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性

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性

时间:2023-12-20 15:18: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 创新;思维能力;小学数学;重要性;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理论性太强,而小学生理解能力和自我分析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鉴于这些客观的影响因素,只有数学教师认真分析新教材的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才能有针对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科学的进行操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作出比较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下面我们就简要的进行论述.

一、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了科技进步以及知识不断更新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这也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重要体现. 而创新人才则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同时也是企业与国家赖以发展的根本.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在这个我们通过小学数学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以及国家创新型人才的贮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学顺应教育新体制的重要体现. 在新的教育体制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创新思维能力作为各项综合能力的启蒙,加强对它的培养对于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纵深思考能力、横向发散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能够影响其学习水平的因素比较多,比如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学习气氛环境以及自身的学习能力,等等.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将会大大提高分析知识、联系性学习知识以及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学习知识的能力. 因此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最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这句话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教育对国家兴亡以及民族兴衰的重要性. 纵观历史,创新在经济发展与进步中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的发展也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的创新. 创新的实施者是人类,因此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实现国家的持续发展,才更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的计划.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在教学中运用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的开放式问题就是没有固定的答案,或者是计算的路线比较多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对于发散学生们的思维,让学生从多重角度去分析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这也意味着这种问题的锻炼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有着比较高的效用的. 比如说,在一个铺满了方形地板砖和有着等距离柱子的长廊里,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如何计算长廊的长度?老师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们展开探讨和思考,学生们往往会回答用脚步量或者是数柱子、数地板等等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经常进行类似问题的作答,将会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起到很大的加强性作用.

(二)通过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讨论式教学是老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由学生们分组或者整体在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就问题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将不同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呈现出来,这对于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从而学会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以及反思自身思维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同时,在讨论的最后,老师对每名同学或者是每个讨论小组讨论的结果再进行点评,对结论正确、全面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结论不正确的同学进行补充、指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三)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将科学实验方法与教学模式完美结合所产生的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近几年来在理工科类课程的教学中运用的较为广泛.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研究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对于培养小学生从发现问题到寻找答案再到得出答案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也是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这样才能保障创新的科学性、准确性. 此外,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了解知识进而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和全面的探讨与思考,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总结:关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方法,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具体的方法还需要我们根据教学过程中各相关主体的条件来综合性的制定. 本文旨在与教育界相关工作人士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与探讨,在此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士参与到这项课题的探讨中来,为保障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慧卿.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J]. 学苑教育, 2011(13)

第2篇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重要性 培养 建议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二)开发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三)培养科学文化素质。

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一)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二)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三)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二)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应特别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力度,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韦志初.发挥例题习题功效培养数学思维品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第4篇

【关键词】 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创新猜想数型结合

在新课程标准下,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反映人们在教育的实现了认识上的转变,在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的本质容易造成误解,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同时对数学的学习也缺乏取得成功的必要信心,从而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过多的注重逻辑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对数学直觉思维的认识

直觉,作为人类普遍的心理现象,存在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包括思维、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活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直觉是一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对信息的加工活动,是在潜意识中酝酿问题然后与显意识突然沟通,于是一下子得到了问题的答案。”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直觉是指没有明显地依靠个人技巧的分析器官掌握问题或情境的意义、重要性或结构的行为。”英国著名病理学家贝费里奇认为:“直觉是指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或理解。” 爱因斯坦认为直觉是科学家真正可贵的因素,庞加莱指出:“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的工具.”

直觉思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思维形式,它具体表现为思维主体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从总体上直接加以认识把握,以一种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的实质,并迅速解决问题或对问题作出某种猜测。大量的科学史实证明,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科学家常常依靠直觉进行辨别、选择,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道路或最佳方案;也常常凭借直觉启迪思路,发现新的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思想,建立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直觉思维的培养

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在课堂上题目刚刚写完,老师还来不及解释题意,有的学生立刻报出了答案,这样的学生有的数学基础甚差,有时却能直觉判断出结果,若要问他为什么?他则回答说:“我想就是这样的。”这时其他同学会笑他瞎猜的,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学生问题中的直觉思维呢?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与灵感,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富克斯则说:“伟大的发展都不是按逻辑的法则发现的,而都是由猜测得到的。”法国著名科学家庞加莱指出:“没有直觉,年轻人在理解数学时便无从着手;他们不可能学会热爱它,他们从中看到的只是空洞的玩弄词藻的争论;尤其是,没有直觉,他们永远也不会有应用数学的能力。”这说明直觉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

