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1 11:19: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应用
节能降耗为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核心原则,基于工程建设特点,为减少资源的浪费,选择可再生能源代替常规能源,在不影响建筑工程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具有的优势。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工程建设要求,确定各类可再生能源应用方向,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保证应用方案编制的合理性。
1、绿色环境建筑的必要性
绿色环保建筑是以节约能源为目的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进行合理的低碳运作,它也需要结合市政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环保材料或循环利用建筑中的废料甚至部分家庭废料。绿色环保建筑重点是保护环境,避免建筑工程中出现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行业中的运用,充分体现着我国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的运用,它使得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建筑企业需要不断通过创新研究,加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行业中的有效应用,促进绿色节能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因此,绿色环保建筑不仅可以改善建设施工中的环境质量,减少建筑施工及建筑材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而且室内装修的环保材料的应用更能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2、可再生能源特点分析
(1)太阳能
(2)水能
(3)风能
(4)地热能
(5)生物质能
3、绿色建筑中可再生能源的复合应用技术
3.1土壤能和太阳能复合应用技术
将土壤能热泵与太阳能结合,就构成了太阳能土壤源复合热泵系统,这其中包括三大组成部分,具体为热泵工质循环系统、地下埋地盘管换热系统和太阳能集热系统。相较于常规热泵系统而言,太阳能土壤源复合地泵系统由埋地盘管系统和太阳能集热系统交替为热泵提供低位热源。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土壤与太阳能二者若是以单一能源应用则或多或少会受到环境的制约而影响制热量,但若是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则能够更好地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由于太阳能热泵极易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土壤源的应用则很好地克服了这一缺点,加之太阳能装置的增加也是对土壤源热泵制热量不足问题的有效弥补,同时埋地盘管多和制热效率低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通过间歇运行的方式恢复土壤温度,提高土壤源热泵的性能系数。此外,在夜间和阴雨天气条件下,太阳能热泵也可以在适宜的热源温度下运行,节省了辅助热源和储热水箱的能量消耗。
3.2自然风与太阳能复合应用技术
随着城市越发密集,民众对应的生活空间也越发密闭,这迫使人们更加迫切地希望去思考绿色建筑,渴望消除病态建筑综合症的影响。基于此,自然通风技术的应用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自然风是回归自然需求的一种体现,同时它也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通常而言,随着风向变化和室外风速变动对应的风压变动也较为明显,受到朝向和区域的限制风压是个不稳定因素,这决定了它在建筑中应用的局限性。但热压却是相对稳定的,热压主导下的自然通风效果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室内外开口高度差和温度差的影响,因此要想强化自然通风可以提高室内外开口高度差和温差,这其中借助太阳能的热能辅助无疑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将建筑围护结构c太阳能热能利用技术结合,通过被动式冷却和建筑围护结构达到室内热环境改善的目的,在减少建筑能耗、提高空气质量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很好地利用了自然环境的积极作用。这是由于太阳辐射能量热压产生后造成空气流动,最终热能转化为空气动能。现阶段太阳能烟囱是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的主要结构形式,同时也是最为简单且经济的一种形式。
3.3蒸发冷却和自然风复合应用技术
在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方面,新风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室内引入一定量的新风能够促进人体舒适感的增加。同时,新风还能够承担一定的室内冷负荷,在改善房间空气质量的同时达到免费供冷的目的。基于此,有学者成功构建了组合变风量空调系统,这一系统由常规全空气系统和新风输送系统构成,其中常规全空气系统用来处理回风,位置在空调机房之内,而新风输送系统则不对空气实施热湿处理,位置在空调房间吊顶之内。考虑到夏季设计风量要小于空调系统的总风量,所以夏季在进行系统风量设计时可适当增加,这样一来过渡季便可通过新风供冷而对冷水机组的运行时间进行合理控制。所谓夜间通风蓄冷,主要是指夜间在室内引入室外的自然冷风,实现室内空气、家具和围护结构与自然冷风之间的换热,这就完成了蓄冷和预冷操作,到了白天便可将这一蓄存冷量向室内供给。夜间通风引入了大量的室外新风,实现免费供冷的同时也是对室内空气环境的改善,人体身心健康得到了保证。值得注意的是,当内部设施蓄冷能力不能达到预期的降温效果时,还需开启人工制冷的方式,针对建筑围护结构蓄冷的特性,可联合应用蒸发冷却技术,将送风器与间接蒸发冷却器相串联,利用蒸发冷却原理达到控制送风温度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中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促进可再生能源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体现着可再生能源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设计师要全面考察建筑工地,根据建筑地点的地质结构,选择科学合理的可再生能源并加以利用,建筑企业要认真创新与研究可再生能源,促进可再生能源在整个建筑规划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谭洪卫. 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与适应性问题研究[J]. 建设科技,2015,08:38-42.
关键词: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 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是指相对于常规能源,在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基础上,通过系统地开发利用而获得的能源,主要指常规化石能源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根据联合国1981年会议的定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力发电、风能、生物质能、薪柴、木炭、畜力、海洋热能、波浪力能、潮汐能、泥炭、油母页岩和重质油砂共14种。1981年8月,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之后,各国对新能源的称谓有所不同,但达成的共识是,除常规化石能源和核能之外,其他能源都可称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其中最主要的是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和水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可以循环利用。相对于化石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很小,但利用难度和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都很大,分布比较分散,目前有很多关键技术还亟待解决。由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从根本上克服了常规能源存量有限、污染严重的特点,所以有利于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开发署(UNDP)和世界能源理事会(WEC)经过历时5年的研究,于2000年发表了《世界能源评价》(World Energy Assessment)的报告,报告根据对未来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确定了21世纪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该报告认为,到21世纪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世界能源系统的主角(王革华,2010)。
根据初步资源评价,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中,可开发水能资源约4亿千瓦,小水电资源蕴藏量在1.6亿千瓦左右;5万千瓦(含5万千瓦)装机以下的小水电资源可开发量达到1.3亿千瓦,这说明小型水电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风能资源合计可开发量有10亿千瓦,陆地上离地面10米高度风能资源储量约为32.3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资源量为2.5亿千瓦,近海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储量有7.5亿千瓦。如果陆上风电场年等效满负荷按2,000小时计,每年可提供电量5,000亿千瓦时,海上风电年等效满负荷按2,500小时计,每年可提供电量1.8万亿千瓦时,合计2.3万亿千瓦时电量。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未来必将在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全国2/3国土面积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每年太阳能光热应用可以达到17,000亿吨标准煤;只要技术可行,成本可接受,如此巨大的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量是没有上限的。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因此生物质能资源十分丰富。农业废弃物等生物质能资源每年可作为能源使用的数量相当于5亿吨标准煤。根据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未来50年内年可供开发利用的生物燃料能将超过2亿吨。中国的地热资源以中低温为主,储量十分丰富,其资源储量占世界的7,9%,总资源潜力有2,000亿吨标准煤;其中可供开发的高温发电和中低温热利用的资源量分别为600万千瓦和33亿吨标准煤。中国有32,000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大陆海岸线18,000公里,有潮汐能、潮流能、海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各种海洋能资源,其中可供开发利用量约5,000万千瓦(林伯强,2010)。
一 我国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能源与环境是目前制约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能源供应、能源安全以及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石油价格迅速上升。到2020年我国实现GDP翻两番的发展目标,能源需求量将达到25-33亿吨标准煤(倪维斗,2009)。届时,中国能源供应不仅总量上面临更大压力,而且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超过60%,能源供应安全也将面临极大的挑战。世界范围而言,化石燃料消费形成的碳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已开始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我国2007年碳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1/4,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尽管发展中国家当前不可能承担绝对地、强制性地减少碳排放义务,但是随着发达国家减排承诺的履行,中国在未来国际谈判中也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能源供应、经济发展、环境制约的形势下,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约和替代部分化石能源,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减轻环境压力,是保障国家能源与环境安全,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罗汉武,2010)。
“十二五”能源规划的制定,重点围绕实现中央提出的非化石能源比重增加和碳减排两个目标展开。到2015年,来自天然气、水电与核能以及其他非化石能源(主要是风能)的电力消费比重将从目前的3.9%、7.5%、0.8%上升到8.3%、9%、2.6%。而与此同时,到“十二五”末,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从2009年的70%下降到63%左右,天然气消费占比将从目前的3.9%提高至8.3%。为实现非化石能源到2020年达到15%的目标,我国将重点发展三类非化石能源,即核电、水电、非水能的其他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据测算,届时核电规模至少达到7,500万千瓦以上,水电装机规模至少达到3亿千瓦以上,其他生物质能的利用规模达到2.4亿吨标准煤以上。而根据目前规划,2015年中国天然气利用规模会达到2,600亿立方米;水电利用规模达到2.5亿千瓦,核电利用规模达到3,900万千瓦,水电和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提高1.5个百分点;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
按照国家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十二五”能源规划,我国将在2020年前投入5万亿元用于新能源产业建设。除了资金的投入,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强调将重点推广257项技术;国家能源基地建设正紧张推进,大型风电基地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正在加速。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十二五”与“十一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经济的低碳转型。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背景下,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无疑是“十二五”能源规划的
关键所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减缓温室气体增长、保护环境的同时,还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等多重任务的挑战。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未来可持续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柱。随着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熟和产业的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也将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对中国而言,加强促进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意义。
二 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已有近50个国家颁布了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法规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可再生能源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自正式实施以来,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可再生能源法》确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体系,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对可再生能源投资投入和可再生能源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比较完整地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制度,有益于解决中国日益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恶化问题。
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重点发展领域、投资估算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划提出的总目标反映了从2005-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整体要求。根据这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解决偏远地区无电入口的供电问题和农村生活燃料短缺问题,推行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5%。规划还对水电、生物质能、风电和太阳能提出了分类发展目标;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包含大水电)将占总装机容量的30%以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
