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7 15:22: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康复护理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康复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a)-0017-02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轻者表现为吞咽不畅,重者表现为营养和水摄取困难,直接影响患者病情的康复[1]。为探究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意义,该研究对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62.3±2.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脑出血49例,脑梗死31例,病程25~72 d。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两组护理康复干预观察6个月。
1.2.1 心理护理 通常情况下,脑卒中患者不但伴有吞咽障碍,也常会伴有肢体、语言功能障碍,由于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又不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产生焦虑、悲观等心理问题,为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康复训练。
1.2.2 摄食前训练 ①做摄食、吞咽器官功能训练指导,采用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训练,用棉棒蘸冰水,抵住前腭弓部摩擦,刺激软腭、咽部,叮嘱患者练习空吞咽动作,并发出“a、o”音节,发音可抬高软腭,利于吞咽训练,诱发吞咽反射。空吞咽训练可增加前口腔咽部的机械运动,冷刺激具有提高咽部吞咽的敏感性,强化咽部吞咽功能。②加强舌肌、口腔肌群运动训练,采用湿纱布,引导患者上下左右抬卷牵拉舌头,若患者舌头逐渐有力量,可应用压舌板阻抗增强肌力。指导患者开闭颌关节,做咀嚼动作、微笑动作、磕牙动作、鼓腮动作训练,以此加强吞咽肌群的力量。
1.2.3 摄食训练 ①患者摄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用于患者的,建议对能坐起的患者,指导患者垂直躯干,颈部前屈,最大限度保护气道,预防呛咳;对卧床患者,指导患者取躯干30°仰卧头部前屈,随着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改善后,再逐渐抬高躯干仰卧角度;对偏瘫患者,指导患者将患侧肩部用软枕垫起,用健侧自主用餐,进餐后直坐15~30 min,预防食物逆流。②食物形态:选择利于患者吞咽的食物,再随着患者吞咽功能改善后再逐渐给予不同形态的食物,如,早期给予糜烂、糊状等易吞咽的食物,再逐渐过渡到碎状食物、普食。进食量从1~4 mL小量开始逐渐增加,掌握每次喂入口中食物的量,防治食物外流或滞留口中,食物吞咽后,再反复空吞咽动作,每次吞咽后饮1~2 mL温开水。选择食物的温度和色香味要能够激活患者的食欲,促进患者能主动吞咽。③食物在口中位置:将食物置放于口腔健侧的后舌部,使患者口腔及舌部能感知到食物的在口腔的具置,利于吞咽食物。
1.3 疗效评价
根据藤岛一郎吞咽障碍7级疗效评定法进行评价,7级摄食正常,无吞咽困难;6级摄食吞咽轻度困难;5级口腔问题;4级机会误咽;3级水误咽;2级食物误咽;1级唾液误咽。通过观察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吞咽障碍改变程度来评定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治愈:吞咽障碍恢复至7~6级,摄食吞咽无明显障碍;显效:吞咽障碍恢复至3~5级,有轻度吞咽障碍;有效:吞咽障碍恢复至1~2级,有中度吞咽障碍;无效:吞咽障碍物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护理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的吞咽功能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易引发呛咳、窒息、吸入性肺炎、脱水等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为此早期对吞咽障碍患者实施吞咽功能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治疗[2]。
脑卒中患者的舌部和口腔肌肉活动受限,因此应着重对此进行功能锻炼。同时遵循循序渐进,不可急求效果的原则,不断对患者口腔肌肉、舌头敏感性等进行训练,以此锻炼摄食和吞咽功能,防治发生吞咽、呛咳[3-4]。该研究中,对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给予心理护理、摄食前训练、摄食训练,护理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的吞咽功能总有效率为92.5%,临床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通过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系统化地强化吞咽和摄食功能训练,同时疏导患者负面心理,争取患者配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此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丽芳,王丽芳,张重梅,等.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河北医药,2011,4(12):236.
[2] 曾海涓,覃艳玲.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2,7(15):145.
[3] 何桂兰.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及护理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2,7(6):152.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颅脑损伤后行康复护理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另56例未实行康复护理的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护理前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的恢复,临床可积极应用。
【关键词】康复护理;颅脑损伤;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
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部分患者虽救治成功,但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个人及家庭都造成较大负担,采用有效方式提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院将康复护理应用到颅脑损伤患者中,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后行康复护理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另56例未实行康复护理的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5.39±5.87)岁;脑挫裂伤26例,硬膜下血肿9例,硬膜外血肿21例;手术治疗22例,保守治疗34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6.18±6.27)岁;脑挫裂伤28例,硬膜下血肿10例,硬膜外血肿18例;手术治疗21例,保守治疗35例。所有患者均经CT及MRI等检查确诊,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和意识障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排除恶性肿瘤、严重心脏疾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仅实行常规护理,包括严密观察病情、口腔护理、心理疏导等,并由普外科护理人员指导其进行饮食、穿衣等日常生活训练。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由康复科护理人员给予康复护理,具体包括:①心理康复护理:大多数颅脑损伤患者意识恢复后由于肢体功能障碍等原因,会出现焦虑、急躁、恐惧、失望等情绪,护理人员除及时告知病情外,还应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并向其讲解康复护理对此种情况的护理效果,树立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促进其配合;鼓励家属多陪伴和安慰患者,使其感受到充分的支持,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②运动康复护理:协助患者根据自身舒适度选择,并定时给予翻身、拍背和皮肤按摩,防止压疮、深部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或被动训练,如翻身、自我移动、自主变化坐卧位等;根据肢体恢复情况逐渐指导患者进行坐、立、重心转移、行走、上下楼梯等肢体运动;所有运动均循序渐进进行,以患者耐受为宜。③语言康复护理:先进行单字训练,护理人员每说一个字,都让患者重复,并配备图画,以指字复述的方法进行发音训练,后根据语言恢复情况,指导其与家属进行沟通、交谈。④认知康复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后,向其播放其喜爱的、较为柔和的音乐,指导家属与其进行交流,提高其觉醒能力;患者意识恢复后,即进行记忆和思维能力训练,如摆放生活用品,让患者记住数量和摆放位置、顺序,让患者自主对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分类和排列,最终训练其自主计算能力、自主推理以及逻辑能力,从而让其逐渐单独完成日常生活中更衣、大小便训练、洗漱等。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指标为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1]进行评价,得分越高代表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2]进行评价,得分越高代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3]进行评价,得分越高代表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理前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较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通常病情复杂多变,可导致机体多个器官功能出现障碍,不但造成患者在生理上出现诸多不便,同时对其心理也是一种沉重的打击,给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临床研究证实[4],对颅脑损伤患者实行康复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颅脑损伤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此期脑细胞功能处于不应答状态,但部分神经元具有一定的可塑性[5],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促通作用下,受损的脑组织功能可发生代偿或重组,从而达到恢复的目的。本研究实施的康复护理包含了心理、运动、语言和认知4个部分,其中心理康复护理可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和增加对护理的配合度;运动康复护理可刺激皮肤浅表和肌肉、肌腱的感受器,并向其传递良性刺激,使破坏的运动反射重新建立;语言康复护理和认知康复护理能有效的调动大脑皮质的内在潜力,纠正其抑制状态,使脑组织氧供得以改善,从而增加神经元的兴奋性,使处于可逆状态的脑细胞功能得以恢复。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前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可有效的促进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的恢复,临床可积极应用。
参考文献
[1]杨锦霞,章灵芝,苏燕,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2):118-120.
