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疗急救管理规定

医疗急救管理规定

时间:2023-12-19 11:17: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急救管理规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疗急救管理规定

第1篇

海上游泳训练是我院特勤人员夏季体训的主要项目。1996年至今,我们严格执行院制定的安全规定,完成了近万人次的游泳训练,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这些年来游泳安全管理工作的体会报告如下。

1打牢游泳训练的安全基础

1.1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每批特勤人员入院后,院里都集中组织他们学习《夏季游泳管理规定》。体训教员为他们授课,讲解游泳安全常识、不安全因素,举例说明溺水的原因和教训。通过生动的事例介绍,引起特勤人员思想上的重视,增加参训人员的游泳安全防范知识。

1.2健全管理组织,明确工作职责特勤疗养游泳训练实行三级管理模式。第一级由特勤人员所在科室负责,科室经治医师对特勤人员的身体状况进行鉴定,下达能否参训的医嘱。科室领导负责特勤人员的日常安全管理,坚决杜绝私自游泳现象的发生。第二级由海水浴场值班人员负责,人员配有值班医师、护士、体训教员等,并配有急救药品、器材、救护车等。医护人员主要负责现场医学监督,宣传游泳卫生常识;体训教员主要负责游泳安全管理。如:介绍浴场海域的基本情况、潮汐、水温、防鲨网的范围和特点,以及入浴注意事项等。将入浴人员按照会游与不会游进行分组,每组3~5人。不会游组,由体训教员在浅水区(水漫个人肚脐以下)组织训练。会游组,由体训教员划船带领在深水区组织训练。所有参训人员都要佩戴颜色相同的泳帽,以资鉴别。在入浴前,体训教员还要组织特勤人员在海边做10~15 min的准备活动。第三级由海上观察救护组负责,在训练海域有2~3艘救护船负责救护。船上配有救生衣、救生圈、望远镜、话筒。每船两人,一人划船一人用望远镜望、观察海面,发现情况立即救援。

2建章立制,提高教员整体素质

2.1完善安全制度,落实安全措施抓好特勤疗养游泳安全工作,首先要从制度上规范和完善特勤训练工作,使其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三级安全管理人员要依据上级有关指示,制定《夏季游泳安全管理规定》、《特勤游泳安全教育制度》、《浴场安全管理规定》、《游泳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制度、预案,从制度层面上防范游泳安全事故隐患。训练部门要加强各项制度、预案的学习,结合实际工作,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确保训练安全、高效。

2.2加强技术力量,提高训练效果教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训练的质量和效果,一支高素质的教员队伍对游泳训练安全工作至关重要。要加强教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员的业务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作风硬朗的高素质教员队伍。从技术上确保特勤游泳训练的质量、效果和训练安全。

3做好游泳训练应急事件处置

3.1加强急救技能培训,提高现场急救能力急救技术训练应列入科室日常业务训练,在完善特勤游泳训练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的基础上,加强医疗急救技能培训,重点是溺水的自救互救技术、心肺复苏术、过敏性休克抢救、溺水抢救的程序等。确保一旦发生事件,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确保参训人员安全。

3.2实行目标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制实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将特勤游泳训练安全情况纳入单位年度考评内容,并与科室及个人奖励挂钩,对游泳训练安全管理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对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

(收稿日期:2010-05-28)

第2篇

 

关键词:  军队医院;卫勤管理;野战医疗所

1 领导重视是抓好野战医疗所建设的关键

1.1 统一思想

医院党委高度重视野战医疗所建设,坚持把野战医疗所建设和训练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党委一班人一致认为“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是军队医院的根本职能,不把服务战场、保障打赢放在首位,军队医院的建设就会出现偏差,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2]。成立了由院长、政委负总责,分管副院长任组长,机关四部领导为成员的抓建领导小组,用军队职能凝聚人心、用使命任务鼓舞斗志,用实际行动确保效果。

1.2 合力抓建

为不使野战医疗所建设挂空档,战备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形势,查找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并全程跟踪问效。机关突出重点抓建,把任务分工到部,任务到科,责任到人,限时完成。各医疗科室指定一名领导负责战备工作,选派业务精、品德好的医务人员参加野战医疗所。职能部门将各科室完成任务情况与绩效考评挂钩,按月兑现。做到了党委决策部署到位,领导小组谋划到位,业务部门落实到位。

1.3 营造氛围

针对医院长期处于和平时期,医务人员战备意识淡漠,战斗精神不强,当“和平官、和平兵”思想比较普遍的现象,医院依托办公自动系统、闭路电视等媒介,利用院周会、月课教育、安全形势分析会、节前教育等多种机会,积极开展经常性战备教育。机关精心筹划,领导亲自辅导,给大家讲清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讲清新世纪、新时期我军肩负的历史使命,讲清医院地处边疆面临的反恐维稳的长期性、复杂性,营造了抓建氛围,克服和平麻痹和等靠要两种错误思想倾向。

2 科学管理是抓好野战医疗所建设的保证

2.1 规范管理

针对卫勤分队抽组要求高,标准严的特点,为了少走弯路。医院指排派人到全军各大医院参观见学,并邀请上级业务机关来院当面指导。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制订方案,依据标准突出重点,进行正规化建设。强化野战医疗所日常管理规范化、制度上墙图表化、库室设置架子化、物资存放箱子化,器材管护标签化,训练工作经常化[3]。

