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5 10:12: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计算机 软件 硬件问题
随着计算机普及范围的不断扩大,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计算机的寿命是有限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对其软硬件进行检测与保养。计算机在使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充分证明了对计算机软硬件进行检查的必要性。
1 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组成
计算机硬件指的是计算机中的机械元件、光电元件等。他们为计算机的正常运行提供了物质前提。计算机中主要的硬件设备有主机箱和外部设备。主机箱主要包括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CPU以及内存等等,外部设备为鼠标、键盘、显示器等。
计算机软件主要指的是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文档。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系统软件,例如Windows、驱动软件;另一类是应用软件,例如各种游戏软件、工具等。
2 计算机软硬件容易出现的问题
2.1 计算机硬件容易出现的问题
2.1.1 鼠标
鼠标出现的故障一般较为简单。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找不到鼠标。出现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一般是鼠标已彻底损坏,或与主机的接触不良以及鼠标本身的线路出现问题;
(2)鼠标可以在桌面上显示,但是不能移动或移动不够灵活。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鼠标中的滚动轴上的污垢太多导致其不灵活;
(3)鼠标按键不起作用或不能弹起。鼠标出现按键不起作用的原因一般是开关使用时间较长导致反应能力下降,或鼠标按键和电路板上的微动开关之间的距离较远。出现不能弹起的原因是按键时按键下方微动开关中的碗形接触片断裂,尤其是塑料弹簧片,使用时间过长后就容易发生断裂。
2.1.2 键盘
键盘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键盘常出现的故障主要有某些键不起作用、某些键按后弹不起来、某些字符无法输入、键盘输入与屏幕显示的字符不一致以及按下一个键时出现一连串字符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只有某一个键的字符不能输入时,那可能是此键已坏或焊点虚焊。
2.1.3 硬盘
硬盘的问题是比较多的,例如更换硬盘导致无法启动、硬盘物理坏道、大容量硬盘检测到的硬盘容量不对等等。以更换硬盘导致无法启动为例,一般出现这种情况时,计算机表现出来的故障是对硬盘进行升级、分区、将原硬盘的数据复制到新硬盘中都很正常,但将原硬盘取出后新硬盘无法启动电脑,系统会显示“PRESS A KEY RESTART”。
2.2 计算机软件容易出现的故障
计算机软件故障是指由于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不兼容,或由于计算机的软件系统被破坏,由此而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启动或工作的现象。例如CMOS中的Setup参数设置错误,删除了一些软件的动态链接文件、操作系统配置不正确等等。计算机软件故障与硬件故障不同,它具有可修复性特征。计算机软件容易出现的故障较多,例如安装系统时出现蓝屏或黑屏、EXE文件关联出错、系统安装失败、无法删除文件、频繁死机等等。
3 对计算机软硬件问题的解决措施
对于上述计算机软硬件中出现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首先是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过度使用,且又疏于维护或维护力度不够。其次是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不够了解,操作过程不科学,导致计算机感染病毒或出现一些程序性问题。最后是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管理也不科学,增加其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因此要想降低此类问题出现的概率,计算机使用者就要多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及时对软硬件进行维护与管理,如此才能使计算机更好的为日常工作、学习及生活服务。
3.1 利用网络
计算机使用者可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或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多学习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例如一些基础教程、计算机经常出现的软硬件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不断充实自己的计算机知识,从而指导自身在计算机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多加注意,对不符合要求或错误的操作进行避免,降低出现计算机软硬件故障的概率。
3.2 定期检测
对硬件的维护与管理主要是对鼠标和键盘进行维护管理。在对鼠标进行使用时,要控制按压的力道,减小对鼠标的物理性损害。维护方面要经常使用稍微潮湿的布对鼠标表面进行擦拭,并对缝隙及滚轮上的污渍进行清理。在使用键盘时,也要做到轻按轻放,提高每一个键的使用寿命。在进行维护时,使用柔软干净的湿布对键盘表面的污垢进行清理。同时要使其远离水源。此外,还有对CPU的维护与管理。要安装一个功率较大的风扇,防止出现计算机超高温或超低温运行。要注意清理CPU针脚上积累的灰尘。
3.3 备份与修复
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与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系统,要在平时加强对系统的维护,定期对系统进行更新,对补丁进行修复,并对流氓控件进行清理,以此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二是病毒,病毒是造成系统障碍的重要因素。它会造成计算机相关信息丢失,给使用者造成损失。因此要注意安装功能较为强大的杀毒软件,定期对电脑进行杀毒,降低病毒感染的概率;不随便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或网站,降低风险;同时还要注意对数据的备份和保存,避免因感染病毒导致的数据丢失。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计算机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计算机出现很多问题。因此一方面计算机使用者要多加学习,不断补充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在平时加强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与管理,使其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徐俊龙.试论高校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软硬件管理与维护[J].电子制作,2015(08).
[2]任军,王子超.网络技术应用下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的实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
[3]易力.高校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软硬件管理与维护[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07).
[4]崔雪.有关计算机软硬件的日常维护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8).
作者单位
关键词: 《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课程 教学模式 探讨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工具。计算机作为一种高端电子产品,在给人们带来帮助的同时,也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目前社会上对计算机软硬件安装、维护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既有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操作维护计算机的人才更是紧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课程就是针对现状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这门课程的学习。但许多学生学习完本课程之后,计算机出现了问题还是不能独立解决,经常要请人处理或者请教老师。这样就造成学生很大的困惑,感觉这门课程学习完了后只学到一大堆理论知识,而动手能力还是很低,更谈不上熟练操作、解决问题。这种现象的产生,我认为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学校实验设备的问题,更多的还是教学方法和模式问题。
一、目前学校采用的通用教学模式探讨
《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一般开设在二年级第一个学期,一周的课时一般为4节,一个学期一般有17个教学周,总计68个学时。我们目前的教学模式是先上2节理论课,下次再上2节实践课。这样的教学模式看起来很科学,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操作,让学生既学习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当上完理论课后过了几天上实践课时,学生已经对上节课的内容印象模糊,教师要花一定的时间来引导学生回顾上次的知识,这样留给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很少。因为学时的原因,教师不可能经常停下来巩固已学的知识点,以前的知识记忆逐步消退,学生经常感觉学了后头而忘了前头。
二、新教学模式探讨
1.授课时间集中化。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集中时间训练比分散时间训练效果更好。《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要求比较高的技能培训课程,我认为应该将学时集中起来,在期末的前一个月集中开设,每天6个学时,上午理论授课,下午进行实践操作,用三个星期左右的时间集中讲授这门课程。这样安排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讲解理论后就立即穿行计算机硬件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案例教学法细化教学。
