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

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

时间:2023-12-20 11:32: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

第1篇

关键词:碳排放量;环境教育;农村社区;低碳行为

作者简介:路遥(1978-),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村发展、环境教育;

孙艺嘉(1983-),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会计。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3.4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3-117-03

一、项目背景与实验设计

(一)国际趋势推动国家承诺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促使各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减排计划。美国承诺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印度承诺在2020年前将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0%至25%;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二)行为指导促进个体参与

“碳足迹”来源于一个英语单词“Carbon Footprint”,意指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它是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1]。由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监制的个人碳足迹计算器,可以从个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分别进行碳排放计算[2]。

计算碳足迹是评价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碳足迹的运用,将碳足迹衡量的范畴进一步扩展到其他温室气体,即碳足迹是某一产品或服务系统在其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包括个人、组织、部门等在某一活动过程中直接和间接地碳排放总量[3]。如今,各大网站都有碳足迹计算器的介绍应用。

碳足迹的计算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利用生命周期评估法;第二种是通过所使用的能源矿物燃料排放量计算。考虑到在校大学生对于计算方法的理解简易程度以及和周边社区大众对概念的接受程度,项目采用后者进行碳排放量的计算[4]。

(三)实验设计结合环境教育

项目旨在通过在校大学生的同伴教育,进行关于低碳行为的知识传播与行为干预,自发产生减少碳排放量,并对大学周边的农村社区家庭进行环境教育尝试。

图1 运用“碳足迹计算器”技术路线

项目首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不同年级的目标群体差异性和共同特性的分析。具体说来,在校大学生各个年级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差异不大,大学一年级新生,统一住8人间,每天用电时间固定,个人购买电脑人数不多,生活和学习行为尚处于探索阶段,吃、行、用方面的行为尚不稳定;大学二年级至大学四年级三个年级学生住在4人间和6人间,每天用电量不固定(各个宿舍用电量分表有记录),大部分已经购买个人电脑,已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学习圈子。项目预期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涉及碳排放量的行为方面与其它年级学生相比有差异性。项目还预期,在校男、女学生群体在涉及碳排放量计算的行为中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项目分宿舍类型、性别,随机选取共8间宿舍(其中4间为干预组;4间为对照组)的在校大学生作为项目的实验对象,对宿舍成员个体的碳排放数据,连续两周进行记录,统计每周的碳排放量水平,乘以52,得出个人平均年碳排放量。

个人年均碳排放量表示为:

52∑(x1y1+x2y2+x3y3+x4y4+x5y5)+∑(a1b1+a2b2+a3b3+…+an-1bn-1+anbn)+cd

其中,x分别代表食物、肉类、一次性纸碗、烟(包)、公交里程等的一周使用量;Y分别为其所对应的碳排放量的系数;a分别代表除以上几项以外的其它碳排量统计项;b分别为其所对应的碳排放量的系数;c表示每周用电量;d表示每耗1度电其碳排放的系数。

在周边农村社区实施过程中,项目成员尝试计算以家庭为单位的碳排放量的同时,更注重对社区大众的环保宣传和教育。

二、校园“碳足迹计算器”运用与创新

(一)计算公式的跟进运用

碳足迹计算器统计时间是以年为单位,统计内容包括衣、食、住、行、用五大板块,在这些板块下又包括若干方面。项目将“食”板块和“用”板块中的塑料袋、一次性碗筷、“行”板块中的公交车方面按天进行统计,统计时间为一周;耗电量则按周统计;其它则按年分项统计,最后,将不按年统计的内容折算成人均一年的碳排放量,再计算分析结果。

人均每周碳排量表示为:∑(x1y1+x2y2+x3y3+x4y4+x5y5)+cd

根据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整理,形成了“大学生宿舍低碳行为建议”,在全校范围进行宣传推广;在周边农村社区,通过对家庭的碳排放跟踪调查,形成“城郊结合部家庭低碳生活行为建议”;在周边社区小学,项目团队通过与小学生的游戏、图画、日记等形式进行低碳环保教育。

(二)校园宿舍的对比实验

记录第1周结束时,项目组与干预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明确可以降低碳排放的行为,分发环保宣传册,指导学生从生活学习行为的点滴着手降低碳排放量,并以每节省1Kg碳排放量给予10元奖励以期干预组学生的行为有所改变。

对照组则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仍旧按其原来行为进行数据统计。

表1 校园宿舍利用“个人碳足迹计算器”记录 (单位:Kg)

到记录第2周结束时,项目组发现干预组和对照组在个人碳排放量的数据上有明显差别。

数据显示干预组大学一年级男生个人平均减少1.2KG碳排放,其它年级男生个人平均减少1.48KG碳排放;干预组大学一年级女生个人平均减少1.13KG碳排放,其它年级女生个人平均减少1.04KG碳排放;对照组则个人平均减少0.56KG、0.17KG、0.14KG和0.65KG。

(三)实验发现及原因分析

通过两周的记录、干预和分析,项目组在校园宿舍的实验有以下几个有趣的发现:(1)干预组碳排放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下降幅度;(2)同年级男生碳排放量水平低于女生碳排放水平;(3)在校大学生的个人年均碳排放量比中国人均碳排放水平低。

干预组和对照组人均碳排放量都有降低,干预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实验组。干预组人均下降幅度都接近1Kg左右且人年均可减少约60Kg碳排放量,说明干预措施是比较有效的。

对照组下降的排放量有可能来自其它渠道的影响效果,如大众媒体、学校教育和同伴影响等;也不排除在记录期间宿舍的断电停水等外力因素。

男生群体中,低年级同学其碳排放量水平比高年级人均碳排放量少。而通过采取干预措施后,高年级男生人均碳排放量降低幅度接近其一周碳排放量水平的1/8,一年可减少约77Kg的碳排放总量。另外,低年级男生碳排放量下降幅度比同年级女生降低幅度稍大。女生群体中,低年级同学其碳排放量水平较高年级人均碳排放量少。而通过干预措施后,高年级同学人均碳排放量降低幅度比低年级同学少0.1Kg,年均可减少近55Kg的碳排放量。

究其原因,项目组认为对干预组进行小组讨论、分发宣传册、给予经济刺激等手段有利于学生认知、熟悉低碳相关知识,并养成低碳行为习惯。根据宿舍统计数据显现,女性在衣物及日常个人用品上的消耗使得其碳排放量远远高于男性。而在校大学生的集体生活使得其在能源消耗量上大大低于小单位生活的个人或家庭。

三、周边农村社区的干预活动

(一)样本农村社区调查发现

调查发现样本社区L村居民在碳排放行为方面主要有以下表现:(1)家庭塑料袋消耗量在平均每天3-5个;(2)耗电量较大的家庭,其碳排放量也相应较高;(3)拥有私车的家庭,其年均碳排放量较没有私车的家庭高;(4)家庭人均年食用肉类量大,甚至出现有家庭年食用肉类量大于家庭食用粮食量;(5)L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低于中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

项目组分析L村居民的碳排放量较少的原因有:所在地昆明四季平均温度适中,即使在冬季也不必采取特殊取暖措施,节省了能源消耗;昆明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L村每家都安装了太阳能,这一替代能源更是减少了碳排放量;另外,在碳足迹计算器中,家庭装修会产生较大碳排放量,L村是一个老社区,在计算时也就少了因装修而产生的碳排放量。

(二)社区调查推动知识普及

项目组与L村管理环境与教育的负责人协商后,以小学生所在家庭为核心,对社区家庭进行个人年均碳排放量调查。同时,在附近农贸市场,通过展板宣讲、分发环保袋等方式,由针对性地对社区居民进行环保教育宣传。

四、问题与启示

在运用过程中,项目组发现“碳足迹计算器”在统计时的问题,比如生活中的鞋、袜、帽等用品跟“购买衣服件数”内容接近,但如何准确计算成为问题;另外,按照一年为单位计算个人年均碳排放量水平,时间周期较长,在统计执行时可能会造成记录误差。

“碳足迹计算器”是对碳排放的一种量化手段,能够对个人年均碳排放量进行统计,能让大众对碳排放量有更深的认识;使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更能够指导改变行为。对于个人,鼓励建立个人和家庭碳排放量数据库,从身边小事做起降低碳排放量。

参考文献:

[1] 陈靓、姜淑娟.了解低碳从词汇开始[N].深圳晚报,2010-05-07.

[2] 个人碳足迹计算器[ED/OL].2013-02-27.http:///zt/2009/chooseearth/tanzuji.htm

[3] 耿涌、董会娟、郗凤明、刘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足迹研究综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0).

第2篇

【关键词】物流业,能源,碳排放

一、我国物流业碳排放规模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低碳经济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国家重视,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碳排放量,但近年来全球总碳排放量仍然在继续增加,2012年全球碳排放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16亿吨,比2011年增加了1.4%,其中中国2012年的碳排量增加了3亿吨,增排量创下全球最高,而碳排放总量也成为全球碳排量最高的国家,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目前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约为18%,物流业耗能大、碳排放量大,尤其是物流业中的运输成为中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对象。

物流业是一个服务于人类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产业,物流业产出是无形的服务,物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物流活动使物品发生时空位移,物流业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物流活动而消耗能源所导致的碳排放。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在这些活动中,运输和仓储是物流的主要活动,而其它物流活动是一种伴生性、辅活动,因此物流业碳排放量主要为运输、仓储活动消耗能源而产生的碳排放。

目前,由于没有物流业直接碳排放量的监测数据,也没有直接的物流业能耗数据,因此物流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的测算只能通过间接的统计、测算得来。其中物流业能耗数据采用国家统计局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能耗的统计数据来近似替代,把运输、仓储活动中各类能源转化成标准煤乘以相应的碳排放系数加总得出物流业碳排放量,由于物流业能耗主要由运输、仓储活动能耗构成,因此此种替代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近似计算1995年、2011年物流业碳排放量,我国物流业2011年碳总排放量约为16497.54万吨,比1995的3539.63万吨年增加了将近13万吨,物流业碳排放规模大,增速快。

二、物流业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依据三次产业分类法,产业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即使经济总量一定,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也会导致物流服务需求量和服务结构上的差异,因为各次产业、各种产品存在着各自的物流服务需求特点,而不同的物流形式都有它适合的对象与优势范围,这样产业结构因素就会对物流服务需求结构和量产生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后,其产品构成也随之变化,产品构成的变化导致物流服务需求量和结构的变化。

相对来说,农业物流服务需求具有运输、仓储服务需求量大、物流作业难度大、需求季节性强、要求高等特点;工业物流服务需求具有随工业化阶段的变化而快速变化的特点,但对目前像中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而言,工业物流服务需求量大;扣除物流业以外的第三产业由于产出大多数是无形的服务,不存在对第三产业产出的运输和仓储服务需求,但第三产业的供应物流和服务过程物流需求是存在的。

2、物流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物流运行模式

①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

物流业是个规模经济明显的行业,一般而言,作业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一个国家第三方物流所占比例影响着一个国家单位GDP所耗费的物流量继而响总碳排放量。

