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5 11:32: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兽医学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兽医学;实践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37-03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大潮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步入了“大众化、素质化”教育,高校教育质量日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兽医临床教学,包括中兽医学出现了因学时被压缩而形成的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现象。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中兽医人才,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兽医学的优势和特色,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畜、禽病证防治问题的能力,能应用中兽医理论和病证防治技术,开展相应的畜牧生产服务和科研活动,发挥中兽医学的实践医学特点,是临床兽医学及中兽医学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以期达到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统一。
一、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中兽医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临床课,实践性、应用性很强。课程要求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法、方、药俱全的中兽医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并初步具备独立分析及诊治动物疾病的能力[1]。我校作为应用性的本科院校,教学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因此,中兽医学教学目标是: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兽医学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和诊疗规律及基本技能,便于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开展中西兽医诊疗的配合,为在兽医临床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兽医职业发挥作用。中兽医与西兽医是属于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不能用现代兽医学的理论和观念去理解中兽医学中的概念和理论。系统学习过西兽医理论的学生,习惯现代兽医学的理论和观念,容易对中兽医学产生概念抽象、内容繁杂的感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有非常大的难度。笔者认为,若能把相对枯燥的中兽医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将临床实例引入教学、带入课堂,会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中兽医学概念不再感到抽象,理论教学也会由枯燥变得生动、有趣。中兽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服务于兽医临床,并植根于临床实践之中。作为一门实践医学,从前期的基础理论课教学起就要引入临床意识,让学生及早地形成中兽医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明确学习目的和方法,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二、优化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
受到中兽医学总学时的限制,实践教学的学时不足是个现实问题。为了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调整和改进。课堂讲述时使用多媒体教学,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在中药材的识别上,采取开放中药标本室,将中草药在野外的生长形态制成系列图片等,供学生学习和鉴赏;对中药的炮制、有效成分提取等单个验证性实验的过程,采取播放录像、教学片等多种形式配合教学,让学生能以很少的时间就能掌握这些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标准的操作规程。几年的实践表明这些方法行之有效,教学效率高、成效显著,有效弥补了总学时的不足,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临床教学方面,通过积极探索、拓宽思路,加强实践、促进教学,利用我校兽医院的有利条件,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出我校的资源优势:一是结合理论课教学,有针对、有选择地把校附属兽医院的门诊病历介绍给学生,并且多渠道、多形式地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到诊疗现场观摩、病历回访。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和体会去验证课堂学习的理论,再把临床中的现象和疑问带进课堂。二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兽医临床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不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和积极的探索精神。历经几届,学生反映乐于接受这种现身说教的教学方式,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更具有说服力,可增强记忆、拓展思路,有效提高对中兽医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了中兽医学能够服务于临床、服务于生产的信心。
三、实践中实事求是,施教时有的放矢
中兽医学的医学体系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兽医临床。中兽医的诊断治疗除讲究科学性外,还具有高度的经验性、灵活性和技巧性。中兽医实践教学的重点是临床,不仅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更要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有人提出:临床实践与中兽医理论相结合、临床实践和临床思维相结合、临床实践和科研训练相结合、临床实践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2]。运用中兽医从事临床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兽医理论、临床经验和操作技能,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处方用药。在开展中、西兽医配合时更需要两种医学知识的兼备,只有在中兽医水平和西兽医水平都很好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各自所长、优势互补,取得理想的配合效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配合。有些人也曾学习过一些中兽医理论,临床上却不会用,不按中兽医原理进行思维,只对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和某些特殊的生物学功效感兴趣。如在治疗病毒性疾病时习惯于把几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合用或在使用西兽药的同时配合使用些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中草药提取物,误认为这就是中兽医,就是中西兽医结合。究其原因可能存在很多因素,但主要还是中兽医学的学习过程中缺少了临床实践的环节,或是这一环节教学过程草率、缺乏实效,未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临床实践教学中还需要理清中兽医与西兽医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兽医学的优势,否则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1.中兽医与西兽医的关系。中兽医与西兽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各自的发展历程。临床上两种医学均能通过诊疗有效地为动物防病治病,显示两种医学理论体系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两者各具特色,共同成为现代兽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兽医的临床实践教学主要是依靠中兽医的理、法、方、药进行教学,临床上诊治动物疾病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西兽医在临床上具有很多先进的检测手段,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些也可以作为辅例证为中兽医的诊断、推理和临床效果提供验证,有助于中兽医的临床教学。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中、西兽医属于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兽医所阐述的观点、概念以及解决兽医临床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遵循着自身理论体系的连续性、系统性。因此不需要处处得到西兽医的验证和解释,否则会对中兽医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2.兽医临床与中兽医教学。中兽医临床实践教学是一个理论用于实际的学习和训练的学习过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针对具体病畜和动物疫情,运用中兽医的理论和技法分析疾病、防治疾病,培养学生用中兽医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兽医临床实践教学要注重实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指导教师的临床水平应有适当考虑,病例的选取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病例选取得比较典型、得当且适合于中兽医技术的运用和发挥,教学过程就会变得顺畅,容易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中由于指导教师自身中兽医临床水平的限制,临床上有些问题还不能很好地运用中兽医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和解释,应当主动放弃,实事求是,不能勉强,以免影响正常教学。
综上所述,中兽医实践教学是中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优化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思路,重在保障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中兽医临床实践教学形式特殊,任务重、难度大,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了特别要求:除具备中兽医理论教学能力外,还需具备丰富的中兽医临床经验和能力。实现中兽医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更应重视中兽医学教师自身的实践能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钟杰,许剑琴.中兽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葛铭,于文会,王海彬.中兽医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8(2):68-69.