(一)注重知识积累,培养记忆性直觉。直觉思维是一种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直觉的获得具有偶然性,但绝不是无缘无故的胡思乱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抓好学生的数学基本功的训练。如口算,解题基本方法等,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数学的研究方法及知识间的联系,同时还应广泛地汲取课外各科知识,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才有可能产生数学的“灵感”。如在学习了简便计算后,有这样一道计算题-107×15+321÷(-3)×85,有的学生按照运算顺序一步一步的计算;有的学生并没有按部就班,而在观察后发现了-107×15+(-107)×85的巧算方法。能想到后者的学生证明他的口算能力和对简便计算中数的特征、方法都学得很扎实,在头脑中的映像非常深刻,在需要解决问题时,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准确把握,能迅速提取相关的感知信息,而这正是记忆性直觉的主要特征。

(二)鼓励设疑猜想,培养预见性直觉。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培养直觉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引导学生猜想,首先要设疑,因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实验、列举事例或引用已有知识,把问题呈现给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兴趣,放胆让学生猜想,或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新方法、新思路。结合一定的逻辑思维产生对未知知识的预见能力。数学猜想虽然含有很大的思维成分,但它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数学猜想必须通过验证,以确定它的科学性。如:通过对“幂的运算”的学习想一想有没有它的逆运算――“开方”?学习了“有理数”,猜想有没有“无理数”?初中阶段对于诸如这些规律性知识的学习,运用像这样“问题一猜想一验证”的教学过程,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充分体现知识的活学活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预见性直觉思维,也可以强化学生的直觉意识和直觉习惯,帮助其建立直觉思维的自信心。

(三)优化练习实践,培养发现型直觉。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思维形式,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不断的实践和练习中培养的,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强化学生直觉思维的训练,充分地挖掘教材资源,尽量减少那些机械重复性的练习,经常布置一些有思考余地的习题或思考题,指导直觉判断,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直觉判断不是按部就班进行逻辑推理得出,而是在对问题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直接判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直接判断,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现性直觉思维。

总之, 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注重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并重,以逻辑思维育直觉思维,以直觉思维促逻辑思维,开发学生内在潜力,让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独立性、灵活性等方面全面得到发展。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只是枯燥乏味的证明、推理,学习数学也可以“跟着感觉走”、大胆猜测,寓学于趣味之中。

第5篇

论文摘 要: 目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思维具有广泛的内容,关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成了一个焦点问题。为了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以及找出培养数学思维的解决办法等方面着手。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转贴于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韦志初.发挥例题习题功效培养数学思维品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第6篇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第7篇

关键词:猜想;初中物理;培养兴趣;适当运用

著名科学家G・波利亚曾说过“在科学研究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物理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物理发现的机会;锻炼物理思维。”猜想在物理探究中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性,符合物理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本文对物理猜想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以及猜想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进行阐述探讨如下。

一、猜想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1 猜想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可以说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孕育过程,任何科学学说的出现,开始都有大胆的猜想。事实上在物理学史上很多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猜想,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之后,“电能生磁,磁也应该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物理学天才霍金的时空让人感觉玄妙无比,令人不禁赞叹他的想象力。总之,科学史上提出的猜想探索研究发现真理的事例不胜枚举。这充分说明了猜想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2 猜想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

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物理探究能力的猜想与假设环节有这样的基本要求: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物理探究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教材中都有意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以便获得探究过程的心理感受,增进学生对物理探究的理解,发展学生物理探究所需的能力。而这些基本能力,如,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是确保科学探究能够顺利进行的不可缺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猜想的提出,探究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猜想的运用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物理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猜想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1 鼓励学生提出猜想

传统课堂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课堂都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学习非常被动,他们的好奇心、想象空间都受到了挤压。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往往不敢猜,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同时他们也怕自己说错了,受到教师的指责,学生的嘲笑。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鼓励,无论他们猜想的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然后把他们引入正确的猜想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要先从容易的猜想人手,如,进行自制温度计演示中,将盛水玻璃瓶放入热水中时,可以让学生猜想一下,细玻璃管中水柱会将如何变化,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能猜到,但教师不能因为容易就省略掉猜想这一环节。因为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是科学探究中具有创造性的重要环节。只有从简单的猜想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积极猜想的习惯。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