第三方物流是指非物流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执行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如果企业自办物流所占比重高,每个企业会拥有一些物流资源,为自己提供大部分物流服务,这样的物流运作模式相对而言物流规模小、物流资源利用率低、空载率高、物流服务浪费普遍存在。当一个国家中的大多数企业把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第三物流公司的时候,这些专业化的物流公司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的物流作业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减少浪费,从而使得单位GDP所需物流服务量下降,物流业碳排放量下降。

②运输方式结构。

运输的基本方式括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和管道运输五种。五种基本运输方式的每单位货物周转量(吨公里)碳排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航空、公路、管道、铁路和水运。有研究数据表明,在五种基本运输方式中,铁路和水运是低碳环保的运输方式,每吨公里货运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强度,公路是铁路的10倍左右,其成本也在10倍以上,更是远高于水运。一定的货运总量可以通过不同的运输方式来完成,而不同的运输方式单位货物周转量(吨公里)碳排放量差异较大,所以运输方式结构是影响物流业碳排放量重要因素之一。

③物流设备、设施。

大多数物流活动需要借助于物流设备、设施来完成,而在使用物流设备、设施的时候的,单位物流量的耗能量和碳排放量取决于使用物流设备、设施的使用程度和设备、设施本身的碳排放效率。

总体上看,物流业碳排放量与物流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成倒U形结构。在物流作业自动化、机械化程度很低的时候,物流作业活动使用的物流设备、设施较少,主要借助于劳动力的体力劳动来完成,此时物流业碳排放量低。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大,物流服务需求量增大,人们更加关注物流作业效率,物流作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提高,物流作业活动使用较多的物流设备、设施,物流业能耗和碳排放量也快速增大。而当物流业碳排放到达一个较高点的时候,碳排放成为注关重点,使用高效率、低能耗的物流设备、设施又显得极为必要了,于是物流业碳排放量随着物流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反而逐渐降低。

3、能耗结构

各种能源碳排放系数和标准煤这算系数不一样,释放同样单位的热量,各种能源碳排放量不一样,如以煤、石油,天然气相比较而言,释放同样的热量,排放的碳以煤最多,石油次之, 天然气最少,因此在各种能源排放系数和折算系数确定的情况下,能源消耗结构直接影响物流业碳排放量。

三、发展低碳物流业对策

1.缩短区域物流业发展差距,提升落后地区物流业碳排放效率

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物流业发展水平也越高,碳排放效率也越高,尽管东部地区物流业碳排放总量高,但其单位GDP物流碳排放低,而经济落后地区单位GDP物流碳排放则高,我国物流业这种不平衡发展模式,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影响了我国物流业低碳化发展,因此必须强区域间的物流交流与合作,缩短区域物流发展差距。作为政府来说主要加强落后地区的公共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铁路和道路的修建,在全国建立一个庞大的道路网络,分布到各个地区;加强各区域之间减排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对于需要提高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重点区域,如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政府应给予企业资金、技术等各方面支持,推动其节能工作的开展。

2.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物流业碳排放量

在三个产业中,第二产业碳排放系数最大,从2000年与2011年的产业比重来看,十二年来我国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大体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率不断下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率逐步增加,但处于主导地位的仍是第二产业。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粗放的发展模式,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及各产业内部结构比例仍需调整,虽然各产业物流业碳排放效率都有提高,但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依然较低,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各产业对物流业碳排放影响最小的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将会是助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服务行业,它对物流业碳排放的影响极小,而且它可以大大提高就业机会,可以为国家的GDP做出重大贡献,降低碳排放量。

我国工业强而不大,碳排放效率低,因此对我国工业实现升级,由工业大国变为工业强国,占据制造业高附加值低,将会降低物流作业量,工业产值增长,服务于工业的物流量有可能还会下降,从而相应的工业物流碳排放增量低于工业产值增速甚而工业物流碳排放也许会下降。

3. 优化能源结构,降低高碳排放能源的使用,放推广清洁能源

一方面,继续降低物流业碳排放系数大的能源消耗,改变物流产业至今仍以煤油、汽油、 柴油和燃料油作为主要能源的局面,提高物流业天然气、电力能耗比重,另一方面要开发利用新的低碳排放能源,如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采用新能源物流设备、设施,如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和利用,电动叉车对内燃叉车的替换等。

4.提升物流运作效率,降低单位物流作业量碳排放

(1)建立相关物流碳排放量标准和节能减排激励机制。

确定物流业节能减排目标,核定物流活动主体或者单位物流作业量碳排放标准,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建立相应的激励惩罚机制,推动企业切实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也可考虑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物流企业认证体系,依托专业的第三方认证和评级机构或物流行业协会对物流活动主体进行低碳化认证和评级,推动企业物流作业低碳化的实现。

(2)合理化运输方式结构,加大低碳技术在物流运输的应用。

国际经验表明,货运总量主要决定于经济总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货运总量还会增加,在不能控制货运总量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化运输方式结构来降低物流业碳排放是一条重要途径。首先,水运和铁路运输应该特别推广,因为水运、铁路货运是所有运输方式之中比较节能也是碳排放量较低的,在我国,合理化运输方式结构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其次,通过创新型的运输方式和多种运输方式联合运输的发展,提高货运速度和运输效率。其三,我们应该积极推进低碳车辆运输,尽可能使用低碳环保的新型能源。

(3)发展社会化物流,提高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

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的提高将有助于物流作业的进一步规模化,专业化,而这种规模化、专业化是现代物流的基础和提高物流效率的前提,通过提高物流规模化、专业化,提高物流设备设施的利用效率,避免无效物流活动和重复物流活动。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是比较低的,因此,通过提升第三方物流比重提升物流效率降低单位物流量碳排放有较大的空间。

(4)推广与倡导低碳理念,引导企业自身物流行为低碳化。

在补偿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减排行为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因此企业减排的动力不足,可以补贴或其他税收优惠政策来纠正这种由于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此外,要通过大力倡导和推广低碳环保意识来使企业物流行为自觉符合社会需要和低碳需要。

参考文献:

[1]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58-161.

[2]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5):88—90.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技术;建筑技术;定量计算

1、引言

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工业化国家应采用尽可能降低CO2排放的生产技术,在谋求经济的发展,同时保护全球的生态环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臭氧等具有吸收太阳辐射热,同时又阻止地球向外层辐射散热,使得大气低层具有自然温室效应。当CO2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升高,便会造成吸收太阳辐射热增加,而地球向外辐射散热减少,导致全球变暖。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陆面积减少,海岸后退,引起港口、航道的回淤、湿地和河口冲击平原被淹没,将给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此外全球变暖还会引起温度带向高纬度移动,使一些地带生态发生变化,以及一些传染性疾病增加和大气臭氧层耗损增加。

中国政府2008年10月29日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近百年来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0毫米。如2007年广东省气象局首次的《广东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预测,在未来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广东的CO2 等温室气体排放可能加倍,未来海平面可能上升30厘米(从历史最位起算),其影响区域和后果都十分严重。

中国是最早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之一,由于目前尚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尚没有承担减排义务。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日益彰显,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减少温室气体排量,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

2、建筑节能减排

各行各业实现节能减排,开发低碳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目前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是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也是发展低碳建筑经济的重点之一。

建筑节能减排涉及到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围护结构、采暖空调系统设计、照明系统等多个专业领域。当前工程上已开展多种途径的建筑节能工作,包括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节能技术;太阳能及风能利用;供热供冷节约用能;加强节能科学管理等等,在节能减碳排放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笔者感到当前这些主要还是“显性”的节能减碳工作,如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更多考虑的是建筑在使用期间降低空调制冷和供热采暖的能耗,这些工作尚未考虑项目实体的建造需要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和能源,建筑材料的采集、加工过程及运输能源的消耗将排放大量CO2等温室气体,对这部分潜在的、内含的碳排放同样应采取低碳排放措施,这种低碳排放措施姑且称之为“隐性”减碳措施。就此意义而言,建筑低碳技术不仅要考虑 “显性”的低碳排放技术措施,而且还要考虑“隐性”的低碳技术措施。

3、低碳建筑技术

从低碳建筑技术角度,对建筑物消耗的大量各种材料、构配件,在建筑设计、施工中应精心考虑,认真比较选择碳排放低的材料和构配件。

3.1 结构设计的低碳技术

本论文选用某化工厂一栋五层框架结构的工业厂房的底层结构作为实际计算案例,在满足同样的结构荷载及抗震等设计要求前提下,通过PKPM结构设计软件分别选用C40与C50混凝土进行设计对比。在保持柱内钢筋不变的情况下,把混凝土等级由C40提高到C50,柱子截面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大部分柱子的截面边长减少50mm。

用于本文研究的混凝土配合比如表1所示。水泥生产的CO2排放量为1041.6kg CO2/t 。根据武汉市建筑材料采购的调查结果,混凝土搅拌站所用水泥的运输距离为50km~200km,为了方便计算,假设水泥的运输距离为100km,砂、碎石的运输距离为50km,混凝土从混凝土搅拌站到工程现场的运输距离为50km;根据文献,砂、碎石的生产能耗按13.89kw·h/t计算,混凝土搅拌耗电量为2kw·h/m3计算。所有材料的运输均采用5t卡车运输,公路运输及电力生产中的CO2排放量参考文献。应用生命周期评价中的清单分析两种强度等级下1m3混凝土的CO2排放量计算如表2所示。

经计算可得,底层结构的柱为C40混凝土时,混凝土用量为30.996m3,CO2排放量为15994kg;而采用C50混凝土时,混凝土用量为25.389m3,CO2排放量为15193kg,混凝土用量减少了5.607m3,用量减少率为18.1%;CO2排放量减少了801kg,减少率为5.0%。通过提高混凝土等级,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混凝土用量和CO2排放量。因此,在保证结构安全和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应该优先选用高强度混凝土。

3.2 建筑材料的低碳技术

建筑(构件)制品可以选择不同的建筑材料来制作,不同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中的“隐性”CO2排放量却大不相同。本文运用美国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开发的BEES评价软件来计算各种建筑材料的“隐性”CO2影响。BEES(Building for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BEES)是一种建筑的环境及经济可持续性综合评价软件,并得到了美国环境保护协会和美国政府的支持,采用全寿命周期分析法(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对建筑材料的环境性能进行定量评价。

3.2.1 铝合金幕墙与墙体涂料的对比

本文对某大学餐厅工程的铝合金玻璃幕墙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将其替换为普通墙体涂料的CO2排放量的差异。

利用BEES软件计算出1 m2的铝合金玻璃幕墙及普通墙体涂料的“隐性”CO2排放量。为了计算方便,假定两种材料的运输距离都为200 km,使用寿命为50年,则两者的CO2排放量如下:

因此,铝合金玻璃幕墙的CO2排放量远远大于普通墙体涂料。该餐厅工程中的铝合金玻璃幕墙总工程量为2 519 m2,如果将其改为普通墙体涂料,则将减排3 4476 kgCO2,减少率为85%,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3.2.2 室内地面装饰材料

地面装饰材料是住宅装修中消耗量和总造价都很大的装修材料,因此材料的选择与“隐性”CO2排放量及室内环境质量都有密切的联系。本文选择几种常见的室内地面装饰材料,利用BEES软件分别计算50年寿命期内1 m2装饰材料的“隐性”CO2排放量。为了计算方便,假定楼地面装饰材料的运输距离都为400 km,使用寿命为50年,则它们的CO2排放量如下:

中可以明显看出木地板在减碳性能上的优越性,而其他性质的装饰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内都排放了较多的CO2,动物附属品的装饰材料最严重,因此在当地森林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优先选择木材的装饰材料。

4、结论

本文对低碳经济及低碳建筑技术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低碳建筑技术措施。在满足同样的结构荷载及抗震等设计要求前提下,将C40混凝为C50混凝土,结构的“隐性”CO2排放量大约将减少5%;相同建筑面积的铝合金玻璃幕墙的全生命周期CO2排放量仅为墙体涂料的15%;木地板比其他性质的室内地面装饰材料的“隐性”CO2排放量要小的多。以上措施和计算结果可为建筑的节能减排及低碳建筑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M], London: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2] Chris H. Priorities for a low-carbon economy. New Economy, 2002, 9(1):11-15.

