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班级文化建设方案设计

班级文化建设方案设计

时间:2023-12-19 10:30: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班级文化建设方案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班级文化建设方案设计

第1篇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载体。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为队员营造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启迪学生思想,升华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弘扬学生道德,使文明守纪、勤奋读书、乐于助人蔚然成风。

二、活动主题:

创建和谐校园 展现班级风采

三、总体目标:

提炼班级文化精神,营造人文关怀、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和文明习惯,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温馨的家。

四、主要依据:

让教室成为一个散发书香的天地;让教室成为回归生活的家园;让教室成为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让教室成为一个挑战自我的场所;让教室成为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让班级成为一个有精神的集体;让班级成为一个师生共同耕耘的园地;让班级成为一个凝聚力量的支柱。

五、具体内容:(简称“1121”)

(一)“1”围绕一种精神(班训):

用简明扼要、含义深远的核心精神凝聚班级所有学生,制定出具有概括力强、震撼力强、号召力强的核心精神,让它无形地赋予班级一种无尽的自豪和长足的干劲!如:“紧靠团结、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二)“1”建立一种制度:

为了使学生具有秩序观念,能够自觉维护各类公共秩序,遵纪守法,制定切合实际的、大家共同认可的班级公约或守则。

(三)“2”开展两种活动:

班级静态文化氛围布置活动

1、设计好中队别名和班徽,组织学生学习班名、班徽的深刻内涵,理解班级精神;

2、布置如学习园地、班级风采、卫生角、图书角等学校统一的和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园地;

3、用好“班务公开栏”,主要用于张贴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及班内各项工作安排表等内容;

4、结合活动主题出好墙报,教室后面墙壁可贴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或兴趣小组作品。

班级动态文化教育活动

1、有班委会,实行民主管理,并能定期召开小干部例会,围绕班队主题开展活动;

2、有社区服务小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内、外发挥作用;

3、有班级文化特色的主题班队会,设计一堂围绕班级精神而开展的中队主题会;

4、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艺术等课外兴趣小组等集体活动,活跃班级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1”形成一个档案:

积累 “班级成长档案”, 记录学生及班集体成长的足迹。内容可以包括:班级公约及学生签名;大型集体活动的记录及照片;主题队会的方案设计;个别学生在某一个班级活动后的体会;学生的读书心得体会;典型的好人好事案例;优秀的祝岁册;班级轶事等等,最终加以整理美化,每学年形成一份《班级成长记录档案》。

五、时间安排:

起始阶段:

第一阶段:各班酝酿班级别名(如映雪班)、班徽、班训。(学校统一制作)

第二阶段:各班学习理解班名、班徽、班训的内涵,据此制定《班级公约》,并将公约布置上墙。

第2篇

一、学校常规活动的特点及其价值

(一)学校常规活动的特点

除了一般意义的教学活动,学校活动还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指定领域的活动,以及班团队活动、春游、秋游、学军、学农等学校传统的体验性活动;现代学校建设中形成的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等节日活动;心理健康辅导、环境教育、禁毒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整合学校固有的、大量非指定领域的常规活动,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完善素质、陶冶情操搭建了有效的平台。诸如此类的学校常规活动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这里所说的生活世界,是指包括心理生活在内的自身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一言概之,为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2.学生带着跨学科的问题进入活动现场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带着跨学科的问题进入活动现场。超越单一学科的局限性,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寻求解决跨学科、综合性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强调活动的过程性,关注结果的生成性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方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学校常规活动不苛求活动目标的高度一致,而是强调活动的过程性实践体验和感悟生成,实现意义的自我建构,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二)学校常规活动课程化的价值

常规活动课程化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固化课程,建立起一套课程实施体系,建立课程的实体架构,以保证课程实施的规范化。二是不因指导教师的变更而弱化,只因学生的发展而深化,促进课程的实施常态化。

深化学校常规活动的内容,丰富活动形式,是现代学校建设的需要。单纯的依托学科课程,既不符合课程改革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构建以常规活动为依托的课程,弥补了国家课程之缺憾,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丰富了学校的特色建设内涵。

深化学校常规活动的内容,丰富活动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下,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在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架构和课程评价的指引下,为学生提供一种经历。这种经历的提供,即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教师从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获得专业成长。

深化学校常规活动的内容,丰富活动形式,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方式。秉着“我设计,我参与”“我的活动,我做主”的基本理念,将活动赋予教育意义,赋予学生生命的气息,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活动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

二、学校常规活动课程化管理的路径设计

课程化的学校常规活动,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在方式上强调实践性,在评价上关注生成性,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不谋而合。结合学校的具体特点和社会需求,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整体优化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过程,构建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适应学生个性发展与潜能开发的课程化活动,既能保证各项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更能促使活动组织者按照课程的要求来设计活动,真正发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促使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活动课程化管理的一般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过程。因此,活动是实施教学过程的途径。

1.学校提出活动的动议

基于办学理念和文化传统,学校根据工作计划,适时地提出活动的动议。这种提议,包括活动目的、活动时间、地点以及领导小组、经费、安全保障等信息。

2.活动实施方案的征集

面向全体学生征集活动实施方案,课程化的活动方案更多地在于面向年级、班级或学生团队、社团等群众性团体,而非面向学生个体。

在学生初步设计了活动实施方案后,还需要对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根据不同活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案设计的中期指导。

3.活动实施方案的确定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各年级、班级提供的实施方案设计稿,组织筛选(评选)、择优,拟定候选方案。并在此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征集修改建议,补充、完善、优化实施方案,将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最终以民主的形式确定活动实施方案。

4.活动方案的实施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指导的主要内容,侧重过程与方法,如,在少先队大队委员选举活动中指导学生撰写竞选演讲稿、展示才华、探讨助选拉票技巧、倾听观点、表达意愿等。教师的指导不是针对参选学生的个别辅导,而是面向全体的集中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希冀,参与到活动中,并从中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过程。

5.活动实施后的评估

活动效果评估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前期活动的回顾与反思,也是对今后类似活动的启迪与展望。

本阶段一般由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等环节构成。说一说,主要是陈述整个活动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所参与的活动细节及期间的心理体验等。想一想,是一个反思和自我评估、互相评估活动参与情况的环节。同时,还会涉及实施方案的评价,提出改进、优化之处。议一议,本环节主要是为教师的引领提升提供时间和空间,发挥指导教师的职能。

(二)活动课程化管理必备的要素

言说课程,必然有其必备的要素。一般而言,需要具备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适用年级、学时安排、教学指导设计等)、评价建议等要素。将学生素质拓展的各种活动纳入各教学计划,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学习和指导,才能体现拓展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与目的性。

还是以少先队大队委选举活动为例,显然,有指导思想,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前提;有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以公推或自荐产生候选人、竞选演说、民主投票等为内容,辅之以监督问责、任期述职,可以形成相对比较完整的课程结构和评价办法。

通过前文的过程描述,可以较为容易地导出课程目标、课程架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要素。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方向,是灵魂,是学校常规活动课程化有效开展的保证,也是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每种活动都要根据其性质和特点,明确其总体目标和每个单元甚至每次活动的目标。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具有广阔的视野,科学地确定活动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基于课程的三维目标,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观察、可测量的课程目标。

2.课程架构

课程架构是学校常规活动课程化的重要部分。一般由课程内容、课时安排、适用年级、教学指导设计等方面组成。常规活动课程化是非理性的,面向不同的学生群体和活动的不同阶段,对课程指导教师而言,必然有其选择。

3.课程实施建议

既然是课程,教学指导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以课程架构看,一般需要4~8课时。课程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以开放的视野,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想法,解放孩子的大脑,释放孩子的口、手、脚,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搭建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

4.课程评价建议

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原则,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评价主体: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2)评价内容:参与活动的态度、广度、深度与能力、意识的提升情况。

