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学的价值和意义

生物学的价值和意义

时间:2023-12-19 11:17: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学的价值和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学的价值和意义

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要点

中国分类号:G633.91

前言

在中学阶段课程设置中,生物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高中阶段,生物课已经列入高考的综合科内容之一,要做好生物教学工作,我们首先要分析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更好地解决途径,提出生物教学要点,对症下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顽疾,使中学生物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一、现阶段中学生物教学中易忽略的要点

现阶段中学生物教学中,由于教师自身因素是造成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一是没有认识到生物教学真正的教育意义、本身具备的价值和地位,生物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二是没有认识到生物教学的真正的目标。对初高中各阶段生物学对学生重点培养的目的和意义不明确;三是生物教学课程编排不重视,,课程随意串改,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四是不注重教学技能的应用和提升,传统应试教学和灌输型课堂教学意味仍然严重。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注意的要点分析

(一)正确理解生物学课程的价值和地位。生物教学是一门涵盖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教学技术和内容的学科,它具有各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的,既有文、又有理学科特点,作为生物教师必须要认识到生物教学的性质、地位和价值,明白生物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从生物学性质来说,它是一门科学课程,具有技术课程的性质,属于学科课程,它所体现的价值主要是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在学业结束,学生步入社会择业时提供帮助。当前,生物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准确掌握中学阶段生物学课程目标

作为一名优秀的生物教师,一定要准确掌握生物教学在中学时代不同阶段对学生教育的意义不同之处,才能确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真正的目标。

1.初中阶段生物学的课程目标。主要让学生获取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规律的知识,了解和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社会中以及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实验,能初步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文明道德素质,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含义,在思想中,逐渐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2.高中阶段生物学的课程目标。此阶段,让学生获得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为将来在工作中创新发展打下基础;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方法,培养较强的生物基本操作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性质、技术的性质,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进一步了解生物科学相关领域,更好地将学校融入社会,让学生感应社会的发展速度。

(三)合理编排设置生物教学课程。生物教学课程设置主要是在具体阶段中,开设的生物学科授课总学时以及所占比例达到教学要求,合理编排和设置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生物态度和兴趣具有一定影响,它反映了生物课程在学校的地位、作用以及重视程度。现阶段,生物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是专指生物学,一般在高中阶段,综合课程一般是初中阶段的主要设课方式,它包括生物学、物理、化学、地学和空间等学科内容综合一起的理科课课程。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主要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及《课程计划》来制定并实施的。生物教学主要内容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四个部分内容,与其它课程标准采用了统一的框架结构,它的目的也是通过对生物教学合理课程设置,达到各阶段教育真正的目标。

(四)生物教学中应注意几种教学技能的应用与提升。一是教学语言技能的提升。语言是沟通的方式,在课堂上要讲解教材、组织练习、传授知识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要运用语言,语言沟通技巧的好坏也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加强对语言技能的掌握,语言提升要从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语调节奏、词汇语法等几个要素提升;二是加强导入技能的应用。导入技能就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引起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点的一种活动方式,分为经验导入、直接导入、实例导入、旧知识导入、悬念导入、设疑导入、直观导入、故事导入等,它的结构一般是引起注意到激起动机到组织指引到建立联系,导入技能要注意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并具有关联性,导入要有趣味性和艺术魅力性;三是注重演示技能的锻炼。演示技能在教学中是一项经常运用的教学方式,演示技能的方法分为分析法、质疑法、归纳法、声像法和展示法,教师通过实际表演和师范操作,运用各种材料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以及归纳总结。熟练的演示技能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学习兴趣、演绎、推理能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四是变化技能的应用。就是在生物教学中运用信息传递、各种媒体教学、资料等变化,刺激学生,引起学习兴趣,变化技能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习热情、丰富学习环境,变化技能一般分为教态的变化,信息传播通道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结语

中学生物教学,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怎样能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也是现代教育中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中学生物教学要点,主要是加强生物教师个人素养和教学能力培养,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通过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增长教学技能、注意教学事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合顺;浅析初中生物学习方法,新课程教研,2011年7月

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育价值;实现方式

一、中学生物学科开展的必要性

(一)中学生物学科开展的背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不少国家在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中小学改革是普通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其不仅包括教育内容的改革,同时也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革新。截止21世纪的今天,我国教育改革依然在不断前行,具体到中学生物学科由于历史原因的遗毒,在应试教育的高考中不被重视,生物教学也陷入低谷,但同时在新世纪强调生命科学的今天,生命科学是新世纪的领先科学,生物科学教育理应享有其在现代科学中的相应地位。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生物学科的开展也应借鉴各科改革经验,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同步发展,生物学科的开展,涉及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来落实,生物学科教育开展也应与教师培训制度同步发展,实施在教育工程,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将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

(二)中学生物学科开展的价值。

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里,要实现一门学科的价值,教育者就要努力实现学科课程价值整合任务。就生物学科而言,其价值言多。首先,生物学科特别是生命科学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科学之一,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其具有最很强的人文科学价值;其次,从生物学科自身的发展来看,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生物科学发达则相对来说人类的生存软环境就适宜,对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其次,在中学开展生物学科,可以使孩子们在孩童时代就开始接触和了解人类之外的其他生命和事物,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对孩子的阶段性教育乃至整个学习生涯都有激发作用。本文就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展开探讨。

二、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一)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概念。

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体现。其中,当前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未得到足够的体现,起因于其能力、德育等目标强调系统、严密,从而显得过于笼统,而未能切实的跟随时展,与时俱进的制定具体的目标。生物学科的个体需要强调内在需求,只有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从而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动力。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也有多方面,其不仅能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能使学生学会用变化、发展的世界观观察自己的周围,培养创造性思维,确立科学价值观。

(二)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体现。

第一,基础功能,中学生物学科能给学生提供最基础的生物科学知识及应用技能,使得学生能保持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第二,创新功能,中学生物学科能给学生提供创新所需的基础方法理论,能对创新起到助推的作用,当然这需要我们的生物学科能不断的补充相应的新知识、新内容;第三,引导功能,中学生物学科能引导学生对特定课题进行探索,实现创新。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是从零开始,其想法观念、研究模式等都需要逐步提高,所以中学生物学科教育正是对其进行引导和教授。

三、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一)树立正确的生物学科价值观。

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的科学教育中对学生的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认为,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人对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因此也就不难解释前工业革命带来的全球的环境污染;但随着科学和人类自我拯救意识的觉醒,我们看到人类在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关系上已经开始关注人类活动自身对环境带来的危害,并已经有意识的开始环境保护,这其实是人类价值观的转变,重视科学精神中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等对科学价值观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这些科学的价值观应当通过平时的教学和生物实验逐步灌输,让同学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这样中学生物学科教学就不仅完成了它的基本任务,同时也将其副产品――树立正确的生物学科价值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培育科学的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学科中有许多基本价值观对学生的求知、生活、做人都很有意义,而要实现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这些基本的观点必须树立。

1 唯物观点。唯物史观教育我们要用唯物客观的世界观来看问题,具体到生物课程里就是世界是物质的,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其经过不断的演化和发展才有了今天地球上千姿百态的生命。生命现象包括生物的产生、新陈代谢、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特征都可以物质基础理论来解释。

2 辩证观点。辩证观强调生命及其自然环境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其涵盖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辩证统一、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辩证统一、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辩证统一、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生物自身及与环境的辩证统一等观点,正是在这一系列的辩证统一中生命才能存活下来,才有了今天这个既斗争又统一的复杂关系,构成了动态的生物平衡。

