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浅谈河道生态治理

浅谈河道生态治理

时间:2023-12-21 11:19: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浅谈河道生态治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浅谈河道生态治理

第1篇

[关键词]:生态理念河道治理原则规划实施

中图分类号: B845.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关系在国际科技界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环境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并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河道治理工程给河流生态系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对新的治河理念进行了探讨和总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态理念,并在规划、实施各环节进行了实践。昌宁县的河流分属怒江、澜沧江两大水系,境内大小河流110条,其中,较大河流6条,过境江2条,5km以上常流河57条。受传统治河思路的影响,已经治理的河道普遍存在硬化、渠化的现象。自2009年云南省启动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以来,昌宁县的右甸河、枯柯河等担负全县主要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相继得到治理,并在规划和实施中创造性的融入了生态理念。

1传统治河方法的弊端

受资金及技术影响,昌宁县各河流并未能进行系统的整治,仅对城区及集镇所在的重点河段进行了防洪治理,治理思路多围绕着防洪及排涝两个目标,治理方法主要是对河道截弯改直,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进行全面护砌,这样使得河道丧失了自然属性,改变了动植物的生长环境,打破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其弊端已逐逐渐暴露。

2新时期的治河原则

水利部对新时期的治河原则明确提出,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要突出生态理念,尽量保持河道自然形态,维护河流健康,促进人水和谐。河道治理包括疏浚、护岸、河床调整、亲水台阶、防洪抢险、绿化等内容,在规划和实施中要把握以下原则:①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当超前”的原则,尽量做到就地取材、随风就俗;②在河道治理规划时要做好生态调查,并在方案中提出相关保护措施;③维持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岸线,保护河道的生态平衡及自我修复能力;④根据河道的功能定位来确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3生态理念的工程实践

3.1昌宁县右甸河城区段治理

昌宁县右甸河是罗闸河的上游,发源于昌宁县北部新炉山区,由北向南流淌,纵贯昌宁县城右甸坝区,经温泉乡温泉村湾塘流入风庆、云县后汇入澜沧江,属澜沧江一级支流。右甸河城区段长18.6km,担负着县城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它也是县城的景观主轴,是全县人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工程治理方案把传统治理目标与生态景观打造紧密结合,河堤顺势而治,保留其天然河势,同时保护原河堤生长的树木,尽量少占用农田。河道5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河堤采用浆砌石护脚,5年一遇洪水位以上采用砼菱形网格护坡。护坡网格内通过栽植垂柳及藤本来达到生态和绿化的效果。其中每间隔6个网格植一株垂柳,其余网格内分段种植常春藤、蝴蝶藤、爬山虎、油麻藤、遍地黄金、炮仗花6种不同花色的适应当地气候的藤本,每500m交换品种,两岸交错种植,打造了绿树成荫、步移景异的休闲地带。同类工程规划设计中应注意根据河堤超高部分拟定大小适中的网格尺寸,对绿化藤本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容易成活,能适应当地气候及河堤生长环境,再根据藤蔓和叶、花的形状及颜色确定其品种及栽植方案。同时,河堤两岸每隔200m布置一道下河亲水台阶,与调整河床的防冲坎相连,既满足了防冲要求,也便于下河亲水嬉戏。防冲坎采用大石高低起伏的支砌形式,营造了古朴自然的潺潺水景,为城市景观打造奠定了基础。

右甸河城区段治理工程在保障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融入了生态理念,既保护和改善了河道生态平衡,又美化了河道景观,提升了城市品位,是生态理念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一次成功应用和体现。

3.2枯柯河治理

枯柯河是勐波罗河的上游。勐波罗河在保山市境内称东河,在昌宁县境内称枯柯河。枯柯河长94km, 下游10年一遇洪峰流量达507m3/s,河堤几乎全部为土堤,每年汛期洪水骤涨,水患成灾,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枯柯河流经的柯街坝、卡斯坝、湾甸坝是昌宁县气候条件及土壤资源较好的坝子,是各种粮食、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和昌宁县主要集镇中心及小湾移民安置区,河道治理以防洪、排涝、生态、景观等功能定位,尽量控制投资,促进人水和谐。

枯柯河部分河段已经治理过,但由于原来多采用刚性的浆砌石挡墙护砌,抵御整体变形的能力较差,加之部分河段基础未开挖至砂卵砾石层,河道经多年运行基础冲刷变形,导致很多河堤出现断裂变形或整体倾覆。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格宾石笼土堤造价较浆砌石重力式河堤低,采用格宾网治理河堤施工简便,格宾石笼由生产方根据设计尺寸做好后运至工地,现场装配操作简单,减少了基坑排水的工程量,石笼砌石可就地利用河滩上的部分砂卵砾石,有利于节约工程成本。其柔性砌体适应河堤整体变形能力较强,有很强的抵御自然破坏和抗恶劣气候影响的能力,有利于河堤稳定。同时石笼石头缝隙间的淤泥有利于植物和昆虫生长,可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河堤护坡可以植草、种树,有利于生态平衡。

枯柯河治理中格宾石笼土堤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为格宾重力式挡墙护脚、网格植草护坡土堤,用于河床冲刷较严重,河势变化较大,漫滩较小的河段。此堤型5年一遇洪水位以下至基础采用格宾重力式挡墙,以上为梯形断面植草护坡土堤,背水坡采用植草护坡。格宾重力式挡墙的外形采用台阶,格宾挡墙总高4.0m,4笼为一摞,每笼高1m,底宽由下而上分别为3m、2m、1.5m、1 m,顺水方向长均为4m一笼。另一种为浆砌石护脚、斜坡格宾石笼护垫护坡土堤,用于河床较宽,漫滩较大,河道较为弯曲的河段。此堤型基础采用浆砌石,护坡采用斜坡格宾石笼护坡,厚0.3m,背水坡采用植草护坡。

枯柯河采用格宾石笼辅以植草的形式来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河堤防护和生态效果,昌宁县下一步即将实施的落勺河、温泉河治理工程也将使用混凝土网格护坡栽植藤本、格宾石笼护砌、植草护坡等生态治理形式。

4结语

生态理念在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已广泛得到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的认同,已成为河道治理工程必须考虑的的首要问题,在满足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将生态理念应用于河道治理已成为当前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安全、水美、岸绿、景好”将是河道治理工程的最终目标,河道工程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作用将日益彰显。

参考文献:

[1] 尹蕾,武亮.生态理念在云南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中国水利 2012(10).

[2] 王惠萍,周志华.从清河治理看现代治水思想的进步.中国水利, 2012(17).

[3] 刘凯贤,陈卫,吴倩良.浅谈河道整治规划设计的生态理念.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2(8).

第2篇

关键词:格宾;生态格网;挡墙;河道治理

引言

格宾生态格网挡墙是由厚0.5~1.0m的“生态格网”格宾笼叠砌而成的挡土墙结构。实施的大致步骤为:将预先装配的格宾笼放在合适的位置形成结构,然后填充石料,下层格宾笼安装好后,上层格宾笼应与其连接,使每个单元相互连接形成连续的整体,构成格宾笼挡墙。格宾笼是将抗腐蚀、耐磨损、高强度的钢丝材料,由专用机械编织成绞合状、六边形网目的网片。网片四周用粗于网片钢丝的边端钢丝加固,格宾笼之间采用扎丝连接。格宾笼填充石料要求耐久性好,不易碎,无风化迹象,填充材料尺寸中值粒径介于1.5~2.0D之间,级配合理。

1生态格网的优点

传统的硬质护坡以石料、水泥等材料为主要建材,将河岸表面封闭起来,达到河岸免受冲刷的目的,却阻隔了水土交换,破坏了河流生态平衡,影响河道自净能力;同时河道高直的岸墙拉远了人与水之间的距离。而生态格网护坡将工程措施与植被措施很好的结合,恢复和保护了河流生态。生态格网用于龙潭河治理工程,具有以下优点。

1.1生态效果好

生态格网内部充填天然石料,具有透水性及过滤功能。由于网箱的过滤作用,水流中的淤泥得以沉淀于网箱内的石缝中,可促进水生植物在其中生长,针对性地在其上播种合适的植物,在保护堤岸的同时使水体与土体间的水源得以循环,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也有利于鱼、虾类生存和繁衍,并促进水体自我净化和改善河流水质,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

1.2稳定性好,抗变形、抗冲刷、抗震性能力强

生态格网内部结构填充料之间存在大量的空隙,便于边坡后土体内孔隙水的排出,有效降低边坡后的地下水位,解决孔隙水压力的影响,有利于护坡稳定。基础格宾笼箱与护坡格宾网是通过扎丝紧密相连,成为一个整体的柔性结构,能很好的适应地基变形,不易断裂破坏。生态格网格宾网垫抗冲流速可达6~8m/s,可适用于流速较高的河流护坡。在较高水流下,格宾网内的填充石料即使有小的位移,也不会被水流带走,而是经过自身的调节达到新的平衡。

1.3施工简便易维护、可塑性强

生态格网制作可在工厂完成,施工现场组装,网箱安放就位,填筑石料进行护砌,当基础开挖完成后格网建筑物即可一次建成,施工快且简便。施工中受气候影响很小,不需使用大量模板和机械设备。生态格网结构易维护,网箱由一个个独立的立方体组成,当某个立方体因网格破坏而引起石块松动,甚至被水流冲走,只是局部损坏不易扩展,维修十分简便,仅须把局部损坏的网格修复好重新填满石料即可继续使用。生态格网结构可塑性强,在已有结构基础上进行增加或延伸,便于维修、改建和扩建。