3] Composing team for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of Guangdong.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of Guangdong (Selection) [J]. Guangdong Meteorology, 2007, 29(3):1-7(in Chinese).广东省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编制课题组. 广东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节选) [J].广东气象,2007,29(3):1-7.

[4] Barbara C. Lippiatt. Building for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Technical Manual and User Guide [EB/OL]. 2007 Aug 20. [cited 2009 Mar 20] ..

第4篇

【关键词】温室气体;低碳;污水系统;碳尺;节能减排;

前言

开展污水和污泥处理系统低碳技术研究, 目的是在我国污水处理工作向中小城镇快速推进时, 在排水规划、工艺技术选择方面, 不仅仅关注工程造价, 也不仅仅采取包含运行费用后的全寿命方案比较, 而应在更高层次上关注低碳技术的研发。近期应特别关注污水系统碳排放指标研究, 在方案选择中注重污水输送、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的全过程整体性考虑; 注重分析污水输送的方式, 工艺技术的原位排放和异位排放, 污泥处理过程的能源资源回收;注重分析低碳运行指标; 采用碳尺进行方案比较, 推动我国低碳污水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使城镇污水系统的建设运行实现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目标。

一、污水输送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分析

在污水输送过程中, 温室气体的直接排放主要途径是排水管道厌氧环境产生 CH4, 间接排放则包括污水提升所用电耗等。有研究表明, 污水在压力管道中停留的时间越长, 产生的 CH4 量越大, 管道的管径越大, 产生的 CH4量越大,压力管道中的 CH4浓度接近甚至超过标准状态下CH4的饱和浓度 22mg/ L, 这些溶解于污水中的 CH4, 通过放气阀、有压流转换为重力流或者进入污水处理厂后, 释放到空气中。

二、污水、污泥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1、温室气体排放途径。污水处理是温室气体的主要分散排放源之一。就污染物去除过程而言, 主要产生 CO2、CH 4 和 N2 O, 对能量供给过程来说, 发电、燃料生产会排放 CO2。按照温室气体产生位置划分, 污水处理的温室气体可分为原位排放和异位排放两种类型。原位排放是指污水和污泥处理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 异位排放主要是指污水处理厂现场消耗的电能、燃料和化学物质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 除此以外, 还包括尾水排放至自然水体中污染物降解产生的温室气体, 以及污泥运输和处置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但因缺乏 N2O 排放的准确数据, 现有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研究主要集中在 CO2和 CH4排放方面。

2、污水处理过程温室气体的排放。污水处理过程涉及到的温室气体产生环节较多,需要限定的边界条件也很多。对好氧工艺而言, 其碳排放量与工艺泥龄和进水 BODu浓度均呈正相关。比较好氧和厌氧工艺, 在进水 BODu浓度小于 300 mg/ L 时,由于厌氧工艺可回收利用的 CH4对碳排放的削减不足以抵消其处理出水中溶解的 CH4 量, 此时, 三种好氧工艺的碳排放量均低于厌氧工艺。当进水BODu 浓度超过 300 mg / L , 厌氧工艺通过回收沼气, 一方面可减少 CH4排放, 另一方面降低化石燃料消耗, 使处理过程的碳排放少于好氧工艺, 此时,进水 BODu越高, 厌氧工艺的优势越明显。

3、污泥处理过程温室气体的排放。污水中的有机碳有相当部分转移到污泥中, 计算和评估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已成为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污水处理厂削减碳排放和评价项目长期可持续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力浓缩、气浮浓缩和离心浓缩 3 种浓缩工艺中, 离心浓缩的碳排放量最大, 气浮浓缩次之, 重力浓缩最少; 通过回收厌氧消化过程产生的沼气, 厌氧消化反而降低了碳排放量; 在板框压滤、离心脱水和带式压滤等 3 种机械脱水技术中, 碳排放总量从高到低次序依次为: 带式压滤板、离心脱水和板框压滤; 对焚烧/ 熔融技术来说, 沸腾炉的碳排放量最高, 流化炉次之, 熔融最低。由此可见,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的沼气回收对减少污泥处理处置过程的碳排放量贡献较大。

三、温室气体减排途径分析研究

1、树立低碳规划理念。污水系统规划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科学选择排水体制和处理模式, 实际规划中应在综合考虑城市规模和布局、受纳水置、环境容量等因素的基础上, 评估不同方案并统筹考虑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资源利用的方向和规模。显然, 就污水收集系统而言, 采用分散处理的方案, 既有利于污水的再生回用, 又可降低污水长距离输送过程中的能耗和 CH4排放。

2、选择低碳水处理技术。(1)选择生物处理降低药剂用量。在污水生物处理中, 药剂消耗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超过污水处理厂排放总量的 50% , 是生物处理原位排放量的 2倍, 是电力消耗排放量的 4 倍。而化学处理往往需要消耗比生物处理更多的药剂, 药剂制备和运输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更多, 因此, 生物处理比化学处理更低碳。(2)选择节碳工艺减少外加碳源。选择节碳工艺, 避免外加碳源, 是减少生物处理过程碳排放的关键。短程硝化反硝化和反硝化脱氮除磷技术是两种广受关注的节碳工艺。短程硝化反硝化是通过创造亚硝酸菌优势生长条件, 将氨氮氧化稳定控制在亚硝化阶段, 使亚硝酸盐氮成为硝化的终产物和反硝化的电子受体,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可节约 25%左右的需氧量和 40%左右的碳源, 减少 50%左右的污泥量; 反硝化脱氮除磷是利用反硝化聚磷菌在缺氧状态下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 同时完成过量吸磷和反硝化脱氮过程, 可节省 30%左右的需氧量和 50%左右的碳源, 减少 50%左右的污泥产量。(3)高浓度污水可选择厌氧工艺。污水厌氧反应产生 CH4的量随着进水有机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污水浓度越高, 采用厌氧处理所回收的沼气越多, 经过收集利用后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越大,当减碳量足以抵消厌氧处理出水中溶解的 CH4量时, 厌氧处理技术较好氧技术更低碳。

3、关注污泥处理处置能源回收。(1)选择厌氧消化回收能源。在污泥处理方面, 厌氧消化是一种较为低碳的污泥处理技术, 在生物降解有机物质的同时回收沼气, 实现污泥能源回收。沼气可以用于发电和加热, 沼气发电可补充污水处理厂 20%~ 30% 的电耗, 发电过程还可从内燃机热回收系统回收 40%~ 50% 的能量。(2)避免污泥填埋降低碳排放量。污泥填埋不仅占用大面积土地, 且填埋过程会产生大量无法有效收集的 CH4, 在污泥处置中属于高碳排放工艺。因此, 在工艺选择时应避免采用填埋。

4、加强低碳运行措施。(1)提高收集输送系统的有效性。排水管道的作用是将污染物输送至污水处理厂, 因此必须提高输送系统的效率。管道淤积将增加 CH4的产生, 而管道渗漏将影响污水管道的污染物输送能力。因此, 建立日常养护制度, 借鉴国外先进养护技术和修复技术, 减少管道污染物沉积量和渗漏量是污水收集系统低碳运行的关键。(2)改善曝气处理过程的精确性。污水处理厂的各种能耗中, 曝气系统日常运行的能量消耗中占40% ~ 50% , 曝气系统的节能效果直接决定污水处理厂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精确曝气系统是对污水处理过程的精细化控制, 能够实现按需曝气、降低电能消耗、稳定生化环境等功能。以上海桃浦污水处理厂为例, 通过在 3 组生化处理单元中, 选择一组作为试验池(2 万 m3/ d)进行精确曝气控制试验, 连续监测数据表明, 曝气量可节约 30. 51% 左右。

第5篇

所谓的共同配送就是指几个企业联合起来共同找到一个第三方物流承运公司,来帮助企业承担一部分的运输流程。共同配送有很多优势,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可以降低运输重复率,在某种程度上大大的提升运输效率。也可以降低运输的次数和运输的碳排放量。然而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共同配送也可以节省企业自身的经济,减少在运输方面的投资。

2.3发展先进的运输方式

降低碳排放量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甩挂式运输,甩挂式运输可以有效地提高运输过程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避免出现一些车辆车驾驶和无效运输等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滚装运输以及集装箱运输,这两种运输形式也是较为先进的运输方式,无论是对于环境低碳的保护还是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性意义。另外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运输设备来计算BP碳排放,进而做出正确的碳排放指导和控制。

2.4针对运输设备进行有效改进

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很多运输设备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存在,这些能源在实际的消耗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此可以降低运输设备的碳排放量。现如今运输所导致的汽油和柴油消耗较大,碳排放量较高,而发动机是目前较好的运输设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碳排放量较大等问题。

3.企业内部管理和建设方面的策略

3.1提高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水平

现如今各个企业的发展已经逐渐朝着信息化、科技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一些物流企业来说,只有不断地加强企业内部信息的完善程度,做好管理工作,才能够让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更新信息。这将会有利于企业内部员工的发展。实际上减少成本和低碳消耗,对于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2提高驾驶员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在物流的运输过程中,驾驶员是物流运输企业的一个关键核心力量,其所运输大的设备很大一部分都需要驾驶员来进行操控,所有的驾驶行程和驾驶方式都将决定于驾驶员。如果驾驶员能够保持一个正确的态度去行驶,在行驶过程中避免一些错误的操作,那么将会在一定程度降低碳排放量的产生。只有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的基本素质,才能够为低碳环境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第6篇

关键词:低碳;环保;城市规划;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ue to climate change caused by the impact of human lif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pparent, leading to a global temperature increase year after year, the key factor is the large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After the relevant organiza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show that carbon emiss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shaping the environmental low-carbon city is the first appropriate option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global temperature increase. At present,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ncrease year by year, their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environmental issues has developed into a widespread concern about the hot issues.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China is an important stage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due to faster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making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was a growing trend, to ensure that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uccessfully, do a good job in low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arb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Key words: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rban planning; urba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明显,温室效应日剧严重,由此引出的节能减排,低碳生活问题已经受到热议。城市减排是全球实现碳减排的关键点,城市管理建设的根本依据就是城市规划,因此,城市规划发展担负着有效构建低碳节能城市的重任。因此,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发展进程中,要通过构建相关的规划理论基础以及定位城市发展方向来实施相应的城市发展规划措施,真正实现低碳城市的优化建设。