[2]韩瑜,高韧,徐增良.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恢复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6):877-879.
[3]李英杰.早期系统康复护理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肢体及认知功能恢复效果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7):101-102.
[4]颜凤华,方响琴.颅脑损伤病人康复治疗中应用康复指导性训练的临床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2):3318.
【关键词】 重症病毒性脑炎;小儿;康复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9.154
病毒性脑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膜急性炎症性疾病, 病情进展迅速, 可快速进展为重型病毒性脑炎, 经积极治疗后多可完全康复, 但仍有部分患儿可遗留肢体、语言及智力等方面的障碍, 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1]。本院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实施康复护理, 获得显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78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 均经头颅CT检查、脑电图检查、腰穿检查等确诊。男41例, 女37例, 年龄2~13岁, 平均年龄(6.55±2.31)岁;其中30例脑干脑炎型, 26例弥漫型脑炎, 22例假肿瘤型。随机分为A组与B组, 各39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与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予以降低颅内压、吸氧、维持呼吸道通畅、营养神经以及激素治疗等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实施综合康复护理, 具体包括:①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急性期后, 待患儿的神经症状控制, 生命体征基本稳定以后实施早期功能康复训练, 即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指导患儿进行体育锻炼以及肢体活动锻炼, 锻炼强度宜由小到大, 密切监护, 避免发生相关不良事件。②语言功能康复护理:鼓励患儿参与集体游戏、听音乐、集体合唱等方式, 增强患儿的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 逐渐恢复患儿的语言能力。③智力康复护理:针对患儿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 拟定智力康复锻炼计划, 主要实施反复运动处方训练, 并配合日常生活、学习指导等。④癫痫治疗护理:对于具有癫痫后遗症者, 针对性予以抗癫痫治疗, 并配合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⑤心理康复治疗:针对患儿的身体状态与心理状态, 针对性地予以疏导、安慰和鼓励等, 并指导患儿家长正确照护患儿, 缓解患儿的焦躁、紧张、害怕等负性情绪, 加速神经功能的康复。
1. 3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两组患儿的惊厥、颅神经障碍、意识障碍以及肢体障碍等主要症状缓解时间, 随访1年内患儿的伤残情况。
1. 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3 d内病情控制, 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有效:治疗4~7 d内病情基本控制, 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 d以上临床病情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B组的总有效率为97.44%显著高于A组的84.6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儿主要症状与体征缓解时间比较 B组的惊厥、颅神经障碍、意识障碍以及肢体障碍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儿1年伤残情况比较 随访1年, A组5例(12.82%)语言障碍, 6例(15.38%)智力障碍, 7例(17.95%)肢体障碍, 10例(25.64%)行为异常, B组依次为1例(2.56%)、2例(5.13%)、3例(7.69%)和4例(10.26%), B组的伤残情况显著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重症病毒性脑膜炎小儿在急性期常存在发热症状, 并可继发头痛、嗜睡、昏迷、惊厥、神志模糊以及吞咽障碍等, 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干预措施, 可遗留严重肢体及神经系统伤残[2]。临床研究证实, 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配合优质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 改善临床预后[3]。在康复护理中, 通过强化心理干预、并发症护理以及身体干预等常规护理措施的同时, 配合肢体功能、语言功能、智力、心理康复护理以及癫痫治疗, 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身心状态, 促进肢体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的康复, 从而改善其生存状态, 减少或减轻伤残情况[4]。本研究中, B组患儿在开展康复护理后, 主要症状与体征缓解时间相比于A组显著缩短, 总治疗有效率达97.44%, 相比于对照组的84.62%显著提高, 随访1年显示伤残情况发生率较A组显著降低(P
综上所述, 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中, 配合优质康复护理能够促进病情康复, 预防或减少后遗症, 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与临床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晓春, 赵桂林, 张润芳, 等.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康复护理.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20):131-133.
[2] 晏陶.康复护理干预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4(10):603.
[3] 江虹.康复护理干预对重症患者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改善作用.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4, 17(9):1508-1510.
[4] 海敬.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康复护理研究.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11):6419-6420.