2格宾生态格网挡墙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2.1格宾网箱制作

格宾网箱组装的原则是“面对面、背对背”形状规则、绞合牢固,所有的竖自面板上边缘处于同一水平面之上,保证盖板边缘和面板上端水平边缘绞合。在施工现场打开成捆包装的格宾网,取出一个完整的格宾网单元,使用钳子等工具校正弯曲变形部分。立起隔板和前后面板,用边缘钢丝延长段固定各角点,确保上部边缘处于同一水平面之上。

2.2封闭箱盖

施工将石料合理装入网中,基本平整、填充密实后,再覆上网盖,将网盖与网身接触的框线按规定进行绑扎。盖前应把顶部石料铺砌平整,检查其平整度,若平整度、长度分别处于±5 cm 和±3 cm 之内,即可用扎线将箱盖扎封。绞合点的几根边缘钢丝应处于紧密靠拢的状态,保证横竖线条一致,使全部箱笼成为一排整体,对河岸边坡实行整体防护。

3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罗定江一级支流龙潭河,防护对象为镇区、周边农田和村落,保护人口1.28万,保护农田0.28万亩,工程主要承担防洪、排涝、河流生态和水环境美化功能,该河段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3.2 堤型选择

经比较,采用复式断面型式。复式断面为格宾挡墙加土堤组合结构,格宾挡墙高2.5m,顶宽1m,底宽2m,墙背设土工布,挡墙上部设斜坡式土堤,迎水坡坡度1:2,背水坡坡度1:1.5,均采用草坡护坡,堤顶宽2m。

3.3 格宾挡墙设计

(1)计算工况

1)正常工况(挡墙完建期):临水侧,背水侧均无水。

2)非常工况(设计洪水位骤降期):临水侧水位骤降至河底,背水侧水位不变,墙后水深取1.5m。

(2)计算基本参数

结束语

工程采用生态格网护坡形式,提供施工效率,充分利用工程所在地的原有材料,同时可以保证河流水体与边坡土体中地下水之间的正常交换,便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并满足河道洪水期抗冲需要,使护岸处于良性循环中,工程完工后可迅速恢复到原生态,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陆基.格宾网在藉河南沟段堤防工程中的应用[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2(10):16-17.

第3篇

河道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基本条件,人类即依赖河道哺育生存发展,同时又受到河道洪涝的侵害。 “除水害、兴水利”是河道治理的目标,防洪、排涝作为河道基本功能,一直是河道治理的重中之重,但人们较少关注对河道生态环境的维护,于是牺牲了河道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退化了河道的生态功能。生态护岸在满足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修复了河道的生态功能,是生态河道治理的关键。

关键词:河道治理、防洪排涝、生态护岸、人水和谐。

1 生态护岸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1.1 生态护岸的优越性

传统河道护岸仅仅发挥了河道防洪排涝的基本功能,而生态护岸采用植物或植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型式,对河道岸坡进行防护,集防洪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于一体,相对传统护岸有很大进步。生态护岸的优点主要包括:

1.1.1 有利于防洪排涝,提高蓄水能力

生态护岸采用自然材料,透水透气性强,形成一种可渗透性界面,可以有效调节地表水和地下水,使水循环途径根据水位发生变化。夏季丰水季节,当较大洪水进入河道,洪水通过透水层大量地向河岸及河底渗透存储,削减了洪峰量,增加了地下水量,减轻了洪灾危害。

而当枯水季节到来时,储存在河岸、河底的水反渗入河,对调节水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生态护岸中大量采用根系发达的固土植物,其在水土保持方面又有很好的效果,护岸的抗冲性能大大加强。

1.1.2 改善水质及水体的自净能力

传统的护岸由于渗透性差,破坏了河流――岸坡――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体系,不利于具有净水功能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减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生态护岸所采用的植被以及环保材料加强了护坡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河流――岸坡――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了河流水质。

1.1.3 有利于维护河道的生态环境

首先,生态护岸的植被有利于调节空气中的水分,起到涵养水源、改善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的作用。生态护岸的渗透性有利于维持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保持河道水生态系统平衡,为各种动植物的生长、栖息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促进了河道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1.2 生态护岸的必要性

21 世纪初我国提出了水利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资源型的河道应当是自然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护岸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对河道的重新认识和合理改造,它保持了河道的自然生态,又满足了防洪排涝的基本功能,是修复生态环境、改善大气质量、实现绿色发展的现代城市的迫切要求。是现代社会人类期望回归自然、渴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是当前水景观建设的最简单直接、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

2 鹿泉区河道特点

石家庄市鹿泉区地形西高东低,西部为低山丘陵区,东部为平原,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地形条件优越,总面积603平方公里。

区内所辖的主要行洪河道有四条,分别是古运河、太平河、金河、┖樱四条河道境内全长79.8公里,均为季节性河流。

古运河:位于平原区,河床和边坡均为土质,堤岸不规则,河道上游河槽深且宽,河道下游河床呈宽浅型,河底纵坡小,河漫滩较发育,枯水期河道内无水,洪水期河势变化剧烈,河床冲淤变化无常。

太平河:太平河是唯一穿越城区的河道,上游段处于山区,河床较宽,河底坡降较大;下游段处于平原区,受两岸建筑和耕地限制,河床变窄,纵坡较缓。太平河已按照防洪标准进行了初步治理,正在实施的太平河景观提升工程实现了河道生态治理的目标,工程集蓄水、生态、景观为一体,建成后将成为鹿泉区一道亮丽的河道水景观。

金河、┖犹氐悖捍搴佣纬ぃ沿线侵占河道现象严重,河床普遍较窄,河岸无护砌,河道纵坡较大,横断面呈“V”或“U”型,河道淤塞严重,洪枯变幅大。

3 河道生态护岸

3.1 生态河道治理原则

生态河道治理首先应满足防洪排涝基本功能,同时维护河道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充分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及整个流域相互关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遵循自然规律,发挥天然河道功能。治理原则:首先满足河道堤防的稳定和安全要求,护岸材料多孔透气性好、自然环保、经济适用,岸坡植被根据气候、水位、景观要求选择,布置建筑物时考虑人们的亲水需求。治理应做到:河道不断流,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水质不恶化。

3.2 生态护岸

生态护岸分人工原型护岸和人工自然型护岸两种类型。

人工原型护岸是在河岸栽植根系发达固土作用强的植物保护河岸,保持自然堤岸特性的护岸。主要采用乔灌混交,发挥乔木与灌木的自身生长特性,充分利用高低错落的空间和光照条件,以达到最佳郁闭效果。同时利用植物舒展而发达的根系稳固堤岸,增强其抵抗洪水、保护河堤的能力。

人工自然型护岸采用透水透气的工程材料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岸进行防护。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以增强堤岸的抗冲刷能力。如在设计洪水位现以下采用石笼、木桩或干砌块石,其上筑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上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生态护岸防护型式应根据岸坡材质、岸坡高度及边坡、洪水位高度、流速、冲刷力、透水性、天然环保、经济适用等原则进行选择。

生态护岸常用的材料有纯植物护岸、干砌石护岸、生态砖、纤维织物袋、格宾网石笼护砌等。格宾网石笼生态护岸观赏性强,透水透气性好,易于植物生长,抗冲刷能力强,胀缩变形适应性好,坚固耐用,是理想的护岸材料。

4 结论

生态护岸是集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改善了河流水质,十分利于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持,给人们提供了自然优美的河道环境,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生态护岸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的关注和喜爱,不断被推广完善。

参考文献

[1] 雷雨,冉春旺,马瑛. 河道生态治理初探[J] .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9,15(4);322-324.

[2] 吕 松,汪 伟. 京山河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15(1);45-46.

[3] 金 苗,王光社,武 晟等. 兴庆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J] .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9,8;708-710.

第4篇

关键词生态治河;理念;拓新方法

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治河的思想转变和设计实践中进行了探索,也取得了成效。但总感到还存在一些不足,距生态治河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在工程实践中还是更多地强调了渠道的防渗功能和供水功能,追求以最小的断面通过最大的流量,采用了混凝土、石料对渠道全面进行护砌,而整齐划一的石栏杆更使渠道显得单调。还有在一些河道治理中更多地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设计了邻近水面的人行道,漂亮的桥梁和闸房使原来沿河脏、乱、差的环境得到了彻底改观,为沿河居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休闲场所。但治理中更多强调了防洪的基本功能,因此河道笔直、顺畅,混凝土护砌光滑、平整,特别是由于河水没有彻底还清,不能经常保持高水位蓄水,大量外露的混凝土护砌视觉效果差,容易形成热岛效应,其生态环境也必然是脆弱的。总体上来说,人工渠道的设计与治理与天然河道的要求与和谐度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建设生态河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提高环境意识,才能真正实现水清、岸绿、环境优美的目标。

1生态治河理念

生态是一种生命的适合生存的状态,这种状态既要适合人类的生存,也必须保持动物、植物的多样性。人类与多种动物、植物互相依存,才可能呈现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对于河流来说,要提供这样一种生态环境,其水流必须是清洁的,这是保证动植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其流势必须是自然的,蜿蜒曲折,既有浅滩,也有深潭,时快时慢,时动时静;河中要有供植物扎根的土壤,河岸要创造保持空气、水分流通、交换的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同时,这种多生物形态的河道必须能够抵御洪水的冲刷,完全没有防护功能的天然河道亦不能满足要求。根据这些思想,河道水工程应尽其回归自然,这是生态治河实践的基本要求[1-4]。

