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交通发展历程

交通发展历程

时间:2023-12-19 11:17: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通发展历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交通发展历程

第1篇

关键词:孟菲斯国际机场;快速崛起;航空货运

孟菲斯在40多年间,从一个美国南部的小城市发展成为局势闻名的航空大都市,不仅向全球展示了快速崛起的奇迹,同时成为全球学习和借鉴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孟菲斯国际机场和联邦快递发展历程,从数据上找出孟菲斯国际机场快速发展原因,为国内机场发展航空物流业、建设航空大都市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一、孟菲斯国际机场和联邦快递的发展历程

(一)孟菲斯国际机场航空货运吞吐量变化情况如下图1所示: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孟菲斯国际机场发展历程大致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1.低速发展阶段(1929-1972)

孟菲斯市机场于1929年开通,1969年更名为孟菲斯国际机场。

2.快速发展阶段(1973-1992)

1973年,联邦快递将美国国内货运中心设在孟菲斯机场,自此到1992年,孟菲斯国际机场逐步成为全球第一代货邮吞吐量空港,实现从0到100万吨的航空货运量快速发展。

3.跨越发展阶段(1993-2002)

孟菲斯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以13.2%增速飞速增长,货邮吞吐量在2002年突破300万吨。

4.平稳发展阶段(2003―)

2003年后,孟菲斯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以2.0%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基本保持平稳态势。

(二)联邦快递发展历程如下图2所示:

二、孟菲斯国际机场快速崛起发展原因分析

(一)联邦快递提供“快递+航空物流”业务,保障孟菲斯国际机场充足货源,推动其货运快速发展。孟菲斯国际机场的快速崛起是伴随着联邦快递的发展,在1993-2002年,联邦快递几乎贡献孟菲斯机场全部货运量(95%以上),联邦快递的发展造就了如今的孟菲斯国际机场。

(二)孟菲斯市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事宜,具有发展航空货运的天然优势。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决定一个机场能开展什么业务以及能否很好的发展下去的先天条件。孟菲斯市得中的地理位置、少受雨雪影响的气候条件以及夜间不受噪音影响等因素,决定了孟菲斯国际机场是开展航空货运业务的绝佳场所。

(三)孟菲斯国际机场超前规划和设计,配套和完善航空货运发展的设施设备,保证孟菲斯国际机场快速发展。随着联邦快递的不断发展和孟菲斯机场的航空货运量不断增加,孟菲斯国际机场总是更新和完善地面物流设施设备以及其他硬件设施来满足机场航空货运量和联邦快递的运作,跑道、机库、航站区以及多个货物中心,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四)孟菲斯国际机场综合交通系统完善、地面多式联运条件充足,支撑孟菲斯航空货运枢纽高速发展。完善的地面公路、铁路以及水路运输通道,强力支撑着孟菲斯国际机场航空货运业务的开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仅可以提升交通集散条件支持多式联运发展,还能够扩散航空运输腹地资源,推动孟菲斯国际机场逐渐发展成大型航空货运枢纽。

(五)联邦快递始终站在行业前沿,不断更新操作系统,持续进行技术革新,保障孟菲斯国际机场航空货运在90年代高速增长。联邦快递不仅创新条码扫描系统、追踪、监控包裹信息系统,还进行软件开发,确保了孟菲斯国际机场航空货运的快速高效。

(六)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不仅为联邦快递腾飞保驾护航,还大力支持孟菲斯国际机舱航空货运实现快速发展。

三、总结

综上可见,孟菲斯国际机场的软硬件设施、优越地理位置和适宜气候条件、政府政策支持是贯穿孟菲斯国际机场实现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要建中国孟菲斯或是航空大都市的机场(咸安机场、新郑机场等),其发展条件和基础要远比孟菲斯机场和联邦快递好,而且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也是一个非常适合电子商务、快递业乃至航空货运业发展的大时代,但同时这也预示着竞争的激烈性。

任何一个成功的发展经验不可能完全的被复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也表示我国机场将要走的道路也会出现差异,孟菲斯机场的成功经验只是供我国机场学习,具体该怎么做、怎么去发展,还要针对我国机场本身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摸索和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禄建恒.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展我国航空货运[J].民航经济与技术,1998(1).

[2]王富强.美国空港发展航空物流的做法及启示[J].港口经济,2001(2):32-33.

[3]Cosmas A,Martini B.UPS and FedEx Air Hubs:Comparing Louisville and Memphis Cargo Hub Operations[J].Cosmas and Martini,2007,16.

[4]梁晶.借鉴孟菲斯航空物流发展经验 加快我国航空快递业发展[J].港口经济,2014(6):46-49.

[5]张永胜.世界主要航空大都市发展经验及对郑州航空大都市建设的启示[J].

第2篇

1新能源发电发展历程。

当今社会,能源问题是全球面对的一个共同的危机。由于全球各国的煤储量、石油储量都在迅速地减少,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新能源的应用已经迫在眉睫,世界各国对此十分重视。为了新能源的利用问题,世界各国各自启动了各项能源计划,表明新能源的利用已经迫在眉睫。为了应对这种必然发展趋势的需要,在近些年来我国各高校与电力电子和电力传动相关的学科以上各级都开展了与新能源发电相关的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的研究。可见新能源发电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电力电子技术的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技术急缺的时候,在电力电子技术应用方面体现为:二并网变换器主要来源于进口产品,我国对外来产品的普通运行经验不够,我国的国产产品仍然在费力的摸索中逐步前进。我国产品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装备的可靠性差,产品的有关性能和功能还达不到要求,产品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这样,我国的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系统仍然的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表现如下:首先,我国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开始向大容量发展。我国发电系统的单机容量已经用兆瓦来作单位,并且它在向更大的容量方向发展。其次,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的高能性。这种特性主要通过电力电子技术在应用时所展现的高可靠性和高效率,还有电力电子技术为了适应电网所需求的低电压穿越以及对电网进行的孤岛保护等。

2智能电网发展历程。

智能电网也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在电子行业兴起的概念。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基本上认为电力电子技术、传感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通讯技术等是驱动“智能电网”的主要因素。事实上,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包括灵活输电、新型储能、传感、先进的信息、控制等技术,它承载着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以实现电网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近些年来,世界各国对于智能电网的研究愈加重视,2008年,美国提出了智能电网计划,企图用智能电网对各种新能源进行入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地对能源进行分布式的管理,最终是美国创造出世界上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记录。同年10月,我国也针对智能电网正式地启动了一个具有可行性的研究项目。并依据这一项目规划出了一个“三步走”的战略。所谓“三步走”战略,即在2010年将我国的电网高级调度中心建成,在2020年将我国具有初步智能特征的数字化电网全面建成,在2030年使得我国具有自愈能力的智能电网得以真正建成。可以说,电力电子应用系统近些年来被广泛运用与智能电网中。

