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8 15:2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空间思维训练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社会提倡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环境中,社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该文作者基于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结合艺术类专业的训练方法,分析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课程从传统的平面艺术思维转向立体的空间思维,开发具有发散性与联想性的思维创新课程训练。高校艺术专业通过平面转向空间的思维创新课程训练,可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创新;平面;空间;思维;训练
在社会需求大量应用型人才的情况下,各高校都积极创新教学思维,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将来的教学方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新兴的艺术设计类行业不断出现,社会对艺术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相应不断增加。在这种环境中,各高校都开设了各类艺术设计应用型的专业课程。从20世纪60、70年代起,在社会各方面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各高校逐渐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如今艺术设计理念日新月异、专业范围已有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高校艺术类绘画专业教学课程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培养具有深厚美术功底和较高艺术应用能力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一、现代大学创新思维培养应用型人才
现代美术不仅是美术技艺教育的学科,也是一门以创新为生命的应用型学科。创新是现代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创新思维作为现代艺术的灵魂,在艺术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艺术从业人员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加强开放性思维训练,并注意打破思维定式,这样才能最终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1.创新思维的性质
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智慧,表现为思维的跳跃,是一种能动思维模式。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在思维中不断地加入异质成分。创新思维方法是用超越性的智慧组织、协调思维对象要素的途径和思路。创新思维方法总是表现为对一般性思维方法的应用。创新思维是一种积极的、智慧的、策略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进行创造性、创新性、独特性的构想。
2.艺术创新思维中的思维方式
其一,发散性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展开,通过对思维对象的属性、关系、结构等进行重新组合,获得新观念和新知识,或者寻找新的可能属性、关系、结构的创新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方法的分类:过程发散和结果发散;理论发散和操作发散;个体发散和群体发散;理性发散和灵感发散;线性发散和立体发散。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精细敏感性、独创性的基本特点。其二,联想是诗词艺术中常用的思维方式。联想的功用包括拓宽思路、充实内容、表达感情、深化主题。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由此可以看出,优美的诗词作品大都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联想的思维方式。联想思维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绘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观念绘画,创新思维、创新的意念是观念绘画作品成功的先导。美术学院培养学生速写、素描写生的能力,还培养学生画记忆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画想象画的能力。因为画想象画的能力就是创新思维的能力,也是创作能力。试想一个无法想象出一个水杯在空中划过的形象,无法把想象的形象画出来的人,如何成为优秀的艺术家?通过以上对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的了解,笔者认为高校对传统绘画专业课程的改革创新,应实施从平面到立体的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上文对创新思维的本质和具体的思维方式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绘画专业应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就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换言之,绘画专业应以锻炼学生平面思维与立面思维结合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目的。
二、部分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陕西部分高校艺术类绘画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设置现状
其一,西安美术学院的本科专业设置①,见表1。其二,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国画系、油画系、视觉传达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理论系、动画系②。从专业设置上看,没有绘画专业。其三,西安交通大学艺术学院课程设置: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动漫设计、游戏设计、油画、雕塑、书法③。在专业设置上,没有绘画专业。其四,西京学院艺术类专业设置: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艺术设计、动画④。从以上四所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设置可以看出,只有西安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有绘画专业。绘画的课程设置数量远大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的绘画课程数量,并且课程设置体系完整,有良好的延展性。
2.结合部分高校绘画专业设置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现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建筑与艺术系绘画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绘画专业,掌握美术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一定艺术理论素养和系统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绘画表现能力与创作能力,能够在艺术创作单位、文化产业单位、大专院校、报刊、媒体网络部门从事艺术创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中外建筑史、艺术概论、色彩水粉、素描静物、速写、素描人像、构图学、色彩水粉静物、色彩水彩风景、素描人体、国画花鸟、国画人物、国画山水、书法、综合绘画、壁画、油画人物、油画风景、油画静物。绘画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的美术专业领域非常广泛,从西方绘画的素描、水粉与油画到中国传统的书法和国画艺术。作为绘画专业的美术功底训练课程,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都是应涉猎的范围,都是绘画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美术专业课程。笔者作为一名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根据自身的美术学习经验,认为西方美术与中国的书法和国画,都需要进行长时间、多阶段、系统的学习,所要付出的努力不亚于高考艺术生在专业考试阶段所下的功夫。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后,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西方美术和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功底,但要取得优良的成绩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西安美术学院油画专业与国画专业的学生在经过大学四年的专业训练后,打下的美术功底可以说是非常牢固的。那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的学生与他们进行竞争,则会处于不利的地位。以上是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建筑与艺术系绘画专业的现有课程进行的具体分析,其结果是一目了然的。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针,绘画专业应该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
三、传统绘画专业如何与创新思维训练方法相结合进行改革
1.通过概念解析绘画的性质特点和发展
绘画是指以色彩和线条在平面上描绘形象的美术种类。它是运用笔、刷、刀、手指等工具,将颜料、墨汁、油墨等有色物质,用挥洒、涂抹、拓印、腐蚀等各种手段转移描绘在纸张、纺织物、木板、皮革、墙壁或岩石等平面上,以线条、块面、色彩、明暗等造型因素,通过构图形成视觉形象的画面、图像。中西方绘画发展至今,由于彼此的借鉴、交流,均可根据材料工具分为水墨画、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等。许多画种还可细分,如版画有木刻、铜版、石版、胶版、丝网版等;中国画有写意、工笔、兼工带写等样式;油画可分为无光和有光;壁画除传统湿壁画、镶嵌画外,更发展了众多材料和技术各异的新型壁画,如壁画可以是雕塑的形式;等等。随着现代美学观念的发展和多样化材料的出现,现代绘画逐渐打破固定的定义范围,不局限于在特定的某一平面上进行创作,而是向空间的方向发展。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再受固有观念的束缚,有了更多的新方向。
2.绘画专业的课程创新思维训练方向
从西安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课程设置看,其中有对学生平面与立体的空间多方位的思维训练,这方面的训练课程有三大构成、计算机辅助应用、电脑美术,实现了从现实到空间再到虚幻的平面到空间的思维训练。通过2015年12月在西安美术学院举办的“中英国际素描交流展”来看国外美术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成果,展览分为中方与英方两部分学生的素描作品展示,并在展览期间举办了三场学术讲座。中方讲座内容为“激进年代的努力——华东分院与浙江美院的素描(1949—1976)”和“从规矩到自由——说说素描”,而英方的讲座内容为“从基督教到存在主义——英国绘画与素描简史”。讲座基本上讲述了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绘画素描的发展状况。笔者在观看画展时对一部分英国的素描作品感到震惊,如詹姆斯•布鲁克斯的作品《大脑交流空间》,乔•斯托克汉姆的《计时器移动》,乔伊•杰拉德的《人群新奥尔良》。展览中的一些作品颠覆了中方观众的绘画观念。如,对于上述三幅素描作品是否算得上是素描绘画,存在一定的争议。上述三幅作品以平面设计图的样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中国的素描作品中完全找不到类似的痕迹。从这些绘画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英国的美术教育带给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成果。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绘画专业应以培养具有开放性、发散性创新思维、美术专业功底与创新设计能力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为目标。美术功底在空间维度属于平面维度,在应用性美术领域,除了需要平面维度的创新思维,平面向空间转换的立体创新思维也是必需的。而现阶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注重平面空间绘画的训练,缺乏发散性思维训练。因此,绘画课程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的平面创新思维向立体空间创新思维转换的训练。