2生态治河与防洪

一些河道工程现行的防洪标准一般多为20年一遇、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洪水校核,因此河堤及桥梁要高于该水位一定的距离。为了保证排水通畅,要求河道断面不断扩大,河底不断挖深,规划水位不得抬高。对生态治河理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些地区采用的水文系列一般是到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的资料,水文系列资料长度利用不够。洪水流量不仅与降雨有关,还与流域内地下水的饱和程度及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有关。因此,工程防洪标准问题也应与当地情况结合考虑。径流系数的选取对洪水流量值的大小有非常大的影响,是一个关键参数。而目前采用的建成区的径流系数是一种半经验取值,是否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真实的产流过程,值得商榷。因为过去通过历史洪水验证的是以大面积农田或小规模城镇及散落的村庄为主的下垫面情况,现代化都市为主的下垫面情况并没有得到过有效验证,应通过多种途径进一步测算、验证。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城市雨水通过雨水管道收集后,全部、快速排入河道不是唯一的途径,也不是一种完全可取的做法。通过多种方法,如绿地、透水路面入渗,小型集雨池、坑、塘收集,乃至大规模的湿地、滞洪区收集、滞蓄雨水,可明显地削减洪峰,减少洪量,也可大大减轻河道的压力,遏制河道断面无限制扩大的趋势。收集的雨水成为宝贵的水资源,随着治河理念与实践的发展,雨洪水资源化和利用将成为发展的基本要求。   3河道治理拓新方法

一是建设蜿蜒曲折的水流形态。改变几十年来惯用的治河几条大直线的做法,根据河势,制造丰富多变的河底线、河坡线,在有可能与河边绿地相结合的地方,可修建蜿蜒曲折的水路、水塘,创造较为丰富的水环境,改变原来呆板、单调的河道模式。二是修建主槽与滩地相结合的断面形式。对于平时只排泄处理后的城市污水,流量很小,只有汛期才可能发生较大流量的洪水,平时和汛期对河道断面的需求差别很大。因此,有条件在河中修建主槽,平时保证少量水体在主槽内流动;在滩地修建湿地或进行绿化,甚至可以提供人们休憩的场所,充分发挥河道的多项功能。三是不再大量使用现浇混凝土、混凝土板、浆砌石等阻断水和空气交换的硬质护坡材料,改用干砌石、卵石笼、大块石等更为通透的材料来防止水流的冲刷,并可在这些材料之间和表面覆土,促进植物的生长。四是可采用木桩与植物梢、棍相结合的护岸形式,或在坡面分层栽种柳条等当地土生植物,形成植物为主的护坡工法。采用草坪草和野生草种相结合的做法。草坪草对管理要求高,需水量大,适宜在人群比较集中的场所栽种;野生草种生命力强,适宜各种不同的河边环境,可在普通河段采用。

4参考文献

[1] 马艳梅.生态治河初探[J].东北水利水电,2009,27(7):62-63.

[2] 田宏傽.浅谈生态治河技术[J].山西水利,2009,25(1):46-47.

[3] 李东海.浅谈生态治河技术[J].太原科技,2005(5):64-65.

第5篇

关键词:浅谈,综合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5文献标识码: A

1北京市城区河道综合治理现状

北京市城区内目前有清河、坝河、通惠河、凉水河等四条主要排水河道、30多条支流,20多个湖泊,担负着城市供水、排水、环境的作用。近十几年来,北京市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通过河道清淤,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处理等多种模式对城区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例如,转河综合治理工程,亮马河综合治理工程、凉水河治理工程等成功的实例,不仅提高了城市的防洪、排水、排污、通航等能力,改善了城市环境,更提升了城市的景观功能。

2城市河道主要存在的问题

城市河道主要存在淤泥淤积严重,长时间得未进行清理,使河道行洪功能弱化;传统河道断面型式单一,陈旧的砖墙结构及青石板护坡,与周边环境及不协调;水质受污染严重,造成“水黑、水臭、水脏”现象;河道景观设施缺乏,色调单一,造成人与水隔绝亲近,影响和谐发展等问题。

2.1淤泥使河道行洪功能弱化

由于城市河道周边环境复杂,核心区和商业区的发展会给周边的河道带来垃圾、粪便等各种污染物,加上河道水体常年不循环,造成的死水、黑水,沉积了大量的淤泥、水中弃置物等物质,在影响水质的同时,很容易造成河道淤积严重,从而使河道河床抬高,河道过水断面缩窄,对河道的行洪、排水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2.2河道断面型式简单

传统河道整治主要着眼于排涝防洪、水土保持和航运功能要求而进行护坡建设,河道走向笔直,老旧的护岸、护坡护砌大多硬质化、脱落化,岸坡多为方砖、混凝土等硬质材料,型式简单,部分河段色彩较单一,与城市周边环境不协调。简单的河道断面型式,对水中和岸边生物的生长不利,降低了河道自净能力。这对水的自然清洁和人与水环境的和谐方面造成了不良影响。

2.3水质污染严重

近年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多,城市飞速发展带来的雨污水管道等配套寄出设施不全,建设明显滞后,城市水系缺乏统一规划,河道内有无数个连接商业区、居民区、甚至工业区的排水沟及排水管道,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等大量的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质污染严重。同时,大量散落的生活垃圾来不及处理,堆放在河道周边,又造成了水体及土壤的污染。水质水体污染。加上河道水体由于水量调节不善,长时间死水来不及排放,流通,造成水体发臭发黄现象。水质的恶化,容易出现水体浑浊、透明度低,滋生富营养化、水花现象,使水生动植物种类生产得到抑制,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甚至滋生各种细菌,影响周边居民身体健康。

2.4河道景观与周边环境不协调

城市河道周边人口密度极高,也是居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但大部分河道沿途环境污浊不堪,,景观设施不配套,滨河绿植品种和数量极少,种类单一,绿化面积不足,受到水质影响,水生动植物趋于灭绝,硬质护坡及护岸长时间不清理,形成污垢和藻类覆着严重,整个河道栈桥、码头建筑物非常少,休闲和娱乐设施及临水、亲水空间缺乏,使得河道形象不佳,与品位、文化距离较远,欣赏度不够,难于满足居民观赏性的需求,无法展示城市历史韵味和风貌。

3河道综合治理措施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主要体现在河道清淤、截污治理、岸坡修复、生态绿化等方面,用于改善河道水质,完善排涝防洪体系,切断污染源,改善生态环境,保持与城市的协调统一发展等。其中,北环水系亮马河综合治理工程于2006年开工建设到目前,在景观生态河道以及岸坡治理等方面,有着独特之处和亮点,分别予以介绍。

3.1积极探索新思路,做好生态清淤

河道清淤在传统清除河底淤积物的基础上,应创新思路,结合河道形状,对河道平面流态进行多样式的塑造,比如,减少弯道阻力,放缓河坡,对水流的纵向水深和流速起到控制,使淤泥及水中附着物能顺利、顺畅的流向下游。积极引进生态清淤手段,消除河道淤泥,减少淤泥中污染物质的释放,沟通城市水系,实施河道多模式的联动疏浚和沟通,增加水体流动性和水环境容易。合理处理清淤与建筑物保护协调性。

3.2复式断面岸坡治理

建设生态型护岸是现代城市河流综合治理的发展趋势。生态护岸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一方面,利用生态河堤生长的水生植物(如芦苇等)和由此而生存的水生生物净化水质;另一方面,通过河道河底及坡面表层泥面生长的大量微生物、藻类、水生动植物形成的自然生物膜净化水体,提高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达到改善水环境的效果。在选用护岸材料时,可选择亲水性和透水性较强的材料,创造有利于河道中水生物生长和维护河道的水生态环境。

例如,亮马河综合治理工程工体西侧路段原浆砌石护坡保留,采用生态袋、仿木桩、真木桩、生态护坡砖分段布置,使景观多样化,这一区域游人较多,景观布置样式多,观赏性好。

朝阳公园段,突出水生植物种植,岸坡用生态墙壁砖布置,突出游园性质,此段区域河道岸坡狭窄,下游设有橡胶坝,水位变动大。此段岸坡设置主要以生态墙壁砖,也叫鱼巢砖为主,这种砖是目前北京城区河道大量应用的一种生态砖,主要在岸坡较陡的水位变动区布置,效果较好,对水体有很好的抗冻融循环能力。此外,砖的中心为凹形,可以存放种植土,栽种水生植物;也可以用作鱼类动物的玩娱场所。

3.3发展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截污治污治理

污水截流与治理仍然是改善城市河流水质的最根本手段。政府协调加紧修建配套基础设施,加大对河道沿线的雨污水治理。河道沿线设置小型垃圾堆放场,人群居住区及聚集区、游览区多设置生态垃圾桶,宣传标语,及时对河道区域内的生活垃圾进行清理。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河道管理条例,严格规定污水排放标准,加强河道保护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素质,避免随手乱仍,随意乱放的现象。

3.4配套区域生态景观设施

岸边绿化工程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般采取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河道治理就是为城市构建优美的环境,所以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在满足防洪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多种丰富的形式,确保生态美观和景观美感。

比较常见的有自然草坡入睡、建设亲水平台,设置亲水平台,创造“人水和谐”环境。河道整治在提高河道的排涝行洪能力的同时,又要增强河道的自然活力,创造人与水亲近的和谐、美丽的环境。建造与自然条件相和谐的亲水设施如木质栈桥,配合以形态多样的护岸形式,形成河流、绿地、树木的景观网络,创造多彩的水边风景和优美城市环境、满足人们入河戏水、欣赏自然界美的要求。(栈桥、码头、浅水平台等)。岸坡绿化工程一般是种植行道树、绿绿道、建立小型公园等。种植行道树和绿道,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河道绿化多以种植杨、柳为主,滩涂和护坡以常绿的开花灌木和小乔木为主。小型公园以“自然、生态、亲水、安全、舒适”为宗旨,打造生态走廊,岸边设置岩石雕塑、主题公园,假山,种植藤蔓植物等,建设成满足居民休闲的场所。

