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2 11:21: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的自然现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观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观察学习的方法很多,如:图片观察法、自然现象观察法、动画演示观察法、实物观察法、课外实地观察法等等。观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体作用如下:第一,图片观察法是指学生从地图、景物图中所体现出来的地理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因此得出规律,再有效地结合课本,能够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养成善于识图、析图、读图、用图的学习习惯。第二,在教材中有很多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能通过课堂实验来演示、被感受,诸如:月相的变化。而自然现象观察法是指可以组织学生连续一个月对月相这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生活中自然规律,再有效地理论结合实际,将难点突破。第三,针对天文地理知识可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即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动画,例如演示地球公转,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变化,并总结规律,可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第四,在进行实物观察法方面,可以从实验室里借用石膏、磁铁矿、金刚石等一些常见的矿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矿物标本的颜色、光泽等一些特征,帮助学生掌握了识别矿物的方法,以此扩大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第五,课外实地观察是指学生可以脱离课堂,由老师组织到校外(博物馆、工厂、农村、展览会等)的实地观察,鼓励学生观察褶皱构造的形态、地貌,关注地理的现况及发展动态,观察梯田,使学生了解到梯田的耕作不仅有利于农业的生产,而且有利于水土保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观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
观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不仅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攻破地理知识的难点,而且还提高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技能,观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为使观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有效实施,保证良好的观察效果,先根据教学的目的确定观察的对象,主体鲜明且要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时间,避免错过观察的最佳时机。在观察前,学生要先掌握观察对象相关的知识,为学生在观察时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知识的多少影响着观察的效果。另外,根据观察的内容确定观察的地点和路线,注意避免危险性的地方,避免路线的重复。第二,组织观察活动应由学校领导、代课老师集体安排,班级多的话可交替进行,由地理老师在观察地点指导。如果是一个班级,可由班主任或者地理老师随班级组织活动。在组织课外活动时,老师应动员全体学生注意纪律和注意安全问题,最好不要单独活动,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代表来负责各组的安全、纪律问题。由此来看,还需要团队的协作。如果是野外观察活动,老师应该事先做好预察,准备所需要的工具和物品,到了观察现场为使学生有意注意,老师要立即切入正题,并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记录。第三,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观察阶段是关键。观察中,涉及到最主要方面,老师要善于提问,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观察中多思考、对比和分析,做好观察记录,以加深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另外,观察学习阶段要注重客观性、全面性、历史性,观察的事物离开了客观性,其观察结果必然是错误的,因此,老师应多引导学生观察点的地理事实,提醒学生某种地理现象发生的时间、时间的变化周期、地理要素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等等,使学生做好必要的记录,以便日后整理。第四,在组织的观察学习活动结束后,指导老师应提醒学生将材料、实物标本进行整理、分类,对整理观察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并能够清晰说明地理事物现象的概念。
3总结
总而言之,观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上不再枯燥,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攻破难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作者:彭威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文昌高级中学
1、地理可选的专业:气象类专业、旅游业、地质勘探类、城市规划类、水利水电类、酒店管理类、地图测绘类(卫星遥感、GIS专业)、地理教育类、资源管理类。
2、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来源:文章屋网 )
1、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
2、从基础知识抓起,掌握原理、法则、规律后,分析事物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更易于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
3、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进一步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4、学习时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将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
5、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来源:文章屋网 )
地图构成的要素有三个,包括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整饰要素。是地图的基本内容,也叫做地图要素。
1、数学要素,指构成地图的数学基础。例如地图投影,比例尺,控制点,坐标网,高程系,地图分幅等。这些内容是决定地图图幅范围,位置,以及控制其它内容的基础。它保证地图的精确性,作为在图上量取点位,高程,长度,面积的可靠依据,在大范围内保证多幅图的拼接使用。
2、地理要素,是指地图上表示的具有地理位置,分布特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又可分为自然要素,如水文,地貌,土质,植被和社会经济要素,如居民地,交通线,行政境界等。
3、整饰要素,主要指便于读图和用图的某些内容。例如图名,图号,图例和地图资料说明,及图内各种文字,数字注记。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凉山 综合自然旅游地 乡村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一、凉山综合自然旅游地乡村旅游资源盘点
在旅游学中,综合自然旅游地包含山丘型旅游地、谷地型旅游地、沙砾石地型旅游地、滩地型旅游地、奇异自然现象、自然标志地、垂直自然地带共7类自然景观。这7类自然景观在凉山具有丰富的资源内涵。
(一)山丘、山原地貌旅游资源丰富。
凉山州国土面积6.0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原、山地、丘陵面积共约5.85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96.79%。大小凉山地貌皆以山为骨架,四面高山,八方屏障,区域内万山丛集,百岭争雄,构成凉山封闭的山丘型大尺度地貌单元。众多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单体景观构成无数名山,演化出无数象形山石,与万山丛中的彝、汉、藏、回、苗、蒙、傈僳、布依等各民族村寨构成山丘型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区段。众多的高山和极高山是重要的山丘型乡村旅游单体景观。如:著名的贡嘎雪山在凉山境内海拔超过5000m的山峰就有9座,这些高山保存着原始自然风光,雪峰高峻壮阔,冰川气势磅礴,与大大小小的高山湖泊演绎着无数令人神往的神话传说。凉山山原占全州总面积的20%。主要分布在西部木里县和东部甘洛、越西、昭觉、美姑、雷波、金阳等8县,与丘状高原地貌交相依存,其海拔高度一般在3500m―4500m之间。东部的大凉山地区,高海拔的地表上山势舒缓,河谷两岸有一个接一个的坝子,如昭觉坝、布拖坝、越西坝、冶勒坝、新市坝、普格坝等。凉山丘陵仅占全州总面积的5.01%,却仍有3026.64km2。全州17个县市的乡村都有可供游憩的中低山景区,尤以会理、会东、普格、德昌、西昌、冕宁等最多。
