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5 10:12: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245-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代。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经济上的依赖促进了相互的合作与交流。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文化间的差异引起的不同文化的冲突,严重的影响了相互的合作与交流,这使人们认识到,国际商务活动和商务谈判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市场、价格、质量、运输等与利益取向相关的直接因素,还取决于人们的语言、价值观念、民族文化背景、传统的社会观念和行为原则等间接因素(统称为文化因素)。这就要求从事国际商务活动者不但要具备经济、商业知识,还需要深刻理解对象国的文化,文化也是影响国际间经济交往和商务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框架下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跨文化商务交际。世界上许多大公司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都十分重视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和培训,许多经贸类大学也都把跨文化商务交流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跨文化交流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首先由外语教师结合语言教学,引进介绍国外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把跨文化交流理论应用到商务活动的时间研究就更晚。近年来,随着涉外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不同国家的文化的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对商务活动影响的问题日渐突出,跨文化商务交流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出现了不少介绍国外跨文化交流的著作、文章及有关跨文化交流的论文,在高校教学中,除了在外语专业中增加了跨文化交流的内容外,一些院校还在对外经济贸易专业中开设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课程,以提高所培养的人才在商务交流中的实际交流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部分矿业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在国外寻找矿产资源,参与国际矿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由于对所在国的文化了解较少,对文化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出现了不少问题,影响了商业活动的正常开展,甚至影响到两国关系,惨痛的教训使这些企业在实践中认识到了跨文化商务交流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其中科蓝煤矿枪击事件就是教训深刻的一例。
科蓝煤矿是在赞比亚南方省锡纳宗圭地区的一家中资企业,近年来数次发生示威和肢体冲撞,发生了致使双方15人受伤的枪击事件。此事不但对在比亚的中资企业影响很大,其影响甚至上升到了两国关系。
科蓝煤矿在经营中忽视了中赞两国的文化差异,导致劳资双方及当地群众的关系恶化。首先是制度文化冲突。由于该国曾长期被英国统治,受西方影响很大,有非常健全的劳工保护法律。科兰煤矿作为外资企业不遵守当地法律并且引发了严重的冲突事件就使当地政府和民众无法容忍了。其次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冲突,和大多数非洲人一样,赞比亚当地员工的生活习惯是有钱就花,没有积蓄,“理财”观念是过一天算一天,和中国人虑后、储蓄的习惯截然不同。他们没有储蓄,而每天的生活需要钱,在这种情况下该拿到的钱不能及时拿到,他们的不满情绪就可想而知了。其三是不同文化中行为习惯的冲突。非洲人性格外向,喜怒哀乐均形于外,表达诉求的方式比较简单,在其要求得不到合理回应时就容易发展为暴力,以宣泄不满情绪。科蓝煤矿的管理者没有考虑到这种文化差异,从而使一些小矛盾发展为大问题。
综合归纳分析,国际商务交流活动可以从语言、宗教、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几方面体现出文化差异。例如,一国际公司在卡塔尔进行谈判时,由于负责人忽略宗教因素,携带了白兰地准备在仪式上与同事庆祝,结果使公司成为了不受欢迎的公司。又如,一中方企业为欢迎俄罗斯公司的代表团,特别布置了鲜花,可是他们不了解俄罗斯人认为双数是送给死人的,使这次会晤非常尴尬。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政治因素不同,对商品的包装材料、结构、图案以及文字标识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如阿拉伯国家规定进口商品的包装禁用六角星图案,因为六角星与以色列国旗中的图案相似。就是这样一个文化细节上的失误,导致了贸易合约的损失。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文化因素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以及了解不同文化差异在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对外商务活动中应用跨文化交流理论妥善处理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对于提高对外商务交流水平、减少对外商务交流中的矛盾和摩擦、促进对外商务活动的开展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交流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在国际商务交往中。如果我们对异文化缺乏必要的认识或学习不够。就常常会出现摩擦,影响国际合作,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因此,在从事商务交际活动时,我们必须具备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敏锐性,了解多元文化,掌握异文化与我国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以上对跨文化商务交际中中西文化差异的论述,可以看出,文化差异对商务交际活动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我国企业要想在多元文化的国际舞台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在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灵活地应对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常婧.简议文化差异与商务沟通[J].经营与管理,2007(5).
[2]王颜敏.浅析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文化冲突[J].绥化学院学报,20l1(4).
关键词: 对外汉语专业 校内专业实践 角色分析
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330余所学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多数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在毕业前很少有机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面对面给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致使毕业后因为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而不能较快较好地适应在国内外的汉语教学工作。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培养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的汉语教师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是当前对外汉语专业建设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开设于2005年,目前已有4届本科毕业生,在近年来举办的国家汉办汉语志愿者的选拔考试中均有较好的成绩,毕业后从事汉语国际推广的学生在适应异域环境、跨文化交流方面相对于其他汉语教师有一定的优势,红河学院的国际化程度以及给学生提供的国内国际交流机会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一、红河学院中泰教育合作与交流情况
红河学院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本科院校,国际化办学在同类院校中起步较早,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荷兰、越南、泰国等十多个国家的百余所高校、中小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越南、泰国、柬埔寨与当地大学合作建立了国际汉语中心。其中,同泰国高校的合作尤为密切。自2003年起,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同泰国曼谷、清迈、北榄府、孔敬府、甘烹碧府等多个地区的高校、中小学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交流形式大体可以归结为学生互换、教师互派、海外汉语教师培训班等。
(一)学生互派
红河学院与泰国合作高校的学生互派主要有SAP和IAP两种形式,即SAP(Study Abroad Program)国际课程学习项目和IAP(Internship Abroad Program)境外实习项目。红河学院同泰方高校间的SAP、IAP起始于2007年。目前,红河学院已与泰国清迈皇家大学、西北大学、北清迈大学、甘烹碧皇家大学、曼谷瓦拉亚隆宫皇家大学、马哈萨拉康皇家大学等高校建立了SAP、IAP合作关系。SAP课程涉及计算机、英语、工商管理、汉语、国际贸易、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领域。IAP主要为汉语国际推广,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派往泰国高校、中小学进行汉语教学实习。
(二)教师互访
为推动中泰双方的外语教学水平,培养适应中泰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外语人才,2007年起,红河学院开始与泰国高校合作实施教师互派计划。双方每年互派部分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教授汉语、泰语。
(三)海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2006年12月,红河学院国际学院组织举办了首届海外汉语工作者培训班,培训对象主要为东南亚国家的汉语工作者,其中以泰国学员为主。目前已培训了四届,近百名泰国汉语工作者接受了培训。
(四)语言文化体验夏令营
从2008年起,每年8月均有泰国高校、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汉语语言文化体验夏令营到学校进行2-4周时间不等的交流学习,进行生存汉语、中国文化、历史、地理、舞蹈、武术等方面的体验学习。
二、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加校内专业实践的形式
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加校内专业实践主要依托与泰国高校、中小学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交流合作,学生赴境外实习的目的国也多为泰国。
(一)专业实践
1.观摩课堂教学
观摩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专业见习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学生能感受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气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理论上的语言知识与教学法。课堂观摩要求见习生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认真做课堂笔记,观摩结束撰写教案和心得体会,教师适时组织课后讨论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使学生能近距离感受留学生汉语教学课堂,为专业实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2.担任助理班主任
学生担任助理班主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配合学校开展对泰国留学生的班级管理、交流活动协助工作、基本生活指导。相比国内班级管理,泰国留学生班级管理涉及的内容更加复杂。在语言交流、情感沟通、生活帮助等方面对助理班主任的锻炼很大。
3.课堂教学
(1)夏令营语言文化课程教学
针对暑期到校学习汉语的大、中小学泰国夏令营团进行语言课程教学,包括语言类课程(听说读写类)及中国文化课程(书法、刺绣、太极、国画等)。通过自愿报名、试讲筛选、培训等系列程序,选派专业基础好、专业相关能力强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对泰国夏令营团的教学实习。学生能得到直接的教学体验,检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积累教学经验。
(2)交换学生文化课程教学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作为实习教师对到校的泰国交换学生(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文化课教学实习分为课上和课后两部分,课上教学内容具体包括中国书法、剪纸、太极、中国结、武术等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技能课程。
(二)志愿者活动
1.语言学习伙伴
语言学习伙伴是一对一互助语言学习形式,担任语言学习伙伴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以结对子的形式在课外帮助留学生进行汉语言及文化的学习。包括语言互助学习,帮助留学生预习、复习课程内容,完成汉语作业。通过这样的交流形式,增进中外学生间的了解,建立跨国友谊。
2.生活伙伴
当人们置身于异域文化中,即在学习或工作、生活遇到另外一种完全陌生的文化时,会出现一种心理反应,从感到别扭到不适应,从轻度的易怒、烦躁,到心理上的深刻惊恐和危机,这就是文化休克。设置生活伙伴,在缓解留学生文化休克问题上收到较好的效果,最终帮助留学生快速、顺利地融入到中国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中。
3.策划、组织课外文化交流活动
跨文化交流活动应该说是会一直伴随留学生国外学习生活的始终。这一形式要求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泰国留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策划并组织实施,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推广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主要活动有中国书画作品展、中泰趣味(传统游戏)运动会、中文卡拉ok大赛、中国武术表演、包饺子活动等。
三、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中泰交流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在一个具有各类国际交流和学习活动的国际文化校园环境中,作为一个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和专业知识能力学习和培养需要,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为实现自己的未来角色做好准备。一般来说,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角色总体上包涵“专业学生”、“汉语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者”和“国际汉语教师”三个角色。这几个角色既相互紧密联系,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要求。
1.“专业学生”角色
“专业学生”角色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国际交流活动中扮演的首要角色。这个角色以跨文化交流技能、对外汉语课堂授课技巧及对象国文化常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从角色要求上看,学生需要掌握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学习跨文化交流技能。跨文化交流技能作为一种交流技能,理论学习是必要的,既然是技能就要通过实践来完善。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参加校内中泰交流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流技能,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
学习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对外汉语专业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一批能够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教师,这也就要求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课堂教学能力,需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为基础,应该抓住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观摩的机会,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发现更多实用的教学技巧。
学习泰国文化。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在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下衍生和发展的,都有其特殊性。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泰国文化常识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
2.“汉语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者”角色
对外汉语专业是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培养国际汉语师资而设置的本科专业。汉语语言文化推广者就是一个具体的身份,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与泰国留学生的交流学习中,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这个角色。作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肩负着汉语语言文化推广的重任,如何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胜任未来的汉语语言文化传播者角色,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作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要求掌握除了以汉语言文学、外国语为基础的课程外,还需要学习并掌握相应的中国文化传播技能,如太极拳、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或中国书法绘画(等)。其次,需要学习一定的跨文化知识和交流技巧。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要借助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检测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体验异国文化差异,积累更多的异国文化常识。再次,具备解读中国文化的能力。不同语言的背后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初次来访中国的泰国人对中国的很多礼节、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或多或少都会有不理解的情况发生。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充当解读大使,扫除他们的困惑。
3.“国际汉语教师”角色
对外汉语教师是指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的教师,参与泰国学生的汉语语言文化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也是对学生要求最高的一个角色。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特殊性要求其具备两方面的能力,即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同时,还需要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1)知识结构
语言学及汉语言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必须踏实学好语言学理论基础知识、汉语言理论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这是国际汉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全面掌握现代汉语理论,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对简单的汉语语言现象进行科学分析。
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及对理论的理解运用。
(2)能力结构
组织教学的能力。国际汉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引导学生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交际技能。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课堂组织管理上有较好的驾驭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创新能力。打破常规,用恰当有效的方法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创新能力对于对外汉语教师尤其重要。创新能力应该分为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思维模式、创新的教学技能三个方面。
表达能力。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在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言学习者进行教学时,语音标准、吐字清晰、语速适中,并能很好地把握用语分寸,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3)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汉语传播过程中做到不卑不亢,不崇洋;在涉及敏感政治问题时要有合理的化解方式,做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中国文化、历史、文明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四、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加校内专业实践的意义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加校内国际交流活动,通过跨文化交流活动,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有助于深刻认识对外汉语教师的能力要求。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学生能自觉回忆所学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专业实践中去,由实践促进对理论的进一步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锻炼。
充分利用校园国际文化环境,积极为学生创造专业实践机会,可以进一步丰富校园国际文化,使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规格要求相适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综合实践平台来实践已学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尝试组织、实施对外汉语教学,为将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邓恩明.谈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J].北京:世界汉语教学,1991(1):48-54.