1.我国城市碳排放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程迅猛发展的趋势,据相关数据可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速度是与自身的经济增长相辅相成的,随之而来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逐年增多,在零二年至零七年间,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较之前来说翻了一番,是居二氧化碳排放量首位的国家。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有效进行,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有快速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GDP在2000年的人均GDP基础上会翻两番,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国需要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与此同时,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来说会在其基础上增长百分之六十之多。

2.实现低碳城市规划发展的相关措施

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大背景下,催生了规划发展低碳城市的相关必要性。构建的低碳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城市建设朝着实现生态环境的节能与改善的方向发展,真正做到城市发展进程的能耗低、排放少、高能高校运行模式的实现,从而有效完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1由整体角度出发来进行低碳城市规划发展模式的具体寻求

在城市整体的角度来看,需要将低碳城市空间模式的具体寻求作为一项关键的实际研究方向。根据有关数据表明,城市空间以及碳排放总是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必要的相关性。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相应研究得知,随着城区人口密度的逐步增长以及城市空间规模的密集发展,相应的消耗汽油量也显著降低了,从而使得城市碳排放量实现有效降低。由此可知,可以将紧凑型密集式多元化相关城市形态的生成以及对城市相应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健康的城市生态网络的构建是被作为低碳城市规划发展的相关重要方向。因此,在城市规划时,要真正从城市形态与空间整体角度,寻求有利于向低碳城市模式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及带状城市规划研究,避免城市无序向外扩张,带来系列城市问题。

人口密度

2.2由土地利用以及交通角度出发实现低碳城市的实际规划发展

由于城市土地的实际利用的优化组织构建是直接对城市的实际交通需求以及相应的碳排放量产生影响的,所以,可以知道城市碳排放总量的多少直接与土地利用模式和交通方式的选择是存在密切关系的。比如,有的城市所采用的土地高密度混合利用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汽车的实际使用率,突出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公共交通、慢速交通的相应优势,最终实现城市碳排放量有效降低,这点就充分说明了城市交通出行距离是与城市密度成正比关系的。目前,针对集约式的土地利用以及公共交通的实际发展是大部分国际生态城市所采用的具体规划发展模式。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发展进程中,有必要从相应的土地利用以及交通模式的实际角度,有效开展城市交通以及土地的一体化规划活动,实现低碳节能环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密度

2.3有效进行低碳城市规划发展评价

在城市规划发展进程中所进行的评价低碳城市行为是一项关键性的基础工作。在实施评价的时候,要同时兼顾社会、环境、资源、经济等要素以及城市低碳循环发展两个方面。实施城市规划发展评价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具体工作。因此,要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角度来构建相应的低碳城市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评价范围、城市规划发展效能体现以及反馈体系三个方面。通过构建相应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评价体系,加快低碳城市的建设步伐。

低碳城市评价体系框架

综上可知,实现城市的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为了确保城市走到发展的前列,使得真正实现低碳环保,更加适宜人类居住,要从根本上进行低碳城市规划发展,完善城市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何建坤,刘滨.我国减缓碳排放的近期形势与远期趋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03)

第7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碳排放;动态效应

中图分类号 F205;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5-0143-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50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攀升,国内企业也在发展壮大后积极寻求海外市场,对外直接投资也在逐步增加。与此同时,我国能源资源过度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大量增加等环境问题也日益加剧。究其原因,不仅与我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有关,还与国际贸易和投资引发的转移性因素有关。国际能源署2008年的研究报告认为,2004年中国CO2排放总量的34%源于为生产满足国际市场消费的产品[1]。因此,进一步分析碳排放的国际影响因素,研究开放经济下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对外直接投资(OFDI)以及进出口贸易影响碳排放的方向和程度,对我国实现“十二五”经济转型目标、兑现2020年碳减排承诺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贸易与投资是影响区域与全球碳排放的重要因素。理论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并且可以区分为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及结构效应三个方面。而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碳排放则会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因为无论是国内发展成熟的边际产业,还是由于国内环境保护标准较高而导致对外转移的高碳排放产业,都可以大大减少国内的碳排放,从而改善环境质量。此外,技术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由于存在反向技术外溢效应,对降低母国碳排放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1.1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对FDI 影响东道国CO2排放的研究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分析思路,一是基于验证“污染天堂假说”存在性的思路,即考察FDI 是否向东道国转移了污染密集产业进而导致当地碳排放的增加。Baumol[2]的理论分析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自愿实施较低的环境标准,那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东道国将会变成世界污染的集中地。在实证方面,Jorgenson[3]等利用39个不发达国家1975-2000 年的面板数据对FDI 与东道国碳排放的关系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证实FDI 对不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二是基于验证“波特假说”存在性的思路,即考察FDI是否通过技术溢出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进而导致当地碳排放水平的下降,结论是FDI不仅有益于一国的技术进步,而且通过引进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从而提高一国的环境福利。这方面的代表作有Eskeland和Harrison[4]的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对贸易自由化影响碳排放的研究相对较早。Copland和Taylor[5]运用贸易模型进行了分析,结论是贸易自由化减轻了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Machado,Schaeffer和Wbrrell[6]对巴西的国际贸易对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5年巴西出口的非能源产品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明显大于进口,每单位产值出口商品比进口商品平均多消耗40%的能源和多产生56%的碳排放。

1.2 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也重点就FDI对碳排放的负面及正面效应进行了研究。吴献金、肖邵方[7]使用1999-2009年的面板数据探讨FDI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发现FDI对我国碳排放产生了消极的规模和结构效应,积极的技术效应。李子豪、刘辉煌[8]分别使用反映地区碳排放水平的绝对和相对指标实证检验了FDI通过技术渠道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FDI对中国碳排放的积极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性,滞后一期的FDI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在国际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方面,国内也有大量的研究文献,其观点也基本一致:国际贸易加剧了我国碳排放。孙小羽和臧新[9]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出口贸易,中国正承载着越来越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许广月和宋德勇[10]实证分析了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出口贸易是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综上所述,以上关于贸易、投资与碳排放的文献中,由于研究对象、采用的数据和模型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大多从进、出口贸易或者FDI单一视角研究对环境的影响,少有文献区分不同区域并重点研究OFDI的碳排放影响,至于将进口贸易、出口贸易、FDI、OFDI联系在一起,综合考虑这四大因素对国内碳排放的动态影响更是很少[11]。因此,本文将运用SYS-GMM面板模型,利用我国30个省市2003-2009年的对外贸易、FDI、OFDI数据,从东、中、西部地区实证研究国际转移性因素与碳排放的关系,以期探讨我国对外贸易、国际投资与碳排放的动态关系,从而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开放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用的政策参考。

2 我国CO2排放现状研究

由于目前中国没有省一级CO2排放量的直接监测数据,因此,正确估算我国的碳排放数据是本文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燃烧[12],因此本文根据各省市一次能源消费量及其碳排放系数进行CO2排放量的测算。具体采用煤炭、原油、天然气这三种最主要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P乘以各自的碳排放系数η,计算如式(1):

Yit=∑3[]j=1Pijtηj(1)

式中,Yit为i省第t年的CO2排放总量;Pijt为i省第t年第j种能源消费量;ηj为第j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由于原始统计数据中各种能源的消费均为实物统计量,因此必须转换为标准统计量才能应用式(1)进行碳排放量测算。2010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给出了具体的换算方法。同时,由于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对CO2排放量计算影响很大,为权威起见,我们同样采用2010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0》中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煤炭0.747 6 t碳/ t标准煤、天然气0.447 9 t碳/ t标准煤、原油0.585 4 t碳/ t标准煤。。表1显示了我们测算的2003-2009年各省市CO2排放量。

根据表1 2003-2009年东中西部地区CO2排放量绘制成图1。可以看出,全国三大地区的CO2排放量都呈持续增长态势。究其原因,现有诸多文献都将其与经济发达程度、经济开放度联系起来。具体分析可以发现,东部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经济开放度最高,因此,CO2的绝对排放量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始终占据全国最主要地位。但是,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其CO2的排放量也在相应增长。事实上,2003-2009年西部地区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率为12.06%,高于东部地区的10.13%以及中部地区的905%。

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由于现有资料中数据的缺失,故未包括。下同。限于篇幅,表中只给出了单数年份的碳排放量数据。

通过上述简单对比分析不难发现,我国CO2排放量的逐年增加与开放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但进口贸易、出口贸易、FDI及OFDI这四大开放性经济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具体如何,则需通过下文进行实证检验。

3 我国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动态碳排放效应

3.1 模型设定

由于碳排放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上期的碳排放量对当期碳排放量产生影响,且上期的对外贸易、FDI与OFDI都将影响当期碳排放量,因而引入滞后因变量更符合理论与现实, 结合本文需要,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下标i指各省份(i=1,2……30),t指年份(t=2003,2004……2009);Y表示碳排放量,E表示该地区出口到国外贸易额,I表示该地区从国外进口贸易额,F代表该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从1979年开始计算累计额,O代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υi所度量的为个体差异;εit为随机扰动项。E、I、F数据均以1990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做了调整。

现有文献指出,资本投资、人口总额等变量对碳排放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本文将这些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其中,资本投资Z用各省市资本形成总额来表示;人口总额N为各省市人口总数。除了各省市对外直接投资额F来源于《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外,其余数据均来自于2004-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为了消除变量的异方差性,本文将模型中的绝对数指标均取对数。

3.2 实证结果分析

上述模型,即式(2)是一个动态面板模型。由于回归方程中因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自变量,从而导致自变量与误差项相关,即模型的自变量具有内生性。因此,如果应用标准的随机效应或固定效应对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估计,将导致参数估计的有偏性和非一致性。针对这一问题,Arellano和Bover以及Blundell和Bond提出了系统广义矩(System GMM)估计法。系统广义矩估计能同时利用差分和水平方程中的信息,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参数估计的有偏和非一致性问题。因此,本文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

利用Stata12统计软件包,采用Stata官方网站提供的xtdpdsys命令执行本文的系统广义矩估计。从回归检验统计量来看,系数联合显著性的Wald检验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Sargan检验结果说明工具变量是有效的,即工具变量和误差项不相关;AR(2)检验说明一阶差分后的残差不存在二阶自相关,即模型的设定是合理的。估计结果见表2。

注:Y、E、I、F、O分别表示碳排放量、出口额、进口额、外商直接投资额、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对数值,lag_表示滞后一期值,lag2_表示滞后二期值。AR(2)接受表示序列存在二阶相关性。萨甘检验用以判断变量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接受原假设,说明整体工具有效。限于篇幅,表中未显示常数项、人口、资本的结果。*[KG-*2]*[KG-*2]*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KG-*2]*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下同。

从表2可以清楚地看到:碳排放量的一期滞后值对当期碳排放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弹性系数达到0.89,该模型动态性显著。这一结果说明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惯性,同时也说明前一期碳排放会加重当期碳排放量。

出口额及其滞后一期值对碳排放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其滞后二期值却抑制了碳排放。大量的出口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品(冶金、化工、皮革、造纸等),会造成CO2排放量迅速增加,因此出口额的当期值及滞后一期值对碳排放增加具有较大影响。出口额的增加将提高政府收入,政府有更充裕的财政资本来治理环境问题、加强对低碳环境的建设,此即贸易对环境的的规模效应;同时国内企业为满足外国的低碳贸易标准而改进生产技术,这种贸易对环境的技术效应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低碳经济措施的有效运行,这些具有时间滞后性,其效用在滞后二期较明显。