关键词:康复护理;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效果
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括约肌出现功能障碍,导致尿潴留而引起感染,当膀胱充盈过度时能够变成痉挛性膀胱,损害患者肾功能,这也是截瘫患者最大的死亡原因[1]。所以,在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进行临床康复护理就显得特别重要。为了探讨在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临床康复护理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2例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根据住院顺序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其中,实验组的男性患者为23例,女性患者为23例;患者年龄为21~74岁,平均年龄为(40.38±3.74)岁;患者病程为7~34 d,平均病程为(20.47±2.41)d;胸段受伤的患者为14例,胸腰段受伤的患者为21例,腰段受伤的患者为11例。对照组的男性患者为24例,女性患者为22例;患者年龄为20~73岁,平均年龄为(39.98±3.52)岁;患者病程为8~35 d,平均病程为(21.42±2.53)d;胸段受伤的患者为12例,胸腰段受伤的患者为19例,腰段受伤的患者为1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受伤部位等一般资料上存在的差异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留置的尿管进行定期更换以及定时冲洗膀胱等。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护理,使患者负面情绪得到缓解,促进康复;根据患者实际的情况,制定导尿计划。当残余尿量少于100 ml,并且膀胱的容量超过400 ml时,停止导尿工作。训练患者的腹肌和呼吸肌,通过缩唇和腹式呼吸进行训练。还要训练患者的尿意习惯,让患者形成排尿的生物钟。
1.3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入院治疗后,要达到:残余的尿量少于100 ml,而膀胱的容量要超过250 ml;不需要留置导尿管,患者可规律性的排尿,感染率要小于30%。显效:治疗时间少于2个月且达标;有效:治疗时间在2~3个月且达标;无效:治疗时间超过3个月或者不达标。总有效为显效和有效的和[2]。
1.4统计学分析 由SPSS 19.0软件来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x±s)来表示计量,t检验,以(%)来表示计数,并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护理的有效率(97.83%)高于对照组(80.4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正常人的排尿机制是需要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尿道平滑肌、尿道周围肌肉的快慢收缩等作用)下而形成的。贮尿期,人的逼尿肌松弛,且膀胱内保持低压,同时括约肌进行持续的收缩,并保持一个闭合的状态,使尿道压力比膀胱压大;在排尿时,逼尿肌收缩,而膀胧内的压力增高,于此同时,尿道括约肌松弛,使尿道压力比膀胧压低,进而出现排尿。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就是上述的平衡被打破,丧失了协同性,进而导致尿潴留和尿失禁的出现。
对于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来说,很容易引发患者排尿障碍,同时对治疗和护理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3]。而康复护理可以使功能障碍减轻以及消除,弥补并重建功能,保证患者功能得到改善[4]。对患者进行的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主动参与到护理中[5]。训练患者的腹肌和呼吸肌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防止呼吸系统病的并发症出现。膀胱训练能够促进患者留置导尿时间明显缩短,使泌尿系统感染得以减少,膀胱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膀胱功能。导尿可控制患者内储尿量和排出尿液以及规律储存,避免膀胱内高压[6-8]。
为了探讨在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临床康复护理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以及排尿量间的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临床康复护理,护理效果明显提高,并改善了临床指标,促进患者康复,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秀,杨昌美.脊髓p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运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8):54-55.
[2]朱丽丽.综合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12(12):224-225.
[3]姜丽丽,李丹,宋静,等.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患者的综合康复护理[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4(3):376-377.
[4]崔颖,郭宝.针灸联合康复护理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3):550-551,554.
[5]吴文娜,欧志梅,邱桂花,等.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4(4):150-151.
[6]周波,张威,李璇,等.综合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应用[J].中国康复,2014,21(2):133-134.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跟踪式综合康复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7.094
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具有易传染、治疗困难等特点,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HBsAg阳性是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标志, 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HBsAg阴性也存在乙型肝炎的可能性[2]。本文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42例HBsAg阴性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跟踪式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对HBsAg阴性乙肝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42例HBsAg阴性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病例均符合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3], HBsAg检测为阴性。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1例。观察组男13例, 女8例, 年龄23~57岁, 平均年龄(40.37±16.21)岁;病程1~8年, 平均病程(4.64±3.52)年。对照组男16例, 女5例, 年龄22~60岁, 平均年龄(41.49±18.16)岁;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5.51±4.3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跟踪式综合康复护理模式, 制定跟踪式康复护理计划, 建立康复护理登记表, 由社区医院人员根据方案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护士定期到社区医院检查监督[4, 5]。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的TBIL、ALT、AST等肝功能指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TBIL、ALT、AST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TBIL、ALT、AST水平分别为(20.19±15.12)μmol/L、(48.34±13.27)U/L、(56.64±15.27)U/L,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78±16.43)μmol/L、(85.29±16.53)U/L、(92.95±16.19)U/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HBsAg阳性是\断乙型肝炎的主要标志, 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HBsAg阴性也可能存在乙型肝炎的风险, HBsAg阴性乙肝是隐匿性较强的一类乙肝患者[6-8]。跟踪式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营养支持、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 可以显著改善HBsAg阴性乙肝患者的肝功能和生活质量[9, 10]。毛鑫群等[11]认为跟踪护理可以提高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喻磊等[12]认为康复训练跟踪指导可以提高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 促进康复进程。HBsAg阴性乙肝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出院后的康复训练在乙肝患者的治疗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但由于患者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和护理知识, 可能延缓患者的康复进程甚至导致病情加剧[13-16]。跟踪式综合康复护理模式, 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 为患者制定一整套康复护理方案, 在患者出院后继续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前两组TBIL、ALT、AST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TBIL、ALT、AST水平分别为(20.19±15.12)μmol/L、(48.34±13.27)U/L、
(56.64±15.27)U/L,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78±16.43)μmol/L、(85.29±16.53)U/L、(92.95±16.19)U/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跟踪式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在HBsAg阴性乙肝患者出院后给予多方面的护理支持, 可以督促患者的康复训练, 加快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 诸兴桂.乙肝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损伤的相关性研究.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19):2623-2624.