3.结合创新思维训练的绘画专业课程内容改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在应用型设计课程方面虽然开设了室内设计和景观装饰艺术设计两门应用型课程,但是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递进的延展性基础课程作基础,没有在创新思维训练上进行完整的平面与空间的创新思维训练。设计课程之间应具有逐步递进、相互延展、相互联系的关系,这样才能进行发散性的平面与空间创新思维训练。三大构成设计课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是设计的启蒙课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都没有开设。三大构成由德国的几位著名设计师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格罗皮乌斯创立,并于他们执教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内开设。三大构成课程是设计基础入门课程,世界各地的设计学院都相继开设了。而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现代从事艺术设计创作的工作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更好地促进艺术创作者的意念转变为现实的作品。书法与中国传统技法(山水、白描)两门课程是绘画专业必须开设的,大一学年开设应用艺术的入门课程——三大构成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大二到大三学年开设书法和中国传统技法课程。综合绘画课程是不限制绘画材料,使用任意材料进行绘画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开设四个学年。但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四年的综合绘画课程没有系统的应用性训练和延展性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单一,范围过于广泛。这门课程教学可以借鉴建筑学专业、环艺专业开设的设计初步课程的授课方式。设计初步课程共分为设计初步一、二、三。而综合绘画的课程设置可以借鉴设计初步的课程设置,也可分为综合绘画一、二、三、四。一到四的综合绘画教学内容按软质材料到硬质材料再到软硬综合材料相结合的教学步骤进行安排,逐渐使学生认知与应用材料,并运用联想与发散性创新思维,解放学生的固化平面思维,指导学生完成立体思维的综合绘画作品创作,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这样使学生可以通过几次课程学习,逐渐认识构成艺术与材料的性能,并学会运用不同性能的材料完成完整的、有品位的综合绘画作品创作。几次课程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从平面绘画形式逐渐转向立体的绘画形式,使学生完成从平面到空间的开放性发散思维训练。壁画课程的内容也可以从传统平面绘画转向立体空间壁画的设计、绘画,如装饰壁画、建筑立面装饰壁画等当下应用面比较广泛的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能够充分促进学生在开放性与发散性的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并且可以将壁画的平面构成形式运用到综合绘画中,使学生与不同材料对话,完成发散性创新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明白平面思维与空间思维结合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结果。
结语
以上是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绘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分析,对于美术设计类院校和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有一些地方分析得不够深入,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教学问题,还需要相关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改革。
作者:朱陆洋 赵静 侯建伟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注释:
①西安美术学院招生信息网.
②陕西师范大学招生信息网.
③西安交通大学美术学院招生信息网.
④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思维;训练方法
依据《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和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育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这种轻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见,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有效的思维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促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探索关于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目前还处在实验探索中.但根据思维训练的目标与指导思想,以及广大教师多年来的探索研究,以问题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已初具雏形.依据数学思维的问题性特征,我们可将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概括为提出问题、展示新课、思维扩展.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问题暴露、思维点拨、启迪和诱导者,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获取者.
1数学思维及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其能力主要是: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思维论是思维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构成数学课程论、学习论的灵魂.数学教材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贯穿各个知识点.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思维,发展思维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独立进行.因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2学生数学思维受阻的两大常见原因
2.1数学思想方法缺乏.
由于学习方法的缺乏而严重制约学生的有效思维的状况普遍存在.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一遇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题目,就傻眼了,不会运用以往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永远只是会解决旧问题,而不会解决新问题.
2.2思维惰性造成思维模糊.
思维模糊主要表现在对关键信息感知把握不准,观察只停滞在感知表象中,即使撞上关键信息,也不能加工形成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致使思路受阻,从而懒于动脑,久而久之,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学生往往遇到难题,不是等着老师讲解、就是请教家长和同学,就是不愿去独立思考,这是学生思维障碍的最普遍原因.
3数学思维训练的若干方法
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五种方法入手.
方法1情境引入法
创设问题情境,要具备有效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但在创设中不要过于牵强附会,如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公开课时,设计了如下的引入:“同学们,唐僧师徒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后,佛祖要奖励他们,在奖励之前,佛祖再考悟空.题目是:已知E、F是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上两点,并且AE=CF,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你能替悟空解决这个问题吗?”,很明显,这位教师的情景创设,与问题本身毫无关联、牵强附会,是不妥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寻找思维素材.其次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设计一些具有疑问性、思维性、说理性、扩散性等特点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思维角色,成为思维的主体.
方法2概念剖析法
在概念教学中,要体现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它集中表现在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它要求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能深入细致地考虑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双曲线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已有椭圆概念的基础上,对双曲线的定义:“在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这两个定点间的距离)的动点的轨迹叫作双曲线.”的理解时,可提出:
1.定义中“平面内”可以去掉吗?(不可以,若去掉就在空间上考虑了)
2.如果把定义中“绝对值”三字去掉,其轨迹又是怎样呢?(双曲线的一支)
3.定义中括号内的条件“小于”改成“等于”,这时点的轨迹是什么呢?(两条射线);若改成“大于”,这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无轨迹)
4.若定义中常数为0,则点的轨迹是什么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这样,对概念多提几个问题,既帮助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概念,克服思维的表面化,又能引导学生善于观察问题和深刻地思考问题,从而实现思维的深化.
方法3空间模型法
探索研究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思维操作的关键是激励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如:立体几何的入门教学时,可以这样提问学生:6支长短相同的笔能摆成4个三角形吗?同学们试试看!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仅局限在一个平面内,无论如何也摆不出来.这时,他们就会产生疑问,真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教师可予启发:如果这6支笔不一定放在同一个平面内,竖起几支试试看,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空间,很快就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给出正四面体模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这样的入门设计,能有效地打破已有的只在一个平面上思维的界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欲望.
方法4过程渗透法
教学过程是知识的形成阶段,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扩展.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质变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渡过思维操作的“关卡”,以实现思维发展.教师要切忌用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思维,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思维的关系,即:“已有知识――思维――新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思维,但不能取代思维.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潜力的挖掘,发挥其既是知识的产物、又是知识媒介的双重作用.
