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洋经济战略

海洋经济战略

时间:2023-12-22 10:1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洋经济战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海洋经济战略

第1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引言

海洋是天然的资源宝库,资源种类丰富,资源可利用价值很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严重,海洋逐步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地,世界各国对于海洋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广东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濒临南海,毗邻港澳,紧靠东南亚,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西连北部湾经济区,南邻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广东海域辽阔,海岸线长,滩涂分布,陆架宽广。全省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3倍,大陆海岸线4114公里,居全国首位。海岛1431个,海湾510多个,滩涂面积20.42万公顷,探明滨海砂矿4.7亿立方米,近岸海域石油资源97亿吨,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1]。

2.广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

“十一五”时期以来,广东省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海陆联动开发,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推进海洋综合开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不断加快海洋产业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总量连续增长,发展势头强劲。广东海洋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海洋产业基础雄厚,海洋科技力量基础较好,文化和地缘优势突出,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支撑条件:2011年广东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980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5%,连续十七年居全国首位;已经形成了海洋渔业、临海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全面发展的海洋产业体系;在海洋产业布局方面基本形成了三大经济区,还有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惠州、湛江等增长快、外向度高、富有活力的海洋经济重点市;在传统海洋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同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通过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而且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洋生物医药开发利用、深水抗风浪网箱、海水种苗繁育等多项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渔业生态补偿机制,基本上建立了海洋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制定颁布了《广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和《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办法》。2011年,广东省获批《广东海洋经济试验区》,具有国家政策支持,发展前景广阔。

2.2 挑战

2.2.1 海洋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面临转型的关键期,但是三次产业比例不够优化,传统海洋产业链较为低端,以渔业和运输业为主,各个地区没有形成主导产业带动和支柱产业支撑,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严重不能满足当前产业转移的迫切需求,亟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使区域产业布局合理化,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广东在“十五”期末的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40:37,而同期全国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17:31:52,产业结构明显不够合理。而且东西翼发展速度缓慢,产业单一,发展基础薄弱,动力严重不足。海洋产业中海洋油气、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船舶工业也没有形成相互关联和主导产业带动的局面,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支持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

2.2.2 区域海洋产业发展不平衡

广东省发展海洋经济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珠三角经济区拥有扎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优势比较突出,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粤东经济区发展重化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港口资源、渔业资源也很丰富,成为广东经济的发展的核心,具有相当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但是,粤西经济区发展状况却相对落后很多,粤西经济区包括茂名、阳江和湛江三市,这个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是很完善,导致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对这个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是很明显。粤西经济区的产业结构更是处于低端的发展水平,第一产业占的比重仍然很大,第二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2.2.3 海洋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近年来,海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垃圾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填海造陆、过度捕捞等活动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破坏,港口工程建设和各种海岸活动对海岸区域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和水体污染。污染已经从水中的动物,扩展到整个近海生态系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导致大部分渔民上岸谋生,环境生态污染致使许多海鲜已经成为毒物,这些都严重威胁着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和目标,海洋产业的发展需要海洋资源的支持,需要海洋环境的保证,切实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迫在眉睫。

3.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3.1 加快科技发展,调整海洋产业结构

加快渔业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水产品安全质量,发展生态渔业,推动科技兴海重大项目的研发和科技投产工作。注重渔业基础理论研究,加强良种培育、病害防治、集约化养殖、海洋生物技术和水产品加工等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与推广。海洋交通运输业应搞好集装箱运输系统和能源运输系统建设,引进开发进出港船舶调度引航系统和施工船舶监控系统等高科技系统。广东船舶制造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国内外市场,重点发展冷藏集装箱船、大型原油和成品油轮、液化天然气船和多功能渔轮,提高海洋工程基础设施和成套设备的设计和生产能力。海洋新兴产业产业链长、关联性强,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将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政府在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思路创新、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海洋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要注重三个转变。一是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二是从数量增长型向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型转变。三是从分散自发型向区域统筹型转变。促进滨海旅游多元化发展,科学利用自然风景区,渗透人文精神,提高滨海旅游中精神和文化消费的比重,形成现代文化产业。要加快发展海洋信息服务业,建立和完善海洋信息数据库,建立海洋信息管理体系,实现海洋信息共享平台。

3.2 促进海洋经济落后地区发展

海洋产业地域组合的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区域差异的产生,致使某些地区在区域范围内处于落后的地位。需要充分发挥港口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和由此带来的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品流,建立保税区、物流园区和临港工业基地,促进物流、航运服务、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石化、钢铁等相关产业发展,使港口成为沿海地区发展的一个个节点,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形成沿海海洋产业带[3]。发展主导产业,比如临港工业、船舶制造、海上运输、渔业旅游业等等,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发展适合区域发展的产业,形成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的海洋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形成竞争优势。海洋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着重在区域内寻找和培育带动产业发展关联程度最大的主导产业,优先保证其发展。

3.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面临发展海洋产业资源环境压力加强的困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环境。为强化海洋资源开发过程的管理,必须制定相应的海洋产业政策,尽早颁布实施四个方面的政策法规:整体开发与利用海洋的政策,限制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规章,引导性、优惠性政策,鼓励投资流向污染少、效益高的海洋产业的政策。需要依托于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综合开发海洋资源向纵深方向发展,优化配置海洋资源,制定海洋产业发展长效机制,促进海洋产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积极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技术,重视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制定和实施重点污染海域的整治和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实施和完善生态环境分类管理制度。

4.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政策保障措施

4.1 创新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海洋开发综合管理能力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是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发展海洋经济来说就要完善海洋管理体制,及时纠正错误,使之符合客观海洋经济的发展,规范各级涉海部门的职责划分,明确有关部门的分工和责任,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配合协调的管理体系。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要建立集中集约用海以及海域使用权招、拍、挂等新机制[4]。坚持科学用海,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用海需求,探索建立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制度。研究解决海域使用权证与土地使用权证的法规政策关系,探索建立海域使用论证管理中心、海籍管理和海洋测绘中心、海洋权属管理和产权交易中心。推进海洋环境监测和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大海域执法力度,建立海上监察队伍,加强海监和渔政等海洋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省内行政管理海域的巡航监管和对海洋涉外活动的监管。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加快海洋运输、海堤防灾、渔业港口、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经济综合开发保障能力。加强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港口码头建设,以及航道、防波堤、锚道、导航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铁路、公路、机场等配套运输体系建设。建设高标准的海堤防灾体系,对重要地区的海堤,坚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规定标准达标加固,提高防御风暴潮的能力。加大渔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国家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建设步伐,并配套建设一批海岛型渔港和二、三级渔港。加快油、气、电等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和输送网络一体化建设,完善沿海和岛屿综合交通、供水、供电等体系。加强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建设,对海洋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和管理,降低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和损失,构建蓝色生态屏障,保障海洋经济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运行。

4.3 推进财政扶持政策,拓宽海洋经济发展投融资渠道

加强财政扶持政策支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险等金融工具,诱导社会资金投入到海洋开发建设中。建立分层次的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政府出资的担保基金应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按商业原则来运营,为提高效率,应该委托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机构来操作和经营,政府出资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5]。设立海洋产业发展专项贷款,优先安排、重点扶持海洋开发重点项目,实行差异化贴息减息政策,全力推进银行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制度,建立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建设政府诱导型投资系统,降低风险,提高参与度。在符合国家规定基础上,积极争取和合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以及民间基金,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入市场因素,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海洋保护与开发领域,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组织经营多形式的发展模式。

4.4 建设科技经济发展配套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海洋人才队伍

高新科技的发展水平是广东省发展海洋经济的短板,需要打造一支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规模大、素质优、层次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要加强海洋人才教育,实施高级人才工程,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整合海洋科技队伍,组建产学研机构体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模式,引导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结合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培养各类专业技能型和科研型人才,形成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中高级技师为主体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建立以一流科学家、工程师为核心的多层次的科研型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人才环境建设,消除政策性、体制性和机制,形成科技规模效益,使得人才汇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5 加强区域海洋经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机制

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协议机制,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城市之间的合作,只有通过区域合作才能扩大海洋经济发展空间,解决海洋开发资金短缺的问题,区域经济的联合协作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区域间通过协作,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和市场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共同繁荣[6]。要推进沿海城市间基础设施、产业和市场的功能衔接,促进基础设施的共享和产业的协作配套,避免产业雷同、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并促进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发挥市场配置港口资源和其他交通设施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协调作用,加大区域性港口资源整合力度,加大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可通过与其他省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备忘录等形式,加强人口、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政策、法规合作,完善跨地区的区域市场运行机制,努力营造各类海洋经济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7]。

5.结束语

发展海洋经济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坚持陆海统筹、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重视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能力,创新科技,创新金融体系,建立政府诱导投资体系,建立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等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证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年4月.