(二)凉山谷地沙滩型乡村旅游地异彩纷呈。
凉山地貌有宽谷亦有狭谷。宽谷地带代表景观如:美丽富饶的安宁河谷、越西河中山宽谷、金沙江干热河谷等。沙砾石地型旅游地、滩地型乡村旅游地代表性景观如:泸沽湖情人滩、建于河口、江心沙滩村庄等。
(三)吸引力强的奇异自然现象与自然标志地。
奇异自然现象表性景观如:小相岭间隙响岩泉、灵山寺“水洗金殿”、贡嘎山圣水、复兴响石音幽、墨池笔峰一尘不染、卓玛湖水似牛奶、“古树衔碑“载入宝典、天皇庙皂角树阴阳分明。
(四)山水相间的凉山有诸多地点是州界、县界、省界的自然标志地。
代表性景观如:恰朗多吉是凉山最高峰;黄茅埂是大、小凉山分界;位于凉山东北部的阿米特洛,是美姑、峨边、甘洛三县交界处;螺髻山高峰摆摆顶海拔4182m,是西昌、普格、德昌三县的交界处;冕宁县最北端则尔山山顶海拔5299m,是冕宁、九龙、石棉三县分界点;盐源县巫木乡界坪村是川滇两省的交界之处;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河谷是全州最低点,海拔仅有325m。以恰朗多杰峰共为标志,凉山地貌相对高差达5633m;金沙江是凉山与云南省天然分界,大渡河是是凉山与雅安市的天然分界线。
(五)世界上垂直自然带最丰富的景区。
凉山地处横断山脉东北缘,是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间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起伏,地貌崎岖。峰峦重叠,河谷幽深,壁垂千仞,气势雄伟,相对高差非常显著。境内气候、植被、土壤不仅随海拔递变而变化,也随纬度变化呈现出由南到北大尺度垂直自然带景观。垂直自然带的多样性植被和气候影响下,动物种类也呈多样性生殖繁衍。如螺髻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2965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6075公顷,森林复盖率70%,有原始森林413. 3km2,其地貌、气候、野生动物、植物都呈典型的垂直带分布。
二、 凉山乡村综合自然旅游地资源禀赋分析
1、凉山乡村是一座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宝库。凉山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赋存着《旅游资源分类表》中“AA综合自然旅游地”亚类所列的7种基本类型齐全,代表性单体景观丰富多样。各族村落分布于万山丛中,处处皆有山景可游,村村民风民俗各异,物产丰富,旅游产品多种多样,最易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美的旅游要求。
2、景观奇特度高,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功能。奇山奇石奇树奇水都有相当高的不可复制性和一定的垄断性。
3、景观的科技文化内涵丰富,是自然知识的重要载体,科普宣教和激励游客探索自然之旅的资源底本。
4、自然景观存身于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的各族乡村,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诸多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资源与自然景观配套组合良好,相得益彰。
5、各地乡村物产丰富,特色产品众多,能为游客提供较好的特色餐饮、旅游购物、民俗娱乐等服务。
6、各地乡村旅游开发难易有别。综合自然旅游地分布地域广泛,各地乡村可进入性、旅游业基础、人才、资金等方面差异较大。
三、市场定位与开发思路
将本类乡村旅游市场定位于面向大众游客的综合开发。在职职工、学校师生是小长假及寒暑假游客主体,冬夏两季是成、德、绵、渝、宜宾、攀枝花等地中老年客人是西昌过冬避寒湿、夏日避暑的游客主体。调查各乡村特色景观和现有开发条件,根据地理、气候、交通、资金、人才、物产多方面因素,选定本村本寨乡村旅游主题,分别开发观览乡村风光、康体游乐、科普宣教、采集、民族文化展演、特色餐饮、购物等乡村旅游项目。
四、根据资源特色分类设计打造本类乡村旅游产品
(一)山丘间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设计。
在凉山各县乡村,村村有山,山山皆美,村村宜游。从宏观角度看,凉山的高山中山低山,大山小山,构成一个大尺度山丘型地貌旅游目的地。分布于山地的各族乡村,都是山丘型乡村旅游资源的载体,乡村旅游重要目的地,尤其中低山乡村最具开发前景。山间岭谷中各族村庄,积淀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且因为交通不便,受外界影响较小,各民族文化传承多于变异,保留着各自传统与特色,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中低山乡村不像平原那样已被人类充分开发利用,而保留着诸多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奇观;也不像高山和极高山那样高峻崎岖,有较好的可进入性,特别适宜开展乡村旅游活动。
组织山村的各族人民,发掘民族文化,利用各自特产,创造为游客提供行、游、住、食、购、娱优质服务的山村旅游产品。如傍山乡村背靠青山,腰环绿水。可让游客观山景,品山貌,喝山水,逛山脚;坐落在山坡、山谷的乡村,可提供登山坡,攀山岩,吸山气,观山花、摘山果、采山菌之游;位居山顶之村,游客可以乘山风、咏山月,观四野、览天下;让游客体验山村生活,品尝到绿色乡土之餐,攀摘挂于枝头之果,饮露头于泉岩之水,观览并参与山村民风民俗活动,山地乡村集市购买山乡特产。
(二)突出谷地乡村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
谷地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得天独厚:其一,谷地水土肥美,是境内粮食及经济作物主产区,物产丰富,乡村经济发展最好。其二,各族村庄分布密集,人文景观最多,交通条件好,可进入性强;其三适宜旅游的气候类型多样,如大渡河谷宜于避暑,金沙江河谷宜于避寒,安宁河谷则是阳光之旅,月光之游,春天长驻之乡;其四,谷地乡村旅游传统基础雄厚,建昌八景,越西十景,冕宁八景、会理八景皆闻名古今,是凉山最具开发价值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游客既能观赏沿峡谷峭壁的壮丽景色,也可领略田园瓦舍秀美风光,品尝农家饮食,享受凉山的冬日阳光温暖,夏日清风送凉;观赏如螺髻夜月、泸峰晓月、邛湖映月、长河映月、雪山开霁、玉墟春帐等日月奇观,也可以河流为依托,沿河开发漂流、游泳等有价值的综合旅游项目。各地乡村物阜人丰,特产多样,南购金沙江河谷的亚热带特产青花椒、金江芋角、白魔芋精粉、纽荷脐橙,北购大渡河谷的核桃板栗黑苦荞,安宁河谷的樱桃草霉葡萄,德昌香米、礼州荞叶、太和豆豉,集市购物趣味良多。
(三)沙砾石地型旅游地的科学考察之旅。
这一类旅游资源向人类提供了凉山地史变迁、外力作用对地壳影响的实物资料,展示自然力的巨大搬运作用,有科学考察、科普宣教旅游价值,并能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注重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于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环保教育意义。
(四)滩地乡村赏景休闲游宜留客久驻。
滩地乡村土质含沙疏松,水源充足,除产粮油作物及一般蔬菜水果外,低洼处宜种高笋、慈菇,养殖鱼虾;高燥处宜种花生、红薯。利用安宁河谷温暖的阳光,洁净的空气,设计沐浴阳光、沙滩体验等旅游项目。组织成都重庆等地客人休闲过冬农家游,来这里烤太阳,看月亮,食农家饭菜,摘新鲜水果,还可采野菜、挖花生、掘红薯、剥高笋、钓鱼虾,其乐融融。
(五)设计自然标志地科普旅游、纪念旅游活动项目。
自然标志地具有特殊的天文地理含义,适宜开展科普旅游,也吸引人们前往游历纪念。经地质部门测定后,在自然标志地点建立相应的地理标志、碑、亭、塔等景观建筑,介绍该地点的相关天文地理含义,会是旅游客人登山探险、幽谷觅胜、学习自然地理地质知识、拍照留念的独特景点景区。
(六)奇异自然现象探索之旅。
贡嘎山圣水为什么会在每年藏历7月15日喷涌,济人治病?灵山寺大殿为什么总在传统庙会期间涌出泉水洗净金殿?天皇庙皂角树为何半公半母?小鸟为什么要捡净龙潭中的垃圾?这些神秘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人类发展的种种契机。求新求奇是产生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而人类天生就有探索未知事物,获取新技能的强烈欲望,会驱使人们对神秘现象孜孜不倦的追求探索,并因此铸造了人类从未知到已知,从混沌走向文明的历史。除组织游客观奇览胜之外,设计打造探索奇异自然现象之秘的旅游产品,能满足游客的猎奇愿望与心理,人类潜能集中得到深度挖掘与开发。
(七)设计打造垂直气候带谱的综合性旅游产品。
凉山地域水平方向上完整的垂直气候带谱和高山深谷中垂直自然带,构成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丰富的景区,几乎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缩影之地。组织游客通过南北漫游或登山览峡,在短时间内观赏“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自然现象,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旅游体验。还有登山、采集、写生、摄影等活动,也会深受游客欢迎。
(作者:西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区域经济、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诗歌 自然科学元素 自然科学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人类凭直觉认识到自己来源于神秘的自然,由于自身力量弱小,处处依赖自然,敬畏自然的巨大力量,对一些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产生惊悚和恐惧,从而对自然产生崇敬和膜拜。这些情感在中国古代的一些神话传说当中有很明显的反映,《诗经·十月之交》也有:“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不少文化学者对此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比如袁珂先生的《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史》,何新先生《诸神的起源》,朱狄先生的《原始文化研究》,等等。
