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时间:2023-12-22 10:1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的影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第1篇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大型水利工程在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的同时,也可能会对区域环境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国内学者已经采用对比分析法和区域气候模式法做了大量数值模拟进行探讨,然而不同学者对三峡工程区域气候效应的认识尚不一致。由于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水库全长660km,平均宽度约1.1km,宽度约为区域气候模式空间分辨率(10km)的1/10。因此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进行分析。

二、国内外大型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

世界上已经修建了大量的大型水利工程。根据相关研究文献,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典型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1.国外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

俄罗斯车尔尼雪夫斯基大坝建成后该地区年平均气温由-8.5℃上升到一7.0℃,冬季最低气温由-60℃上升到一50℃:夏季湿度提高33%。罗马尼亚伊兹伏卢尔,蒙特诺易水库建成后,最高与最低气温的温差缩小2℃,由于温度的影响,造成水库下游地区水蒸气凝固,结露比建库前增加了约30%,库区空气的相对湿度提高了20%以上。

2.国内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

小浪底水库总库容126.5亿m3。小浪底水库正常高水位275m,对应水位淹没影响面积277.8km2。袁宝招等对小浪底库区气候要素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小浪底工程对气温、风速、降水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库在不同季节对温度的影响不同,一致表现为冬季升温,和年、季、日温差减小;全年库面降水减少,库周地区降水则有所增加。

湖南省东江水库总库容91.48亿m3,水体面积160km2。王琪、刘胡等对比分析了东江流域内19个测站资料,结果表明,水库区域范围内的气温值明显比周边站点的气温低:建库后年降水量稍有所增加。

三、三峡水利工程对气候影响的探讨

1.三峡水利工程对气候因子的影响

从以上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相关研究对水蒸汽不通过降雨,而通过凝结或者络合水等方式转移到地面或者水体的过程关注比较少。

水蒸气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空气进入地表水、转变为土壤水、植物用水的总水量是跟蒸发量相当的。是不容忽视的一种影响气候的因子。蒸发和凝结的速度与水汽压和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水分供应一定的条件下,主要受温度控制。白天温度高,蒸发快,进入大气的水汽多,水汽压就大:夜间情况相反,基本上由温度决定。在气温高于水温的时候,空气中水蒸气的凝结速度大于水面的蒸发速度。水汽压的年变化和气温的年变化相似。最高值出现在7-8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

因此在夏季,气温高于水库温度,空气中大量的水蒸气向水库中融入,为库区周边空气升温贡献部分热量。而冬天水库水温比气温高,库区水面的蒸发速度大于凝结速度,使得库区水体以水蒸气的形式补充到干冷的大气中。三峡大坝建设之前,长江水给四川盆地带走一部分盆地内的热量。而三峡水库建成蓄水至175m正常蓄水位后,淹没632km2的陆地,水面平均宽度由0.6km增大到1.6km。由于大面积陆地变为水体,比热增加,水库白天吸收的热量不会被水流带走,而被滞留在库区,对库区周边的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对大型水利工程响应较为敏感的气候要素是气温、风、蒸发和空气湿度。美国航天航天局(NASA)的研究人员撰写的研究报告指出,三峡大坝增加了大巴山和秦岭之间的降水,减少了大坝附近地区的降水。这项研究表明三峡大坝对气候的影响是地区性的,影响范围是100公里,而不是专家组给出的10公里。

2.三峡库区气候变化特征

三峡水库蓄水后,陈鲜艳等利用1961-2006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三峡库区局地气候变化作了分析。张天宇等将资料扩展到2008年。库区近48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低于全国平均趋势。库区增温主要从1990年开始,且有加快趋势,年平均、秋季和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升温显著。从平均极值气温来看,秋季平均最高气温增温显著。近48年库区年高温日数整体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但2001-2008年显著偏多,尤其是2006年为历年最多。

近48年三峡库区年降水量整体上表现为弱的减少趋势,秋季减少趋势显著。2001年后降水偏少主要原因是降水日数严重偏少。从雨日来看,库区降水日数、小雨日数和中雨日数整体上均为减少趋势。大雨日数和暴雨以上日数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从季节降水的贡献来看,2001-2008年降水偏少主要是由于夏季和秋季降水偏少造成的,而20世纪60年代的降水略偏少主要表现在夏季降水偏少,90年代的降水略偏少主要表现在春季和秋季降水偏少。

近48年库区年日照时数整体上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夏季和冬季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整体上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夏季和冬季增加趋势显著。年和四季平均风速整体上都呈显著减小趋势。

通过对三峡库区及其周边地区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降水及气温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尚未发现三峡水库蓄水后周边地区降水量的明显变化,近几年降水较常年偏少趋势与西南地区的降水变化基本一致。同时观测发现三峡水库蓄水后近库地区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夏季有降温效应。

此结论与陈鲜艳等的结论是一致的。三峡工程局地气候影响将是一个复杂、长期的气候调节过程,由于以上只是三峡峡水库蓄水至2008年共5年时间的观测分析结果。上述的观测结果是否只是大背景气候变暖下库区升温的时间差还是水库水域扩大影响造成的局地效应,还有待更长时间的观测分析及更多研究力一法及模式结果的验证。

参考文献:

[1]毛以伟,陈正洪,等,三峡水库坝区蓄水前水体对水库周边气温的影响[J],气象科技,2005,33f4):335-339.

[2]张洪涛,祝吕汉,张强,长江三峡水库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2):133-136.

[3]张强,万素琴,毛以伟,等,三峡库区复杂地形下的气温变化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1(4):164-167.

[4]陈正洪,万素琴,毛以伟,三峡库区复杂地形下的降雨时空分布特点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5):623-27.

[5]黄真理,吴炳方,敖良桂,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陈鲜艳,张强,叶殿秀,等,三峡库区局地气候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47-51.