方法5信心激励法
增强学生学习恒心,有助于数学思维持续、稳定发展.恒心表现为学生是否具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它是学生成才的关键,放弃就意味着失败,在新的课程中提出自主探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觉地独立地应用已知的条件、思考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出独特见解,使数学思维训练得以持续发展.这样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学生又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困难、障碍,获取成果与方法.学生在反复地强化训练中,不断锻炼出自己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数学思维训练提供精神支持.
[关键词]写作学理论写作思维研究高地 技巧
[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01-03新时期以来,写作学理论研究迎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写作学研究队伍之庞大、研究活动之活跃、研究气氛之浓厚、研究领域之广泛、思想观念之开放、学术观点之新颖、研究成果之丰硕等,可谓前所未有。因此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写作学研究的“春秋战国时期”。但写作学研究天生就注定是艰难的。写作学把所有写作活动,包括应用性、非应用性写作都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这本身已是一项异常复杂浩大的工程。而要在理论上把所有文体的写作都统摄起来,构建起能够涵盖所有写作活动的“大写作”理论,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困窘。因为有两大写作门类即文学、新闻学早已自立门户,分别发展成为了范畴清晰、内涵丰富、理论体系完整的独立学科,而写作学研究尤其是“大写作”理论体系的构建又不能不涉及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这是写作学研究遇到的一大难题。
然而,写作学理论的构建并非没有价值和意义,也并非没有空间和前景。首先,写作活动是人类最古老最复杂的智力活动之一,也是创造和传承人类文明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面对历史如此悠久、内涵如此丰富的写作实践活动,在理论研究上是不能无动于衷或留下空白的。其次,写作行为尤其是公文写作是治国理政、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方法。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所说的文章,是指当时流行的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各种文体,即所谓“四科八体”。除了诗、赋属于文学体裁外,其他六种文体都是公文类或准公文类的日常应用文,这些文体各有要求和特点,正如曹丕所指出的:“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可见,曹丕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首先指的是公文,其次是日常应用文,最后才是文学。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他比曹丕说得更加明确。古代先贤们早就深刻地认识到公文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都不会消失或减弱。再次,写作学研究的主要是写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特点、基本方法、表达技巧等问题,落脚点和核心是研究如何去“写”、如何去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即使文学、新闻学已自立门户,但并不影响写作学从“写作”的角度去进行研究,从而探寻和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基于上述理由,建立起既有学术价值又具有指导性、实用性的写作学理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现作学理论的提出与初步构建,肇始于20世纪初叶,至八九十年代迎来了发展的兴盛期,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观,各种学术观点、学术见解,各种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有人从国外引进和借鉴新理念新方法,有人从中国古代文论中汲取营养寻找策略,有人从其他学科甚至自然科学中搬来救兵活学活用,有人则试图把各种理论相互打通、融为一体。于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认识论、反映论、方法论、技巧论、哲学、美学、思维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被纷纷引入写作学研究领域。以培养写作能力为旨归的教学方法也纷纷涌现,各显神通。经过二三十年的大破大立,过去那些静止而封闭的写作理论被彻底打破了,新的写作学理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薄、单调、僵化和乏味,虽然还称不上是丰肌劲骨、枝繁叶茂,至少已是生机蓬勃、活力充盈!
覃可霖是新时期以来投身于写作学研究与教学的庞大队伍中的一员。他不是一个被众多目光所关注的人物,却是一个在写作学研究领域不可被忽视的坚定的探索者。覃可霖为人笃诚谦和,作风扎实,处事低调,在写作学研究最为喧闹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新概念、新方法、新旗号满天飞的时候,他不跟风,不凑热闹,不参与争论,甚至很少参加写作学界的研讨活动。他只是冷眼观察,潜心读书,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若干年后,当许多曾经热血沸腾地在写作学研究领域里纵横驰骋的才俊们纷纷转身他顾的时候,覃可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学术领地,仍然在写作学研究的天地里披荆斩棘,埋头耕耘。他在学术上可谓一生执着,心无旁骛,而正是这种坚持和沉稳,终使他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学术成就。
覃可霖选择写作思维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认为思维是写作活动的总开关,是写作行为的“统帅”和“灵魂”,循着思维的路径可以更好地窥探写作的奥秘,揭开写作的神秘面纱。“过去,人们习惯地认为主题是文章的‘统帅’、‘灵魂’,实际上,对写作行为起着‘统帅’、‘灵魂’作用的恰恰是‘思维’。思维直接影响着主题的酝酿、萌生、成熟及表现过程,它是每个作者在文章动笔之始就已存在于自己头脑中,并且影响着整个写作过程。”从思维的角度切入研究写作活动,这是一个富于创新性的选择,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选择,但覃可霖没有畏惧和退缩。他犹如一位胸有成竹、充满自信的地质勘探师,他相信自己选择的勘探点,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选定的地方打出一口深井来。他成功了,他的深井打到了泉眼上,甘洌的清泉喷涌而出。他在写作思维学研究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先后发表了《写作思维理论研究》、《论写作思维与语言的多变性》、《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一批论文,出版了《写作思维学》、《写作思维技巧》等多部专著。其中系列论文《写作思维理论研究》荣获广西社科研究最高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以自己的坚毅与执着,以自己的智慧和成果,站到了写作思维学研究的制高点上,获得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现在,他的又一部新专著《写作思维与技巧论稿》摆到了读者面前。这是一部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的、集中体现其研究水平的理论著作,一部凝聚了作者大半生心血的生命之作。纵览全书,有几个特点是相当突出的。
一是系统性。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是写作思维论、思维技巧论、教学训练论。从原理到技巧,从理论到实践,三大板块,三个层次,每个板块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密切联系、相互支撑,从而搭建起了较为系统的写作思维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作者指出:“写作离不开思维,而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则能更好地进行写作思维,充分调动思维的活跃性,从而更加有利于进行写作。写作思维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重要的条件,而写作技巧则是写作中的催化剂和油;如果说写作思维是自由的想象空间,那么写作技巧则是有规律可循的经验总结,两者并不脱离,正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样,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思维才可收放自由,两者相辅相成。”写作思维学内在逻辑关系的阐述与揭示,为写作思维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学理上的基础。
二是创新性。思维科学是研究人类具体思维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新兴学科。大约二十多年前,经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大力倡导之后,这门学科受到了学界的普遍重视。一直默默关注着写作学研究前沿动态的覃可霖敏锐地意识到,运用思维科学来研究写作活动,或许是揭开写作奥秘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写作理论研究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按钮。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覃可霖更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断,更坚定地认为“写作就是思维”。由此,他选择在一条人烟较少的学术道路上开始了艰难的跋涉之旅。写作行为离不开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与心理活动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使之融会贯通,是作者在研究中面临的一大课题。对此,覃可霖既有清醒的认识,也有充分的准备。“按照人类思维的本质来说,人的思维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思维科学中的很多概念,如意识、潜意识、灵感、想象等,也都与心理学中所运用的相同、相通。因此,人们常常把心理学看作是思维科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钱学森教授又曾说,心理学应该属于思维科学范畴。但就实际运用看,思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常常也是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而心理学所涉及的许多问题,也常常是思维科学所关注与重视的问题。二者是交叉、渗透,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关系。仅就思维活动而言,思维科学要研究的问题,心理学也要研究,正是这样,我们把心理学置于科学的原则指导下,作为思维科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这就更有利于在更为广泛的理论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去研究写作学科,重新探讨写作学科的规律性及其研究方法,从而建立现代化的学科理论体系,这是符合写作实际及其发展规律的。”覃可霖认为,要研究写作学科,就必然要研究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及其规律,这样,才能切合实际地解决写作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建立、行为实践以及写作教学中的具体活动等问题。因此,他把写作心理、写作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相关的学科理论借鉴过来,从而丰富了写作学研究的内涵,拓展了写作学研究的领域。
