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管毕业论文

经管毕业论文

时间:2023-01-20 04:46: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管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管毕业论文

第1篇

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 12周(包括答辩和评分在内),提倡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开始时间提前,以便让学生尽早介入教师的科研课题。

毕业设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完成以下基本能力的培养:

l、资料、信息的获取及分析、综合的能力;

2、方案论证、分析比较的能力;

3、实验、建模和动手的能力;

4、使用网络和计算机(包括索取信息、计算机绘图、数据处理、基本软件应用等)的能力;

5、撰写报告(论文)的能力。

全文初拟主要目录

第一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回顾和实证述评

   1.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提出

   1.2 国外研究综述

   1.3 国内学者对中国问题研究现状分析

   1.4 实证检验方法述评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

   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五种可能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

   2.3 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需求拉动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经济改革与金融发展演进和现状

   3.1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联系纽带

   3.2中国经济改革与金融发展三阶段

   3.3 我国的金融化进程

   3.4中国金融监管的国际比较

第四章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检验

第五章 实证结果的经济解释与比较分析

第2篇

关键词 毕业论文 现状调查 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Undergraduate Thesis

――Take Bijie Universit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tudents as an example

MA Zhongya

(Bijie University, Bijie, Guizhou 551700)

Abstract Undergraduate thesis is a summary and test of students' study at university; it reflects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but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teaching. In order to grasp the status of undergraduate thesis, this paper uses questionnaires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statistical result of the questionnaire study proposes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hesi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hesis; status investigation; undergraduate

1 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以无记名问卷方式,调查了毕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届毕业生及参与2013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教师。指导老师的调查问卷共发放34份,有效回收率为90.51%。学生的调查问卷共发放295份,有效回收率为91.36%。

1.1 对毕业论文意义的认识

1.1.1 选题情况

在选题方面,属于应用研究类的有 83%,理论研究类的有12%,案例研究类的有5%,在题目中结合当地社会和经济的所占比例最大为91%。学生选题主要考虑的是资料是否易于收集,内容是否易于撰写、题目是否具有普遍性,并考虑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经管类毕业论文存在选题宽泛性的特征,而目前毕业论文选题难、内容空洞的问题突出。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学习的主动性不足,缺乏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科研能力。

1.1.2 撰写情况

对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有34.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在认为有必要的学生中,有42.4%的学生是鉴于毕业论文是教育部规定的必须过程,仅有23%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总结。这表明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毫无学术研究的兴趣,对论文采取排斥的态度。但是对于论文写作态度这个问题,有3%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极不认真的,10%的学生抱着应付过关的态度,其他87%的学生主观态度是认真的,故而,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对待论文。

关于论文写作所需的资料,60%以上的学生主要通过上图书馆和上网查阅,以及教师提供来获取资料,少部分学生是通过平时积累,和毕业实习实践来获取资料。毕业论文中仅约 8%的学生在文章中围绕自己的论点进行论述,并在实际调查基础上撰写论文;约 92%的学生对别人的文章进行裁剪并整合修改。

由于毕业论文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下学期,调查结果显示,就业压力成为影响毕业论文写作的最大因素,由于9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是工作,他们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希望尽快找到适合的工作,时间更多花费到寻找实习单位、收集就业信息、制作投递简历。而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与求职时间冲突,因此导致精力无法集中。有约 10%的学生在一个月内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约 30%的学生在三个月以上完成,其余在两到三个月内。

1.1.3 教师指导情况

在论文写作中,指导教师的督促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态度,约 93%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帮助很大;约 90%的学生认为指导老师指导态度认真。

关于指导老师的指导内容,问卷调查显示指导最多的是审阅论文并批改论文。学生认为论文选题和论文撰写环节最需要老师指导,而在实际过程中教师指导最集中的正是这两个环节。②指导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主要是当面指导、电话沟通、短信交流、电子邮件往来和QQ交流等沟通方式,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认为,面对面交流的沟通方式更有利于对学生论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指导教师选择定期集中指导的方式,频率一周一次的居多,占比为73.5%,半个月见一次指导教师的占比为24.3%,交流时间间隔在半个月以上的仅有2.2%。

现实过程中,因人施教指导的方法不足。针对教师在学生论文选题和撰写过程中给予帮助和辅导,应加强教师对论文的指导,增加面谈次数。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之下,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过多,有超过半数的教师每人需要指导十个以上的学生,这导致教师平均对每个学生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并且出现严重的浮躁情绪,抱着“完成任务、得过且过”的思想实施论文指导,这直接影响到学生论文的完成过程和论文质量。

2 提高经管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改进建议

2.1 建立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专业培养模式

论文的写作过程由选题、收集资料、文献综述、资料数据分析、文字写作、论文答辩等环节组成,每个环节从不同的侧面考核学生能力,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强化专业理论学习与科研技能培养并重,加强专业科研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有效弥补目前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不同阶段具体的科研训练项目所形成的实践训练平台,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感。③对于毕业论文的选题,鼓励学生尽早地去实习基地做实习,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让选题来于实践,源于实际。

2.2 提供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教学融合的平台

加强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前的指导,注重课堂教学环节对论文写作的积累,将毕业论文选题指导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学阶段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专业知识,还应了解学术发展前沿动态,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以及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日常注意收集有关资料信息,为完成论到“有备而来”。增加对假期时间的利用,延长论文教学时间,使得学生实习前完成毕业论文的主要工作成为可能。④

2.3 强化“个性化”的论文指导

由于每位同学不同的选题,涉及到不同的研究内容,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需要指导教师针对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指导工作量不仅大,而且有相当的难度,面对不同的问题,对教师也是个挑战,指导过程也教师再学习的过程。在现阶段学院对学生论文质量的考评相对弱化前提下,教师基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加之学生方面的配合不足,教师缺乏高质量完成论文指导的压力与动力。实际中,能真正突出个性化指导的教师是少数,这需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

2.4 启动激励竞争机制

建立毕业论文奖惩机制,既奖励优秀论文、又实施论文考核的末位淘汰制;既奖励学生,又奖励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严格执行学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条例”;细化学院对论文的中期检查;细化指导、评阅、答辩意见撰写要求;明确并切实落实答辩后再修改、定稿、再答辩等环节的管理。

注释

① 吕莹,陈璧州.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9-71.

② 吴文文.基于渗透理念的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商业会计,2013(7):112-115.

