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编程开发培训

计算机编程开发培训

时间:2023-12-22 10:17: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编程开发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编程开发培训

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专业细分、教学大纲、教材选编、教学方法、实训保证、教师素质、班级管理、技能标准8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设计思想,并给出了软件工程师设计实例。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体现在教学方法上的初级层次,其二是体现在教学体系上的高级层次,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与创新。笔者以软件工程师职业教育为例,从8个方面阐述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设计思想。

一、专业细分

目前,多数高职继承了传统的知识型学科体系教育模式,将计算机科学划分为软件、网络、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专业涉及面广,知识体系庞大,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面广,可选职业较多。但高职生起点低,加之教学设计体系不合理,学生很难在3年内掌握职业技能。计算机应用领域职业划分越来越细,分工协作、团队开发模式给高职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即把什么都会而什么都不精的“软件通才”培养模式,改为不要什么都会但必须有一技之长的特色培养模式。高职应以职业划分专业,即根据劳动力市场职业分工细化计算机专业,软件专业可细分为需求分析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分析师等职业方向;网络专业可细分为网络维护工程师、综合布线工程师、电子商务工程师等职业方向;应用专业可细分为硬件维护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等职业方向。针对不同职业方向突出其职业技能培养,以专取胜、以能取胜,而不是以宽取胜,使学生毕业时具备这一职业所需的技能和职业素质,能直接上岗,达到成功就业的目的。

二、教学大纲

新的高职教学计划应从职业能力要求人手,确定相应的知识体系和课程内容。知识体系在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下,大力简化学科体系中不必要的知识,以创造性、实用性职业技能为主,课程突出专业的针对性,注重应用职业能力和核心技术能力的培养。

以软件工程师为例,高职应以培养软件蓝领为目标,即以专业技术熟练的软件生产、编程、维护为具体目标。软件蓝领从事的是中小型应用软件、大型应用软件子系统而非系统软件的开发,因此对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算法语言等课程应大力简化,以介绍为主,而对开发工具及软件工程等实用课程加大教学时数。

以上述思想为指导,软件工程师新的知识教学体系构建如下:开设基础英语、软件工程师基础,SQL server数据库、oracle数据库、VB. net程序设计、VC++程序设计、delphi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专业英语、职业素质共12门课程,其中VB为基础,VC++、delphi , java三门编程开发工具,要求学生精通一门,掌握一门,选修第三门。

职业素质教育对个人职业生涯影响极大,也是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调查数据显示,职业生涯中各项影响因素的构成比例为;专业技能占25 %,创新能力占25 %,职业素质占50070。因此,有必要将职业素质教育纳人新教学体系中并贯穿整个高职教学过程中。职业素质教育应包括法律意识,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以做好本职工作为己任的职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内容。

三、教材选编

教材选编应以实际开发案例为主,模拟真实职业环境下的应用。例如,delphi程序设计这门课,可以选择《delphi案例入门》作为教材,通过案例的学习掌握delphi开发工具的应用及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将其中的某些案例扩编为真正的商品软件,使学生既学到必需的知识,又具备开发程序的实际工作经验。教材选编应在内容上与职业应用有机结合;教材建设应包括主教材、多媒体演示文稿、实验指导等相关内容,形成立体化教材建设模式。

四、教学方法

高职教学应以案例教学(即任务驱动式教学)为主,辅以互动教学、讨论教学等方法,融知识于案例中,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构建新的相关知识。在案例教学中,既传授学生必需的知识,又向学生渗透实际工作经验。

案例教学过程可以分解为案例演示、分析讲解、总结提高3个步骤。如在de场hi案例教学中,以简单人事管理系统开发为例,先演示案例效果,再分析讲解,融人delphi开发工具及编程知识,以软件工程为指导,讲解案例实际开发过程,最后总结提高,指导学生改进案例,编写出商品软件。

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应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学习、开发中遇到困难时,应指导学生学会查找资源网站,获取帮助,从而指导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

五、实训保证

计算机教学的成功需要有实训保证。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分模仿学习、自主学习提高、实践锻炼、团队开发4个阶段,在硬件环境许可的情况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训:一是构建先进的多媒体网络课堂,配置必需的系统教学软件,人手一机,边讲边练,这是模仿学习阶段;二是在管理上实行部分计算机房全天开放,以保证学生每学期都有充足的上机时间,提高动手能力,这是自主学习提高阶段;三是创建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提前为企业编制和修改软件、建设和维护企业网站等,使学生就业前在企业真实环境中接受锻炼,这是实践锻炼阶段;四是以团队开发为项目,覆盖软件工程的全过程,用以培养学生大型软件中团队开发的协作精神。

六、教师素质

原有教学以知识讲授为主,涉及实际应用很少,教师多是从书本学来知识再传授给学生。在新的教学设计中,以实际应用、职业技能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要求多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并采取必要措施,创造条件,鼓励现有教师向“双师型”方向转变。

七、班级管理

为了使学生真正适应职业环境,设计将原来的班级管理模式在大二或大三时改变为模拟公司型管理模式,即以班级为单位或自由组合,实行公司化管理。

第2篇

关键词:十二五 计算机类专业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十二五”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站在时代前沿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如何率先注入新内容、谱写新篇章,成为广大计算机学科教师与研究者共同思索的问题。

一、专业现状

计算机类专业集集教学、科研、实训于一身,在全国各高职院校中广泛设立。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例,计算机专业常设方向有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硬件、动漫与游戏开发等。毕业生主要面向各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编程开发、安装调试、信息化应用、管理或服务和网络多媒体应用等岗位就业。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科研和管理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为社会培育最急需的人才。然而,由于学校教学相对于社会生产的滞后性,该类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计算机类专业本应立足于社会最前端,但受教学本位思想的阻碍,企业和学校未共同担负起人才培养任务。虽然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得到了重视,但离从实践需要出发进行教学还较远。

2.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并未取得理想的实质性成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困难重重,缺乏专职的企业管理人员指导,缺乏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管理经验和发展基础。