(编辑/穆杨)

第2篇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气候的变化对全球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在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是很显著的,特别是对一些低海拔的国家和地区,气候变暖也将可能会国家与地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全球都在尽量适应气候变化的所带来的问题,也尽量解决这些问题。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是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本文主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相关研究基础上,着重对我国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进行论述。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首先就会表现在全球海平面的高度上,当全球气候变暖,就会表现在全球海平面的升高。主要就是因为气候变暖会加快冰川的融化速度,使得海平面容易上升。根据IPCC的报告显示,截止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的50年时间里面,全球温度升高的趋势是每十年升高0.13摄氏度。全球温度的升高不仅导致了冰川融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而且温度的升高也会使得海水不断扩张,这也同样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对于全球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这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也需要引起我国的重视与关注,特别是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诸多问题,更是应该引起各方的注意。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诸多影响已经显现出来,首先就是气候变化对我国的降水分布和降水强度都产生了影响。对降水量的影响,不同的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趋势,比如西部地区的降水总量就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而西南地区的降水量就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因此,不同的地区在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时候在降水量上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气候的变化也对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频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就表现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频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就是东部地区的降水频率明显减少,而西部地区的降水频率有所增加。虽然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是水资源的利用率也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增加,因为降水量虽然增加了,但是气候变暖之后导致的蒸发量的增多也会影响到水资源的利用率。其次,气候的变暖也对我国冰川的融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加速了冰川融化的速度,冰川融化速度的加快,也减少了我国冰川的面积,这对我国主要依靠冰川径流补给的河流产生了很大影响,直接减少了这些河流的径流。最后,气候的变化也对我国水循环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还会对水灾害产生很大的影响,或者是引发一些其他的自然灾害,因此,必须重视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对气候的变化以及水文水资源的变化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控,并且结合科学的技术方法对水文水资源的变化趋势进行预估,尽量预防一些灾害的发生,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我国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水文水资源的问题。

气候变化趋势下的水文水资源工作方向

在前文中已经论述了我国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很多影响都是比较负面的,这对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的长期发展来说提高了难度,也使得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发展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在此背景下,结合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以及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的发展现状,笔者将对气候变化趋势下的水文水资源工作方向进行论述。

首先,应该客观正确认识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的现状。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影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现在能做的就是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这个已存的事实,只有客观正确认识这个事实,才能结合这个事实以及科学的方法与成功的经验来开展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工作。我国诸多的水灾害事件已经很好地证明了我国水资源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而且水资源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十分敏感的。表现较为显著的就是水资源在面对洪涝、干旱或者其他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比较低,因此,这也是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在今后的水文水资源工作中重视解决这一问题,或者是提高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其次,除了正确认识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之外,还应该客观认识到解决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也包括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水资源管理机制的建设、经济发展因素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因素等。要加强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首先就是要强化水文水资源的专业知识,用专业的知识来分析我国水文水资源的现状,也用专业的知识来协助解决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其次,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施工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问题,提高我国水利工程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以预防我国水文水资源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一些水灾害的发生。

最后,提高我国对水文水资源相关研究的重视程度,加大对这些研究的投入,以促进我国有更多的科学研究可以投入到生产和生活中,不仅有助于解决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而且也可以提高我国水文水资源研究事业的发展。

结束语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是显著的,很多水灾害的发生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本文主要论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而且也提出了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的发展趋势,希望可以提高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我国水文水资源研究工作的进步,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环境地质;气候;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P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102-02

随着自然科学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类不断的对地球进行大规模的人为改造,加上一些自然因素,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变化,特别是20世纪以来,全球性的环境地质问题日趋尖锐,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地面沉降、沙漠化、冰川融化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正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与之俱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加剧,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环境地质与气候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不同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不同的环境地质,不同的环境地质又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气候。

1地质特点是研究古代气候的依据

从古至今,地质与气候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地球环境的局部甚至整体。不同地质时代的气候变迁,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时期的地质特点间接的去研究。根据这一地质时代的岩石性质、古老的土壤、地形以及古生物化石,来推断地质时期气候状况。例如:在某一地区中如发现冰碛石、冰擦痕、漂石等,这就是寒冷时期冰川活动的证明;某地区的灰化土下面埋藏有古红色土,可推知古代那里曾经有过炎热的气候;沙漠地区发现有干涸河谷地形和湖岸线的遗迹,就表示该地是由湿润气候转变为沙漠的;生物化石是说明地质时代气候状况的良好根据,如果有马匹或走禽的化石,表示这里曾是草原气候等等;通过上述方法对地层沉积物的广泛分析,证实整个地质时期地球气候曾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反复有过几次大冰期,其中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一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为科学家所公认的近期的三次大冰期,在三次大冰期之间为温暖的大间冰期气候。

2 大型水利工程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当前,世界各地都在大兴水利工程,包括建水电站、建水库、引水灌溉、河道改造等,这些人工工程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造福了全人类。

但也改变了当地的地质环境,并影响当地的气候条件。由于水具有调节功能,水汽蒸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吸热的过程,大型水利工程建成之后,其所在地水面面积增大,使得库区空气湿度相对增加,导致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缩小,对库区气温有一定的影响,水平方向开阔地带以为为1km~2km,垂直方向一般在400m以下,逆温天气减少,大气层结构的稳定度趋于中性。库区年平均气温也有所改变,夏季平均温度降低0.9℃~1.2℃,春冬季节平均温度增高0.3℃~1.0℃,类似沿海地区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目前,虽然特大型水库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在国际上还未达成一致,但是一般认为大范围的气候受到水库蓄水的影响并不明显。

3 火山活动和地形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透明度直接影响着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强弱。而火山活动对大气透明度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不会受到雨水冲刷而跌落,强火山爆发喷出的硫酸气溶胶和火山尘能喷入平流层,它们强烈的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能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据分析,虽然火山尘只在高空中停留几个月时间,但硫酸气溶胶形成的火山云则可在平流层漂浮数年,对地面产生长时间的净冷却效应。据历史记载,1815年4月初Tambora 火山(8.25°S,118.0°E)爆发时,500km3内有三天不见天日,各方面估计喷出的固体物质可达100km3~300km3。大量的浓烟云长期绕平流层漂浮,太阳辐射明显减弱,以致欧美各国普遍在1816年出现了“无夏之年”。

