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5 10:12: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能源危机的实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解决能源危机的传统创新失灵
目前,包括煤在内的化石燃料能够提供廉价的7×24小时电力,化石燃料以实惠的价格和有效的基本负荷,为全世界提供了66%的电力。
但是,化石燃料发电会释放有害的温室气体,其中大部分为二氧化碳。政府问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估计,每年因化石燃料燃烧而排放到大气里的二氧化碳,78%来自发电行业。
随着人口膨胀,能源需求也会成比例增加。预计到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加49%。如果不出台限制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政策以及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煤炭使用量必须增加64%才能满足人类的能源需求。
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助于缓解我们对环境问题的担忧。不过,迄今为止,这些替代性能源一直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大多数可再生能源无法做到“7×24小时供应”。此外,大型能源存储系统也尚未开发成功,无法把波谷电力存储起来,以供波峰时使用。
一系列尚待开发的创新技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找到支持新能源发展的力量,这是不小的挑战。
为何能源危机的挑战迄今尚未得到解决?答案是,没有明确的“胡萝卜”(激励因素)来推动或许5年至10年后才能见成效的创新;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大棒”(监管规定)来强制组织机构和社会去解决问题。技术障碍、高昂的成本、过时的监管系统等,都是前进路上的拦路虎。
X奖基金会(X PRIZE Foundation)视能源危机问题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大挑战,它的解决宜早不宜迟。如何才能打破障碍、激励创新,改变人类能源生产和使用模式?X奖基金会认为,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动员全世界的力量,激励众人参与,争相解决那些看似不可思议却不无实现可能的大挑战。X奖能源与环境奖项目组由思科集团(Cisco)发起设立,希望通过激励性竞赛推动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
林德伯格 飞越大西洋带来的启发
正如X奖基金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彼得・迪曼蒂斯(Peter Diamandis)博士所说:“被证实之后,它是个真正的突破,但在被证实之前,它只是个疯狂的想法。”是疯狂的想法还是真正的突破,关键看人们能否冒险一试。不幸的是,大多数的私人公司和政府机构都厌恶风险,对失败的恐惧令他们裹足不前。
不过,X奖激励人们冒险,鼓励人们不惧失败力求成功――所谓成功,形式多样,既包括巨额的奖金、市场失灵得以纠正,也包括培育一个新兴行业,乃至最终催生一项利于全人类的根本性突破。
迪曼蒂斯博士创设X奖,其灵感源自邮递员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的冒险故事。1927年,为了赢得2.5万美元的奥泰格奖(Orteig Prize),林德伯格驾驶自己的飞机“圣路易斯精神号”(The Spirit of St.Louis)飞越大西洋,成为“单人不着陆跨大西洋飞行第一人”。为了争夺这笔奖金,9个团队共计花费40万美元。这一切催生了今天2500亿美元的航空业。
通过此事,迪曼蒂斯博士意识到提供巨额奖金的激励性大奖赛的力量。1996年,当时没有人相信一个私人资助的团队能开展商业太空飞行活动,因为那是政府专属的领域。私人太空飞行?真是个疯狂的想法。但X奖基金会投资了25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设立了奖金额高达1000万美元的安萨里X奖(Ansari X PRIZE),以催生私人太空飞行这一跨时代的新行业。
根据竞赛规则,一个私人资助的团队想要夺魁,必须建造和发射这样一种航天器――两周内两次携带三个乘客到达距地面100公里以上的太空。为争夺1000万美元的奖金,来自7个国家的26支代表队参与竞争,总计耗资1亿美元。2004年10月,莫哈韦航空航天风险投资公司(Mojave Aerospace Ventures)获得了该奖项。他们的团队由著名航空设计师伯特・鲁坦(Burt Rutan)领衔,资金由保罗・艾伦(Paul Allen)赞助。
安萨里X奖有效地利用了250万美元的投资,结果开创了一个10亿美元的全新产业。这堪称一项创举。今天,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正依靠诸如艾龙・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公司等商业太空飞行服务机构,来完成进入国际空间站的任务。
激励性大奖赛的可行性已被众多X奖竞赛所证明,既包括140万美元的温迪・施密特石油清理X挑战赛(Wendy Schmidt Oil Cleanup X CHALLENGE),也包括1000万美元的进步保险汽车X大奖赛(Progressive Insurance Automotive X PRIZE)。在前一个项目中,每分钟的石油回收率达2500加仑,石油回收率超过70%,这样的水准比当前业界的标准好上两倍。而之前,许多业界人士认为这个目标不可能达到。更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10名进入决赛的申请人有7名都达到了这个标准,而获胜队美国的Elastec/American Marine竟然做到了现在业界标准的4倍。
展开碳捕获竞赛
这种模式也非常适合解决当前的能源大挑战。激励性竞赛的主要优势之一,是能够吸引不同群体的思想领导者和创新者参与。他们独特的新观点对能源挑战的解决至关重要,而这些人通常都身处行业之外,他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努力以实现目标。我们需要这类创新型思想家携手合作,集中精力解决全球能源问题。
X奖基金会希望能够实现三个突破:一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的排放,让化石燃料继续作为基本负载能源和过渡燃料存在;二是降低主流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开发能源存储技术,用于储存非高峰时段生产的能源,帮助提高可再生能源作为基础负载电力来源的使用率;三是为未来打造全新、创新、洁净、高效的电力供应。
三管齐下的策略有助于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但只有在上述所有领域均实现重大创新,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可否在生产甲酸或石墨烯时顺带生产能源?可否制造一种容器,在生产过程中分离和捕捉产生的二氧化碳?答案是,如果能将二氧化碳作为商品加以销售,那么电厂将有动力来积极管理它们产生的二氧化碳。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继续依赖化石燃料,直到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能够满足能源需求。
民以食为天,本书讲的不只是养家糊口的粮食,而主要是工业粮食,包括油、气、煤和钢材、水泥、水等资源。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中产阶级的日能源消耗主要是食物,人均大约2000卡路里,现在,中产阶级人均日能源消耗量超过20万卡路里,其中包括车用的汽油、照明用的电能,还有取暖用的天然气,等等,增幅达到了100倍。依此类推,现在人类对世界资源的新需求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2000倍。地球能承受人类这样的资源消耗量?何况各国GDP的规模和增幅还在不断增加。
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源即将枯竭的警钟不时敲响,从而历史不断重演马尔萨斯与斯密围绕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及资源三要素的经典争论。传统观念认为,地球的资源总有耗光的一天,届时人类将走向灭亡。作者则认为,借助新的工业革命,采用新的技术,抛弃传统能源消费观,人类可以大幅提高资源生产率,避免这个危机。作者采取的仍是实证主义方法,用大量人们熟知的标志性事件、人物和典型案例,证明我们正在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它本质上仍是一场“资源革命”,而这将是21世纪最大的经济机遇。作者预计,未来15年,发展中国家将有25亿人进入中产阶级。中国将每年诞生2.5个规模相当于芝加哥的新城市。截至2025年,中国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将达221个。这种增长速度必将使得石油、天然气、钢铁、水和其他宝贵资源需求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作者通过分析历史,告诉我们:摆在我们面前的正是百年难遇的绝佳商机。我们不是要面临资源稀缺带来的危机,而是会遇到一个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的机遇,一个会带来数万亿美元利润的机遇。
问题的症结在能源,解决之道是“能源革命”。而互联网恰巧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作者提出了资源革命的五大原则:资源替代、消除浪费、提高“可循环性”、最优化和虚拟化,并详细评述了三星、特斯拉、Zara、Uber、Opower、Zipcar等公司基于这五大原则颠覆商业和生活的创新之举。
既然《资源革命》一书的副标题是“如何抓住一百年来最大的商机”,那么,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带着三个问题来阅读:1.商机在哪里?2.如何发现这些商机?3.如何把握这些商机?