3 发展观点。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一成不变的,组成生物的一切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即要用动态的观点看问题,每个生物体都经历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三)实践创新的生物学科教学模式。

1 实现课堂与自然、社会的结合。

让中学生物课堂成为学生生物课与自然、社会的完美结合,是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基础,单纯的生物学课本的知识量很有限,而且已经写进生物课本里的知识多是已经相对滞后的信息或科研成果,教师要想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浓厚兴趣就必须改变教学内容,让生物课本的内容鲜活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实现课堂与自然、社会的实践结合是最好的方法。即把课本知识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尽可能的在学生面前呈现鲜活的生物课,让学生能触碰到不断运动变化的生命及其生命现象,将生物课的生命力立体的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问题:

(1)将教学模式改变为教学媒体的应用,与实物、标本、模型等充分结合。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能使学生将单纯的看书方式转变为声像信息方式,把复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直观的呈现出来,使得课堂更具活力。

(2)将现展的最新学科成果经过滤后再进入课堂。如关注海洋、克隆技术、保护臭氧层技术、控制白色污染等学科问题知识要经过教师的提前审视,使得最终进入课堂的学科知识不仅新鲜,而且浅显易懂、很生活化,而非一般生涩难懂,避免导致画猫不成反类犬的副面效果。

(3)将生物课堂内容加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让学生到大自然、社会中去亲身体验生物课上的内容,比如亲自饲养蚕蛹,通过观察,不断的写生物报告日记,或者饲养一些其他的小动物,将学生体验到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用之于社会、自然中去。

2 实现课堂的教学民主化。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舞台,教学民主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教学课堂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动能营造出一种和谐、开放的氛围,从而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背后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使得课堂的知识真正的是学生去主动学习,而非老师填鸭式的训呵。

3 创设问题课堂,培养创造性思维。

第3篇

一、“自然”对“意义”的遮蔽

人生活在两重世界中,即自然本体世界与自由的意义或价值世界,人的本性到底是从人的自然世界去找寻还是应该从人的意义世界去找寻,这在哲学上一直是争执不下的问题。在伦理学中也长期存在着关于自然和意义(或价值、精神)的争论,当代生物伦理学的出现,同这些争论是分不开的。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有代表性的回答:一种观点认为人的理性和精神是人之为人的关键,人的自然属性和欲望是理性限制和统治的对象。所以应从人的精神合理性本质出发,通过对人的感性肉体欲望的抑制来尽量限制感官的要求,如人的激情、冲动、欲望、需要等,以达到理性战胜感性的要求,从而实现人的道德理想、价值和德行。这一观点是建立在灵魂统治身体这一认识基础之上的。这种哲学伦理学传统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后经过斯多葛学派和基督教伦理学的拓展,一直到康德的以实践理性为基础的道义伦理学的传统,他们都主张从人的理性本质出发来设定道德规范。第二种观点与之相对,它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人的自然需求当作人的本质,它充分肯定人的感望的正当合理性,把人的精神和理性看作满足感求的手段和工具,因此把寻求快乐幸福作为人的价值理想和人追求的最高目标,他们甚至把一切能够带来快乐和幸福的东西称之为“善”。这种学派从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后经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感性需求的高扬一直到近代的功利主义。另外一种观点以尼采为代表,他认为身体和灵魂,人的自然与精神是人的有机体中同样有根据的、对抗的力量,他们相互挑战并激发出最高的成就。他把人的身体称为“伟大的理性”,并试图由此理解精神性的东西在自然中就有其根源,他从自然中获得其生命冲力。尼采为此援引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他看到这种自然进化的过程不仅仅是通过自然进化的选择和适应机制来规定的,而且在本质上也是通过这种由自然进化而来的精神形式所规定的。他试图借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来整合达尔文的进化论,把生命体的进化作为一种身体和精神的辩证法加以理解。在这种辩证法中,自然和理性不是相互压迫,而是相互挑战。随着尼采的影响日益增长以及现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建立在上帝创造基础上的古典的人类图景终于实现了向建立在进化论基础上的进化生物学纲领的转变。这场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在对伦理学的讨论中引入了生物学,试图从生物的角度对伦理学的有关问题做出说明。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的人性论和人类图景直接构成了生物伦理学讨论道德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这种理论对伦理学提出的一个难题是:怎样找寻人的意义和自由?既然人是彻头彻尾的的“生物人”,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并且继续处在进化之中,他并没有作为“创化的王冠”而达到终极状态。这样人作为自然的出生不再可以被当作神圣生物的肖像,并由此也不再具有自由人格,而是被理解为从纯粹的偶然事件中演化而来的,那么,人的意义世界只有通过自身生产创造才能产生。它只有通过行动赋予它的生命以一种价值。但是,倘若他只是进化的产物,其因果机制可能完全支配着他,以至于自由只是一种纯粹的幻想。生物伦理学不仅颠覆了传统伦理学的基础和人类图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它还彻底埋没了人的精神和意义世界。[5](P379-380)事实上,人与一般动物不同,人不仅具有生物性,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人还具有社会性、反思性和创造性,在自然世界的基础上,他还能创造一个意义世界、价值世界。在意义世界中,人能按照自己的愿望,使自身从本能和现实环境中超越出来,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打破生命本能和现实规定性的关系束缚,使自己的存在获得开放的、应然的和生成的性质,意义的存在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诚如赫舍尔所说,“人的存在从来不是纯粹的存在;他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dimension)是做人所固有的,正如空间的向度对于恒星和石头来说是固有的一样”[6](P46)。如果没有意义,人只是一个客观的、有限的存在,是“一条在卵石和土地上蠕动的虫”,或是“一个在无边无际的浩渺宇宙中盲目浮游的生物”[7](P18),如果人只是生物性的生命,则与禽兽昆虫并没有本质的差异,那么这种存在不足以贵称为人的生命。只有不同于动物属性的意义世界的构建才能凸显人性的尊严。生活在意义世界中,追求价值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动物是单一自然性的存在,而人具有二重化的存在结构,生活在“双向度世界”充满张力的否定性结构中。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其身上始终禀赋“物性”,但另一方面,人的意义向度又要自身从这种自然中超越出来,做一个“真正的人”,意义意味着超越,不寻求意义的生物人只是一个“未完成的人”。正如当代政治理论家米歇尔•诺威克所说:“人是地球上唯一不盲目、本能地遵循他们自己本性规律的动物,而是愿意自由地选择遵循本性规律。只有人感到自由地做、或不做他们应当作的事情的乐趣”[8](P22)人无时无刻不为超越自身生存的动物性、有限性、偶然性和受动性的愿望所驱使,无时无刻不在内心激荡着一种趋向自由的力量、热情和憧憬,在此意义上,马克思说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9](P169)。人的这种自我超越,自我创造,永远向未来敞开的本性就集结在“意义”这一概念之中,这也是人的独特的价值本性所在,在这种意义世界中,人可以在有限中达到无限,在必然中把握自由,人“虽然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10](P91),在这种意义世界中人获得终极价值依托,获得自身安身立命的基础。人拒绝接受既定的“事实”,他总是生活在“远乡”,生活在“未来”的牵引之中,正是这种对理想和自由世界的绝对指向性,变成了人类超拔自身的强大动力,引导人走上了不断解放自身的历程,意义成为人存在的基础和本性,成如赫舍尔所说“正是意义照亮了人的存在”[11](P48),正是意义和价值对人的这种特殊功用,千百年来的文人学者一直致力于对意义世界的构建。意义不是一种客观实存,“意义意味着一种不能被归结为物质关系或不能被感觉器官感觉到的状态”[12](P50),它要求人类克服自身所固有的生物性倾向,它是人类对实存和定在的超越。生物伦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纯粹生物性的存在,他们从一种生物性的人类图景出发,把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意义的存在和与此相关的价值禀赋都从其考虑中剔除掉了,把人的自然生物性看作是人的道德价值的来源和基础。似乎自然的存在涵盖了人的全部存在状态,意义世界在道德的行为方式中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它以人的自然本体世界性完全遮蔽了人的自由的意义世界。事实上,人的生物性非但不是作为价值的源泉和根基,相反它是被超越和扬弃的对象。包括道德在内的人的意义世界不是从人的生物属性中产生的,而是由人类超越本体的主观价值赋予的。