国家发改委2010年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人调配暂行办法》、《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还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联合颁布了《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和《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国家发改委还牵头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方面做了许多工作,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的普查工作也正在进行中。在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方面,还有其他一些措施,如通过平摊电价或实行价格补偿等机制,计划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
三 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传统化石燃料资源一直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形式,但近年来,世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因此受到各国普遍的关注。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原因主要在于:(1)传统能源储量有限,能源价格波动剧烈。3次石油危机迫使西方发达国家转向国家能源安全的建设上来,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获得充足和安全的能源替代形式。(2)传统化石能源不仅具有高污染性,而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之间,将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平均下降5.2%,这使许多发达国家致力于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不仅清洁而且对环境无害或危害很小,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3)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的产生,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成本逐渐降低。
相对于中国目前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电力工业中仅占很小的比例,除水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尚不足1%。由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种类多,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因此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有差异。然而,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缺乏足够的经济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差,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定的市场需求,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由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时间和速度很重要,政府应当以丰厚的补贴和有效的税收以及价格支持政策,尽快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陈元,2007)。考虑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对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无论政府如何鼓励,都不过分。(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业在开创初期风险较大,赢利能力不强,较难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缺乏行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运行成本低,但初始投资高,需要建立稳定有效的投融资渠道予以支持,并实行优惠政策,降低成本。(3)受技术水平的限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成本相对较高,与其他能源相比缺乏竞争力,其环保和社会效益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难以体现出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设备及产品的技术论证、检查监督,也缺乏有资质认证的专业公司,增加了运行风险。(4)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强有力的法规保障,尚未确立在我国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5)没有建立起完备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体系,研究开发能力弱,技术水平较低,关键的设备仍需进口,一些相对成熟的技术缺乏标准体系和服务体系的保障。(6)可再生能源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已经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发展目标。但距离大范围普及利用,还面临着高投入、高成本、技术瓶颈和商用化周期长等诸多难题。(7)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不够。公众对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意义认知程度低,没有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良好环境。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相对缓慢,需要特殊政策和努力去推广应用。科技攻关,降低生产成本,是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的关键。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造成中国能源后备储量不足,资源过快消耗,从而影响能源安全和长远发展,因此,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
四 加快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般认为,技术成熟度是新能
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的瓶颈,但是忽视了一个被经验所证明的规律:一个国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健康发展是本国新能源技术、产业链对接以及政策驱动的结果。中国之所以还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步履蹒跚,其主要障碍不是技术上的,而是战略和体制上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明确了美国国家战略的几大目标,其中第一目标是重新夺回新能源的领导权。美国迫切需要寻找替代传统能源的战略发展方向,新能源无疑是承担这一重任的最好选择。我们在国家层面上并未形成同时考虑所有能源利用和技术发展两个方面的新能源战略,几乎所有影响了中国新能源发展过程的重要决策都是从行业的局部出发。一方面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短缺,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偏高,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单纯依靠化石能源难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丰富,已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条件,因此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速度,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目前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截至2008年底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不包括大水电)才7,600万千瓦,与可开发利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储量相比,目前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十分微小,因此在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挥作用方面,政府的支持力度应该更大一些,发展速度应该更快一些。具体的对策建议主要有:
1 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从现象上看,以往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是技术造价昂贵,与常规能源相比缺乏优势。昂贵的直接原因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还不成熟,达不到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深入分析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历史,则发现不是技术不行,而是主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政策环境不完善,政策体系不完整。这些障碍的本质,是没有真正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的考虑和规划之中。从立法层面到技术应用层面都涉及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只是缺乏国家战略层面的法律以及行政和全社会之间的协调联动,多数条款缺乏与之配套的具体措施,可操作性不强。导致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推广的迟滞。为此,我们的新能源战略需要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将各类新能源全部纳入,统一考虑,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全面参与和践行。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尤其把强制性的制度手段落到实处。
2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经济鼓励政策
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不能形成适度经济规模的时候,需要政府在财政、信贷、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目的在于吸引企业参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降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尽快形成规模效益,增强其在我国乃至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力。经济鼓励政策是指政府制定和批准执行的各种经济鼓励措施,如税收减免、价格优惠、投资补贴等经济政策。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部件引进实行减免税收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保证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实行高电价收购;为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和投资补贴;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纳入政策性贷款范围,发放专项贷款;建立公共发展基金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拉动和引导全社会增加投资,形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上下游产业链条的持续发展态势;建立鼓励企业和私人投资机制,扩大投融资渠道,努力创造条件,鼓励优秀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公司上市融资。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府采购政策,通过政府采购刺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需求,培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
3 明确发展规划和目标,建立协调的管理机制
总结国内外经验,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要有明确可行的发展规划和目标,确保市场规模和效益的逐步实现。根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制定规划目标,并且将目标进行年度分解。规划目标不仅要通过省级规划和产业规划,具体落实到每个省、每项技术和每个项目,而且要将规划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时间表,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保证规划目标的最终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未来长期战略能源,需要政府花大力气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设置职能明确、管理有效的机构,建立以战略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政府要逐步从依靠行政手段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逐步发展到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规划和标准,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4 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创新体系,推进产业化体系建设
今后20年是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国的总体目标是要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性能,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20年,大多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都应该达到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实现商业化运作,为我国能源安全和能源清洁化使用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为此,需要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产业体系,同时还要形成和完善产业标准和产业服务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不仅随着世界能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和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而不断发展,同时又面临着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企业、社会、政府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只有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创新平台、产业知识基础与关键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产业化政策等诸多方面不断完善,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形成市场竞争力。
5 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人才和能力建设
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大力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以企业为主体,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整合现有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健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鼓励创新,加快人才培养速度,建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国内外信息交流。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强运用适合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的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能力建设。加强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行业和产品制造能力建设,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开创者和管理者。在政府的支持下,实施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战略。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和吸收相结合,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和创新,力争掌握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核心技术,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设备的产业化和本土化。
6 提高全社会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意识,形成全民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社会环境