在第二章――旧法新用当中,作者描述了两个案例:乔治・米歇尔的页岩油开采创新,与Opower公司的节电排名系统。
从这两个案例当中,其实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更为深刻的东西,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商机、把握商机。
在米歇尔的案例中,不是米歇尔将IT技术与重大工业领域的结合,而是米歇尔挑战了一件大家都认为“做不到”、“不划算”、“没办法”的事情。根据案例描述,在米歇尔决定对页岩层进行开采之前,业界并不是不知道页岩层有大量石油及天然气资源,而是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大家认为干这事划不来。而米歇尔则用了18年来破解这个技术难题,从而实现了突破,把握了商机,发了财。
在这个案例中,IT技术与重大工业领域的融合,并不是最核心的因素,我们看到,除了这个技术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如米歇尔未雨绸缪买了很多含有页岩层的土地,还有水平井钻井技术,所有这些因素合并起来才实现了经济上可行的页岩油开采。而这些因素背后的推动力,才是米歇尔成功的根本原因。这个推动力是什么呢?是面对显而易见的而众人都认为没办法的资源,挑战“没办法”的决心,而这一点,在当前信息泛滥的时代,显得特别重要。
当下的时代,只剩下两种机会:第一,是你不愿意做而我愿意做的,这是“服务”;第二,则是你解决不了而我能解决的,这就是米歇尔的出发点:挑战“没办法”。
Opower公司的案例,颇有一些互联网经济的传奇色彩。在这个案例中,商业模式能够建立的技术因素,包括了大数据、云计算、行为心理学(本书作者的用语,其实这个效应更像是彭特兰社会物理学中的Peer-See)等多种学科与技术,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Peer-See这种社会物理学效应存在,云计算IT技术本身无法达到节电推广的目的。
Opower公司最别出心裁之处其实在于,其创始人有效地整合了能源消耗中的长尾效应,使原本大家熟视无睹的不可见的分散在各处的能源消耗,变成了显著可见的集约化的节电刺激。
长尾效应(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是互联网经济的一大特征,最突出的表现是电子商务中,在某个区域很少人问津的商品――比如某个特定款式的手工皮包,在传统经济的格局中,无法形成一个独立的市场,可能在产地附近只有2个人需要;但这种商品一放到互联网上,全球各地的本地少量需求汇聚起来,就有可能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立市场了,而提供这个商品的人则完全可能成为这个市场中的唯一供应商。
任何一个家庭的耗电量,对比工业用电的耗电量而言,简直可以不计,但成千上万个家庭的耗电量加起来,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在传统的用电管理中,由于家庭用电分散,单一耗电量不大,难以管理等各种因素,使节电管理只能停留在宣传教育上,而传统的口号式教育又无法影响使用者的感知。Opower公司采用大数据技术,将这些在传统经济模型中无法被直接观察的微粒整合起来,解决了分散且难以管理的难题,使用电的比较水平(而不是电表上的绝对值)直观地呈现出来,并通过Peer-See原理对用电人产生直接的刺激。可以说,将互联网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出来。
米歇尔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挑战“没办法”,解决显而易见的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是开发商机的一个重要途径;
Opower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关注“看不见”,将人们原先熟视无睹的碎片数据整合起来,就能汇聚起一个巨大的市场。
Opower采用长尾效应、大数据、云计算、Peer-See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节电问题,那么是否可以用同样的原理来解决水、气、油等资源的节能刺激与管理呢?
挑战“没办法”,关注“看不见”,才能创造出他人无法创造的价值,才能打造出《从0到1》一书中所提倡的“垄断”型商业项目,也才有机会实现指数型增长。这固然不易,但商场竞争不就是这么回事吗?容易做的事情通常赚不到钱,能赚到钱的都是不容易的事,难度越大,往往也就意味着利润越高。
在传统思维中,节能降耗与发展经济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总要顾此失彼,但书中指出,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改变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整合社会资源,优化提升资源使用方式,向旧有的浪费要效益,以“负成本”创造出“双重红利”来优化社会发展,甚至为经济发展增加助益。哪里有危机,哪里就酝酿着创新的种子。
关键词: 低碳; 旅游; 海岛旅游; 低碳旅游。
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在威胁人类生存的背景条件下,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方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逐渐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低碳的发展方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和能源危机的首要选择。
海岛地区发展旅游有着潜在的优势,一方面海岛是复杂地质、构造运动的见证,具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海岛所处海洋包围之中,与大陆生态系统相比,海岛生态环境更具有多层次性,为多样性生态类型提供了生态空间,呈现出不同的生物生态种群,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特有的海洋与渔业文化,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与地质资源,使海岛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的热点之一。然而海岛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即: 海洋与大陆相分割这种隔离必然限制了海岛与大陆之间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海岛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我国近几十年来掀起了海岛旅游开发的热潮,先后有海南岛、厦门鼓浪屿、浙江普陀岛、山东长岛等海岛得到大力开发。与此同时,许多沿海一些小型岛屿也在积极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由于受直接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地区的海岛往往在缺乏相应的旅游开发论证和开发规划的前提下,粗放式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这种盲目的旅游开发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往往是对海岛旅游资源的过度性甚至是掠夺性开发,必然会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如何通过低碳的旅游发展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旅游对海岛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海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可持续循环,成为发展海岛旅游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1 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
自 18 世纪以来,以碳氢化合物的发现和使用的工业文明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进步,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成为衡量人类物质社会和财富的重要的标准。但是另一方面,以碳氢化合物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正线性增长,并正在影响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而随着人类意识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性,低碳概念就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1]。低碳经济,作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正日益影响和诱导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1. 1 低碳旅游概念分析。
低碳旅游是从低碳经济这一理念衍生出来的,“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在 2009 年 5 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在我国最早以低碳旅游为题的文章,是 2009 年 5 月刘啸在《中国集体经济》上发表的《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一文,刘啸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2]。之后,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低碳旅游概念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黄文胜在《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一文中,认为,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 co2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 尊重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生活方式; 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措施[3]。蔡萌与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4]。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观念与发展、消费模式,它实质上一种降低“碳”的旅游,它要求旅游过程中,在不降低游客体验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节能和减少 co2的排放,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涉及到旅游的各个方面,包括旅游生产过程与旅游消费过程。
低碳旅游从经济的范畴进行解析,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对经济、对旅游的发展方式的一种反思; 从全球发展形势来看,低碳旅游是旅游业为应对全球气候与能源危机所做出的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 从旅游角度来看,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与旅游发展方式。
从低碳旅游的实践来看,低碳旅游应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旅游生产的低碳化,是指旅游企业在旅游生产过程中,利用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广泛的运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营造各种低碳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培育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达到碳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 二是旅游消费方式的低碳化,是指在旅游过程中,倡导低碳化的旅游方式,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碳足迹和 co2的排放,并用实际行动来弥补旅游过程中所排放的碳。
1. 2 低碳旅游的实践。
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经济在旅游方面上的延伸,在节能减排,减少旅游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方面起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当前旅游发展进程中,低碳旅游不再仅仅是一种出游理念,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在实践等各方面也初露端倪。如四川九寨沟旅游景区就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进入,以减少 co2的排放。2008 年,携程网推出旅途“碳补偿”计划,游客在携程网预订机票时,携程将根据其飞行里程,提醒旅游该次航空飞行所产生的 co2排放量,以及减少这个 co2需要种植的树木数量,并提供相应的“碳补偿”选项。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 世博会,大量低碳科学技术的运用和低碳理念的宣传,使 7 300 万参观者切身感受低碳发展和低碳旅游的巨大效应和魅力。2010 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低碳旅游建设峰会上,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黑龙江大兴安岭等32 家旅游单位被授予“中国低碳旅游景区称号”。2011 年,在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化联合举办的“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工作会议暨授牌仪式”上,为表彰在低碳旅游方面成绩突出的旅游景区和地区,安徽黄山景区、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山东泰山旅游景区等 50 家旅游景区入选首批“全国旅游低碳试验区”。在台湾,第一个低碳旅游观光景区—坪林地区,结合台北县旅游低碳城市的愿景与坪林地区低度开发的环境优势,坪林推出了台湾第一个以“低碳”为情境的“坪林之旅”,并邀请在台北县坪林景区骑自行车体验低碳旅游,并应邀其担任坪林景区低碳旅游的代言人[3]等。
2 海岛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的交换过程,一个地区旅游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有着复杂的结构。
一方面环境为旅游的发展提供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 另一方面,旅游活动为环境带来各种副产品,各种旅游废弃物又对环境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有些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robert w. wyllie 在 tourism and society 写到,维持一种高质量的自然环境是旅游开发的首要原则,因为做不到这一点,旅游目的地的魅力就会丧失; 而旅游却日益明显的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要在旅游和环境之间做出取舍的话,将是一种两难的选择[5]。