二“、物”对“人”的消解

人和物是两种不同的存在,物受单纯的自然法则的支配,它的运行直接为自然律所支配,动物之所以如此行动,并不是因为他们在人类生活中看到了一种必须无条件加以维护的善,而是因为它们不可能采取别的行动:他们的行动是自然规定好了的;人的存在不是完全有自然法则支配的,道德法则或“法”而不是自然法则构成人存在的法则,它现实地体现为人类所缔造的超越本体世界的意义世界。人的理性本质是意志自由,他不为一切定在所束缚,突破自然法则而使自然委质于意志,缔造自由世界是人不同于物的特性所在。康德口中传颂的名言:“两样东西,我对他们越是坚持不断地思考,越是有更新更大的讶异和敬畏充满了我的心灵,这就是在我头上星斗森罗的天空和在我心中的道德规律”[13](P16),也从侧面我们揭示了二者的不同,在康德看来,自然规律主要对物起作用,而对人起作用的规律是道德规律,但从自然规律来看,“那数不清的世界把我当作一个动物,而消灭了我的重要性,这个动物被暂时赋予了生命,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把构成自身的质料归还给所居住的行星,这行星不过是苍茫宇宙中的一粒灰尘。”[14](P16-17)。而从道德规律来看“它无限地提高了我作为一个理智东西的价值。道德规律向我展示一个独立于动物性,以至独立于整个感性世界的生活。道德规律向我昭示,人的存在使命决不受这个生命和条件的限制,它将伸向无限。有理性东西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道德规律为基础,正如全部现象都以自然为基础一样”[15](P17)。虽然人在一定意义上人也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人作为现实的存在,自然本体构成其不可或缺的前提,但正如赫舍尔所说,人在本质上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存在,他的本质是意志自由。人不甘为自然定在所束缚,不是被动地接受客观规律的支配,而是通过实践理性在自然基础之上缔造一个自由的意义世界,实现对现实客观定在的超越。人的自然性虽然是人存在的基础,但是它相对于人的本质而言是不自由,是人存在的有限性,是应被扬弃和否定的对象。伦理道德就是这样一种对人的自然定在进行扬弃的基本形式,它通过自由意志对自然感性的扬弃使人摆脱物的奴役和束缚,使人超越自己的客观定在而获得解放,获得自由。这正是人与物相区别的本质所在。卡西尔曾经说过,“我们绝不可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本性的方法来发现人的本性。物理事物可以根据它们的客观属性来描述,但是人却只能根据他的意识来描述和定义。[16](P8)生物伦理学好象不了解这一点,它从生物学的意义人去认识和定义人,把人看作是受自然法则趋势和奴役的纯粹客观的存在,完全抹杀和漠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把人看作与一般动物无异的有机组织,在他们看来,人是遵循自然法则即自然机械作用的因果律,是由本体层面的自然机械规律所主宰和支配的存在。生物伦理学也承认伦理道德的存在,但在他们那里,道德不再是人的自由意志的主观价值赋予,而完全成了人的生物机体的一种生理机能(生命伦理学),或是由人的遗传基因决定的(进化伦理学),并且断定人的一切道德责任、道德行为都是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在这里,人的自由意志再也没有任何立足之地,人完全成了生物学因素的奴隶,所有的道德行为都被还原为“自然”,道德规律变成了纯粹的生物学规律,而不再是处在实践理性基础之上的自由规律,既然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生理规律所支配,人就是完全委身于自然的存在。这样生物伦理学完全混淆了人与动物的不同存在方式,与动物一样,人成为自然法则的载体和呈现者,在他们的视野中,真正意义上的人消失了,人完全被降低到动物的层次,这时毋宁说人就是一般的物。既然人是由无法抗拒的客观规律决定的生物性的存在,他的行为必然没有丝毫背离和偏差地遵循既定的客观规律,他永远无法挣脱自然法则的束缚而获得自由,人作为完全由生物规律所决定的客观定在,也不可能拥有任何意志自由,这样也不必为自己的任何行为负责。对意志自由的否认,就意味着对道德责任的消解。道德责任是以责任主体的自由为前提的。如果人的一切都是被某种客观的无法抗拒的因素决定的,自身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和空间,那么它就无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个体就取得了道德的豁免权,再谈论道德责任就变得毫无意义了。而生物伦理学的错误正在于它在一种决定论的基础上讨论人的道德和道德责任,他恰恰是把人的道德责任置于被客观因素决定的生物基础上,这样一种立论基础和自然主义思考方法,从一开始就彰显了其实践的虚妄性,并且注定它在理论上也不可能有任何建树而只不过是为学界徒增一些聒噪罢了。

作者:高月兰

第4篇

【关键词】 科学;生物;情感;教育

生物学教学内容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反映出它包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反映其文化价值。因此充分挖掘生物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灵感,是加强生物学科整体教育效果,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生人格,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手段。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在生物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中学生价值观培养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资源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在情感教育目标中注重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生物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对教材进行情感分析、发掘,利用教材中的情感资源,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生物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之间许多科学家作出了伟大的贡献。通常这类情感素材以含情的语言文字材料或者直观的图片、图表等形象材料,或者以具体的人和事为情感载体,具有教育性导向作用,对我们产生深刻的情感刺激。据此,教师可以深入体验教材中的情感内容,不仅给以明示性的展示,准确地“传情”,也要善于用语言和表情表_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善于利用学生的表情来增强情感体验效果,从而对学生产生情感感染。

利用教材资源进行情感教育的部分如下:

【案例1】 “杂交水稻之父”教材反映了袁隆平科学的不平凡的生物科学发展的历程,教育学生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给学生灌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教师传授杂交水稻的知识,介绍该技术的贡献和意义。首先使学生感悟到我们在水稻杂交育种方面位于国际领先地位;其次,我国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进一步教育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产生民族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兴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并作一定的引导和设计,让教材发挥最大的效果,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自觉、自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多媒体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都很强的学科,知识内容非常广泛,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推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独特优势逐步体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课堂上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恰当结合使用挂图、模型、标本、实物等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大大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尤其是实现课堂的情感目标这样的抽象内容,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将会发挥更强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感教育的部分案例如下:

【案例2】 通过“受精作用”教材,进行了珍爱生命的教育,启示认识生命的本质,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尊重和感谢父母等思想品德,传授人文知识。教师结合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知识结构等,动态演示受精过程,让学生通过生动图文体验和理解生命的诞生过程;从而感受亲子代的联系,产生母爱伟大的情感;明白生物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案例3】 生态系统的成分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加速和形象理解形成生态学观点,感受生物界的奇妙,热爱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为了达到这个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课件中插入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动画影片,如动物的繁殖,互利共生的生物,捕食、竞争等场景、动画、视屏,运用图片分析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对常见生物现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发出“原来是这样”的感叹;惊讶地感受自然界的奇妙;使得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更加热爱自然,关注自然,进而提出各自赞同和倡导保护自然想法和愿望。

三、采用教学的知识、技能联系社会生活的科学教学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因此,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完成科学探究的同时,也随之造就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好纯净的心灵。

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情感教育的部分如下:

【案例4】 关注健康的教材是情感教育,是同学生共同探究认识健康的价值,珍爱生命,涉及学校涉及社会共同关注健康的思品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情感教育课题。为了完成这段教学教师设计多种方式、各类问题、不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你遇到小病小痛都是如何处理的?让学生讨论交流。设计旅行药箱药物清单。让学生体验联系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感受、体验与内化,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主动参与探究生活过程,动脑动手;进而养成求实的科学精神;培养自我科学探究学习、生活、联系社会大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

第5篇

随着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兴起,涌现出了一批竞赛特长的学生,学科辅导教师也在着力研究和培养这样的特长学生。自我国开展中学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来,学生参加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摘金夺银,成绩辉煌。生物学奥林匹克活动吸引了许多中学生,使他们更加热爱生物学,有志于发展生物学。特别在高考取消生物学科,生物教学步入低谷的时候,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培养了一批生物学科特长生,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教育教学的发展。面对21世纪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生物学特长生如果仅限于参加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摘取奖牌的学生,特长生的意义就显得过于狭隘,就会使生物学科的素质教育发生偏差。因此对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含义加以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 生物学特长生的概念源于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随着一年一度的竞赛活动的开展以及优异的竞赛成绩的取得,生物学特长生的概念也在逐步得到强化,牢牢地限定在生物学竞赛这一活动上面。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生物学难题,人类为了生存,就要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由此在资源开发、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也就是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可见生物学研究的范围很大,内容十分丰富。社会发展需要多种多样多层次的人才。21世纪是生物学领先的世纪,生物学知识将应用于21世纪的方方面面,各种生物学人才在21世纪将发挥各自的巨大作用,创造出较多的成果。如果仅把参加生物学竞赛的学生作为生物学特长生来培养,这是远远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我们培养的生物学特长生,应当是能够在将来应用各种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各种问题,能够在促进人类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人才。

 可以看到,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生物学知识涉及的范围,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含义应当具有较为广泛的意义,从而使生物学特长生培养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努力学习生物学知识,对生物学具有浓厚的兴趣,立志从事生命科学事业,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积极参加生物学科技活动,具备一定能力,并有突出表现,这应当就是中学生物学特长生。

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培养

在中学生物学特长生培养方面,弄清生物学知识的涉及范围及其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状况至关重要,它有利于我们搞清楚生物学特长生的发展和培养方向。

1.课堂教学应是培养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主要阵地 中学生物学课程主要有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生理卫生和高中生物学。实施新教材后,初中教材统编为生物,分为第一册(上)、第一册(下)和第二册3册。中学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演化、遗传和变异、生态等方面。这些生物学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这是培养生物学特长生的基本途径。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培养生物学特长生的数量和质量。丰富的课堂内容、良好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教学场面能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生物学。持之以恒,能够使学生对生物学由一时的兴趣转化为志趣,从而树立从事生物学事业的远大理想。这些学生在生物学的学习上,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方法,有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对生物学问题的研究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并能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因此,课堂教学应是培养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主要阵地。

2.选修课是发展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重要阵地 教师应结合生物科技发展的状况及生物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不断地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事例,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的内容,拓宽知识视野。要努力使学生看到生物学发展的前景,看到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信心。学生通过参加选修课的学习,达到对生物学知识的熟练掌握,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初步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辅导学习,自学能力、实验技能、心理素质大为提高。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表现更为突出,参与意识和竞争能力都比较强,能成为奥林匹克竞赛选手的好苗子,再通过全面的培养和锻炼,使之成为21世纪的生物科技后备人才。

3.活动课是培养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又一重要阵地生物学活动课的开设要注意体现全面性、主动性,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联系有关部门,结合当前实际,寻找存在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确立课题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活动课的开设,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掌握的生物学技能,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及实验中的生物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取得课题研究项目的成果,得到社会有关部门的认可,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通过活动课,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制作研究,通过创造技能学习,研制一些生物技术产品,进行小创造、小发明活动。这样,使学生产生进行生物学研究和创造的萌芽。学生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是全面的,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不屈的研究探索精神。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使之具有生物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以及生物科学价值观。

4.劳动技术教育课是发展学生生物学特长的又一领地劳动技术教

育课的内容涉及多门学科,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学内容;况且,生物学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广泛。生物学既是实验科学,又具有广泛的实践性,开设生物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栽花种树、草木管理、动物饲养等都涉及普通的生物学应用知识。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组织培养、菌种制作、无土栽培等实验室生物技术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大大促进了生物学技术的产业化进程。生物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了,生物学科的实验、实践性日益突出。学生能够积极参加生物学劳动技术教育培训,利用劳动技术教育课进行一些操作、实践,掌握生物学劳动技术,能够积极进行技术管理活动,逐步培养起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树立科学技术立国的基本观念。 总之,生物学特长生的培养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因地制宜,面向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得。这是生物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第6篇

1 问题的提出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于1859年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著名命题,引发了当时教育界对课程内容选择的讨论。在知识总量迅速增长,“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等理念被普遍接受的今天,这一命题又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在有限的学校教育中,中学生物学课程究竟更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北京教育学院胡玉华教授认为生物学的学科知识结构可以用图1来表示。

在这一模型中,处于最底层是多种多样、层出不穷的具体生物学事实。由生物学事实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生物学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这一结构的主体部分。而位于结构最上层的是生物学基本观念,统领着整个结构体系,地位非常突出,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能否建立正确而牢固的生物学基本观念应当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首要目标。

但是,在大量的中学生物课堂中,师生双方经常将重点放在具体而孤立的事实性知识的传授和记忆上。这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高水平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生物学素养的提升。同时,理论界对生物学基本观念及其建构的关注程度也较低,笔者以“生物学”“观念”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相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与生物学基本观念有关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且大多语焉不详。因此,笔者将对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内涵、高中阶段生物学基本观念的主要内容及其建构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

2 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通过对众多经验事实的联合与整合而逐步形成的。同时,观念又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即观念具有预测、指导、改造客观存在的强大反作用力。从以上分析可知,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见解或意识就是生物学观念,而在这些生物学观念中,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学习能够建构的最基础、最核心的观念就是生物学基本观念。因此,所谓生物学基本观念是指学生通过生物课程学习,在深入理解生物学科特征的基础上,获得对生物学的总观性认识,具体表现为学生主动运用生物学思想方法认识身边的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