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强调的是动手能力,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章节内容分步介绍CPU、硬盘、内存、主板等硬件的型号与技术参数,学生对这些书面理论不是很感兴趣,也很难记住这些硬件参数,而等到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这些硬件早已过时淘汰。由于缺乏动手能力,即使是一些简单的问题也无法处理。因此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性、可用性技能。针对目前高职生的素质,以及学校的设备情况,我采取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所谓案例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案例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里是指采取分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的方式,以实际的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完成案例活动,发现自身问题,从而巩固及应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现以组装计算机硬件这个章节的案例教学为例加以说明:教师教授完各个硬件的基础知识及工作原理后,示范计算机的组装过程,并对每个元件的连接方式和所发挥的作用进行讲解,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熟记各个部件接口方式与安装方法,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避免因错误操作而造成硬件损坏。那么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组装技能?我采用的方法是: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首先让他们分组讨论每个部件的功能原理,然后对分组进行组装培训,再由各组长负责自己的小组进行组装实践。先把安装好的计算机按顺序逐一分拆下来,并对照所学硬件知识进行逐一安装。也可一部分同学拆卸,另一部分同学识别硬件并安装直至测试成功,要求学生练习到熟练为止。教师的职责是检查学生是否连接正确,并对拆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指导。经过反复训练无误后,当学生启动计算机后看到自己组装的计算机能正常运行时,都会产生莫大的成就感,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幅度提高。这种案例设计有利于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成;也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让他们的团队精神、为人服务精神、合作协调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3.重视机房建设、开展课外活动。
目前学校办公室里有很多淘汰下来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大部分是因为硬件过时等原因更换下来的,这些废旧电脑是学校资产,一般申请报废卖掉,手续上很繁琐。我认为应该物尽其用,将这些电脑都集中起来,组成一个专门的实验室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既能让学生有充足的实验条件,即使学生误操作造成原件损坏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失,又能节省学校对机房建设的经费投资。
此外,开展网上论坛建设,成立学习兴趣小组,让同学们自己开设论坛,在论坛里发表学习问题或者心得,也可以交流学习经验。教师在课外时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给学生答疑指导,这样就能解决学生课外找不到老师、无法辅导的情况。在课余时间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自愿者活动,让专业学生帮助其他同学或老师修理电脑,更可以走出校园,帮助社会群众解决计算机故障。这样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熟练程度,同时也能取得很好的社会影响,为他们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改变考试模式。
《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是一门实践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我们可以改变考试模式,引导学生加强技能训练。现在很多学校计算机考试以理论考试为主,这不仅纸上谈兵,与学生实际上课的情况脱节,而且增加了考试难度,削弱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我们可以从学生实际的情况及以后他们发展方向的情况出发,变理论考试为实践技能考试,要求学生完成规定的操作要求,根据完成情况来决定成绩,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5.加大实践环节,提高综合素质。
计算机行业飞速发展,知识也是日新月异。所以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使学生学以致用,不致使学生毕业了发现学到的都是过时的知识和技术而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学院正在进行教学改革,我认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课程应该加大实践环节,在校期间多带领学生去社会上电脑公司实习,去学习最新的技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也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学知识更新得也很快,要在短短60多个学时全部学会不是简单的事情,但只要学生掌握好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的基础知识,培养良好操作习惯和动手能力,就可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大大提高计算机的使用能力,为今后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提供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胡冲,赵强,王鑫.谈提高学生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的动手能力[J].科技信息,2008,(12):174.
12月10日,紫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股份)总裁齐联在“紫云1000”云计算机的首发仪式上正式宣布了紫光股份的云服务战略:紫光股份将从传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向云服务商全面转型。作为一个云服务商,紫光股份将从以下三方面实践转型:第一,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第二,提供云计算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服务;第三,提供云计算的平台化服务。
动态扩展的云计算平台
紫光股份向云服务商转型的良好开端是了首台云计算机——紫云1000。紫光云计算机是基于云计算的技术思路构建的软硬件一体的大数据平台。负责云计算机研发的紫光软件集团首席技术官陈炜介绍说,紫光云计算机历经两年研发,采用与个人计算机、超级计算机完全不同的分布式体系架构,借助虚拟化技术将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资源融合成一台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计算机。紫光云计算机可以满足大数据处理、高吞吐率和高安全信息服务等多类应用需求,其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可以动态伸缩并无限扩展。
紫云1000可以作为企业云计算基础架构的一部分。“企业不用自己再对各类软硬件进行集成。”陈炜表示,“客户使用云计算机就像使用一台PC一样方便。与传统IT系统的部署相比,云计算机的部署时间可以缩短90%。”从各项技术指标看,紫云1000确有过人之处:单台紫云1000的CPU处理器数量可以从6个扩展至65535个,存储空间可由20TB扩展到85PB,吞吐量达到1.2GB/s,数据检索速度达到30亿条/秒。紫云1000从架构上区分主要包括两层:最底层是标准化的硬件,其上是紫光股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化模块、大数据模块和快速部署模块。紫云1000作为一个云计算平台,可以支持各类应用模块,比如邮件、即时通信、语音系统、个人网盘、数据共享等。
陈炜将紫云1000的特色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软硬件一体化,从而大大降低了IT系统的整体拥有成本;第二,具有快速、无限的扩展能力,其分布式的大数据处理架构保证系统可随客户数据和业务的增长而实现线性扩展;第三,具有很高的可用性,其元数据服务器采用主备双机热备技术,在主机发生故障时,备机可自动接替其工作,而数据节点也采用冗余备份机制,任意一个节点出现故障,数据也不丢失,服务不会停止;第四,具有高效性,数据处理速度非常快,数据可在不同节点之间动态移动,同时保证各节点的动态平衡。
云计算机应用范围广
紫光股份很早就已经涉足云计算应用。2012年,紫光股份与南京市秦淮区共同实施了“紫云工程”,在南京市中国云计算创新基地建立了云信息服务产业创新中心,该中心融云计算、大数据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培育、人才培养等于一体。陈炜表示,紫云1000云计算机的诞生表明紫光股份已经掌握并拥有了自主可控的云计算技术体系和成套的软硬件系统。
紫云1000的适用范围比较广,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信、金融大数据、教育、智慧城市以及与国家信息安全有关的领域。陈炜举了个信息安全领域的成功案例:国内某信息安全中心由于原有的数据采集设备的性能和存储能力不足,在存储的可用性和数据检索方面存在瓶颈,而采用紫云1000则高效实现了大数据的采集、存储与分析,为安全分析做了充分准备。陈炜总结说,紫云1000在大数据处理、大规模文件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云计算; 层次架构; 虚拟计算机实验室;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TP39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3-64-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等院校中各专业都与计算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在计算机实验室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成为高等院校日常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也因此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但就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都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充分应用新技术成果,构建更为高效的计算机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系统,已成为当务之急,而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目前在云计算环境下如何构建高校虚拟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研究与设计。
1 当前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已初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计算机实验的软硬件环境,也提升了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质量。然而,通过分析我院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不难发现,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中普遍存在不足。
首先,硬件设施建设和更新成本巨大,且更新换代较慢。计算机实验室在建设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硬件产品,很多情况下由于资金有限,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被搁置。另一方面,实验设备换代比较快,导致被淘汰的设备闲置,这是很大的浪费,而重新购入设备需要再次投入大量的资金,使得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成本太高。
