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

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

时间:2023-12-22 11:21: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

第1篇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是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开展中小河流治理、以及市委、市政府对保障城镇防洪安全的要求,同时,传达贯彻水利部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在前一阶段已经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为明年积极争取中央投入,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保护城镇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奠定基础。下面,我讲六点意见,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启动中小河流规划编制的背景

(一)中央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我国江河洪涝灾害十分严重。除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江河外,全国范围内有众多中小河流,且大多分布在重要城镇及农村广大地区。目前,许多中小河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全国约有70%的中小河流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当前,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淤积萎缩严重、缺乏规划指导、治理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以及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伤亡人数占全国水灾伤亡总人数的2/3以上。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并在规划指导下加快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对保障重要城镇和粮食基地的防洪安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__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在今年1月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陈雷部长要求:抓紧编制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水利部党组把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列入今年工作要点。

(二)我市中小河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城镇防洪安全

我市境内河流众多,全市河流以中小河流为主,流域面积占75%以上。市内降雨充沛,有渝东北、渝东南和渝西三个暴雨区域,多年降水量均值分别在1600、1400和1200mm以上;我市具有河谷、浅丘和山丘地形分明的地理特点,全市临江河而建的城镇735个,占全市城镇总数的67%(其中分布在中小河流沿岸的城镇600余个);长期以来, 国家对中小河流治理投入严重不足,加之近年来取消两工,难以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全市中小河流沿岸城镇和地区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市中小河流的主要特点是开发治理滞后,河道行洪不畅,河水陡涨陡落,洪灾频繁发生,给沿河分布的众多城镇和重点地区带来巨大的防洪压力和洪灾损失。近年来,中小河流洪灾损失是我市洪灾损失的主要表现形式,并逐年呈上升趋势。20__年开县“9.4”洪灾,县城全城被淹。20__年“7.17”洪灾,铜梁县、璧山县、沙坪坝区等地中小河流洪水暴涨,损失十分惨重,陈雷部长陪同总书记赶赴XX灾区,指挥防洪救灾工作。

(三)我市积极主动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已经具备全面启动编制规划的条件

去年以来,我市启动了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以百强镇和中心镇和重点防洪集镇为重点,积极推进了122处城镇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为加快城镇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我局还积极推进了防汛指挥系统和水文站网的前期工作;今年中央1号文件印发以来,在水利部的指导下,我市及早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前期调查工作,现已基本摸清了境内119条中小河流的基本情况,区县积极申报治理项目,已达近500个、总投资180亿元,项目储备丰富。这些为及时编制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争取了主动,水利部正式印发文件、召开会议之际,我市各项工作已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针对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防洪治理为主要内容,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着力提高中小河流防洪减灾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中小河流治理与大江大河治理的关系,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关系,协调好防洪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兼顾好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近远期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工程布局。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找准需要治理河流的重点河段、关键环节与薄弱部位,采取经济、适用、有效的措施,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讲求治理效益。

三是科学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在已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的目标和任务,以防洪为重点,拟定近期治理方案。按照轻重缓急和实施的可能,确定主要工程措施,筛选近期治理的重点建设项目,确定建设方案、规模,制定实施计划,估算建设投资。

三、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是要摸清问题。在对中小河流治理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摸清中小河流治理基本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要确定重点。针对流域、区域防洪形势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的突出问题,科学确定近远期治理的重点河流和重点河段;

三是要落实措施。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治理目标、任务、建设方案以及分期实施计划和投资安排;

四是要强化管理。按照加强中小河流社会管理的要求,研究提出加强中小河流管理和完善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建议。

四、规划的范围和重点

(一)规划范围

由于我市江河众多、河流差异大,洪涝灾害程度不同,各地要根据当地河流治理的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相关规划,合理确定规划的重点范围。原则上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规划范围不包括:已列入国家确定的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治理的河流;已列入中央水利投资计划,按建设程序单独立项的江河治理项目;已列入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项目;防洪非工程措施项目和水库项目已进入有关专项建设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本规划不列入。

(二)规划的重点

按照印发的中小河流名单,以河流为单元,以重要城镇和农田保护区以及洪水风险较高的农村地区等河段的防洪治理为重点,治理项目以河道整治、河势控制、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建设等为主。必要的堤防护岸建设工程应在河流治导线已经确定、不侵占河道的前提下安排。

本次

中小河流规划,要与已经开展的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相衔接。已经编制了流域综合规划的中小河流,可以作为下一步申报治理项目的规划依据。以防洪为主要任务的中小河流,可直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本次编制的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要为下一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和已经编制的各类防洪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

规划编制完成以后,根据《水法》和《防洪法》的有关规定组织审批。按照分级管理权限,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由区县政府审批(跨区县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