动物解剖学是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学科,但这一课程的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因此要从多个方面改革动物解剖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牢固的动物解剖学专业知识。
关键词:
动物解剖学;畜牧兽医;教学创新
动物解剖学是畜牧兽医专业当中的一项基础课程,因此加强动物解剖学的教学创新,能够帮助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动物解剖学是研究禽类与家畜基本形态以及其内在构造的一门科学学科。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需要对动物解剖学进行学习,才能够了解禽类与家畜的基本状况,从而掌握其专业知识。但是随着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畜牧兽医专业的动物解剖学教学也出现了教学质量下降的状况,很多教学方面出现了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落后的问题。因此,探索畜牧兽医专业中的动物解剖学教学创新,有助于推动畜牧兽医学专业的发展。
1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
当前在我国食品领域出现了不少安全问题,如苏丹红、瘦肉精等,因此强化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提升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才能够让他们真正学以致用,为人民群众培育出更好的禽类与家畜,为社会主义的畜牧兽医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果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有良好的技术和实践能力,但是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也不可能让他们真正的成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因此在畜牧兽医专业的日常课程教学中,特别是在动物解剖学教学中,应该适当地加入职业道德的元素,帮助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为社会造福、为人民群众造福。
2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帮助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认识动物解剖学的专业名词和概念。动物解剖学当中涉及到许多的专业概念和知识,这些东西想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才能够进行记忆。动物解剖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动物解剖学中较为复杂的概念,从而让他们更加顺利地掌握专业的动物解剖学名词。比如动物解剖学当中的鼻窦这一种概念,主要是指动物的鼻腔两侧的结构,对于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而言,鼻窦这一概念就需要他们通过分解的方式,认识其主要结构,从而帮助动物解剖学概念的分解。
动物解剖学需要让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进一步认识基础概念,这就需要动物解剖学的教师帮助学生分解这一基础概念中的构成,让学生全面掌握这一基础概念。其次,动物解剖学当中需要帮助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认识不同禽畜器官的解剖结构,包括其结构、形态等。对于动物解剖学当中涉及到许多具体的解剖学结构,单纯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进行认知,可能他们没办法形成具体形象的理解。因此,动物解剖学的教师应该结合标本挂图或者是动物尸体,进而帮助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认识动物的解剖结构。这需要在教学方法上面进行突破,也只有通过各种不同的标本或者活体认知的帮助,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更快地掌握动物解剖学的相关概念。
最后,动物解剖学的教学当中,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各个动物的细胞器官结构。由于很多细胞结构都是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所以需要动物解剖学的教师通过标本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显微镜等途径进行观察,从而帮助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认识在不同情况下,动物的细胞器官结构所产生的改变以及其包含的特征。这样能够帮助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认识动物的微观结构,从而帮助他们建构起更加完备的知识。
3结束语
对于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而言,认真学习好动物解剖学的专业知识,对他们形成牢固的专业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动物解剖学的教学方法上,应该尽可能地创新各种方式,通过标本、活体等不同的方式,让畜牧兽医学的学生更进一步的掌握动物解剖学的有关概念,从而让动物解剖学的课程更加具备创新性。参考文献
[1]董玉兰,等.以提升综合能力为基础的《动物解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J].家畜生态学报,2015(09).
[2]苏建青,等.动物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03).