其次,软件维护与更新困难。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要满足各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实验需求,对实验环境要求的多样性使得实验室对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通常,计算机实验室的每台学生机上都预安装了几个操作系统以适应不同科目对不同系统的需求,但是由于同一学生机上安装多个专业的实验软件,这往往导致软件冲突,系统反应缓慢。与此同时,各专业开设的实验课需要不同的教学软件,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这些软件版本更新很快,使用较短时间之后又需要更新到新版本才能适应教学要求。尽管目前可以通过网络同传、增量拷贝等技术手段进行批处理,但学校实验设备一般都是分批招标购置的,系统品牌型号不一,操作各异,也因此使得计算机实验室软件维护与更新变得非常困难,往往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再次,实验数据存储受限。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为了保护计算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一般都采取安装硬件保护卡或还原软件的方法对用户使用后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还原,以保护计算机系统不受病毒的侵害或人为破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计算机的安全性,但是,学生的实验数据却无法得到长时间保存,打破了学生实验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教师对实验的指导和评价。
上述问题制约着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发展,作者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灵活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共享平台,对实验室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整合,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虚拟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了可能性。
2 云计算和虚拟计算机实验室
2.1 云计算概要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各个领域对于计算能力的要求与日俱增,作为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以及并行计算的进一步发展趋势,云计算的概念孕育而生。当前云计算的服务主要分为三个层次:①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②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ivec,PaaS);③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这三个层次的云计算服务主要向网络用户提供计算、软件、数据访问和存储等服务。
⑴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IaaS把由多台服务器组成的“云端”基础设施作为计量服务提供给客户,即提供了一个软件应用环境,包括提供用户需要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等。Iaas将计算能力、内存、I/0设备等整合成一个虚拟的资源池,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存储资源和虚拟化服务器等。这些基础设施的规模可以根据资源的需求情况动态分配,更精准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⑵ 平台即服务(PaaS)
PaaS提供一个集成环境。厂商提供开发环境、服务器平台、硬件资源等服务给客户,并给用户提供研发的中间件平台,同时还提供应用程序开发、数据库、应用服务器、试验、托管及应用服务。用户只需在厂商提供平台的基础上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并通过其服务器和互联网传递给其他客户。
⑶ 软件即服务(SaaS)
SaaS提供了一种应用框架。SaaS服务提供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由服务提供商维护和管理软件,并提供软件运行的硬件设施。用户根据个人需求访问所需要的服务,服务提供商根据客户所订软件的数量、时间的长短等因素收费。用户只需要支出一定的租赁服务费用,不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投资在硬件购买、软件安装与维护上。
2.2 云计算在高等院校虚拟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中的优势
利用云计算中的虚拟化技术和SOA与Web服务,能有效地节约当前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中的硬件投资成本,且改善更新速度慢,软件维护与更新困难,以及实验数据存储受限制的现状。云计算在高等院校虚拟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中有以下优势。
⑴ 降低实验室建设中的软硬件投入成本
云计算系统对用户端的硬件设备要求很低,只要用户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终端设备、一个浏览器以及一个能够接入Internet的接口,就可以接入到“云端”,像使用本地计算机的资源一样使用云计算系统提供的各种软硬件资源,且功能更强大,应用范围更广泛。各种资源都由“云”来提供,终端用户只需支付少量的使用费用即可使用“云”端的软硬件资源,这就降低了实验室建设中对各种软硬件资源的投入成本,也无需对终端设备和各种软件进行不停的更新换代,这将极大地降低各高校在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中的投入成本。
⑵ 减轻实验室软硬件维护与更新的压力
云计算提供基础设施、平台及软件三方面的服务,基础设施的维护由云端提供,软件的更新也由云端提供,因而使得基于云计算的虚拟计算机实验室无须再对硬件进行维护和对软件进行无休止的更新,从而减轻实验室软硬件维护及更新的压力。
⑶ 实现实验数据的海量存储和自由访问
云计算系统能为用户提供海量的存储空间,这为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数据提供了存储空间,无论是实验的中间结果还是最终结果,学生都可以将实验数据永久存储在“云端”,以便在任何地方通过浏览器在“云”的另一端打开继续进行实验,不用担心机器上是否安装了应用软件,或担心不是最新的版本。
利用“云”的海量存储空间及数据的自由访问优势,能改变以往为了保护计算机而安装保护卡或还原软件而导致的学生实验数据无法在实验室中长期存储的问题,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 基于云计算的高等院校虚拟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
3.1 构建思想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它可以使客户方便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物理机的虚拟环境中进行资源定制。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云计算的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和基础设施即服务三层服务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现状,利用云计算中的虚拟化技术构建基于云计算的高等院校虚拟计算机实验室,快速部署云端的资源以获取服务,动态组织异构资源,构建不同的应用环境,将存储空间等资源共享,杜绝软硬件资源浪费,达到计算机实验室效益最大化。
3.2 基于云计算的虚拟计算机实验室模型构建
利用云计算技术,我们不必把软件、数据放在本地计算机中,而是把它们放在“云”中,由数据中心来为用户提供软件和数据存储等服务。对用户来说,只需要订制“云”中的服务,登录后就可使用此服务。总之,云计算的最终目的是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易于获取的服务。基于云计算的三层服务层次,并结合高校计算机实验的特点,我们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模型,如图1所示。
⑴ 物理资源层
物理资源层主要指实实在在的物理机、存储器、通信线路等物理意义上的资源。这些资源通过网络联接,实现资源共享。云计算系统中资源共享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共享等。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中可以是PC机、服务器、工作站、交换机、存储设备等,这里主要使用的是高校局域网内部的设备,既可以是一个高校的设备,也可以是多个高校的设备,这些物理设备共同构成“云”。
⑵ 虚拟资源池
虚拟资源池是通过不同的技术将相同类型的资源构成同构或近似同构的虚拟资源池;可以屏蔽掉物理资源的复杂性,实现从物理资源向逻辑资源的转化。把物理资源整合成与位置和实物无关的方式进行调用,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降低维护管理的复杂度。比如:在两台服务器上分别利用虚拟软件虚拟出10台虚拟机,动态分配虚拟的CPU、内存、硬盘、I/0设备及网络资源,并分别在这些虚拟机上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及配置相应的应用程序,从而建立出来20台服务器建成的虚拟资源池的云计算环境。
⑶ 云管理层
云管理层的功能主要包括:云资源管理、云数据管理、云安全管理和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平台建设中间件主要对虚拟资源层的各种虚拟资源进行管理,包括增加、删除、修改、维护等,并对众多的资源建设管理进行负载均衡优化和调度,从而为上层应用提供安全的服务。云数据管理主要对用户及云平台上的数据进行保管和维护,保证用户实验数据、软件数据等资料的安全性。安全管理包括网络的安全管理、数据的安全管理、访问的安全管理及用户的身份确认和访问控制权限等。
⑷ 云客户端
云客户端主要通过应用技术将云计算能力封装成标准的Web Service服务,使任何一个用户按自己的需求对SaaS平台进行个性化配置而不影响其他用户的使用。云客户端为用户和云计算应用提供统一的接口规范。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模型中所说的云客户端主要是使用浏览器和应用程序接口,因而使用云客户端就可以快速便捷地访问云中的资源。云客户端通常安装在实验室的终端计算机中,对计算机的硬件要求不高,这样各高校可以不必投入很大资金到本地的终端上去,就可以使用云计算平台的大量信息资源,使用远超过终端性能上限的高强度计算工作和存储能力。
4 结束语
随着网络的发展,云计算技术不断成熟,云计算不再是高耸云端的高端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它必将为计算机应用带来新的变革。建设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实验室,可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共享,为用户提供无限的存储空间和计算性能,并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云计算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结合,可有效整合高校教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为高校实验室建设提供参考,也进一步拓展了云计算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 崔云飞,李艺,李昀等.基于SOA的云计算体系结构研究[J].装备指挥
技术学院学报,2011.4:77-80
[2] 李功丽,张艳.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实验室建设[J].河南机电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11(5):21-22
[3] 孟庆伟,刘婷.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模型研究[J].智能计
算机应用,2011.12.