2.2 科学抽组

针对抽组人员主要集中在外科、急诊和手术科室,卫勤训练与医疗工作争人员、争时间等重点难点问题,医院确立了“平战结合,业务对口,突出重点,综合配套,能分能合,便于机动”的抽组原则[1],采取“科室推荐、民主评议、党委决定、正式预任,严格管理,替补轮换”的方式[3],抽组野战医疗所人员。针对医务人员流动性大,专业要求高等特点,专门制订管理规定,要求参训人员当年不得休假、进修和参加学术会议,并建立替补制度,确保了人员在岗在位,解决了人员抽组寓而不任,任而不实的问题。

2.3 健全制度

由院领导牵头,抽调机关人员,并外请院校专家做指导,从抓规范入手,修订管理、训练、值班等8项基本战备制度,做成图版上墙,编印成手册下发到每个队员手中,并不定期抽查和考核的方式,使制度入脑入心,成为队员遵循的规范。制订管理规定;新订《平战共用装备管理规定》、《药品动态储备规定》、《设备器材定期查对》等规定9项,促进战备物资管理规范化发展;编写20万字的《野战医疗所工作手册》,发放到机关、科室和医疗所,使所有队员做到“三清”,即清楚职责、清楚任务、清楚标准。从而在制度上、措施上确保了建设的有效性。

3 加大投入是抓好野战医疗所建设的基础

3.1 新建库室

针对医院面临的新形势和卫勤保障的需要,医院党委一班人一致认为,军队医院不能只盯着扩床收容和对外有偿服务上,医院楼盖得再高、钱挣得再多,关键时刻用不上,医院建设也不合格。医院在新建医技外科、综合内科大楼,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500余万元新建了库室,使战备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3.2 配套物资

在上级配发骨干卫生装备和保障装备的基础上,自筹资金300余万元,解决了战救材、战常材、医疗设备,军需物资、营房装备,通讯装备6大类物资500余台件。将平战共用医疗设备平时用于临床,由使用科室指定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定期保养,确保执行紧急卫勤保障任务时能随时召回。将平战共用药材纳入职能科室管理,要求药剂科、医学工程科、消毒供应科和手术麻醉科指定专人管理,及时更新轮换,实施动态储备。

3.3 培养人才

为提高野战医疗所队员综合素质,采取岗位上练、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等方法加强卫勤人员培养。近年来,医院共选派10名骨干到第四、第二军医大学举办的卫勤提高班学习,安排16批50余人(次)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班。邀请13名卫勤管理、军事学专家来院讲课,极大地提高了野战医疗所全体人员的卫勤理论和专业技能,初步形成了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素质全面的卫勤人才队伍。

4 严格训练是抓好野战医疗所建设的核心

4.1 结合临床训练

医院坚持按纲施训,在制订训练计划时,针对医院门诊、住院病人多,战备训练与临床工作争人员、争时间等突出问题,将战备训练计划化整为零,即将共同训练课目分解到机关各部,将专业训练分解到各科室,将野战医疗所训练分解到各组,细化训练内容,提出训练要求。在训练方法上,把机关训练与分队训练相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实地演练相结合,把专业训练与卫勤技能训练相结合,把室内分组推演与野外综合演练相结合。在组织实施中,安排卫勤分队人员参加乌鲁木齐市120急救队、担任医院总住院医师、参加岗位比武竞赛活动,从而使每个场所、每个岗位都成为提升急救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练兵平台[3]。

4.2 科研攻关储备

医院瞄准未来战场和医院卫勤保障的实际,贴近战场、贴近实际、贴近使命,积极组织人员进行卫勤指挥、战时政治工作、野外生存、远程机动,高原高寒、沙漠戈壁条件下战创伤救治、伤病员后送等课题研究,得到总部、军区和医院三级科研经费资助,获得一批研究成果,为野战医疗所建设培养了人才、储备了技术和知识。

4.3 综合演习强

医院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每年组织野战医疗所野外驻训,把连贯作业与综合演练相结合,在训练中突出“三防”、创伤、烧伤和中毒等专业重点。组织骨干参加军区“西部”系列演习,尤其组织野战医疗所全要素、全过程、全装备远程机动5000余公里,到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原进行适应性训练,并与部队卫生机构对接演练,大大提高全所远程机动、环境适应能力,提高了队员野外生存和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医院管理 医疗质量 医疗安全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344-02

国家卫生部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明确提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安全的要求。提高医疗质量、确保病人安全是医院管理的前提,而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是医院管理的关键。

1 医疗质量管理主要做法

1.1 增强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完善的组织及制度,不间断地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医疗安全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使全院人员充分认识到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生存之本、发展之本,是市场竞争的源泉。医院建立健全了院级、职能部门及科室三级质量管理组织,共同参与医疗质量管理形成各环节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服务保障工作。各个组织均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职责、考核方案等,院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长任主任委员,抽取机关及相关科室专家组成,办公室设在质管科,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进行全程有效管控;科室成立质控小组,科主任任组长,负责该科日常医疗质量管理管理。医院每季度按系统进行一次医疗质量管理大检查和召开一次医疗质量管理分析会,检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国家和军队制定的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病案管理规定》、《医疗纠纷、事故处理暂行规定》、《新业务、新技术管理暂行规定》、《院内、外会诊制度》、《采供血管理规定》等,为医院加强医疗创新和质量管理提供了政策保证。

