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9 10:30: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创新的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信息技术 演示案例
信息技术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的一项技能已经成为多数人的共识,但是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却被中考高考的“主要科目”挤在了次要的位置。作为信息技术课的老师,绝不能自暴自弃,看轻自己的学科,应该负责任地上好每一节课,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尽量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于实践操作的教学,最好的方法莫如演示与练习。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在选择演示案例时有诸多讲究。以下是演示案例所要遵循的一般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说:“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尽管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但很多时候都是基于游戏和网络聊天的兴趣,对计算机知识并无太大兴趣,因此要想把学生的兴趣从游戏和网络聊天转移到计算机知识上来,并非容易之事。特别是老师在讲解基础知识时,学生更是“思绪乱飞”,早已想着怎么玩游戏了。于是教师选择能抓住学生兴趣的案例进行演示讲解对于课堂目标的达成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讲解图像处理一章节所用演示案例,用普通人的肖像不如用学生熟悉的明星更吸引学生注意力。而我上课时,现场拍摄本班学生的照片用来进行演示,学生的注意率更高,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再比如:vb程序设计本是很枯燥的内容,而我在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用一个有趣的实例来进行。用美轮美奂的桌面屏保程序学习随机函数,用渐变色的同心圆学习循环语句,用红绿灯变化学习定时器控件,用“选车”程序认识picture控件对象等等。
二、高效性原则
计算机课堂目标,对操作技巧的掌握有很明确的要求。而操作技巧的掌握是建立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因此计算机课堂必须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自行操作练习。这就要求老师的演示讲解,在明确阐述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少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在现代管理中,十分注重时间、效率、效益的管理。课堂教学也一样,教师必须树立“使每分钟都有高效”的观念,课堂教学时必须以分秒为单位计算,决不能浪费一分一秒。要加强对课堂教学时间的科学控制。
例如vb程序设计循环语句一课的教学案例有许多,江苏科技版教材用的是“纸对折”案例,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部分基础比较弱的学生在理解“计算纸的厚度”程序段代码时就感觉吃力,甚至在开小差了,更别说后面的循环语句。于是我在给第二个平行班上课时,重新选择了一个尽量容易理解的实例――用“*”画一直线。就是把一行print“*”语句执行多次,一条线就画出来了,因为实例简单,学生所有的精力,所有的思维都集中在理解循环语句的结构上了,对学生理解案例节省很多时间,也提高了目标的达成率。
要学习下一个有关联的知识点时,尽量不用新的演示案例,学生熟悉新的案例要花费额外的时间。比如,我讲循环语句嵌套,我用上一节print“*”画线案例,由多行“线”构成一个几何形状,如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
用同一个案例层层递进的方式,一步步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可以为课堂节省不少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三、创新性原则
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依赖教育,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理论而轻实践,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成长都是不利的。因此教育必需改革,从“应试教育”的老路改道“素质教育”的新途,素质教育的核心重点,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多年前就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讲话中明确要求新课程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今年教育部袁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还指出:“当前,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不足……”
课堂教学担当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双重重任。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不竭动力。强调创新教育,必须突出实践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演示案例作为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率尤其要重视创新性。
在Flas制作一章的教学中,苏科版教材选用的演示实例是“绿色家园”,这一主题本身很具创新性,“绿色家园”对宣传环保理念很恰当,但还有改进的地方,比如动画中的“风车”理解成风力发电机,以及房子屋顶用太阳能接收器,这样会更有创新性,也更符合作品的主题 ――“绿色家园”。
在主题网站设计一章中,教材以“动物――人类的朋友”为主题,这个主题能体现环保、自然、和谐的理念。但内容有些陈旧,我们也可以贴近现实,做一个雾霾知识的网站,相信学生在这个主题下,会有更多收获和创意。
四、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思维,是指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和狭隘眼界,多视角、全方位看问题的思维;具备了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就能够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所以,创新性必须以开放性为桥梁。任何创造性成果,都是开放性的结晶。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高职;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7-4726-02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Capacity of Computer Studnet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WEI Li-shuang
(Postsecondary Normal Specialized College of Liuzhou, Liuzhou 545004,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especially in computer operation, the practice of disciplin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hould be changed from students interested in teaching concept, optimization,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ode from aspects of science.
Key words: computer courses, Higher vocational, innovation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都在倡导创新理论,而教育领域也在倡导教育创新。没有创新,学生就难以全面的发展;没有创新,学生就难以在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高职学生,是祖国未来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担当人,他们的创新能力决定着未来社会发展能否有效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采取创新的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的人格,加强培养高职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对创新能力的认识
现在的社会,科技技术一天一个变化,国家之间的国力竞争日益激烈。而国力竞争实际上是国家每一个公民的素质、创新能力的竞争。可以说,没有创新,一个国家永远不可能强大起来。但是在我国,在旧体制的制约下,人们总是习惯的将创新能力与发明创造挂上等号,让人产生高不可攀的畏惧感,从而抑制了人们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现代的教育中,我们所提的创新的含义是,学生通过教育的培养,使学生拥有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善于观察的个人能力,为以后成为社会优秀的创新性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创新的教育应该是以创新的人格培养为重点,用创新的思维去激发做用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精神、能力,加强学生全面发展为特点的素质教育。
在我国,由于传统观念、旧有体制模式的制约,一提到创新人们就习惯将它与了不起的发明创造相等同,从而产生畏惧感,因而抑制了许多人的创新能力。我们这里提倡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基础。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然后要树立全新教学观。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使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教师要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树立全新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客观条件。
2 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学生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一切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许多研究表明,如果学生没有对一样事物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那么即使学生掌握了很多的学习方法和技术,也难有优秀的创新作品。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简单也是最持久的方法,就是教师的性格魅力、思想深度、品德修养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这就需要首先对教师的综合要求很高,敢与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在对学生传授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认同你的人格的魅力、教学的艺术,使学生在对教师产生兴趣的前提上再生出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教育成人为目标,在课内认真、积极的传授学生知识,在课外与学生之间多交流,以增强自身的亲和力,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达到吸引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高效、合理的规定教学目标,采取实际案例教学,也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旧教学方式中先说原理后讲应用并把知识建立在理论上的教学方法,先用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分析操作中理解其原理,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多思考。案例也需要随着课程的推后、难度的加深而改变,前后要有一定的关系对应,但又不能使之重复,让学生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采取实际案例的教学方式,既灵活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的思维能力、仔细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还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上课的趣味性,对学生也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比如以培养操作型、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高职院校,很多教师也进行教学改革,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进行教学实践。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走入极端,教师一味地让学生模仿案例,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也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是一个起点,有效的保持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这才是重中之重。
3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案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种自发性的活动,怎样高效、正确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成在创造性的学习进程中发展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和“创新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情境教育;情境体验;创造性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1-0063-03
一、桂花:李吉林的人格象征
李吉林是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却因为情境教育的开创性研究而成长为一位儿童教育家,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早在30年前,她就开始了情境教育的探索,构建了完整的情境教育理论和操作体系,其教育理论被列入“发展之中的中国教育学派”之一,开启了中国式的“有意义的教育研究”的一个方向。
为了促进“情境教育学派”的完善与发展,加强与国际教育思想的沟通和融合,2008年11月23-24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单位联合召开了“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李吉林在论坛上深情地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的一次野外教学活动。
记得那是一个金色的秋天,我带着二年级的孩子到野外去上观察说话课。孩子们仔细地观察桂花。桂花的美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快乐地观察着,思考着,描述着。
观察活动结束,他们爱怜地把落在树下的桂花捡起来,一朵,一朵,聚在小小的手掌中。我知道“美”总是会激起儿童的“爱”,小小的桂花成了孩子心目中美的精灵。他们不约而同把手上的桂花,放到我的大手中。我双手捧着,原本最轻不过的小桂花瞬间变得那样沉甸甸的了。
孩子的真情催生了我的智慧。我立刻想到富有幻想的童话,于是我连忙双手捧着桂花把孩子带到草地上,请一位女同学走到圆圈中扮桂花姑娘。我走到她身边,把桂花轻轻洒落在她的头上、发辫上,衣服上。在孩子的眼前,她俨然成了真的“桂花姑娘”了。我让大家坐在草地上一起来编织“桂花姑娘”的童话。
凉风习习,时时飘来阵阵桂花的甜香,此景此情构成了最佳的创造情境,孩子们身心俱适,一对对想象的翅膀悄然扇动――
一个孩子开了头,他很认真地说:“我想,桂花姑娘原是个穷人家的孩子。”我觉得这开头挺有感彩,就顺着孩子的思路启发:“你想得很好。那后来呢?”
