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培训

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培训

时间:2023-12-17 15:22:52

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培训

第1篇

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我修过一门逻辑思维训练方面的课。最开始我以为这是本科以上才修的,后来在参观美国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时候才发现,美国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接受逻辑方面的训练了。

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那些从小就开始接触思维训练的孩子,语言理解能力丰富、创造力强、智商更高,更重要的是,这些受过逻辑训练的孩子,将来接受高等教育时更容易获得良好成绩,在职场上也更容易成功。

既然这么重要,就让我们也赶紧偷师一下吧。

在美国,幼儿园是5岁开始上的,相当于中国的学前班(美国的早教叫做pre-school, 幼儿园叫kindergarten)。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通常是在5岁左右开始萌芽,所以美国的大人也从这个时候就开始对孩子进行逻辑能力训练。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训练要点1:事无巨细,都要强调因果

“明辨因果关系”是逻辑思维的基础能力之一。比如,去公园的时候,我会告诉苏宝,因为今天天气很热,所以你现在口渴了;因为你口渴了,所以你需要喝水。苏宝还小,并不一定能完整理解这里面的因果联系,但家长只要在表达过程中注重逻辑,尽量把自己变成思维更清晰的人,就一定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下图是一个“因果关系”讨论板,左边是“因”(因为宝宝脏了)、右边是“果”(所以妈妈给她洗了个澡),条理很清晰。大家在家时,也可以试试用这种方式,教孩子将自己的思路画出来。

训练要点2:通过提问,帮助打开思路

绘本也是训练思维一个很好的载体,故事里藏了很多基础的逻辑知识。读绘本的时候,可以多向孩子提问,强化他对故事中逻辑联系的理解。

举个例子,《好饿的毛毛虫》的作者艾瑞・卡尔有一本绘本叫做《爸爸,请为我摘月亮》,里面讲爸爸为女儿摘到了月亮,可是月亮太大,拿不进屋去。这时候你就可以问问孩子:月亮进不去屋里的原因是什么呢?大一些的宝宝,还可以鼓励他用思辨的语言来描述这个故事。等孩子有了一定逻辑思辨能力基础,还可以教他们辨认逻辑谬误。

训练要点3:事实不是观点,观点不是事实

教孩子思辨能力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问孩子、帮孩子认清:那是一个事实,还是只是观点?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呢?

事实:太阳是热的、巧克力是甜的、A是字母表的首个字母、蜘蛛有8条腿;

观点:我喜欢晒太阳、巧克力很好吃、我不喜欢背字母表、蜘蛛很可怕。

美国老师喜欢用一些这类的展示板,随时训练孩子们辨认事实与观点的区别,还会请孩子们来做报告,和小伙伴们分享他们怎么区别事实和观点,或者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咱们在家也可以照做。

第2篇

做十道题,不如讲一道题。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后,家长不妨鼓励孩子开口讲解一下数学作业中的难题。培养质疑的习惯。有时,可以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孩子去发现、评价、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会在思维上逐步形成独立见解,养成一种质疑的习惯。举一反三,学会变通。在数学的训练中,要给孩子举一反三训练。一道题看似理解,但孩子的思维可能比较直线。建立错题本,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做一个错题本,像写日记一样,记录下自己的错题和感想。成为孩子探讨的伙伴,而非孩子的领导者。作为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生命中影响力最重要的老师,要多表扬、多鼓励,与孩子成为问题探讨的伙伴,而不是孩子的教导者和管理者。图形推理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工具。多训练一些图形推理题,对其逻辑思维很有帮助。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创新思维;逻辑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就应“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由此,不难看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很重要。

对于数学学习和个人发展来说,有很多重要的思维品质,如创新性、灵活性、发散性、逻辑性等。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将这几种思维品质进行整合,以培养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为核心,促进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的新方式、新角度,它是处理事物的思维过程,具有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爱因斯坦说:“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这就告诉我们,思维的创新性对社会发展有多么重要。那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呢?