1.2 抓好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为医疗技术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人才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是最根本的要素,要提高医疗质量管理,首先要提高人员素质。医院要重视人才培养,并把它作为重要战略工程来抓,在搞好人才引进的同时,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抓好年轻医务人员的培养,重点是加强“三基”、“三严”训练,进行年度考核,鼓励撰写学术论文,参加院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对科主任、护士长,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还要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运用,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本级质量管理的作用。鼓励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是医院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制定了“准入规定”、“评价标准”、“奖惩规定”等,加大管理和扶持的力度,不仅解决了病人疾苦,同时也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管理,提升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强劳动纪律和医德医风建设医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劳动纪律管理的规定》、《医务人员医德规范》等规定来规范全体人员的行为,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积极开展“服务承诺”活动,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推行“优质、高效、低耗、便捷”的服务模式,坚决制止医疗活动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实行价格公开制、一日清单制、群众举报制,增加了费用透明度,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病人负担,提高了病人满意率。

1.3 实施有效管理,加强环节质量控制

重视门、急诊工作门、急诊是医疗工作的最前线,也是医院的对外窗口,是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多发地。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专科会诊制,防止跨专业收治。对门诊病历、处方质量,按标准定期检查,奖优罚劣。成立了急救领导小组及急救分队,制定了突发重大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提高了应急救治能力,确保快捷、准确、有效地抢救病人,增强了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加强病房及手术室管理实行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职能科室检查与科室自查相结合:(1)抓好制度的落实,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查七对制度、急危重病人抢救与管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手术审批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技术准入制度等。(2)抓好住院病历书写质量,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制定具体评分标准、奖惩措施,坚持科室、医院两级审查在院和出院病历,保证了住院病历甲级率达标(3)加强院内感染的管理和控制,针对重点科室、重点部位、重点人群进行监控,降低院感率,减少漏报率。(4)加强毒麻药品和抗生素的使用管理,保证急救设备处于良好状态。这些管理,均对住院病人的诊断、治疗、康复各环节质量起到保障作用,为取得预计的终末质量提供了保证。抓好疑难、危重病人诊治疑难疾病的诊断水平和危重病人的抢救能力是衡量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和质量的标志。

2 制定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

必须在了解医疗服务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对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安全性医疗服务最大收益特点就是与患者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密切相关,所以安全是第一要素。

2.2 有效性患者到医疗服务机构来就医就是为了解除病痛,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地医疗服务,使患者的病痛得到解决或缓解,如果提供的医疗服务是无效或低效的就谈不上优质。

2.3 价谦性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集中表现在服务价格上。能达到同样效果的医疗服务,以价谦者为质优。如果某项医疗服务有效但价高,群众有需求但不可及,同样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

2.4 便捷性医疗服务机构应当以最快捷的方式向患者提供服务、方便患者。患者有病但不能就近诊治,就不方便,不方便就不是优质。同样,急救不能得到及时处置,或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使病程延长,就是不快捷,也不能说是优质。

2.5 效益性就医疗机构而言,如果投入与产出成正比,则该项服务有效益,可以持续,反之,该服务不可持续。而患者支付的费用相对其受益而言要“值得”,只有这样,该项服务才有持续性、反之亦然。

2.6 忠诚性患者通过就医过程的感受,对该医院服务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深信不疑,且乐于向周围的群众宣传,更好地树立该医疗机构的形象,同时也体现出服务优质。

3 注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途径

3.1 首先要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改变和纠正不合时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陈旧理论。

3.2 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方面的先进思想、先进方法和先进技术,如持续质量改进、全面质量管理、临床审核等,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和管理体系。

3.3 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素质培养,重视医疗服务质量教育,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医疗、护理、技术队伍,就不可能有优质的医疗服务质量。

3.4 注意加大医疗服务信息公示范围和力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让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在市场竞争和市场选择中起作用。认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病人回访活动,征求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制度,增强医疗机构院务公开意识,推动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和内部民主管理决策。

3.5 要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费用的控制机制。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过快的增长是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重点之一。

3.6 更要加强对员工的医德医风教育、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这是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管理内容。

第4篇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培训覆盖率100%,三基考核合格率≥90%。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一切工体,班余及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一月份:

内容:针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增多及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特点,安排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及CO中毒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方法:由科主任主办讲座1次,然后选高年资医师一名讲座一次。每名医护人员在ICU室操作呼吸机并进行现场考核。

二月份:

春节前配合急救换服装后的崭新面貌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外急救演练,演练前先进行心肺复苏强化训练,并复习相关知识,最后考核打分记录在案。

三月份: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在3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月份:

主要是血液净化技术培训。科主任主持,复习灌流相关知识及适应症、禁忌证。必要时采用幻灯教学进行讲座。然后由每位医护人员上机操作。进行考核。

五月份:

学习培训各种农药中毒治疗基础知识及相关进展专题学习。参加全院性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强化训练。

六月份:

主要是卫生法规,法律学习月。由科主任主持在晨会交班及科行政会议上系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依法行医。

七月份:

组织全科参加医院临床医师基本技能操作的理论辅导培训。科内举办医生查体训练,使所有医生过关,并进行考核记分。

八月份:

结合夏季游泳者增多特点,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淹溺、中毒及电击伤的专题学习。

九月份:

主要是意外伤害常见处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创伤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要人人动手,个个过关。严格考核。

十月份:

进行医疗安全及医疗法规,法律知识学习。除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活动外。科室要举办相关学习2~3次,并安排考核记录。

十一月份:

呼吸道急救管理技术培训。重要放在气管插管方面。利用模具或尸体进行训练,人人过关。

第5篇

张师傅患感冒,自觉比较严重,遂去医院看急诊,医生配了3种口服药品。谁知女儿晚上回家又给他带来从药店买的药品,其中有2种与医院开的药重复。想想自己要这么多药没有用,家里离医院又比较近,为避免浪费,张师傅就带上重复的药品(未拆封)去医院退药。可是药师不给退,还讲了一通理由。张师傅想不通,“我拿来的这些药与昨天从药房取走的是一样的,没打开,怎么就不能退呢?”

 

在听完张师傅的投诉后,药房领导给了他一本小册子,是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2011年1月30日颁布、201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其中第二十八条规定: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除药品质量原因外,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药房领导为张师傅讲解道:假若前面的人退了药,药房再将这些药发给张师傅,是接受还是因为觉得质量不保险而拒绝?即使勉强接受,是不是还有心结?此外,作为院方,即使接受患者退药,退回的药品也无法处理,毕竟要为其他患者负责,院方也担心收到假药或发生药品被污染事件(都有过先例)。最主要的是,作为法制社会的一个法人单位,医院必须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况且张师傅的退药确实不属于药品质量原因,院方实在不能按照张师傅的意思办理。 

 

药品不是一般商品,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特殊商品,一经售出,非因质量问题不得退换是有国家法规依据的。我国的所有医疗机构都必须遵守这项法规,不退药也正是为了广大患者安全用药而采取的预防措施。

 

以下情况可退药 一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下属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评价中心的不良反应荟萃分析,认定某药品的使用风险大于效益,决定停止其在我国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已上市药品由生产企业收回销毁,如芬氟拉明、西布曲明、右丙氧芬等;还有药品生产或流通企业因为药品质量问题或不良反应问题而主动召回的,如2012年铬超标胶囊事件和2004年的万络事件等。

 

小贴士

医疗机构,是指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批准登记的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妇幼保健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室(所)、急救中心(站)、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以及护理院(站)等医疗机构。

第6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总结心血管疾病的社区营救经验,提高社区营救水平。方法:收集社区营救的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辖区居民53例,占94.6%,非辖区居民3例,占5.4%,经过社区的急救,缓解了疾病的进一步进展,均稳定了病情,无死亡病例发生,56例经过上级医院的救治,均好转出院。结论:及时用药,正确安放患者的和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社区营救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8.076

心血管病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1],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2]。为探讨社区对心血管疾病的营救经验,本文收集2011年1~12月本社区营救的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均来自本2011年1~12月本社区营救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51~79岁,平均63.6岁。

方法:

⑴现场救治社区医务人员接到急救请求后,我们值班人员立即赶赴现场[3],同时及时联系上级医院或拨打120。在现场急救时应采用“阶梯式治疗”和“分级护理”方法。及时给予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药物,尽快服药。对于心源性猝死的患者首先解开患者领口和裤带,让患者平卧,立即给与心前区拳击,拳击的部位是患者左胸前部位,拳击要有力,拳击的次数一般为2~3次[4],而后立即进行心脏按摩,同时,应及时清除口咽部的血块、呕吐物、黏痰及分泌物,然后一手捏紧患者双侧鼻孔,急救者口唇与患者口唇密合后进行吹气,注意气道保持通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首先不要惊慌,及时稳定患者的情绪,不要让病人说话,不要翻身,不要大声说话惊吓到病人,周围人不要围观,不要让病人活动。让其就地平躺,把患者的头侧转,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可以让患者用力咳嗽,而且要有规律,或者用力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5],解开病人的领口,保持呼吸畅通,同时注意保暖,可以进行腹部按压或行徒手心肺复苏并注意保暖。

⑵转运途中的救治在转运过程中,患者的极为重要,一般让患者取仰卧位,避免在转运途中剧烈颠簸加重患者的损伤。在转运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瞳孔、表情、神志变化,注意监测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6]。注意监测血压等掌握补液量及滴数。

结果

本组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辖区居民53例,占94.6%;非辖区居民3例,占5.4%。经过社区的急救,缓解了疾病的进一步进展,均稳定了病情,无死亡病例发生,56例患者经过上级医院的救治,均好转出院。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社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步上升,社区急救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恰恰是我们的薄弱环节[7,8],社区急诊急救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本身医疗设备的限制,只能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但是有些时候早期的救治对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早一分钟可能就可以挽救生命,晚一分钟就可能导致死亡。社区卫生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度过难关,为120的急救创造条件。