3电气节能发展历程。

变频调速作为电气节能的主要内容。它是解决我国节能规划工程中电机系统节能的关键。我国政府对自2006启动的节能规划工程投入颇多,因此,节能这一举措势在必行。变频调速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主要依靠作为电机的电力电子变频器驱动电源。随着我国电子技术应用系统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变频调速技术也变得日趋成熟,在市场上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且其保质期延长了许多。目前,我国高压电机系统中采用变频调速技术的大约有20%,而低气压电机系统中采用此技术的大约占30%。可见,我国使用电力电子变频器来驱动源的变频调速系统在未来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变频调速系统将会在未来继续随着电子技术应用系统的发展成为一个集成型、专用型的系统产品。它的特点即是将变频器、电机以及其控制集于一体。

4电力牵引发展历程。

电力牵引对于我国的交通系统来说,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由于国家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它正在迅速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交通的发展重点。近几年来,由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我国利用电力牵引技术制造出许多种类的电动汽车。而在电力牵引中,最关键的即是电力传动与电力电子。可见,近些年来,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的发展愈加成熟。

作者:王建平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七二三台

第3篇

[摘 要]工业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影响要素;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194-01

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带动工业建筑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于工业建筑的设计也有了全新的要求。在以往的建筑设计中,往往仅考虑是否满足企业生产的要求,而进入新时代后,建筑设计能否为企业带来长远发展才是关键。节能环保、可持续的全新设计理念逐步成为工业建筑设计的新趋势。

一、 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历程

工业建筑设计的兴起与发展是伴随着工业建筑发展的,因为有了工业建筑才出现了工业建筑设计,两者之间密不可分。追溯工业建筑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是一个新兴行业,虽然建筑业在我国早就存在,但是工业建筑从民间建筑中分离出来并独立仅仅是发生在机器工业时代之后。随着蒸汽机,电能,计算机等科技技术的不断发现,工业建筑的地位不断提高,直至二十世纪中期之后,工业建筑逐渐成为现代工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相较于中国的工业建筑,其在欧美国家得到了更加系统、完善的发展。自十八世纪出现铸铁梁柱,直至如今,钢构架建筑、无梁楼盖、琉璃幕墙、悬挂式房屋等等各式建筑层出不穷,工业建筑的设计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建筑设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创新[1]。

二、 工业建筑设计要点分析

(一)工业建筑设计的技巧

首先,在进行工业建筑设计时一定要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规律,设计者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设计技能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其次,一定要有文化内涵的体现。好的作品必定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设计的作品没有文化内容,自然会显得没有品位,得不到大家的认可。最后,情感的沉淀有利于产生创作灵感。设计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不断收集各种素材,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当感知能力逐渐提高,在创作时才会把真实的感情加注其中,产生创作灵感。

(二)工业建筑设计的任务

简单来说,工业建筑设计就是对于建筑空间的合理规划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协调的构思过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设计的任务问题:第一,设计的整体布局。我们首先要考虑到工业生产的主要流程,合理规划建筑的空间大小以及外形设计。同时根据周遭的交通环境以及成本因素合理的设计道路和绿化带。第二,对于工业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在内部空间的设计规划中,首先要做到通风采光,光线太暗或太强都不适合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除此之外,根据的建筑的不同用途所设计的内部结构也大不相同,这完全依赖于工业生产的流程,同时不能忽略室内结构设计的美观。

(三)工业建筑设计的要求

不同时代背景下工业建筑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即使在相同的大环境下又根据工业生产的方式不同有所差异。现在我就现阶段工业建筑设计的普遍要求加以概述总结:首先,建筑设计要符合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安全。随着工业建筑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相关法律条例和规章制度逐渐完善,这即保证设计者的自身利益,也强化了设计人员的道德要求。工业建筑应该遵守相关的规定,确保建筑建设和使用安全。其次,满足工业生产要求。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为了满足生产需要,设计人员在创作的过程中不能违背这一基础原则,否则难以被人们接受。因为生产一般包括生产流程和产品运输,因此在设计时不仅仅关注于室内空间结构,也要考虑到交通是否便利。最后,工业建筑结构形式的选择要经济实用。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当下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在工业建筑设计上也不例外,应尽可能的减少结构面积和建筑用料,避免浪费和耗损[2]。

三、 工业建筑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一) 工业建筑设计趋于专业化

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工业建筑的材料和设备越来越精良,工业建筑逐渐趋于专业化。首先,建筑的设计人员越来越专业。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教育得到了广泛推广,设计人员有着较高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其次,建筑设备更加优良,工业建筑逐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原始的人工作业已经被新时代淘汰。最后,由于工业生产大都实现了专业化管理,对于工业建筑的设计要求专业化已是必然趋势。现如今,很多地区都采用工业园区的整体建设,这是工业建筑专业化的其中一种形式,可见工业建筑专业化在未来能够得到发展。

(二)工业建筑向大空间、大跨度和高层化发展

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于工业发展的土地面积也在不断的减少,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致使工业建筑的开发空间少之又少。为了增加工业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者一般采用两种措施:一是增加楼层数,纵向的开发可利用空间,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这一途径有着很高的施工技术要求,同样在设计上也相当严格,必须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问题。二是减少柱子和墙体的数量。结构内部的空间变大,而墙体的承载能力也随之加大,这就要求工业生产的设备有所改变,尽量体积小、重量轻[3]。

(三) 节能绿色低碳是未来工业建筑的发展方向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巨大的能源消耗使得资源短缺严重。在工业建筑设计上,怎样低碳环保、节约能源成为未来建筑的主要方向。根据建筑结构的创新设计能够大量减少能源的消耗,与此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做的绿色低碳。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建筑的围护结构具有保温隔热性能,就会大大降低空调的使用,节省能源。同理,如果建筑的采光和通风设计良好,不仅可以节省照明设施的使用,而且还能使室内空间及时更换新鲜的空气,有利于身体健康。

结语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工业建筑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完善。纵观工业建筑的发展历程,建筑设计的内容各式各样,创新理念也层出不穷,工业建筑设计面临着巨大挑战。只有那些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才能被人们接纳和保留,工业建筑的设计思想还需要不断创新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旋. 浅谈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3:256.

