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0 15:1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学专业就业情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沈阳农业大学2002~2012年农学专业历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图1),农学专业毕业生主要有4个就业方向: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其他方向和考取研究生。其中,2006年之前的毕业生就业在机关事业单位所占比例较大,近几年有减少的趋势;而毕业生选择到企业就业所占的比例有所增长;近3年来选择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多。根据农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确定农学专业定位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作物栽培方向;二是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作物栽培方向的就业岗位群主要有4个:一是与农业相关的行政管理岗位;二是作为推广员到农村给农民进行科技推广;三是从事与农业相关的试验、示范和培训工作;四是从事农业成果转化工作。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的就业岗位群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到农业院所或公司进行种子选育;二是从事种子生产、加工与贮藏方面的工作;三是从事种子检验方面的工作;四是从事种子经营与管理工作。
2课程设置调整
沈阳工学院秉承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是以突出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为主,其培养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既不是单纯的技能型,也不是单纯的创新型,而是一个复合体。因此,在具体培养目标的实现手段上,也要有相应的措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专业理论培养注:考研数据统计从2010~2012年。图1沈阳农业大学2002~2012年农学专业历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都有相应的措施,并且密切协调。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块构成,为了达到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立足学院实际,对原有本科生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了一些课程的实验学时,例如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的实验课由16学时增加到32学时;增加了某些课的实验课教学环节,例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在保证原有理论课学时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了8学时的实验课学时。增加了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农产品安全生产等相关网络课程,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农业相关知识。同时,鉴于选修课数量的限制,删除了园艺学概论、园林概论等几门与农学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的课程。
3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措施
3.1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
根据农学专业毕业生大多要到基层工作的需要,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多样性。课堂教学的主体不仅局限于本校教师,还可聘请一些其他高校教师和在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来进行教学。教学讲授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教材,而是应该多联系生产实践,多讲一些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专业技术;教学场所也不应只局限于教室,应多到实践基地、大棚中去。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根据课程性质与内容采取讲授教学、讨论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研究教学、指导自学等多种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
3.2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通过实验课教学、专业实践与实习、生产劳动、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更好地锻炼,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保证毕业生专业素质过硬,就业后能够较快融入到工作岗位。
3.3规范教学管理制度
【关键词】新疆高校 农学类 一本专业 班级管理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对农业的认识一直过于偏见。认为农业就是从土里刨食,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辛苦、落后、没钱和没前途也就成了农学专业学生的代名词,由此产生的农学专业招生的生源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农学类专业的特殊性,一本专业的学生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西部高校,尤其是新疆高校,农科类本科第一批次的招生及招生后的培养教育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以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首批一本招生学生为例,对农科类一本专业学生的管理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一本专业农科类学生存在的问题
首先,专业认识不足。该专业首次第一批次招生50人,其中90%以上入学半年仍然不了解本专业。他们对专业认识浅薄,多数人认为种子科学与工程就是生产种子和买种子。对专业认识不足直接导致了学习迷茫,产生极大落差。第二,专业信心不足。导致对专业没有信心的直接原因也是对专业的认识不足,以传统的眼光看待农学专业相关学科。第三,心理压力偏大。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中半数来自内地。除此之外,有些学生来自农村,从小就接触农事劳动,也吃够了苦。本来希望考上大学后可以能够脱离农口,没想到还是学了农学。尤其是一本专业的学生,很多考生高考成绩很高,本来能够学习自己理想的专业,由于一些原因从事农学学习,从而心理存在很大的落差。因此,心理问题无疑成为西部高校农科专业一本学生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解决措施
(一)加强专业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
在新生入校后可以通过讲座或展板的形式开展专业介绍。请本学科的教授专家根据培养目的、培养方案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是就业方向,所需技能及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结合本专业的前沿研究及国内外的人才需求形式进行介绍,使学生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及发展空间。不仅如此,通过介绍本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联系,体现本专业所学知识的深入与广博,进而使学生知道学成之后就业前景非常不错,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
(二)加强师生交流,排除学生心理忧虑
由于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的改变,很多同学思想会产生波动。有些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能够确定明确的目标,获得进取的动力,这是好现象;有些同学由于专业认识不够、学习生活不顺利可能变得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从而会失去奋斗目标和上进心。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中指出 :“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 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经常深入宿舍与同学交谈,包括家庭情况、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及未来的计划。不断地鼓励学生,关心他们,让他们感觉自己并不孤独,前途一片光明;通过介绍一些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学生动态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而不被社会淘汰,进而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建立严格规章制度,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单位和国家都有它自己的规章制度,并以此来维持其内部的正常秩序。结合学生管理手册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意在引导学生在遵纪守法的同时如何去更好地适应和享受大学生活,培养利于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人才。规章制度要全面,应涉及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社交等多方面。但制定规章制度要切合实际,不能盲目的说大话和空话,否则不能起到指导学生行为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有合理的奖励及评优制度。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一种人人争相学习,进步,并通过不断努力获得奖励的学习氛围。如奖励文明宿舍;奖励先进个人;公平公正的评选各类奖学金及优秀学生。
(四)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对农科类毕业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自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本专业农科类学生,学习基础较好,所以专业学习之外要更加注重素质培养。让学生从现在就开始思考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确定目标,找出缺点和不足,在将来的大学生活中有目的地学习。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如何培养适合学生自身和国家需要的农学专业人才是每个农科类院校关注的问题。新疆高校农学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而且招生后的教育面临着严重的经验不足问题,因此需要学校和学院高度重视首批入校的学生。对于入校学生的教育不仅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管理方法及资源投入上的差异,更要体现在考核标准上的不同,使他们感受到他们不同于本科二批次招收的学生。总之,对于农学类第一批次招收的学生教育要以鼓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力求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的良好势头。
【参考文献】
城市的考生不愿报考农林院校自不必说。农村的考生和家长对“农”“林”字打头的院校也避之唯恐不及:“考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如果上了四年大学还去看林子和种菜,那书不是白读了嘛!”