[4] 陈全,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9.29(9):
2562-2567
【关键词】计算机机房管理问题探析
计算机机房是一个公用的环境,其在高校中的作用日渐凸显,随之出现的问题亦不断增加,诸如计算机的软硬件损坏,病毒传播,应用程序丢失等问题频现,对于机房的管理者来说增加了其管理的难度,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本文就针对当今机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期望能够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机房使用效率,满足师生教学需求。
一、高校计算机机房的管理问题
1、计算机机房环境问题。大部分人认为,计算机的使用对于环境的要求不高,只是有足够的空间能够放置和使用就可以。但是殊不知,环境的优劣对于计算机使用的影响很大,如对计算机供电方面太随意,不注意线路的老化现象等。另外,机房温度和适度控制不好,或者说室内卫生处理不好,都将影响计算机使用寿命,以及使用者的健康问题,同时对工作的安全性没有保障,降低了使用者的工作效率。
2、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机房虽说管理的范围不大,但是需要处理的事物却很多,而且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尤其随着计算机机房需求量的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随之加大,对计算机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另外,加之计算机更新换代频率较快,需要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更新维护,需要计算机管理人员不断了解新软硬件的使用方法以及维护措施,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以便应对突发事件,而这方面在各学校中机房管理人员做的仍然不足,仍需进一步提升。
3、软硬件的损坏问题。对于软硬件损坏的问题出现的频率比较多,因为使用者有的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使用经验,有的不具备使用经验,欠缺使用常识,在电脑中任意改动程序、文件位置,或是对计算机进行强起、对鼠标、键盘使用不当对计算机本身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影响了计算机的正常使用,这都需要管理者花费较长时间去重新安装程序进行维修。
4、部分软件系统未完善。目前,计算机机房中缺乏门禁系统,由于机房的使用者流动性大,层次交杂,随意进出机房,所以应当完善门禁系统。同时,使用者频繁登陆各种系统以及插入各种自带移动工具,而导致计算机造病毒侵染,因此网络准入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
5、病毒传播,致使计算机系统破坏。现在各学校中计算机都是联网的,所以一旦一台计算机被感染,很容易导致整个机房网络的瘫痪,危害严重,严防计算机破坏,是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但很多使用者缺乏这方面的常识,经常在计算机上插入一些带病毒的U盘、MP3等,或浏览一些不安全的网页,导致计算机感染病毒。
二、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的改进措施
1、完善机房管理制度,真正将制度落到实处。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实验室,需要有序的管理,这种管理必须建立在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基础之上,针对实验室主任、教师、管理人员、学生都制定相应的制度,不同的人员针对自己不同的岗位和职责,依照相应的制度恪尽职责,遵守纪律,那么即使是人流量再大、任务再繁重的机房实验室也会因此而秩序井然、清洁有序,从而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设备和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率。
关键词:共享存储;可重构计算机;软硬件通讯
中图分类号:TP333
1 可重构计算机与共享存储可重构计算机
通过研究可知,可重构计算机的组成有两个部分:第一,硬件部分,该部分的编程是可以重新构造的;第二,软件部分,该部分与硬件部分较为类似。这两个部分组合后所产生的功能是目前最先进的,其功能也是一般硬件、软件普通结合所无法达到的,其功能更加强大。可重构计算机能够完全代替以往的旧式程序,走上了计算领域的巅峰,形成了质的飞跃。不过上述技术要求较高,是硬件和软件的综合,所以依据现有的技术,共享存储可重构计算机软硬件通信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用于商业开发则更是后话了。
共享存储可重构计算机主要是面对大量信息处理等规模较大的综合性要求,对于一般用户而言,在使用重构计算机系统时,主要目的就是以PCIE为基础,处理相关平台数据,也就是以普通电脑为基础,将FPGA与PCIE相连接,两者接通后,FPGA就能及时访问系统内容,最终计算并得出相应数据。
2 可重构计算机的要点
2.1 硬件粒度
硬件粒度是计算机中硬件综合、集中量的完整表述。在可重构计算机中,其硬件系统的要素综合、集中量的高低决定了硬件的使用效率。效率越高,所采用的硬件数量就更少,那么对于可重构计算机整体而言,总硬件数量就会下降,相应的,其运作效率就会有所提高,这种现象也被视为硬件粒度的提升,相反,就视为硬件粒度的下降。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硬件粒度有所提升,那么在应用中的效率也就越高,功能就更加强大,同时,硬件数量更少,节约了成本。通过研究目前现状可知,现有的可重构计算机中的硬件粒度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有稍简洁的电路,那么采用乘法器时,逻辑门的作用就变得相对重要,包括:或门、与门、非门、与非门、或非门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完全可以以算法逻辑单元(即ALU)及乘法器取代通常意义上可重构计算机系统的主流单位,FPGA单位。按此原则设计出的可重构计算机,其算法单元抽象程度高,可以说是通过算法单元的功能实现了“重构”,故而一般又被称为功能块计算机;以FPGA及其附属元件设计出的可重构计算器,充分利用了FPGA的灵活性,这种系统一般又被称为网络表计算机。
2.2 可重构硬件和处理器之间的距离
在重构计算机结束研究、应用在实际操作阶段时,该系统依然有其不完善的地方:总线并没有与系统硬件相联接,只是简单地将其与外部的总线路相接,其作用是单一地对CPU进行辅助工作。专家指出,只有从根本上对处理器和硬件进行完善,才能提高其通信速率,将两者的距离逐步减小,最好的方案就是把两者直接连接,通过处理器强大的功能对数据进行计算和访问。专家的观点为可重构硬件的进一步研究做出了铺垫,具有长远的意义。
2.3 容量
可重构计算机的容量高低直接决定了其性能好坏,总的来说,就是降低硬件数量,重新构建系统,使其功能更加完善。如果实际情况不同,那么选择硬件和软件的数量也不尽相同,因为可重构计算机系统性质变化是由硬件、软件的综合功能决定的,与此同时,对其要求的不同,研发、使用的工作人员技术层次高低,也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3 共享存储可重构计算机软硬件通信的优化
该系统以FPGA为主要载体,NIOS2的作用就是协助其信号和数据处理,并独立计算。同时,NIOS2的频率不够,所以上面的代码长度也不足以满足其需求。而GPP与其有所差距,因为在GPP的运作中,执行开销更大,但是两者的写作运行无法有效提高系统性能。因此,若想优化该系统,要确保NISO2的独立性,确保其虚拟地址的访问量和独立性。
3.1 独立虚拟存储访问
独立虚拟储存有两个要求:第一,对地址进行查阅和翻译;第二,对数据进行统计、核算和传送。
第一个要求主要是对Avalon(总线)进行翻译,同时设置PICE并综合地址和表格数据,只有Avalon(总线)中的地址能够与本地地址相呼应,就能保证系统的运营效率。PGD与PTE可以用来描述虚拟地址与实际地址的映射关系。两者中出现空入口,那么可知其出现页错误,上文中提到的FPGA无法实现页错误的运算和解答,因此可以通过CEH方法对错误进行解答。处理过程中,GPP会优先收到页错误报告,而GPP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完全置换FPGA对页错误进行解答。
第二个要求主要是针对PCIE完成的。PCIE能够将总线中的数据进行转换,而此要求的效率不高,由于两者换算过程繁杂,因此PICE的效率低下就严重影响了总线中的数据通畅度。那么可通过组件的应用对FPGA进行计算,以便提高其运算效率。
3.2 实现同步存储
实现同步存储需要用到POSIX信号量,该变量实际上是一个整形变量,一般具有16B的长度,只有满足原子性要求的访问语句,才能对其进行有效访问,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原语操作的时候,保证动作的原子性。例如,在进行内存读取操作时,利用FETCH语句后,还需要通过加法操作,将其写入另外的存储单元,在这两个操作之间,不得夹杂其他的语句操作。在常见的X86计算机系统下,实现这种原子性操作,是通过总线的锁定功能,即FSBLOCK功能实现的,当FSBLOCK信号出现时,表示有一个原子操作需要被执行。
而在可重构计算机中,原子操作则是通过FPGA元件实现的。该元件详单与一个PCIE端设备,并不具备将前端总线锁死的功能,也就无法通过FSBLOCK实现相同的原子性操作了,事实上FPGA元件之所以能够有效支持原子操作,是因为其内部具有一个特殊的存储单元――Mutex RAM。该单元虽然位于FPGA元件内部,但其作用范围却可以映射到系统存储中,可以保证GPP对总线的有效方位。在该单元的作用下,无论是GPP还是NIOS2,均能对进程进行锁定,从而保证互斥。具体而言,当GPP锁定了该单元后,一旦操作的目标地址位于PCIE设备中时,MCH单元会对操作进行转换,将其标记为读锁定操作,当读写操作完成后,锁定标记清零,保证操作准确,如果不然,则会发出解锁事务包。可见,当读操作或读锁定操作之间的存储单元已经被锁定时,操作会被堵塞,从而保证原子操作的准确性。
4 结束语
从当下的情况看,我国虽然一直致力于研究可重构计算机,但并未取得阶段性的进展,还远未实现该类计算机的商业化,关于本文所探讨的共享存储技术也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当然,即便现状并未达到让人满意的境界,我们还是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重视软硬件的API设计,并从应用开发系统入手,加大科研力度,缩短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王学宝,朱勇,郑波祥.基于FPGA的Compact PCI Express通信接口模块设计研究与实现[J].电子技术应用,2010(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CDIO;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3-4