孩子们很动情地想着,说:“桂花姑娘长得很美。有一天,一个坏蛋带了一伙人把桂花姑娘抢走了。”
一个男孩接着说:“桂花姑娘到了坏蛋家,受尽折磨,她绝不受坏蛋的气,她决定逃跑。”
故事被编得情节曲折。
于是有个女孩子深情地说:“那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桂花姑娘等坏蛋唾了,她悄悄地开了后门逃走了。”
桂花姑娘能否逃出虎穴呢?
沉默片刻,有个孩子说:“这时好心的风伯伯来帮助桂花姑娘。”
我听到了这儿,不能不为孩子想象的奇特而惊喜。我想,风伯伯来帮助,那桂花姑娘就会飞起来了!
果不出我所料,孩子把他们自己编织的童话推向了。一个男孩忽闪着眼睛,说:“桂花姑娘拽着风伯伯从地上飞起来了,她一直飞到月亮上去了……”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飞起来。
嫦娥奔月的神话在孩子们的口头创作中获得了新的创意。教学到此并没有结束,儿童的情感让故事有了颇有寓意的结局。
有孩子说:“桂花姑娘在月亮上思念人间,就洒落下金色的桂花的种子,从此以后,大地上便有了桂花树。”
“为了不被坏蛋发现,开出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躲在绿叶下。”
孩子神话般的想象罩上情感的光环。他们静静地坐在草地上,久久不愿离去,大家在这创造美的诗情画意中一起体验着创造的快乐。
《桂花》案例引起了与会的海内外学者的强烈兴趣,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的场正美教授在演讲中还专门展示了一个关于茶树的教学案例来回应。近年来。我一直追随李吉林老师学习情境教育,曾不止一次地听她讲述过这个案例。没有想到,在这样一个专家云集的国际论坛上,她再次回忆起这个案例,并将它作为主报告的第一个案例,证明这个案例在情境教育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在我看来,这里的桂花首先是一种意象。李吉林酷爱桂花,每年秋天,她都会组织学生到文峰公园欣赏桂花。所谓“桂花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花是一种传统园林花木,花朵很小却能十里飘香。李吉林讲它是“开在绿叶下的一朵朵小花”,是她虚怀若谷的人格象征,她的成就很高,著作等身,却十分低调,谦虚得常常让人无地自容。中国太需要像李吉林这样的教育家了!
二、《桂花》教学案例:凸显情境体验的内在一致性
《桂花》教学案例涵盖了情境教育的诸多元素,体现了情境教育的基本特质,凸显出情境体验的多元性和一致性。
第一,情境体验是真实体验与想象体验的统一。李吉林认为,想象是“会飞的思维”,能够有效地拓宽儿童的思维空间。在野外的真实场景中,孩子们快乐地观察着、思考着,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爱怜地”把落在地上的桂花捡起来,纷纷放到她的手中。小小的桂花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美的精灵”,孩子的真情催生了她的教学智慧,在习习凉风和阵阵花香中,李吉林不仅导演了“桂花姑娘”的戏剧扮演,而且和孩子们一起即兴创编“桂花姑娘”的童话。她把一个真实的体验延伸出去了,使学生思维的空间得到了开拓和延伸,使真实场景的意蕴变得更广远,更有人文性。
第二,情境体验是自然体验与文化体验的统一。李吉林认为野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我越来越热切地感悟到,我们应当坚定地、及早地把儿童带出校园,走向那无垠的野外课堂,那里是不竭的鲜活的智慧的源泉”。她在国内率先提出“野外情境课程”,便是强调从大自然中吸收滋养。到野外去认识桂花,这是自然的体验。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自然的体验里面,生发出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个桂花姑娘给一个坏蛋关在家里了”,这是童话的开头。于是,桂花姑娘决定逃跑,风伯伯帮助桂花姑娘逃跑到月亮上面去了,这就成了一个文化体验。“桂花姑娘”的童话所体现出来的儿童对弱者的同情、对自由的向往、对美的追求。这些文化性因素源于自然,又超越了自然,使自然与文化的体验非常巧妙地融汇在一起。
第三,情境体验是审美体验与道德体验的统一。李吉林认为,美能育德。在《桂花》这个案例中,无论是欣赏桂花,还是即兴创编桂花姑娘的故事,都带有很强的审美体验,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在这种感受中还有一份感动。因为在孩子们创编的童话中,桂花姑娘是个“穷人家的孩子”,长得很美,却受尽了“财主”的折磨,是“好心的风伯伯”帮助她在月黑之夜逃出虎穴,故事的道德教育
意义很强。原本财主与穷孩子是一个老套的主题,但在这个花香四溢的特殊场景中,孩子们并没有感到“老套”,更没有人“反感”。相反,大家感到非常自然。“爱美必然择善而行”,“从善”必“弃恶”,“爱美”必“憎丑”,所谓“知美丑”,“识善恶”,在这里,李吉林将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基于情境教育的体验不仅是多元的,而且具有内在一致性。
三、创新:情境教育的基本旨趣
情境体验的多元统一何以存在呢?我个人以为,这是由情境教育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
首先,情境教育是回归儿童的教育。李老师自称为“长大的儿童”,“在数不尽的日子里,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心去体验,我带着激情,怀着对儿童发展的美好憧憬冥想着。我觉得周围世界中美的东西都应该首先是属于儿童的,都是可以和儿童对话的。”她将教学的视野从成人转向了儿童,按照儿童的眼光、儿童的情感和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组织教学,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正因为如此,《桂花》这个教学案例才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才学得轻松愉悦、生动活泼。
其次,情境教育是回归人格的教育。李吉林与儿童朝夕相处,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应试倾向存在的各种弊端,坚决反对“灌输式”教学,反对“题海战术”,反对以“分数”考量教学的效果,认为这是“对教育的扭曲”。在她的情境教育中,儿童的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智力的发展,它是以教育方针为总原则,以全面提高儿童素质为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智力以及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的整体和谐发展,其重点为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的创造性”。在她看来,教育的任务是整体性的,而非零散的,更不是以牺牲情感与道德发展换取的“畸形发展”,她追求的是儿童完整人格的和谐发展。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现有实训模式分析
在现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教育中,所采用的实训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以企业为主导所开展实训教育,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的基地。第二是以培训机构为主导的实训模式,学校或者是学生自己参加培训机构的实训教学,通过项目组合方式进行学习。第三是学校为主导的实训模式,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整合学校实验资源,开展项目实训教学活动。这三种实训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这三种计算机实训模式也都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缺憾,影响学生的有效发展。以企业为主导实训模式存在着管理不便,学生分散,经济投入大的问题,学生不能全面投入到企业实训中去。以培训机构为主导的实训模式存在着费用昂贵,人才培训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学校和培训机构难以实现会互惠利,这种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性不强。而以学校为主导的培训模式通过项目方式开展实训教学,这种模式能够对学生进行大面积的培训,但缺乏真实的企业项目,学校的项目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存在这差距,也影响到实训教学的效果。
二、基于开放式创新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实用性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突出实训教学环节,必须要加强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有效联系,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实训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计算机行业中,产业发展很快,每天在计算机领域中都会有新知识和新技术诞生出来,基于这种特点,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要采用开放式创新的实训教学模式,能够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吸纳产业资源进行人才培养,如果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采用封闭式的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必定会落后于时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必须采用开放模式,能够在政府的指导下,企业和院校的通力配合下,采用开放式创新实训模式开展教育活动,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共享知识,共享技术,能够把企业中最新的技术,最新的项目纳入计算机实训教学中去,能够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教师资源与企业进行合作,避免资源的浪费。学校与企业要形成有效的联动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总的来说基于开放式创新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企业学校的通力配合。
1.企业为计算机实训教学提供真实的案例
开放式创新计算机实训模式的构建,需要企业支持。需要企业为计算机实训教学提供真实的案例。但这种案例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中,学校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对案例进行整合的分析,进行再创新,能够对案例进行教学改造,这样,才能把案例应用于实训教学中,才能有效保障案例素材的先进性和可使用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案例的再创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资金才能保障工作的有效完成,政府需要为计算机实训教学改革,提供资金支持。
2.学校企业联合对计算机实训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培训
开展开放式创新计算机实训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训技能要求的更高了。要保障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利用,就必须要加强对相关实训教师的培训工作。学校和企业要积极为教师培训提供场所和技术指导。学校和企业要联合起来,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每位实训教师都能掌握系统的实训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训教师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师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的指导能力。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所培训的教师可以进一步与企业合作,成为企业开放式创新的重要人力资源,这种人才培养不仅可以实现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实现企业的开放性发展。
3.学生通过模拟操作真实工作案例,不断提高实践技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标准
通过开放式创新实训教学,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案例,在不断分析案例,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需要,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发展,同时,可以有效降低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
4.政府要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对大学生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21世纪是创新和创业的时代,创新与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成为经济发展引擎和日益重要的推动力。在国外,高校和政府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设一系列创业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以提升其日后创业技能。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高校课堂中的创新创业课程零碎而又散乱,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就业指导为主,缺乏相应的系统课程。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而对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以及经济形势,经管类人才不仅应具有宽厚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熟悉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通晓经济运行规律,更应具有放眼国内外的开阔视野、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对问题和机遇的高度敏锐、敢于创业创新的思维和能力。而对这样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理论经济学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在经济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方法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西方国家较早开始理论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案例教学也被证明对经管类学生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以及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经济学案例就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实际经济问题为题材而进行的客观描述,案例教学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案例,让学生站在客观的、局外人的角度或当事人的立场上,来讨论经济生活中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应该怎样分析,从中找出经济学的一般原则和原理,并身临其境进行分析和决策,找出问题、原因和对策等。