3.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问题。师资队伍普遍动手能力不强,具有企业经历的专业教师缺乏,能兼任教学和学生实操指导的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不大;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比重不够;兼职教师未真正起到传递一线信息的作用;课程建设也有待加强,急需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打造精品课程,提升教学质量。

三、发展方向

上述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从长远计,必须审时度势,运用前瞻眼光,攻克难题,找准发展方向,才能壮大。

首先,应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要紧随就业市场,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设置新的专业方向。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企业对网络宣传推广的需求迅速增长,许多高职院校计算机系新增了“网站建设与运营”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掌握网站前端设计、后台开发,网站策划、优化与推广以及后期运营的应用型人才,其毕业生已成为我国信息化进程的生力军。

新形势下,也有许多院校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下新增了“动漫设计与制作”方向,主要培养能熟练运用软件完成漫画、三维动画短片、电视栏目包装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这一方向的毕业生填补了当今影视、广告行业的人才空白,能广泛从事动漫影视项目策划与后期制作多多方面工作。

其次,落实“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应积极探索适合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走出去”与对口企业深度融合,推广“工学交替”“订单培养”“2+1”“2.5+0.5”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得到认可。另一方面,将企业一线的工程师、程序员“请进来”作指导,直接向学生传递行业最新理念和技术。

当今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虚拟企业”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虚拟企业”在院系统一管理下由学生自主经营,承接校外网站建设、软件设计、广告设计等项目,从中操练知识技能并获取一定酬金。由于具备实操经验和作品成果,虚拟企业的很多成员在毕业时都更受青睐,能率先找到满意职位。从业并成为业务骨干后,他们饮水思源,常应邀回母校为师弟师妹们进行反哺性培训,收效良好。这为院系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逐步实现“校中厂”,甚至跟对口单位合建“厂中校”铺建了绿色通道。

再者,应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以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为重点,鼓励教师参与项目开发与生产性实训,吸收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并与企业合作培养教师,提高具有“双师型”教师的比重,造就出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技能精湛、教学能力强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课程建设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材、升级教学软件,打造精品课程,建设满足社会需求的核心专业和示范性专业。课程标准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注重与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相衔接。要特别重视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将获得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纳入课程标准。此外,教学科研应与课程建设齐头并进,围绕教学和生产需要而展开。

综言之,在大浪淘沙的21世纪,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要脱颖而出,需认真钻研十二五时期新形势,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等文件的指导下,合理规划,锐意创新。只有全面实施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融合,才能在风起云涌的新时期稳踞一席之地,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3]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第3篇

Abstract: Training practice work of PLC program designer certification on undergraduates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recent years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focusing 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raining method, training content and practice link, etc.

关键词: PLC;程序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

Key words: PLC;program designer;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305-02

————————————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型工程装备检测与控制重点建设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编号JSKLEDC201204);青岛农业大学实验技术研究项目(SYKT12-01,SYKT10-15)。

作者简介:张还(1974-),男,山东济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气控制与PLC。

0 引言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作为一种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特殊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它集3C(Computer,Control,Communication)技术于一体,被誉为现代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PLC应用技术已经成为工科专业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和紧迫任务。我校为普通高等院校,笔者所在的机电工程学院设置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两个电气类专业开设有《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理论课、实验课(理论课外单独开课)和课程设计等课程,目的是通过这门实用技术类专业课程系统、深入和多层次地学习与实践,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人才。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积累了许多的教学经验。但客观地讲,在教学过程中和对外考察部分院校时也发现,我们学院培养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的较扎实、程序开发设计能力较强,但实践动手能力、工程实际项目设计开发水平与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生相比似乎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少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从事的是电气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的维护保养和设计工作,回母校时也反映了他们在系统和设备调试维护及设计开发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和欠缺。(PLC)控制系统设计师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第七批新职业,是指从事可编程序控制器选型、编程,并对应用系统进行设计、集成和运行管理的人员。这种有效的职业资格认证或职业技能教育作为全日制学历教育一种有益的补充和扩展,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将来的专业技术工作。自2008年开始我院连续对电气类专业学生进行了PLC程序设计师的认证培训工作。

1 培训工作遵循的原则和努力方向

1.1 以能力为本位实现培训手段的多样化和培训内容的改革 我们学校普通电气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自动控制系统及电气工程系统的系统设计、研制开发、试验分析、系统运行、系统维护改进等方面技术工作及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工作的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培训中应当切实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设备调试维护能力的培养,不能让他们浮在上面,拿过来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应当让他们既拥有软实力又拥有硬实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培训中,应当注重“软件与硬件的结合,知识与能力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不能只是单纯地讲授PLC的指令系统和编程方法等,而是要同时注重PLC的实际应用和PLC控制系统的各部件的集成和整体构建;不能只是注重学生的编程开发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培训,而是要同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系统和设备的调试维护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能只是注重学生在课内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而是同时要在课外发挥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己去探索创新型的课题和研究性项目。因此,学院应当开设部分开放性实验室供学生课外的钻研和训练。

1.2 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的方法与途径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设备(仪器)维修保养以及对设备故障处理的方法、能力上。设备调试维护能力和设备故障诊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源自于设备维护者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日常经验的丰富与积累。因此,需要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技术资料水平和能力。一方面需要用人单位和学校加大对设备维护者和学生的培训和锻炼,另一方面也需要他们自我知识及技能的提高和不断补充新鲜的养分。我们知道,有些设备发生了故障或出现了报警,单凭设备维护者平时在课堂上、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找到设备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有时候方法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找到该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和技术资料,翻到常见故障现象、原因和故障排除那一章节,对症下药一般都会比较顺利的解决。对于那些一果多因的故障,我们只要采用排除法或者按照设备发生故障可能性概率的大小一个一个地去试,一般也都会顺利地排除故障或解除报警的。

