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

时间:2023-12-19 10:30: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职业教育的感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

第1篇

【关键词】班主任;职业中学;感想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班主任是战斗在这一阵地最前沿的战士,是一班之魂。班主任从任职的那天起就要有十分强烈的责任意识,除了要传输知识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外,还要有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班级管理方法和措施。职业中学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骨干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下是我在管理班级过程中形成的几点不成熟的感想:

一、选拔、培养优秀的班干部,充分发挥班委和团支部的作用

班主任的管理和班干部的积极配合是分不开的,因此要善于选取优秀的人才来完成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班干部对班级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班集体的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干部决定的,班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的作用。我在班级工作中,注重开发和培养学生干部的独立工作能力。要经常性的对他们进行培训,教他们这样去处理班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怎样去管理别人,要经常与班主任沟通等;要确保班干部没有思想包袱,班干部由于平时经常管理别人、扣分等,可能有个别同学要说一些闲话,产生报复心,甚至威胁班干部,不但严重影响了班级的管理,也挫伤了班干部的积极性,班主任要想方设法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班级工作让学生干部自己去干,班委会议、主题班会等活动尽量让班干部主持进行,班级工作也征求他们的意见,鼓励支持班干部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创造地、独立地去设想和主持工作。让班干部在班级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能,表现其创新精神,使他们在沉思和探索中增长见识和胆识,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以“爱”治班,理解、尊重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

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事业和教育艺术的基础。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能产生最佳效果。学生的成长,使我体会到爱的伟大,寻觅到教育成功的奥秘。热爱学生,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有的学生有生理或心理的残疾。职高学生表现出较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与他们在某些心理空间中心理失衡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它能唤起学生的自尊心、自爱心,它能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它能创造良好的教育心理环境。因此,面对自卑心强、行为习惯差的职高学生,班主任应从爱的情感出发,理解、尊重、关怀、爱护他们。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而只有当学生信任班主任时,班主任的要求才能被学生接受、执行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标准,才能促进职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 奖罚分明,树立威信并赢得学生的尊重

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仅指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也指教师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学生,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学生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学生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老师真正走到学生中,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袒露他们的一切,这样,一种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就建立起来了。班主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严于律己,时刻注意自身形象,树立威信,并赢得学生的尊重。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在各个方面为学生做出典范,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四、培养正确的舆论疏通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职业中学学生往往目标不明确,信心不足,自我意识不够健全,以自己的思想方式来对待社会,评价自我,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对待组织纪律,以自己的情绪对待学习,他们不认为自己的思想、行为有违道德的规范,直接讲道理往往被学生误认为是对其能力的否定,是对他的侮辱,学生抵触情绪十分严重。班主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细心了解学生的特点,循循善诱,指明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思想教育要以理服人,因为学生的思想问题,大都属于认识问题,因此,无论是对学生进行激励,还是帮助他们克服缺点、错误,都必须使他们内心深处明细道理。如果班主任不融情入理,以理服人,而是采用体罚、变相体罚、罚款的方法,其结果只能是让错误的思想伪装起来不敢暴露。因此,对学生一方面要让他们敢于暴露思想,一方面要给以精神武装,对讲了错话的学生不抓辫子,而要引导他们通过认真学习、比较、反思,经过独立的思考去接受正确的思想,进而能逐步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

虽然职中班主任很累,工作很不好做,而我却乐此不彼。成功需要付出,人生需要磨练,任何岗位都可以做出成绩,每一项新的工作,只要大胆去做,生命便会实实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什么事情我们都能干好!

【参考文献】

[1]于建新;职业高中办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张薇.找回缺失的职业教育[N].辽宁日报.2004-10-31

[3]王峥.能力——职业教育的核心[N].天津日报.2005-06-02(010)

第2篇

关键词:“三自教育” 赏识教育 丰富课余生活 感恩教育 “防患未然”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实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所以,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不能只专注于职业性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而应当着力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学校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及专业课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人,塑造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实行“三自教育”

“三自教育”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笔者从事职业教育14年,看到了学校的一些先进管理模式:实行学生值周制,即每个班级值周一个星期,由班主任把本班学生分配到各值班点,主要任务是负责全校公共区卫生的打扫、各班级的考勤、检查各教室的卫生、维持食堂的就餐秩序、检查宿舍的卫生及清点人数等。学生锻炼一周后,综合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因为他们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了如指掌,知道那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值周的学生须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既减轻了学生科的负担(学生科每天只须派一人去监督值周班级的值周情况,把检查结果按优、良、中、差分等级发值周津贴即可),又让学生学会了自我管理,把全校搞得干干净净,在服务了别人的同时也服务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受到了教育。

二、赏识教育

我们都知道目前技校的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多数是中考落榜生,还有不少连初中都未读完。他们曾因为学习差,不守纪律,遭过不少“白眼”,受过“歧视”,所以自卑感、失落感相当严重。对于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来说,迫在眉睫的就是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多与学生聊天、谈心,耐心、细致地与他们沟通交流。平时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要及时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特别是在课堂上,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大多数同学都能达标,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不求个个都很优秀,但求他们一天比一天进步,实践证明,学生在被表扬的过程中变得更乐学了。

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不少老师总是埋怨技校生如何的调皮,如何不爱学习,如何难管。其实笔者认为大部分学生就是因为课余生活单调、无聊、乏味而导致与同学常发生摩擦,甚至有打架斗殴,上网玩游戏等。试想,若班主任能带领本班同学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如组织学生进行拔河、篮球、歌咏、书法等比赛,那同学的剩余精力就会用于找资料、准备活动上来,根本就无暇玩游戏和打架。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多个小组,让他们自由地去活动,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独创能力。还可以请当地的一些名人、学者、模范人物来讲座,作报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四、感恩教育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就不懂得要尊敬长辈,体贴父母。围绕“感恩”,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感恩教育的小故事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学习后谈体会和感想。学校每学期安排一周的“感恩周”,通过主题班会、辩论赛和演讲等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尊敬长辈、体贴父母的思想。几年实践下来,同学间的互助多了,矛盾少了;孝敬父母的多了,乱花钱的少了;尊敬老师的多了,顶撞老师的少了;遇事冷静的多了,冲动的少了;宽容心多了,嫉妒心少了。

第3篇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学;贡献

作者简介:米靖(1975-),男,内蒙古固阳人,天津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薛洋洋(1988-),女,山西运城人,天津大学2011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中国20世纪职业教育学学术史研究”(编号:TJJX07-1030),主持人:米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5-0014-05

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自有它独特的发展史,而一部学科的发展史就是其理智和制度的发展史。学科理智的发展即学科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发展,如核心概念的演变,学科研究主题的变化,学科中学派的更替,不同年代权威教科书内容的变迁及学科通史的形成等。学科制度的发展即学科作为“知识劳动组织”的发展,如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研究者及他们赖以栖身的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网络,规范的学科培养计划,权威出版物及稳定的基金资助来源等。笔者将学科的理智发展理解为“软学科”的发展,制度发展理解为“硬学科”的发展。

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勇敢的教育实践者和卓越的教育理论家,他奠定了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对我国职业教育学这门学科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关于黄炎培对我国20世纪上半叶职业教育学的贡献,笔者将从他对职业教育学的软学科和硬学科这两方面的贡献分析。软学科上主要探讨黄炎培在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基本理论体系上的贡献,硬学科上主要探讨黄炎培在建立供专业研究者栖身的研究机构、出版权威刊物、探索学科培养计划及寻求资金来源上的贡献,是学科发展的外部保障条件和体系。