(3)评价方法: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

三、常规活动课程化管理的问题规避

活动课程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捷径,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也是学校文化培育、积淀的重要途径。在活动课程化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坚定课程的方向,把握课程理念,规范实施课程化活动。

(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规避一刀切

学生的差异性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在不同主题上呈现差异性,即使在同一主题下,学生也存在个体的差异,表现在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体验成长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规避放任自流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给学生思维的开放与自由,但并不意味着其行为可游离于学校常规活动的目标与方向。教师的指导是基于教育目标、活动目标的开放,也不是游离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误导。

(三)课程指导教师介入,规避过度过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有别于其他学科课程,指导教师一般只提供建议,不直接教授方法,保证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包办,不越俎代庖。坚持集中指导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起始指导、中期指导与终结指导相结合,指导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学科知识、技能指导与方法论指导相结合,充分利用指导教师的资源,使活动过程规范化、活动效果最优化。

(四)坚持课程理念的连续性,规避始乱终弃

当课程教学指导成为生活化的活动,师生间必然建立起自然的对话,当课程教学指导成为研究,学生必然参与活动兼具实践探究。活动时间的合理设计,是活动课程化的重要保证。活动的指导需要保持其连续性,督促学生执行计划,不因追求速度而放弃课程固有的理念。

第3篇

关键词:科技教育; 学生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08-001

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校科技教育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从当初低端的科技模型起步,发展到如今高端的“机器人”阶段,从少数人参与活动发展到科技教育的全员普及,从校内开展实践活动发展到与企业、社区共建科技实践基地,学校也从“有特色的学校”成长为“特色学校”,科技教育已成为我校办学亮点和特色品牌。本文从“学科渗透、文化熏陶、主题引领、社团活动、队伍建设”等方面,介绍了我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一、立足课堂,学科渗透科技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技教育,从而把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之中。

1.传统学科渗透科技教育。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仔细分析研究各科教材,查找并列出各单元、各章节教学中科技教育因素,制成表格,以便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合理寻找渗透科技教育的切入点。如理化生等自然学科中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科技知识,教师可利用学科背景知识,向学生介绍当今科技研究最新成果,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物、现象入手,选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想,并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实验、参观考察、调查研究等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徐枫霞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农村家庭感冒药物用品习惯调查》,在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中获省一等奖。

3.主动开发校本课程。2010年我们组织部分教师编写了《生活・探索・实践》科普校本教材,内容包括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科学家的小故事、重大科学发展史、家庭小实验、最新的科技成果等, 2011年我校投入巨资兴建了机器人工作室,并成功申报为江苏省机器人教学实验学校,我们抓住这一契机,着手编写机器人校本教材,并在初一年级开设了机器人课程,实现了机器人知识普及化。

二、文化熏陶,营造科技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我校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合理规划、精心布局,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科技教育的熏陶。

1.班级文化。我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一个图书专柜,里面有上百册图书、杂志;各班建有科技角,学生的科技小制作、科学幻想画、科技小报等在科技角长期展示;班级黑板报定期刊出科技动态、科普知识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2.走廊文化。我校主干道旁有七块醒目的科技长廊,图文并茂地展示地球卫星、克隆技术、空间探测、纳米技术、航空航海等最前沿的科学知识。

3.媒体文化

充分发挥校园网站、校报校刊、电子屏幕、校园电视台等作用,加强科技教育宣传。

三、主题引领,拓展科技教育领域

1.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科技活动。如3.12中国植树节、3.22世界水日、4.22世界地球日、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5世界环境日、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等,结合开展相应的专题教育活动。

2.开展科技节活动。校园科技节是我校的一项传统活动,时间定在每年12月份,为期一个月。活动精心设计,认真实施;主题突出,常搞常新。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1)结合春、秋游活动,让学生融入大自然,亲近大自然。(2)充分利用我校地处高新开发区的优势,争取市、区科协等部门的支持,组织学生参观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农业生态园……请专家开展科技讲座,作技术指导等。(3)与社区结对,积极主动促进和引导社会科技教育资源与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相互渗透。

四、社团活动,提升科技教育层次

组建各种社团,发挥它们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是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我校组建了机器人、杆身飞机、摇控赛车、摇控飞机、伞降火箭、电子百拼、物联网传感电子创新设计等多个科技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做到“五个落实”,即指导老师落实、计划(内容)落实、组员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近年来,我校的社团活动成效显著,在各级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2010年我校Idea-CooL(创意酷)机器人社团首次参加全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便崭露头角,机器人足球获全国金奖,机器人灭火、人形擂台赛也取得了可喜成绩;2011年参加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活动,有三人获省特等奖,多人获省壹、贰等奖,为历年之最,学校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

五、队伍建设,夯实科技教育根基

科技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教师。我校一方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选拔科技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另一方面,借助国家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研究》的开展,要求科技辅导员加强理论学习,及时总结科技教育活动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施科技教育的能力。

第4篇

关键词:教学现状 课内活动 课外活动 探索实践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厚基础、强素质、重技能”。为了满足并服务于“学做合一、多证融合”及“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2009年4月江苏城市职业学院79号文件正式把管理学确定为面向职业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学院公共基础平台课程。课程主要侧重培养基层工作人员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意识和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提供有利的条件保障,同时也为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由于目前职业院校多种办学形式并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而且普遍在学习上不勤奋,无兴趣,加之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心理落差大,自信心不足,目标不明确,能力不突出。而且学生知识面有限,生活体验和生产实践经验几乎空白等诸多因素致使学生学起来感觉与自己无关、很空洞。课堂变成了教师发表见解的灌输形式。学生学部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肯动脑筋,愿发挥主动性的学生少之又少。所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单纯的知识教学已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不了学生的管理技能。而现实中严峻的就业形势又不允许学生把实践能力的提高放到工作以后。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上岗的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毕业后马上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要想得到长足发展,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必须改革教学现状,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管理学》是高职高专面向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包括管理学原理与现代企业管理实务两门课程,分两学期完成。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竞争能力、职业迁移与转换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课程强调教学上体现能力为本、任务驱动的指导思想,通过任务、活动和主题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虽然课程进行了改革,无论教材内容、教学设计都要求着重技能、素质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职业院校都加大了实践课时的比例,力求通过“实训”、素质项目拓展等方式来弥补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差距,但由于管理学是门理论性较强、学科涉及面非常广的课程,学生不在职场,院校的教学场所及条件实际上又难以模拟实际管理环境,加上各院校条件与政策的差异,课程的实训方案实际上得不到切实的执行。课堂沦为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教师纸上谈兵,学生纸上练兵。教学仍然是传统的模式。

二、活动教学在管理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活动型教学以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情感满足和实践应用为宗旨,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活动能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活跃课堂气氛,形成有效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活动教学主要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活动教学是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做中学”。活动任务是多方面的。活动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团队学习过程。自主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对活动效率的改进、对活动方式的学习与调适、群体归属感、对友谊的追求等等,都需要展开各成员间的分工与协调、合作与竞争、交流与分享。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人、对己的管理活动。

鉴于此,作者探索并实践了通过创设各类活动使管理学课程学习达到在“各类场景中学习的情境”。探索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能力的模式,以培养他们适应岗位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探索课堂教学活动化

1.将课程内容模块化、项目化

如本人在进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管理能力部分的教学设计遵循职业生涯成长发展路线即自我管理、团队管理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培训体系,将中基层管理者所需管理能力模块化为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激励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决策能力和目标管理能力六个方面。然后将各个模块根据教材内容细化为不同的小项目。这样使整个教学内容条理化、清晰化,一目了然。正如曾说的要把书读“薄”。内容选择上,突出管理学教学的针对性,遵循“适度够用”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钻研教材,为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奠定基础。