1.3 双语教学的开展和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 从笔者曾在工厂一线多年从事数控机床电气的售后技术服务工作和在进入高校后不少毕业学生反馈回的信息来看,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设备维护者在调试维护设备时,很多最新的、比较先进的设备或系统(尤其是进口设备或系统)其说明书和技术资料都是英文原版的,因此,在培训及教学中应该适当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英文原版技术资料(如图纸、使用说明书和编程手册等)的能力。

2 培训工作中的尝试与实践

在PLC程序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尝试与实践:

2.1 培训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当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平时进行实训时,经常会在程序编程、下载时和设备联线统一调试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发生各种类型的故障。此时教师、培训指导者应尽量减少在解决问题、排除故障过程中的参与,更不能替学生去解决问题和排除故障,应当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是给出他们足够多的提示和启发,让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并尝试着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

2.2 部分授课内容尝试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 在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双语培训教学在内容上应当适合(如选择电气控制中的继电器部分),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应该适当,力求通过双语教学把本课程、本专业最常用的英语专业术语、常见的专业技术词汇传授给大家;

2.3 利用好教学实习、实践环节,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的课程学习和实验实习与社会实践环节是相辅相成的,应当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PLC程序设计师认证培训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也是对上述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一个有力的补充和扩展。课程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实习环节,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理论课、实验课一个必不可少、有益的深入和拓展。课程设计实际上包含了不少难度较大的、综合性很强的PLC实训项目。如果利用好PLC课程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编程开发能力、硬件调试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另外,教师和学生应当努力地走出校门去,利用课程实习环节、毕业实习环节,多和外面的企事业厂矿单位、科研院所接触,了解它们的发展动向和技术需求,同时也了解它们最新的设备和技术发展状况;

2.4 充分发挥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作用 应当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和课外专题小组,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教研或科研课题。通过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基本的科技技能训练,使学生积累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做到进一步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院设有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这就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训练平台。今后应当思考怎样更加充分地利用好这个平台,从而为PLC程序设计师认证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

3 结语

我院自2008年开展PLC程序设计师的认证培训工作以来,共有近百名学生获得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的《PLC程序设计师职业培训证书》。近年的实践证明,通过这项专业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水平,为他们今后的择业、就业,更好地走向社会和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剑,徐立辉,刘美菊,等.建筑类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建设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0,3(5~6):45-46.

第4篇

关键词 电梯 监控 嵌入式 Linux

中图分类号:TP27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年来,以嵌入式处理器为核心的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飞速发展和普及, 对电梯控制系统的主控制器在功能、实时性、可靠性和软件编程的灵活性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主要讲述如何利用嵌入式技术构建一个智能电梯的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是远程控制电梯和电梯视频监控。

1系统的原理结构

本设计采用三星的S3C6410芯片作为电梯嵌入式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通过USB摄像头采集视频图像,实时了解电梯的运行情况,模拟电梯和微处理器可以实现通信,可以实时控制电梯的运行,采集到的视频信号和电梯的底层数据可以通过Internet传输到远端的监控PC上,远端的PC也可以对电梯实现远程操控等。系统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2硬件平台设计

图2 电梯服务器硬件平台框图本设计是以采用 S3C6410为一款带MMU的ARM微处理器,可在上面运行标准的Linux操作系统,以减少软件开发时间。S3C6410集成了256M DDR RAM,SLC NAND Flash(1GB)或MLC NAND Flash(2GB)存储器,使其有足够的空间存储程序和数据。DM9000网卡和RJ45接口为接入Internet做好硬件准备,USB接口主要用于USB摄像头。嵌入式电梯服务器硬件设计框图如图2所示。

3软件的实现

在软件设计上采用linux操作系统作为软件开发平台,linux操作系统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实时多任务内核,它主要实现任务管理、定时器管理、存储器管理、任务间通信与同步、中断管理等功能。电梯嵌入式智能控制器中使用linux操作系统可以将应用程序分解成多任务,简化了应用系统软件的设计,使得电梯嵌入式智能控制器的实时性得到保证,而且良好的多任务设计,有助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以下主要介绍本控制器的主要模块和核心部分。

3.1 模拟电梯模块

模拟电梯模块主要是根据拟定的电梯数据结构,用小键盘模拟电梯的内部操作,采用同方向优先的电梯算法使电梯正常运行,运行的过程就是电梯数据的变化,然后将实时变化的电梯数据存入电梯数据缓冲区,等待监控中心的连接请求,该缓冲区是一个拟定的电梯数据结构体。

3.1.1 电梯数据结构体

typedef struct elevator

{

int m_flag; //电梯运行的标志:1―运行 2―停止

int up_down; //电梯运行方向:上―1 下―0

int cur_floor; //电梯当前所在的楼层

int des_floor[MAX]; // 电梯目标层数组

/*des_floor[0]记录目标层的个数,des_floor[1-9]:值为代表有人要去该层即相应楼层为目标层,为0则表示没有人去该层*/

}elevator;

该结构体实时记录电梯当前的状态和相关信息,它是电梯运行控制的数据核心。监控中心就是通过获取该结构体信息来达到远程监控电梯的。

3.2 键盘模拟电梯操作的处理过程

利用ARM6410开发板上的小键盘来模拟电梯及操作过程流程说明:首先打开键盘设备/dev/mcu/kbd,如果返回键盘设备句柄就可以进行初始化电梯数据,然后进入循环检测状态,检测是否有数字键按下。有键按下则判断该键是否符合已定输入标准,判断标准为:必须输入1-9的数字键,而且输入的数字不可以是当前所在的楼层,同时还是非目标层,然后将输入的数据更新到电梯数据结构体中,即增加了一个目标楼层,若当前电梯没有运行而此时需要运行,则创建一个线程来运行电梯。

3.3 电梯的运行控制

电梯的运行过程是线程实现的,这是本模块的核心。

流程说明: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处于运行状态,运行结束后处于停止状态,上述线程也就结束,所以在线程一开始判断电梯是否已经处于运行状态,若是,说明某个线程正在进行电梯的运行过程,则不能再有另一个运行线程,于是结束。否则,根据目标楼层数不断循环来到达每一个目标层,当目标楼层数为0时,电梯停止,线程结束。

