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0 15:18: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培养幼儿的思维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幼儿 数学思维能力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Ways of Fostering Children's Mathematical Thinking Skills
WANG Mingxuan
(School of Education,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Heilongjiang 152061)
Abstract In early childhood mathematics teaching, an important purpose of teaching is to develop children's mathematical thinking skills; good mathematical thinking skills to better help children learn math knowledge, which for their futur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s of mathematical thinking skills to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of foster children'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proposed ways to foster children's mathematical thinking.
Key words children; mathematics thinking shills; way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关键便是要使幼儿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为了开发幼儿的大脑潜能,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数学知识运用能力。而在幼儿教学中对于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目的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易于幼儿理解的形象知识,针对幼儿时期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适宜的教学方法。要在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应当全面了解数学思维能力的概念和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
1 数学思维能力的概念界定
1.1 数学思维能力概念
数学思维能力,就是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直接影响着该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成分包括数学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要素。由此可见,数学思维能力在概念上来说本质是一种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一定仅适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方面都能看到数学思维能力运用的例子。①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主要是针对数学思维能力组成中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进行分别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是由这些能力组成的一种综合性数学能力。
1.2 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概念
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也就是指幼儿时期形成的数学思维能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这一概念的理论基础也幼儿时期的年龄特点有着很大关系,幼儿时期是逻辑思维萌发的初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因而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主要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形成的数学思维能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就是通过适宜的方法,培养幼儿各方面的数学能力,如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对于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是初步能力培养的阶段,在幼儿教学中所使用的方法也具有这一特点。②
2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2.1 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数学智力
首先,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有助于提高其数学智力,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幼儿智力进行良好的开发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数学智力作为幼儿综合智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与数学相关问题的基础,因而对于幼儿数学智力的培养也是幼儿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③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实际也就是开发幼儿数学智力的过程,幼儿在不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自己的理解,并且还会进行相关的想象、创造,这就会促进幼儿数学智力的开发。同时,在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提高幼儿数学智力的作用还体现在对大脑潜能的开发,特别是对左脑潜能的开发。
2.2 有助于幼儿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是较为抽象的,这对于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幼儿也无法理解这些数学知识。而在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中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便于幼儿理解的形象内容,这就有助于幼儿学习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幼儿在拥有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之后,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以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去解答数学问题,并且还能以数学创造性思维去学习数学知识,将数学概念转化为自己的理解。④因而可以看出,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幼儿掌握抽象数学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下对抽象知识的转化也是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2.3 有助于提高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来说也是如此,激发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是幼儿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在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中,会针对幼儿的天性,如游戏天性、对于新事物好奇的天性等等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幼儿去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助于提高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由此可见,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再有,当幼儿具备一定数学思维能力之后,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都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获得一种满足感,在这种兴趣驱动之下,幼儿会不断地自主汲取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
3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途径
3.1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创新意识
已经提到过,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因而在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中也应当注重对于幼儿兴趣的激发。而要激发幼儿兴趣,则应当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适宜的方法。例如幼儿普遍具有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天性,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利用一些多媒体设备来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为幼儿放映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或者图片,可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卡通人物或动画片。⑤通过像幼儿提问的方式,问题应当结合数学知识。例如“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熊出没》这部动画片吗?如果熊大和熊二某一天阻止光头强砍树,上午阻止他砍了8棵树,下午阻止他砍了17棵树,那么这一天熊大和熊二一共阻止光头强砍了多少课树?”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激发出幼儿的兴趣,并且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这对于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也有着重要作用。
3.2捕捉幼儿教学活素材,拓展数学思维的空间
捕捉幼儿教学活素材也就是指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选择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内容对幼儿开展数学教学,根据数学教学要求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拓展,而拓展内容就可以选择生活中各种事物。在捕捉活素材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幼儿能够接触到并且产生认识的生活事物,如食物、家庭生活用品、植物、动物等等,并且要注重其数量关系。⑥例如教师可以向幼儿这样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苹果吗?如果你们家有4个人,每个人一天吃1个苹果,那么一星期你们家所有人吃多少苹果?”通过捕捉幼儿教学活素材,让幼儿对数学产生这样的理解“数学是紧密联系生活的”,从而使得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去思考,这便是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3.3 开展游戏教学,激发幼儿数学思维意识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学中多采用游戏教学法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对于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也是如此,但是在游戏制定上也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利用游戏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并且拓宽幼儿数学思维意识,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游戏中。从这一角度来说,游戏教学也是幼儿数学知识运用的实践活动。在开展有效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数学知识联系较为紧密的游戏,或者通过适当的方法增强幼儿在游戏中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如在做老鹰抓小鸡游戏中,表面看这个游戏与数学知识联系并不大,但是教师可以这样对幼儿提问“小朋友,现在有几只老鹰,几只小鸡呢?如果抓住1只,还剩下几只呢?”这些都是结合数学知识开展有效教学的有效方法。
3.4 关注幼儿主体作用的发挥,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
关注幼儿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当前幼儿教学中的要求,在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中,也应当重点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启发幼儿,和幼儿进行充分的互动。而关注幼儿主体作用的发挥并不意味着幼儿教师不承担教学任务,也不是对幼儿放任自流,而是通过一些有利的启发、引导、规范等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自学能力。在幼儿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会自主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则会询问教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幼儿小课堂,让幼儿轮流当老师,教师提前布置相关教学内容,如学习加减法,在课堂上引导幼儿,让幼儿在课堂上讲解如何进行加减法运算。
4 结束语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数学智力,能够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提高幼儿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幼儿数学能力培养中,也应当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为核心,灵活捕捉活素材,开展游戏教学并且注重幼儿主体作用的发挥。这对于良好地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注释
① 李宏.借鉴蒙氏教育理念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0:232-234.
② 陈琳.浅谈幼儿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175-176.
③ 许洪媛.幼儿数学教育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3:70-74.
④ 李传江,胡晓蓉.幼儿数学生活化[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6-29.