这种心态形象地反映了农林院校每年招生时的尴尬。可是你知道吗,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政策的调整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日益严峻,农林院校的招生正悄然升温,农林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也日趋宽广,呈现出一片喜人的景象。
看台一:农林院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曾几何时,农林院校遍布全国各地。近十多年来,虽然有些农林院校经过“合并”和“调整”而消失了,但大部分农林院校的校名由于国家不允许舍“农”避“林”而无奈地保存下来。以下是全国重点农林院校概况一览:
报考提醒
1 除了上述重点农林院校,其他农林院校均属于地方一般院校,在各地招生时,大多列入二本批次。这些学校是: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西南林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天津农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信阳农林学院等。
2 以下农林院校已经与其他院校合并,如:浙江农业大学与浙江大学:上海农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与西南师范大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海南大学;广西农学院与广西大学;延边农学院与延边大学;贵州农学院与贵州大学;宁夏农学院与宁夏大学;江苏农学院与扬州大学;吉林林学院与北华大学;石河子农学院与石河子大学:洛阳农业专科学校与河南科技大学。这些院校合并更名后,原来的农林专业每年招生时,仍可享受原来的加(降)分优惠政策。
3 对农林院校加(降)20分投档,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并没有硬性规定。各省制定的这项政策是否生效,均由录取院校自行决定。一般来说,一本批次的农林院校及有地域优势的二本农林院校降分少或不降分,二本批次的农林院校及没有地域优势的一本农林院校有降分或降分多;省外农林院校降分少甚至不降分(有的院校生源少时,会把招生名额改投其他省份),省内农林院校降分多。所以同学们报考时一定要注意本省制定的加(降)分政策是适用于面向本省招生的所有农林院校,还是只适用于本省当地的农林院校,避免误填或误用。
4 有的重点农林院校虽然认同省级招办的加(降)分投档政策,但进档后录取时,则按考生的实际考试分数排序,加分只起参考作用。同时还规定,考生只有在第一志愿填报该校时,才可以加(降)分投档,第二志愿填报或只写“服从院校调剂”者一般不能享受此待遇。
5 有的农林院校为了招揽高分考生,会制定一些特殊优惠政策,如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招生时明文规定:“在第一志愿已经完成招生计划的情况下,我校承诺招收第二志愿高分考生。第二志愿高分考生的投档成绩应高于我校在当地录取的第一志愿考生投档平均分30分以上(含30分),且录取人数不超过当地招生计划的2%。学校负责向省级招办提出投档申请,并根据投档情况按照高考成绩和专业志愿进行录取”。
看台二:农林专业
农学是普通高校本科专业12大学科门类之一,它包含有7个专业大类,专业大类里设有18个本科基本专业和9个本科特设专业。以下是农林专业概况一览:
报考提醒
1 农林专业绝大部分授予农学学士学位,只有以下3个专业各校可以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授予不同的学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可授农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可授农学或理学学士学位,动植物检疫专业可授农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2 动物医学专业的学制在一些农林院校是五年,其他农林类专业的学制则一律是四年。同时,农林类专业对考生的身体条件也有一定要求,考生视觉异常、嗅觉异常、肢体严重残疾的考生慎选农林专业。
3 农林类专业的学费比较便宜,如:南京农林大学农林类专业学费每年2500元,其他非农专业学费则是每年4600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科类专业学费每年3025元,非农科类(理、工、经、管)及外语类专业学费每年4950元,艺术类学费每年9900元。中国农业大学农林类专业学费每年3000元,其余专业学费每年5000元。
4 有的农林院校对农林专业的学生实行奖励制度,如东北林业大学规定,在林学类专业学习的学生,每人每年可以享受500元的专业奖学金;广西大学规定,所有农林类专业的学生,均可享受专业奖学金或助学金待遇。
本科毕业实习期间多数存在实习与上课、考研、考公务员及找工作相冲突的现象。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离校找工作,或者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考研、考公务员等事情上,甚至不去做导师安排的课题任务。有的学生虽然参与了实习,但看到其他没有实习的同学,也慢慢产生了消极情绪,经常会找借口不去参加实验,最终导致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另外,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时没有统一的要求,没有明确的目的,由学生分散独立完成,这样容易导致实习效果良莠不齐[6]。另外学校对学生实习目标和任务的管理比较模糊,对实习内容的考核缺乏严格的标准,所以很多学生经常以考研和找工作等借口,不去参加毕业实习[3]。有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会去某些种子公司或中小学实习,这样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提前接触和认知社会,毕业后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但是这种实习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实习效果参差不齐,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实习单位的工作性质,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实习效果。大部分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有个别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听到或看到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从而影响了实习效果[7]。
二、提高农学专业毕业实习效果的对策
(一)采用“双向选择”方式,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首先,各院系应充分利用实习动员大会、座谈会等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不怕吃苦、努力钻研、为农业科技服务的精神和决心。其次,实行“双向选择”机制,确定学生的指导教师。在大二下学期就给学生详细公布全院指导教师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教师的年龄、毕业院校、学历、职称,具体研究方向及主要试验场所(如大田、实验室或外地)。让学生充分了解导师的情况后,再做选择。同时,向各指导教师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情况,教师再对自己名下的学生进行选择。每个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是一定的,尽量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样一来,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导师,导师也选择了自己中意的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师生的积极性。
(二)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
就河南的气候条件而言,暑期农作物种类较多、现场丰富,且正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原则上规定,毕业生在暑假和大四上学期集中进行毕业实习。同时,应该提前采用开会、谈话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毕业去向,如考研、考公务员、就业等,然后根据其就业意向,具体再安排其毕业实习时间。比如对于考研的学生,可将毕业实习安排在其考研结束后;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可将毕业实习安排在大三暑假期间,随后可完全利用实习结束的时间去寻找就业机会或提前进入社会,提高就业率。
(三)严格实习管理,完善实习考核机制
实习期间各指导教师应执行严格的请假考勤制度,离开学校必须经过指导教师同意,对于无故不去实习的,报给辅导员,进行说服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一定处分。同时,由于毕业实习环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为确保实习质量,需制定一定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思想作风及实习纪律、工作能力等几方面,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可优先推荐到合适的工作单位或高等院校。同时,也要对每位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考核主要通过学生打分、领导调研以及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等方式,考核结果将与老师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等直接挂钩,进而提高指导教师对毕业实习的重视程度,达到更好的实习效果。
(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科研平台
笔者选取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个例,以该校三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研究。数据显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3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8.1%,整体就业情况较好,但从中也反映出一些情况,具体如下:首先,职业选择与专业关联性不大。只有16.6%的学生在政府、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部门工作,9.9%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另外73.5%的毕业生都在企业就业,且岗位比较分散,与专业关联较少,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从事文秘、营销等非本专业对口工作,还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在继续学习或自主创业。这样的就业去向一方面会导致专业学生的信心度降低,失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说明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结构与当前的社会需要不能很好匹配,培养方向有待进一步明确。其次,城市就业比率高于农村。尽管被调查对象中有80%以上来自农村或农场,但仅有10%不到的毕业生会选择在基层农村或农场工作,其余都以城市作为就业的地点选择,这与农业院校主要为农村和农场提供人才的办学宗旨相悖,既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农村发展需要,又不能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好的发挥。再次,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有待完善。在教学模式上,毕业生普遍认为应理论与实践同步,占91.7%,认为少讲理论多实践的占8.3;在课程安排上,基础课课程90%以上的人倾向于原理类基础课程,选修课则有90%以上的人倾向于应用和操作性比较强的办公自动化和应用写作等课程;在需要加强的专业教育方面,60.3%的调研对象认为应加强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30.6%的认为应加强专业技能,认为应加强学习方法、研究能力和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的占9.1%;在专业课程设置上,100%的调研对象认为应根据就业形势进行安排;在影响就业的最大因素方面,认为是个人能力的占68.6%,认为是专业的占20.5%,认为是学校的占7.7%,其他占3.2%。最后,职业技能培训很必要。在被调查对象中,100%的毕业生都认为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内容会对就业有很大帮助,建议应开设专门针对本专业的技能培训课,不要流于形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视角下农业院校公管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1.教学内容缺乏与农业院校特色优势链接。
高校扩招的大形势下,很多高校未考虑实际情况就跟风上新专业,导致专业趋同,在不同的高校中,同类专业特色不明显,竞争优势不强。表现在农业院校的公管专业上,就是:一方面,由于农业院校其主要优势在于农业等学科,所以在本专业上先天就缺乏经验和优势,在资源的投入上远不如农科专业,经验也远远不足,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从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而言,大都严格符合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规格,但显然就缺乏了农业的特色,未能与农学等相关专业紧密结合,使本专业既在与其他综合类院校本专业竞争时缺乏竞争力,又不能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对口的专业人才。
2.教学目标与社会需要对接不到位。