伴随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海岛旅游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海岛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特有的海洋文化和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等特性吸引了大量游客。由于海岛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地理系统,通过广阔的海洋与大陆相隔,与陆地的交通受限,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以来以渔业为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东部的西部”,而逐渐枯竭的渔业资源使得海岛渔民转产的压力进一步增加,海岛民生的问题亟需得到关注与解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在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海岛地区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旅游方面尤其独特的优势,应充分利用其海洋、森林、湿地等自然碳汇体的优势,发展低碳旅游,吸引旅游者。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不仅为海岛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为海岛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希望,而且成为协调海岛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重要方式。
旅游不仅仅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要素,也是影响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6]。与内陆及沿海区域相比,海岛地域空间相对狭小、生态脆弱,资源和空间有限,环境承载力差,生态系统在干扰下极易退化且不易恢复[7]。在海岛旅游开发过程中,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部分海岛在缺乏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盲目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或者改建工作,如不考虑海岛承受能力、游客规模的前提下盲目的进行海岛环岛道路的建设,扩大海岛饭店、渔家乐等旅游设施的规模,滥砍、滥伐、乱捕,围海造陆等自发的或者有意的行为都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加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和道德约束,在旅游中总是表现出责任约束松弛和占有意识外显的行为特征[8],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某些不道德的行为能对海岛地区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压力,如乱扔垃圾,乱写乱刻等破坏海岛旅游资源的行为,这对海岛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如表 1) ,而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海岛地区选择低碳的旅游生产与消费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发展低碳旅游所依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而且还是解决海岛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重要举措。
3 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实现路径。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概念性的理念,而应该是一种在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新型旅游发展方式。海岛低碳旅游开发不同于内陆地区,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应有自己的特色。相比较于内陆地区,海岛面积比较狭小且比较封闭,与大陆的相隔离限制了海岛与内陆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海岛自然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后,将难以恢复,海岛地区旅游的开发必须持一种慎重的态度,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实现应该基于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等各利益主体的协同。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实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直接降低或者吸收海岛地区空气中排放的 co2;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旅游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和旅游消费方式的低碳化减少海岛地区 co2的排放,推动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实现海岛地区旅游产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3. 1 政府部门。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要求海岛地区须营造低碳的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设施和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引导海岛旅游者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而这些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海岛地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初步阶段必须要求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政策上甚至是专项资金的支持。
作为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政策的制造者、开发方向上引导者,要使海岛低碳旅游真正落实到实处,政府部门必须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政府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行业标准约束、规范、引导、激励、调整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 1) 建立海岛地区旅游企业发展低碳效果考核机制,实施一定的奖惩措施; ( 2) 在现有的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地区比较成熟的相关的认证标准,开发适宜我国海岛低碳旅游切实可行的开发认证体系,严格按照低碳的标准规定行业标准,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提供现实可行的指导和规范; ( 3)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海岛地区开展低碳旅游试点工作,提供政策、资金上的重点支持,并将其成熟发展经验推向其他海岛地区; ( 4) 提供专项科研资金支持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科研工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旅游管理机制与发展模式,为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模式; ( 5) 完善高素质人才培训机制,旅游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9],政府可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并积极引进关于旅游、低碳等发展方面的人才,提供专项资金,对当地社区与旅游企业进行海岛低碳旅游方面知识的培训。
3. 2 旅游目的地。
3. 2. 1 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
旅游体验环境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旅游体验环境对于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提升旅游者审美、愉悦体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旅游者旅游的过程就是追求旅游审美与愉悦的过程。一个好的旅游体验环境能够给旅游者带来更好的审美与愉悦体验。海岛地区在发展低碳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应该充分的利用海洋、森林和湿地等“高自然碳汇体”的优势,吸收和中和大气的 co2的含量,营造海岛地区低碳的自然旅游体验环境。海岛地区碳的排放量主要集中于当地的旅游企业、旅游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海岛低碳旅游开发与改造过程中,在保护海岛环境的基础上,协调各方面利益主体的关系,打造低碳的人文旅游体验环境。
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就是充分利用海岛各种自然碳汇机制,如海洋、森林、绿地、湿地等,同时利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者中和碳的排放量,最大程度的降低旅游过程中碳排放强度,达到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的目的。
3. 2. 2 构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
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低碳的事物和因素,这些低碳的事物和因素可以是各种自然低碳景观,也可以是人工建立的低碳设施景观,还可以是多样化的综合的低碳旅游产品。海岛地区在构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时,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海洋、森林、湿地、湖泊等高自然碳汇资源的旅游价值,可以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或者生态旅游区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在充分挖掘自然低碳旅游景观的同时,在不破坏海岛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经过严格技术论证,海岛地区可以建设各类人工低碳旅游吸引物,如低碳的建筑设施、低碳的旅游社区与低碳的旅游港区等。在整合自然与人文低碳旅游吸引物的基础上,海岛地区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开发各种低碳旅游活动,如海上冲浪、海钓、潜水等各种体育活动和以疗养为主的康体类旅游活动产品,吸引游客。
3. 2. 3 构建低碳的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是指利用各种低碳的材料和低碳技术建造的用于提供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和专用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的建造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运用低碳技术和低碳材料的运用; 二是,在使用过程中低碳的排放。低碳的旅游设施主要体现在低碳的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海岛环境卫生服务设施与低碳能源供应设施中。海岛地区构建低碳的旅游设施可从几方面考虑: ( 1) 使用电瓶车或者新能源车等交通工具替换传统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能源的车辆,构建低碳的交通道路设施; ( 2) 海岛地区应该严格规范各类宾馆的建设,或者建设时应经过严格的低碳技术论证,海岛旅游住宿设施应该以传统的渔家小院为主; ( 3) 渔家乐或者其他的食宿设施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并注意废弃物品的回收工作; ( 4) 海岛地区应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低碳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替代老式的以煤炭或者薪柴为主的能源供应系统; ( 5) 发展低碳的旅游环境卫生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海岛各种生活或者生产垃圾可以选择岛内简单回收处理,或者直接运往大陆进行生态低碳处理,应建立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建设生态厕所,使用生态的垃圾桶。
3. 3 旅游者。
低碳旅游不仅仅应是一种理念,一个口号,更应该是旅游者身体力行的实践,在出游过程中践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 。所谓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可以理解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减少或者补偿个人旅游碳足迹。在旅游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旅游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个人碳足迹具有明显的差异。以旅游交通为例,在跨国旅游活动中,以距离衡量,航空旅游虽然只占 17% 的旅游行程,却占了 54% ~75% 的旅游碳排放量; 而相反,公共汽车交通和铁路虽然占到了所有旅游运输量的 16% ,但却只占了 1% 的碳排放总量。在瑞典,1 000 km 的旅游距离,如果选择使用风和水能源的铁路交通,旅游者的人均碳排放量为 10 g,如果选择航空交通,碳排放量为 150 kg。
伴随全球能源危机与气候变暖压力,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在全球兴起,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外出旅游践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在海岛旅游开发中,环境的保护与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成为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在开发与保护的对立中,应该倡导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主要包括:( 1) 在同样条件下应优先选择低碳的旅游景区,学习低碳旅游方式和减少碳足迹的方法,并在旅游过程中参与旅游碳中和; ( 2) 选择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交通工具时,应尽量选择铁路、长途汽车、自行车或者徒步的方式取代高碳排放量的航空与自驾游的交通方式; 在旅游景区,交通方式应优先选择徒步、租赁自行车或者乘坐景区提供的电瓶车; ( 3) 由于海岛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内陆相比,海岛一般具有多层次的生态环境,呈现多层次的生态种群,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保护海岛脆弱的生态环境,并抵制各种以野生动植物制成的纪念品; ( 4)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带有旅游标签的旅游酒店,优先考虑各种绿色食品、生态食品,以当地的食品为主,节制欲望,力行节约,尽可能的不浪费能源,尽量减少制造太多的垃圾; ( 5) 在进行旅游活动的选择时,旅游者应优先考虑体育、运动、康体类等低碳的体育活动。