三是深刻性。写作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因此自始至终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它呈现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在写作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以观察力为基础,有赖于想象和联想的参与,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巧妙结合,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它是写作中获胜的‘法宝’之一。”把创造性思维置于写作活动中的关键位置,这样的认识和观点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深刻的。但写作中的思维活动又是异常活跃、微妙而又复杂的。“我们考察整个写作思维活动,发现在写作思维中并不是只有一两种思维方式在进行,而是多种思维方式共同参与,互为作用的。在前期思维中较常见的思维方式有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灵感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因此,作者对写作活动中的思维活动、思维现象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和阐述,尤其是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和阐述有颇多新颖独到之处。灵感是在写作活动,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思维现象,古人对灵感这种神奇的现象早就有过精彩的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晋・陆机《文赋》)但因为灵感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维现象,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容易说得清道得明的东西,因此长久以来很少有人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即使触及也往往是浅尝辄止。“”期间,灵感更是被当成唯心主义而成为研究的。彻底打破这个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80年,钱学森在《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第一次把灵感现象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提了出来。次年初,钱学森再次明确提议,把灵感思维学同抽象思维学、形象思维学作为基础科学来进行研究。自此,灵感受到知识界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的学术话题,探讨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在本书中,覃可霖对灵感思维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概括出了灵感思维的五个表现特点即突发性、模糊性、跳跃性、综合性、意象性等,并对灵感思维赖以产生的条件和机制进行了颇为深刻的分析,显示作者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四是实用性。《写作思维与技巧论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注重写作理论对写作实践的指导性作用。书中“思维技巧论”、“教学训练论”两大部分,对指导写作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训练论部分,作者十分强调写作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敏锐性、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同时,作者依据人的思维规律和特点,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精心总结和设计了一套写作训练方法。作者认为:人的思维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由低往高发展的阶梯式层次,而写作教学要进行思维训练,也当相应的遵循这么一个由低往高的训练程序,即形象性思维训练、逻辑性思维训练、灵感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等,各个层次的思维训练贯穿着整个写作教学过程。这是一种基于写作思维学理论的系统性较强的训练方法,也是指导性、实用性较强的训练方法。或许,这套训练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写作者,但至少为写作训练开启了某种新的思路,提供了某种有益的启示。
覃可霖教授大半辈子都是在大学里从事写作学研究与教学工作,长期兼任中国写作学会理事、广西写作学会副会长、广西思维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近年来,除了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和笔耕不辍地著述之外,还担任硕士生导师,致力于培养薪火相传的年轻的写作学人才。如今,可霖教授已届耳顺之年,很快就要退出教学第一线了。作为老朋友,我很乐意写下这些文字,作为对这位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写作学事业的同行的敬意!
所谓主动思维训练法的实验操作定义,是指在学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扬教学相长,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培养创造个性(自主人格)为核心,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达到学生会自学、自评和自控,实现在求知实践中增强自我意识,强化学舌功能创造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双优发展的一种教学训练方法。
一、创设宽松,愉悦心理氛围,激发创造性思维
小学英语是入门教学,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儿童好动、爱说、爱唱,善于模仿等特点,通过说唱、游戏,使学生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言语、表情、态度等方面都应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怀、欣赏、肯定和鼓励,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减少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让他们有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学生所感受到的是一个自由安全的空间,在这里能够得到大伙的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都得到了综合培养和发挥。
二、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创造性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主动思维训练法,它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承认学生潜伏着极大的由已知转化为未知的原动力,千方百计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主动探索能力,从而养成大胆探索的习惯。
三、积极评价,鼓励创造性思维
学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学生只有处于一种积极、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中,才能激发出主动的内部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积极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评价还要因人而异。对于优秀生,平时教师肯定是宠爱有加,所以给他们的评价教师应该给予更高的要求,让他们觉得我是最好的同时,还要看到天外有天,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对于差生,教师要给予同样的关注和热忱,甚至是一些夸张的表扬,让他们觉得我每天都是进步的,我能跟得上大伙的步伐,一步步的消除自卑感。对于教师经常忽略的中等生,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得到的表扬和批评总是中等的,得到的关注也总是最少的,教师的评价则要让他们觉得我也能成为最好的,只是我还没有发挥我的潜力而已。
在教学中将主动思维训练法运用于小学课堂已经有一学年,在这之中,思维灵活性增强,能够灵活地将各课知识与英语相结合运用,纯粹做到了把英语作为语言来使用,而不仅仅是当一种学科来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开口大声说英语,在课外也能积极地用英语进行会话,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见解;课堂的趣味性浓厚,学生自学、自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地培养和发挥。
(作者单位 陕西省吴堡县第一完全小学)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教学改革;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 B8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our country building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for deep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jilin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o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hinking is the cor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Keywords: creative thinking; Education reform;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创造性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建筑设计(建筑创作)贵在创新。创新是任何优秀建筑作品必须具备的。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建筑设计人才是建筑学教育的核心部分,也是建筑教育界执着追求的理想。我们注重对在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毕业后的建筑设计实践活动中具有创新的素质和能力。那么如何培养既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本功,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建筑教育界探索和实践的重点,尤其对地方院校来说任务更为艰巨。