加强全社会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树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中国未来主体能源的观念。各级政府应该率先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政府采购计划中积极购买和安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带动全社会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鼓励国家级大型企业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引导其积极投入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开发和设备制造中去。对企业和个人自愿认购高价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的行为予以鼓励。
关键词:供热工程 热负荷 节能措施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一、可再生能源概念和内容
可再生能源是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可连续再生、永续利用的一次能源。内容为: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特点为:清洁、高效、环保、节能、经济、保护资源等。
有效开发利用,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对增加能源供给,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能源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安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为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吉林省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1、常规能源出现短缺
我国煤炭储量6000亿吨,人均储量462吨,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储量16000万吨,占世界总量2.3%,只可开采20.6年,大大小于世界平均年限42.8年。吉林省煤炭储量20亿吨,年开采量4000万吨,外购5000万吨,年消耗量9000万吨,石油储量14亿吨,年开采量650万吨(限量开采),按目前吉林省耗煤量,吉林省自给只可供应20多年。吉林省是能源缺口大省,随着我省GDP快速发展,常规能源需求逐年加大,必将导致常规能源价格提高,能源危急即将来临。
2、污染物减排任务加重
我国目前煤炭年消耗量15亿吨左右,世界第一位,石油消耗量接近2亿吨,世界第四位,我国发电量以火电为主,占总发电量65%左右。吉林省十一五装机容量1890.6万千瓦,供热机组占总装机容量的63%,供热机组大部分为凝汽式机组,热电联产年平均效率最高达42%,其中60%左右的热量和污染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温室气体)排入大气,这种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是我省乃至我国节能减排中最大的课题,重中之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8亿农民人均碳排放较低,但单位国内总产值碳排放是发达国家几十倍。我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向全世界做出承诺,2020年单位国内总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据国内权威人士统计,目前我国实际上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我们仍在德班会议上坚持强调人均排放量,减排形势严峻。
根据上述两个原因,为我省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把调整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建立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总体战略目标之一是非常必要的。
三、吉林省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的状况及十二五期间的重点
1、状况
2008年后我省通过住建部、财政部审批了8个示范项目,6个示范市县,共获国家1.69亿元奖励,用于可再生能源的项目建设。地方政府配套30%左右,总计完成871万㎡(热泵、太阳能)。自主开发应用水源、土壤源、工业源热泵项目供热面积420万㎡,太阳能1400万㎡,已建成20座风力发电场,总装机容量171.6万千瓦,建成并投入运行3个秸秆发电厂,总装机规模7.2万千瓦,正在建设4个秸秆发电厂,总装机规模11.5万千瓦。目前我省在建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均为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总规模3万千瓦。
2、重点
根据我省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十二五期间应发展的重点项目为:
(1)白城、洮南、大安、镇赉等西部地区,太阳能日照时数2800~3000小时,日照率65%以上,适合发展光电项目;全省太阳能日照时数在2200~3000小时,日照率在50%以上,全年总辐射量为110~130千卡/cm2,属太阳能利用三类地区,全省可全部发展太阳能光热项目。
(2)白城、洮南、大安、镇赉、吉林、珲春(长吉图沿线)地下水资源丰富,可考虑发展水源热泵项目,尤其白城市、珲春市地下水水量充足,回灌条件较好,是应用水源热泵项目的重点地区。全省有污水厂的各城市,可发展污水源热泵供暖项目。
(3)我省西部地区可发展风力发电,因为风能资源等级在2.5级以上,判定距地面50米高处平均风功率密度在250瓦/㎡以上,且风速风压较大、稳定,为富风区。
(4)长春地区周围,四平地区周围应重点发展生物质能,该地区是粮食主产区,秸秆量较大,可向发电和集中供热方向发展,但生物质能技术和原料市场运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收购、存储、晾晒),且裂化技术有待开发。
(5)急需重点突破项目应是热电厂利用工业源热泵项目。
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的第一年,我省在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暖房子工程),拆拼小型锅炉房,墙体保温,换节能窗,管网平衡,热计量全省完成近5600多万平方米,国家、省、地方财政投入将近100多亿资金,这项工程是民生、民心工程,深得老百姓称赞。预计年节煤平均约120万吨左右(按每平方米建筑面积节煤22公斤标煤计算),二氧化碳减排量为每年6360吨,二氧化硫每年减排量672吨,成绩突出。应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力度把我省的1.1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实现吉林省建筑低能耗,低排放目标。
我省大部分地级城市都建立了热电联产发电厂,既发电又供热,预计2015年装机容量可达1200万千瓦,供热发电厂全部为凝汽式,这种凝汽式机组高温高压蒸汽发电做功后,尾部低真空蒸汽无法利用,热量只能靠冷却水冷凝排放大气,综合热效率平均为35%~42%之间,有58%~65%热量损失排入大气。如果政府协调电力系统、供热公司利用工业源热泵技术,调整热电厂周边供热面积,实施工业源热泵梯级利用技术,回收热电厂58%~65%的热量供热,吉林省有可能实现2亿平方米的余热供热面积资源,预计可实现年节煤量500万吨标煤,二氧化碳年减排量26.5万吨,二氧化硫年减排量280吨,这项可再生能源技术成熟,四平热电厂已有成功示范项目,这项利用工业源热泵吸收冷却塔热量技术,投资省(投资大约每平方米需要100元左右),可操作性强,节能减排量大,清洁环保,运行成本低(是目前供热成本的2/3),该技术应与暖房子工程同等重要,且重中之重。
四、加强保障措施建设
为推进我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与发展,建议进一步完善法规、技术标准、建立财政倾斜激励政策和税收政策,完善技术支撑体系,从立法、总体规划、技术标准完善、立项、施工、验收,维护管理等环节进行规范引导,加快培育可再生能源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管理机构,规范监督管理,加强宣传培训,营造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建筑规范化应用的社会氛围,为我省在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能耗占总能耗比例15%的目标做出努力,逐步实现我省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五、结束语
要解决制约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瓶颈,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该加大对新能源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应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公共研究平台建设支持的力度。我们应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环境,加强国际合作。利用国际的技术、人才等资源,抓住机遇,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可再生能源事业。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是一项新兴的事业,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投入,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参考文献:
[1]吉林省政协相关提案
【关键词】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节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住宅、办公楼、酒店等建筑中设置了中央空调系统。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设备是构成暖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建成后影响其运行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在工程施工时,要依据我国现行规范、设计等要求进行全过程管理控制,做好暖通空调工程的施工,确保其设计应达到的节能效果。
1.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分析
1.1 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暖通空调系统能耗量相当大,如果我们应用与之相适应的节能技术,暖通空调的能耗量就会大大得到降低,对保护环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如果采用适当合理的节能措施,现有的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达到20~50%是完全有可能的,并且是完全具有可行性的。
1.2 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对住房、居住环境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带来了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则是暖通空调,进而导致了近几年来中国建筑能耗的不断攀升,因此研究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就很有必要性。
目前,电能是暖通空调系统所使用的能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引起了电能供求紧张,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多不方便。众所周知中国很多区域,特别是在河北、山西等地大量采用火力发电,大量的硫化物、二氧化碳、烟尘等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去,严重影响了环境,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节能减排已迫在眉睫,成为暖通行业的责任。
2.应采取的节能设计措施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不断被应用在暖通空调领域,因此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
2.1 从设计入手
设计是工程的源头,系统使用性能的好坏直接与系统设计息息相关。而设计的首要内容之一就是进行建筑物负荷计算,目前实际工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由于设计工期短,设计人员经常按设计手册所提供的负荷指标进行估算,将估算值作为设备选型依据,未经过严格的负荷计算程序往往导致总负荷偏大,从而致使采暖、空调设备偏大,初投资增高,运行维护费用增加以及能量消耗增加。
2.2 加强冷热回收利用
只有不断加强冷热回收利用的研究,才能不断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从而提高暖通空调系统的能源利用率。简而言之,它的主要原理就是在系统中安装能量回收装置,用排风中的能量来处理新风,以达到减少处理新风所需的能量,降低机组负荷,从而满足节能的目的。在选择热回收装置时,当地气候条件、经济状况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等多种因素则成为选择装置时必须考虑的。
2.3 节能舒适空调与采暖方式
影响人体热舒适性的环境因素很多,而不同的环境参数组合可以得到相同的热舒适性效果,但是其能耗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保证相同舒适度的前提下可以调整房间的环境参数,降低其能源消耗。
2.4 开发可再生能源
众所周知,空调系统中使用不可再生能源所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开发一些既合理又有效的可再生能源以缓解目前的紧张局面就变地迫在眉睫。在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可再生能源有:地热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清洁无污染。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如新疆等地,这些地方常年光照非常充足,具有丰富的地热能与太阳能,如果能对其加以利用,对解决可再生能源问题很有帮助,设计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系统节能的设计方向
3.1 设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设计理念
暖通空调专业的设计人员应从节能环保角度参与建筑方案的设计,并与自动控制专业相互融通,彻底改变过去的纯专业设计的理念。还要不断关注最新的节能成果,做好节能新技术的推广。
3.2 合理的负荷计算
空调与供暖工程设计中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就是冷热负荷,但是目前一些设计人员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常常不假思索地将设计手册或者技术措施中的单位建筑面积冷、热负荷指标直接用作确定施工图设计阶段空调与供暖冷、热负荷的依据,从而导致冷热源设备装机容量偏大、水泵配置偏大等现象的出现。其结果将导致投入成本的增加,运行维护费用增加以及能量消耗增加。因此设计中必须进行严格的负荷计算,将其计算结果作为系统设计的依据。
3.4 选择合理的空调节能方式
(1)供暖系统要设计得合理,才能具备节能运行的功能。合理设计节能供暖系统的主要准则有:首先,供暖系统应保证各个房间的室内温度能够得到独立的调控;其次,使其便于实现分户或者分室热量费用分摊的功能;再次热力入口处应安装自力式压力或流量控制阀;最后,管路系统应简单、管材消耗量尽量少、节省初投资等。
(2)空调系统新风量的大小不仅与初投资、能耗以及运行费用密切相关,而且还关系到人体自身的健康,设计人员应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工程设计,不应随意增加或者减少;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空调系统新风送风口还应单独设置,或者布置在风机盘管机组出风口的旁边。
(3)当人员较多、房间面积或空间比较大时,则应集中进行温、湿度控制与管理。全空气空调系统改变新、回风混合比例相当容易,并且在必要时可实现全新风运行,从而获得较好的节能效益和环境效益;而对于建筑空间高度H≥lOm且体积V10000m3时,最好采用分层空调系统。在夏季,分层空调系统与全室性空调方式相比,它可节省冷量在30%左右,但在冬季供暖工况下运行时并不节能。
4.其他节能技术
目前,为了实现能源的最大限度地利用,许多空调系统冷热回收利用的研究也在蓬勃进展中,通过此项技术可使空调系统能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由于空调系统中所使用的高品位、不可再生能源所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运行维护费用增加以及能量消耗增加,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开发一些合理有效的可再生能源以缓解目前的紧张局面,降低能耗量。
为了缓解目前能源紧张的局面,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科研工作,并且也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而地热(冷)能和太阳能等作为可再生资源应用于空调制冷,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清洁无污染。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浅层和深层的大地能量,是既可供暖又可制冷的新型中央空调系统。
5.结语
总而言之,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不仅与人们的冷暖、健康等息息相关,还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因此,必须对暖通空调系统在节能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使暖通空调系统发挥其经济性、节能性等作用,使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带来更多的正面效应。同时要不断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不污染环境、资源丰富、清洁安全和资源可再生的优点。因此,在能源和环境状况日益紧张的今天,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玲,龙恩深.某宾馆空调系统能耗调研与节能改造分析[J].山西建筑,2008.
[2]李竹光.暖通空调规范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褚占彪,郭洪海.浅谈在暖通空调设计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J].沈阳建筑,2009.