[2]白福臣,贾宝林.广东海洋产业发展分析及结构优化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4),30:19-22.

[3]吴以桥.我国海洋产业布局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1):56-60.

[4]郑伟仪.海洋行政管理是建设海洋强省的有力保障[J].产业经济,2011:66-68.

[5]吕薇.借鉴有益经验,建立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金融研究,2000(5):58-63.

第2篇

关键词:舟山群岛新区 地方高校 海洋经济 运行模式

舟山是以群岛著称的我国第四大新区,地处我国南北航运和长江口的交汇处,呈“T”型状,素有“祖国渔都”之盛誉,已形成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渔业等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具有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的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日前,舟山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它已迎来新一轮大开发与大开放的历史性机遇。与此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此视域下,浙江海洋学院在围绕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中,大力加快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应用研究,积极探索服务海洋经济的运行模式,以期学校服务海洋经济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地方高校服务海洋经济的必要性

海洋经济对地方高校提出的必然诉求。随着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简称“两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舟山市的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以临港工业、船舶工业、渔业总产值为例,临港工业从2006年的326.1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939.80亿元;船舶工业从2006年的106.9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93.15亿元;渔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72.9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34.69亿元(见表1)。但同时,海洋经济发展还存在自然型、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等深层次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科技和人才是核心要素。而地方高校被称之为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科学技术的助推器,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经济发展只有与地方高校联姻,才能解决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质量问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海洋经济对地方高校提出的必然诉求。

地方高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应该看到,地方高校与知名高校相比,其办学实力更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外界支持。与此同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所采取的非均衡政策极大增强了地方社会经济活力的发挥,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当前,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已实质启动,国家赋予舟山的“开发开放、先行先试”新区政策为舟山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与此同时,学校与地方的互动发展也更为密切。为更好服务“两区”建设,学校主动调整和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如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调整为“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并增设“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同时,围绕“海”、“港”、“船”、“渔”、“油”等涉海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做大做强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所以说,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也是学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顺应世界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潮流。追寻世界各国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历史轨迹,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开创了服务社会的先河,犹如她所倡导的那样,“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她与州的紧密关系。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于州负有特殊的责任。教育全州的男女公民是州立大学的任务,州立大学应该促成对本州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知识的迅速增长。州立大学的教师应该用其学识专长为州作出贡献,并把知识普及于人民。”又如英国的剑桥大学,也积极开展推广运动,努力为当地经济服务;再如日本,在大学设立的共同研究中心,它除进行与民间的共同研究和委托研究外, 还对民间技术人员实施研修, 对民间研究开发等事宜进行技术咨询, 从而为搞活地方产业尽一己之力。事实表明,世界各国高校的服务方式虽不同,但其服务宗旨是一样的。从这个层面来说,地方高校更应顺势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扎根地方,为社会服务。

浙江海洋学院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

目前,舟山群岛新区正在按照战略定位,加速推进国际性海上开放门户、大宗物资储备中转贸易中心、海洋海岛综合开放试验区、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海洋海岛科学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在此背景下,学校积极破除不适应群岛新区建设要求的习惯做法,努力探索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适应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新区建设,学校着力探索服务舟山新区建设的长效机制。在2006年,学校就设置了地方合作处专职机构,架设与政府、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等之间的合作桥梁。在此基础上,学校又成立了地方合作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与校外的合作力度;与此同时,学校贯彻实施《浙江海洋学院“全面融入舟山、服务区域发展”行动纲要》,围绕“海洋经济与海洋管理、港口工程与海洋运输、船舶工程与海洋装备、海洋化工与石油储运、水产加工与海洋药物、海洋生物与养殖工程、现代渔业与远洋捕捞、海洋能源与海洋技术、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等十大领域,开展服务。

第3篇

[关键词]浙江;山东;广东;海洋经济;比较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8-0064-08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开发和利用海洋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因此,在联合国的积极推动下,争取海洋利益、制定海洋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各沿海国家的重要战略,海洋已成为决定世界政治和经济新格局的关键和焦点。我国作为沿海大国,也十分重视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为此相继制定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等综合性政策。2011年以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发展试验区规划》等相继获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国家已经把发展海洋经济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因此,研究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律,服务于发展海洋经济的国家战略,是学术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学者们对我国海洋经济的研究主要分成两个方面:一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策略[1][2][3][4][5][6][7][8][9],二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10][11][12][13][14]。浙江、山东、广东的海洋经济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这三个省份将在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中先行先试,尝试探索成功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为我国的整体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因此,浙、鲁、粤既面临海洋经济大发展的巨大机遇,又承担着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深入分析自身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海洋经济发展策略,实现优势发展、错位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是三省面临的艰巨任务。当然虽然有些文献对海洋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但在分析内容上有失全面,也没有对三大重点海洋经济区域进行针对性比较。在此背景下,本文拟对浙、鲁、粤三省海洋经济发展总量水平、产业结构、科技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比较与分析,为国家、相关省市制定适当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

一、海洋经济发展总量水平比较

分别从海洋生产总值、海洋劳动就业、海洋人均产出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海洋生产总值

海洋生产总值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的总体规模。2006年~2009年①浙、鲁、粤三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及占地区GDP的比重见表1。

可见,从绝对数量上看,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规模最大,山东次之,浙江最小。但从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例来看,山东最高,广东次之,浙江最低。因此,从总量上分析,浙江绝对处于末位,而且与山东、广东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从动态发展角度看,2007年~2009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的名义增长速度分别为20.9%、19.3%、26.7%,平均增长速度22.3%;山东分别为21.7%、19.4%、8.9%,平均增长速度16.7%;广东分别为10.2%、28.5%、14.3%,平均增长速度17.7%。可见,浙江海洋生产总值增长最快而且遥遥领先,广东次之,山东最末。

(二)海洋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也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06年~2009年浙、鲁、粤三省海洋劳动就业状况见表2。

表2显示,从劳动就业绝对数量来看,广东最高而且遥遥领先,山东次之,浙江最低,这与海洋生产总值的分布特征相同。从海洋劳动就业占地区劳动就业的比重来看,广东最高,浙江次之,山东最低。从劳动就业的动态增长来看,2007年~2009年,浙江、山东、广东三省海洋劳动就业环比增长速度均分别为6.5%、2.1%、1.6%,平均增长速度均为3.4%,海洋劳动就业的相对变动轨迹极为相似。

(三)海洋劳动生产率

在考察了海洋生产总值及海洋劳动就业之后,我们考察三省的人均海洋生产总值,即海洋劳动生产率状况。表3显示了2006年~2009年浙、鲁、粤三省海洋劳动生产率及其名义增长速度。

表3显示,山东的海洋劳动生产率最高,而且遥遥领先于其他两省。2006年~2008年,浙江海洋劳动生产率低于广东,但到2009年,浙江已略高于广东。从增长速度来看,2007年~2009年,浙江省海洋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8.35%,山东为12.78%,广东为13.95%,浙江明显领先于其他两省。

二、海洋产业结构比较

海洋产业结构是海洋经济的基础,反映了海洋经济发展中各产业构成的比例关系,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我们从三次产业结构、产业集中化程度、主导产业构成及分布等三个方面对浙、鲁、粤三省海洋产业结构状况进行刻画。

(一)三次产业结构

第4篇

关键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生产效率;泰尔指数;Malmquist指数

中图分类号:F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2-0042-04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Research of 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of China

YUAN Qingmin,FENG Dong

(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

Abstract:Using Theil index and Malmquist index method,structurally decomposing the regional overall difference of 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of the 11 coastal provinces in three major economic regions from 2001 to 2010,and then estimating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has overall difference is that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provinces is unbalanced;on the other hand,during the study period,Chinese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productivity fell down slightly,technical change played an obvious inhibitory effect,technical efficiency was also reduced.