进口额当期及其滞后一期值减少了碳排放量,但其滞后二期值对碳环境有恶化作用。由于一部分产品从国外进口,并没有消耗国内自然资源,碳排放量必然会相应减少。进口额的增加会减少净出口总值,降低了财政收入,因而政府投资到低碳事业的资金也会相应较少,因此滞后二期的进口额对国内碳环境的改善具有负面效应。

当期及滞后一期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对碳环境具有恶化作用,其滞后二期值却对低碳事业有促进作用,且系数都较大。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特别是国外高碳产业的转移,加大了环境和资源的承受力度,造成了当期碳排放量的增加;但是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技术效应的外溢使得部分企业提升了生产工艺技术,降低了能源消耗强度,更新了治理污染的技术;同时本土企业为应对外资进入的竞争压力,会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加大R&D投入开发新技术或者主动模仿FDI企业的生产技术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这些都改善了国内的碳环境。但是这种技术外溢作用需要时间,因此体现了一定的滞后性。这说明FDI对我国碳排放表现出一定的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伴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加,碳排放量增加,但随着技术的改进,污染程度下降。

对外直接投资其滞后一期、二期值均为负,即对外直接投资对CO2排放量有积极效应,当OFDI增加时,将会降低CO2排放量,这与理论分析是相符合的。

4 结论及扩展分析

本文运用SYS-GMM估计方法,对我国开放经济的贸易、投资因素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联进行实证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1)全国模型的碳排放一期正动态性均很显著,这表明前一期的碳排放会对当期的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

(2)全国模型中当期出口贸易及滞后一期值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滞后二期的出口贸易值却对低碳环境的建设和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口贸易的碳排放效应与出口情况则相反。

(3)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碳环境具有短期的消极影响,具体体现在当期及滞后一期外商直接投资扩大的同时,CO2排放量也相应增加。而当引入外资后也同时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设备,技术的外溢性将滞后地改善我国碳环境现状。

(4)模型显示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碳环境有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滞后期的对外直接投资减少了碳排放。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开放经济的贸易与投资因素对我国的碳排放有一定的负效

用,但这绝不是说,碳环境恶化的内在原因就是对外经济开放本身。相反,对外经济开放为我国

的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碳环境恶化的真正原因在于,人们环境意识缺乏或淡薄,

以及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所导致的环境成本外在化[12]。所以,我国在享受对外经济开放带来的收

益的同时必须要消除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对我国实现低碳发展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1)实施绿色FDI引进战略。

本文实证结果说明了虽然FDI引进的当期对碳环境有恶化作用,但是滞后期的外商直接投资由于具有技术溢出效应可以降低碳排放量。因而,我国应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世界经济发展形式制定低碳发展的FDI战略。绿色外资引进战略应顺应低碳经济发展大势,达到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提升开放经济发展水平。①对于传统产业,要充分利用FDI形成的技术外溢,嫁接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形成产业技术群,拥有完整的产业链。②将清洁能源技术、节能技术和碳排放处理技术等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态的技术作为引进外资的一条重要评价标准。③在引进外资时要体现国内的产业政策,引导外资投向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对环境友好的产业,发挥外资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先导作用。

(2)新型“走出去”战略。

政府应引导并扶持对外投资项目发展。本文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将有助于减少我国的碳排放量。“走出去”是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海外资源和能源。政府应建立新型“走出去”战略,该战略应把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参考因素,企业除遵守必要的商业规则和国际惯例外,还必须承担在当地的社会和环境责任,将节能环保、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对外经济合作的重点内容,树立国家和企业的绿色形象,同时为国际低碳事业做出相应的贡献。

新型“走出去”战略还应注重投资于研究与开发型技术产业,通过在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的

发达国家进行研究与开发型技术产业投资,能充分利用海外企业接近当地技术资源的优势,进行

先进技术的跟踪,可更好地开展技术获取工作,从而获得降低国内碳排放的技术效应[13]。中国不

断发展的经济和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为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传统的“市场

换技术”的“引进来”模式相比,可以说是一种主动的、“资本换技术”的“走出去”模式。

(3)转变出口贸易结构,以低碳为基点培育出口竞争优势。

政府应该综合考虑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对环境的影响,协调好出口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鼓励扩大出口贸易规模的同时,出台更加有效合理的环境规制措施,着力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对于出口比重迅速上升的部门要着重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强度。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控制部分污染密集型产品出口,提高低污染、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促使出口商品结构向清洁化方向转型,避免成为发达国家转移污染的“污染避难所”。

同时,政府应引导企业在低碳大趋势下构建和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在生产中注入环境友好

技术,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生产出功能更强、质量更好、更安全、更环保的商品,以符

合国际环保标准的产品扩大出口贸易,在对外贸易中达到出口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以改善环

境质量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出路,形成出口产品的环境竞争优势[14]。这也有利于我国应对绿色

贸易壁垒。

(4)优化进口商品结构,适度扩大有效进口规模。

通过财税、信贷等政策,突出进口贸易在低碳生产和消费中的引导示范功能,促使进口贸易

与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低碳发展相协调。政府应适度鼓励以下商品进口:①引进有利于环境保

护的高新技术与关键设备,坚决禁止严重污染环境产品和国外淘汰的不利于环境的技术和设备的

进口。②支持高载能产品的进口,如有色金属、钢材、化工产品等。采取开放市场、放松进口保

护等措施,促使产能过剩、污染严重以及重复建设的落后产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市场机制

来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许广月,宋德勇.我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01):74-78.[ Xu Guangyue, Song Deyo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as Export Trade,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s[J].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2010, (01):74-78.]

[2]Baumol W J.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3]Jorgenson A K. Does Foreign Investment Harm the Air We Breathe and the Water We Drink [J].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2007, (20): 137-156.

[4]Eskeland G S, Harrison A E. Moving to Greener Pasture Multinationals and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 70(1):1- 23.

[5]Copeland B R, Taylor M S.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3): 755-787.

[6]Machado G, Schaeffer R, Worrell E. Energy and Carbon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Brazil:An Input output Approach[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1, 39:409-424.

[7]吴献金,肖邵方. FDI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1,(16):124-126. [Wu Xianjin, Xiao Shaofang.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FDI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11, (16):124-126.]

[8]李子豪,刘辉煌.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和二氧化碳排放[J].科学学研究,2011,29(10):1495-1503. [Li Zihao, Liu Huihua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1, 29(10):1495-1503. ]

[9]孙小羽,臧新.中国出口贸易的能耗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混合单位投入产出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4):33-44. [Sun Xiaoyu, Zang Xi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Effects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Chinas Export Trade: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Model of Mixed Units[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09,(04):33-44. ]

[10]谢文武,肖文,汪滢.开放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中国地区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09):164-171.[Xie Wenwu, Xiao Wen, Wang Ying. The Impact of Open Economy on Carbon Emissions:Empirical Test Based On Chinas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Panel Data[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1, 41(09):164-171.]

[11]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R].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2007.

[12]李华.浙江省对外贸易对生态环境的效应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22.[Li Hua.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Foreign Trade and Environ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J].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2006,19(1):22.]

第8篇

近年来,大气中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渐增多,这种现象导致了全世界共同关注一个重大问题———温室效应,在此宏观环境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并降低碳排放量是有效阻止全球气温持续上升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CO2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迅速上升。依据国际能源署统计资料,中国CO2排放量在2007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2009年12月,中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50%,并将此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中。中国地域广阔,不同省份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能源资源禀赋差异很大,因此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这就要求在制定减排措施方面有必要将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考虑其中。因此,本文首先对中国CO2排放的地区差异进行考察,然后深入探讨经济增长与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目前,研究CO2排放区域的差异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谭丹等(2008)在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中发现,碳排放增长速度和排放量最大的是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碳排放增长速度最慢,西部碳排放量最少。此外,徐大丰(2010)[2]的研究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碳排放量低于东部,且碳排放区域差异比较显著的行业为建筑业、工业和运输业。然而,这些研究多是简单的概括和描述,并没有采用相关的衡量指标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给予量化研究。岳超等(2010)利用Theil系数研究了中国各省市碳排放强度差异的变化和来源,但因其测算公式不太准确而导致研究结果可信度不高。杜克锐(2011)在测算碳排放效率时发现,中国各地区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且差异程度呈继续扩大的趋势,制定减排措施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地区差异因素。国外有关CO2排放区域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国层面(Heil和Wodon,1997;Padilla和Serrano,2006;Duro和Padilla,2006;Groot,2010;Cantore和Padilla,2010),但关于中国碳排放地区间差异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目前国外仅有Clarke-Sather等(2011)运用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将中国地域单元按东中西进行划分,并研究了中国1997~2007年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此外,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也是现阶段学术界的研究热点。Grossman和Krueger(1995)提出了反映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关系的倒“U”型曲线,即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国外学者(Schmalesee等,1998)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碳排放与人均收入呈现比较强的相关性,即二者存在EKC曲线特征。然而,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如Friedl在研究奥地利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时得出二者呈“N”型关系的结论。国内学者也验证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倒“U”型特征(吴振信,2012;王飞成等2014)。当然,也有不少文献驳斥了EKC理论的存在,如刘国平、诸大建(2011)和范允奇、王文举(2011)都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发现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倒“U”型关系。而于卫国(2011)在研究污染物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关系时,甚至得出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影响并不显著的结论。由此可知,EKC假设在我国能否成立还存在着很大争议。

目前有关碳排放区域差异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区域划分方面,大多数文献是依据某一具体指标进行划分的,或是直接借鉴地理位置划分。另外,现有文献也较少涉及碳排放地区差异,为给政府制定减排政策提供依据,研究各地区碳排放差异具有重要价值。而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差异极大,这也导致了各地区碳排放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将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三个指标作为依据,将我国30个省市的碳排放分为高、中、低三个区域,并研究各区域间的差异。基于此,本文从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两个视角展开分析,为低碳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中国各省市碳排放量的测算

1.数据来源与测算方法本文所涉及碳排放量的面板数据来源于1999~2011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中缺少和港、澳、台的能源数据,因而本研究没有把这几个地区纳入考察范围。由于各省市CO2排放量在统计年鉴中没有直接给出,因此CO2排放量都是通过估算得出的。因为CO2产生于主要能源的消耗,故由主要能源消费量就可测算出碳排放量,估算过程中,主要能源消费量直接来源于统计数据,而各能源碳排放系数则可以由IPCC获得。此外,IPCC也给出了各种类型燃料的碳含量、有效CO2排放系数以及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2.测算结果与分析本文首先根据各类能源消耗量、碳排放系数以及公式(1)计算出1999~2011年各省市CO2排放量,然后根据CO2排放量计算出各地区碳排放强度(Ci)和人均碳排放量(Cp),其中,Ci由碳排放量(CE)除以各地区GDP得出,Cp则由碳排放量除以各地区人口数得出(表2)。从表2可以看出,2011年各省市无论在CE、Ci还是Cp上都存在较大差异。鲁、内蒙古、晋、豫、苏、冀、粤、辽、浙几省CE较高;琼、青、京、津、渝、赣、甘和沪CE较低;内蒙古、宁、晋、贵、新、甘和陕几省Ci较高,京、沪、粤、浙、闽、琼以及川Ci较低;而内蒙古、宁、晋、新、辽、津、鲁和冀等Cp较多,川、京、赣、桂、琼、湘等Cp较少。从总体趋势来看,1999~2011年间CE以7.3%的年均增长率逐年增长。根据增长速度将这一时期划分为不同的时段:1999~2002年年均增长率为2.1%,碳排放量增长趋势平稳,称为平稳增长期;2003~2010年年均增长率为10.6%,碳排放量增长趋势迅速,称为快速增长期。而在这一期间,碳排放强度以6.3%的年均下降率逐年降低。