随着人类自身力量的不断强大,对一些问题的不断质疑,对一些自然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逐步认识到一些自然现象原来是自然事物运动的结果,是有其规律的,可以把握,甚至可以运用,于是人类不再害怕,逐步从一些自然现象中获得启发,领悟人生、社会的一些道理。
一
中国古代诗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除传递人文情怀、描绘历史景观、刻画社会风俗,还有不少自然科学元素。中国古代诗歌不但含有众多的自然科学元素,还包含了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气象学、天文学、地理学、农学、植物学、动物学,甚至建筑学等。
(一)中国古代诗歌涉及气象物候的内容特别丰富。
《诗经》的《豳风·七月》被认为是一首物候诗。其中一些诗句反映了各个月份的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比如:二月份,“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三月份,“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杨”;四月份,“四月秀葽”;五月份,“五月鸣蜩”,“五月斯螽动股”;六月份,“六月莎鸡振羽”,“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份,“七月流火”,“七月鸣鹦”,“七月亨葵及菽”;八月份,“八月萑苇”,“八月载绩,载玄载黄”,“八月其获”,“八月剥枣”,“八月断壶”;九月份,“九月授衣”,“九月叔苴,采荼薪樗”,“九月筑场圃”,“九月肃霜”;十月份,“十月陨箨”,“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十月获稻”,“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十月涤场”,等等。
在唐宋诗词中,既有大量关于四时物候及天象的客观揭示,更有对雨雪风霜现象绘声绘色的生动描述。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首艺术性极高的诗同时又是一首典型的揭示物候现象的杰作。诗中第一二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点出了在四月(阴历)的平原地区已是春季即将结束的“芳菲尽”时期,然而,在海拔约1400米高的庐山大林寺,却是“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另一番初春盛景。而诗中第三四两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则含蓄地表明了,春天并未结束,在海拔很高的庐山上,则刚刚开始。这正是现代气候科学中早已揭示的气候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自然气候规律的生动写照。现代气候学研究表明,气候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十分明显,其中最敏感的气候要素就是温度。由于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而其相应的物候也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延迟。在气候科学上这一规律往往又与气候(指平地上)随纬带升高而趋向寒冷的分布规律相一致。通常人们将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的速率称之为“气温的垂直梯度”,它不仅因山脉海拔高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还因不同季节而有所不同。
坡《有美堂暴雨》云:“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此诗概括而生动地描写了暴雨来临之际诗人正在浙江海边的一所房舍“有美堂”中所见到的一幕幕“浙东飞雨”过江的天气过程,真实写出暴雨来临前的一片天昏地暗的自然景象,十分传神生动。
(二)地理学的知识也出现在许多诗歌作品中。
例如,《诗经》叙述的“谷风”有两种,一是东风,是一种大中尺度的大气环流,春夏之期,和润的东风带来雨水,有利于谷物生长,《邶风·谷风》描述的“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就是这种风。另一种是中小尺度的大气环流,即山谷风,白天由山脚向山顶刮上山风,夜晚由山顶向山脚刮下山风,在一定的条件下,可造成强烈的区域性雷暴雨,《小雅·谷风》中描述的“习习谷风,维山崔嵬”就是这种风。
沈括在《梦溪笔谈·雁荡山》中说:“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认为这首诗准确地揭示了雁荡山的地理、天气特点。
(三)植物学知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大量出现,尤以《诗经》和《楚辞》为甚。
《诗经》里的植物学知识不胜枚举,现仅略举一二言之:《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茆。”这里的“茆”是莼菜,莼菜为睡莲科水生宿生草本植物,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蔬菜中的珍品,嫩茎叶可食用,还是抗癌症的佳品。
《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一位青年樵夫,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把高大的灌木做了柴草,把绿绿的蒌蒿割倒了聚拢起来,把马儿用蒌蒿喂得饱饱的,以便能够有机会去接时刻记挂的人。作为菊科的蒌蒿,历来就是人们桌上的凉拌菜,苏轼诗里云:“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肉里有毒,而蒌蒿则是除芦芽之外解河豚之毒的佳品。
涉及植物学知识堪与《诗经》媲美的是《楚辞》。《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与植物学的关系,早就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台湾的潘富俊、吕胜由先生,“希望能在古典文学与植物科学间凿开一条双方沟通的管道”。他们将《楚辞》中的草木全部拍成照片,并配以专业性的植物学解说,编成《楚辞植物图鉴》一书(该书2002年由台湾猫头鹰出版社出版)。据他们研究,《楚辞》中写到大量的植物,按作品统计,《离骚》写了28种,《招魂》写了14种,《九歌》写了40种,《九章》写了17种,《天问》写了9种。
与植物有关,自然也就会与中药有关,据研究,现存的屈原诗中,与中药相关的19首,其中植物类药物多达50多种。对于《离骚》所述的中草药,早在宋代就有学者作了专门研究,堪为代表的是宋人吴仁杰所撰的《离骚草木疏》,共分四卷,载有草木55种。
限于篇幅,中国古代诗歌中所反映的其他诸如天文学、建筑学等科学领域的现象不再举例。
二
(一)自然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描述,正确的描述来自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大胆质疑,而质疑是科学的起点,不质疑,不去探索,科学就不能发展。
屈原是《诗经》以后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其代表作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楚辞》,他在《楚辞·天问》中提出四个问题。一问宇宙的起源;二问天体的形成;三问日月的运行;四问物质的结构。这些问题,经屈原一问,实际上都成了自然科学问题。
诗仙李白在《日出入行》中就对神的存在产生了质疑:“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他否定六龙的存在,认为太阳的运行,不是六条龙拉着在跑,那么作为龙的驾驭者羲和(太阳神)也就不存在了,“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之波?”在他看来,太阳“似”从地底下升起来。一个“似”字,用得十分精当。太阳“似”乎从地底来,而不是真正从地底下升起来。由此可见李白在这里已经脱离了天圆地方说,认识到宇宙间日、月、星辰一直在运动着,“其始与终古不息”。这一观点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二)中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出现,证明了中国古代诗人是一个热爱观察、热爱思考、勇于质疑的群体。
因为毕竟是诗人,他们的观照最终还是落脚在艺术、人生和社会上,所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古代诗人总喜欢从他们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上联想到艺术、人生和社会,悟出一些艺术和人生的道理,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理趣诗”,尤以宋代诗歌为甚。