[2] 袁琴, 伍春霞, 刘飞飞, 等.HBsAg阴性患者HBV隐匿性感染:110例临床分析.医学杂志, 2015, 40(2):133-136.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1, 16(1):1-12.
[4] 许金平.乙肝患者HBsAg转阴及检测方法分析.实用预防医学, 2013, 20(3):356-358.
[5] 李惠华, 温殷钰, 肖虹, 等.院外跟踪护理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自护意识及病情改善作用分析.实用预防医学, 2013, 20(8):998-999.
[6] 王冰, 刘雪梅, 刘爽.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高血压的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13):158-159.
[7] 黄香妹, 欧阳钦, 吴震霄, 等. 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康复依从性的护理干预. 护理学报, 2006, 13(8):40-41.
[8] 薛黎明, 王婷婷, 郑谊, 等.护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 22(6):842-844.
[9] 苏元英, 杨丽莎, 覃桂玲, 等. 亚健康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社区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护理学报, 2011, 18(13):60-63.
[10] 袁利娜, 申丽香, 王倩. 慢性乙型肝炎康复护理干预体会. 中国伤残医学, 2016, 24(8):132-133.
[11] 毛鑫群, 蒋艳, 仲冬梅, 等.跟踪护理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11): 90-92.
[12] 喻磊, 陈琼, 田思维, 等.康复训练跟踪指导在舌癌术后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6, 35(14):1964-1968.
[13] 贺喜琴. 康复护理在亚健康乙肝病毒携带者护理中的实施.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6, 10(1):214-215.
[14] 钱夏英. 慢性乙型肝炎的康复护理. 社区医学杂志, 2008, 6(2):62.
[15] 赵晓秋. 应用Orem自理学说指导26例慢性乙肝患者康复护理. 湖北科技学报(医学版), 2011, 25(1):77-7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4例,均来自于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内科住院治疗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年)制定标准[5];②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且病灶位于单侧大脑。排除标准:①以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病史;②以往有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障碍等病史。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4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相似性。见表1。两组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治疗方法[6]
两组均予以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及康复护理干预。康复护理内容包括:①心理康复:通过谈话交流掌握其心理特征及心理状态,并及时予以心理干预疏导调整其心理状态,引导、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身体功能锻炼,使其树立治疗的信心,促进患者身心的功能康复;②认知康复:向患者介绍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改变患者以往不正确的认识,使其认识到康复护理的重要性;③功能康复: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康复锻炼,对患者进行肢体运动、感觉及认知功能等的康复训练。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神经、肢体运动和认知功能的好转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和肢体运动功能的评估[7,8] 采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CNS)和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评定患者的神经和肢体运动功能情况。
1.3.2 认知功能评估[9] 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MMSE)和临床痴呆(CDR)共同评定患者认知功能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作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NS评分和FMA评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CNS评分和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两组CNS评分和FMA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或明显上升(t=2.28、2.21、3.12、2.89,P<0.05或P<0.01),且康复护理组改善幅度较常规护理组更明显(t=2.24、2.11,P<0.05)。见表2。
2.2 两组MMSE评分和CDR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MMSE评分和CD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两组MMSE评分和CDR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或明显下降(t=2.27、2.19、2.98、2.87,P<0.05或P<0.01),且康复护理组改善幅度较常规护理组更明显(t=2.21、2.17,P<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存在致残率和后遗症率较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的生命[10,12]。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神经和肢体运动的障碍及认知功能下降对患者的预后影响较明显,这不但影响患者日常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给家庭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痛苦与经济负担[13,14]。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国内外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与卒中引起颅内胆碱能神经通路障碍密切相关[15,16],主要是由于脑卒中患者缺血缺氧区神经细胞、尤其是海马区的神经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或凋亡,导致胆碱能神经系统通路发生障碍,其释放乙酰胆碱的能力下降,引起患者认知功能下降[17,18]。目前临床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与干预方法,因此,寻找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方法已成为临床的迫切需要[19,20]。
近年来国内外对如何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及认知的恢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逐渐引起临床重视[21-24]。华小丽等[25]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中取得了较好疗效,可加快其神经、肢体运动的康复速度,并可改善其认知功能,延缓其下降幅度,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具有积极改善作用,提高其生活质量和预后。陈必云等[26]研究也发现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及神经功能,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本研究结果发现康复护理组干预8周后CNS评分下降及FMA上升的改善幅度较常规护理组更明显,且康复护理组患者MMSE评分和CDR评分变化的幅度也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可见早期康复护理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疗效较好,可改善其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促进早日康复,并能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延缓下降幅度。
总之,早期康复护理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有利于神经和肢体运动的早日康复,并能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延缓下降幅度,提高生活质量与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脑梗死;康复护理干预;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c)-0137-02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严重损害患者神经功能,引起肢体瘫痪,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笔者在临床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尽早实施护理干预,减轻后遗症,促进患者的康复,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9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7例,均经头颅CT确诊为脑梗死。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干预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55~83岁,平均(69.8±4.4)岁;脑栓塞15例,脑血栓形成13例, 腔隙性脑梗死1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57~82岁,平均(68.9±5.8)岁;脑栓塞16例,脑血栓形成12例, 腔隙性脑梗死10例。两组性别、年龄、患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神经内科脑梗死常规护理。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患者由于行动不便,病情恢复缓慢,生活质量下降,护理人员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细心观察,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然后针对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同时要不断的鼓励患者,让患者感觉到被重视和尊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2)语言训练: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和患者交流,并告知其语言交流锻炼的重要性,鼓励患者交谈。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从简单的对话和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开始,逐步加深[3]。(3)功能恢复:脑梗死患者应早日进行功能恢复锻炼,因为越往后期恢复效果越差。护理人员鼓励有一定自主活动能力的患者,积极进行锻炼。训练需循序渐进,由简到难,由慢到快,由部分到整体[4]。锻炼的关键是持之以恒,并且对患者的进步给予鼓励。(4)并发症护理:①压疮。压疮以预防为主,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运动功能障碍,不能自主翻身,极易发生压疮。为保证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让患者睡气垫床,要及时翻身,交替更换受压部位。②肺炎。脑梗死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极易并发吸入性肺炎和坠积性肺炎。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变换,及时翻身,对于有痰的患者协助其扣背排痰,并指导其排痰[5-6]。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生活自理,肌力5 级为治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肌力3~4 级为好转。临床症状未消失或加重,生活不能自理,肌力0~2 级为无效[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和护理后两组的疗效比较