现状与困惑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下,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选择专业时仅仅是出于对未来就业前景的判断,而不是由于对自身特长、才华以及兴趣了解或者长期志向的前提下的一种选择。另外,这些年建筑学专业在招生时,各学校不是已取消徒手画的加试,就是流于走过场。所以我们现在的生源,美术功底相对薄弱,动手能力差,空间体验能力弱。尤其在学习初期并不适应建筑学以图形和空间为分析对象的思维方式。
由于学生美术功底薄弱,许多学校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表达技巧的系统训练,而忽视对建筑形态的认知,远离建筑设计,忽视了学生对建筑空间的体验,削弱了学生对空间形态的想象力。而空间形态对建筑设计的基础教育是更为重要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虚拟空间的应用大量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图纸与物质材料构筑的模型,成为建筑师之间甚至建筑师与业主、政府职能部门之间重要的交流媒介。然而由于我们对计算机的过分依赖,往往使我们失去了空间的直觉和想象,束缚了我们的创造力。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在设计基础阶段引导学生去加强实际的感性的认知和体验,把握主流。
目前建筑教育的培养模式
建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建筑教育的培养模式密不可分。各学校在建筑启蒙教育中,随着时间的不同、理解的不同、客观条件、生源状况等因素的区别,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体系。当代建筑设计教育的培养模式,大体可分为二种:
技能型(设计型)
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培养模式,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鼎盛期,至今仍为一些建筑院校所沿袭,主要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量的构图技巧和设计手法。强调了初步中的设计概念并引入了多种辅助训练以帮助设计开发,如平面与立体构成‘模型制作,简单元素构图与设计等,注重“体”的组合,以“感觉”为契机,培养实用型建筑人才。应当说这种培养拓展了早期训练中的多样和“类推化”思维。“构成”是这类教学的象征。
素质型(激发型)
我们这里说的素质型主要是以建筑设计综合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的现代建筑设计教育的新模式。这些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设计逻辑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社会文化的洞察力、实际设计潜在能力等。在教学中主要以“激发诱导”为核心的模式,通过多种训练手段激发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从而为自然进入下一阶段的设计课做好基础准备,而所有的基本技能。如表现、识图等全部融入这种设计训练课题,在每一个课题中强化一种表达能力:徒手钢笔、渲染、模型等。而选择的这些设计训练题目主要从学生熟识的内容开始,将设计的概念逐渐导入建筑,激发创造活力,其中往往带有一定的趣味性避免枯燥无味,如小物件制作,小空间布置,小型建筑作品重构等。
建筑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培养是建筑设计素质的培养,这种培养体系主要是运用创造心理学的理论,吸取建筑师创造思维的实践成果,遵循教学的内在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全面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素质,既理论素质、创造素质和创造方法。
探索与实践
我院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二十几年来基本沿袭了“技能+知识”的模式,期间也进行了多次的改革调整,但基本没有突破这一教学模式。这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也与其他的建筑院校拉开了相当的距离。因此,近几年我们不断探索各种教学模式,目的是将各个教学内容的“目标”与“结果”具体化到教学的各环节中去,强化学生设计创新的基本功训练。
增加“半创作”教学环节
在传统教学中,表现技法初步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需要接受大量的严格的手工绘图训练,掌握各种绘图技巧。而在基本表现技法的训练上我们以往多采用“临摹的”的训练方法。此种训练方法移自书画练习,根据不同阶段分为摹、对临、背临三种方式。
摹--------刚入学的学生,基础较弱、表现能力较差,以摹为主;
对临--------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基本功有一定的提高后,要求学生一对临为主。
背临--------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求达到背临水平。
此种方式往往会使学生的侧重点在掌握临摹技能和技巧上,忽视对画面中空间与环境的关系、色彩、光影、画面构图、质感等的设计思维训练。致使当学生进入设计阶段独立绘制方案的表现图时,由于“失去”了临摹版本变得无所适从,缺乏创作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大量使用,我们的建筑教育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减少手工绘图训练而代之以计算机绘图。而这一改革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许多学生没有认清计算机绘图也只是建筑表现的方法之一,而一味的沉溺于计算机,对基本功训练失去了热情和要求,绘图的能力大幅下降,还影响了设计方案的构思,导致学生的素质和修养下滑。
建筑师的基本功不仅指绘图能力,也包括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同时要培养审美能力。为了减少基本功训练的枯燥乏味,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我院学生美术功底薄弱的现状及现实的要求,我们在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中尝试,在临摹训练中加入半创作训练,并逐步以“半创作”训练代替传统的临摹训练。既在设计《课题练习任务书》时,不但提出规定性练习项目的要求、限定与参照的条件,而且留出让学生进行设计和创作的内容。例如要求学生临摹某一类建筑作品或某位建筑师的作品,以期通过临摹使学生了解其人的建筑设计风格,或某类建筑的特征。同时要求学生在临摹时变换角度,如从整体印象、空间特征、造型处理特点、构思方法等。从各种不同角度临摹,目的是使学生从中领悟,各种建筑要素的构成特质和结构关系。此种训练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适用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的各个教学模块中。
用建筑空间体验代替构成训练
我们认为在教学中,越清晰可见的活生生的、可现实体验的建筑空间展示,学生越容易理解和把握。我院设计基础作业中原先有一个“小建筑抄绘练习”,一般我们给学生准备一套小建筑的图纸(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让学生进行抄绘,以便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制图的基本规范和建筑的基本概念。但学生掌握的情况一直不是很好,到二、三年级不能运用自如,还需教师多次讲解示范。后来我们将其改为“小建筑测绘练习”,我们采用学生熟悉的建筑环境------如:学校大门、小公厕等,进行从“认知”到“制作”的系列练习。教师先给学生进行讲解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所要测绘的建筑,让学生自己进行测绘回来绘制图纸,然后将建筑的施工图拿来让学生与自己绘制的图纸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进行模型制作。通过这种连续的作业过程,不仅使学生在图面上理解建筑表现方法、制图的基本规范,而且让学生能从实际中了解建筑的基本型体、结构和空间尺度以及与人的活动的关系,真正的建立基本的建筑概念,这个训练题目让学生经历了从平面到立体、从空间到实体的认知和表现练习,感受建筑空间和形式的有机关联,而且学生们也不再感觉制图的枯燥,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空间的理解建筑师和其它的艺术专业人员是不同的,如果我们脱离人的要素而只关注建筑空间的形态和组织结构,那是将建筑空间等同于雕塑空间。在以前的设计基础课程中的空间构成训练,多考虑形式美上的相互制约及各种比例关系,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因素,空间因此失去了度量而成为概念空间,与建筑脱离了关系。因此应尽量避免将建筑空间设计沦为实质上的立体构成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模型制作
让模型制作贯穿于整体的课程教学中,对于学生了解空间的形成,认识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引导和“启后”作用。运用简单的材料,根据对空间的想象思维与逻辑分析,设计与制作“概念型”模型,对于初学建筑的人来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参与性和体验性。那么以模型设计与制作,作为本课程教学中的视觉实验环节贯穿于培养学生建立建筑空间概念、培养创造性思维、强化设计创新与表达能力的始终,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大帮助。
结语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应该使教学内容围绕这一目标加以组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现,从而突出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所提出的在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以知识平台为主线、以课程内容为基础的思路和方法。
我院几年的实验性教改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体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育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教学改革也需要不断创新。希望能与大家共勉,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唐飚,陈蕾.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研究[J].山西建筑,2007,23(33):190-191.