4 结 语。
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向低碳的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低碳旅游发展方式势必成为旅游业竞争的重要战略高地,谁能率先成功的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型,坐拥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话语权,谁就能在未来全球化旅游竞争中占有有利的地位。海岛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利用其天然碳汇体的发展优势,倡导低碳的旅游开发与发展模式,降低旅游发展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保护好海岛生态环境。低碳开发和发展模式应成为解决海岛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这对矛盾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海岛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能源;危机;城市生活;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7-0070-02
一、城市能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是关系一个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战略物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作为经济蓬勃发展的发展中大国,能源的问题同样对我国完成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多年来,依靠大量消费资源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驱动下,我国能源需求还将大幅度持续增长。[2]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的需求,需要开展规模空前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能源供应能力。
1.过度使用城市能源面临的环境保护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以及消费的急剧增长,是我国面对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峻,能源短缺危机与环境约束的压力同时并存成为我国能源面临的严重问题。2012年总理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控制温室气态排放工作方案》和《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等。2007年,我国也逐步的开始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可是说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和发展。目前中国能源环境的政策环境的主要还是以政府控制主导的形式为主的政策体系,对市场进行控制,这也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提高效率的必然要求。我国在能源环境等方面还是存在着理念不足,对于所有希望他们的后代也能享受到现代舒适生活的人来说,这是个值得严肃思考的问题,对于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无须刻意发现,看看周围就知道了。这就与很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还存有着差距,发达国家主要主要是以“环境优先原则”为主导原则,而中国主要是“协调发展原则”。环境优先原不仅要求污染者采取严格的治理措施,而且非常重视受害者补偿的问题。中国则强调协同发展,始终把环境保护和经济的相协调列入政策主导的原则,其他原则是实际上是服从这一原则之上的。[3]
2.过度使用城市能源面临的城市消费压力
由于近两年来能源供应紧缺,我们不断地承受着其对居民城市生活的影响,从开始的“涨价”被选入了年度热词到电视新闻、报纸网站很多有关物品价格的报道,如农产品的价格骤升导致的“蒜你狠”“姜你军”的现象,媒体对物价上涨的极大兴趣,其实反映了公众对涨价的敏感性,也说明了能源价格上涨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物品价格上涨与能源价格持续上涨有直接关系,物价上涨的背后实质原因是能源价格的不断增长,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能源价格的持续上升,即使农民那里购买农产品的价格不变,大幅度农产品运输成本的上涨也推动着农产品价格。如果能源价格的持续攀升,其他相关价格也将上升,可以说社会从各个方面都在承担能源价格上涨的恶果。
中国的能源增长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能源消费总量明显受到储量的约束,能源短缺与高耗能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以及能源消费引起的环保影响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能源的稀缺已经明显体现。我们在重视能源开发的同时更要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的问题。
二、节约能源相关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节能力度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重大的转型时期,期望在五年内实现工业结构调整仍然很难,政府积极促进节能,然而在目前低能源价格政策和能源市场缺位的情况下,所有节能活动都将收效甚微。并且在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累积下来的问题和矛盾,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主创新能力薄弱等等,成为影响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产业结构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需求结构的迅速变化,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不协调,服务业比重偏低、农业基础薄弱等状况尚没有改变。因此,遵循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求,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过程和发展效益较高、耗能较低的第三产业来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是我国目前节能的首要战略任务。
2.树立节约能源意识建立制度保障
关键词:建筑表皮;生态建筑;发展;现状;研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能源消耗量不断上升,从而引发了社会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建筑表皮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物与外界接触的直接载体,其生态性则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能耗与建筑室内环境的质量,因此学者对建筑表皮生态技术的研究成了当前热点。
1我国建筑表皮生态技术的发展现状
1960年,Polosoler代创立了生态建筑学;1970年代初期能源危机的“节能建筑”风潮之后,提出了“风土建筑”、“生态建筑”、“健康建筑”的绿色建筑环境设计理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学者主要研究太阳能应用和建筑节能方面的能源消耗层面;1982年李道增在《重视生态原则在规划中的应用》提出全面关注生态问题;1988年吴良镛,提出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综合其它相关学科,把建筑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关注;1999年《绿色建筑》对绿色建筑观及绿色设计,绿色建筑技术进行系统阐述;2000年后,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建筑节能示范楼和建筑遮阳示范工程,但实践中,因建筑表层耐久性不佳、施工困难等,导致了节能产品难以推广,从而促使了国内众多学者结合示范工程展开了相关施工技术、节能监测和效果评价分析的研究,同时开展了相应的遮阳产品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等的研究;2001夏云、夏葵根据我国人口与资源的严峻形势,提出了未来建筑出路;2002年庄惟敏引入国内外建筑设计与生态研究成果;2003年,宋德萱从建筑技术角度研究生态建筑;2009年,刘先觉提出生态建筑学关心的不是生态学全部内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生态表皮是各国展馆的设计核心,生态材料的利用,如万科馆的建筑表皮则是采用加工过的麦秸秆;芬兰馆的建筑表皮采用可回收再利用的废纸和塑料。加拿大馆、法国馆及印度馆等的建筑表皮使用墙体垂直绿化或屋顶绿化。如日本馆的建筑表皮的电力全部来自于可再生资源的太阳能的光电转换等。
2建筑表皮生态技术研究
(1)建筑幕墙
建筑幕墙是建筑物各种部件中,将现代建筑技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得出最完美的艺术典范。建筑幕墙节能实质上是寻求对其传热过程的控制,本质上即断热,阻止夏季室外热量进入的同时,也保证冬季室内热量的存留,主要体现如下三个方面:
①大幅度减少冬季失热和夏季得热;
②由于保持了在冬季室内一侧的较高温度,在夏季时则保持了室内侧较低的温度,从而提高了室内温度的舒适性;
③有效降低了冬季室内结露的可能性。南方地区夏季室内过热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通过幕墙面层透过空气层和墙体进入室内的热量造成。幕墙保温设计中,墙体一般采用外保温形式。
(2)门窗的生态技术
①门窗材料的选择
②提高门窗的气密性
从建筑节能的角度讲,在满足建筑物室内换气的条件下,通过窗户缝隙的空气渗透量过大,会导致建筑物热耗增加,因此必须控制建筑物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量。做好窗户的气密性与保温措施,还与扇与扇、框与框之间,窗框与窗洞之间的密封材料使用和接缝处理相关。
③控制窗的太阳辐射
i窗的构件遮阳形式
阳光通过窗进入室内影响了室内的热舒适性,导致建筑能耗上升。调节进入室内太阳光热辐射量的方法是“堵”和“防”。遮阳防止了建筑物产生局部眩光和过热,保护了室内物体的隔热。遮阳构件出挑深度最小要能遮挡夏至日正午的太阳,最大不能影响冬至日正午的太阳光照入室内。遮阳构件宜与窗顶有一定的距离。窗户的遮阳主要分为内遮阳系统和外遮阳系统,可划分为固定遮阳和活动遮阳。
固定外遮阳系统可分为水平式、综合式、垂直式、挡板式;
活动外遮阳系统可根据建筑内部不同的功能需要或不同的时间段使用需要,进行灵活的调节,能对散射辐射和眩光有较好的控制。活动遮阳分智能化、手动调节。活动遮阳系统主要有刚性活动遮阳和柔性活动外遮阳。
ii窗玻璃贴膜遮阳
玻璃贴膜材料有节能型膜和安全型膜两大类,性能主要是隔热、抗紫外线、美观及安全,可用其提高窗玻璃的性能。据研究3mm普通窗户用隔热膜粘贴在玻璃上,可降低70%以上的太阳的辐射,如果将隔热膜贴在玻璃窗的内层,散热量可降低17%。
(3)屋顶遮阳
表皮的分离是建筑对温度、水、阳光和空气等外界要素符合逻辑的应对。遮阳结合表皮建构的原理是解决了遮阳,同时谋求对建筑表皮更高标准的设计,表达了某种有意义的形式。
①作为脱离装置植入,在部分建筑物中,遮阳设施脱离建筑主体而存在,其作为建筑整体系统的补充而相对独立;
②作为肌理构成植入,当遮阳成为立面的肌理构成后,其会对该立面做出两大基本贡献:增强图案感和细化尺度;
③作为文化载体植入,遮阳构件最初是为了解决阳光问题,但其是有规则形状的实体,不可避免成了建筑符号,表达建筑的文化内涵的载体。如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的南立面上27000个类似照相机快门的伸缩式遮阳百叶,重复而细致的几何图案易让人联想到伊斯兰的艺术特点,是对传统阿拉伯格栅的诠释,从而建立了与阿拉伯文化的关联性,通过旋转改变进光量的小孔过滤了多余的阳光,巧妙解决了遮阳问题。
屋顶遮阳是建筑物夏热冬暖地区夏季防热的重要措施。合理的屋顶遮阳造型和方式,丰富了建筑造型效果,减少了屋面对太阳的辐射吸收,使建筑能耗减少。屋顶的遮阳构件根据一体化程度的不同,可大体分为构件遮阳与屋顶自身遮阳构件遮阳,如百叶遮阳构架、遮阳板、太阳能装置、张拉膜结构遮阳等,其与屋面分离,无防水、保温隔热等功能要求。该方式比较普遍,可单独调整不影响屋顶整体使用的优点。构架作为太阳辐射的过滤器,在炎热的天气,很多阳光光通过百叶被反射。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百叶允许透过部分光线照亮空间。另一种如太阳能集热板、架空通风屋面、金属屋面、加贴绝热反射膜的屋面、双层屋面、绿化屋面等作为屋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保温隔热、防水等物理功能。
3结语
建筑表皮生态技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要从当前社会和自然的法则出发,综合考虑建筑物艺术和技术相结合,建筑师们要注重生态效益,把工艺美学和建筑技术完美的整合,使建筑设计方法重新回到理性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张金歌,封心宇.现代建筑表皮材料的语言表达[J].中外建筑.2009(07)
[2]罗小平.建筑表皮地域性设计研究与分析[J].商品与质量.2009(S2)
摘要:随着国际油价的逐步上涨,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也随之调高,汽车的使用成本也在快速上升中,如何提高驾驶技巧来节油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自己多年汽车驾驶经验并结合车辆运行特点和规律,总结归纳出几点节油操作方法和有效措施。
关键词:使用成本 驾驶技巧 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rise in international oil prices, the domestic refined oil prices will be higher, the cost of car use is also rising rapidly, how to improve the driving skills to oil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ccording to his many years of driving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the vehicle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summarizes some saving operation methods and effective measures.
