品相对过剩、资源约束、市场约束增大、增收难度加大等多重挑战面前,如何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走出困境,提高效益,从而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调整的重点及首要目标是什么?笔者就此谈点个人看法。
1养殖结构多元化
1.1稳定生猪数量,提高效益.笔者所在的农区,传统上畜牧业几乎就是一个“猪天下”,生猪产值占牧业产值的50%以上。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普通肉猪已出、现供大于求,效益低下的局面。这种态势必须改变,应把生猪饲养量稳定在一个恰当的范围内,突出狠抓肉猪品改和质量提高,主攻出栏,降低粮耗,追求效益上。
1.2一突出发展草食牲畜发展草食牲畜,既可挖掘饲草资源,促进节粮,又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现代化生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区应当花大力气发展牛、羊、兔等草食畜禽,积极开展奶牛养殖、高床养羊、集约化养兔,将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
1,3努力发展小家禽家禽个体小,占地少,耗料低,生长快,效益好。农区应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桑园、果园、水田、塘堰、溪河等,养殖鸡、鸭、鹅等小家禽,积极推广田上养鸭、机械化养鸡,实行规模养殖。
1.4开发观光型畜牧业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引进、繁育、养殖珍稀动物,开发观光型畜牧业。
1.5规模适度在农区,要继续稳定千家万户为主的畜牧业养殖经营方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农民克服小农意识,扶持养殖大户,搞规模养殖。规模大小应视其生态环境条件、饲料资源、资金来源、人员构成等情况而定,搞适度规模,因为只有最佳规模,才能获得最佳效益。不要拔苗助长垒大户,即使人为垒起来,也是昙花一现、必亏无疑。
2畜禽品种优质化
近年来,部分大宗畜产品出现的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过剩,是低消费水平下的过剩。实现畜牧业生产从数量型、温饱型向质量型、营养型转变的核心是品种优化。
2.1大力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强化良种意识,瞄准世界动物育种高新技术成果,不断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尽快改造、取代低劣品种,进一步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利用外血良种的增产增收潜力。如我市推广生猪已取得明显效益。
2.2保护优良地方品种农区不少优良地方畜禽品种,其含金量颇高。在引进外血品种的同时,保护好优良地方品种,加强选育工作,保护其遗传资源。
2.3规范良种公畜配种业务农区种公畜的引进、饲养、配种业务,应在县主管部门的统一布局、监控下,由基层畜牧兽医站专营,实行统一供精,做到品种优质化,供精有序化。
3牧草种植规模化
必须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转变观念,在加强秸秆等农副产物加工利用的同时,变粮、经二元种植为粮、经、饲三元种植,推行种草养畜。
3.1种植牧草的好处一是经济效益可观。农区大田种植优质牧草,其产值是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产值的3~12倍;二是生态效益好。牧草根系发达,能因水保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三是产量高,营养价值高。四是可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增加后作物产量。
3.2农区种草,是种、养业调结构的最佳切入点以地种草,以草换肉、换蛋、换奶、换毛、换皮,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价值,又实现了种、养业优势互补、互促,延长了产业链条。持之以恒,完全可以成为农区经济的新增长点。
3.3引进牧草种籽应注意的问题应经权威机构鉴定合格,先作小区试种,证明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叉高产优质,再大面积推广种植。
4技术推广日常化
牧业技术推广、普及工作,应做到程序化、日常化、长期化。
4.1加强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基层畜牧兽医站是农区畜牧科技的直接推广机构,也是畜牧系统直接面向农户的服务组织,肩负着防疫灭病、品种改良、技术推广、物资供应、销售服务等多种职能,在农民增收增效中功不可没。当前基层畜牧兽医站工作环境条件堪忧。必须稳定、完善、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站,编制内人员的经费应尽快按国家规定纳入财政预算。同时,按政策规定标准收取好规费和有偿服务费,以增强其活力和实力,避免国家发展畜牧业的法律法规、政策、技术措施在基层不能落实或变形走样。