2.根据模块化内容创建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并拟定活动实施计划表

活动方案设计就是再把书读“厚”。让活动有血有肉“活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活动设计要增加趣味性,注重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避免活动难度大而不能有效开展或者活动不可控而导致的放任自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

管理学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是为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准备。所以根据学生的去向,将班级按能力层次混搭划分成几个小组,各个小组为单位创建模拟公司。模拟公司的活动主题以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为主线开展。这样模拟公司的成立、运营、发展、评价活动根据主线有序开展,学生的自我管理、团队管理以及组织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提升随着每个主题活动的开展而逐步在实践、总结中得以逐步提升。活动设计的开展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评价自我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意识。着重职业能力的训练。

3.实施课堂活动教学

活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反馈工作。及时的反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曲折延误,从而大大提高活动效率。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注意活动效果的评价工作。老师在每次活动后都应安排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这一环节。

(二)结合课程特点加强课外活动实践

1.积极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学生会、班团、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鼓励参加演讲、辩论比赛活动、文娱表演活动等。

2.紧密与班主任配合推进学生班级管理、宿舍建设的管理活动。

3.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学生可以安排企业实习活动,进行针对性的实战能力演练。促进学生与社会的深层次沟通和了解,弥补院校场所及教学条件的不足。

4.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活动的内容和任务须是多方面的,多层次、丰富化的。活动的开展必须强调其目的性,这也是学生活动中学习知识和能力提升的结果。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须对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与组织。这就需要督促自己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还要通过研究不同的活动设计,促进教学方法和组织能力的改进。但这也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活动型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情感满足和实践应用。课内外活动教学中的人际互动也有利于师生和生生情感的沟通和理解。在活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达到了知识与情感的交流,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尤其对于学生管理难度大的职业学校来说,班级里、校园里生生间的矛盾和摩擦定会随着学生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同时逐渐减少;学生对校园文娱活动的参与热情也会提高,这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第5篇

关键词: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课程考试改革 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是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各高职院校通过加强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此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考试方法改革上却远落后于教学改革,考试功能在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也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因此,加强高职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就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课题。2006年以来,我们结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开展了课程考试改革,有力促进了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

一、课程考试改革的背景

1.对考试功能的认识有盲区

过去我们对考试具有检测、评价、鉴定、反馈和选拔功能认识比较清楚,但对于考试的教育功能、教学功能却了解不多,存在盲区。通过深入学习与研究,我们认识到考试对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检验学习效果,训练思维,培养应变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这说明考试具有教学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考试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和重要的教学环节。考试具有教育功能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依据考试结果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反馈,会使教师和学生获得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对自信心、积极性和行为动机都会产生影响。一般肯定的评价可以提高师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工作的积极性,情绪反应是正面的,心理上有成就感;否定的评价则容易引起师生情绪燥动不安、焦虑,心理有负疚感、自卑感,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如果加强引导,有时否定的评价反而会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营造良好的考试文化氛围,及时对违纪和作弊的学生进行处理,以及正确评定学业成绩,并指出存在的问题,而使学生本人及其他学生受益,等等,都是伴随考试所实施的教育活动。

2.考试改革与教学改革不同步

在课程考试改革之前,我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等方面研究上已取得较多教改成果,其应用对于准确把握高职办学方向,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考试改革却相对滞后,教师对于如何确定考试内容、怎样选择考试方法、如何实施、怎样保障等与考试相关的问题认识不清,研究不深,更多的是沿袭传统考试模式,而且由考试制度不健全,思想教育不到位,个别青年教师还存在重教学轻考核的倾向。考试改革的滞后性,不但导致考试与教学环节的人为割裂,在人才培养上不能实现考试与教学的相互协调与促进,而且直接影响到考试质量,导致检验与评价、鉴定与选拔、教育与教学功能大打折扣,最终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

3.考试没有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以往课程考试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一卷定乾坤,很少进行过程考核,而且存在以知识考核为主、考试时间安排集中、期末考试频率高、命题随意性强、考试形式单一等问题。过于强调终结性、鉴定性考试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学生重结果轻过程,重视期末突击学(复)习,忽视平时努力,也容易培养功利心;过程考核的缺失,人为固定教学与考试的先后顺序,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考试的导学促教作用,也使考试的检测与评价功能不能全面、客观、科学,导致信度和效度低下。

二、课程考试改革的具体作法

1.树立高职考试观

树立科学的现代高职考试观,为考试改革提供良好的思想环境。一是以能力考核为主,兼顾素质测评和知识考核;二是加强形成性、诊断性考试,使考核贯穿教学的全学程;三是采取多样化考试形式,与多样化的考试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相适应;四是采取多元整体评价观,注重考试结果分析与反馈;五是健全考试制度,营造良好的考试文化氛围,为考试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2.科学确定考试方案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我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核心课,实践性比较强。我们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和组培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参照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实施安排,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测评和相关理论知识考核为辅助,科学确定考试方案,作为考试实施的重要依据,从而克服考试的随意性。考试方案中主要包括考试目标、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评价标准等,要求考试目标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相适应;评价标准充分体现行业与职业的标准要求。随着2009年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我们重新制定了理实一体教学教学方案,相应地也对考试方案也作了大幅调整,着重突出了考试的适应性、针对性、服务性和实效性。

3.加强过程考核

2003―2008年,我们重点研究了考试与教学的融合问题,随着2009年理实一体教学方案的开发与实施,我们又研究了如何发挥考试的导学促教作用,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加强过程考核,实行以考促训、以赛促练,改变以往先教学后考核的模式化、固定化的教学程序,而将考核与实训同步或交叉进行,使考试成为一种特殊的实训过程,并贯穿教学的始终,以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采取的主要考试举措有:①提高过程考核成绩在学期成绩总评中的比重,平时的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成绩由原来占20%分别提高到40%和60%;伴随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明确过程考核成绩占学期成绩总评的40%;②结合教学实施,加大课前和课中的诊断性、形成性考核次数;③学生持卡(技能考核卡)实训,在实训中进行随机性的技能与理论知识考试、开展技能比赛和职业素质测评,考试成绩和测评结果记录在技能考核卡上,并公开、及时反馈;④小组考核与学生个体考核相结合,实行小组积分制;⑤根据考试方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采取多种考试形式;⑥要求任课老师结合教学,实行全面、全程、动态性考核,而且做到考核记录齐全。

4.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

农业高职实践教学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多样性、丰富性、广泛性特点,决定了考试形式和手段也是多样的、灵活的,但无论采取何种考试形式和手段,都要做到与实训项目、考核内容的适应性。通过实训过程中实施考核和技能比赛,以考促训,以赛促练,从而做到考核与训练有机融合。以下是常用的几种实用考试形式。根据教学内容、技能等级与教学方法手段的不同,选择难度系数不同的考试形式,有时多种考试形式可以结合使用。

(1)现场操作。操作既是技能训练的需要,又是考核的形式和手段。主要是针对组培技能操作各环节的考核形式。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组培生产环境下反复训练多次后,对照考核标准,可以自我考核、组内同学间自由考核、组长考核或教师随机考核,以此检查学生的实际操作速度和质量。学生在做中学,考中做,考核未过关再练、再考,使考核真正成为技能训练的有效手段,而非负担。

(2)口试。口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的掌握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练,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一般在操作间隙进行或操作训练结束后全班(教师负责)或小组内(组长负责)集中进行。

(3)小组积分制。将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采取小组负责制。过程考核时,学生个体答问或实践操作或参加技能比赛所得的成绩,既是学生本人一次平时成绩,又为小组赢得一次成绩,学期末时将小组累加所得成绩,再以一定比例折算平均到所有组员,个人成绩与小组折算成绩相加,即为该名学生平时总成绩。小组积分制的实行,有助于形成学生间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实训运行机制与考核文化氛围,彻底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同步培养与考核,使合作学习在机制上有了保障。