地震和火山的活动造成了地形地貌的变化,而地形地貌的变化又影响着地面粗糙度和反射率的变化,从而导致气候发生改变。纵观历史,地球上的造山运动几乎与冰期同步,例如,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对进入亚洲中部的海洋季风形成障碍,因此使得内蒙古、新疆在第三纪的候变得湿润,而现在却变得干旱。

4 气候变迁对环境地质的影响

4.1气候变化与水环境相互作用

水是大气环流和水文循环中的重要要素,气候变化与水循环是同步进行的,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气候变化对河流和湖泊的水环境影响,是相对复杂的过程。人类改造社会的活动,包括引水灌溉、建水库、排污染物、人工增雨等会给水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和降水变化引起水资源量和时空上的分布变化,是影响水环境的重要自然因素。

现代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如处理不当,影响到河流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则可能进一步加剧地表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的恶化。因此,研究不同污染物对气候要素的变化机理,分析其对水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对未来水资源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水体的温度以及大气水文循环过程中的降雨、蒸发等过程受到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对环境产生重要改变。如温度变化控制着水体中生态、水文条件;而降雨、蒸发量控制着地表径流量,影响到水体内营养盐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改变着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也改变着洪涝干旱发生的频率和量级。

水环境生态变化研究涉及到人类和自然界发展的各个方面,气候变化是影响水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定量化气候改变对水质的影响,确定各类水质对气候变化敏感度的大小,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研究各种改善水质的措施,如改变土地的利用类型、限制农肥使用量等等,为合理制定改善水环境的措施提供技术支持。在气候变化的基础上,水资源系统的结构也受到气温和降雨的影响,造成地表水体水量的减少、加大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程度等等,导致水体质量的恶化和环境问题发生的可能概率,增加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

4.2 气候变化对生物植被的影响

植被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子.能够指示自然环境中的某些组成成分,如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变化,是景观生态环境变化的综合指示器。生态环境的物种越丰富、结构越复杂,其抗干扰能力就越强,系统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繁殖,物种单调、结构简单,其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系统的稳定性也会变差。千万年来,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物种形成了其各自独特的生态和生理特征,从而组成了现有不同的物种和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由于原有系统中不同的物种、不同的年龄阶段对CO2浓度上升及由此引起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很大差别,因此,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将受到气候变化的强烈改变。森林物种的组成和结构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发生改变。

1)水分胁迫:根据现有的大气环流模型预测,全球降雨量将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季节和地区的不同,其预测结果也存在很大差别。例如,一些热带地区的干旱季节将延长,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其降雨量在夏季会相对减少。此外,气温升高也会增加地面的蒸散作用,减少土壤的含水量,从而使植物在生长季节出现水分供应不足,使其成长受到抑制,甚至出现顶梢枯死、落叶等现象而最终枯亡。但是另一方面,对与一些抗旱能力强的物种来讲,这种气候变化使得它们在物种之间的竞争处于有利地位,从而得到大量的繁殖和入侵,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温度胁迫:物种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就是温度,低温限制了热带和亚热带物种分布的北界,高温则限制了北方物种分布的南界。在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中,全球平均气温都将会升高,这将对物种的成长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是冬季气温的升高,会打破一些嗜冷性物种原有的休眠节律,抑制其生长,对这些物种来将无疑是一种灾难;但对于嗜温性物种来讲,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其种子的萌发,使它们本身无需再忍受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加快演替更新的速度,提高其竞争的能力,对他们的生长来说,无疑是有利的;

3)光强和日照的变化:光照强度和日照时间的增加,一方面有利于阳性植物的生长和繁育;另一方面则会抑制耐阴性植物的生长,尤其是会强烈影响到其后代的更新和繁育;

4)物候变化:全球气温的升高,会导致春季提前到来,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物候,使他们提前生长,开花放叶。这将影响到那些在早春完成其生活史的林下植物,甚至有可能使它们无法完成生命周期而走向物种的终结,由此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和生态结构的变化;

5)有害物种的入侵:由于有害物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它们更能适应强烈变化的气候大环境,在物种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总之,气候变化对森林物种的组成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是多个因素综合渗透的结果,它将使一些新的物种入侵到原有系统之中,也会使一些物种退出原有的生态系统中,从而改变原有森林的物种组成和生态系统结构,这些变化会严重影响到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

5 发展低碳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现代经济和生活水平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钢铁、汽车、冶金等重工业源源不断的消耗着地球上有限的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这些碳资源的过渡开采,改变的地球表层的地质环境,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甚至影响了气候条件,一些地区没有了以往茂密的树木森林、山泉小溪,取而代之的是气候严重干旱,水源匮乏,以前常见的鸟类兽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迈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它将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低碳或无碳等绿色能源的广泛开发与普遍使用,以及碳排放的显著减少;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太阳能、风能等绿色新能源正在得到全世界重视,加大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力度,改变能源结构,逐渐降低对碳能源的过度依赖,并最终把新型能源推上舞台取代地球上有限的碳能源,是全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科学发展

0引言

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对于促进我国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搞好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的经济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中,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结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可以说大量的植被破坏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大量的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运行期内,也会导致大量的植被被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库建设)所破坏。在河流区域周围,植被种类多样,而破坏这些植被使得这些植被生存环境丧失,造成物种群居减少,使得该区域的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也使该区域的湿度增大,导致栖息于低于该区域湿度的鸟、兽的生活范围遭到破坏,被迫向其他地区迁移。而且水利工程的建成也会阻碍动物的迁移,大大影响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3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淹没区和工程范围内土地占用和居民迁移安置,工矿交通等基本设施的拆迁重建,以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等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都是以牺牲该区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镇、工厂甚至文物古迹等,给该区域造成很大的损失。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该区域附近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使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变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可以说,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该区域的人们就要搬迁,而对这些移民进行安置,就要进行新城规划及建设,并且利用新城的现有资源来兴办一些工厂、企业,促进移民生活,但是如果这些建设不合理,就可能造成第二次污染,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