一、关于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于一门学科来说,生死攸关的问题就是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对象问题是一门学科的理论框架和一般问题。一门学科如果没有恰当的理论框架和不解决自己的一般问题,那么它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往往就被迫回到这个一般问题上来。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必然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有自己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而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取决于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对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识随着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改变而改变。

1913年,黄炎培在借鉴美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学说。1913年,他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指出:“教育者,教之育之使备人生处世不可少之件而已。人不能舍此家庭绝此社会也,则亦教之育之,俾处家庭间、社会间,于己具有自立之能力,于人能为适宜之应付而已。”由此可见,此时黄炎培将研究对象聚焦在普通教育现象及规律上,他认为当时普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应将实用主义引入普通教育中以改善当时的教育问题。随后,黄炎培发现只是在教育中抽象地引入实用主义并不能解决问题。1917年,黄炎培在《实用主义产生之三年》中提出:“就抽象言,则教育不实用之害中之;而就具体而言,则职业教育之缺乏,实为其直接感受苦痛处。”在这一年他同各界知名人士共创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始倡导以职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同年他还在《职业教育析疑》一文将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进行区分,二者都以解决生计为目的,但是职业教育较实业教育内容广泛,实业教育较职业教育学制时间长。此时,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研究对象聚焦在职业教育现象及其规律上。1926年,黄炎培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一文中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至于怎么做呢?黄炎培提出:“积极说来,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运动。”此时的他主张职业教育的研究对象不应当只局限于职业教育自身,而应当聚焦于社会现状、经济现状及一切教育现象和规律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上,并且从中来观察和审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到此为止,黄炎培对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科学研究。研究方法对于社会进步、学科建设和学术规范均有重要的作用。黄炎培在职业教育学研究中开创性地使用了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及比较研究的策略,他在兼顾演绎和归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归纳,为职业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注重调查研究。黄炎培认为调查是实施和改革职业教育的第一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可以说调查研究法贯穿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始终。1914年,黄炎培以申报记者的身份调查了国内5省的教育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教育改革意见,此时职业教育的种子在他的心里萌发,他将此次调查内容编辑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1915年,黄炎培以记者身份随同中国游美实业团考察美国职业教育,发现美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且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很好的联系等。这使得黄炎培对职业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回国后黄炎培将美国之行的见闻及感想整理成《新大陆之教育》,并开始在国内宣传倡导职业教育。1917年他又受教育部委托考察日本及菲律宾教育,发现日本及菲律宾的职业教育都很发达,对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回国后黄炎培将此次考察的内容编辑成《东南洋之新教育》一书,并且随即联合国内各界知名人士在上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之后,黄炎培个人及职教社社员又多次深入国内各地方进行实地调查。从1921年起,在黄炎培的带领下职教社开始了全国性的职业学校调查,每年一次并持续多年。在这些调查的基础上,黄炎培撰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一手的研究材料,从而促进了国内当时职业教育的理论及实践发展。

2.开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但依托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黄炎培带领中华职业教育社同仁开办的实验性学校中华职业学校,就是在实践中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开拓出一种足以被效仿的模式。黄炎培认为开办中华职业学校如若成功,则足以产生“举例以示人”的效果;如若失败,则可以究其原因,为中国职业教育事业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中华职业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着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学人员合作研究的精神,他们共同研究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为了试验黄炎培提出的“划区施教”的农村职业教育主张,中华职业教育社设立了徐公桥农村改进试验区等许多试验区。1946年,在黄炎培的倡导下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创设比乐中学,在普通中学中进行职业指导实验。

中华职业学校、徐公桥农村改进试验区及比乐中学都是黄炎培实施其行动研究的基地。行动研究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当时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3.推崇比较研究。黄炎培认为必须通过比较研究在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发展职业教育。黄炎培在调查中外众多地方的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不同国家及国内不同地区的职业教育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他根据分析得来的共同点提炼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依据其不同点总结出职业教育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调查国内安徽、江西、浙江、山东及直隶5省的教育现状时,发现它们存在共同的问题就是教育与实际相脱离,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在考查美国、日本及菲律宾的职业教育现状时,黄炎培发现这些国家普遍重视职业教育,并且都有国家政策和法律的支持,这就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点,因此可以移植到我国的职业教育中。中华职业学校作为职业学校的典范,许多外地的办学者曾参观其办学模式然后竞相模仿,结果大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办学,未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二、奠定和构建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体系

黄炎培虽然没有系统论述职业教育学或原理的大部头专著,但是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石,它涉及到构成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体系的主要方面,可以说我国现代的职业教育学论著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一)明确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功能

1917年,黄炎培先生在《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职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广义而言,凡教育均含职业之意味,所谓教育即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以狭义言,则仅限于讲求实用的知识和能力,即实业教育。这种说法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加以区分。同年,黄炎培在《职业教育析疑》一文中又将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进行区分,他认为二者都是以解决生计为目的,但是从内容上讲职业教育比实业教育更宽广,而从学制上讲实业教育比职业教育时间长。在此基础上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界定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概念界定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学中的公认定义。

这个职业教育的概念蕴涵了职业教育对社会及个人的功能。当时人们普遍看不起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吃饭教育。但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功能上升到对社会的功能,他认为职业教育不仅是为个人谋生的,而且是为社会服务的。他提出的“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宗旨也蕴涵了职业教育对人的发展功能的作用,人们借职业教育而有业得以谋生,而且因职业教育的指导可选根据一己个性之倾向选择就业而乐业。黄炎培认为当时社会个人的生计问题演进为社会问题,关乎国家民族的存亡。他立志通过职业教育改变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

(二)阐明职业教育的目的

黄炎培有关职业教育目的的认识经过三个阶段。1917年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传书》中明确指出:“夫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方为人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急;一方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也。”同年在发表的《职业教育谈》一文中将职业教育的目的进一步归纳为三项“职业教育之旨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1934年黄炎培在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一文中在职业目的中增加了“谋个性之发展”一项,使职业教育的目的最终成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黄炎培用两句十分精辟的话将职业教育的目的总结为“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这两句话也成为职业教育的宗旨,影响至今。

(三)论证职业教育的体系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应设置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学制系统。一方面,职业教育应贯彻全部职业生涯。这一体系包括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针对普通小学进行职业陶冶,初级中学进行职业指导,高级中学及以上进行职业教育,就业以后可以进行职业补习教育。另一方面,职业学校的程度、年限可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专业学习的需要灵活设置,实行弹性学制,一般时间宜短不宜长。

他将职业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初级职业学校(相当于初中)、高级职业学校(相当于高中)、专门学校或大学专科。按照职业类别将职业教育分为:农业教育、工业教育、商业教育、家事教育、公职教育及专家教育。按照职业学校的开办地方将职业教育分为:城市职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按照职业学校的实施方式将职业教育分为:正式职业教育和职业补习教育。按照职业教育的受教育对象将职业教育分为:普通职业教育和特殊职业教育。构建起了级别和层次都完备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这一设想时至今日仍然未能完全实现。

(四)提出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思想

谈及课程肯定要涉及专业的设置问题,黄炎培认为专业的设置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及当地的实际状况。黄炎培在1927年发表的《办理职业学校之商榷》一文中说“教育本以适应需要为主,职业教育更不能离此原则。对于将来设科,亦以因地制宜为是”。课程的编制则需要包括职业学科、职业基本学科及非职业学科,三者所占课程的分量依学校级别和类型而定。

黄炎培在兴办职业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黄炎培在《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一文中认为“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实习”的教学方法,把实习作为贯彻“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教学原则的重要途径。