提高社区急救水平的体会:①合理配置急救药物和必要的检查设备,便于携带,如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降压药、血压计等,一旦有患者需要,及时服药,延缓疾病发作时间,及时拨打120,等待救援。②急救设备的管理:定期检查与维护抢救室监护仪、除颤仪、心电机、吸痰器,使其长期处于待用状态,定期核对抢救室物品、药品齐全,氧气袋处于饱满状态。③掌握辖区居民基本健康状况:要根据社区健康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了解小区区域分布,一旦需要急救,能够顺利到达并能清楚患者的病情。在日常工作中要对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定期进行回访,掌握患者的动态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健康教育,引导患者合理饮食和良好的卫生习惯。④普及急救知识:积极向辖区居民介绍急救知识,利用健康讲座、急救技巧演练、宣传等方式,向居民教授最简单的急救技巧,树立居民的急救意识,普及居民急救常识,在发生突发事件社区医务人员及120急救没有赶到之前发挥作用。对于危重患者的初期救治,社区责任重大,要发挥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运用于社区急救,发挥出社区的优势,为社区百姓的生命保驾护航。

本组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辖区居民53例,占94.6%;非辖区居民3例,占5.4%。经过急救均稳定了病情,无死亡病例发生,56例患者经过上级医院的救治,均好转出院。及时用药,正确安放患者的和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2007年中国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省略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Collaborating Group.Selected major risk factors and global and regional burden of disease.Lancet,2002,360:1347-1360.

3 The SASPI Project Team.Secondry prevention of strokeresults from southern Africa Stroke Prevention Initiative(SASPI)study.Bull WHO,2004,82:503-508.

4 杨兴华,李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定性访谈报告[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012-1014.

5 Capes SE,Hunt D,Malmberg K,et al.Stressbyperglycemia and increased risk of death after myocardic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a systematic overview.Lancet,2005,355(9206):783-788.

6 张民强.发达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初级卫生保健,2004,18(1):44.

第7篇

医学临床“三基”培训及考核是提高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保证。为更好地抓好基础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操作程序,加大医务人员“三基”理论和操作考核力度,以考促学,狠练基本功。以医学临床“三基”培训为中心内容,认真抓好医务人员培训工作,尤其是加强医务人员的在职培训,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全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制定三基培训及考核计划。

一、培训对象:全体医务人员

二、培训目的

“三基”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和医疗水平的重要途径。目的为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水平。按照要求,卫技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80%。

三、培训方法

(一)

采取分级分类培训原则:初级职称人员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参考书籍为新版的《药理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以及本学科教科书、本专业最新诊疗指南。《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及各专业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

(二)

个人自学为主,科室和院部组织培训为辅。每月一次学习,时间不少于1小时,培训要求有记录。

(三)理论每月进行一次培训,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

(四)徒手心肺复苏采取现场培训、考核的方法。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穿脱隔离衣、鼻饲及胃肠减压;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气管插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培训教材主要参考《XX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临床分册》、《XX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医技分册》、《XX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护理分册》等。

五、培训安排

1、学习训练阶段(1月1日至10月31日)

安排10个月的时间采取自主学习、岗位训练、专题讲座、示范教学的方法,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医务人员的学习训练,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学科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周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2、考核阶段(11月1日至12月20日)

采取闭卷考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深化训练效果。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

3、每季度组织一次规范化培训医师理论知识考核,每季度1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等;护理部每季度1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1、每项考核工作结束后,由医院统一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考核结果纳入医务人员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执业周期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及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

2、医院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纳入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与科室质控挂钩;对“三基三严”培训工作做得好的学科给予表彰,对成效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不重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教育培训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的原始记录者,

第8篇

从2014年12月29日当选为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至今,温伟波的任职时间仅一年多,但他针对医院改革创新烧的三把火,对医院的发展影响深远。

第一把火是打造核心竞争力、塑造服务品牌、提升效能这“三大战略”,推进业务结构转型调整。医院积极引进技术团队,开展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新技术,探索市场化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与国外实验室合作筹建生殖医学中心,逐步补齐医院医疗业务短板。根据慢性病患者就诊情况,开设了专科门诊,接诊医生资质均为专科医生,为患者提供最专业的诊疗及健康指导。医院每年选派医师,进入对口支援的社区医院,从事卫生服务工作。作为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总医院,与集团内基层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集团内推广云南省中医医院院内制剂,满足广大患者就医诊疗需求。

2015年12月25日,云南省中医医院滇池院区一期新院区顺利开业,开放病床613张,覆盖26个临床医技科室,与云南省急救中心建立120急救站,填补了南市区的中医医疗空白,新院区同时挂牌“云南省针灸推拿康复专科医院”,也为医院建设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化中医医疗品牌打开了新的局面。

第二把火是走“大门诊”发展的道路,强化医院服务功能。温伟波认为,门诊是医院服务患者的主战场,但目前普遍存在“五多一短二难”:即患者多、病种多、诊疗环节多、应急事务多、医生变换多,诊疗时间短,以及看病难、看专家门诊更难诸多问题。审时度势,实施大门诊战略,是时展的需要,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2015年,医院成立了门诊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制定了《大门诊战略基本工作思路》《云南省中医医院关于推进夜间、无假日门诊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及《云南省中医医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门诊出诊纪律的管理规定(试行)》等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措施:扩充门诊专家队伍,增设专病门诊,充实夜门诊,坚持无假日门诊,统筹做好两院区门诊管理,扩大名医馆影响力及服务能力,加强多学科协作,建立疑难病会诊门诊,健全门诊质量保证体系。