[2]车正兰.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J].长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7):88-90.
[3]耿淑梅.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D].万方数据,2009(7).
[4]金秀芳.论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现象[J].上海: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4-87.
关键词:旅游 国际化 跨文化意识
进入21世纪,社会物质经济的高度发展必然要带动精神与文化消费的快速发展, 这是旅游产业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世界各国都已充分意识到旅游业的经济意义,大力推动旅游业在本国的发展。我国已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努力提升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在旅游活动日益国际化、全球性化的今天,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国际化的进程。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文化将人们维系在一起,并且使这一人群具有独特的识别性特征。 在社会交流与互动中,不同国家的社会成员必然会有不同的文化趋向与期望、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生活方式,进而会导致他们在编码和译码过程、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及篇章理解或话语组织方面的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难以相互理解与认同。文化的地域性决定了作为异地性活动的旅游必然是跨文化交流活动,其中最典型的是国际旅游。在国际旅游环境中,这些来自不同社会的成员的文化差异无疑将对他们的社会互动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充分认识国际旅游的跨文化属性是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旅游业走向国际化、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国际旅游的跨文化属性
(一)客源的跨文化背景
旅游者对新奇文化的追求是旅游业具有“跨文化”属性的重要原因。人类在追求高度物质文明之后趋向于文化精神价值的满足,走出国境去感受异地文化与氛围的国际旅游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因而国际旅游的跨文化性更是毋庸置疑。国际旅游者与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差异是吸引游客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成功的国际旅游开发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
(二)旅游环境开发与规划的国际性原则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不同旅游目的地形象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近年来,随着各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国际客源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吸引国际游客,在国内旅游目的地规划与发展中,旅游形象策划、定位、设计等各个环节应遵循国际性原则,以跨文化的角度进行运作与管理,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达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的满意度与期望值。
(三)旅游管理与营销的跨文化性
国际旅游无论是出境旅游还是入境旅游都跨越了国界,都是一种对异域文化的体验。此过程中的宣传促销、组团出游及产品营销都具有国际性,需要与境内外的旅游机构联手协调运作。一次成功的国际旅游活动就是旅游者与东道国之间积极有效的跨文化的社会互动,它需要依赖于我们对作为营销对象的旅游者的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以及这种背景如何决定其旅游者的期望值的理解。
(四)从业人员的跨文化意识与交流能力的要求
目前旅游业在我国蓬勃发展,与世界接轨的进程正逐步加快,这就迫切需要我国的旅游业从业人员培养跨文化意识以适应旅游行业跨文化发展的需要。国际旅游业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对于国际游客而言,导游或旅游翻译人员是在旅游跨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与游客交流机会最多的人群,影响着整个旅游跨文化交流的进程,这使得国际旅游业的从业人员面临挑战,即提高理解与鉴赏文化差异的能力,以及将这种理解转化为有效的交流与互动、恰当的管理与营销策略的能力。同时在旅游业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具有跨文化意识的高级管理及技术人才对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和探索,以做到企业管理与跨国发展的正确的决策; 因此不论是管理者和决策者还是一般从业人员培养跨文化意识与交流能力已是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旅游业的跨文化战略
旅游的这种跨文化属性使透彻剖析旅游活动的跨文化职能,理解国际旅游者与我国的文化差异成为国际旅游开发中的必然趋势,进而对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创造良好的旅游人文环境
跨文化意识及交流技巧不仅对于培养能对国际旅游者提供适当的、具有文化敏感性的服务的能力及知识而言是必要的,而且就规避及减少具有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国际旅游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建立相互之间的理解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赖辛格,2004)。成功的国际旅游不仅仅依赖于旅游文化的物质形态的表现形式,如艺术、建筑、工艺品等;更取决于对彼此文化的意识形态如价值观、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的认知与包容。因此我国的旅游从业者在实践中的跨文化意识可以对不同国家、民族或群体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总之,跨文化敏感性可以帮助我们充分考虑旅游者的文化差异及他们的多层次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易于沟通的旅游环境,进而使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互动的有效性达到最大化。
(二)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游客对旅游的满意度依赖于服务的质量,而服务的质量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旅游服务提供者和游客之间的人际互动质量。在国际旅游情境中,关于服务概念的理解也存在鲜明的跨文化特征。如大量实例与研究资料表明,英美等西方游客与亚洲的游客对于我们自认为恰当的殷勤备至的待客之道拥有不同的感受。西方游客的旅游消费理念日臻成熟,已不欣赏仅局限于预设的旅游线路的匆匆游览,而且我们面面俱到的热情安排也有违西方的文化习惯,会使之感到不舒服;再如,作为文化的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的语言的运用不当也会造成游客满意度降低。随着旅游业越来越具有文化上的多样性,旅游业的从业人员的跨文化意识对于他们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顾客、做好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工作的准备是极为重要的。这种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复合型旅游人才可提高与国际游客交流的有效性,在背景文化分析的基础上优化旅游服务质量,从而提高顾客对旅游服务的满意度。
(三)实施有文化针对性的旅游决策与管理
跨文化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旅游形式, 使旅游者在欣赏异域的建筑、文物古迹、宗教文化、民族风情中, 能充分领略当地的历史文化知识, 以满足他们的文化心理需求(田穗文,2003)。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决策过程中,旅游者的个性心理因素如旅游需要、旅游动机等起决定性作用。跨文化理念促使旅游策划者关注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与旅游心理需求, 正确地了解和对待旅游者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从而有针对性地定位自己的目标市场, 制定有文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利用各种推销宣传手段力图吸引文化背景不同的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但跨文化的旅游经营不等于放弃我国的民族文化,许多外国旅游者正是受到我国文化异于其本民族的独特性所吸引而来旅游的,若我们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在全球化的跨文化背景下,找到民族文化与国际多元文化的最佳契合点,既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同时也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环境文化的国际化发展,必将进一步拓展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
我国旅游业目前正面临良好的国际发展机遇,只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跨文化发展与管理的策略,使不同文化得到有效的交流与融合,必然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将电影置身于传播系统中来研究,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上海戏剧学院丁罗男教授提出:“电影的本性就整体而言,应该涉及三个方面:艺术、商品和传媒”,“电影也是一种传媒”[3]。随着电影在传播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电影的传播特质已毋庸置疑,它以影像符号为载体,直观、可视、逼真的特点使它所包含的信息量远超其他艺术传播形式,属于高效快捷的传播媒介。有保存和传播价值的电影会被各类档案机构留存,成为电影档案。电影档案是跨文化传播中最有效的文化载体之一。每部电影都可被视为国家和社会在某一时期的文化缩影,它作为承载文化的媒介担任着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角色。它可以透过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语言动作、行为方式、情感抒发等人类共通的交流信息和情感表达手段,在较大程度上跨越因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和民族造成的语言和文字上的沟通阻碍,建立彼此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交流方式。换言之,电影语言是富有国际性的艺术语言,更易于被观众所理解和接纳。即使是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也能通过电影赋予的审美体验,观察和感知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信息。因此,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置身于全球化语境下,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物。“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一种影像语言,电影是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电影是一种文化产业”[4]。鉴于电影影像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传递和跨文化传播功能,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电影档案的跨文化传播价值,并由此充分挖掘电影档案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电影档案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
2电影档案机构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积极行动
目前,各国都意识到了电影在传播本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上的积极作用,也为电影投身于跨文化传播做出了诸多努力。在实践中,电影档案机构已逐渐显现出其在跨文化传播领域中承担的重要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保存电影影像资料,而是与时俱进地在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努力作为。各国电影档案机构也不断加强合作,建立国际间的联盟组织,以交流彼此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经验和做法。
2.1组织电影展映和观摩20世纪50年代初期,电影保护事业的先驱、法国电影资料馆的创始人朗格卢瓦和瑞典评论家林德格伦引发了电影档案馆的首要职责是保存电影还是促进电影文化的争论。随着跨文化传播的空前频繁,各国电影档案机构纷纷将电影作为文化媒介来推动文化传播进程。电影档案馆通过展映电影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展示出主动参与的积极作为。通过电影展示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从而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这成为了电影档案机构的一项主要活动。展映途径多为创办各种专题的电影节和展映文化活动,还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受众创造机会去接触和体验视频点播或商业院线根本无法获得的影片。