Key words: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regional difference;production efficiency;Theil index;Malmquist index

海洋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利益空间和资源基地,以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各国发展蓝色海洋经济的战略重点[1]。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发展为基础,以海洋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新能源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以及海洋综合服务业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消耗少的产业,是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需求[2]。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按照地理属性可将我国11个沿海省市划分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泛珠三角地区。其中,环渤海地区包括天津、山东、辽宁和河北四个省市;长三角地区由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组成;泛珠三角地区则包含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四省。由于区域特征存在差异和发展模式的不同[3],沿海省市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根据自身区域特征来制定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因此,分析海洋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测算其生产效率并明确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4],因此关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仲雯雯在界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3];宁凌根据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概括归纳出了产业的选择准则体系[4];韩立民分析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并给出了对策建议[5]。可以看出,当前国内的研究都集中于产业发展机制方面。而国外的学者,如Misra阐述了利用核能进行海水淡化的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6]。Muller提出加大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科研力度并指出波浪能、潮汐能对未来海洋电力业的重要作用[7]。Defne着重研究了美国东南部大西洋沿岸的海洋新能源发展前景[8]。Gamal分析了海藻等海洋有机物在海洋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前景[9]。这些国外学者虽然没有明确定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但都针对产业效益提高、技术利用等问题作出了分析研究。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外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及发展政策方面,且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有部分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应用泰尔指数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一方面从区域差异分析的角度,探讨我国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另一方面从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的视角,针对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变化进行分解计算及比较分析,并对变化原因做出解释。

1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内在原因分析

1.1 海洋资源禀赋差异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发展速度与质量对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如图1所示)。从三大经济区所处海域来看,海洋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渤海海域面积最小,但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盐业生产基地,海洋产业构成以海洋第二产业为主,十分有利于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长三角经济区域毗邻东海,该海域宜港深水海岸线位居全国首位,港口资源优良,并且海洋能源蕴藏量巨大,在发展海洋综合服务业以及海洋新能源产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南海海域面积全国最大,海洋空间资源丰富,海洋水产和海洋矿产蕴藏量较大,因而海洋传统产业发达,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主要以海洋工程建筑业及综合服务业为主。相较于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并不具备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优势。正是由于三大经济区所处海域地理位置各异、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和海洋产业结构不同,造成了我国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

图1 海洋资源与海洋新兴产业关系图

1.2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必备要素,对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如此。由于具有知识技术密集、需要高投入的特性,且对物质资本、复杂劳动和高新技术的依赖性更强,使得海洋新兴产业的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两种要素之间具有弱替代性,这是海洋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显著区别,如图2所示。图中,横坐标为劳动力投入量,纵坐标为资本投入量,曲线QQ′为技术水平相同、不同投入组合下的等产量曲线,斜线KL和K′L′为两种情况下的投入组合,与等产量曲线的交点分别为A和B。海洋新兴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的投入多为一次性投入,投资回报期较长,且这些资产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变现能力差[10]。由于海洋新兴产业对于资本的刚性需求,使资本和劳动力的替代性很弱,所以,虽然A、B两点的生产量相同,但是A点的生产效率要高于B点。因此,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会选择在资本投入更多的A点进行生产;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沿海城市则不能达到相应的生产水平,这样便造成了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差异。

图2 海洋新兴产业资本与劳动力的弱替代性

2 研究方法与模型

2.1 泰尔指数

三大经济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海洋产业发展阶段各异,为了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引入泰尔指数模型。泰尔指数是一个熵指数,反映的是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其值越大,表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越大,反之亦然。由于其可分解的特性,泰尔指数可以把总体差异分为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11],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差异分析的实证研究。根据研究内容,选取区域内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总值作为研究对象,泰尔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设三个区域分别为Q1、Q2、Q3,xi(i=1,2…11)为沿海各省市的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总值,Xj(j=1,2,3)为区域Qj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X为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之和。于是得到衡量区域内、区域间和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

Tω=∑i∈QjxiXj×lnxiXj(1)

Tb=∑3j=1XjX×lnXjX(2)

T=∑3j=1XjX×Tω+Tb(3)

2.2 Malmquist指数

Malmquist指数最初是由瑞典经济学家Malmquist[12]于1953年提出。而Fare等人[13]将这一理论与DEA模型相结合,使得Malmquist指数在生产率方面的测算得到广泛应用。它是基于距离函数的比率来计算投入产出效率的,可以利用以下公式来说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原理:

为同期的产出向量;Dt(xt,yt),Dt(xt+1,yt+1)分别表示以t时期技术条件下的t期和t+1期生产点的距离函数,可利用DEA模型计算得到;Mt,t+1表示t期到t+1期生产率的变化,若其值大于1说明生产率是进步的;小于1说明生产率是退步的。在规模报酬可变时,将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两个部分,式中第一项为变动规模下的纯技术效率变化,第二项为规模效率变化,最后一项为技术变化率。Dtv(xt,yt)为规模报酬可变下的距离函数,Dtc(xt,yt)为规模报酬不变时的距离函数。当技术效率变化大于1时,表示从t期到t+1期,决策单元的生产更接近生产前沿面;而当技术变化率大于1时,说明在这一时期,技术出现了创新或者进步[14]。

2.3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11个沿海省市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选择为2001~2010年。其中,在分析区域差异时,选取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为指标;在计算生产效率时,以每个省市作为决策单元,在投入变量的选择上,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和涉海就业人数为指标,其中海洋新兴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由各年固定资产投入按比例折算得到;在产出变量的选择上,则以各省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来衡量,主要是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和滨海旅游业的增加值之和。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1年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3 结果与分析

3.1海洋新兴产业区域差异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由公式(1)、(2)、(3),计算出反映中国三大经济区2001~2010年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的泰尔指数,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差异方面,区域内差异一直大于区域间差异。动态地来看,2001~2010年十年间,区域间差异的平均值为001,其对于总体差异的平均贡献率仅为3.8%;而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则达到96.2%。可见,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的总体差异主要是由于区域内各省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所致。根据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得出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内差异和总体差异(见图3)。

图3 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差异比较

由图3可见,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无论是区域内差异还是总体差异都呈现出震荡式的下降趋势,并且以长三角地区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具体来看,泛珠三角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最大,环渤海地区次之,长三角地区的差异最小,泛珠三角地区内部差异始终在总体差异中占重要地位。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差异从2001年的0.319下降为2010年的0.232,差异程度大幅缩减,说明目前三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在不断收缩。另外,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后,反映三大经济区的差异和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均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表明当前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呈均衡发展态势。根据上述结果,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更主要地体现在区域内的差异,即区域内各沿海省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不平衡。因此,测算分析三大经济区内各省市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2 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分析