第4篇

一、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历程

(一) 演变形成

1.由农民自发兴办,在农贸市场或集贸市场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如南京白云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2.由政府、工商管理部门建设或者原来商业、粮食、供销等流通部门的购销场所改造形成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如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

3.由农业企业为主体建设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例如深圳布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二) 发展历程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之后就迅速发展,市场数量由1986 年的892 个发展到2007 年的4 150 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由1986 年的29.35亿元增加至2007 年的9 300亿元,平均每市成交额则由317.8万元上升为22 409万元。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呈现迅速上升到稳中有降,再到基本平稳的过程,平均每市成交额则持续上升,表明批发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大。

1.20世纪70年代末-1984 年,萌芽阶段。1978年的农业改革极大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各类农产品总量大幅提升,从1979年起,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对农产品统购统销的范围和品种进行了重新规定,在不从根本上触动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条件下,逐步缩小统购范围,减少统购品种,允许部分农产品议购议销和自由购销,放开集市贸易,伴随流通政策的改变,一些具有比较优势和交通便利的农业产区的集市由定期赶集发展到天天开市,进而有了批发市场的初步形态。

2.1985-1995年,高速发展阶段。1985年后,农产品流通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取消统派购制度,多种农产品走向宏观调控下的自由流通体制,全国各地的集贸市场纷纷恢复与发展,一些传统集市向批发市场转化,新兴的批发市场作为国合商业传统封闭式批发网络的替代物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入市交易的农产品品种、规模迅速增加,除棉花、粮食等少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批发流通的主渠道。

3.1996年至今,规范发展和质量提升阶段。在批发市场发展热潮中,由于缺乏合理定位和科学论证,部分市场成为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也有些市场管理不善,基础设施欠缺,配套服务不够,批发市场陷入盲目发展和竞争状态。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现状

(一) 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类型

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演变,批发市场逐渐发展,按照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类型的市场。

1.按交易方式分为: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是指产品的种类比较固定的市场,如粮油市场、干鲜果品市场、水产品市场、蔬菜市场、肉禽蛋市场、土畜产品市场等。综合批发市场则是交易多种农产品的场所。统计年鉴上大多采用这种分类方式。

2.按市场所处位置和承担职能以及辐射半径分: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区域中转(集散型)批发市场。

(二)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特点

1.批发市场平均交易规模迅速扩大,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发展速度各异。产地批发市场日益减少,销地批发市场稳中有升。

2.市场运行机制以现货、现金交易为主,批零兼营相对比较普遍。根据蛛网定理,农民生产决策依上期价格而定,但交易价格却取决于本期供求状况,生产决策与产品上市间存在一定时差,在缺乏科学分析的条件下,批发市场现货价格的高低甚至还是农产品“买难”、“卖难”周期性循环出现的重要诱因。

3.批发市场功能由产品集散、辅助流通向价格决定、质量监控发展。批发市场是伴随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而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促使市场定位和市场功能不断变化。

(三)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特点的成因分析

1.农业生产集中程度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建设与农业生产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竞争关系,大城市劳动力价格不断升高以及广大农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产品生产逐渐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管是水稻、棉花等大宗粮食作物,还是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等特种农产品都已经基本形成全国性的区域中心,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2. 基础设施改善和技术手段的推进提高农业生产率,扩大农产品流通范围。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能够极大地改善城市和区域的通达性,从而缩短产品生产地与其销售市场地的距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条件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公路建设,更是突飞猛进,确保了农产品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大范围运输。

3.零售阶段市场结构变化。作为一种新型零售业态,超市从199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到90年代后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农村,从综合超市、大型超市到便利店,各种超市业态遍地开花。

4.城市消费者数量增多,需求提升。随着国家整体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大中城市数量增加,原有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众多农民转换成市民,需要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数量增加。

三、农产品批发市场未来方向展望

(一) 农产品批发市场面临挑战

1.土地流转制度的松动使生产集中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土地流转制度的松动,未来农业生产必然将逐渐向大规模发展,专业化生产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2.农产品市场国际化趋势继续推进。

3.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提高。

(二)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趋势

1.销地批发市场稳步发展,市场交易规模继续扩大。目前,批发市场总量的增长已经基本稳定,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保证全国范围内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批发市场的总量将基本维持这个水平,但不同类型的批发市场发展将呈现较大差异。

第5篇

关键词:廉租房;制度;问题;对策

近些年,各地廉租房建设步伐较缓。但作为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前中低收入阶层比例较大的背景下,其建设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分析并完善当前的廉租房制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天津市廉租房项目为例。通过调查分析,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一、我国廉租房制度发展历程

1998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这一文件的颁布标志着廉租房制度建设拉开序幕。

1999年4月,建设部了《城镇廉租房管理办法》,首次对廉租房的的房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2003年底,我国正式实施由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等五部委共同印发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管理办法》。新“办法”相对旧“办法”来说。更完善了实施的可操作性。

2007年12月1日,建设部等9部委联合颁布了《廉租房保障办法》,标志着廉租房制度的全面启动。

2008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总结个别地区廉租房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廉租住房质量管理的通知》。

2010年十二五规划中建议“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二、天津廉租房建设基本情况

(一)天津市住房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天津市住房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2年底,起步和探索阶段。其中1998年至2000年,在北辰区普康里建设了2万平方米的廉租房。

第二阶段:2003年至2007年上半年。逐步搭建住房保障体系。2003年天津市集中建设了4个项目、48万平方米、7282套廉租住房。2006年向“低保”和低抚家庭发放租房补贴,发放补贴近4300户。

第三阶段:2007年下半年至今,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2008年5月1日,出台了廉租房、经济租赁房、经济适用住房以及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同时公布了住房保障工作五年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十一五”期间,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400万平方米、33.5万套,发放租房补贴7.5万户。天津市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三种补贴”7万户。其中。廉租住房实物配租补贴0.5万户,廉租住房租房补贴2.5万户。

(二)目前天津市廉租房的补贴方式

天津市采取的补贴方式有三种:1、租金补贴。天津市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依据公布的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租金标准与住宅租赁指导租金的平’均值的差额、住房保障能力和城镇居民住房水平等因素,确定租房补贴标准及租房补贴面积标准。2、实物配租。即规定一个家庭仅限配租一套廉租房;2或3人的家庭,原则上配租一居室的单元房:超过3人的家庭,能配租二居室单元房。若3人家庭中属于三代同居或家有年满16周岁异性子女,也可配租二居室的单元房。3、公有住房租金核减。

(三)廉租房资金来源及房源情况

目前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资金来源保障廉租房的建设:1、财政预算中的廉租房保障资金:2、住房公积金扣除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增值收益余额:3、土地出让金中的专项资金;4、廉租房自身的租金收入:5、社会捐赠及其他来源。