[2]王少伶,隋杰礼.高等建筑教育,2010.
[3]常青.同济建筑学教育的改革动向[J].时代建筑,2004(06).
[4]许勇铁.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福建建筑,2008(12):126-128.
[5]蔺宝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2)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训练;原则与方法
作者简介:王雪琴(1965-),女,陕西合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科部,副教授。(北京 10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研究”(项目编号:2013JXYJ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67-02
课堂教学反映高校的教学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高校课堂教学应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使课堂成为创新思维的训练场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今天的时代特征,中国高等教育把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思维发展看做大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国内有关创新思维的理论研究相对成熟,但在实践中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尚缺乏系统研究。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高校应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教育活动之中。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但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接受以教材为主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虽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被发现、被创造过程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因而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强调教师主导性,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何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高校课程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智慧型经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人才的差距,尤其是人才创新能力的差距。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性思维已成为时代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比较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教育“带动学生的实践,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1]全球知名大学哈佛大学强调,“在哈佛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怎样学”。“它不一定培养‘知识分子’,但肯定是培养‘能力分子’”。[2]创新人才培养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高等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应是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同时,信息化时代带来了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不断变革,对课堂教学提出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影响下,21世纪的大学生在视野开阔的同时,接受的信息冲击在深度、广度、速度与丰富程度上都远超其前辈。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潜质,19~22岁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培养期,是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期。高校教师首先要主动接受来自时代和学生的挑战,更新观念,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次,信息技术也为教师提供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平台,使教师有可能把主体性、活动性、问题探究性等自主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促成师生间多向互动教学关系的形成。再次,信息技术使教师从传授知识的繁重任务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课堂思维训练得以实现。面对日益丰富的信息资源,面对充满创新潜质的青年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为此必须探讨课堂创新思维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为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提供指导。
二、课堂思维训练原则
1.强化创新意识教育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创新愿望和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造潜能。课堂思维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所以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自主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自我思维训练、建构新知识结构的过程。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发展认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新的教学观,把课堂作为教师主导下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场所,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变为创造性思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使创新思维训练成为可持续的课堂教学常态。只有具备这种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才能通过课堂得以体现。
2.尊重学生思维主体地位
自主性和创新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征,是人之主体力量的展示。失去主体性的人无自主性,创新性更无从谈起。因此,课堂教学在承认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断增强内在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因此,创新思维训练中,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要求,顺应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其成为充分表现自我的创新主体。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一位学生自主参与课程任务的机会,使其积极思维,从思维训练中得到乐趣,主动融入课程,自主学习、理解课程乃至创新课程,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3.思维训练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为基础
个体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随着主体经验的丰富得到完善和发展。创新思维是人们调动既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思维成果,没有知识和经验,创新思维无从谈起。生活是创新的源泉,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种生活体验式的创新思维训练以学生学习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体验创新思维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围绕他们关心的问题积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以及日后面对世界的紧密联系。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所思考,通过思考有所创新。
4.思维训练应循序渐进
课堂思维训练必须以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由低到高逐渐展开。为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训练伊始教师应把思维过程具体分解,逐个加以训练,最后把过程联系起来组成完整的思维程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分解到综合,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同时注意过程性原则,不要急于求成。首先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然后教师提出自己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从中学会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其中重要的环节是思维基础的设置,这一基础既要源于学生也要略高于学生的现有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创新思维,从已有知识中孕育生长新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训练,在反复过程中形成思维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尝试的氛围
思维始于对问题的思考,为此教师要有积极的思维习惯。课程教学伊始,教师首先阐明该课程的由来及其不断完善的历程,让学生明白教材的设定,就是学术史上那些勇于探索的人们的创新过程,这一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其次,要有与学生进行探讨的愿望。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激发求知欲,就可能形成积极的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观点的新颖性等纳入考评范围。在引导过程中,注意研究学生思想的最新发展,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点燃头脑风暴,产生智慧火花。这样,既使学生看到创新范例,又使学生了解创新的现实性与必要性,激发创新欲望,从而使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向思维创新型逐步转变。
2.精心设计内容
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必然关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首先要有知识性、学术性,具有向深度、广度拓展的思维空间。其次,一定要有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习,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教师创设问题应源于教材,但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体现问题的关键性,也要高于教材,体现思想性、挑战性和一定的拓展性。当然,创设问题要对应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再造,从而产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思维过程。最后要平衡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做好思维训练的铺垫,使学生感到既有压力又有信心。最后注意提问的目的是指向思考方法而不是最终答案,使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仅仅知道问题的答案。
3.构建思维训练型教法体系
随着学生思考的逐步深入,教师要启迪创新思维方法,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进入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统一,但发散思维更集中体现思维的创新性特点,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大特点。流畅性强调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指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提升分析问题的层次。独创性要求采用联想、引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由单一思维转向综合思维,形成独创性思维。[3]教师可采取两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训练:一是以具体时间为纲进行空间的横向分析,扩大思维的广度;二是以具体问题为纲进行时间范围的纵向延伸,加大思维的深度。
4.收敛思维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通过思维的发散,学生思路开阔,形成多种观点。新的观点只有通过验证和评价才能完成真正的知识建构。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功感,希望获得认可。同时,总结自己思考的过程也是自我知识建构、理论升华的过程。此时,教师设计5~10分钟的总结环节,由学生阐述己见,然后教师点评、归纳。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灵感、顿悟,这些灵感和顿悟都将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总结过程即是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拓宽视野,收敛思维归纳总结,二者有机结合便形成创新思维。这一创新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应用不仅使问题的阐释更深入,且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孕育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可见,在以上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就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掌握知识基础上的思维训练。知识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固定信息,而成为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强调知识和思维的合力作用才能培养出充满自信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