1.利用“求异”性培养创新思维

即使是小学生,也会具备想要与众不同的心态,即发散思维。传统教学模式习惯打造一模一样的“考试机器”,对孩子在课堂上的“特殊”表现,不但不给予鼓励,反而认为多此一举,这极大地挫伤了孩子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大力鼓励孩子们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2.利用“迁移”培养创新思维

迁移是一种“活学活用”的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科学运用迁移规律,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如比较“9+5和8+5的大小”时,有些学生需要计算出两边的结果才能比较,这时教师要让学生观察、思考,若将问题直接转化为比较“9和8”,则可灵活解题。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们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

1.指导学生用比较和分析法区别易混淆的数学概念

例如,教学质数和互质数时,很多学生常把它们弄混。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然数先分类,理解质数的特点(所含约数只有1和本身),再比较找出互质数和质数的异同,明确质数指某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分析和综合法解决复杂的应用问题

分析是把问题分解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方面分离出来解决,综合是将问题的各个方面或单个特征联合起来。在解决复杂的概念问题,如复合应用题时,这两种逻辑思维方法就显得很重要。例如:“甲、乙、丙三个人用600元合买了一台潜水泵,付款办法是:甲付的钱是其他两人应付总数的一半,乙付的钱是其他两人的三分之一,丙应付多少?”经过分析,可把这道题分成三个简单的 问题:

(1)三人共付600元,要求丙付多少,就要知道甲和乙付 的钱;

(2)甲付的钱是其他两人应付总数的一半,可将乙和丙付的钱分两份,一份钱正好和甲付的一样,那么甲付的钱就是三人付钱总数的三分之一;

(3)用同样方法知道乙付的钱数是三人付钱总数的四分之一。

总钱数是600元,可得:

3.指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判断和推理

解决数学问题需要严谨的判断和推理,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严谨的科学态度。课堂上,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要多追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两个正方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是否正确,学生回答不正确。这时就要问“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两个正方形不知道是否相同,只有相同的两个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这时候,思维在学生的头脑中就是推理过程。

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渗透对思维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各种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莉莉.浅谈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 2011(11).

第4篇

1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九年义务的小学数学课程中,以促进学生快速、持续和全面发展作为基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遵循知识学习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新时期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立足实际,将学校情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对其应用和进行解释,让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与学习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同时,在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和思维方面,得本文由收集整理到进步和发展。其中,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制定科学高效的策略和措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大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方式

2.1 分类法和比较法

分类法是加工整理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是对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之间进行对比,确定其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比较是人们开展思维能力和发挥想象力的基础。分类法和比较法贯穿在小学的数学教学难之中。

2.2 演绎法与归纳法

这两种都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推理方法。对于推理法而言,其主要是由个别、特殊的数学知识向普通的规律逐渐类推和延展,实践中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概念、性质以及定律等,均是通过推理归纳将其概括出来。

2.3 抽象与概括法

所谓抽象法,实际上就是将原本比较抽象的事物从客观事物中分离出来,将非实质性的东西舍弃;概括法,则是将同种、同类事物有效地归纳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4 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就是将两个或者多个对象综合起来对其进行研究,从整体上对事物的本质加以认识和了解。分析法是指将研究对象分成多个部分进行研究,进而获取对象本质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3 培养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人们的思维意识具有多种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事物的好奇欲望、想象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改观。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意识,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与小学培养思维能力和数学的教学特点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如果缺少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基于此,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有计划性、针对性和有目的的对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予以培养,这是当前小学教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其知识变得更加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通过具体演示与操作,小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实践中,虽然其并不能作为一项教学目标和任务,但是在讲解学习方法时,教师若能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则可在培养学生穿线思维能力方面见到很大的效果。

4 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措施

4.1 联系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数学课程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若想有效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尤其要注意对每节课堂、每一个数学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关注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数学课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和有趣。作为教师,应用旧知识来培养孩子们对新知识的认知,进而获取发展和成功,对事物的探究乐趣。