(1)利用成功激励,培养学生猜想的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初中学生好奇心较强,但缺乏理性。只有通过成功激励,培养猜想兴趣寓教于乐趣中,才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学生在轻松而情绪高昂的心理下进行猜想探究。猜想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参与与科学探究、参与实验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积极性。当猜想与实验吻合时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解开了长期困惑在他们心中的谜,领略到科学家们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也会进一步提高。有了愉悦的成功心理体验,学生对猜想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适当介绍有效的猜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呢?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物理教学中科学猜想与假设过程其实和科学研究一样应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是实验方法,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方法。

实验方法又分为类比法和联想法。类比猜想法: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课堂中,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出乎意料。不仅猜想可能与速度、压力、接触面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还能猜想到可能与质量、形状、材料、密度等有关。这种放开式的猜想学生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上,这时可以借助于简单的演示实验进行类比,如让学生推重一下不同质量的箱子,然后进行猜想,这时的猜想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有助于学生猜想成功,完成学习任务。联系猜想法: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相关内容。如,在学习功率一课时,让学生猜想如何对一个力做功快慢进行比较,教师如果不进行引导,学生可能猜到与做功多少、所用力的大小甚至摩擦力等有关。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此时学生的猜想方向自然就明朗了。

理论分析法的话可以进行逆向猜想。就是从结论或现象开始,倒着思考问题来猜想产生这一结果或现象的原因或条件,即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实现猜想,例如,在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因素时,可以从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入手分析有用功和总功分别包含哪些部分,就可以找到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在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利用逆向猜想,从题目的待求量出发,根据题目要求,猜想包含待求量的公式。如果这个公式中仍未知就继续猜想,直至问题解决。这样能迅速找到解题方案。

3 适宜运用物理猜想进行物理教学的内容

教无定法,针对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也是发展变化的。适宜应用猜想进行物理教学的内容有:(1)探究一个物理量随几个物理量变化的学习内容。例如,猜想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大小与什么有关,感应电流的方向和什么有关等。(2)实践课中对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猜想探究,例如,对某个工具改进的猜想,对车辆限速原因的猜想等。总之,作为教师,尽量要多动脑筋,多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与猜想,学会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的探究。探究的过程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感受到猜想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从中树立起科学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在猜想时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初中物理的探究过程实际上将前人的探究过程进行再现,让学生重走前人走过的轨迹,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猜想要注意的问题

在运用猜想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猜想提供的信息不能抓住主要矛盾,而是漫无边际的异想天开,甚至胡思乱想,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猜想情景时辅以恰如其分的启发诱导,循序善诱但又不能点拨过度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造成思维定势。

教师注意不断提高猜想题目的设置能力和总结猜想思维方向,特别对中学生创新思维的记载,以便以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猜测和想象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猜想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时时注意挖掘更合理的猜想,以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金梅,叶登样。猜想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物理教学探讨,2007(29917):16-18

第8篇

[关键词]医学类研究生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52-03

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祖国医疗卫生事业接班人的重任,而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医学本科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中间环节,起到承上启下、开拓创新的重要作用。硕士阶段的学习,不仅需要更为细致深入的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其地位的特殊性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独立科研能力,为今后专业性更强的博士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从国家层面而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落实到医学发展战略上,培养高层次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将极大有助于我国未来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的、高度原创性和先进性医学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创立,不仅可提高我国医疗卫生在世界上的地位,更能广泛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为国家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贡献。

就硕士研究生这一承上启下的培养对象而言,其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又有一定的特殊重要性。

(一)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深化

医学硕士生大多具有很好的医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经历,但目前医学本科教学基础学科分别教授的现状有时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点比较散乱,缺乏系统的梳理和理解,因此,这就要求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抓住今后临床与科研可能涉及的方向,巩固与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把握最新科研方向与进展,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

(二)科研兴趣的发现与落实

科研热点和前沿的把握是一个长期、系统的积累过程,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而这对于研究生而言,既是一个训练过程,又是对其今后发展方向创立的初级基础,也只有发现了自身的科研兴趣落实点,才能给自身树立今后临床与科研进步的目标,才能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为今后成为“大家”打下坚实基础。

(三)思维模式的开发与拓展

从中学到大学,是一个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的过程;而由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则更是学习思维模式的转变与培养的过程。独立科研思维的培养、失败中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以及研究方向的拓展和创新,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也许是个痛苦艰辛的过程,但却是成长经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与训练显得尤为必要。