干预组39例,治愈11例,治愈率为28.21%;好转23例,好转率为58.97%;无效5例,无效率为12.82%。对照组38例,治愈9例,治愈率为23.68%;好转19例,好转率为50.00%;无效10例,无效率为26.32%。两组治愈率、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组未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MAS、HAD比较
见表1。两组MAS评分、HA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干预组并发肺炎2例,上消化道出血0例,压疮2例,发病率为10.26%(4/39);对照组并发肺炎3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压疮5例,发病率为23.68%(9/38)。两组并发症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加, 老年脑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 且多数患者会伴有程度不同的致残后遗症。由于一般性常规护理侧重对患者提供医疗监护与生活照顾, 缺乏系统性的早期康复训练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往往错失大脑功能改善和机体恢复的最佳时机,患者入院后, 护理人员应全方位评估患者的病情, 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7]。对患者尽早实施康复护理干预,针对性地加强运动和语言恢复训练,可有效降低后遗症。并且脑梗死患者一般在10个月后进入后遗症阶段,且越往后期恢复效果越差[5]。心理状态对患者的功能恢复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自己的病情,对康复树立信心,这对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有积极作用[8-9]。有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训练, 针对患者不同文化水平采取不同的语言教育方式,强化患者的记忆力,鼓励患者与人沟通。功能的恢复锻炼越早越好,有资料表明[10],在康复护理干预的同时加强对并发症预防性的护理,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对于老年脑梗死患者在做好基础护理和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康复护理干预,本研究中的康复干预组未愈率、并发
症发病率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可见早期合理的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病率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金兰.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13):24-26.
[2] 张平,魏云.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的调查分析及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4):44-45.
[3] 刘永珍,于逢春,尹静,等.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对预后的影响:7 年随访[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5): 292-295.
[4] 黎倩,李蕾,林爱娟.Orem自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9):1-2.
[5] 曹婷婷,王小花.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针对性康复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6):33-34.
[6] 李楚红.低分子肝素和降纤酶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观察与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A):F0003.
[7] 杨微,李欢利.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效果[J].护理杂志,2011,28(4B):26-31.
[8] 颜雅玮.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焦虑抑郁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3):75-76.
关键词:心理 康复护理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4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06-02
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自知力缺乏、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缺乏、行为懒散等[1]。给予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利于控制精神症状、缓解病情、维持药物。但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证明,心理-康复护理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观察心理-康复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效果。在2010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本医院对收治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心理-康复护理,康复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本医院收治的72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患者19例,女患者17例,年龄在39~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33±7.37)岁。病程在2~1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2.74±3.76)年。对照组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16例,年龄在40~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32±5.32)岁。病程在3~2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5.88±3.24)年。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身高、体重、病因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心理-康复护理,具体操作如下:由资深主管护师、主治医师进行讲课示范、训练。在进行心理-康复护理之前,首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定制合理的的作息制度以及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并由导师向患者阐述心理康复护理要求、目的、计划等。在护理过程中,主要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中所到完成的事情,比如按时起床、洗漱、内务、晨练、吃饭、饮水、服药、参加各项文娱活动、作息等,使患者的生活内容更加具有规律性、多样性。每天按时督促检查,定期进行评比,采取奖励的方法,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互动性,促进其掌握生活技能。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作为医护人员应该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状态,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有效减少药物使用不良反应,缓解患者的烦躁不安、敏感、沉默寡言以及易怒的情绪,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另外组织患者,进行集体宣传教育,对患者讲授精神疾病方面知识,训练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劳动能力等。
1.3 疗效判定。患者实验时间为30d,在治疗前后,最后由经过训练的精神科护师和精神科主治医师,分别进行护士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30)、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等量表评定[2]。NOSIE-30评分升高则表示患者病情恢复良好,BPRS、SANS评定值降低代表患者病情恢复良好。最后针对患者的尿常规、血常规、肝胆肾心脑功能作出全方位的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心理康复护理前后,观察组患者的NOSIE-30、BPRS、SANS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心理康复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NOSIE-30、
BPRS、SANS评分结果(X±S)
心理康复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NOSIE-30、BPRS、SANS评分结果,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非常漫长,在长期的住院生活中,与外界的接触比较少,表现行为异常、感情冷漠、交往能力在衰退。这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单独采取药物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很难得到良好的控制,无法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通过以上的研究,在治疗前后,护士用观察量表评定总分,观察组患者NOSIE-30评分明显提高、BPRS与SANS评分得到很大程度的下降。可见心理行为康复疗法对精神障碍的疗效比较确切,特别是在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长期治疗中。心理康复护理措施的实施,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残留症状、增强患者的生活动力、提高患者的人际交往功能、社会功能、降低精神病的复发率,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程度。
总而言之,护士是心理康复护理措施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护士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护理技巧,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使患者保持正常人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措施,早日回归家庭,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综合康复; 膝关节镜; 自体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7-0109-02
doi:10.14033/ki.cfmr.2015.07.053