4.2 立足实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解题技巧和方法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小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导小学生对知识内容展开想象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探究解题技巧。在此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对小学生解题模式进行耐心的讲解,由于解题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数学本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依靠局限的解题方式或者逻辑思维应用在教学中,而是在保证正常思路的情况下,积极探析新的解题技巧。

4.3 把握数学练习题设计之难度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原本是基础教学的内容,习题练习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大小来适当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其思维,以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加强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成就感,使他们乐意去学习数学,乐意去思考数学中的难题。

4.4 要重视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都是通过问题引发出来的,数学知识就是一种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数学课堂就是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作答的一个过程。如果想把这门课程教好,则教师应当积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通常情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应当借助问题进行探讨,如果想要学生牢固记住数学知识,并且想要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则教师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提问内容,积极引导孩子们对问题思考,然后通过相关的比对、归纳、抽象概括,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积极性。

第5篇

关键词:直觉思维;教学;逻辑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期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人们在教育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在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注重观察能力、直觉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的本质容易造成误解,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同时对数学的学习也缺乏取得成功的自信心,从而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显然过多地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

的确,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直觉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有着潜在开发学生智力意义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从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社会高度信息化发展来看,要求数学教学要创设有利于直觉思维的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它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直觉思维的意境与教学情境

数学直觉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不受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或洞察数学问题的实质的非逻辑思维方式。

我们应鼓励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积极思考问题,认真观察事物,能够在常人不以为然的现象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青少年感觉敏锐,记忆力好,想象极其活跃,在学习和生活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教师要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善于发展他们的直觉思维。

二、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1.推崇直觉思维,鼓励学生用直觉思维去猜想

(1)“猜”是一种直觉思维活动。著名数学大师波利亚断言:“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你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猜想家。”长期以来,直觉思维并未获得与逻辑思维同等的重视,甚至被许多人误解。殊不知,“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是科学发现的两只轮子”,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都是依靠一定的直觉猜想点燃灵感,获得顿悟,实现突破的。孩子的“猜”也是建立在对事物整体结构感知的基础上,也是借助自信、勇气、想象、原有知识结构和他自以为成熟的思考实现的。不管孩子猜的结果如何,我们都应为孩子的自信和勇气感到欣慰,并对孩子能大胆去“猜”给予由衷的鼓励。作为教师还应努力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原理和知识,积极帮助孩子发展直觉思维,引导孩子综合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两只轮子,为孩子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培养孩子直觉思维的关键是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直觉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提问时,有些学生往往教师声音刚落就脱口而答。回答可能有对的,也有错的。如果让他们回答理由,他们往往一下说不清思路。课后学生也往往提出一些独特的想法,有些想法超出常规思路。这时,对错误的猜想教师不要简单地斥之为瞎想,是不动脑子,而阻止他们用直觉思维进行猜想,应当允许他们从容整理思路,和他们一起讨论分析,继续进行逻辑思维,检验直觉思维的结论是否正确,想方设法把他们的思路纳入正规的思路之中。

2.重视直觉思维与数学问题的解决

直觉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是科学思维中实现创新目的所必须遵循的一种途径,这种思维方法决定了它的随机性、灵活性、多样性,因而很难找到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数学解题思维则是丰富多彩的,它无疑为培养学生直觉思维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渗透合理猜想,使学生逐渐掌握并能运用这一思想灵活地指导解题。另外,事实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逻辑用于论证,直觉用于发明”。一个正确的直觉在创造发明中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要让学生经常做做“头脑体操”,锻炼直觉思维。相信,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若能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诱发灵感,则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是产生直觉思维的依据

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数学直觉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绝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它是建立在广泛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之上才作出的猜测。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语言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在课堂上除了耳听,眼看,脑想外,还得动口,把思维用语言表达出来。反过来,语言的训练也将促进思维更加精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部分教师仍然重知识、轻能力。如教师在备课时只注重《大纲》的知识要求,而对学生的能力目标要求落实不到位;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认真”听讲的现象“涛声依旧”;只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很少顾及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现象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中更是司空见惯。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落实。训练学生数学思维是教学的需要,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有序的语言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思维模式。