一、引言
自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的经济持续低迷,其贸易保护主义也时有抬头,导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2011年的当地时间11月8日,美国商务部在华盛顿对德国光伏巨头Solar World在美分公司以及其他六家美国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提出的,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反补贴联合调查申请举行首次听证会,决定对此案进行立案调查。此事件将影响中国国内75家主要光伏企业的对美出口。据悉,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组织下,14家中国光伏企业已经联合抗辩美国“双反”,并委托美国盛德律师事务所为应辩事宜。由于我国光伏企业的产品90%以上用于出口,因此,对此次事件处理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光伏企业的长期发展。在目前国际不可再生能源的日渐枯竭的情形之下,大力发展光伏能源更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美国对我国光伏产业采取“双反”调查的现状
受债务危机的影响,欧盟光伏产业大国削减了对光伏产业的扶植力度,而来自多家权威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数据均显示,因为欧洲市场萎靡及国内市场启动乏力的影响,2011年以来,国内光伏市场全产业链产品价格均呈一路下滑态势。在2010年12月,2011年5月和11月多晶硅料的价格分别为80美元/公斤,67美元/公斤,40美元/公斤;光伏电池片的价格分别为1.3美元/片,0.95美元/片,0.55美元/片;多晶硅片(156mm)的价格分别为3.6美元/片,2.7美元/片,1.5美元/片。
价格下跌的同时,是众多企业节节攀升的库存量。眼下国内的产能估计已经达到30GW-40GW,而201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才达到24GW,也就是说,即使全球都用中国的光伏电池,中国还是有1/3-1/2的产能要放空。
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的4大巨头英利集团、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赛维LDK太阳能有限公司陆续了第三季度财报,4家公司共亏损2.9亿美元。一度风光无限的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产能过剩,市场需求萎缩。受基本面的影响,在美国上市的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无锡尚德等中国光伏龙头企业,2012年以来连连亏损,股价下挫了70%以上,无锡尚德目前股价只有2美元左右,而它的股价最高曾经达到过85美元。
三、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从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太阳能的优势可以看出光伏产业是一个未来极具增长潜力的产业
在能源形势以及生态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产业蓬勃发展,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2000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为561MW,而2010年全球光伏太阳电池产量达到了27.2GW,比上年增长了118%,该增长率创下历史新高。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方案中,光伏并网发电的增长势头最为迅猛。从2000年到2009年,并网光伏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0%;并网光伏发电在所有太阳能电池发电应用中的份额也由2001年的50%左右增长到2009年的90%以上。
据IMS研究收集的数据,2011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系统安装增长了24%,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4GW。其中欧洲仅增长3%,美国和亚洲加速了全球安装量的膨胀。去年,意大利取代了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市场,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安装量占全球的78%。
从我国可开发的资源蕴含量来看,学者和专家比较公认的数字是,生物质能1亿千瓦,水电3.78亿千瓦,风电2.53亿千瓦,而太阳能是2.1万亿千瓦,只需开发1%即达到210亿千瓦,我国2010年总的电力需求为41.92亿千瓦时;从其比例看,生物质能仅占0.46%,风电占1.74%,水电占1.16%,而光电为96.64%。根据欧洲JRC的预测,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将在世界电力的供应中显现重要作用,占比达到10%以上,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比例达到30%;2050年太阳能发电将占总能耗的20%,可再生能源占到50%以上,到本世纪末太阳能发电将在能源结构中起主导作用。下图为光伏发电和常规发电的比较,更可说明光伏发电这一产业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及未来价值。
从图1可看出,截止2010年,我国光伏发电量占总电力的比例尚不足0.5%,而该产业在2010年的年产值已经超过3000亿元,吸纳的就业人数超过30万。由此可见,光伏产业若遭受打击而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将是十分巨大的。
(二)从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来看,光伏产业作为应对能源危机而诞生新能源产业,已经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从全球的光伏发电市场来看,其本质是一个政府政策驱动的市场,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仍是传统能源发电的8倍以上,如果完全依靠市场驱动,光伏产业的发展将举步维艰,所以政策扶植成为当前推动光伏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政策突变不但使本国光伏市场立即陷入低谷,对全球光伏市场也产生了巨大冲击,这充分说明了光伏市场对于政策的敏感性。日本和德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证实了政策引导的力量。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是光伏产业向前发展最有力的保障。
德国于1991 年首先提出了“1000光伏屋顶”计划,开创了政府支持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先河。在2001年1月颁布实施了与“全网平摊”相配套的《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法》。2004年1月实施修正后的上网电价。在《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法》拉动下,德国的光伏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使德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发展最快的市场。
日本于1994年开始执行阳光计划,把光伏发电作为国家电力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06年,日本住宅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37.4万千瓦,规模比之制度开始时1994年的0.2万千瓦扩大了数百倍。虽然日本在2004年底累计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为113万千瓦,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国,但由于在2005年停止了对太阳能产业的辅助政策,到2011年,其新装机容量占全球新装机容量的比例只有4%。从已有数据可以看出,这两个国家出台的光伏发电政策取得了预期效果,是有效使用政策工具的典范。
美国法律中促进太阳能产业发展的主要有颁布于1978年的《公共事业政策管理法》、1990年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1992年的《能源政策法案》,其中2005年布什政府签署的《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一直沿用至今。奥巴马政府2009年经济刺激法案中,适用于太阳能光伏的政策主要有:可再生能源项目享受30%的初始投资补贴,代替原来的税收抵免;可再生能源贷款担保计划;可再生能源相关制造业可享受30%的税收抵免。2010年,美国参议院又通过“千万太阳能屋顶提案”,计划在2020年之前安装1000万个太阳能系统。
相对而言,中国的光伏产业起步要晚得多,相关政策与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也相对滞后。中国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但很多发展规划尚属于理论范畴,并没有确立具体的实施内容。2007年,国家电力监管会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2008年4月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开始施行。2009年3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7月,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1月27日,中国政府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的通知》。在这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一些扶植政策的激励下,在2007年我国光伏系统安装量为20MW,占全球总安装量的比例为0.8%,到了2010年的时候,我国光伏系统安装量达到500MW,占全球安装量的比例为3.1%。
世界不可再生能源已经处于日渐减少的趋势,而随着世界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耗的能源趋于增加。由此,光伏产业作为最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将是保证国家持久发展的长足动力。而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传统能源的过渡依赖必将成为我国发展的绊脚石。由此,如果美国“双反”不能打赢,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能源上再次制约于别人。
四、政策建议
1.组织一支精通WTO规则和相关法律的人才队伍。我国自加入WTO以来,频频遭受外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而国内欠缺应对此类案件的相关人才,往往需要依靠国外的相关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应对此类事件的处理能力。
2.加强光伏产业链的整合。目前,我国光伏企业数目众多,产能严重过剩,必须引导优质光伏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以提高我国光伏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淘汰大量落后光伏生产企业,使供需平衡,促进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健全光伏发电应用的相关体系建设。包括产品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研究制定、并网管理办法的研究制定等,为光伏发电的市场化奠定基础。
4.加大政策扶植力度。研究主要发达国家针对太阳能发电产业的财税政策, 结合我国发展太阳能发电产业的总体规划,拟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一揽子财税补贴、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并积极进行落实,增加我国国内对光伏产品的需求,降低对出口的依赖。
参考文献
[1]赵玉文.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概况及思考[C]. 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 2008.
[2]张耀明.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现状与前景[J]. 能源研究与利用, 2007(01).
[3]朱玉知,孙海彬,李国荣. 光伏发电政策工具与政府选择――基于德国、日本和中国的比较. 生态经济[J], 2011(08).
[4]朱震宇.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借鉴及启示[J]. 中国市场, 2010(13).
[5]罗如意,林烨. 美国太阳能扶植政策解析[J]. 能源技术, 2010(02).
[6]徐永邦,王彬. 中德光伏发电发展对照[J]. 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9(03).
[7]刘益君. 国内外光伏产业政策比较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10 (12).
[8]何晓萍. 光伏发电市场,政策仍需发力[J]. 新能源,2011(17).
[9]黄颖川. 工信部:光伏产业要警惕国际贸易保护主义[N]. 南方日报,2011.
[10]李少卿, 陈晓平. 中国光伏产业寒冬:一个靠天吃饭行业的困局[N].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1.
[11]曾卫锋. 国际经济学(微观部分) [M],2版.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
[12]胡润青. 国际光伏发电激励政策的变化和启示[J]. 中国能源, 2009(11).