在我们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和谐发展。

3.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超级秘书网

第5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 环境; 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于环境的破坏有时很大。由于管理和经营体制的关系, 根本就不涉及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是多年来造成生态环境影响的重大问题,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 管理体制,是指在管理权限上的划分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由于水利产品生产的技术经济特征, 使得管理体制不容易保持固定的模式。 企业内部的各级组织机构、 管理权限必须与企业所承担施工任务的规模、性质、地区条件等相适应,并随着这些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规章制度是指企业职工在例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应遵守的有关方法、程序、要求及标准所做的规定。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 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 水利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 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而我们目前缺少的就是这方面的管理, 一味的追求效益, 有的甚至很少或者根本不提这方面。因此,制订水利工程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

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 一方面,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树木、草丛、农田等植被。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人们的迁移,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 生活污等大量的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 恶化了河道两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 同时也造成了饮用水的污染。 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严重的破坏了动物以至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在水利工程运行期内, 也会导致大量的植被被水利工程所破坏。 在河流区域周围, 植被种类多样, 而破坏这些植被使得这些植被生存环境丧失,造成物种群居减少,使得该区域的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 改变了生物的结构链。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天然河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 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生成的生态环境, 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天然河流上修建水利工程会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 含沙量等的变化, 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 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 尤其是水库的建设。 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等特点,再加上水面受太阳辐射等作用, 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 水温的变高就会影响到鱼虾类水产品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鱼虾类的产量。水利工程的建设还会影响到该地区的气候变化, 尤其是水库的建成,会形成比较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 进入大气层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湿度增加,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 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在我们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 我们应该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 促使二者和谐发展。 由于现在社会上对于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认识水平也越来越高,通过专门的学科门类来研究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及其改善措施, 将会使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更丰富、更全面、更深入。

三、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分析

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淹没区和工程范围内土地占用和居民迁移安置,工矿交通等基本设施的拆迁重建,以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等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都是以牺牲该区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镇、工厂甚至文物古迹等,给该区域造成很大的损失。 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 该区域附近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使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 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变化, 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 可以说,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该区域的人们就要搬迁,而对这些移民进行安置, 就要进行新城规划及建设, 并且利用新城的现有资源来兴办一些工厂、企业,促进移民生活,但是如果这些建设不合理,就可能造成第二次污染,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 在我们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 我们应该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 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和谐发展。 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 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个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 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以前我们重视质量、安全、效益,却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这个问题。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 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 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 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在水利工程建设时,建议应在水利工程建设预算中增加环境补偿金,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 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 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 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目前, 广大水利工程师们亟须进一步提高环境与生态保护的意识, 充分认识水利工程对环境与生态可能产生的重大的影响,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调度及水库运行中,均应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使工程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四、结语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被重视, 但是对不利的影响尚无一个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 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的方法评价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对于促进我国的防洪、发电、灌溉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搞好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科学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flood control, irrigation, power generation, shipping has played a tremendous social and economic effect, and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However,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n soci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especially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t tends to destro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ead to the balan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a measure of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a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not only its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olutions how to reasonably, but also see it in construction's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s to be attached and have specific, perfect solution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V5

引言:

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对于促进我国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搞好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的经济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中,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

1.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发展与需求

1.1、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对流经市区的河流归纳起来有两类要求:对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质清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和优美的水面景观。对滨河带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独特历史文化、风俗的滨河景观;能提供一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能营造一充满文化、艺术 、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胜、便于人水亲近的滨河带。

1.2、人们提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水利可以称之为“大水利”,即“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1.3、水利工程,改造山河、兴利除害、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 自然 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内外的大量实践都表明,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发挥了它们正常的工程效益,而且也越来越显示它们的环境效益,成为一种新颖的,十分引人注目的 旅游 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发水利工程旅游,已经成为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己成为国际、国内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新趋势。

2.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

2.1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枢纽布局不能单纯追求美学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环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工程的技术、经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2.2生态环境 (改善)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河流是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和生物活动的廊道,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河流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尽管河流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恢复期与河流生态生命力有关,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复,有些河流的生态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对周边环境以及流域的生态进行保护,不应以生态的破坏、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是水利工程景观 (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3、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 自然 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4、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结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可以说大量的植被破坏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 工业 废水、生活污水等大量的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运行期内,也会导致大量的植被被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库建设)所破坏。在河流区域周围,植被种类多样,而破坏这些植被使得这些植被生存环境丧失,造成物种群居减少,使得该区域的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也使该区域的湿度增大,导致栖息于低于该区域湿度的鸟、兽的生活范围遭到破坏,被迫向其他地区迁移。而且水利工程的建成也会阻碍动物的迁移,大大影响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第7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因素;控制措施

【Abstract 】 construction quality is directly related with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quality, but also relates to the state property safety and people's life safety. Although in recent years i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has greatly ascend, but quality problems still appeared again and again. In this situation, explor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quality influence factors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quality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 key words 】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Factors;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利作为我国的基础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直接关乎国家的和谐与稳定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是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重点,如何准确把握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则成为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

一、水利工程施工特点

1、工种繁多且工程量大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工种不但繁杂而且较多,而且一旦开始施工其工程量相当大。而且许多水利工程施工中为了尽快竣工投入使用,经常都是赶工期来缩短工期。工程量是固定的,要缩短工期必须加大施工进度,必须要动用大量、大型的机械设备以及大数目的劳动力,组建出综合素质技能双过硬的专业队伍。

2、工程施工环境独特

水利工程不像其他工程那样施工环境比较独特。因为水利工程大都是处于野外河谷,施工中经常会受到气温、水流以及风雪等的影响,为施工带来较大的助力。因此在施工之时不但要采用科学管理施工,还必须要时刻关注气候变化,抓住有利时机施工,才能够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进度。

3、涉及面较广

水利工程施工中涉及面相当广泛,如果是在河流上施工就会涉及到河流上下游,有时候涉及到经济上的利益,有时还会涉及到河流上下游人们生命安全。因此,水利工程施工之中必须要将质量视为第一重要,绝对不能够轻视质量而造成隐患。