第3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创新;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54-02

[作者简介]刘溢海 1964― ,男,河南洛阳人,博士,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一、提出背景及现实意义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基本方式,也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河南科技大学具有优良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传统,学校63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与洛阳一拖等国内重工业发展相伴生的历史。多年来学校不断拓宽产学研合作领域、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已探索出比较成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都广泛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探索,专业涵盖非常广,但以工、农科专业为主。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看,大多属于以高校为主、厂校结合的类型。在具体做法上多种多样,主要有高校办企业实施产学研结合、建立以高校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体、在企业内建立校外实习和生产实践基地等。从实践效果看,产学研合作教育能较好地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吸收产业部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对高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延伸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伴随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地方高校应该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主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探索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贡献力量。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经济与管理方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是,在传统培养模式下,经管类专业存在培养目标趋同化、培养内容理论化、实践环节形式化等问题。使得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经管类人才的学校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如何改革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作为育人、积聚、创新和服务高地的作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

近年来,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借鉴工科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学生素质为重点,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合作主体间互动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如何进一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形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规律性、可操作性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于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改革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服务社会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机制创新与体系构建

一 机制创新

1.建立校企之间的嵌入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学校研究成果嵌入企业发展过程,完善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企业需求嵌入学生培养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2.建立校企之间的渗透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通过成果转化、人才输送,实现学校教育、科研对企业发展的渗透;另一方面通过客座教授的引入、实践教学的外化,实现企业发展、社会需求对学生培养的渗透。

3.建立校企之间的共生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通过重塑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完善经管类专业培养环节、提高经管类专业培养质量,使得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保障企业人才供给、改善企业经营理念、塑造企业发展文化,使得企业发展获得持续竞争力。

二 体系构建

1.搭建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目前有一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两个洛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洛阳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洛阳市牡丹产业化研究中心,两个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和郑洛三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这些基地为经管类专业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积累企业实践经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陆续与洛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洛阳市多家制造业、餐饮业、旅游业、商贸业、物流业、金融类企业或从事金融业务的非金融企业建立了学生校外实习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2.完善经管类专业培养方案

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在相关企业指导下,培养方案突出体现了“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宽口径,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柔性人才”的教育模式,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注重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3.构建合理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等实践教学环节,改革部分实践环节的实践内容和时间安排,围绕产学研合作教育目标,将实践环节贯穿于不同时段的学生培养过程,从而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贴近生产实际。

4.推进校企合作项目研究

依托搭建的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互动平台,在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实训项目等的开发、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作用,提高我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性更强、综合素质更高的经管类人才。与此同时,我校教师团队的优势是科研,利用教师队伍科研优势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科研项目,事半功倍;开发培训项目,以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或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等服务项目。

5.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和条件,综合研究并修订经管类专业实习实验教学大纲,改革实验项目。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的实验项目,也可利用我校实验设备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或利用企业现有设备开发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项目,补充完善本专业的实验软硬件条件,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6.规范毕业论文 设计 管理体系

部分经管类毕业论文 设计 指导尝试双导师制形式,即邀请企业部分高工与我校教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通过企业调研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选题工作,在学校完成资料查阅、文献综述和外文资料翻译,再到企业进行现场实验并接受指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任务。研究规范管理体系,给出合理的明确的评价标准,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改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 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长期以来,我校与河南、洛阳众多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加强产学研合作,这不仅有利于校企之间建立更加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也有利于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为我校本科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本科经管类专业根据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结合我校多年从事经管类教学的实际,在调研、咨询、交流讨论之后,确定复合型柔性人才的培养方向。

二 探讨产学研合作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耦合机理

同技能型人才、知识型人才以及研发型人才相比,柔性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柔性人才培养也更注重所培养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培养。所以,“重实践、厚基础、增灵活、强能力”的教育模式是我们所重视的,这种模式更注重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外化产学研合作成果,探讨产学研合作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耦合机理、内在规律。

三 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与互动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改革培养环节、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客座教授、实现科研成果转换等途径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学校、企业间的嵌入机制、渗透机制和共生机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徐元俊,张海筹.高职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概念及内涵探析[J].甘肃科技,2007 8 .

[4] 朱相宇,何海燕,宋希博.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 2 .

[5] 朱云章.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 2 .

[6] 王书华,杨有振,卫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 12 .

第4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 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自2008届毕业生起独立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至今已顺利完成了六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对于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制度和规范已相对健全和稳定。教育部于2009年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文件中明确规定学位论文形式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而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也于2011年重新修订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浙财院东〔2011〕93号),将毕业论文成果形式从单一的毕业论文(设计)改为学术论文、毕业设计(含毕业设计、作品设计、商业策划书)和调研报告(含调研报告、专题分析报告)。面对独立学院生源的特殊性,针对经管类院校专业越来越侧重实践性、操作性的特征,为了使毕业论文(设计)在本科生的教育教学中真正地发挥作用,独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的改革势在必行。

1 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面临的现状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现有27个专业,其中40%的专业是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研究为辅,经管类院校专业侧重实践性、操作性的特征日趋明显,这就要求毕业论文(设计)也应适应专业的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独立学院而言,生源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学生毕业后的进一步选择,据统计,在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考研的学生仅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左右,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根据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要求,目前,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安排在第八个学期,八周的时间。而这个时间段正是同学们考研、考公务员、参加各种招聘会面临就业的关键时刻,传统的毕业论文(设计)形式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搜集资料,阅读文献,梳理知识,研究创新。学生往往会因为精力有限而将毕业论文(设计)草草了事,或者“剪刀浆糊”东拼西凑,而教师则不想耽误学生找工作而自动地降低要求。师生这样的行为往往使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流于形式。

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实践教学环节,传统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毕业论文(设计)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①

2 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路

2.1 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的质量监控体系

为使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使毕业论文(设计)的多样化改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健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的质量监控体系是推行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的基础保障。

实行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不是通过改变形式,降低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让学生更容易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要保证过程和成果的真实性,真正起到考查学生真才实学的作用。②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各分院根据本分院的专业特点可选择其他形式作为传统毕业设计(论文)的替代选项,但选择的任何一种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形式都必须与其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为每个专业都制定相应的科学可行的规范要求和评价标准,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的实施细则。

2.2 注重指导教师选聘和培训

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是对教师专业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挑战,现阶段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因此要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训,支持教师通过实践和理论研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

受大学扩招的影响,师生比严重失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要指导十几个学生的毕业论文,个别专业甚至更多,使得教师精力投入不足,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根据不同的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形式的特点,分批对学生进行指导,分流毕业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指导教师的压力。

要加强与校外企业和产学研实习基地合作,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等社会精英作为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以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使学生尽早地融入社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适合社会需求的能力。

2.3 建立常态训练机制

首先,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必须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因此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仍然是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基础。学生在第八个学期用八周的时间储备专业理论知识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有较大的难度。

其次,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能力比较薄弱,学校只在新生刚进校的时候开展文献检索的指导,之后并未开设相关的科学文献检索和专业文献撰写的专项训练,导致学生资料整理能力较差,语言直白感性,逻辑推理比较混乱。③

因此,为了实现毕业论文(设计)的多样化改革,理论知识的积累,撰写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应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的过程中,而不是只限于最后一个学期。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城乡调查、阶段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第二课堂、课外实训、实验课程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储备专业理论知识,锻炼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能力,启发创新思维方式,实现毕业论文(设计)的“因材施教”。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截至2013年3月底,现有校外实习基地91个,基本都集中在杭嘉湖地区,各专业分布均匀。校内的跨专业综合实训中心也已于2011年成立,现开设跨专业实训课程共三期,完成跨专业实训人数750人次。我院将继续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与校外单位的合作,通过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实践训练,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④

3 结语

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尚处在探索与实践的阶段,特别是对独立学院而言,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更能贴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能有效地解决本科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弊端。但是在改革初期,由于制度不完善,经验缺乏,教师和学生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选择非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不会很多。但相信将来,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一定会被教师和学生广泛接受,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注释

① 刘汉朝,陆璟.创业教育理念下高校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探析.2012.

② 叶臣,蒋亚南,林雪明.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实践.宁波大学学报,2012.5.