Keywords: Use cost Driving skills Measures
引言
目前,由于全球能源危机导致油价上涨,因而如何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构建节约型社会,已成为一个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对现代汽车而言,任何一辆新车不仅要具有可观的动力,而且要使油耗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从理论上分析这两者似乎有着矛盾,因为油耗与发动机的排量有着很大的关系,但和一个驾驶员的驾驶习惯和技巧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本人就自己多年来的驾驶经验对汽车节油驾驶做几点分析。
1车辆的正确操作
1.1缓慢驾驶
汽车一般用低档起步,然后缓慢加速,比起有些人起步猛加速,一脚将油门踏到底的方法,在达到同样中等车速时,燃油要省不少。这对于在城市行驶的汽车,每天要起步几十次,甚至上百次,采用缓慢加速,节油量应是很可观的。
1.2使用经济车速
车辆在道路宽直,视线良好的道路条件下,应以不超过40公里/小时的速度,节气门开度为40%—50%的经济车速行驶。因为,汽车在经济车速时,是汽车磨损最小,油耗最低的状态,是最节油的。但在繁华路段,十字路口等,应减速慢行,确保安全。
1.3车辆缓加速时,要脚轻手快
脚轻手快是指脚踩油门要轻,而缓抬,手换挡要快而及时,不要拖档,更不要低速档,高速行驶。轻踩油门能节油主要是因为一般化油器中,有加速、加浓装置,若猛踩油门踏板,加速、加浓装置起作用而“额外”供油,致使耗油量增加。若猛抬油门,会因发动机转速突然下降而起牵助作用,抵消一部分行驶惯性,而使油耗增加。驾驶员换挡时,动作要准确、迅速、及时,不要拖泥带水,换挡动作快,可缩短加速和换挡过程,避免发动机功率无谓损失。尤其是丘陵地带或陡坡上行驶时,换挡的时间越短,汽车的动力性就发挥的越好,就越能节省燃油。
1.4根据车速和道路情况及时加、减档
汽车在用不同的档位行驶,油耗是不一样的。在同一道路条件和一定车速下,虽然发动机发出的功率相同,但档位越低,后备功率越大,而发动机的负荷越低,有效油耗率也就越高,而使用高速当时,结果相反。所以,一般尽可能使用高速档行驶,少用中间档,不要长时间使用中、低档,但也不要在高速档勉强行驶。例如,在上长坡时,单靠高速档的惯性,不能冲到坡顶,在动力感不足,速度下降时,要及时的换入较低档位。如果发动机较长时间处于大负荷,低转速的工况还会使发动机冷却效果不好,条件恶化,容易造成发动机磨损,给发动机带来不正常的损伤。还应避免在低速档位高速行车。因为靠提高发动机转速提高车速的做法,不仅车速提高有限,而且会因发动机转速太高而使实际油耗大大增加,并使发动机过热,导致发动机的磨损加剧。由于低档高速和高档低速同样费油费车,都是档位选择不当造成。所以应依据车速变化及时变换行车档位,从而达到省车、省油的目的。
1.5正确使用制动
制动实质上是一种能量转化的过程,任何不必要的制动都意味着燃料的浪费。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少用制动,也是节油的一项有限措施。除紧急情况下,应尽量避免紧急制动。在通过交岔路口,转弯,下坡等复杂路段,应提前抬起油门,充分利用发动机牵阻作用,这样不仅可以省油,而且还能减少机件磨损。
1.6行驶中的安全滑行
汽车在行驶中,解除发动机驱动力后,靠汽车本身的动能或下坡的势能继续行驶,成为滑行。滑行时一般发动机怠速运转,变速杆置于空挡位置,发动机只消耗很少的油。因此滑行是一种节油操作方法。滑行可分为:加速滑行,减速滑行。即:①加速滑行,也称为人为滑行。在平坦宽阔的道路上行驶,当车辆加速到一定速度(经济车速或稍高),可脱档滑行。待车速降低到经济车速的80%时,再挂入高速档,继续加速行驶,如此周而复始操作,能收到节油的效果。②减速滑行。在预定停车地点前的适当距离、前方发现障碍物、会车或遇红灯等场合,减速滑行(采取脱档不关电门的操作)能充分利用车辆的惯性,减少了不必要的急制动,不但可以节油,而且可以减少机件的磨损和冲击。
2车辆正确维护和保养
节油的前提就是爱护车辆,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做好“三检”工作。对车辆的正常使用,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减少车辆故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⑴行车前:注意检查车辆的轮胎气压是否符合标准,燃料,发动机的油,冷却水等是否符合标准,有无漏油漏水漏气。然后启动发动机,预热3-5分钟,观察各仪表工作是否正常。 ⑵行车中:行驶中注意观察各种仪表,发动机,底盘有无异响,制动是否有效。必要时,进场维修,坚决不开带病车上路,确保安全行车。 ⑶收车后:检查轮胎气压,打开放污开关,放掉污水,补充燃料,关闭总电源。
3 提高车辆驾驶技术和加强理论学习
要认真学习有关汽车操作技术和理论知识。掌握汽车在不同情况下和不同道路上的驾驶操作技术,要勤于动脑,勤于钻研,才能熟练掌握驾驶车辆省油的方法。本人从事驾驶员工作二十多年来,通过多次的有关汽车驾驶操作,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车辆一般保养,维护的培训,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驾驶工作中去,也多次请教技术过硬的老驾驶员,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掌握了一些正确驾驶的要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结论
总之,在当前石油能源危机的新形势下,燃油经济性已成为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如何掌握正确的驾驶技巧和节油措施,从而达到较好的燃油经济性,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积极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晓慧.机动车驾驶人必读[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石油禁运 战略储备 多元化供给
近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化,美、欧与伊朗冲突恶化,并声称将对伊朗进行石油禁运。伊朗是欧佩克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且扬言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而霍尔木兹海峡是海湾地区石油输往西欧、美国、亚洲等地的唯一海上通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伊朗局势直接决定了国际油价的走向,对其实施石油禁运必将推高国际油价,对世界各国经济不可避免带来一定影响。
1 伊朗遭遇石油禁运面临的国际形势
欧盟27国外长2012年1月23日通过禁止进口伊朗石油的禁令,新的制裁措施规定,所有从伊朗购买石油的欧盟成员国应该在7月1日前完全停止从该国的进口,并对143个伊朗公司及37名个人实施制裁。美国也升级了对伊朗的制裁措施,美国国会参议院以100票赞成、0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一项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措施,它将迫使外国金融机构掐断与伊朗央行的交易,否则将被赶出美国金融体系。虽然伊朗占到日本石油进口总量的10%左右,但是日本政府将尽快有计划地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但认为日本如果完全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将对日本经济产生巨大打击。韩国为响应美国《国防授权法》有关要求禁运伊朗原油的决定,正计划从伊朗进口的原油降至2010年时的水平,但韩国从伊朗进口石油价格比从其它海湾国家要低很多,考虑到了对本国经济的影响,韩国政府对全面禁止进口伊朗原油十分谨慎,韩国政府将评估可能带来的影响,然后再做出决定。而俄罗斯一贯表示反对石油禁运,尽管伊朗进行铀浓缩活动,但是俄罗斯反对对伊朗实施石油制裁。
2 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占进口总量的11%。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逐年递增,如果实施石油禁运,将会影响中国本已放缓的宏观经济,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2.1 影响我国与伊朗的双边贸易
目前中国对外石油依存超过55%,其中47%来自中东。如果国际油价大涨的话,按目前石油进口量和国际原油价格,中国每年大致花1万亿元,国际油价上涨10%就是1000亿元,价格风险很大。中国在伊朗有许多基础建设协议,正建造德黑兰地铁、发电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对伊朗石油和天然气部门的投资总额已经超过400亿美元,中石油现在持有伊朗MIS油田75%的权益和油田作业权,还拥有总面积达8309平方公里的“3区块”勘探开发一体化回购合同等,若欧美对伊朗采取经济制裁,中国企业将有可能被列入黑名单,不利于在其市场的经营。在此风险下,中国企业已开始收缩在伊朗的活动,如华为已承诺不再在伊朗寻求承接新业务。
2.2 实质性影响中国经济
伊朗石油禁运将使各国石油进口渠道减少,必将推高国际油价。高油价对经济乃至行业影响最根本的途径是拉升物价。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石油与居民生活消费越来越密切,石油价格上涨对物价造成的压力权重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石油价格直接推动我国物价上涨,造成输入性通货膨胀;同时抬高经济活动成本,进而转化为通货膨胀;最后物价上涨带动工资、利率、租金等上涨,生产成本提高,引发产品价格全面上涨,不利于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2.3 进出口贸易受阻,减缓经济增长速度
油价上升将使其消费和投资减少,出口下降,增长减慢,使国民经济受到不利影响。石油价格越高,成本越高,市场开拓受阻,行业利润越薄,吸引力降低,投资不再进入;高油价造成下游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削弱了产品和产业的竞争力,出口自然下降;产品价格升高,阻碍了原有消费需求的扩大,居民购买意愿受到了一定压抑,抑制了消费。
2.4 直接影响交通运输和物流企业
油价的大幅上涨,导致交通运输业单位运输成本大幅增加,致使企业利润空间缩小,增加了企业负担,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目前,物流企业运输成本的构成中,燃油费用大概占40%左右,因此,汽柴油涨价成为物流企业经营最直接的影响,而物流行业也必将会通过各种渠道转移至国内终端消费,从而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
3 石油危机下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健全完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
在油价走低时,购买大量石油存储,国际市场油价大涨或特殊因素导致石油供应困难时增加石油供应,平抑油价。我国必须建立起拥有与进口原油相当的石油储备量,再加上属于自己的在国内外拥有的石油资源,就可以比较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就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有较大的回旋余地,避免在石油价格波动中蒙受大的经济损失。在加快石油储备力度的同时,还应实行国家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国家对企业建立石油储备应予以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3.2 节约能源消费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大,在节约石油能源消费有很大的空间。一是要加强教育宣传,转变能源观念,从应付能源危机而实行节约和缩减,变成以提高效益、减少污染、改善生活质量和改进公共关系为目标;二是设立节能管理专职机构,组织配套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三是建立经济激励制度,对节能项目和产品给予优惠,对节能减排优秀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四是提高节能技术研发能力,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引进和配备节能技术设备。
3.3 及早实现石油供应多元化
一是整合国内石油企业,形成资金、技术优势,对内加快石油勘探,对外密切合作增强竞争力。二是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中东、非洲及东南亚等国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开发非洲、中东、南海的油气资源。三是积极外交,尽快参加“石油消费国俱乐部”,就价格、石油供应问题向出售石油的阿拉伯国家施加影响。四是加快建设国际输油管道和战略通道。例如加入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的输气管道项目,并将石油管道延伸到中国。五是增加石油供应国,分散国际政治风险。我国主要石油、天然气供应国还应包括俄罗斯、沙特、安哥拉、伊朗、卡塔尔等国。
3.4 积极参与国际石油期货交易
要在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前提下,抓紧完善期货市场,以远期合同交易方式降低近期价格风险,逐步与国际接轨;同时还要建立国际采购的协调机制,通过国内企业联手采购,争取合理的价格。我国一定程度上要拥有对国际油价的发言权,积极参与石油价格的制定过程,影响油价的升降,并且掌握市场化的避险手段,才能减少石油危机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损害,提高我国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
3.5 加快国内石油资源勘探