以此加深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学习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经济类课程的兴趣。案例教学符合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的应有之义,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笔者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90名同学进行调研,其中相对于老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68%的同学希望经济学上课的方式是案例教学。同时,在案例分析与讨论过程中,教师们还可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进而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然而,目前“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经济学由于课程的特点,很难做到像应用经济学课程那样进行实验室模拟实习,案例教学也主要在管理学中应用的较早、较广泛,理论经济学案例教学比较滞后。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模式在本质上仍然是应试教育模式。采用相对稳定不变的教材;上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采取全盘接受的学习方式;课程结束时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思维僵化,与创新型人才相去甚远。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很多学生自身也陷入困惑,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如何通过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难度也非常大。如何有效地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是高校从事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们的共同课题。本研究提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对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途径进行分析,并指出在实施该方法时应当注意的关键环节。
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路径
区别传统的教学模式,剖析经济学教学现存的问题,对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提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路径(如图1所示):第一,穿插式案例教学。经济学课程为理论性课程,有大量的原理、模型、图表、公式知识,学生往往将精力花在学习理论知识上,而导致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形势热点的关注不足,从而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针对这一现象,本课程设计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的路径,体现在一方面根据每章节知识点的需要,设计一套问题导向性情境或案例,另一方面利用现实中的事件和经济热点问题解释经济学原理。第二,讨论式案例教学。课程教学、考核内容偏重理论知识,忽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没有应用创新机会的现象。本课程设计一套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案例库,同时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安排时间展开讨论,总结出案例分析思路或答案,将案例讨论过程的表现纳入期末成绩,重视学生的参与深度和广度。第三,参与式案例教学。当前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够丰富,缺乏学生的主动配合,导致学生在上课过程无法形象的体会经济学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本课程布置课后开拓性的案例,作为思考题让每个学生课后思考。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路径:1、理论性课程运用大量的原理、图表、公式和模型解释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形势热点的关注不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主要路径: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2、课程教学、考核内容偏重理论知识,忽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分析问题: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以应试为主,仅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没有应用创新机会。主要路径:密切结合经济热点讨论。3、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够丰富,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分析问题:学生在上课过程无法形象的体会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更无从谈及培养提高创新创业意识。主要路径:重视布置课后开拓性的案例小组讨论。通过以上方法设置由浅入深的案例导入课程,配合经济热点案例讲解,布置开拓性案例讨论,通过强调和强化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经济理论的分析应用能力,具体案例教学采用穿插式案例教学、讨论式案例教学、参与式案例教学和组织专题辩论或讨论,从而贯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发散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四、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在经济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采取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充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结构,而且对于响应国家和社会各界关于教育改革的期待,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同时对于解决目前高校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案例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三个关键要素:第一,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案例。本文认为,学习《经济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纳入到课程教学主体之中。这种主体体现在:其一,导向性问题或案例最好是学生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案例,这样对他们来说印象深刻,以此作为课堂内容有吸引力,效果显著;其二,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导入性问题的分析、案例的思考、互动讨论只有学生自己参与了,才会有感受,才会在学习方法和知识体系上的提高。围绕这些主体表现,项目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选取学生熟悉的问题导入。比如《消费者行为理论》这一章主要解决的是消费者在有限的预算内如何获得最大的效用,但学生刚接触这一章时对效用这一概念还没有认识,因此本章就设计一个情境:班费仅有200元的情况下,如果你是组织者,可以买水果和瓜子的情况下,各买多少,依据什么。对于这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他们也会经常碰见,一般也有会有自己的解决方法,但往往没有效用的概念,这时趁机导入效用的概念,既可以理解其内涵,又能应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2.分析以学生为主体。导入性案例、习题、案例的第一体验者必须是学生,让学生先动手、动脑思考,先给出他们的思路和想法,然后老师进行引导、点评,肯定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指出新的知识点或者隐含内容。
3.考核以学生参与过程为主体。不论学生的答案如何,只要其参与回答问题,做练习,思考案例,都要积极鼓励,给以平时分加分或小礼物表扬。第二,密切联系热点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创新创业学习能力,因此,在导入性问题、案例的设计时,设计一些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和实际任务,将学生放置在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启发、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一起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解决真实问题。比如,网络上最近很流行一个段子:“交学费应该用支付宝,成绩出来了再确认支付,好评差评看个心情,挂了科就申请退款,老师跟在屁股后面说:亲给好评呀亲,亲,选这课吧,包过的亲。亲成绩单寄出了。请查收亲!符合市场经济原理”,这就需要学生思考市场中的买卖关系是不是适用在教育市场中,这种流行的支付方式是否适用所有买卖关系。这种流行的案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吸引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第三,落实学习载体。课程学习应该有一个具体实在的载体,从而让学生能充分参与进来。因此,本课程除了教材上的知识点以外,选取大量的导入型问题、经济热点、发散性的案例作为载体,让课程内容不再空洞枯燥,有内容可循。除了这三个关键要素外,还应进行相应的课程计划修改、课程教学保障配套等支撑条件。在课程学分的设置上,至少要达4个学分,既是对学时数的保障,也体现对以该课程内容、方法掌握的必需要求;在课程教学管理上,利用讨论型教室在小组讨论的环境下授课。
作者:周蕾 单位: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崔继红.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本土化探索[J].科教导刊,2014(11)
[2]崔蕊,王维翊.“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2)
一、传统的会计教育的特点及不足
传统的教学观可简要概括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考纲为重点。”教师处于主宰和控制的地位,教材被奉为学生必须熟记的“圣典”,课堂成为区分学生优劣高下的“战场”。传统的会计教育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显得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严肃的课堂氛围中,极不利于学生发挥智慧潜能和养成独立、开放、成熟的个性,我们要走出传统的教育模式。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正面临着企业环境和会计行业本身的快速变化,会计职业界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专项服务越来越专业,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相比较而言,会计教育长期以来却无大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教育的改革,以减少教育与实务的差距。
1.从社会需求看
根据对国际性及地区性的会计师事务所所作的调查发现,在国际性的事务所第一次面试时,最重视的因素依次为应试者的领导能力(leadership)、整体平均成绩(overall grade point average)、会计学成绩、会计工作经验,地区性的事务所在第一次面试时,最重视的因素依次是会计学成绩、会计工作经验、整体的平均成绩及领导能力等。而对会计师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学会计教育最应有效加强的会计课程依次为税务、审计、财会、成本会计、资讯系统及管理课程等。这些需求有的是我们已经满足了的,而有些则是我们做得不够的。
2.从经济发展的趋势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包括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理论以及各种创新的相互结合。只有持续创新和全面创新,才能保持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知识经济,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传统的会计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匮乏的。
三、创新会计教学模式、改进会计实践教学的几点设想
(一)更新教学观念
对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竞争的主要优势,也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所以,更新教学观念、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是当前会计教育的关键所在。