运用Deap2.1分析软件,对2001~2010年沿海地区各省市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进一步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率三个指数,分别得到了分年和分省的测算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十年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率年均增长为-2.2%,技术变化率年均增长-2.1%,技术效率年均增长-0.2%。总体而言,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技术变化指数出现退步所导致。同时,技术效率的下降说明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在已有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所投入的资源并未全部发挥作用,因此存在资源投入浪费的情况。从时间上来看,可以划分为2001~2005年和2005~2010年两个阶段。在2001~2005年,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呈增长趋势,其中,技术变化率正向增长,技术效率负向增长。这一阶段内,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出改进型的发展模式,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或者技术进步来提升生产效率,进而带动产业发展。然而这种情况下,所投入的资源能量并未被有效地挖掘,虽说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却也是经济增长的低级阶段[15]。2005~2010年,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变化出现波动,技术效率正向增长,技术变化率负向增长,表明这一阶段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对于资源投入的开发利用,说明这一时期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处于由非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转变的过程。

再来分析11个省市的生产效率变化情况。表3结果显示,2001~2010年环渤海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生产效率分别下降了2.3%和3.8%,长三角地区生产效率则提升了0.3%,泛珠三角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明显较低。这与上述分析的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的情况相吻合。三大经济区中,环渤海地区4个省市的技术效率变化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技术变化率方面存在不足;长三角地区虽然在技术效率方面下降了0.2个百分点,但是依靠技术优势,整个海洋新兴产业还是呈良好发展态势;泛珠三角地区由于区域内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较大,因此无论在技术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方面都需改善。

综合来看,长三角地区是生产效率改善最高的,环渤海地区次之,泛珠三角地区最低,这与泛珠三角地区区域内产业发展差异较大有明显关系。而从各个省市来看,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改善明显更依赖于技术进步,一旦技术变化出现退步,生产效率就会跟着下降。这表明,当前我国海洋新兴产业仍处于有活力、但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因此,加快技术革新,提升产业规模,形成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应当是我国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

4 结论

本文针对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市10年间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和生产效率变化,使用泰尔指数和Malmquist指数进行了分析测算,探究了导致其变化的内在原因,并得出了如下几点结论:

(1)我国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稳,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区域内各省市的发展不均衡,其中泛珠三角经济区差异最大,长三角经济区差异最小。

(2)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高于泛珠三角地区。说明当前这两大区域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而泛珠三角地区在调整海洋新兴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效率方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3)当前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技术进步或创新。因此,应对已有技术水平条件下的资源能量进行充分挖掘,这样才能促使海洋新兴产业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第5篇

关键词:海运经济 “一带一路” 发展渠道 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回落,海运需求增速放缓。但是,并不是只有我国海运经济呈现这样的发展特点,全球海运市场也处于新一轮漫长调整期。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提出“海运强国”战略,如何发展海运经济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应抓住“一带一路”这一契机,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的优势发展我国海运经济。

一、我国海运经济发展分析

历史上,我国海运经济经历了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三个发展阶段,现已经成为世界海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海运抓住改革开放这一契机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运国家,已经具备迈向海运强国的条件。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海运保障性改善明显。我国海运船队日益大型化、专业化,其中集装箱船队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干散船规模处于世界第三位。海运运力大幅度提升,已经达到1.9亿载重吨。此外,海运支持保障能力提升明显,现已经实现海上交通动态的全方位动态掌控;第二,形成了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如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招商局国际集团等,在世界海运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第三,积极参与国际海运事务,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是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经常参与WTO、APEC等国际活动及一些海事救援活动,对海事安全与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以上几个方面不难看出,我国海运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展开,海运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为促进地区间经济要素的优化配置,劳动内生增长,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其中包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当前,我国海运经济发展应抓住“21世o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契机,加大地区间的贸易往来,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促进沿海国家或地区的交往、合作,将东盟、西亚、南亚等经济板块串联起来,形成面对南洋、太平洋及印度洋的合作经济平台,带动本国海运经济发展。那么,如何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发展机会呢?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

二、“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海运经济发展渠道

(一)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推动海运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积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我国海运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利于促进我国海运经济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我国部分海运经济产业得到转移与承接,产业规模和层次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提升,奠定了产业结构转化与升级的基础。为此,应当充分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辐射能力和发展链条就带动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建设友好型的现代海洋产业,如海洋装备制造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巩固海运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促进我国海运经济发展,通过地区合作达到共赢。

(二)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建立海陆空一体化交通网络

我国沿海城市在原有对外交通网络基础上,与东南亚、东亚等地区沿海城市实现同行同上,搭建海上跨国货运直达通道,加快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带动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我国海运经济发展。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平台搭建陆海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保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间的海运通道安全与通畅,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此外,还要建立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间的海运协调机制,加快地区间的经济要素流通与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我国投资与贸易改革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我国为推动这一战略顺利实施,加快了与沿线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流,积极争取与沿线国家或地区建立更广泛、深入的交易平台,不仅利于改善了贸易条件,更利于发展跨境贸易。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创建的广泛的合作交易平台,吸引国外投资,打造国际贸易城市,建立国家级经济财富管理中心,促进我国投资与贸易的便利化改革。为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快我国与沿线国家与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合作,挣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打造海洋生态屏障

在发展海运经济的同时,不能忽略海洋环境保护,应当将海洋生态环作为海洋经济发展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之所以重视海洋经济,主要在于通过海洋生态保护利于维护生态平衡,搭建友好型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对海运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海洋生态保护上,遵守国际相关规定,完善本国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查处污染企业,加大惩处力度。与此同时,与沿线国家或地区就海洋生态保护技术展开合作和研讨,努力打造海洋生态屏障,保护海洋环境,为海运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海运经济必须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契机,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推动海运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向更高产业结构层次转化,发展友好型的新兴产业。此外,还要建立海陆空一体化交通网络、加快我国投资与贸易便利化改革、打造海洋生态屏障,为我国海运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安晓明.我国“一带一路”研究脉络与进展[J].区域经济评论,2016,02:77-88

第6篇

关键词:海洋新兴产业;问题;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海洋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

海洋新兴产业是以新型海洋资源开发为特征,以海洋科技创新发展为支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增长潜力的战略型海洋产业类群,代表着海洋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由于海洋新兴产业附加值较高,核心技术优势明显,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大,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海洋新兴产业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将会是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方向的朝阳产业。

二、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目前为止,我国新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不足0.3%;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占比更小,不足2%,新兴海洋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发展空间巨大。

(二)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

当前,我国重化工工业项目大部分都向沿海转移,而且这种转移的是一种趋势,一方面,沿海城市要担负国家赋予的责任,另一方面可能海洋生态环境就会受到影响。所以,临海(港) 工业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就存在着矛盾,而且这种矛盾越来越加剧。因此,如何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更好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三)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从目前来看,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就科技含量来说,还显得较为薄弱,并且在一些关键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更是差距明显,产业自主发展能力比较弱。

(四)产业结构趋同

我国沿海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就临海产业主要以石化、钢铁为主,沿海港口也把石油、铁矿石码头等作为建设的重点。而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等明显处于初级阶段,显得不足。产业结构趋同给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五)缺乏相关激励政策

从当前来看,我国虽然在产业规划上把海洋经济和海洋新兴产业作为一个发展重点,但是从国家的财政、货币、税收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上还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更没有明确的激励措施,在资本市场、等方面,海洋新兴产业的优势、影响力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此外,我国还缺乏海洋新兴产业的领军人才,在培育海洋产业领域高端人才方面还没有很好的激励政策。

三、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构建海洋新兴产业人才支撑体系

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整体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原因是海洋产业的技术能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发挥,因此,我国应在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此外,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要大力加强海洋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优化高校专业的设置,增加海洋经济相关专业;其次,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将海洋经济融入教学过程。最后,应开展校企合作,为涉海专业人才提供实践平台。

(二)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集聚,建设陆海一体的海洋新兴产业体系

充分利用我国发展蓝色经济,打造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机遇,打破海陆分离的传统理念,将海洋资源的利用纳入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并根据海洋功能区划来布局海岸产业,用陆域经济来支撑海洋经济,以此为契机来推动陆海协调发展,推进海洋产业优化升级。要注重三个转变:一是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二是从数量增长型向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型转变。三是从分散自发型向区域统筹型转变。

(三)加快海洋产业集群建设,实现海洋新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海洋产业集群建设,合理配置海洋资源,走低耗能、高效益、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海洋新兴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体系优化。

(四)加快海洋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增强产业竞争力

积极开发海洋高新技术,为海洋产业奠定资源储备和技术基础。

在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海洋高端装备、海洋保健产品的开发等高端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增强海洋产业的竞争力。

(五)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蓝色循环经济的带动作用

在实现蓝色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海洋经济增长方式。政府应出台发展蓝色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制定发展蓝色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规划的内容应注重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降低能源消耗、清洁生产、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加工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海洋产业新格局,将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与环境、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起来。

(六)加强政府对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建立海洋产业信息服务体系

政府应对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一是要不折不扣的落实中央出台的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保证政策落地,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要重点扶持。二是规范财税政策,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三是建立和发展风险投资措施。四是完善新兴产业科技信贷措施。

参考文献:

[1]朱坚真,吴壮.海洋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伍业锋.海洋经济:概念、特征及发展路径[J].广州:产经评论,2010(3).