关键词: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93-02
实验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又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工作能力和全面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求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实验教学,在畜牧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现今在畜牧专业实验教学项目的设立上,未能充分涉及相关学科知识,实验内容在不同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体现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因此,如何统筹安排实验内容,使其既突出某一学科的特点,又能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已经成为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一、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畜牧兽医事业的快速发展,畜牧兽医事业的地位、作用及其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也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所占比重持续增长,目前已经超过了30%,新世纪我国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将会超过50%。
进入21世纪,社会对高等农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畜牧兽医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如专业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特点不突出,等等。此外,国外兽医教育的不断发展,也给国内畜牧兽医学界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习水县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招生规棋的不断扩大,以及近年来从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等多种威胁人类健康的动物疾病发生机率的加大,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此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伴侣动物、宠物进入千家万户,现有的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水平、课程设置等则相对滞后。为此,为了适应新世纪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适应生命科学、人类健康、环境生态、社会发展和对畜牧兽医事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改革也已经刻不容缓。
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1.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素质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实用型人才
要求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畜禽的养殖技能,动物的防病与治病的能力和经营能力,有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精神,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
2.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分析国外和我国建国以来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21世纪畜牧兽医事业发展趋势及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我校的实际形成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新方案。按照“基本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特色目标,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把我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培养成为既能从事畜牧兽医业务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又能进行动物疫病防治、兽医临床诊疗、兽医卫生的复合型人才。
3.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业务能力
根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新的职能要求,毕业生应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较为扎实的生命科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2)掌握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动物疾病的致病因素,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并能进行免疫预防、诊断、治疗;
(3)掌握宠物常见疾病的诊疗技术,了解畜牧科学的基础知识;
(4)了解目前动物生产,动物医学发展趋势,掌握有关兽医预防检疫,环境保护,动物进出口检疫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4.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基础,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对学生身心健康、与人沟通及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2)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将该专业与全校其它专业的公共裸、畜牧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打通,使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较好掌握畜牧兽医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又具有适应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
(3)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增设前瞻性课程。如增加小动物外科学、小动物疾病学和心理调适等方面的课程。
(4)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保证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医学类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好的畜牧兽医专业人员是在医学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不是在课堂和实验室培育出来的。因此,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多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加临床实验室开放时间和开放内容,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能不断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基本知识的能力。
三、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教学方案的特点
1.创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基础课+基础能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科研能力。依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用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将该专业与其它专业的公共课和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相结合,淡化专业,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增设前瞻性课程。
2.强化基本理论掌握和实践环节,形成了多环节的培养认识方法
基于我校多年来具有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特点,形成了“基础课+基础能力+专业基础”及“实践教学+课程实习+教学基地实践+毕业实习”的多环节的基本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体系。我校畜牧兽医专业一直坚持在学校动物医院、畜牧科技园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多家校外实习基地从事兽医临床实践教学,并配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和创新课题的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增加直观效果和学生感性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3.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校企联合办学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利用职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以培养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走校企合作之路,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是职校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整合社会资源以构建校企互动双蠃合作,实现校企联合办学是关键,互动合作平台的构建将提职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同时又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每年可定期邀请有关企业的管理专家进校,为学生进行人生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让企业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并与多家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探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每年都对用人单位的意见进行分析整理,及时完善培养方案。
4.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生团体、竞赛、课外科研活动、社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定期邀请知名企业家和专家给学生作报告等,帮助学生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举办品牌活动,如“校风与我”辩论会,“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大赛”等,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创新意识,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了社会,了解了行业,缩短了适应社会的时间。
总之,畜牧兽医专业应根据专业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坚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原则,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培养适合畜牧兽医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 内科 教学
动物内科病是一门重要专业课,也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动物内科病是临床兽医学的重要主干学科,也是兽医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动物内科病概念和理论较抽象,学生接受动物内科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结合兽医临床实际,结合高职高专学生实际情况,融入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谈几点体会。
1.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动物内科病的兴趣不高,主要有几个因素:首先,由于动物内科病实践操作性不太强,没有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其次,高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三是课程缺乏直观性,大多表现为抽象理论,学生难以理解,很多学生学起来感到力不从心。因此,要想改变对动物内科病学习的认识,就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问题导向法。依据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设计问题,每节课在讲授之前提出与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问题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学什么和怎么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1.2组织课堂研讨。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研讨,老师要积极参与,在学习研讨中提出一些难点,让学生思考并从中发现问题,从而让学生分析问题更为缜密,并从中感觉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例如学习心力衰竭内容时,可以引导同学们总结一下左心和右心衰竭各有哪些症状。
1.3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融洽相处,对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很有帮助。教师要把学生当朋友,主动关心学生,拉近师生间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使学生获得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掌握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才能获得学生尊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加强教学方式改革
2.1尽量选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动物内科病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要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就要设计一些感性问题,揭示动物内科病中的逻辑关系,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能掌握。选择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如果课堂上一味由老师讲、学生听,不仅气氛沉闷,而且学生容易走神。启发式教学方法能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既复习学过的知识,又为后续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2.2理论知识与临床实例相结合。教学中将书本知识和临床实例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内科理论知识的意义,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如讲到瘤胃积食时,可以联系临床上瘤胃积食的例子,提出引起疾病的原因;讲到有机磷中毒时,可以联系临床上出现的农药中毒现象及原因,加深印象。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启发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
2.3丰富实验实训场所的教学资源。为巩固和增强动物内科病理论环节的教学效果,培养理论水平高、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兽医工作者,可以考虑引进先进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引进各种常见动物的仿真模型,建设虚拟实验室、数码互动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基地,以丰富实验室教学资源并长期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去实验室,在直观形象的体验中强化学习和进步。
3.内科技能提高要循序渐进
动物内科技能训练重在经验积累,不可急于求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理论环节先通过理论知识解读,让学生理解各类内科病原理。实践环节可以先安排学生观看相应教学录像,然后由教师分析示教病例,进一步强化学生直观感受。实践环节安排上,让学生从简单病例过渡到复合病例,逐步提高鉴别诊断技能。内科诊断技能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建立在反复技能强化训练基础上,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我院就组织了科技服务小组和动物医院实习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如何提高动物内科病教学质量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在动物内科病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又要重视学生实际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诊断能力,以适应兽医行业高技能型人才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焕奇,毕可东,王晓丽,龙英娜,巩清军.《家畜外科手术学》多媒体网络课件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8,(04)
[2]党荣敏.医学免疫学教学体会[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5,18(1):59-60.