运行过程中,根据同方向优先算法,先达到运行方向上的目标楼层,当运行方向上没有目标层或已经达到顶端或低端时,才改变电梯运行方向。若运行方向上有目标层时,则一直运行直到达到某个目标楼层,这是通过判断达到的每一层是否是目标层来确定的。只有当达到某个目标层或电梯改变运行方向时,才重新根据目标楼层数来判断是否还有目标层。

流程中的“到达标志”用于标识是否到达一个目标层,当确定某个方向上还有目标层时,在到达一个目标层前(即使有键按下,目标层只可能增多,不会减少),它一直为0,此时不用执行多余的判断是否有目标层的操作,直到到达一个目标层时,将该标志置为1,表示到达了一个楼层,这时才重新判断是否还有目标层。

4 结束语

本文是在ARM微处理器上设计电梯嵌入式智能控制器,采用模块化和嵌入式编程的思想设计,主要包括系统的总体设计、嵌入式硬件搭建、虚拟机工作环境的搭建,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根文件系统的构建、应用软件的编写和移植。采用成熟的ARM技术,具有高性能、高集成度、低功耗、低成本、低开发难度等优点,以及采用linux操作系统是开发源码的操作系统,软件资源丰富,同时具有内核功能强大,高校,稳定,支持ARM等优点。因此大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将其应用在电梯的控制领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邢航,陈安.嵌入式系统在智能电梯中的应用.工业控制计算机,2006:19-5.

[2] 刘利.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电梯核心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张晓林.嵌入式系统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

[4] 华清远见嵌入式培训中心.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开发标准教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第5篇

一、问卷调查情况

(一)问卷调查样本情况 2013年4月,为了深入了解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状况,笔者制作了40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深度问卷调查表和40份调查统计数据表,向四川省40所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了现场调查,共收回40份,因民办高校2所未设内审部门,有效调查表38份,有效统计数据表38份,问卷有效率95%。此次调查高校涵盖“985”2所,“211”高校4所,省属高校30 所,市属高校4所、民办高校2所。从此次调查高校类型来看基本涵盖目前我国高校所有类型,调查样本代表性较好。

(二)问卷调查基本内容 此次调查分为深度访问调查表和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表。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表主要用于调查高校内审人员专业化基本概况,共分为: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和专业背景3个大类32个属性进行统计,其中对人员专业背景中计算机背景划分为5个属性进行分类统计。而深度访问调查表共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高校内审机构设置情况;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现状及举措;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主要问题;制约推进审计队伍信息化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加强高校审计队伍信息化建设的方向、重点和主要途径。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内审人员信息化能力建设情况分析

(1)计算机专业背景人才匮乏,制约信息化建设进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内部审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实现契机,信息化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高校内部业务活动以及审计环境产生较大改变,要充分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参与其中。但从此次调查统计情况来看,统计总人数307人,其中审计、财务专业人员占比63.6%,金融、财经经济类专业占比9.3%,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类专业占比14%,计算机专业占比仅为5.6%,统计数据详如表1。在目前以财务、审计专业为主的人才结构下,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缺乏,更新速度太慢,跟不上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减缓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急需优化。

(2)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较高,但专业化应用层次不够。收回的38份调查统计数据表分析显示,被调查单位共有审计人员307人,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97%,其中无职称25人,初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156人,高级职称92人,通过职称计算考试人数比例为92%,由此可见目前高校内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较高,所有人员能够应用计算机开展日常辅助办公,具体统计数据如表2。

此外,在此次调查过程中,笔者就目前高校内审人员计算计专业应用能力也进行了初步考察。调查显示,计算机办公自动水平较高,与目前高校教师学历及职称情况相符,而掌握计算机编程开发人员仅15人,掌握数据库专业人员为14人,数据分析挖掘人员比例为不到1%,由次可见目前高校内审人员计算机专业应用程度较低,具体统计结果如表3。

(二)信息化系统建设情况分析 信息系统是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基础,是开展信息化审计的必要手段或工具。根据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我省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呈现两大特征。一方面,高校内审部门已经充分认识信息系统对内部审计业务效率及质量的重要性,信息系统是高校内审部门由传统手工审计迈向信息化审计必经之路。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进程缓慢,此次调查38所高校,仅有2所已经开始利用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或内部审计软件进行辅助审计,所占比例极少。究其原因,虽然高校近年来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较大,尤其硬件设施的投入占整体投入的绝大部分,而软件及信息系统投入少,信息系统及软件系统的作用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目前,审计软件信息系统虽然很多,但真正适合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信息系统却较少,高校内审部门没有充分利用高校计算机专业优势来进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

(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假如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是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基础,那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情况代表其信息化水平。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高校内审部门海量审计分析使用情况,笔者针对此项专门设计一个综合自评题目,1、代表缺乏信息资源利用知识,信息提取完全手工方式,2、代表对信息资源利用已经有初步知识,但审计操作仍然为手工方式,3、代表能够利用数据库,进行审计信息存储处理,4、代表能够熟悉使用数据库,进行辅助审计, 5、代表能够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使用审计信息。调查结果显示目前95%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面对海量审计信息仍处在前3个阶段,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具体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

