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9 10:30: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软硬件研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前言:网络科技的发展日益迅猛,直接冲击到人类对计算机使用效益的满足程度,与此同时科研部门加速了针对计算机性能的开发与技术设备的更新,相关软硬件产品争夺市场份额的竞斗愈演愈烈,使得网络科技面临一种空前的发展快节奏。可重构计算机便是网络科技中新的技术成就之一,这个机种对我国和世界的计算机发展起到过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力促进网络技术的进步与飞跃,是当今网络科技研发领域中很有挖掘价值的研究方向。
一、开发可重构计算机的意义
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发展至今可谓成就不匪,可重构计算机的使用则占据独特的使用效益与历史地位。可重构计算机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一直是对计算机性能研究中的重点课题和主要研发对象[1]。对于计算机进行重构具有诸多效益功能,除了可以提升计算的数据处理能力,还可以实现通信效率的最大化提升,让计算机数据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和目的,同时还能优化计算机的系统设计,全面提升计算机的性能和使用价值,为人类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二、共享存储可重构计算机
计算机是网络科技的骄子,可重构计算机是计算机中的领军技术,而共享存储可重构计算机又是可重构计算机中的精华,是现代科技研发史上一项近乎伟大的发明创作。这个机种的生成便是根据计算机两个关键部分的重构而得来。这两个关键部分并不陌生,就是计算机本体内为人所熟知的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而且两者均依靠编程即可实现重构[2]。在对这两个部分进行重组以后,即可最大程度地优化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的性能得到最大幅度的提升与优化。毫无疑问,共享资源可重构计算机就是为了处理大规模数据而诞生的产物。虽然从以往的传统科技水平上看,单纯依赖软硬件实现难以实现可重构计算机技术,而今共享储存可重构计算机的问世和发展,有效解决了复杂数据的处理问题,当在普通计算机上实现的时候,只要依靠PCI-Express,通过其处理的相关数据,与FPGA相连,便能够及时访问到计算机系统中的相关内容,进而全面优化数据计算水平[3]。
三、软硬件通信的优化实现
在系统优化的主要实现过程中,PFGA设备是主要原动力,同时辅之以Nios等数据,多种技术设备通力合作,计算的独立方可实现并广泛运用于数据工作。要想提升优化系统性能,保证可重构计算机的良性运作,就必须借助软件与硬件的合力通信,来保障数据访问的独立性,进而实现计算机性能的全面优化。
(一)共享储存的初步实现
在实现可重构计算机的数据共享储存的时候,首先要保证信号功能的全能性与动作的原子性,从而保证数据得以在安全的环境下被有效地访问及使用,数据才能达到被人们共享的目的和愿望。这个过程看似步骤繁多,实际程序和任务并不十分复杂,只不过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使用总线的锁定功能,从而保证原子的操作控制得以有效执行。
(二)存储的独立访问功能
计算机性能的发挥也具有共性与个性的两面。如果说共享储存功能的实现偏重于共性的一面,那么存储数据的独立访问功能则偏向于个性的彰显,这种功能正体现出共享储存可重构计算机的技术内涵,突出较之普通计算机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做好这一操作环节,首先要对计算机的总线进行翻译,然后依据翻译出的信息查询搜索准确无误的地址让总线和计算机得以相互沟通,两者内在存有的地址能够达成呼应,计算机的运行效率就自然会得到保障。如果两者之间的地址一旦出现空口而产生联系困难或联系危机以至于出现数据处理错误的时候,也不必张皇失措,利用PGD功能对当中错误的信息和页面进行严密检查,即可迅速化险为夷。同时相关的组间也可以对PFGA进行重新计算,从而全面保障并提高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效率和正确率。
四、优化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科技飞跃的道路也是如此。依赖硬件设备与软件功能的合力作用,实现共享资源可重构计算机软硬件通信的优化,在分析其可能性因素的同时,自然也要注意其中的问题,进而为计算机的运用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科技平台与使用环境。而究其主要问题的主要着眼点,就是计算机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硬件操作系统。
(一)硬件操作系统不支持共享存储平台
由于硬件操作系统不支持共享存储平台,使得共享存储的进程通信方式共享环节难以维持,为计算机工作的效率带来阻碍,所以硬件进程与系统其他部分通信只能依靠消息传递方式的形势得以运作,效率相对低下。
(二)进程数据对通用处理器的过度依赖
软件与硬件在工作进程间的数据传输仍然需要通用处理器加以控制,从而使得计算机运作系统的工作成本增加,也增加了GPP的工作负担。加之数据传输受限于GPP获取数据的速度,严重阻滞了硬件操作系统自身的工作效能。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这种运行方式要想取得高速度与高效率,还需一定的时日。
结论:网络科技注定要在曲折和探索中发展进步,这也就注定了共享储存可重构计算机软硬件通信的优化实现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还需要在未来岁月里历经科技创新的洗礼和研究者们的加倍努力。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也纷纷涌现出了大量研究关注如何简化与优化共享资源可重构计算机在通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对处理数据时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正确概率。伴随着各种可重构科学器物的陆续涌现与广泛使用,共享储存可重构计算机软硬件通信逐渐成为国际计算机领域的新的热点,大有引领未来网络科技的趋向,成为信息时代里的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荀长庆,杨乾明,文梅,等.共享存储可重构计算机软硬件通信的优化实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8(8):65.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安全风险因素;控制措施
一、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一)计算机系统安全风险
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数据处理需求下,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容易因自身存在漏洞问题引发安全风险。目前计算机使用的Windows、Linux、Solaris系列操作系统,都无法杜绝系统漏洞的存在,其他应用软件系统的漏洞则更多。如果计算机用户在系统下载和安装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系统漏洞问题,则会使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较高的安全隐患。如果遇到网络攻击行为,更容易出现信息泄露或被破坏的现象[1]。
(二)网络数据传输安全风险
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应用是基于网络化的数据交互过程,世界各地、各个行业产生的信息数据,在网络中集成、交互,具有信息爆炸的特点。在计算机网络化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面临着网络数据传输安全问题。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特点,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主体,除了共享的数据资源外,需要实现定向传输,才能确保不同信息主体之间的正常交互。由于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量激增、用户数量激增,在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中,也更容易出现混乱。
(三)人为操作安全风险
人为操作风险主要是在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过程中,因人为操作失误或恶意攻击行为引发的安全风险问题。在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使用者自身的操作水平提升缓慢,则容易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的现象。另一方面,黑客攻击、传播病毒的行为也客观存在,如果计算机使用者缺乏计算机安全防范意识及能力,则容易出现计算机使用风险。
(四)数据存储管理安全风险