教学目标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准,在高校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价值主张及具体要求上,被认为是判断人才培养活动得以发生的基本依据,还被作为人才培养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而加以实施。目前,国内人才的培养方式大多采用前苏联的专业化培养模式,再加上受长期以来传统计划经济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一种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念,过分专门化,导致学生专业面狭窄、知识面不宽。毕业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偏弱,适应力、创造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学校教育长期没能将学生与社会密切联系起来。于是我们又开始尝试通用型的美国式教育模式,“宽口径”又成为我们的选择,可这种培养目标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经常容易出现“满手抓”的局面,表现在公管专业,就是看似学生学了很多科目,了解了很多课程内容,但事实上了解的很不深入,很多学生也认为有些科目根本没必要开设,找工作时作用有限,工作后根本用不到。
3.教学体系未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整体性。
知识应该是强调整体性的,这种整体性就是我们在知识的选择上,应既强调广度又强调深度,既强调理论又强调实践,既强调普及又强调个性。可实际中,公管专业理论性课程占据了较大比例,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课程过多,且课程内容和知识过于宽泛而粗浅,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课程内容重复现象。跨学科的专业性课程和实践性专业课程比例偏小,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通识课教育几乎没有,例如农学、园艺等方面的农业基础课程,这就使学生的知识基础缺少了交叉,对农业的了解,以及与农业的联系就少之又少了,这本身就会对促进本专业的学生到农村和农场就业产生阻碍作用。此外,过于整齐划一的课程安排,满足不了学生学习更广泛的人文、自然等方面课程的兴趣,对促进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发展也是很不利的。
4.教学方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以课堂教学为主,融入一定程度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是当下农业院校公管专业学习的主要方式,尽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但作用有限,尤其是依然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与社会的联系,缺乏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很少有学生能真正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去,也因此而少了很多学习的兴趣;实践教学开展不到位,专业实践主要通过实习来集中实现,效果可想而知,社会实践则更多依托社团来完成,很难做到完整规划和循序渐进。这些都会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社会脱节,对社会容易产生陌生和恐惧,不利于就业。
5.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不到位,就业观念影响有限。
目前,大多数农业院校的公管专业课程都未开设职业技能培训相关的专业课程,就更谈不上针对农业方面的培训了。笔者对两所农业院校的公管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都未见培养方案中有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和学时安排,大多专业的职业技能相关内容的了解都来自于学校的就业指导选修课程,这种了解很少有专业针对性,形式单一,内容只是介绍就业政策、分析当前形势,根本就未能达到根据学生个体特征和专业特色开发潜能和创造力的目的。也未能充分发挥动员学生服务基层农村的作用,导致大学生即便就业难,也不愿意到农村和农场就业。同时,相对于招聘单位而言,针对农业院校所开展的就业招聘会和洽谈会,更倾向于农学等专业,很容易忽视公管等非农专业,导致就业面狭窄。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农业院校公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利用优势办专业特色,院系联合强竞争实力。
大多数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离不开以农业科学为特色这一整体定位,例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扎根垦区,依托大庆,立足龙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公管专业也不应例外,要想有效激励本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去服务“三农”,就必须培养农村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但要能将本专业的知识学懂学透会应用,并且还要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甚至更好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在学科交叉上下工夫,寻找突破。可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从单一口径向多口径方向发展,并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强大的农学类基础,有利于形成新的学科发展的生长点,有利于自然科学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多科类农业院校大多集理、工、文、经、农学等各类专业于一体,专业也各有特点,我们就可利用多学科教学资源,开设大量自然科学课程,以拓宽知识面,这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日益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从学校角度,应积极提倡对接模式,提供资源和条件,并形成整体规划和制度规范,在院系之间,应强强合作,建立联合培养计划,应主动积极与本校的农学院、动科院、生命院等通过建立跨院培养模式,增强本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拓展知识视野。
2.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学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解决就业的关键问题。我们应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一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必要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以及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既博又专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既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又有较好的创新能力,更具有较强的实践水平和素养。这样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呢,首先,要改变课程设置中理论性专业课程比例过大、实践课内容偏小、跨学科的专业课程比例缺乏的不均衡局面。目前,公管专业的培养模式大多沿袭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先通后专的模式,这种相对狭窄的培养思维,不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优化组合。所以我们要打破它,实行综合化授课,减少分段的不衔接。另外,也要多渠道优化课程体系,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诸如实行弹性学制、跨系选课制等,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由单一型向交叉型转变。
3.继续深入“产学研”结合的路径,让知识有的放矢。
产、学、研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这是一个多赢的选择,企业或事业单位可利用学校的资源为其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同样,专业的很多理论内容也有了实践的空间,而学生的实践教学和能力获得也有了出口。近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为包括公管专业在内的几个专业联系建立了大庆市政府、红星农场、克山农场等校外实习实验基地。通过与合作单位在科研、技术等方面开展的合作,取得了互利互惠的效果。当然,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将知识学好、学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参与教师教研、科研等项目的研究,提高自己的着眼点和得到锻炼,有些学生甚至可以通过自主研究的方式获得更大的提升。笔者曾指导过一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与学生一起研究商讨的过程中,就直接感受到了学生在能力、技巧和水平上的提升。还要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虽属一种自愿的学习行为,但如果引导到位,会成为每位专业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储备实践技能的有效路径,通过深入社会,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就能形成有创造性的结论,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4.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 植物生产类 实践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以“世界上最为有效的教育关系”而备受世人赞誉。正如法国现代史教授马蒂亚斯•夏尔曼所说:“在牛津大学,我们不培养绵羊,而是培养具有负责精神的人。”这些人今后无论在什么形势下,都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在长达600多年的历程中变化发展,足以显示它的独特教学模式的重要地位。在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院校也实行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导师制。在我国,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曾在2O世纪30年代进行过大学生导师制的尝试。目前的大学教育主要以学分制为主,实行学分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本科生导师制是完善学分制的需要,伴随着学分制而出现的,其宗旨在于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培养机制,增加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让本科生充分接触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结合,创造集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于一体的教育机制,更加关注本科生个性化的成才环境。
植物生产类学科是在广义农业背景下研究农业、林业高产、高效、优质、低耗和安全的科学,目的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应用”的复合型植物生产类类人才。作为一门专业口径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在学分制下实行导师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包括农学、植物保护、林学、园艺、园林设计和资源与环境6个本科专业,学院于2003年9月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象是2003级的本科生,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经过6年的实践,本科生导师制现已取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就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植物生产类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
1.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采用全程――分阶段――分对象导师制的模式
农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定位,是以教学、科研为纽带,帮助学生选课、学业设计和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一种教育互动机制。形成了全程――分阶段――分对象导师制的模式。
全程是指通过对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和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多个层面的宣传动员,学生从二年级就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教师申报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小组”,学生进校所在的班级即“自然班”,每个学生至少在“自然班”或同时在“自然班”及“科研小组”接受专业导师的指导,可从入学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
分阶段是指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设置“班级导师制”(辅导员+班主任)。刚入学的低年级大学新生基本接触的是基础课,并不会马上接触专业课,班级导师将本专业的特点、就业情况等及时告诉学生,同时向学生介绍相关专业书籍,让学生由浅人深地去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去熟悉并逐渐地喜爱上自己的专业。并请本专业知名导师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讲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想学专业的认知程度。