如家喻户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暂时将繁盛的草烧光了,但是来年春风一吹,它们又绽出了绿色的小芽,并长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草地。诗人发现了真理,并形象地写出了这个真理,是对小草顽强生命力的礼赞,是一首生命的颂歌,蕴涵有深刻的哲理。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是池塘清澈的根本原因,这是一条自然规律,但是诗人这里却用“源头活水”来比喻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它还给予我们更为深远的启示:源头活则池水深,根本固则枝叶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根本源头上解决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里,诗情和哲理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像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许浑的“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坡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无不在揭示自然科学原理的同时,参透人生和社会的某些哲理,而且浑然一体,了无穿凿的痕迹。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其实,她何尝又不是一个科学的国度,我们在生活当中从来就没有忽视科学的元素,然而事实是,中国近代以来在科学上确实落后于西方,其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2]何新.诸神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3]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4]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这句话的注释是"想要研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究,推究,研究。天,自然界。人,人类。"我以为这个
注释是错误的,对"天"的注释应当"古代君王",这样才符合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
关键词:课文注释矛盾疑问探讨商榷
我教授高中语文多年,每讲到第五册书中"司马
迁"单元的《报任安书》一课时,面对着课文中"亦欲
以究天人之际"这句话的注释,心里总是疑云一团,蹊
跷再三。
当然如果按照现代人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孤立地单
就这一句话解释,那么天是自然界,人是人类,确实能
自圆其说,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把这句话放回到司马迁
《报任安书》一文中,立足整体,瞻前顾后,思考教科
书这一句的解释就觉得这条注释有些不尽如人意了。在
《报任安书》里和这句话是一个整体的大句子是"亦欲
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作者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对自己《史记》一书的写作目
的的全面阐述。《史记》是作者司马迁历尽艰辛,耗尽
心血撰写的,记载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
四年,共约三千年历史的一步通史;是以记述人事为主
要内容的记传体史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是他阐述
自己写作《史记》之目的的第一句话。而按照教科书中
的解释,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首先是要通过《史
记》一书的写作,研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我
觉得这样认为不大合适。依照汉朝当时的自然地理现
象、司马迁的阅历和他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他都不可能
在当时把研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看成迫在眉睫
之事,更不可能把它当作自己一生奋斗写作《史记》的
首要目的。《史记》一书作为史书也不可能超越自身的
功能及涵盖面,凭一部社会科学的著作就能异想天开地
完成研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这一原本是自然科
学属性的课题。
我认为首先汉代,人和自然的矛盾还没有形成,或
者说还没显露出来,那时的自然环境不像现在这样,植
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沙化范围日益扩大,沙尘暴频频
暴发、侵袭人类。那时还没有因为人为的诸多因素导致
出人类和自然界关系的不协调,也没有像现在那些由现
代工业引发的不可抵御的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据
史书《汉书・匈奴传》记载,那时我国的大西北,如大
青山一带还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的地方。呼和
浩特蒙古语的意思是青色的城;包头的意思是有鹿的地
方。有些都清楚地告诉我们,直到蒙古人统治这些地方
的时候,我国西部边远的地方,人和自然关系和谐,各
自相安,没有暴露出相互对立的矛盾,自然也就不可能
引起人们的关注,更不可能让司马迁超前客观真实,把
这个尚未形成的自然问题作为自己协作《史记》的第一
目的。
其次,我认为研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这
一课题应该是自然科学家的事。尽管汉代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的分野还远不像现代这样清晰,但司马迁毕竟不
是张衡,世人一致认为他是个史学家、文学家,最多只
85
教育教学
CONSTRUCTION
能说是个社会科学家,从他撰写的《史记》一书的具体
内容,也能看出来他在书中对自然现象没有什么描述。
纵观司马迁一生的行迹和《史记》的内容结构,"网罗
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
之纪,上起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
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报任安
书》)可以看出司马迁的《史记》是一本主要以人物传
记为载体,以人事为中心内容,来研究人际(君臣)关
系,历史兴替规律为宗旨的书。两肩担道义,铁笔著春
秋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虔心着力地还历史以本来面
目,至于自然现象如何、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关系怎
样,书中却从不见其涉笔。我想世称"史圣"的司马迁
该不会在写作《史记》的过程中驾权不了笔墨,偏离自
己的写作目的吧,更不要说当时中国通往西亚、欧洲的
丝绸之路远未打通,中国人当时只知道"天圆地方",
根本就无从知道"人类"――地球上其他洲还有人。
对于司马迁阐述自己写《史记》的目的中"亦欲
以究天人之际"这句话中的"天"、"人"到底应作何
解释,我也查过几本字书。《辞海》(上海辞书出版
社)《汉语大字典》(主编宛志文,四川辞书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没有把"天"解释为自然界把
"人"解释为人类的。与之近似的意思是:"天",指
自然。泛指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汉语
大字典》)"人",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
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动物。(《辞
海》)但这两个字都分别还有其他的义项。《汉语大字
典》中的"天"字条对"天"解释义项第14则为"古代
指君王;也指人伦中的尊者。"我认为司马迁在这句话
中把"天"和"人"并列对举,"天"之义应该为"古
代君王,人伦中的尊者",而"人"应为《辞海》中
"人"字条之第②条义项;"泛指民众"。即《书》中
"神人以和"或"敬授人时"中"人"的意思,也就是
"民"、"百姓"。我们如果这样解释,那么就能把司
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和《史记》一书所写的内容统
一起来了,化解了教科书中因解释之误造成的《史记》
写作目的的内容不统一的矛盾。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参照司马迁一生的行径和遭
遇来看司马迁有没有研究国君和人臣之间关系的心结。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及自己的遭遇和写作《史
记》的心愿时说李陵征匈奴兵败被擒,"主上为之食不
甘味",自己"诚欲效其款款只愚,""推言陵功,欲
于广主上之意",结果"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
而为李陵游说",遂遭冤狱,被迫处以宫刑,"重为乡
党戮笑,污辱先人"。而唯有自己写成《史记》,才能
"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这或许能够有
力的说明司马迁写《史记》前后耿耿于怀的心结和他自
己所述写《史记》目的中的第一句话的意思。他要以史
为鉴,研究国君与百姓、皇上与臣子之间的关系。惟有
这样理解,才符合《史记》是一部社会科学类巨著的本
质属性,才不至于由于人为的解释不到位而把原本前后
一致,是一个整体的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和《史
记》一书的具体内容弄得支离不堪,前后矛盾。
综上所述,从司马迁所处时代的自然环境,从他
一生的遭遇、心结以及他所写《史记》的实际内容来
看,我认为把《报任安书》中"亦欲以究天人之际"的
"天"解释成"君王"或"人伦中的尊者"妥当,于情
于理于事实都无相悖。如果"天"是"君王"之意,那
么句中和"天"对举的"人"字自然是"人臣"之意,
全句的意思即;"也想通过《史记》写作,研究君王和
人臣的关系,通晓历史从古到今发展演变的规律,成就