廉租房的房源主要有以下方面:政府新建、收购的住房;社会捐赠的住房;腾退的公产房;其他。

三、典型廉租房调查研究

笔者深入天津市河北区的北翔家园和宜白路北明新苑小区的住房,对其享受廉租房住房保障的家庭进行了访谈。

北翔家园和北明新苑廉租房相对而立,分布在宜爽道两侧。附近有津工超市、天馨养老院天意分院、中国体育彩票和天津市河北圣贤门诊部等。交通方便,附近有仓联庄站,公交车线路很多。

(一)访谈对象的家庭情况

访谈对象的年龄基本上在四五十岁左右,主要靠天津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基本生活,均有《天津市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住户大致分为三种情况:1、夫妻二人均没有正式工作,有的甚至还要供孩子上学,孩子的生活费成为家庭最大的花费支出,生活过得很是艰辛。2、单亲家庭,只能与自己的宠物为伴。3、没有劳动能力,持有残疾证。无论哪种情况,低保金(2011年由月人均450元提高到480元)均是每个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

(二)现在廉租住房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调查,居民们对于廉租房的朝向、交通、物业、租金表示比较满意(调查显示物业费基本不拖欠),但也反映了一些廉租房的不足之处:

1、申请周期长,退出机制不完善

居民们普遍反映入住时间太长,有些家庭从旧住房被拆到入住现在廉租房,长达了六年时间。

目前,廉租房房源与资金来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如何最大化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得资源确实能满足确有需要的人,是廉租房制度建设的重要出发点和重要目标。按目前有关规定,主要是通过严格审查申请者的实际生活情况。但现实中仅靠这一手段难以保证该目标的实现。另外。对于入住廉租房之后,必须实行严格的退出机制,才能切实保证稀缺的廉租房资源不被特定团体之外的人所占用。与获得入住资格的审查核准相比,退出机制的审查貌似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使得资源用错了地方。

笔者在北翔家园进行访谈时,小区中的廉租房住户多次提到该小区廉租房的审查退出机制颇为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开小轿车进出的很多,也不乏开高档小轿车进出的,居住人群并不完全符合廉租房的要求。

2、生活配套设施不健全、生活不便利

(1)周边就业机会少,难以使家庭收入得到提高。住廉租房虽然使住户租金支出减少。但由于目前廉租房一般居于较偏僻的地理位置。周边就业机会大大减少。

(2)看病难。由于小区附近缺乏社区诊所,许多居民反映就医困难,就医成本高的问题。

(3)小区配套设施不完善。其一。健身器材缺失。在调查中,大多数小区没有看见任何锻炼身体的设备。这也引起了居民们的不满。其二。治安存在问题。调查中发现小区中丢失自行车的问题比较严重,尽管社区居民反映多次,要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其三,公共厕所、路灯缺少。小区内公共设施不完善,造成了居民生活的不便。

第6篇

关键词:轨道车辆 防火 技术标准

一般轨道交通发生的安全事故可以分为列车事故、火灾、恐怖袭击、自然灾害、水灾五种,其中火灾事故是对轨道交通造成影响最大的一种事故。1987年11月18日伦敦最繁忙的“国王十字”地铁车站发生了一起罕见的火灾,造成30多人丧生数百人受伤。从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事故来看,火灾发生的周期在缩短,发生的频率在加快;火灾发生的原因也呈现出多元化,任何一个违规操作都可能带来火灾。

1、各国轨道车辆防火技术分析

1.1美国

美国在轨道车辆上的防火技术标准是NEPA 130,这个标准对轨道车辆的防火有着明确的要求,禁止火灾自车辆外部延伸至车内;它对材料的燃烧性有着明确的要求,但是却并没有对材料燃烧后带来的有毒气体进行明确的规定。同时,该防火技术标准涵盖了车站、车辆、线路、列车维修区、运营区、存放区等各个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一个较为系统的技术标准。

1.2德国

德国的防火技术标准是DIN 5510,相对于美国而言,德国的防火技术标准除了对车辆的耐火性有一定的要求之外,还对燃烧带来的有毒气体进行了明确的要求。这个技术标准适用于地铁、轻轨车辆和干线车辆,它将车辆分成了四个阻燃级别。在进行车辆耐火性设计时根据车辆的特点和零部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阻燃材料,确定车辆的耐火性。德国的防火技术标准目前在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中也较多的出现。如长客股份生产的北京地铁2号线、5号线、10号线,哈尔滨地铁,深圳地铁,武汉地铁等城铁车辆上的非金属材料均达到德国的防火技术标准是DIN 5510。

1.3英国

英国的防火技术标准是BS 6853,这个标准根据列车运行的环境将列车氛围地下和地表,不同的列车采取不同的防火标准。它根据零部件在车辆中的朝向(车内水平朝上表面、车内垂直表面、车内水平朝下表面)对各个零部件进行火焰表面延伸、火焰传播测试、烟雾密度、烟雾毒性等的测试,选用合适的阻燃材料。2008年,北京地铁4号线内燃机车司机室及机车电缆防火要求达到了英国BS6853燃烧测试的有关标准,这在国内尚属首次。长客股份给香港生产的西港岛线、上海地铁6、8号线等项目上所使用的非金属材料均达到英国BS6853中标准。

2、中国轨道车辆防火技术发展历程

我国轨道车辆的防火技术发展较为艰难,本身我国轨道车辆的发展也是近20年的事,在城市轨道交通中还没有自身的防火技术标准,多是参考国外比较先进的防火标准。在建国初期并没有对车辆防火进行研究,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了车辆防火问题的研究,发展历程较短,相较于法国、日本等国家而言晚了20多年。我国在轨道车辆的防火上更加注重阻燃材料的运用,并没有从系统上对车辆的耐火性进行研究,轨道车辆的防火性能不够,依然会出现大型的火灾事故,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近年来,我国普遍采用国外先进的防火技术标准,比如说英国的BS 6853,法国的NF F 16-101,德国的DIN 5510。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并没有完全按照人家的标准来进行各种零件、设备等材料的配备,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而车辆防火性能的测试是需要仪器和设备来保证的,没有设备和仪器,车辆的防火性能也得不到保证。

3、我国轨道车辆防火技术标准的探讨

我国的轨道车辆防火技术标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标准制定中的目标不够明确、内容不够全面、以及执行力度不够强等。同时,我国的轨道车辆也经常发生火灾事故,这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文明建设,不利于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因此,就需要加大对于轨道车辆防火技术标准的规范化建设工作:

3.1技术标准的制订

轨道车辆的防火技术标准关系到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在城市轨道交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做好轨道车辆的防火技术标准,国家应该参考国外的防火技术标准,在我国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出完善的防火技术标准。