关键词: 幼儿 手工活动 思维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创新思维能力的活跃程度高低。创造性思维并不是那些伟大的发明家所独有的,而是隐藏在每个人的身心之中,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将其激发。对于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而言,其由于受到的束缚较少,敢于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敢于提出自己对于事物的看法和见解,不被他人的目光影响;其次,对生活中新接触到的现象乐于接受;再次,拥有大胆进行实践的勇气。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面临进入小学的升学压力,很多家长对于幼儿的思维创新过分压制,将幼儿强制性地束缚在知识学习中。对于幼儿自发的手工活动制作,常常不屑一顾,甚至多方阻挠。而且随着我国越来越严重的教学压力,幼儿教育出现很难扭转的小学化倾向,幼儿的思维能力在这一阶段被严重抹杀。面对这一严重的社会现实,幼儿园大班的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手工制作的机会,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恰当进行手工制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兴趣是起点
幼儿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愿意且乐意付出努力,并进行探索。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幼儿的思维创新能力,需要从心理出发,了解幼儿的兴趣及爱好,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手工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根据生活经验,为幼儿园小朋友创造动手制作的机会。教师在生活中注意收集相关素材,比如废旧的易拉罐、彩色毛线等,对其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其安全无毒。幼儿教师在活动课上让幼儿接触这些材质,让幼儿在接触这些材质的过程中,引导性地告知幼儿这些材质可以“变废为宝”,询问幼儿想不想进行尝试,在成功激发幼儿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幼儿自行创造。对于想象思维稍微欠缺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引导,如幼儿在接触到易拉罐时,教师可以适当询问“你是不是想要做一个笔筒呢?”等,启发幼儿思维,激发幼儿园小朋友动手制作的兴趣。
在幼儿园大班进行手工活动教学中,激发幼儿兴趣需要做到关键两点,即“趣”和“巧”。“趣”指的是在手工制作过程中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选择色彩鲜艳、明亮的材质,这些材质必须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这样一来,能激发幼儿对于这一材质新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巧”指的则是所选取的材质对于幼儿来说,在其能够顺利摆弄的范围之内。
二、挖掘幼儿的潜能
幼儿的潜能实际上是无穷的,但是在现实中被很大程度地忽视了。新的幼儿教育指南明确提出,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需要侧重幼儿的情感体验,支持幼儿的个性化与创造性的表达,并避免在幼儿教育中过分强调技巧及标准化的要求。
从指南中可以看出,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对于不同的幼儿来说,兴趣爱好的侧重点大不相同,因此,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培养幼儿的个性化思维能力发展,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制定一个主题,提供一定范围的材质,鼓励幼儿大胆自行选取材质,完成主题。比如“制作服装”这一主题,教师可以提供废旧报纸、易拉罐、麻袋等材质,询问幼儿对于这些材质的看法及幼儿对于完成这一主题的想法。幼儿园的小朋友思维活跃,可以给出无限可能的答案。除此之外,可以进行同一材质、不同成品的手工活动。如一次性纸杯,既可以以帽子的形式呈现,又可以以小裙子的形式呈现。在手工活动中,不需要幼儿制作的作品有多么的形象,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即可。
因为幼儿的思维模式与成人不同,幼儿在手工制作过程中,经常性地会出现“四不像”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手工教学过程中鼓励幼儿对不同材质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可以采用剪剪纸、串串珠子等形式,并对其进行组合。即使幼儿在手工参与过程中,无法作出优秀的成品,但是可以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树立对手工制作的信心和乐趣。
三、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手工活动课的关键环节在于“动手做”,与想象思维相比,幼儿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差。活动课上教师能够明显发现,很多幼儿的构思很好,但在实现过程中,由于手部动作不灵敏,导致成品与构思相差甚远。因此,活动课上,教师有必要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基础操作性教学。如在使用纸杯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对裁剪部位的粘贴、组合,教师对胶水的使用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在用废旧材质制作衣服的过程中,进行次数最多的操作是缝补,但是使用针线对于幼儿来说难度相对较大,因此教师可以选取其他方法代替,如使用订书机进行缝补。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不能在开始之前,幼儿进行制作方法的讲解,而是根据幼儿制作的过程中使用的程序对其进行制作方法的讲解。如在制作过程中,让幼儿自行探索,在幼儿遇到不懂的情况下,教师再进行示范,帮助幼儿明白其中难点和重点。比如在制作项链这一手工活动中,在开始之前,因为绳子上缺少打结,穿进的珠子容易滑落,在幼儿操作中初次遇到这一难题时,教师及时示范,解决这一难题。但是在珠子与打结之间的搭配及珠子色彩等的搭配上,教师放任幼儿自我创造。
四、成果展示培养自信心
任何蕴含创造性思维的成果都应该获得一定的鼓励和支持,而对于幼儿园手工课堂中的手工作品最好的鼓励就是成果展示。在手工制作过程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在于教授幼儿最基本的制作手法,而对于作品思维构思,教师不加干涉,鼓励幼儿大胆自行进行创造,幼儿的思维能力不同,制作出的成品也不尽相同,教师需要对幼儿的作品做出积极评价。在看待幼儿手工成品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而是需要将自己回归到幼儿园时期,从童趣角度出发。鼓励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并且与班级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与分享,在分享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如在制作衣服的手工课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将自己的作品穿在身上进行展示,并且告知其他的幼儿其构思的想法是什么,在分享结束之后,教师鼓励幼儿可以进行互换,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衣服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幼儿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认可,进一步提升其大胆创造的兴趣和自信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改变,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幼儿教育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尽可能地发展幼儿个体,其中就包括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蕴含在幼儿自身能力之中,幼儿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激发。幼儿园的小朋友想象力思维非常丰富,教师只需要适当引导,就能够达到超出预计的效果。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手工教学过程中,只需要从主题、材质及制作方法等客观因素出发进行把握即可。
参考文献:
[1]赖锦霞.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J].教育导刊,2012(11).
[2]岳彩丽,崔颖,东玲.在探索中进行手工活动――培养幼儿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J].山东教育,2010(9).