(五)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师及学生

1924年,黄炎培在《养成职业师资之一问题》一文中指出“职业师资,可分两种。一是技师,专习各该科之技能者;二是职业教育设计者,专事研究职业教育之理论及设施方法,必先有第二种人才规划设计,然后第一种人才得所著手。但第二种人才尤为难得,且未有切当之养成机关。”1936年,在《断肠集》上发表的《河车记》一文中将师资分为行政员和专科教员,技师与专门学者合作促进专科教员的养成及职业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由此可以看出黄炎培将职业师资分为行政员、技师及职业教育设计者,三者合作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1923年,黄炎培在发表的《职业教育之礁》对受职业教育学生提出要求,即“受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信仰”。然而当时的受教育者非以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为此,黄炎培对青年提出敬告: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求学与习事,初非两橛;人不可无业,且须积小为大。

(六)对职业道德形成重要认识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有两层含义,即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这两者之间黄炎培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灵魂,离开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教育也就失去了方向。他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概括为“敬业乐群”、“劳工神圣”及“金的人格”。其中“敬业乐群”是其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即热爱、敬重其所从事的职业,充分理解其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即要有高尚的情操和群体合作的精神。“劳工神圣”则是引导学生劳力和劳心都是神圣的,劳动无贵贱之别,职业无高下之分,凡从事的职业只要对社会上其他人有益处,便是光荣的。“金德人格”要求学生具有完整的人格,时刻在四个方面进行人格修养:高尚纯洁的人格,博爱互助的精神,侠义勇敢的气概,刻苦耐劳的习惯。黄炎培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和内容的思想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七)将职业指导引入职业教育学体系

在中国,“职业指导”最早是由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于1916年提出。在长期的职业指导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形成自己的职业指导理论。他认识到职业指导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的先决问题,在联系个人、社会与教育三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他看来,职业指导需要有一定的依据,一个是职业心理,一个是社会状况。职业心理方面需要翻译国外相关著作以供专家研究,社会状况则需要实际调查。他认为职业指导既要包括对小学生的职业陶冶、对中学生的职业指导,还要包括对毕业学生和社会人员的职业介绍等。职业指导的目的总体有二,“其第一目的在使一般青年知职业之重要,其第二目的使各个青年知某种职业之于吾最为妥当也”。即职业指导的目的在于使青年们在认识到职业重要性的同时实现人与职的最优化组合。黄炎培将职业指导引入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当中,使其构成职业教育理论的重要方面,成为职业教育学科必不可少的一个研究内容。

三、对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外部保障条件和体系的贡献

(一)建立供职业化的研究者栖身的研究机构

研究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是特定学科合法性建构的基本指标。这些研究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科的发展。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研究者并不能促进学科发展,只有研究者们形成一个团体及拥有供这个团体栖身的研究机构时,他们才能以此为职业并在互相交流中进行理论研究,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

黄炎培积极建立职业教育的研究机构,组织和推动各类职业教育研究团队的发展。1916年,黄炎培自美考察归国后不久,便致力于推行职业教育,在江苏教育会下附设职业教育研究会,会员共148人,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成立的旨在研究、提倡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这个职业教育研究会虽不如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影响大,但是它却是我国职业教育机构的开端。1917在考察日本、菲律宾基础上,黄炎培发起成立了集宣传、研究、试验和推广职业教育于一身的全国性职业教育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教育社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一方面致力于研究和宣传职业教育理论,成立了职业指导机构,发行职业指导专号,译介国外职业指导及职业心理方面的书籍等;另一方面提倡职业教育实践,组织人员对国内外的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并在调查基础上进行研究,开办中华职业学校、比乐学校及徐公桥农村改进试验区等。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职业指导及农村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贡献,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内容,为我国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为当时唯一的全国性职业教育机构,更是汇聚了全国致力于职业教育的精英,如黄炎培、、邹韬奋、陶行知、杨鄂联、江恒源、何清儒等,该社的干部、社员和校友中,学有所长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社会声望者更是不在少数。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为平台,这些学者都在职业教育的某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构成了当今职业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构架,的“劳工神圣”观念成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邹韬奋翻译及撰写了许多有关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方面的书籍,杨鄂联、江恒源、何清儒也都著有职业教育方面的书籍。这些栖身于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学者们,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学的奠基人。

(二)创办权威的职业教育刊物

黄炎培在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著有许多有关职业教育的文章和书籍,对于研究职业教育人员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关于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不仅自己进行学术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创办权威的职业教育刊物来引领学术的发展。

1917年,黄炎培积极筹措并创办了《教育与职业》杂志,用以介绍欧美各国职业教育动态,推动本国职业教育研究。这本杂志是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行,刊发了大量关于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文章,促进了我国当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一个学者们发表自己研究成果和大众了解职业教育的窗口,《教育与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个专业学术期刊,它使得职业教育学者有了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话语平台,所发表的这些文本都是学者们思想的载体,它们在职业教育这个科学共同体内部传播、评价和分享,获得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的同时,得到了科学研究独创性的认可。《教育与职业》这个话语平台反映了职业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进展和前沿热点,预示着这个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着职业教育学这个学科的发展与成熟。时至今日,这份刊物仍然在为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做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三)探索学科培养人才计划

学科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学者寂寞而辛苦的劳作和不竭的传承,学者的培养就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现在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纵向学科体系,具有规范的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和体系。在黄炎培时期,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根本不具有建立规范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的能力,但当时黄炎培已经认识到培养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人员的重要性。他在《养成职业师资之一问题》一文中曾提到:“职业师资,可分两种。一技师,专习各该科之技能者;二职业教育设计者,专事研究职业教育之理论及设施方法。必先有第二种人才规划设计,然后第一种人才得所著手。但第二种人才尤为难得,且未有切当之养成机关。似可物色曾习教育者,予以专研职业教育之机会,或送至暑期学校研习,或就地设研究会,延请专家讲演,约二星期,实地研究计划,或较切实,为期短而收效较大”。这是黄炎培对当时培养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一种探索,也可以说是揭开了我国培养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序幕。

(四)寻求支持职业教育学术研究与发展的资金来源

学术研究是一项费钱的事业,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撑,学术研究根本无法实施。同时资金的投放者必然有一定的价值倾向,会一定程度上干扰到研究的独立性。如何建构资金赞助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以确保研究的相对独立性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黄炎培在准备举办职业教育事业时就认识到资金的重要性。在1917年考察菲律宾期间,在菲律宾总领事馆召集侨商为中华职业教育社捐资。在国内,黄炎培和穆藕初联合教育界、实业界著名人士共计48人共同发起组建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穆藕初是支持职业教育的实业界代表人物,在他的一生中为职业教育事业倾囊无数。当时的职业教育学术研究不仅包括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理论研究,还包括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指导下成立的各种学校试验研究,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予以支持。除了取得实业界的支持,黄炎培还通过向社会募捐、发行社券、寻求政府资助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在发行社券时得到当时中国银行行长宋汉章先生的大力支持。由于当时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是当时的主要任务,因此黄炎培以“职教救国”为口号联合了所有能联合的力量。基于救国的一致目的,当时资金的赞助者客观上确保了职业教育研究的独立性。可以说,在艰难的环境中,黄炎培努力寻找资金来源,保证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开展和学科的发展。

黄炎培对于中国20世纪上半叶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贡献,这是一份厚重的遗产。在今天加强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迫在眉睫之际,他的许多思想与做法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的。

参考文献:

[1]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4]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米靖,郭勤学.中国20世纪职业教育学名著选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6]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宣勇,凌健.“学科”考辩[J].高等教育研究,2006(04).