[3]裴竹英.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82.
[关键词] 人文精神;医学教育;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a)-103-02
医学面对的对象是同时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关注的不应仅是受病痛折磨的患者,还应包括患者的家庭、社会和民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医学从单纯的偏重于生物学因素探寻病因和治疗转向不仅重视患者生物层面的诊治,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病因,进行心理干预、调适与抚慰。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虽然新的医学模式已经提出30余年,国内的医学院校也相应的进行了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但是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和观念对当今医疗卫生实践和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缺乏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而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趋向去大医院,不愿去老百姓最需要的基层卫生机构。医学模式的转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滞后性。
1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教育即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核心是强调人性教育、注重人格完善、以实现和促进个体身心的和谐发展。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与自然、社会及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从人类社会的需求出发,强化人文教育对培养有高度责任感、健康人格、创造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代医疗实践缺乏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三点:一是技术化,即医生治病不治人,患者是疾病的载体,是医疗技术施予的对象,医患之间缺乏富有人性关怀的交流和沟通。有些大型医院专科门类齐全,专业特色明显,但有些医生只对本学科专业内的疾病精通、感兴趣、深入研究,对其他学科的疾病诊治进展关注不足,了解不够。患者出现其他系统症状、体征时,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予以诊治,通常要请相关学科的医生会诊。二是市场化,即医院认钱不认人,患者是消费的主体,是到医院来消费的,是赚钱的机会。大处方、重复检查、小病大看等现象屡见不鲜。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而由医院、药商、医疗器械商等构成的利益集团,制造市场,诱导消费,导致社会不同层面的医疗负担加重。三是指标化,即医院、科室和医生每年要完成一定数额医疗评价指标,有些医院的医生除了要完成繁重的医疗指标外,还要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出一部分投入到科研、教学、申请基金奖项、论文写作等指标的完成上去,而且这些评价指标在逐年加码,不堪重负。
虽然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在实践中,其重要性又往往被忽视和淡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度不健全,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长期实施文理分科的专长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也同样体现在医学教育中,普通存在重医学轻人文的弊端,只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哲学、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关注不足,有些医学院校很少甚至没有开设人文课程,从而造成医学生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匮乏。二是师资不到位,投入力度不足。医学人文教育横跨医学和人文两个不同门类的学科领域,对师资素质的要求很高。而医学教育面临的现状是从事医学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医学生,同样缺乏人文科学修养;专业从事医学人文教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缺乏医学知识和医学实践经验,教学目的不明确;开设的人文教育课程门数少、学时少、设置乱,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时效性难以得到控制和保证。三是作风不端正,社会风气不良。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健康所系、生命所托”的崇高事业,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而有些医学生学习目的、态度不明,学风、考风涣散,毕业千方百计留在大城市、大医院;报考研究生人数临床多于基础,外科多于医技;当前医疗领域中确实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如收受回扣、红包等)对医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课堂说教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让学生的心理失衡、茫然,人生观、价值观模糊不清。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水平离它应承担的责任还相距甚远。
3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举措
3.1 健全法律,加强制度建设
医学是公益事业,享受公平、合理、安全、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是基本人权。随着依法治国步伐的加速,患者依法维权意识日益增强,要求从医人员和机构必须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正当权益,真正能够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的《爱丁堡宣言》明确指出:“患者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这是改善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状况的关键。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保护医患权利、责任、义务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严厉打击医疗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违法违规和不良现象,在法制层面上予以切实的保障。同时,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评价标准,使之更加科学合理,让病患和社会能够从中得到实惠。
3.2 增进修养,加强师资建设