[2]王晓阳. 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必须立足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全脑的功能。而加强多样化的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有利于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活动并促进其全面发展。设计发散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灵活与否与发散思维的水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合理地设计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就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源泉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用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最基本的训练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提问的性质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其效果。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个体之间差异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巧妙地提问引起学生联想和思考。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向教师质疑,教师对学生每一问都给予赞扬,学生受到鼓励,将更积极思考,去发现更多疑问,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将养成由质疑而进行思维的习惯。
一个好的问题设计我想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中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方向发展的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当学生遇到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往往很难说出它的算理算法,但当我们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把其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就比较容易对算法算理进行描述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其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不能太难。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要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当然太难也不行,若问题本身的难度远远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则会严重的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激发思维动机,理清思维脉络,是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1、激发思维动机。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2、理清思维脉络。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生长点,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时机,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这就为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打下了良好的伏笔。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新的知识,同时与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区别同异,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从而进行思维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例如:在教学《游戏公平》时,首先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创设给学生放了一段足球比赛中抛硬币分边的录象,之后提问“裁判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来比赛双方所在的方位。”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公平呗!”这不就是学生的原有认知吗?这就是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呀。于是我就捞捞地抓住这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认为这个方法公平的理由。学生们利用二、三年级学习的关于“可能性”的知识分析这个方法,很自然地就想到了从这件事发生的总可能性上去分析,发现了比赛双方占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所以这个方法对于比赛双方是公平的,这一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本质。本节课中学生在分析了大量等可能性事件之后,我提出了让学生自己利用扑克牌作为道具设计一个对于游戏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而且没有做任何的要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有的自己设计,有的几个人凑在一起,小组合作设计。
摘要: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作文 教学 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思维训练
创新能力的训练,必须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阶段思维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不断探索发展学生思维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理论表明,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长时间的感知活动,包括视、听、尝、触、嗅等。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窗户,是人们识记、想象等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人对世界的认识,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获取,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维非常重要的品质。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存储。思维材料从哪里来?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观察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他们总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新奇的,他们不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的世界的。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这需要老师持之以恒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观察体会身边的景物、人和事。此外,还要尽可能解答学生在观察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珍惜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变“无心”为“有心”,能够对周围的事物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对有意义的事情重点观察,进而形成强烈的观察兴趣和良好的观察习惯。二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要讲究方法,要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能开放各种感官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如观察西瓜好坏,让学生看西瓜的外形和颜色,拍打西瓜时,听其发出的声响,看西瓜的重量,品尝西瓜的味道等方法来辨别西瓜的好坏。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兴奋,通过这样的渠道就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又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的途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语)“想象力是发明创造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语)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想象力的培养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出不同的想象空间,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引导学生的想象,必须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向学生讲述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学生在家里做了一个小时的作业,对那些难题仍无法解答,他便跑到阳台上玩去了。然后是故事的姑尾:突然,他好像想起什么,健步回到屋里,他拿起笔心平气和地演算起来。中间的内容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他在阳台上看见了什么?学生借助已有的信息,答案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说是他看到了阳台上花盆中耐早的仙人球而得到鼓舞;有的说他望到天面上的蜘蛛而受到启发;也有的说他望到阳台对面不远处,蓬勃兴起的开发区而获得力量……丰富了他的想象,激活了他的思维。
想象,包括幻想,而幻想最能发挥创造性。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积极的幻想尤其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多想一些点子,多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契机,学生的幻想就会呼之而出。例如在作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想象空间比较广阔的题目,如布置一次自由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在下列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1)如果你现在置身于原始部落,遇见一群原始人,你怎么办?(2)如要你到了月球,你最想做些什么?怎么做?这两道文题,都是想象作文的范畴。写想象作文,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以上两道作文题目,就给学生提供了从现代到古代的时空思维隧道
和从地球到月球的空间思维隧道,让学生思想的骏马自由驰骋,不受羁绊,学生思维何愁达不到锻炼和创新呢?
三、改进传统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传统教学是结构性教学,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是陈旧的、传统的教学常规。这种状况再不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无从谈起。只有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善于“设疑”,学生勇于“质疑”,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将卓有成效。利用疑问激发思维像钻井,思维发散的方向是深处开掘,是纵式训练。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正所谓“一石激起千重浪”,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浪花,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体现思维训练的深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预先设计好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学生质疑的出发点,努力为他们的思考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杨朔的《荔枝蜜》一文结尾说:“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对此,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作者这个好端端的人却想做一只小蜜蜂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讨论非常热烈,思想不受束缚,思维也跟着活跃了起来。诸如此类,在许多课文的教学中,都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让这些点充满趣味。只要教师善于“设疑,”学生就会勇于“质疑”,乐于“质疑,”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比较有效,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也许千奇百怪,但无论如何,教师都要从中寻找合理的成分,少求全贵备,多鼓励表扬,让每一个学生从成功中品尝活动的快乐,在思维活动的快乐中求取成功。
关键词:建筑制图教学;空间想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TU9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运用模型、实物、挂图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力,感知认识是空间想象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让学生们在脑海中有了由点、线、面教学中建立起空间想象力的雏形。
一 对教学中三维空间想象力的认识
教学中对基本几何体, 组合体等模型、实物的观察分析, 动手自由拆装组合体和实物装配体,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空间的感性认识形成空间的整体形象, 建立空间思维框架, 并通过练习加深其表象感知, 在使用时能清晰再现。
二 教学中三维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方法
2.1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任何形体都由若干基本体按一定方式组成,而基本体又是由点、线、面组成。因此,熟练掌握点、线、面的投影规律和相互位置关系,是学习组合体、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传统讲点、线、面的投影规律时,教师主要以定量投影作图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空间物体的投影的联系又不是很紧密,这样直观性差,学生难于掌握,效果又不好。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以空间物体举例,这样不仅的直观性较好,又能紧密地与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相联系,既大大降低了难度,又加强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绘图和看图能力。