2.2开展电影文化研究电影档案馆除了电影展映,还开展多种形式的电影文化研究活动。一方面,针对展映电影组织各种专题论坛,邀请国内外电影制作人及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和研讨,引导受众更加透彻地认识和了解电影中的各种文化信息,帮助受众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加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和尊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挪威电影协会针对本国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开展了一系列电影文化活动,包括电影工作坊、讲座和展映进课堂等,甚至设立了儿童电影馆和电影俱乐部,播映经典电影、短片以及纪录片。这种从小抓起的电影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年轻人的文化接受能力,提高全民艺术文化素质,储备跨文化传播人才,都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许多电影档案机构用自己的出版物和网站宣传资讯并发表研究成果,还开展相关的电影学术活动,鼓励科研项目进行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功效等的研究。可见,如今的电影档案机构,不仅是电影文化研究活动的组织者,也是电影文化项目与课题研究的承担者,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电影文化的教育者。
2.3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电影档案机构不仅在自己的国家和地区积极投身电影文化交流,也广泛参与世界范围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和电影档案机构的联盟会议,不断增进互助合作。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一直以来延续他们的贷款项目来资助国内外国际电影档案联合会的成员机构开展公开电影展映活动及保存项目。越来越多的电影档案机构走出国门,主动参与国际电影节或电影展,宣传本土电影文化的同时,体验和学习他国电影文化。2013年,中国电影资料馆组织参加了7次在其他国家地区举办的中国电影展;挪威电影协会除了参展国外的电影节和电影文化周之外,还将大量的附有法语字幕的挪威故事片在法国巡回展映一年;英国西北电影档案馆则是在法兰克福、奥地利林茨以及中国广东艺术博物馆参展影片;韩国电影档案馆在哈佛电影档案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以及柏林国际电影节进行韩国影片展映。共享电影档案资源。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电影档案机构的联系日益紧密,机构之间通过相互借用影片实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例如,东京国家电影中心在一年里借出128部馆藏影片用于38场国际电影节等的展演活动;中国台北电影档案馆借出18部馆藏影片给11个国际组织机构用于展映。“电影保存的实质并非保存电影胶片甚至活动影像本身,而是保存所记录的历史、文化以及其背后的社会记忆”,“藏和用是高度统一的”[5]。基于此,如今的电影档案馆已经跳脱单纯保存电影档案的功能局限,正充分发挥电影的文化媒介功能,通过国际档案机构间的资源共享,利用丰富的电影馆藏资源,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和传播,将电影作为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证据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以促进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融合。
3电影档案机构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挑战
在参与推进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电影本身以及档案管理方式的发展变革,各国电影档案机构面临着一些难题和挑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如何不断更新技术,以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数字化存储工作十分艰巨。在跨文化传播中,电影档案机构的展映活动需要依托于良好的馆藏和存储。数字时代的到来迫使电影档案组织在保存上全面革新。事实上,数字化浪潮一经出现,就开始冲击电影制作领域,电影被迅速数字化,放映机构也转为数字投影,大部分35毫米电影拷贝逐步被弃用,电影档案机构在守护传统胶片的同时不得不直面新物质媒介,电影存储系统的全面升级也迫在眉睫。如何运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保存影片,需要电影档案机构在技术研究和试验中投入大量精力。面对如此庞大的改革工程,即使是在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电影档案机构也会觉得棘手。在国际电影档案联合会(FIAF)的年度报告中,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认为,“NARA目前最大的关注点就是升级基础设备和存储能力,不仅要将大量的历史记录数字化,还要创建比以前更大的文件夹(2K、4K、HD、SD)。虽然影片保存实验室能够实现馆藏的电影数字存储,但是由于缺乏足够强大的网络和存储环境,我们也只能保存HD格式的拷贝。”
可见,更新现有的存储功能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数字化时代,从而保障跨文化传播中展映活动的顺利开展,是电影档案机构面临的重大挑战。其次,人力缺乏。电影档案机构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急需的人才十分缺乏。一方面,电影文化研究的人才储备较为欠缺。电影档案机构开展的各种推介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展映、论坛和讲座需要大量从事电影文化研究的专门人才。电影档案机构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相关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在这上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数字、网络技术人员也严重缺乏。数字技术的特点在于它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动态过程中。为顺应数字时代,电影档案机构必须配备相关技术人才,更新机构内部的数字及网络技术。电影档案机构急需大量技术人才帮助创建健全的网络环境以顺利与国际接轨,接受和传输最新的跨文化传播信息,从而实现国际电影档案组织间紧密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再次,预算经费和资金不足。资金不足也是电影档案机构需要克服的困难。除了胶片保存本身需要较高昂的费用之外,数字设备购入、维护与更新也是需大量资金。另外,人才培养、电影展映、专家聘请、网络建设、刊物出版以及交流活动均需资金支撑。从年度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国电影档案机构的经费来源大多是国家和政府部门的拨款,在数目上不尽相同。当前,电影档案机构大都遭遇资金预算紧张的困境。资金不足使电影档案机构在应对挑战时力不从心,相关的文化传播交流工作也受到较大制约。
4结语
关键词:大学生 ;海外实习 ; 跨文化能力
一、海外实习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经济全球化催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通过诸如公派留学、合作办学、海外实习、海外游学、暑期学校等方式,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同志曾说过:“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培养跨文化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Steve Kulich教授强调21世纪将是我国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的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海外实习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缺失。
二、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缺失在海外实习中的体现
随着我国大学生参与海外实习人数的猛增,部分学生或因违反企业规定被辞退、或因违反所在国法律被遣送回国,或经受不住考验提前回国。海外实习既为大学生提供了跨文化能力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缺失。
(一)中国大学生缺乏规则意识
案例1:一名大学生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实习,从事餐饮投递服务。某天,他免费给了从事服装工作的另一位中国学生一些食品,后被公司监督员发现,考虑到他们两人刚刚进入这个实习项目,公司警告了他们。
案例1反映出中国学生缺乏“规则意识”。当中国大学生参加海外实习后,身处一个“规则社会”之中,不按照规则办事,就很容易遭受规则的惩罚。国外企业一般都有明文的企业规定,有一套办事流程,一切必须依规则而行。没有遵循企业的规定和流程,就会导致了被终止实习等不良后果。
(二)中国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
案例2:一名中国女学生在美国某公司实习,一天,她以生病为由请了病假。在病假期间被同事发现在迪斯尼乐园中的其它地点游玩,被举报后,公司立即终止了她的实习。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于历史、现实等诸多因素导致当今中国诚信状况堪忧。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也不容乐观,如考生作弊、学术抄袭、简历注水等屡见不鲜。相对而言,国外更重视诚信,对不讲诚信的行为的处罚也更重。
(三)中国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
案例3:一名女中国学生在美国某主题公园实习,她的工作是照顾小孩。一天,由于熬夜,她在工作中一直很困倦。当小孩的父母在接小孩时,发现该女学生已睡着,立即报告了公园办公室。结果,该学生被遣送回国。
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做的一项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呈现偏弱的现状。 总体而言,国外尤其美国特别重视对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无论你做什么工作都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案例3看似是小事,其实是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无论何种理由都不能成为不负责任的借口。
三、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般认为,通过外语课堂中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培养,学生将具备跨文化的能力和素质。“因为语言和文化本来就没有明晰的分割,而且也不容许分割”。 随着人们对跨文化能力的深入认识,开始注意到“外语能力并不等于跨文化能力”。跨文化的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在外语教学中加强对语言和文化的传授和理解,更需要在真正的异域文化环境中体会和掌握。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一)开设专门的跨文化能力培训课程
掌握好外语是培养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工具和必要条件,为本文化与异文化的沟通交流搭建了桥梁;而跨文化知识的涉猎则是跨文化交际的文化积淀和知识储备,为有效的、积极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上海大学针对海外实习学生遇到的文化冲突及跨文化能力缺失问题,整合学校相关专业教师和校外跨国企业的高管等师资力量,拟开设专门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课程《中国未来领导精英之外企高管谈跨文化管理与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跨国公司管理中的文化差异与冲突现象,学习应对与化解文化冲突的方法,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做好海外实习与交流学生的行前辅导
在实践中,学生出国前的跨文化知识、经验及案例教育对学生帮助非常大。上海大学在每批学生出国学习及实习前,都会召开行前辅导会,除介绍外事礼仪、学籍变更情况、选课退课及学分认定等校内安排之外,还会对学生进行终止实习案例介绍,避免学生在学习及实习过程中发生违法违规现象。同时,我们还会邀请有关专家对案例进行讲解,传授跨文化知识及沟通技巧。在我校招毕办的指导下,上海大学海外实习交流协会通过海外实习论坛、海外实习经验分享会等多种形式、邀请海外实习归来同学与广大师生分享海外实习经历、经验、收获,交流跨文化沟通技巧和注意事项。
(三)提供海外实习、游学等多种出国交流机会
海外实习和交流为学生提供了真正的完全的异域环境,既是检验跨文化能力的“试验场”,也是培养跨文化能力的“真课堂”。上海大学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通过海外实习、暑期学校、国际交换生等多种形式,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国门,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上海大学目前有近百个海外实习和交流项目,包括交换生项目、海外实习项目、海外游学项目等。2010年,参加各种项目的学生达735名,足迹遍及美国、日本、法国等20多个国家。
参考文献:
[1]庄恩平.跨文化能力:我国21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J].外语界,2006(5):80
1 前 言
云南农业大学越南语专业自2011年正式开始招收越南语专业本科生,现有学生143人。根据《越南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按照“2+1+1”的培养模式,2014年9月―2015年5月派送2011级越南语专业42名学生到越南留学一学年,其中河内大学33名,太原农林大学9人,42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就越南高校留学生人本管理模式的构建进行探索,对在越南高校的中国留学生进行 “人本管理”,以便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继续推进“2+1+1”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加强越南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能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广阔的出路。
2 越南高校留学生人本管理的意义
2-1 人的情感发展的需要