关键词:新能源;地方政府政策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内涵
(一)新能源的界定
新能源一词是相对于传统能源,即石油、煤炭等常规化石能源而言的,世界各国、各组织说法不一,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如最早在1981年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中明确提出,新能源是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开发利用的可以持续更新的,实现永续再循环的能源,以不产生大规模的污染和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循环为其根本特征;可再生能源是使用之后又产生的能源,传统生物质、水力发电等都属于新兴可再生能源范畴。可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内涵上存在着交叉部分,就广义的概念而言,它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是一个整体,英文原义为“New Energy Resources”。本文认为新能源是传统能源以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属于广义的概念,即新能源等同于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新强调的是相对于工业时代的石化能源利用而言,不仅指新的能源种类,还包括了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出现的新的能源利用形态,指的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由此实现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源。
(二)新能源产业的特征分析
新能源产业作为一种新兴战略产业,主要是基于除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以外的各种能源形式的发现和应用的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具体包括新能源形式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实验、推广、应用以及生产等活动。一方面新能源产业具有供给性与创造性,人们可以从新能源产业中得到社会生产生活中所需的能源,同时形成于技术创新的新能源产业,源于以新技术、新方新途径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实验的推广应用以及生产;另一方面新能源产业具有可持续性与发展性,新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能保证产业的持续性,同时随着产业的逐步完善,经济增长对产业的依存度也会极大提高。
(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从供应需求来看,传统石化能源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并且带动了制造业、建筑业、化工等行业的发展,但是它不可再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过度开发利用也加速了它的枯竭。
2. 从生态环境方面来看,传统能源效率低,开发利用所引起的直接环境污染问题就是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量过高。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减轻环境保护的压力。
3. 从能源结构方面来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存度,改变能源的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
多年来,新能源产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出现了从国家各部委到地方产业政策相互配套的局面,从“十一五”时期开始相继出台了一些系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刚性指标,这些刺激政策加速了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产业规模得到迅速提高。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陷入了“强位弱势”的境地,多项刚性的约束指标对我国粗放密集型的能源发展方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2013年我国就消耗了世界 22%的能源,我国能源发展方式必须要转型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在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过程中,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法律法规、规划性文件,明确了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地位。这些政策刺激了产业规模的迅速提高,规模化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地方政府也相继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新能源产业政策的发展,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如广东省佛山市推出《佛山市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以及《佛山市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制定《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2015-2016年佛山最新补贴标准》等政策文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系统的相互和谐,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佛山市在市经济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节能专项资金共650 万元,奖励和补贴范围涵盖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电能替代、节能公共服务、能管中心、能源体系建设、清洁生产和节能考核等共 83 个项目(企业)。根据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对新能源装备发展的要求,结合佛山市现有产业基础,制定《佛山市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促进新能源装备本土化生产和应用。重点发展新一电技术、清洁生产等能源改造和智能电网等技术,大力发展光伏电池专用设备、光伏电池及组件、能源改造设备以及逆变器、控制器等产品。在公共交通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基本实现了环保绿色、节能经济的格局(如图1、2)。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地方政府行为支持障碍
新能源产业目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显现出在技术、装备、政策和相关体制等诸多问题,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瓶颈制约。
1. 新能源产业体系薄弱,市场机制缺失
基于能源供求不足,环境恶化的压力,政府出台各种政策文件加以推进新能源的发展,但始终都是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产业目前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链,领域内大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衍生企业少。如前所述,新能源面临着“强位弱势”的尴尬局面,资金投入不足,受制于国外先进技术、工艺的垄断,在关键技术上又缺乏竞争力,仍严重依赖进口。可见,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非政府的单方面意愿,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且规范的市场。
2. 地方政府行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之间缺乏协调
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多部门、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协作,但是行业管理松散,政企之间、企业之间缺乏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有效的沟通渠道,导致新能源企业很难进入现有行业,企业之间各自为阵,相关联技术之间投资也不平衡,这种恶性竞争现象的发生,使得企业缺乏实力进行研究生产,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新能源企业的昙花一现。此外,新能源产业的监管部门又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和企业,各自利益不同导致难以做到统一协调,理顺政府职能和市场的关系,合理定位政府职能,不过分参与领导市场。
3. 新能源产业政府补贴政策与税收政策不完善
针对新能源发展的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制订了相关的补贴政策,但是目前新能源补贴程序不完善,政府的补贴行为不单纯是补贴者与被补贴者之间的单一关系,同时缺乏对资金的有效监督,导致补贴资金的使用混乱;对于涉及到新能源的发展只有一些税收的政策规划,缺乏完整的税收政策体系,比如对于新能源装备的进口关税优惠政策只是偏向于新能源的利用。
4. 缺乏立法规范,实际操作性差
现行新能源立法是以调整某一能源行业法律关系的能源单行法为主,缺乏涵盖能源战略、宏观性的调整各能源行业关系的基础性法律,且法律条文可操作性、实施性较差。地方政府也与之配套制定了许多实施细则,也过于空泛。
三、欧洲新能源政策比较对我国新能源的启示
作为新能源发展的先行者,欧盟将促进欧洲新能源的发展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从《全球可再生能源统计报告2012》中可以看出,欧洲新能源所占能源的比例居于世界领先水平,虽然《2014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中显示,欧洲新能源增长势头减弱,但是政策调整和创新进程加快。比如德国着手修订法律计划从“固定电价”转向“固定补贴”,英国也开始实施电力市场改革,对新能源发电引入差价合约。这些对于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新能源行业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首先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比如新能源的运输、发电等有专门的立法;其次,利用政策引导和促进新能源的发展,必须逐步建立相关补贴制度,避免投资、生产、消费补贴政策的结构失衡;最后,明确新能源发展目标,借鉴国外成熟发展模式,设立试点循序渐进推广试验,构建适合自身实际的新能源发展模式。
四、地方政府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优化
政府在发展新能源的过程中需从被动地位变主动地位。基于常规能源供给不足和生态环境污染导致被动地发展新能源,政府将新能源的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则是被动的发展新能源产业,将新能源补充能源地位提升到替代能源地位,最后到主导能源地位,实现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构建平衡各方利益的市场机制
公平分配新能源发展中的环境利益及其相关各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地方政府职能要培养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利用市场调控机制在灵敏的价格调节机制、优胜劣汰机制方面的优势可以更全面地体现新能源除了本身经济价值以外的外部规模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从资金、政策、税收、补贴等各方面保证新能源有效实施,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新能源产业中去,支撑其他相关产业、企业的发展。
2. 完善新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机制
当前,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技术水平较低,资金投入缺乏,对国外的技术和资金依赖较大,加快新能源投资领域的市场化,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商业银行、股票、民间资本等进入新能源发展市场, 新能源发展融资来源多元化的机制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3. 制定灵活的财税政策,调整新能源补贴机制
新能源产业是一个依靠政府扶持而成长起来的产业,应尽量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加快完善鼓励新能源发展的财政补贴制度,加大财政对新能源发展的投入,并持续提供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在项目开发运营成本仍然较高的情况下,使企业能够有长期稳定的合理回报,从而吸引投资人的积极参与,进而推动行业的发展。
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晰各个市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新能源科学、高效地发展,优化投资、生产、消费三大补贴政策,避免补贴结构失衡,制定更为细致的法律法规,逐渐促进补贴政策法律化。
参考文献:
[1]杨名舟.中国新能源[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2]张钦,周德群,张力菠,闾浩.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3.
[3]任东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J].中外能源,2011(01).
[4]刘叶志.关于新能源界定的探讨[J].能源与环境,2008(02).
[5]徐绍峰.中国能源状况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分析[J].经济论坛,2005(04).
[6]李艳芳.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度构建与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2).
[7]黄速建,郭朝先.欧盟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5(03).
关键词:低碳经济;税收政策;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我国现阶段能源消费模式及存在问题
1.我国现阶段能源消费模式
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能源的支撑,而要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运行必须有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和高效、清洁地利用能源作为保证。能源消费结构不仅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优劣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评判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性因素就是看能源消费结构是否合理。