低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语言不够丰富,数学语言比较缺乏,说的话也不够规范、完整和完善。教师应该从低年级就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训练。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用口表达,动脑思考,从让学生说一句完整、准确的话开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要求,使学生更好地用语言表达,培养学生语言、思维的逻辑性。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让学生先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出通过看主题图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汇报。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说一些最基本的句子,促使其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意思,培养规范、完整的语言习惯。

再如,教“几是几的几倍”时,通过摆一摆、比一比,教师指导学生边摆边说正方形有16个,三角形有4个,正方形的个数是三角形的4倍,也就是说16是4的4倍,16里面包含4个4,所以要用除法计算。学生在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中初步学会一些数学语言,掌握最简单、最基本的思维模式。

二、 教会学生说几句连贯的话,使学生能有条理地思维。

当学生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掌握了最简单、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后,就要进一步让学生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维,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看图说:“有12个竹笋,要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该放几个?”学生叙述完图意以后,让学生初步理解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动手操作理解,学生动手操作汇报可能是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两个两个地分,三个三个地分。并通过对比知道三个三个地分最方便,而且不管怎么分,分得的结果都是每盘放三个,计算时用到了口诀三四十二。聪明的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已经知道计算除法时用乘法口诀求商比较简便,而这一内容是下节课要讲的知识。把动手操作、语言训练、发展思维能力三者融为一体,这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 教会学生说合乎逻辑的话,使学生有根有据地思维。

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逐步使学生会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对于低年级学生,首先要他们能有根有据地思维。达到这一要求,往往是通过说连贯的、合乎逻辑的话进行训练的。

例如,在教学计算25+37时,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方法①想把37分成30和7,再算25+30=55,最后算55+7=62;方法②想把25分成20和5,37分成30和7,先算20+30=50,再算5+7=12,最后算50+12=62……这样让学生充分地想充分地说,初步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再如,应用题教学是这种训练的好教材,学生学习应用题应该要求学生不仅要列式解答,还要能说出选择这种计算方法的理由。比如一年级的求一共的一步应用题和求还剩的一步应用题,要引导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用加法或减法计算。从第一步开始打好基础,那么以后的教学就会轻松很多。

四、教会学生运用内部语言,使学生初步达到较高水平的逻辑思维。

内部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不出声的言语活动,要在大量的外部语言训练基础上逐步完成。通过自己与自己讨论的方式完成,促使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逻辑思维转化。

例如,在教过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后,学习用8―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应用以前所学方法解决。并让学生说出方法是一致的,只是所用口诀不同,学生说出了这些对于要学的内容已经算是掌握了。

又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从找条件开始,根据已知条件,分析应该先求什么,再根据先求出的问题和另外的已知条件想应该再求什么,从问题想起,分析要求问题要知道哪些条件,哪些条件是已知的,哪些条件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必须先求什么,再求出什么。并设计让学生口述解题思路:想先求什么?( )列式( ),再求什么?( )列式( )综合算式为( )。这样把握住找中间问题的这一规律,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之,加强数学语言训练,由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性到培养其思维的逻辑性;由训练学生的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促使其思维不断发展,不断内化。教学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就能同时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探讨、改进、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注重加强说的训练,和孩子们交心,亲近孩子,在数学课堂创设和谐的环境,让孩子们敢说、能说,会说;在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孩子练说,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

关键词:小学;数学;训练

数学课上,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回答问题的意识逐渐减弱,有的孩子明明想说话,却很少开口,即使碰到困难更是不张口,还有的孩子习惯于用摇头、点头来表达意思,很少直接开口回答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发言环境,不让学生有心理压力,激发他们想说、敢说、有话可说,有机会可说,让学生学得有趣、有益、有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只在低年级,而且在中高年级教学中,要发明条件让学生说,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 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繁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与“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练习。毕业班可能还要加码,参与课外的“提高班”,回家还要完成大量作业,“六。一”前夕我在区少年宫参与“五年级毕业咨询”,一位五年级学生离开家长,走到我的桌前诉苦:“老师,我们的作业负担太重了,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很晚,有一次数学老师安排了一百零三道数学题,其中五十道是应用题!”这位教师“望生成龙”也够狠的!象这种不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却“堤内损失,堤外补”,练习题不加选择,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对数学课只能 望而生畏!