二、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1、施工用料的影响水利建筑工程的建设用料,其主要包括:砂石、水泥、混凝土、木材、预制构件、桩基、砌体砖、石灰等,不同工序、部位的施工需严格依据设计图纸、合理选配施工材料。对此,在实际的项目施工中,倘若建材的选择没能先行确定其规格、性质、强度等多方面要求,不仅会影响到项目的施工质量,同时基于返厂、重购等诸多环节,也将延缓项目的施工进度。除此之外,许多项目的施工材料在进场、使用时,没能组织进行抽样检查、审查相应的资质证明,从而采用了劣质材料进行施工,直接降低了项目的施工质量并埋下安全隐患。

2、人为原因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

水利工程项目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验收以及工程施工管理工作都由人来完成,因此人力资源因素是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首要因素。工程设计人员的设计技能以及设计理念,对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实际了解情况,以及工作责任性等多个方面都会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造成影响。而目前我国从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工作人员多为农民工,受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经验方面的限制,在施工过程中极容易对工程施工质量造成不利影响。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必须对工程施工进行有效地管理,而管理工作人员能否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贯彻和实施,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都会影响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因此人的因素自始至终对工程建设全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施工方法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

方法控制包含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的控制。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4、施工机械、设备的影响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在土方开挖、地质勘察、现场测量等诸多工序、环节的生产操作,依赖于挖掘机械、红外线测量仪、起重吊装机、搅拌机、运输车辆的运行,以及脚手架、度衡量具、模板支撑等设施的布置。对此,倘若选择了规格不符、功率不足、运行状态不稳定的生产机械、设备,不仅会大幅降低项目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无法满足项目的设计要求、施工标准,进而危害到一线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破坏施工质量。

5、场地环境的影响影响水利建筑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可大致将其分为内部环境、外部自然环境两种。其中,内部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施工机械、设备、用料的存放位置;各专业班组的作业流程安排;施工现场各保护性设施的布置;供电、排水等基本功能系统的布设区域等。相较之下,外部环境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较为复杂,具体包括:项目当地的气候特点;场地周边区域的水文条件、地质结构、土体性质、空气湿度、场地温度等。

三、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第8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成本控制;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50

引 言

一个足够合格的水利工程往往是一个地区内的水电资源重要的供给源,还要负责该河流的航运、灌溉以及下游地区的环境、资源需求,可以说,水利工程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水利施工项目成本控制面临挑战

1.1 成本估算与实际不符

人们对水利工程施工所需成本的估计主要是项目层次上,很少落实到具体的工序上。很多时候人们对水利工程定额的估计只是单纯地计算实行这个项目总共需要的花费,但一个地区的水利工程定额要受当地气候、人员需求、材料费等影响,同时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流动性大,如果只制定一个粗略的成本需求计划,那么这一计划很有可能不符合实际生产所需额度不符,从而降低水利工程的决策和施工效率。

1.2 缺乏相应的成本控制意识

由于领导层相应的成本控制意识不足,很多地区的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施工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混乱,工程建设人员在制定和执行计划时也缺乏成本控制意识,技术人员只负责让工程的技术符合要求,组织人员负责施工建设的组织和进度,材料人员只负责所需原材料的出入,没有人在意消耗掉多少资金,很容易造成施工成本的大幅上升。

1.3 对不可预见成本估计不足

不可预见成本主要有这样2种体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检测与修正成本;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意料之外的不可预见成本。很多时候水利工程虽然各项任务分工明确,但总会出现各种原因造成成本上升。比如为了赶进度,工人要加班加点日夜赶工,多出的加班费显然要比正常的上下班工资更多;针对一些施工量并不大的工程采用大型机械设备来节省时间,再加上处罚力度不够,更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2 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优化措施简析

2.1 结合实际,加强成本预算约束

水利工程的施工成本计划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充分考虑到当地气候变化、地质条件、人员需求,将成本计划深化落实到具体工序上。施工单位要在这些基础上不断对成本方案进行优化,结合施工的进度、工程规模以及利润目标,建立一个立足于各项成本费用基础之上的成本预算;还要充分考虑施工进程受到干扰所带来的成本,比如大雨、大雪等造成的停工,及时调整预算编制,让预算计划有一定的弹性,确保施工成本可以控制在预算的范围之内。

2.2 强化成本控制意识,细化施工成本

财务管理部门自身要强化成本控制意识,将成本控制与核算作为本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不同时期工程施工的不同阶段,做好成本预算计划,收集一个时期内各部门的成本信息,加强对工程各部分成本消耗的了解;各部门也应树立成本控制意识,包括工程的技术设计、工程的组织和进度、原材料的购买和组织等工作都应严格按照计划的成本要求执行。这些指标都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将成本控制细化到细枝末节,才能真正实现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的优化。

2.3 有效估算不可预见成本,提高风险意识

由于水利工程自身具有不稳定性,而这类工程又有很高的质量要求,所以不可预见成本在施工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财务部门应充分考虑到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与维修中所耗费的资金,通过对工程每一部分所需成本的估计发现其中潜在的问题以及可能会出现的资源消耗,充分考虑到不可预见的变故造成的财务风险和它带来的额外成本,施工各部门坚决按照相关的施工成本要求,出现不可预见因素的干扰时也会有据可循,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造成的资源消耗。

3 结 语

高质量的水利工程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而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的管控是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在日常的水利工程建设中一定要将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的管控摆在突出位置。然而水利工程本身复杂多样、建设周期长等特征也给施工成本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近些年我国各地的水利工程建设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大幅节省了施工成本,但耗资依旧巨大。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的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促进水利建设稳定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胡少刚.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优化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4).