我国石油资源并不富有,但仍有巨大勘探潜力。要加快勘探开采技术的革新,加大勘探开采的投入,使得新的油田不断发现,旧的油田开采量不断增加,增加国内石油供给,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支持石油企业“走出去”,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到海外办厂、购买油田,控制更多的石油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关键字:节能,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1.我国建筑节能现实问题
随着我国建筑总量的不断迅速增加,我国的建筑能耗已经成为我国能源的耗能大户,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我国建筑能耗主要表现在多方面,比如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低,建造和运行使用能源需求量大,尤其是采暖和空调能耗等。因此,针对我国建筑能耗的这些现实问题,在全球能源短缺的大环境下,建筑节能势在必行。我国能源的总储备量十分丰富,在世界排名第三,但人均却排到世界四十名以后,人均资源贫瘠。也随着我国对煤炭、石油等资源的过度开采,使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能源突出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能源的人均占有量低,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约占全国能源总需求量的百分之七十五,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分布不均匀,能源终端利用率仅为百分之三十三,比发达国家低百分之十。
1.1建筑能耗高与大比例高耗能建筑
我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建筑耗能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同时,在约四百三十亿立方米的既有建筑中,只有百分之四采取了相应的能源效率措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二至三倍,现在我国每年新建房屋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也是高耗能建筑,根据研究,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建筑节能措施,到2020年,中国的建筑能耗将是现在的三倍以上,隐藏着巨大的能源危机。
1.2落后的建筑节能现状与机制
我国对于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的建筑采暖耗热量比如屋顶是基本环境条件大致相同的发达国家的五倍左右,外墙为四到五倍,外窗为二倍左右。如果建筑节能技术不得到有效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增长速度将与能源生产产生巨大矛盾。在建筑节能标准与激励机制方面,我国也起步较晚,从2001年开始制定建筑节能标准,2003年开始强制执行,但真正在落实时存在很多问题,也缺少相应的积极政策和激励机制,业主、建筑设计师的建筑节能观念与欧洲发达国家水平也相差很大。
2.建筑节能的解决策略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能源生产和消耗大国。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已经在节能方面做了一些有成效的工作。截止至2009年底,全国建筑面积累计可达到四十点八亿平方米,但在建筑节能方面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建筑节能的主要工作方向要加强新建建筑的节能监管,加强对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监管和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型能源等。
2.1建筑主体节能
建筑护结构的主体是墙体,也是建筑能耗最大的主体部分,墙体保温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耗热量,因此,保温材料性能越好,建筑物的能耗就越低,在建筑的护结构设计时,要求要满足规范的基本保温要求同时满足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改善和进一步推广外墙保温及节能技术。采用墙体外保温技术,不仅可以保护建筑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也可以从实质上增加房屋的使用面积。
在屋面保温及节能措施中,可以采用高效保温的材料,比如可采用高强轻质,吸水率低或不吸水的可长期使用,性能较稳定的保温材料作为屋面的保温隔热层。目前常用的屋面保温做法有:加气混凝土保温屋面,憎水性珍珠岩保温屋面、聚苯板保温屋面、覆土种植屋面等等。此外,在屋面上加以屋面架空层、微通风等构造做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达到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门窗是建筑传热和空气渗透的薄弱环节,有研究表明,太阳辐射通过窗户直接进入室内的热量是造成夏季室内过热的主要原因。建筑通过外窗的耗热量占建筑物总能耗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因此增大窗墙比的比值不利于空调建筑的节能,设计时应尽量控制窗墙比,同时对外墙和屋顶的导热系数提出具体的要求。同时,采用热阻大、能耗低的节能材料制造的新型保温节能门窗能够大大提高热工性能。窗玻璃的选择也应特别注意,尽量选择特性玻璃,比如吸热玻璃、反射玻璃等。
2.2利用可再生能源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充分加以利用可以节省大量的常规能源。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利用方式主要有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太阳能供热水、主动式太阳能采暖与空调以及太阳能发电等。从太阳能在建筑的应用前景上来说,应当考虑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是要从两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巧妙的将太阳能利用于建筑的各个细节和细部,从而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
地源热泵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建筑。它具有节能显著、环保舒适、零空气污染等优点。地源热泵系统不直接消耗煤或燃油、天然气等,没有任何直排物,也从根本上减小了空调系统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地源热泵系统在工作时,热量传递的温差全年基本恒定,并且远远大于空气源热泵的传热温差,也就是地源热泵只需要较少的外界能源即可实现热量的顺利转移。
风力发电不会释放二氧化碳,不会产生酸雨以及污染物,根据研究估计,到2020年,风力发电成本可降至三美分每千瓦时及以下,因此,风力发电也是近期以及未来最具开发利用前景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其在建筑中的节能使用是必然的趋势。目前设计风力发电的终极产物是垂直风力涡轮机,利用风能吹动中心垂直轴周围的涡轮叶片。
3.结语
建筑节能涉及很多方面,除上述的几个方面外,还包括比如采用新型建筑墙体、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同时,实现建筑节能是一项重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它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考虑进行综合涉及才能实现节能的目标。建筑节能已成为未来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建筑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因此,建筑行业应坚持不懈,充分发展建筑节能,以使我国的建筑节能能够满足建筑业长久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湛滨.浅谈我国建筑节能问题与对策[J].建筑发展导向.2012.03
[2]张兆青.浅谈建筑节能的现状与前景[J].建筑科学.2012.05
[3]石小华.既有建筑墙体节能改造结构设计要求研究[J].科技视野.2012.04
[4]肖德贵.试论建筑节能维护结构的保温技术[J].大陆桥视野.2012.05
作者:
【论文摘要】:21世纪是生物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生物技术为农业、渔业、林业以及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近几年来,转基因植物推出的品种之多、推广面积之大、发展速度之快,远超出人们的预测。在研究与开发转基因产品的同时,理智、客观、安全地运用转基因技术,加强其安全性防范的长期应用研究。
植物转基因技术将为农业生产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它将为农作物的持续增产和解决全球人炸所造成的粮食危机做出巨大贡献。但也有人对这一技术持怀疑态度,认为目前人类还不能对它的潜在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在大规模应用前有必要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意义
转基因植物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将克隆的优良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或组织,并在其中进行表达,从而使植物获得新的性状。这一技术克服了植物有性杂交的限制,基因交流的范围无限扩大,可将从细菌、病毒、动物、人类、远缘植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植物。转基因作物可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除草剂、杀虫剂等农药的使用量,并节省大量劳动力,因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的年度报告,200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猛增了1200万公顷,首次突破了1亿公顷大关。转基因植物产生至今仅20年时间,但其研究和应用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
2对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说,转基因技术和常规杂交育种都是通过优良基因重组获得新品种的,但常规育种的安全性并未受到人们的质疑。其主要理由是常规育种是模拟自然现象进行的,基因重组和交流的范围很有限,仅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并且,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并未发现什么灾难性的结果。而转基因技术则不同,它可以把任何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转入植物。因为这种事件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人们无法预测将基因转入一个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故而对其后果存在着疑虑。而消除这一疑虑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也就是说要经过合理的试验设计和严密科学的试验程序,积累足够的数据。人们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判断转基因植物的田间释放或大规模商品化生产是否安全。对试验证明安全的转基因植物可以正式用于农业生产,而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则要加以限制,避免危及人类生存以及破坏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巨大应用潜力。
3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按照要求必须进行了严格审查,证明它们对人类健康无副作用。检验不仅在生产国进行,而且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委员会负责监管。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环境安全性,另一个是食品安全性。
3.1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
环境安全性评价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转基因植物释放到田间去是否会将基因转移到野生植物中,或是否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
⑴对野生生物的影响:转基因植物种植推广后,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机会多。因其具有野生植物缺少的多种抗性,将会迅速成为新的优势种群,从而影响生态平衡。虽然利用"终止因子技术",以及"化学催化"技术可以限制转基因植物的扩散,但因此项技术对农业的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影响而受到多方面的关注。
⑵对自然生物类群的影响:出现高抗药性有害生物。"病毒重组"或"异源包装"是否会产生新的农作物病原物,自然界存在着植物病毒的重组现象,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转外壳蛋白(CP)基因的抗病毒植物,当有其它病毒侵染时,入侵病毒的核酸有可能被转基因植物表达的外壳蛋白质包装,从而改变病毒的寄主范围,使病毒病防治更加困难。担心作物中转入抗虫或抗病基因后,会加大对某一种害虫或病原体的选择压,使害虫或病原体加速突变产生抗性,给防治增加麻烦。