第7篇

关键词:临海市;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51-03

临海市地处浙中沿海,是浙江省海洋资源大市,拥有丰富的“港、涂、渔、景、能”等海洋资源。全市海岸线长227公里,海域有大小岛屿86个,开发潜力巨大,具有良好的海洋经济发展基础。“作为台州港的中心港区,临海市将成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龙头、温台沿海产业带重要节点。”(梅跃森,2011)[1]海洋经济已逐步成为临海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浙江省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临海市把海洋经济提升到浙江省发展战略之后,我国许多学者从战略角度对浙江省临海市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规划和管理海洋经济的现代科学方法,以及实行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然而,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的逐渐拓展,如何通过海陆资源开发来更好地发展临海市的海洋经济、如何通过发展“海陆并进”来提升临海市的区域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等问题将是临海市区域海陆统筹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临海市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

临海拥有陆地面积41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 820平方公里。陆海兼备、滨江临海是临海市典型的地缘优势,也是临海市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随着临海市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浙江省发展战略的实施,临海市海洋经济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

(一)陆海一体化经济发展态势初步形成

借助临海市蓝色经济发展上升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机遇,临海市确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开始打造以“港口引领,陆海联动”的“L”型海洋产业带[2]。一批适宜沿海发展的产业链条向内陆腹地延伸。形成了一批具备陆海联动发展特质的海洋产业集群,推动港口海运业与临港工业双轮驱动,实现港口、港城和临港产业联动发展的有机结合[3]。

(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三)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培育滞后

2000年以前,临海市海洋产业主要是从事养殖、捕捞等传统海洋经济生产,2004年后临海市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新生产业发展将是带动整个海洋产业新一轮发展的突破点。然而,目前尚未充分利用“渔、涂、港、岛”等丰富的海洋资源,新兴产业培育滞后,海洋产业链偏短。

(四)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研发平台缺乏,产业化水平低

这是临海市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大制约。海洋产业的研发需要先进科技的支撑,目前临海市尚缺乏联结多领域多学科的研发平台,且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产业化水平低。

二、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机理分析

(一)模型设定

借助灰色关联理论思想,构建基于数列曲线的平均相对变化态势的灰色关联度模型。形状越接近意味着序列间关联度越大,形状差别越大则关联度越小,从而据此判断系统发展的影响因素。其计算公式为:

(二)数据的选取

现实中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选取的样本指标存在差异。为了避免因选用指标的不同给研究结果带来偏差,我们需要先对所选用的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标准化处理。为此,本文根据产业聚集和金融发展之间耦合发展的特点,结合浙江省的产业聚集与金融发展的状况,选取规模指标、效率指标、发展指标作为其发展情况的测度指标,用计算熵值法得出产业聚集与金融发展的权重值。本文研究中所用的相关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0—2012)[5]、海洋科学数据[6]、中国海洋信息网[7]、临海市海洋与渔业局[8]、台州市海洋与渔业局[9]等。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根据公式(1)(2)可以对临海市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程度度进行测度,由计算结果可知:

1.临海市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 0.695,与陆域第二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704,与陆域第三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 0.717。即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高,与陆域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次之,与陆域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最低。用同样的方法可计算出,海洋第二产业与陆域经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海洋第三产业与陆域经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经计算,各产业间关联度数值如表1所示。

由表1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域三大产业的关联度排序从高到低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海陆资源之间的复杂产业体系见图1。

2.临海市海洋第二产业与陆域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763,与陆域第二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734,与陆域第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为 0.723。即海洋第二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最高,与陆域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次之,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低。

3.临海市海洋第三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灰色关联度为 0.779,与陆域第二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765,与陆域第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为0.755。即海洋第三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最高,与陆域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次之,与陆域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低。经计算,各产业间关联度数值如表2所示。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临海市海洋产业链不仅产业关联度高,而且辐射面宽,既有规模效益好,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广阔。因此,增强海洋经济对内陆的辐射力,从而加快临海市陆域经济的发展,为临海市带来强劲的海陆资源和产业一体化经济的增长。

目前,浙江省临海市正处于海陆资源和产业一体化联动发展阶段初期。因此,充分利用海洋产业,可以推进陆域产业发展,实现临海市产业系统的整体发展,进而最终实现临海市海陆资源系统的资源最优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四、当前临海市发展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战略的建议

(一)坚持科学发展,转变思想意识

首先,要坚持陆海统筹,临海市海洋经济优势思想意识,将思想从传统的片面追求陆域经济效益思想向多层次、海陆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经济思想转变,建立海陆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其次,加强宣传教育及加大海洋文化传播、宣传力度,形成有临海市特色的海洋文化知识理论体系和研究传播普及机制。

(二)坚持陆海统筹,打造现代陆海产业体系

要按临海市“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优化海洋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大临海市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共建力度,坚持陆海统筹、陆海联动,充分发挥涉海的区位优势、广阔的滩涂资源优势和门头港良好的港口深水岸线资源优势,把这些战略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发挥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旅游和其他海洋产业的主导作用,重点推进当前海陆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发展,从而辐射和带动临海市陆域产业经济的发展。

(三)以海洋文化为载体,大力推进传统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目前,浙江临海市传统的海洋产业仍以粗放式生产为主,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要坚持传统海洋经济向新兴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采取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推进传统海洋产业集团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的步伐,把传统海洋产业链“做粗”“做长”,着力培育陆海产业一体化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四)推进海陆产业关联度高的区域建设

陆地区域是海陆一体化发展重要的能源、原材料、重化工产业基地。因此,要以港口为依托,以临港城市建设为支撑,以海洋化工、海洋生态环境工程项目、海洋资源深度开发工程项目、海洋船舶工业为龙头,合理布局,大力发展一批港口依赖性强、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关联度高的临海产业群,实现沿海海洋产业和陆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拓展海陆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空间。

(五)完善海洋要素投入保障体系

首先,针对海洋企业科技创新的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政府要加大对海洋资金投放保障力,建立政府海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其次,鼓励、引导、支持涉海新兴产业项目,加大对海洋工程、海洋生物医药等企业上市融资,以分散海洋科技创新风险。最后,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同时,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六)建立海洋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要采取重点扶持与跟踪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领军人物,坚持把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作为临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积极探索保障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长效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努力打造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海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陶晓庆,刘绍翔.临海:海洋经济助力大港之梦[N].台州日报,2011-12-25.

[2] 邵燕飞,肖娜.海陆港联动建现代化古城[N].今日临海,2012-07-26.

[3] 梅璎迪.陆海联动、陆海互补——长三角步入城市群合作新领域[N].新民晚报,2012-04-24.

[4] 陈开炳.生态文明背景下临海低碳经济发展策略探讨[EB/OL].http:///html/main/kptdView/2012-03/124411.

html,2011.

[5] 王宏,李强,等.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2012.

[6] 海洋科学数据[EB/OL].http:///.

[7] 中国海洋信息网[EB/OL].http:///.