大数据本身具有“5V”特点,即信息量大(Volume)、信息类型多(Variety)、传播速度快(Velocity)、价值密度低(Value)和真实性(Veracity)。这种特点对计算机存储及安全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数据挖掘算法,在海量异构数据中挖掘可利用的信息。如果用户仍采取传统的单机数据存储和管理方式,一方面难以满足信息利用要求,一方面也容易因软硬件故障,导致重要信息数据丢失[2]。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安全风险因素控制措施
(一)加强计算机系统漏洞检测与防护
针对上述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面临的安全风险问题,首先应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更新和研发过程中,加强漏洞检测与防护,提高计算机系统自身的安全风险抵御能力。在此方面,需要加快漏洞修补软件研发,掌握漏洞修补的关键技术,针对新的计算机及网络运行环节,分析每个节点可能存在的系统漏洞问题,通过采用编程检测方法,对系统漏洞进行自动检测。在漏洞修补技术的研究过程中,也要注重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根据系统运行日志,分析潜在的漏洞问题,并通过引进机器学习算法,让系统具备漏洞自识别能力。发现系统漏洞后,启动专家系统,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制定系统补丁,及时在计算机系统中更新,从而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风险防护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计算机网络运行环境
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应用是基于网络的应用模式,为了保障数据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传输安全性,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针对大数据时代下网络数据传输量大、系统交互频繁的特点,首先应做好网关及系统接口设计,采取标准化设计方法,保证数据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规范性。其次应加快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研究,通过与人工智能技术向结合,设计自动触发系统,对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供给行为进行识别、分析和汇总,为构建安全性更好的网络模型提供依据。此外还应加快相关技术标准协议的研究工作,依靠网络通信协议营造良好的数据传输秩序。
(三)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及监管水平
针对人为操作方面的安全隐患,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引导人们提高对计算机安全防护的重视,并主动学习各种安全防护技术。在大数据应用环境下,计算机使用者必须掌握防火墙、病毒查杀软件等的操作技能,及时更新相关安全防护软件,并经常性的对系统病毒进行检测和查杀。网络监管部门则应通过采用IP查找和限制技术等,对实施黑客攻击行为、在网络传播病毒的个人或团体作出坚决打击。同时应对各种黑客攻击软件、病毒类型进行登记,积极研发有针对性的识别和防护软件,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四)创新计算机数据存储及管理方法
目前大数据技术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为例,无论是工程项目建设、材料采购还是市场营销、第三方服务机构管理等,都需要基于高效的数据分析方法,提取有价值信息,确保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应根据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使用需求,不断提高其软硬件性能水平,优化数据存储及处理能力。在此方面,可以与云计算技术相结合,通过租用云数据库,帮助企业节省计算机软硬件投资,同时利用先进的云安全技术,保障数据传输和利用过程的安全性,从而提升计算机使用安全水平。
1987年,浪潮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成立,“把尖端科技产业化”的想法引领浪潮逐渐成长为中国IT产业领先厂商。
独特的软硬件综合实力让浪潮在国内IT品牌中独树一帜。图为浪潮集团软件研发大厅。
今日之浪潮,已是中国领先的计算平台与IT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服务器制造商和服务器解决方案提供商。浪潮集团拥有“浪潮信息”和“浪潮软件”两家国内A股上市公司和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的浪潮国际有限公司,四大业务群组涵盖以服务器、商用电脑、税控机、金融自助终端为主的计算平台产品和大型行业应用软件、ERP、集团财务、协同办公软件、电子政务等产品与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用户遍及中国金融、通信、政府、教育、制造业、烟草等行业和政府部门。浪潮正全方位满足政府与企业信息化需求。2005年,浪潮集团的销售收入突破125.8亿元。
多年来,浪潮始终以超前的技术和独特的软硬件综合实力,在中国IT品牌中独树一帜。
浪潮是中国最早的IT品牌之一。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1968年,浪潮的前身――山东电子设备厂在那时开始生产计算机设备和低频大功率电子管。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就采用了浪潮生产的晶体管作为电子元件。
由此,浪潮开始了以技术创新为本的IT征途。浪潮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一直秉承创新的理念,数次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以极具前瞻性的技术突破引领中国IT产业的发展。
雄厚的软硬件综合实力,使浪潮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IT品牌之一。目前浪潮拥有亚太地区最大最先进的年产30万台的柔器生产线和研究中心,拥有首批认证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首批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浪潮服务器成为“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国家服务器产业化示范工程”。浪潮ERP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的“适合中国国情的ERP软件”、浪潮ERP、SCM、CRM三个项目全部入选国家863计划,浪潮还在中国香港、日本和美国硅谷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
1983年,当一群年轻人用“浪潮”命名第一台自主研发的PC时,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把尖端科技产业化,使之具有最广泛的用户价值。”
正是这个简单的想法引领着浪潮逐渐成长为中国先进的计算平台和领先的IT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
秉承专注化、一体化、国际化战略,浪潮为用户设计高可用性、适应性强、安全与方便维护,同时又是低成本与高质量的计算平台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使IT应用真正推动社会发展。
作为国内软硬件综合实力雄厚的大型IT企业集团,浪潮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态度,推动中国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使得IT应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人们的生活,实现着人们的梦想。
浪潮集团总裁 孙丕恕
50年来,中国计算机事业从一颗幼苗茁壮成长为今天的参天大树。浪潮与中国计算机事业共同成长,在以信息化推进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也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
30多年来,我们时刻站在行业的最前沿,在这个行业积累了雄厚的技术与经验,浪潮也早已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IT企业之一。
值此中国计算机事业50周年之际,浪潮集团衷心祝愿中国的计算机产业能够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为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浪潮也将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3年,第一台浪潮微机在济南诞生,这是中国IT发展的新起点。以浪潮为代表的三大PC厂商将中国PC产业带入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新时代。