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核心。陶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并提出了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与传统教育相比,生活教育提倡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理念不谋而合,对推进新课程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今天我们学习、研究、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就是要花大力气将他的生活教育思想融入到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去,让教育回归生活。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基本理念,可见地理与生活的关系极其密切。当我们用地理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生活的世界时,我们不难发现,地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凡我们眼睛能够看到的或是耳朵能够听到的自然现象、自然事物等都与地理有关,都属于地理研究的对象。比如我们平时所见所知的太阳的东升西落、斗转星移的变化、风雨雷电等各种天气现象、山川河流、火山、地震、海啸等灾害;以及包括我们人类自身的活动、人口的分布、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等,都是地理教学的素材。这些地理素材不仅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而且与我们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但是,当面对这些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和事物时,我们的学生往往都习以为常而忽略。当火红的晚霞染遍天空时,学生们在赞叹大自然的美景之余,能有多少人会思考这火红的晚霞是如何形成的?又有几人能解答其中的道理呢?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或者连发生在身边的地理现象都无法解答,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陶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唤醒学生的地理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使之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帮助,这已然成为今天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职责。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地理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出发,最后还要回归于实际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让地理教学更接“地气”,让地理课堂生活化,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也更好地诠释了地理的学科价值,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下面就简单地谈谈笔者的粗浅见解。
一、“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地理学习的源泉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原动力。好的课堂教学就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引入生活中的地理来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地球形状的时候,其实关于地球的形状已是无人不知的事实。但是能选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来解释说明地球的形状,却并非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手到擒来的。而这一举例说明的能力远比强调知道“地球是个球体”这一知识点要重要的多了。于是激发学生联系生活,积极思考哪些自然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就成为这一教学环节的侧重点。又如在讲地球自转时,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太阳的东升西落可以证实地球的自转,但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现象也能说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知道的人就很少了(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说明)。因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自然会主动联系实际生活,搜索一切有用的现象和知识来加以证明。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良好习惯。当学生思维出现低潮时可以播放一些提示性的图片或动画等资料,如每天树木的影子早晚的移动、一天内房间里的阳光像长了脚一样从墙壁移到地面,又从地面移到墙壁的移动等等。通过这些图片或动画资料的提示,让学生解释如何来说明地球的转动,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并得到提升。又如,在《气温的分布》一课中,一张《天龙八部》的剧照图貌似与课题无关,但画面上是萧峰和段誉在喝酒的场面极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借助画面论起这两人哪个喝酒厉害,学生们可是无人不知;再论起两人喝酒能力差距甚大是所为何也,学生们都能自觉积极思考,主动联系两人的出生背景并进一步分析:萧峰是契丹人,是我国的北方地区;段誉是云南大理人,是南方地区。北方人能喝酒,学生很自然就想到了北方较冷,喝酒可以暖身御寒。由此顺理成章得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分布是有差异的,从而引入到课题。在本课教学结尾时,可再回过头来让学生总结造成萧峰和段誉在喝酒这一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影响决定的(本课重点为学习影响气温分布的三大因素)。整个教学过程前后呼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和生活经验,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充分的调动了起来,教学效果自然理想。
二、“社会即学校”,社会是地理教材的延伸
“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的逻辑延伸与保证。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也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现其力量而真正成为教育。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理所当然要放置在社会这个大背景里。因此,教育应该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知晓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形成服务社会的思想并努力学习服务社会的本领,将来才能成为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得力人才。
生活是不断发展的,教育也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地理教学的内容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仅仅限于地理教材知识的教育,地理教材的内容也绝不会一成不变。“社会即学校”,社会就是地理教材的延伸。众所周知,日本由于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为了尽可能降低地震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的损失,防震、避震知识被编入到教材中,还进行了全国性的防震演习。这便是把生活和教育紧密结合的典范。社会就是课堂,生活一直在给我们上课。在上《水资源》一课时,我们就一起重温了一回生活课堂―太湖蓝藻事件。太湖蓝藻事件是每一个学生都亲身经历过的,体验和感受也是最深刻的,学生们的话匣子也就此打开,生活中一条条存在问题的河流也都被搬了出来。此时再问学生,“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片鱼米水乡之地,我们需要关注水资源吗?”他们都感触颇深,即便是水资源丰富的地方也需要关注,因为水污染已经普遍存在,并且不容乐观;而水资源贫乏的地方更需要关注,因为水是一种极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并且不同地区如何关注水资源,学生们也有了自己认识,对于自己生活的这片水乡之地,不仅要节水,更要关注水质问题和研究水质的净化。当地理课堂的视角放置于社会生活中,立足社会来关注水资源问题时,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必将更为深刻,同时也更能理解本节教材编写的用意。又如在学习《美国》时,美国的主要产业部门及主要城市很容易混淆。此时,联系美国的流行文化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美国NBA中的一些篮球队的取名与所在城市的著名产业有一定的关系。像“巨人”姚明所在的休斯顿“火箭队”反映了该城市是美国的宇航工业基地,芝加哥“公牛队”说明这个城市位于美国的主要农业带―乳畜带,并且该城市是肉类加工基地,西雅图“超音速队”―飞机制造业,底特律“活塞队”―汽车城等。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趣味性,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做合一”是地理教育的归宿