[8]傅正洪.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石[J].教育与职业,2009(14).

[9]方文.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1(06).

[10]谢长法.黄炎培的教育考察与职业教育在中国的萌生[J].教育与职业,2009(11).

[11]谢长法.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早期职业教育理论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11).

[12]谢长法.黄炎培与穆藕初——中国近代教育家和实业家携手合作奋斗的典范[J].职业技术教育,2010(28).

[13]吴立志.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03).

[14]孙元涛.教育学“学科独立性”问题再认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04).

[15]王俊明.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之形成[J].职业技术教育,2010(04).

[16]胡建华.潘懋元先生之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10(08).

[17]周明星,刘晓.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使命与方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8(03).

[18]王鉴,安富海.教学论学科建设30年[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01).

[19]曲广华.黄炎培与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述论[J].民国档案,2007(02).

第4篇

关键词:职教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78-01

职业教育,作为传统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教学对象,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它的特殊性,职校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由于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思想素质不足造成的,也经常会把“学会做人”作为教育的首要问题。而所谓的“学做人”的教育,体现在语文课堂中,正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是“授人以渔”的教育。作为职校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其身正,不令而从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主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以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思想、言行都可以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个人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自由具备高尚人文素养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素养高尚的学生,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他们在初中甚至是小学阶段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不少学生早在进入职校之前就被冠以习惯差、成绩差、素质差等头衔,老师的批评那个教育对他们而言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习以为常了,有的学生甚至破罐破摔,与老师逆反敌对。对于这样的学生,就不能只用知识的考核来进行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化素质教育。但是单纯的说教不仅不能起到作用,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这就需要老师在教书育人中注意方式方法,在细微之处融入人文素质修养的教育,“积小善而成大德”,在日常教育教学的点滴中引导学生分清是非善恶,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用这些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就像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先生指出的: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二、抛砖引玉,潜移默化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文学其实也可以理解文人学。是人文素养的学习,是会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堂,较之于普通中学的语文课堂,因为少了高考的压力,少了分数的烦恼,就有了更自由的教学模式,更宽泛的教学内容。尤其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倡导职业教育的文化课教育要为专业教育服务,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学舞台。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堂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感悟,引起学生对语文文本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从读中思考体会,体会文本的感染力,升华情感认知,从而在心里明确善恶美丑的意识。

例如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一个小说阅读单元,选择的就是鲁迅的《阿Q正传(节选)》。我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阅读了课文,但是发现大部分学生流露出不感兴趣的表情。事实上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这篇名著理解时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基本上没有,预习对他们而言往往只是“形式主义”,不能有效地了解课文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引导者,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给学生的探讨提供了这样几个话题:

1.我眼中的阿Q

2.阿Q精神之我见

3.含泪的笑 ――《阿Q正传》语言剖析

4.阿Q的革命观

5.未庄社会

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讨论、再交流,得出了一些非常精彩的结论,“阿Q的精神胜利其实是种强烈的自卑”“是很可悲的”“是病态的”,“在未庄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阿Q了赵太爷,掌握了未庄乃至县城的大权,也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阿Q虽然被‘咔嚓’了,但是和他一样的人到现在还有很多”……

三、古为今用,古今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必然会接触到古代文学。对古典文化的积累,理解传统,并具有历史意识,能够“守经答变,返本开新”,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又一个关键的方面。而事实是,学生对古文有种“谈虎色变”的恐惧。

其实在教授古诗文的时候,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可灵活多样。例如听朗诵、朗诵会、背诵比赛、翻译竞赛、诗改文写作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积极性,将枯燥的古诗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和升华,更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了对自身的期望值,进一步明确做人的真谛。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5篇

关键词 融入;吸引;厌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93-01

1 现状分析

我自2007年踏入职业教育的门槛,到现在已经快5年了。在这5年的时间里,我曾经当过一届班主任,并且一直处在教学一线,虽说谈不上对学校的学生特别了解,但是也多少的有一些认识。我们中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但是我们面对的却是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不想学习也不会学习,他们的厌学情绪导致他们不断的违纪: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考试作弊、打架等,这无疑会造成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加大。我经常能听到有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素质差、难教,课堂纪律难以维持、课堂教学无法实施,尤其是对于年轻的教师,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的最大难题。那么我们该怎样去扭转这种局面,让学生真正的进入课堂中来,使我们的课堂“热闹”起来呢?

2 寻找对策

2.1 让自己先融入学生。

在每个学期,我们都会接手一个或几个新班级的教学工作,对于这些新的班级,我们对学生一无所知,同时学生对我们也是一样,所以我们需要在彼此的接触中相互了解,那么是不是应该在最初的时候留给学生一个严厉的老师形象呢?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往往作为一个中职教师,我们都觉得学生难管,那我们就应该从开始就给他们立下威信,让他们“怕”老师,不敢给老师捣乱,至少表面上是老实的。但是通过这几年我的实践来看,至少是对于我而言,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就拿07级数控班为例来说,他们班是我第一次教的班级。在课堂上,我努力的讲解每一个知识点,但是环顾学生却发现他们的关注点根本不在我身上,睡觉的、看杂志小说的、照镜子的、还有扎堆小声说话的,就是没有几个认真听讲的,这使得我原本满满的激情一下泄了一大半,而课下我又与学生沟通很少,所以即使我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也无济于事,甚至采用严厉的批评也毫无用处。就这样,我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恶性循环,我讲课,他们不听,我批评,他们更是起哄,这使得我的课堂根本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以致到最后即使我课下找他们谈心,努力的想挽救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达到我想要的结果。 鉴于我的这些经历,所以在以后所接的新班级教学中,我努力的改变自己,首先改变的是先放下自己的老师架子,不让自己变成一个不苟言笑的“冷冷”的“统治者”。在开学初就尽量的和学生融入到一起,在课下尽量和他们多沟通,在了解学生的同时也应当让学生了解我是怎样的人,这样的话他们和我相处才会没有芥蒂。当然了,放下老师的架子也不是完全的放下,该督导他们的地方还是要以老师的身份来进行的,如果他们犯了错,我们该批评指正的还是得批评。这样的话,我发现学生在接受你这个人的同时,也会相应的接受你所教的课程的。

2.2 用“好课”去吸引学生。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么你尽管放心,他们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无论你的话多么动听,但是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甚至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那么除了蔑视以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这就说明,要想打造优秀的课堂,教师应该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课堂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2.3 帮助学生从“厌学”的迷境中走出来

2.3.1 学生“厌学”的现状及成因。

众所周知 ,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没考上普通高中的初中应届毕业生,所以他们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长期学习成绩不好,加之自我约束能力较弱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性的“厌学”。这种厌学情绪的滋长和蔓延,对培养学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应摒弃太多的指责和抱怨,仔细追寻学生“厌学”思想的根源。

2.3.2 学生“厌学”的对策。

首先,我认为要改善学生的“厌学”,必须先从教学内容上改进。现在大多数的职教学生在初中的时候都是被老师和同学认为是“差生”、“后进生”的学生,本身在初中时段各科的学习成绩都不好,这就造成了他们进入职业学校的时候知识水平差,底子薄的状况。如果我们一味的按照教材照本宣科的讲解,学生一定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甚至大部分的学生根本听不懂,学生们越听不懂就越不想听,长此以往,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越来越少,以至于最后造成他们“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所以,我们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兴趣的同时,也应当适当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尽量的按照知识由易到难一步一步的讲解,每一个环节都应当在上一环节彻底完成了以后再进行。另外,教材的征订也应当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脱节太大的学生肯定接受不了。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应用”为主,培养学生适度、够用的专业理论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专业教学改革可以从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实施创新的课堂教学和试验教学,注重启发式课堂教学,设计创新的实验教学。一堂课如何开头,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教学效果往往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对比演示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究其原因的强烈欲望,此时,教师导入所要讲的内容,这样就一下子把学生都带入到本节课里了。

我相信上好每一堂课是任何一个老师都希望的事,我们只有把这种愿望转化成动力,不断的探索和耕耘,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让课堂别再成为学生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郭婵 . 谈中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感想 . 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J], 2008,13(3)98-99.