经过改革开放多年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GDP达到58791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我国也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同消费总体上看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基本上在20%上下浮动;天然气所占比重截止2000年长时间在2%左右徘徊,近年来略有上升;核电、风电、水电及其他能源消费所占比重总体趋势呈缓慢上升态势。因此,我国能源消费严重依赖煤炭,石油。尽管其他能源消费虽有所增长,但较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有专家预测,在今后的30-50年的时间内,煤炭仍会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居主导地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并不合理。同时,“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单位GDP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倍,其中比美国高4.3倍,比日本高8.6倍,比德国高5.2倍。我国发电厂的平均热效率为33%-5%,而发达国家在40%以上;工业锅炉平均效率为60%-65%,发达国家效率为80%以上”。
2.我国现有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1)能源供给和消费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我国是个“富煤、少油、缺气”的国家,由于国情原因导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以煤炭为主。1990-2005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平均为71.5%,2006年至今虽然其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其比重仍维持在65%以上。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2x5ZON5YiG5p6QZAIF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0NDzjgIrllYbliqHmsp/pgJrjgIvor77nqIvkuK3lpoLkvZXln7nlhbvlrabnlJ/nmoTnpLzku6rkv67lhbs844CK5ZWG5Yqh5rKf6YCa44CL6K++56iL5Lit5aaC5L2V5Z+55YW75a2m55Sf55qE56S85Luq5L+u5YW7ZAIG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0NT/ln7rkuo7pmL/ojrHmgpborrrnmoTlhoXokpnlj6TlpKflrabnlJ/mipXotYTliJvkuJrlv4PnkIbnoJTnqbY/5Z+65LqO6Zi/6I6x5oKW6K6655qE5YaF6JKZ5Y+k5aSn5a2m55Sf5oqV6LWE5Yib5Lia5b+D55CG56CU56m2ZAIH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0Njnpq5jmoKHmlZnliqHnp5jkuablt6XkvZzlj4rlhbbpmJ/kvI3lu7rorr7nmoTlh6DngrnmgJ3ogIM56auY5qCh5pWZ5Yqh56eY5Lmm5bel5L2c5Y+K5YW26Zif5LyN5bu66K6+55qE5Yeg54K55oCd6ICDZAII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0Ny3msJHlip7pq5jmoKHluIjotYTpmJ/kvI3lu7rorr7lj4rln7norq3mnLrliLYt5rCR5Yqe6auY5qCh5biI6LWE6Zif5LyN5bu66K6+5Y+K5Z+56K6t5py65Yi2ZAIJ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0ODbkurrlipvotYTmupDnu6nmlYjor4TkvLDmlrnms5XnmoTmr5TovoPkuI7pgInmi6nnoJTnqbY25Lq65Yqb6LWE5rqQ57up5pWI6K+E5Lyw5pa55rOV55qE5q+U6L6D5LiO6YCJ5oup56CU56m2ZAIED2QWBGYPFQEM6YeR6J6N5ZWG5YqhZAIBDxYCHwECChYUZg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Dkx5o+Q5Y2H5Yib5paw6IO95YqbIOeqgeegtOWwj+W+ruS8geS4muS/oei0t+eTtumiiDHmj5DljYfliJvmlrDog73lipsg56qB56C05bCP5b6u5LyB5Lia5L+h6LS355O26aKIZAIB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1MBjkvIHkuJrnrbnotYTmlrnlvI/mjqLorqgY5LyB5Lia56256LWE5pa55byP5o6i6K6oZAIC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1MSfnp5HmioDlnovlsI/lvq7kvIHkuJrono3otYTpmr7popjmjqLnqbYn56eR5oqA5Z6L5bCP5b6u5LyB5Lia6J6N6LWE6Zq+6aKY5o6i56m2ZAID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1MjDkvIHkuJrnrbnono3otYTpgJTlvoTkuI7ono3otYTpo47pmanpmLLojIPmjqLnqbYw5LyB5Lia56256J6N6LWE6YCU5b6E5LiO6J6N6LWE6aOO6Zmp6Ziy6IyD5o6i56m2ZAIE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1MyrotKfku6PkvIHkuJrlnKjkvpvlupTpk77ph5Hono3kuK3nmoTkvZznlKgq6LSn5Luj5LyB5Lia5Zyo5L6b5bqU6ZO+6YeR6J6N5Lit55qE5L2c55SoZAIF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1NDbmiJHlm73kuK3lsI/kvIHkuJrlvIDlsZXnlLXlrZDllYbliqHpobnnm67op4TliJLnoJTnqbY25oiR5Zu95Lit5bCP5LyB5Lia5byA5bGV55S15a2Q5ZWG5Yqh6aG555uu6KeE5YiS56CU56m2ZAIG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1NS3kv6HnlKjljaHmlLbotLnnjrDnirbjgIHor4Tku7flj4rlj5HlsZXlu7rorq4t5L+h55So5Y2h5pS26LS5546w54q244CB6K+E5Lu35Y+K5Y+R5bGV5bu66K6uZAIH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1NiTllYbkuJrpk7booYzkuK3pl7TkuJrliqHlj5HlsZXmjqLorqgk5ZWG5Lia6ZO26KGM5Lit6Ze05Lia5Yqh5Y+R5bGV5o6i6K6oZAII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1Nyfph5Hono3kuI7mlofljJbono3lkIjnmoTpmr7luqblnKjlk6rph4wn6YeR6J6N5LiO5paH5YyW6J6N5ZCI55qE6Zq+5bqm5Zyo5ZOq6YeMZAIJD2QWAmYPFQQADHhkeHkyMDEzMDc1ODnmiJHlm73lhpzmnZHmlrDlnovph5Hono3nu4Tnu4fpo47pmanor4Tku7fnmoTlrp7or4HliIbmnpA55oiR5Zu95Yac5p2R5paw5Z6L6YeR6J6N57uE57uH6aOO6Zmp6K+E5Lu355qE5a6e6K+B5YiG5p6QZAIFD2QWBGYPFQEM6LSi5Yqh5aSp5ZywZAIBDxYCHwECDhYcZg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Tkk6K+V6K66546w5Luj5LyB5Lia6LSi5Yqh566h55CG55uu5qCHJOivleiuuueOsOS7o+S8geS4mui0ouWKoeeuoeeQhuebruagh2QCAQ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jA/54Of6I2J5LyB5Lia5Zu65a6a6LWE5Lqn6LSi5Yqh566h55CG546w54q25Y+K5LyY5YyW5pS56L+b5a+5562WP+eDn+iNieS8geS4muWbuuWumui1hOS6p+i0ouWKoeeuoeeQhueOsOeKtuWPiuS8mOWMluaUuei/m+WvueetlmQCAg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jEe6K6654mp5rWB5LyB5Lia55qE6LSi5Yqh566h55CGHuiuuueJqea1geS8geS4mueahOi0ouWKoeeuoeeQhmQCAw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jIz5o6i56m25pyJ57q/55S16KeG6LSi5Yqh5Lit5a2Y5Zyo55qE6Zeu6aKY5Y+K5a+5562WM+aOoueptuaciee6v+eUteinhui0ouWKoeS4reWtmOWcqOeahOmXrumimOWPiuWvueetlmQCBA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jMz5rWF6LCI6LSi5Yqh566h55CG5Zyo5LyB5Lia5YaF5o6n5bu66K6+5Lit55qE5L2c55SoM+a1heiwiOi0ouWKoeeuoeeQhuWcqOS8geS4muWGheaOp+W7uuiuvuS4reeahOS9nOeUqGQCBQ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jQw5rWF6LCI5LqL5Lia5Y2V5L2N5YaF6YOo5Lya6K6h5o6n5Yi26aOO6Zmp6Ziy6IyDMOa1heiwiOS6i+S4muWNleS9jeWGhemDqOS8muiuoeaOp+WItumjjumZqemYsuiMg2QCBg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jUn5LyB5Lia6LSi5Yqh566h55CG5L+h5oGv5YyW5bu66K6+5YiG5p6QJ+S8geS4mui0ouWKoeeuoeeQhuS/oeaBr+WMluW7uuiuvuWIhuaekGQCBw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jY55LyB5Lia6LSi5Yqh566h55CG5L+h5oGv5YyW5a2Y5Zyo55qE5Li76KaB6Zeu6aKY5Y+K5a+5562WOeS8geS4mui0ouWKoeeuoeeQhuS/oeaBr+WMluWtmOWcqOeahOS4u+imgemXrumimOWPiuWvueetlmQCCA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jc55YWz5LqO54Gr5Yqb5Y+R55S15LyB5Lia5rWB5Yqo6LWE6YeR566h55CG546w54q255qE5o6i6K6oOeWFs+S6jueBq+WKm+WPkeeUteS8geS4mua1geWKqOi1hOmHkeeuoeeQhueOsOeKtueahOaOouiuqGQCCQ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jg/5bel5Lia5LyB5Lia55qE5rWB6L2s56iO57qz56iO56255YiS5Y+K5YW255u45a+55bqU55qE5Y+N6YG/56iOP+W3peS4muS8geS4mueahOa1gei9rOeojue6s+eojuetueWIkuWPiuWFtuebuOWvueW6lOeahOWPjemBv+eojmQCCg9kFgJmDxUEAAx4ZHh5MjAxMzA3Njk25o6i6K6o5Z+65bu65Lya6K6h5ZKM57uP6LS55Lya6K6h5a2Y5Zyo55qE5bm26L费中,石油自身生产和消费的比重严重不匹配,而具有清洁高效特性的天然气和水电所占比重也很低,这就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2)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消费能源,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首先,我国土地资源本就十分紧缺,煤炭的开采更使其雪上加霜;其次,煤炭的开采和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再次,长期的开采煤炭会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甚至对地质变迁产生影响;最后,由于煤炭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人们为了自身私利,在煤炭生产过程中急功近利、疏于监管,造成大量矿难事故,导致众多人员伤亡、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遗留问题。
(3)调整现有能源消费结构存在一定困难
相对于煤炭来说,石油、天然气属于较为清洁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低于煤炭,是很好的煤炭替代资源。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的能源消费是以油气为主,但我国油气资源严重不足,石油对外依存度很高,因此很难效仿发达国家以大力发展油气。油气消费比例不可能大幅度提高,能够维持现有水平或小幅增长已经不易。油气资源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4)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面临重重障碍
从理论上讲,优化当前能源供需结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倡导新能源消费。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并不理想,发展进程缓慢,而且面临技术、成本、体制等障碍,对其推进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可再生能源具有理论上的良好发展前景,但目前社会经济体系中尚不具备为可再生能源需求创造条件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前我国生物能源加工利用技术各方面程度还不够高,生物转化和加工效率低下,生物技术转化工艺难以实现规模化。同时大型、精密设备,国产化水平不高,需从国外引进。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更重要的是,可再生能源产业运营成本较高,并且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产业发展空间。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风险较大。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于能源的大量消耗。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关键的瓶颈期,面对极其严重的能源结构问题,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对国内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是促进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开源节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079-01
1 黑龙江新能源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的必要性
黑龙江省是能源大省,其主要的传统能源有天然气、石油、煤炭、电力等。迄今为止,传统能源仍是黑龙江省的支柱式能源。虽说总量多,但其均为不可再生能源,可使用量日趋减少。部分煤炭矿区仍采用传统的火力发电方式,产生的废气CO2会造成温室效应,有害气体若SO2未经脱硫处理散逸到空气中生成酸雨降到地面会破坏土壤的原有成份。而目前较为普遍的风能发电、水利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排放的CO2及有害污染物的量基可在原有发电方式基础上降低很多,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又是自然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些发电设备投入使用后维护成本也相对要低很多,这对于低碳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有益的,因此,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新能源的发展为“开源节流”提供了实践保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黑龙江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是对环境产生很少污染的洁净能源。截至2009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为246.65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的12.53%。已建成并网水电装机94.15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4.8%;已投产风电项目143.2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7.3%,在建风电项目112.8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已建成并网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9.3万千瓦,在建项目装机容量26.9万千瓦。农村应用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与固体成型燃料年产沼气可达8000万立方米,仅使用太阳能一项就可省下28万吨标煤。新能源的补充使用有效地降低了对原有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的消耗量。