(4)撰写课程论文。主要针对学生自我设计、自作和管理的实训项目或设计方案的实施效果及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安排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教师根据实际的实施与管理效果和论文质量,最后评分,并写出评语。这种考核形式主要锻炼和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为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打下基础。

(5)技能比赛。学生技能需要反复训练。在反复训练期间,针对单项技能或技能环节安排组内组间技能比赛。这种技能比赛一般结合实训,以操作、辩论形式为主,时间可长可短,比赛内容既有技术要领、注意事项,又有与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比赛成绩作为考核成绩。除此之外,平行班级间也安排技能比赛。这样,实训场地就是比赛现场,技能比赛真正成为又一种形式的实训,达到了以赛促练的目的和效果。有时,利用业余时间,邀请专业建设顾问、行业专家作评委,组织专场技能比赛。我院每年艺术节期间,都选派优秀学生参加组培技能大赛。

(6)跟踪考核,动态考核。植物组织培养一般要经过初代、继代、生根培养和驯化移栽四个培养阶段,但实训项目进程与所需时间却因植物种类、培养方案息息相关。尽管如此,我们通过调查技术指标就能够反映培养方案设计是否科学,以及培养质量如何。因此,可以采取跟踪考核、动态考核形式,全程考核项目组和学生个体的实施效果与综合表现,并结合技术指标的调查进行定性和定量考评,突出考试的针对性。这种考试形式一般持续时间较长,主要考查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状况。实施前任课老师对小组确定的组培项目要严格把关,最好控制在学期内完成。

(7)答辩。借鉴毕业论文答辩的形式,预先将答辩题目告诉所有同学,答辩现场随机抽签决定答辩题目与次序,也可以小组或学生就自己所做组培项目进行专题答辩。这种答辩所需时间较长,一般集中安排在期中或期末进行。这种考试形式主要考查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

(8)职业素质测评。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和实训表现,以及实训报告、实训总结撰写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评。一般采取跟踪考核和动态考核的方式进行。由于组培实训主要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因此职业素质测评主要的依据是学生在项目小组中的表现和所在小组的实施与管理效果。测评由任课老师、基地管理老师、学生代表共同评定。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实行重点教育引导、重点考核。

(9)闭卷笔试。这种考试形式一般安排在课程结束的学期末进行。试卷以题签形式发放,主要题型是设计题、分析题、讨论题、技能操作的要领与注意事项等,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保障措施

(1)实施课程责任人制度。通过自荐―民主评议―教研室推荐―系领导审定的操作程序,聘任课程责任人,由课程责任人全面负责包括考试改革在内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

(2)加强任课教师的培训与选拔。通过组织政策文件与高职教育规律学习、说课、公开课、企业锻炼等多种形式与途径,培养锻炼师资,并在每学期初择优安排爱岗敬业、合作意识强的双师型教师担当任课教师。对于工作不负责任、实践能力不强、不清楚高职教育理论的教师,可安排转岗或培训合格后再考虑聘任。

(3)完善考评分析与反馈制度。无论过程考试,还是期末考试,不但要求教师认真进行考试成绩分析,妥善保存考试的过程记录,以备学生查验,而且要求教师及时与所教班级和学生取得联系,根据考试存在的问题是否共性,而采取集中公开或分散私下方式进行反馈,从而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教研室和系领导也要对课程考试成绩所反映的教学问题对任课老师进行认真、严肃的批评和教育引导,从而发挥考试的督导作用。

(4)注重考试文化建设。良好的考试文化氛围有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考试环境。通过制度约束与正面教育引导,使教师转变观念,清楚认识到考试与教学在目的与作用上的同等重要性,明确自身使命与职责,科学命题,不划重点,不突击辅导,公正阅卷,从而形成良好的教风;使学生正确对待考试,自觉遵守考试纪律,从而营造良好的考风。

此外,全面、客观、科学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有利于良好考风的形成。

三、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

改革考核制度,实施和加强以考促训、以赛促练,充分发挥了考试对职业能力培养、理论知识学习与素质养成的促进作用。表现在考试、比赛与技能训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一种愉快的实训环境和学习氛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组培能力得到了强化,职业素质也在技能训练与考试、比赛中得到了同步提高。考试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同步实施,有效提升了育人质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部分优秀毕业生已成为组培企业的骨干力量。实践证明,这种课程考试改革的效果非常显著,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考试形式与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的适应性问题、教学进度与考试时间的安排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庚灵等.高等农林院校实践教学特点及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J].高等农业教育,2003,(4).

[2]吴言.建构主义学习[J].职业技术教育,2001,(28).

第6篇

在宣传片拍摄中,策划方案是整个拍摄过程中最核心的一部分,在整个宣传片拍摄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任何优秀的宣传片都离不开优秀的策划方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宣传片策划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宣传片策划方案1一、宣传片名称:“家,十六份情”

二、主办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团委

承办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社团联合会

三、拍摄时间:

四、活动背景: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社团联合会,为我校商学院三大组织之一、在院团委的指导下,坚持“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为同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活动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贯彻实施“服务、监督、管理”的工作职能,制定社团工作垂直化服务工作体系,走进社团,完善社联。目前,我院社联分设大学生社团组织16个,是目前山东理工大学社团数量最多、规模、建制最为完备的学院社联,是第一个开始会员服务和进行新媒体平台创立的院级社联,也是山东理工大学一个社团工作创新基地。此外,2020年度,我们在“全国高校优秀社团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社联奖”,并在学校社团评优中取得3个人明星社团、3个优秀社团的称号,取得成绩颇多。

五、活动意义:

本次宣传片的制作,以团结向上、青春活力的“家”文化为主导,旨在推进我院社团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社联的知名度、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引领校园文化时尚。促使社联充分发挥社联在社团中的协调组织带头作用,让广

大师生及外界群众充分了解商学院社团联合会及商学院各社团,打造当代大学生青春积极向上的品牌社联社团。此次拍摄积极响应“五四”时代号召,凝聚青年、培育并传承大学精神,建设高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宣传平台,全面开展有内涵、有深度、有品位、有价值、有意义的社团活动,为打造青春活力、类型兼备、内容丰富的校园社团文化奠定良好基础,为营造社团文化一家亲的主题氛围提供宣传平台。

六、市场分析:

1、同电视、报刊传媒相比,在学校宣传有良好的性价比,可用最少的资金做到的宣传。

2、大学之间人员流动频繁,交往密切。

我院学生人数众多,来自全国各地,对于产品品牌的推广有极大的帮助。

3、大学的在校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且容易形成潮流,并迅速向周边地区辐射,若商家可借本次商学院社联宣传片的拍摄进行有效宣传,效果可想而知。

4、借此机会,我学院社联将会尽力帮助赞助商塑造品牌形象,将商品推向广大学子,作到本次活动的双赢!