医学的使命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尊重,人文关怀是医学的核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一位专家曾经说过:“假如医学教育仅仅从生物学角度讲授人体及和疾病有关的知识,或者说仅仅为医学生提供有关人体和疾病的纯生物科学的知识,那么医学院校与兽医学校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医生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病症,而是一个个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医患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务人员从心理、精神、技术上给患者以关心、指导、抚慰和治疗。同时,医务人员也希望患者从心理上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疾病的诊治[1]。只有富于人文修养的医务人员,才有能力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医学院校的师生必须顺应医学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全面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和增进人文精神和理念,不断更新人文观念意识和知识结构。医学院校则需构建融人文和医学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历史背景下学习和理解医学专业知识,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
3.3 弘扬传统,加强德育建设
为医者仁心仁术,对患者要有仁爱之心、同情之心。我国传统文化充分肯定生命的神圣性,尊重人的生存权。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并将自己的医著都冠以“千金”两字,体现了传统医学的人文精神,是传统医学的一部分[3]。现代医学教育应学贯中西,博采古今,大力弘扬传统医学的人文精髓,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注重医生和教师的表率作用和形象,尊重个性发展,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荣辱观教育,以先进生动的事例感染人、教育人、启发人、塑造人,增强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4-5]。
4 将人文教育融入病理学教学
4.1 言传身教,践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品质
教师的思想境界和学识修养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病理学教学中,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热情可以感染学生。例如,在讲解呼吸系统疾病时,由于病变性质和病理基础不同会导致患者咳出不同性状痰,如白色泡沫状痰、红色泡沫状痰、铁锈色痰、黄色浓痰、脓血臭痰等,虽然这些痰液又脏又臭,但通过对痰仔细地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提供对疾病的诊断依据,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转归,担任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应时刻为患者着想,脏一些、臭一些又有什么。又如,我教研室担负本市部分医疗纠纷尸检任务,让医学生参加、观摩尸体解剖过程是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不但可以实践书本里的理论知识,还可以从中吸取医疗实践的经验教训。由于尸体保存时间有限,经常需要加班加点;有时由于腐败等原因,尸体散发着恶臭;有些死者生前患有传染性疾病,给解剖人员带来一定的风险。但是我们在尸解过程中从不怕脏、怕累、怕辛苦、怕危险,认真解剖,仔细观察,耐心细致地查找死因;解剖结束为死者擦拭血迹,整理衣物。我们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着我们的学生要热爱所从事的医学事业,关爱病患的疾苦,哪怕他已逝去。
4.2 关注细节,养成求真务实、细致严谨的作风
患者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托付给医生,医务人员在诊治的过程中微小的疏忽和失误,就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和后果。我们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还帮助他们树立“生命至上”、“细节决定成败”的观念。例如,在讲解肉芽肿的概念时,反复强调要和肉芽组织相区别,虽然他们字形相似,但却是病变性质、组织结构、临床诊治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若将之混淆会导致误诊误治。又如,在病理实叶性肺炎红色肝样变期时,强调要与慢性肺淤血相鉴别,虽然显微镜下的表现十分相似,但是肺泡腔内渗出物的成分却不完全相同,要通过认真观察、仔细对比、体会琢磨才能真正掌握鉴别要点,做出准确的诊断。通过对相似易混的概念、病变的讲解、强调,除了加深和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外,还使他们认识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医者无小事”的道理,促使他们养成严谨求实的作风。
4.3 联系实际,宣扬预防为先、人文关怀的操守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可是这些规律的背后是经历无数人的艰辛痛苦得来的,我们在学习和掌握规律的同时,要利用规律为人民的健康谋福祉;在深入了解疾病的危害性后果和高危的同时,要宣讲“预防为先”的理念和重要性。例如,许多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都与吸烟、饮食习惯和结构、体育锻炼、心理活动等相关,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向学生宣扬医学发展的目的是防病胜于治病,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的重要内容。病理工作者面对的是冷冰冰、散发着刺鼻甲醇气味的标本,虽然不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但我们能深刻体会到他们饱受着生理和心理的苦痛和折磨,我们不计名利得失,对每一例标本都给予及时准确的诊断,为患者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治提供依据。今天内窥镜技术和微创技术非常发达,离不开病理学的辅助。病理诊断被冠以“诊断的终点”、“金标准”等头衔,给有些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造成一种印象:怀疑哪里有病变或肿瘤,能做内窥镜就做,不能做的就做穿刺活检。可是这些操作都是要让患者冒着一定的医疗风险和痛苦,承受一定的经济负担的。有些脱落细胞学检查虽然费时费力,检出率不高,但却可以避免上述的弊端。应结合临床实际,权衡利弊,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检查方法。
5 结语
医疗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必须和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只重视医学科学知识而轻视医学人文教育的观念和行为是与时代的发展进步背道而驰的。现代医学模式呼唤人文精神在医学的回归,要求医学生不仅具备精湛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理念。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我国的实情,加大医学人文教育投入力度,促进医学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出社会满意、人民放心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阳.加强医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21(6):373-374.