关键词:幼儿;习惯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每当新学期开始,就有新幼儿进入幼儿园,上幼儿园是幼儿走出家庭、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孩子入园以后,由于家庭出身背景,家教方式方法不同,往往部分新生出现一些不良习惯,尽快培养每个孩子具有良好的习惯,是幼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笔者认为,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应在“四个注重”上下功夫、见成效。
一、注重培养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的习惯
幼儿入园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有小家庭生活进入集体生活,只有把他们融入集体生活,将来才能成就事业。开学第一天起,老师就要开始有计划的对幼儿进行各种常规训练,如:让幼儿懂得说礼貌用语,“老师好、小朋友好、老师再见、小朋友再见、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活动,吃饭能到指定的位置,能听老师的琴声、铃声行动,大小便蹲便池并请老师帮忙,分组玩玩具时不争强,识别自己的毛巾和水杯不乱用等等。常规训练往往能帮助新入园的幼儿适应新的集体生活,减少焦虑情绪,也促全班建立良好的秩序,为正常的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培养刚入园的幼儿注重适应集体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恰当对待幼儿原有的一些不良习惯,大多数的幼儿刚入园时,都有一些与集体生活不适应的不良习惯,如:挑食、不爱吃饭、活动时独占玩具、咬人抓人、午睡时要抱着睡等等,对此老师绝不能呵斥、鄙视。并要用爱心耐心的对待孩子,细致精心的照料他们,要循序渐进,使他们渐渐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使每个幼儿乐意入园,融入集体生活的习惯。
二、注重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习惯
当代的幼儿90%以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使幼儿在家就是养尊处优,平时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围着转,有时还有姥爷、姥姥的特殊照顾,使他们产生了优越心理,他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他想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养尊处优久了,养成爱发脾气、撒娇,凡事动口不动手的坏习惯,并且个别家长认识不足,许多父母认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差,大人很清楚,就连幼儿自己能做的、能办的都包办代替了,反正小孩子长大后就会了,长此以往,给孩子的心里就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感,反正大人会帮忙,就是会做也不去做,所以一旦到了幼儿园,由于家长不在身边,马上就出现自己能力差的现象。幼儿自理能力差,并不是幼儿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当代我国特有的人为现象造成的,由此我们特别注重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如:自己学会叠衣服、自己学会穿脱衣服、自己学会叠被子、自己学会擦屁股、自己学会整理书包、自己摔倒了学会爬起来等等。这些在家庭办不到的事情,在幼儿园他们都能办到,自理能力大大增强了。只有培养好幼儿的自理能力,才能在将来大有作为,成为有用之才。
三、注重培养幼儿爱学习的习惯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今日的花朵,将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才。幼儿期是成长的重要时期,是幼儿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引导幼儿爱学习的习惯尤为重要,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需要,表现出了积极的求知欲望和独特的认知方法,老师应以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发展水平,与幼儿一起愉快的、主动的进行学习,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寻找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认识香蕉时,让幼儿摸一摸、尝一尝、看一看,使幼儿知道了香蕉的特征,然后再让幼儿认识香蕉的字宝宝,使孩子在看到食物“香蕉”,脑海里就联想到“香蕉”二字,通过游戏使幼儿更加提高活动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四、注重培养幼儿善于思维的习惯
思维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但是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如何创造条件,促使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幼儿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的思维能力,也是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其活动,且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而发展的。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以培养幼儿思维能力为重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游戏活动,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大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我园幼小衔接工作继上阶段进行的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进一步在学习性适应能力的培养方面开展工作。大班下期,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有了改变,随着学习难点的增加,有意注意时间的延长,以及入小学的各方面要求,使幼儿在学习上产生了诸多问题。关注幼儿的问题,帮助他们达到学习适应的发展水平便是我们本阶段的主要任务。
最初阶段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单纯为开展入小学的学习性准备,即重视知识技能的衔接。随着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我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幼小衔接背后的那些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益的重要内涵要素。学习适应指的是关注大班幼儿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为幼儿入小学做好能力、习惯、兴趣的准备。我们试图从学习幼小衔接新的教育理念入手,逐步通过落实和解决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环境创设及教学实践能力的问题,来提升教师幼小衔接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的教育观念的确立,使我们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策略。
一、 从思维教学切入,为学习能力准备
研究中我们结合园特色课程思维活动,对幼儿进行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我们发现,幼小衔接由于长期的教育观念,致使知识传授偏重,思维能力的准备明显不足。于是,我们选择适切的思维活动内容,对活动中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为幼儿提供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主动学习,让幼儿充分利用具体的事物和情景进行学习,丰富他们的感知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注重思维方法的集体教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幼儿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常常会急于了解答案,而不关注思维方法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也有忽视对幼儿方法的教学,专注于答案的解答。因此,在集体教学中我们尝试改变以往的形式,对活动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大班幼儿思维特点,着重从设计问题情景出发,引导幼儿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在方法交流的环节则侧重比较谁的方法更快、更方便,使幼儿深刻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思维方法,体验运用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成功。
在小熊分饼活动的研讨中,我们在活动方案中设置了为两只小熊公平分饼的问题情景,让幼儿通过操作、讨论来解决问题。并通过不同形状的饼、不同分饼方法的比较,让幼儿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感知和运用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培养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2、注重独立思考操作的个别化学习
独立思考是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积极地探索创设个别化活动环境,帮助幼儿积累主动运用不同思维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根据阶段的思维内容与要求,选择适合幼儿独立操作的思维练习内容,设计多项个别化思维练习活动。设计中,我们强调对幼儿任务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设计任务卡提示,引导幼儿养成学会先看清、看懂任务卡,再进行思考操作的习惯。
猜猜它的位置在哪里的活动中,我们在同一项内容中设计了多个任务卡,即把活动要求分解不同层次。幼儿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任务卡,根据任务卡上的提示,独立进行操作,完成后再自行对照答案图检查。这一过程让幼儿有了独立、认真、细致完成学习任务的练习机会,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我们还注重分享交流环节中的方法比较,使幼儿在与同伴的比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考操作方法,提升幼儿思维能力。交流中以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猜的?谁的方法简单方便?引导幼儿对思维方法的关注,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问题。
二、 从兴趣阅读切入,为学习习惯准备