第三把火是建设五个中心,2015年,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医院提出了建设“五个中心”,走差异化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路径。经过一年的精心布局和整体推进,目前,“五个中心”建设各就其位:“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与医院新院区开业同步投入运营;“风湿病中心”在现有一个病区的基础上,增设一个新病区,床位规模达到100床以上;“云南省中医皮肤病专科医院”已报经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审批同意,目前正在进行房屋改造,即将投入使用;“骨伤中心”完成了专业人员分病区分专业;“老年病中心”重新调整了病区和人员,相应工作正在筹备完善。“五个中心”工作的全面开展,将引领医院医疗业务更上一个台阶。

温伟波的三把火,推动了医院各项事业蒸蒸日上。2015年医院实际开放床位742张,总收入5.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3.48%,医院门诊人次达到了120万左右。

在采访结束时,温伟波强调:“屠呦呦先生的获奖,主席、总理、李斌主任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中医药法》的即将落地,都大大鼓舞了中医人的士气。目前中医药发展形势大好,我们要抓住机遇,做好继承创新工作,深入推进中医药的健康发展,福泽更多群众。”

第9篇

我们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系改革和创先争优活动,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加强行业作风建设,进一步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和行业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我院实际深入开展民生工程,在七月底完成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1755名,完成50岁以上人口健康体检6000名,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推动医改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和谐。

(一)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段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服务好”。

1、优化医院门诊环境和流程。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医政发【2010】12号)和《年全区医疗管理工作要点》,将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作为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实行窗口工作人员提前十分钟挂牌上岗、取药等情况一般不超过5分钟。加强门诊服务窗口和诊室弹性排班;实行窗口、出院、电话、入户等多种预约方式,方便患者检查,力争做到随到随查;全面推行检验检查报告及时发放制度,在确保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节假日门急诊和住院医疗服务,完善医院标识和就诊流程引导系统;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2、优化急救服务。完善院前急救,加强院前、院内急救医疗服务的协调配合,确保急救医疗服务无缝衔接。加强医院急诊科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急诊绿色通道。对急危重症病人应先抢救、后结算,确保及时施治;根据急诊流量,合理调配急诊力量,适时配备急诊加强班。院内要组建24小时生命救援队,配备相应的抢救设施,及时救治危重患者。

3、改进住院服务。全面实施以合理配置护士人力、实行责任护士制度、规范提供分级护理和整体护理服务为核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要以“技能好、会沟通”为重点,尽快提升年轻护士技术操作能力和人性化服务水平。加强病区规范化建设,严格探视和陪护管理,为住院患者创造整洁、安宁的住院环境。推行住院服务中心化,为住院患者提供陪检等服务,方便住院患者。认真落实出院患者电话随访制度,出院患者一周内电话随访率应达到95%以上。

4、推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08号)要求,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同级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

5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要尽快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教育并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认真落实医疗投诉处理办法,严格执行首诉负责制,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

1、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提升医疗质量。依法加强执业准入和监管,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严格落实《病例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规范病历书写和手术安全核对工作。强化医疗技术分类管理和手术分级管理,严格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手术能力和权限审核,坚决查处违法违规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越级手术现象。健全医疗质量控制网络,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组织体系、制度和机制,及时、完整、如实、准确上报质控信息。加强重点科室、部门建设与管理,做到人员配备到位、设施设备配套、技术水平过硬、管理科学规范。继续强化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医务人员培训,加强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2、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推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进一步落实“三合理”规范,坚持因病施治,重点落实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导原则和规范,加强对抗生素尤其是三线抗生素临床使用的检测。一类手术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联合使用率、三线抗生素使用率等指标保持在全区较低水平。继续开展医务人员“三基”抽考。认真落实临床路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治疗指南》、《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规范。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和单病种付费,促进医疗质量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3、加强医疗技术和大型设备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患者权益。切实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严格的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努力做到“医德好”。

1、继续加大医德医风教育力度。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继续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结合卫生行业特点,深入开展宗旨意识、职业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2、贯彻落实医德医风制度规范。认真贯彻落实《年全区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纠风工作要点》(宁卫党发[2011]10号),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大力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建立医患沟通责任人制度,住院患者主要由责任医生、责任护士负责沟通,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由主刀医师沟通,门诊患者有接诊医师负责沟通。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落实医德医风考评、医师定期考核和不良行为记录等制度,加大医院巡查和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力度,严肃执业纪律。

3、坚决杜绝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肃行业纪律。

坚决杜绝吃、拿、卡、要、乱收费、收受或索要“红包”、收受回扣、商业贿赂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强化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加强经济管理,健全内控机制,严格统方权限和审批程序。

(四)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1、要认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活动,征求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

第10篇

(一)职业病防治工作内容

1、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五条“用人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韵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的规定,制定由本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总负责,部门分工负责和岗位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和责任保证制度。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1)要根据《职业病防治》的立法宗旨,正确处理职业病防治责任制与经济责任制的关系,以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为目标,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责、权、利,力戒形式主义。

(2)以责定权,以控制效果定奖,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用人单位可以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同职业病防治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但不能像经济责任制那样,把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制定的职业病防治目标分解或者压在劳动者身上。

(3)无论是集体责任制,还是个人责任制都要根据职业病防治目标与计划,明确职责范围、基本任务、工作标准、实施程序、协作要求和奖罚办法等内容。

(4)指标分解和考核要有针对性,抓住影响职业病防治控制效果的关键,达到责任指标化、考核数据化、分配差额化(即职业病防治工作绩效的大小与奖惩挂钩)。

2、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

按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如实上报本单位的人数、工资总额、缴费情况以及财务会计帐册等有关情况,按时缴纳工伤社会保险金,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作好工伤社会保险工作,使在本厂职业活动中所发生的工伤、职业病以及因此而死亡,造成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或其家属能够从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和服务的社会保障,保证劳动者或其家属的基本生活,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等。