第8篇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作为海洋大国坚定不移地确定了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以专章篇幅推出了关于海洋开发的战略安排,并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开发战略部署,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依据循环经济原则,发展海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一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1 ]。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基础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2]。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3]。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 “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4]。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 遵循 “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 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5]。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三.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6]。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3]刘容子.如何认识新形势下的海洋经济?[n].中国海洋报,2005-1-7; 

[4]管华诗,王曙光.海洋管理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第9篇

摘要:随着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河北省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487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三大港口(四大港区),具有发展盐业、港口贸易、水产养殖、海洋石油、海洋化工、海洋运输、海洋旅游等产业的天然条件,但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河北海洋经济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制约因素,对全省经济的带动力较弱。运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河北发展海洋经济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提出可行有效的措施发展河北海洋经济,加快河北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步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掀起开发海洋的热潮,开发方式逐渐多样化,以传统的“渔盐之利,舟楫之变”扩展到海洋养殖、矿产勘探和开采、滨海旅游、海洋能开发、海底管线铺设和围海造地等方式;海域开发利用的深广度日益提高,使用面积越来越大。目前我国海洋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十五”期间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1%,根据我国首次按新统计口径的海洋生产总值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20958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达10.01%,同比增长13.97%,全国涉海就业人员2960.3万人,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14:42:44,各主要海洋产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特别是海洋船舶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均超过17%,沿海港口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世界排名前二十位的国际港口中,我国已占一半的席位。

一 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海洋经济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区域经济,开发利用海洋已经成为获取新资源、扩大生存空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发挥区位优势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发展海洋经济,走海洋经济强省之路,对于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是一个沿海大省,从长远来看,海洋经济的发展对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资源的优化配置均具有重要影响。

1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不同的海洋产业门类不仅在国内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我国远洋船队与海洋船舶制造总规模、港口发展水平与吞吐能力、海洋渔业和盐业产量、滨海旅游业收人等均已经位于世界前列,遍及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海洋经济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2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沿海港口,建设海洋产业基地,发展临港临海产业集群,延伸生产链和价值链,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利用富有特色的海洋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带,促进了旅游市场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3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实施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向海洋拓展城市空间,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海洋食品。积极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能有效缓解我国能源和淡水资源不足的矛盾。随着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加,这些优势越来越明显。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 河北省发展海洋经济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IIeS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分析的简称,是一种通过对研究对象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威胁等因素进行客观而准确的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找出事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潜力,从而为其提供发展思路和依据的战略分析方法。用SWOT分析河北省海洋经济,有助于更好地探索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途径。

1 优势

(1)河北省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487公里,海岸带总面积11379.88平方公里,其中沿岸陆地面积3756.38平方公里,潮间带面积1167.9平方公里,浅海面积64556.6平方公里,后两项合计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1.7%,全省有海岛72个,海岛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具有发展盐业、港口贸易、水产养殖、海洋石油、海洋化工、海洋运输、海洋旅游等产业的天然条件。河北沿海依托陆域的土地面积436767.5公顷,滩涂面积116790公顷,这为临港经济区的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矿产资源有国内最大的迁安铁矿、国内最大的长芦盐场、开滦煤矿、华北油田及沿海大陆架丰富的油气资源,为发展钢铁、石化、盐化等临港产业提供了条件,也为港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资源;滨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如避暑胜地北戴河、名胜古迹山海关、孟姜女庙、秦始皇行宫遗址,自然风景秀丽的联峰山公园,观海胜地鸽子窝,优质沙滩黄金海岸等具有特色的人文旅游景点,这都为发展滨海旅游创造了条件。

(2)河北省港群体系发达,有大型港址四处,中小型港址七处,其中秦皇岛港已成为群落式、多功能、现代化的大港,2006年货物吞吐量突破两亿吨,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世界最大的煤炭输出港;唐山港拥有两大港区,京唐港区是北京和唐山合作建设的以运送煤炭、建材、海盐、矿石等为主的发展中大港口,曹妃甸港区拥有渤海湾唯一的天然深水良港资源,岛前700米处水深即达-25米以上,建设25万吨级泊位不需要开挖港池及航道,目前投资总额已经突破百亿元,两个25万吨级矿石码头相继开通原油和煤码头相继建设,运行当年就可实现吞吐量1000万吨;沧州黄骅港是跨世纪神华工程龙头港,实现铁路和港口的对接,现代煤码头和杂货码头相继投入使用,两三年间使吞吐量逼近亿吨。从2002年到2005年底,河北累计完成港口建设投资190亿元,港口泊位总数达到80个,年吞吐量达到3.05亿吨。2006年港口建设投资总额达到创纪录的64.8亿元,由秦皇岛港、唐山港(京唐港区和曹妃甸港区)、黄骅港构成的大型港口集群资源与区位条件相结合,为形成我国北方功能齐全的港口群奠定了基础。

(3)唐山曹妃甸新区整合了曹妃甸工业区、乐亭、滦南、唐海、丰南、海港、南堡、汉沽、芦台等九个行政单位,其中曹妃甸工业区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和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根据国家的总体战略发展布局,将建成环渤海地区的国际性能源和原材料集疏主枢纽港,中国北方地区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国家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其作为河北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按照规划将建设“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能”,到2010年投资规模累计可达1500亿元,具备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能够带动京津冀地区钢铁、石化、电力、重型装备制造等产业向沿海聚集,促进区域经济在

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联合协作,优化重组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同时其能有效保障能源供应,规划建设矿石、原油、LNG、煤炭四大码头,这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能源和原材料瓶颈制约,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资源战略保障,而且能够促进各区域间战略物资的供需平衡,提供经济发展的保障;与唐山曹妃甸新区相对应,作为全省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沧州渤海新区整合了黄骅市、海兴县、黄骅港开发区、临港开发区、南大港管理区和临港化工园区六个县级行政区域,统一管理,避免了行政管理上的不顺畅,并为沿海区域的发展注入体制上的活力,按照l临海区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将着力建设化工产业群、重工业产业群、先进制造业产业群、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群等四大产业群,培育化工、现代物流、电力能源、机械制造等产业,带动原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进行存量资产的结构性调整,更好的承接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和辐射。

(4)河北具有独特的“两环”区位优势,“内环京津”不仅为借助京津的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的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有利于主动承接京津两地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外环渤海”为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也有助于充分利用渤海的各种海洋资源。河北沿海位于渤海湾西部,与华北、东北及西北广阔的经济腹地相联,是“三北”地区进入太平洋,通向世界最便捷的出海口,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参与东北亚经济圈竞争与合作的最佳平台。

2 劣势

(1)河北省海洋产业总体上说基础比较薄弱。2002年海洋产业总产值127.3亿元,不足广东省的1/13,山东省的1/8,居全国沿海省份倒数第二位。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产业比例不协调,第一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不足,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比例高,科技含量低,特征不明显,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不强,与此同时,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缺乏明显功能分区,产业整体效益比较差。

(2)河北省的水资源比较贫乏,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我省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省份,人均地表水资源量262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量152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10%和8%,水资源成为制约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沿海地区的渔业资源退化、海岸侵蚀、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突出,赤潮灾害时有发生,向海洋排污趋增,空气质量下降,这些都是制约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3)河北省海洋科研水平较低,全省只有一个海洋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30多人,而山东省拥有国家级和省市级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个,专业技术人员一万多名,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拥有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处海洋科学观测站台,20多艘海洋科学考察船,涉海大型科学数据库11个,种质资源库5个,另外还承担了500多项国家“863'’和自然科学基金海洋项目,科技在山东海洋经济中的贡献率达50%以上,可见差距之大。同时海洋科技人才短缺,这些都对发展高新技术海洋产业和提升海洋产业结构构成制约因素。

3 机遇

(1)我省置身经济全球化、东北亚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大浪潮,面临着承接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都为发展大进大出的海洋临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背景。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的相继实施,为我省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国内背景和广阔发展空间。