三、中国各省市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析

1.多指标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的思想是根据样本的多个观测指标,找出能够度量样本或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据此将相似程度较大的样本聚合为一类,形成一个由大到小的分类系统(邓维斌等,2012)[19]。为了克服单一分类指标包含信息较少的缺陷,本文选取CE、Ci和Cp三个指标作为聚类分析的依据。将2011年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选取欧氏距离度量数据之间的亲疏程度。其中,m为空间维度;Xit是样本i在空间t中的位置;而dij表示样本Xi到Xj的距离。最后,在进行聚类分析时选用离差平方和法,得到下面的树状聚类谱系图,将我国30个省市划分为三大类。高排放区域包括宁、内蒙古、晋、鲁、辽和冀,这些省、市的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较高,是高能耗产业的主要分布区域,工业总产值尤其是重工业总产值占GDP比例高。这部分地区具有CE和Cp均较高的特征,其中,宁夏碳排放总量并不高,但是其总体面积较小,人口也较少,因此经济总量较小,其Ci和Cp均排第二位,因此也被归为高排放区;中排放区包括粤、吉、苏、浙、豫、鄂、皖、黑、新和陕几个省份。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中碳排放区综合了高、低两区域的碳排放特征,处在高低排放区的交界处。中排放区多为经济人口大省,其CE、Ci和Cp三个因素中有一个或两个相对较高;低排放区有赣、桂、滇、渝、湘、川、沪、闽、京、琼、甘、青和津。此区域内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与其他两个排放区比较,新能源相对丰富,能源利用效率高,且第三产业占比较高。处在低排放区的省份多表现出碳排放强度低、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较小的特征。其中,广东省虽然CE很大,但Ci和Cp却较低,因此将其划分为低排放区。

2.区域差异性分析由1999~2011年各省市碳排放数据和聚类分析可知,2011年高、中、低三类碳排放区CE分别占全国CE总量的37.61%、41.88%、20.51%,而三大区域GDP却分别占全国GDP总量的37.61%、46.94%、30.58%。由图3可知(3条折线分别代表高、中、低碳排放区域),三区域碳排放量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且整体上都呈逐年递增趋势。1999~2000年为平稳增长阶段,2003~2011年为迅速增长阶段,在平稳阶段,高、中、低三类排放区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909%、4.929%和4.969%,而迅速增长阶段三区域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161%、15.775%和12.176%。图4是中国三大碳排放区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图。从整体上来看,现阶段三区域CE的增长速度均小于GDP的增长速度,这表明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在不断提升,Ci在不断降低。高、中、低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年均递减速率分别为7.77%、8.44%、10.30%。三大区域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与碳排放强度变化情况相反,图5反映了三区域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图形显示高中低三区域人均碳排放量均逐年递增,且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18%、13.67%和11.90%。从地理分布上看,三区域南北差异明显,南方地区多为低碳排放区,北方则多为高、中排放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北方是煤炭产地的集中区,煤炭消耗量较高。(2)高排放区经济增长方式多为粗放型的,单位GDP消耗的能源较多,因而不利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3)中、高排放区人口规模相对较大,经济总量高,因此CE也相对较高。(4)产业结构情况显著影响碳排放量,高、中碳排放区中的重工业比例较高。变异系数是用来衡量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一个指标,其定义为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我们分别计算三大区域的三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图6)。由图6可以看出三个区域碳排放差异不断增大。区域间CE、Ci和Cp的变异系数分别由1999年的0.28、0.41与0.42增长到2011年的0.34、0.47与0.50。比较三区域CE和人均CE的年均增长率发现,高碳排放区最大,低排放区次之,中排放区最小。然后比较三区域Ci的年均递减速率发现高碳排放区低于其他两类区域,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而低排放区又小于中排放区,说明中低排放区的差距在不断减小。

四、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1.模型构建与检验EKC曲线指出,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初期伴随人均收入增长逐渐恶化,而在人均收入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则随人均收入增加而有所改善,即二者呈倒“U”型特征(钟茂初等,2010)。在经济发展初期,CE随经济增长而增加,而在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会减少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甚至会出现CE随GDP增长而下降的现象(李玉文等,2005)[21]。首先根据1999~2011年三区域人均CE和人均GDP绘制散点图,然后利用SPSS软件对散点图进行拟合,从拟合效果来看,二次方程拟合程度最好,因此构建如下EKC模型。为规避伪回归的出现,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对Cp、Gp以及Gp2进行ADF检验,发现数据并不平稳,然后再对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进行检验,发现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尽管有些经济变量不平稳,但是如果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它们的线性组合则有可能是平稳的。Cp、Gp和Gp2在ADF检验下均为二阶单整,然后运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并验证EKC曲线的存在。通过OLS进行协整回归,估计协整向量并计算残差,对残差进行ADF检验得出序列平稳,说明Cp、Gp和Gp2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2.回归分析首先,对高碳排放区进行OLS回归得到EKC方程:Cp=0.2957+1.8492Gp-0.2082Gp2。利用Matlab软件画出高碳排放区的库兹涅茨曲线如图7所示,二次方程模型中β1为正、β2为负的特点说明高碳排放区域存在碳排放拐点,人均碳排放量和人均GDP呈倒“U”型特征,根据拐点计算公式得出高碳排放区拐点出现在人均GDP44409元时。对比此拐点位置,得知目前我国高碳排放区中蒙、辽、宁三省已达理论EKC曲线拐点。然后,运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中碳排放区库兹涅茨曲线方程为:Cp=0.3107+0.8531Gp-0.0698Gp2,中碳排放区域的库兹涅茨曲线(图8)方程中β1为正,β2为负,说明中碳排放区同样存在碳排放拐点,人均碳排放量和人均GDP也呈倒“U”型特征,拐点出现在GDP为61110元时,因此中排放区中陕、新和吉已跨越拐点。最后,对低碳排放区域进行OLS回归,得到低碳排放区库兹涅茨曲线(图9)模型为:Cp=0.2328+0.6988Gp-0.0940Gp2,同高、中排放区一样,低排放区β1为正,β2为负,因此该区域也存在拐点,Cp和人均GDP也呈现倒“U”型特征。由公式计算的拐点在GDP37170元处,因此低碳排放区域中津、沪、闽、渝、甘以及青几省市已达到拐点。从理论上计算中国EKC曲线拐点将出现在2020年左右,人均GDP37170元处,(林伯强等,2009)[22],但实证预测到2040年拐点仍不会出现。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很多,例如收入、能源强度以及产业结构等,且不同因素都会对EKC曲线形状产生影响。就经济发展本身而言,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采用东、中、西部地区阶梯状发展战略,东部地区最早起步,在经济发展初期,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就要付出巨大的环境成本。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经济起步略有推后,因此它们在起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吸取东部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而在一个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越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临界点,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的双赢模式。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9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特征;比较;中外

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气候条件,世界多个城市进行了低碳建设规划与实践。低碳城市能够减少城市化石能源用量,增加清洁能源比重,并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社会秩序安定。低碳城市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一定意义上说,低碳城市也就是低碳社会和低碳经济的综合体。为此,联合国主导国际气候的谈判,《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坎昆会议中都提出了低碳城市的规划。世界各国也在规划和实践符合自己的低碳城市。

1.国外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实践

低碳城市规划需要先进的科技和较高的经济水平。因此国际大都市率先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早在20世纪70年代,丹麦就已经开始推广低耗能的社会经济。20世纪90年代,哥本哈根减少了1/5的碳排放量,城市区域供热和废弃物回收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哥本哈根有一半以上的市民选择自行车出行,民众低碳意识较强。这也表明,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民众有着普较强的低碳意识,低碳城市规划较为容易实施。

德国的弗莱堡重在交通运行和能源上的减排,实施城市太阳能发电,在交通运行上开设自行车专用道和城市有轨电车。加拿大的多伦多采取深层湖水来取代空调制冷,以LED照明灯替代霓虹灯和传统灯泡,发展垃圾填埋沼气发电。这些国际大城市根据城市具体情况进行低碳规划,并彼此联合抵制气候变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2.中国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实践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是受到国际低碳理念的影响。2007年,我国城科会和美国的能源基金会共同研究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理念。2008年,WWF选择中国的保定和上海,作为低碳城市试点,以此积累经验。保定市构建新能源制造区和太阳能示范基地,并创造再生能源的交流网络,支持清洁能源产品的出口;上海市减少城市建筑的能耗量,并调查和审计大型公建的能耗情况。提高交通运行节能率。随后,杭州市推行“六位一体”理念,即建筑、交通、低碳经济、环境、社会和生活。厦门市低碳城市规划重视空间布局,推行交通和建筑节能降碳,并发展交通、建筑低碳模式。我国多个城市制定了清洁能源、节能、建筑、循环经济与交通的专项性规划。低碳城市建设多在城市新区试点,探索产业的转型。许多都是宏观框架内,没有可行性的行动计划。

3.中外低碳城市规划特征的比较

3.1规划目标

世界发达国家低碳城市规划重在减少碳排放量。而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是下降碳排放量的比例。倘若某城市经济增长较快,下降碳排放量速度缓慢,那么该城市依旧有很高的碳排放量。固然规划目标不同,但也是由于经济体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早已经历了高能耗和高排放阶段,将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之后,城市的碳排放只在交通、建筑和日用方面。而我国依旧存在高速度和大规模的发展阶段,有着旺盛的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我国出口产品生产每年都要消耗1/5的能源。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低碳经济目标是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耗的比重,使得碳排放量达到稳定,逐步下降碳排放量。

英国伦敦市是工业革命发展的老城市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工业发展排放大量的污染性气体,伦敦市空气质量一直很差,被称为“雾都”。2007年,伦敦市长倡导民众改变生活方式,减少碳排放量。伦敦政府制定了《交通战略草案》等,向行驶市中心的机动车征收额外费用,用小型绿色能源装置部分替代电网供电,改善建筑能源效益。而我国政府绩效考核和英国不同,低碳城市规划采取的措施不会违背政府的要求。因此,低碳发展和政府的低碳目标很接近。伦敦城市规划按照发展愿景和城市情况,它们的低碳城市规划目标比较高。而我国低碳城市规划更符合国家要求。