4.2努力提高牧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加大对畜牧技术推广人员,尤其是中青年推广人员的政策、法规、技能等诸方面的培训力度,促使其知识不断更新,能力不断提高。不断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县畜牧局和乡(镇)畜牧兽医站。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牧业技术推广队伍,以增强畜牧科技推广的后劲。
4.3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根据当地养殖项目的技术要求,定期不定期地、有针对性地举办基层干部、养殖户、营销人员技术培训班;结合当地实际,编写乡土教材、实用技术资料,发放到户,指导生产;还要充分利用广播、墙报、集会等来收集并提供信息,预报行情。
5防疫灭病规范化
5.1健全法制进一步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法规、政策,让全社会都来支持、配合搞好动物防疫检疫工作。
大悟县地处鄂东北边陲,是大别山区的一个贫困山区县。55万人口,1950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八山半水分半田。,农村人平纯收入1601元。建国以来,特别是“七·五”以来,大悟县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受到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落后的生产方式、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现仍未摆脱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束缚。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
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依赖着种植业生产的发展。大悟县历来对猪禽的生产较为重视,可从两个方面数字说明这一点。一是把猪牛羊禽的饲养量按牛单位折算,猪禽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三位。二是在畜牧业产值结构中,猪禽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二位。而猪禽的发展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种植业提供农副产品的多少。四九年,粮食生产水平低,年产4.4万吨,牲猪年末存栏只有2.5万头。五七年,粮食产量达到五十年代最高水平,产量11.22万吨,牲猪年末存栏达到该年代最高水平,为9.6万头。五八年至六一年,使粮食由10.33万吨下降到七万吨,牲猪年末存栏也从7.8万头降到2.6万头。七o年至七二年,粮食产量过15万吨大关,牲猪年末存栏也过10万头大关。八o年至二00一年,粮食产量连年上升,由14.9万吨上升到20.4万吨,牲猪存栏也由13.2万头上升到24.8万头,为历史最高水平。因而畜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种植业的制约。
二、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偏小,宏观控制难以实现。大悟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人平只有七分耕地,单纯靠粮食就是绣出一朵花来,也只能解决温饱,但发展畜牧业的潜力却很大。一是草山草坡面积大,有天然草场124万亩,据测算可载畜8万个黄牛单位,而目前只利用了60%。二是饲料来源广,大悟县是全省三大花生生产县之一,年产农副产品等饲料5亿公斤,但实际用于养畜的只占47%,在农业结构中,种植业产值通常占农业总产值的60%左右,畜牧产值只占30%左右,所占比重太小。而在畜牧业内部,只重视粮食畜禽的发展,忽视食草畜禽的发展。按牛单位计算四九年食粮畜禽与食草畜禽之比0.44:1,八五年为2.57:1,九0年为1.26:1,与当前耕地面积与草场可利用面积之比0.51:1不相称。
对于农业结构,大悟县采取了一些措施予以调整,但由于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综合素质差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难以达到目的。
三、千家万户饲养、小群分散经营、传统的饲养观念和方式未摆脱,出栏率、商品率低。大悟县畜牧业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这种千家万户饲养,能利用各自的有利环境、剩余劳力、农副产品、残剩食物、简便畜舍等生产出小量的畜禽产品。但是,传统的饲养观念和方式未摆脱,大多数农民还是“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下蛋换点油盐钱”的生产观念。饲养方式多采用,喂猪“一瓢水,一把糠,一篮菜”,耕牛全靠稻草养命,养鸡“白天自找食,进笼一把谷”。因而,长期以来,牲猪出栏率未超过75%,商品率未超过80%,耕牛出栏率、商品率均未超过10%,山羊出栏率、商品率未超过50%,家禽出栏率、商品率未超过20%。
四、畜禽品种杂乱差。大悟县畜禽品种主要来源于江汉平原一带,由于农民的科学养畜水平低,畜禽乱配、近亲繁殖,使畜禽品种普遍存在“杂、乱、差”的现象。品种低劣,导致饲养时间长,生产性能低。出栏一头250斤左右的肥猪需要一年多的时间饲养,耕牛个体象驴子,山羊长得象狗子,鸡蛋象麻雀蛋。