[2]李情.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几个关键[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516-517.
[3]杨小丽,刘晓村.重塑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66-1068.
[4]张振兴.医学人文问题的探讨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6):164-165.
描述了“半仿生提取法(Semi-bionic Extraction Method,简称:SBE法)”的概念、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从整体总结了半仿生提取法的意义,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半仿生提取 中药成分 复方中药
中药成分的提取向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尤其是中药复方成分的提取,更是需要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兼容并包。用何种思路和方法将中药的药效物质最大限度地提取出来,以保持其原有的疗效,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与关键。目前,对中药药效物质的提取研究,多采用水提法、水提醇沉法、醇提法等,且往往只以某种单体成分或指标成分为指标选择提取工艺和控制提取物的质量,有的直接提取中药的某种单体成分。从大医学的角度看,这种以单体成分为依据的提取值得鼓励,因为它对认识中药的某种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十分有利,也可以从微观上说明中药的某些药理作用机制,使制成的制剂更精确化、量化,有利于进一步走人工合成的道路。但是它忽视了中药中各种成分的层次性、联系性,不能体现中药的整体作用,更不符合中医临床用药的综合成分作用的特点。
1995年张兆旺等[1]利用“灰思维方式”提出了“半仿生提取法(Semi-bionic Extraction Method,简称SBE法)”的中药提取新概念。从思维上看源渊于仿生学原理,具体方法是模拟口服药经胃肠道环境转运原理而设计,目的是尽可能地保留原药中的有效成分(包括在体内有效的代谢物、水解物、鳌合物或新的化合物),打破了以往只提取单一有效成分的西医西药模式,符合中医药传统哲学的整体现、系统观,体现了中医药多种成分复合作用的特点。
1 概念
“半仿生提取法”在提取工艺的设计中坚持“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机体药效学反应”的观点,是一种将整体药物研究法与分子药物研究法相结合,从生物药剂学的角度,模拟口服给药及药物经胃肠道转运的原理,为经消化道给药的中药制剂设计了一种新的提取工艺[2]。具体是将提取液的酸碱度加以生理模仿,分别用近似胃和肠道的酸碱水溶液煎煮2~3次的新的中药提取法。既考虑到活性混合成分,又以单体成指标,不仅充分发挥混合物的综合作用,又能利用单体成分控制制剂质量,已对多复方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了SBE法优于其他提取方法。但其不足之处是高温煎煮,对有效成分有破坏。
2 原理
在以往实践与构想的基础上,明确提高到建立一种中药的仿生提取方法,即综合运用了化学仿生(人工胃、人工肠)与医学仿生(酶的应用)的原理,又将整体药物研究(半仿生提取法所得提取物更接近药物在体内达到平衡后的有效成分群)与分子药物研究法(以某一单体为指标)相结合。是将生物技术手段应用到中药研究的尝试,集中体现了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整体观、系统观。恰与著名的生物学家贝培朗菲著名的定律“整体作用大于各孤立部分作用的总和”相吻合。
3 方法
以人工胃、人工肠为基础,依据正交实验法或均匀设计法、比例分割法,优选最佳条件(例如:pH、温度、时间、酶/底物浓度等),并加以搅拌设备(模拟胃肠道蠕动)。具体应用到生物药和植物药可根据具体情况改换某个因素。例如,对于生物药,由于酸性中胃蛋白酶水解后存在大量H+,给后续的工艺带来麻烦,如有腥味,制成的药物口感也不好。胃蛋白酶的水解不是一个必要步骤,可将胃蛋白酶改为木瓜酶,既可免除胃蛋白酶的腥味,又因木瓜酶为非专一性酶,可水解成更多的氨基酸、小分子肽。对于植物药可以纤维素酶代胃蛋白酶,对水解植物纤维更有利。食物中蛋白质最终水解为氨基酸才吸收,水解的二肽、三肽还有另外的吸收途径;此外,还可能有另外的水解产物。
4 应用