3.2规划内容

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的内容较多,以能耗部门进行划分,有建筑、工业、农林、能源和交通部门。一些城市规划还加入了废弃物管理。国外低碳城市规划不存在产业部门,主要是交通和建筑领域。加拿大的多伦多用垃圾填埋沼气发电。中外低碳城市规划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是由于碳排放来源和政府职能不同所导致的。我国城市是由地理单元城市和城市附近的村镇构成,城市政府职能全面,特别强调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而西方国家城市职能简单,主要是建筑和交通。例如美国“纽约规划2030”规定,政府对社会工商业、电器用品、家庭、政府、新建建筑五大领域采取节能政策,以增长清洁能源供应。严格限制建筑耗能量,并设定BRT,对交通高峰期行驶进曼哈顿区的车辆额外收费。

3.3规划动机

97年的《京都议定书》签订之后,发达国家有着降低碳排放量的责任。城市消耗能源量是巨大的,约占3/4的全球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达到了4/5。一些学者认识到人类受到的气候变化威胁将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能源基础的革命。主动转变和被动承担两种作用下,西方国家开始了低碳城市的规划。欧洲国家的低碳城市方案更侧重于低碳经济未来发展的机遇,也有一部分规划动机是为了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人群,有着较高的环境质量要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保护方面,这些人群有着很大的感召力。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动机是经济发展的途径和质量,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减少碳排放量。在发展经济时,必然需要大量的能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约束。低碳发展也可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发觉全球有更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时,可推广太阳能和风能的设备制造,并推广海外。我国低碳城市规划动机还包括政府官员政治晋升,通过低碳城市的名目能够获得优惠项目和政策。综合比较而言,西方国家规划动机较为明确,有主动性。而我国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存在一点的被动因素。

3.4实践途径

国外低碳城市实践多在消费性部门,而我国低碳城市实践躲在生产性部门。实施过程中,国外侧重于城市建筑、企业、基础设施、家庭、城市交通方面的减碳,而我国侧重于研究节能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能源结构。国外是低碳经济生活,而我国是产业升级减排。国外民众低碳意识性强,采取财税激励和自愿性政策。而我国多是强制性政策,且政策工具很单一。这也是因为我国是强政府、弱市场,而国外是小政府、大市场。

结束语:

中国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源基础方面,都将低碳城市规划当做重要战略举措。但是,中外低碳城市规划有着许多的不同。这些差别表现在低碳规划的目标、内容、动机和实践途径方面。西方规划多以市场政策为工具,而我国低碳城市规划却依靠政府的行政措施。我国在城市试点规划时要吸取中外的经验教训,采取市场手段和激励措施来完善实施途径,提高实施规划效率,并降低经济成本。

参考文献:

[1]朱婧,刘学敏,姚娜.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3, (14).

[2]李超,马振邦,郑憩,邵天然,曾辉.中外低碳城市建设案例比较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

第10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11-0066-04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为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大力推进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税收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西方各国立足本国国情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减少碳排放,促进节能产业和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利用等方面成效明显。面对中国自然资源相对缺乏的基本国情,以及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于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税收政策

(一)欧盟

欧盟把向低碳经济转型战略与保持经济增长结合起来,在应对气候变化与实行节能减排方面是发达国家的典范。

1. 实施相关税制。瑞典、荷兰和丹麦等北欧国家率先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导入“地球变暖对策税”,在1999年德国、英国、意大利等经济规模较大的欧洲国家开始导入相关税制;欧洲主要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导入碳税,根据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商品和服务进行课税(见表1)。2007年6月,荷兰财政部又专门针对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公里超过200克和240克的柴油与汽油发动机汽车,每公里多排放1克二氧化碳征收80欧元~90欧元的附加税[1]。此外,开征生态税引导生产者的行为,促进生产商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进而达到改进消费模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如德国,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外,其他能源如汽油、电能、矿物等都要收取生态税,间接产品也不例外。

2. 税收优惠。欧盟最早实施减税和退税的优惠措施,鼓励节能、替代性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奥地利对环保领域投资免资本税,空气污染控制设备减所得税、公司税、固定资产税;挪威对旨在降低废气排放量的投资免投资税;葡萄牙对利用太阳能、地热、其他形式的能源、利用垃圾生产能源的工具或机器的增值税减5%。此外,实施设备投资加速折旧,如法国对空气净化器的电动车(船)、节能设备加速折旧;瑞士对节能、新发热设备、太阳能设备加速折旧等等。

(二)美国

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和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把实行“绿色”财政刺激措施作为向低碳化转型的重要战略。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2月17日正式通过了“美国再生、再投资法”,大约580亿美元投入到环境与能源领域,其中直接税式支出171美元[2],占29.48%(见表2)。

1. 实施相关税制。美国的生态税收制度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实施汽油税,鼓励广大消费者使用节能型汽车,减少汽车废弃物的排放;有关资料显示,虽然美国汽车使用量大增,但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却比20世纪70年代减少了99%,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减少了97%[3];开征能源开采税抑制资源过度开采,据估计,可减少约10%~15%的石油开采量[4]。此外,在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方面,美国虽然还没有开征真正意义上的碳税,但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市对电力生产征收的“碳税”,旧金山海湾地区八个县的企业需要根据其温室气体的排放缴纳碳费,为将来开征碳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税收优惠。美国采取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从碳减排、可再生能源、节能、鼓励出口等方面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1)鼓励碳减排的优惠。如新型煤炭技术项目投资抵免和煤气化投资抵免等。(2)对鼓励可再生能源的税收优惠,主要是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生产和利用给予税收优惠抵免,如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实行三年的免税措施,对小型风力发电设备投资抵免,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每千瓦时可获1.5%税收抵免;对太阳能和地热能设备投资额的10%可获得税收抵免。提高住宅能效利用的设备抵免。(3)鼓励替代能源开发利用的优惠,如生物柴油和可再生柴油抵免,延长和调整替代能源抵免,机动车能源转换装置抵免。(4)提高能源效率的优惠,如商用节能建筑抵免,新节能住宅抵免等,提高住宅能效利用的设备抵免。(5)鼓励节能的税收优惠,如对购买符合条件(节能环保型)机动车允许在计征州税和联邦消费税时提高扣除额,延长最低选择税的减免等;扩大对家庭节能投资的减税额度(每户上限1 500美元)。(6)鼓励出口的税收优惠。为确保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能源消耗量大且生产的商品在全球范围内交易的产业部门,提供“退款”或“退税”的制度,以弥补实施排放权交易制度所带来的成本,从而确保美国制造商与国外企业竞争时不会陷入不利的地位。

(三)日本

日本是一个能源资源缺乏的国家,由政府主导促进节能投资与新能源开发,实现太阳光发电、燃料电池、蓄电池以及环保车的低成本化和低碳化。

1. 实施相关税制。日本为了治理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消费,建立了世界上最庞杂的运输税收体系。在国税层次有石油消耗税、道路使用税、液化气税、机动车辆吨位税、车辆产品税以及二氧化碳税。此外,根据“排放责任者负担的原则”修改与汽车相关的税制,将现行的以排气量和重量为课税依据改为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课税依据。在促进混合有生物质燃料的汽油的普及方面,导入生物质燃料的促进税制。

2. 税收优惠。(1)为实现住宅和办公大楼的低碳化,修改住宅贷款减税条例,对节能型住宅实行税制上的优惠;实施“办公大楼领跑者计划”的制度,对导入高效率机器设备和系统的实行税制上的奖励。(2)为促进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化,在税制上明确奖励购买和使用低碳汽车,对汽车拥有者(车主)在更换购买新车时购买低碳汽车者要在税制上提供优惠。(3)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普及,在税制方面优惠清洁电力证书制度,并加强对智能电网的投资和建设支援。(4)为提高能效,对改进能源利用效率的措施除一般折旧或税收抵免外,还可按取得成本的30%提取特别折旧。

二、国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税收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运用税收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但税收政策的侧重点和政策取向存在差异

在税收政策方面,欧盟国家为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碳税已包含在统一征收的消费税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芬兰、瑞典、英国、德国、卢森堡和法国,实行碳税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各自的减排目标。日本在2009年的税制改革中,考虑对碳定价的重要性,实施针对二氧化碳课税的环境税。而美国暂未开征碳税,美国主要采用汽油税鼓励消费者使用节能汽车。OECD国家通过开征能源开采税抑制资源开采活动,德国通过采取“燃油税”附加的方式征收生态税,使近几年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2%~3%,而且单位油耗下降10%[1]。此外,欧盟注重限制高碳排放,而美国、日本侧重于促节能、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节能产品的使用、消费等。

(二)以研发、生产、销售、使用、服务过程的“低碳化”为核心,正面激励和逆向约束政策兼施

通过征税政策限制实施者的行为,而通过税式支出政策来鼓励实施者的行为,两者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并扶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1. 正面激励的税收政策。主要通过减税、免税、退税、特别折旧、投资作为成本抵扣等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低碳化。如电力公司向居民安装节能设备的费用可以免税,企业购置政府指定的节能设备,并在一年内使用,可按设备购置费的7%从应缴所得税中扣除,并可在普通折旧的基础上按购置费的30%提取特别折旧,等等。此外,还实行碳税返还政策。一部分碳税用于奖励那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企业,另外一部分收入用于奖励那些对于解决就业有贡献的企业和弥补个税。

2. 逆向约束的税收政策。主要依靠提高碳排放的成本,开征某些税种,提高某些税率等措施给纳税人施加压力,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环境污染,促进节能投资,提高企业能效,减少高能耗消费。首先,广泛征收碳税①,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达到排放量越少负担额越少的效果;据测算,1990~2000年,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5%[5]。其次,开征能源税②。据估计,企业征收能源税和碳税对减少能源消费的贡献为10%[6]。再次,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商品实施碳关税,防止本国或本地区的企业逃避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管制而把生产制造等经营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灵活运用各种税收优惠措施,直接调控与间接引导相结合

减免税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措施,主要体现在对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方面。此外,重视运用设备投资加速折旧、税收抵免、退税等手段鼓励节能、替代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美国在节能、使用或生产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方面较多地运用税收抵免和加速折旧手段,日本也强调使用税制上的优惠、加速折旧、税收抵免等手段,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能源消耗量与同样人均能源占有量较低的日本相比,能耗水平比日本高出24%。钢、水泥、合成氨等产品的能耗水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20%以上[7]。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日趋紧张和中国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抓住经济发展的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先机,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大事。应充分借鉴西方各国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节能减排的目标导向及现实要求,综合考虑环境、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直接支持与间接引导相结合,全方位促进与重点支持相结合,正面激励与逆向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各项税收政策。

(一)建立健全绿色税收体系,改革相关税收制度

从短期看,面对紧迫的节能减排任务,以及较为不利的国际外部环境,为减少税制变动对经济主体的影响,可以通过整合现行税制中具有促进节能、碳减排、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研发、利用的税种,调整其税制要素,对其进行绿色化改造(见表3)。从长远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消耗不可再生能源和高二氧化碳排放的产品,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状况、能源结构战略调整的基础上择机设立一些新的税种,如碳税、碳关税、环境保护税、能源消耗税,等等。

(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收调节力度

从税收优惠内容来看,优惠面较窄。如没有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如天然气、乙醇、氢电池、太阳能和使用其他环保能源的车辆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节能、保护环境的税收优惠条件过于严格等,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在税收优惠方式上,目前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采用税收减免方法,对投资抵免、税收豁免、再投资退税、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盈亏相抵等其他手段基本没有采用。应综合加大税收优惠的宽度和力度,在同一税种内合理设计和配置,在不同税种之间统筹运用,体现税收优惠政策激励功能的主题效率,引导低碳投资、生产、消费以及技术推广,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发展。如对企业安排减排设备给予免税措施,对相关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普及以及技术研究给予投资减免、再投资退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