近年来,临床研究和报道结果发现,膝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在临床治疗膝关节损伤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临床比较优势[1-2]。而临床针对膝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实施有效的综合康复护理可显著的提升整体临床治疗效果,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笔者所在医院的临床实际出发,对实施膝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的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前后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对象均为笔者所在医院临床收治并实施了膝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入选对象共计134例。134例入选对象入院治疗时间均为2012年12月-2013年12月。134例入院对象的临床基线资料如下:男84例,女50例;年龄17~47岁,平均(30.23±4.34)岁;急性损伤34例,慢性损伤100例。
1.2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和方法
根据患者个体自身的情况(主要包括患者的体重、年龄、损伤情况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由专人负责指导实施[3-4]。心理护理措施:对患者的病情、手术治疗方式、康复训练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定期的宣讲,并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分析总结来提升患者对全面康复的信心。对患者存在的各种疑虑进行及时的解答和分析,对患者不良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进行疏导和有效干预[5-6]。术后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手术后各项情况进行观察和监测,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处理。采用冰敷的方式来缓解患者膝关节的疼痛、肿胀等症状。相关医护人员要向患者介绍冰敷的具体过程、目的和注意事项等。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可马上给予膝关节支具固定,并根据患者个体的康复程度对活动范围进行适当的调节[4]。功能锻炼:一般情况下,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3 d可配戴膝关节功能支具进行免负重行走,两周后部分负重行走。术后四周,弃一拐后借助单拐步行,恢复日常基本活动。三个月后弃拐独立行走。
1.3 观察指标
将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前后的Lachman试验阳性率、轴移试验阳性率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均采用PEMS 3.1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前后Lachman试验阳性情况比较
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前Lachman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护理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7.2196,P=0.0000),见表1。
2.2 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前后轴移试验阳性情况比较
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前轴移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护理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2.2632,P=0.0000)。见表2。
3 讨论
按照人体解剖学的原理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是维持关节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而对于膝关节损伤而言,其中有较大规模和比例的人群属于前交叉韧带断裂。一旦患者出现了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现象,往往会导致患者膝关节不稳。从而进一步对患者下肢肌肉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可诱发患者出现骨关节炎。在临床研究领域中,随着相关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显著改善,膝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逐渐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得以应用和推广。这种手术治疗方式降低患者手术过程中的不适感,同时提升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患者手术后的整体效果更好。
相关同类文献[7-8]报道发现,对于实施膝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实施有效的综合康复护理才能确保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有效康复。笔者所在医院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参考了国内外同类研究和报道结果中的优秀做法,结合笔者所在医院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从研究中的比较数据上分析,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后Lachman试验阳性率和轴移试验阳性率水平均得到了显著的降低,而这一结果与国内外同类报道相符[4-5]。
总之,对膝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而言,有效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效果良好,可以显著促进患者膝关节相关功能的恢复,是临床实施康复护理的理想方案之一。
参考文献
[1]周秋英,伍敏琦,郑民庆.膝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康复护理[J].当代医学,2009,15(3):131-132.
[2]孟险峰,周磊,崔正礼,等.关节镜下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13):1038-1040.
[3]姜侃,孙荣鑫,钟广军.膝关节镜下股骨横穿钉内固定自体N绳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J].北京医学,2011,33(11):938-940.
[4]张明,王岩峰,韩晓锐.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6):445-447.
[5]李光旭,李棋,李智尧.关节镜下自体N绳肌腱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J].中国骨伤,2012,25(11):923-927.
[6]杨世杰,张俊峰.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8):111-112,114.
[7]任振峰,刘後宾.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解剖特点与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2):13-15.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2(a)-0158-04
Influence of early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and quality life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resection
ZHENG Li LIU Lianxin SUN Dan WANG Ling
Department of Liver Surgery, the First Clinic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influence of early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and quality life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resection. Methods 90 case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resection treated in the First Clinic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aerbi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5) and observation group (from June 2015 to May 2016) according to time sequence of seeing doctor, 45 cases in each group. Routine nursing care was used in control group, and early rapid rehabilitation care was applied in observation group. 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bed activity time, postoperative pain scor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liver function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bowel sounds recovery time, evacuation time, defecation time, bed activity tim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The incidence rate o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bdominal pain, abdominal distention, throat discomfort, pain scor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The serum albumin levels in two groups after operation were lower than before operation, ALT and AST levels in two groups after operation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operation,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The serum albumin level in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opera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ALT and AST levels in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operation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The physical function, role function, emotional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scor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Conclusion The early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ar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atients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improve liver function index,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care.