另外,由于我国在轨道车辆的防火技术上一直都在注重阻燃材料的使用,却没有看到轨道车辆运行系统的过程。而且随着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轨道车辆的形式越来越多,在不同的轨道车辆中应该采取不同的防火技术,保证车辆的耐火性。如果指定出统一轨道车辆技术标准,那么在城市轨道车辆和铁路上都严格遵循标准来开展车辆防火工作,这样也便于工厂管理。

3.2实现轨道车辆综合防火性能的提高

我国目前在采取防火技术标准时较多的是采用DIN5510和BS6853,这两种防火技术标准更加适应于轨道车辆中,在材料的燃烧性、材料燃烧的烟雾密度、释放的有毒气体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测试的技术和方法也较为完善。但是我国轨道车辆在运用这两种标准时更加看重的是各个零部件的防火性能,看重阻燃材料的运用,并没有从系统上对轨道车辆的综合防火性能进行明确的要求。有些零部件的防火性能的寿命时间有限,不能满足车辆运营的要求。所以说,我国在制订防火技术标准时要特别注意车辆综合防火性能的提高,通过防火材料、零部件等的使用来提高车辆防火性能。

3.3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防火性能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杜绝火源,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率;选用先进的阻燃材料可以使得车辆的防火性能更好;可以建立起火灾预警系统,在火灾发生时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目前国内车辆应该说不论是高铁项目,还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火灾报警系统将广泛应用。所以说,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逐渐改变我国轨道车辆的防火现状,促进我国轨道车辆防火性能的提高,逐渐促进我国与国际先进技术标准靠拢。

3.4开展轨道车辆防火技术标准的研究工作

轨道车辆的防火技术标准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制定出来的,需要集合社会力量不断进行防火研究,不断改变防火现状。在防火技术标准制订出来之后,还要继续进行研究,社会是发展的,轨道车辆的防火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要坚持不懈的进行轨道车辆的防火研究,逐渐提高轨道车辆防火性能,逐渐促进我国轨道车辆防火技术标准的完善。

结束语

在轨道车辆火灾事故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带来的后果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国要不断的对轨道车辆防火技术标准进行研究,努力吸取国外先进的技术,促进我国轨道车辆防火性能的提高。轨道车辆防火技术标准是促进我国轨道交通安全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轨道车辆防火性能的重要内容,是满足我国轨道交通运输要求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徐宏伟,敬俊娥,吴绍利.国内外轨道车辆防火标准对比分析及建议[J].国外铁道车辆,2009,46(6).

第7篇

关键词:综合化经营;商业银行; 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不规范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二是个别商业银行在香港借助国际金融市场开展综合经营业务阶段(2005年前);三是稳步推进综合经营试点阶段(2005年至今)。

(一)不规范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受欧美发达国家混业经营浪潮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尝试混业经营,在银行内部设立证券、信托等部门。后来,随着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的发展壮大,出现了银行、证券、保险、信贷业务交叉、混合经营的局面。综合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但非银行金融机构渗入银行业务的同时也带了一系列风险。到20世纪90年代初,银行大量资金被用来炒股、炒房地产、办实业,终于引发了证券业和房地产泡沫。国务院于1993年12月出台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各金融机构由全能制经营转向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脚步戛然而止。

(二)个别银行在香港开展综合经营业务阶段

在此期间,国内商业银行主要采取借助香港国际金融市场、通过并购或设立附属公司等途径开展综合经营,涉足领域包括投资银行、保险、信托、汽车金融公司等。比较成功的案例为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1998年,工商银行及东亚银行通过收购西敏证券亚洲业务,创办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及附属公司(工商东亚),开展内地和香港的投资银行业务。不久,工商银行又并购了香港友联银行,成立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工银亚洲。2004年,工银亚洲正式收购华比富通银行,并以此接手富通集团持有的太平人寿25%的股份,开始了保险业务的经营。

中国银行:1979年,中国银行在香港成立中国建设财务(香港)有限公司,涉足资本市场业务。以此为基础,1998年在英国注册中国银行国际控股公司(中银国际),后迁至香港。中银国际是中国银行在海外设立的全资附属的全功能投资银行,可经营全部证券业务。1999年,中国银行与英国保诚集团合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开拓香港的公积金市场。另外,中国银行也通过成立海外保险公司成功接轨保险业。目前,中银集团保险公司拥有6家分公司、1家全资附属寿险公司和1家在内地成立的全资附属财险公司,服务网点遍布中国内地和港九新界。2005年,中国银行通过其设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中银集团保险公司作为主要出资人,与法国标致雪铁龙融资银行有限公司和神龙汽车公司共同筹建了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金融公司。

(三)稳步妥善推进综合经营阶段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有了长足发展,金融监管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国综合化经营又被提到了日程。商业银行纷纷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工作,截止2011年底,在上市银行中,共有8家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6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9家商业银行设立或投资入股金融租赁公司,3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信托公司,6家商业银行设立投资银行机构。其中,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参与了投资银行、基金、金融租赁、保险、信托五项业务。

二、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综合化经营受监管政策推动的效果明显

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监管政策的制约。2005年,国内商业银行获批发起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007年,银监会修订《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资质要求的商业银行设立或参股金融租赁公司。2008年,银监会和保监会签署了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同年年底,银监会又颁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这为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带来了新机遇。在政策推动下,国内商业银行逐渐建立起囊括基金、投资银行、保险、信托等多种业务领域的综合型经营平台。

(二)综合化经营的领域进一步拓宽

从涉足的领域看,在金融租赁方面,随着银行新设金融租赁公司政策的放开,截止到2010年底,共有9家商业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在投行业务方面,各家商业银行通过业务创新,业务经营范围不断得到扩张,比如有的银行推出了与PE等机构的合作新模式,将原有基本限于常规性托管业务的合作关系深入到财务顾问、客户推荐等层面,部分银行甚至已经获准通过旗下子公司开展境内直接投资业务。此外,在部门银行涉足信托、保险等领域的示范效应下,不少银行都在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综合化经营。

(三)部分银行意欲打造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

2008年,随着更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设立,部分大型商业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雏形更见完善。以交通银行为例,通过2008年的运作,建立了以银行为主体,包括交银保险、交银国际、交银信托、交银施罗德基金、交银租赁等机构在内的综合性金融集团的架构,“大金融”特点十分明显。事实上,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也基本上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除了大型银行,一些金融控股基础较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资源整合,也逐步做实金融控股集团。例如光大金融控股集团的筹备工作就已基本就绪,集团所属企业包括中国光大银行、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中国光大实业(集团)公司等,并在香港拥有光大控股和光大国际两家上市公司。