人本管理是人的情感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以人性为核心,它要求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本管理是一种现代管理方式,是一种根本性的跨越,是更高层次的管理方式。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是第一次到越南,他们身处异国他乡,由于气候、环境和饮食等因素,有些学生会水土不服,常常身体不适,甚至生病。学校管理部门的老师要“以学生为本”,及时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关心爱护学生,耐心为学生排忧解难,适时鼓励学生学好越南语的信心和决心,全面、全程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越南高校的新环境,尽快融入到当地校园学习和生活中。
2-2 尊重宗教信仰,维护校园稳定团结的需要
越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佛教和天主教的影响最大,越南人主要的宗教信仰是佛教,大多数信仰“大乘佛教”,有研究认为,越南80%以上的人口都参加各种形式的宗教活动,持有某种宗教信仰。供奉信仰是越南人世代传承的“饮水思源”道义。在中国学生到越南留学之前就应该教育他们要学习和了解越南人的宗教信仰,学会尊重他们的宗教习俗,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益的宗教活动,有利于维护校园的稳定团结,更好地与越南学生和当地人交流学习。但应注意,在尊重他们的宗教习俗时,学校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中国留学生在越南的思想动态,避免他们受到非法宗教组织的欺骗和利用。
2-3 培养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在中国学生到越南留学之前要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和入学教育,让学生学习越南相关的法律法规、校级校规和文化习俗等,加强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做好文化交流与传播,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播到越南,让更多的越南人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鼓励中国留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多与当地人交流学习,培养他们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以便促进和增强文化交流,为构建中越友谊桥梁搭建坚固的基石。
3 越南高校留学生人本管理模式的构建
3-1 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以学生为核心,高校教育者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更是学生的服务者。作为派出学生到越南留学的高校,学校管理部门、学院管理部门和学生班主任应与越南留学生随时保持联系,定期向越南高校管理部门、学生所在学院管理部门和学生负责人、舍长、小组长了解学生情况,关心学生在越南的学习和生活,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了解他们的欢乐与痛苦,并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全面全程关心关爱他们,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育和引导,维护他们的利益。想方设法为他们协调,并给予及时帮助,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做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
3-2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严格健全的管理制度是规范留学生工作的前提,是激励建立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重要保证。一些学生去越南留学之前就已经养成了拖拉懒散的坏习惯,学习不积极,做事不认真,遇事不冷静,到越南后又远离父母和老师,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很可能会管不住自己,放任自己,严重逃课,考试作弊等。云南农业大学应该根据《留学生违纪处分规定》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根据学生在越南高校的学习成绩、考勤、平时表现、师生评价等,给予学生一定的奖惩,以便更好地鼓励和鞭策学生努力学好越南语专业,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3 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学生到越南留学之前,要对他们严格要求,让他们认真学习越南语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在学生到越南留学之后,更要严格要求他们,鼓励他们大胆与越南师生和当地人交流学习,不断提高语言技能实训。在学生到越南留学之前还要对他们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增加他们对越南社会背景、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的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对方的视角认知其文化,减少一些偏见。同时,还能拓宽知识面,培养对不同文化的热爱和学习。
3-4 创新自主学习机制
关键词:英语教学 学生 跨文化
前言: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真实写照。而正是因为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所以,想要学习好英语首先应该了解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气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下笔者就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目的和重要性进行粗浅的探讨,并提出一些加强跨文化意识的有效教育教育途径。
1.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思的目的和重要性
自我国加入WTO以后在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日益频繁。而在日益密切的交流中,必然涉及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交往碰撞,跨文化交际显得日益重要。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因此只有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根据实际话题、文化背景、场面使用得体的英语,了解英语语言中所承载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做到真正融入到异国风情中。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化的了解,真正融入到语言学习中。
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英语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根据对外语教学,学生外语能力的普遍调查得知,目前我国学生在英语交流中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种是英语语法上的错误,一种是语用上的错误,而在语用上的错误其性质更为严重。因为,语法上的错误只能让人们在交流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不影响实际的交际目的,听者还会以宽恕的心态对待。在语法上的错误,往往会让听着误认为交流者粗鲁,有恶意,严重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客观交际。而语用的错误使用,正是缺乏国家文化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正因此充分的说明了在英语教学中,对英语文化教学和英语语法教学二者缺一不可。这就要求高校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通过系统的语言学习,让学生掌握良好英语语言结构,更需要强调英语国家的文化学习。也就是说重视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对提高我国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运用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提高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2.1 加强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加强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提高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因为,英语教师作为英语教学的直接执行者,其自身跨文化意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程授课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传播。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多鼓励英语教师参加不同的英语跨文化交流培训课,跨文化交流讲座,跨文化交流学术活动等等方面,以此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同时,有条件的文化学校还应该为教师报名参加一些国外的交流会议,使英语教师在不同的国家文化领域中切实感受到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以此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从改变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角度上,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管理模式与观念,以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2 加强英语教材的利用,选取充满文化内涵的教材
英语教材是学生们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英语教育教学的重要知识载体。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广大英语教育者对英语教材的不断修订,英语教材不在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面,而是一个及自然科学、文化以及知识有机融合的综合学科的重要体现。如《当代高职高专英语》中的许多单元对不同学习角度中,中西文化在语法、语句的使用差异进行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使用能力、交际能力。而正是通过对教材的阅读,也为学生展示了一个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风貌,从而使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尊重外国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3 改进课程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课程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主要场所,教师除了挖掘教材里的文化内容以外,还需要根据教学实际,精心备课,有计划地安排跨文化的内容,并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实施教学。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穿插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等。要让学生明白,在交际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因为,即使使用的语法词汇都正确,也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2.4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课程教学虽然是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场所,但是由于时间有限不能达到充分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目的。因此,针对以上问题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英国文学作品、文学杂志。同时,英语教师组织学生定期一起观赏英语影视作品,学生一方面能够欣赏到英语国家原滋原味的口语,更能通过够电影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人土风情、生活习惯,以感性的认知促进英语语法结构理性上的理解。同时,定期开展英语竞赛,英语讲演,以此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
2.5 在英语教学中聘用英语外籍教师任教
目前随着我国英语办法模式的不断拓宽,国际办学模式的不断发展,聘请英语外籍教师前来中国任教的模式阅历越流行,越来越普遍。英语外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师,由于其身上所拥有的独特的英语国家文化韵味,不仅使学生们能够听到纯正、地道的英语语言,更能够在课堂上学到一些社会文化中,英语教师身上所具备的不同国家的文化底蕴、文化差异。在与外交的沟通中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切实体会到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不容忽视的重要教育手段。特别是今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跨文化意识更应该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以培养不同的思维习惯,掌握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为教学目的。增加学生们的文化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成青.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5) .
[2] 宁东.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 琼州学院学报, 2010, (03) .