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993课程教材改革正在推行,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和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 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资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和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身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只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的学习。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检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局部基础知识。

3.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当然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说因为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而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假如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4.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10以内、20以内和后面的100以内(整数)加减法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发明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定有利于提高教学。

古人云: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口,口才好的根源在于头脑好!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经历了敢想敢说、肯想愿说、能说乐说、善想善说的过程,学生既会想又会说,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得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就要把“说的训练”,看作是一项教学任务,认真去完成。如果学校领导重视,教师决心大,持之以恒,定会在数学教学园地里,长出一棵新苗,并结出硕果。

第8篇

一、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解题能力

加强学法指导是提高智障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教师应当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不是单纯地传授应用题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指导学生自己去解应用题,使学生自己具有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本领。

1.数字比较法

这种方法是计算出结果后与原来的已知数进行比较。 例如:小明有1 支铅笔,教师奖励了她1 支,小明现在一共有几支铅笔?这是一道加法题1+1=2,把得数2 和已知数1 相比较,显然,得数比相加前的已知数多了,说明这道题用的算法是对的。

2.实物演示法

数量关系与实物比较解答口述应用题的教学有加法和减法两种,要把加法和减法中的数量关系和实物进行一一对应比较,使培智学生真正理解加、减法的真正含义。例如:盘子里有3个苹果,小伟吃了2 个,盘子里还有几个苹果? 通过实物与数量关系的一一对应,让他们进行观察比较:3 个苹果,少了2个,还有1个苹果。这样将抽象的算式题与具体的情景相联系,使他们在数量关系和实物的比较中掌握加减法的真正含义,为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打下了基础。

二、注重思维训练,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应用题由于其实践性及广泛性,很难确定一种模式让学生记忆解法,要想真正提高智障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智障学生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应用题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专心地去想,培养学生思维的扩散性。因此教师在讲课中,对教材分析语言的组织、提问题的次序、板书的设计等,都要做到深思熟虑,使之合乎他们逻辑,做到从已知到未知,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指明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智障学生得到系统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他们思维敏捷性,要让学生“说话”。教师要精心设疑,营造氛围,把问题交给学生,提高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要求教师设疑时语言要完整准确,合乎逻辑,要求学生回答也应符合语法规则,做到理解和表达的统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他们思维的创新性,要让学生“多练”。为了使智障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使他们独创性地发现新规律,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以便解决新问题,强调学生多练,做到一题多变,这也是学习效果再提高的过程。同时要根据应用题的类型试着让学生尽情“游戏”,在游戏中进入角色,从而促进学生内心思维活动的开展,既能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又能使他们乐于解题。游戏要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培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在选择应用题情节时要从培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培智学生能理解、感兴趣并密切贴近其生活实际的内容。脱离培智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源于培智学生实际生活的情节,培智学生才能感兴趣,才会有探索的欲望。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觉得我们班孩子对数学这门学科很感兴趣。在一次做习题活动中,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把新授课程中的情景表演灵活运用到做习题上,再加以自编故事,激发兴趣,孩子们肯定会喜欢,学习积极性可能会更高。我让培智学生做练习册上的习题,对于“厚薄比较并排序”的教学,我准备从练习题中提到的大象、小熊、小山羊、小狗、小松鼠头饰及厚薄不同的面包,让培智学生按练习册书上同一内容中小动物一样排队,我与孩子进行情景表演,表演之后再讲述故事(自编),然后让培智学生做习题。经过表演和讲述故事,培智学生果然兴趣陡增,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不知不觉中培智学生学会习题,且有几名平时要教师监督才肯做习题的培智学生居然自己主动要求参加表演。于是,我发练习册及附图上卡片给培智学生,请他们喂练习册上的小动物吃面包时,孩子们按照情景表演时的方法,按厚薄不同依次从正方向及逆方向排序喂小动物吃面包,我巡视发现,全班全部会做这一习题,都能从不同方向(正逆)有顺序按厚薄排序,教学效果好,培智学生做练习题不再枯燥。