2 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新能源开发制造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发展新能源的最根本目的是节能环保,降低对原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实践证明新能源的使用也的确可以做到这一点,但这其中不包括对新能源的开发制造过程。风能、太阳能等均要通过与大量非再生资源结合转化后才能使用,而这些装置的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这些原料均为非再生的。在原料经过开矿、熔炼、提纯、合成等必要步骤时,其排放到自然界中的污染物量并不亚于使用传统能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这远远背离我们发展新能源的初衷。
2.2 新能源的生产耗资巨大且对新能源的相关政策不完善
新能源的生产成本也是惊人的,目前风力发电成本是传统火力发电的2-3倍,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是火电的5-10倍之多,新能源的开发资金大多依赖政府补贴或货款,然而黑龙江省新能源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仍不完善,政府补贴是有限的,在经济通货膨胀的压力之下其优惠政策也不能无限制地延续下去,部分新能源的企业对政府补贴具有依赖性。
2.3 新能源设备寿命短、转化效率低
高额的生产成本也不意味着高效的转化效率,据统计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世界最高水准的光电转化效率也仅有11%,如果遇到阴天其效率更会大幅下降。风力发电装置也存在风沙侵蚀等潜在问题,大大降低了其使用寿命,况且由最前卫的理念结合最先进的技术所创造出来的风电设备的最高使用寿命也仅为20年,这些使得新能源的发展阻碍丛丛。
3 针对黑龙江省新能源发展规划的对策建议
3.1 开发新能源同时节约常规能源
黑龙江省正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加速改造与发展阶段,更应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应用以避免破坏性经济增长方式。但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要注意对常规能源能的节约,节带来的效益不低于新能源的开发,其以巨大、廉价、优质的独有特点被称为“第五能源”,唯有在提高生产技术的同时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才是长久之计。
3.2 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目前黑龙江省大部分应用技术仍依靠自国内外研发中心引入,新能源开发制造等方面的技术仍不成熟,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本省应更加重视教育科研等投资及新能源研发方向的人才培养,强调深入新能源技术开发领域的重要性。研发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缩短本省与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可省去引入外来科研成果的费用,降低新能源的成本,逐渐使新能源的地位由“补充”提升到“主流”。
3.3 完善法规政策
政府应发挥其独有的风向标作用制定法规体系、完善制度环境,对某些尚未成熟的技术的补贴要慎重,结合省情脚踏实地地对新能源发展方向进行选择,不要盲目跟风,择其善者而从之;鼓力高耗能企业进行能源改造,争取做到循环利用能源无浪费;以广泛的农村资源为基础,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将农林业废弃物作为原料制成燃料用以代替原油等高耗高污产品,进一步扩建沼气池变废为宝,既能缓解农村能源紧缺的局面,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以及传染的发生概率;将新能源的优势发展到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张一鹏.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能源开发和利用[J].中外能源,2010,(11):28-32.
【关键词】微电网 经济运行 综述
1 引言
近日,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的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微电网的关注。微电网是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微型燃气轮机和燃料电池等分布式电源,与储能装置、控制装置和负荷结合,能同时提供冷、热、电能的智能化微型电网[1]。
近年来随着环保问题日益凸显,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能源电力领域也逐渐开始寻求绿色化、清洁化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国家能源战略层面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国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分布式发电技术日臻成熟之际,微电网作为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平台,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微电网的推广应用一直以来受到经济性的阻碍,因此微电网的经济运行研究成为微电网能否大规模应用的一个关键因素。
2 微电网经济运行研究现状
对于微电网经济运行的研究,目前世界上尚未有成熟、统一的理论体系,但大多在借鉴传统大电网经济调度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微电网作相应研究。
在传统大电网的经济调度领域,由于各水火电机组的耗量特性大致相同,可以利用所谓的“等耗量微增率准则”来对有功负荷进行最优分配,实现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而对于微电网,包含的发电机组多种多样,且各自的耗量特性各不相同,因而无法参照“等耗量微增率准则”进行经济运行,只能参考传统大电网,按照一次能源消耗(或者成本费用)最少的调度准则来进行最优化分析计算。
从数学上讲,传统大电网的经济运行,即常规水火电机组间有功负荷的最优分配
问题是一个非线性规划问题[2]:
在满足等约束条件和不等约束条件:
的前提下,使目标函数: 为最优。上述式子中,f、g分别为等约束和不等约束条件,C为目标函数;x、u和d分别为状态变量、控制变量和扰动变量。
微电网的经济运行问题也属此类问题,但由于微电网中各可再生能源机组的耗量特性大相径庭,导致了其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个性”。下面从微电网经济运行研究的技术方面,简要总结目前的研究现状。
2.1 目标函数
目标函数方面,传统大电网的经济运行通常以系统全局经济效益最优,即全系统一次能源消耗最少或全网有功网损最少为目标函数;而对于微电网的经济运行,目前大多数研究以微电网的运行成本最少为目标函数,即:
式中F为微电网在一日之内的运行成本,具体包括燃料成本、运维成本、初始投资折旧成本、污染物治理成本以及并网型微电网与大电网的电能交易成本等等,都是关于各可再生能源机组有功出力Pi的函数。各类研究选取的理论依据各不相同,因而可能各种成本函数也不尽相同,选取的成本模型越精确,就越能准确的用来描述表达微电网的运行成本。
2.2 等约束条件
与传统大电网的经济运行一样,等约束条件主要考虑微电网系统的有功功率平衡。
2.3 不等约束条件
与传统大电网的经济运行一样,不等约束条件中需要考虑潮流约束和各机组的有功出力约束,除此之外微电网经济运行的不等式约束还需考虑相关机组有功出力的爬坡率约束、与大电网相连的联络线功率约束以及储能装置约束等。这些约束条件限制着上述目标函数,即非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范围。
2.4 求解算法
微电网的经济运行是一个非线性规划数学问题,此类问题的求解方法多种多样,传统的方法有优先顺序法、动态规划法、拉格朗日松弛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缺陷,因而出现了一些例如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混沌蚁群算法、小生境算法[3]等新型优化算法及其改进算法,均已在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上述典型非线性规划问题,是研究微电网的经济运行问题时参照大电网的经济运行研究思路得出的,也是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有一些学者基于概率与数理统计理论,提出了微电网经济运行的概率数学模型[4],从另外一条途径解决了微电网的经济运行问题。
3 结语
本文通过总结目前大多数研究采用的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简述了微电网经济运行的研究思路。随着微电网参与的电力市场机制逐渐完善,微电网的经济运行研究中考虑的因素将逐渐丰富,因而不管是数学模型,还是求解算法都将亟待得到改善,以更加贴近工程实际。
参考文献:
[1]王成山,.分布式发电、微电网与智能配电网的发展与挑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2):11.
[2]陈珩.电力系统稳态分析[J].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181.
[3]王新刚,艾芊,徐伟华 等.含可再生能源的热电联供型微网经济运行优化[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8):22-27.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我国继在哥本哈根会谈中做出强度减排承诺之后,又在德班会议上做出2020年后总量减排承诺。这是继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之后我国推进节能减排的又一治本之策。同时,也为我国的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中所作的关于控制单位能耗和强度减排的承诺,可以从缩小分子和做大分母两方面下功夫。只要GDP增长明显高于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的增长,节能减排目标就可以顺利完成。而在2011年德班会议上我国承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这属于硬约束,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发展方式将面临严峻挑战。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必要性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实施总量节能和总量减排的根本目的。而我国则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百分之九十以上源于化石能源的使用,化石能源又是不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石油消费的进口依存度高达57%,天然气的进口持续大幅增加,煤炭也由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
因此,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既有利于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又可以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四川将走在前列
目前,四川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要在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必须保持比全国高3个百分点左右的经济增速。因此,在国家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大背景下,克服能源瓶颈制约,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具有客观必要性。
四川的水电资源富甲天下,页岩气的储量高居全国首位,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开发也有良好基础。作为最清洁的化石能源,四川常规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以水电和天然气为主体,目前四川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约为40%,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四川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具有现实可能性。
多方统筹,形成合力
生产是消费的前提条件,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必须巩固四川作为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的地位。以“三江”水电开发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四川作为全国第一水电大省的地位。在加快川东北天然气开发的同时,努力加快页岩气开发,保持四川作为全国天然气大省的地位。以薄膜电池和聚光电池为重点,加快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以生物柴油和沼气为重点,加快生物质能开发。
能源也是商品,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必须加快市场开拓。大力发展铁路运输和轨道交通,积极发展电动汽车,以电代油。加快气化全川的步伐,以气代煤。发展LNG汽车,以气代油。到2020年,使清洁能源占四川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利益驱动是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必须高度重视增加清洁能源的衍生收益。为兑现二氧化碳总量减排的承诺,我国已在7个省市开展自愿减排试点。通过开展碳减排交易,克服碳减排普遍任务与地区、行业和企业碳源分布存在的时空矛盾,可增加清洁能源的衍生收益,调动使用清洁能源的积极性。
(作者系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链接看点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须加强统计工作:
统计是经济工作的基础,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必须加强统计工作。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低碳
Abstract: As the world's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nergy-saving measure is increasing. More and more people realize, building use the energy generated by the carbon dioxide is the main source of climate warming. Before grim situation, to the city construc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ergy-efficient building design, appear outstanding and important, green building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oes some research from several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ce.