(三)整合、协调相关政策,加强制度创新,提高税收政策效果

低碳经济与经济、社会、能源、环境的密切相关性,决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不是孤立的,而是经济、社会、能源与环境保护政策的统一与协调。因此,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法规标准和经济措施,协调统筹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首先,处理好财政支出与税收优惠的关系。除了财政直接支持节能减排项目研发和技改外,应充分发挥财政补贴的作用,对符合低碳经济发展导向的节能改造、节能技术研发、节能消费,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研发等,不管是生产者、销售者还是消费者,予以适当的补贴。其次,配合使用碳排放交易制度和碳定价政策。通过对高排放的高碳经济(如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实行排放许可权交易制度,并将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立与相关能源税收特别是燃油税的制定统筹考虑,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再次,考虑设立碳基金。由于中国开展碳税的条件尚未成熟,在还没有开征碳税之前,基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碳排放交易费。开征碳交易税后,碳税资金成为基金的主要收入来源。支出主要用于提高能源效率、研发节能新技术、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实施植树造林等方面。

四、结束语

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每个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一个焦点话题。发展低碳经济成本之高是世界公认的。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不可盲目推行纯低碳环保主义的发展战略,更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根据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课税。税率根据燃料的含碳量来确定,总体税率差异也较大,如瑞典为38.8美元/吨二氧化碳,芬兰为7.0美元/吨二氧化碳,荷兰为2.5美元/吨二氧化碳。

②按能源热值计征,税率约为7欧元/GJ(丹麦),采暖征收10%的能源税。

参考文献:

[1]张新.我国节能减排税收支持的改革策略与实施途径[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4).

[2]蔡林海.低碳经济大格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5-6.

[3]汪曾涛.碳税征收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理论探索,2009,(4).

[4]计金标.荷兰、美国、瑞典的生态税收[J].中国税务,1997,(3).

[5]张克中,杨福来.碳税的国际实践与启示[J].税务研究,2009,(4).

[6]宋效中,姜铭.节能税收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7,(1).

[7]苏明.关于运用财税政策支持节能事业发展的思路[J].学习论坛,2009,(6).

The Tax Policy of Foreign Countries Promoting the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its Enlightenment

He Pingjun

(College of Economic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第11篇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60022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变暖已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务之急。

在经济尚不发达的中国,经济发展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是否会使我国的GDP降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一直进行,人口众多,经济、技术水平低,工业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的集中力度不高;大而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资源、能源的消耗过大,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特殊困难。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一定时期内会对我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对我国GDP增长有不利影响,可是我们应该把目光放长远,看到长远利益。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可是它并不是唯一衡量的方式,暂时的一个GDP的数字并不能说明全部的问题。我认为,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我们不应该太重视暂时的GDP数字,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过程中,GDP会有所下降,但长远来看,对中国有很大益处在家具行业,吹响了低碳经济的号角。低碳家具的内涵无非是自身具有碳汇能力,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低,碳排放量低,产品质量好,废弃后易于回收利用。在所有材料中,木材仍然是首选的环保材料。为了防止木材的枯竭,中国政府已将单纯的禁伐政策改为有计划的种植经济林和砍伐使用。同时,不少企业开始使用多用的其他天然材料,如竹材,腾,麻,水草,玉米皮,秸秆等。新型的家具材料,低碳空调等产品的开发和面市,推动着我国家居行业的经济发展,带动着我国GDP的增长。

汽车,飞机,轮船,火车,这些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气是二氧化碳的另一大杀手。汽车的低碳之路,除了图谋新能源,工程塑料应用于汽车行业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进行,中国政府关于碳减排的承诺,将推动我国“低碳”汽车的加速发展。与之紧密相关的新能源汽车战略无疑成为行业竞争的制高点。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利好一直不断,也在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增长。

低碳环保产品将成为办公设备新趋势。在低碳办公逐渐成为趋势的今天,很多中小企业开始寻求兼具高性价比及环保特点的彩色办公设备。2010年3月23日,日本知名企业兄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在沪了5款彩色数码打印机及一体机产品,直接面向这一市场。

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和燃料价格波动都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农业用地的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认为温室气体排放量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发展低碳农业是责无旁贷的。如在西部农村大量推广太阳能灶,政府大力扶持太阳能灶生产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同时,沼气技术得到大力的开发和应用。

在控制二氧化碳的过程中,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积极推进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鼓励节能、提高能效等政策措施,不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投入,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碳汇,使中国经济发展走向一条合理科学的道路,使中国经济越好越快地发展,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应该看到长远的发展而不是暂时的一个GDP数字。从国际来说,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我国对人类发展的高度负责。中国政府要全面考虑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本着对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的基础上,制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第12篇

【关键词】低碳发展;碳排放强度;政策途径;河南省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促进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河南是一个人口和经济大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水平的提高,河南省碳排放强度虽然在明显下降,但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如何促进并尽快实现低碳发展,促使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形拐点早日到来[1],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本文针对河南省碳排放的特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趋势,着重探讨河南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路径。

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在逐渐增加,并且经济产出的持续增长是河南省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而且其作用的贡献值与贡献率还在不断的上升。同时,在研究时段内,河南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呈现出三次曲线的关系,而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之间呈现出反比曲线的关系[2]。这说明,随着人均GDP的提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非必然经历一段时间的上升后逐渐下降,有可能出现反复,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如果没有有效的宏观经济和环境政策的干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结果不会自然而然的实现。

发展是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本要求和权利,经济产出的增长是满足人民生存与发展基本需求的必要条件。能源消耗作为维持经济系统运行的一项基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经济活动的强度和满足国民生活需要的能力。因此,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环境压力上升是难以避免的[3]。特别是,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这是实现经济腾飞和现代化的必经阶段。目前,河南省以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增加起到了加速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工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一直在波动中上升。1998年,河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5.0%,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9.3%,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河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已提高到56.9%,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1.9%。全球经济危机以来,河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维持在56.3%-57.3%之间,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维持在50.7%-51.8%之间。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河南定位为国家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了机械、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烟草等一批重点产业,这对碳排放的快速增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虽然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对经济快速增长提出了客观的要求,节能减排和降低碳排放的任务异常艰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原崛起一定要走发达国家和地区那种“高投入、高污染,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避免重走工业化老路的必然选择。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重化工业领域,要进行资源整合,加快技术改造与产品升级换代,大力推进和推广清洁煤技术;二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低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尽快实现经济结构从高碳产业主导向低碳产业主导的转变。为此,必须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走全面、协调、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尽快使河南省经济完成从外延粗放型增长向内涵集约型发展的转变,以更少的资源环境和碳排放低价,来维持中原快速崛起所需要的经济增长速度。

2.大力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

目前,国际社会提出的碳排放减排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3]。在河南省碳排放的抑制因素中,能源效率的作用比较显著,是抵消经济发展带来的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能源消费持续增长、能源结构调整步履艰难的情况下,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是最有效的碳减排途径。这不仅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战略需要,也是减轻河南省经济增长对能源高度依赖的一项长期战略。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对先进节能技术的倾斜性投资,推动能源开采、转换及利用环节各种创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在经济上和技术上为提升能源效率提供必要的保证。同时,加大《节能法》宣传贯彻力度,加快制定各行业《节能法》实施细则,建立并实施有关碳排放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企业准入门槛,从法律、政策层面保障能源效率的持续提高。

3.积极改善能源结构,增加洁净能源的比重

通过对河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发现能源结构因素对碳排放的贡献值为负值,是碳排放的重要抑制因素。从实证分析结果看,河南省能源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对抑制人均碳排放的贡献比较小。1978年,河南能源消费中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比例分别为92.3%、6.8%、0%、0.9%,而到2008年,这四者的比例为87.9%、7.92%、2.7%、1.5%,能源结构仍高度依赖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比例仅略有增加。如果能通过能源替代,增加石油、天然气、水电等洁清能源的比重,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这对抑制河南省碳排放的快速增长是极为有利的。为此,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能源结构调整规划,一方面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扶持发展风电、水电、太阳能及生物质能项目,努力提升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另一方面,在化石能源中,增加相对低碳的天然气的使用,是能源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目前,天然气在河南省一次能源消费中比例还不到3%,这与世界平均高于25%的水平相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要加快能源领域的体制改革,通过深化市场和价格机制、政策宏观调控以及实施有关产业政策,理顺能源价格,积极引导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切实改变高度依赖煤炭的结构,大幅度提升洁清能源的比重。

4.结合行业特性,制定差异化的行业节能减排政策

河南省工业行业间直接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性,可以划分为直接碳排放量和直接碳排放强度都较高的高碳行业、直接碳排放量较大和直接碳排放强度较低的中碳行业、直接碳排放量和直接碳排放强度都较小的低碳行业以及直接碳排放量较小、直接碳排放强度较高的碳排放关注行业4种类型[4]。由于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投入产出的关联效应,由这种关联效应所引发的间接碳排放也不容忽视,且在一些行业中占有较高比重。因此,针对工业行业间碳排放的差异性,减排政策需要具有行业针对性。

对于高碳行业,由于其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排放源,因此应作为碳减排的主要对象。改善能源投入结构、提高行业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关停一些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量大的落后产能,是该类行业节能减排的政策重点。对于中碳行业,其也是工业直接碳排放的重点部门,改善能源投入结构,控制排放总量是一个有效途径。而对于碳排放关注行业,提高行业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同时,鼓励新型燃料的生产和使用,降低碳排放强度是减排政策的着力点。

此外,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时,间接碳排放需要引起重视。如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部门,虽然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不大,直接碳排放量较小,但该类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和较长产业链,对其他产业的碳排放需求较大,间接碳排放在其碳排放中占有很高比重。提高这些部门中间产品的利用效率,减少中间消耗,应作为促进这些部门发展的政策重点。

5.针对区域差异,制定分区域的节能减排政策

由于经济结构、发展阶段、地理条件以及区域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河南省低碳发展与碳排放特征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可以划分为低碳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率高的低碳经济区;低碳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率低的伪低碳经济区;低碳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高的高碳经济区等三种类型。针对区域特性,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区域差异化的减排政策,对于促进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整体目标的实现十分关键。

对于以郑州、洛阳等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区,如何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步”是政策的着眼点,继续发展绿色环保、技术先进的产业,保持合理的产业结构和高效的能源利用效率十分关键;对于以焦作、济源等为代表的高碳经济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促进结构转型与升级,改变资源型经济的局面,提高资源和能源投入的利用效率,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十分重要;对于以周口、驻马店、信阳和南阳等为代表的伪低碳经济区,如何改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技术进步的低水平发展,防止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与城市的扩展而带来的高排放出现则应成为政策的着眼点。

参考文献:

[1]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6):27-36.

[2]尚文英.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演变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经济经纬,2011(3):

39-42.

[3]Grossman G.M,Krueger,A.B.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4]吕克文,苗长虹,尚文英.工业能源消耗碳排放行业差异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12):17-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