CDIO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其含义是以产品开发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等环节的工程化运作,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CDIO教育模式要求从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系统能力四个层面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技术能力,并提出了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方式方法。CDIO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专业领域的课程体系改革设计中,我们在研究CDIO教育模式和本专业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决定开展基于CDIO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1 CDIO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是面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突出综合能力、采用工程化教学和产学研办学等。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如程序设计、数据库、网络、美工、项目管理等技能的培养是课程的主体,这些技术能力体现了计算机基础人员的职业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课程改革首先要从工程教育角度出发分析课程改革的能力培养目标。
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改革,首先要面向综合能力培养,在专业的应用领域这些能力主要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与测试、系统部署与维护、项目管理和团队沟通等。工程课程改革还要建立在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因为该专业的毕业生一般会直接面向就业,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也应成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考虑到企业的业务领域、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都不尽相同,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应该有区别地建立课程体系,并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定向培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培养职业素养。
2 CDIO课程体系设计
为了突出工程能力培养这一改革核心内容,我们对相关的课程内容和体系结构进行了调整。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教学计划将教学课程体系划分为文化基础、专业技术和职业素质三个层次,并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将实践课程体系划分为课程实践、项目实践和就业实践三个层次。
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中,教学体系按照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要求,从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三个方面展开教学,每个阶段的课程除了要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外,还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设计等方面体现工程教育思想。实践体系则是专门针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设计的,从校内的实验课、课程设计到校外的实训实习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教学体系和实践体系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在文化基础阶段和专业技能阶段都要安排课后大作业、实验课程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在职业素质阶段则要安排技术交流、选修课、校外实训实习等实践活动,在最后1-2个学期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辅导和就业辅导。这种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充分体现了工程教育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显著的作用。
3 CDIO教学体系实施
项目化教学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典型教学方法,CDIO计算机课程体系也使用了项目化教学的方法来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计算机课程的项目化教学通过模拟真正的软硬件项目环境,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来设计和完成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体现CDIO工程思想。
3.1 项目组构成
项目组是项目化教学的基本单位,体现了软硬件项目开发中的团队合作意识。项目组成员一般包括一个项目组负责人和若干个组员,采用随机指定的方式来确定项目组成员。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项目负责人。项目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组员要在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完成限时任务,项目负责人和相关指导教师要在项目完成后组织验收:实践项目如课程实验要有相关的技术说明和可操作演示;课程项目如课程设计要有软硬件开发各环节的设计文档和项目展示作品;综合项目如毕业设计要有阶段性的进度验收报告、最终的成品展示和论文答辩环节。这种项目组构成和责任分工完全模拟企业的办公模式,达到了提高学生综合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目的。
3.2 项目的选择
项目化教学是围绕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展开的,项目要能够体现专业发展的方向,不能偏离主线,又要尽量贴近实际突出工程性。哈师大软硬件学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的资源优势,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技术代表性的教学项目。教学项目根据领域范围和项目规模可以分为实践项目、课程项目和综合项目三类。
实践项目是针对某个或多个课程知识点的教学项目,目的在于将课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实践项目的形式一般是课上演示、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需要教师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创新意识。
课程项目是指覆盖课程群或应用领域的教学项目,目的在于将相关的课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软硬件开发的综合技术能力。课程项目要根据专业领域和企业技能需求划分为了若干个方向,比如程序设计课程就分为JAVA平台和.NET平台,系统开发课程群可以分为web系统开发(网站设计、数据系统、网络技术等)和嵌入式系统开发(C语言、操作系统、总线技术等)。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根据课程群情况来分解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设计出适合的课程项目。
综合项目是涵盖所有在校课程和校外培训的教学项目,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综合项目也会根据应用领域和就业取向分为若干个方向,学生自由组合团队来完成一个完整的软硬件开发项目,完成从软硬件需求、功能设计、概念设计、系统设计到部署实施的全部软硬件开发工作。综合项目要由校内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提出,既要满足真实性又要体现职业素养。综合项目是最能够体现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内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还通过团队合作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协调、沟通和领导能力。
3.3 项目考核体系
基于CDIO的工程课程体系面向综合素质培养,相关的课程考核体系也要突出工程性。不仅要考核项目的运行结果,更应该关注项目的实施过程。项目考核体系要与项目课程教学紧密联系,项目各个环节的考核分值都要给出相应的涉及,其中项目的需求分析占10%、项目设计占30%、项目实现占20%、测试占10%、运行结果占20%、答辩情况占10%。项目考核体系注重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的人际交往能力、设计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体现了考核体系的针对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4 总结
通过实践证明,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指导作用是非常有效的,从实施的效果看,学生在个人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认识到选取合适的项目以及实施过程考核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今后的课程体系实施中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邱钦伦.CDIO与软件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11.