大班下期的阅读活动,由于不同幼儿在识字量上的差异,造成在阅读活动中倾听、理解不均衡的问题。认字多的幼儿常常会因独立阅读而忽视倾听别人。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通过研讨,以兴趣阅读为切入,在阅读中创设情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倾听习惯。我们分析阅读材料,根据不同内容和侧重点将以认读汉字为主的阅读、以看图讲述为主的阅读以及以观察情景的阅读有机结合。同时运用策略性的引导,帮助幼儿关注倾听的重要,学会在仔细倾听,学会在倾听基础上的补充、评价。
在《看图说话》阅读本的活动中,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套模式来培养幼儿倾听能力。活动中,先引导幼儿按图的顺序独立阅读,鼓励不同识字量的幼儿用自己的方式阅读。然后,引发幼儿通过各自对阅读的理解、感受提出问题,大家一起分享解决,这一过程是利用差异资源进行相互学习,运用细致的倾听展开活动的重要环节。最后的集体完整阅读、整体感受交流,使幼儿在倾听中完善自己对图片的观察、故事的理解。又是一个刺激幼儿倾听的机会。这个模式的运用,已收到实际的效果,对大班下期幼儿尤其适用。
三、 从转变活动方式切入,为学习兴趣准备
幼小衔接在学习性适应方面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则应从情感上关注幼儿的学习情感。让幼儿习惯在生活中学习,并能学以致用,真正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活动方式的转变是以幼儿的发展特点来决定的,如果沿用过去的知识衔接,固定的活动方式则趋向小学化,造成幼儿学习兴趣的低落。我们认为,只有确立幼小衔接的观念,才能明确教育方法,让活动方式顺应幼儿的特点,让幼儿乐意主动参与,从而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持久性。
春游活动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我们将这个话题作为一个幼小衔接专题活动内容,根据大班幼儿独立、自主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努力地找寻幼小衔接活动的结合点,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对活动进行设计安排,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自己长大了的积极情感,学习一些合作、策划、统计等的经验。活动从喜欢去哪的多项选择,到投票决定最终的目的地,到为春游准备什么合适的物品,给家长写通知书,分组策划春游活动内容,等多个活动组合,从情感上激发了幼儿留恋幼儿园生活、萌发长大了,独立做有意义的事的情感,同时发展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通过实践与探索,让我们领悟,只有立足于正确的教育观念,将幼儿的终身学习、后续发展放在第一位,才能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有所突破和创新。我们感到,学会幼小衔接活动的形式是容易的,而掌握幼小衔接教育理念,具备幼小衔接的意识是难的,所以必须要不断的摸索研究,在实践中反思才能把幼小衔接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大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本学期,一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愉快、顺利的进入小学生活。回顾一学期的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在做幼小衔接工作时,首先要突破家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认识的误区。这三个误区分别为:1、家长操之过急,希望孩子尽早具备小学生的素质,并提前入学。2、盲目重视知识的灌输,给孩子造成学习压力。3、家长包办代替,忽视能力培养。
正是由于这三个误区,造成了小学生在入学初的不适应。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学习不适应(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慢)2、社会性不适应(规则意识差;随意性强)3、心理不适应(教师形象的突然变化使他们感到压力和负担、要建立新的伙伴关系、环境变化、要求提高,所以有的压力大,出现厌学、紧张等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从孩子入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
1、学会整理(书包)
2、学会生活(穿脱衣服、主动喝水、入厕等)
3、学会劳动(值日生)
4、学会学习(善于倾听、自主阅读、握笔训练、拼音教学、规则意识的培养、安全教育、自我保护)
5、改变环境(作息时间、铃声等的调整)
二、从研讨入手,加强幼儿园与小学间的教学衔接
1、举行公开课,共同研究幼小衔接课堂。
2、课堂教学兴趣化,向幼儿园教育靠拢。
3、与幼儿园教师交流,探讨幼儿教育方法。
4、进行个案研究(观察、记录学生表现,形成新的教育策略)
5、教师写教育随笔、论文、反思,针对性开展一日常规活动。
三、从家长入手,争取家园配合,共同做好幼小衔接
1、召开幼小衔接家长会,宣传幼小衔接的策略。
2、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家长需求,调整教育策略。
3、走进课堂与开放日(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教育,参与孩子的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积极配合,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学生顺利由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家长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协助学校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帮助孩子实现心理过渡。
2、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实现习惯过渡。
3、培养孩子大胆与人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实现能力过渡。
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关键词:语言活动;思维能力;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252-02
华生说:“思维的行为是内在的言语活动。”3~6岁的幼儿,其语言和思维都处于启蒙阶段,在语言活动中,幼儿能否成为活动的主人,积极参与活动,发展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那我是如何做的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环境渗透,孕育幼儿思维的苗床
1.创设诱发幼儿思维的物质环境。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环境本身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语言活动中老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幼儿创设舒适而宽松并充满交流和互动气息的环境。如在中班故事表演《幸福一家》中利用区域为幼儿创设几个温馨的小家,幼儿戴上头饰后在“家”中表演,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孩子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说,这样也让“家”的环境成了指导幼儿的第三位老师。
2.营造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在语言活动中,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幼儿,应经常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语言活动,尊重幼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语言活动作品,根据自己的语言活动需求选择适宜的语言活动方式,引导幼儿不受语言活动材料上文字、画面的束缚,鼓励幼儿进行富有个性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让他们感到无任何压力,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状态,从而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二、多管齐下,搭建幼儿思维的平台
1.妙用各种语言活动形式。语言活动是多姿多彩的,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如:大小图书语言活动,听赏、排图活动、自编图画故事书活动等,这些能帮助幼儿多角度、多方位地获得语言活动经验,培养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活动习惯,使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2.增设一日生活环节,坚持每天15分钟晨读。在班上,我采取“欣赏—跟读—朗读—评价”的模式,让幼儿朗诵散文、诗歌、童谣、蒙学读物等,在幼儿朗诵时,时常让幼儿比一比,看谁读得对,读得有感情,这样一来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活动能力,又提高了幼儿的鉴赏朗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在集体面前敢想、敢说、会说、愿说。
3.抓住自由活动中的教育契机。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在阅读区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图书,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语言活动方式(独立语言活动、结伴语言活动等),教师放置录音机、空白录音带和原带,逐步训练幼儿进入欣赏—跟读—模仿—创造(非常简单)的过程,最后由老师和幼儿一起评价,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满足他们的欲望,逐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4.开心一刻。在日常餐前十分钟,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根据所见所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从而积累语言活动经验,发展语言和思维的整体性、逻辑性。
三、有效教学,铺设幼儿思维的星光大道
1.精心选材,以新颖的语言表演形式激发幼儿的思维。教师选取的内容不仅要被幼儿所熟悉,更要杜绝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去比较、去选择,从而讲出具有创造性的故事情节。语言表演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正式运用语言的场所,能培养幼儿在集体场合中表述自己对事物见解的能力。在语言表演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开阔了,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灵活设计,以科学的方法和形式训练幼儿的思维。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经常用续编故事情节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如在给孩子们讲完《丑小鸭》这篇童话后,我要求每个孩子续讲故事,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样做不仅开阔了创编故事的思路,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水平。