第5篇

一、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某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也仍然存在以下主要质量问题:

1.选题空、大、泛的现象较突出

学生在选题上过分追求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于选题的难度和深度把握不足,难以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出发,所选的题目偏大、空泛或难度较大。如三农问题、金融自由化、民间金融、风险管理等,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篇幅内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述又如有关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控制、金融产品的投资行为等由于选题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收集到足够的资料,因而很难围绕主题深入展开论述。

2.资料堆砌现象比较严重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与运用。但是不少学生难以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对于需要阐述的观点缺乏有针对性的金融理论支撑和研究方法对自己所学的金融知识表现出不知如何应用的现象。因此不少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过分地依赖网络资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剪辑、粘贴、堆砌,缺乏自己的观点知识点罗列现象较普遍。

3.论文呈现一定的教材化现象

论文教材化是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理论阐述的多、实证论述的少概念性观点多,实践性观点少;论文的结构体系与教材雷同化等方面。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实践,又难以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论文的论述都只是一些简单的字和句缺乏有力的论据支撑导致论文内容空泛,理论性强于实践性、操作性。如对货币政策问题的研究学生只能从简单的概念、特点、意义等方面论述论文出现明显的教材化现象。

4.论文的写作规范性较差

部分学生提交的初稿逻辑混乱语句不通、词不达意、错字连篇甚至大量借鉴、引用他人的观点,不作标注。甚至出现少数学生的论文排版都会出现错误,整篇论文出现多种字体、字号,论文的规范性较差。

二、影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近年某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影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1.学校的教学管理存在漏洞

学校或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安排上与其他教学任务脱节。毕业论文是全面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程度也是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效果的综合检验。因此,其质量的提高应该是建立在日常教学管理质量提高和学生专业素养提高的基础之上。但目前只是将‘论文指导’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没有将毕业论文与低年级的一些课程相联系或是开设此类的选修课程。而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仅仅靠教师三、四个月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二是毕业论文(设计)的经费投入不足。有些选题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如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调查与分柝某地区银保合作的调查与分析、某村农民理财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等;有些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如住房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运用及效果分析、利率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等。但由于教学经费紧张学校在学生设计毕业论文方面投入过少,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三是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不统一。从2006届和2007届某校金融学毕业论文的成绩看(由于该校2008年5月是本科教学评估时间2008届的毕业论文成绩与评估前两年相比,可比性较差因此,本文选择评估前两年的成绩进行对比),2006届金融学毕业生人数95人其中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占3.2%;良好占56.8%;中等占38.9%;及格占1.1%。而2007届金融学毕业生人数为96人其中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占0%;良好占9.38%;中等占69.79%;及格占20.83%。从这两届毕业论文的成绩比较看,都没有不及格成缋2006届论文成绩明显高于2007届论文成绩,而实际上2007届论文质量要高于2006届。由此可见,学校毕业论文考核制度不规范,考核标准不统一,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2.教师指导论文的有效性缺乏

某大学金融系共有教师13人,近年平均每位教师每届要指导30位学生(其中包括金融学双学位和东方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指导的学生明显过多,再加上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指导的时间又集中在三四个月内,指导教师不堪重负,极大地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部分指导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不够也影响了所指导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同时,金融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而多数教师缺乏实践,在对应用性和实践性论文的指导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一些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不认真也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不够密切,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几次见面辅导,有的还是网上辅导,有的甚至在学生的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只辅导两次,不能真正起到辅导的作用。

3.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充分

学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主体,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首先,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某大学金融学生源质量也难以保证,学生的写作功底有明显差异。其次,学生缺少学术研究的基础和论文写作的锻炼与培养再次,由于金融机构对学生实习往往是不欢迎、不配合,很少学生真正能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实习,致使实习流于形式。学生缺少对银行、保险等工作的感性认识,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影响到论文的写作。二是学生的写作态度不够认真负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在写作中,有相当多的学生缺乏紧迫感或时间概念,持应付态度。实际上金融系在第七学期就开始布置毕业论文工作,也就是从学生选题到论文定稿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但很多学生往往“拖’到第八学期实习结束后回校才开始动笔,造成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上的前松后紧,导致论文质量较低。三是毕业生就业的冲击。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与学生就业有一定冲突,加上近几年就业形势特别严峻,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致使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上,对毕业论文的投入明显不足。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学校、学院(系)、教师和学生等方方面面质量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论文质量。结合近年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论文质量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充分发挥学校对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保障作用

学校、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是作为质量管理的职能部门是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证。首先学校应该明确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和权利。如论文抄袭现象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学校要有明确、合理和操作性强的制度界定抄袭的标准,及指导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学生应受到的处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现象其次,应将毕业论文的教学安排融合到整个教学环节。论文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研究能力。学校应鼓励教师开设一些有关论文写作方法的公共选修课。针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安排,目前只有在第七学期开设一门《现代金融理论专题》介绍理论前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在第五学期安排诸如《金融学学术论文写作方法》的课程和一些前沿理论课程。另外还可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在课外多举办一些学术讲座介绍学术前沿,拓展学生视野,创造学术气氛,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通过上述经常性的论文讲授和写作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能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写作能力。再次,学校应允许论文形式的多样化。根据金融学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其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等只要能够达到培养精神、强化素质、提高能力的作用,都应被认可和采甩实际上言之有物的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比较之简单抄袭他人观点的所谓“论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素质、实践能力上更为有效,而且可以借此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最后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学院创办内部刊物或建立专门网页教师将学生的优秀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推荐发表在内部干刊物或网页上,以对学生产生一种激励,在此刊物或网页上还可以定期刊登一些教师的示范论文,从而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每年将优秀毕业论文汇编结集出版既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甩又可以作为以后写作课程的教学参考。此外,学院每年评出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但也要对于不负责任的教师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同时,还要注意,不应完全以所指导学生论文的最终成绩为标准应充分考虑到所指导学生的基础即应从提纲、初稿到最终定稿的改进程度以及导师为此付出的努力来客观地评价指导教师的成绩。

2.切实加强指导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的责任心、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关键。

其一,可以尝试高校与社会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论文。考虑到金融系师资较欠缺,因此,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可以选聘一部分校外金融机构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担任,这样既能减轻金融系指导教师短缺所造成的压力弥补多数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又可以促进指导教师队伍多层次格局和多元化模式的形成,实现高校与社会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其二,可以尝试低年级导师制。即金融学专业的每位学生在第五学期末选择一位导师,并将学生按照导师分组,每一组学生都有一个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与指导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可以有意识地向导师学习如何写学术文章、如何做科研,从而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技巧。学生也可以与导师商讨将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等准备工作提前避免与考研、就业相冲突。另一方面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够更加了解自己所指导的学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其三,改变传统的指导方法。指导教师在指导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尽量提供清晰、具体的思路,避免给出模糊的指导。如:不能仅指出学生论文什么地方写得不好,而应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并提供一些可参阅的期刊资料或书籍,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论文质量。另外,指导教师在与学生确定选题时,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选题设计。从2007届金融系学生毕业论文来看,一些注重通过社会调查来完成的论文,质量较高。因此在选题上可以考虑设计一些社会调查类论文,以提高论文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各方面的能力。

3.不断增强学生的写作主体性作用

第6篇

关键词 经济管理 实验课程 模拟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背景

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经管实验课程建设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实验教学课程是经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尤其在建设以基础扎实,特色突出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民办本科院校, 立足院校传统优势,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善的实验条件为保障;构建完整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2 课程建设及内容