5、此种高校内部的推广活动与其他媒体之间的花费不具有可比性,几则广告的费用甚至可以在高校做几年的推广。

而且,这种推广活动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校方的大力支持,形式活泼,效果明显。

6、本次宣传片的拍摄活动性质比较特殊,因此商家可以选择设备及奖品赞助这一渠道进行宣传,起到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七、宣传计划:

1、传单:发往各宿舍区的每个宿舍、食堂门口。

2、展板:食堂和3号教学楼各放一块,一直持续到拍摄活动结束为止。

3、横幅:在食堂门口和道路两旁悬挂,在活动前一个星期悬挂到活动结束,一目了然,扩大本次宣传片拍摄的影响力。

4、海报:在全校各宣传栏内张贴大型海报,内容激情活力,不失清新高雅,活动前一周粘贴在校区内的各大宣传栏和学生公寓宣传栏。

5、校园广播: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午饭和晚饭时做活动宣传。

6、飞信通知:团委下达飞信通知各班班委传达到班级内部。

八、拍摄流程:

1、策划创意征集时间:4月20日至5月10日

2、征集方式:提交创意书交于3号教学楼413室,亦可通过微信、人人主页留言的方式提交。

3、具体流程:根据拍摄安排,邀请专业摄影团队进行拍摄,演员以社联社团内?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蔽鳎浞痔逑稚缌⑸缤诺姆绮桑故旧缤呕疃厣诩渖羁烫逑稚缌椅幕诤R衾旨岢衷矗⒂猩缌⑸缤拍诓咳嗽毖莩:笃诮氖悠狄约耙衾终贤晟拼舜涡谌荨?/p>九、经费预算

十、商家赞助计划

宣传片策划方案2一、项目背景:

二、创意目的:

1、展示企业形象;

2、塑造优势产品;

3、诠释生活主张;

4、满足会议展播、招商宣传、商场媒体播放、合作推广等企业形象公关需要;

三、主题定位:

侨利家具飞跃梦想

阐释:

梦想,不仅仅是属于年轻一代,更是属于敢于创造的所有人;

侨利家具辉煌发展21年,以高品质、一流环保型家具,致力打造专业青少年家具品牌;

侨利不是在简单的制造家具,

更是在为您(消费者)的梦想创造生活;

飞跃梦想,永恒追求,圆一个个美好的梦想,就是侨利家具努力的方向;

四、架构解析:

片头(侨利家具·飞跃梦想:奏响专题片温馨、活力、时尚的基调)

实力(企业发展背景概述、企业实力、硬件、软件的展现)

荣誉(品质理念、资质认证的展现)

创新(创新理念、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介绍)

品牌(优势品牌的介绍,情景演绎)

文化(优秀团队、企业文化等展现)

展望(企业美好愿景展现)

五、表现方式

在全片范围内,为更充分地表现企业的整体形象,本篇将选择素材剪辑、实景拍摄、情景演绎的方式进行表现。在情景演绎中我们将布局四个演员,分别扮演父母(35岁左右),儿子(6岁),女儿(13岁)

实景拍摄

情景演绎

素材剪辑

六、风格呈现:

时尚温馨活力富有激-情

宣传片策划方案3在新一年的招生来临之际,为了更好的配合学院的招生宣传工作,更好的宣传学院文化和建设,形成良好而广泛的广告宣传效应,网站工作室愿意为学院的招生宣传工作出一份微薄之力,决定在校园内拍摄一部校园宣传片,记录城院的'方方面面,向广大高考考生、家长以及社会群众和媒体开展良好的宣传活动,展现学院的良好形象。

本次拍摄工作全部在本内校进行,对学院师资、建设、设备、文化教育、社团活动、衣食住行等进行拍摄,总概城市职业学院的优势教育资源。并且,本次拍摄需要学院领导及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拍摄工作才可顺利实施,并拍摄制作成功。达到、最快、最有效率和效果的全社会性宣传。

具体拍摄事项如下:

1、本次拍摄由传媒中心网站工作室负责承拍与制作,并由传媒中心提供拍摄所需的各种拍摄器材与后期制作设备,学院各部门(包括系部)提供拍摄场地、工具、信息资料等支持。

2、本片将由传媒中心老师指导监督拍摄与制作,达到拍摄制作的规范化与规模化。

3、拍摄地点定于学院大门广场、教学楼、图书馆、行政楼、创业园、相思林、人高园、食堂、各栋宿舍、新建教学实验楼、体育场、服务区、计算机实习中心、网络基地等地点。

4、本次拍摄所需的播音解说之书面资料,需要学校相关部门提供详细的关于学校建设、师资、规模情况等资料,以便做到更准确、真实的宣传效果。

5、本片将荣请学院相关领导对此片给予相应的演讲,以体现性与和亲性。

影片分三个部分:学院概况学校硬件设施学校软件(包括学校师资队伍、学生学习生活、专升本和函授教育等人文景观)

学院概况:将请学院相关领导进行演讲,概括性的对学院的教学、师资、建设、就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讲解,以达到性。体现一所学校的核心作用。

学校硬件设施:对学校的重点硬件设施进行拍摄,把学校的优势建筑和设备直观的拍摄出来,展现出城院的强大而先进的硬件设备。

学校软件:通过拍摄学校师资队伍、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实践等活动,体现出本校的师资和学习氛围。

拍摄地点与细节:

1、全校全景拍摄:利用学校附近的山坡,到山上用摄像机和数码相机对学校进行整体的动态和静态的拍摄,动静结合起来,突显出学院的建设规模。

并以一种宽阔而宏大的视觉展现给观众,触动心灵。

2、校门广场:利用滑板车、摇臂、滑动三角架等工具,运用镜头转移,滑升等效果,对校门、校牌、广场、广场绿化等标志性建筑和景观进行全方位的拍摄。

并突出校门广场的气势与绿化美。突出现代化城市的主题。

3、教学楼:我们将对一、二栋教学楼的多媒体、计算机房。

语音室等师生的上课情况进行拍摄,把两栋主要的教学楼和实验楼首先展现给观众,并把里面的设备和师生上课情况拍摄下来,真实的反映出学校良好的学习风气与教学质量。通过对师生生的讲课、听课、回答问题、提问、作业等细节拍摄,展现出大学生的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的精神。

4、广播站:对广播站设备的拍摄,体现我院现代化而又直接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方式。

并让大家了解“城市之音”在校内所起到的作用,是沟通学院师生的桥梁。

5、图书馆:对图书馆整楼进行拍摄,并对一、二、三楼的设备以及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拍摄。

并将学院图书馆的主页画面添加进去,展示我们的电子图书馆多元化与网络化,突出现代化图书馆的主题——丰富的图书资源及电子阅览室,呈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强烈的求知欲。

6、中心机房:我们先进的网络设备和技术精英,将是我们宣传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坚强后盾。

对中心机房的设备拍摄,着重突显现代化教育后方坚实的网络系统支柱。

7、行政楼:通过对行政楼的拍摄,并邀请领导致辞,展示出教师领导们的辛勤劳动,以及诲人不倦的园丁精神。

体现领导们关爱学生及下一代的教育思想和亲爱。

8、大学生创业园:通过对创业园各部门的或简或细的拍摄,把里面的老师和学生的工作画面进行拍摄,让观众直观的了解创业园师生的勤劳与智慧。

突出我们的创业精神和主题,并体现出大学生们的创业精神与意识,扩大同学们的创业思想,并起到宣传创业、就业的效果。

9、食堂及服务区:对食堂的一些工作场景和设备进行拍摄,向广大师生及考生展示我们食堂的餐饮和条件,并对服务区各餐厅,小吃店等进行大概的拍摄,展现出我们丰富的校园饮食与娱乐。

宣传一个学校的衣食住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将通过对此处的拍摄,反映出学院丰富的食娱文化。

10、宿舍:我们将会在全校对各宿舍进行拍摄,并大概从中取2栋。

3栋。5栋。9栋等学生宿舍进行选择性的优化拍摄,还可将教师宿舍进行拍摄,通过对现代化公寓宿舍的拍摄,向师生们展示一栋栋标准的现代化公寓式宿舍,并给人以家的感觉与现代气息。

11、计算机实习中心、网络基地:通过对这些网络设备和场所的拍摄,呈现出学院强大的信息网络平台,丰富的课余生活和齐全完备的训练实践基地。

让我们经济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更具强势。

12、体育场:我们将请上课的班级给我们配合,对上课情况和早操情况进行拍摄。

场地每一个运动员和教师,都是我们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主题,青春活力与健康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13、相思林、人高园:求学,求知,文化,是每个高校应具有的文化底蕴。