1990年,浪潮研制出全球第一台中文寻呼机,并开发制定了全球第一个汉字寻呼标准,这一标准沿用至今。
1993年,浪潮在新加坡的技术人员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小型机服务器,现任浪潮集团总裁的孙丕恕是这次开发的主持者。在接下来的10年中,浪潮打破了国外服务器厂商在中国多年的垄断,开创了中国服务器产业的新纪元。自1996年开始,浪潮服务器连续10年蝉联国产服务器第一品牌。
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IT业已有200多种认证,这些认证主要分为三大类:
1、具有软硬件研发能力厂商推出的企业认证:例如微软MCSE、CISCO系列,INTEL系列认证、ADOBE图形图像平面设计师认证、网页设计Macromedia等;
2、由国家相关部门制订的证书:例如通过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国家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等所取得的证书;
3、国际相关IT行业组织颁发的证书:例如美国计算机工业协会认证,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的剑桥信息技术证书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实验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5-3647-04
物联网、云计算目前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的主流方向,在这个主流方向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是嵌入式系统。调查数据【1】显示,市场对嵌入式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就高校而言,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人才是高校的职责,而人才的培养又始终离不开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制定符合行业实际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而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来培养符合行业要求人才,又要依据行业特点和对人才的技术要求来确定,否则就会偏离行业要求,满足不了行业需求。在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里已经规划了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专业代码510121),但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本科专业,近几年高校中的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以及机电与自动化专业、通信专业都相继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大都针对本科高年级学生或者研究生开设了嵌入式系统方向。从国内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开设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来看,各具特色,有些硬件课程开设的多,有些软件课程开设的多。这主要是由于嵌入式系统本身包含软件与硬件两个层次,在设计与应用方面,又具有软硬件协同工作的特点,既要依据硬件设计软件,又要依据软件确定硬件,不能简单的说哪个更重要,只能从应用的角度讲其侧重点不同。因此对于不同专业开设的嵌入式系统课程,不能一概而论。本文主要从嵌入式从业人员进行嵌入式系统开发所具备的知识要求和技术要求为依据,确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着重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嵌入式系统的课程体系构建内容及实验平台方案进行探讨和研究。
1嵌入式系统概述
嵌入式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应用为中心、软件硬件可裁剪并且对系统的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从其概念来看,嵌入式系统是专用计算机系统,应该包含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具体地说,一个嵌入式系统硬件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集成存储器和系统专用的输入/输出设备;嵌入式系统软件包括初始化代码及驱动、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等,这些软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系统特定的一体化软件。一个典型的嵌入式系统应包含嵌入式硬件、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嵌入式应用软件三个部分构成。
由于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与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因此嵌入式系统是应用于特定环境下,针对特定用途来设计的系统,所以不同于通用计算机系统,它的硬件和软件都必须高效率地设计、“量体裁衣”、去除冗余,力争在较少的资源上实现更高的性能。嵌入式系统的基本特点就是“嵌入”、“专用性“和“计算机性”。由于系统的这些特性,导致系统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和面向特定应用的,并且对成本、功耗、可靠性和实时性特别关注,因此在嵌入式微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上都要考虑这些特点。
2嵌入式系统专业人才岗位及核心能力分析
2.1嵌入式系统的技术研发岗位划分与设置
从事嵌入式技术的岗位主要是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部门,当然还有其它辅助部门,在此主要针对研发部门的岗位进行分析。嵌入式系统研发部门岗位的设置,离不开嵌入式系统的结构和开发过程,设置什么样的岗位、需要何种学历的人才都与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过程紧密相关。就嵌入式系统而言,总体上可划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一般由高性能的微处理器和的接口电路组成,软件一般由硬件抽象层、嵌入式操作系统、软件应用平台和应用程序等组成,如图1所示。
硬件层是整个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运行的平台,包括输入输出接口/驱动电路、处理器、存储器、定时器、串口、中断控制器、外设器件、图形控制器及相关系统电路等部分。对于硬件层的设计开发要有较深的硬件开发经验,这些岗位一般都需要资深的硬件工程师。中间层包括硬件抽象层(HAL)或板级支持包(BSP),负责对各种硬件功能提供软件接口,包括硬件初始化、时钟管理、定时器管理、中断处理、总线管理、内存地址的映射等。它位于底层硬件和操作系统之间,是二者之间的桥梁。这个层次的设计开发不仅要精通底层硬件结构,还要熟悉上层的操作系统,主要工作是开发设备驱动程序。这部分工作需要有丰富的软硬件件研发经验才可以胜任。软件层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和软件应用平台,操作系统主要是实现资源的访问和管理,完成任务调度,支持应用软件的运行及开发,软件应用平台则是为了提高开发速度与软件质量,一些应用提供商开发了一些可重用的应用平台,封装了一些常用的功能,同时提供API接口,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这些岗位要求具有丰富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经验和软件工程能力。功能层主要指的是应用软件层,位于嵌入式系统层次结构的最顶层,直接与最终用户交互。针对各种特定功能来编写应用程序,实现系统的功能应用。主要是进行大量的C、C++或JAVA语言编程,不需要更多涉及底层硬件,大都是基于操作系统之上的编程。这些岗位要求就有丰富的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能力。从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看,还可以对硬件层、中间层、软件层、功能层四个层次的研发工作进一步细化。
2.2技术研发岗位从业人员核心能力分析