3.问题预设,以有效的双向提问激活幼儿的思维。双向提问是主张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在幼儿产生了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展开,即教学要以“问题”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促使幼儿解决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将“双向提问”运用于幼儿文学活动中。如在大班语言活动《小刺猬学时髦》的教学中,我问:“你们觉得小刺猬烫卷发合适吗?”幼儿提出:“小刺猬烫了卷发,遇到想吃他的坏人怎么办呀?”“小刺猬为什么要烫发呢?男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圆圆的卷发呀?……”等等一些源于故事又超出原本故事内容的问题。幼儿在语言活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无不渗透着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做法。
四、全方位思维训练,提升幼儿思维的金钥匙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幼儿思维能力,首先就要突破幼儿的惯性思维,使孩子能自由想象而不受限于某个点线面体。互相弥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全方位思维训练,这就需要培养幼儿的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
关键词: 幼儿; 活动; 数学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56-01
近来,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化,一些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被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幼儿园数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以及幼儿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幼儿园数学教育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其重要作用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深度不够
幼儿园数学普遍存在内容浅、容量少的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不能满足幼儿智能发展的需要。由于现代社会信息的增大,幼儿受多种信息的刺激,其智能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习《纲要》所规定的内容是轻而易举的事,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学习《纲要》以外的知识。例如:学前班数学课本上只有简单的5以内的组成分解、加减法、序数及简单的形体内容。原来半年学完的课本,现在幼儿园只用几个活动就学完了,而且全都能领会。再就是各年龄班存在着重复教学。如中班讲了5以内的组成分解,到了大班还要学习5以内的组成分解,学前班也还得如此。这种无深度的反复教学,不但激发不了幼儿的求知欲,反而阻碍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目标单一
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传授,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只是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中班“排数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①练习1-10的数数;②巩固10以内的数的认识。大班认数活动学习“5”的组成分解的活动目标是:①认识“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②书写数字“5”。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它目标。
三、操作材料乏味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然而,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当教师给幼儿发材料时,幼儿就会马上产生出“还是这个”的抱怨。陈旧单调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幼儿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单调
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再是,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教幼儿学习“6”的加减法时,教师直接出示分合式,让幼儿看着分合式列出算式,即1+5=6、2+4=6、3+3=6、4+2=6、5+1=6,然后逐一指着算式让幼儿创编应用题,大量的时间花在编应用题上。三是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死知识,死灌知识,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不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而且整个活动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激发不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鉴于以上问题,建议:
1. 改革数学教育内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扩大各年龄班的知识面,加深数学知识的难度。各个年龄班要按统一部署,由浅入深地完成教学任务,避免重复无效教育。(1)集合数:除《纲要》中规定的10以内的数字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外,应延伸到20以内的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增加数群计数、目测数群、数量层次认知等(2)相邻数:在相邻数的认知中应重视规律、方法的渗透教育,引伸到对相邻数本质的认知,延伸到100以内的相邻数。(3)单、双数:由10以内的单、双数顺数、倒数认知扩大到100以内的顺数、倒数及单双数的认知,并会判断多位数的单双数,并应增设数列的认知(单序数列、双序数列)。(4)组成分解:除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分解组成、创编应用题外,还应注重多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另外,从时空观念、逻辑观念等方面也应扩大知识面,增加难度,注重幼儿分析、综合推理的技能、数学语言的运用、表达的技能及多项思维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2. 注重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通过数学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条理性、坚持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把这些目标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多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几方面考虑,既让幼儿学到知识,又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3. 增强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哪一年龄段的幼儿喜欢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某一活动该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幼儿智能学具、多功能插板、珠算器、插塑雪花片、沙盘教具、游戏卡、圆点卡等操作材料颜色鲜艳,很受幼儿的喜爱。除此之外教师要多下功夫,巧选材料,为幼儿制作出适合其特点的操作材料。还要充分调动家长及幼儿的积极性,亲子共同制作。由于幼儿亲自参与,他们对操作材料会倍感亲切、倍加喜欢、倍加爱护,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我很赞同一位日本教育专家说过的话:幼儿的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画,或制作一件工艺品,不是为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作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
创新能力是现代化人才必备的素质,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我们有必要对幼儿从小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幼儿喜爱,因此在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方面更具有独特的作用。笔者在美术活动中对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启发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按个人意愿创造性地进行美术活动,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空间自由飞翔;要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真正去做美术活动的小主人,去画一幅属于自己的画。
教学主题画《马路上的汽车》时,以往的方法是教师先示范小汽车的画法,然后幼儿作画,最后教师评价。统一呆板的模式限制了幼儿的创作,结果三十多名孩子的小汽车几乎画得一模一样,只是小汽车的大小比例及线条的流畅程度稍有不同而已。我在此采用的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先和幼儿搜集各种小汽车的图片、模型,大家一起看、一起玩、一起讲,再让他们设计自己最喜爱的小汽车。结果,孩子们画出的三十多辆小汽车形态各异,有熊猫车、小兔子车,有西瓜车、香蕉车,还有带翅膀的车、带雨伞的车等。孩子们还给它们取了充满童趣的车名,让人忍俊不禁。在这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此外,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还可选用游戏的方法,或将要画的物体编成儿歌和故事,以此来增加趣味性,提高幼儿创作的积极性,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二、调动幼儿创作的积极性,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宽松和谐的创造环境和愉悦的创造氛围,能使幼儿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幼儿的创新必须有一个安全的、愉悦的环境。教师在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时,要多鼓励、多容忍、多欣赏,让幼儿在自主、自由的创作空间里表达,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主题活动《小动物的新房》的主要内容是让幼儿给小动物设计一座漂亮的新房。教师可先用激励的语言告诉幼儿:“森林里的小动物听说小朋友们都很聪明,要请你们帮助它们设计新房子。”同时,教师提出创新的要求:“咱们今天来个新房设计比赛,大家比一比看谁设计的新房最受小动物的欢迎!”这样,幼儿创作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在幼儿创作时,教师要多用鼓励的语言鼓励幼儿,如“真好看,小动物一定很喜欢”等。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可让孩子们讲述并互相参观学习,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宽松的环境和气氛,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房子,有高大的楼房,漂亮的萝卜房、蘑菇房,还有火箭房、大树房、西瓜房等。