关键词:跨文化;多模式;留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43-02
一、基本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国际教育事业也不断发展。据统计,2015年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来华学习。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当前,我校留学生存在生源结构多样、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不发达地区和国家留学生基数大、年龄趋于年轻化等特点,所学专业大多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工科专业,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人文交流等很多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生有着不同的特质。外加中外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我校来华留学生面临着语言不通、学习迷茫、生活不适等诸多跨文化适应障碍问题。
基于上述情况,我校积极探索出了一套独具工科院校特色、多种管理模式相结合的,适应当前来华留学生群体特点和成长规律的管理体系,有力助推了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的总体思路是:转变管理理念,主动了解留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提高他们对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环境的认同度,通过搭建丰富的跨文化交流平台,减少跨文化适应障碍,有效提升留学生在华学习的存在感、荣誉感和归属感,最终实现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的目标。
二、主要举措
1.专业和企业“双导师”专业教育模式。来华留学生存在生源结构多样、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等特点,部分学生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对所学专业感到迷茫无助,缺乏明确的学习和职业规划。针对这一现象,我校在中国学生专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专业教育为导向、留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教育模式,实施专业和企业“双导师”的学习引导机制。(1)专业导师制度。以专业为单位,为留学生选拔和聘任青年教师担任专业导师,帮助留学生了解本专业概况,对培养目标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关系。同时,专业导师结合自身教学、科研经历,帮助留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和课程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树立目标,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学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此外,专业导师在编程、电子设计、建模等方面,加强与留学生的课外交流与互动,培养留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过去几年中,我校留学生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等科技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我校马达加斯加籍、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留学生法哈日诺,参赛作品“基于双因子身份识别多模式复合通信矿井安监定位管理系统”获201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一等奖。(2)企业导师制度。我校积极拓展留学生校外实践途径,与多家IT行业优势企业签订了来华留学生联合培养协议,共建校外实践基地,选拔优秀的留学生赴企业实习。企业为留学生配备企业导师,负责实习过程中的监督、指导和培训。实习成绩优秀的留学生,有毕业优先被企业海外部门录用的机会。同时,学校对达到企业要求、认真完成实习活动的留学生给予奖励。这一举措丰富了留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对本专业知识形成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不与社会现实和市场发展相脱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提高综合素质和职场核心竞争力。近几年,我校来华留学毕业生回国参加工作后,受到了企业的广泛好评。我校赞比亚籍留学生美丽,现任职于赞比亚中国银行,曾接受过新华社卢萨卡的采访,畅谈她在中国留学的收获和感受。专业和企业“双导师”专业教育模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留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和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更促进了留学生对中国学习和生活环境的认可,提升了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的存在感与自信心。
2.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生奖助金体系。来华留学生具有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在价值观念、职业规划、看待事物的角度等多方面都与中国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设立留学生认可和接受的奖学金、助学金体系,才能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上进心,从而激发荣誉感。我校完善了以评优为导向的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牵引机制,适应留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制定了被留学生所接受的奖助金评选制度和规定。在奖学金方面,除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地方政府奖学金外,我校设立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新生奖学金”,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设立了“中兴通讯奖学金”,让自费学生也享有获得奖学金的机会,深刻地感受到我国政府和企业对来华留学生的关注和关怀。在助学金方面,建立了针对来华留学生的“三助体系”(助研、助教和助管),为留学生提供校内勤工助学的岗位,参与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发挥留学生语言等方面的个人优势,为自我展示提供舞台和机会。完善的留学生奖助金体系,有效地调动了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留学生中树立榜样,学习氛围得到明显改善,到课率得到明显提高。此外,由于在校留学生对奖助体系的宣传和认可,我校留学生的招生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步,尤其是自费生的招生规模和生源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3.采取开放式、多维度的管理模式。来华留学生在原来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中,其价值观、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已基本稳定。当他们进入异族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就会出现各类文化不适应性问题,导致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校采取开放式、多维度的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建立层次化的学生自我管理组织,促进留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打造以文化融合为核心的交流平台,化解文化冲突,把留学生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1)建立层次化的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自我管理和自助服务是最高水平的管理服务模式。为了提高留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我校成立了多层次的留学生组织,包括留学生会、年级负责人、班长、宿舍长,赋予他们必要的权限,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留学生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参与度,使留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同时,留学生管理人员加强对留学生组织的管理,对留学生干部进行正确引导,听取留学生的意见,掌握留学生的动态,确保管理工作有序进行。通过实现留学生的自我管理,他们驾驶摩托车等不良现象得到有效控制,2016学年我校未发生过留学生的突发事件。(2)打造以文化融合为核心的文化交流平台。在跨文化交流方面,我们以文化融合为目标,积极打造有利于留学生发展的人文交流活动,注重多样文化在高校环境中的自由呼吸,力求形成稳定、开放、和谐的高校文化氛围。国际文化节、中国文化课、来华留学生节日体验等,已成为我校每年举办的学生品牌活动,在校内外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我校已举办了两届国际文化节,每届都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校内外留学生参与其中,成为校内知名的文化交流品牌活动。每学期为语言生开设中国文化课,包括中国茶文化、剪纸、太极拳、书法等多种课程,有效促进了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让留学生自主开展适合留学生特点的文体活动,例如和中国学生一起开展英语角、法语角活动,在提高外语口语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同时,增强彼此间的了解,增进友谊。
三、结论
以上几种管理模式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协同运转、相互补充、逐层递进的。来华留学生只有适应并认同中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后,他们才会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才会与我们建立和谐友好亲切的师生关系,最大程度地避免文化冲突,减少跨文化适应障碍,有效提升在华学习的存在感、荣誉感和归属感,最终实现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Z].2015全国来华留学数据.
[2]王丽琴,郑刚.师范院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其改善――基于2004-2012年师范院校来华留学生数据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4,(9):68-73.
A Study on Multi-mode Management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under the Cross Cultural Background
――Take the Case of Xidian University
CHEN Da-ming,PEI Qing-qi,LI Guo-hong
(Xidian University,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Xi’an,Shaanxi 710071,China)
[关键词]商务汉语 跨文化交际 商务沟通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97-0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不断深入,商务汉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汉语的经济价值迅速提升,世界各国对商务汉语的需求日益增强。商务汉语课程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新热点。许多高校和相关机构纷纷开展了有关商务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研究成果。但是,在教学内容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加强。因为在现代社会的国际商务活动中,国与国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跨文化交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21世纪商务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商务交际活动成败的影响以及在商务汉语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代必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概念的界定
对于“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国内外学术界共有三种表达方法: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rans-cultural,而中文将其翻译为“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流”,其实三种翻译并没有稳定地对应其英语表达,主要是根据研究者的语境变换使用。“跨文化传播”主要被传播学者广泛使用,跨文化传播已成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跨文化交流”较多地为政治学领域的学者使用,关注不同文化形态下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影响(姜飞,2007);“跨文化交际”则更多地被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使用,研究重在跨国人际交往的技巧以及如何避免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实现成功交际行为。最早提出“跨文化交际”概念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l)。1959年,在其出版的著作《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霍尔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跨文化交际学与商务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科可以解决国际商务活动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沟通与管理上的冲突。继霍尔之后至今,国内外众多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和著作使跨文化交际发展成为一门涉及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的显学,成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和研究热点。当前国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界。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如果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要来界定,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的观点是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是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这一界定突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四个要素: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际;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交际;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
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由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价值理念、消费习惯的不同,国际商务活动必然面临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问题。在古老的国际间的商贸往来中,最早开始海外贸易的古埃及人、腓尼基人、古希腊人就开始意识到并懂得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做生意。后来随着西方探险家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等人的伟大地理发现以及伴随而来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促进了世界范围的交往。英国人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商人建立起了世界范围的商业企业集团。他们在进行贸易时,会对与其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语言、信仰以及习惯保持敏感,避免发生冲突,以顺利实现交易。这就是最早的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意识的体现,只是商人们很少注意研究这种文化及其差异。二战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迅猛发展。当时各国在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过程中,很多案例证明了对异国文化差异的迟钝以及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导致许多跨国公司在新文化环境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管理者和研究者们不得不去研究别国的管理经验,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失败的原因。也就在这一时期,在霍尔跨文化理论的基础上,经过Hofstede(1980)、Triandis(1989)、Nishiyama(2000)和Varner(2000)等学者的进一步研究,跨文化商务交际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并在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到了20世纪中期,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相互之间的渗透越来越深,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日益频繁的国际商务活动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显示出对多元文化理解的必要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企业想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一个跨国公司想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取得经济效益,那就不仅需要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专业技术和高超的管理水平,更需要深刻了解对象国的文化。随着跨国贸易的不断增长,摩擦也不断增加,这其中主要是利益冲突,但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解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因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冲突,是导致跨国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现代社会,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意味着国际商务活动的成败,意味着直接的经济效益。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商务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是21世纪国际化人才的必备素质