陈晓娟等[3]为优选杜仲叶中绿原酸和黄酮提取最佳工艺,以绿原酸和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对半仿生法和酶法两种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和比较。半仿生法的工艺条件为:杜仲叶为原料,以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的缓冲溶液作为提取液,m(杜仲叶)∶m(提取液)= 1∶20,提取液pH 分别为2. 0,7. 5,8. 3,在70 ℃,提取1 h/次,提取3 次。果胶酶提取的工艺条件为:杜仲叶为原料,以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的缓冲溶液作为提取液,m(杜仲叶)∶m(提取液)= 1∶15,果胶酶酶解温度为60 ℃;提取液pH 为3. 6;每5 g 杜仲叶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 5%果胶酶1. 5 ml,酶解2 h 后,升温至80 ℃,1 h/次,提取3 次。在此条件下, 半仿生法提取杜仲叶中绿原酸和黄酮,绿原酸的得率达1. 44%,黄酮得率达0. 044%,都比酶法提取的绿原酸得率1. 29%和黄酮得率0. 043%高。半仿生法提取与酶法提取相比提取成本低,耗能低,可以提取和保留更多的有效成分,得到含药理指标高的活性混合成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取方法,为提取杜仲叶中绿原酸和黄酮提供了重要参考。
彭智聪等[4]以清上蠲痛汤为例,与常规煎药法(CD法)进行比较,探讨半仿生煎药法(SBD法)对小鼠止痛作用的影响。清上蠲痛汤口服,对电刺激引起小鼠尾部的疼痛有镇痛作用,且镇痛时间较长,在60~90 min时达到镇痛作用高峰。实验结果证明对清上蠲痛汤而言,半仿生煎药法的止痛作用优于常规煎药法,使药物的生理效应更好。
张学兰等[5]对交泰丸作半仿生提取法(SBE法)、水提取法(WE法)、半仿生提取醇沉法(SBAE法)、水提取醇沉法(WAE法)4种方法提取液的成分比较,结果4种方法提取液5个指标成分(小檗碱、肉桂酸、总生物碱、挥发油、干浸膏量)的综合评价值为:SBE液>WE液>SBAE液>WAE液。SBE液中小檗碱、总生物碱、挥发油的转移率均大于50%。4种方法提取液与黄连对照药材层析行为基本一致。但SBE液与WE液中挥发油的气相色谱有差异。气相色谱表明,SBE液与WE液中挥发油主成分相同,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有差异:油中主要有效成分桂皮醛的相对含量呈现出SBE液为89.15%, WE为83.66%。
修彦凤等[6]对参附汤方药半仿生提取法(SBE法)、半仿生提取醇沉法(SBAE法)、水提取法(WE法)、水提取醇沉法(WAE法)4种方法提取液的指标成分含量比较。以人参二醇、人参三醇、总生物碱、酯型生物碱、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总糖、干浸膏为指标,根据SBE法理论和附子炮制原理,综合评价指标:SBE液>WE液>SBAE液>WAE液。验证了SBE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刘娟等[7]为了探讨半仿生法提取中药羊藿、补骨脂对小鼠的性激素样作用,将中药羊藿、补骨脂用半仿生法提取和常规水煎提取,并用器官重盘法对未成熟小鼠进行性激素样作用探讨。结果表明羊藿、补骨脂均有性激素样作用,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
周淑贞等[8]在新促孕液分煎合煎方式优选时,将新促孕液的4种组分药排列成15种组合,分别用半仿生法提取,以成品药液的羊藿苷、小檗碱、总生物碱和干浸膏的含量以及高效液相色谱图中成分峰的总积分面积为指标综合判定提取效果。在15种药材组合方式中,以第10种组合(黄柏与羊藿合煎,益母草和红花合煎,然后合并)的提取液综合评价指标最高,表明此种组合的提取效果最好。为确立SBE法提取新促孕液的工艺流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惠建国等[9]选择半仿生提取法提取痢必灵片方药的最佳药材组合方式。将方中3味药物组合成5组,用半仿生提取法提取,以苦参碱、苦参总碱、芍药苷、干浸膏得率等为指标进行综合评判。对不同药材组合提取液中的指标成分进行定量研究,测定结果经标准化处理,综合评价指标最高为(A+B+C),故提取时,选择苦参、白芍、木香3药合煎的组合方式。
霍丹群等[10]在为葛根复方(葛根、川芍、山楂、槐花米、麦冬、甘草等)研究半仿生提取工艺时,以葛根黄酮得率为指标,在粒度、提取次数、提取工艺、浸渍剂浓度等条件相同时,考虑乙醇溶液pH值、提取时间、提取温度、配伍比例选用L16(45)正交进行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为第1煎提取液pH为7,第2煎提取液pH为11,提取温度为85℃,提取时间为4h,配伍比例为4∶3∶3∶2∶2∶2(葛根∶川芎∶山楂∶槐花米∶麦冬∶甘草)。葛根类黄酮分子中含有较多的酚羟基和醇羟基,而山楂、槐花米中的芦丁等物质含有较多的酚羟基和芸香糖基。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易发生缩合反应,引入亲水性羟基和糖基,使得物质亲水性增强,易于溶出;当进入生物体内后,易于透过生物膜,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疗效。