对于从事嵌入式系统研发的技术人员而言,必须具有与岗位匹配的核心能力才可以胜任工作。文献[3]就嵌入式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不同岗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描述。由于目前国内就嵌入式人才的评估和认证只有嵌入式工程师认证,因此本文将从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系统架构、软、硬件测试这五类技术研发岗位进行研究,来确定相应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对于每一类岗位,将从岗位工作任务、岗位知识能力、主要技能和核心能力这四个方面就行研究,其中岗位工作任务是指该岗位应完成日常基本工作的事务范围,岗位知识能力是指该岗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要求,主要技能是指该岗位技术能力的要求范围,核心能力是指该岗位工作主要能力要求。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3技术研发岗位知识要求
表1就目前嵌入式技术人员的五种岗位要求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分析的结果看,对于硬件设计及测试人员而言,应具有的知识点:①熟悉或者掌握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单片机等基本的硬件电子电路设计知识;②熟悉和掌握C语言或者C++语言及接口电路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硬件的设计、嵌入式系统的程序设计③至少熟悉l到2种基本的EDA工具,如MODELSIM、Quartus? lI、Protel等;④熟悉各种常用工具和仪器仪表,熟悉电子元器件性能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人员而言,应具有的知识点:①熟悉Linux,WinCE,Vxworks等操作系统的各种软件开发环境;②熟悉GUI开发过程、熟悉网络编程、多任务编程等;③精通C语言、汇编语言;④熟悉嵌入式系统硬件的设计、嵌入式系统的程序设计。⑤熟悉嵌入式软件开发模式及方法,熟悉白盒测试、黑盒测试和回归测试,熟悉单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过程及测试的误区的分析。系统架构人员应具有的知识点:①熟悉嵌入式软件工程;②熟悉面向对象和结构化软件开发方法;③精通常用软件开发语言;④熟悉软件架构模式和设计模式,熟悉常用软件建模技术。
3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及实践平台的构建及分析
3.1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及实践平台的构建
从嵌入式系统专业人才岗位及核心能力分析来看,对于计算机专业,在构架课程体系时,应该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及嵌入式技术研发岗位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出发,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去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本文将从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两个方面阐述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的构建。其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
在图2中,计算机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体系可依据计算机专业相关培养课程体系及目标确定,本文不再赘述。对于嵌入式系统理论课程体系可分别从硬件课程、语言课程、专业课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其中硬件课程可包含有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ARM体系结构与编程、电子线路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DSP技术及应用、FPGA设计基础等课程;语言课程可包含有C语言程序设计、VC++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VB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2EE中间件技术、C语言深入编程、C++/VC++深入编程等课程;专业课程可包含有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设备管理与应用、ARM体系结构与编程、嵌入式系统设计、WinCe系统设计与应用开发、面向操作系统的程序设计、多核程序设计等。对于嵌入式系统实践课程体系可从专业实践与认证培训两个方面进行构建,其中专业实践可从课内实践、课程实训、项目团队、专业竞赛、企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进行构建。在专业实践中,课内实践和课程实训是对嵌入式专门知识的巩固与提高,综合实践是阶段性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项目实训与毕业设计是综合分析设计能力的保障。而对于培训认证,可参与ARM公司全球认证、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嵌入式认证、中国电子学会认证、信息产业部认证等机构和部门的培训认证活动。
3.2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分析
从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的内容来看,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体系完整,专业特色突出,整个课程体系体现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①编程能力培养,体现在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深入编程、C++/VC++深入编程及面向操作系统的程序设计等课程。②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开发实践、Linux和WinCE操作系统与应用开发实践、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综合实训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方面。③应用能力培养,体现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嵌入式图形界面开发及嵌入式测试技术等方面。④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创新团体、嵌入式竞赛、企业实习及一些嵌入式协会等。其次,整个课程体系具有侧重应用,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特点。从软硬件编程到专业技能培养,再到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是递进式的。软硬件编程是整个能力培养的基础,专业技能是提高,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最后,整个课程体系涵盖了微软、信产部认证课程。微软认证为微软WinCE嵌入式系统工程师认证,其课程主要包括WinCE系统设计与应用和嵌入式系统设计。信产部认证为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认证,其主要课程包括嵌入式系统设计、嵌入式测试技术和ARM体系结构与编程。
4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
根据嵌入式系统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设想,对于教学实践,要根据计算机专业和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技术要求和岗位职责,可进行合理规划。既要让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又要让学生跟得上主流技术潮流。由于嵌入式系统在构成上可由硬件和软件构成,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构建。根据目前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主流技术来看,在硬件选型上要以X86CPU、单片机和ARM处理器为主,在操作系统的选择上要以WinCE、Linux、μC/OS-II和Vxworks等操作系统为主,可从驱动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界面、应用程序等方面进行实验。本文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实验架构,如图3所示。
图3嵌入式系统课内实验体系
图3从三个层面对实验教学进行了规划,最底层为硬件层,可选择不同的处理器及各种电路及存储设备进行实验,如X86CPU、ARM处理器、单片机、数模转化电路、I/O接口、通用接口、ROM、RAM等。中间为操作系统层,可选择主流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实验,如WinCE、Linux、μC/OS-II、Vxworks等。最上层为应用层,可从嵌入式驱动层序开发、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以及应用程序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实验,其中在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上可重点考虑汇编语言、C/C++语言、JAVA为主要训练语言。