第6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企业;文化理念;人才需求

导言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强调了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继续办好职业学校与培训机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到,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我们应该要让学校成为培育优秀社会人才的根据地,让学生在毕业前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状态适应职业的需求是校企合作的桥梁,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顶岗实习是一种对用人单位和实习生都有益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老师,到公司顶岗实习的目的不在于通过结业考试,而是为了了解企业文化及什么样的学生更适合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深入的了解现代公司企业的管理模式与择人标准、培养方式,以便学校指导学生学习与活动培养其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的需要。下面笔者就在东莞统率公司顶岗实习过程中所了解到的企业文化理念对人才需求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微薄之见:

一、敬业诚信,企业永恒追求的职业道德

对于任何一家有规模有组织的企业而言,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员工素质高低的核心要素。职业道德更是支撑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核心。因此企业不仅在企业内部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更把职业道德作为招聘员工的先决条件和辞退员工的重要依据。

在统率,每一位员工都是早上七点就起床,跑步1500米,然后是吃早餐上班,早起跑步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意志的磨砺,在每一次的跑步中其实就已经是一种与自己潜力的默默抗争了,由此带来的不仅仅是员工高精神状态的工作效率更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拼搏进取意识,而这将对员工的一生都产生重大影响!

真正的一个优秀的企业从来不会刻意去追求职业道德,但却会在一系列的事物中体现高标准的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与管理中,努力让学生适应各种社会角色,多方面考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从小事中增强责任心,在一行就爱一行,并在言行中体现诚信美德,打通人际关系网,如此,才能真正接受的起企业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坏苹果效应”、“水桶效应”中显示团队的协作理念

办公室“坏苹果效应”,也是此次在实习中,指导老师多次提到的一个企业用人观点:一个“坏苹果”式员工的不良行为会像病毒一样传播,最终会带坏同事或破坏一个好团队。而“水桶效应”则是实习中指导老师除了在德之外讲的另一个理念。在企业中,更多的是希望有一个共同进取、互相协作的团队,这样才能有效率保质量的完成项目。因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是一个公司和企业最看重的。

在这个讲究双赢的社会里没有人是孤立存在的,正如统率员工常说的一句笑话:“别忘了,你手旁边还有手!”在统率,我们看到了一种奇怪的企业活动,那就是员工们必须要完成在台上讲一百个故事的任务,这不仅加强员工自身素质的好方法,更是员工与员工促进交流,提高企业整体凝聚力的好机会。

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利用团队的力量征服一切障碍,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团队活动来体现团队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在团队中学习队友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共同进步,健康成长。

三、细节与衔接中凸现不凡的企业文化

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之所以有这个感想,主要得于在统率公司中所看到的另一个现象:在公司中,每个小分局里的员工他们没有像其他公司一样有一个比较像样的食堂与火头师傅,而一切的伙食问题则由大家自己来完成,做饭只是生活上的一个细节,也许会有很多的人不以为然,但他们假若他们能在这个小事上、细节上建立新的平衡,并能愉快的完成,那么更能接受在工作中的出现的问题,“one and one”的迎刃而解。从小事从细节做起,从古至今大家所提的一个点,也是许多人最为忽视的一个细节。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量案例反复证明,一家企业不论规模有多大,质量效益有多好,都有可能由于对某个环节、某个员工管理的疏漏而毁于一旦。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是一种长期的准备。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可以获得一些机遇,也就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当今大学生普遍自尊心较强,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更应该擦亮眼睛,在细节中发觉学生的独特闪光点,在激励中让学生快乐成才。同时大力教导学生注重加强自身修养,处处留心细节部分,做一个聪明人,更做一个“有心人”,做好别人都能做到的,做到别人不能做到的,最大力度的完善自己,以迎接企业的高标准挑战。

四、“篮球架”原理,企业为员工设定长远发展目标

这次实习中更让我体会到了统率公司的另一个文化理念,也就是洛克定律,又可称做“篮球架”原理。篮球架有一个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而这次了解到统率一直是朝“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与高度的热情去追求,才会有如此的发展。因此,要想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应该设置有着这种“高度”的目标。

如果把立脚点放到我们的高职教育中来,我们大可在学校教育阶段就让学生学会合理规划自身发展方向,并在有限的大学时间里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朝着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正确的找到奋斗方向,明白自己在大学里真正该学什么,该做什么,也让学生对以后的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同时我们不难发现“赏析教育”在督行学生的职业规划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就要求老师要在学生一步步进步中不断加大学生“追赶”度,让学生不仅乐意为之努力,更在追赶中不断的提升了自己。

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与产业人才市场结合起来。以客户服务观指导教育教学行为,走产学“双赢”的办学之路。从企业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中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是教育学的一项成功的创新体制,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全方位、深层次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改革为切入点,与企业合作,按企业需要,开展学校员工到企业参与职业培训,以企业标准引入教学和学校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实施和运用;以企业需求为依据的开放式运作,促进彼此间沟通和理解,形成共同发展愿景,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教学管理机制,在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中走出一条成功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第7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模式,高职商务英语,多元评价

一、导言

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感觉体验,打破学生的心理防戒,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式教学是适应当代大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为了克服传统教学评价的不足,同时也为了能更好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应使高职英语教学评价更加多元化,评价的内容也要具体化,多维度地对教学的主体及过程展开评价将教师、学生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

二、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一)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David・Kolb,这位体验学习理论的倡导者,在1984年提出了体验学习圈。抽象概念、主动实践、具体体验、观察与反思是体验学习圈的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不断地循环,并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其中,观察和反思的基础是具体的体验,新的理论或者认识是由观察与反思的东西转化而来的,从而上升到一个抽象的概念。新的体验和实践由这些抽象的概念所形成的理论或认识指导而来,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其次,体验式教学呈现和以往的传统教学的被动接受知识完全不同的过程。依据这一理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建构过程,呈螺旋式上升,不断升华。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的作用是引领,是学习环境的创作者。学生借助教师的引领和帮助,形成语言意义的体验与建构。

(二)体验式英语教学策略内涵。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的基础是现行英语教学模式,通过分析体验式学习的利弊,推陈出新,推行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英语的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打破原有教材的束缚,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英语基础和所学专业,精心创设语言情景。通过创设或营造特定情景,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感知英语语言知识,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英语学习意识。

三、多元评价研究

(一)概念。“多元化”评价是针对一元化评价的概念提出来的,文中多元化评价是指不单纯采用标准化测验,而是采用多种途径,在非结构化的情景中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系列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的特点对学生学习的多元化评价所形成的整体。

(二)目标与成果

1.研究目标。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激发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同时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得失,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成果。在认真分析研究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针对高职学生学习习惯及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

(1)学分制评价。在课程教学中,由学采用观察法、测验法,检查作业法,量化分数,记入到平时成绩记录表中。每种习惯当天或当堂达标+2分,基本达标+1分,不达标-1分,每次课合计一次,每周汇总一次,按合计后的分数记入到课程分数考核的平时成绩中,作为学生本门课程综合成绩的一部分。