(四)团队意识的形成与培养

团队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中事业成功的基石和保证,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渺小的,分工合作、协调共进才能取得研究的突破和创新的成果,这也是研究生人格发展和培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本科生阶段科研训练不足

大多数本科医学院校在本科生教学中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填鸭式教学为主,缺乏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和科研思维的训练。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参与基础学科各课题组研究机会少,动手能力培养不足,学生考试能力强。进入研究生院后,导师发现学生科研思维薄弱,并且对科研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就迫使导师必须从头开始培养与训练,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间又很短很宝贵,这也一定程度上客观造成了研究生毕业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参差不齐。

(二)攻读学位的动机与学习态度

目前医学院校的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大城市小地方、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资源、医疗待遇和成长空间客观来说,差异很大,这也造成了医学本科生攻读研究生的目的与动机不一,不少学生受迫于就业压力或者追求名校情结。而以对学术追求为目的的学生人数不多,又因为经过艰辛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很多学生会出现学习的疲惫感,认为进入了名校了任务就完成了,客观造成了学习态度的不明确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不足。

(三)医学硕士生培养模式的缺陷

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客观分为“临床型”或者“科研型”,以我校而言,临床型在前半年课堂学习后即进入临床各科室轮转,最后有半年的科研时间;而科研型在半年至一年课堂学习后即进入各导师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其间有半年临床训练时间。这两种培养模式各有利弊,就临床型硕士研究生而言,平时大量的病房工作可以培养临床能力,但同时繁重的临床工作也使得平时创新思维的培养及科研能力的训练成为一句空话,而最后半年的科研时间又是极大的不足,也就造成了毕业时,独立科研能力、科学论文及科研标书撰写的能力不足,这对于当前培养“复合型”医生的大趋势和目标是非常不利的。

(四)各院校各课题组之间学术氛围参差不齐

研究生阶段的学了要求学生多查阅文献、撰写综述以外,还要创造机会及引导学生多参与各级学术活动,把握本学科、本领域前沿和热点,并且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多与著名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与请教,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和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当前各级高校学术氛围不一,各课题组之间差异也很大,学术开拓精神不足,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术气氛和科研创新风气。

(五)研究生科研创新动力不足

科研能力培养和创新开拓除了要有很好的科研热点敏感度以外,导师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但是当前,有的导师科研经费不足、导师研究生招生过多导致照顾关注学生不够,临床学科导师要忙于临床工作等原因,也造成了培养计划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导师没有精力去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客观导致了研究生科研创新动力不足。

(六)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先进性不足

当前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理念包括研究生教学,在课堂授课模式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成绩评估重考核轻实践,这就极大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将受到极大影响,这也使得探索时间新型的研究生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具体举措

(一)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打下科研基础

本科生在基础医学院学习期间,正值各基础学科学习时机,在学习间隙应参与基础学科各课题组研究和进行简单的实验室操作;同时,学校可以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并招募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老师,让一部分掌握一定实验基础及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比如我校的“正谊学者”计划,这将有助于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对科研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并有助于科研能力的训练与科研思维的培养。

(二)注重学生思想交流,培养学术追求目标

目前入学的研究生进入“90后”为主阶段,个性上更为独立,思维也很活跃,这就要求导师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多交流谈心,培养他们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确立学术追求目标,而不是单一的工作式的布置和指挥。同时,要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团队协作精神,要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认识,发挥互相交流和协同工作能力,这将有助于更为优良的科研成果的取得,也利于研究生今后科研工作的组织与开展。

(三)培养学术氛围,加强师生学术研讨

学校层面,良好的学校学术氛围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塑造和培育以创新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原动力。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研讨会,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开拓科学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科层面,要打破各课题组之间的壁垒,定期组织各学科组研究生进行活动与交流,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可以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并做到交叉学科的融合。课题组层面,导师要与知名学者和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协作,定期邀请他们进行讲座与组织学术交流,导师与学生打破师生隔层,相互为师,积极交流,鼓励与引导学生多参加国际国内权威学术会议,积极发言与交流,这也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拓。