5总结
进几年来,市场对嵌入式人才的需求持续走高,但符合企业要求的合格嵌入式从业人员不多,缺口很大。如何缓解人才供需矛盾,是政府和学者们关心的问题。目前就全国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嵌入式系统还尚未开设本科专业,很多高校只是开设了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而且开设的课程五花八门,很难规范。本文从嵌入式系统构成及特点以及嵌入式系统从业人员的职业岗位出发,探讨了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构建,并针对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提出了一种教学结构。通过本文的探讨试图为解决嵌入式课程规范化做出应有贡献,从而加快嵌入式系统开发人员培养,解决市场人才短板而有所作为。
摘要: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是工业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从工业设计及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一般含义出发,探究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应用,着重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的人机交互,并对其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工业设计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人机交互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知识体系包括数学、物理学、材料学、工程学、电子学、机械学、色彩学、心理学、美学、传播学及伦理学等。它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究竟什么是工业设计,一直众说纷纭。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ICSID)给出的定义认为: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其目的是确立产品多向度的品质、过程、服务及整个生命周期系统,因此,设计是科技人性化创新的核心因素,也是文化与经济交流至关重要的因素。工业设计的任务是对结构、组织、功能、表达和经济关系的发现和评估,主要表现在:
(1)增强全球可持续化发展和对环境的保护;
(2)赋予人类社会整体、个人、集体以利益与自由;
(3)决定用户、生产者和市场领导者;
(4)不论世界如何全球化,支援文化多样化;
(5)赋予产品、服务、系统与其特性在形式(符号的、语义学)的表达上与内涵的协调(审美的、美学)保持一致。
近五十年工业设计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进一步促进了工业设计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进入企业,改变着企业传统的产品研发过程。
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图形理论的创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软硬件的不断更新和现代工业的迫切需要,因此计算机辅助设计引入工业设计,也成为一种必然。工业迅猛发展,市场日新月异,产品的更新换代更加迅速,为了获得竞争的胜利,企业就需要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获得更好的市场资料,传统的产品研发手段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借助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AID)的技术则可以更加容易满足这种需求。
CAID,即是计算机及其系统集成相关高新科技,辅助产品(工程)或服务工业设计的现代设计技术,它的技术原理是将设计人员的最佳特性、创造性思维、经验知识、综合判断与决策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等,与计算机的强大记忆、信息检索能力、海量信息高速精确计算与处理能力、易修改设计、虚拟真实显示、艺术渲染、一定的人工智能、工作状态稳定且不会疲劳等特性相结合,从而提高设计速度和效率,大大缩短设计周期,保证设计质量,降低设计成本。
二、CAID的应用
CAID的应用主要是基于数字化平台实现的,借助CAID,企业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降低产品的研发成本,同时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CAID将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融合在一起,科学的发明融入了艺术的思维,可使产品外观和操作更加人性化;将科学思维融入到艺术思维中,可以确保对产品的形态美及功能美的探求有科学的依据。
1、计算机辅助形态设计
计算机辅助形态设计就是借助计算机软硬件,通过形态变化、分割与比例等方法按照形式美法则对产品的造型进行探究,以获得功能布局合理、操作人性化的技术美。在这个阶段,设计师会经常对产品的形态进行探索,以获得良好的产品形态,这必然要求设计师经常对已有的产品形态进行修改。CAID的参数化功能,便于反复修改尺寸、线型等;具有较强的曲面造型功能;能够快速地实现基于草图的三维建模。
2、计算机辅助色彩设计
色彩对于产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同人群及地域对色彩的理解不一样,因此,设计师要根据不同的目标人群在特定的使用情景下使用特定的色彩,同时,特定形态的产品,也需要特定的色彩才能更加完美地展现产品的特性。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的相关软件一般都有强大的色彩编辑器,及色彩拾取功能,这可以让设计师方便地选取色彩,进而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也更加便于对色彩的修改。此外,软件的色彩数据库能不时更新,保证了设计的时代性、时尚性。
关键词:3C;感觉意象;形态融合;技术融合;运营融合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85-01
一、市场导向的3C融合趋势
自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个人电脑、移动通信、游戏娱乐、音/视频播放器等产品迅速发展,按其类型可以分为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消费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onic)三类,构成了所谓3C产品[1]。这些产品具有视听、信息处理、双向网络通讯等功能。
随着科技创新与市场全球化的深入,融合了3C产品功能特征的数码产品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演变为一种多功能的媒体和信息处理终端设备。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受这种市场导向影响,产品所支持功能的多样性和造型新颖性在很多时候是决定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关键因素之一。以现在市场上的手机为例,其功能不再是仅限于实现接听电话、收发短信。消费者在购买时,会同时关注手机是否支持音/视频播放、摄像、游戏以及上网导航等功能。市场需求的驱动,激发了数码产品的3C融合,3C产品的发展也成为了展示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技术水平和倡导未来生活方式的窗口。
二、产品感觉意象下的3C融合设计
由于3C产品的融合,未来各类数码产品的定义和界限将日趋模糊,这种融合背景下的产品形态,对于设计师、生产企业以及消费者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进行产品设计时,考虑如何提炼用户的感知意象模型(如感觉、认知、情绪等),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适当的设计元素,映射到终端产品上。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应该从3C产品的造型形态、软硬件开发思路以及运营服务模式的融合进行全局的设计统筹,以适应市场环境与融合背景的需求。
(一)终端产品形态融合
数码终端产品的形态融合不是对产品造型和功能结构简单的叠加,而是在通过深度挖掘消费者隐性需求的同时,将前沿科技融合到3C产品形态中,用于日常生活、学习、娱乐以及商务办公等环境。