2.1 课程体系概要

按照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确立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并重、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经济管理学科应用能力训练为主线,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的方法步骤,在实验教师指导下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能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完成各类论文。根据院校所在的地域性特征,应用型人才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作为实验教学的理念,并把它体现在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中,贯穿在日常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实践和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强化学生在运筹学、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课程科目的应用能力,建立合理的会计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学科实训课程规划。

2.2 实验教材的选用

基于实验教育和理论教学的差异性,在引入一部分外校以及外聘教师优秀实验教材的同时根据本校教学实际需要,加大自编实验教材的力度,形成一批适应本校专业定位、内容新颖、贴近经济发展的教材,包括自编案例讨论教材、实验指导、实训等。

2.3 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1)提升教学团队的业务能力,聘用一批有研究能力、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学任务,选调中青年教学和技术骨干去企业第一线锻炼和摸索经验。(2)改善实验教学队伍的结构。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更好地服务实践教学、技能培养、职业训练工作。以紫金学院为例,引进具有多年会计财务从业经验的某置业集团财务总监,高级会计师郝文老师充实到会计实验教学队伍中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3)施行双导师制,打破理论与实验教学界限,实行师资互动,解决理论与实验教学的脱节问题。在实验报告、小论文、毕业论文等各方面与校外企事业单位中具有实际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员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校外导师制度,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4 实验室建设

依托计算机和网络,经管专业的大部分实验课程使用统一的平台。按教学需求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资源,重视教学效果。采购设备和教学软件系统,从提高利用率出发,配置合理,既满足教学需求,又不浪费资金重复采购。软件选购倾向于B/S模式,可以极大提高服务器的使用率,降低因电脑故障而导致教学受到的影响。如simtrade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系统,只需分配给学生登陆号和密码,即便下课后,学生只要在学院内上网都可以继续做国际贸易实务实验。

3 实验教学的几点革新

3.1 教学方法

(1)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经验传授向启发引导转变。鼓励学生关注生活、深入企业、积极参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建设。以专业模拟实验室为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的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2)增强实验教学开放性,经管实验教学系统多为服务器/客户机模式。利用网络系统,学生也可以在实验室空间以外任何有网络接入的地方做实验;同时学生不仅在课堂内可以做实验,也可以在课外时间自主进行。不同专业、不同学时、只要对经管专业领域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申请选做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方案设计和实验项目。

3.2 教学手段

(1)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电子教案、终端服务技术等现代化手段为实验教学服务,完善教学资料,把教师讲解、示范、投影和动画等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验环境中能够身临其境地进行角色体验、分析,认识和掌握各项实际业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通经管实验教学中心网站,通过网络实验项目、公布实验信息和操作规程,可用于实验预习、课件观看、课堂录像观看、教学效果反馈等,充分共享网络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实验教学方式的学习,达到比传统教学方式更优的教学效果。

3.3 教学考核机制

建立新的成绩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在方法上,实验课程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采取上机无纸化考试,以社会岗位需要为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参加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证书和国家统一从业资格证书。例如,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结合国家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大纲要求,确定考核内容,对于已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同学,可以免修会计电算化、会计政策法规等课程。

增加实践考核的内容,部分课程实行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由于平时上机也要进行实践考核,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更加注重实验及平时的实验模块内容的练习。有些课程实践考核比例是100%,比如紫金学院开设的国际商务模拟实习课的基础理论已安排在专业基础课国际贸易和专业课国际贸易实务中学习过,因此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国际贸易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能够自学,老师只要适当加以辅导就行,学生其主要精力放在实际应用,内容安排注意实用性,明显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普遍感到得心应手。

第7篇

关键词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信息技术;PHP;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25-03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对4年来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各种技能的检验和总结,亦是培养和检验本科生综合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带来诸多新问题。故如何对毕业论文进行高效率管理,以此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一个值得高校相关管理者不断探索的课题。

1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各类高校有关部门尽管制定了详细的毕业论文工作手册、毕业论文管理规定以及实施细则等诸多条例来规范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与监控毕业论文质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传统手工方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1 指导教师出题方面

传统的教师出题方式弊端凸显。由于各个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不同,研究重点不一样,而且学历结构均不相同,因此,不可能要求所有的指导教师出同样多的论文题目,也不可能要求全体教师指导同样数量的学生。另外,学生的水平不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也不一样,因此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对于指导教师拟出的论文题目,学生不感兴趣甚至难以完成,相反学生喜欢研究的论文题目又没有教师指导,最终造成毕业论文题目质量下降[1]。

另外,由于局限于传统的手工出题方式,各指导教师相互间鲜有沟通,难以协调,极易出现多个教师出题相似甚至雷同的现象,亦有可能出现前后几年论文题目重复的现象。

1.2 学生选题方面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传统的论文选题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形式的发展[2],以前一个专业由于人数少,论文选题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但现在有的专业的招生人数已经达到上百人,因此有可能出现学生和教师的搭配问题。传统的选题常带有指令性,较少尊重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于是就造成学生不能够选到自己喜欢的指导教师或是自己喜欢的论文题目,而有的教师也不能指导自己钟爱的学生。有的教师由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不一致,但又不愿意更改自己出的题目,因此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情绪,使得论文质量下降。另外,大多数高校均对不同的职称指导的学生人数有规定,但传统的选题方式比较难以实现。

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选题现场的组织问题,由于学生和教师人数众多,现场的混乱和嘈杂也很难使得选题的过程顺利进行。

1.3 论文指导过程中时间控制方面

各个高校均对论文的出题、选题、开题、答辩、保存论文等有统一的时间规定,但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很难实现这一点。首先,由于大部分教师均有自己的日常科研和教学任务以及其他因素,难以在规定的短期时间内拟出高质量的论文题目,从而造成出题时间不统一;其次,由于临近毕业,大部分毕业生在外面实习或找工作,若全部召集起来进行选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而造成毕业生选题时间难以统一;再次,完成论文、上交保存论文时间也不尽相同。总而言之,由于各个专业、各个院系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实际情形不一样,最终造成整个学校的论文工作进度不一致,致使教务处和学校领导难以对论文工作进行宏观协调。

1.4 毕业论文以及所有与之相关表格的格式统一方面

这应该是传统管理方式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了。在传统的论文管理过程中,诸多的表格填写、最终的论文定稿等均有可能出现功亏一篑的情形:格式不一致。具体体现在:1)教师出题时填写的论文题目审批表、给学生下达的任务书等有可能不符合格式要求;2)学生选题后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完成论文后的毕业论文格式等有可能不统一;3)各专业、院系的教务秘书必须完成的各种统计表如开题论文记录、答辩记录、供选题情况表、选题分类统计表、指导教师配备表、毕业论文情况统计表、毕业论文成绩统计表等大量表格格式不一致。传统处理方式就是对这些表格一一进行手工调整,可以想象其麻烦程度和巨大的工作量,足以令有关教师和管理人员产生畏难情绪。

1.5 论文保存方面

传统的论文多半采用纸质方式进行保存。显然,这种保存方式存在诸多缺陷:一是纸质论文容易腐烂,保存时间太短,在进行管理和运输时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二是要占大量办公空间,多年的本科毕业论文累积起来似座小山,占用了有限的办公空间;三是不容易检索,如上级领导或兄弟院校进行论文经验交流时,或者查找需要满足某些条件的论文时,很难及时查找出符合要求的论文;四是不易进行分类管理和装订成册。