三、高校审计信息化能力提升举措

(一)转变高校内审职能,提升高校内审地位,促进信息化建设 提升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是提升审计监督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信息化建设不是朝夕之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现有高校内审部门是不现实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需积极主动争取各方的重视。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审计工作的意义、内部审计的理念,增强学校高层及各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认识,明确内部审计根本目的是为学校增加价值、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服务。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内审部门地位不高,人员配置有限,甚至在很多高校内审部门并没有作为独立单一个体存在,而依附财务部门或者与纪律监督部门合署办公。其作用未得到充分认识,地位也不高。究其原因,隋晓宁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内审对象主要是财务资料,审计侧重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随着高校审计环境的改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内审职能也应从传统的‘查错防弊’逐步向提供‘管理服务’的方向拓展。由传统的事后审计向事后、事中与事前审计相结合转变。实行内审和外审的相结合,可以使内审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事前、事中管理流程的分析和评价上,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审计监控方面”。只有改变目前高校内审职能现状,其在高校中地位才能够真正体现,高校内部审计地位不提高,其信息化能力建设也不会得到有效实施。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核心内审人员建设 胡雅萍认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使我们各级审计机关直面审计手段落后和审计监督能力弱化的严峻挑战,在如此紧迫的形势下高校审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核心是审计人员信息化”。近年来在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大潮中,高校对计算机硬件设施,办公软件,以及网络基础设备投入了大量资金,高校内审计部门硬件条件与网络环境以及其它办公软件系统也随着高校整体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改变,但内部审计人才信息化能力发展停滞不前,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的核心问题。正如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内审人员虽然计算机知识普及有所提高,但专业化程度、深度不高,基本停留在日常办公状况,数据挖掘分析、软件开发、信息资源整合能力较差。其次,熟悉和使用专用审计软件的人员匮乏,目前审计软件价格昂贵,高校在采用审计软件方面所投入资金不多,大部分高校甚至未采用专用审计软件,因此熟悉审计软件机会不多。再次精通审计和软件编程、开发、具备分析能力的复合人才缺乏,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才配置上也基本上以财务专业和审计专业为主,计算机等方面信息化人才难以进入高校审计队伍。(1)科学配置高校内审人员,从源头上提升信息化水平。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必须树立以内审人员为核心的思想,加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内审人员专业背景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计算机专业人才所占比例太低,既精通审计业务,又具有较高计算机水平人才更为匮乏。信息化审计环境背景下需要制定信息化总体战略,在海量财务数据环境中,获取审计所需数据,完成数据挖掘、分析、检验、整理、转换,这都需要具备必要的数据库知识、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能力以及熟练掌握软、硬件知识。因此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以及服务水平,必须科学配置内审人员,从内审人员公开录用上,从源头来解决问题。此外,可以从高校内部人员岗位竞争机制出发选拔信息化人才,充实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力量。(2)充分利用高校学科优势,加大内审人员信息化培训力度。高校作为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机构,也是人类知识传承和创新基地,国民信息化素质提高也主要由高校组织实施的,在信息化科学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目前国内高校大多开设有信息化为基础的计算机专业,并且具有较高水平教师、学者和专家,他们都是站在信息化科技的前沿,相对企业、政府机构或其它事业单位有信息化人才储备优势、技术优势和学科优势。而此次调查结果却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效益不高,人员整体信息化水平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现实要求,这与高校整体信息化水平产生了“悖论”。因此,高校内审部门必须充分利用高校信息化优势,加强内审人员信息化培训。具体来讲,一方面,高校内审部门可以定期召开信息化专题研讨会,利用所在高校专家和知名学者根据内审部门开展工作的需求,针对性的拟定具体培训方案和课程结构来进行内审人员的集中培训。另一方面,建立及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沟通渠道。问题既是人们学习工作中不可避免障碍,同时又是提升能力、通向成功的阶梯。问题分析、解决是最好的学习培训方式。高校内审人员在实践中所遇到难题,可以通过这种有效途径迅速提高其信息化能力,同时又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高校内审人员信息化培训既可以通过专家集中培训,又可以及时排解问题来开展。

(三)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 目前,高校内审效率与质量受到多方质疑,除了传统人员编制制约因素之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深,尤其是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尚处在初级阶段,现有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或软件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制约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的一个基本因素。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传播与普及,各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行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也非常广泛,审计领域也出现了很多专门的审计软件或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也在提高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起到一定作用,而这些审计系统却存在显著行业应用特征,不同行业之间审计信息系统替代性、通用性差。高校内部审计主要职责是对高校学生经费使用、科研经费、教学实验馆楼设备、基建工程、日常行政教学等开支进行审计,其审计特征具有典型行业以及学校个性特征,现有审计软件或审计系统基本不能满足这种审计特征需要。因此,为了提高高校内审审计效率以及质量,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解决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这一基本驱动因素,建设符合高校教育行政管理特征或者单一高校个体审计需要的信息系统成为高校内审部门着力解决的问题。而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其一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业务外包。信息系统业务外包是一种常见开发模式,通常具有外包服务的供应商对不断变化的技术有更好的了解;能进行最准确的成本预测;能够提供更高标准和质量的服务等优点。同时一般情况下外包开发成本较高、后期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在核心数据外泄等风险。此种方式是一种质量相对较高、技术优势、短期见效快的模式。其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自行开发。此种方式目前是高校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其主要优势是成本低,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信息化技术力量,但也存在开发周期过长、缺乏大型开发经验的弊端。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诸多限制因素选择适合的开发模式。

(四)重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内部审计人才信息化、信息化硬件投入以及审计信息系统开发是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基础,而内部审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能否成功关键要素,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高校信息化建设浪潮下,硬件投入以及审计信息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根据此次调查显示现有硬件设施与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尚未真正发挥效力,其根本原因在于面对海量审计信息,高校内审人员虽投入巨大精力,做了很多工作,但并未从海量数据信息得到有用信息,尤其是面对大量非结构化审计信息,传统因果分析作用收效较低。突出表现在于大量审计信息资源被闲置,或者审计信息资源利用有限,高校内审人员尚未认识到审计信息资源的稀缺性。开发与利用高校内部审计信息资源系统笔者认为首先是建立海量审计信息数据库,将审计项目信息学、已经审结历史信息、学校相关业务信息以及其它行业的信息存储到审计数据库中,同时可以通过高校合作,将各高校审计信息连接起来充实高校内部审计信息数据库。其次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可以利用各种分析工具在海量审计数据中发现审计业务、数据间关系,而这种数据关系又可以帮助高校内审人员寻找数据间潜在的关联关系,发现数据中被忽略的方面。