更新观念,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重点就是要设计出适应于会计实际工作特点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未来的会计人员必须具有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与他人一起共事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像英语、计算机、演讲技巧、数码字和文字书写技巧等都要进入实践技能项目作为会计人才的硬件素质之一。对知识结构而言,应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负责人整合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经济业务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会计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速度的加快,我国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不断发展、完善,教师要随时学习最新的会计法律法规,更新知识,拓展视野,不断提高会计理论修养水平,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要定期到企业单位调研和实践,使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紧密结合。要争取通过参加相应的资格考试,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达到会计教育对教师“双师型”的要求。
(1)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培训。向企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既到学校指导会计教学工作,进行教师培训,又让他们担任会计课程教学,弥补在校会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
(2)采取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提高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对未经过实践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的教师,安排到企事业的财会部门进行业务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3)鼓励会计教师经常到企业进行调研,从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际操作,并能够解答会计循环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中一些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具有综合和分析会计信息的能力。会计教师的讲授应立足于“走向社会”这一基础上,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掌握新的会计信息,可以建立“教师联系企业制度”,这样不但能使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有助于学生得到第一时间的会计信息。学生开阔了眼界,也感到一种紧迫感,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莫大的需要与兴趣。
(三)改进实践教学方式,强化案例教学
必须将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理论教学活动与会计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搜集会计案例。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达到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其处理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
(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保证学生实践的充足环境
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拟实际会计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同时加强校企联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这是因为:第一,这类企业是学生求职的主要去向。第二,企业会计比较贴近现代财务会计。教师通过调查和收集资料有利于实验教学尽可能贴近实际的要求。
建立新的会计教育模式任重道远。但是,不论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式如何,始终应该把会计教育以企业需求为依托作为基本的理念,以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增强为目标,牢牢把握时展变化的脉搏。这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质量及竞争能力的整体提升,同时对整个会计专业教育未来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中国会计教授会2000年年会观点综述.上海会计,2000(9)
[2] 石本仁.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中国会计教育的转向.会计研究,2000(9)
关键词:案例探究 师生互动 师生互为主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一轮的物理基础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实施“案例探究教学”,因此,许多物理教师对为何以及如何开展案例探究教学存在着一些困惑。本文试图从案例探究教学的必要性、理论基础、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案例探究教学是时代与现实的呼唤
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科学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学活动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的过程,而且是重视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过程。实践证明,案例探究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传统的追求系统性的物理课堂教学把系统性的认识同教学材料的系统性混淆了。物理教学本应传授给学生系统性的认识,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各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他们对这门学科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从而上升为一种积极、能动地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但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却仅仅着眼于提高升学率,教师和书本几乎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和书本是权威,学生只有把书本上的条条都背会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分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苦读课本,不敢越雷池一步。殊不知物理课本中所介绍的知识只是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科学的全部,真正推动科学前进的动力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应用,传统的教学由于缺乏对学生这两方面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是看科学、听科学,而不是做科学。学生由于对科学知识的来源缺乏了解,把科学知识看得很神圣,不敢怀疑,由于对科学方法缺乏了解并对自己没有信心,导致学生缺乏科学创新的能力。
二、新课程理念是实施案例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改革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标准》指出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物理课程是自然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任务。按照传统的课程理念和习惯、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的。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物理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他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学生由过去从开始学习科学的概念、规律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要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到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物理新课程中实施案例探究教学的策略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没有探究就不会有发现。作为中学生,一般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即科学家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探索的途径去发现人类尚未认识的科学事物及其规律的过程。因而实施案例探究的重心就在于诱导学生领会科学精神和应用科学方法,探究的本质在过程,作为基础教育的案例探究,课堂仍然是教学的主阵地。同时,在某一具体案例探究中,必将会把多种科学方法渗透其中,以学科的基本知识为载体,以能力发展为目标。
案例探究教学的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实际上,案例探究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指导下的发现过程。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在案例探究中要以“师生互为主体”为中心,最大的任务是要不断地研究学生,努力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牢固树立教学方法受制于探究过程、教服务于学的观念,使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从探究中学会学习。下面从三个环节的实施对案例探究教学加以探讨。
1.“教师设问”,着重启发诱导
案例探究教学是围绕某一具体案例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实施的每个具体步骤中,教师要围绕该案例有针对性地进行系列问题设计,使之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某些观念建立起实质性联系。在此环节里,问题的提出要充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只有对所探究的案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想学、乐学、善学,继而获得思维发展。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诱导作用,在探究过程中刻意加入方法、能力的渗透式培养,以通过教师的“变教为诱”“变教为导”,来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而使教学深入到“以诱达思”的境界,从而调动学生探究性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
2.“学生探究”,注重思维发展
在确定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践、体验内容包括三个部分。①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通过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方式获取资料,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马上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案例探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生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他们会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②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合作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能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对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③表达与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他们会将取得的收获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并逐步丰富个人的探究成果,培养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3.“师生共探”,学会反思与感悟
这个环节着眼于“交流──互动”式教学的实现,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实施,学生肯定还存在某些困惑,那么教师就要在这个环节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感悟,以便升华新体会的认识与观念,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一种由成功的学习而产生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因为反思是督查、检测、调整的重要举措。因此教师在总结案例探究过程中,就要鼓励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学习、探究活动,让他们学会发扬自身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让他们在充满信心的同时探索出适合自己个性的独特而又有效的思维方式。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对案例探究的行为反应中获得反馈信息,以掌握学生的案例探究发展的程度,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行动。