(2)英语学习方法和知识记录袋评价。学生英语学习方法和知识记录袋也就是学生的英语学习档案袋,主要收集、记录学生、教师或同伴对自己在英语学习习惯及方法方面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如优秀作业、活动记录、发表作品、课堂表现等。这是评价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和进步的理想方式。

(3)定期展示、交流学生成长记录袋。学负责组织学生每周整理一次记录袋,并在班里进行展示评比。让学生把各自的学习记录袋带互相进行评价,展示自己的收获,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的成就感都会得到满足。学生收集学习记录袋的资料不是目的,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才是其主要用意。因此,教师不但要经常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学习记录袋的机会,还要尽量和他们一起回顾进步的历程。

(4)扬弃学习记录袋内容。学生的评价能力在提高。告知学生学习记录袋不是自己作品的堆砌,在建设学习记录袋时要注意不断地替换更新,有选择地保留,保存下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作品,有一些自己觉得不再有意义的部分就可以删去。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地审视自己,评价自己,同时也懂得了欣赏自己悦纳自己。建立学习记录袋,必须以激励为目的,促进学生在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自主发展。

(三)星级评价。在教学实践中,课题组还积极用星级评价对学生在高职商务英语学习习惯及方法方面的情况进行考评。

如依照应用英语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每两周进行一次评价,从自己、同学、老师、三个方面评,即“三位一体”评价。

(1)自己评: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日历表,日期就是一个月,让学生把想在这个月学习的知识写上去,然后让学生自己每天在日期下面对自己进行评价。然后让学生月底写一下当月的体验和感想。

(2)同学评:每月由英语教师集中组织一次“评价课”活动。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可采取“班组结合式”评价方式。

(3)教师评: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观察了解,并注意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对学生逐人、逐项进行等级评价,或写出充个性化的评语。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风貌。

参考文献:

[1]金艳.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元评价[J].中国外语,2010(01):68-76.

[2]于广.大学英语教学多元评价体系探析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08):92-93.

第8篇

关键词:高职;化学;网络教育资源;项目式学习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023

一、化学网络教育资源的种类

1.化学网络课件、教案、课件。化学网络课程主要是通过网络表现的化学教学内容与实施的教学活动,其特点为交互性与系统性,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与教学相关的资源。而网络教案是根据现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设计的,具有较强的示范性与指导性作用。网络课件是对一个或者多个知识点进行完整的教学,以便将其用于教学与教育的软件。化学网络教育资源可以为高职院校化学教学提供大量的优秀教学资源,可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2.化学试题库。化学试题库主要指的是根据一定教学测量理论,并在计算机系统中对化学题目进行收集的集合。其包括单元试题、章节检测试题、章节复习题、竞赛试题以及典型成套的试卷等,其主要是用于学生课后练习、自测,以便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对其加以运用。3.化学网络电子图书、期刊。互联网中具有大量的化学学习相关的电子图书,以及相关的期刊等,这些网络教育资源可以为高职化学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与信息,例如,化学史、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能源等相关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拓展教师与学生的化学知识领域,对化学进行深层次的了解。4.化学职业教育论坛。化学职业教育论坛主要是化学学习者与研究者以及爱好者的交流平台,由于采用匿名方式,大家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学生可以以此为媒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人交流学习经验、感想体会等。为化学爱好者与学习者等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5.化学网络教育资源网站。互联网中有关高职化学教育教学的信息与资料网站越来越多,例如化学工场网站、教育网站、化学专业网站、科研网站等。

二、基于网络教育资源的项目式学习方式

在现代化教育中,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三者缺一不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基于网络教育资源的项目式学习中,要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为基础,并加强实践学习,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信息化环境下,化学教育资源与化学信息资源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与共享作用,可以通过跨越时空进行信息、资料的交换与传播、存储等,可以充分利用快捷方便的手段与途径,让学生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不断强化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项目研究活动。在基于网络教育资料的项目式学习方式中,其主要步骤包括:项目的选择、制定计划、项目探究、项目制作、成果交流、活动评价等几个方面。在高职院校化学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网络教育资料的项目式学习流程如下。1.选择项目。在选择项目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生活接近且具有探究意义的项目。可以根据大学基础化学课程中化学反应与大气污染章节内容进行分析,主要了解大气污染的类型,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由于酸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在我国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酸雨比较常见,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化学项目式学习中,可以选择酸雨为项目进行学习,对酸雨的形成、防治、危害以及监测方法等进行研究。2.制定计划。酸雨的污染问题涉及较多方面的内容,重点是了解酸雨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相关的防治措施。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5小组,1组人员研究酸雨的定义、成分以及成因;2组人员了解酸雨的分布及因素;3组人员研究酸雨的危害;4组人员研究酸雨的监测方法,5组人员研究酸雨的防治措施。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教育资源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制定有效的计划。3.项目探究。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课题与问题借助互联网技术来查找资料,收集相关资料与信息,之后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与探究,交换意见,并总结。从而深化对酸雨知识的认识,了解自身课题的研究内容。并且根据研究项目的需要,可以适当地开展相关实验验证与探究,对实验步骤、器械、原理、目的等进行总结与归纳。4.项目的制作。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课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制定相关的研究报告,最后小组成员将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制作出PPT资料或者网页,或者以动画、话剧等形式展现出来。5.成果交流。各个小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分享作品的制作流程与体会,并归纳总结,以便提升自身的不足,强化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6.活动评价。学生可以对每个小组的研究活动进行评价,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评价与总结,之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以便吸取他人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归纳出基于网络教育资源的项目式学习优点,正确评价项目式学习模式,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得到较好的提升。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基于网络教育资源的项目式学习模式,以便有效地促进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靖.高职化学课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14

[2]黄璃乐.基于Internet的化学学习模式与化学网络资源的利用[J].大学化学,2013.12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广告摄影;实践教学

在全面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突出实践教学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动力之源。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关键因素,是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广告摄影是一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应用性的学科,“走出去”成为学生实践课堂教学理论,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的关键步骤。教师要通过对实践教学的导入,加深学生对广告摄影教学内容的理解。笔者在高职院校从事广告摄影课程教学已有近十年的经验,本人愿做一块“引玉之砖”在广告摄影实践教学方法的研讨中,尽微薄之力。

1 第一阶段:解读经典广告摄影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解读经典广告摄影作品(各类获奖优秀作品或上届学生作品),向学生讲解广告摄影作品拍摄的理论知识和技巧,使学生对该学习型工作任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启发学生回顾和串联已经学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并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在广告摄影作品的实践拍摄之中。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其“眼力”的训练。广告摄影是一种图解性摄影,它的显著特点在于用照片的形式体现出作者预先想要表达的意图,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十分重视信息传达技巧的运用。许多令人难忘的优秀广告摄影作品,都是煞费苦心,注重以构思取胜,致力于情趣与意境的追求,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现在的广告摄影是着力于画面上安排一个故事情节或引人注目的题材,它们和主题之间有着巧妙的安排和有机的联系,旁敲侧击地表达广告主题,因此,具有鲜明的艺术情趣。

因此,通过第一阶段对经典广告摄影作品的解读,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对广告图片的审美能力,也即达到对摄影者“眼力”训练的目的。

2 第二阶段:组建实践拍摄小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第一阶段的实践训练教学,使学生的“眼力”得到了提高,并对广告摄影的基本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进入第二阶段让班级的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点,选择能够相互信赖、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协同作战的同学组成实践拍摄小组(每组4~6人),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合作团队。