2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实现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社会大变革,由于其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业已进入社会各行各业。高校的部分工作如教务管理、人事管理、毕业管理等已由传统手工管理方式逐步过度到办公自动化方式[3-4]。基于前述传统毕业论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开发一套完整的基于网络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系统运行后,连接校园网(甚至Internet网)上的任何电脑均能通过浏览器访问,不受时间和位置的限制,不需安装庞大的客户端软件,非常方便。

新系统完全摒弃传统手工操作方式,克服了相关缺陷,具有极大优势,体现在:1)能控制同一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无法重复且能设置几年内的选题难以雷同;2)满足学生和教师实现双向选择,及时避免多人选同一题的现象;3)各种毕业论文相关的统计表格自动生成,极大减轻教辅人员的工作量;4)管理者能对整个过程进行宏观调控,实时监控论文(设计)进度;5)容易调阅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6)易对论文长期保存;7)实现了毕业论文各项数据的统计分析;8)易与毕业生评价系统、毕业生离校系统、校友系统、教务系统等其他相关系统进行对接,保证了学生毕业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系统中主要的用户对象包括学生、教师、管理员等。不同身份对应不同功能。

2.1 登录系统

任何用户必须先登录后使用。在实际使用中,登录系统与学校的教务系统以及人事系统对接,学生和教师只要输入自己在学校数据库中的账号和密码即可。登录成功后系统自动显示登录者的相关信息,如教师的院系、职称、专业,或者学生的学号、院系、年级、专业等。显然与学校数据库的对接有助于论文管理系统中数据与学校保持一致,不会形成数据孤岛。

2.2 教师子系统

教师据人事系统和教务系统提供的登录名和密码,可登录至本学院、所在专业区域,尔后拟出所在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即学生待选题目,所出题目根据当年毕业生情况确定,但学生最终选择题目数(即教师能指导的最大学生数)由系统根据教师职称限定,如高级职称至多指导10名学生,而中级职称至多指导6名学生,初级职称不能指导学生等。其他功能均在拟定题目后确定,如在线填写选题审批表等表格、下达毕业论文任务指导书、查看是否有学生选择自己所出的题目且拒绝还是同意该学生的选取、打印全校统一格式的选题审批表与任务指导书、查看学生是否上传了论文的最终稿件、对最终定稿的论文进行电子签名等。签名意味着此次论文指导过程即宣告结束,学生和教师再也不能对论文、审批表、指导书等各种表格进行任何修改,当然下载和打印功能依然保留。

2.3 学生子系统

依据学籍管理系统提供的学号和密码登录后,学生自动进入所在的专业领域,并根据学生的专业、年级等属性自动显示待选论文题目,学生通过查看论文题目和要求后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然后等待教师确定或拒绝,当选择某教师的学生人数等于系统限制后,其余学生则不能再选此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选择好论文题目后系统还提供其他功能,如根据教师留下的联系方式和教师联系,在选题系统结束前可以更改自己的选题,选题确定后在线下载打印全校统一格式的论文封面、论文中期检查表、开题报告等表格。选题的确定意味着学生进入到论文设计阶段,可以把论文初稿上传至服务器,以便指导教师进行在线查阅,给出修改意见,然后根据修改意见,不断修改自己的论文,直到最终定稿为止。定稿后,教师进行电子签名,学生再也不能修改,至此论文完成。

2.4 管理子系统

管理权限属院系专业负责人或相关领导,不同权限的管理员登录后根据自己的权限进行操作,如专业负责人只能关闭、打开所属专业的各个子系统,教务处和学校领导可以管理全校系统。其他功能包括输入(打印)论文成绩,下载全校统一格式的各种表格如开题论文记录、答辩记录、供选题情况表、选题分类统计表、指导教师配备表、毕业论文(设计)情况统计表、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统计表等,以及根据自己权限查阅有关专业、院系甚至全校的学生上传毕业论文的情况,指导整个毕业论文过程。

3 结语

系统的实现采用Linux平台和PHP语言编程运行,免费的MySQL数据库不但稳定而且免费,与PHP结合堪称完美。系统具有高效、免费、易维护的特点,只要极其廉价的硬件投入,就能为校园网上的全体教师和学生服务。

尽管开发成功后的系统已经在湖南农业大学校园网上运行多年,且切实减轻了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仍然存在不足:

1)不同专业要求明显不同,有的专业如机械制造等所传论文由于包含若干图形,所占空间极大,这导致上传论文分配空间不均衡;

2)有的专业涉及字符异常生僻(如各种外国文字、少数民族文字、古代文字等),故程序设计时一开始就要考虑到字符编码问题;

3)系统正常登录依赖于学籍系统和人事系统的正常运行,若相关系统崩溃,则本系统使用亦成问题;

4)教师出题后上传至系统等待学生咨询,学生选题后等待教师指导,二者过度依赖机器,造成交流过少。

故需要加强管理,人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传统论文指导方式人性化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康星华.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浅论[J].教育与职业,2007(29):46-47.

[2]李卫祥,李长萍,冀满祥,等.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

305-307.

[3]毛洪贲,殷德顺,郭娟,等.基于.NET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0):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经管类 应用型人才 教学实践体系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企业对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许多高校对学生进行培养时,都是比较注重专业知识方面的培养,而对于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为了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及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就培养高职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作以下分析。

2.如何构建高职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2.1优化培养教学方法

(1)设立可选实践教学项目。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不同在于,理论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而实践课则不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同一专业的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这并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通过设立毕业论文(设计)等可选项目,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要写毕业论文还是要做毕业设计[1]。

(2)设立创新学分。即在第一课堂(课内)设立创新学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专业特点等参加校级以上的科技竞赛,或参与企业事业单位或教师的研发及咨询课题等,以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获取创新学分。

(3)增设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在实验教学方面,学校除了要根据课程知识点来设置单项性验证性实验项目,还应适当增设对各专业、各管理环节之间进行有效衔接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可以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为指导,对综合实验课进行规划,ERP综合实验课以ERP为核心,构建了跨专业的实验平台,其把波士顿矩阵分析、360 度绩效管理、SWOT 分析、平衡计分卡以及五力分析模型等进行有效结合,每个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准备知识等方面,从而可使不同管理课程之间实现有效衔接。通过此实验教学,可使学生对企业的运作流程以及各管理环节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从而可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完整。

2.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2.2.1课程实践

(1)开展单项性实践,即在各专业课程之内设置实践项目时,内容形式可多样化,如小组设计/策划、企业实地考察、软件演示、案例分析、行业专家进课堂等,对实践项目进行设置时,教师应在大纲中对项目的名称、实践目的、实践内容、实践方式、学时、实践任务等进行有效明确,对于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实践项目,教师应制定相应的实践指导书,以使学生按照指导书完成相关实践。

(2)开展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学校可鼓励并引导学生开展和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以使学生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加强对专业知识及相关业务流程的认识,此外,学校也可结合本专业的具体情况,设立具有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并可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对相关活动进行自主设计、组织、评价及管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得到一定增强。