张学兰等[11]在选择交泰丸方药提取时药材的最佳组合方式时,将方药组合成两组(AB和A+B),用半仿生提取法提取,提取液作小檗碱、肉桂酸、总生物碱、挥发油、干浸膏量的测定及甲醇精制液的薄层色谱、挥发油的气相色谱比较,结果5个指标成分的含量为:A + B>AB;2种组合提取液的薄层色谱无明显差异,但挥发油的气相色谱有差异,油中主要有效成分桂皮醛的相对含量,AB较A+B明显降低。综合以上实验结果,认为交泰丸方药半仿生提取时以黄连、肉桂分别提取为佳。
转贴于
5 意义
半仿生提取法主要是针对口服给药的提取,将原料药经模拟人体胃肠道环境,克服了半仿生提取法的高温煎煮易破坏有效成分的缺点,又增加了酶解的优势。多数药物是弱有机酸或弱有机碱,在体液中有分子型和离子型。根据人体消化道的生理特点,消化管与血管间的生物膜是类脂质膜,允许脂溶性物质通过,分子型药物更容易吸收。
小肠是药物被吸收的主要部位,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是最重要的。这与药物的酸碱提取法有本质的不同,酸碱法仅是增加某个有效单体的溶解度,而半仿生提取法则是增加整个有效群体的溶解度。药物在经过模拟胃、肠液以后,经过酸(或碱)性条件下的酶解,药物已水解成易于吸收的相对小分子群,而又保留了有效成分群:克服了以往提取以单体成分为依据的“唯成分论”,而是体现了中药以单体成分(或适宜的药效指标)作指标,混合成分的复合作用的统一,符合中医临床用药的综合作用的特点。进一步精制分离可以结合药效指标追踪得到药效更集中的小群体。
“SBE法”在提取工艺的设计中坚持“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机体药效学反应”的观点,药效物质的提取率高,不改变中药、方剂原有的功能与主治,生产周期缩短,成本降低。自1995年正式提出该法至今,已对数种中药[12]和十余个中药复方进行了研究,结果皆提示:SBE法有可能替代水提法(WE法);半仿生提取醇沉法(SBAE法)有可能替代水提醇沉法(WAE法)。
采取“半仿生提取”的同时,为了达到最大限量的提取有效部位与有效成分,有时根据方剂的组成与中药中化学物质的特点,采取合煎与分煎结合的方式。方剂中药味的合煎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方药单煎合并使用并不完全等效于方药的合煎使用。因此,在实际操作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必要的组合,达到较理想的提取效果。
6 前景
半仿生提取法是中药口服药制备中的重大革新,不仅可解决中药存在的粗、大、黑,因杂质多而易吸潮、易霉变等问题;同时,由于反应温和,不仅大大节约了能量,而且不存在有机溶媒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易燃、易爆和对生产环境的特殊要求,易应用于工业生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但是,由于其方法本身的原因,应用范围还局限在有机酸(或碱)成分的提取,这势必会使其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参考文献
[1]张兆旺,孙秀梅.试论“半仿生提取法”制备中药口服制剂[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1):670.
[2]孙秀梅,张兆旺.建立中药用“半仿生提取”研究的技术平台[J].中成药,2006,28(4):614.
[3]陈晓娟,周春山. 酶法及半仿生法提取杜仲叶中绿原酸和黄酮[J].精细化工,2006,23(3):257.
[4]彭智聪,刘昌林,张红玲,等.半仿生煎药法对清上蠲痛汤止痛作用的影响[J].中药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2,19(6):507.
[5]张学兰,李正杰.交泰丸方药4种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草药,2003,10:895.
[6]修彦风,孙秀梅,张兆旺.参附汤方药4种方法提取液的成分比较[J].中草药,2002,33(8):699.
[7]刘娟,朱兆荣,杨 敏,等.半仿生法提取羊藿补骨脂对小白鼠的激素样作用试验研究[J].中兽医学杂志,2003,2:8.
[8]周淑贞,胡元亮,张宝康,等.半仿生法提取中药新促孕液分煎合煎方式的优选[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30(1):147.
[9]惠建国,王英姿,张兆旺.痢必灵片方药半仿生提取药材组合方式的优选[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4):319.
[10]霍丹群,刘 佳,张 伟,等.正交实验优选葛根复方的半仿生提取工艺[J].中成药,2004,26(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