广告摄影仅是广告活动中的一环,作为广告摄影师是很少能独自工作的。广告摄影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善于与他人交流,否则,是无法很好完成一个广告创意的。广告摄影师应同文案人员、美术设计人员甚至客户共同研究广告的特点,各种可能的表现方式,并通过市场调查来确定如何从视觉来确定如何从视觉上把最有利于推销商品的特点突出出来。这样一来,在实践教学中就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第三阶段:确定拍摄专题对象,进行实践拍摄任务训练

确定好每组的成员和各自的分工之后,并要求每组学生要确定好所拍摄的广告产品专题对象后(可以分为透明物体拍摄、广告静物拍摄、酒类物品拍摄、不锈钢器皿拍摄、服装模特拍摄等),下面就要进入实践拍摄任务训练之中了。

在实践拍摄中,针对技术环节的重点和难点,要以实验验证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各种技术参数对摄影画面的影响,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拍摄,这样所获得的照片就使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理解广告摄影技术基本原理和规律。每组学生在完成拍摄任务的时候,要明确使学生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完成拍摄任务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第四阶段:针对拍摄的广告摄影作品,分组讨论

在每完成一个专题拍摄对象之后,教师要及时组织每组学生针对所拍摄的广告摄影作品,先让每组的组长对本组所拍摄的专题对象进行汇报,再采用交叉式分组对所拍摄的广告摄影作品进行讨论,最后再有教师在对作品进行总评。

要求各个小组要认真阅读和研究其他小组所拍摄的专题作品,并要共同沟通和合作,研究拍摄技巧。该方法有利于增强每组学生的互相了解其拍摄方法和技巧,也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和学会倾听他人意见。

在实践拍摄和作品讨论中,要积极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确定拍摄专题对象的最好艺术形式,以供为下一轮分组拍摄时提供指导。

5 第五阶段:在整个实践教学之中,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工作

在每一轮实践拍摄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检查各小组制定的拍摄任务完成时间表,提出问题,并与学生讨论;在各小组深化实践拍摄过程中,教师抽查各小组的实践拍摄过程中,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在上述过程中有意识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实践。

6 第六阶段:观摩激励学生取得更大进步,期末举办摄影作品成果汇报展

在一学期实践拍摄即将结束时,教师将各小组的实践拍摄作品集中进行讲评,对学习知识和实践的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对有创意、新意、采用了新技术手段(数字后期)的好作品予以公开展示,并请学生讲解实践拍摄的过程和感想。这种教学方法能很好的启发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并形成比学赶帮的好风气,使各个小组积极进取,不局限于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在每学期的期末时,可以针对本学期学生实践拍摄的作品选取50副左右的优秀作品,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一次广告摄影实践教学成果作品汇报展览。通过这样的观摩激励法会使学生主动给自己提更高的要求,使作品更富有创意和艺术美感。这样做也会对下一届学生对广告摄影的学习增加更大的兴趣。

综上所述,广告摄影是一门实践性也即动手操作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也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以实践带出理论,以理论深化实践”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广告摄影课教学中,既要关照基本理论知识,又要体现实际运用能力,理论和实践默契配合。使学生把课堂内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多方实践教学的导入来加深理解,获得熟练运用的能力,大力培养学生用脑、用心、动手的综合实力;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到专业知识和职业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邵大浪.广告摄影与摄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亚东.广告摄影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第10篇

论文摘要:解决专业技能低、文化素质差、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问题,中等职业语文教学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语文教学改革必须以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为基础,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养、自学能力、心理素质等,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中等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语文教学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主导地位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规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结合实际在教学思想及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语文具有人文性、知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中职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在培养数量和质量上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现阶段我国的中职教育课程结构设置并不合理,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内容滞后的矛盾日渐显现,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滞后于现实需求,专业课程偏重学科建设,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综合能力有培养。这个问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传统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教师仍然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仍在沿用。教师大都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简单的模仿练习,偏重于理论型、知识型逻辑思维训练,因而学生难以获得事物具体表象的支撑,语法概念、人文伦理、文体表达方式、语体风格、语文结构在不少学生的头脑里只是干巴巴的知识条文,缺乏活灵活现的具体形象,更缺乏日后工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由于语文教学的欠缺,使学生对抽象概念出现较多的文言文和一些科技文的理解产生困难,影响了学生全面思维的发展,认知和实践能力较差。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显然是“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这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语文教学是一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的工具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是科学教学的基础。弱化了这方面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只强调学技能的职业特点,而忽视个人发展的文化内涵,使他们在掌握从事某种岗位技能的同时却无法达到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文化程度,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因其专业技能低,文化素质较差,而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主要是指其服务于适应职业社会需要的教育教学质量,即培养具有通专多能实用型、适用型、适需对路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其核心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度,是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走向市场后给社会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利益的多少,则会成为中等职教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而要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上来,使其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促使人才规格质量培养与劳动市场的流向趋于一致。为此,中等职业语文教育尤其重要,作为科学文化学习的基础学科,与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养、自学能力、心理素质等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主导地位和事半功倍的效能。

创新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供平台。在学生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各种情感、态度、意志、兴趣对技能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职业教育中作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的语文教学,应在选文和教学形式上下功夫,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读职校当工人低人一等”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选取一些歌颂当代劳动者的诗歌、散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角色互换扮演等形式让学生经历审美和情感体验,正确认识到劳动者的光荣和伟大,找回自信;组织学生听取有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做典型报告,写出感想认识,语文课上进行评讲,使学生了解成功者背后的付出;以语文教学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良好的理性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经营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语文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其人文性在解决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对专业技能形成影响的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一个人的道德和品行的体现,如对人的接纳、容忍、理解、尊重关怀和爱护、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体现出极大的社会性和人生价值追寻。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互相配合,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具体问题,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各种新途径、新方法。通过语文教学不断地转变学生的观念,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力,强化学生学习和练就专业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适应将来就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

实行灵活模块的教学策略,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中把语文课编为文选预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文刊板报编辑与排版训练四个能力模块。每个模块分为基础语文能力训练和职业语文能力训练,既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基础知识的提高,又适应和满足技术专业的需要,从而强化学生今后岗位实践活动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岗位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时效、培养学生把握语文的能力和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把教材变为学材,提高以专业为本的教学程度。语文教学不能做简单的课本执行者,应该做教学方案的编辑,做教学实践的导演,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的学生需求把学校选定的教材改变为“学材”,如针对机电类专业,增设或加强说明文、产品说明书等应用文方面的教学训练内容;针对土木建筑专业,就增设或加强古今建筑物诗词、散文和专业技术性文体结构的讲解。教学中尽可能地把教学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专业需要,提高以专业为本的教学程度。增强语文教学实践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教师自身具备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课教学范畴内,需要不断学习开设的所有专业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今后岗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十分强调人才的精明灵活,能言善辩,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企业策划能力,这种用人要求与职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在中等职教中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唯有通过语文教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会发散思维,敢于联想,善于改创。因此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掌握主动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校不能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而且更注重对其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对未来岗位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自觉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具备转岗与再学习的能力。这样,毕业生到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岗位工作,才能较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受欢迎和有作为的毕业生能够为学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由此吸引源源不断的求学者,吸引家庭、社会、政府加大投入,使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生产实践

中图分类号: X982 文献标识码: A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职业教育要改革创新,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重大改革,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教育要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将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其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专业定位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以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领域,主要从事机械零件生产加工工作。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

1.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本专业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依托企业,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教学平台(条件)建设与改革,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一批社会评价高、用人单位满意、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职业岗位群,拟定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