这一环节特别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投入意识,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并通过师生交流的协同作用以及与其他学生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达到发展学生自身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协调与共振,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为此,在这个环节实施过程中要着力于建构师生互动模式,教师尤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和发展主动、能动、促动的意识和能力,因为主动是创新的起始点,能动是创新的突破点,促动是创新的立足点。其中,尤其应重视以下三点。①双向主动:教师的主动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的正向主动;相反,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吸纳的反向主动。在此期间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探究问题的知识水平,该问题中隐含的争议性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探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探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探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同时,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问题。②双向能动:师生双方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对对方的主观能动性给予激发、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对讨论的内容尽可能深化。在此期间,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应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③双向促动:教师的提问、启发对学生是一种促动,使学生积极思维、深化理解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反问和质疑亦对教师构成促动和挑战,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钻研业务理论,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水平。
四、物理新课程中开展案例探究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案例探究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因此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吸取,但要防止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观念来对待案例探究教学。为此,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在平时得以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创新。同时,这种没有界限的学习,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更广;另外,教师要能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科学方法、科学素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踏踏实实地学习。
2.案例探究要真正落实活动的教育价值
探究的内容有些本身并不复杂,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如果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可能要花一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活动,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会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探究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3.案例探究活动的设计要适当
首先,活动的设计应当丰富多彩。教材中的案例探究活动可以依收集证据方法和途径的不同,而提供不同的活动建议。其次,活动的设计应以科学方法教育为重要线索。案例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取经验材料的方法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最后,活动的总体设计应当具有合理的能力梯度。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模仿、练习、部分独立设计直到独立设计等阶段。
在科学技术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生活、改变我们周围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学素养是每个公民必不可少的能力。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不一定要以科学或工程技术为职业。然而,当他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事件和观点时,他应该能够运动科学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去做出判断或决策。
参考文献:
1 吴永熙,张德启.试论物理教育中的课题探究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3)
2 华长慧.教学创新:构建师生互为主体的平台[J].教育研究,2003(9)
关键词:高中政治 案例教学 重要性 认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41-01
1 引言
作为一门理论知识及其丰富的学科,政治学习的理论性与抽象性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会感觉枯燥与乏味,学生也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基本兴趣与动力,从而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也随之下降。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经过长时期的研究与探索,我国教育界在自身教育机制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意图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将所学知识点以案例的形式直接展现出来,从而使得教学活动生动起来,做到政治教学水平的跨越式提升[1]。
2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2.1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我国新课标的提出并不是将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了全盘的否定,而是在强调学生主体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引导教学。一般而言,高中政治教学所授知识大多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抽象的理论化语言,单纯的依靠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与基础知识并不能讲其很好的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我们所说的自主教学也并不是指的这些超出学生学习范围的非能力性技能,且这样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事倍功半的。基于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为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发生在身边的形象案例加深对政治观点的理解与把握。
举例来说,我们在讲到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时,可以为学生陈述处于时代前沿的创新案例,从而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做到合理的创新。如,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认识到了PC必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及生活,带领10名中国计算机科技人员全身心的投入了此方面的研发中,这些怀揣梦想的人突破了传统的科技,看到了创新的闪光点,也因此称之为联想,其英文名字“Legend”就是传奇的意思。通过这个案例的讲解,学生们不仅深刻理解了创新的内涵,同时也会受到鼓励和激发,从而促进其思想的全面发展。
2.2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与源泉,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重要前提。只有学生从内心认识到政治学习的本质要求、核心条件、基础要素才能自发的进行学习与探究。而生动的案例教学恰巧为学生将抽象知识到自身理解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媒介与桥梁。如,一个杯子还剩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怎么还剩半杯水”,而乐观的人则会说“幸亏还有半杯水呢”,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想到什么呢?一方面,乐观与悲观只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而不是实际存在的。另一方面,事物的存在都有两面性,我们要总揽全局,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既看到其不好的方面,又要认识其本身存在的合理价值。经过这个案例的讲述,学生们不仅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政治观点,也会将其联系到自身的行为中,从而改正以前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
3 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应用的分析
3.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学内容的实施不再以教师教学为主,而是将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作为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认知,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全面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状况进行理论知识的探索,从而真正践行素质教育实施的基础标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深入贯彻教育教学的基本内涵[2]。如,教师在讲述“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政治哲学观点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根据其在生活中所得的经验及对这一观点的大概认知进行沟通与交流。由于学生们存在个体的认知差异,因而在交流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思想的碰撞与矫正,从而更好地体会这一高度抽象理论的准确含义。
3.2促进案例来源广泛性的增强
所谓案例教学最重要的在于其案例本身背景内容的存在使得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自发的从多角度思考并分析问题。基于此,案例的选取与其蕴藏的内涵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决定性因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取案例呢?什么样的案例才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呢?一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媒介来接触外界的新事物。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电脑及报纸等身边触手可及的资源,深刻挖掘时事内容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并以此作为案例进而辅助政治教学的实施。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广泛的收集各方面的案例来源,以教学内容为前提进行案例的针对性筛选。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做深入的调查,以便确保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与创新,这样一来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也就起到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意义了。此外,案例的选取还要突出时代性与开放性,我们不能照搬很多年前的例子,进而混淆学生对政治观点的准确理解。
4 结语
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突破原有的教学方法,以新型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针对高中政治教学而言,案例教学法的提出不仅使整个教学过程趋于形象化、生动化,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制度的实施。在案例教学法中,我们要做到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促进案例来源广泛性的增强,从而促进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总体性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教学方法 实践创新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育者教学过程中要科学的引导大学生结合实际,学习高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每位计算机教育者重点需要完成的任务。
1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尽管有不少高校中均构建了多媒体教室,但目的只在于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并未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予以全面的转变。依旧采用的是教育者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与国家大力提倡的个性化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完全背道而驰,不仅促进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而且还大大磨灭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学效果不佳。
2 大学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创新
2.1教育者自身定位应精准,以学生为主体