[2]周卫,赵静.项目驱动式教学在软硬件设计课程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9.
[3]胡占军,张欣等.基于CDIO模式的项目教学实施方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关键词】USB接口;软硬件协同验证平台;数据;测试;系统
1 软硬件协同验证平台
采用计算机的软件来对电路进行仿真,一般都是对电路里的各个元器件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在它运行的过程中,对它运行时的参数以及电路中的结点进行科学的核算,一直从输出端到输入端,最终得到仿真结果。因为计算的量非常大,而且近年来芯片的规模也在不断的增大,所以仅仅依靠计算机软件仿真来对设计进行验证,其速度非常的慢。
为了提高速度,技术人员提出了在硬件验证和测试数据的时候,联合计算机软件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环境。
2 系统硬件的设计
2.1 设计的目标
总的设计包括了USB接口电路,以及MCU电路、以及PPGA接口管理,这三个部分是重要的模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MUC和PPGA需要依靠软件程序来运行,因此它们的灵活性非常的高。只要对软件部分进行修改,就可以满足不同的验证和测试需要。
USB接口电路的功能是对USB数据通信底层数据流进行处理,从而完成物理层的协议。它主要包括了六个,即MRZI编码、MRZI解码、数据封包、数据解析包、提供通信的端点和接收发送数据的缓冲。
图1 系统硬件的结构
MCU可以对电路部分进行控制,而且还能控制USB接口芯片的初始化以及配置,这样就可以协调整个系统的工作。同时,它能够促使USB接口芯片和后面验证的接口实施数据方面的交接。由于FPGA的控制性能远远不如MCU,因此必须采用MCU来对USB接口芯片进行管理。
在验证的整个过程中,其对实时性的要求也比较高,而且验证的数据量也非常的大,因此,在对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进行验证之前,还必须要设计一个异步FIFO,从而进行缓冲,但FIFO对存储的深度要求并不是太高,因此,可以在FPGA当中用软件来使用FIFO。然后还要设计一个接口模式,这个接口模式必须是灵活的,而且可以满足不同的验证需要。同时,这个接口也是需要对程序进行编写,然后再通过系统内部的FPGA芯片来实现。
2.2 电路原理
USB的接口,一般都选择专业的接口和芯片。在整个电路当中,CH375它是一个支持USB的专用芯片,它可以用在USB的设备和主机上面,另外还可以对这两种方式进行转换。它支持的传输方式有三种,即中断传输、批量传输、控制传输。在这个系统当中,只会用到两种传输,中断传输和批量传输。其内部的通信端点共有三个,系统当中可能用到的主通信端点有64字节的缓冲区。不仅如此,CH375里面甚至还对USB Dewvrce固件进行了固化,形成了内部的固化模式。这样一来,就大大的提高了使用的效率。
CH375的硬件设计很简单,芯片的只需要时钟电路或者是电源退耦,便可以开始运行。整个芯片支持多种电平标准,比如3.3伏、5伏。CH375的内核是3.3伏,如果要运用5伏的,那么则需要把28脚接在5伏的电源上,9脚则接一个退耦的电容,其内部的稳压器可以为内核提供3.3伏的电源,所以,如果是3.3伏的系统,那么就应该同时将9脚和28脚一起接在3.3伏的电源上面。
CH375的内部结构包括了几个部分,PLL倍屏器、主从USB接口SIE、被动并行接口、数据缓冲区、异步串行接口、协议处理器、命令解释器等等。同时它还有7个物理端点,所有的端点都包括了上传端点和下穿端点。
2.3 接口总线
在CH375当中,有一个异步串行接口,还有一个8位的并行数据总线接口。需要注意的是,异步串行接口仅仅只能够用在USB的主机当中,而且因为并行的总线,它的通信带宽高于异步串口,因此,可以使用另外一种,也就是8位并行数据总线。
这种8位并行数据总线,它既是数据输入和输出的端口,又能够对输入的端口进行命令。因为端口AO会对输入数据进行分辨,所以,如果CH375写入命令的时候,那么端口AO可以设置为高电平。如果CH375的写入数据,或在总线之中读出数据的时候,那么就需要将端口AO设置为低电平。
只有DR信号有效的时候,CH375的数据总线才会显示输出状态。在另外的情况下,数据会显示为高阻抗的状态。对芯片进行了读写冲突的保护,即便是写信号和读信号同时有效,那么数据总线也能够显示为输入模式,并且开始写。
2.4 操作命令
关于CH375的所有操作,都要通过总线发送命令,这样操作才是有效的,它的命令数量为23。当系统上电之后,必须对CH375实施硬件复位,才能够执行命令。因为该命令的执行时间过长,大概在40毫秒之后才能完成。然后是对USB设备的VID、PID进行设置,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对VID、PID进行选择,如果是不设置,那么则可以用系统当中默认的VID、PID。设置时必须要在设置器件的工作模式以前操作。
SET-USB-MODE可以用来设计器件的工作模式,写入了SET-USB-MODE命令以后,必须再写一个表征模式代码的数字。这样一来,CH375的初始化工作就算完毕了,就要等待INT引脚的中断信号了,如果发出了中断信号,那么总线便有反应,可以采取GET-STATUS命令,可以将中断状态进行取消。另外还要按照中断状态输出的代码意义来进行相关的行为,并且执行命令。
3 测试方法
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传输数据的带宽是重要的指标,而且数据的完整性也显得非常重要,数据一旦产生错误,就会影响测试的结果。
以上研究和设计的软件带有输出数据显示窗口,可以对硬件通过USB接口传来的数据进行显示。软件会从计算机里面读取文件,通过USB接口发送到测试电路板当中。等到单片机收到了数据,会把数据全部传送给计算机,最后再对传输过去的数据、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比较,观察数据是否一致,有无差异。(下转第350页)
(上接第243页)4 总结与体会
软硬件的协同验证是一种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结合的验证方法,采用USB来传输数据,能够实现目标设计和计算机之间的大量数据传输。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同时也具有非常实际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许珂,桑胜田,喻明艳.基于PowerPC的SoC软硬件协同验证平台[J].微处理机,2009,30(2):11-14.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于档案信息的管理。档案,对于人类文明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历史上就有对于档案保护的记载和研究,但是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何加强数字档案的信息安全,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何建立安全的数字档案信息保障体系,成为了广泛关注的话题。虽然我国在近年来颁布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信息安全保障自美国在1996年提出以来,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已经在全球传播开来。在关于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繁多和深入。
1、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参与和合作。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档案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档案信息安全法规标准体系、档案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体系、档案信息安全产业支撑体系、档案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等。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侧重于从整个系统的管理出发,对于相关的管理体制的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体系,主要目标是维护信息的具体技术安全;信息安全法规标准体系的含义,则是侧重强调法律法规对于信息安全相应的标准的制定,即通过立法,制定符合行业和国家发展的相关标准和制度;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建设的重点,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基本的保障,即使其他方面的建设有多么完善,也会对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产生不利的影响。最后,在建设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只有从各方面来完善和改进,才能够使整体的合力发挥到最大,从而促成该体系的建构。
2、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特点及问题:
2.1特点
由于现代化的档案信息管理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别于传统的档案管理,大量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得以储存,因此,对于计算机等硬件和软件的依赖性较大。另一方面,大量的信息储存在网络和计算机上面,由于黑客、计算机病毒、系统故障等,会使得大量的数据的存储受到威胁,因此,如何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成为了一个大问题。由于数字档案信息存储格式的复杂多样性,如图像、文字、声音和视频等,因此,增加了相应的数据档案的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
同时,由于我国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还不够完善,而数字档案信息需要一定的标准来处理,因此建立一定的标准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2.2问题
2.2.1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文件的保存需要一个安全的管理环境和管理档案数据的系统,对于数字化的信息,一般将其保存在计算机和光盘等存储设备中,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比较缓慢,且起步比较晚,因此,数字档案信息的保存体系还不够完善,相关的软硬件设施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软硬件,如光盘等自身容易损坏,从而也不利于档案的管理。
2.2.2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建立不够完善
近年来,我国不断地强调依法治国,虽然大的法律框架体系已经建立了起来,但是,就具体的法律法规而言,还是不够完善。近年来,我国虽然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大多相对滞后不能满足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需要,完全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具体的管理工作当中,我国的数字档案信息管理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2.3相关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对问题认识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档案管理领域,对于相关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我国的档案管理专业人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同时,在管理工作大的具体操作过程当中,相关工作人员对于档案的重要性和具体分类等问题认识不到位,以致许多档案管理混乱,严重影响了我国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3、相关对策
3.1加强我国数字档案信息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数字档案信息保存时间的长久与计算机和光盘等媒介有着直接的关系,其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档案保存的安全。因此,在保存数字档案信息的过程当中,不能忽略和软硬件设施的质量,如何加大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强数字档案信息的保存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所以,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中,要大力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研究。
3.2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法律法规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生活中解决问题和处理纠纷的依据,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中,建立一套完善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法律法规,是保障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与依法管理数字档案信息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能够有效地保护我国的信息安全,从而打击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在我国依法治国的建设过程中,加大各方面的法制建设,必定会促进我国的公平和谐发展。