(四)加强对导师考核,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才的核心,也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和动力。学校层面,要定期对研究生导师加以考核,对导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课题取得加以评价,对所培养毕业生的成绩加以考评,以保证优秀的导师引领学科发展,同时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导师自身,应积极把握所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临床学科的导师在繁忙临床工作时要注意定期与研究生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结合临床实践和难点热点开展转化医学研究,以导师相对成熟的选题为依托,规范指导,共同探讨,调研汇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研究生开拓科研创新思维,使研究生在科研能力深度与广度上有极大提高,最终推动研究生毕业时具备一定的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五)重视研究生学术成果与创新,建立有效保障机制

一方面,积极鼓励研究生将取得的科研创新成果在国际国内权威学术会议发言交流,并积极向高影响因子期刊投稿;另一方面,也应积极鼓励研究生将自己的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在实践中吸收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形成厚积薄发的态势。同时,导师也应尊重学生的成果和工作,引入课题奖励机制,重视学生最为关心的毕业后问题,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避免后顾之忧。

(六)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专题研讨式教学蕴含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需的内在要素,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本科生的教学中,特别是在研究生的课程课堂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并结合床旁教学、PBL等新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发展、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4-82.

[2] 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0-11.

第9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科学课堂;发散思维;聚合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52-02

作为中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挖掘蕴藏着的创新性,这一创新性体现在教师可以运用创新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表现在对学生个体的创新引导上,两者可以结合起来运用。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截然不同,传统课堂上教师是权威、主宰,多把精力放到知识的传授上,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很不重视,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听和记,没有学习兴趣。在新课改的前提下,中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创设一种吸引人的氛围,这是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需要下大力度探索的事情。那么,我们要怎样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科学教学课堂中体现呢?

一、中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创造力的重要性

在现在应试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只是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很少有教师关注到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常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能力,很难培养出来。其实不然,中学科学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恰如其分地加入创新方法的讲授,提高学生对创新能力的重视度。

1.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科学这一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每进步一点都是一种创新的活动。中学科学教师可以在引入新课时,利用一些科学家的创新知识来导入。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就是运用逆向思维提出的大胆设想,进行论证,最后推理而得出来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体现科学的概念、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规律。笔者在介绍热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时,就引入了英国科学家瓦特的发明。他是由开水的壶盖跳跃产生了灵感,发明了蒸气机,后又经过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使之广泛运用于生产的各个方面。同时教师也要告诉学生,这种创造能力不仅仅是少数学科学家的专利,人人都有,也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途径加以开发。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创造力宝库,只要去开发,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如果我们不去开发,那它只能是一种潜在的力量。

2.创造力是需要一直培养的能力。无数的事实都证明,创造力是自始至终都需要的一种能力。国内外的很多实例都告诉学生,科学的发展需要创新,一个国家经济的腾飞也要进行创新,一个行业的发展,个人的学习进步都是在不断地遇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我们一定要走新路,使之产生与传统的道路截然不同的效果。我们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样,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用超出常规的方法来进行解决。中学科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我们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中学科学教师也要重视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统一

学生只有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才能提高创造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是不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运用一种创新的方式来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把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开发创造性思维统一起来。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发现新事物、探索新事物的愿望。只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就为学生提供了挖掘创新力的条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会有发展的空间。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激发出来后,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改造现实的自信心,从而加大其创新的欲望。所以,中学科学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其探究学习的精神。中学科学教师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会基础知识,还要努力通过创新手段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即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所以,中学科学教师在进行科学知识的讲授时,要着重讲清楚基本概念和观点,把论证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其在论证的过程中去体验思考的辛苦,品尝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精神,培养其创新思维。也许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完全错误的,但这也不要紧,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中学科学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去设疑猜想。想象是人类思维的翅膀,我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要能感知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还要在思维的推动下,让学生在头脑中创造出一些从来没有经历过或现实中尚未存在的事物形象,这就是想象。人凭借想象就能逐步仔细地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设想,即猜想。猜想就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性思维。几乎一切科学学说的出现,在最初阶段都是大胆猜想。如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气压强的存在等等。所以中学科学教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定要引导学生去大胆猜想,并且要对自己猜想的结论进行论证,最好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思维,还能让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体会发现的乐趣。只要教师用心设计,在实际的科学教学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的机会还是经常会有的。

三、中学科学教师要重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训练

第10篇

摘 要:当今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科学课程标准》更是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重要目标。而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的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往往在猜想这一环节上做得不够,没有实现探究的真正意义。本文针对这一点,试从猜想的重要性、猜想的特点、培养猜想思维的几种方法等方面加以论述,以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关键词:猜想 科学探究 创造性思维 培养