五、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一)以近期建设项目为重点,抓紧筛选汇总治理项目

由于目前各地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基础不同,许多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工作比较薄弱,要全部完成重点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需要较长时间;同时重点中小河流基本得到治理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为积极争取投入,从明年开始启动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按照水利部要求,我市在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要针对治理比较紧迫、具有中小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基础的治理项目,按照《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要求,抓紧编制完成并向长江委申报全市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由各区县以百强镇、中心镇、重点防洪集镇和地区为重点,以河道疏浚、加固和新建堤防、以及防洪非工程措施为建设内容,提出建设项目报市局筛选汇总。所选项目以河流为单位分段布局,每个项目在包装上,投资应相对集中,不低于1000万元。在资金结构上,中央补助2/3,其余由市级和区县自筹。由于长江委将按照水利部要求控制长江流域总投资规模,市局应将近期建设规划项目以河流为单位按照轻重缓急排序,并积极争取长江委和水利部汇总时给予我市大力支持。

(二)加强协调配合,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我市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由规计处牵头,负责规划的组织与协调。规划院为技术总负责单位,负责规划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协调、流域规划成果汇总平衡和全市规划报告的编制等工作。市局相关处室配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抓紧、抓实、抓早推进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

根据长江委汇总的情况,结合实际,启动首批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由区县编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经市水利局备案复核后,由区县水利部门审批。在设计方案中,应严格限制侵占河道,坚持人水和谐,力求保持河道的自然景观。建设管理由区县水利部门负责,项目的年度建设目标纳入市局对区县的目标考核。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中央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对我市加快城镇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小河流规划和管理是一次极好的机遇,我市已全面开展了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并有一批项目基本具备前期工作基础,为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创造了好的条件。我市应以此为契机,近3年内,抓好一批典型中小河流的治理,出形象、出经验、出效益。当前要按照市水利局《通知》要求,进一步抓好本辖区内重点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

(二)加强领导。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工作,建立健全专门的工作班子,落实好行政和技术负责人,加强监督和检查。

(三)明确责任。要细化工作任务,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工作,确保规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做好指导。加强规划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规划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

(五)保证质量。不要简单地编报治理项目,要加强研究后提出对河流系统治理方案和对策;对一些重要问题应开展咨询,切实保证规划成果的质量。

第2篇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问题分析;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7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针对当前中小河流治理问题,国家及政府部门已经下大决心予以解决之,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应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各项矛盾。中小河流的治理是防洪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已将其列入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之中,然中小河流治理任务非常的艰巨,因此加强对当前中小河流治理中的问题分析,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河流治理目标

《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近期中小河流治理的目标:通过重点地区中小河流的近期治理,使洪水威胁严重、洪涝灾害较频繁、损失较大、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中小河流和重点河段的防洪能力得到增强,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所涉及的主要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农田等防洪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有较大提高,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流域或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防洪安全保障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这一治理目标也适用于非重点地区中小河流的治理。

二、目前中小河流普遍存在的问题

1、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萎缩严重

中小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由于许多中小河流,特别是河流沿岸的县城、重要集镇和粮食生产基地的防洪设施少、标准低,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遇到常遇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一些中小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加之不合理的采砂以及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多年未实施清淤,致使河道行洪能力逐步降低,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分布比较偏远,地质条件复杂

中小河流大多分布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城镇,交通不便利,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得不到充分的开展。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治理中小河流的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再加上一些中小河流流域地质条件复杂,如泥石流、山体滑坡、喀什特地貌等都严重制约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

3、民众的环保意识不强,河流人为污染严重

由于现阶段民众整体环保意识不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水、生活和生产垃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都是对中小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

4、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机制落后

长期以来,中小河流治理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治理资金严重不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层水利专业技术力量薄弱,高水平的水利技术队伍严重不足。

5、干支流综合防洪能力亟待提高

中小河流众多,控制面积较大。受局部地形气候条件的影响,部分地区突发性暴雨洪水产生的机率很高,干支流洪水遭遇概率较大。目前流域防洪体系的建设存在重干流轻支流、重骨干轻配套的问题,骨干防洪工程若得不到有效保护,长期受到中小支流的冲刷,会影响其防洪能力。

三、中小河流治理策略

1、统筹规划,为小型河流治理奠定基础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保护为先的原则,规划要突出重点村镇、人口密集区和群众生产、生活设施的保护。

二是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规划工作要依据《防洪标准》(GB50201-1994)的技术要求,按照设计标准留宽留足河道,对过去侵占河道修建基本农田的,要重新进行规划设计,还田与河,为水让路,保证河道的行洪畅通。

三是坚持以流域为单元,以骨干沟治理为重点,整体推进,综合整治;将整片的河流划分为一个一个方块,分别进行整治工作,在治理上,要保证坚持工程施工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这样才能均衡各方面的利弊,做到更好的涵养水土,培植树木花草,有些地方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就更要加强这方面的治理了,更好的做好防治水土流失的工作。