二年级进入SRP和毕业论文选题阶段,实施“科研导师制”。实行“双向选择”由导师提出申请计划,包括研究方向、科研课题名称和所需学生的人数及具体要求等,经院系审核同意后,向学生公布导师申请计划,符合条件的学生填报个人自愿。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一般每位导师每年指导3~4位学生,最多不超过5人,以保证实施过程中导师指导的有效性。
分对象指的是农学院在校学生基础和兴趣不同,需求不同。因此,导师在“自然班”及“科研小组”的指导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自然班+科研小组的组织结构,即不仅为每一个自然班配备导师,而且为对不同专业方向感兴趣的同学组建科研小组,并配有相关专业的导师进行指导。体现“兴趣导向、注重过程、巩固专业、强化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
2.完善导师的选择,建设高素质的导师队伍
选拔合格的本科生导师是实施导师制的基础。学院在导师的选拔过程中,除了对导师的品德、知识、素质等方面权衡评价外,特别注重导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制订了农学院本科生导师的遴选办法和相关表格,使本科生导师的选拔做常规化和制度化。同时,为确保指导的成效性,邀请知名学者、博士生导师从事本科生导师工作。定期召开导师会议,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指导水平。
3.建立导师管理模式,加大监管力度
为使导师制有章可循,不流于形式,建立健全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了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导师管理条例,制度化本科生导师工作,规定本科生导师的选拔条件、任用程序、工作职责等,以形成良好的导师制运行机制。
成立了导师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了解情况,完善管理。院教办等职能部门,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各系导师制的运转、执行情况,将导师制的运转情况和检查结果作为院系教学管理评估的重要内容。
明确了导师指导任务。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建立个人档案,明确指导任务、阶段目标,并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案,使指导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效果。同时,规定导师在每学期开学初对本学期指导活动做好安排,并向学院提交工作计划。当然,指导计划在执行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每次开展的指导活动,不论是个别指导、集体指导,导师都要做好活动记录。
4.健全相应的导师激励机制,促使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地开展
学院制定了导师考核评估体系,从职业道德、履行职责、工作绩效3大类涵盖德、能、勤、绩4个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看导师是否真正做到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导师在受聘期间,与教师的岗位津贴挂钩,导师的工作要按指导学生的数量、质量计入其教学工作量。
科学地确定了本科生导师多元评价体系。采取学生、导师本人、导师之间、领导和专家“五位一体”的多元考评的方式,使考评结果全面、客观、公平、准确、有效。特别是导师自我评价。对照德、能、勤、绩4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既肯定成绩,又要找出自身能力素质、工作状况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完善自己、改进工作、提高质量之目的。另一个就是学生评价。学生应是导师工作评价最重要的主体,对于导师的工作成效,学生最有发言权。
通过以上方法将激励机制与监督与评价机制并举,促使本科生导师制健康、规范的发展。
二、植物生产类导师制实施成效
导师制的实施和导师的敬业精神感染着学生,导师的言传身教和教学科研的丰硕成果激励着学生,近年来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中有60%以上的学生报考攻读硕士研究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由不足10%提高到近30%。教师的科研工作有力地带动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2004年以来,共承担SRP项目180多项,在教师的指导下有500多名学生进入了科研训练计划,学生受益面超过30%,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学生参与在公开期刊发表的论文达20余篇,其中学生以第一作者有10篇。教师们的言传身教培养出了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作风朴实的合格毕业生。据2009年全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对我校农学类专业毕业生持满意度达95%以上。在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下,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逐年升高,2009年达到85%。在这种模式培养下,许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及早地找到了专业切入点、兴趣点,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找到了明确的方向。有相当一部分获准免试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在攻读研究生时仍在原本科阶段的导师指导下对其早期进行过探讨和实践的专业方向、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三、进一步完善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设想
经过6年的实践,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与研究生导师相比,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报酬偏低,特别是科研导师,3年工作量为10学时,研究生导师为40学时,指导工作大多数情况是责任心及奉献精神的体现。由于长期工作付出得不到合理回报,导致部分本科生导师整体士气不高,指导积极性受到挫伤。另外,导师能力差异、精力投入不一,指导效果千差万别。导致那些教学科研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指导效果好,那些缺乏教学科研经验或有经验但精力投入不够,责任心不强的教师指导效果较差,班级导师与科研导师存在职责冲突等问题。为此就进一步完善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导师制提出了一些设想。
1.完善激励机制,实行导师津贴制
导师制实施中对导师的报酬及激励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运行的导师制对于导师的“责”规定较为明确,但在导师的“权”和“利”方面的规定较为含糊,尤其是“利”不明确,这势必影响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导师制的运作效果。学院在无条件增加工作量的前提下,参照研究生导师的激励方式,探寻设置导师津贴的可行性和方法,以提高导师工作成效。
2.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导师的培养,使其尽快胜任导师职责
学院的青年导师大多数是才出校门的博士,缺乏教学科研经验,学院计划通过组建国家、自治区和校级教学、科研团队,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素养。
3.正确处理“科研导师”与“班级导师”的关系
学院明确了二者的分工,“班级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科研导师”侧重于学业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如何使两者的合力效果大于1,以确保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既能解决社会对该类专业人才需要的持续性问题,又能解决该专业艰苦性对人才需要的稳定性问题。
总而言之,导师制是顺应时展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有许多工作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从而寻求一条切实可行而富有成效的途径。相信随着教学改革、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导师制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对本科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起到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聂迎庆.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意义和困惑[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2]高丽丽,史琳.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
关键词:农学专业;教学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77-02
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教育最重要的专业之一,也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而实践教学又是农学专业最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对农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人单位急需动手能力强,能适应不同岗位,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型综合型人才。这就需要高等农业教育培养模式不断变化,培养出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积极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农业技术人才。目前,农学专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培养农业专门技术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突出。然而,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农学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专业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得到深入了解。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培训,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操作能力,增强综合素质的各种教学模式的统称。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增强科研素质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不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热爱“三农”,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生产的纽带,农学专业学生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无法达到的,必须通过认知实践、生产实践、科研实践等环节的培养训练才能达到,才能真正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目前,农学专业学生普遍不愿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从而造成农村缺乏高素质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人才。只有通过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对农学专业的专业认知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当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认知不够。实践教学部分培养目标已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高,市场适应能力不强。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高校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只重视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总认为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水平则无足轻重,造成学生缺乏独立生产能力的培养,而很难提高创新试验能力。