第9篇

关键词 绿色生态 环境效益 黄河清 小浪底水库

1. “害河”变成了“利河”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1991年9月12日开始进行前期准备工程施工,1994年9月1日主体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0月28日截流,2000年初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黄河小浪底水库工程初步设计要点报告》,确定枢纽开发任务为防洪、减淤、发电、供水、防凌;工程等级为一等,水库正常高水位275米,设计水位270.5米,校核洪水位275米;拦河坝为重粉质壤土心墙堆石坝,坝顶高程280米;总库容127亿立方米,坝址为III坝址。水库初期采取“蓄水拦沙”运用,后期采取“蓄清排浑”运用;电站装机6台,单机容量26万千瓦。

防洪、防凌、减淤、供水和发电效益。通过小浪底水库的科学调度,实现了黄河下游连续10余年不断流,向下游供水以及实现跨流域向青岛、天津、白洋淀供水,有效改善了下游供水条件和生态环境;巨大的发电量实现了小浪底水库的经济价值。

小浪底工程“防洪、防凌、减淤,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的综合效益,确保了“害河”变成了“利河”

防洪——下游防洪标准由不到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防凌——解除下游凌汛威胁,让下游人民高枕无忧。

抗旱、供水——让黄河告别断流。

减淤——拦截泥沙。

2. 水力发电是绿色能源

电的突出特点就是再生与清洁,水电的绿色能源地位再次成为共识。

水电实际上是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中最现实、最成熟的能源,而且也是最丰富的能源。

水电不仅是绿色能源,而且是开发和利用其它绿色能源的保障。开发无污染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不仅可以节省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减少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硫化物排放引起的酸雨,而且还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有机化工原料。水电不仅是绿色能源,而且是开发其他绿色能源的有效支撑和前提条件。开发绿色能源促进环境保护必须从大力发展水电开始。早兴建一年就早得利一年,并少损失一年的再生自然资源。

水电的突出特点就是再生与清洁:只要地球运转太阳不熄灭,水能就能年年重生。水电不排放废气、废渣、废水,不排放二氧化碳。水能资源既是一项洁净的、可再生的能源,它还兼有相当于开采煤炭、石油的一次能源建设和相当于修建火电站的二次能源建设的双重功能。这些都决定了水能开发在我国能源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 洪水资源化利用

“洪水资源化”需要拦截洪水,使其留下来而被利用,水库建立为大江大河洪水资源化利用带来了可能。

洪水资源化就是把入海汛期洪水拦截下来留在陆地以备利用,增加水力发电水量、作为社会供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等。

4. 河流生态健康

“圣人出黄河清”,黄河水的清浊,是自然现象,在黄河中下游,河水也有短时间变清的时候,古代将“黄河清”作为圣人出大力宣扬,“黄河清”被视为会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祥瑞,期盼“河清”,不过是一种希望摆脱现实烦恼的精神寄托;水库的建立使部分河段变清成了可能。

小浪底水文站是小浪底水库的出库站,自小浪底蓄水后库区泥沙沉积形成了一库清水,发电下泄水量也是清水,含沙量很小,于是小浪底水文站自建站以来改变了测验方式,一年中10多月不再实测含沙量输沙量。

根据历年来小浪底水库水质主要污染因子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的监测数据,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2001~2005年水库水质污染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小浪底库区水质整体改善并趋于稳定,能够满足其功能规划Ⅲ类水质标准的要求1。

从“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可以查得自2006年以来小浪底水库水质达到Ⅱ类标准2。

5. 社会公益性3

由于我国水库的综合利用所承担的任务都有公益性的任务,特别是汛期更不用说了。水利公益性项目大多数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即主要提供非盈利的为社会大众所需的项目,如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等工程:也可能会包括一些盈利部分。我国水库工程都是国家为主建设的,水力发电站的收益相当部分负担维护工程保障其公益的良性运转。

绿色GDP是指绿色生产总值,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不仅应该包括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影响,也应该包括提供清洁能源和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以后增加的绿色效益。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管理的影响,并实现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气候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总量、极端水文事件、水生态环境、水资源供需矛盾等。

6. 结语

小浪底工程除了水力发电的直接经济效益,保障了黄河下游供水河南、山东连续数年大旱之年获得大丰收;水库无疑对库区环境改善有明显的影响,应该说,小浪底水利工程是治黄事业新的里程碑,是绿色、环保、生态、民生工程。

参考文献

1. 小浪底水库水质变化趋势分析评价 王万祥 骆良孟 马红 马桂炎 《人民黄河》2008年 第4期

第10篇

关键词:水利施工 混凝土裂缝 原因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也带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混凝土具有抗压强度高、不易风化、耐火性好以及养护费用较低的特点,目前是应用范围最广泛的建筑工程材料之一。在水利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结构裂缝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它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还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仔细的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为水利工程的质量提供保证。

一、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一)外界环境的影响

由于受自身特性的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容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温度和湿度对混凝土的影响更大。在温度较低的环境施工时,混凝土表面会产生拉应力,进而促使其产生收缩,当收缩应力较大时,混凝土表面就会出现较大的裂缝;另外,温度发生变化时,混凝土的内部也会产生拉应力,如果超过其自身的抗压能力,也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有些混凝土制作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外界温度变化对混凝土的不利影响,在没有采取保温等措施的情况下,混凝土就很容易出现裂缝。

(二)混凝土材料的原因

在制作混凝土时,水泥的选择以及原材料的配合比例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质量。

1.要选择合适的水泥

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材料,要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必须要做好水泥的选择以及使用等方面的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制作人员不了解水泥的特性,没有按照相应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使混凝土早早的就产生了裂缝。一般而言,水泥早期的强度较高,抗裂性较差,水化的时候它还会释放出一定的热量,这些热量聚集到一定程度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就会变的很大,混凝土的内外部会产生相应的压应力和拉应力,一旦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的表面产生裂缝。

2.原材料及其配合比例

原材料在配合过程中,用水量会随着单位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的增长而增长,混凝土的收缩性也随之增大,进而增大了坍塌的可能性。因此,原材料的配合比不当会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作业人员没有按照混凝土的制作标准进行制作,没有把握好原材料的配合比,从而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在原材料配合比的设计过程中还要对含砂率以及水灰比进行综合考虑,有些作业人员忽视了这些因素,混凝土的质量也就没有了保障。另外,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掺加一定的外加剂,这些外加剂的种类较多,特性也各不相同,在混凝土施工中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制作人员如果不加以重视或者把握不好这个尺度,很容易在添加外加剂的过程中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