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基本”二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学科本位角度,生物学基本观念是生物学科观念体系中最基础、最本质的部分,反映了生物学科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学生有了这些基本观念,就可以初步形成对生物学的概括性认识。其次,从学生本位角度,生物学基本观念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观念,只有具备了这些观念,才能从生物学的视角解释所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并有效地开展生物学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从而表现出一个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学基本观念并不是天生的,是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以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核心概念为基础,不断体验和感悟生物学知识所蕴含的生物学科思想方法,通过反思内化而形成的。因此,生物学基本观念不同于生物学概念甚至生物学核心概念,可以说生物学基本观念是关于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概念。这是因为生物学基本观念比生物学核心概念具有更大的统摄性和概括性,并且与生物学核心概念更关注学科本位不同,生物学基本观念更强调个体的主观感知和建构。

正因为生物学科观念是个体对生物学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作出的概括反映,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生物学科观念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学科专家或科学共同体而言,他们所形成的生物学科观念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是相对科学的、有代表性的,基本等同于“生物学科思想”;而对于学生而言,生物学观念是学生将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与自身经验进行对比、反思和重构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物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就在于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与生物学科思想相一致的生物学基本观念。

3 中学阶段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内容确定

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基本观念,教师首先必须明确中学阶段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内容。从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内容确定应兼顾两个方面:

① 从学科本位出发,应选择那些体现生物学科本质的基本学科思想,以确保学生所形成的生物学观念的科学性和统领性;

② 从学生本位出发,充分考虑中学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内容和作为现代公民的科学素养要求,以确保所形成的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现代生物学是一个庞大而兼收并蓄的领域,由许多分支分科和交叉学科组成。因此,从学科本位的角度来确定生物学基本观念无疑是困难的,在可见的资料中,赵占良先生提出生物学科最核心的思想是进化思想和生态学思想。这是因为这两大生物学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不仅体现在从细胞到生物圈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而且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对世界观、人生观产生直接影响。他同时认为,根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可将生物学大致分成结构生物学、功能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三大领域。因此,从学科本位出发,生物学基本观念还应体现有关生命系统各层次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在生物学发展的过程中,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分类、归纳、演绎是人类认识生命和生命现象的重要的思维方法,而科学地认识生命现象,运用生物学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则是生物学的终极目标,所以有关生物学实验等科学方法以及对生物学科价值的认识也应属于生物学基本观念所应包含的内容。

学生本位的生物学基本观念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在对具体的生物学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体验的结果。一般来讲,这些反思来自三个方面:① 对生物学科知识的反思,主要形成知识类的生物学基本观念,应包括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功能、进化等规律的概括性认识;② 对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反思,主要形成方法类的生物学基本观念,包括对生物学实验、归纳和演绎等研究方法等的概括性认识;③ 对生物学科及其在社会发展中价值的反思,主要形成生物学科价值观。因此,从学生本位出发,教师应从这三个方面梳理教材,从中确定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内容。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在中学阶段教学中应涉及的生物学基本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具体内容:生命系统的物质性观念、结构层次观念、代谢观念、生命系统的进化观念、生态学及稳态观念以及生物学实验观和生物学价值观。

4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观念建构

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不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那种希望通过要求学生背诵基本观念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这样做充其量会让学生记住一些“关于生物学基本观念的知识”,学生一旦遇到新情境、新问题,就会把教师所传授的基本观念抛在一边,而不自觉地采用他原有的“前生物学观念”(包括片面的或错误的观念)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生物学基本观念不是对某个具体的生物学事实或者概念的感性认识,而是学生在探究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分析、综合而达成的对生物学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学生深入思考和内心体验的结果。因此,虽然具体的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是生物学基本观念形成的基础,但单纯记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并不能使学生自发地形成生物学基本观念,教师在促进学生观念建构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制定相应的观念目标,通过选择典型的生物学知识、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等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反思,不断提高生物学知识的概括性水平,感悟其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以促进他们的生物学观念的形成。具体来讲,应着重做到以下三点:

(1) 制定引领教学的观念目标。

促进基本观念建构的生物学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学科观念意识,必须在教学实施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观念性的理解,并从中抽象、概括出一个或多个可以统摄整个模块或章节教学内容的生物学基本观念作为教学的总体目标,建立教学的“大局观”,为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活动指明方向。以生物学基本观念作为教学目标,更易于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其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生命系统的进化观念蕴含于中学生物学众多章节的内容中,为促进这一观念的建构,教师应从各章节中梳理出与之有关的内容,如DNA和蛋白质是进化的标尺、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线粒体、叶绿体和病毒的起源、代谢类型的进化、细胞分裂方式及生殖方式的进化、生态系统的进化等。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要以生物进化观念统整教学,以便使具体的知识和概念与生物进化观念形成有意义的联系。

(2) 设计有利于观念建构的问题。

问题是教和学的关键驱动力,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在学习活动与观念建构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为促进基本生物学观念的建构,教师应该将具体的生物学事实和核心概念的理解转化为高水平的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来创设学习情境和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生物学基本观念。仍以生物进化的观念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如下的问题:“有观点认为,生物进化论是生物学中最大的统一理论,生物学的各领域无不体现着进化的原则。没有进化论,就没有生物学。这是不是太夸张了?请利用已有的知识对这一看法进行评价。”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将努力联想所学知识,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回顾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内容,体验和感悟生物进化观念,使相关知识成为有血有肉有骨的整体结构。

(3) 组织有利于观念建构的活动。

促进生物学观念建构的教学应注重情境的创设,学生可在活动中完成观念的建构。为此,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利用其中相关的内容作为生长点来吸收和整合新知识,建构对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生物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建构必然与社会生活情境相融合,用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和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来代替静态的结论性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交流与表达,有利于学生体会到生物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促进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建构。

正如胡玉华教授指出的: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具体的生物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物学观念;不是诸如分类、实验、计算等特殊的方法和技能,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生物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是精简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理应成为生物学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追求。

参考文献:

[1] 胡玉华.对生物学核心概念及其内涵的研究[J],生物学通报:2011(10):33~35.

第7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导致青少年自杀事件和各类虐待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人缺乏生命意识,不懂得珍惜生命。想要避免此类危害,从学校教育看,就是要加强生命教育。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意识,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方面,以生命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生物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中生物渗透

面对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人生意义淡漠和青少年自杀、他杀日趋严重的现实,近年来,要求重视和加强“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人类若要避免经济上、生态上及价值偏向上的危害,就必须从人内心深处着手改变。从学校教育来看,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即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时代要求学校应当重视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自然进化的结果,是自然进化最高表现形式。人类在施展主体力量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发生异化,从而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异化”的表现之一,即人类缺乏生命意识。

一、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从而更加热爱生命

教材中,能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珍贵的素材非常丰富。例如“细胞的增殖、衰老和凋亡”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明白生物都要经历一个出生、生长、成熟、衰老甚至死亡的生命历程。人也有生老病死,人死后也和其他生物一样,最终会被分解成无机物重归大自然。这是规律,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环。“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世界正是在这种生与死的不断交替中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生死并不神秘,正因为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才彰显出生命的珍贵,才促使我们对生命进行认真的思考,珍惜并积极创造自身生命的价值,以积极的态度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再如,介绍细菌的微生物的生态作用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他们虽然个体微小,却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能在人类都无法生存的恶劣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和繁衍,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分解者的重要角色:将动植物尸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供生产者重新利用。没有这些微小生物体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尸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命也就无法生存。可见,任何生命个体,无论形体上是大是小,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和价值,任何生命都是珍贵的。另外,我们也可以开展挫折教育。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遇到挫折打击是不可避免的,失败是成功之母。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们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应该享受失败,感谢失败。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关系,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压力,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不能及时化解,就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抑郁,导致自杀或他杀行为,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困难和挫折,教育他们乐观向上。