Keywords: ecology; architectural design; low carbon
中图分类号:TU2
一、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必要性
1、发展绿色建筑可以高效率的利用资源
可以通过结合各地的气候特点设计出低耗能建筑;通过就地取材来节约建筑的运输成本;通过使用各种节能墙体材料来实现建筑体内的保温节能;通过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来降低生活热源的成本;通过建筑材料的循环使用来达到降低建筑成本及降低环境成本的作用。
2、极大的拓宽了建筑材料的选择范围
使新型的建筑材料及制成品有了用武之地,同时又为加速淘汰工艺技术落后的产品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随着建筑业对各种新型墙体保温材料的需要,GRC板等新型的建筑材料不断被研发出,而传统的高耗能的建筑材料就会逐渐被淘汰。
3、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展绿色建筑
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综合应用,使建筑住宅建设最高效、最少量的使用资源;使各种公共设施能够在二次运用的循环中发挥最有效,启动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绿色建筑工程。
二、绿色生态住宅的规划设计要点
绿色生态住宅规划的目的就是努力寻求环境建设自身的内在因素,促成环境更健康、协调和持续发展。
小区规划要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规范、要求,立项申报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规划程序,合理地选择住宅建设用地,避免有害环境对居民的影响和干扰。
1、小区的选址
小区选址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鼓励使用废弃土地作为主要用地,保护用地周围的自然环境,继承发扬文化传统的精华,突出地方特色,选择已开发且具有城市改造潜力的地段,使旧城不断地完善和优化。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选择适当的容积率和建筑覆盖率,保持建设用地和绿化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平衡。在规划设计中,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水质、地形条件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
2、小区的策划
小区策划是住宅规划设计的核心。充分的市场调查是小区开发定位的前提,作为一个建筑师有责任为开发商了解市场的信息,市场信息的正确与否是决策成败的关键,了解周边小区的定位、目标客户、小区环境、住宅户型等,注重技术与质量标准公建配套、价格定位、建筑风格等对小区的开发定位都十分重要。
3、降低噪声、提高空气质量
对于小区内公用设施、设备的噪声,交通噪声,应尽量增加噪声源与受声点的距离、种植树木、设置水体来吸收噪声;对于商业、娱乐、学校生活和建筑施工噪声必须采取防噪消声措施,在规划时进行分区布置、综合治理,减少co2及其它大气污染物与废弃物的排放,提高小区的空气质量。
4、小区的道路与绿化
住宅小区与外界公共交通应便利,区内停车设施完备、住宅入口与最近车道之间的距离应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有计划的组织车流和人流的道路,尽量避免外界车辆误入小区。为了小区行人安全,道路走向要便捷,通而不畅,曲中有直,优化区域交通网络,减少小区内外机动车造成的环境污染。小区的绿化要因地制宜,结合小区的地貌特征合理规划,利用植物、水体、地形和园林小品、休憩空间等构成有特色的小区,绿化系统的设计应注意层次结构,根据住区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及宅旁和庭院绿化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树种搭配方面宜多栽一些释放有益气体、减少尘埃、增大树荫面积的树种,为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室外空间,同时满足小区生态环境、休息活动、景观文化功能的需要。
三、绿色生态住宅的技术策略
节地、节能、节水、节约资源及废弃物处理是生态住宅设计别关注的技术内容。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则更为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绿色建材系统等。
1、建筑主体节能
建筑主体节能要求在保证舒适、健康的室内热环境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全年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能源的需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因此,在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和场地因素,如地区、朝向、方位、建筑布局、地形地势等;应根据不同供暖空调方式来设计外墙的热工性能;寒冷地区的围护结构设计要考虑周边热桥的不利影响,同时应注意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在夏季炎热地区,应充分考虑屋顶保温、遮阳、夜间通风等隔热降温措施的使用;此外,应充分利用天然热源、冷源来实现采暖与降温,如利用自然通风来改善空气质量、降温、除湿等。
2、常规能源的优化利用
必须符合国家当前的能源政策;应合理地选择确定整个建筑中各设备系统的能源供应方案,优化建筑中各设备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结合居住区的具体情况(规模密集、区位、周边热网状况)采取最有效的供暖、制冷方式;并加强能源的梯级利用。
例如对于小区中的采暖系统,在城市规模、市政管网设施等条件适宜的地区应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等大型采暖方式;在有合适的低温热源可以利用的地区可考虑采用热泵等采暖方式;对以电为主要能源的地区,电力峰谷差大的地区宜采用蓄热技术;泵、风机等动力输送设备宜采用变频技术;集中供热应对热网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并加强保温;对于集中供热的采暖末端应设有热计量装置和温控阀等可调节装置。
3、可再生能源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要尽可能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并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等无污染型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源系统中的比例,同时要注意提高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效率。
4、水的循环利用与中水处理
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保证安全的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和娱乐景观用水,制定相应的节水、污水处理回收利用、雨水收集和回用方案,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对于沿海严重缺水城市应考虑海水利用方案。努力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和用水效率,减少污水排放量。
5、室外环境设计
应结合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来布置室外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和水体,以此进一步改善室内外的物理环境(声、光、热)。可利用园林设计来减少热岛效应,改善局部气候,保证小区内的温度、湿度、风速和热岛强度等各项指标负荷健康、舒适和节能要求;应注意为硬质地面和不透水地面提供必要的遮阳;地面铺装材料设计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反射率;应设计一定比例的有植物覆盖的绿色屋面;应提高基地的保水性能,减少透水地面的比例;规划设计应使得人的活动区有舒适的室外风环境,方便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应仔细协调建筑的规划布局和单体设计,以处理好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冬季防风的问题,同时保证夏季或过渡季建筑物前后有一定的压差,促进自然通风的进行。
6、对建筑结构自身进行低碳设计
目前来看,蓄水覆土种植及架空建筑设计是当前实现隔热保温的一种有效的科学方式,因此可通过促进垂直的墙体绿化和屋面绿化之间的完美契合,来充分的利用自然雨水并有效的遮挡建筑结构东西方向上的日晒,使水分得以有效的蒸发、有效的净化空气、有效的调节室内及屋面的温度,最终实现缓解城市生活中的热岛效应。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峡谷理念,即将花园和楼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营造一个建筑斜坡公园,并通过其中多层次的屋面绿化和精心设计,合理地打破室内外空间上存在的既定界限。通过这一设计,不但可以营造一个灵活而富有生机的建筑景观花园,而且在实现低碳目标和优化节能环保效果方面是一种创新。
1.绿色转型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客观要求
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理念,促进传统经济和工业文明向绿色经济转变逐步为人们所接受。世界各地的很多国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各类能源结构,将协调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同环境保护有效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要对绿色经济房展方式进行正确的定位,顺应时展的潮流,谋求人类自身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将绿色转型发展成为可以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的力量。
2.绿色转型时发展可持续经济的内部要求
一直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廉价资源和低成本要素,而这种模式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恶化了环境、资源问题。在全球倡导绿色经济发展方式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可持续发展经济也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只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通过走可循环发展的低碳经济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集约型发展为新的增长点,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为长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绿色转型是提高我国综合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在产业结构上存在这样一个现象:结构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化工也比重较大。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我国服务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同时资源和环境承受着非常重的压力。而从产业升级上来看,我国多数企业仍处于传统的加工制造阶段,新型产业的发展总体上比重不大。从自主创新能力上来看,我国的企业缺少核心技术,科技创新不强,企业的增长大部分考规模的扩大和投入的增长来拉动,缺乏核心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财政政策举措
1.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绿色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的调整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突破点,财政政策应该全力支持以搞科技发展为依托的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绿色产业体系的建立。首先,要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制度的约束作用,对传统工业进行大力改造,逐步取缔能耗高、附加值低的重工业企业,尤其是化工业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大力支持高耗能行业的绿色化转型。其次,通过发放财政补助、贴息贷款等手段,鼓励科研、信息、设计等生产服务型企业的大力发展,提高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2.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普及资源节约理念
就目前我国的财政政策而言,对于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鼓励和支持海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推进资源改革,构建与高效资源利用率相配套的财政政策显得十分必要。第一,要适当扩充征收资源税的范围,对一切可以进行计量的不可再生或再生难度大、时间长的资源拉入到征收范围,以减少企业对资源的掠夺式使用。第二,改变矿产资源的计算和征收方式,将从量征税的政策改为从价征税,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开采率和回采率。第三,实行差别税率,提高资源税税负,循序渐进提高对不可再生或再生难度大、时间长的资源的资源税征收标准,激励企业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同时大力发科研,研究可持续和可替代的资源,提高技术水平。
3.改进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一大前提就是促进能源结构的改进。财政政策应注重对能源结构优化的引导,大力推进可再生资源的研发和使用。首先,通过财政对可再生资源发展的大力投入,有效改善能源使用结构,提高财政的支持力度,鼓励新能源开发,逐步提高绿色能源的比重。其次,推进清洁能源的产业化发展,大礼开展核能技术、二代生物燃料技术等新型技术的研发。最后,调整现有能源的价格机制,使其能准确的反映市场的供需关系,更好的体现资源稀缺度,引导消费者树立节约意识,扩大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