(三)养护工作不到位

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要进行必要的养护,以使其达到工程施工所需要的使用性能。目前,由于养护工作不到位而使混凝土在水利施工中产生裂缝的现象很普遍。如果后期的养护工作不当,会大大加快混凝土表面的水分流失速度,使其产生塑性变形并最终形成裂缝。特别是在露天施工的时候,混凝土受风吹日晒的影响,其表面的水分被大量蒸发,体积也急剧收缩,而且这时候的混凝土抗拉能力较差,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出现裂缝。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尤其是混凝土浇筑之后的一段时间之内要做好养护工作,这是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关键环节。

(四)监督管理不力

为了预防混凝土裂缝的出现,水利施工单位应成立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对混凝土施工工艺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样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督促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也可以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现阶段,很多水利施工单位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有些单位的监管岗位形同虚设,有的监管人员素质较低,不能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防止混凝土裂缝的措施

(一)根据气候变化调整施工条件

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温度要随工地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并及时对施工条件进行调整,为提高混凝土的质量提供保证。要从混凝土的自身特性出发,并按照施工中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如果在水利施工中出现了某些特殊情况,还要对施工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例如,在浇筑的过程中模版变形的情况比较多,要安排专人进行看护,一旦发现有变形或位移的现象,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对模版进行及时的修理和恢复。冬季施工的时候,要考虑到气温对施工材料的影响。一般来说,冬季的入模温度要10℃,夏季的入模温度要≦25℃,要对混凝土的制作过程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其质量。

施工材料的选择施工材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水利施工的质量,与工程项目的质量也息息相关。因此,在制作混凝土之前,一定要对水泥以及掺合料的质量加强管理。在选购施工材料时,应选择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同时尽可能的降低单位水泥用量,这样就可以降低制作过程中混凝土的内部热量,也能够有效的控制内外温差。另外,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要尽可能的选择细度较差的水泥,同时还要重视对骨料的选择。

加强养护为了让混凝土拥有合适的温湿条件,必须要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在早期养护的时候,要让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拥有适宜的温、湿度,避免出现干缩变形等情况;另外,要使水泥水化热得以顺利进行,以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强度。为了避免出现温差过大的情况,还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采用相应的养护办法,以确保混凝土的使用质量。

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施工单位应建立监督管理部门,对混凝土施工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以提高混凝土的施工质量。要切实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要具备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避免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水利工程施工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适应新时期对混凝土施工人员的要求。另外,施工单位还要对相关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要实行持证上岗,杜绝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混凝土裂缝。

总结:

综上所述,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建筑物的常见病害之一。混凝土裂缝会对水利工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因此,要对混凝土施工过程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尽可能的避免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从而为水利工程的质量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曾金拔.浅谈水利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控制[J].中国水运,2012(9).

第11篇

关键词:GIS 农田信息化管理 农田信息化维护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对永久性基本农田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为此,国家还实行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的产量直接影响着国计民生,为了保障永久性基本农田提高产量和不被侵占,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就有了极大的作用,信息化处理数据,可以更有效率地管理永久性基本农田。其中GIS技术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GIS技术,全名叫地理信息技术,它是在电脑硬、软件系统的支持下,对地理数据以及系统管理人员组织而成的对任一形式的地理信息进行高效获取、存储、更新、操作、分析及显示的集成的系统。它可以把农田的一切地理数据录入计算机,通过软件分析,把地图的视觉效果和一般数据操作集成在一起,可以更简单直接有效地看到地理信息。

1 运用GIS系统在永久性基本农田上划定上的应用分析

1.1 现存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还有许多基层还是用文字报告、报表和手工编制的方式表达基本农田的保护分布图,用这种方法管理基本农田,既不能实现相关的成果,在快速检索查询也极不方便,又不能对相关成果及时更新最新动态和动态的监测。同时也会容易出现遗漏、差错等问题,与图上数据、面积和统计数字不相符。

1.2 信息化管理作用

信息化管理永久性基本农田,包括GIS技术,以基本农田为对象,大量检测土地以及大气数据,对各类农田数据进行搜集、存储、加工、使用和维护,通过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令原本需要人工处理的改变成为计算机科学管理,不但节省人力物力,更重要是杜绝了人为的出错,安全可靠,令资料管理达到了全新的水平。为基本农田建立复杂的信息功能系统模型,可以实现各种功能应用,利用计算机运算和GIS系统综合使用,可以在管理信息的基础上,实现模型辅助决策功能。同时也可以提升管理工作的标准性、客观性、公正性。最大限度避免和降低人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观错误和片面性错误。促进和丰富了土地的科学发展,把传统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方式相互结合,既丰富了系统中的数据和应用模型,又可以加速GIS的发展,同时避免了人为错误,更好地科学使用土地。做好信息化管理用户界面,是对系统流程的最终体验,是系同直接面对用户的窗口,对用户来说,界面就等于系统,用户界面是否优化得当、是否让人容易上手、是否容易管理系统,直接影响着用户对系统使用程度,间接影响着基本农田的科学化管理程度,所以一个方便使用,容易上手,简介人性化的用户界面也十分重要。

1.3 GIS对农田的保护

信息化土地管理主要对土地调查、土地利用产生重大作用。在GIS的监测之下,对农田的地理信息一览无遗,可以很清楚明白地看出农田的一切自然状况,如果永久性基本农田受到侵占或荒废,甚至土地上、天空中有一切异常,只要在管理的区域内有任何变化,也可以在GIS系统下很容易监测出来,方便及时处理。在信息化管理下,减少气候变化、气温变化的影响,做到能更加平稳的粮食出产,就可以更加科学地发展和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农田的效应。

2 运用GIS技术给基本农田带来帮助

2.1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困境

最近几十年,我国频繁发生了严重的水旱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这暴露出我国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尤其是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特别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所以国家带头为农业建造了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农田的水利主要以灌溉排水系统为主,调节农田地区的水情,缓解旱涝,防治盐碱化等作用,又可以促进农业稳产、提高收成。但由于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是公共设施,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同时有多部门维护和管理,水利的管理和维护相对落后,令很多新建的农田水利得不到有效的使用,很多时候得不到没有及时维护,大大缩短了设施的寿命,令农田得不到正常的保证。而且农田水利设施分别范围广,许多的设施都在比较偏远的地区,数量还非常庞大,为日常管理、维护都带来很大的麻烦。