问题的提出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教师牵着走,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教学的每一步,实际教学时则严加控制,把学生径直引向预定的结果,当学生提出与教师的预定结果不一致,甚至相差甚远时,教师往往说:“不要异想天开”,“纯粹胡思乱想”,抹杀了学生猜想的天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学习没有积极性,不愿意思考问题,只是盲目地等待教师给正确答案机械记忆,而不是主动去建构知识,学习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一遇到活题更无从下手。现今,新一轮教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探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很好的培养。但我发现有很多探究课对猜想这一环节还不够重视,仅仅流于形式,使探究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对猜想这一环节加以重视。

一、猜想的重要性

1、从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来看: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是科学研究问题的核心环节,它决定研究的方向,同时又是学生认识事物现象的第一步自我式判断。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而言,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比验证更重要。故在学生探究式学习中,正确的猜想与假设是非常重要的。

2、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来看: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是想象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猜测、转换、构造等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而想象的主要形式是猜想。

3、从现代教育心理理论来看:猜想符合学生好奇、大胆、敢于尝试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自由空间,因而在促进学生各方面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4、从现代认知理论来看:学习是主体的意义建构活动,是主体在头脑里建立和发展科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科学探究活动及其经验内化的过程。因此,猜想是在建构活动中,主体的科学认知结构对当前面临的新知识、新问题进行的预测性的重组、整合的过程,它使外部知识与内部创造的不平衡达到暂时的平衡。思辨中缺少了猜想便会造成意义建构失败。

综观自然科学的发展史,猜想思维在基础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并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如:爱因斯坦的量子假说;道尔顿的原子假说;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假说;天文学中太阳系起源假说……伟大的猜想造就了非凡的智慧。可见,科学是从想象开始的,想象是科学的准备阶段,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意向,便不能进行创造;只有想象和大胆的猜想才能产生假说;同时想象和猜想又能激励创造。因此,自然科学实践中有意识、有计划地鼓励、培养学生科学猜想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猜想的特点

什么是猜想呢?

猜想是在观察、操作或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发展趋势或本质规律进行归纳、判断的思维过程。即透过问题的现象,推测问题的本质,是实现由具体到抽象概括的飞跃,也就是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合理的猜想给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目标。

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科学性

猜想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并非瞎猜。如:道尔顿原子论的建立是近代化学发展中的一次重要的理论综合,它以一些化学基本定律和化学实验为依据;阿佛加德罗在新的科学事实和原子论的基础上,以盖吕萨克的实验为基础,进行合理的推论,引入了分子的概念,提出分子假说。

2、证伪性

猜想是一种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与已成为真理的理论相区别,它的结论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确定。如:分子说,在开始形成时就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但还不完善,还未完全得到证实,因为人们还无法直接观察到分子,还没有从间接方法证实分子的存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分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电子显微镜已经能观察到某些物体的分子,这时分子说得到充实和完善并由猜想转化为理论。

3、创造性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一切创造活动都需经认真思维,作大胆猜想才能实现。猜想思维往往能透过纷繁的现象直接涉及事物本质,重新安排已有认识,创造出新的形象,或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三、培养猜想的方法

1、 改变观念,营造猜想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摒弃"上尊下卑"、"师道尊严"的旧思想,放下架子,积极投入到学生的群体之中,和学生打成一片,虚心听取学生的各种建议,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感到无拘无束,无紧张之感。要鼓励他们奇思异想,不迷信已有结论,不满足现成解答,大胆猜想,不断开拓。真正让学生做到畅所欲言,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猜想合理的进行鼓励,猜想偏向的进行引导,不猜想的进行鞭策,让猜想“访问”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的被动的猜想行为转变成自觉的猜想行为,师生共同构建猜想共同体。实践表明,只有在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2、 适时启迪,培养猜想信心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要让学生认识到猜想的重要性。同时,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科学史中科学家的创新性工作和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和意向。如引入新课时,介绍著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就是法拉第由电生磁事实逆向思维大胆作出了磁能否生电的设想,最终通过实验和推理而得出的。让学生明白科学家在提出新思想时,往往要靠直觉,以激起学生猜想的热情。当学生猜想后,教师要善于抓住其创意加以表扬,培养其猜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了猜想之后,还要培养学生不管正确与否都要亲自动手去证明的习惯,一旦猜想被证实,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反过来让学生会更想猜想。学生猜想不正确时,我们要有意识地保护学生,使之不被讽刺、挖苦。有时,教师可以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他们一起参与猜想与反驳的过程,甚至有意识地提出错误的观点,被学生们所反驳,证伪。这样,既使学生感到科学探索的巨大力量,进一步促使他们去猜想、反驳,又使其他被证伪的学生感到心理的平衡,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