第6篇

肇庆学院软件学院从06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开始,与深圳某信息技术公司共同创建了软酷卓越实验室,在校内对学生进行实训,为期10天。2010年下半年与加拿大某IT培训集团、广州某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07级、08级学生的项目实训活动。根据2006、2007、2008级学生的实训情况,本学院对公司实训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本院学生在实训后学习目的更明确,团队意识、就业能力、职业素质方面显著增强,视野更开阔,收获很大。但实训过程还暴露出学生存在以下问题:开发过程时间进度控制不当;前期团队成员交流不够;前期总体设计考虑不周,后期增加或修改数据结构;开发过程不重视文档工作,靠头脑记、口头约定,后期需要返工;团队精神缺乏,意见不统一,不会相互妥协;高估自身编程开发能力,测试时发现问题才不停修改;有些团队存在个人英雄主义,主要由一个人工作,其他成员在等结果。实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工程能力[3]。而在实训前几年的学习中,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机会较少。锻炼机会主要是理论课的实验,然而这种验证性的实验大多数是与市场需求和行业的发展有极大差距的。由于学院与主导实训的企业相互间沟通不足也导致一些问题,说明双方合作还有进一步改进之处,实训效果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结合前面所提到的学生自身所存在的问题,都迫切需要软件学院制订可行的的实训方案加以解决。

2实训方案

2.1实训方案体系结构

根据本校作为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特点以及在总结以往实训实习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任务驱动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本文提出本院的实训方案,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2实训方案内容

从实训的体系结构可看到,整个实训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

(1)第1阶段是软件开发理论指导。为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开发流程和相关软件工程标准,在实训前期先进行理论指导。首先是复习《软件工程》方面的教材,理解软件工程的原理、可行性报告和软件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实现和测试、软件维护、面向对象技术与UML、软件开发环境、软件重用等过程和定义。同时还学习先进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了解国际通用的软件工程标准。其次强调软件开发过程不同于课程作业或实验,要遵守相关规范,不能一拿到题目就开始编码,需要先设计好数据结构和相应算法,并编写相关文档,才能开始编码和调试。还要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如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和面向过程开发方法;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型,如增量模型、迭代模型、瀑布模型、螺旋模型、敏捷开发模型等;还要强调开发过程需要进行有效的软件开发过程控制,项目进度要得当,人力分配要合理,进行版本控制、项目质量管理等。最后强调测试,使用黑盒、白盒测试,运用Junit测试工具,自动生成测试文档,在小组内部进行内部测试和交叉测试,总结编程错误,提高编码质量。项目结束时,还要让每个学员发言,总结自身的得与失,感受自身的成长、成熟,责任心的提高,经验的积累。

(2)第2阶段是实训方案的核心,分为两个小阶段。首先在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知识强化,然后正式进行项目实训。知识强化作为项目启动前的一个必备阶段,主要采取案例式教学,以讲授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内容包括语言基础、企业应用框架、专题技术讨论等形式,进行理论实践,目的是弥补学生在校学习的不足,实现向实训项目的平衡过渡。此小阶段最后进行综合强化实践,结合基础知识、先进开发技术、项目管理等组织实训内容,同时辅以企业职业素养的相关培训,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知识、项目管理、先进开发技术和最新技术,提升知识拓展能力和协助沟通能力,为后续的项目开发和继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项目实训是整个实训活动的核心。整个方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一些前沿的、紧贴市场的行业热点项目供学生选择。这些项目使学生在掌握常规软件开发技能的同时,也能接触到物联网、云计算、移动应用开发、信息安全、3D等前沿IT热点。项目既包括.NET、J2EE开发平台通用编程技术的基础功能模块,也包括技术难度稍高,业务逻辑较复杂的附加功能模块,供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进行选择,使参加实训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感兴趣的内容、感兴趣的技术。整个实训又分为校内实践项目和校外实践项目。校内实践项目主要用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以往的体验进行开发的微小型项目,包括IT达人、基于Red5的视频课件点播系统、基于Silverlight的剑侠游戏、基于GoogleMap的拼车网系统、酷我相册、在线答疑系统、使用Mushup构建个性商品服务等。校外实践项目选择重点突出软件工程知识综合应用,项目企业级开发流程,行业成熟框架,行业项目。同时将项目详细分解,保证每个学生的工作量尽量饱满,突出实战。其内容包括Docstore系统、旅游垂直搜索引擎、聚票网、在线英语学习、汽车代驾管理系统等。整个实训实践过程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完全按照企业开发管理的各项制度进行组织管理,包括采用分布式网络远程协作模式,形成企业开发氛围,并提供质量保证,使工程实训能按照软件项目管理流程和规范进行运作。在管理制度上,严格执行考勤管理、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入退训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3)第3阶段是企业实习。第2阶段的实训项目虽然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程能力有了极大提升,但这些项目仍是“虚拟”的,与现实项目仍有差距,仍不能做到与企业的生产实际无缝连接,还不能百分百地感受到在企业的工作压力。因此在实训后安排学生到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软件开发企业中去实习,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流程,强化所学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与开发技术,综合运用在校所学知识以及通过实训掌握的技能进行实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终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与踏入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3方案实施保证

肇庆学院历来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是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综合大学。2010年下发的《肇庆学院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为本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另外,为保证软件学院的快速发展,肇庆学院把软件学院纳入学校的建设规划,占地113亩的中巴软件园在投入使用后,在2012年3月把软件学院的办公场所和实验室整体搬迁至软件园。这为实训基础的建设提供了用房保证。学院领导对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高度重视,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鼓励教师从事教学改革,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证。