任何文化背景中都渗透着各种文化因素,由于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取向,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生活形态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在交往时产生心理距离是自然的,因而文化碰撞、交际失误、人际冲突总是难以避免的,而这样产生的后果往往也十分严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也是客观存在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同文化差异必然会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和功能由于差异必然会引起互相冲撞和对立的状态。而且在愈来愈频繁与深入的国际经济交往中,文化冲突和摩擦也有不断增多和升级的趋势。文化冲突处理得不好,就很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恰当地处理文化冲突的结果是文化融合,这样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好处,也能进一步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的交融,使人类不断进步。所以在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能深刻地认识并理解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克服狭隘主义的思想,学习和了解由于各国各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而产生的文化摩擦和冲突,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这种误解和冲突,这是当代社会国际化人才的必备素质,也是核心能力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外语能力并不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仅仅是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基础。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需要的是大批复合型的商务外语人才,即不仅具有外语能力和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避免和处理文化冲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想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充分了解自身的母文化,以及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次要充分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要素,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处事的哲学、道德的标准等,分析这种差异对商务交往可能造成的现实或潜在的影响。而且我们还必须识别文化差异,要充分发掘和识别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所具有的对方文化与己方文化的差异,掌握冲突的根本所在。同时要尊重文化差异,,要认识到每一种文化关于价值判断的标准在其文化体系的范围内都有其存在的某种合理性,任何一种价值标准既不存在比其他标准优越也不存在落后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商务汉语课程培养目标
商务汉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建立在对特定商务领域和学习者的商务汉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的,并突出了商务汉语作为专门用途汉语的一种、区别于普通汉语的特点。与普通汉语以日常生活为场景、要解决日常交际问题不同,商务汉语是以商务活动为场景、要解决的是商务活动中的交际问题,是一种专用汉语。商务汉语与普通汉语教学内容不同,目的性也不同,有突出的工具性特点。因此总体来看,商务汉语课程与一般对外汉语课程相比,更加突出其工具性特点,不需要追求系统的汉语语言、文学、文化知识等“高深学问”,而是以基础汉语知识和运用技能为重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其目的是提高学生以汉语为工具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根据一些学者就用人单位对商务人才需求信息的研究表明,当今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整体需求包括:英语能力、专业技能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调查中样本对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要求的比例接近六成。(江春、丁崇文,2004)由此来看,商务外语教学只有通过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多维、宽容、开放的对待文化冲突的态度,才能提高学生成功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关道雄关于学生对于中级商务汉语学习需求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学习者更倾向于商务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不仅是语言知识的累积。调查表明,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用中文进行商务交际的能力,其次是获得中国经济发展信息,然后是了解商务活动中的中国文化,最后是商务活动职业技能。虽然国内的商务汉语教学还没有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教学大纲可以依据,各高校也是“各自为战”,培养目标的制定也不尽相同,但目前在商务汉语教学中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模式与策略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具有跨文化教学意识
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习者从事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学习者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其母语的社会历史及文化背景与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存在着差异甚至某些方面完全不同。因此学习者无论从事哪种与目的语有关的交际活动都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商务汉语课的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就更明显。因为学习者的目的是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用汉语进行交际,这就要求学习者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甚至是成功进行交际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学生不仅要具备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教师自身要具备跨文化意识,还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对不同文化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标准、社会风俗、交际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与语言的理解和交际有关的文化因素有敏锐的感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目的语的交际文化有所了解,并鼓励学生体验与所学语言相关的文化,引导学生从无意识的文化交际转为有意识的文化交际。商务汉语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把商务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其母国和中国商务文化的差异,以便在未来的商务活动中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商务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和跨文化的意识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只有教师充分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作用,才能把这种观念具体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有目的地研究教学方法如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有可能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二)完善商务汉语课程体系,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商务汉语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刚刚起步,并没有形成统一而权威的论断。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的是商务汉语课程体系中应包括汉语语言类课程、汉语文化类课程和商务类课程,在这几类课程中应融入和渗透文化因素,以便加强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及商务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如何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体现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首要的是要让学生具有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是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赵军峰,1998)。跨文化意识要通过大量的文化积累和学习才能具备,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长期学习和训练的结果。如何完善商务汉语课程体系,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各类课程和教学的始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语言类课程与其他对外汉语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原则上基本一致,在教学内容上,目前的汉语语法课、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基本语言技能课应该更多地融入商务知识和文化知识,让学生学到在特定商务文化背景下的真实的语言。在商务文化方面,增加“商务沟通”、“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明确而具体地引导学生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另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体验,让学习者接触并亲身体验汉民族文化,与本族文化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其他外语教学中的实训类课程也可以为商务汉语教学所借鉴。教师利用校内实训室和各种平台,让学生通过实训课在模拟的商务环境中进行交际训练,其效果会远远超过语言课堂教学。教师还应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参观中国企业或邀请相关的专家做文化讲座,增强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加强教材建设,增加跨文化交际内容
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者们已经认识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的主要局限是目前的教材改革远远滞后于教学需要。目前的商务汉语教学重点仍以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为主,主要采用的教材中很少反映文化的内容,有明显的语法化倾向。会话部分语用场景不典型,交际性不强。学习者通过学习,虽然能达到用汉语进行交流的水平,但只能说具备了外语交际能力,而不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学习者超越由于本族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所形成的交际障碍,能够自由灵活、得体地进行交际。从语用学的角度看,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社会语言能力中的语言、行事能力是指有关交际行为的知识,以及如何通过一定的话语去实施交际行为。但目前除了少数高校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和一些相关课程时所使用的教材,在商务汉语教材中跨文化交际方面内容的缺失是普遍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和依据。只有加强教材建设,把跨文化交际的理念渗透到具体的语言教学内容之中,才能让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有章可循。如果能发挥教师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建设工作,不断充实和更新教材内容,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完善教材建设,并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教材中所反映的文化信息,广泛收集相关的教辅材料,让学生充分了解东西方各民族之间所存在的深层次的文化差异,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真正、切实有效地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四、结论
文化对商务活动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跨文化交际是成功进行商务交际的关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商务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商务汉语教学的目的由原来的汉语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掌握向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向转变,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频繁,使得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顺应时展的需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重新审视商务汉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出发,才能培养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文化交流 旅游资源 开发
一、前言
海峡两岸交流20年来,两岸文化交流从无到有、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为维系两岸同胞情感、推动两岸交流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随着两岸的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促进了两岸经贸的合作;而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强了文化交流,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现已成为推动两岸关系正常化的纽带。文化交流不但活跃了两岸关系,同时还给我区的旅游乃至整体经济发展带来良好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泛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建立,给广西经济发展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大好机遇,同时也使我区面临严峻挑战。
二、广西经济发展现状与优势
广西虽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具有发展经济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国际经济关系优势。广西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圈、大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沿海、沿边、沿江三位一体的特殊优势,是我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国家从战略高度把广西推上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泛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建立,给广西经济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机遇,并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国际环境与两岸文化交流的作用
两岸交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政治上层建筑的相应调整。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以往的经贸活动突破了地区、国家界限,甚至突破意识形态和敌对壁垒的制约。改革开放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不同地区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条件。11月6日是两岸交流满20年纪念日,两岸文化交流的内容不断扩展,层次不断深化。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胞来祖国大陆探亲,一些岛内文化界人士和歌手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先驱。据统计1991年~2007年,经文化部同意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达5千多项,5万多人次,内容涉及文学、艺术、教育、文物、民俗等领域。见下表
近年来,文化部所属中华联谊会连续成功举办“情系三峡”“情系黄山”“情系香格里拉”等两岸文化联谊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可见,两岸文化交流成为维系两岸同胞情感、推动两岸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两岸经贸和政治上的交往。总书记会见连战、宋楚瑜等台湾政党要人是两岸交流深入发展的结果。
四、文化交流和我区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其实质是感受、体验一种有别于自己母文化的文化,这样就体现了两种文化或亚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台湾文化源于大陆,在某些方面依然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例如佛教和民间祭祀文化、艺术和书法等。由于两岸长期的隔离,造成同一文化产生了源和流的分歧以及同一民族思想意识上的差异,但这给跨文化交流和发展旅游提供了动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泛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建立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区带来有利发展机遇和条件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任何与外界的交流都可能成为发展我区经济的契机。两岸文化交流发展形成跨地区旅游经济是可能的、是文化交流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台湾高校和学术团体直接和间接到广西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除学术交流外,更多的是进行山水风光和民族风情旅游等。台湾年轻一代同胞对了解祖国大陆的需求胜过了对了解学术的需求,这是一个从两岸文化交流发展成为旅游的极好机遇。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港、澳、台三地的旅游业交往,将为广西的旅游业发展,甚至整体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五、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条件与市场供求关系