2.实践教学计划有待完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强。农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往往按照课程计划进行安排,而实践教学不仅受教学计划的影响,还受各种作物生长季节的限制。往往实践教学安排仅仅能让学生了解极少部分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诸多其他内容只能借助图片、标本等呈现给学生。学生只能掌握一些抽象的东西,缺乏对作物生产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3.实践教学基地基础设施差,部分内容难以开展。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学基础建设严重滞后,实验设备条件跟不上,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特别是实践教学基地缺少生产科研基本的实验仪器设备,学生无法将毕业论文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4.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生毕业选题联系不紧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生毕业选题联系不大,不能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设置教学内容,难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有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高,进而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做好农学专业实践教学采取的对策
1.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促进综合化、现代化建设。实践教学应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有创新能力、能独自承担工作任务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由于农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实践教学中,老师应当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摒弃传统教学以理论学习为重的老观念,应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本出发点,不照本宣科,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理论知识,来明确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以及学生所需掌握的技能。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应相互学习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了解不同作物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不单单是本专业的学习。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栽培、育种、种子生产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及科研能力,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建设。
2.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应以“以人为本”和“能力本位”的思想为指导[2]。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任务的可完成度,内容上要确保通过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技能,突显实践课程的特点。实践教学内容还需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保证实践教学的内容能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由于农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农业生产上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不能单一片面,既要符合本专业的特点,又要有一定的综合性。由于作物生长有很强的季节性,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应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设置。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把课堂到实验室再到田间生产实践这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把科研项目融入其中,介绍前沿的科学技术,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和参与田间生产,增加社会实践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完善,包括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学生生产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完成实践任务情况、教师和学生对实践内容的建议等。
3.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实践教学场所。随着学生的入学人数不断增加,学校的实践教学场所的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等严重滞后,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教学实践基地是学生与社会接触的一个重要平台,能提高学生的试验热情和动手能力。基地建设的起点应该高,最好能具备一定的生产水平,可以与有关单位展开长期的稳定的合作达到互利共赢,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3]。因此,学校应当加大对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投入,以校内基地建设为主,校外基地建设为辅。校内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可以同时进行,同时也方便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在基地建设中应完善基本的基础设施,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专业的管理人员,校外基地应解决学生的食宿问题,保障学生和教师的基本生活要求。学校对基地的建设还将有助于教师科研项目的展开,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很好的提高。
4.调动学生积极性,严格考核实践教学内容。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学生的积极性越高,参与程度也就越高。在实践教学时,应该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包括改善教学内容与形式,与学生的毕业论文紧密联系,开展与实践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改善老师授课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等,其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定期对学生进行生产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考核,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的要点,发现自己的不足。
5.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农学专业学生的优劣,实践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实践能力强才能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与内容,布置实践任务,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除了加强实践能力外,实践课程还应当有社会实践的环节。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毕业能尽快地融入社会中,促进农学专业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四、小结
总之,在农学专业中,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当前社会的农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急需大批高素质农学专业的人才,推动农业的发展。农学专业教学实践是学生了解、掌握、运用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个重要机会,是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农学专业教学实践的特点,明确教学实践的目标,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对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达到培养出新型农业人才的目的,从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鑫华,邹德堂,王敬国,宁海龙.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9):106-109.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思考如何来提高农学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长期教学实践表明,要想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专业课教学一味强调以升学为目的,培养学生掌握空洞的理论知识,突出升学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理论知识丰富,说起来一套一套的,结果到了生产中,不知从哪下手。如讲到田间具体实践时,站在那儿,无从下手,这就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在教学中,不光传授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该专业的从业能力,关注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这就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也可能会为今后学生的创业打下基础,不光是单纯满足升学,而是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技能型人才。
新课标提出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是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课本知识、专业从业能力,还要思考如何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转变已有的教学观念,要注意学生行为的养成,注重职业道德、与人合作、诚信的培养,把素质融入到专业教学的课堂中去。当然,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然后才能从言行上感染学生。教师要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对大是大非的正确判断能力。因此,我们的专业课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人格培养。我们的教学思想不仅是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而且课堂教学的目标应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它既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对人的思想与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二、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操作能力
农学专业新课标要求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这就要求我们,要将中职学生打造成能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的高技能人才,走出校门能直接服务于社会。那就是说,在教学中必须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何加强?将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让每位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再指导。