3.5提升生态理念,设置净化设施,用水生植物涵养水质

充分发挥河道水质自净功能。采用生物治理、引水稀释、曝气充氧、底泥疏浚的手段,利用河流的水动力特性进行水资源调度和河道本身的自净功能与生物的净化功能改善水质,或利用外来引水增加流动水量,稀释水体,输移污染物,或直接移除河道内污染源,提高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是改善水质的有效辅助手段。在河道整治中创造条件,建设和恢复自然型岸边,实现水边、水中、水底的生物多样性,逐步修复水生态,通过生物链的作用,消化和吸收内外污染源,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如:亮马河河道在深水区布设增氧曝气机,浅水中种植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自然净化作用,增加水体的融氧度,吸收附着物,净化水体。发展生态修复技术,建造人工湿地、人工浮岛、人工净化湖等。人工湿地就是利用水生动物和根际微生物等来净化水体。人工浮岛是在附体上栽培水生植物,利用栽培的水生植物和与植物共生的微生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在人流聚集区,商业区及发展区,填筑人工岛屿。在浮提上栽培水生植物,利用栽培的水生植物和植物共生的微生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生物滤床,利用河床上附着的生物膜或人工填充材料作为生物膜,过滤降解污染物。

例如:亮马河综合治理工程在河道区域,特别是三里屯使馆区域、燕莎商城及凯宾斯基饭店附近,以生态为主题,合理布置构筑格栅岛屿,用于栽培种植水生植物。格栅岛屿的主体是格栅石笼堆砌码放成岛屿形状,用钢筋与河底固定作为主架,格栅石笼之间用钢丝连接围城小岛,中空部分用腐殖土、种植土填充,种植宜活的水生浮萍、荷花等植物。此外,亮马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了水质净化标,工程内容主要包括在深水区布设增氧曝气机,软性生物膜载体。在死水区合理布置混凝土块,安装生物膜载体,利用生物膜的作用或生物膜与悬河道水体浮活性污泥的复合作用净化水体。同时,在水质得到一定改善,透明度满足要求后,在浅水中种植水生植物,在全河放养水生动物,构建水生生态自净系统。

第6篇

关键词:景观效果;断面形式;生态环境;防洪排涝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The scheme comparison of the river cross sectional

of the landscaping riverⅠ in the Haikou city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Ltd.,Tianjin300000,china)

Abstract:Haikouis aninternationaltourism city with beautiful scene, Butnatural calamities caused serious loss because of lacking of flood and draining waterlogging facilities,Therefore,tobuild the landscape river made it extremely urgented,The rational choice ofthe river cross sectional forms could notonly madethe landscape riverto “flood control、drainage”,but also made it to “landscape、ecological”,it is important to protect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of the people in the Haikou city,andit had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Haikou city.Inthis paper,it made the thelandscaping riverⅠof the Haikou city in the Hai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e paper selectsfrom the three kinds of the river cross sectional forms.and it chooses the retaining wall of compositesectionwhich was built by ecological stone cageas the soundest andoptimalwater channel section.

Key words:thelandscaping riverⅠ;rivercross sectional;schemecomparison;ecological environment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河道整治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其防洪排涝功能,而且对于景观效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怎样科学地进行河道的综合整治,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水利行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河道综合整治的关键在于断面形式的选取,选取合理的断面使河道不仅能达到防洪排涝的要求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于河道景观效果的期望,整治河道、改善水环境,已成为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1],因此在整治河道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景观生态设计[2]。海南省海口市地处中国南部,风景优美,河流众多,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在海口规划建设中必须保证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因此这就要求必须选择一个合理的横断面形式,怎样才能确定一个横断面合理不合理,要从材料选取、占地投资、景观效果、耐久性等方面来综合考虑,从而对景观河河道横断面进行优化设计。

2.工程概况

中心景观河I起点位于那卜水库北侧2#涵管,经迈西村村西向北,经长流镇穿海盛路,后向西经山西庙村西侧向北与博养河相接,河道全长6030m。其主要功能是打造生态景观河道,同时承担沿岸雨水排水功能。

3.河道横断面形式

河道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本工程拟定钢筋混凝土挡墙、生态石笼挡墙复合断面和浆砌石放坡梯形断面三种断面形式进行比较。

方案一,河道过流断面为复合断面,采用钢筋混凝土挡墙。墙高1.5m,墙趾长0.5m,厚0.3m,墙踵长0.9m,厚0.5m,墙顶宽0.3m,堤顶设置1.5m宽亲水平台,河坡为1:2.0生态袋护坡护砌至设计堤顶高程。

图1方案一

方案二,河道过流断面亦为复合断面,采用生态石笼挡墙,由5块生态石笼

(1.0×0.5×0.5)按照1:1的坡度堆放,堆放高度1.5m。生态石笼挡墙顶部设置1.5m宽亲水平台,河坡为1:2.0生态袋护坡护砌至设计堤顶高程。

图2方案二

方案三,河道过流采用放坡梯形断面,边坡坡比为1:2.0。设计洪水位下为厚0.4m的浆砌石护坡,浆砌石下设厚0.1m的碎石垫层和土工布,设计洪水位以上为生态袋护坡护砌至设计堤顶高程。

图3方案三

4.方案比选

本工程设计中选取1km河道进行初步比较,通过工程直接投资、景观效果、耐久性等三个方面选取最优断面形式。

1、工程直接投资

方案一投资约294万元,方案二投资约307万元,方案三投资约326万元。从工程直接投资的角度分析上述三个方案,方案一最省,方案二投资最多。当计入占地投资后,方案三占地投资最多,前两个方案占地投资比较接近。

2、景观效果

从景观效果方面比较,河道治理最好就地取材,利用天然边坡更加自然化,对生态环境也没有破坏,但是对于防洪排涝要求很高的河道,采用浆砌石护坡或铅丝石笼,可以满足要求,而且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生长。钢筋混凝土材料虽然抗冲刷性、耐久性较高,但是对于生态环境破坏较大,不利于水生命的保护。因此方案三最好,前两个方案次之。

3、耐久性

从耐久性角度分析比较,钢筋混凝土材料和铅丝石笼材料的抗冲刷能力和耐久性较好。而浆砌石材料的耐久性和抗冲刷性相对较低。

从工程直接投资、景观效果和耐久性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方案一景观效果差,方案三工程投资大,所以景观河1河道断面形式选择为方案二。

5.结语

河道治理不仅仅从单一方面考虑,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分析才能选择最优化的断面形式,来满足防洪、景观要求,现在工程越来越少的选择钢筋混凝土材料,更加趋向自然化,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断面的治理自然河道,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防汛抗旱;中小河流;治理

中图分类号:U6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小河流的治理,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中小河流的防洪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规划。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以保护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沿岸城镇和基础设施、大中型灌区的防洪安全为目标,要统筹衔接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统筹兼顾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有效防御洪水,又安排好洪水出路,要统筹处理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城镇发展、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统筹协调好中小河流治理河段与河流下游防洪标准的关系。要因地制宜,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段开展治理。

一、当前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地区通过地方财政和群众集资,对部分中小型河流进行了整治,但由于缺乏专业规划设计和先进的治河理念,在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措施不当、投资浪费、效益不佳、影响生态环境和河道防洪等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流域观念

对重要河段只采取培堤、护岸等简单的工程措施,没有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小流域建设,不能进行整个流域的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2.缺少专业规划设计

对河道洪水和天然径流论证不足,防洪标准、堤防和建筑物级别确定不当,工程措施缺少专业设计的技术支撑,致使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差,新建工程水毁严重,影响效益发挥。

3.防洪与兴利不能有机结合

一些中小型河道整治,为蓄水兴利或景观效益进行节节拦蓄,梯级建设浆砌石低坝。由于中小型河道源短流急,河床推移质较多,造成河床淤积,阻水严重,坝前库容迅速衰减,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4.工程措施不当

对天然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和护砌,致使河道渠道化、人工化,功能单一,破坏了水陆连续性和各类水生物栖息繁衍的空间,湿地逐渐消失,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不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5.管理不力

侵占河道、违规采砂与乱掘滥挖现象严重,形成险工险段,影响河道防洪和涉河工程安全。

二、可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

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着眼于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兼顾河流功能开发、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对河流进行全方位、全功能、全流域的综合开发,使中小型河流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1.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先制订出流域的综合规划和各河流的独立规划,按照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分批实施的治理方案逐步实施。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以河流流域治理为目标,以生态治理为主线,科学地进行综合治理。

2.注重生态,改善环境

河道整治中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原有河道宽窄交替、深潭浅滩交错、急流缓流并存、偶有弯道与回流的自然形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持河道的自然性和水流的多样性,另外,尽量不要对天然河道进行人工渠道化护砌。

3.堤防建设应体现生态性

堤防建设是河道工程治理的主要内容。堤防建设的最大问题是破坏了水陆的连续性,使沿河湿地大量消失,应尽量保持沿河湿地的水源补给,以及有序地保留水陆连续通道,使工程措施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既能满足河道防洪要求,又不影响“堤身”植物种植和利用,虽然增加了施工临时占地,但可使堤防不需永久占地,节约投资,长远效益明显。临沂市沂河防洪堤工程采用这种处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4.合理选取蓄水建筑物类型