教育与生活分裂,就丧失了人文精神和生命活力。因此新课程倡导“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是陶行知先生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是一件事,而非三件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才是核心。陶行知先生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行是知之始”,“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徐霞客的脚步也是遍及大江南北,才完成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有它的优越性,实践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方法。“学以致用”,如果学到的知识不能运用于实践,那就等于白学。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会受一定条件的限制,诸如人力、财力、时间、安全,还要各方面达到共识才能开展。此时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去开展:没有外出条件的,可以在学校中开展,如采用一些简单的瓶瓶罐罐和边角废料进行的教学实验,或者制作一些简易的地理模型或实验用品,如制作简易地球仪、等高线模型、测绘学校平面图等(大部分学校都可以操作)。这样既可以也可发挥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让学生更加热爱地理、热爱学校。有条件的可以外出参观、调查、观测等,如气象观测、河水污染情况调查等。例如,在讲完《水资源》一课后,我就组织学生去参观附近的污水处理厂―永新污水处理厂。通过实践,学生们亲眼看到了又黑又臭的污水经过一道道的程序,最后变成了清澈干净的水,在无形中感受到了科学知识的力量,激发了学生好好学习的热情。同学们不仅从孙厂长的介绍中了解了玉祁镇的污水情况以及污水处理的相关知识,更强烈感受到了孙厂长对同学们的到来是无比的期盼和欢喜,也认识到当前的环保事业是何其任重而道远。当学生们看着发黑发臭的污水时,他们的思绪翻动,感触连连!这种效果又怎么可能是传统课堂上向学生疾呼“同学们,我们要爱护水资源”而能够达到的呢?学生们通过实践所学到的东西远比在书本上看到的,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到的,或是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看到的要更加深刻、更加持久。通过实践,学生们的地理理论知识能得到一定的升华,这岂是传统教学可以媲美的呢?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思想,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极高的现代价值,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让地理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能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地理教师要以生活教育思想来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让地理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这样地理教学才能不断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真正体现出地理课标的教学理念,地理课堂也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也将更好地诠释和展现地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中学物理 多媒体技术 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它是由实验、逻辑体系、数学表述、思想方法、应用等五种基本成分构成的。物理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方法,它既是创建物理理论的源泉,也是检验物理理论的唯一手段。它是人们根据研究和学习的目的利用物理仪器、设备等手段再现自然现象或者模拟再现自然现象并予以研究的科学实践活动。通过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就目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其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如有些抽象的实验需要学生发挥想象能力去理解,这就使学生在学习物理中遇到了很大困难,而我们借助多媒体课件恰好能够弥补这些缺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的物理规律,可以弥补其抽象思维之不足。因此,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打破课堂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切实改变当前物理实验教学水平不高、效果不佳的现状,使实验教学焕发出自身应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传统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实验教学虽不乏其优点如理论讲解透彻、操作简单、教师易于控制等。但是其内容相对陈旧受外界因素制约较大手段也单一尤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使得实验教学自身应有的优势如实验原理的科学性、操作的独立性、参与的广泛性、过程的体验性、结果的差异性等很难体现出来导致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多媒体教学首先改变了几百年来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它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替代一些传统教学的手段,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其集成声音、图像、文本、影像、动画的功能突破空间、突破时间、化抽象为具体、动静结合对实验现象进行模拟甚至仿真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获得更多的信息,能达到的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提高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必将成为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趋势。
一、利用多媒体系统放大展示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利用多媒体视频展台将实验仪器、实物、模型、标本等直接投影放大,让全体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构造细节,仪器规格,使用方法,并进行读数练习;利用摄像头对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同步放大直播,提高现象、过程、方法示范的可见程度,强化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的示范作用,让全体学生同时获得过程与方法的直观感觉,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同时便于引导分析,发展思维,形成理性认识,达到增强实验效果;利用影碟机、录放像机展示相关实验和知识的社会、生活背景,展示宏观的无法搬入课堂的自然现象,展示微观过程的显微摄像资料,展示瞬间快速发生的物理过程或现象,并通过快录慢放或者慢录快放和暂停定格技术,摆脱实验的时间、空间限制,给学生创造学习必需的情景氛围,让他们充分详细地了解相关物理过程或现象的细节,有利于揭示科学现实。
二、利用多媒体系统模拟不可见实验,弥补抽象思维之不足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实验结果之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并领悟其过程和方法的有效手段。因此,任何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都不能用物理课件来替代,多媒体课件无论做得多么逼真,毕竟只是物理现象的模拟,缺乏真实性、可信性,但有的物理实验中有无形的物理事实,如:场(重力场、电场、磁场)无法直接看到,许多物理量的变化,如:磁通量、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也不能直接观察到,而需要学生发挥想象能力去理解,这就使学生在学习物理中遇到了很大困难,而我们借助多媒体课件能够弥补这些缺陷,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展现在物理实验中看不到的电场、磁场的分布、磁通量的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的物理规律,可以弥补其抽象思维之不足。
三、利用多媒体系统的动画功能,唤起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最感到困难的就是动态变化过程,许多物理量因外界条件变化而同时发生变化,这些物理量如何变化,它们的相互依存关系如何,而对这类问题物理教学过程通常采用的方法,除教师用实验方法帮助理解外,就是教师作出静态图进行分析,这样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想象能力,如果想象不出就无法理解物理过程,而有些学生往往因缺乏良好的想象力,在这样的问题上容易形成思维障碍,从而使这类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为此,利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很好地变静态为动态,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整个的物理变化过程,这样,多媒体物理课件就很好地弥补了无法用动态变化实验过程进行教学之不足。