[Key words] Early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Primary liver cancer resection;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Quality of life
原发性肝癌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以手术作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但有研究报道指出,部分原发性肝癌患者在术后易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疼痛等情况,为患者带来了不适感,也有部分患者因过度担心治疗效果及镇痛药物的副作用,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影响预后[1-2]。因此,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患者实施护理期间不仅需满足患者基本需求,还需注意其术后康复。本研究主要观察早期快速康复护理应用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效果及对胃肠功能康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术前未接受过介入及其他治疗方法,肝功能Child-Pugh A级或术前接受保肝治疗可见肝功能达到A级;手术类型均为不规则性肝局部根治性切除;排除术前存在肝癌结节出血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术后存在消化道出血者[3-4]。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2014年5月~2015年5月)与观察组(2015年6月~2016年5月),每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6~70岁,平均(55.22±3.45)岁;右叶生长20例,左叶生长21例,双叶生长4例;肝细胞癌40例,胆管细胞癌5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48~72岁,平均(56.31±3.03)岁;右叶生长21例,左叶生长22例,双叶生长2例;肝细胞癌41例,胆管细胞癌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符合医学伦理会规定。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循环、感觉等,给予用药及营养指导、心理护理、家庭支持、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快速康复护理:①护理人员术前加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其术后康复护理操作、正确翻身及尽早离床的重要性,在早期快速康复护理期间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等[5],也可向患者介绍康复效果较好的病例,发放早期快速康复护理手册等,面对所提疑问给予耐心解答。②术日为患者进行康复操作指导,如深呼吸动作:护理人员指导患者用鼻缓慢吸气,见腹部膨隆后,摒住呼吸5 s,缩唇缓慢呼气,对于有长期吸烟史者给予呼吸机训练仪,训练30 min[6];有效咳嗽排除痰液:护理人员指导患者缓慢吸气的同时保证上身向前方倾斜,咳嗽时将腹肌收缩,一次吸气伴随连续3声咳嗽,停止咳嗽后缩唇将多余的气体尽量呼出体外,于晚睡前训练30 min,对于在咳嗽期间出现伤口疼痛的患者可借助双手或枕头使用适当的力道按压伤口,以减轻咳嗽时产生的张力;踝泵运动:护理人员为患者摆放合适的,将其下肢放平,足背部过屈、过伸,脚趾尖进行下压及上翘互相交换,每次停留5 s,以反复进行的20次为1组,训练30 min[7];床上翻身:护理人员为患者摆放合适的,对侧下肢弯曲,用脚蹬创面,双手抓住床栏进行翻身,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给予其肩膀及臀部少许力度协助翻身,每隔2 h翻身1次。③术后1 d进行的康复护理内容同上,并在坐起前加用1次镇痛类药物:于护理人员帮助下,患者在床上完成翻身、活动上下肢的活动,待患者可以侧卧后,将双腿放在床沿上,手扶其肩膀帮助患者坐起[8];若患者可以自行稳坐,于护理人员观察下,静坐5~10 min,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若患者不能自行稳坐,于护理人员及家属的帮助下静坐,采用背靠背静坐法,也可将床头摇高,于背部放置软枕[9]。④术后2次进行的康复护理内容同上,护理人员观察患者是否可以完全独立自行稳坐,待无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情况,一手拖住患者腋下,另一手拉住患者裤腰,使用适当力度向上拉,帮助患者完成站在床边的动作[10]。⑤术后3 d进行的康复护理内容同上,护理人员利用输液架加各种引流管及补液袋固定,指导患者一手扶输液架,一手扶护士,缓慢于床边以外的部分移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①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包括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②术后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价,满分为10分,得分越高则老年患者疼痛程度越重[11]。③术后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咽喉不适等。④抽取患者肘静脉外周血3 mL检测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⑤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30)量表对生活质量进行评分,项目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各个项目满分均为1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1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咽喉不适发生率及疼痛?u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术前血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较术前降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升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由于早期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发现后已为晚期,部分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不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也增加了临床治疗及术后康复的难度[13-15]。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治疗原发性肝癌不仅将重点放在了传统护理上,而且对早期下床活动、早期胃肠功能恢复、早期拔管等引起了足够重视[16]。早期快速康复护理以常规护理方法作为基础,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提高对早期快速康复护理的正确认知,促进护理服务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少残障中的应用,从而改善护理结局,提高临床效果[17]。
在早期快速康复护理实施期间,护理人员于术前沟通了解中明确患者的病情,告知其此种护理方法的重要性及优越性,面对所提疑问给予耐心解答,介绍康复效果较好的病例给予现身说法等,以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树立面对术后康复的信心[18]。按照康复步骤为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包括深呼吸训练、咳嗽排痰训练、踝泵运动、床上翻身、床旁静坐、床旁站立、床外活动等,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及陪同下, 逐步完成上述训练,期间交代注意事项[19]。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给予密切观察,并询问其感受,对活动量进行适当变动与调整[20]。此种护理方法相比于传统护理更能够发挥对机体组织及器官的保护与促进作用,更好地维护术后肌肉功能,帮助进食与消化,恢复正常胃肠功能,吸收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与抵抗力,并增强心血管功能等[21]。
关键词:颅脑外伤 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交通日益发达,因交通事故、高空作业失足坠落和暴力斗殴等原因所致的颅脑外伤逐年增多。颅脑外伤危害性大,是造成死亡或伤残的重要原因,伤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感觉、运动、认知、生活能力、心理状态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因此,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生活质量、社会适应能力都有重要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96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31例,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43.5岁,均经头颅CT或MRI以及临床检查确诊,GCS评分5~12分,其中交通事故64例,高处坠落13例,头部打击伤8例,摔伤11例,脑挫裂伤合并各类颅内血肿82例,脑疝14例,手术治疗75例,非手术治疗2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受伤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手术治疗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两组伤后(或术后)均按照《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神经外科康复治疗规范》等进行治疗、护理、康复指南。
1.2.2 治疗组同时采用以下早期康复护理
1.2.2.1 早期康复护理最佳时机: 选择在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伤后或术后48~72小时),无神经系统进一步损伤的征象,且骨及骨关节无受损,即可开始。
1.2.2.2 制定早期康复护理计划: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全面掌握患者的整体情况,制定详细、具体、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及时修改,向家属及患者介绍颅脑外伤疾病的知识、愈后情况及早期康复护理的意义,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