3、 改变教法,培养猜想习惯

试想,学生在知道结论的情况下能真正地进行猜想吗?实践说明是不能的。因此,教师除了不能让学生课前预习外,平时在讲课时可经常提出不带结论的设问,给学生猜想的空间。如讲哺乳动物时问“鲸为什么要集体自杀?”讲植物的叶时问“植物为什么吃荤?”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猜想因素,利用插图、实物、实验、多媒体等呈现相关的情景,这些情景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引起学生好奇、联想。如呈现一位老爷爷给一株幼苗施肥的情景,让学生猜测施肥后的结果。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学生便会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各种猜测:有的说幼苗会茁壮成长;有的说会枯萎;有的说两种情况皆有可能。如果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从而会更激起主动探索的欲望。这样就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起他们的“直觉”习惯。

4、丰富知识,奠定猜想基础

大胆猜想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宽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实践经验愈丰富,知识积累愈宽厚,知识重组能力愈强,大胆猜想也就愈可靠。故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先要奠定猜想的基础。即要有各种经历、各种经验,广泛的生活面、知识面和阅读面。这就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去涉猎课外知识,多参加实践活动,多积累。这些潜在的东西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思想的火花。

5、 思维训练,提高猜想能力

训练学生观察问题要明察秋毫,相信直觉;思考问题要善于抓住灵感,勇于跳

跃猜想,能在原定的方向上进行试探性判断,但碰了壁更会进行新的猜想。

在自然科学教学中通过观察、实验、实习、调查等方法手段提高猜想能力 。自然科学新教材中有大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兴趣小实验和实习编排等,教师在实验前习惯地要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猜测结果,或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然后用实验加以证明。例如:验证浓硫酸特性——脱水性质的一个兴趣小实验,实验前要求同学们依据:蔗糖的结构和浓硫酸的脱水性,猜测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出现的现象,然后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再如: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一个喷泉实验,实验前要求同学们结合:氢氧化钠要吸收二氧化碳;大气压;酚酞变色的性质,猜测实验结果,然后验证。经常性的锻炼,可能提高同学们的猜测能力。

在解题中发展直觉思维,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如,提出:有n个相同的电池,每个电池的内电阻为r,外电路的电阻为R。怎样连接组成电池组,才能使外电组获得最大的功率?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把电池混联,使混联电池组的内电阻等于外电阻,或接近外电阻,就可输出最大的功率。我肯定学生这种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所进行的大胆猜想,并引导学生进行推导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就可使学生在解题中发展直觉思维。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形成个人猜想记录,有的也可以改变由我们教师自己把学生的想法画下来,形成集体猜想记。如《摆的秘密》一课,学生认识摆后,提问:有没有办法让摆球摆动的快些?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让摆球摆动的范围大些;有的说,让摆球变得重些;有的说,让摆长缩短。教师让学生把这些猜想和假设记录下来,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验验证。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自己的目的去探究。探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再猜想再探究。从而达到提高猜想能力的目的。

当然,猜想毕竟是猜想,在进行论证之前,不能作为真命题。教师可举出一些不正确猜想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为防止学生胡乱猜测或模式化,可让学生充分的猜,并要求说出这样猜的理由。有些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很容易猜想出,有些内容学生知道的很少,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

尽管有时猜想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但猜想这种思维具有独特价值。当然,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开发和利用这类思维形式,培养创造性人才,真正放飞猜想的翅膀,还有待于我们努力去探索。

参考文献:

1、《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出版社 主编:张培林等

第11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

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人的思维品质表现为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是某种场合下的一种氛围,是人的身心投入在一定情景的一种状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要从生活实际中摄取一些场景、画面、实物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便是创设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2.创设质疑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现。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时时注意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如:讲了运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后,我问:“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一位同学问:“11.395保留两位小数,千分位满5向前一位进1,9+1=10,这时百分位应该是0,根据小数的性质,0可以省略,等于11.4,为什么约等于11.40呢?”我及时肯定:“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非常好,你们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许多同学说出了各自的想法。这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敢于让学生质疑,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学生的质疑,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3.创设操作情境