四、利用多媒体系统,弥补实验条件之不足,创设理想环境
关键词 地理教学 传统教学 新发展
一、地理教学概述
地理教学是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实际化的方式,把地理教学内容与学生们的生存环境相结合,从而达到将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融合的目的。同时,将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也是培养学生们学习方法的一项重要手段,为学生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开端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师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要有能力方面的提高。教师要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建立现代教育理念,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蕴涵极为丰富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因素,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学科教育内容以及促进地理教育理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理教学传统形式
(一)灌输式教学
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使得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化,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而忽略了教学本身的意义。地理教师的认识和实施不够,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把学生变成了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者。这样下去,学生们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反而使得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听课不积极投入,把课业当成负担,以至于每做地理练习就心烦,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不能准确理解,只能被动的接受,死记硬背的后果。
(二)教学设备欠缺
我们上地理课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一支粉笔加一本教材,有时外加一幅挂图,由于地理教材受到篇幅和表现方式的制约,所蕴含的教学信息难以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另外一般学校就只有地图、地球仪、地理原理示意模板,根本没有地理实验室、地理野外实习工具,更谈不上天文设备;其中不乏一些地理实验设备损坏严重,只有使用没有维护;一些地理实验设备从来没有使用过,一直在仓库里放着,甚至还没有开封。
(三)教学空间狭隘
一般教师将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45分钟。对一些地理教学资源没有充分整合。没有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未能形成地理教学的立体模式。由于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学校和老师都不敢组织学生活动,更不用说外出实习了,现实中的地理课从来没有走出教室或学校的情况,这也使得学生的眼界比较狭窄,很难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在校内也没有有效地利用校园资源,没有地理知识的宣传等。
三、地理教学方式发展
(一)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为“教师教,学生学”,这种单调的地理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了厌倦的情绪。然而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能使地理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从而强化地理知识信息对学生大脑的刺激,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辅助可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通过时空、大小虚实等的变换手段,清晰地把众多地理现象、事物及其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再现于课堂上,不仅可以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主动学习。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必要的空间和时间。多媒体教学为高中地理教学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信息的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媒体的运用大大地增加了课堂上地理知识的传授量。
(二)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式教学就是指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师用多种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导学生,使知识更容易被接受,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开放式式教学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使学生认真学好知识.既不受其拘束,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就必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开放式教学,克服学生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消极定势的影响,即对同一事物要善于从不间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提示。同时,教师所提问题也要有较大的内涵。要多提需要从不同思路考虑的问题,以有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的提出独创性想法。
(三)课外实践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地理教学的发展也是一个启示,地理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要加强课外实践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教学中,但又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开展好地理课外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接触和观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这是一种最直观的体验。同时还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加以具体的应用,还可以学到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一些知识和能力以及实际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扩大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还有助于对地理知识理解。加深对课堂上获得的间接经验的理解、检验,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观察力,研究能力等。有很多效果是课堂上口授笔述所无法达到的。
四、结语
地理教学方式必须要有新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地理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有研究分析问题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薄夫宝.地理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5)
[2]肖建春.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1(26)
要:地理课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兴趣、情感、价值观和行为导向的发展,承担着具有学科特点的任务。要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采取互动教学法;注重地理观测法;注意教学过程地图化。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看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247-01