3.2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也是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则可以认为是安全的。若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不存在实质等同性,则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在进行实质等同性评价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一些主要方面。
⑴有毒物质:必须确保转入外源基因或基因产物对人畜无毒。如转Bt杀虫基因玉米除含有Bt杀虫蛋白外,与传统玉米在营养物质含量等方面具有实质等同性。要评价它作为饲料或食品的安全性,则应集中研究Bt蛋白对人畜的安全性。
⑵过敏源: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着许多过敏源。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源形成的基因转入新的植物中,则会对过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转入过敏源基因的植物不能批准商品化。另外还要考虑营养物质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等。
4总结
植物基因工程食品在解决全球饥饿问题和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可通过转基因能源植物为缓解世界能源危机作出巨大贡献,尽管与之相伴的转基因植物安全性问题与公众态度、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及伦理、宗教等复杂因素交织为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政治、经济问题,成为了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但转基因植物辉煌的发展前景是不容置疑的。在研究与开发转基因产品的同时,理智、客观、安全地运用转基因技术,加强其安全性防范的长期应用研究。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既符合国际标准又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检测体系,确保转基因产品进出口的安全性,让植物转基因生物技术成为21世纪解决健康、环境、资源等重大社会与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君石主译,转基因食品:基础知认及安全性,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
[2]闫新甫,转基因植物(生命科学专论),科学出版社,2006.3
[3]吴爱忠,基因转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9
一、品种选择
如何选好玉米良种,是关系到农民产量增收的关键问题。在品种的选择上,要针对各地不同类型的气候特点、土壤情况、栽培管理水平、种植习惯等实际情况来考虑,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
二、种子处理
晒种:经过阳光晒过的玉米种子,播种后吸水快,发芽早,出苗整齐,出苗率高,幼苗粗壮。
浸种和拌种:清水浸种主要是供给水分,促进发芽。化学药剂浸种主要有磷酸二氢钾和微量元素,但浸种的浓度太高或浸种时间太长,种子容易中毒受害,降低发芽率。用农药拌种可防治病虫危害。
三、选择、整地
播前整地的实质就是为玉米高产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和适度的孔隙比列,从而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间的矛盾,为玉米的播种和种子萌芽出苗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玉米根系发达,适应性强,对土壤的要求不严,肥地及贫瘠地均可种植,但玉米植株高大,根系多,分枝多,要从土壤中汲取大量的水分和养分,所以要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通透性好的土地种植,才能获得较高产量。播种前要精细整地,使土质松软,细碎平整后再开沟起垄播种。
四、播种
在特定的气候和生产条件下,对某一个品种都有最适合播种期或最适播种阶段确定播期应考虑一下因素:1、温光特性2、土壤温度。3、水分和通气性。4、品种抗性和病虫害。5、生育期。
五、合理密植
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受各种特性、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土地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确定适宜密度时,应根据上诉因素综合考虑,因地制宜,才能达到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合理密植就是解决单位面积上的穗数问题。合理密度的确定受品种特性、自然条件以及土壤水条件的影响,早熟品种,发育期较短,株型清秀,植株较矮,种植密度可适当偏大一些;直播种植每亩可达4000株左右。株型紧凑的品种,种植密度可适当大些,每亩可在4000-4500株左右。就同一品种而言,密度高低则要由所要求达到的产量来定。有灌水条件或雨量充足的地块种植密度宜密,无灌水条件,降雨又少的旱地种植密度宜稀一些。
六、施肥
配方施肥,根据不同土壤条件、不同品种、不同肥料类型、不同植物生长时期,采用不同的施肥量和不同的配比量,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适时追肥。一般苗期不施肥,可看苗期长势灵活掌握,补充少量氮肥,全施功穗肥,亩肥尿素25kg,钾肥5kg,巧施粒肥,亩施尿素5kg。玉米施肥量是由玉米计划产量对营养元素的需要数量、土壤能供给玉米各种速度养分的数量、施入肥料的有效养分和肥料在土壤中能被玉米吸收的利用率来决定。玉米使用基肥的方法有条施、撒施和穴施三种。尤以条施效果较好,能施肥料靠近根系而易于吸收作用。
七、田间管理
1、补种:播种后10d每隔5d进行一次查种、查芽,对坏种、坏芽的应及时催芽坐水补种。
2、间苗,定苗:幼苗3叶期间苗,4-5叶期间定苗。留大苗、壮苗、齐苗、不要求等距,但要按单位面积保苗密度留足苗,可多留一成苗,留作迫肥前去掉弱、小、病、杂苗时备用,以保证定足苗。
3、铲趟:铲前深趟一犁:除面耕地外,当幼苗长到2-3叶时,进行铲起深趟一犁,深度20-25cm。
八、病虫害防治
玉米病虫害发生严重且频繁,许多病虫害容易发生爆发危害,造成严重损失。玉米主要虫害有:红蜘蛛、玉米螟、蚜虫等,病害有:纹枯病、大斑病、霜霉病等。防疫措施:选用抗病性较强或感病轻的品种,实行轮作换茬,增施钾肥等可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消灭玉米植株残体,杀灭越冬幼虫、拔除枯心苗等可减少虫害。注意及时防治玉米纹枯病、大小斑病、地老虎、玉米螟、大螟等。
九、收获
[关键词] 生态建筑 节能
引言
近年来,反常的气候变化和高速的能源枯竭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尤其,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建设的高峰期,高能耗的建筑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发展低碳生态型建筑已成为时代的需要。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目标,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生态,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这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的共识。建筑是人适应环境的产物,却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下成为能源消耗的大户之一。也使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从新审视建筑与环境、能源、资源的关系。
一、发展低碳生态建筑的意义
1.1 建筑与全球变暖问题
建筑是一个高能耗的产业,在建筑全周期中排放的大量的 CO2 及其他有害气体,对全球变暖产生了很大影响。近年来建筑节能技术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当前国内外节能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4 年,全球建筑行业产生的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约占2004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3%。
西方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 30~45。2004年我国建筑总面积为389亿平米,总商品能源消耗约5.1亿吨标煤,占社会总能耗的25.5%,目前正逐步上升到30。 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源消耗为发达国家的3倍多, 按目前趋势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9亿吨标准煤。因此,推进建筑低碳生态化的研究和使用形势非常严峻。
1.2 能源危机与建筑
1973 年国际石油危机爆发,由此引发了对全球性的节能建筑的研究。据报道:建筑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已经超过工业成为社会第一能耗大户,占总能耗的46.7%。建筑消耗的能源以传统能源特别是矿石类能源为主,而这种传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远大于其他能源, 所以建筑低碳生态化势在必行。
1.3 我国的建筑能耗情况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全国房屋总面积已超过400亿平方米,我国建筑的单位面积能耗相对较高,而今后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16~20亿平方米,到2020年将新增建筑面积200多亿平方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建成1 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我国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消耗都参与其中,造成大量碳排放。有关数据表明,建筑耗能已占到我国总能耗的40%。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从“衣、食”逐步向“住、行”方向升级,生活由生存型向舒适性转变,人们对建筑面积、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及各种家用电器的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必将导致建筑能耗持续增加,并将成为未来 20 年主要能源消费的增长点。建筑能耗的持续增长将导致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因此,建立节约型社会已是当务之急,加强建筑节能迫在眉睫。低碳和生态成为21世纪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
二、我国的气候环境与建筑节能
2.1 我国建筑气候特点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不同的要求。炎热地区需要通风、遮阳、隔热,防室内过热。寒冷地区需要采暖、防寒和保温。为了明确建筑和气候两者的科学联系,使各项建筑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和适应气候条件,做到因地制宜,我国《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从建筑热工设计的角度,对我国各地气候作如下划分:
严寒地区(简称 I 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10℃ 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建筑应充分满足冬季保温设计要求,加强建筑物的防寒措施,不需考虑夏季防热设计要求。
寒冷地区(简称Ⅱ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高于-10°C,低于或等于0°C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建筑应以满足冬季保温设计要求为主,适当兼顾夏季防热。
温暖地区(简称Ⅲ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高于0°C,最热月平均温度低于+28℃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建筑应兼顾冬季保温和夏季防热, 结合本地区传统做法适当处理。
炎热地区(简称Ⅳ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高于或等于+28℃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建筑应以满足夏季防热设计要求为主,适当兼顾冬季保温。其中南京、合肥、芜湖、九江、南昌、武汉、长沙、赣州、衡阳、株洲、重庆等城市,日平均温度≥+30°C。累年平均超过15天的地区,在建筑设计上应加强夏季防热措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夏季极端炎热,空气干燥,但冬季寒冷,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于其他地区.在建筑设计上宜加强围护结构热稳定性。
2.2 气候因素与建筑节能的密切关系
(1)由于北方寒冷气团的频繁侵袭,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冬季气温低得多,冷天时间又相当漫长,因而供暖日数较大,特别要比欧洲国家大很多。在如此严酷的气候条件下,搞好建筑保温,并提高供暖设施的热效率,对于改善我国人民冬季室内的热环境,节约供暖用能源,具有特别的意义。