三、强化语言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教好应用题的数学概念及常用语,是帮助智障学生接受文本信息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智障学生由于生理的缺陷用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很难对他们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也要做好智障学生的语言教学,才能进一步提高智障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加强应用题的教学,不能一字一字地读,也不要只读一遍,要按标点符号读出停顿,按句子的成分停顿,按内容逻辑停顿,可以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题中圈出重点词语,可以勾画内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按照逻辑去思考。题目告诉我们什么,题目要我们求什么?最终确定解题方案。特别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养成好的习惯,在提问过程中发现学生有意识地缺漏、语速断续等现象,要及时给予纠正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读题的过程就是在整体中认识部分,在理解部分的基础上把握整体,由于读题是由教师进行的,所以通过读题来训练智障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是符合智障学生生理特点的。首先,教师口齿要清楚,速度要适中,先进行初读,使智障学生对题目形成一个总的初步的印象,能说出题目中说了一件什么事;其次,进行强化。反复读题,分别理解它们,能说出题中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在头脑中把题目的各部分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为师生所苦恼。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就成了一直困扰广大小学教师的老大难问题。下面就如何进行小学作文教学问题谈谈浅见。

1 激发学生兴趣,培育思维方式

首先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有因就有果的思维方式,然后采用例证的教育方法。每一个观点都要有例证和说明来支撑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规律,培养孩子的因果逻辑分析能力,对孩子写作大有好处。只有运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本质,就能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注意到了这些,孩子写起作文来就会言之有物,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会丰富充实。例如《消失的叶子》这篇习作中,学生们观察到了仙人掌是没有叶子的,只有又细又尖的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运用因果逻辑思维,在习作中表达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仙人掌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水分充足的绿洲变成了干旱的沙漠。通过这个习作,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也培育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2 注重真情实感,培养写作能力

根据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年龄和实际经历,使学生运用比较自然的语言熟练表达自己的真实行动和观念,同时有意识的让学生接触各种文体,注意训练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思想深度和语言功夫。一方面,加强孩子逻辑归纳和概括能力的训练,培养孩子的思想深度。填鸭式教育培养的孩子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独立观点。如何加强孩子逻辑归纳和概括能力的训练呢?例如看到春来树木长出新芽,花儿露出笑脸,就可引导孩子树立“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自然规律”的观念;看到水滴穿石现象就要引导孩子树立“没有积累的过程就没有成功”的观念等等,并让孩子尝试着用语言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培养孩子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法和类比比喻的语言表达方法,引导孩子学习诗化语言。如看到鱼儿游来游去,可以说:鱼儿在捉迷藏,鱼儿在做游戏,鱼儿在赛跑,鱼儿在小河妈妈的怀抱里撒娇呢等等,这样在训练孩子书面语言的同时,也增进了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丰富生活,体验角色

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我通过鼓励,组织学生观看有益的影视片、电教片、收听广播节目等有效渠道帮助学生获取巨大的信息,这既增长了知识,又积累了写作素材。电视,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几乎谁也离不开的媒体资源。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功不可没,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学习普通话、学众语言、接受各类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便是看电视。我力求做好指导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懂得应该看什么,听什么,怎样看,怎样听。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思维会碰撞,情感会激荡,写作的素材也日渐丰富。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将成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学生角色体验是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好办法。然而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所扮演的只是两种角色,所以他们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实在是少得可怜,难怪他们没东西可写,没情感可抒发。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生活积累丰富了,不仅“有米下锅”,还会引起学生的倾诉、表达的欲望,就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