中小型河流大都河槽宽浅,洪水来势迅猛,应根据其特点合理选择蓄水建筑物类型。目前,适于中小型河流的蓄水建筑物类型主要有砌石坝、提升闸、翻板闸和橡胶坝。前三种类型各有优缺点:砌石坝结构简单,投资较少,但阻水严重,影响河道行洪;提升闸便于闸、桥结合,运行安全,但投资较大,不利于大量采用;翻板闸水力自控、节约投资,但铰轴易受杂草塞堵、启闭失灵,影响防洪安全。橡胶坝是一种新型低水头拦河建筑物,具有利于行洪、造型美观、施工短、造价低等优点,是中小型河流较为理想的蓄水建筑物类型。

5.采用多种类型的生态护岸

岸滩实际上是河流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河流的水陆边界。浆砌石及混凝土等传统护岸,只强调如何更坚固地建立这种边界以抵御水流对陆地的冲蚀,往往忽略了水陆之间的和谐过渡。护岸工程应避免建筑物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尽量参照自然状态下的河岸形式,采用生态护岸。生态护岸水下部分宜采用松散抛石,为各类水生动物创造适宜栖息繁衍的环境,水上部分宜在柔性垫层上种植草本植物,并且垫层上的压重抛石不应妨碍草本植物的生长,垫层可以是柴排、芦席等天然织物,也可以是人造土工织物。

6.根据轻重缓急分期实施

对中小型河流的治理,各地应根据财力情况分期实施:第一期以城区中小河流为整治重点,通过污染治理、绿地和景观建设,营造市民亲水空间,体现河流人文文化,提升城市特色和品位;第二期以农村河流为治理对象,在满足中小河流的防洪安全和资源功能的前提下,强调河流的自然、生态和舒适性,包括河流水生物的舒适性。

7.根治水环境污染

水质污染是影响中小型河流生态性的最大障碍。治河先治污,各地应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切实做好中小型河流水质污染治理和防治工作。

8.与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

中小型河流大都发源于山丘区,河道比降陡、切割深,洪水来势迅猛,泥沙含量大,易对下游治理工程造成淤积和水毁。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与上游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对上游山丘区采取退耕还林、封沙植草等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修建谷坊、塘坝等以减少河流泥沙,调蓄河道径流。

9.加强河道管理

严禁侵占河道、乱掘滥挖和违规采砂,加强河道管理,确保河道防洪和涉河工程安全、发挥河道综合治理效益。

10.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面广量大,仅靠国家单一渠道投资,很难实现全面治理。为全面推进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一是实行中央扶持、省市县地方财政补贴、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相结合的融资方式;二是设立各级中小型河流治理建设基金,由各级财政注入启动资金;三是结合平原洼地治涝,利用世行贷款。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型河流数量众多,因缺乏治理而水患频繁、环境恶化,其综合治理对充分发挥治河工程功能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着眼于在充分总结以往水利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水利建设的需求,更新治河理念,采取合理措施,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环境,还中小型河流以碧波荡漾、自然生态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郑玄洵,唐雅雯.浅谈龙岗河的治理.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

[2]陈致泰.汾河水系全流域污染治理建议.山西水利科技,2010.

第8篇

【关键词】河流;生态护岸;功能;技术方法

生态护岸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的一种新型护岸形式。生态护岸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代表着护岸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

1. 生态护岸研究现状

(1)国外对生态护岸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日本在10年前就提出“亲水”的概念,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河流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进行整治,其主要采用植物堤岸、石头及木材护底的自然河堤。欧洲许多国家在进行护岸工程设计时,非常注意沿岸的景观与生态系统,尽最大可能地参照采用天然状态下的河海岸形式,避免以建筑物的形式去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荷兰提出“给河流提供更多的空间”的口号,他们认为河岸堤防是河流自然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形成从河道水流到陆地的一种转换,反之亦然,绝不能将两者孤立起来[2]。

(2)近年来,我国许多省市在生态护岸的研究上也做了许多尝试,特别是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上海市青浦区在章浜河整治中采取多种生态护岸形式并举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广东省中山市岐江公园的栈桥式生态亲水湖岸,在实现了水位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仍然具有亲近人、生态和美的效果。

2. 生态护岸功能

2.1防洪效应。

河流本身就是水的通道,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河流、湖泊大量发生萎缩,水面积不断缩小,防洪问题显得更加地突出。生态护岸作为一种更加高级的护岸形式,首先同样要具备抵御洪水的能力。生态护岸的植被可以调节地表和地下水文状况,使水循环途径发生一定的变化。当洪水来临时,洪水通过坡面植被大量地向堤中渗透储存,削弱洪峰,起到了延滞径流的作用。而当枯水季节到来时,储存在大堤中的水反渗入河流中,对调节水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生态护岸中大量采用根系发达的固土植物,其在水土保持方面又有很好的效果,使护岸的抗冲性能大大加强。

2.2生态效应。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当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堤岸防护时,河道大量地被衬砌化、硬质化,这固然对防洪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混凝土护坡将水、土体及其他生物隔离开来,阻止了河道与河畔植被的水气循环。相反,生态护岸却可以把水、河道与堤防、河畔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护岸的坡面植被可以带来流速的变化,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提供觅食、栖息和避难的场所,对保持生物多样性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3景观效应。

生态护岸技术在国内外被大量采用,从而改变了过去的那种“整齐划一的河道断面、笔直的河道走向”的静态美,现在的生态大堤上建起了绿色长廊,昔日的碧水漪漪、青草涟涟的动态美得以重现,生态护岸顺应了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心理,并且为人们休憩、娱乐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品味。

2.4自净效应。

生态护岸上种植于水中的柳树、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能从水中吸收无机盐类营养物,其庞大的根系还是大量微生物吸附的良好介质,有利于水质净化,生态护岸营造出的浅滩、放置的石头、修建的丁坝、鱼道形成水的紊流,有利于氧从空气中传入水中,增加水体的含氧量,有利于好氧微生物、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促进水体净化,使河水变得清澈、水质得到改善。

3. 生态护岸技术方法

生态护岸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单一到多样化的过程。生态护岸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十分有助于生物多样性、河流水质的改善,以及提供给人们一个见水、近水、亲水的美好环境,重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因此,生态护岸是现代河流治理的发展趋势,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高级形态的必然结果。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河道治理方案[3~4]。根据护岸所采用材料的不同,一般生态护岸有以下几种方式:

3.1自然原型护岸。

自然原型护岸采用种植植被保护河岸、保持自然堤岸特性的护岸。主要采用乔灌混交,发挥乔木与灌木的自身生长特性,充分利用高低错落的空间和光照条件,以达到最佳郁闭效果。同时利用植物舒展而发达的根系稳固堤岸,增强其抵抗洪水、保护河堤的能力。其优点是纯天然,无任何污染,投资较省,且施工方便。缺点是抵抗洪水的能力较差,抗冲刷能力不足。在日常水位线以下种植植物难度较大,品种的选择亦较关键,否则很难保证植物的存活。因此,适用于流速不快、流量较小、冲刷能力较弱的乡镇级河道。河床过水断面较小。

3.2自然型护岸。

自然型护岸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以增强堤岸的抗冲刷能力。如在日常水位线以下采用石笼、木桩或干砌块石,其上筑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上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采用木桩、块石等具有一定强度的材料保护坡脚,使整个护岸的抗冲刷能力大大提高。木桩、块石间的缝隙为水草留下了生长的空间,同时也为鱼、虾等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与自然原型护岸相比,自然型护岸投资较高,工程量加大,且干砌块石与土体的结合并非十分紧密,整体稳定性能较差,适用于各种有较大流速的区县及乡镇级河道、都市景观河道。

3.3复合型护岸。

是在自然型护岸的基础上采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加强抗冲能力的一种新型生态护岸型式。复合型护岸常用的技术方法有以下几种:

(1)纤维织物袋装土护岸。由岩石坡脚基础、砾石反滤层排水和编织袋装土的坡面组成。如由可降解生物(椰皮)纤维编织物(椰皮织物)装土,形成一系列不同土层或台阶岸坡,然后栽上植被。

(2)面坡箱状石笼护岸法。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中投入一些大的石块,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柳枝、水杨枝等,并于邻水侧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3)高效三维网液压喷播植草法。迎水坡面采用新型土工合成材料三维植被网垫植草护坡,利用液态播种原理,将植物种子或植物营养体经前期处理后,与专用配料和水按比例拌和后,通过喷播机高压泵的作用形成植被覆盖。

(4)骨架内植草法。通过混凝土框架对土质进行边坡稳定防护后,边坡被分为若干块状结构,在每一框架结构中种植不同品种的草种和灌木,进行边坡美化。

(5)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法。主要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难溶性肥料和表层土组成。表层土铺设在多孔混凝土表面,形成植被发芽空间,同时提供植被发芽初期的养分。

(6)土壤固化剂法。固化剂是以水泥为主体掺入特殊的激发元素后制成的,其作用机理是固化剂中的水分子调节剂与土壤中的水分子形成化学键,对水分子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利用土壤稳定固化,填充土体孔隙,形成骨架结构,从而提高土壤的抗压、抗渗、抗折等性能指标。

参考文献

[1]付融冰,陈小华,罗启仕,等.固化技术在农村河道生态护岸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8(8):1823~1828.

[2]曲媛媛,王爱杰,何甜甜.浅谈河道生态护岸[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7):619~620.

[3]何卫华.杭州市区河道生态护岸形式研究[J].浙江建筑,2007(12):1-5,11.