(2)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夏季气温较高,尤其是长江流域一带,气温较高,热天时间又长。酷热的气候环境,对生活、工作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采取降温、通风措施,必然成为夏热地区人民的迫切需要,由此又引起能源的大量消耗与电力的过度紧张。因此,提高建筑物的隔热性能和空调设备的制冷效率,是建筑节能的基本条件,必须十分重视。
(3)我国东部地区热天和冷天过高的湿度,加剧了严寒和酷暑对健康的威胁,使人体更加感到不舒服。为了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必须在改善建筑热环境的同时,注意改善建筑湿环境,并为此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我国发展环境型建筑所面临的问题
3.1 被动式节能技术、材料利用率低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由顺从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演变过程中, 技术起了关键的作用,众多专家学者充分认识到了这些技术在建筑节能中的重要地位,并在通风技术、 遮阳技术、太阳能技术、中水系统技术、地源热泵技术、节能墙体材料、节能门窗和供热制冷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应的科研成果。 但是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多数仅仅是作为学术论文使用, 在实践中推广应用率极低, 研究开发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和生态价值。 而一些地方虽然将开发研制的节能技术和节能材料投入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保温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工艺不成熟、节能产品性能不稳定等问题,同样没有发挥出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对建筑节能工作的贡献。相比国际水准,多数现有技术还比较低级,系统配套差,其产业化程度也不高,如果大幅度提高节能标准要求,现有技术大都难以支撑。
3.2 相关主体节能意识薄弱
环境型建筑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建筑的规划设计,到建筑的施工建设,直到竣工后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是否实现低碳生态化的目标。 广大社会公众缺乏清晰的节能意识,尚未真正意识到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消费者和开发商均具有较强的短视行为,消费者只考虑目前的购房支出,而忽视了未来的建筑运行费用, 不能从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角度选择产品; 开发商则只考虑目前的投资收益,而忽视了未来的社会和环境影响,不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选择开发决策方案。建筑专业人员和物业管理人员虽比普通民众拥有较强的节能意识, 但由于不是房地产开发的决策者,缺乏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而抑制了节能倾向。
3.3 环境型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缺乏
目前开展的建筑节能工作仅靠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这种单一手段, 缺乏对建筑节能的实质性经济激励政策和必要的资金支持, 而标准规范实际上对开发商和消费者这两大建筑节能主体并没有强制作用,因此节能效果不显著。由于建筑节能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若不制定财政税收类的经济激励政策,而是单纯依靠建筑节能立法和标准的强制性推行,难以推动开发商和消费者的自觉行为,建筑节能战略必将进展缓慢。
四、我国发展环境型建筑的策略
4.1 关注普通建筑
目前,在中国发展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或者是低碳生态建筑,重要的并不在于设计和建造一些高技术水准、高标准的建筑用于宣传和思考,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最广大的一般住宅和普通建筑的问题。建筑的低碳生态化不是做几个示范性的建筑,而是要切合实际的解决当前建筑的问题,例如住宅的冬天保温、夏季防热、自然通风,就是低碳的生态的;建筑隔声、垃圾堆砌、降低采暖费用,太阳能与建筑结合就是低碳生态的。所以,技术策略要抓主要矛盾。不能技术堆砌,片面追求节能。8亿农民居住的农村住宅也应该进入发展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减碳发展的视野。
4.2 优化建筑设计
建筑造型及围护结构形式对建筑物性能有决定性影响。 直接的影响包括建筑物与外环境的换热量、自然通风状况和自然采光水平等。而这三方面涉及的内容将构成70%以上的建筑采暖通风空调能耗。不同的建筑设计形式会造成能耗的巨大差别。然而,建筑物是个复杂系统,各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很难简单地确定建筑设计的优劣。例如,加大外窗面积可改善自然采光,在冬季还可获得太阳能量,但冬季的夜间会增大热量消耗,同时夏季由于太阳辐射通过窗户进入室内使空调能耗增加。这就需要利用动态热模拟技术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详细的模拟测试和比较。
4.3 开发节能建筑围护构件
开发新的建筑围护结构部件,以更好地满足保温、隔热、透光、通风等各种需求,甚至可根据变化了外界条件随时改变其物理性能, 达到维持室内良好的物理环境同时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基础技术和产品。主要涉及的产品有:外墙保温和隔热、屋顶保温和隔热、热物理性能优异的外窗和玻璃幕墙、智能外遮阳装置以及基于相变材料的蓄热型围护结构和基于高分子吸湿材料的调湿型饰面材料。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自主研发和从国外吸收消化的外墙、屋顶保温隔热技术被慢慢的采用。尤其外墙外保温可通风装饰板、通风型屋顶产品、通风遮阳窗帘的使用,都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建筑运行成本。
关键词:污染、温室效应、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环保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负面问题。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使我们耐以生存的地球饱受到了“温室效应”的煎熬,给人类频繁造成严重的灾难。因此,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强化环保意识教育。将教材中物理知识紧密的与生活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不断地渗透环境保护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1 将生活中的污染现象与物理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强化环保意识。
“生活情景物理化,物理知识生活化”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各种污染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和防治,又渗透在物理教学教材的各个知识点中,在教学中融合环保教育,无处不在。譬如,1,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热机的工作实质,是燃料的燃烧释放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燃料汽油、柴油的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和烟尘。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影响了生态环境。烟尘大量排放,影响空气质量,造成大气污染。煤炭中含有大量的硫,燃烧时有生成二氧化硫等物质,致使雨水中酸度升高,形成酸雨,腐蚀建筑物,土壤酸化,严重的影响了植物的生长。所以,低碳减排是当今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每个细节做起,树立环保意识。2,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电学】讲到,电池电源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池的内部含有许多化学物质,有些有毒,有些是重金属。如果将其废品胡乱丢弃,会对周围水源,土壤造成严重污染。进一步影响植物生长,影响了人的生活,破坏了生态环境。在授课之余,倡导同学加入到‘收集,处理废电池等固体垃圾’这一项环保事业中去,全民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3,在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声现象】教材中,把‘振动物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严重影响了人的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叫做噪声’。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污染,其强度达到100分贝以上,长期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人,轻则头晕眼花,心跳加快,神经系统紊乱;重则死亡。在闹市区厂矿企业等环境,噪声危害日趋严重。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噪声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声学知识外,详细交代如何科学有效的防止减小噪声危害的方法和途径。譬如;在声源,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如何减小噪声危害。通过这一节学习,同学既掌握了噪声的特性,危害,又掌握了防止减弱途径,教知识的同时渗透了环保知识。4,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二节【核能】中讲到,核能是一种新型能源,利用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释放出巨大的原子能。1千克铀全部裂变,释放出的能量超过2000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链式反应如果不加控制,大量原子核就会在一瞬间发生裂变,释放出极大的能量。1945年利用不可控核裂变制造的毁灭性的武器---原子弹。如果核裂变加以控制,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使其能量缓慢的、平稳的、释放出来,建成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将会给那些水利资源、化石能源缺乏的地区提供电能,也给人类解决能源危机带来希望。但是核能开发和利用,需要先进的,纯熟的科学技术。如果放射线泄漏到核反应堆的外面,会对人和其他生物造成严重的伤害,形成核污染。1986年,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造成核泄漏。当地环境恶化,切尔诺贝利市变成一片废墟,该地区居民已全部迁移。给周边地区造成的次生危害还将存在。因此,将核污染现象造成的危害和物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扎实有效的掌握科学知识,同时强化环保意识,在将来开发利用新型能源时严格的制定安全措施和安全指标。既开发了新能源,又防止了污染保护了环境。
其实,生活中还有更多的污染现象,如光污染,水污染等等,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和相关知识点,防止方法及措施在物理教学中随处可见。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融合环保教育,使同学在掌握知识时,树立环保意识。在以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按规律办事,从而有效地防止由各种污染引起环境恶化。
2 教学中突出“能源与持续发展的关系”,树立节能思想,强化环保意识
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一章,讲到世界能源结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化石能源。占首位的是煤炭,其次是石油和天然气,既是常规能源也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近二三百年以来,人类相继发明了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等动力机械,使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但是,能源消耗也急剧增长。就标准煤来说,全世界消耗在1950年为26亿吨,1987年为110亿吨,2000年为130亿吨,今天呈继续增长趋势。研究人员估计,按目前开采速度开采石油,地球上的石油贮藏将在几十年内开采完,煤贮藏量稍多一点,但也将在二百年左右时间内开采完。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开采完后,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以产生,早能源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