操作活动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形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把外部活动转化为语言形态的智力内经方式。在操作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变得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再加上儿童本身具有好动的特点,所以操作是小学生思维的源泉。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抓住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新知在操作中掌握,技能在操作中熟练,方法在操作中创生,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思维的乐趣。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探索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重要性 高素质人才

前言:音乐教育是我国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主要输出地,每年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因此,音乐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实行高素质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要载体,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探索能力,提高审美评价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健全了学生的人格魅力,激发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音乐教育是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高职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

一、高职音乐教育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艺术素养

音乐教育是人类历经千年艺术积淀而形成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是人文文化和历史内涵的独特写照。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开设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音乐本身的知识技能,更是在接触历史不同时期,世界不同地域文化的各种艺术领域、艺术群体。通过音乐教育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不同层次的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此,在音乐的世界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针对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性,高职教育应该加大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培养。在音乐课堂上,引导大学生去感触中外不同的音乐作品,了解音乐的风格、形式,作品、作家在音乐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不断的拓展学生的个人视野、事业观、人生观,以达到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高职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感受艺术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最富有现实艺术的美。它是真实社会的写照,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社会最直接的心理需求。同时,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经过艺术加工而来的,比现实美更高深、高激烈、更耐人寻味。因此,音乐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高职院校开设的音乐教育课堂中,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对音乐所体现出来的现实美的感知,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加与艺术亲近的机会。在专业音乐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逐步的分析,使学生在足够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旋律、调性、力度、曲式等音乐形象的基础上,能够很好的把握音乐中所要表达的心声、音乐所表现的艺术情感,以达到引起精神层次的共鸣,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对美的认知,达到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

三、高职音乐教育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树立健康的情感

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是一个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条件。高职音乐教育正是大学生人格、情感的重要载体。在高职音乐教育中,老师通过讲述、播放不同节奏、旋律、速度、音调、音色的乐曲,有效的激起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运动,从而调节大学生个人情感、情绪的本能反应。而当大学生真正沉醉于音乐时,势必可以做到与音乐所释放的语言、旋律共同悲伤、消沉、振奋、开心、愉悦,真正做到调节心理、机体平衡,经历多种感觉的体现,健康大学生的情感健康,从而健康大学生的个人人格。

正如,我国古典乐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乐曲中大学生可以充分的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悲、愁、喜等等所有人的情绪、心理。通过音乐教育的积极指导,将作品中的真实情感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教学中、感受中来,以多种情感的灌输,提高学生积极、健康情感的建立,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如果说体育教育是强健学生的体魄、耐力,那音乐教育则是强健学生的心理、情感。音乐教育所培养的重点则是大学生的品质、品格。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综合导师,在与其他教育手段相比有着不可替代性。

四、高职音乐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完善

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是科学技术呈现高端综合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全面综合发展的各种素质,从而实现高端人才化。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综合能力中不可小觑的一个关键素质之一。创新能力不仅仅源于人们对事物的想象,更源于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开发,是创造终极目标的追求。而音乐教育恰恰包括了创新能力,它具有极大包容能力,和极大的想象空间,是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授奖仪式上所讲,他的成功除了要感谢他的科研团队,家人的理解支持外,还特别提出音乐艺术对他科学研究的重要启发性,在囊括百川的音乐世界里,带给钱学森丰富的精神世界,广阔的思维方式,在脱离了机械的唯物主义论述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去感受自然、科学的创新能力。因此,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

同时,通过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个半球又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左脑具有语言、计算等逻辑思维能力;右脑则具有审美、情绪等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辅相成,形成人类最基本的思考。在目前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通常是面对左脑进行开发的应试教育,而对右脑开发极少,造成大脑发展不均匀,大大的降低了大脑的利用率,无法充分的发挥大脑的功能。而音乐教育恰恰正是右脑进行操作、使用的。在进行音乐赏析、音乐学习的时候,正好是对右脑进行全面使用、练习。长久下去,势必可以平衡左、右大脑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大的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完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充分的说明了高职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科学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早已呈现出高知识化、高素质化的综合人才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知识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以使用音乐教育手段,达到文化与素质相融合,着手于现在,利于未来,从学生的整体人文知识和艺术底蕴上加大培养,以适应新时代下对大学生的全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华. 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感性优势[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