3.3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见的问题;完善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在国家新的教学大纲及新课程标准等政策措施的要求下,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面临着一些新的改革和挑战,这就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指导的老师必须有高水平的素质和专业素养。制定各种符合现代高中信息技术培养的各种政策和措施,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共享平台,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目前看来,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方法进行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对于整个高中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软硬件设施的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高中的必修课程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现代高中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在高中学校计算机的软硬件投入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1)配置不合理。各种不同配置的计算机有着不同的价格水准,而在高中学校计算机配置的过程中就因为价格问题而选择了组装机,虽然可为学校节省一笔开支,可是在以后的新软件的兼容性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2)重硬轻软。某些学校的领导可以花费数十万的费用来建设一座华丽的计算机房可是却在软件等这些关于计算机软实力的东西上舍不得花销,这就使得计算机房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空壳子。(3)不重视网络化。有些学校拥有成百上千台的计算机可是这些计算机的功能仅仅是处于计算机的最基本的单机状态的运行,缺乏网络化,这就使得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大大折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2.教学模式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革新日新月异,它强调的是一种跟随时代步伐前进的时代感。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处于老式化的阶段,教师不能够及时的更新各种新的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使得教学模式只是一种机械陈旧的重复。所以我们必须要动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资源和管理措施来积极的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教师必须及时的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的用各种机会搜集和查询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免在学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被动情形。
3.师资问题
现代高中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变成了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但是教师的供应量却赶不上需求量,这就使得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出现了各种良莠不齐的局面。某些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根本不是从正规的大学毕业并接受过严格的专业培训的高级知识分子。只是从其他专业的教师中由领导抽调过去暂时的进行代为管理,这就成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弊端,最终使得学生们学不到真正可以用于实践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甚至不能更好的学习到各种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二、完善措施
1.软硬件建设相结合,加强管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和运行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支持和活动,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管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其次,学校的领导要就计算机管理工作的进行挑选出合格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将高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实施工作做到位。再次,作为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的各项管理人员,要注意计算机信息建设的软硬件相结合,不能只关注计算机的硬件设施而对软件管理设施置之不理。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计算机资源和管理的浪费。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各种科学等而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来进行高中学校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配置。
2.提倡技术创新,革新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任务和目标,并将目标进行细致的划分,使学生容易将各个小目标一个个的实现。其次,教师要就教学内容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针对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技术创新设计,做出适应他们学习的个性化教学内容。再次,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将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设计到新的教学模式中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掌握。最后,技术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都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多下功夫,用更多的新的资源和基础数据来增加高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用性和基础性。
3.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
计算机信息技术强调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概念的教学过程,所以,它对于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期望。现在各个学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对于一些计算机行业的概念和理论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仅仅是从某些培训机构得到了一些简单的培训和指导,这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提高专业化队伍的培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合格的符合现代教学模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结语
国家新大纲及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对高中学校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教学课程被高中课堂所讲述,它也为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和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采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方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起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大幅度的提高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准,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和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先进,计算机技术迅速地渗透到企业管理中去,在企业管理中摆脱了过去仅仅依靠管理理论、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的现状,企业在管理进程中将更加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实际管理中的运用,计算机技术中多项技术被运用在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不论是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企业仓储物流的管理,企业销售运作的管理,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电子信息处理,主要运用在机械工厂数据操作上,对企业机械机器的集中操作上。第二个阶段是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运用在企业管理部门,例如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的筛查与员工日常工作的考勤等,都需要计算机系统中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第三个阶段是决策支持系统,主要运用在企业高层的管理部门,例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高层对企业发展方向以及企业应对竞争对手的决策上的运用,就需要运用到计算机技术,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成信息相关的表格、图谱、模型等,这种在企业战略决策上的管理得到了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就能够使企业的战略决策更加的精准有效,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企业管理层在战略决策上个人主观判断产生的错误,尽管现如今企业管理中战略决策仍然更加倾向于依靠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判断,但是仍然不能否认计算机技术对于企业战略决策判断的价值。
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在计算机技术日益渗透到企业管理中的大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排斥反应”更加明显,其中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对于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需要更加深入,但是现实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员工并没有办法去适应计算机技术带来的改变,对计算机技术相关软件的操作并不熟练,这其中包括一些在专业技能上十分熟练的员工,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的深入,反倒没有帮助他们更加有效率地为企业服务,相反由于自身对计算机软件的重视不足,对计算机软件的认识不够制约了这些本在专业领域十分优秀的员工的发展。这是需要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值得反思的地方,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必须更加主动地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加有效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软件,同时也应当开展教育,引导企业员工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从意识上提高对计算机技术对于自身在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许多企业在计算机上的技术并不成熟,这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存在着致命的威胁的。现如今,许多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料都储存在计算机中,企业员工缺少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视,在企业信息安全意识上十分薄弱,这些在技术上的漏洞与认知上的疏忽,都让企业信息安全留有隐患。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不当同样制约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有些企业为了提高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效率,盲目认为高配置等于高效率,大量购进一些价格昂贵的计算机软硬件对计算机进行配置,虽然投资很大,但是很多功能对企业实际情况来说是使用不到的,造成了闲置和浪费。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节省经费,购买盗版软硬件设备进行安装使用,殊不知盗版软硬件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盗版的软硬是得不到售后的技术服务的,这样还要重新购买软硬件设备,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切不可贪小失大,应当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的软硬件设备进行安装使用,而且要请教专业的技术人员购买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使得所购买的计算机软件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不至于浪费。而完善计算机管理制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完善的计算机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处理在使用计算机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一旦遇到问题可以根据一定的规范化流程进行处理,可大幅度减少计算机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计算机管理制度应当不断顺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进行更新扩展与完善,让每个员工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将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使得办公自动化得以顺利的开展。企业应该保证企业内部计算机的安全性,有意识的提高每一个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每一台企业内部计算机应该通过身份识别才能进入,员工只能用个人专属的账号和密码进入到计算机内,且企业的所有计算机全部加入域,收回administrator权限和密码,只给予user权限,严格限制上网,上网需要严格的审批手续,同时,在服务器上安装监控软件来监督员工的行为,监控所有网络流量的动向,上级领导不仅可以监督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规范,防止员工在上班期间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还可以防止各种恶意行为,加强企业计算机的安全性。