传统的美术活动往往只限于一节课,在下课时教师会将所有的材料收回。此时,有的幼儿的作品还没有完成,这种做法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创作热情。为此,我们在活动室的一角专门开辟了美工角,让幼儿在课间或游戏时随时创作,给幼儿充分的时间与选择机会,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较为宽松的氛围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在幼儿美术创作活动中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能给幼儿充分的选择与想象空间,同时也体现出我们的教学活动适应具有不同生活经验的幼儿。
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可以多种多样,如水彩笔、白纸、彩纸、小剪刀、果冻盒、饮料瓶、树叶、橡皮泥等。幼儿活动时也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可以画,可以剪贴,也可以任意组合。在不受限制的环境里,幼儿创作的积极性很高,作品也极为丰富。他们用蛋壳做小兔子、小熊猫、小老鼠,用饮料瓶做大肥猪、小娃娃,用树叶贴小金鱼、小蝴蝶,用橡皮泥做小刺猬、小螃蟹,用果冻盒做小帽子……
智慧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操作。多种操作材料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方便。在操作活动中,幼儿积极动脑,勇于探索,在活动中接受了许多新的信息。这种操作活动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创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幼儿诗歌是以幼儿为欣赏对象的诗歌。包括儿歌、儿童诗、古诗、谜语、绕口令、散文诗等。幼儿诗歌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读和记忆,是幼儿接触较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一个好的幼儿诗歌,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力,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儿童诗歌的特点符合幼儿的思维特征。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时机,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在幼儿园诗歌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儿童的视野越来越广。现在的孩子,好奇心强,好学好动,创造性想象从开始萌芽到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给幼儿提供的诗歌就不应只限于幼儿园语言教材上的内容,而应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点,接近幼儿生活,题材广泛,为幼儿所喜爱的;以及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启发幼儿思维和想象,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等内容。
二、诗歌教学的创造性目标必须具体可操作
我们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懂得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并可操作的诗歌教学目标。如诗歌教学中,不能只注重道德教育目标,而应通过诗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不能片面地注重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幼儿的理解、想象和创新的能力。
三、 在诗歌教学方法上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的方法,把幼儿从机械的朗读背诵活动中解放出来。其实诗歌的特点决定了诗歌教学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发展幼儿想象,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教师只要肯于下功夫,设计出生动活泼的、发挥幼儿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诗歌教学方法是不难做到的。
1. 朗诵是幼儿学习诗歌的再创造过程
诗歌朗诵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活动,是一个再创造过程。诗歌的语言情感可跨性大,这就要求朗诵应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朗诵诗歌过程中,幼儿除了运用语言外,还可以通过眼神、手势、身姿等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诗歌,同时可以借助丰富的想象,加强诗歌的艺术感受。例如《春天来了》,朗诵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把握语调、语气同时,必须借助于画面的描述,调动幼儿的所有感官,五口通商,去感受春风的柔和、芳香和和悦,让幼儿不知不觉中走入到诗的美妙境界中,此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此外,在朗诵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也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及时给予每一个幼儿鼓励和赞许,使幼儿在朗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是创造的开始。问题是引导幼儿开展想象力和思维的一把钥匙,只有设计得恰到好处掌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在多种假设问题的启发下,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可发散的余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是多向性的,有多种可能,多种结果。教师应让幼儿充分地想象,充分地说,鼓励幼儿异想天开,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3.将诗歌教学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相结合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进行综合性主题活动,即围绕某一诗歌作品,结合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途径开展活动。如以某一首诗歌为中心,开展欣赏、朗b、表演、制作、绘画、音乐等创造性活动,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儿童诗歌与儿童歌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歌唱的儿歌就成了儿童歌曲,好的儿童歌曲也常常是在好的儿歌基础上谱曲而成的。如诗歌《谁会飞》,既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又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边打拍子,边教幼儿有节奏的朗诵;还可以带领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自由创编动作表演;或用幼儿熟悉的歌曲曲调,填上诗歌歌词唱出来,利用音乐的表现因素和手段丰富儿歌的表现力,增强幼儿的审美感受。诗歌教学也可以同美工活动相结合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这种形式的教学,对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有积极的作用,使幼儿通过唱一唱、跳一跳、画一画、捏一捏、讲一讲、玩一玩等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浓厚的兴趣中,自然而然地学习了诗歌。
四、 在创编活动中,激发幼儿创造火花
创编诗歌是一种融思维、语言发展为一体的创造性活动,教师只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培养,幼儿的创编水平就会有所提高。这种提高不仅标志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更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的学习多从模仿开始,逐渐过渡到有初步的创造意识。仿编诗歌很符合幼儿的这一学习规律。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不同难度的创编活动:小班、中班幼儿可以进行简单的诗歌仿编,即幼儿能模仿原诗的韵律、格式、词语、节奏等,仿编出简单的诗歌。大班、学前班幼儿可以进行难度大一点的仿编和续编活动。
一、绘画是培养幼儿创造品质的最佳手段之一
幼儿由于年龄小,语言比较贫乏,他们更喜欢用绘画来表达思维,发展幼儿的独创性、个性。在绘画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首先应着重从诱发激情,培养兴趣入手。教学中我们应舍弃那些枯燥无味的填鸭式及照葫芦画瓢样的临摹式的教学方法,应让幼儿的绘画活动中充分体现趣味性、娱乐性,充分满足幼儿的求乐心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果人们习惯的把幼儿绘画看作是一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则失去了绘画的意义,绘画有助于发展人的思维,在提高智力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幼儿对绘画的情感、情绪具体伴随着认知的过程而不断发展的。
幼儿来到纷繁复杂的世界上,他们乐于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表现出来,并相互交流,他们以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组织、加工、重建生活中所见的形象,异想天开、乐趣无穷。绘画不仅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受力、认知能力,还能激发幼儿自由想象的欲望,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启迪幼儿心智,是培养幼儿创造品质的最佳手段之一。