二、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和谐,从而学会与人和睦相处

长期的进化,造就了生命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体现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上。教学中要善于渗透生命的和谐美,培养学生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例如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既表现为种内关系,又表现为种间关系。种内个体的互助关系屡见不鲜,可通过蚂蚁、蜜蜂、狼群等种内互助的典型实例,让学生明白个体的价值及分工合作的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培养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学习种间关系时,举例不同生物间互利共生的实例,如: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等等。通过生物间的这种和谐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各种生命息息相关,人类应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珍爱并善待生命。在学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时,可以将各系统的功能联系起来,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分别吸收氧气和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循环系统承担运输职责,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则发挥调节作用。正是各系统的协调配合,才保证了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让学生由此体会到各系统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和谐美、统一美和有序美。

三、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勤奋学习

恩格斯把生命定义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外部环境的不断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从生物学角度定义:“生命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从生命的定义可以看出,人的生命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并没有差异,都是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变化,不能因为人有理性,就认为人的生命尊严高于其它生命。例如在讲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时提到:首先,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如药用价值(红豆杉、金银花、蝉蜕等)、工业原料(芦苇用来造纸)、科学研究价值(基因库的研究)、美学价值(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等)等等,其次是间接使用价值如生态功能,最后还有人类尚未明确的潜在使用价值。还有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相关内容,都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在自然界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引导教育学生去尊重和珍惜。另外,科学史也走进了我们的生物教材,也是我们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契机。科学史即把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和方法与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感觉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远比只了解科学的结论及技术的成果重要得多,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用科学家的故事反映科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历史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榜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从而能促进学生进步;而科学家勇于追求真理,立志造福人类的人生追求是十分珍贵的榜样素材,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明显的激励示范作用。如施莱登、施旺的细胞学说、瑞士生物学家米舍尔发现核酸,林奈和双名法等。

生命的历程是艰难的,所以要不断学习和历练,学会感受生命的珍贵;生命同时也是孤寂的,所以要发展爱和互助,学会感恩。生物学教学中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应该从生命教育的角度让学生了解生命知识,是生命教育的基础,是品德教育以及其他任何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加关注我们的学生,多留爱心来关注、呵护我们的学生,而不再只是停留在知识课堂的层次,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我想,我们的课堂定会生机盎然,生命常在!

第8篇

[关键词] 生物素养;学科热点事件;屠呦呦;施一公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重要的目标。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所描述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合理挖掘当前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热点事件,开展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一、解读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

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生物n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1993年,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所(简称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是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点。比较两者对生物科学素养的界定,虽然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但总的来说,两者对生物科学素养的认识是趋同的。概括地说,生物科学素养可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定义:在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能够用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理解或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科学现象;在能力层面上,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具有将生物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生命现象和生物科学知识具有关注和探究的热情,对生物学技术及其他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具有正确的判断力,并且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正确的抉择。

二、学科热点事件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当今,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得各类信息的渠道增多,不少事情得到人们的关注而成为社会热点事件,这其中就有一些事件与生物学具有一定关联的,我们称之为学科热点事件。这类学科热点事件本身或者与事件相关的背景可能蕴涵着生物学的知识和原理,可能关系到生物学知识和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也可能涉及对生物多样性、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判断。这就使得这些学科热点事件具备了成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资源的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究这些学科热点事件,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也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应然之举。一方面,学生对于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现象和事件的关注,乃至于愿意着力于对它们进行探索和研究,本身就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一部分。2016年1月7日的《南方周末》发表的《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的新起点》一文中指出:现在的高中生中知道当红影视明星的学生要远多于知道屠呦呦的学生。此文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用现实的情景及问题来激活教材知识,并借此将综合实践能力与情感、态度等加以整合;需要用人类最前沿的科普性知识,不时对“核心素养”予以淬炼和激活。另一方面,热点事件得到了社会层面较多的关注,在各种媒体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往往能够激发起学生去了解甚至去研究的兴趣。由于学科热点事件关联着学科的知识、技能和价值判断,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学生就有可能围绕这些热点事件有所疑、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

一段时期以来,与生物科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是很多的,笔者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其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一)屠呦呦研究员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2015年,我国生物科学领域最引入注目的事情当属我国科学家屠呦呦与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了本年度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这是我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消息传来,可谓举国沸腾,中国科学界多少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的梦想这一刻终于成为了现实。笔者认为,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都应该在第一时间与同学们分享这份喜悦。同时,教师也需要挖掘这一事件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上的价值。

首先,教师应利用这一事件努力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虽然学习及科学研究的本身并不是为了获奖,但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毕竟代表了学界对科学家工作的充分肯定,是科学家本人以及他所代表的国家的一种无上的光荣。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这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我们国家在获得诺贝奖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花落中华大地。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而在生物学领域还有无穷尽的未解之谜等待着人类去发现。21世纪正是“生命科学”获得巨大发展的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同学关注或者投身于生物科学的研究中。因此,生物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和宣传员。

其次,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这一事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诺贝尔奖的颁奖词中提到,“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从这些颁奖词的角度去分析和讨论学习生物学知识以及进行有关生命科学研究的目的和价值取向。经过探讨,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性,力求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学习生物学的根本目的,也是每一名学生立志要去实现的目标。屠呦呦研究员在解释当年她选择就读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的原因时说:“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认为只有生药学专业才最可能系统地探索中医药领域。”这段表述说明了屠呦呦年轻时候的志向和追求。显然,她获得诺贝尔奖与她所具有的正确的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

这一事件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精神、引领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探究历程和方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施一公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揭示剪接体结构及工作机理

在生物科技前沿领域,我国也有一些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2015年8月,中国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科学》周刊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文章,揭示了剪接体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有关基因表达过程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大发现,清华大学为此项科研成果召开了新闻会。生物科学界很多科学家都认为这一发现是有望@得诺贝尔奖的成果。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教授丁绍・帕特尔说:“剪接体的结构是完完全全由中国科学家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在中国本土完成的,这是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将影响并鼓励下一代青年人进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这一事件无疑是人们尤其是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而帕特尔教授的评论,提示我们这一热点事件富含着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价值。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事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精神和能力也是生物科学素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围绕这一事件,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介绍施一公教授的团队研究的成果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们在技术和方法上的创新之举,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创新对于科学发现的重要意义。RNA剪接体的结构是长期困扰科学家的一个难题,而施一公教授的团队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冷冻电镜技术,并运用了新的计算方法才最终得到了科学的结果。也许,同学们并不能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但同学们一定要有勇于创新的意识。同时,我们要让学生对创新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创新并不一定就是“无中生有”,如上文提到的冷冻电镜技术已经产生了几十年了,施一公教授的团队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冷冻电镜的最前沿技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可能是一种技术的改良,可能是一种新方法的运用。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在科学的基础上勇于革新,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增强了他们对创新的理解,创新能力的提升才成为可能。

其次,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施一公教授以及他的研究团队。在中国科学界,施一公教授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那些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他略带传奇色彩的求学和科研之路,他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他对中国科学研究及教育状况的真知灼见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去了解、研究和感悟的素材。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更真切地理解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这显然有益于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施一公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同样值得我们的学生去关注。这个研究团队非常年轻,但是,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创造了惊人的业绩,这也许更能激起学生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向他们靠近的激情和勇气。