4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1 建设人事管理系统的背景

随着高校办学逐渐的规模化、扩大化,人事资源管理的信息采集与运用变得越来越复杂,手工操作的方式越来越难以管理。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人事管理系统,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各个部门都拥有独立的人事基础信息库,从而造成人事信息的重复建设。各部门的统计口径、信息来源、使用目的不尽相同,导致采集的信息不够精确,存在一定偏差甚至错误。市场上销售的人事管理系统软件很多,但通常是针对某个具体单位设计开发的,功能简单的无法满足学校的需求,功能复杂的系统庞大且费用昂贵。同时,人事管理有其特殊性,不同的单位可能有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所以,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研发,才能开发出适合学校使用的人事管理系统。

2 人事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目前,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发展并不理想。有些学校,还没有运用计算机网络平台来对人事信息进行系统的科学化管理,停留在手工操作的阶段;有些学校起步较早,人事管理系统已经使用很多年,但随着规模扩大、需求增加,已不能适应现在工作的要求;有些学校有较大的人事管理系统,但缺少适合高校特征的功能和模块,无法满足高校多元化的数据处理需求。

3 建设人事管理系统的思路

3.1 主要研究内容

(1)通过对用户进行调研,了解人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工作流程,根据学校自身人事管理的特点和发展方向,进行人事管理流程的需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事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2)进行人事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比如系统由机构编制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人员录用管理、人事调配管理、考勤考核管理、工资福利管理、进修培训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岗位聘任管理等部分构成。每个模块的功能都要满足人事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需求。(3)研究如何依据调研的业务流程情况,设计出合理的、好的系统功能模块,为整个系统的设计工作打好基础,保证系统开发的质量。(4)研究如何进行数据库结构的设计,在保证需求的基础上,尽量避免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保证数据的唯一性、正确性和稳定性,提供一个高效、稳定、方便操作的系统。(5)采用Java语言,基于J2EE体系构建,使用Oracle数据库,进行编程开发基于B/S操作模式的人事管理系统。(6)程序编写过程中进行程序的调试,系统开发完成后,使用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的方法进行系统测试。

3.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1)功能模块的设计:在开发过程中功能模块设计关乎整个系统建设成败,如何根据日常业务流程情况设计出合理的功能模块,将文字语言描述的流程转化成程序语言描述的流程。(2)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整个系统建设的核心,如何进行数据库设计,既满足工作需求,又避免数据冗余导致数据库庞杂,更新异常,力求数据库的稳定性和高效性。(3)系统的测试设计:系统包含多个功能模块,每个模块的测试都包含若干流程,如何进行测试设计,以高效地完成测试,检查系统性能是否满足预期要求。

3.3 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

通过对组织结构、功能体系结构、人事管理业务流程和用户等的调查与分析,基于UML统一建模语言建立开发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技术对系统进行开发。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1)分析人事管理业务流程,建立开发模型,分析如何在J2EE体系下进行架构。(2)用户界面和脚本开发工具软件采用基于面向对象的JAVA或JSP等语言进行开发。(3)开发环境主机系统采用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硬件配置为:CPU为Intel Core2 Duo processor E7500(2.93GHz, 1066 Mhz FSB, 3MB L2 Cache),内存为2G DDR3,硬盘为320G SATA。

3.4 预期目标

通过建设人事管理系统提高人事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与教学、科研等部门信息共享,避免人事信息的重复建设。

4 建设人事管理系统的意义

人事管理系统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办事程序,且能够实现人事信息共享,逐步实现人事信息科学的系统化管理。当前,高校人事管理的重点正从基础性工作向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等方面转移。该系统有助于充分利用学校人事基础信息,提高人才管理与服务水平,主动服务领导决策。人事管理系统是信息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校园建设有助于高校管理的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促进高校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杰.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发展概述.中国科技信息.2010,(6):163-164.

[2]鲍蓉.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发展.2010,(2):100-101.

[3]夏希,高冀颖.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建设探讨.文教资料.2010,(33):167-169.

第8篇

关键词:控制系统 LED点阵屏控制卡 单片机

中图分类号: 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3-0000-00

Abstract:LED Lattice screen control card was researched according to use STM32. PC software via serial port communication to transmit data to the STM32 under control card machine.And It was driven by control card of LED dot matrix display advertising.It was easy to control and is reliable to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design method is effective.

Key words: control system; LED Lattice screen control card;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1 引言

LED点阵广告屏作为一款高性价比显示屏在户内外广告被广泛运用,用于显示各种集汉字、字符和图片信息于一体的商业广告以及城市装饰;于是目前市场上有各种款式,各种价格的点阵广告屏控制器,并且有相当部分也做得很专业,然其使用方便程度不高,且建立在系统基础上开发,编程开发相对复杂,使用起来需要专门的学习说明书或培训,所以要真正用起来,需用专业的人员,这对使用的销售人员来说是一个考验,因此,做一个图形化的、傻瓜式操作的、廉价的、易于推广的点阵屏的控制系统尤其重要。

2 控制卡系统整体概述

如图1所示,LED点阵屏控制卡由STM32处理器及Flash存储电路、与PC上位机串口通信电路和LED点阵屏驱动电路组成。独自采用VC编写PC上位机通信软件,其软件包括字模提取,动静态显示效果模拟,时钟校准功能与串口数据传输功能。STM32处理器从串口RS232接收到数据后将数据存储至外部Flash芯片中,再调入处理器片内RAM中运行,通过驱动电路驱动LED点阵屏显示。

3 控制卡硬件设计

硬件设计核心部分主要分成两部分:Flash数据存储部分,负责存储接收PC上位机数据,防止由于断电数据流消失;串口通信部分,负责下位机处理器与PC机的正常通信与数据流传输。

3.1 Flash数据存储部分

外部Flash存储器选用W25X16芯片,通过SPI与STM32处理器通信;W25X16容量为16Mbit(2MB),足够用来存储PC上位机数据,因为上位机数据主要由驱动控制指令数据与字模数据组成,数据主体部分为字模。且本文介绍STM32F103RB内部RAM为20K,其中部分要用来放置处理器片内程序的动态变量数据,同一时刻用来调用外部Flash的大小大致为10K;而10K则能驱动40个08接口LED点阵屏的静态字模显示。