二、绘画教学重在启迪幼儿的创造意识
幼儿美术教学重点应是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培养,幼儿语言贫乏,在绘画中表达的心态和对事物的感受,远远比语言表达丰富的多,所以教师应尽量鼓励幼儿的自发艺术表现能力,强调以自我表现为主,发掘他们与生俱有的潜能,提供充足的材料和自由的空间,用新奇的媒介作为刺激和引发幼儿创造潜能的手段和工具,主张幼儿自己探索和发现。教师不应去干涉和限制幼儿绘画活动有的知觉方式和创造方式。现今社会上办的各种绘画班的教材、教法及思想上仍没有根本改变,仍以培养幼儿的技能技巧为主,发展特长,使幼儿的绘画模式化了,甚至和成人画的一样好。结果它代替了幼儿的感觉、思考与想象,使他们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失去了绘画中天真的喜悦,失去了幼儿自己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扼杀了幼儿潜在的创造力和创造意识的摧毁,这种教育注定要失败。因此教育者在教学、教法及指导思想上必须转变观念,教学中应以启迪幼儿的发展思维为主,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培养幼儿勇于独创、勇于尝试创新的良好个性品质。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1、启发幼儿的知发性,并提供幼儿的自我表现能力,自我创造的机会。美术不同于其它的说理性科目,它要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幼儿敞开心灵的大门。首先要让幼儿对所画的内容、形式形象有强烈的兴趣,也就是先娱目动亲情,然后才能激思励志。要用童心去想幼儿所想,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满打满算他们的创作欲望。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最生动的一种教学方式,用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玩中不知不觉的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如游戏“小小美发师”是为幼儿学习曲线设计的并让幼儿都为自己的妈妈精心设计发型。幼儿在绘画游戏中,爱妈妈的美好情感得以充分调动、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并满足幼儿的求乐心理,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再者,让幼儿有丰富多彩的认识和感知,幼儿对绘画的情感、情绪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不断发展的,幼儿作画的过程是以物质活动为基础的认识的过程而不断发展的幼儿作画的过程是以物质活动为基础的认识的过程、感觉的过程、情感流露的过程,而情感的表达又是幼儿绘画的内在动力。幼儿喜欢联想,喜欢创造。例如:有的幼儿把大海画成红色,有的幼儿给皮球画上眼睛……他们从来无拘无束不分时空的给自己所画的物体注入生命情感,而作为教师要扫除幼儿创作时的一切故障,让他们勇敢的、大胆的毫无顾及的按自己的想法创作。教师更不能横加指责,更不能挖苦讽刺嘲笑,要多多鼓励幼儿的好奇心,维护幼儿的自尊心。这样才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原则。
2、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方法性、科学性、系统性原则
首先教学内容与方法应适合幼儿动画年龄发展阶段与生理成熟阶段,还应有益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精神需要。有幼儿阶段教学内容要特别强调绘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创造意识的启迪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从绘画的造型来说线由涂鸦期的知己丝线、圆弧线、曲线到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由圆型、方型、三角形到组合型;色彩也由三原色到三间色。
绘画方法以形象思维为主,指导幼儿如何思考、如何拓宽思路,让幼儿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去发散、概括如:图形让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画出多种圆形物,并比一比看谁画的数量多而且新颖。其次还要教幼儿如何进行由彼此的联想,如何分解组合,怎样夸张、变形、创造、幻想生活中没有见过的新形象。教幼儿讲故事,看动画片后,再进行想象,学会举一反三,有知识的迁移能力,绘画的思维过程大体顺序是让幼儿通过知识先在头脑中有形象的积累,然后变为手中之物,通过技能来表达于材料之中。绘画是一种智力活动,既有思维又有表达,是一个完整的绘画创造过程。强调先教幼儿会想,再会画,这是因为思维在先,表达在后,过去的教学中只是重视技巧表达而忽视了思维训练,现在不能因强调思维训练而忽视基础的知识技能。
3、对于幼儿作品的评价应遵循客观、公平、合理的原则
对于幼儿作品的评价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幼儿对自己创作的任何一件作品都期望得到肯定,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转变观念,不要用培养绘画专业人才的眼光看待幼儿的作品,应注重其中表现出来的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教师要面对全体幼儿使每个幼儿都受到艺术教育,还要提高每个幼儿的基础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感到其作品被其他人所认识所欣赏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再创作的愿望,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的提高。
评价幼儿的作品,也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要让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教师还应该把幼儿的美术作品悬挂或张贴,让幼儿互相审视、交流提供发表的机会,有时还可以让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幼儿们经过审视观摩,他们心理明白哪个小朋友的画画的新鲜有趣,哪个小朋友画画颜色搭配的好,哪个小朋友的画构图得当……通过审视品评增强了幼儿的自信自强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愿望,这样做对幼儿的美术创作无疑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创造性思维教学法有哪些教学特点?
1、传统的美术教学注重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久而久之幼儿的情感受到压抑,想象力、创造力受到了摧残,培养出的幼儿思维单一,不会求异,不敢创新,幼儿早期的思维离不开形象的支持,他们需要靠直觉行动思考,同时教师要进可能的发展幼儿的感官,通过幼儿看、听、摸、闻、尝,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慢慢的依靠头脑中的表象来思维。教师的责任是不断开阔幼儿的思路,使他们的思维越发活跃,让幼儿打破时空的界限进行创造想象。创造教学法以生动实际的形象、场景、活动教具将这些创造方法交给幼儿,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幼儿在结合起来连闯践中动手动脑以自己画出的画与别人不同,构思独特为自豪。
2、尊重幼儿的个性和学习特点
创造思维教学法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全面功能。通过游戏活动以及亲身实践参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幼儿愉快的参加学习接受教育成为学习的主人。
法国画家德拉洛瓦说:“美就是个性”,幼儿的画是通过自己对客体的观察,在自己的适应范围内形成的表象,具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不受一切“真实”的限制,鼓励幼儿的奇思妙想好奇心和探求精神、兴趣倾向,善于发现每个幼儿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他产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及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表现出幼儿自己的个性——即幼儿的画就是画自己的个性与性格。我们要尊重幼儿的自由,爱护幼儿的个性,注意幼儿的创作,努力从他伞兵画中了解幼儿的特殊个性与情趣。
一、在幼儿记忆训练中实施创新启蒙教育
什么是记忆?记忆就是对感知过的东西,思考过的问题,做过的动作等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过程。科学实验证明:人的大脑是记忆的仓库,里面贮存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需要时可随时提取,派上用场,而创新发明是以丰富的科学知识为依据,再通过切割组合,创新出新的发明和新的事物。人的知识积累,熟练技巧的获得必须通过记忆,要发展幼儿的记忆能力,必须懂得记忆的规律。幼儿的记忆能力,有他们自身的特点,两三岁到入学前的幼儿,主要是无意识记忆。他们容易记住的是直观、形象、具体的事物,或感兴趣激发他们情感的事物。根据幼儿记忆的特点,教师在对幼儿的训练中,通过记忆的再现,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如在上舞蹈课时,在幼儿掌握了一定舞蹈的技能基础上,让幼儿即兴表演,把自己记忆中最动人最美好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教师又把幼儿创作的最精彩的动作,经过优选、加工、组合,再现给幼儿,培养和训练了幼儿的记忆能力,同时满足了幼儿创新的愿望。给幼儿记忆的材料应该是直观形象的,能够理解的,尽量从幼儿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事物教起,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来训练幼儿的记忆能力。要注意幼儿的智力应侧重于主要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灵活性和逻辑上的,并不是表现在知识的机械记忆的重复上;要注意训练幼儿良好的记忆,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和经验井井有条地收进“仓库”,以备不时之需,成为创新意识的源泉。训练培养幼儿记忆能力的过程,可为幼儿的创新活动提供持久的知识源泉,培养了幼儿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又提高了记忆的效果,开拓了创新意识。
二、在发展幼儿思维中进行创新启蒙教育
幼儿思维的重要特点是具有形象性,随着幼儿知识不断丰富,视野不断拓宽,思维也就随之发展了。人们在创新过程中,关键在于具有创新性思维。所谓创新性思维就是以新颖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它需要想象地创造性地积极参与,并常常伴随着灵感状态。要想使幼儿的创新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应重视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正确地认识事物,让幼儿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扩散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加强幼儿创新思维的训练。教师的责任是启蒙和开拓幼儿的思维,使幼儿的思维活跃,尊重其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三、在动手动脑的操作中贯穿创新启蒙教育