这是一个较简单物体的三视图(图1),根据物体视图的投影特性,确定各个面对应的各自投影。面Ⅰ在V、W 面投影都积聚一条线,在H面是一个封闭线框,根据面的投影规律可知面Ⅰ是水平面。面Ⅱ在V面投影积聚一条直线,在H,W 面都是封闭线框,根据面的投影规律可知面Ⅱ是正垂面。同理分析物体各个表面,综合想象其空间形状 (图2)。
通过这样的面投影规律简单练习分析,学生便弄清楚三维和二维的联系,不仅培养了学生动脑筋、勤思考的习惯,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2 加强空间思维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训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从初级到高级进行。学生实际看图时习惯于把每个视图单独看成平面图形,常常忘记投影规律,很难想象出立体形状。一个视图只能反映两个方向的尺寸,主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高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左视图反映了物体的宽度和高度。一个视图不能确定物体形状,一个组合体通常需要几个视图才能表达清楚。如(图3) 所示的三组视图,他们的主视图都相同,但由于俯视图不同,通过分析观察可知实际这是三个不同的物体。
有时即使有两个视图相同,若视图选择不当,也不能确定物体的形状。如(图4) 所示的三组视图,他们的主、俯视图都相同,但由于左视图不同,也表示了三个不同的物体。
这种思维训练方法高效率激活学生想象与思维,激发大脑积极地思维。从二维视图的表达特点中想象出三维形体特征,拓宽学生思路,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
2.3 改变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就地取材, 现场教学, 切实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在教学教程中,注重现场教学, 与有关施工单位取得联系。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 边看实物边讲解。如建筑整体形状,室内空间营造形状,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等构件形状, 工业厂房的牛腿柱、T 型吊车梁、屋面梁、杯口基础等构件形状。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直观地与建筑形体, 构件开关相认识, 极大地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使学生轻松学习知识,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 多媒体的普及,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 已成为目前全面实施素质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教学充分地将文字、图表、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 各种信息载体结合在一起, 满足学生同时接受视觉和听觉要求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将一些教学中用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向学生展示, 使学生更好理解, 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 化解教学内容的难点和疑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建筑制图的理论教学中, 一些内容比较抽象, 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 其规律学生难以捕捉, 又需反复练习, 其内容有必要实施计算机辅动教学。如形体的截交线、相贯线等,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三维动画, 可直观、逼真、清晰地表达出各个形体形状和投影关系。可让形体转动, 清楚地看清相贯线的位置和空间闭合形状,弥补传统教学中挂图和建筑模型的不足。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 有效地缩短学生理解的时间, 促使学生更快地形成空间概念, 有利于学生看空间立体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 教师利用 AutoCAD 建筑绘图软件,不仅可以将教学上用到的图形全部清晰、准确地绘制好, 而且可将不同部分的线用多种不同的颜色加以表示, 增加图形的可读性。将绘好的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插入课件, 在课堂上直接投影, 对学生进行讲解, 还能加大重点、难点讲授力度,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3) 精讲多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对某个理论,不停地讲解,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又保证练的需要,把讲和练的作用结合起来,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比如在讲圆柱的截交线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圆柱被平面截切可以有几种情况及截交线的形状,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圆柱被平面截切的一种情况。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制模型圆柱被平面截切的其余两种情况,并徒手绘出截交线。
(4) 坚持图纸作业练习, 搞好制图实践教学
首先,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 要贯穿一条要求从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主线。让学生牢记各种线型名称、宽度及应用范围; 要注意各种图线在相交、相切、相接以及平行的画法。教会学生掌握各种线型其粗细度一致, 粗细线型号分明的原则,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在初始阶段就养成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
其次, 要遵守国标, 坚持图纸作业训练。建筑制图教材内容都是按国标编排, 其图纸的幅面、格式、标题栏、比例、字体、图线、尺寸等都作了准确严格规定。在教学教程中, 老师要言传身教, 要认真规范按照国标进行绘图, 给学生看绘制好的图样, 详细讲解如何裁图纸、固定图纸、画图框和标题栏, 教学生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 使学生在图纸作业的训练中逐渐接近工程图样的规范要求,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5)按规范做好图纸作业, 培养学生绘图能力
在制图实践教学中, 手工图板绘图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应要求学生先确定图形所采用的比例和图幅的大小, 固定图纸并绘好图框及标题栏, 分析所画图形的尺寸, 确定图形在图纸上的布局。然后打底稿, 待检查无误再按各种图线的线宽要求进行描深,标尺寸,填写标题栏。通过长时间图纸作业训练, 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绘图质量和绘图速度, 不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三 总结
空间想象力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在教学进程中讲练结合, 传统教学和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不断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使教学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家英.建筑制图与构造[M].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12.
关键词:语文课;综合性学习;思维训练
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文才能真正学到手。无数的实践表明,把语文课当做活动课,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积极而广泛地开展语文活动,其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是喜闻乐见的,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语文活动中,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有了实践语文的体验,有了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就不愁学不好了。
“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考虑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征,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以下有效教学策略:
明确学习目标,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前提。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精辟论断。如果抓好语文课前三分钟思维训练,并且能持之以恒,得益的是学生,因为它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直接感受到自身识知能力的存在,从而获得“找到自我”的心理满足,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
思维训练旨在通过积极轻松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具体的做法如下:
接龙:接龙演练旨在培养学生的敏捷能力和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接龙训练的内容很多,有成语接龙、课文标题连缀、名人分类、诗文接龙等。具体操作方法是:由教师或同学开个头(如:课文标题连缀,我梦见《孔乙己》胸有成竹地用《大自然的语言》证明《死海不死》,《老王》在《天上的街市》兜售《羚羊木雕》,《狼》与《斑羚飞渡》《三峡》,望着他们一个个忙碌的《背影》,我想起了《我的叔叔于勒》,一边听《孙权劝学》一边表演《口技》。写完后,从准确、鲜明、情调等几个方面加以品评,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还有,如某同学接龙接不上,就要求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否则,活动不可能顺利进行下去。
说名解字:结合文学作品中的人名,作者笔名,由每个学生依次介绍自己名字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同学间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咬文嚼字,刨根究底地理解字义,“名正言顺”树立自豪感。学生从自己名字中说出来的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令人始料不及的,其实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祖国文字的兴趣。
实用作文:即让学生写实用文。如就文具盒,写一则遗失启事和一则推销广告,其角度就不同。写实用文,能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乃“经世致用”之学,而非“无病”之辞。实用作文,强调作文的实用性,激发学生“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写作兴趣。
讲故事:鼓励学生参与其间,既可简单重复故事情节或续写故事,又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从点上突破,或者与同学合作探究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和独特感受,共同编演出自成一格的故事,先由小组演习、挑选,然后在全班展示。讲故事是脱稿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用生动传神的创造性再现故事内容。
时文欣赏:师生共同从报章杂志上精选一些较为短小的随笔、评论、通讯特写、微型小说和经典散文等“时文”。课前阅读、欣赏。这些文章针对性强,时代色彩浓;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文笔清丽,用语新鲜,很适合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欣赏口味。他们手中有了这些材料,经过阅读鉴赏,就会在潜移默化当中提高思想境界,掌握新材料,丰富时代语言,领会写作技巧,从而培养出较强的语感能力。一个学期下来,装订成册,是很好的积累。
猜谜:这是一种古老却至今流行的思维训练方法,它可以调动人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如,字谜、成语、人名、地名、词语等。为减低难度,可担供选择答案,这种“猜”想法,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悟,极大激发了他们的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持久的学习热情。
课前三分钟活动,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是一个既平常又深奥的话题,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无论在内容上或形式上,以及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都有许多值得探索的东西,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摸索,因地制宜,善于变通,综合运用。
纵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内容,它主要体现了以下特性:
首先是综合性。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学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的阐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习空间上,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在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
其次是实践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从实践的过程来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语文,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实践的方式来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是自主探究,也可以是合作交流。从实践的手段来看,可以让学生走进现实世界考察、调查访问,通过讨论、交流,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在具体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实践的方式和手段都是体现在实践的过程之中的。展开探究活动,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