2.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实施教学过程。本专业核心能力就是培养具备机械制造领域的各项专业技能。教学实施过程中突出以下几点:(1)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技能训练。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综合应用。在单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专业核心课程均安排有综合实训。(3)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4)重视校企合作,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职业教育只有“走出去,请进来”,才能实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规范,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提升专业核心能力,以达到由初级、中级到高级的过渡和提高。

3.专业培养规划。首先将本专业的教学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公共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领域。其中,基础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重点掌握各类机床的基本操作、掌握机械制图即计算机绘图的方法与技巧、掌握机床的简单维修和保养方法;专业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重点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的基础原理等核心技能。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保证了企业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还使得企业降低成本,同时为教学提供了企业的优质资源。

(一)前期准备

1.落实合作企业——走访机械制造企业,充分了解企业的技术、人力和任务需求,与家企业签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协议。

2.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包括生产项目内容、要求,作业标准,具体任务及实习安全、实习纪律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工作任务、工作流程、作业标准和作业方法等,并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3.制定实习管理制度——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奖励激励制度及教师指导制度等,保证顶岗实习安全、有效,保质保量。

4.企业前期培训—实习前企业对学生进行3-10天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专项技术、技术规范、设备使用及安全生产等。

(二)指导与考核

1.现场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期间,安排2—3名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并加强学生人身安全情况的巡查与教育。

2.心理疏导。学生在实习期间会出现诸多不适应:如生产现场比较艰苦、劳动强度大、企业管理严、工作任务重、工作环境差等。对于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我们一方面通过座谈、交流,对学生进行积极疏导;另一方面与企业进行沟通、协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适应能力教育。

3.考核管理。生产实习过程中,考核做到“三突出”:突出学生的周考核(由生产班组负责考核);突出校内专业教师的检查与指导;突出实习结束后的自我总结和项目评价。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

(一)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我们不仅在办学理念上得到提升,而且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以完善。这种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程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从而使“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不断反复、螺旋式递进的教学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技能、更提升了业务水平,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得以提升。通过实结合的考察,收效十分明显:一是专业核心能力提高了。学生不同程度参与了绘图描图、班组管理、各类机床操作等工作。通过实际工作体会真实的工作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二是职业基本素养形成了。通过实习,多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有的学生仅凭腹稿,便能流利地讲述自己的实习经历、感想、收获和体会。90%的学生通过实习,与人交流、与人协作的能力明显增强,交流沟通能力得到提升。三是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提升。遇到问题主动查资料、向老师和技术人员请教,出现测量精度不合格时,先分析原因,共同探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四是团队意识增强了。在工作实践中他们学会了忍让、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协商、学会了相互关心和帮助;五是创新意识增强了。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有些同学勤于思考,经常提出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得到车间的采纳和认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受到企业的好评;六是思想成熟了。经过近数月的实战历练,他们阅历丰富了、见识增长了,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使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日趋成熟。

(三)实现了多方共赢。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刀实枪的锻炼机会,缓解了学校资源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解决了其用工紧张局面;第三,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支付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极大地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

五、结论与建议

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生命力之所在,值得结合各自专业的实际科学推进。同时,要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坚持下去,有三个问题值得高度重视。一是有持续、高效的合作企业支撑,这是推进工学结合教学实践的前提;二是有一定数量、质量的专兼职指导教师队伍,这是确保实践教学效果的基础;三是有系统、安全的学生管理制度,这是决定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实践证明,不断拓展合作企业、构建实习指导教师库、规范校企共管制度这三驾马车,将使我们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徐秋儿.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7(10)

[2] 崔秀敏,黄子辉,李显宁.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07(23)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自信心 技能大赛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86-01

目前,高职院校将面临生源减少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质量也遭遇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困境,使得高职院校的发展遭遇进出两难的窘境,而其中学习质量提高不显著很大一部分原因都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主要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行为具有较强的从众性与依附性;精神状态懒惰松懈,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求知欲、上进心,感受不到学习压力和社会责任等等。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学校课程设置、教师评价等几个角度进行测评,结合数据分析结果,从教育教学这一系列问题出发,造成高职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学习基础差、学习方式不当;(2)学习动机缺乏、学习目标不明确;(3)缺乏正确的归因方式;(4)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5)课程设置呆板、教材选用缺乏特色;(6)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7)教学评价体系单一;(8)缺乏完善的就业指导与心理咨询。

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成才,也将制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现结合本人的体会,就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

1.培养自信心,教师有责任

首先,高职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普遍存在着学科发展不全面,或是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他们在学习上往往自暴自弃,对自己的前途信心不足,认为自己永远也摆脱不了差生的帽子,自卑心理较重。其次,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以教师为主体,而高职专业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专业教师的专业介绍和专业导读等形式,让新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和就业前景,树立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面对学习主体的转变以及深度、广度都有较大提高的专业学习,他们在知识、能力以及心理上的准备不足,难以适应,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的问题也就随之突显。因此,老师在学生入学的初期阶段的合理引导就尤为重要,在初始授课阶段,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从某种意义来说比单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另一面使得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喜爱而更加喜欢这门课程。

2.优化学习环境 ,改革教学模式 ,激发学习兴趣 ,改善学习状态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是以老师为中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被充分应用到现代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思维想象力和培养创造能力。一些晦涩难懂、抽象枯燥的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展现出来,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容易理解接受,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变死记硬背为理解型思维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同时实验实训是高职院校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进行相关操作,同学们在别样的教学方式中,兴趣浓郁,也能更好的感受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方法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需要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相互结合,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相互配合。

3.加强就业指导 ,定位职业角色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人才市场制约着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行为,要求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市场进行办学。如果学校培养出的技术工人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滞后于经济和科技发展,或者由于专业不对口,造成人才的积压,导致产销不平衡,那么学校必会被市场所淘汰。所以职业学校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及时调整专业。一个好的专业如同一个知识的品牌,会受到学生的青睐。学生会以此为骄傲,产生学习的动力。相反,一个不被市场所需的专业,培养出的学生不能被社会所需要,“英雄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英雄”也就不愿学习了。所以,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一定要考虑市场所需,及时调整学校办学方向。同时对自我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能够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角色,学会调整择业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挫折和失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能力等,设计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高专院校应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引导。 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全面了解当前宏观和微观的就业形势,了解本专业就业去向和行业的发展趋势。

4.技能大赛搭平台,大家都来试身手

教育部定期举行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此项比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师生专业技能水平、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有助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各职业学校应以全国技能大赛为契机,在本学校开展各种技术大比武,让同学们人人都有机会参加,要形成一种尊重、崇尚和争做优秀技能人才的良好风尚。技术大比武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创造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成果的展示。技术大比武是展示台,同学们可以展示出自己的技术、技能和技巧,显露真活、细活和绝活。通过比赛,同学们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更培养了自信心,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学校在安排学生就业时要优先考虑比赛中获胜的同学,使学生明白“学与不学不一样,学得好与不好不一样”,让学生懂得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充满了竞争与机遇,只有不断学习,艰苦创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成功。

5.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内要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职业技能比赛,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学习乐趣,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组织开展多种文体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增长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邀请优秀的专家、学者,杰出校友、企业家到校作报告,将先进的科技成果、管理经验和个人的创业经历展现在学生面前, 拓宽其视野,鼓舞其士气,增强其信心,启发其灵感。

参考文献:

[1]李彩云.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究[J].科技信息,2009(24).

[2]王付全,柴红.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之探讨[J].科技信息,2006(11).

[3]查俊峰,李敬.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其对策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3).

[4]王水江.如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J].改革与开放,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