地理课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兴趣、情感、价值观和行为导向的发展,承担着具有学科特点的任务。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地理课为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
初中学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性,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地理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如讲中国的气候中“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这一知识时,考虑到学生对抽象、枯燥的气温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因而在上课一开时就比如讲一个二战时的故事“莫斯科保卫战”,让学生来分析影响这场战争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当学生分析是提早来临的严寒时,可以进一步问“严寒意味着什么”,学生答是“气温低”,老师顺势问学生“大家想不想知道我国冬季气温的情况呢?”同学们此时已是情绪激动,兴趣极浓,进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二、采取互动教学法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三、注重地理观测法
地理观测法是根据地理教学目的,组织、指导学生利用一些仪器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观测,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以获得地理感性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地理知识、培养动手能力的一种方法。地理现象的内在规律一般需要通过自然现象的数量、方向、状态等的量度才能加以揭示。如,没有逐日的气象观测,就很难了解一个地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没有经常的环境监测,也无法知道一个地方环境的变化趋势。因此,地理观测法是地理实验教学活动的一种主要方法。
运用地理观测法的基本要求:中学地理观测法的实施,关键在获得准确的观测数据或状态记录。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做到正确操作仪器,准确获取仪器测量数据,全面、准确地记录数据等。因此,在学生进行观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向学生讲明观测的目的、时间、次数、程序、方法等。
(2)要向学生示范观测仪器的运用方法,并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3)要向学生提供观测记录的表格。
(4)观测到一定阶段时,要指导学生作好观测资料的统计、整理工作。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初步的统计分析方法。
(5)地理实验观测资料在整理时常会发现有误测、漏测、误记现象。教师要以此教育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并指导他们作必要的订正或补测工作,但—些瞬时既逝的自然现象是无法补测的,只能引以为戒了。
一、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科学内涵
地理实验教学就是再现科学家们发现规律、探索真理的过程。学生是实验的主体,他们将以实验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实验的手段真实地还原这个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思考、归纳、发散和创作等一系列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
从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来看,这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创新要求的教学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手段。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自然现象并非我们肉眼看到的那么简单,需要我们运用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才能正确认识它。而地理实验教学则能化抽象为形象,将大自然的变化直观地、形象地呈现出来,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然而,地理实验教学不同于化学、物理学科,它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需要我们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因为它与真实的自然现象差异甚大。总体来看,实验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将更加自主地学习,进而不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二、提升高中地理实验技能
(1)提升教师指导地理实验教学的技能。教师地理实验技能的培养应包括三个小方面,即实验指导能力的培养、实验准备能力的培养和实验示范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通过参与实验教学的专项研讨活动以及相关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验指导能力。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实验课也具备其他类型课程不一样的特点,它尤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师指导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科学思维和操作水平的提升都将起到关键性作用。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学,大部分还是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对待实验教学态度消极,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地理教师应针对这方面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教学培训,努力扮演好地理实验教学中指导者的角色。其次,教师应深入理解地理教材,科学安排实验课程,做好地理实验的相关准备工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明确学生与自己的关系,合理分配学生任务,将实验与提升学生的实际水平紧密联系,将地理教学的理念融入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第三,学校应积极开展教师实验教学的技能比赛,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使教师不断提升实验示范能力。学校要鼓励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鼓励他们定期举办创新设计大赛,将地理实验的设计理念与实际学相结合,将地理实验的最新成果教授给学生。
(2)提升学生参与地理实验教学的技能。要激发学生进行地理实验的兴趣。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提升对地理实验的关注度,充分掌握地理实验的理论知识,并通过观察教师的试验示范获得对地理实验的初步认识,这是培养学生地理实验技能的初级阶段。中期阶段,学生应开始进行实践,深入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并尝试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地球公转和自传现象的探究。高级阶段,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难”,即不仅要掌握实验的基本流程和步骤,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对实验过程及其每一个环节都应进行必要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取新的认知。
三、规避地理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各种问题不断被纠正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总结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化的建议,引导学生更加科学地参与地理实验。
(1)教师示范和学生参与应分清主次。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合理安排教师和学生的职能关乎到实验的最终效果。地理实验教学首先离不开教师的亲身示范和指导,但教师毕竟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地理实验教学中并非主要角色。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应使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地理实验的整个过程。
(2)地理实验教学应注重差异性。不同的学生自身素质、性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自然也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