在最初的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并未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他们经常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安排的一切。在现行的教育理论中有明确的规定,实践教学中要有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活动。应将教育者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地联系起来,教育者主要承担的任务是传授学生专业的知识,传授学生正确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教育者教学时必须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优化调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他们有较好的理论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
2.2贯彻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主要指的是教育者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与学习的客观规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诸多有效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有效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教育者应切实结合计算机学科的特点,防止学生死板的学习,做到由此知彼。比如,教授《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时,若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对学生详细介绍本教材的主要内容,未充分说明程序设计思想,那么,不仅直接地造成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且也无法将学习了解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所以,教育者必须设置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们对问题深入思考,根据教材做细致的分析与讲解。注重向学生详细介绍重难点,保障学生在全面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还熟知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传授学生丰富的实践应用经验。教育者应结合题目的大小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每个人负责不同的部分,明确小组主要负责人。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目标,按照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记入相应成绩。如果学生实践中有疑难问题,教育者应及时详细的解答,对课堂内容予以补充,保证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灵活性。通过上述方式教学,科学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不仅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在遇到问题时还能够运用已学知识予以解决。
2.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育者主要扮演设计者与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一番巧妙的策划与正确指导,通过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创设贴近于现实的情境,师生间、生生间加强沟通交流,以此增强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问题具有的繁琐性、多样性等特点。比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教育者应认真详细地分析和演示事先准备好的比较简单且实用性高,涉及预讲授章节各类知识点的案例,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知识点,带着问题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对核心知识的了解,而且学生的问题思考、分析、解决能力也得到大大提高。其次,所有的案例中均新旧知识点相融,学生接触案例时最先会想到如何顺利地完成案例,凡是有不在自己解决能力范围内的问题全部由教育者予以详细的剖析。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就会增强,学习水平显著提高。另外,学生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时,会被教育者事先准备好的案例所吸引,不过,只要学生们了解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后就会对一些模仿性案例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者应积极贯彻尝试探索性案例,为学生营造充裕的创新空间,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力。
2.4创新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模式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中,不仅会涉及基本知识的上机理论考试,而且还会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及问题的解决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可通过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比如,笔试、上机操作。要求学生深入思考,详细制定问题的处理思路与具体步骤,确立实践运用高的程序。在这种考核导向下,积极引导学生加强思考、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大学计算机教学的主要任务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加快思维良好发展,培养一批与现代社会要求相符的技能水平高的专业人才队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了我国各高校的重要课程,所以,加强这门学科教学,对于大学生今后能否胜任自己的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还直接决定了高校能否稳定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海波. 计算机教学方法探究[J]. 现代阅读,2010(10).
[2]曹文泉. 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
关键词:营运管理 创新教育 教学方法
1 引言
2009年岁末,荣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留下“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之问,激起了全国上下对高等教育改革反思的新。大学教育的核心其实是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率,已经成为我们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云南大学前校长吴松教授提出的“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育理念便是当今国内高校创新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一种思想解放和探索。比较分析国内外的高等教育史不难发现,无论是人类总体的教育活动,还是学校具体的教育活动,教的目的都不仅仅只是为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创造的精神。
创新教育实施的主体在于教师。德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曾说,教育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并加强这种责任感。”由此可见,教学的最高境界在于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主动追求知识、勇于创新的力量。
2 《企业营运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一些探索
《企业营运管理》是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实践性极强。它源于实践,正是企业营运管理水平提升的现实要求推动了它的形成和发展,企业营运管理学科的思想、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无不是企业营运管理实践的内在反映和总结;反过来,它又具备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无数管理实践证明,唯有在科学合理的企业营运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方能达到管理效果和效率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其价值所在。因此,要使学生学好企业营运管理这门课程,就既需要讲授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更要注重与实践的结合。
但是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往往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对管理实践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他们往往对某些概念、理论的理解,以及有关技术、方法的应用,感到有很大的困难,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创造的精神,笔者结合对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做出了多方面的创新性探索,不但在学生中产生了良好反响,而且受到了企业的好评。
1.企业生产管理现场学习调研。活生生的管理实践是生动形象的大课堂,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去枯燥添兴趣”。为了让同学们能对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生产组织、生产计划编制及落实等内容有切身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笔者在近些年的教学活动中始终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探索校企合作的楔入点,目前已形成了昆明力神重工塔式起重机有限公司和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等合作单位。
企业现场学习调研活动大致包括三个阶段:
(1)学习调研前准备。明确现场学习调研目的,了解调研企业的背景资料、产品、行业特征,以及生产工艺过程的大致特点;
(2)学习调研实施。即到企业生产现场参观调研,这个环节一般是先由企业方给同学们提出调研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参观工艺过程和现场管理,此后再由企业相关管理人员给同学们介绍企业情况及生产运营管理相关内容的实际应用情况,最后再安排一定的互动时间,让同学们与企业方人员就企业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3)学习调研后总结。即回到学校后组织同学们进行总结,谈感受、找问题,为改善下一次企业现场学习调研活动做准备。
总体来看,企业现场学习调研活动效果显著。一是让同学们对现实的企业生产营运管理过程有了比较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提升了大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在参观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的平台,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并真切地感受到了知识的运用和学习的价值。在我们的反馈调查中,近95%的同学对企业现场学习调研活动表示“很满意”和“满意”,从来没有人表示“不满意”。二是同学们进入调研企业后,运用所学理论、方法,了解企业营运管理的实际情况,发挥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新,思想活跃,敢想敢说和勇于创新的特点和精神,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改善思考,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2.校外专家讲座。请校外专家到课堂上开专题讲座,现身说法,把现实的管理实践带到教室中,也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近些年的教学中,笔者摸索出了一套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教师课堂讲授与校外专家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它包括三个核心要素:
(1)找对讲座主题。企业营运管理课程内容广泛,包括运营战略、厂址选择、生产过程组织、工作设计、库存管理、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车间管理与班组建设等内容,每个内容都去找校外专家作讲座是不现实的,这就有一个选择,必须选择能反映企业营运管理发展方向和能体现企业营运管理关键点的内容来讲,才能真正体现讲座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近些年的校外专家讲座就围绕ERP和ISO9000质量管理与认证讲,学生反映很好。
(2)界定讲座内容。讲座到底讲什么,对讲座效果影响很大。譬如ERP就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讲,既可以介绍ERP的结构、功能与实际应用情况,也可以介绍ERP的思想、原理与发展,还可以介绍ERP的设计与开发等等,到底怎么讲,要考虑学生的专业情况及任课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过去就出现过校外专家认真投入作讲座,ERP的设计、开发内容介绍很多,结果学生听起来感觉像在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讲,出现听不懂、不爱听的情况,事倍功半。现在每次组织讲座前,我们和讲座老师反复沟通,确定讲座内容,收到了良好效果。
(3)找好讲座老师。校外专家的聘请一定要坚持匹配、适用原则。一不要看名气,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要真正请到从事与讲座内容吻合的实际工作的专家;二要保持讲座教师的相对稳定,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总结经验;三要作讲座效果评估,因为评估既是不断改善讲座效果的需要,也是优化校外专家队伍的需要。
笔者体会到,对于ERP、质量管理等实践性极强,老师比较难讲、学生比较难懂的内容,请企业专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现身传授管理技巧、体会和经验,比任课老师自己讲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学生印象也很深。在我们近几年的调查中,同学们对校外专家讲座的满意度一直保持在85%以上。