(2)我省置身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发展大趋势,“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稳步推进,北京、天津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尤其是以首钢搬迁曹妃甸为代表的北京一些重化工业外迁,为河北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辐射,发展海洋重化工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条件。

(3)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确立了“计划用十五年时间把河北建设成为基本实现工业化、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居于全国先进水平的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战略目标,6800万河北人民正在逐步摆脱内陆意识和封闭心态,确立起沿海开放的意识和心态,沿海开放的眼界和思维,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4 竞争

(1)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经济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现有人口130多万,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1960.49亿元,人均1.73万美元。其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是连接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一个东部地点,定位于建设成为先进的制造业和研发基地,建成中国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重点发展石油和海洋化工等,已经形成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石油和海洋化工、优质钢材、生物技术医药等主导产业。

(2)辽宁以沿黄海、渤海的五个重点发展区域和一条贯通全省海岸线的滨海公路建设为核心,实施对外开放的新战略,依靠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港口海洋资源形成了海洋渔业、海洋交通、海洋油气、海洋造船、海洋盐化工业、海洋旅游六大支柱产业,海洋产业总产值每年以17%左右的速度增长,辽宁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最具潜力和发展空间的一个重要领域。

(3)早在1991年,山东就率先提出“开发半壁江山,建设海上山东”的跨世纪战略,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海上交通便利,是通向日韩、东南亚及世界各大洲的重要门户,是欧亚大陆桥头堡之一,半岛经济与日韩、俄远东地区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开展国际合作条件得天独厚、港址和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研水平较高。

三 河北省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

通过以上SWOT分析可知,河北发展海洋经济应该是内部优势大于劣势,外部机会大于威胁,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规避威胁,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步伐。

1制定科学的发展海洋经济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上,要结合主导产业的培育和选择,形成以石化、钢铁、建材、旅游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产业组织政策上,要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培育产业集群,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产业布局政策上,要总体规划,协调沿海地区产业发展重点,建立产业梯度转移的机制,以形成优势互补,特色分工的产业格局;产业技术政策上,要鼓励产学研联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

2统筹协调我省的三大港口(四大港区)

应对河北沿海的各个港口建设统筹规划,加强各港口协作,突出主导功能,秦皇岛港应以发展煤炭专用码头为主,适当发展石油矿石码头和杂货码头;唐山港在加强京唐港区矿石码头建设的同时,加快曹妃甸港区建设的步伐;黄骅港在运煤专用码头的基础上,加快散货等码头建设,从而使四大港区形成大中小泊位合理分工、有机结合的港群体系,同时要加快集疏运通道建设,完善四大港区之间、

各港区与国道、省道、机场、铁路及信息网络建设,发挥港群的最佳整体效益。另外还要考虑相邻港口的影响,将其融入环渤海港口体系中的准确定位,实现与其他港口,特别是天津港、青岛港、大连港的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3河北两大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共同构建“大滨海新区”

河北省的唐山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和作为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核心区域的天津滨海新区在地域上相邻,各有优势,互补性很强,我省应统筹规划两大新区,积极展开与天津滨海新区的优势互补合作,协同发展,共同构建“大滨海新区”,形成唐山曹妃甸新区钢铁,天津滨海新区石化、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沧州渤海新区煤炭能源的大格局。

4利用“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充分发挥独特的“两环”区位优势

河北与京津间有着内在经济联系和产业互补性,这客观上要求河北在制定本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时充分考虑京津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充分利用京津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部分产业的机会,主动参与京津的产业转移,积极吸收具有比较优势并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产业。

5结合全省产业布局调整战略。促进海洋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港口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采取边建设边使用,边回收资金边投入扩建的方针,积极引入港口各类大宗货物中转项目,增加吞吐量,提高设备设施利用率。

(2)海洋运输业要根据各港口的主要运输功能和运力,超前发展运力运途各异的内外线综合航运网络,发展以保税功能为主的仓储业,坚持矿石、原油等大宗货物仓储与高附加值货物,集装箱货物仓储并举的原则,提高仓储量,增加仓储效益。改善手段和方式,扩大、理货及联运等业务量。同时建立同港口配套的综合运输体系,搞好内陆运输服务,加强港口到内陆的公路铁路建设,增强集疏能力。

(3)大进大出的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迁移,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另外要在资金、税收、水电价格、土地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吸引大宗货物中转项目、初加工和深加工后续项目,为港口运输业提供稳定货源。

(4)港口贸易业要争取外省出口货源,大力引入国际转口贸易,争取建立保税区,同时积极发展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6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进行海洋科技攻关,提高海洋产业科技含量,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海洋科技开发企业同省内外科教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突出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重点建设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和海洋工程技术中心,培育一大批海洋科技企业并使之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与此同时,加快发展海洋教育事业,提高全省海洋科技的总体素质水平。

7积极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在搞好海洋循环经济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尽快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设立海洋循环经济。依靠临海区位优势,以海洋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依托循环经济技术,形成海陆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在搞好海洋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上,制定发展战略目标,设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核算体系,同时建立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体系,监督评价体系,及时经济技术、管理政策方面的信息,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大力保护海洋环境,这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和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孙群力.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7,(4)

[2] 李文荣.河北省临港产业发展策略探讨[J].港口经济,2007,(3)

[3] 代晓松.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辽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J].港口经济,2007,(3)

[4] 编辑部.强化海洋意识发展海洋经济[J].港口经济,2007,(4)

第10篇

关键词:蓝色经济区;威海;战略

古人有一句话讲的好:处非常之时,干非常之事,需非常之人。何谓非常之时?我有这样几点理解:第一,金融危机下的整体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第二,山东省及其所辖区域第一次在政策上上升为国家战略;第三,中国经济的发展仍在探索。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是为发展而发展,发展不能只是“打造海洋经济强省”之类的口号,必须有其具体的、可实现的目的。历史不会等待你准备好了在前进,我们必须在历史即将被创造的时候做好充足的准备。而这种准备最重要的和首要的便是战略机遇的发现与准备。

2009年4月,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此战略目标一确立,全省上下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立即展开积极行动。2011年1月6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上下的热潮滚滚。就全省来说,国务院的批复让山东看到了自身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的希望。就半岛各市来看,他们希望在即将制定的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政策和定位优势。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已经表明,政策对一个地区发展的助推力是怎样的巨大。

其实,与其说蓝色经济区是一个发展战略,倒不如说是一个政策博弈。山东早已经处在国家战略层次的区域政策夹击中:南有长三角,西北有京津塘和环渤海,北有东北振兴计划,西有中部崛起战略。基础和区位都很好的山东却处在了一个政策的真空地带。在区域发展的优惠政策上,山东在和中央博弈,那么蓝色经济区范围内的各个城市也在进行着博弈,和省里的博弈,相互间的博弈。每个地级市下的县级行政单位也在进行着有利政策的争取,多年的改革开放经验让我们的政府官员具备了很强的政策嗅觉。

一、发展蓝色经济优势

威海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威海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威海的战略位置显得尤其重要。在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坚持科技兴海、结构调整、海陆联动和环境保护四项原则,构建山东半岛海洋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的宏伟目标。其中,威海被作为重要区域纳入总体规划。

威海市《打造蓝色经济区实施意见》提出,威海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为: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重点城市;海产品生产加工、船舶修造、新能源和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的领军城市;与韩国经贸合作的“桥头堡”和东北亚海上客运中心;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区。

《意见》中的威海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的战略定位不可谓不强劲,也充分体现了威海的产业优势,但这个战略定位仍然缺乏大视野。战略是为现实服务的,就当前而言,战略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最适合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争取到政策等资源,并为发展提供长期的方向和动力。我们的战略定位最重要的是最适合,而不是最夺目。