再次,在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层面上,这一热点事件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和信心、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是大有益处的。RNA剪接体是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过程中对前体RNA加工成成熟RNA过程中发挥其作用的。这个作用的机理,高中学生不必要知道。但与这个过程相关联的真核基因与原核基因在结构上的区别、外显子和内含子、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基因表达的调控等知识是在高中阶段需要学生了解甚至掌握的。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给同学们介绍这一热点事件及其有关背景,便会很顺利地为教学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就能更加投入和主动,这显然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

当然,与学科密切相关的热点事件是层出不穷的。生物教师应该持续地关注这类事件,并积极探索其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方面的应用价值,为顺利完成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9篇

一、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目标

1.生物知识目标。生物知识素养内容包含与人类现代生活与生产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以及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基础性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知识,还有生物学方法论知识等等。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2.生物能力目标。生物能力素养中既有进行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观察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实践活动能力,更有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或自主学习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生物学知识的首要步骤。科学研究中问题的提出和假设是通过仔细观察产生的,结论也是从实验过程中精细、系统的观察获得的,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各种生物学实践活动需要大量的观察与分析。观察为各种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生物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正确客观而敏锐的观察力的培养。

(2)实验研究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生物学实验是验证和获取生物学知识、技能,发展思维力的重要手段。生物学实验能力包括: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实验技能整体化运用的能力,具有运用实验寻求解答的能力。

(3)实践活动能力。实践活动能力主要是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与自然界生活、工农业生产、医学及各种社会实践联系的能力。包括:能正确地把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知识运用于现代生产生活、实验中去,特别关注传统知识的现代拓展。如分析解释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中的应用;更强的实践能力还表现在能将中学的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到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如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物理、化学、地理与数学等多学科的简单综合性知识,共同解决环境治理、能量开发利用、生物种群分布等问题。

(4)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生物学的各种观察、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分析、比较、判断与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基础。探究式学习的过程离不开大量的观察、实验、调查研究及各种思维活动,是知识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的训练,是多种能力整体性运用的创新活动。在培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践活动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当今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3.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在生物科学的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经常渗透思想情感及价值观的教育,这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如,在知识与能力培养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热爱生物科学、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与人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

二、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原则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特别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所以,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中心,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的问题,学生有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才能主动探索,才能在问题探索中培养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概念、原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全面性原则。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生物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传统的生物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授受,轻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构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科学教育体系。

2.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生物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现在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也使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多样化需求成为可能。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必修模块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选修模块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3.基础性原则。知识是发展能力的载体。知识性内容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时效性就越长久,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生物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特点,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关的教学内容,忌盲目拔高,避免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4.时代性原则。生物学教学要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反映当今社会、经济和生物科技的关系。植物组织细胞离体培养、试管婴儿、克隆、基因工程技术合成胰岛素、干扰素、酶工程的应用、分子探针的应用、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已经或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生物教学应引入这些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关心又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结合教材的基本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学习,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10篇

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实践体验,以不断将知识升华和转化为内在品质和外在能力与气质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理性与价值判断、科学与人文等素质相协调,真善美相统一的个体人格[1-2]。科学技术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求真的人文活动,同时也包含着对善和美的人文追求,人们在对科学价值的追求中体现着人文价值的取向[3]。在教育领域内,传统的科学主义倾向的生物学课程曾经受到批评和指责,认为科学主义的强霸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严重隔离,使得生物学教育中的“鸿沟”现象愈发彰显[4]104-106。因此,我国的生物学教育必须在科学与人文两个方面都要进行基本的建设,缺少了科学精神的生物学教育也就失去了其作为自然科学的根本,是不完整的科学教育;缺少了人文精神的生物学教育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灵魂,也是不完整的科学教育[4]104-106。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培养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在生物学野外实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的多重体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一)考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体验生命之伟大

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生物要与生存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生物的适应性,才有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一些从未涉足西北环境的南方同学,总以为沙漠里是荒凉无际、寸草不生。而当他们面对浩瀚无垠的巴丹吉林沙漠中郁郁葱葱、傲然挺立的沙生植物时,深刻感受到生物与环境的奇妙关系,更由衷地感叹:沙漠并不是生命的,看似弱小的植物,不断与恶劣的环境顽强抗争,经历了伟大的进化历程,是奇迹,也是生命的赞歌!学生们通过考察深刻领悟到沙生植物种种奇特的形态是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如梭梭和红柳的叶子成了鳞片状;骆驼刺的根系不仅发达,在春天多雨的季节里吸足了水份,可供一年的生命之需。这些形态特征对于适应沙漠严酷的环境十分有利。因此,在教学实习中,要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之学习、了解生物适应性的本质和意义;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关注自然界的和谐,思考如何增强自己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二)考察民勤生态危机,体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

20世纪50年代,随着石羊河流域最后一个湖泊青土湖干涸而成沙源,民勤荒漠化生态加速发展,时至今日,民勤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5]。在民勤县的实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考察了大陆性极干旱气候区中的生物类型和特点,也深刻体会到了民勤的生态危机:严重的资源性缺水、人口剧增、耕地不断扩大、灌溉用水急剧增加、石羊河下游断流、湖泊干涸。因此,在野外实习中,教师以事实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民勤生态危机的根源以及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策略。同学们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和谐的观点,即要充分考虑生态承载能力,要按照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石羊河流域和民勤干旱缺水的实际出发,坚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为目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学习民族文化,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甘肃境内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中包含着许多有利于实现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体现在、禁忌习俗、生产生活方式、丧葬文化等不同方面,它们对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起到了极为有效的保护作用。如藏族的祖先崇拜以及图腾崇拜,使大部分动物作为直接崇拜对象,如鸟类、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爬行类、昆虫类等,由崇拜而形成禁忌杀生的观念。从生态学的观点分析,禁忌杀生观念及由此而引申出的素食、放生、不穿动物皮毛服装等行为,实质是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尤其对野生濒危动物的保护,在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天葬也反映出藏族人对大自然的爱护和尊重,因为无须为做棺材而砍树伐木,也不占用土地,使自然资源得到了保护,减少秃鹭对其它兽类和鸟类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6]。甘肃玛曲县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全县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地方,足以说明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与藏族崇尚自然、保护资源的理念不谋而合。这种实习引导学生们深刻体验了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以进一步思考如何利用民族文化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积极内涵这一社会资源来推动现代社会环保事业的发展,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

(四)考察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体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实习基地之一的碌曲县是甘肃境内最大的黄河支流。碌曲和玛曲都是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均位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在涵养和补给黄河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功能和生态地位,在维系整个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经过在碌曲尕海湿地、则岔森林、黄河首曲阿万仓湿地的实地考察,同学们了解到,近年来,甘南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草地和湿地遭到严重破坏,土壤的渗水和蓄水能力大幅下降,暴洪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部分地方沙化,严重威胁了群众生产生活安全。此外,甘南黄河源区还面临天然草地严重退化、生产能力大幅下降、草原湿地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威胁、以及水源涵养能力普遍降低、河流水量急剧减少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在甘南黄河源区的实习,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重视该地区的生态保护,才能使生态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才能有利于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物学野外实习中实现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将人文教育全面地纳入教学体系