第8篇

观后感

12月9日下午,在老师带领下,我们踏着冬日的暖阳,来到了苏州高新区国际会展中心。参观了“辉煌的历程,成功的实践——苏州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图片展”。

这次展出主要分为3个篇章:“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辉煌的成就,成功的实践”“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发展目标”。这次展览用一张张详实的图片,和具体的数据,使我们了解了苏州30年的发展历程,重温了那一个个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时刻。

记得在展览上我看见了一张图片,上面是一个人民子弟兵背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混黄的洪水中行走,水已经没过了他的大腿。但是他不顾危险,依然坚持将老人送到安全地带。

记得还有一组图片,是记录着干将路的岁月变迁。从那一张张黑白图片,凸显了它的沧桑。第一张图片是在改革开放初拍的,那时的干将路还是条泥泞的小巷,小巷里还有几个小女孩在踢毽子。而如今的干将路,已经成为了交通景观要道,贯穿古城区,联结东西两边,整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与昔日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

看着这一张张色彩鲜明的图片,我相信,一定勾起了大家无数回忆。

是啊,在这改革开放的漫长岁月中,苏州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刻骨铭心的事情。而苏州,也在这些事情中一点一点的成长,壮大了起来,成为了地图上闪亮的一点。我相信在以后的岁月里,苏州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璀璨耀眼的。最终一定能成为最最闪亮的一颗星星!

平江实验学校

六(8)班

周乐萍

第9篇

[关键词]现代化 公路运输 发展规律

现代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具体讲,它是一个使之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适合现代需要的过程,或是一种具有现代特点的、适合现代需要的状态。无论是一个过程还是一种状态,现代化都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概念。公路是经济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公路运输现代化也应该符合经济社会大系统现代化发展的过程。

一、公路运输现代化内涵概括

我们根据现代化的特征,将公路运输现代化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去概括,即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公路运输现代化的概念是不同的。

在运输需求一定的情况下(静态),从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角度考虑,公路运输现代化是指通达性与运输效率的一种均衡状态。当这两种效用相同时,公路的社会总成本最低,此时的公路里程就是实现了基本现代化的公路规模,这时公路建设的社会资源配置最合理。

当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运输需求和公路总里程都随时间而变化时(动态),将公路的人口密度和运输强度先后达到极值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达到满足当时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要求的状态称为公路运输现代化。

二、我国的公路运输发展历程

中国的公路交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开始于1949年,因为在那之前的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公路对国民经济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表现为数量少、等级差、不完整,国内机动车保有量太少。因此,本文研究的公路运输发展的时间段是从建国以来,直至实现公路运输现代化,分为三个阶段。

1.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的1978年――公路运输现代化建设期

五、六十年代,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和条件,公路建设基本是在原大车道、便道上修补改造进行,也有相当部分是人民在进军途中一边行军一边施工的应急公路。之后,根据战备国防需要,依靠国家边防公路建设投资和“民工建勤”等方式,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增长较快,达到89万公里,其中干线公路23.7万公里,县乡公路58.6万公里,企事业单位专用公路6.6万公里。虽然公路等级普遍很低,但与当时国内汽车工业水平相比,特别是与缓慢的经济发展要求相比,总体上尚能适应。

2.改革开放1978年至2020年――公路运输现代化转型期

本文将公路运输现代化的转型期定义为:公路运输周转量和运距持续快速增长并最终达到公路运输现代化各个指标的过程。

(1)客运周转量分析。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公路客运周转量从1978年的521.3亿人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11506.8亿人公里。增长了21.1倍,远高于整个客运业的平均发展速度。现已稳居运输产业客运周转量的老大地位,在整个客运产业中占据半壁江山。

(2)货运周转量分析。公路的货运周转量从1978年的274.1亿吨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11354.7亿吨公里,增长了40.4倍。虽然远远高于货运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但到2007年,公路货运周转量也就仅占整个行业货运总周转量的11%。

(3)平均运距分析。公路的客运平均运距从1978年的35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56公里。货运平均运距从1978年的32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69公里。分别增长了60%和115%。

通过以上对公路运输现代化转型期几个重要指标的定量分析,我们将转型期分为四个阶段:

①转型初长期(1978年~1985年)

这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较快,对公路运输的需求迅速增长,各种交通紧张问题凸现,交通运输系统内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突出的问题除了公路里程仍然不足以满足国民经济的增长需求之外,公路等级低、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所有这些造成了中国公路运输业转型的初长期发展缓慢。

②转型成长期(1986~1998年)

由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运输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竞争加剧,加速了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国家明确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实现了我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③转型成熟期(1999~2010年)

从“九五”中期开始,中国公路运输产业进入了转型成熟期。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增加了对运输的方便和快捷性的要求,而公路运输可实现门到门服务,这就加大了人们选择其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公路作为铁路运输的互补品,随着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必然也要求公路运输业更快的发展。

④转型完善期(2011年~2020年)

在2011年左右,中国公路运输产业将进入转型完善期,这时的公路旅客周转量将达到14490亿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将达到10687亿吨公里;到2021年,公路客运的年周转量将达到28313亿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将达到15946亿吨公里;这时的客运市场将进一步饱和,增长速度变慢,远景的市场容量已经基本上等于逻辑上界。

3.2021年~本世纪中叶将实现公路运输高度现代化

到2021年,我国的公路客运和货运周转量几乎均达到上界,因此,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公路运输现代化水平将缓慢增长,到2050年将与那时的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三、公路运输发展规律

1.我国公路运输发展进程

前面已经将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大致分了三个阶段,也阐述了这三个阶段各自的特征,因此可以刻画出我国公路运输整个发展阶段的曲线。(如图4)

若将公路运输现代化的转型期作更细致的划分,可以看出在公路运输现代化转型阶段,表现出跟整个公路运输发展阶段的自相似性。自相似现象直观的表现为整个时间范围内的结构相似。(如图5)

2.公路运输发展规律

通过前面对我国的公路发展历史进程和所具备的特有转型期的特征描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公路运输发展规律。

第一,公路规模初期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公路的人口密度的增长速度。

第二,公路运输的发展一般总是要经历一个人口的增长速度或客货运强度的增长速度高于路网增长速度的阶段。

第三,当路网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改善公路的有机构成和技术水平是提高公路运输能力、舒适性和方便性的重要措施。

第四,当经济社会达到高度发达水平以后,公路的发展以提供更为舒适、更为方便的交通条件为目标。

第五,若公路运输适应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基本上就会缓慢增长;若滞后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就会“拖”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即公路现代化是没有止境的。