每周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大量的课外实践课,就是让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例如:食用菌栽培、各种作物的栽培等相关的课程内容,学校开设了实验课程,先由教师演示,然后由学生动手。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乐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之欲望,而且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好地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另外一方面,由于学校条件毕竟具有局限性,实验只能反映一方面;要想使中职学生在今后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有立足之地,除了在校进行实验动手操作外,还必须进行课外实践。要到工厂或企业参加实践劳动,进行为期两到三个月的实习培训,将课堂中不解的问题带到一线中去,能增加感性认识。在参加实习劳动过程中,很多问题迎刃而解,这比教师在课堂中喋喋不休地讲解效果好得多。这一点,是我们农学专业课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以上所提及的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动手、参加劳动、讲授知识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过硬的专业水平、良好的敬业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不断自我更新,与时俱进,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才能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在这项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因素,起主导作用。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道德素质、人格魅力、工作态度、敬业精神,都会与专业课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专业课教师要不断加强品德与工作态度等方面的修养,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不仅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知识与专业技能,还要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研究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理论。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制订自培计划,假期参加各方面的培训,都是为了更新、提高自己。要做到:既能诠释原有的理论,同时还要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与发展方向,及时了解最新动态。特别是处在日新月异快速更新时代,要求专业课教师要向科学的深度与广度,拓展自己的知识,及时跟上时展、知识更新的步伐,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本科生 毕业论文 农学 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本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既是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也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综合检验。随着本科教育的规范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已经成为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甚至有下滑的趋势,这已经是本科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笔者想把从事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提供给大家,抛砖引玉,还望方家多加指教。
1 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安排未体现农业生产特点,研究时间不能保证
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农学专业往往论文和实习结合,安排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之间,而其他专业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以河南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为例,小麦一般在10月份种植,来年6月份收割;紧接着是玉米种植,并在10月收割。周年生产,一年两熟。而学生的实习被集中在一段时间进行,时间安排上跟不上农事进程,也覆盖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长期。由于需要集中时间实习,另一方面也导致其他时间的理论学习时间安排很紧凑。在平时,同学们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加到老师的实验中去。因此,目前的教学计划,难以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对作物整个生长期进行实习和观察,更遑论周年的观察和研究了。由于时间上不能保证,即使有同学愿意提前参加到老师的科研中,以备以后写毕业论文,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承担实验任务,所得到的数据质量也不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容易大打折扣。
1.2 生产、科研与教学脱节,经费缺乏
作为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老师课题申请竞争很激烈,不少老师基本没有课题经费支撑研究。因此,对于农业生产,往往也离得比较远。即使有部分老师有些小课题,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脱离生产。另一方面,学校扩招,教学经费却并未相应调整。由于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往往是由老师命题作文,出现与生产脱节,炒冷饭的现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题本身缺乏鲜活,也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3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难以起到导向作用
尽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监督与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强。对毕业论文的评价,往往对格式、形式过于重视,对成绩分布、材料是否齐全较多关注,而对于实习过程监管、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等实质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老师们往往因为不忍心影响学生毕业,也存在放水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而同学们也往往因此而存侥幸心理,做论文时不好好做,写论文时东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况。
1.4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些同学学习态度松懈,未能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工作。认为大四找工作忙,学校不会怎么样。而学校也因为近年就业压力大,而存在放松监管的情况。这更助长了学生们学习态度上的松懈。
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难以应付综合性的作业。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养成了学生被动受学的习惯。不少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习惯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模式,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这样的情况,是很难想象能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能够写出新意和深度的。
综合素质不强,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弱。一些同学缺乏基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混乱,语言表达功底差。写出来的文章,不知所云。语病连篇。大学院系往往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使同学们失去了提高的机会。英语过级的强制要求,使得很多同学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背记英语单词上面。
2 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要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效果和论文质量,根本还在于学生,毕竟论文是要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而各种制度和教学计划,都应该围绕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何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进行设计和管理。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高。
2.1 鼓励紧贴农业生产实际的选题
农学类本科生的培养,主要目的为服务于农业生产。如果学生学习时就脱离实际,毕业后即使参加农业方面的工作,也很难短时期内适应过来。当前不少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后,往往在农资行业工作。这类岗位酒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如果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就贴近生产实际,将有利于毕业生的能力培养。院校各级部门应该设计配套政策,鼓励指导老师提供紧贴生产实际的选题。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当地农业科研活动,既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也为学生实习提供经费保障,以实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2.2 根据农业特点,对教学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农业生产周期长,难以重复。因此,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要求在实习实践,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上作出调整。如刘世亮等提出的全程实习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毕业论文时间难保证问题。但是,要实现全程实习教学,必须要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较大的调整,严格控制学生理论课学习负担,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取消专门的实习时间,通过教学时间表的调整,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达到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的目的。
3 评价指标要作导向性的调整设计
在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应该减轻对形式审查的重视,而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学术价值评价上,同时,应该把是否联系实际,以及论文工作的过程纳入考核的内容。这样,真正从评价指标的导向上,让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重视起来,并主动地把毕业论文工作于农业生产实际相联系。院校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把关,真正做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这样,从制度上杜绝学生侥幸心理。
4 鼓励学生尽早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
大学生在进校后,应尽早完成专业教育,并在第二学期开始,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在具体的科研中,认识农业生产,拓宽视野。学生们只有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去体验,才有可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毕业论文将从哪里出来。
5 经常举办学习交流专题报告会,分享乐趣和经验
院系学生工作部门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在报告会上,让学生们有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学习成就,并和更多有兴趣的同学交流经验。
海南大学: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其中女性比例和农村生源比例提高了约3个百分点。
《求学》:2010年的录取情况怎样,贵校在各地录取的分数线是多少?
海南大学:我校今年的录取情况总体上好于2009年, 2010年在全国的录取分数如下表:
《求学》:2010年贵校在各地录取到的学生在什么样的一个层次,即当地排名排在前几位的考生可以被录取?
海南大学:这个情况我们尚未统计,不过考生可以根据我校公布的录取平均分和录取最低分,比照所在省市招办公布的高考分数排名信息。
汕头大学:一般来说,高考成绩超过一本线20分左右的文科或理科考生,报考汕头大学的录取几率较大。
《求学》:有没有哪些专业对高考单科成绩有具体要求,或是对考生的身体情况有特殊要求?
海南大学:目前我校录取原则中对单科成绩没有限制,是按投档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但在考生投档分数相近情况下,优先录取与专业相关科目分数高、外语分数高或因特长加分的考生,外语类专业优先录取英语成绩高的考生。另外农学类专业优先录取第一专业志愿考生。
除了艺术设计(服装表演方向)专业身高必须是172厘米(含)以上,其他专业对考生身体要求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这当中有色弱色盲的考生要注意避开农学类、化学类等受限专业。另外考生在专业选择可适当考虑专业相应行业对身体的要求。
汕头大学:除艺术类专业外,我校其他本科专业在招生时对单科成绩没有特别要求。对符合录取条件的出档考生,在分专业录取时,根据考生专业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不设置专业志愿级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已修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模块)的考生和文艺特长生。
我校英语专业限招英语语种考生,其他专业则语种不限。报考英语、经济学类专业(含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二个专业)的广东考生须加试英语口语,且成绩要求不低于C级。我校公共外语教学为英语,请非英语语种考生慎重报考。
我校录取考生的体检标准,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残障的考生,若其生活能够自理、符合所报专业要求,且高考成绩达到录取标准,则予正常录取。
《求学》:贵校有没有基地班、特色班等?如果有,具体有哪些班?就读这些班有哪些具体要求?