通过挖掘设计师、生产企业及消费群体关注的3C产品“主要元素”,将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所常需要的产品功能,结合最新的前沿科技,整合到某个终端载体之上,进行造型、色彩及功能方面的融合,以达到一种让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前所未有的感受。以掌机消费市场为例,无论是PSP还是NDS,各种前沿科技,如:多点触屏、无线互联、AR增强现实等技术的融合运用,取得了极佳的市场收益,吸引消费者眼球的,除了游戏艺术本身外,还有一种时尚前沿娱乐的导向在其中。
(二)软硬件开发技术融合
在3C产品中,软硬件之间的关系互为依赖,尤其是“智能”概念提出后,软件系统植入数码产品之中,成为消费者关注的话题,也使得产品开发中软硬件的融合日益成为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方向。
所谓“智能”产品,就是将微处理器和计算机技术引入各种电子产品,通过数控技术实现对产品的有效控制,这个过程中,很多产品的功能需要借助软件程序的代码编写来实现。因此3C产品在开发过程中软硬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如手机市场,随着Symbian、Android、iOS等手机操作系统的面世,诺基亚、三星等各主流厂商的开发重心已不再是比拼造型样式、摄像头像素、人机舒适性等传统技术。随着数字技术的多元化发展,未来3C产品在软硬件的融合方向上,将会有更大的发挥和扩展空间。
(三)产品设计与运营服务融合
3C融合背景下的数码产品在开发设计中,也应该融合产品的售后及增值服务,以苹果公司的营销为例,把很多后期服务嵌入到产品中(如软件下载、服务支持等),这样促使融合互动成为商业和业务模式的创新基点。现在IT企业开始进军3C产品市场,利用数码产品为载体,实现B2C、B2B等业务的信息服务。
互联网络是连接产品设计与运营服务相融合的纽带,随着运营商介入制造领域,制造商参与运营服务,这种融合方式也延伸了产业的价值链,并带动了更多的周边行业。
三、结语
我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加工厂”,然而在数码电子市场,我国企业以代加工生产为主,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落后,3C融合给我国的设计制造业、创意产业以及艺术教育行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于全新的3C融合产品,如何整合各方面资源,掌握自主创新核心技术,是实现电子产品制造业要从“来料加工型”转变为“设计制造型”,打造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国产品牌的关键。
关键词:虚拟化;云计算;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云计算商业应用主要有:基础设施及服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和软件即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而且服务的范围越朝基础设施方向,通用性就越强。平台即服务的客户主要是互联网的应用开发者们,给客户提供整个平台环境,而客户将这种平台视作一种服务,在这样的平台基础上,开发各自的应用程序,并通过其服务器和互联网传递给软件需求者,这种模式为软件开发者提供了应用软件的研发平台。基础设施即服务是将云计算系统的底层资源开放,服务器等的物理资源进行整合集中,提供给客户一个资源共享接口。这个接口使得IT行业能为其他行业提供虚拟的计算和数据资源,使得网络中的计算单元、存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以及网络带宽等硬件资源集成,作为一个虚拟的资源中心,为整个计算网络中的客户服务。相当于把不同位置或者不同公司的服务器集成为网络可访问的云端设备,使得有资源需求的客户能够使用。这样通过虚拟的资源中心提供给客户使用,使用者付费来获得一定程度的使用权。该应用模式的优势是使得用户能够动态申请或者释放节点,而这种服务器的规模一般都是非常大的,数量可以达到几十万台,用户在按使用量付费时,可以认为资源是无限的。
1 虚拟化技术在云计算中的应用
云计算实现是一个关系到很多问题的过程,而虚拟化技术是比较关键的环节,虚拟化的顺利应用与否影响到云计算服务的发展,计算机方面的虚拟化,指的是计算的基础是在虚拟资源上,而不像现实中的计算机,虚拟化技术使得计算的硬件资源得到很大地优化,如将虚拟化技术应用于单个CPU,则可以虚拟出多个CPU并行运行,从而可以使得多个操作系统在CPU上运行,应用程序也可以在相互独立的各类资源空间运行,计算机的利用率得到了很大地提高。虚拟化技术在云计算中的应用大致如下所示:
1.1 全虚拟化。这种虚拟化方式是利用虚拟机管理器,把需要虚拟化的硬件设备进行彻底虚拟化,通过这样的技术手段,使得虚拟化处理后的硬件设备具有传统计算机的功能,能够进行计算,网络访问等各种功能。这种虚拟化计算机组中的每个计算机,可能具有不同的操作系统,这并不影响它们组合;而且操作系统不需要修改内核,也能在虚拟化计算机组中运行。操作系统中的指令大部分可以虚拟化,不能虚拟化的指令,可使用虚拟机管理器来将这些指令进行译码,使得操作系统和虚拟计算机组基本可以很好对兼容,总体上节约了硬件资源,而且也使得服务更加完善。
1.2 半虚拟化。和上述与操作系统的很好地兼容不同,这种方式需要通过操作系统来达到虚拟化的目的。而且该方式需要修改一部分操作系统的内核,以达到部分不能直接虚拟化指令的通用性,也就是非底层软件不能直接使用的指令用修改后的指令更换,这样来实现操作系统的完整功能。在这种虚拟化环境中,操作系统能够识别出是在虚拟环境运行或物理环境运行。
1.3 硬件虚拟化。从上可以看出,软件都进行了一定程度地虚拟化,硬件虚拟化则不需要。但其也需要一定的硬件指令来进行虚拟化,这种虚拟化方式,使得虚拟机管理器和操作系统可以在不同环境中运行,如虚拟机管理器可以物理环境运行,而操作系统则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运行;甚至是依据客户的需要来决定其运行环境,因为虚拟环境中操作系统的计算速度比较慢。相对于上述涉及软件虚拟化来说,硬件虚拟化能够一定程度增加资源的利用率,使得计算机计算速度更快,减少了中间译码的时间,而且虚拟机管理器的结构与原理变得容易设计,系统的性能变得稳定可靠。
2 云计算平台的构建
云计算服务的兴起,使得传统的IT行业经历了新的变迁,逐渐由原来的购买软硬件资源向购买服务过渡,而且是由云计算供应商经网络提供相应的软硬件资源。本文研究如何构建动态的IaaS云计算平台,使得服务使用者能够方便快捷的获得软硬件资源的使用权限。而云计算的服务提供商降低成本的手段也有很多,如增加集成率以及高效管理等。
2.1 云计算平台的组成部分。本文中的管理平台主要是由以下部分组成:虚拟化内核平台(操作系统级)、虚拟化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级)以及云业务管理中心。虚拟化内核平台的实际作用是硬件设备层以及操作系统的连接与过渡,平台中的操作系统需要使用底层硬件资源时,由于硬件的底层结构可能不同,为了减少这种差异对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行的影响,避免操作系统因硬件结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驱动,导致驱动过多,从而降低系统运行速度。也一定程度的提升了硬件的兼容性以及可靠性等。虚拟化管理系统的作用则是使数据中心内的运算及存储等硬件资源的虚拟化,使得上层应用可以在不同的硬件设施上执行,同时也可以使得上层应用的运行环境得到自动化的保护。业务范围一般有:虚拟计算、虚拟网络等。云业务管理中心则是一系列云基础业务模块组成的,把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计算、存储等架构资源按一定的方式集成,使用户根据需求来确定资源组合,最终构成用户的组合集。业务范围有:自助式服务门户、虚拟式数据中心等。
2.2 虚拟化平台的特征。管理平台能够把服务器计算机和虚拟机集成到整个云计算系统中,不但有比较分明的分层结构,展示了数据中心、主机等之间的逻辑及功能联系,极大地减少了资源管理的负担。而对于这样将整个集群进行管理还有如下的优势,如:(1)管理员可以经过一个友好而功能完善的人机接口,对整个云计算系统监控及实时调整,达到缩减管理过程及减少成本的目的;(2)管理的难度降低,同时也具有了很高的可靠性,当某一主机出现异常时,在云计算系统中的另一台计算机上重启受到影响的虚拟机;(3)云计算系统的管理平台中的文件系统,不同于普通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能够使得不同的云计算节点同时访问同一虚拟机文件。而由于虚拟架构系统中的虚拟机实际上是被集成为一个档案文件以及几个环境配置文件,把这些文件存放在存储阵列中,不同服务器中的虚拟机也就可以访问该文件,从而防止单点故障的发生。
2.3 云计算平台的设计。后台管理模块是负责依据一定的规则,使得资源使用者依据一定的规则,获取云计算中计算机的虚拟机管理权限,每隔一定的时间获取一次访问计算机及虚拟机信息,使得用户也能实时跟踪云计算系统的硬件变化。辅助功能模块则主要是事件追踪等功能,是借由日志记录实现的。界面功能模块则是把云计算系统中的软硬件信息反馈给管理员,使得云计算系统的软硬件得到实时监控。Vnc功能模块则是实现虚拟机的网络人机接口,可以在用户计算机上,远程访问云计算主机的虚拟机中。
3 结束语
文中设计平台现已小规模应用于远程计算领域,就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将继续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以期能够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成阳.可信云计算服务平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2]杨娟.基于云计算的设计服务模式研究及原型应用[D].重庆大学,2012.