3、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三条的规定积极做好工作场所的卫生防护工作,使工作场所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难;

(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5)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4、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申报

建立在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基础上,即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规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进行申报,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的规定,填报好各种申报表。

5、本单位的建设项目(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引进项目)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并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6、对从事放射、高毒等作业的特殊管理。

放射、高毒职业病危害作业是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和严重职业病的主要作业,其危害后果特别严重,其危害往往是群体性的,且致死率、致残率很高,不仅严重损害劳动者的生命健康,给用人单位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也影响社会的稳定。

特殊管理包括对作业场所和作业人员的特殊管理。如作业场所的隔离、生产设备管道化、密闭化和操作自动化,作业场所设置特殊职业病防护设备,包括自动报警装置、防护安全连锁反应系统和工作信号,配备应急救援设施、医疗急救用品等。

特殊管理措施还包括对这类作业实施特殊的监管手段。如实施许可制度,即作业许可和人员资格许可。作业许可是指用人单位从事放射、高毒等、职业病危害作业,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的特殊卫生规定和要求,取得卫生许可后,方可从事该项作业。人员资格许可是指从事放射、高毒等特殊职业的人员,也包括这类作业的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职业健康检查和培训,身体状况符合要求并掌握特殊职业危害防护知识,取得特殊职业病危害作业资格后方可上岗;管理人员也必须通过专业培训,取得特殊职业病危害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资格后方可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

7、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内容,建立或完善职业卫生防治管理措施:

(1)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内容有:全厂职工人数、男女职工人数、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男女人数、患各种职业病人数;全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数、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点数、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点的浓度或强度及评价;各种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设备的名称、数量、运行状况、防护效果及对存在问题的治理;个人防护用品的种类、发放数量、是否有职业卫生检验报告书、实际配带情况等)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内容有: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用人单位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及检测评价(定期检测、评价必须由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制度;

(6)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包括救援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应急措施、人员撤离路线和疏散方法、财产保护对策、事故报告途径和方式、预警设施、应急防护用品及使用指南、医疗救护等内容)。

8、建立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使本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严格按规范管理,使其制度化(依据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内容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9、职业病报告制度。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及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报告办法》的规定,报告办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急性职业病报告:

①企业及其职工医院(所)接诊的急性职业病均应在12-24小时之内向患者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②凡有死亡或同时发生三名以上急性职业中毒以及发生一名职业性炭疽,企业及其职工医院(所)应当立即电话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卫生监督机构。

(2)非急性职业病报告:

①企业及其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没有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综合医院在发现或怀疑为职业病的患者时,均应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②对发现或怀疑为职业病的非急性职业病或急性职业病紧急救治后的患者应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及时转诊到取得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明确诊断,并按规定报告。均应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③对确认的非急性职业病患者如尘肺、慢性职业病和其他慢性职业病,应及时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程序逐级上报。各级负责职业病报告工作的单位和人员,必须树立法制观念,不得虚报、漏报、拒报、迟报、伪报和篡改。

10、职业病危害公告告知和工作场所危害警示及报警装置。

(1)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3)对可能发生急性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11、向用人单位提供生产设备时的危害告知。

《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12、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管理规定。

《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配方、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产品包装应当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贮存上述材料的场所应当在规定的部位设置危险物品标识或者放射性警示标识。

13、职业病危害合同告知。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条第一款: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第二款:劳动者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告知的内容包括:

(1)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危害程度;

(2)危害后果;

(3)提供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4)工资待遇、岗位津贴和工伤社会保险待遇;

(5)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教育;

(6)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14、职业卫生培训。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培训对象包括: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的方式有:用人单位负责人的职业卫生培训、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的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其内容和目的是普及职业卫生知识。

(二)职业病防治实施方案

第11篇

我国将制定并公布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扩大药品报销范畴。同时,针对一些用量较少但确实需要的药物,国家将试点通过招标进行定点生产。

基药目录品种仍然少。此前通过零差率销售、压缩药品虚高价格等多种措施,基本药物在基层的销售价格下降三成。尽管如此,我国依然存在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少、结构不合理;恶性竞争导致部分廉价、急救药品短缺,影响药品供应;医院与基层用药不衔接,同病不同药、同名不同价等问题。

要落实对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和一般诊疗费政策,并将新农合门诊统筹的50%作为给乡村医生的定向补助,切实保证乡村医生的基本待遇。同时,逐步将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制度实施范围。

小用量药将定点生产。在药品采购方面,要严格落实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政策,并保证及时足量供应。对于用量较少的药品,可以试行通过招标定点生产,目前卫生部、工信部等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有关工作方案。

与此同时,卫生部计划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建立药品电子监管体系。药品生产时将于外包装上带有独特的电子监管码,患者可通过智能手机拍照等形式了解所购药品的具体信息。

今年,我国还将进一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

公务禁食鱼翅,新姿态老花样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将在三年内出台文件,禁止公务消费鱼翅。中国民间的“禁食鱼翅”力量,终于影响到了中央决策,从这个角度看,可喜可贺,但如果再仔细一想,又不免悲从中来:禁止公务消费鱼翅,需要花费三年的时间?