3.公路运输发展规律在各个阶段的作用

根据总结的公路运输发展的规律,再反过来分析一下我国公路运输发展的各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个规律适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规律一是在公路运输转型阶段的初长期中体现出来的,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路规模增长速度高于当时公路人口密度的增长速度;规律二适用于转型阶段的成长期,这个阶段是公路运输高速发展的阶段;规律三适用于转型的成熟期,因为在这个阶段,我国公路运输网络的规模已达到了一定程度,要继续高速发展公路运输,唯有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规律四则适用于转型的完善期,因为那时影响公路运输发展的已经不是速度、能力、范围等,而是是否符合那时的生活要求,因此要以提供更为舒适、更为方便的交通条件为目标去发展公路运输;规律五则适用于整个公路运输发展阶段,因为此规律可以作为指导公路运输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发展内容的理论原则。

四、结束语

本文在介绍现代化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公路运输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根据此内涵对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历程划分成公路运输现代化的建设期、转型期以及高度现代化时期,在此基础上对公路运输现代化的转型期作了更细致的划分,在分析各个阶段的特征后总结出了公路运输的发展规律,根据此规律来指导今后公路运输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高洪涛.山东省交通运输现代化战略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第10篇

我们根据现代化的特征,将公路运输现代化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去概括,即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公路运输现代化的概念是不同的。在运输需求一定的情况下(静态),从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角度考虑,公路运输现代化是指通达性与运输效率的一种均衡状态。当这两种效用相同时,公路的社会总成本最低,此时的公路里程就是实现了基本现代化的公路规模,这时公路建设的社会资源配置最合理。当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运输需求和公路总里程都随时间而变化时(动态),将公路的人口密度和运输强度先后达到极值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达到满足当时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要求的状态称为公路运输现代化。

2公路运输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公路交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开始于1949年,因为在那之前的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公路对国民经济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表现为数量少、等级差、不完整,国内机动车保有量太少。因此,本文研究的公路运输发展的时间段是从建国以来,直至实现公路运输现代化,分为三个阶段。

2•1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

20世纪50、60年代,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和条件,公路建设基本是在原大车道、便道上修补改造进行,也有相当部分是人民在进军途中一边行军一边施工的应急公路。之后,根据战备国防需要,依靠国家边防公路建设投资和“民工建勤”等方式,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增长较快,达到89万km,其中干线公路23.7万km,县乡公路58.6万km,企事业单位专用公路6.6万km。虽然公路等级普遍很低,但与当时国内汽车工业水平相比,特别是与缓慢的经济发展要求相比,总体上尚能适应。

2•21978~2020年的转型期

本文将公路运输现代化的转型期定义为:公路运输周转量和运距持续快速增长并最终达到公路运输现代化各个指标的过程。(1)客运周转量分析。从1978~2007年,中国公路客运周转量从1978年的521.3亿人km,增加到2007年的11506.8亿人km。增长了21.1倍,远高于整个客运业的平均发展速度。现已稳居运输产业客运周转量的老大地位,在整个客运产业中占据半壁江山。(2)货运周转量分析。公路的货运周转量从1978年的274.1亿吨km,增加到2007年的11354.7亿吨km,增长了40.4倍。虽然远远高于货运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但到2007年,公路货运周转量也就仅占整个行业货运总周转量的11%。(3)平均运距分析。公路的客运平均运距从1978年的35km,增加到2007年的56km。货运平均运距从1978年的32km,增加到2007年的69km。分别增长了60%和115%。通过以上对公路运输现代化转型期几个重要指标的定量分析,我们将转型期分为三个阶段。①初长期。这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较快,对公路运输的需求迅速增长,各种交通紧张问题凸现,交通运输系统内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突出的问题除了公路里程仍然不足以满足国民经济的增长需求之外,公路等级低、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所有这些造成了中国公路运输业转型的初长期发展缓慢。②成长期。由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运输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竞争加剧,加速了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国家明确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实现了我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③完善期。14490亿人km,公路货运周转量将达到10687亿吨km;到2021年,公路客运的年周转量将达到28313亿人km,公路货运周转量将达到15946亿吨km;这时的客运市场将进一步饱和,增长速度变慢,远景的市场容量已经基本上等于逻辑上界。

2•3本世纪中叶将实现公路运输高度现代化

到2021年,我国的公路客运和货运周转量几乎均达到上界,因此,从2021年到21世纪中叶,我国公路运输现代化水平将缓慢增长,到2050年将与那时的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3公路发展的规律

3•1发展进程

前面已经将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大致分了三个阶段,也阐述了这三个阶段各自的特征,因此可以刻画出我国公路运输整个发展阶段的曲线。若将公路运输现代化的转型期作更细致的划分,可以看出在公路运输现代化转型阶段,表现出跟整个公路运输发展阶段的自相似性。自相似现象直观的表现为整个时间范围内的结构相似。

3•2发展规律

通过前面对我国的公路发展历史进程和所具备的特有转型期的特征描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公路运输发展规律。第一,公路规模初期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公路的人口密度的增长速度。第二,公路运输的发展一般总是要经历一个人口的增长速度或客货运强度的增长速度高于路网增长速度的阶段。第三,若公路运输适应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基本上就会缓慢增长;若滞后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就会“拖”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即公路现代化是没有止境的。

3•3公路发展的各阶段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 发展 未来 智能

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对比计算机刚开始研制出来的时候,现代计算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根据计算机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展望一下未来人们的生活状态。

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诞生,从此开启了计算机技术的缤纷发展史。自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至今,计算机已经经历了几代的发展,不管是体积、功能还是性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简单介绍如下: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这一阶段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采用电子管元件作基本器件,体积大、耗电量大、速度慢、存储容量小、可靠性差、维护困难且价格昂贵,这一代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这一阶段是由晶体管代替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础器件,在整体性能上,比第一代计算机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程序语言也相应的出现了,这一代计算机被用于科学计算的同时,也开始在数据处理、过程控制方面得到应用。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1)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成为计算机的主要部件,计算机的体积更小,功耗更低,可靠性更高。在软件方面,有了标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和人机会话式的Basic语言,其应用领域也进一步扩大。

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2015)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成功制作并用于计算机硬件生产过程,计算机的体积进一步缩小,性能进一步提高。微型计算机在社会上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几乎所有领域都能看到计算机的“身影”。

现阶段,计算机已经基本普及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而且目前计算机技术基本能满足大众的日常应用需要,但不可反驳的是,计算机技术仍然在以极高的速度进行着更新和发展。

2 现在及未来高新技术

从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当每次电子科技出现重大发展的时候,计算机都会出现跨时代的进步,而现阶段科技在电子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带领下,拥有极快速的发展。可以预料,计算机技术将持续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计算机在性能更加可靠、运算更加快速、携带更加方便的基础上,将逐渐向人性化和智能化发展。目前,可以对计算机技术产生影响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