海南大学:我校针对优秀新生开设有文理科实验班,在新生进校后进行考试选拔。具体情况可以参考我校校园网上往年的信息。
汕头大学:我校设立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全英班:每年从第一志愿报考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的高分考生中直接选拔60名优秀新生免试进入“全英班(预备班)”学习,提供全额奖学金(一学期);经过一个学期英语强化学习,双向选拔组建“全英班”。“全英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原版英文教材费全免,还将资助安排所有“全英班”在读学生到国(境)外学习培训。“全英班”采用国际标准的医学教育体系,毕业生将通过国际认可的英语医师资格考试测验。
全英班(预备班)选拔及奖励办法:①第一志愿报考汕头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高考总成绩原始分超过所在省份第一批录取分数线50分(含)者直接选入“全英班(预备班)”;高考总成绩原始分超过所在省份第一批录取分数线80分(含)的,入选“全英班(预备班)”再奖励2万元;超过所在省份第一批录取分数线70分(含)的,入选“全英班(预备班)”再奖励1万元。②以上之外新生,按高考总分成绩50%,英语单科成绩50%计分排序,选拔进入“全英班(预备班)”;③“全英班(预备班)”名额为60名。
《求学》: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考生填报志愿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如何提高志愿的命中率?
海南大学:我校的录取原则为分数优先,所以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服从专业调剂,避免高分掉档。另外专业志愿建议填报与自己成绩较好科目相关的专业,在投档分相近情况下,可以提高录取的机率。
《求学》:贵校招收艺术类考生吗?近三年的报考情况如何?
海南大学:我校艺术类专业只招收艺术文考生。近三年来除个别省份外,总的报考情况还不错。2011年我校将面向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安徽、湖南、江西、广西、福建和海南12省招生,招生专业有绘画、艺术设计、音乐表演、舞蹈编导和戏剧影视文学(影视编导方向)。
汕头大学:近三年来,汕头大学艺术类本科专业在省外持续受到考生热捧,生源质量非常高。
《求学》:请问贵校有哪些特色专业呢?这些特色专业的优势在哪里?
海南大学:目前我校有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水产养殖学、法学、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旅游管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公共关系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信息与计算科学、土地资源管理等10个省级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的优势在于其师资、课程、实验室、实验基地等较为完备,具备地域和学校特色,并得到学校和上级部门的财力、物力支持。
汕头大学:我校现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工商管理、艺术设计、法学、临床医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广东省名牌专业4个(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工商管理),并开设七年制本硕连读临床医学专业。
得益于李嘉诚基金会的大力支持,我校积极探索并初步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多元化课程体系。比如汕头大学工学院是中国高校首个国际CDIO组织成员,根据国际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工程教育实际,提出了全新的EIP-CDIO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是培养知识结构合理、能力全面、具有多学科背景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求学》:贵校的奖助学金制度是如何的呢?是否能够给农村学生提供一些经济上的减免政策和照顾?
海南大学:我校有完备的奖助学金制度,新生入学时针对困难新生开设有绿色通道,共设立23项奖、助学金项目,鼓励学生刻苦学习,追求卓越。包括国家设立的3项、海南省政府设立的1项、社会团体和个人设立的有14项、学校设立的有6项。
我校的减免政策只针对政策性减免,如西部助学、受灾减免等。学校设有较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可为农村学生提供较多勤工助学机会。另外我校每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均发放生活补贴,每人每月30元。
汕头大学:我校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多种政府奖学金;设有优秀新生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专项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多种学校奖学金;设有汕头大学奖章、汕头大学境外进修资助计划等李嘉诚基金会学生奖学金项目;设有“海上学府”奖学金,墨尔本大学、惠特曼学院、早稻田大学交换生计划等对外交流奖学金项目;还有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捐助的多种奖学助学金。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贷款最高额每年不超过6000元,还贷款期限最长可至毕业后6年。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贷款利息由国家和省政府给予全额贴息,毕业后的贷款利息由学生个人承担。
《求学》:针对学生的就业,贵校是怎么做的呢?怎样保证学生就业率呢?
海南大学:学校在确保学生就业率的同时,特别关注就业质量。在全省本科高校中,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每年都名列前茅。近几年在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组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连续三年获得优秀。
汕头大学: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的资料,近五年汕头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最终就业率均在广东省重点院校中名列前茅。2009年,即使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汕大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仍然高达98.39%,说明我们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强生集团、百事可乐、阿里巴巴等著名跨国企业都到学校举办专场校园招聘会并录用了我校毕业生。从就业地区来说,我校毕业生主要流向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
《求学》:贵校有哪些报考方式呢?2011年贵校招生简章什么时候公布,考生如何解读招生简章呢?
海南大学: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运动员和普通文理科本科生招生简章一般在每年1或2月份公布,普通本科招生章程一般在每年4月份公布。考生一定要仔细了解学校的录取原则、报考条件,有疑问可根据简章中公布的咨询方式直接向学校咨询。
汕头大学:我校是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通过普通高考招生。考生必须参加普通高考并取得本科第一批录取最低控制线以上的成绩,才有可能被我校录取。
《求学》:贵校招收境外生吗?如果招收,请问有什么条件限制吗?如何报考?境外生与贵校学生有哪些交流活动?
海南大学:我校招收境外生,目前在校留学生约200人,具体申请可登录hainu.省略/guojiwenhua/下载。我校已与70多所境外高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生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有:校际交换生、学历生交流、境外实习和就业、美国带薪实习项目、日本学习(实习)和就业项目、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短期赴境外交流及冬夏令营项目等。
汕头大学:我校通过联合招生考试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
另外,我校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接受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高等学校。本科生每年4月30日以前申请,当年9月入学;语言生每年7月底和12月底以前申请,2月和9月入学。申请人可直接与汕头大学外事处联系,咨询有关学习事宜及索取“汕头大学外国留学生入学申请表”。
《求学》:面对新一届学生和广大的考生家长您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吗?