毫无疑问,青岛在蓝色经济区的战略中必将出于龙头地位,不出意外的话,紧随其后的应该是烟台。那么,其他的城市,在这个政策的博弈中,会的得到怎样的定位或支持,很大程度上要看各自的本领了。相比于青岛、烟台二市,威海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处于下风,尤其是威海的地理位置还处于青岛、烟台的包夹之中。在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中,如果威海没有清晰细致的特色定位和策略,而只是简单的用传统的海洋优势产业提升与海洋环境保护描绘威海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蓝图,甚至不加以详细论证的就贸然提出诸多“领军城市”、“中心”之类的战略口号,只能是战略迷失的表现。

威海的战略机遇在哪里?威海东、南、北三面环海,但威海的战略机遇在西面。在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大战略中,山东的内陆城市需要分一杯羹。在青岛和烟台的夹缝中,威海必须将手伸向西部,握住内陆同等级的兄弟城市,将威海作为他们走向海洋的大门,在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中取得共赢。威海目前的战略定位很难让我们在将其和青岛、烟台对比的时候找到明显的优势,甚至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劣势。威海的战略必须定位在“向外看海洋,向内看陆地”的基础上,建设与内陆城市进行蓝色产业合作的基地,用合作争取支持和发展。

威海还没有走出“诸侯经济”的大门,但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开启一扇新的门。我们在海产品加工、区域客运、新能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仍无法与青岛和烟台相比,并且短时间内也难以赶上。那我们应怎样定位?第一,在不具备明显优势的大产业类型上,不做口号上的竞争者,而做合作者和承接者,将威海放到整个蓝色经济区的综合发展中,通过良性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服务争取自身利益,坚决避免诸侯经济和重复建设。第二,将自身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打造生态人居示范区和产业示范区的过程中要有新思路,突出自身的差异化,通过差异化而不是数量来增强自身吸引力。第三,除经济之外,务必注意海洋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威海本来最具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但却显著落后,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追赶。

二、威海实施蓝色经济战略建议

(一)建立海带养殖基地

威海市除了以船舶修造为主的第二产业以外,以现代海洋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及以港口物流、滨海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均已形成规模。威海市的海洋渔业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目前渔业经济主要指标占全省总量的30% 左右,约占全国二十分之一,连续多年位居地级市首位。目前威海市拥有全球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全国最大的水产加工基地,全省最大的海参、鲍鱼、牡蛎等海珍品养殖基地。威海市紧紧抓住国家优化调整海洋捕捞结构,拓展远洋渔业,目前拥有全省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

(二)发展滨海旅游

截至目前,“通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集约开发山 、海 、岛、湾、滩、礁、湖、林资源,威海市已经形成了千里海岸生态休闲养生度假旅游长廊。”韩明秀说,包括刘公岛风景区、成山头旅游区、石岛旅游区等在内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已具雏形。

(三)打造对韩经贸的桥头堡

威海市未来的规划是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与韩国经贸合作的前沿城市和东北亚海上客运中心。据介绍,威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与韩国最早实现海上通航。目前威海已成为韩国人在中国投资、经商、居住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三、结语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基础和战略中,威海看似是领先的,但实际上是略显落后的。我们虽然落后,但机会仍在。两侧的青岛和烟台看似像一扇大门将威海关住,但这其实是一扇机会之门,看似关闭,其实是虚掩的。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给了威海一把开门的钥匙,这把钥匙是正是威海的机遇所在。我们要学会用钥匙开门,而不是用自己不算强壮的身体去撞门。可以预见,一场由山东半岛酝酿升腾的蓝色经济浪潮将可能改写未来中国经济的版图。而在这浪潮中,威海必须成为一名优秀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慎丽华, 康伟. 构建山东半岛蓝色旅游经济区的思考[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04) :36-39

[2]马桂华. 半岛地区发展蓝色经济产业的对策建议[J]. 理论学习 , 2010,(04) :21-23

[3]林强, 刘康. 优势产业领跑经济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理论思考[J]. 人民论坛(中旬刊) , 2010,(03) :80-81

第11篇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作为海洋大国坚定不移地确定了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以专章篇幅推出了关于海洋开发的战略安排,并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开发战略部署,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依据循环经济原则,发展海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一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1]。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基础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2]。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3]。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4]。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第12篇

信息化背景和数字海洋建设

信息革命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加速发展于70年代,全面展开于90年代。在今天,信息科学成为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技领域,数字化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力。当海洋的科学审视加载了信息化的滤镜,海洋在人们的视野中就必然会呈现数字化的场景。

换句话说,海洋以数字化的风姿步上信息时代的T型台,并进入我们的取景框。“数字海洋”是由海量、多分辨率、多时相、多类型海洋立体监测监视数据及其分析算法和模型构建而成的总体海洋系统。“数字海洋”是海洋科技的战略性把量,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一努力必然强化客体主体化的进程和质量,迄今为止的一切关于海洋的生疏感和神秘感终将被消除,使我们置身海洋“有如回到老家之感”,使我们的海洋话题如数家珍。

全球化背景和法制海洋建设

全球化是我们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全球化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必然。全球化使海洋在新世纪的地位凸显出来,成为比陆地更为重要的战略思考对象。全球化背景下的海洋会呈现什么样的意识流和思想冲动呢?在地球村里,村民发现原来我们的家园是水乡,海洋其实是我们的田园、道路和街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海洋,如同村庄不能没有田园、道路和街市。

全球化背景下的海洋是法制海洋,亟需健全“游戏规则”和权威的裁判,从而使人们的海洋活动正当而有序。不然的话,海洋世纪会成为诉讼世纪甚至战争世纪。无论就国际还是国内而言,海洋法制建设都是必需和紧迫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从1970年12月17日开始酝酿,到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经历了24年的漫长岁月。它的诞生,是世界海洋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新的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确立,表明人类向往和平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市场化背景和经济海洋建设

市场化不仅是我们期望的一个目标,而且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市场化背景下的海洋因其经济价值而成为炙手可热的区域,海洋经济开发是具有国际性的热门话题。

当今时代,陆地空间及其资源已严重制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浩瀚无垠的海洋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强烈吸引人们的目光。中国是海洋大国,珍惜“蓝色国土”,开发利用海洋,是发展中国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中国要强化“经济海洋”和“海洋中国”的理念,对中国周边的海洋动向有高度的政治警觉和经济敏感,加速制定应对的战略。

近几年,中国特别是沿海地区对海洋经济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已开始向海洋延伸,形成了海陆一体的经济发展架构,“蓝色产业带”的轮廓已经清晰可见。不少科学家预测海洋技术在21世纪可能有重大突破、发展,包括海水淡化技术、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和海洋能利用技术、生物生态技术、养殖和病害控制技术、海洋医药生物技术以及海底金属资源开发技术等,凡此种种,都将大大改变人类社会的能源和原料供应格局。

生态化背景和生态海洋建设

从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森《沉寂的春天》,到罗马俱乐部报告《增长的极限》,再到莱斯特·R·布朗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表明生态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把发展纳入生态化轨道,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生态化思维拷问科技进步与应用的双重结果,反思人类行为的生态效应;关注生态效益,关心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共荣。这不仅给遭受污染重创的陆地带来新的生机,而且也规约着人们的海洋开发行为。

海洋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海洋与陆地有很大的关联性和渗透性。目前,陆源污染是海洋污染的重要方面,加上航运污染、盲目开发、过度捕捞,已对海洋生态造成严重破坏。保护海洋环境,建设生态海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200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海洋存亡,匹夫有责”定为第33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旨在号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行动者,促进污染防治与重视海洋环境保护,为人类留下清洁的海洋。

人文化背景和文化海洋建设

卢梭、池田大作等思想家面对西方社会一方面是巨大的物质成就和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精神的空虚和道德的堕落,曾尖锐地指出:如果丰富的物质伴随着人性的丧失,如果人的世界充满着财物,而唯独人的心灵、人的德性、人的情操失落了,那么这不是人类的幸福,而是人类的悲哀和没落。我们必须立即改变优先发展经济的想法,站在经济从属文化、教育的立场上始终不懈地为建立富有人性的文化社会而倾注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