1.2.2.3 功能锻炼:
(1)护理:每隔2h变换一次,保持关节正确的良肢位摆放,近年来国内外康复医学发展证明尽量多用患侧卧位,减少仰卧位,并提倡早期由卧位坐位过渡,以正确的姿势预防褥疮和肢体痉挛。
(2)肢体功能锻炼:
A.被动运动与按摩:对患者肢体进行揉、按、压、挤、捏、拍打等感觉刺激,按摩由远心端到近心端,由轻到重,由慢到快,每日2次,每次30min,配合被动运动,在关节活动正常范围内,将肢体由上到下,由近到远,有序地进行被动锻炼,防止异常运动模式的产生。
B.主动运动:不断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循序渐进地训练患者由仰卧到坐位,坐位平衡,站起坐下,站立位平衡及步行训练,加强腰背肌、臀肌、股四头肌肌力训练,防止甩臀、拖足等不良步态的发生,促进肢体运动从共同运动中分离出来。
1.2.2.4 认知康复训练
(1) 对患者目前的认知能力做具体、详细的分析,并据此制定出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方案,找出功能缺陷的主要认知成分,对障碍环节采用反复的学习、询问和训练,达到以点带面全面进行康复护理干预,从而使记忆、学习、解决问题等整体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2) 娱乐疗法在认知康复中有相当的应用,对改善患者精神和情绪,提高患者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潜在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具有辅助作用。
1.2.2.5 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包括进食、饮水、穿脱衣裤、个人卫生、控制大小便、用厕等。训练时强化动作技巧且动作应轻柔、缓慢,防止坠床、跌倒。训练内容贯穿于患者日常生活中,且与患者的需要相结合,增加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2.2.6 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在伤后(或术后)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给予支持、疏导、鼓励等。通过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使其敢于面对现实、激起对治疗的信心,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毅力。
1.2.2.7 康复护理效果的评定方法: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评定,认知能力采用LOTCA评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1.2.2.8 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以P
结果 观察组患者N绳肌为(1.04±0.58)级、股四头肌为(1.24±0.79)级;对照组患者N绳肌为(0.64±0.53)级、
股四头肌为(0.44±0.73)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5.54)分, 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7.59±6.43)分;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为(5.32±1.52)分, 对照组VAS评分为(3.54±1.4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康复护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护理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16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常发于中老年, 因膝关节长年劳作, 使其软骨退化, 再加上中老年人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 降低了骨骼痊愈能力[1], 从而引发炎症, 造成患者膝关节肿胀、疼痛、膝软无力等问题, 且病情容易反复, 如果不加入良好的护理措施, 可能导致膝关节变形, 使得患者变成不同程度的残疾, 对患者晚年生活带来严重不良影响。本文重点研究康复护理在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 女12例, 年龄55~75岁, 平均年龄(62.4±4.58)岁;观察组男16例, 女14例, 年龄56~77岁, 平均年龄(61.97±6.45)岁。排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施以一般护理, 包括病房管理、日常用药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康复护理, 具体方式如下。
1. 2. 1 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①双手叉腰脚尖朝前, 两脚分开约10 cm距离, 膝盖弯曲, 身体挺直向下蹲, 身体往下矮10 cm左右, 保持3~5 min或更长时间, 休息30~60 s, 重复练习直到膝关节变酸, 变胀, 变热;②双手拍打膝关节, 从膝关节的正面, 外侧, 内侧每个方向拍打30次, 锻炼2~3次/d, 有效促进膝关节血液循环, 淋巴系统的流动, 增加膝关节对外界刺激的能力, 同时注意膝关节暖, 体型肥胖者建议减肥减少关节负重, 避免关节过度劳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 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先舒展患者膝关节, 使得膝关节充分活动以后再进行运动, 在练习压腿的过程中, 叮嘱患者不要突然将腿抬高, 避免过度牵拉。对于患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 在护理过程中, 既要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 以恢复肢体功能, 防止患者腿部肌肉萎缩, 也要预防过度劳累, 不过分增加患者膝关节负重, 多锻炼膝关节肌肉、韧带等。
1. 2. 2 饮食护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对蛋白质、胶原蛋白等物质的需求量较大, 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多摄取奶制品、鸡蛋、鱼虾等食物, 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适当补充患者钙质, 预防骨质疏松等疾病, 叮嘱患者家属多注意患者饮食, 禁止患者摄入辛辣食物等, 帮助患者形成良好饮食习惯, 促进关节处的新陈代谢, 缓解患者关节炎的疼痛。
1. 2. 3 心理护理受到身体疼痛、环境不熟悉等因素的影响, 患者会产生焦躁、抑郁。恐慌等不良情绪[2], 从而不配合日常护理, 针对类似的情况, 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 讲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疾病的康复知识, 并将成功案例分享给患者, 建立患者恢复信心。耐心听取患者想法, 并在允许的范围内, 答应患者要求, 营造良好的病房气氛,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带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 如散步等, 让患者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提升患者护理依从性。
1. 3 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肌力测定:N绳肌与股四头肌的级别;分析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VAS评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N绳肌为(1.04±0.58)级、股四头肌为(1.24± 0.79)级;对照组患者N绳肌为(0.64±0.53)级、股四头肌为(0.44±0.73)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12.04±5.54)分, 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7.59±6.43)分;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为(5.32±1.52)分, 对照组VAS评分为(3.54±1.4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症状主要有关节疼痛等, 严重影响到患者正常工作生活。在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加入适当的康复护理措施, 结合患者不同病情, 帮助患者进行科学、系统的运动, 督促患者坚持日常康复训练。叮嘱患者注意饮食, 多摄取高蛋白食物。调整患者心情, 多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 普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疾病防御知识, 增强患者锻炼、康复信心[3]。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康复护理知识, 更新护理理念, 以耐心、仔细的工作态度获取患者信任, 提升患者在护理过程的配合程度。康复护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 护理人员应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实际情况, 加入恰当的康复护理, 科学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定期检查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 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N绳肌为(1.04±0.58)级、股四头肌为(1.24±0.79)级;对照组患者N绳肌为(0.64±0.53)级、股四头肌为(0.44±0.73)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将康复护理应用于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护理, 有利于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吉鹏珍, 郝青坡. 系统康复护理指导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57):228.
[2] 张慧丽, 石敏. 对实施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当代医药论丛, 2014(9):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