2.2 GIS技术对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和维护

通过信息录入,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GIS技术,可以分析总路径的长度和要花费的时间、各个水利设施的检查时间等资料。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可以汇总数字信息,进一步扩大GIS覆盖范围,更方便、快捷管理好信息系统。伴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和气候变化异常,农田将会越来越依赖水利设施,做好信息化现代化灌溉和排水管理,应该充分发挥农田水利的利用、更高效利用水资源,其中节水设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喷灌和滴管有机结合,做到水资源最优化利用,实现农田信息自动化采集,利用GIS技术,对农田周边环境信息和水利设施的科学使用,做到最优化水资源管理。还可以完善快速检测水利设施故障和定位、快走指导检测等功能,为农田的水利设施管理和维护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 结语

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可以对自然界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综合分析处理的科学管理一种高新技术手段。它可以通过数据归纳、处理把基本农田信息技术系统建立。跟随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和GIS技术日渐大众化,构建成熟的农田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趋势。同时针对数量庞大、分布区域广泛的永久性基本农田的水利系统,利用GIS技术可以进一步管理水利设施的应用,能以最快速度对设备进行维护,以及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令GIS技术成为提高粮食产量而又绿色环保的双赢做法的有力保障和强大后盾。

参考文献:

[1]陈百明.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5):1-4.

第12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风险防范;措施

1当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风险防范现状

1.1水利项目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薄弱

由于我国引入水利项目风险管理措施较晚,监督机制相对不完善,因此在众多的水利项目中,无论是承建企业,还是建设单位的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较薄弱,这往往是造成水利项目风险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在水利项目设计之初,没有或者缺乏适度风险预估;在水利项目进行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机制没有引入或者流于形式,以及最后的验收阶段对项目风险审查不足。因此,水利项目工程风险多发,与众多规划、参建方的风险意识不强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1.2水利项目参建单位众多,造成权责不清

长期以来我国水利项目建设单位将水利工程项目承包给总承包方,然后总承包方又将水利项目的部分或者整体承包给下一级承包企业。这种多级承包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使得水利项目参建单位众多,一旦发生由于人为或者自然引起的水利项目风险,诸多单位时常互相推诿事故责任,造成事故权责不清的严重影响。因此,多级承包,多级建设的建设方式极易造成项目风险,而且对于事后追责也是非常不利的,这是目前非常普遍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现状之一。

1.3水利项目工程建设的信息透明度低

除了上文讨论的现状,水利项目工程的信息透明度较低也是目前存在的现象之一。信息透明度低使得水利项目从立项之初的设计、规划、到后来的招标、建设的过程中都容易出现“暗箱操作”,同时也使得建设过程中也缺失了公众、媒体的有效监督,不规范的建设施工过程就带来了水利项目建设漏洞,从而进一步造成水利项目工程的风险,相关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容易受到损失。因此,不透明的相关部门水利建设信息,对于水利风险的滋生是有直接影响的。

2做好水利工程项目风险防范办法研究

2.1做好水利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的评估审查

要做好水利工程项目风险预防首先应该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机制应当从水利项目立项开始做起,做好例如地质,水文等自然风险条件方面的评估以及人文环境风险的评估;在工程招标的时候要对承建单位的资质进行全方位的审查;在保障全方位设计评估以及承建单位审查评估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水利项目工程的施工,对于建设施工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工程建设质量抽查,必要时可以引入第三方的抽检单位,保障工程的质量,尽量杜绝由于施工引起的项目风险,同时也要做好工程验收阶段的审查工作。另外,水利工程项目完成后的日常维护也要积极展开,定期的对水利项目进行风险预估。总之,通过评估审查手段可以将水利项目风险有效降低。

2.2建立健全水利工程项目责任事故追责机制

水利工程项目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通常表现为工程量大、工期周期长、资金投入可观,这种工程项目的特点容易造成水利系统出现腐败,加之一些领导干部自身的防腐败意识不够坚定以及承建企业的拉拢,本该用于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不能合理的利用,偷工减料也就随之而来,那么水利工程项目的风险也就急剧增加。所以,通过建立健全水利项目追责机制,可以有效约束和规范水利工程项目各方的行为。当然,追责机制的建立并不是以惩治为目的,而是以惩治为手段,通过惩治形成的巨大威慑力,保障水利项目工程在施工各个阶段的质量,落实水利工程项目风险发生后责任。

2.3对水利工程项目实现整体承包,同时可以利用风险合同进行风险转移

为了落实责任,保障工程质量,减少因为施工引起的水利项目工程风险,建议对水利工程项目实现整体承包的方式进行承包,并且禁止多级承包,避免由于多级承包带来的权责不清,发生风险事故时多级承建单位互相推诿的现象。具体可以通过与承建方通过合同形式进行行为约束。另外,为了有效转移水利项目风险,降低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可以利用与保险公司签订风险合同的手段来进行规避。

2.4及时公开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信息,引入公众监督机制

相关部门信息透明公开,有利于公众的监督,提高相关部门的公信力,而公众通过行使监督权也会增加主人翁的责任感,尤其是一些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工程项目。要做到信息的透明度,在水利工程项目立项时,就在相关部门信息公开平台进行及时的公布,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悉权,广开言路,倾听各方声音。在工程项目招标时,通过公众监督,使得一些真正有资质,有能力而且信用度高的承建企业中标。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及时公布项目建设的进度,以及项目的抽检情况,有效的保障工程质量,减小工程风险的可能性。总之,通过信息的有效公开,使得公众积极参与到水利项目建设中,发挥大众的力量,从而做好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的防范。

3结语

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风险现状,给出水利建设方面风险管控的思路,综合运用制度,公众监督,减少项目承包层级康,信息共享,审查机制以及追责机制等手段保障我国水利方面工程的安全质量,有效减少和规避风险,使得这些水利项目更好的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参考文献:

[1]曾继练.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及其控制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18).

[2]汪群.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1(12).

[3]李海英,冯顺新,廖文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际水电发展态势[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