我们将对这些地方进行静态拍摄,然后安排演员再进行动态拍摄。通过两处的拍摄,对学校的文化内含做进一步的体现与深化。

14、校园植物风景:对校园内美丽的景点进行美化式的拍摄和后期处理,给人一个美丽而优雅的校园景观。

15、专升本和函授教育:我们将会对专升本和函授教育这一继续教育进行场景拍摄和老师解说。

体现我们的继续教育资源。

在信息和广告时代,做为一所现代化的高校,一所城市职业的高校,更离不开广告效应,通过网络和媒体的宣传,将会事半功倍的对学校进行很好的宣传,并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和效益。大大提高学校的文化与技术质量。而视频宣传片将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宣传方式,它以声情并茂的方式直接向考生、家长、社会群众传达学校的文化精髓与建设规模。让大家更快、更方便、更清晰、更真实的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对这所大学充满信心与希望,从而提高学校的形象与质量。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起到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通过此次拍摄,不仅可以对学校进行广面的社会宣传,也能让本校学生更了解这所现代化的年轻学校之文化,更能体现和锻炼传媒中心师生们的工作技术水平和才华,打造一个强大的宣传媒体,让学院的形象与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制作出一部学院记录片和一期校园视频新闻节目,以供观赏,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会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技术制作这部学院的宣传片,我们有信心和技术打造这一部具有先驱里程和强势宣传的宣传片,在以后搭建强大的多媒体平台,制作出更优秀的作品节目,并借此愿学院的招生与明天更辉煌。

宣传片策划方案4一、开展好主题宣传活动

以“世界急救日”为契机,紧抓主题,围绕“交通安全‘救’在身边”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栏、电视、报刊、网络、微信等宣传载体,传播应急救护知识与理念,推动红十字救护工作的开展。通过宣传,让广大群众深刻感受红十字“救”在身边,扎实提升推进我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深入、规范开展。

二、促进“救护培训百万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

根据省红十字会下达的“救护培训百万工程”培训任务,结合上半年进度情况,全区继续开展救护技能培训“五进”活动,面向全区群众开展红十字救护员和群众性急救知识普及性培训。急救日期间,可通过应急救援逃生演练、救护技能演示、救护知识讲座、防灾避险知识传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宣传工作,积极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开展救护培训进社区活动

全区各办事处认真指导社区开展“世界急救日“主题宣传活动。每个办事处至少有2-3社区引领示范、开展专项主题宣传活动以及救护培训活动,并邀请交巡警部门为群众交通安全法规,提高社区群众交通安全意识。

发挥救护培训基地及“博爱家园”作用,面向公众及社区居民开设“红十字救护培训公益大课堂”,积极推进红十字救护培训进社区活动。

加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相关救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高公众对AED的认知度。让更多的群众遇事不惊、遇灾能避、遇险能救。

四、开展救护培训进校园活动

在区中小学中围绕20__年“世界急救日“主题“交通安全‘救’在身边”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健康安全辅导员”作用,组织学生开展交通安全讲座、防灾避险演练、普及救护知识培训等活动,让更多在校学生学习和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危难面前能逃生避险、自救互救、保护生命安全。

“省红十字示范校“继续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精心策划主题宣传活动。可带头邀请交巡警部门给学生及家长开展交通知识安全讲座,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为学生的校园安全、出行安全、人生安全做好教育宣传工作。

五、开展急救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工作

各单位以“世界急救日”为契机,在此期间,提前精心策划安排,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演练及社区宣传等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栏、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载体,围绕主题传播救护知识与理念,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深入、规范开展,切实提高群众自救互救的能力,促进公益性应急救护十万培训项目顺利实施,全面打造红十字救护培训品牌。

宣传片策划方案5为进一步推进我校依法治校工作,认真落实普法规划,大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保驾护航,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现就开展本年度“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宣传主题

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二、时间安排

20__年12月

三、活动形式及内容

以“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法制基地、板报、电子屏、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电台、中心小学网站的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1、利用升旗仪式,举行一次国旗下讲话。

——14周

2、开展一次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活动。

——15、16周

3、做好校园宣传氛围布置,电子屏上滚动宣传法制标语,布置一期法制宣传橱窗。

——14周

4、请法制副校长霍校长作一次法制讲座,向师生宣传法律法规知识。

——15或16周

5、组织师生普法测试。

试卷内容涉及《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知识。——16周

6、组织参观一次法制基地——江宁法庭的活动。

(日期待定)

7、观看一次法制教育宣传片。

——15周

四、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处室、班级要高度重视,把做好今年“12?4”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作为当前学校普法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2、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要结合各自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宣传氛围。

第7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制度分析;管理制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欧阳丽(1974-),女,湖南邵阳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教务处长,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罗金彪(1974-),男,湖南邵阳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职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就业市场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广州地区为例”(编号:2013A226),主持人:罗金彪;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八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政府、企业和高校‘三螺旋框架’的视角”(编号:2017B18),主持人:罗金彪。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4-0028-07

现代学徒制是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师徒制”教学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校企深度合作、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向指导为支撑,以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为纽带,具有“双主体”(学校和企业)、“双身份”(学校学生与企业学徒)、“双导师”(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合同”(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等特点。现代学徒制被认为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1],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实践者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指出,各地要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2014年12月,教育部召开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要求各地系统规划、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2015年1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2号),遴选出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含17个试点地区、8家试点企业、100所高职院校、27所中职学校以及13家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引,为地方及各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提供了政策依据与试点方向。现代学徒制进入由点到面、由小范围试点到大范围铺开的实质性推进阶段,并成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对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而言,因其具有完善的制度体系、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技能人才培养由传统“师徒制”转向现代学徒制表现为水到渠成,不但成功转型而且已成为欧美国家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反观我国的现代学徒制,一定程度而言,更多是在英国等国家的影响下,是“外源性”而非“内源性”自发、自觉生成的,并处在由传统“师徒制”向现代学徒制趋近的转型过程中。转型阶段社会主体认知的多元化、制度的缺失、固化的路径依赖等因素,决定了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绝非一蹴而就,尤其是现代学徒制实践过程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问题均需在实践探索中加以解决。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有效保障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质量?制度是组织发展的基础,也是制约个体理性选择的依据。从国内外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不同领域的发展改革来看,建章立制以明确相关利益者的责权利、规范并约束相关利益者的行为是各国的必由之路。按照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要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无论是在培养方案设计层面还是在实施条件、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均有别于传统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体系与支撑体系,尤其是建立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保障现代学徒制的有效运行和过程监控,是现代学徒制实施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的设计依据和原则

(一)设计依据

1.理论依据:整体视域下的制度分析理论。按照理查德・斯科特的理解,制度即“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2],即制度需成为社会不同阶层共享的共同价值观与准则。制度分析肇始于经济学领域,主要受新制度主义启发,融合了多元学科的分析方法,以制度为分析对象,分析制度的产生、演变以及解决制度与行为、制度与组织、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间关系问题的理论[3]。目前,多学科领域均将制度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制度分析也成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研究范式,并在不同领域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分析理论,包括制度变迁理论、路径依赖理论、合法性机制理论、组织趋同理论。该理论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共享性,即制度制定前,需充分了解各方诉求;制度制定过程中,需争取相关利益者积极参与,在共享观念、共享思维下完成制度的重构。二是动态性。即需用动态或进化的眼光来考察制度的生成与发展。三是整体性,坚持系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系、相互依存的。四是具体化,即在研究方法上带有具体化倾向,着重研究微观层面的制度。制度分析理论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即按制度理论的思路分析所要讨论的问题,或从制度层面去寻求对研究对象的深度解释。本文拟从制度层面讨论现代学徒制的相关问题。

制度分析理论为突破以学校为主体、基于学校发展设计的管理制度提供了改革视角,并对以双元主体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即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的重构需兼顾不同主体的利益,需在观念共享前提下制定与践行;需既考量学校育人目标,又考虑企业以经济效益为先的办企宗旨;既要考虑内部因素,也要结合外部因素;既要考虑国家政策制定的理念,又要结合各校实际,体现制度的可行性与实施特色;需突破路径依赖,动态调整制度内容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需更多关注微观层面的问题,即关注学校、企业、学生及学生家长多主体之间多方面的利益诉求,形成热菥咛濉⒉僮餍郧康南盗泄芾碇贫忍逑档取