(3)开展课程综合性实践。课程综合性实践指的是在一门专业课程学习完毕后,结合本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完成一些综合性的实践任务,可通过单独开设实践性课程,如课程策划/设计、专业业务软件模拟等,并让学生利用小学期以集中方式完成相关实践,如果学时要求不多,也可在课程结束后完成相关任务。同样,如果实践任务的操作性较强,教师应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指导书等,以使学生结合指导书完成实践任务。对于课程综合性实践的内容,则可结合专业的具体情况来设置,如金融学专业可设置计算机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等,工商管理专业可设置商务谈判模拟、会计实务模拟等[2]。

2.2.2专业技能实践

对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时,应设计一些和本专业知识及理论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如可通过开展综合实训使学生对企业业务的相关情况有一定了解,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如市场营销专业可开设客户关系管理(CRM)实训、ERP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等,工商管理专业可开设财务业务一体化实训、企业供应链管理实务等。

2.2.3校企结合,顶岗实践

对于各专业中的实习环节,学生应对各专业目前已有的实习教学基地进行充分利用,并加强校企合作,以使学生有机会进行顶岗实习,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一定提高。此外,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还能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运营方式、对人才的需求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可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以使自己成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结束语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难度也较大,各高职院校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各专业的特点来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良好的专业技能,从而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经管类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第10条提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我国本科教学质量在世界上是先进的,但是也有严重不足,最为突出的就是实践能力较差。”

国外大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无论是工程实习、项目设计还是科研训练、实验等,都与社会实际情况紧密联系,源于社会,用于社会,如英国工读交替的“三明治”模式、德国校企合作的“双元制”等工程实践教育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国外大学增加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实践训练时间,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独立或合作的设计过程中训练能力,如慕尼黑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所占课时比例约为 2∶1,其中仅设计一项就包括大约 75 学时的专题研讨、150学时的项目设计和3个月的毕业设计。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贯彻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环节注重自主性、研究性学习。

我国本科教育要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以我校商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为例,对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外语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

一、我校商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商学院各专业的主要实践环节构成:

1.军事训练,安排在第一学期由学校统一安排军训2周。

2.课程实践教学,在组织本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模拟实验室分别安排一定的实验教学内容;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不低于总学时1/6的学时由企业家或实际工作者讲授。

3.专业综合实践,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为期8周。安排学生到专业实习基地或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锻炼。

4.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为期8周。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实习结束后,学生要提交符合一定要求的实习报告、由实习单位做出考勤记录和实习鉴定。

5.毕业论文,安排在第7、8学期进行,其中第7学期结合毕业论文专题讲座布置论文选题、确定指导教师,安排论文大纲和初稿的写作;第8学期安排8周进行专门的论文写作与答辩。整个毕业论文工作全程时间不低于6个月,共6学分。并且在第8学期的毕业论文工作期间安排专题讲座。

6.课外教育时间,每学期由学院(或系)组织相关的学术报告和各种专题报告,并组织学生参加。

以上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归纳为两类: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课内实践教学包括军训、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课程论文、课程实践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课外实践教学包括学生社团活动、各类讲座、专题报告、考证、自主实践、竞赛与科技活动、专业见习、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产学研合作教育等。这两类类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是层层递进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实践活动的递进而延伸,达到在课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课外专业见习和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如图1所示。

(二)商学院师资构成。

我校商学院现有教职工6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校级学术带头人1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归国留学人员3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教师总数的86%。由此可见,教师的学历达到了高等教育本科教学的要求。商学院教师年龄构成情况是40岁以下的教师占全院教师的60%以上,教师队伍结构年轻化。

(三)商学院专业分布。

下设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财务会计、物流管理等六个系,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财务会计教育、会计学和物流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规模在1500人左右。商学院现有实训室6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9个。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重视理论教学和科研,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老师在人才培养观念上还存在着浓厚的精英教育色彩,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延伸。

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有个别教师怕麻烦就轻避重,甚至干脆不搞实践教学。在实验、实习时只是走过场,不愿动脑筋,更不愿动手,应付过关了事。

1.教师科研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实践,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践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得不到老师的指导和解答,因此弄虚作假,搪塞了事,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认为实践教学仅是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

3.由于实践教学较理论教学难度大而有畏难情绪。实践教学不但需要教材,而且需要实物;不但需要与校内各部门打交道,而且还要协调校外有关单位。教学组织工作较复杂,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到实验报告批改,特别是野外教学生产实习,除去学生方面难于管理的因素外,其衣食住行安全保障及实纲的检查指导都要详细安排,同时还要协调好与实习单位的关系。

4.实践经验丰富资历深厚的教师往往讲授实践课时占比重较大的核心课程,但是缺乏实践指导时间。

5.有些课程实验室软件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企业实践经验方能教学,我院教师双师师资缺乏,高学历的年轻教师都是由学校到学校,没有实践经历,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时没有经验。

(二)实践企业方面的问题。

现在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来实习,因为那样一则会影响企业正常的运行,二则还得花费精力照顾学生的各个方面,这对追求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讲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对于经管类专业而言,学生人数多是少数企业难以消化的。即使有的企业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也只限于少数学生,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接收整班的学生。

(三)实践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

1.实践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以规定内容居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各种实践活动都是按规定进行,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课程没有制定专门的系统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标准,无法对实践教学质量作出公正的科学评价,仅是对学分、学时、考核等方面的定量规定,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

2.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缺乏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全程管理体系,各类实践活动还处于零散和孤立的状态。在对实训项目及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监控中偏离职业需求,造成衡量实践教学效果的较大差异,评价质量缺乏实质性内容的依据,实施的质量监控记录和监督程序化、形式化特征明显。

(三)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甄别、认识和良好的动手实践心理,没有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多数学生持急功近利的思想,过于追求“立竿见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以为只要聪明好学、安静听讲、勤奋刻苦,记住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实践中的现象或解决实际问题就能达到实践效果,而忽视了实践教学中对知识的探索内容,不能掌握在实践项目中独立、合作、适应、勤劳、乐观等多方面的技能。

虽然人才培养定位在基层管理者,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会做人做事。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内容中,更多地强调守则意识,内容上延续理论教学管理思路,注重教育领域的管理和特点,缺乏根据社会企业业务岗位特征和职业化需求。因此,实践活动看似开展得形式多样,实质上多数停留在接受型教育模式上。

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

针对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从而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一)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实践教学的文件,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水平;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把握上不但要从完善各类教学文件上下工夫,还要强化内涵,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真正深入企业一线积累实践教学的经验。

(二)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设置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就业素质要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开展实践教学,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或者其他指导实践教学的资料。

(三)将职业化要求的内容融合于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效果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中, 课程设计的时间可以安排在理论教学过程当中,但更多是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在理论教学之后,学生才有比较集中的时间出去做实际调研。因为涉及到其他课程的教学安排,所以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在每学期最后一至二周。

(四)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学校的开课情况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提前落实教学保障的各项措施。要千方百计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通过校企合作,厂校联合,学校与地方政府,其他社会组织协作等形式,建立数量充足,专业对口,互利双赢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使实习基地成为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

(五)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研究,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让重视实践教学的观念深入人心,把重视实践教学的措施落实到实处。在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对所有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以使他们树立职业观念,具备职业道德和技能;给教师提供各种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到对口院校接受培训或者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强化实践教学理念,增加实践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六)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全程考核评价。实践教学的过程评价包括教学文件、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综合测评,因此对于实践教学的评价要追踪全过程,建立督导听课评教制度、实践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和学生信息员制度,有利于实践指导教师的沟通交流并督促实践指导教师及时收集、分析反馈教学信息。