幼儿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是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实现创新发明的重要条件。有的幼儿动手和创新能力弱,究其原因,是由于父母的溺爱造成的,其实每一个健康成长的人都具有创新意识。只不过幼儿的这种意识是最初层次的,即是与自身能力相吻合,前所未有的,而不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能力。手巧会心灵,手的操作活动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于运用器官的信号,而且首先来自于手的信号。当幼儿注意的对象变为幼儿直接操作的对象时,就使幼儿大脑皮层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中,学习兴趣高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幼儿用积塑片构造样式逼真的高楼大厦、汽车、飞船等等,实际上这是一种探求事物奥秘、追根寻底的好奇心理的表现。在幼儿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中,教师要在空间、时间上给予幼儿自由,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利用区域活动,创设各种活动角,让幼儿按意愿自由选择材料形式,在其间涂染、拼图、捏泥、绘画、钉钉敲敲,动手做小实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幼儿在操作中进行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要善于捕捉幼儿思维中的闪光点和创新发明,支持鼓励幼儿的异想天开,呵护其稚嫩的心灵,使他们在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中,体味出创新发明的乐趣。幼儿才能展开创新心灵的翅膀,在自由天空中发明飞翔。创新启蒙教育是一个长期持久的研究课题,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一个各种能力综合性素质的培养问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而幼儿期又是人的一生中进行创新培养的最佳时机,教师必须抓住这一良好时机,对他们实施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创新启蒙教育,为幼儿成为一个创新人才及以后的创新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欧阳红 单位:昆明市第十五幼儿园
一、幼儿美术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味强调创造力,忽略美术最基础的方法与技巧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涂鸦式的绘画形式即“思维绘画”形成一股热潮席卷着当今的幼儿美术课堂教学,它依据儿童心理学、潜能科学、思维科学及创造学的理论,将心智训练、脑能训练与绘画艺术结合,从而缔造出了具有优化个性,优化思考状态的新派儿童绘画。孔子在《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思维绘画的课堂是把故事与游戏融于一炉,使幼儿进入情景中学习,从而满足了幼儿对于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美好事物的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然而思维绘画的教学特点是不限制学生的发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天性在画纸上自由挥洒从而得到自己满意的作品。俗话说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此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对美术创作的造型、构图和色彩等表现方法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且在绘画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二、针对幼儿美术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应对策略
幼儿教师在既不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还要上好一堂精彩的美术课,这不仅是对于一个幼儿美术教师的考验,更是对于解决当今幼儿美术课堂教育难题,教学方法的一个重大的突破口。简单的没有章法的信手涂鸦跟我们所谓的绘画艺术是截然不同的,涂鸦只是宣泄情绪和个人感情的一种形式,如果没有一定的绘画技巧和手段,它提高的仅仅只是幼儿的想象力而非创造力。然而想像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激发幼儿的想像力,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表现的空间,对发展幼儿创造力尤为重要。培养幼儿对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感受到美术课堂的乐趣,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创造,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幼儿美术教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学习思维绘画的教学优点,用故事,音乐,边做边玩等游戏,使幼儿感受到美术课堂的乐趣,让幼儿拥有新奇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创造出表达自身情感与体验的作品。因此,针对于幼儿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性格特点,教师应该采取适合激发幼儿美术课堂兴趣的方式方法,培养幼儿的兴趣及各种能力,促进幼儿自身的发展。“教无定法、学无定法”采用适合幼儿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让美术课堂活起来。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幼儿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在教授幼儿美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内容选取适当方法,提高幼儿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注重幼儿各项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对于美术兴趣,激发幼儿的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幼儿的审美情感,陶冶幼儿的情操,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发展幼儿的各项身体机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钟丽娟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1.规划科学培养课程,设立引导目标
若要发挥“引导式”科学精神教学方法的作用,设立相应的教学目标。(1)开发幼儿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幼儿思维能力是科学精神的保证,我国未来所需的人才是具备强烈的创新能力,能够以独特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新型人才。幼儿科学精神教学中就应以此为主题,设置培养计划。(2)强调学习态度,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态度。科学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做事态度,幼儿教学不仅要强调教学结果,而且要规范幼儿的学习态度,以实现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幼儿科学精神教学重在引导幼儿的行为,让幼儿能够学会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具备良好的态度。(3)将科学精神教学作为教学主线,合理规划科学培养课程。幼儿教学中要做到将科学精神作为主线,以实际课程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幼儿科学精神的养成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应设立相应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科学精神教学。
2.设计科学精神的教学内容,构建
“引导式”课程构架幼儿园和教师要积极开展科学精神的教育研究,从全面和多层次的角度进行设计,为幼儿构建“引导式”课程构架,从而保证幼儿在幼儿园就能获得科学精神的全面发展,主要内容包括:(1)提高教育活动的灵活性,让幼儿快乐学习。科学内容涉及的领域非常多,从复杂的航天知识到简单的数学公式,从人类文明到世界奇观,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些内容要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主,提高幼儿的兴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灵活性能够让幼儿对教师的引导产生积极的信号,从而不断地培养自身科学精神。(2)科学教育中注重设问引导,积极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知识有着很高的渴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设问为主,采取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成长,突出引导的作用要从教师讲课的每句话中体现。(3)专题式的教学模式,触发幼儿形成专门的科学意识。采取专题式的教学模式能促进科学教育的模块化,让幼儿在潜意识中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幼儿通过集中训练能够更好地养成科学探索的习惯,并保持持续的研究,为以后在社会中获得良好发展打下基础。
3.强化幼儿的主体地位,合理组织
“引导式”科学教学幼儿的主动参与程度决定了“引导式”科学精神教学的效果。主要内容包括:(1)课堂发挥幼儿猜想天赋,供幼儿自由发挥。教师应营造好课堂气氛,让幼儿有条不紊地发挥想象,发表对于当前科学问题的见解,并给出恰当的评论,引导幼儿的思路。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开发幼儿的思维潜能,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并形成学习科学知识的内驱力。(2)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让幼儿能够及时地回忆科学内容。幼儿虽然有着独特的记忆力,然而采取重复和相互衔接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幼儿科学精神的培养能够加快我国人才的综合素质发展,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科学精神“引导式”教法是根据我国幼儿思维和学习习惯,结合实际教学方法提出的理论,能够有效地培养我国幼儿的科学精神,对于未来幼儿教学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作者:胡春梅工作单位:江苏省沛县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