4 走向社会,感受生活

第10篇

音乐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最乐意接受的一门艺术。幼儿在音乐表演中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进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幼儿园实施五大领域的任意领域的活动中都少不了音乐,幼儿的生活中更少不了音乐,音乐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使幼儿多方面得到发展。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学的不仅仅是音乐,强调并且训练音乐智能,将同时促进幼儿其他智能的成长。

一、音乐能培养幼儿的直觉思维和想象力。

直觉思维是一种跳跃的思维,要求孩子快速反应。想好了再说是逻辑思维常用的方法,而一看就说却是直觉思维倡导的,强调时间、强调快速反应、寻找第一感觉都是直觉思维所要求的。我们的教育比较注重培训幼儿的逻辑思维。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思维基础是逻辑思维,但创新往往来自于直觉思维。生活中追求有中求新,把学习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创新的发展的过程。众所周知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从6岁就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习小提琴,正是因为这样,爱因斯坦说:“我的很多发现都是受到音乐世界的第六感的启发”。因为音乐是培养一个人直感的最有效手段。

想象在儿童的学习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此,许多学者都有所论述。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在音乐活动中,组织幼儿欣赏古典音乐,鼓励幼儿用语言、肢体、图画等不同形式表达他所听到的内容,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想象力的训练。

二、音乐可以使幼儿的记忆力得到非凡的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最快的时期,而5-8岁是人一生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根据递减的法则,提高幼儿的记忆力,就应该在这个价段训练他们,在这个关键期训练幼儿,可使他们的记忆力最少高于同龄人4-8倍。人的记忆非常重要,无论人的各种思维还是想法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人有记忆才会有经验,因为有经验,才能不断的前进。人的记忆能力不是天生的,没有谁天生记忆就是好,都是经过后天的培养,靠训练才能逐渐加速和储藏记忆的持续时间,音乐正是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最佳教材。通过音乐欣赏,首先教会孩子们理解音乐的内容,理解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和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感受音乐,喜欢音乐,如此反复,直到完全掌握为止。要知道,音乐对孩子在关键期的记忆训练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训练儿童注意力。

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随音乐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既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还要倾听其他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在欣赏中,既要聆听主旋律,又要注意其他的声部,倾听不同的音色、表情的变化等等,否则就无法完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第11篇

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小学生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先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步骤,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学生模仿获得成功后,与他们一起总结几个步骤:

①摆出实物,提供思维材料;

②列出加法算式及结果;

③列出乘法式子及结果,得出它的结果就是加法式子结果;

④用乘法式子的已知数和结果构造口诀。让他们按步骤独立地推导7―8的乘法口诀。

在此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提示和点拨,使学生的独立思维逐步得到发展。到推导9的乘法口诀时,有的学生已经几乎能自己进行推导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进行说意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借助直观材料,使他们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获得准确丰富的感性知识,又必须通过合乎逻辑语言引导。最后大脑借助于语言,对感知的事物去伪存真,分析综合,抽象出本质特征。

如:教学“整万数的读法”时,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为学生认识数提供了感性材料。接着让学生说了计算器上珠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了整万数的表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提供了支柱,然后又摆脱计算器,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读出“0”在不同位上的五个数,再让学生说出每个数中的“0”在什么位上和它的读法。这样,使学生用讨论的方法对比整万数与万以内数读法的异同,从而概括出整万数的读数法则,促进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了思考就谈不上学习数学。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逐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

3.1提出思考问题,给孩子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智力水平高的孩子,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可以很快地举手作答,但其他智力水平中下的孩子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为了不让大多数孩子成为陪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不爱思考的学生进行思考,明确提出“想比不想好,想错了也没关系”、“只要想了,才有可能想对”等,鼓励孩子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3.2鼓励孩子们勇于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发问,对不懂就问的学生要大加表扬。学生只有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低年级学生不会提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常引导学生看情景图,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主动设疑,由学生解答。通过经常训练,学生就会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提问题到会提问题了。对于胆小、自卑不敢发问的学生,我常常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进行提问,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只有通过学生思考,才能产生新的见解,才会有交流的愿望,才会出现有活力的数学课堂。