图2为Flash控制引脚图片,这里利用STM32的SPI主机模式;SPI通信只占用4根线:SPI2_NSS从设备片选信号,由主设备控制;SPI2_MISO主设备数据输入,从设备数据输出;SPI2_MOSI 主设备数据输出,从设备数据输入;SPI2_SCK时钟信号,由主设备控制。

从串口接收到数据后每次256Byte开始从W25X16零作为起始地址顺序写入,即可看成每帖写入数据为256Byte,每次中断进入写完256Byte后从串口输出0xFF作为接收并写入Flash成功标志信号,上位机接收到标志信号后依次发下一帖数据,并依次存储写入,直至发送完成[4]。

3.2 串口通信部分

串口通信电路较为简单,如图3所示,只是通过MAX232芯片电平转换即可完成串口通信;该部分主要体现在串口中断程序上:一方面要实现在上位机数据流传输并写入至外部Flash中;另一方面实现处理器时钟校准信号,于是在上位机做时钟信号校正处理时,在此数据后面加上标志位,如回车标识符号(0x0D和0x0A) [4]。

3.3 控制卡硬件核心代码

本下位机LED点阵屏程序显示代码的核心二字为“步骤”。我们知道08接口是用于十六分之一扫的点阵屏,该接口是一行一行推送数据的,因此比其他接口扫描点阵屏更为简单。我们就以一块08接口点阵屏为例,该点阵屏是32*64,因此同时扫描第一和第十七行,我们需要扫描16次,所以称之为十六分之一扫。

我们重点分析特效部分。我们将特效部分分为显示部分和动画部分,显示部分即点阵屏扫描显示亮点形成图像,而动画部分是将图像变成一帧帧的动画。

我们来讲一个分区函数,全部特效都是围绕着该函数进行的。这里分几个步骤,初始化变量,调用特效函数,判断时间,重新更新时钟。首先初始化变量就不用说了,这是必备的。调用特效函数就是这部分的核心,而n_screen_module在这里是用来判断点阵屏的接口,因为不同的扫描方式,全局变量传递给特效函数行列位置也不一样。判断时间也是很重要的,每个特效都会有不同的时间,其中时间分为每帧动画时间,字模显示时间,特效切换时间等。

4 PC上位机软件

PC上位机软件采用MFC构架,如图4所示,简约易用,与下位控制板卡配套使用。且有多种显示效果,增加灵活性和多样性,兼容多种字库,兼容不同规格组合LED屏幕,简单图形化人机交换界面,面对非专业用户群体能轻松掌握使用,减低使用门槛,且操作步骤方便。

以下是部分代码:

OnPaint()函数主要用来实现静态效果的显示,当屏幕显示变化时,都会调用此函数。但只用这个函数有个缺点,就是切换屏幕后就会再次调用这个函数。(不断更新)这时,不能很好实现动态效果的播放。因此,需要用到另外一个绘图函数,OnDraw()函数[3-5]。

4.1 视图分割技术

上位机软件采用视图分割技术,实现对话框与视图界面数据的同步交换,从而使操作更方便,且显示效果更加美观。采用分割技术,数据不能正常交换;在此,则应当有一个交通中枢,将其各部分相联系在一起,而主类就有此功能。然其不足之处是数据的交换通过“全局变量”来实现而造成数据量庞大、容易混淆的缺点。为了达到操作与显示的同步,还用到关联、自定义消息函数等技术。

自定义消息函数的作用比较明显的,能够在某种意义上达到自动更新的作用,实现非人手操作的更新,显得更加智能化。

4.2 双缓冲技术

上位机的动态效果显示采用双缓冲技术。最初由于界面的不断更换,促使屏幕闪烁。

最后变换的数据整理到一起,大大减少变化的范围。在实现动静态效果时,需要将窗口显示函数断开,使OnPaint与OnDraw;函数分别实现静动态效果的显示。在实现动态效果时,由于屏幕大小,字体大小等的不断变化,在此分配了一个特殊的绘图区域(裁剪区域cliooing region),使显示能容只能在该区域内显示。

4.3取模转换

上位机能够调用多种类型字库,且字模没有以图片的形式获取,而采用动态获取输入的字模的方法,即能减少字模的数据量。由于字库的种类繁多,在某些字库的调用上需要特殊处理。例如对24*24字体字获取上作适当的调整!其他规格的大小,例如16*16,32*32等,无论字符还是字体的最小单位都是字节数,而24*24就不一样,它的字符(例如‘0’等)只是12位,对此采用平移方式处理。

4.4 时钟校准

上位机时钟与计算器时钟的时间同步,改变计算器上的时间,上位机时钟的时间也随之变化,还可以通过校准来改变下位机的时间。

4.5 串口传输数据转换

上位机采用的多个ActiveX控件进行数据传输。它的一个好处是,采用这种控件就不需要再自行开发这种控件了。这种控件有个特点,只能在对话框上使用,因此,在视图类上就造成了一定的使用限制。

5结语

实验证明:以STM32为处理器,通过上位机软件,能有效地完成系统各种接口任务,使系统具有体积小,功耗小,高性价比等特点,并且不出现闪烁抖动现象。但在输入字符的数量和支持的驱动点阵数量还受到一定限制,但可以满足低端广告市场。

参考文献

[1]王浩然,秦会斌.LED点阵显示单元的设计与驱动控制[J].电子器件,2010,33(5):550- 552.

[2]汪清明.LED点阵显示牌的设计与动态显示控制[J].微计算机信息,2001,17(8):64-67.

[3]孙鑫,余安萍.VC++深入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刘军.例说STM32[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73-75,97-105,558-238.

[5]郑莉,董渊,何江舟.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STM32F系列ARM Cortex-M3核微控制器开发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79-114.

[7]芮晓飞,朱维涛.LED屏幕点阵字符显示系统应用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4,25(4):453-456.

[8]陈至坤,侯国强,马晓峰.LED图文显示屏系统的研制[J].微计算机信息,2003,19(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