1•改革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深入社会实践

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明确“学生主体”观念,倡导民主的教学氛围,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唤醒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整个实习活动的主人。这方面,兰州大学的野外生物学实习带队教师做了不少尝试,取得了不错的结果。实习时间相对短暂,穿越和经历的路线较长,因此,如何克服地域广泛、生态类型复杂、物种特异性较强与学生多、时间相对紧张之间的矛盾,是实习队面临的挑战之一。在全面了解不同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在组织管理方面,改革大团队式的野外实习活动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分组模式,将整个实组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如民勤水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小组、甘南牧区草地退化人文因素调查小组、阿万仓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小组等,由不同的教师带队具体指导,让学生在开展野外生物学实习的同时,对个人感兴趣的社会实践课题进行调查研究。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而且也有效地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开展生物学实习的同时,主动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教学实习效果也明显提高。

2•改革教学内容,将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授

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主动将人文知识内化到生物科学知识中,这是兰州大学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的地域特色和教学特色。拓展生物学野外实习的内容,在自然科学实习中引入人文内容,加强同实习地社会、文化、经济的联系,使实习内容更贴近社会生活主题。如兰州大学理科基地在生物学野外实习过程中,时刻灌输环保的思想,激发环保意识和使命感,注重将植物与其所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观察、研究,使学生加深对植物界的了解,开阔其视野,还可以不断地增强学生的生态和环境意识,从而提高其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并建立合理利用植物资源的理念;鼓励学生走入实习地的居住区域中,了解当地经济结构、宗教文化、人口密度等人文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学生也可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

(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

教师在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努力激发学生热爱知识、崇尚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以关注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视角来认识问题的眼光与情怀。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指导教师要在日常生活、教学实践中广泛学习和运用人文知识、分析问题指导自己的行为,并不断地反思、总结、探索,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在实习活动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不仅了解实习地的生态环境、生物类型等,也要尽量搜集当地经济、历史、文化、民俗等资料,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中。因此,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学科知识和人文内涵的教师,才能善于挖掘教育资源,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理想、人文精神的环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取向等都受到感染,获得升华。

第11篇

[关键词]图表 高中生物 价值

生物图表常指能够传递生物学知识的、呈现生物学原理或过程的图和表的总称。这类图表在教材中类型丰富,数量居多,对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起到直观形象的作用。生物图表呈现出的生物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避免了纯文字阅读的冗长和繁琐,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知识的构建。下面笔者谈谈图表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价值。

一、图表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高中生物教材中穿插了较为丰富的各种类型的图表,图表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信息和展示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这些图表呈现在学生面前时,除了传递给学生新鲜的生物学基本原理和概念外,也让学生拓宽眼界,认识到许多课本之外的生物学科技成果和对课本教材知识的总结与提炼,体现了生物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充分肯定了图表教学的价值,明确提出了生物图表教学以及高中生图表学习的具体目标。其中,在高中生物图表教学的学习中,有一个要求是最基础性的要求,即首先要求高中生正确理解和分析图表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其次要求高中生运用图表等形式来阐述生物学知识和相关原理;最高目标要求是让高中生形成一定的识图、析图及绘图等方面的能力。

苏教版生物教材穿插了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图和表。这些图表资源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生物教育教学功能,培养高中生综合生物素养等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图表的价值也逐渐在高考中得到认同与体现,越来越多的图表类试题被广泛采用;广大一线生物教师也将图表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积极挖掘、利用与开发各种图表教学资源。

二、图表教学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手段

图表作为生物教材蕴藏的教学资源,以其直观与简约性,弥补了文字材料的不足。当难以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生物学科具有逻辑性与应用性的教学内容时,进行图表教学就能简洁、生动地表达教学信息。无论在教学中穿插图表还是考试中的图表试题,图表凭借言语的简缩性、知识鲜明的直观性以及信息高度的概括性展现了生物图表教学的信息量大、阅读量小的特点。

《2014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高考生物图表类试题的考试要求。不仅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准确把握图表、图解等内容以及揭示图表隐藏的本质,还要求学生利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

纵观近几年的生物试题尤其是高考试题,图表题一直是生物高考试卷的“常青树”。考试中出现的图表并不单单只是再现课本上的图表,更主要的是对教材图表进行修饰、加工、整合,甚至是再创造图表。图表类试题在注重挖掘对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力求提高学生素质和学科素养,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图表、图解类试题具有常规文字试题难以提供的生物情境,而这些情境却可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高考图表试题比分比较重。正是鉴于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的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探索一条符合素质教育理念而又切合高中教学实际的图表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高效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内容。

三、图表教学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一种途径

“讲授――接受式”的教学过程一般从复习旧知开始,经过课堂讲解,到教学效果评价结束。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与组织,但难以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当代高中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课堂教学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使用图能让学生的感官和视觉得到最大化的冲击,无疑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第12篇

一、新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生物学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提出:“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下大功夫,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价值观因素,明确知识传授点和价值观渗透点,并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使可渗透的内容具体化。又由于生物教学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实现情感价值观教学途径。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的现状

(1)“重知识,轻情感”。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人们往往关注的是认知因素,而对情感因素缺乏足够的重视。生物教学中也存在类似现象。这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限制了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不利于三维目标人的达成。

(2)中学生是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较为叛逆的时期。一方面,感情丰富,容易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和教育,另一方面,又比较容易冲动,因此,在教育方法上应注意适合其年龄特点,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但一些生物教师在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教学方法生硬,使学生产生被说教的心理,学生易产生抵触情绪。

(3)没有很好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众所周知,未来的社会将是生物科学的时代,从身边最普通的瓜果蔬菜到转基因食品,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克隆羊多利的问世、第一个试管婴儿的诞生等掀起的“克隆”风;刚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使我们弄清楚了人类身体的基因结构与功能,由此来诊断和治疗疾病,更容易延年益寿;DNA侦破技术、基因芯片、人工智能……,这些迅猛发展的高科技领域,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个人的生活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这些领域的发展,离不开生物科学作为基础。而当前的生物教学,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以考试拿到高分为目标,而恰恰忽略了“生物来源于生活,而且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最终导致学生学的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4)忽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教育。中学生物学中的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科学家的故事、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生物学文学等许多内容都是进行人文及科学素养教育的良好素材,但在教学中一些生物教师往往只是浮于表面或很少关注这些内容,没有充分发挥这些内容对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作用,不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三、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途径

知识会被遗忘,但是情感态度可能影响人的一生。新课改要求中学生物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人格养成的圣殿。要求将所学知识转化成学生的一种能力。这样的课堂,我们如何实现呢?

(1)重视学生课堂活动。中学生物教材中有各种学生活动,如观察、调查、收集并分析资料、模拟制作、探究、实验等。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训练,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扎实有效的学生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用真情感染学生。课堂教学首先创设情景,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景氛围,用真情感动学生,使学生的情与教师的情,作者的情相沟通、相交融,从而体味教材内容的深层含义。

在学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课时,一位教师在上课时,用PPT展示了许多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图片资料。当这些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不由得大叫起来:“哦,真好看!”,这是学生们由衷的感叹。大自然魅力的风景从心灵深处震撼着孩子们的心,使他们在共享大自然环境美的同时,能积极参与环境的保护,并在广泛的生态情景中认识生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生物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这正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最佳途径【2】。

(3)在实验和实践中磨炼学生。中学生物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提倡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理念,要求教师不能再是一味的教,而是要学生经过实验中的亲手操作、实践中的亲身经历,自发的进行感悟和体验。中学生物学教材上介绍了很多探究实验和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地本校资源,合理安排一些探究实验和实践活动,通过实验和实践对学生进行训练,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表达与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