目前我区以文化交流为主题品牌的旅游还在酝酿中。广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推动广西经济全面发展不仅要依靠资金和科技,更重要的是创新思想观念和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环境是经济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广西拥有11个少数民族,分布地域零散,经济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这种经济水平和地域文化的差异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我们要把不利因素转化为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恰恰这种文化差异,是形成旅游需求的外在动力。目前,我区已经形成较系统的旅游产业结构,其中桂林山水和各种少数民族的风情游等,吸引游客留恋忘返;抗日、、湘江战役等红色旅游线路吸引了大批海外游客来追溯历史。这种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市场虽然还没有系统开发,但巨大的市场需求已经形成,并有待进一步开发。
六、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的策略
1.广告效应
既然文化旅游巨大的市场需求已经形成,市场开发前期的广告、宣传要依据目前的发展状况有序地进行。创新思想观念,摆脱区域性规模发展的思想局限,与全国的大旅游圈密切配合。例如,把“牵手08―情系邕城”、“牵手08―情系漓江”等旅游品牌打出来,使我区的旅游成为全国大旅游圈有机整体的一部分。结合我区少数民族地处的不同山水风光、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迫切了解的需求转化为一种现实的旅游消费。在区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与宏观指导下,积极地发展台湾各大高校和中学生来我区学校进行相对应的参观访问,加深两岸青少年之间的了解,为吸引更多的海外同胞来访大陆和两岸关系正常发展打下长远的基础。
2.开发项目的建设与旅游资源的整合
整体规划上遵循系统的理论,坚持从大旅游观念出发的原则,以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实力及区位条件为依托进行逐步开发。具体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有机联系。
纵向联系遵循从国家到地区、从中央到地方、从重点到普通的原则。台湾与大陆的文化交流一般都是通过文化部、教育部等级别的单位进行沟通的,往往都是从北京国家各重点大学进行访问后才有选择地到各省、市和自治区的大学进行访问,因此要保持我区与中央及其重点大学的密切联系,形成从上到下的一个链条式文化交流与旅游结构。横向联系一方面是指加强与其他省、市和自治区的大学或教育、文化等部门的联系;另一方面是指依托我区已经较为系统发展的旅游产业结构,将以两岸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旅游整合到我区的大旅游圈中,与纵向联系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状旅游发展结构,并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
3.开发的预期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目前,两岸文化交流的经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注重社会效益。但随着交流规模的扩大,以及旅游产业的规模式发展,逐渐转变为政府办和社会办相结合,并以后者为主体,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良好的社会效益会促进经济效益的稳步发展。只要有隔阂,就会有思想、文化的差异,这是产生交流和形成旅游市场的原动力。以文化交流带动经济、政治方面的交流,是产生效益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自形成“三通”以来,两岸的交流不断增加,层次从平民百姓发展到政府和政党要人,发展规模的扩大促使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形成,目前,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台商的投资已遍及我区各地,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给两岸交往树立了榜样,并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科学的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他既是管理的主体,同时也是管理的客体。加强在两岸文化交流和旅游活动中组织与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是旅游产业乃至整个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我区特殊的地理及国际经济关系优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已经成为广西经济再次腾飞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茆雷磊:文化部:两岸文化交流20年来从无到有、不断深化[EB/OL].省略/jrzg/2007-11/06/content_797820.htm.2007-11-06
[2]韦耀莹钟燕莫理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的广西经济发展对策[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18(4):4~50
[3]李祥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30(2):61~64
[4]李玫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与广西经济发展对策思考[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3,(6):5~6
[5]杜文宏龙:创新区域文化 推动广西经济发展[J].广西经贸2003,(8):16~18
[关键词]酒店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策略
7年7月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文化舞台上赢得一席之地,并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与期待。党的十号召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塑造文化大国形象,这使我国各行各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作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形象窗口的酒店业,更应与国际接轨,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游客主体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在此背景之下,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星级酒店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着力为酒店输送一大批具有大国情怀,拥有国际视野,既精通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特定场景),交际者得体(符合目的文化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有效(实现交际目的)的交际行为。得体性和有效性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元素,它强调个体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愿意尊重对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熟悉并遵守国际通行的社交礼仪,主动进行换位思考,并能运用有效的交际策略克服各种交际障碍,使交际得以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顺利进行。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部分组成。其中,交际能力包含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则包含跨文化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三部分。
2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常见错误
受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制约,涉外语境中的酒店对客服务工作难度颇大,不少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因缺乏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常常在与进入异文化语境的客人进行沟通时闹出各种笑话甚至遭到外宾投诉。
2.1词汇理解不当,产生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是指说话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套用在所使用的目的语中却无法表达自己的用意而造成的语用失误,通常表现为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源于交际双方的误解,一是说话人话语表达不当导致听话人的误解,二是听话人对说话人的正确表达做出错误的理解。例如:一位英国绅士到一家五星级酒店西餐厅用餐,在点完蜜汁牛排之后,对西餐厅女服务生说:Couldyouservethesteakundressed?女服务生听完客人的要求后顿时大惊失色,连声拒绝说:No,Ican’t.(不,我做不到。)客人非常不解,继续追问:Whynot?(为什么?)此时,女服务生非常气愤地呵斥道:Sir,pleasewatchyourbehavior,don’tyouknowyouareinChina!(先生,请注意你的言行!难道你不知道你是在中国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是因为女服务生片面理解了undress这个词汇的含义,将它一贯理解为“不穿衣服”,而忽略了在特定的语境中这个单词的另外一层含义。原来客人是想在用餐时自己将蜜汁浇在牛排上,所以事先提醒她上菜时先不要浇。这样的例子在酒店客房送餐服务中也会涉及到,如英式早餐中通常用黄油、蜂蜜和果酱来搭配吐司,如果客人在电话点餐时这样表达:I’dlikebutteredtoast,please!那送餐服务员就应当事先帮客人将黄油涂抹在吐司上,再送至客人的房间。如果服务生没有理解butter做动词的意思是“将某物抹上黄油”,就很可能因为送餐服务的不到位而引起客人的不悦和投诉,也会影响客人对整个酒店服务质量的评判。
2.2话题选择不当,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时,由于对交际双方的文化习俗、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缺乏了解,习惯性地将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使用习惯带入跨文化语境中,从而导致交际失败。社交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随处可见,而酒店对客服务过程中的社交语用失误更是屡见不鲜。酒店员工在接待外宾时,常常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试图通过对客人表达无微不至的关心来拉近宾客关系。然而,由于忽视了彼此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单纯按照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来进行交流,非常容易产生交际障碍,影响交流的正常进行。例如,傍晚时分,一位英国女士来到酒店前台咨询重庆夜景的观赏地,服务生非常热情地向她推荐了一棵树观景台,并详细告知了乘车路线,最后,服务生满脸关切地向客人叮嘱到:Lady,Ithinkyou’dbettergotherewithyourboyfriendorhusband,itwouldbemuchsafertogooutwithagentlemanatnight.(女士,你最好叫你的男朋友或丈夫陪你去那儿,夜晚出去有男士相伴会更安全。)外国客人听后十分不悦。酒店员工原本是善意的提醒客人注意安全,在中国人看来,此举完全是出于关心对方;但对外宾而言,这无疑干涉了客人的生活,甚至触犯了客人的隐私,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非常容易引起客人的反感,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
3高职酒店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酒店工作岗位必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之一,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酒店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多种策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敏感性与灵活性,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3.1运用精加工策略,夯实学生的酒店专业词汇基础
精加工策略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一种策略。精加工策略的关键是将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要学习的词汇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对待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加工,使其合理化、富有意义,进而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运用到高职酒店英语教学中,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对已掌握的词汇进行串联归类,并通过辩解分析,在大脑中建立纵横联系的知识网,从而增强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以酒店英语中“中餐点菜服务”这一教学项目为例,学生要顺利为外宾推荐中餐菜品,需掌握相关英语词汇,其中,有关刀工和用料形状的单词又是中餐菜名中的重头戏。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向学生提供表达用料形状的英语单词,如slice(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发散思维积极,主动地挖掘出与该单词有关的其它词汇,如cube(块),shred(丝),mince(沫),dice(丁)等。此外,学生还可继续探索这些词汇的其它含义。如,以上词汇还具有动词词性,cube(切块),shred(切丝),mince(切沫),dice(切丁)。最后,学生可将大脑中已构建的知识结构扩展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图谱,由以上词汇引申出sweet(甜),spicy(辣),sour(酸),bitter(苦)等描述菜肴口感的餐饮词汇。学生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深挖同类术语,并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在课堂上做陈述汇报,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中将相同类型的词汇术语群化,并将词汇学习和听力口语锻炼相结合,产生最佳习得效果。
3.2运用交际教学法,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及灵活性
交际教学法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欧洲,是伴随专门用途英语理论的产生而逐步形成的。交际学派将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有效沟通视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认为外语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他们在社会交流中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教学活动。交际教学法还主张将学习者置身于实际生活或工作情景当中,用正在学习的语言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得体的交流,以此来培养其语言能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星级酒店前厅部、餐饮部以及客房部,因此,高职酒店英语的教学内容也应围绕这三大核心部门的对客服务工作展开。在运用交际教学法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在未来工作中所要经历的真实语境,如接待入住、退房结账、餐位预定、点菜、客房清扫、洗衣服务等。其次,教师可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知识融入在酒店英语标准工作流程的讲解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演示与各个服务环节紧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在酒店英语前厅教学模块中,可为学生介绍涉外接待礼仪方面的常识,包括称谓语、禁忌语等;在酒店英语餐饮教学模块中,通过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提前储备有关外宾的饮食偏好和禁忌方面的知识,从而在点菜、上菜以及结账等各个环节做到有的放矢;在酒店英语客房服务这一教学模块中,穿插东西方起居习惯差异,楼层、房间号码禁忌及颜色喜好等。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逼真的交际情景中运用英语模拟酒店对客服务。学生通过反复操练,既锻炼了酒店英语的应用能力,也进一步深化了对异质文化的理解。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角色表演将练习的成果展现出来,让学生相互评价,教师作最后点评,总结对客服务过程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现象及语用原则,在服务细节方面再次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性及灵活性。
3.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
现代教育技术集图、文、声、像为一体,自进入英语教学领域以来,对优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质量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高职酒店英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酒店英语的体裁特征,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为学生提供积累目的语文化感性知识的机会,拓宽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例如,在讲授TakingOrders(点菜)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有关中西方饮食文化习俗的视频,让学生对中外客人的饮食习惯、饮食禁忌、餐桌礼仪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鼓励学生课后运用Facebook,MSN等社交软件与目的语文化亲密接触,切身体验中西方文化差异,并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阅读报刊、杂志和图书、观看英美影视作品等方式持续关注相关话题,将原本枯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寻文化之旅。
4结语
在高职酒店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英语语言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既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也是酒店英语教学顺应时代的潮流,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全球化;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110-04