3.课外小组活动与案例讨论。群体学习、讨论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力的一个好手段,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尤其如此。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多次安排学生开展课外小组活动,反响热烈。如在讲完“厂址选择”问题后,就安排同学们开展课外小组活动,要求同学们首先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有关麦当劳的选址战略,然后选择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饮店研究其选址问题。同学们在小组活动中情绪很高,资料收集丰富,研究细致深入,甚至有的小组还把整个小组活动录了像。作课堂小组活动汇报时,我们选择同学们自己做主持人,由同学们自己点评,汇报过程中各个小组争先恐后,妙招频出,博得了阵阵掌声。
小组案例分析讨论是国外工商管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案例的设计者和讨论的激励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的角色。
以往的本科生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因为有教师认为本科生基本没有工作经验,不了解实际,没有讨论案例所需要的感性认识基础。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本科生有没有工作经历,而在于能否给同学们提供合适的讨论案例。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充分考虑同学们的特点,不断摸索,精心选择,初步建立起了配套的案例库,如“没有淡季的产品”、“所观察到的服务活动的改善”、“小汤山医院项目”、“非典时期的杭州餐饮”、“这名生产经理该怎么办?”、“大李的‘加减乘除法’”等。整体来看,这些案例能和相关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适合讨论,同学们反映良好。
课外小组活动与案例讨论的质量关键在于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充分激励学生,我们借鉴企业绩效考评中的360°考评方法于活动评分和讨论评分之中,不是教师单向评分,即除了我们的评分之外,还要同学们自己评分,两相结合。实践证明,这个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很受大家的欢迎。
4.实验教学与情境教学。企业生产运营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如何通过相关软件仿真,增强教学的可视性与仿真性,拉近教室与现实管理实践的距离,以使所讲授内容更加简洁易懂,是国内外有关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或相近专业教学发展的一个趋势。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多次通过POM教学版软件模拟企业运营过程管理的相关内容,如经济订货点确定、库存重点物资管理、物料需求计划确定、项目管理、等待问题解决等。通过实验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内容,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力。再则,实验教学能“寓教于用”,把企业运营管理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直观和容易接受,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生产运营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在我们近几年的反馈调查中,对实验教学表示“很满意”和“满意”的学生一直保持在90%以上。
此外,情境教学法也是国外工商管理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感性认识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创新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在近几年的《企业营运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尝试应用情境教学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为配合讲解流水线的组织设计,我们在相关网站搜集了较为丰富的流水线的图片。在讲到丰田的生产方式时,我们把丰田汽车制造公司有关产品可靠性和品质控制的视频整合到了教学内容中。通过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场景之中,可以有效地化枯燥为具体,使没有实际工作背景和工厂经验的同学们能较为真切地感受到现实的管理实践,学习兴趣大增。
3 结语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式。教学就是“教”与“学”的二元矛盾统一体。“教”和“学”只是一个出发点或过程,这个出发点或过程中蕴涵着创造的目的,其价值取向和目标指向是创造,而创造本身也是一个出发点或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教和学的出发点和过程应时刻体现出教师、学生在平等并保持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对真理的探究,即创新。
笔者在教学中,坚持不断探索,把创新的理念和方式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和主动掌握,以最终达到“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境界。
本文是笔者近年来在教学中的一点经验体会,在此也希望相关同行不吝赐教,大家共同推动《企业营运管理》课程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宗焕.直面“钱学森之问”:让杰出人才脱颖而出[J].湖南教育(教育综合),2009.12
【关键词】高校;法学;实践教学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时期,法学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法律人”,即具有创新精神、学习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人才,要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敏捷的法律思维和妥善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
一、法学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作用
法学学科是极具应用性、实践性的社会科学,其生命在于实践。在我国,法律本科教育,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主旨。学生毕业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事专业性法律工作,如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顾问等。这就要求其在具备精深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等素养的同时,还必须具备法律信仰的精神品质、良好的法律思维方式和法律实务能力,即运用知识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因此,法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不断强化法学教育的实践、实训环节,构建适应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体系运行机制的完善是法学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力保证。法学实践教学指在理论教学外,通过真实的或者模拟的法律实践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其对创新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具有两方面突出的意义,一是实践能力的训练,二是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高校法学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高校法学实践教学环节集中体现为课堂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实践性课程教学和其他实践活动三部分。课堂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指在教师进行理论讲述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安排实践内容,如将案例分析法应用于课堂理论教学中,或以模拟法庭方式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展示与演练等。实践性课程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中穿插实践而言的,主要表现为学生实践,是学生通过实践运用与检验所学理论的课程设置,如法律诊所式教学、毕业实习环节等。其他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法学课程设置范围之外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学生自主组织开展、少量辅以教师指导的实践性活动,如对外开展法律宣传、进行无偿法律援助活动的学生法律社团等形式。
1.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化,制约理论课程中实践教学效果的实现
教师的传统课堂讲解能够帮助学生较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点。但弊端是由于学习不建立在研讨的基础上,学生单向被动式接受理论知识,教学过程枯燥,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法学课堂教学要引入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为两种方式:一是在理论课程中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即在课堂理论教学中,以添加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理论讲解通俗易懂。目前,我国法学教育中所谓的案例法通常是在教师理论知识讲授后,根据所授理论知识点举出案例材料,同时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交由学生研讨回答,再由教师做最终解答。二是增设实践性课程,即模拟法庭教学,在理论课程中,如诉讼法课程,安排模拟审判内容。这是一种选用真实、典型、有代表性的案例,整理后发给学生,学生角色扮演检察官、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身份,依法对案件开庭审理的实践教学活动。但在现实中,高校模拟法庭建成后闲置率高,原因在于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教师亲临组织指导,还需要教师课外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前期准备,而学校却不对此进行考评,缺乏激励机制,教师丧失了动力。
2.实践性课程实施不利,致使实践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目前法律实践性课程主要表现为法律诊所、毕业实习等,近年来,我国也引进其作为新的高校法学教育模式。但诊所教育的社会影响却日渐沉寂,主要原因是水土不服。诊所法律教育以经验法学为实施基础[1]。我国建构在理论法学基础上的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育理念有很大差距,对教育方法实质认识不全面导致此法在我国实施效果不佳,加之诊所法律教育对设施配备等“软硬件”要求过高,也成为高校的硬伤。作为法学本科学生的实践必修环节,毕业实习非常重要,它既检测学生在校学习效果,也切实让学生把理论所学转化、运用到实践中,及早适应社会,但现实操作却问题很多。一是时间上的冲突,导致学生应对考研、考公务员和司法考试等,而放弃认真实习,实习应有价值大打折扣。二是实习中大学生真正的法律实务锻炼机会很少,更多是充当“临时工”。
三、高校法学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建议
首先,完善法学实践课程,提升实践教学实效性。无论是基础的案例讨论,还是较高阶段的法律诊所,都对学生实践意识及习惯的养成意义重大,所以要重视每一次的实践教学。案例讨论要尽量选取最新、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有可能,要尽量选取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并把这些真实案例以原汁原味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尝试从纷繁芜杂的现象背后抽取其中包含的法律关系,为学生进行法律诊所活动打下必要的基础[2]。
其次,创新校外实践形式,提升实践参与度。校园之外的实践活动除传统的庭审观摩、毕业实习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法律援助、法律咨询、假期社区(农村)法律服务等多种形式。法学院可以选择合适的地点定期开展法律咨询,这种法律咨询可以分组进行,每组由高年级同学和低年级同学共同组成,每组组长应该是法学理论扎实、法学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学。
最后,合理配备法学实践师资力量,优化实践教学软环境。在高校配置法学专业教师时,要选择适当比例的律师进入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进行一些法律实务的兼职工作。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高校教师长年从事理论研究,而对实际生活中法律的运行情况了解甚少,特别是对法院判决时所依据的最新的一些司法解释、内部规定不了解,导致学生实践中提出的法律问题,高校教师给出的解决方法常常与现实中的实际做法相距甚远[3]。
参考文献:
[1]郭英华.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浅探[J].江苏高教,2014.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高等学校承担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性人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高校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在教育观念上,以知识为本,而不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知识量,不顾及学生的需求和学生接受的程度,不注意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以专业为中心,一行业为目标,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内容陈旧老化,人文教育薄弱,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用填鸭式、注入式的方法进行知识满堂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等。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例如教学培养目标改革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等,本文仅就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含义及特点