2.1 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在半导体技术和纳米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等的推动下,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浪潮,其主要趋势为器件尺寸不断缩小、集成度不断提高和新材料的试验及运用等,每个方面都会带给计算机很大的成长空间。

2.2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研究结构尺寸在0.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由于纳米技术会产生不同于原有物质的特殊性能,用纳米材料制作的器材重量更轻、硬度更强、寿命更长、维修费更低、设计更方便,故其对未来计算机的新型材料领域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3 生物工程技术

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它是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技术。随着生物技术的逐渐发展,其对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DNA芯片、分子芯片、蛋白质存储器和基于分子间的核磁共振以及量子力学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量子计算机等等。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都是具有极大潜力的技术学科,二者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必定会将未来计算机技术推动到一个新的高度。

可以预见的是,计算机在各种高科技技术的推动下,将发展成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和工作的工具,而且未来计算机也必定会更加方便人们的使用,体积更小、速度更快、准确性更高、应用形式更加多样化等等将成为计算机发展的必然趋势。

3 未来生活展望

在几十年前,在计算机刚刚出现的一段时间,其对人们的影响只局限于科学研究和数学计算等方面,甚至很多人提起计算机都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但很快,计算机就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现在,计算机已经逐渐融入了很多人的生活,实现了很多以前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脚步从没有停止,在很多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也在不断尝试融入新的元素以达到更优的设计,从而方便人们的使用。

我们可以想象,十几甚至几十年后,计算机将融入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角落。在家里,计算机控制的家用电器可以更加智能化的遥控,不管是休息还是娱乐,不管是锻炼还是和亲朋好友通讯,都能轻松驾驭和管理自己的生活。在工作中,计算机在工作中,各种自动化机器均能在计算机的控制调动下完成指定的工作,更加节约人力物力而且使得工作质量更加可靠有保证。出行时,计算机控制下的交通工具使得行程更加轻松便捷,安全舒适。科研上,计算机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可以更加精确的进行科学计算,或是进行现在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研究,更进一步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不管如何,我们都应该相信,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我们未来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安全便捷。

参考文献

[1]顾华哲.微电子技术在计算机方面的研究和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7):153-153.

[2]胡江奕,鲁兵.生物技术在计算机发展中的作用[A],联合国际计算机会议,2000.

[3]BirdgeRP. Protein-based computers.Scientific American,1995,272(03).

[4]孙凤宏.探索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J].青海统计,2007(11):37-38.

第12篇

[关键词]体验经济;主题公园;经营管理策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6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10-0055-07

主题公园是体验经济大背景下诞生的、以鲜明文化主题为特色的新兴旅游产品。从1955年美国加州迪斯尼乐园正式开园纳客开始,主题公园很快就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在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各地得到了迅速发展。

然而,中国的主题公园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经营管理困境。针对一系列亟待研究和解决的具体问题,中国主题公园的管理者必须紧追体验经济的时代潮流,采取一系列创新型经营策略,才可能在激烈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主题公园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一)主题公园的概念

主题公园一词来自于英语的“Theme Park”。由于主题公园从内容到形式都不断在发展变化,学术界关于主题公园的定义始终未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在主题公园诞生初期,人们多以“人造景观”或“人工景区”等概念来界定这一新兴旅游产品。很显然,这一概念很难将主题公园与传统的人文景观或社区公园区分开来,也无法体现主题公园的本质特征。

一些国外学者在较早的时候就将主题公园的研究重点由“人造的公园”转移到了“独特的主题”上来。如Holloway, J. C认为,主题公园是根据一个特定主题,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动的设置方式,集娱乐、休闲和服务等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而在论证如何区分普通游乐园和主题公园的问题上,Raymond, M. W认为,虽然普通意义上的游乐园也是一种人造娱乐环境,但明显缺少主题性特点以及支持这一主题的要素,从而进一步将“是否有一个特定的主题”作为主题公园的主要判断标准。

国内学者是在1995年以后开始采用从英文著作中直译而来的“主题公园”概念的,强调了“围绕特定主题”这一最明显的特征。保继刚教授认为,“主题公园是一种人造旅游资源,它着重于特别的构思,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创造一系列有特别环境和气氛的项目吸引旅游者。”周向频先生也认为,主题公园最大的特点在于“赋予游乐形式以某种主题,围绕既定主题来营造游乐的内容与形式,园内所有的色彩、造型、植被等都为主题服务”,共同构成游客容易辨认的游园线索。此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则更重视主题公园在满足旅游者多方面需求上的综合性特征。换言之,一个主题公园可以同时提供多种吸引物和服务设施,成为集休闲公园、自然景区、游乐场、博物馆、纪念馆、动(植)物园、体育健身中心等多种设施于一体的多元化大型人工旅游目的地。例如,张广瑞先生就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近年来各娱乐、教育、游览设施功能的趋同,使主题公园、游乐园、休闲中心、博物馆等设施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中外主题公园发展历程与成就

1.世界主题公园发展历程回顾

学术界普遍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主题公园是由沃尔特·迪斯尼先生于1955年7月17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纳海姆建成的迪斯尼乐园。这是迪斯尼卡通产品的一次艺术展示,从米老鼠、唐老鸭的短片卡通人物到白雪公主、仙履奇缘等长篇电影主人公,都以“主题”的形式在园内得到了体现。1971年10月,迪斯尼公司的第二个主题公园——迪斯尼世界在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开门纳客。园内还建有1座体育中心、26个主题酒店、6个高尔夫俱乐部,以及网球场、游泳池、餐厅、购物中心和便捷的交通网络,大大强化了迪斯尼世界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功能。

在美国取得成功后,迪斯尼乐园开始了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扩张,先后有三家迪斯尼乐园建成开业: 日本东京迪斯尼乐园、法国巴黎迪斯尼乐园和中国香港迪斯尼乐园。数据显示,2005年迪斯尼在全球的主题公园共接待了超过6,500万名游客(未统计中国香港迪斯尼乐园),为迪斯尼公司带来的收入超过90亿美元。

迪斯尼公司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他们纷纷开始投资兴建主题公园。1995年,欧洲已经拥有以“欧洲十大主题公园”为代表的51个大型主题公园和45个中等规模主题公园,共接待游客7,200万人次,营业额15亿美元。日本、韩国、新加坡也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兴建了几十个以海洋公园、民俗村、外国村为代表的主题公园。主题公园这一新兴的旅游产品在北美、欧洲、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2.中国主题公园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主题公园的启动和发展是国内旅游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娱乐闲暇时间的增多,为主题公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市场基础。此外,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主题公园的建造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得天独厚的选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