三、对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建议
1.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企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计算机技术管理企业并不能影响企业的信息安全。这就需要企业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企业时,充分考虑到信息安全相关技术。具体利用到以下手段确保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安全。首先就是加密技术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分为数据传输加密和数据存储加密。数据传输加密技术主要是对传输中的数据流进行加密,常用的有链路加密、节点加密和端到端加密三种方式。通过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保证传输数据的完整性。一个数据加密系统包括加密算法、明文、密文以及密钥,密钥控制加密和解密过程,一个加密系统的全部安全性是基于密钥的,而不是基于算法,所以加密系统的密钥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在数据通信中使用最普遍的算法有DES算法、RSA算法和PGP算法。其次,确保企业管理信息安全的有效方法是利用好防火墙。防火墙的本义原是指古代人们房屋之间修建的那道墙,这道墙可以防止火灾发生的时候蔓延到别的房屋。防火墙技术是指隔离在本地网络与外界网络之间的一道防御系统的总称。在互联网上防火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网络安全模型,通过它可以隔离风险区域与安全区域的连接,同时不会妨碍人们对风险区域的访问。防火墙可以监控进出网络的通信量,仅让安全、核准了的信息进入,同时又抵制对企业构成威胁的数据。防火墙主要有包过滤防火墙、防火墙和双穴主机防火墙3种类型,并在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后一个方法确保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方法是入侵检测。随着网络安全风险系数不断提高,作为对防火墙及其有益的补充,IDS(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帮助网络系统快速发现攻击的发生,它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对网络活动进行实时监测的专用系统,该系统处于防火墙之后,可以和防火墙及路由器配合工作,用来检查一个LAN网段上的所有通信,记录和禁止网络活动,可以通过重新配置来禁止从防火墙外部进入的恶意流量。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快速分析或在主机上对用户进行审计分析,通过集中控制台来管理、检测。
2.企业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企业时必须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企业的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这就需要企业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企业时积极主动地对员工进行相关技术上的培训。企业员工计算机技能的匮乏。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企业盲目跟随办公自动化的潮流,尽管积极引进计算机软件,但是却不注重员工的计算机技能的提升,员工不会操作,反而使得员工的办公效率低下。或者是一些企业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员工进行计算机方面的培训,却多流于形式,对员工掌握计算机技能没有一点用处,没有产生高效的回报,这对企业来说,这是很大的浪费。同时,企业没有对员工进行信息安全意识方面的培训,使得员工安全意识薄弱,这对企业的数据文件甚至是机密文件产生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企业应当注重对员工计算机技能的培训。而且计算机技能的培训并不是一次性的,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快,该培训应当要定期进行组织。在培训过程中,应该教授符合企业自身需要的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术,并让员工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保证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能马上上手,不需要再浪费时间去探索操作技能。对于企业管理人员,也需要培训他们对各种数据的总结与分析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设备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于一般的工作人员,不仅要确保其熟练操作各种软件,还要保证他们具备一定维护计算机软硬件的功能,强烈的计算机安全意识和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办公自动化的流畅性,真正发挥计算机的功能,达到企业办公的高效率。
作者:王文静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关键词:中职教育;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6-034-002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各种部件的分类、性能、选购方法,理解各主要部件工作原理、硬件结构、软件安装、相互联系和作用,并能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组装与简单故障的维修方法。我上学期从事了这门课程的教学,下面谈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和体会。
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特点
1.1课程内容多,知识涉及面广
这门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组成部件介绍、计算机硬件组装、硬件评测、系统设置、硬盘规划、软件安装、计算机日常维护等方面的内容。知识面涉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等课程,教学的内容量大,可扩充性强。
1.2课程知识更新周期短
当今计算机软硬件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因此只有定期更新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了解新技术和产品的需要。
1.3课程侧重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能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硬件结构,能完成计算机硬件组装、软件安装和掌握计算机日常维护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因此在夯实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学要侧重实践环节
2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由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知识更新非常快,另外,教材的编写出版再到征订的周期又很长,很多这方面的教材内容滞后严重,因此我们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内容比较前沿和实用的教材,另外就是自行编写校本教材。以计算机软硬件发展技术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的知识性与新颖性,注重实践环节的科学性,编写出更适合于本校学生特点的教材,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组织形式上,基本理论知识教学可以采用集中式课堂教学,其他在实验室现场教学,提供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教学媒介上,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粉笔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互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播放一些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讲授、观摩、实践、讨论”一体化的方法,实践环节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进行。
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让学生了解市场、认识市场,为他们今后选购和维护计算机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实践环节的设计
实训环节是本课程的重要的一环,《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的目的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动手综合能力。学生可在基本掌握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集中进行相关实验,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训,提高学生的软硬件安装水平和排除故障的能力。结合自编的校本教材具体可以安排几个单项实践环节:拆卸机箱;硬件组装连接;BIOS系统设置;硬盘的分区及格式化;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安装;系统的优化、备份和还原;常见故障判断;硬件检测与性能测试;日常维护等,为了合理而安全地使用学校的实验室设备,教师可以采用先通过视频课件进行图、文、声、像并茂的基础讲解,然后在现场为学生进行操作演示,最后带领学生实践操作的流程进行实践教学,在保护实验室设备的同时更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考核评价的改革
考核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考核改革应能客观、真实地反应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是检验考核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变笔试为实际操作考试,是职业技术教育考试改革的方向,《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考试,应通过具体的项目来考核,考核中给学生设置不同的组装任务或故障排除,根据排除项目要求的步骤、程序、动作、结果、速度确定成绩。《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考试方式的改革同时也带动了其它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刻苦学习的积极性。
为便于教学评价及考核,我们根据平时对学生的训练及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建立了试题库以备考试时随机抽取,使考试的保密性与公平性大大提高,深受学生的欢迎。
6 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观念方面,较传统的教学观念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用突出能力目标取代突出知识目标;(2)用项目载体取代课堂活动、问答、习题、复习;(3)用以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取代用逻辑推导来训练思维;
7 结 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因此懂得计算机的组装、操作及日常维护显得越来越重要,《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程势必会得到学生的喜欢和重视。为了完善这门课程,使这门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合理调整教学方案。并在学校现有条件下尽量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创造好的实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提高动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宇刚.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改革新探索[J];职业时空.2012(9).
2 张世伟.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的教学.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