2.现实依据:校企双元主体参与的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与学校教育因素相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传统学徒制等模式的提升与递进。无论在实施主体层面还是在教育场域方面,抑或是培养内容还是培养形式均与传统的、以学校为主要培养场所,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培养模式截然相迥。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人才培养“双主体”。区别于传统的师带徒模式,现代学徒制最突出的特征是将人才培养主体由学校单一培养扩展至学校和企业二元主体培养,具体表现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学生管理、学生的考核评价等均需坚持校企双主体、校企共同参与,使得育人的主体由学校向学校+企业结合转变。

二是人才培养“双场所”。传统的人才培养,主要依托学校教室、实训场所完成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及职业素养的养成,校企双主体参与的现代学徒制,则需在学校完成部分职业素养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在合作企业完成其他课程及专业技能课的学习,由此使得人才培养的场所由单纯的学校转向学校+企业两个不同的场域变化。

三是育人过程“双导师”。传统的育人过程主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完成,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各个环节,均需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完成,需由校内教师向校企双导师转变,从而形成教学及教学管理“双导师”的育人特色。

四是教育对象“双身份”。传统的学校人才培养其教育对象的身份是学生,现代学徒制中的教育对象具有在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作为在校学生,得遵守学校的组织纪律;作为企业的学徒,则需恪守企业的文化与规章制度,双重身份使然,受教育对象的管理也由单纯的学校管理转向校企共同参与的双重管理。

五是培养制度“范”。校内学生的培养,一般遵章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文件及校内的规章制度;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因部分学徒尚未达到法定用工年龄规定,除遵守作为学生的一般规定外,还需签订合同协议,将校企双方培养的责权利及学生与家长的责权利以合同形式进行确认,确保多元主体在约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形成育人共同体以服务现代学徒培养,使得培养制度由传统的“法规制度”转向“法规制度+合同契约”相结合。

除此之外,现代学徒的培养,无论是对育人的教师或企业师傅,还是为满足现代学徒制培养准备的课室(实训场所)与教材等,均对学校与企业,尤其是以经济效益为首先考量的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的一方学校要按照用人单位要求提升专任教师的素养与能力,按企业文化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培养的另一方即企业需按照教书育人的要求提高企业师傅的育人水平,需改造车间以适应相关课程的现场讲授等。

(二)设计原则

从上文对制度分析理论的基本特征、现代学徒制的独特性分析来看,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的设计需以创新观念为指导,着力推进管理制度变迁,尽力避免新制度对现有制度的依赖;要在共享观念前提下,校企双主体依法办学,力求在“学理”(合乎教育规律)和“法理”(合乎法理要求)之间达成有机统一,突出特色,避免相互模仿造成趋同现象。可以说,制度分析理论为我们设计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既明确了设计方法(要突破路径依赖)、设计要求(要合法合规、避免组织趋同),又提供了理论方法层面的指导,即需遵循国家有关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宏观政策,以确保相关利益者的最大利益为前提,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成设计科学、规范有序、各方参与、利益兼顾、运行高效、体现各校特色的制度体系。制度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立足教书育人理念。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目的,在于培养对接企业需求与标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非为企业提供阶段性的劳务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培养过程中,均需坚持教书育人的中心地位,不断完善与之配套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条件。为此,与现代学徒制相关的利益主体,需在教书育人这一理念前提下设计与重构管理制度,并使得制度体系覆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保障现代学徒培养的高质量。

2.注重系统化的分层设计。一方面,从国家到地方,从地方到各高职院校,需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层制定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兼顾培养模式的整体性。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一般应包括五个环节:即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内容(课程体系)、实施主体(师资队伍)、组织形式及所需的条件(教学环境)、效果的评测(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无论哪个层级制定现代学徒制的管理制度,均需针对这五个环节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实现教学过程全覆盖、管理要素全涵盖,并在制度内容上做到国家层面宏观指导、地方层面中观部署、各高职院校和企业微观具体实施,实现各层级管理制度有序衔接。

3.秉承多主体共同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涉及到多个主体,并体现出校企共同参与的特点,为此,管理制度的设计需坚持教师、企业、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共同参与,充分考虑和维护各方的合法利益,体现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制度特色。

4.坚持动态调整与完善。我国现代学徒制尚处于试点阶段,无论在管理制度的体系上,还是在制度内容上均处在探索阶段。依靠传统的路径依赖或者是把新出台的制度理想化为一劳永逸绝不现实,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进行动态调整应成为现代学徒制制度体系设计与完善的常态化选择。

5.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受教育者既是“学生”又是“学徒”,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的设计,要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出发,具体构建与完善学生在学习、生活、待遇、安全等方面的制度,尤其要维护学生作为企业学徒时的劳动保护、实习待遇、保险福利等合法权益,避免学生沦为廉价劳工。

二、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的体系框架

从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及我国的试点动态来看,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结合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与现代学徒制本土化实践,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的框架应当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进行层级建构,内容上应遵循横向和纵向两条主线,形成相互接但又各有侧重的完整制度体系[4]。

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理论上应包含国家决策层、行业组织战术层、校企实施运作层三个层级,相应的,其管理制度体系也应涵盖三个层级。自上而下的制度体系组织层级构成制度体系的主体,制度文件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战术到操作规程,越来越细化,可操作性越来越强。该制度体系的框架如下:

国家宏观战略层:需要提供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的宏观支持,可以法律法规、条例、方案、意见等形式呈现,主要阐述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背景与意义、实施目标与定位、任务与举措等方面的宏观内容,发挥战略指导、方向引导、工作部署等方面的作用。

行业组织中观战术层:遵循国家的基本要求,结合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重点研制标准、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指南、标准、规范、规划等形式呈现,规范各行各业现代学徒制培养的质量与标准。

校企实施微观层:该微观层为具体的实施层,在遵循宏^、中观层面制度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培养实际与原有教学管理制度,重构基本涵盖现代学徒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操作性强的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可以细则、规定、意见、办法等形式呈现。制度体系的组织层级如图1所示。

三、现代学徒制校企实施层面管理制度的内容分析

我国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的内容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系列。纵向指的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行业战术层面、校企实施层面的系列制度设计;横向则是指制度设计应考虑制度内容的相互衔接以及在校企环境中应用的适用性、切合度,并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相契合。本节重在分析校企实施微观层面现代学徒制制度体系的建构,并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州铁职院”)为个案进行解释说明。广州铁职院作为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恪守制度分析理论的共享、整体、动态、具体等特征,遵循上文中阐述的5条设计原则,努力寻找校企合作的基础和核心利益点,初步形成了基于区域产业背景、校企联合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微观层面校企共同建构起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学院铁道供电技术等5个专业成为广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成为广东省中期检查优秀试点专业,并承办了教育部首批试点院校经验交流会等,管理制度的引导、规范作用突出、成效明显。广州铁职院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规范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管理制度体系见表1所示。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方面的制度

培养目标与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现代学徒制由校企共同实施,并以企业为主,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完全匹配企业员工的要求。基于此,这方面的管理制度主要解决如何培养现代学徒、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如何规范培养流程、如何组建班级(方式包括:先招工、后招生,招生与招工衔接,招生与招工同步)、如何管理班级(落实“学生+学徒”双身份)等。广州铁职院充分考虑相关利益者的不同诉求,以《关于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管理办法》、《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组建规定》等两个制度为纲,作为现代学徒制后续制度的基础与统领。