第9篇

(安吉县雨乔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 安吉 313300)

【摘要】水土保持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的平衡。水土保持不仅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源头和基础,是和水资源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同时也是河道治理的根本所在。这篇文章主要是根据我国的水土流失的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水土的保持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 水土保持;河道治理;措施

1.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水土资源是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可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自然生态失去了平衡,从而使土壤肥力衰减,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农林牧副业的产量不断地降低。水土流失制约着我国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还对人类正常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妨碍着社会的发展,对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首先是在生态环境方面,由于生态环境恶化,频繁发生自然灾害。由于地表的植被被人类不断地破坏,以至于林地草地的沙石裸露在外面。又因为坡地地表的土层随着时间逐渐的变薄,在保土蓄水的功能上有所减弱,造成植被不能修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逐渐的恶化,生态环境非常的脆弱,导致旱灾、水灾不断地发生。其次就是在水土资源上,水土资源被破坏,土壤沙砾化,地利也在下降。水土流失的主要表现是表土被冲刷,将土壤中的养分带走,从而导致了土层变得很薄,引起土壤肥力的下降,导致伏沙砾石在外边裸露。再次就是在设施方面,由于河流、道路等基础设施上泥土的淤积,导致水土流失使下游的河床逐渐的太高,泥沙淤积在河道,河道变浅,从而影响了水的泻洪能力。

2.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治理投入比较低,是不适应当地的水土流失治理的需要的;当地居民对经济效益太过于注重,在减轻水土流失灾害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考虑是欠缺的;治理措施科技含量低下,治理标准也过于低下,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够正常的发挥。因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任务是非常的重,时间上也是非常的紧张,这时我们必须采取专业的团队来实施。

3.水土流失监测?

3.1水土流失监测的目的。

为加强水土保持的设计和施工的管理,协助建设单位快速落实水土保持方案,优化水土流失防治的措施,并帮助水土保持工程和工程的建设,能够及时的掌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状况并提出有效的水土保持改进的措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水土流失。?

3.2监测的内容。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有水土流失灾害隐患、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情况、水土流失以及造成的危害、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主体工程建设进度以及水土保持管理、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等方面的情况。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主要是施工道路、整治工程以及高岸取土场。?

3.3监测的方法。

我国的监测方法主要有实地调查监测、现场巡查监测和定位监测这三种。?

3.4河道水土保持措施。?

3.4.1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宣传。

我国对水土保持工作是十分的重视的,把水土保持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我国颁布了水土保护法,使我国的水土保持走上了正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温总理在政府报告中仍将我国的水利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使我国最近几年水利工作取得的成绩得到充分的肯定。对农田水利建设、饮水安全、节水灌溉、水资源节约保护等水利工作提出了要求。在我国的水土保护法中,明确指出要保护以及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和治理水土流失,从而来减轻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我国生产。这是相互关联的关系,最终还是为发展生产,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土保持最基本的任务就是预防以及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水土资源。水土流失以及水环境的恶化已经对我国的某些地区经济上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我国的水土保持法加大了宣传力度,主要是通过张贴水土保持宣传画、报纸等形式来进行对水土保护的宣传,使我国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水土保持法治意识得到增强,而且,通过执法监督,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防止新的水土的流失。?

3.4.2河道治理工程需注重的综合效益。

我国河道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有很多,但是,河道水土流失的主要的原因就是河床滩地裸露,挖沙取土、向河道内倾倒建筑和生活垃圾各种建筑物的侵占,同时也影响了行洪。在行洪期间,河床顺直段河水流速大对堤岸破坏严重,弯曲开阔段河水流速降低推移质沉淀於塞河道破坏凹岸,严重时造成河流改道。植被的破坏。对地表植被覆盖和坡面土壤侵害的影响是非常的大的。植被的茎叶对降雨有截留的功能,对降雨雨滴有着削减的功能,对径流流速有着减缓的功能;我们在大凌河治理过程中不但对河道岸坡进行治理还对河道滩地进行了水土保持治理,具体做法是在河道中间横向修建和河道枯水期水面高程相当的截潜工程提高地下水位在近水滩地栽植了适合当地物候特点的水生蒲草,远离水面的滩地栽植紫穗棉槐,堤防工程尽量减少硬覆盖尽最大可能采取生态护坡形式,对于必须采取应覆盖的河段采取糙率大的格宾石笼护坡石笼网。只有改变土壤的结构,才可以增加入渗,涵养水源,从而来固结土壤,提高土壤抗腐蚀性的作用,同时,植被能够减缓风速,从而来降低风力侵蚀的危害。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植树造林的区域内,栽树种草,严格禁止毁林、毁草;并能够对低岸坡面设置植被或者是保护措施,以防坍塌。在河道的综合的整治中,不仅仅要抓好河道护岸建设,而且还要注重综合效益,同时在河岸两侧弄个防护林建设,从而使水土流失的防治更为有效。通过这些年的努力,这里已经建设了一批绿化美化、道路配套的河道整治样板段,并已经达到了;利水、亲水的综合效益,同时,不仅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全新的休闲场所,而且也给卫生城镇以及都市郊区城镇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4.3搞好河道水资源的管理。?

(1)河道水土保持的关键就是要搞好水资源的管理。主要的措施有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高差形成的势能,在没有雨的季节,上游的地下水和下游的地表水之间的相互的转换,维持我国河流的用水量,从而来保持河道常年不断的流,来补给地下水,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这主要是将河道治理理念延伸到坡面工程的水渗透并储蓄着,使地表淡水转换到土体,并保持在地下。

另一方面是为了使我国的水利工程延长寿命,增加效益,从而减轻防洪的负担。我们只有减少水库以及河道的淤积。

再一方面就是尽量避免点源和非点源的污染。?

(2)这不仅仅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水环境的保护是非常的有利于的,而且对建设景观水利也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只有进一步的增强水土保持措施的渗透效益才有可能搞好水资源的管理。若水资源缺乏管理,那么就会使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用水的数量以及质量都很难得到保障,生态修复以及湿地的恢复时很难进行实施的,还会使陆地上的淡水在空间分布上失衡,在生产和生活分配上失调。如果没有水土保持,那么水资源管理就会失去支撑,失去原有的活力和生机。若要水资源健康的、稳固的、可持续的,只有建立在水土保持的基础之上才可以。?

(3)面临这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们要有惜水意识,只有意识到"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才能时时处处注意节水;养成好习惯;使用节水器具;查漏塞流,就生产而言,特别对一些高消耗水的行业,我们要围绕如何优化水系统的运行,如何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作为节水工作的重点,积极组织技术攻关,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制度,对产品水消耗实行定额管理,并作为一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考核,减少浪费现象。

4.结语?

根据我国的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以及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危害,并进行了分析,水土保持面临着种种情况,必须加大水土保持的投入,实施河道的护岸工程的建设,对城市基建、扩建以及改造建设中造成的人为的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的工作要有积极的态度。同时,根据我国水土保持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有效的水土保持的方案,并实施注重的综合效益以及管理河道水资源,从而使我国河道治理中的水土流失得到了制止。

参考文献

[1]周淑杰,王振方.浅谈克东县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存在的问题[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06).

[2]唐兰姣.陇西县河道治理过程回顾与发展思路[J].甘肃农业,2009(11).

[3]方华荣.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的方向问题[J].人民黄河,1957(07).

[4]林以亭.杭州市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若干问题的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12).

第10篇

关键词:河道堤防工程;生态治理;岸坡的防护

中图分类号:TV147

1.堤防建设的现状

堤防最主要的功能除了防汛外,也有生态功能,以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河道堤防建设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目前为止,我国的堤防工程多是传统意义的水利工程,追求的基本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少考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欧美等国在水环境治理上加大了力度,自然生态型堤防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拆除了大量60、70年代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护岸,建设生态型堤防已成为当代趋势。

2.生态堤防建设概述

2.1生态堤防的含义 生态堤防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水土循环的人工堤防。主要是通过扩大水面积和绿地,设置生物的生长区域,设置水边景观设施,采用天然材料的多孔性构造等措施来实现河道生态堤防建设。在实施过程中要尊重河道实际情况,根据河岸原生态状况,因地制宜,在此基础上稍加“生态加固”,不要作过多的人为建设。

2.2生态堤防建设的必要性

原来河道堤防建设,仅是加固堤岸、裁弯取直、修筑大坝等工程,满足了人们对于供水、防洪、航运的多种经济要求。但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

2.3生态堤防的作用

生态堤防在生态的动态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主要表现在:

成为通道,具有调节水量、滞洪补枯的作用。堤防是水陆生态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生态流流动的通道,丰水期水向堤中渗透储存,减少洪灾;枯水期储水反渗入河或蒸发,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气候的作用。传统上用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护岸,阻隔了这个系统的通道,就会使水质下降;

过滤的作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生态河堤采用种植水中植物,从水中吸取无机盐类营养物,利于水质净化。

能形成水生态特有的景观。堤防有自己特有的生物和环境特征,是各种生态物种的栖息地。

2.4生态堤防建设效益

生态堤防建设改善了水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河道生态、水资源和居住条件,并强化了文化、体育、休闲设施,使河道交通功能、河道防洪等再上新的台阶,对于优化河道环境,提升河道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对外开放,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3.堤防建设的生态问题

堤防是水陆生态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生态流流动的通道,以往堤防建设大多采用人工混凝土河堤或浆砌石垂直断面型式河堤,只考虑了泄洪排水功能,基本没考虑生态功能,为保护河道安全,河堤逐年加高,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人工与自然比例不协调。从而伴随着堤防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问题也不断出现。