[3]王文婧.移动云计算的QoE评价与优化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作者简介:周立民(1980.08-),男,满族,河北承德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软件工程、网络开发。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特点分析
1.1强弱电结合
强电与弱电的结合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最明显特点,在工业体系中,弱电主要包括的是各类信号输入、输出设备,通过弱电指令来控制强电的断、开,以达到自动化和一体化的操作,这也预示着信息技术与机械设备之间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就目前来说,国内量产化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设备都包括电子信号处理部分,如采集模块、处理模块、指令模块,弱电与强电的结合越紧密,说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设备的鲁棒性越强,向微电子控制系统发展的程度越深入。
1.2软硬件结合
社会化大生产格局形成以后,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细分化格局越来越明显,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也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快速发展的。早在这一技术问世之前,技术人员就开始利用远程电气控制手段对流水线进行操作,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单位人工掌控效率;简单地说,硬件部分即完成加工生产的机械设备,而软件部分则是电子信息技术操作界面,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由此也催生了工业软件设计行业。软硬件的结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人力控制操作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截至目前,国内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设备)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流水线方面,通过软件的精确控制,以及对生产过程中相关内容的记录,不仅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还可以快速找到影响生产的因素。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
2.1总线技术广泛应用
“总线技术”即基于同一处理器元件的现场作业系统,也是当前国内在工业生产方面主要应用的数据技术,具有显著的先进性优势;总线技术在国内大型企业中往往集中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设备生产线上,或以此为平台构建一体化生产结构,是实际工业体系中连接设备与控制系统的唯一途径。总线技术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操作人员只需要在计算机界面通过虚拟控制手段执行工序,电子信号会通过统一的处理元件发出,在总线沿途正确的位置输出,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便于维护等优势。
2.2平台开放发展模式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对计算机技术吸收应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针对计算机设备及系统进行工业化改造,在PC功能基础上增加了实弹更多灵活性,以满足人机交流的需要。而计算机作为一个较为开放的开发平台,可以最大限度的容纳软件和硬件的生产,如针对监控仪器的改造,通过传感器、温度控制器等设备的参数引入微处理器,形成功能强大的远程监控系统;平台开放模式的发展不仅有效促进设备本身的升级,也有利于不同平台之间标准化的统一,推动信息共享和交流。
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趋势展望
3.1建设专业的电气自动化人才队伍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条件的限制,电气工程安装及自动化设备操作方面存在很多的漏洞,一方面限制了生产力的发挥,另一方面也容易构成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加强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同时提高专业队伍的研发能力;本质上说,人才是国家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建立专业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队伍,是现代工业体系发展的必要条件。
3.2全面推进电气自动化生产市场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展和完善,市场调控成为主导,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对市场的适应性。对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开发和设备生产企业而言,不仅要从理论上提升自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结合市场需要,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并增强完善自身服务能力,以核心技术为主导,不断适应市场竞争环境。
4结语
[方案特点]
1 高质量高画面的录制
由于控制室和各教学楼教室特别是与分校的网络距离较远,如何保证画面图像质量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关键,本系统采用了最新高性能DSP编码芯片,利用目前最先进的H.264视频编码技术,以极低的码率,保证了高质量的图像效果。
2 分布架构、模块布局、集中控制,满足后期扩张需求
系统采用分布式的架构,模块化布局,教室布置的编码器和控制室安装的多媒体服务器分开部署,可随时根据课程录制的要求进行信号组合录制,控制室安装的综合管理平台和可视化管理平台能集中对整个系统进行远程的集中控制管理,单台服务器能扩张到8间教室信号的录制,可视化管理平台最大支撑64画面的监控,为系统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3 摄像头的软硬件控制相结合
本系统开创性的设计了软件和硬件对摄像头的相结合控制方式;软件方式,利用多媒体录播系统软件自带的摄像头控制程序就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对摄像头精确的控制。硬件方式:系统设计了2部控制摇杆,该摇杆通过COM口与计算机相连,实现与可视化管理平台的对接,即可把摄像头的控制权交与摇杆控制,由摇杆完成摄像头的控制操作。
4 高清解码器
本系统应用了锐取公司最新研发的高清硬件解码器,主要布置在控制中心,实现对录制视频文件的解码,支持遥控器操作,相对于使用PC接收方式,更为灵活方便,尤其适合在一些不便于使用PC接收录播信号的场合使用。
5 大容量直播点播
为满足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校内师生对教学过程实时地观看和课后的调阅观看,本系统配置了大容量的直播点播平台,能满足广大师生大容量直播点播需求。
[结束语]
经过锐取技术工程师与集成商的协力合作,目前已完成整个系统的安装调试,系统运行稳定,效果良好,得到使用方的充分肯定,锐取项目实施工程师勤勤恳恳,全力配合集成商项目的实施,得到客户和集成商的极大认可,同时锐取公司继续秉承成为全球领先的可视化信息记录与传播、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的愿景,将一直为客户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努力。
[关于锐取]
关键词 微利市场 计算机网络集成 项目实施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各企业都要尽力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做到在微利市场中,谋求自己想要得到的回报。谋求利益的企业也逐渐意识到计算机网络集成这种信息交流手段的重要性,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应用自然速猛发展。在整个系统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在建设一个高效网络系统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并提升网络系统的工作效率,实现网络效率的最大化,获得相关利益。才是管理的重点所在。
1计算机网络集成的综述及管理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网络集成是信息集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以结构化的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载体和中心,将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功能信息、传输媒介等整合到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全过程。网络集成可以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从而创造更多效益、实现更大价值。因此除了设计研发、实施的专业性、创新性之外,全程的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2集成工程三个阶段的管理
计算机网络集成工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设计研发阶段、实施阶段、工程验收阶段。
2.1设计与开发阶段
设计与研发阶段的有效管理是以后工作高效顺利进行的基础。
2.1.1开放性
计算机网络集成工程的设计开发要遵循工业开放标准,指集成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系统的软硬件平台、通信接口、软件开发工具、网络结构等都要符合标准,保证系统不受限制的运行。
2.1.2结构化
为了保证最后每一个小模块都是可具体说明和可执行的,在设计过程中,把一个复杂系统分解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又分解成更细小的模块,这样自上而下逐层结构化分解。这就是结构化系统分析设计方法的关键。
2.1.3先进性
在设计研发的过程中,要保证在当前和未来都有一定的优势,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这就要求设计研发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选定了研发项目目标的同时,也就确定了以后整个工作过程的基础,并且当前以及以后的相关质量管理都有以此为基础,逐步实现项目的目标,满足客户的需求。设计研发阶段虽然实际的开展具体实施,但是管理工作还是有必要认真进行的。
2.2实施阶段
在确定了设计的目标以后,就要具体实施。构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集成,与多数实施工作一样,首先要使使用者的信息安全得到保障,因此在这个实施过程中,“安全”是极其重要的原则之一,确保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安全,排除各种存在的安全隐患,来保证整个工程建设的安全。具体从物料管理、进度管理、技术管理、文档管理和技术管理几个方面实施:
2.2.1物料管理
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期间会涉及到的物料也相对较多,而且贯穿于全过程,所以确保各种物料的安全有序,对设计过程中和投入使用以后都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在全过程对物料的管理要做到:专人负责、规范准确、及时安全。
2.2.2进度管理
这项工程不是一个两个人负责的,而是一个团队,所以在这一过程中,项目组的人员都要对整个工程进度有详细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到步调一致,即使有任何变化也是整个项目组共同进行,避免由于各位研究人员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步调不一致而影响总体工程进展。
2.2.3技术管理
系统集成在实施现场有可能出现一些非标技术性问题,需要一些有关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协调,才能得以解决。这就要求负责工程的项目经理不但要具有管理知识,而且要掌握各相关学科知识,要注意各集成环节的配合。技术管理的正确实施,可以为施工现场减少很多技术问题。
2.2.4文档管理
按照ISO9001的相关质量管理要求来制定单位文档模板同时组织实施文档的及时有效管理。文档是活动的原始记录,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无疑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对日后的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文档管理要做到及时、准确、符合要求。尤其要把项目建设、施工文档,网络的重建、改建、扩建等相关日后利用价值大的文档重点保存。
3结论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逐渐普及,计算机网络集成系统的成熟,系统逐渐完整、灵活,逐渐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毫无疑问,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而且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集成系统工程量也就日益增大。即使工作量变大,也绝对不要忽视任何环节的操作,在快速实施的基础上保证质量的可靠安全,才是管理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邹永霞.计算机网络集成在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5(41):198.
[2] 谷红梅,谷红恩.基于微利市场环境下计算机网络集成工程的质量管理[J].中国市场,2010(28):104.
[3] 孟宇.浅谈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项目特征[J].科技资讯,2015(33):32-34.
关键词 计算机 应用技术 创新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计算机普及率逐年增高,人们对信息技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对其应用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其应用技术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生活便利。计算机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并占据着无可取代的位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的同时,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增强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科学水平,才能给我们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本文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定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理念出发,探讨了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创新趋势。
1 简析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包括软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操作、数据结构与C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技术、多媒体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与网站建设、Java语言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应用处理、微型计算机安装调试维修、办公室软件应用操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等与计算机有关的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当今社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计算机应用技术需要掌握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包括它的调试、安装、和维护计算机系统的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培养的是能在多媒体技术、网络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人才。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手段,它可以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带来巨大的方便,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计算设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电脑,它可以对各种输入的数据进行解析,数据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声音的,也可以是图像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开启了人工智能化的新时代。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个高效、快捷、完整、准确的技术模式,它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计算机可以在一秒钟之内计算出以十亿级数量级的数据量。
2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
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之日起,计算机应用技术就以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闯进了大众的生活,并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极大地方便了各行各业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计算机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第一,由于多晶硅技术的发展,使电脑中的芯片晶体管越来越小,从而也实现了计算机微型处理器越来越小,运算能力却越来越高。第二,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发展,改善了计算机技术的常规应用,出现了一些更高级电脑的新模式。计算机可以安装太阳能电池,可以在阳光的照射下自行充电。第三,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就是将划分成多个相同波长的需要传送的数据在进算机之间进行快速传送交换,每个波长叫作一个数据段,在每个数据段的后面加上控制指令,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分组,实现了计算机之间快速的识别与数据交换。我国互联网用户迅猛提升,计算机技术开始在电子商务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电子政务的发展,更是初具规模。第四,纳米技术打破了当前电子元件的性能限制,使计算机量子技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这种新型计算机就是当前发展的重要趋势。纳米技术不受计算机处理速度的制约,网络发展空间非常广阔。计算机技术是组合体,具有强大的功能组合体系结构。当前的主流体系可以处理很多不同的问题,几乎所有的计算机都具有这种功能,但是组合系统能够给用户提供更高的可靠性。
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和各大企业、政府部门的办公行政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给人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信息共享平台。在高效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想要什么信息,在学校的知识储备库里点击索引马上就可以查询得到,极大的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极大地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政府机构管理等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发挥了计算机技术的准确、高效的优势。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广泛地应用于科学计算的实践中,人们可以对天气变化情况,根据以往的常规数据的分析,进行准确的灾害预警。还有计算机的宏观遥控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还有机器人自动化控制等等领域的应用创新,都带来了空前飞速的发展。研发人员是计算机应用发展技术的重要推动力。从事计算机的人员应具备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的操作管理能力,更应该具备书写高级语言编程的能力。
3结论
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近几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更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本文针对什么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创新情况。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主要还是取决于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研发人员,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与革命的重任必将落在他们的身上。
参考文献
[1] 王增光.浅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电子制作,2014,11(06):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