作者简介:张丽君,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
学术界对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的理解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深刻变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表现,它体现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体育等诸多方面,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毫无疑问,全球化进程因此也不断地影响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助推着中国酒店业的发展,成为了酒店进入新市场的主动力。
随着1982年香港半岛集团正式管理北京建国饭店,其它国际饭店集团也陆续逐鹿中国酒店市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的还有十余家酒店管理巨头:喜来登、希尔顿、香格里拉、半岛、新世界、日航、华美达、凯悦、美丽华、太平洋、马尼拉。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关键期,国际酒店集团登陆中国市场的步伐也随之明显加快,纷纷看好中国市场,相继有马里奥特、最佳西方国际、天天、凯宾斯基、喜达屋、豪生、瑞迪森、海逸、罗顿、文华等数十家国际酒店集团涉足中国这块新兴市场。目前,世界各主要酒店管理公司已经基本进入所有中国省市,以香格里拉、凯悦、万豪、喜达屋、洲际等为代表的31家国际酒店管理公司旗下的47个品牌都已进入中国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旅游市场这块大蛋糕越来越吸引着国外投资者的注意力。
一、青岛酒店业全球化历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酒店业更能感受到该趋势所带来的影响。青岛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其酒店业的发展也紧扣时代的脉搏。笔者认为,青岛酒店业全球化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酒店客源的全球化;二是酒店管理的国际化。
一是酒店客源的全球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旅游业也彰显出其巨大的市场潜力。20世纪80~90年代,青岛第一批国有饭店被批准为旅游涉外饭店,成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先锋。至1995年,青岛的涉外饭店有青岛饭店、东方饭店、黄海饭店、汇泉王朝大酒店、汇泉宾馆、青岛铁道大厦等少数酒店。这些第一批涉外酒店奠定了青岛酒店业全球化的雏形,体现了酒店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二是酒店管理的全球化。自20世纪末到现在,国际酒店品牌大举进军青岛市场,引进星级评定标准,在酒店管理方面按国际惯例办事,大大提升了酒店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青岛酒店业经过20年的飞速发展,将一个传统性的、指令性的、隶属于政府外事接待工作序列的服务性机构,转变成为一个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越发引人注目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由一个计划经济的封闭性行业转变为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性行业。1996年开业的丽晶酒店是山东省首家五星级酒店。随后,连锁国际品牌酒店香格里拉入驻,海天挂五星,有名的“老三家”自此形成。来自旅游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岛城目前拥有星级酒店160多家。其中包括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五星级酒店:香格里拉、海尔洲际、希尔顿逸林、景园假日、万达艾、鲁商凯悦,等等。
由于外资酒店在品牌创立、酒店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信息搜集、客房预定、宣传促销和培训管理方面有明显优势,国际性品牌和国内酒店的交锋在所难免,我国酒店业受到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另一方面的危机更不容忽视,那就是酒店业跨文化沟通的问题。
二、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问题的具体表现
1.跨文化沟通的定义
跨文化沟通(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通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因为地域不同、种族不同等因素导致文化差异。因此,跨文化沟通可能发生在国际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
跨文化沟通的需要源于经济的全球化。国际间的交流首先是文化的交流,所有的国际政治外交、企业国际化经营、民间文化交流与融合,都需要面对文化的普遍性与多样性,研究不同对象的特征,从而获得交流的效果。
2.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跨文化沟通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影响跨文化沟通的障碍主要有两个:一是对跨文化沟通的理解过于狭隘,以为只是语言的表达问题。二是对跨文化沟通过于随意,以为自己输出的信息,听者都能正确解码;他人发出的信息,只要语言听懂了,就能正确理解对方的意图。因而,要克服跨文化交际中带来的障碍,需要交流的双方至少有一方要深入到另一方的文化之中去,能用对方的文化模式进行思考和看待问题。
3.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问题的具体表现
国际酒店集团在不断发展与壮大的同时,不同文化背景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不断注入企业中;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化旅游也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这也就为酒店业带来新层次的多元文化的冲击。据国家旅游局官网公布的数据,2012年1~3月,青岛共接待入境游客193412人次,同比增长14.52%,其中,境外藉游客高达122721人次。青岛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作为蓝色经济区重要发展城市,与其隔海相望具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韩国和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韩资、日资企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青岛地区经济振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已成为韩国、日本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城市。与此同时,随着青岛开放程度的加深,世界五百强企业,尤其是欧美企业巨头也纷纷扎根青岛,参与市场竞争。
因此,酒店客源以及酒店外籍高管构成体系的复杂性,使得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问题的日益凸显,导致客人投诉增多,酒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热情度减少,最终使得酒店服务质量下降。笔者认为,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酒店客源的国际化,尤其是大量日、韩客人的蜂拥而至,所带来的酒店主客之间跨文化沟通问题;外籍高管与本土管理人员及普通的文化冲突;其它的跨文化沟通问题。
一是酒店客户来源的国际化,尤其是大量日韩客人的蜂拥而至所带来的跨文化沟通问题。首先,语言差异成为酒店员工对客服务沟通的最大障碍。据官方数据统计,大约有90%以上的青岛涉外酒店员工在对客服务中存在语言沟通障碍问题,这种语言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与境外客人的交流与沟通中,如:日本、韩国客人,他们有些既不会说也听不懂英语,有些即使能讲英语,但因受其母语的影响,英语发音极不标准。在面对这些客人时,若酒店员工对日语、韩语、英语也一窍不通,双方的交流将很难进行。面对欧美客人的时候,中国籍员工更表现出了语言能力欠佳的问题。同样,中国式的英语发音、英语句式也很难让老外听懂,即使听得懂只言片语,也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问题。其次,是不了解客人的风俗习惯而服务出差错。据了解,目前青岛酒店业服务人员在对客服务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标准化服务,这些所谓的标准化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缺乏了解异域文化,不能灵活变通,提供不了个性化服务,从而造成服务质量严重下降。如:对于韩国人来说,“4”和“13”是他们的禁忌数字,因为它们和韩国语中“四”与“死”同字同音,传统上认为是不吉利的。因此,韩国高层楼房里没有四号楼、四层楼、四号房,宴会厅里没有四桌,敬酒不能敬四杯,点烟不能连点四人。很多酒店前台服务员由于缺乏对该文化的了解,将韩国客人房间安排在四楼,或者使用四的数字,结果造成了韩国客人的不愉快,影响了酒店的形象。日本这个民族在饮食上颇有忌讳,他们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鸭子;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得过满过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日本人使用筷子时忌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招呼侍者时,得把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并摆动手指,侍者就懂了;欧美人对动物内脏和家禽类的爪部等敬而远之,如中国人觉得美味又有营养的“凤爪”,在欧美客人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所以,如果酒店服务人员在服务韩国、日本、欧美客人时,不了解他们的饮食文化、礼节或禁忌,必然会引起客人的反感和不适,甚至会造成轩然大波。
对于文化背景理解的不同,成为酒店对客沟通的主要问题。为了实现与日韩客人的有效的沟通,需要酒店员工对他们的文化背景差异有相应的了解和认识。
二是伴随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入住,外籍高管与本土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产生文化冲突。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问题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为文化价值优越感。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无论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还是引领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美利坚合众国,对各自的文化体系都很自信,并且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比如国际酒店集团的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若都带着对各自文化体系的这份优越感去对待彼此,结果不外乎是:要么产生误解,要么是产生反感,要么引起冲突或遭到抵制,后果可想而知。第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欧美文化核心价值观就是个人主义,他们做事往往不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和利益,这和中国人崇尚的集体主义精神完全背道而驰,所以造成文化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但作为一个精明的管理者,尤其是离开本土到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从事管理工作的,如果还是固执地以自我为中心,不做变通,其管理之道势必行不通,从而导致管理上的失败。第三是沟通误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交流思想与感情、传递和反馈信息的过程。但是因为语言沟通或者肢体语言沟通不到位,必然会导致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传递有误,造成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三、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问题的治理对策
针对之前分析的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方面的具体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层面探讨治理的对策:一是宏观层面的,即政府、行业组织及其社会方面的措施;二是微观层面的,即酒店的外藉高级行政管理人员与本土作业人员等应采取的措施。
1.宏观层面
全球经济一体化体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从彼此隔绝到联系不断增强、不断融合的过程。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人们越来越像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村”,而一个国际化的酒店则更像一个“万国店”。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研究文化差异及其在对外交流中的种种表现,成为了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政府应加大跨文化交际宣传力度,以期最终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并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各行各业的人才,如:政府官员及外事人员、国际商务人员、国际新闻传播人员、跨国公司经营者、教授、专家与学者、学生,等等;在国外,孔子学院与公众沟通的优势不可忽视,建议鼓励其它国家专家学者适当研究中国文化与该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
青岛是一个日韩客源极其丰富的城市,因此,政府部门首先要加大宣传日本、韩国文化,然后着力培养相关人才,从而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加大推进文化多元化发展力度。只有这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才能形成。这一格局必须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多方位参与的模式,才能促进青岛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避免跨文化沟通障碍,提升跨文化合作,促进经济互惠双赢。
另外,中国每年大约有1200万人踏出国门旅游、经商、求学以及移民,等等,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大约有2400万人。可见,民间对外交流的影响力会在某种程度上胜过政府的对外宣传。因此,应充分利用好这块民间外交平台,让参与对外交流的人士都能成功地开展起公共外交,有效地展现国家及国人的形象。
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政府部门,跨文化沟通课程必不可少,而这个课程的主讲人首当其冲应是政府相关部门。该课程不仅要介绍文化差异,更要教会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表达与沟通方式。
2.微观层面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酒店服务和经营管理的成败取决于经济因素。但事实表明,在很多情况下,文化方面反倒成了主导因素,原因在于酒店服务的对象是人,管理的本质也是人际关系的处理,酒店客人无疑又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对酒店的产品与服务肯定有着不同的要求,不同文化背景的酒店员工也自然会有不同的工作表现和对客态度。那么,在酒店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如何有效处理外籍客人和中国员工,以及外籍高管与本土员工的文化冲突,已经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1)跨文化沟通的原则——正视差异,。应对跨文化沟通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首先要在主观上正视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以“”的理念去解决跨文化冲突问题。在国际酒店集团管理的酒店中,外籍高层管理者面对的是不同文化背景、语言、价值观、心态和行为的中国籍员工,而中国籍员工服务的是不同文化背景、语言、价值观、心态和行为的外籍客人,二者都是在异域文化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存在文化以及风俗习惯方面的冲突是在所难免并无法回避的现实。只有正确认识双方的文化差异,做到相互理解,,才能实现文化的融合,建立众多酒店的独有的多元企业文化,从而用文化力促进生产力、以期增强酒店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2)跨文化沟通的实施——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为了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已经成为了跨文化研究的一种基本要求。只有端正态度,融合不同文化,才能促进沟通双方的交流与协作,减少由于文化冲突而带来的组织关系的严重失谐。为此,应该做到: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前,沟通双方至少应当了解对方文化和本国文化存在的各方面差异,从而做好相关的心理准备,了解得越多、越详细越好。在沟通过程中,应灵活地采取有效的沟通交流措施,来处理较为浅层面的文化符号差异。针对较为深层面的规范体系差异和认识体系差异,要准确找出导致的该沟通障碍的原因,并且要尽可能地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在沟通结束后,应学会尽力总结沟通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探讨相关的沟通规律和技巧。
(3)跨文化沟通培训——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酒店集团可以对管理层和内部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应重视:①外语培训,尤其是英语的培训。因为即使很多日韩客人来到青岛后都用英语交流。应根据岗位的不同需求,设计英语教学内容,克服酒店服务中的主客跨文化沟通的语言障碍。②文化培训。讲授酒店主要客源国的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在遇到文化差异和冲突时,员工能从对方异国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设法消除文化壁垒,避免只站在自己文化的立场对别人的言行进行解释和评价。
四、结语
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青岛酒店业的大发展,同时也带来了青岛国际酒店集团跨文化沟通的诸多烦恼。跨文化交流已成为酒店外藉高管与本土管理人员与员工以及酒店员工在对客服务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只有当外籍高管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掌握跨文化管理的知识和理论,并且将其转化为实际能力,在酒店运作中构建和谐的酒店文化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而酒店员工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后,才能在工作中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客人时应对自如,从而提升青岛酒店业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天虹.全球化是西方化吗[J].教学与研究,2000,(4).
[2]陈晓萍.跨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卡西尔,(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