3.1对天然河道裁弯取直

天然河流是蜿蜒弯曲、分叉不规则的,宽窄不一、深浅各异,在以往的堤防建设中,过多地强调“裁弯取直”,堤线布置平直单一,使河道的形态不断趋于直线化,岸坡坡脚附近的河床深潭一般也被填平,深潭、浅滩不复存在,导致整个河道断面变为规则的矩形或组合梯形断面,使河道断面失去了天然的不规则化形态,从而改变了原有河道的水流流态,对水生生物产生不良影响。

3.2追求保护面积的最大化

以往的堤防设计追求最大的保护面积,堤线紧靠岸坡坡顶布置,导致河槽变窄,河漫滩不复存在,从而失去了原有天然河道的开放性,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失去了栖息环境。

3.3现场施工无序

堤防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施工时对施工现场、料场、弃渣场的简单处理。工程竣工后,施工现场的施工道路没有恢复到施工前的状态,道路边坡、陡坎未能进行必要的防护处理,引起岸坡冲刷失稳。护岸施工时修筑的围堰没能及时清除,导致水土流失,河床淤积。料场、弃渣场使用后,缺少必要的整治和生态修复,导致场地沟壑纵横、土壤、杂乱无章,引起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

3.4对岸坡的硬质化处理

对岸坡的处理,以往一般多采用“硬处理”,也就是采用大片的干砌石、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忽视生态防护措施的研究和应用。护岸是水陆生态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生态流流动的通道,阻隔了这个系统的通道,就会使水质下降。岸坡防护工程对生态系统影响最大,因为水陆过渡地带是水生植物的发育地,是水生动物的栖息、产卵、觅食地,所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严重。

4.解决堤防生态问题的对策

要彻底解决目前堤防建设中的生态问题,重视生态堤防的设计和施工是极其重要的。下面从设计、施工等角度谈几点解决生态问题的对策。

4.1堤线和堤型的选择

堤线的布置要因地制宜,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使堤线离开岸坡坡顶,一方面可保证足够的行洪断面和堤身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保持岸坡的天然形态并保护岸坡的天然植被。

选择堤型时,要结合场地及周围环境因素,通过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筑堤材料宜优先选用当地材料,一般多采用比较生态的土堤堤型,以便于堤坡的植草绿化,使堤内外生态环境协调,避免过多地采用直立的钢筋混凝土和浆砌石堤型,这些堤型与周围环境欠协调,同时在一定程度也影响堤内外的空气交换。

4.2河流断面设计

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设计时应做到浅滩与深潭相间。

4.3岸坡的防护

尽可能保持岸坡的原来形态,尽量不破坏岸坡的原生植被,局部不稳定的岸坡可局部采用工程措施加以处理,避免大面积削坡,导致全堤段岸坡断面统一化;尽可能少用单纯的干砌石、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宜采用植物护坡,在坡面种植适宜的植物,达到防冲固坡的目的,河道坡岸植物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保持土壤,即固土护坡。在河岸坡面上的土壤侵蚀一般包括3个基本过程:

坡面土壤表层被雨水溅蚀、动物踩踏或机械耕作后疏松和破坏。(2)疏松土壤被坡面径流冲刷和搬运。

滑坡或崩塌导致的块体运动。从上游侵蚀到下游沉积,不同的立地条件表现不同的侵蚀方式。最终土壤流失是侵蚀力和土壤抗侵蚀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坡岸植物通过机械效用和水文效用减弱侵蚀力或增强抗侵蚀力而保持土壤;尽可能保护岸坡坡脚附近的深潭和浅滩,这是河床多样化的表现,为生物的生长提供栖息场所,增加与生物的和谐性。

4.4对已建堤防作必要的生态修复

由于认识和技术的局限性,以往修筑的一些堤防,尤其是河道堤防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可以采用必要的补救措施,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修”复为主,杜绝“整改”,尽量不破坏河岸原有的植被。

参考文献

[1] 汤春华.浅谈堤防工程施工必须把握的问题[J].中国水利,2011(8).

第11篇

我国河流污染问题严重,已深深影响到人身健康和经济发展,治污迫在眉睫。本文将综述国内外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技术的特点及其对不同类型河流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从众多污染治理技术原理中,归纳总结了物理、化学及生物/生态三大类技术,并分别阐述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劣性。

关键词:河流污染;治理技术分类;物理技术;化学类技术;生物/生态技术

Abstract: This paper sum up the latest progress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iv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and analyzes a variety of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different types rivers, to summarized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 ecological three main types of technologies and describe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rom a number of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principles.Key words: river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physics and technology; chemical class technology; biological / ecological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A

前言

河流为城镇提供了饮用水源和农业灌溉用水,对城镇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作为城镇赖以生存的河流,却成为城镇的排污管道,遭到日益严重的污染,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扩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河流的水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河流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问题摆在各级政府和专业技术人员面前。

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种类繁多,但从技术原理上看,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技术三大类。

1物理技术

物理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 ,污染物只是得到了转移而并没有消除.

1.1调水

调水是通过水利设施(如闸门、泵站)的调控引入上游或附近的清洁水源来改善下游污染河道水质[1],其实质是由于清洁水的大幅增加使污染物得到稀释从而改善水质,但并未减少河道的污染物通量(总量)。对于上游或附近具有充足清洁水源、水利设施较完善的河网地区,该技术不失为一种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治理方法。

1.2曝气复氧

人工曝气复氧技术是根据受污染河流缺氧的特点 ,人工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或氧气 ,加速水体复氧过程 ,以提高水体溶解氧水平 ,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活性 ,使水体中污染物得以净化 ,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人工曝气通过物理吸附、生物吸收和生物降解等作用以及各类微生物和水生生物之间功能上的协同作用去除污染物 ,并形成食物链去除有机物。

应用形式主要有固定式充氧站和移动式充氧平台两种[2]。主要应用于过渡性措施使用和对付突发性河道污染使用。该技术由于设备简单、易于操作而被许多国家优先选用净化中小型河流。实例有英国泰晤士河,德国 Emscher 河,韩国釜山港湾,美国圣克鲁斯港,北京清河,上海上澳塘,上海苏州河等。

另外 ,有研究表明采用人工复氧技术并投加生物制剂及底质改良剂 ,放养水生动植物等集成技术治理河道 ,效果比单纯复氧更好。[3]

1.3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是解决河流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是通过底泥的疏挖去除底泥中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主要适用于富营养化河流的治理。应用形式有放水作业和带水作业两种。[4]

底泥疏浚因能将污染底泥永久性去除,因而被较多用于湖泊和小型河流。然而,底泥疏浚技术并不一定能从根本上使水环境得到改善。此外,疏浚河道的缺点:一是工程量大,耗资巨大;二是疏浚河道工程的环境后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2化学类技术

2.1化学絮凝处理技术(CEPT)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CEPT)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一般为混凝剂)去除水体污染物,改善水质的处理技术,较适用于污染严重、较为封闭的地表水体。且由于其除磷效果良好,特别是低泥磷的释放[5],有一定效果,也适用于富营养化河流。一般通过直接将药剂投加到水体中或者是将河水用泵提升至建于岸边的永久(或临时)构筑物中,再投加药剂进行河水的化学一级强化处理。

2.2化学除藻

化学除藻是控制藻类生长的快速有效的方法 ,在治理湖泊富营养化中已经有应用,也可以作为严重富营养化河流的应急除藻措施。但常用化学除藻剂会对鱼类、水草等生物产生危害甚至导致死亡,甚至具有致癌作用;化学除藻虽可使水质暂时得到改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湖泊富营养化问题[6],且会造成二次污染,一般不采用。

3生物/生态技术

3.1生物强化技术

生物强化技术,是直接向污染水体中接种外源的污染降解菌,利用其唤醒或激活水体中原本存在的、但被抑制而不能发挥其功效的微生物,并通过它们的迅速增殖,强有力地钳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从而消除水体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消除水体的黑臭以及硝化底泥。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有集中式生物系统、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及固定化微生物等技术[7]。

在营养化污染水体中,原位修复投菌技术逐渐受到关注[8,9]。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采用定期向水中投放光合细菌,由于光合细菌能利用光能和氧将微污染水或废水中的无机和有机碳源及其它营养物质转化为菌体,从而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2生物促生技术

生物促生技术是通过向污染河流投放解毒剂、降解污染物的多种酶、有机酸、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维生素等,以减轻环境中的毒性,对自然界中污染物降解土著微生物起到促生作用,为之创造一个能顺利完成其自然降解功能的环境,强化污染环境的自净能力,加速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

3.3生物浮岛技术

生物浮岛技术[10]是利用生态工学原理,在受污染河道,用木头、泡沫等轻质材料搭建浮岛,以浮岛作为载体,在水面上种植植物,构成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植物等自然生物栖息地,形成生物链来帮助水体恢复,降解水体的 COD、氮、磷的含量,主要适用于富营养化及有机污染的河流。除此之外,还具有为生物提供生息空间,改善景观以及消波护岸的功能。生物浮岛依据浮岛植物是否和水接触分为干式浮岛和湿式浮岛两种。生态浮岛可就地处理河流,工程量小,投资省;处理效果好,自然景观和谐;实现资源持续利用;使用寿命长,维护简单;避免重复污染,重复治理,实现一次投资长期受益。

3.4生物膜技术

生物膜法[11]是根据天然河床上附着的生物膜的净化及过滤作用,人工填充填料或载体,供细菌絮凝生长,形成生物膜。利用滤料和载体比表面积大,附着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从而使河流的自净能力成倍增长。它非常适合于城市中小河流的直接净化。生物膜法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对受有机物及氨氮轻度污染水体有明显的效果。有机负荷较高,接触停留时间短,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