作者为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师,本文是河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正伟,刘东燕,何敏.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2]刘健.正确定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4(8)

[3]沈宏琪,麦林.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

[4] 祝志勇.“三位一体”校企合作顶岗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9)

[5]夏学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沈阳帅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6]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 [J] .高教探索.2010(1)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经济管理专业;职业素养;创业教育;创业培训

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毕业生人数猛增,就业也越来越难,很多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趋于走低,因此越来越强调和重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及有关素质培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结构性失业已经成为比较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经管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情况尤其如此。当前社会正面临着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低、创业困难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的两难局面,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正如职业素质素养的“冰山模型”理论所述[1-2],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部分仅代表其外在特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那部分,如从业动机、工作态度、敬业程度、团队精神和责任心等才是决定绩效优劣的主要方面。因此,要全面提高经管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就必须同时加大对大学生显性、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使其全面发展。然而,当前的高校更重视的是显性职业素养,对隐性的职业素养(主要是岗位意识和职业认知)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各个高校的大学生更多地热衷于获取各种资格证书,并把这些证书作为寻求好工作的主要筹码。显而易见,高校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如职业道德、责任心等职业意识素养不够重视。

2、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高校仍然以教师授课或专题讲座等活动形式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及求职技巧,虽然这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素养提升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与社会脱节,大学生没有与社会亲密接触,不能通过切身的实践活动锻炼和训练自己,从而使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因此,为了让大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在工作岗位上干出成绩来,要全面地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让其加强实践活动的锻炼,走入实际工作,与社会亲密接触。

3、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重视程度不够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高校把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作为其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标。但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人才是关键,高校应该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来培养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格健全、思想积极和道德高尚的合格劳动者和现代化建设者。当前,各高校的诸多考试和课程都是为了学生的就业和出国等目的,对其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视不够。尽管各高校也都设计安排并开设了关于在读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一些实践课程,但其目的主要是为解决高校就业率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素质和动手能力的整体提升,未能全方位提升其综合素质。

4、招生规模的扩大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经管类专业招生的规模持续扩大,加上许多大学新生向经管类专业转专业,造成了师资力量的相对缺乏,而缺乏实践和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难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经管专业招生规模扩大,造成相应的软硬件设施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大学生缺少综合的或系统的实践训练,导致实践能力较差。但经管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加上现在大部分学生并不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去参与实践,锻炼自己的实战能力,而是仅仅满足于学会老师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造成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实践能力差,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5、就业和创业的指导教育工作不够完善

一是专业型教师相对欠缺。大部分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老师大多是行政人员或由辅导员兼任,且新教师人数较多,缺乏实践经验和系统的职业素养培训。二是就业创业指导没有针对性。现行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大多是大班授课,各专业混在一起,没有根据经管类专业的具体需求设置就业创业指导课。三是对就业创业课程缺乏全方位的指导。大部分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落后,注重就业创业政策与程序的宣讲,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学习成才、就业创业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辅导。

二、提升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1、重视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

在读大学一、二、三年级期间,高校教育就应该让大学生明确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来能够做什么?准备做什么样的人?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脾气、气质、性格和禀性以及兴趣、需求、动机、价值观等个体特征和个性倾向。同时,让大学生重视提高其职业道德、职业思想等,养成良好的行事习惯和职业作风,如未来社会岗位所需要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个人品质。

2、扩大在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渠道

一是高校应与企业联合培养大学生,扩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渠道和范围,或让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及科研实验基地。高校应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通过共建基地、联合培养的形式,让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就能感受到工作的氛围和环境。二是使大学生尽早融入社会和企业参与解决经济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三是邀请一些专家、专业人士或企业家来学校宣讲企业经济管理岗位的实践操作知识、企业文化和职业素质要求,完善大学生入职培训。

3、整体提升在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自我培养

一个人的素质的高低,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实践,获得一定知识并把它变成自觉行为的结果。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也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因此,一要早做职业生涯准备。大一为职业生涯探索期,在此阶段要让大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专业和职业、认识现实社会,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大二为职业定向期,要让大学生从个人特质、所学专业、社会环境出发,综合分析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大三为分化期,主要是确定毕业去向;二要让大学生巩固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加强专业素质培养,尽量开拓视野,关注行业新闻,注意经济管理案例分析,有针对性地为未来工作做准备。三要积累实践能力,让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团和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培养其沟通、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管理、创新、处理问题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四要有意识地培养其隐性职业素养,如吃苦耐劳、诚信、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等。

4、加强专业实践环节及软硬件建设,全面应对扩招导致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高校应加强专业实践环节及软硬件建设,致力于全面应对扩招所导致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实际上,实践环节对于工商管理本科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管理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可以增强其岗位胜任能力。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重视模拟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进行财务会计模拟计算、ERP沙盘模拟、人力资源管理和电子商务实验,为会计报表分析、情景管理模拟和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是贯彻必修实践环节,鼓励自主实习。毕业论文结合实际调研和专业实习,实现毕业论文写作的真实价值;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和实践活动,支持学生自主实习,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锻炼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三是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参与商界活动,丰富实践工作经验,从而充实教学,而且向学生提供了更好更多的实习条件和了解企业运作的机会。四是鼓励专业教师和高年级大学生主动承担企业咨询项目,实现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5、建设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和完善就业和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需要建立和建设一套完善的教师培养体制及其支撑体系,加强和完善就业和创业教育体系来进行职业引导,如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学习、支持教师到社会培训班进修、准许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定期举行班级集体听课,教师互相观摩教学,教学示范研讨会,授课竞赛等等,以加强培养经管类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加强和完善专业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经管类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是要么继续深造要么直接就业。因此,高校教师要在不同的阶段对于学生进行恰当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尽快地走出迷茫期,引导学生丰富大学生活。在教学体系中加入职业素质教育和规划相关的课程,同时配套本科生导师制,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引导,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规划和模拟招聘大赛,帮助他们进行个人职业规划。高校教师对于毕业后直接进入不同组织从事管理工作或者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应当在职业引导中考虑他们的志向和特点,通过性格测试预期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结合专业细分,有针对性地开设科学合理的专业课和企业仿真模拟相关课程,增加实验课时,鼓励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实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提供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中。

从当前高校经管专业就业形势的总体上看,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理论知识上的缺乏,而是实践经验和本身职业素养等方面的不足。由于当前教育上的诸多缺失,人才培养需社会需求的脱节,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要解决这些矛盾,作为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要与社会接轨,根据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自身专业方向,对社会需求做出相应的回应,这既是高校教育的社会责任,同时又是高校教育的社会义务。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来说,主要为社会发展培养经济管理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和持续性,其培养的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经济管理专业要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专业的软硬件建设,提升自身专业的社会效能,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培养对象的职业素养的教育,通过实践教育提升学生的隐性素养,扩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渠道,督促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这种教育的职能性和有效性。

作者:张克荣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第11篇

、教学任务:

1.本年主要继续担任科技英语的教学。第一学期继续承担的是《电子商务》的教学。这是我第二次带这门课,这次除了认真备好课外,继续不断扩展和电子商务相关的课外知识,争取在讲好课文本身的同时,给学生介绍和电子商务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次比上次讲解更详细,而且讲解章节覆盖更广,取得较好的效果。第二学期承担的是《计算机科学概论》的教学。这是我第四次带这门课。但是为了精益求精,我把课本详细地进行了整理,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在课件上补充了一些图片,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直观,增加讲授课人工智能这一部分,并且沿承以前的方式,针对大一新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每节课布置作业,坚持批改,及时了解学生听课的情况,对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重点讲解,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自己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在讲授计算机和电子商务相关知识中不能做到深入和精确,另一方面在教学进度和学生所要求的教学速度上未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这些问题是在新学年中我要努力攻克的,希望能在同事和自己的帮助下使得科技英语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2. 担任了信管0834班的英语教学工作。信管0834班是我从大一第二学期接班的,针对这种情况,积极和班主任沟通交流,了解他们以前的成绩,课下也和学生保持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学习情况,尽快完成我和学生互相的了解与适应。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地完成了从比较基础的《新概念英语》到难度加大的《新视野英语》再到四级强化的教学任务。结合上次的经验,针对各个学生鼓励教学,及时总结学生成绩情况。

在公共英语的教学中,深刻地体会到

了和以前上科技英语课的不同。公共英语课强调的是英语基础词汇和应用的培养,而且小班教学更需要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所以虽然担任的都是英语课的教学,但是要因材施教,学会在不同的课程中转换角色,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承担了06级英语专业汉英翻译和07级英语专业汉英翻译的教学任务,翻译是英语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这门课之前请教了同事,参考了多本资料,教学中补充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点,通过大量的例子讲解翻译的理论,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由于这是第一次上这门课,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面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这意味着需要更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改进教学方法;

总体来说,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尤其是科技英语老师,在教学上不能浅尝辄止,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4.毕业论文指导

圆满完成了2010届毕业生论文指导的工作。这次所带论文涉及经管类经济、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等方面,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也加强了这方面的涉猎,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的初稿、中期到终期答辩都给予学生认真的指导,最后十个学生都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论文,并有几名同学获得优秀论文的荣誉。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针对性不强,都选择了大方向、大角度入手,缺少贴身的、时效性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例分析。所以,在论文的深度把握上还有一定的欠缺。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不仅帮助学生完成一门学业,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让我们老师也看到了学生们是如何看这个世界,感受着每一位即将步入社会的学子心灵闪现的火花。与其说是老师指导学生,还不如说是我们师生共同上了一回社会大讲堂。

二、班主任工作:

10年下半年接任了英语0612班的班主任工作。这对我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领域。刚接班就面临着校区搬迁的工作。在学

校和系部的缜密安排下,我积极和同学沟通,向同事请教带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得搬迁的任务得到圆满的完成。后来在学校的严密部署下,在甲流期间坚持每天按时到教室测量体温。后半学期和考研学生一起拼搏考研,及时了解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压力,与他们及时交流,不时为他们鼓劲。在这虽然不长的一学期的工作中,深深体会到了一名班主任的责任重大和工作的不易。

第12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由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的,到社会各行各业、基层单位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中层次创新人才。相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其更侧重于“创新”。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应用性不强,创新能力欠缺,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按照社会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加快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专业化

大部分高校注重专而精的人才培养模式,多以经济学、管理学为基础,对经济领域和企业管理中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学习,以经济、管理、营销、财会为核心,教育过于专业化,知识与其传授相互割裂,专才教育成为培养人才的目标。因为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基本相似,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学生在就业中受到地方院校品牌的影响,存在就业压力大、优势不明显的弊端。

(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滞后

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更新相对较快。然而在学生实际的培养中,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落后于快速发展的管理实践,有时教师的一本教案能讲好几年不变。而且多以课堂讲授和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小。对学生的考核仍以闭卷考试为手段,与其专业特性不吻合。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过多讲求“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教学手段的创新,这些都影响了专业培养人才的质量。

(三)教与学分离

我们所说的教学关系应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认为教是老师的事情,学是学生的事情。教师只管教,往往两个小时的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一言堂,老师只关注课堂知识传授,只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敷衍了事,只为考试通过。不能做到师生互动教学,往往存在学生玩手机游戏、睡觉等现象。

(四)实践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表明,财经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通过实验训练、写作训练、课堂演讲与辩论、定期到生产单位参观学习、社会调查等手段得以培养和提高。通过训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但在实际调查发现,财经类专业实施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表现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上,这是与学分相结合的唯一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各院校普遍存在实验教学学时少,实验教学形同虚设。尽管有些课程也安排了实验课时,但由于教学条件不具备而无法落到实处。因此,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多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差。

(五)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考核,管理上存在盲区

没有针对教师和学生制定关于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方面的考核标准和奖惩措施,使得教师缺乏对创新理论和教学方面的研究,而学生由于缺乏激励和指引失去创新的兴趣。培养目标上体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些目标有没有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考核标准,这就使得培养目标与实现目标之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

二、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确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针对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经济管理专业的定位应该是:应用性突出、特色鲜明、影响力稳步提升的区域经管类人才培养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坚持应用性,重视实践性、增强适应性”的办学思路。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直接为教育、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原则

1.体现基础性原则。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等课程模块,并根据经管类专业培养特点,增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中,开设本学科公认的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中设置“理论素养模块”。以此奠定本专业学生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为今后的应用型课程学习和个性化课程模块选择做好知识准备。

2.加强实践教学的原则。紧紧围绕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不放松,课程体系体现应用性,教学方法重视应用性。加大以各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时数要求,各类课程中增加讨论课、实践课的课时要求;在专业方向课程群中增设一定学时的专业方向实验或实训课程。加大专业选修课中职业技能模块的教学时数和学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

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地方本科院校要整合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调查、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等实践环节,合理安排各实践环节,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处理好课程结构中理论课程学时与实践课程学时的比例关系,打破我国高校传统的“7+1”学期安排体制,大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和技能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地方院校要设置课外必修学分。课外学分是对学生在第一课堂外实施的一系列创新和技能活动中取得的成果给予一定的学分,并作为毕业的学分计入学生毕业总学分和成绩档案。实施课外学分能大大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

1.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首先应着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并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上,不断加强对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高校应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例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管理、角色扮演、讨论班、网上实验等。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发展,使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更贴近实际、更加有用,因而上课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才好。

2.改革教学手段。由于经济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因素的变化和互相牵制客观上要求学校必须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直观性、动态性和大容量的信息,使教学内容实现了对时空的超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考试方法的改革。考试方式可采用闭卷、开卷、口试、小论文、课程设计、文献综述等方式进行。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可以丰富对学生能力检查的手段。

(五)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地方本科院校在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可以从学校和社会两个渠道入手。

1.学校渠道。首先,学校应从整体上把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素质结构和能力要求。应根据经济管理人才需求组织专业建设,修订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依据。同时,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考核和奖惩办法,从制度上加强对教学管理的规范。学校可以成立教学督导组,制定督导工作条例,督导组成员由校内外的学科专家和优秀教师组成,形成教学质量监控的合力。其次,教师要明确所授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和教学要求,根据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组织教学。教师之间应开展互相听课、评课、观摩教学、教学讨论等。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评课活动。评教一直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监控手段,今后应进一步强化学生评估教学问卷的质量,使学生对教师授课等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

2.社会渠道。学生就业之后能否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中创新能力如何等都需要用人单位进行反馈。通过用人单位和指导教师的观察,可对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后的情况进行监控。通过对毕业生素质的跟踪调查,可以深入了解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效果,发现质量监控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