一般来讲,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如何传授教学内容,为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时采用什么办法以及如何处理这一类办法。其目的在于激发并引导学生以自我活动去掌握知识,因而教学方法以教学过程内部逻辑为依据,并受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总体而言,教学方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必须围绕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来进行,二是教学方法必须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三是必须是师生活动的方式、步骤和技术”。
就高等学校教学方法而言,其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由于高等学校实施的是专门教育,又是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加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就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高等学校实施的是专门教育,是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高等学校的学生所要掌握的是当代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专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并且正是由于这一点,高等学校的教学是处在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最前沿的,是在科学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探索的。因此,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一方面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另一方面更具有探索性。根据第二个特点,高校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趋成熟,他们不是简单地吸取知识和形成一般的能力,而是要深入到科学文化发展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论和构成思想基础的方法。因此高校的教学方法更接近研究方法。概言之,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与普通学校的教学方法的本质区别或特殊性表现在:明确的专业指向性和与科学文化发展过程和研究方法的接近性。
(二)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客观地讲,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是不被人们重视的。美国一位教学法研究专家曾指出:“今日大学教师面临着要解决明日世界复杂问题的两难处境,因为大多数人是在过了时的信念指导下准备教学工作的,这个过时的信念认为,掌握教学内容就自然确立了一个人的教学质量。几乎没有人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的方法上,特别是教给学生在未来作出明智的决定所需要的方法上”。
在我国的大学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讲授法或“讲授+提问”的方法仍旧居于主导地位,主要是一种“灌输式”教学。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与考证,创造能力差,而“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能迎接2l世纪挑战的人才,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关键在于改革传统僵化的教学方法。”。只有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真正纳入国际化的行列,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为实现这一目的,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应采用那些能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反思批判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等。
(三)几种常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举隅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性人才成为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人才,而创新性人才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创造性特征,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恰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符合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的。
1.发现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也称探究性学习或称研究性教学。发现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知识和问题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是发现教学法的积极倡导者,他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事物的起因和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发现教学法的作用在于:可以提高个体的智慧潜能,使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掌握发现的方法有利于迁移能力的形成,并且有利于保持记忆。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的核心素质。发现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大学各科教学中存在着运用发现教学法的巨大空间及可能性,大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发现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发现教学法在所教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2.合作教学法。合作教学也称合作学习,它是指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分工协助完成一定学习任务或研究任务的教学活动。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在其著作《教育改革研究》中指出:“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企业招聘人才的主要标准之一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团队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合作教学的最大优点也就在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思维。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大学教学恰恰忽视对学生合作精神及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合作教学方法的运用。
3.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起源于美国。1910年,科普兰博士最先在哈佛商学院使用讨论法进行工商管理教学。1921年,在当时的校长多汉姆的建议和鼓励下,科普兰出版了一本案例集,由此推动了该校教师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哈佛商学院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这些案例来源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景,常以书面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些固定的
原理和规则。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得知识,增进才干,并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与分析,提高表达能力。案例教学还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学生能设身处地地从实际的场景出发,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增强设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能力。另外,案例教学法强调案例的真实性。托尔认为:“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它一般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其分解为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因此,案例教学注重叙述的是一个有完整情节和一些戏剧性冲突的故事,而且故事还被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用来反映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教师的责任就是去选择和组织所要讨论的材料,选择适当的案例,并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没有现成的可以覆盖所教授内容的案例,教师就要自己动手撰写案例。
4.研讨式教学法。这种方法起源于德国,后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大致分为两个步骤:探索研究阶段和报告讨论阶段。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职责在于确保研讨活动在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这种教学方法既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又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智能和加强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除此之外,它还能活跃高等学校的学术空气,有助于师生共同探索、发现和研究,进而密切师生关系,教学相长。
5.问答法。问答法是自古希腊苏格拉底以来的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其主要优点在于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常常一讲到底、一灌到底的教师,要在备课时自觉设计问题,在教学中运用问答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我们也应当改进传统的问答法,不能只是教师问、学生答,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提问、发表个人见解,有意识地为学生提问、发表个人见解留出一些时间。美国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允许学生打断正常的教学,及时提出问题,对那些有创见的问题教师更是特别鼓励。但是在我国,“我们大学的课堂是学问的,却还不是学‘问’的;我们的学生只被训练为读懂弄通,却不被训练为质疑和挑剔;教师们满足于学生不再有疑问,却不担忧他们不再疑问;我们的学生以善于解答为荣,却不以不再生疑、不再发问为羞……这应当全由大学负责。”。这样,“言论自由……一旦被剥夺,他就失去了充分参与智力交流活动的机会,而智力交流活动却是有助于培养人的价值观,有助于认识世界,有助于发挥那些最具有人性特点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同时“当一大群年轻人,具有青年所具有的敏锐、心胸开阔、富于同情心、善于观察等等特点,来到一起,自由密切交往时,即使没有人教育他们,他们也必定能相互学习;所有人的谈话,对每个人来说就是一系列的讲课,他们自己逐日学习新概念和观点、簇新的思想以及判断失误与决定行动的各种不同原则”。因此,广大教师应该认识到这种方法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总之,大学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教师在选用上述教学方法,包括本文没有提及的教学方法时应该注意多样性的问题。首先,专业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不同的专业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其次,使用一种方法时蕴含的多样性。就教学方法自身而言,有很多方法,大学和中小学是共同使用的,在方法的功能、程序、步骤及原则、条件等方面是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到,近年来,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特征,如:在教学方法的功能上由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推进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在教学方法的结构上由讲授为主到指导学生独立的学习与研究为主,了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对于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注 释
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9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4
肯尼思・H・胡佛今日大学教学阿林与培根出版公司.1980,3
董永江.研究性学习方法探析南都学坛(哲社版).2000,4
程胜合作学习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188
[美]伯顿・克拉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7
[英]约翰・亨利关于大学的概念明日教育论坛(总第八辑),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