3.5稳定塘技术

稳定塘技术是利用天然水体的自净能力,将被污染的河水在一种类似于池塘的处理设备内经长时间缓慢流动和停留,通过生物的代谢活动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技术,适用于富营养化河流。用于河水处理的稳定塘可以利用河边的洼地构建,对于中小河流,还可以直接在河道上筑坝拦水,这时的稳定塘称为河道滞留塘。一条河流可以构建一级或多级滞留塘。

3.6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系统利用土壤填料,植物及粘附在它们上的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絮凝、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多种途径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12]。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工湿地在河流污染治理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人工湿地的分类:按植物的存在形态分为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11, 20];按系统布水方式的不同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surface flow wetlands,SFW)、水平潜流人工湿地(Horizoni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简称HSF)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Vertie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简称VSF)。[13]

3.7土地处理技术

土地处理技术是指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的陆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来净化被污染的河水,使河水水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并使其增产实现污染河水的资源化和无害化。根据水力负荷、污水路径、布水方式、土壤-植物系统结构以及再生水收集方法,土地处理系统可分为慢速和快速渗滤、地表漫流、地下渗滤等主要类型。

3.8多自然河流构建技术

多自然河流构建是要保持、重现及创造河流原有的、多姿多彩的自然风情,使河流充满自然气息。包括生态河床的构建以及生态护岸的建设。

3.8.1生态河床的构建

构建手段主要有:恢复蛇形河槽;利用植石和浮石带法设置深沟和浅滩;在河床比降较大的地方,设置人工落差;设置粗柴捆床等。

3.8.2生态护岸的构建

生态护岸是结合治水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护岸技术,在水陆生态系统之间跨起了一道桥梁,对两者的物流、能流、生物流发挥着廊道、过滤器和天然屏障的功能。在治理水土污染、控制水土流失、加固堤岸、增加动植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调节微气候和美化环境方面都有着巨大作用。生态护岸的特点是进一步加固堤防,滞洪补枯;修复水域生态系统;为城市景观添光增色。

发展趋势

截污是从根本上解决河湖污染的关键,只有污染源从源头上得到控制,才能真正使河湖水质状况得到改善,故此有关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提高河湖污染治理的技术水平。

在治理技术上,生物处理技术因其净化费用低,环境影响小,污染物降解效果好,在污水处理中倍受青睐。高效、无二次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研究,尤其是对具有特殊分解能力的菌种的培养筛选也将成为河流湖泊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向水体中投加具有特殊分解能力的菌种,将水体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分解为无毒无害的物质,加速毒性物质的分解转化,不仅可提高对河流湖泊的净化效率,还可实现对河流湖泊的生态修复。

另外,随着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日趋严重,以脱氮除磷为主要目标的植物修复技术将成为河流湖泊污染治理的热点,尤其在城市内河污染水体的治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城市内河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一方面可以通过植物发达的根系有效地吸收,达到减轻和遏制水体富营养化的趋势,另一方面,通过水生植物的种植和培养,还可以起到美化改善城市景观的作用。[14]

我国的河流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起步晚,在制定适合我国河流污染特点的技术路线时,可以参考外国的治理经验,同时考虑治理技术的有效性、长效性、经济性和生态相容性。根据不同河流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理技术并加以组合使用,使各种技术之间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越性。

[1]章营军,孙从军.浅谈污染河道水体治理.造船工业建设,2001

[2]孙从军,张明旭.河道曝气技术在河流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环境保护,2001

[3]苏冬艳,崔俊华,晁聪,张建辉,王培宁 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现状及展望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魏高峰.江河湖库污染内源治理中的环保疏浚.浙江水利科技,2002

[5] 何淑英,李继香,徐亚同 污染河流的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6] 李静会,高伟,张衡等 除藻剂应急治理玄武湖蓝藻水华实验研究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

[7] 徐海娟,冯本秀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广东化工 2008

[8] GROMMEN R , HAUTEGHEMI V, WAMBEKE MV , et al. An improved nitrify - ingenrichment toremove ammoniumand nitrite fromfreshwater aquaria systems Aquaculture ,2002

[9] VEZZULLI L ,PRUZZO C ,FABIANO M. Response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to in situ bioremediation of organic - rich sediments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 2004

[10] 介绍日本的湿地净化技术-人工浮岛 2005

[11]田伟君,翟金波.生物膜技术在污染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环境保护,2003

[12] El-Khateeb, M.A., et al., Use of wetlands as post-treatment of anaerobically treated effluent. Desalination, 2009

[13] R. Haberl, R.P.a.H.M.,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Europe.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5

[14] 董晓丹,周琪,周晓东我国河流湖泊污染的防治技术及发展趋势 地质 与资源 2004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河道;长效管理;运行机制

前言

农村河道长效管理保洁工作是当前河道管理中一项突出工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该项工作,对保障农村河道行洪排涝畅通、供水水质安全、发挥水工建筑物的效益、确保水工建筑物的安全、改善城乡水环境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地区,其保沽运作模式和机制也有不同。

1、河道长效保洁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水环境的保护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为设障和水域被侵占现象时有发生,使河流变浅变窄,加上平原地区上下游水位落差小、流速慢等原因,使河流水域综合功能退化,水葫芦、杂草、垃圾等水面漂浮物积聚严重,河流两侧垃圾成堆,呈现脏、乱、差状态,城乡生活水环境质量反而大幅下降。普遍存在着水域环境质量的严峻性、水环境管理的滞后性和长效管理的脆弱性与改善居住环境、水环境保护需求和建设生态家园之间的突出矛盾。在建设生态型、宜居型的区域和谐水环境的过程中,除进行常规的河流疏浚治理工作外,区域内河流长效保洁管理工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也已迫在眉睫。

2、河道长效保洁的效益

实施河道长效保洁,提高了河道的品位,改善了城市的环境,对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平原地区通过落实河道长效管理进行日常保洁,每年支出河道保洁费用,减少了河道全面清淤整治的次数,从而节约支出,创造了社会经济效益。山区河道保洁工作,改善河滩环境,沿景区河道保洁,可提高旅游效益。通过河道保洁,改善了两岸居民环境,提高了河道的蓄水、行洪能力,改善了河道水质状况,修复水生态环境。河道保洁的队伍为社会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3、建立农村河道长效管理运行机制的主要措施

3.1 管理主体和部门职责必须明确

根据河流量多、线长、错综复杂、漂浮物流动性大等特点,以及方便日后监督管理、最大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应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围绕“保洁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运行市场化、责任公开化、考核制度化”的要求,建立起分级目标责任制,以镇(街道)一级行政区域和河流的流域性特点来分解河流保洁工作任务,确定保洁工作责任主体。县(市)级单位(部门)负责日常的监管、考核等工作。只有责任主体明确,才能使长效保洁管理工作成为各级组织和有关政府部门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法、丰富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机制的自觉行动。

3.2 实行例行视察和指导制度

不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对河流长效保洁工作的例行视察,充分利用下乡开展其他工作的机会,随时随地指导河流保洁工作,加强保洁工作行政推动。同时,可邀请由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代表和群众等组成的“巡访团”参与保洁监督与考核工作。

3.3 构建协调组织结构

对农村河道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河道两岸和上下游地区,相关部门要互相配合、协调合作。我市主要是市政府根据实际建立领导小组,由市相关领导兼任组长,副组长为市相关部门局长,其成员为各镇(街道)分管农业、渔政、水利等相关的负责人。

3.4 采取“管养分离”方式

河道主要日常管理内容有:河道保洁、监察巡查、规费征收等,主要负责具体实施工作的是水政监察部门,而日常的河道清理、保洁工作则通过聘请专业保洁公司完成,较小河道的管理则由镇水机站全权处理,日常保洁工作也是交由专业保洁公司进行承包。

3.5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因为农村河道主要职能包括防洪、排涝以及引水等,所以其管理费用主要是靠市、镇财政进行保障。农村河道的使用权应该由市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根据法律、法规与上级工作要求进行落实,在河道周边的各个镇政府以及各村村委会要相互协调配合,将河道林业的盈余全部归水利部门所有,作为管理河道的辅助经费,实现“以河养河”的目的。

3.6 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农村河道管理的考核体系的建立应该有三个层次:1)市政府考核水利部门和镇政府;2)水利部门考核管理单位,镇政府考核村委会;3)管理单位考核管理工作人员和保洁公司。同时,市政府必须对考核的内容、组织和标准、奖励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将河道管理的所有考核结果纳入当地的水利机构、镇政府、村委会等各单位工作的年度综合考核内,挂钩干部的任用和经济奖惩等,促进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3.7 制定长效管理制度

建立机制要求有规范的制度和体制作为前提保障,若想要农村河道管理机制长久有效,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作为前提。主要包括:1)对河道要实施整体规划。使河道在实现基本的引水、防洪、排涝功能的同时具备通讯和供水功能,且进行沿河植树,努力改善河道环境。2)严格许可制度。学习河道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合乎法律的制度规章,对行政许可以及控制的程序和标准作明确要求。3)实行巡逻检查制度。明确巡查人数、路线、时间、责任等具体的流程。4)制定保洁制度,详细规定河道保洁的内容、标准和经济奖惩方法等。

4、结语

总之,农村河道管理需要当地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要求、具备有效性的管理制度,并且能够实现长期有效。因此,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等部门组织各个部门的领导和成员实施严格、长期的治理,同时各个部门之间要协调配合,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冬云,吴婉玲,温新丽.农村河道长效保洁管理模式的初探[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