关键词:农林院校 物理化学 教学改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以农业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为优势和特色的高校,物理化学课程是我校生物、林产化工、农药、资源环境、食品科学等10个涉农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这些学生的后续专业课不同,将来的就业方向也各异,因而对物理化学课程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这就要求物理化学课程在突出学校“大农学”背景和特色的基础上,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必须进一步与专业人才的整体培养方案相适应,既要重视化学基础理论教育,反映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前沿,更要从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学生需求出发,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农业创新型人才做出积极贡献。下面笔者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研究等三方面来谈谈我校在农学类物理化学课程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
一、教学理念与方法
我们长期坚持“物理化学课程以大农学为背景、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强化基础理论,突出课程内容与专业相配套,重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训练。更新教学理念,以“授人以渔”的思想,施行启发式教学;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课程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
课程建设整体设想是,以物理化学基本原理为基础,通过系统调研不同专业学生的后续专业课和可能的工作方向,掌握不同专业物理化学课程应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面向不同专业的物理化学课程体系。
我们参考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体系,在保证基础化学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将物理化学基本原理与学生专业全面结合,体现教学特色和优势。例如对于生物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其后续的专业课对化学知识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全而学习包括结构化学在内的物理化学各方面内容。林产化工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林业植物资源的化学加工和利用,其物理化学课程的侧重点应放在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以及胶体与界面化学,对结构化学内容可不作过多要求。农药类学生的课程侧重点为热力学、动力学和胶体与界面化学,这对于他们以后学习农药的化学合成方法、作用机制以及衰变分解机理非常必要。资源环境专业学生需要更多的了解化学物质对土壤、大气和水体的影响,电化学和胶体与界面化学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食品类专业的学生在研究食品、饮料等的生产加工及存放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时需要借助热力学、动力学和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知识。
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要求相适应,实验课程也需要作相应调整。我们前期已构筑了包括“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的“三层次一体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在我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资助下,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实验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严谨诚实的科学作风和扎实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特定现象,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更加困难,笔者从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现实困难、就业心理问题方面分别阐述,进而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
大学毕业生作为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了特有的心理状态,也产生了很多心理困惑,出现了诸如焦虑、抑郁、恐惧、精神崩溃甚至自杀等就业心理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高校的女大学生比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北京农学院食品学院2012年毕业生女大学生比例高达72%)。女大学生同样承担着未来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任,但女性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状况却不容忽视,尤其是农业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她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难,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了一些心理障碍。因此,准确把握女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帮助其成功就业,对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现实困难
(一)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人们简单认为农业院校就是和黄土地和猪马牛羊打交道,因而农业院校毕业生遭受着学校歧视、身份歧视和性别歧视。同样的本科学校,同样的专业,农业院校低人一等,这种现象在各大招聘会时有发生。现行的农业经营模式从根本上制约着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从农业自身特点上讲,农业是艰苦行业、基础产业,目前尚属科技含量较低的弱质产业,现实农业对高级人才的刚性需求不足;我国农业的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偏低,制约了农业院校大学毕业生新的人才载体的形成。
(二)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尽管社会在进步发展,但性别歧视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在头脑中往往固执地认为女人即使工作也应从事安全的、文字性的、服务性的工作。当女性在职场中、在社会生活甚至在政治生活中与男性一起竞争时,却会遭致许多非议和诘难。社会的角色认同严重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使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企业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用人单位会全面衡量使用某种劳动力的“性价比”。生理、家庭责任等因素,成为限制女大学生毕业的绊脚石。
二、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一)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就业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在面对理想与现实、考研与就业、签约与违约等各种选择和诱惑时,农业院校女大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外在压力,遭受的挫折更大,面临更剧烈的心理冲突。女大学生在意外界的议论与评价,较易因他人意见束缚自己或动摇决心,也容易因为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小挫折就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很多女生的心理释放能力较弱,她们不是在失败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否定,这些不良情绪的堆积如不能及时进行调适与干预,就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同时,农业院校的女生性格往往更内向,不善于和人交流,面对就业市场的压力,她们会表现出敏感多疑、沉默寡言、自我封闭、痛苦孤独的心理特征;有的甚至在就业受挫后不思进取,放弃应聘和面试机会,听天由命,更有甚者对外界环境冷漠淡然、拒绝与外界联系,导致抑郁情绪的发生。
(二)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适应与角色转换过程缓慢。
农业院校的女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能顺利入读大学的大多是佼佼者,大部分女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在大学阶段,她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刻苦努力、做事认真踏实,学习成绩普遍比男生优秀,倍受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呵护。因此,她们更自尊和自强,凡事都尽心尽力,力求完美。从单纯的校园环境进入到激烈复杂的社会环境竞争中,女大学生往往表现出自尊和自卑心理交织的心态。
一方面相对优越的地位和要强的心理使她们奋发图强,力拔头筹。另一方面又有一种恐惧心理,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估计过低,缺乏竞争勇气和必胜信心。她们对社会环境了解较少,在现实和理想发生冲突时无所适从。她们在工作处事的过程中仍带着大学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面对当前复杂的就业环境,加之女大学生本身存在抗干扰力较差、容易受环境影响、情绪波动较大等天性上的弱点,这些都导致她们在就业目标的追求上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精神。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就业挫折,往往导致她们在择业失利时垂头丧气、怨天尤人,有的面对即将工作的岗位产生恐惧,失去信心。
(三)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易受其他因素干扰。
对于家庭与婚姻的较多考虑也让女大学生在择业时矛盾重重。许多女生认为“既有事业的成功,又有美满幸福的家庭,才算真正的成功”。女大学生除了要考虑经济、文化和教育环境对自己今后发展的影响外,还要比男大学生更多地考虑上述因素对将来的家庭特别是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所以,女生比男生更强调工作地域、工作环境。父母的期望,同学朋友的看法、恋爱关系的影响等因素都构成了影响女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的外在刺激因素。
三、破解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强化教学改革,适应市场需求。
农业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结构调整。做好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提升教学质量,把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及其培训结合起来,加强实践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建立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制度,安排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到基层农业企业、农业战线从事实习和实践工作,使他们增长社会实践知识,了解和熟悉现代农业技术,适应农业技术的发展变化,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做好职业规划教育,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竞争能力。
建立职业化的就业工作指导队伍,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全校性必修课,确定学分,使学生能够重视就业指导的训练。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要迈向理想职业必须具备实实在在的就业竞争能力,必须依靠出色的表现赢得用人单位的肯定。首先,要培养农业院校女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其次,要培养农业院校女大学生主动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使自己具备丰富的知识涵养;还要培养农业院校女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她们在求学的同时成为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的人才。只有具备了奋斗的目标和能力,才会在就业过程中底气十足,才会有受挫的能力和勇往直前的信心。
(三)引导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部分女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一种“浪漫”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大多希望能从事既代表一定社会地位,又能契合自我兴趣爱好,体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小资”情结成为许多女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影响因素。这种理想化的择业观导致其丧失很多就业机会,在临近毕业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引导女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待值树立合理的职业观。既要避免一步到位的“求稳心态”,也要避免缺乏理性思考与规划的盲目选择。在择业过程中要放远眼光,寻找合适的就业起点,树立“先就业,在择业,后创业”的观念。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循序渐进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四)引导女大学生学农、爱农,形成服务基层的就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