(二)培养内容方面的制度

培养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即要教给学生什么东西?现代学徒制实施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相互交替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双线交织的课程体系,其管理制度主要解决如何构建专业基础技能的学校课程链、如何建立专业职业能力的企业课程链、如何解决理论和实践课时的分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广州铁职院以《关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意见》为规范培养内容的主要制度,对现代学徒的培养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范,保证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规格。

(三)师资队伍方面的制度

师资队伍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将培养内容传授给学生(学徒)的实施者,即由谁来培养现代学徒?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包括学校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和企业的高技术水平师傅(学校兼职教师),双方共同承担培养、管理学生(学徒)的重任。为此,这方面的管理制度主要解决如何激发校内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如何吸引企业兼职教师深度参与学生培养、如何解决校企人员互聘互派与横向课题联合研发等问题。广州铁职院制定了《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师企业工作站管理办法》,将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作为企业工作站的双带头人,并赋予双带头人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等多元责任,确保知识和技能顺利传递、职业素养科学养成,保障现代学徒的培养质量。

(四)教学与生活环境方面的制度

教学环境是为达到培养目标、顺利实施培养内容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即在什么环境中培养人?现代学徒制需要探索由校企共购设备与图书、企业提供场地的教学基地建设模式,这方面的管理制度主要涉及教学设备、学习辅导资料、体育设施、住宿条件等等。广州铁职院针对现代学徒制特点,校企共同制定与实施了《现代学徒制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企业图书分室管理办法》等制度,对企业教学基地的文化建设、图书分室建设等做出明确规定,营造“亦校亦企”的现代学徒工作氛围。教学环境方面的制度,有效规范了企业教学基地建设,确保了现代学徒培养的各环节有序衔接。

(五)考核评价方面的制度

第8篇

多媒体 礼仪课程 考核环节

近年来,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不仅接受了许多信息化的培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训教学的设计改革都有诸多的研究探讨,信息化教学环境对改革课程的教学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但是,先进的教学设备,努力改革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的实践环节,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考核环节,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考核的最终结果,毕竟是学生非常看重的的问题。考核就如乐队的指挥棒,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式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有必要探讨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考试改革。

一、礼仪课程考核的现状

礼仪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具体的礼仪实践活动,真正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行动,进而培养学生知礼、守礼、行礼的岗位职业素质。但要对课程考核进行彻底的改革,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目前采用的较多的考核方式是:传统考核方式,即试卷考核:这种考试,内容侧重于基本知识的再现,考试局限于“教材所述”和“课堂所授”。由于理论知识可以突击记忆,考核的结果是不论平时表现,都能顺利通过。死记硬背得高分的考试方式,对平时学习认真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会造成极大地损伤。这样的考试模式极不利于礼仪素养的培养,也和礼仪课程的教学目标相悖。因为礼仪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有诸多不易量化的课程考核目标,如团队精神、合作态度、社交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不易量化的评价目标是学生未来发展过程中更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礼仪的特点决定了礼仪教学不能只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还要符合知行合一的要求。

二、小论文考核方式

选择这种考试方式的初衷,是为了既保留传统考试的方法,又打破传统考试模式,更好地发挥考试的功能。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此类考题,教师希望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就礼仪相关问题进行综合论述。但实际的现状是,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这种试卷灵活性大、综合性强的特点来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考核结果是小论文变成了在计算机网络帮助下制造的大量的“知识垃圾”。不仅学生的礼仪基本素养、礼仪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内化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养了。

三、礼仪课程期末考核环节的优化设计

鉴于礼仪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礼仪课程考核应以加强实践性为突破口,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提高考核实效,指导教师在礼仪课程期末考核环节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便利,设计考核内容、安排考核过程,充分利用考核的时机,使学生意识到,礼仪的学习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内化在行为举止中,而要想达到内化的效果,必须注重平时的实践。

1.期末考核的内容设计

我们尝试以多媒体教学环境为依托,以检验学生综合礼仪素质的掌握为目标,以活动为主线的考核方式。礼仪课程考核设计以班级礼仪大赛的形式组织考试,我们把考核环节分为几大模块。

第一模块:知识问答。题目来自学生所出题目的汇总,但现场由教师随机抽取,以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般抽取10道题,每题3分。本模块共30分。

第二模块:着装设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特定社交情景和教师事先准备的服饰图片,现场为情景中的主人公选择合适的服饰搭配。本模块20分。

第三模块:工作情景模拟。学生抽签决定模拟的工作场景,准备三分钟,现场模拟。场景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为约见客户、客户来访、接打电话、接待投诉、现场导购、售后跟踪、记者采访、会、表彰会、签字仪式、开幕式、公司培训、公司年会等常见的工作情景。本模块30分。

第四模块:找茬。教师播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找出录像或影视作品中主人公的礼仪错误;录像由学生和教师考试前共同采集;现场抽题。本模块20分。

学生考前要做的工作有:活动方案设计、理论知识题的设计、舞台效果设计、个人发型设计、服装的准备、海报的设计、影像资料的录制、评分表的设计,等等。而这些设计,又有平时的作业做基础:如个人礼仪一章学习后,教师布置的作业是:根据自己的脸型和不同场合的着装,设计适合自己的发型,根据自己的体形选择不同场合适合自己的服饰等。而在每章理论学习后,教师都让学生出5~10个选择题,附在单元思考题之后,到期末要求学生汇总各章所出的知识问答题,命题就可以覆盖到各章,学生汇总后,教师再做适当调整,突出重点章节,并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活动方案的设计,我们安排在实训环节的作业当中。所以学生考核前所要做的,只是平时学习的综合归纳,但必须要自己动手参与,同时又不感觉考试是负担。

2.期末考核的过程组织

由于礼仪课程考核采用活动的方式呈现,活动的组织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因此,考核前,指导教师要加强考试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要求学生高度重视,明确规范,掌握要领,认真准备。要让学生对礼仪考试充满激情和期待,以最佳的状态迎接考试的到来。同时,指导教师要能预见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案。考前一周,将任务分配到每个小组,再由小组落实到每个同学,为此,要求学生考核前成立活动策划组,活动秘书组,活动总务组等,以小组为单位,8~10人。共同合作完成准备工作。确保考核当天活动的顺利进行。

活动策划组:负责大赛活动的方案拟定、议程拟定,人员分工,场地租借等。

活动秘书组:负责所有文本的书写,现场考核时的计分,分数汇总,考核后资料的收集汇总等。

活动总务组:负责摄像,场地布置,道具准备。音响调试,安全保卫等。所有活动和准备工作,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明确分工,紧密配合来完成。

3.期末考核的评分设计

为保证考试的公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评分团的组成是:任课教师,平行课教师,高年级代表,本班同学代表等。现场考核打分与平时学习结合。对于现场评分,除了利用各个模块的评分表现场计分,还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利,通过回放录像,用事实再次确认成绩。让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和别人的成绩心服口服。

总评成绩的构成:期末总成绩=平时表现+平时作业和实践+现场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30%,主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出勤、平时实践课的表现及课后完成作业情况来评定;期末现场考试成绩占70%。主要依据是考试当天学生的表现。

四、考核环节优化的成效

经过尝试,我们发现,这种考核方式不仅通过考试营造了学习礼仪的浓厚氛围,也通过考核环节强化了对学生的礼仪意识教育和礼仪规范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极大的助推作用。同时,学生通过教师紧扣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设计的工作情景,通过扮演相关角色的体验式考 试,进一步达到了掌握技能的目的。同时,这种考核方式也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基本技能,包括礼仪基本技能的掌握,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会议活动的组织能力,活动的策划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等。通过一门课的考核,激发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挥,集合各科的学习成果,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同时,这种考核方式,实现了学生学习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实现学生由被动参与考试到主动的参与考试的转变,实现了由纸加笔到学生操作演示为主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所以,礼仪教育中必须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让学生能真正从学习到考试的过程中不断内化所学知识,变理论性的知识为真正属于自己的职业技能及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