4.利用游戏教学解决幼小衔接问题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阶段,这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决定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忽视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连续性,致使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教育和以学习为主的小学教育衔接不良。刚入学的儿童天真烂漫、爱玩爱动,行为约束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有时会玩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学生听课,他们好像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上一节课又苦又累,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另外,从幼儿园到小学在教学模式、生活模式等都有了转变,例如:儿童实践角色的变化(顽童――学生);生活内容的变化(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师生关系的变化(师生角色意识加强):生活场所的变化(活泼轻松且灵活的活动空间――严肃固定的教室),等等。由此可见,将游戏教学带入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可以避免游戏与学习的对立,降低游戏向学习的突变程度,从而解决了幼小衔接问题,使低年级的学生较快适应学习生活,并喜欢学习生活。

5.在数学情境中趣味盎然地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生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

第12篇

关键词:抽象思维;能力;幼儿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儿童,特别是0~6岁幼儿,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幼儿进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对孩子未来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抽象思维能力较好的儿童往往在未来进入学校后,在学业上有更好的表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孩子提高相关能力的引导者。家长对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必然会对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很多家长对抽象思维不了解,因此认为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不知道该如何入手。

本文就是为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提出建议,让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1.引导孩子读数字

孩子刚学习数字时会对数字特别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找找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数字,让孩子读。比如,读读家里的号码本,读读街上的广告牌,在乘坐汽车或者逛街时,也可以引导孩子去读路过广告牌上的号码。这样既能让孩子在乘车和逛街时不吵不闹,对出行充满兴趣,又培养了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

2.陪孩子数东西

孩子学会数字之后,不仅喜欢读数字,还喜欢数数。所以我们也可以多让他们数一数周围的东西。 1,2,3,4,5,...陪着孩子一起数,比如数一数小区里有多少盏路灯,有多少棵树,多少辆汽车,这会让幼儿很有兴趣。

3.带孩子唱数字歌

除了带着孩子读数字和数东西,还可以和幼儿一起唱数字歌,从而加强幼儿对数字的敏感性,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和幼儿一唱数青蛙歌:“一只青蛙一张嘴,筛鲅劬λ奶跬龋涣街磺嗤芰秸抛欤四个眼睛八条腿……”这不仅是有趣的亲子游戏,还能加深和幼儿之间的亲子联系,也可以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

4.教孩子打电话

幼儿天生对按键有着特别的兴趣,很喜欢按各种各样的按钮。并且,幼儿们对拨打电话总是有着莫名的兴趣。很多幼儿会背着父母偷偷去拨打电话,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电话有好奇心,他们想知道为什么按这些数字电话就会响,就可以和别人通话。如果我们和幼儿讲清楚电话会响的原因,然后让幼儿去学着拨打电话,这不仅可以训练幼儿读数字、认数字的能力,也会降低家长不在时他们乱打电话的次数。

5.带孩子整理家庭用品

有时候你可以让你的幼儿帮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家长的工作量,也可以借机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你可以把要洗的衣服交给你的孩子,让他帮你进行深浅颜色分类;也可以把洗完的袜子交给他,让他按大小进行分类,帮你分出哪个是爸爸的,哪个是妈妈的,哪个是自己的。

6.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图形

幼儿们在家的时候总是喜欢到处翻,到处乱动,这为家长增加了很多工作量。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在房间找图案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样也是培养其抽象逻辑思维的好方法。我们可以和幼儿说:“宝宝,我们来找一找家里什么东西是长方形的,然后画下来给妈妈猜你找到的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幼儿认识图形,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让幼儿画出所看到的东西,也可以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关注和培养对孩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对幼儿的未来发展影响很大。所以家长要更多关注他们,发现生活中能借机培养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小事,从小事出发去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希望各位家长可以从本文中受到启发,发现生活中的小事,从生活点滴做起,多关注幼儿的成长,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世琼.看图讲述课应注意培养幼儿抽象思维能力[J].幼儿教育,1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