五、草山草坡面积大,自然牧草丰富,但利用少,浪费大。大悟县山场宽阔,各类草场毛面积124万亩,可利用面积109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的连片草场有37处。草场年亩产鲜草695公斤,平均14亩载一个黄牛单位,可载畜8万个黄牛单位,而实际只利用了60%。其原因主要是成片草场多分布在高山、远山区,而牲畜又多集中在村庄周围放牧,放牧半径小,群众又不懂制作青干草喂畜的技术,而在十月份后,牧草已老化,被砍回家当柴火烧掉了。
六、畜牧产品销售半径小,流通渠道狭窄。大悟县畜禽产品主要是内销,外销很少,而且是个体商贩占了大头,商业、外贸部门的主渠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以外销量最大的牲猪为例,八三年外调量为32897头,八五年下降到9693头,九二年后一直徘徊在2万头左右,只占牲猪出栏数的10%左右。从牲猪内销看,个体屠夫垄断了牲猪收购市场,压价压秤赚黑钱,农民养猪一年,不如屠夫杀猪一天。
七、畜牧部门基础差,服务功能低。八0年以后,大悟县畜牧业防、繁、管、治机构相继建立起来了,基层技术人员为千家万户服务,对畜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县财政投入低,政策性收费又难以收起,导致正常工作难以运转,技术人员外流严重,诊疗设备一直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服务功能较低。
二、大悟县畜牧业的现状,是贫困山区畜牧业的缩影。因此,在发展山区畜牧业上要针对山区的现状特点,确定发展方向和方针。在制定措施上,要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在发展要求上,必须逐步实行四个转变。一是农民的养畜观念要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意识转变到现代商品生产的意识中来。二是从小农经济的封闭式生产方式转移到科学性、商品性生产方式上来。三是从一家一户的个体效益转变到千家万户的规模效益上来,并逐渐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四是从当前的生产初级畜产品转变到深度加工上来。
〈一〉根据资源特点合理区划、布局,重点放在潜在优势上。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划分若干自然经济小区,发展不同项目和品种。
1、城镇郊区:交通、能源、信息等都比较发达,人才、技术、资金条件都较好,市场对肉蛋奶需求量大,应重点发展生猪、奶牛、禽的饲养及畜禽产品加工业等。
2、低山丘陵区:农业较发达,人平耕地面积较大,农副产品多,应重点发展猪、水牛、禽等畜牧业。
3、中山、高山区:山高人稀,居住分散,交通闭塞,农业落后,但草山草坡面积大,牧草丰富。重点发展牛、羊、兔、鹅食草动物,可建立肉牛、奶牛、肉羊、草禽等基地。
〈二〉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重点放在发展草食动物,走种草养畜的道路上。过去,一讲到发展种植业就单一抓粮,发展畜牧业就单一抓猪。而牲猪发展的好坏与粮食的丰欠有密切的依赖关系。因此,要保持畜牧业的稳步发展,就必须重点放在发展食草动物上。这是因为,一方面食草动物对粗饲料的转化率是食粮动物的五倍以上,成本低、饲料报酬高。另一方面,山区有广阔的山场,有充足的饲草资源。发展食草动物的数量多少,要以草场载畜量的多少来定。在荒山荒坡水源好,土层厚的地方可人工种植品种优质,产量高的豆科牧草,种草养畜既可提高养畜饲养水平,又可提高载畜量。
〈三〉在发展千家万户饲养的同时,重点放在建设资源相对集中的规模畜牧业上。畜牧业具有投资小、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适合农民目前的生产要求。如果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以发展较快的养畜专业户和专业村典型引路,一定能调动千家万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应发展规模畜牧业。如在连片草场的地方建立食草畜禽场,在城郊区和低山丘陵区建立食粮畜禽场。适度规模地集约式经营有利于提高科学化和商品化生产程度。
〈四〉改良畜禽品种,重点放在提高畜禽产品率上。畜牧业与种植业一样,品种问题至关重要。要改变长期形成的畜禽品种“杂、乱、差”现象,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繁殖率、出栏率、产肉率、产蛋率。就必须引进优良品种,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推广经济杂交。
〈五〉处理好畜牧业与它业的关系,重点放在发展生态农业上。在山区,发展畜牧业往往与种植业发生矛盾,如与种植业争夺面积,人畜争粮的矛盾等等。处理好这些矛盾,必须在合理区划,统一制订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走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增值的道路,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首先是处理好牧林关系。在山区,往往会出现放牧与兴林,种草与栽树之间的矛盾。可在树间种草,分区轮牧解决这一矛盾。这样既可保持水土流失,又可以“以短养长”,还可以用畜粪肥林,以牧养林。
其次是处理好牧粮关系。主要是表现在种草与种粮、人畜争粮的矛盾上。解决这个矛盾主要是在满足人们食粮的基础上采用种草养畜和种粮养畜。种草养畜可以超出种粮两倍以上的效益;种粮养畜,如种玉米作鸡饲料、种大麦作猪饲料等等。在紧张的地方可套种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