公务禁食鱼翅,道理至明,没有什么争议,甚至不需进行调研与论证,何以最少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出台?鱼翅消费,带来海洋生态的破坏,亦使部分鲨鱼种群濒临灭绝之灾,其制作过程又极为残忍。

这是一个相当奇特的现象。很少有国家像中国三番五次不断更新详细的公务接待规定——连几菜几汤乃至陪餐人数都要予以明确,但却基本不去落实。先说说2006年10月实施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吧,其中第十条这样规定:“接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接待标准提供住宿、用餐、交通等服务,不得超标准接待,不得用公款大吃大喝,不得组织到营业性娱乐、健身场所活动,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纪念品,不得额外配发生活用品。”

按照各地现行的公务接待标准,公仆们有办法消费鱼翅吗?当然不会自掏腰包接待客人,超标的部分,就以各种名义报销了事。从这个角度看,即便三年内再出台个新规,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鱼翅不吃,还有鲍鱼海参可吃。而且就算吃鱼翅了,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又能怎么着?难道会要求各单位如实在报销发票上注明食用了鱼翅?以前普遍的公务接待超标,又有几个人受过处分呢?

禁止公务消费鱼翅的新规,很可能就只是一个姿态而已。像以前不断更新的接待管理规定一样,除了证明管理部门有反对公务铺张浪费和腐败的决心和耐心外,真看不出有其他实际的效应。能不能在煞有介事的接待标准和禁食规定之外,来点新花样呢?——韩福东

第12篇

我县辖9镇10乡,276个行政村,总人口约62万。全县有医疗机构478户(其中公立医疗机构26家,民营医疗机构2家,个体诊所73家,村卫生所377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家(含8个乡镇保防站)。

二、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为切实抓好打击非法行医集中整治工作,县卫生局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成立了由县卫生局局长为组长,各部门负责同志为副组长,卫生监督、妇社、医政、公安、人口计生委、食药监局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由于领导重视,机构健全,责任落实,确保了全县整顿医疗秩序和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强化措施,积极开展集中整治工作

(一)落实各项制度,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得到了基本规范。

我县在打击非法行医行动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针对社会医疗机构在执业中存在的问题(如各类登记本不统一、不规范、五花八门,有的诊所甚至没有登记本),我县制定了统一性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各种消毒、医疗废物处置、门诊日志、传染病报告登记本等样式,由各医疗机构自行印制,以便促使各医疗机构更加规范执业;二是对各医疗机构执业人员实行统一胸牌制度,并佩戴胸牌上岗;三是根据卫生部关于印发《诊所基本标准》的通知精神,结合本县实际,我县制定了《县个体诊所基本标准及管理规范(试行)》、《县村卫生所规范化管理规定(试行)》。对个体诊所(含口腔诊所)和村卫生所的人员资质、岗位职责、诊疗规范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四是要求所有个体诊所都添置了氧气瓶(袋)、开口器、牙垫等急救设备。

(二)创新工作方法,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为规范医疗场次序,打击非法行医行为,我县着力强化对医疗机构的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健全和完善投诉举报受理制度。畅通投诉举报通道,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及时处对群众反映的案件线索,坚决依法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形成了“打非”的常态机制;二是加强监督,密切部门协作。在日常监督检查中,以城乡结合部、乡镇集贸场等人口聚集地为重点,严厉打击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诊疗活动的“黑诊所”、游医及药房无证行医、无证牙医等行为,对无证行医行为张贴“卫生行政取缔公告”,下达“卫生行政取缔决定书”,并没收药品器械。2014年,查处超范围行医案39起、聘用非卫技人员执业案23起,违反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案15起,责令改正违法行为77户,罚款人民币16.9万元;查处取缔无证行医案20户、罚没款人民币9.2万元。

(三)抓住审批关键环节,医疗场监管的长效机制得到初步建立。

建立行政许可和监管工作责任制。建立审批管理与监督相衔接配合机制,严格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和审批程序,规范医疗机构的规划设置、审批和医务人员准入的监督管理。对新申请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校验的机构,严格按照卫生局《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机构校验工作的通知》精神进行校验。一律由县卫生监督所根据人员准入情况和诊所基本标准的要求,提出现场监督审查意见。对凡未参加评审的机构和评审不达标的医疗机构将不予受理办证和校验,对达不到许可和校验的机构责令限其整改,整改不到位的暂缓校验1—6个月,暂缓校验期满后仍没有整改到位的,依法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逐步实现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四)实施了医疗机构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一是根据《医疗机构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制定了《县医疗机构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工作进度,提出了工作要求;二是合理划分医疗机构网格。按照“纵向抓延伸,横向抓覆盖”的工作思路,坚持“谁监督、谁负责”原则,实行划片包干、定点定人,建立起了“纵横交错、全面覆盖、分级管理、层层履责、网格到底、责任到人”的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网格化监管网络。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了调查摸底,明确了县和乡镇监管片区,落实了监督人员和协管人员责任;三是以医疗机构为重点,建立了网格化管理责任制。按照文件精神,建立和落实了卫生监督网格管理公示制度,将网格责任人姓名和联系方式在监管单位醒目位置进行了公示;四是各监督人员(协管人员)积极开展了监督巡查工作,及时进行信息报送,对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