四是在工程建设中,事情要有轻重缓急之分,制订一系列相应的建设计划,不可盲目硬干,要遵循一定的建设原则,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先县城,后农村;先重点村镇、人口密集区,后基本农田设施,分期分批、长期建设。

2、加强中小河流管理,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应当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河流特点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并落实责任,尤其要注意做好前期工作,落实管理资金,优化管理程序,制定可操作性较强的保障管理措施。以上注意事项的前提是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因此应当重视对中小河流所处地区的各种地质、水文以及风土人情等信息的搜集、分析和整理,这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河流治理中的现实问题。根据中小河流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治理策略。同时还要从河流所处位置的防洪实际出发,确定重点河段和关键环节与位置,因地制宜,优先解决实践中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注重实效。

3、理顺投资渠道,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投资管理机制

治理河流是一项漫长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所以资金的需要也是要缓缓而至的中途不可中断,所以对于投资商来说就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投资管理机制,工程方也要对投资渠道进行合理的梳理。对于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而言,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持方可成功,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稳定的投资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引导和带领群众积极地参与到河道治理工作中去,从而加快河流治理步伐。同时,还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坚持“谁受益、谁治理、谁投资”的原则,加强对中小河流或某河段的科学治理;笔者建议对有开发价值的河段实行租赁管理机制,或通过拍卖的形式来动治理与开发。

4、抢抓机遇,争取上级扶持

小型河流防洪安全及治理工程依靠地方现有的财力难以完成,因此工程建设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投入为辅,我们要抢抓机遇,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力促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及河道治理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大力开展小型河流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缓解小型河流防洪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矛盾。

5、加大宣传力度,坚持防洪优先、兼顾抗旱之原则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组织群众对相关河段进行科学的治理。同时,在中小河流治理与水利建设布局方面,应当加快对现有水利工程问题的治理,并在此基础上续建相关配套的水利工程,以保证现役水利工程的自身功能能够达到预先设计的标准和要求;加强防洪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在抓紧防洪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加快中小河流两岸农田保护区域的河堤护岸工程项目建设。

结束语

在环境保护中,河流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当然治理工作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越是重点难点越应该细心建设并治理,否则听之任之之后就会成为一个恶性肿瘤,难以拔除,这样既有损于城市形象,更污染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由此可见中小河流治理并非一蹴而就的工程,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的安排,不仅要加强洪水防御,安排洪水的出路,而且要因地制宜、区分轻重之缓急,对河流进行分期分段治理,同时还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向立云.中小河流治理应加强政策和制度建设[J].中国水利,2010,(17):9-10.

[2]周健.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设计基本思路与要点[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2,(5):6-7.

第3篇

[ 关键词 ] 防汛抗旱 中小河流 治理前言

全国5万多条河流大部分为中小河流,其中山区河流约占3/4,平原地区河流约占1/4。与大江大河的防洪建设相比,中小河流仍然是防洪薄弱环节。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河流尚未进行过有效治理,防洪标准低,许多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仅3―5年一遇,有的甚至不设防,对防洪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中小河流灾害严重。在近年来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形成、防洪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的情况下,目前中小河流水灾损失约占全国水灾损失的80%,中小河流洪水灾害和山洪灾害伤亡人数占全国水灾伤亡人数的2/3以上。自2009年开始,财政部、水利部针对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且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按照轻重缓急,先将保护人口和耕地多、洪涝频繁的2209条重点河流纳入规划,2013年底完成治理任务。在此基础上2013―2015年,继续安排治理2800条左右中小河流的重点河段,治理河长约3.45万公里。争取到2015年治理河长6万公里。中小河流的治理,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中小河流的防洪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规划。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以保护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沿岸城镇和基础设施、大中型灌区的防洪安全为目标,要统筹衔接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统筹兼顾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有效防御洪水,又安排好洪水出路,要统筹处理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城镇发展、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统筹协调好中小河流治理河段与河流下游防洪标准的关系。要因地制宜,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段开展治理。

一、当前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地区通过地方财政和群众集资,对部分中小型河流进行了整治,但由于缺乏专业规划设计和先进的治河理念,在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措施不当、投资浪费、效益不佳、影响生态环境和河道防洪等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流域观念

对重要河段只采取培堤、护岸等简单的工程措施,没有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小流域建设,不能进行整个流域的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2.缺少专业规划设计

对河道洪水和天然径流论证不足,防洪标准、堤防和建筑物级别确定不当,工程措施缺少专业设计的技术支撑,致使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差,新建工程水毁严重,影响效益发挥。

3.防洪与兴利不能有机结合

一些中小型河道整治,为蓄水兴利或景观效益进行节节拦蓄,梯级建设浆砌石低坝。由于中小型河道源短流急,河床推移质较多,造成河床淤积,阻水严重,坝前库容迅速衰减,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4.工程措施不当

对天然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和护砌,致使河道渠道化、人工化,功能单一,破坏了水陆连续性和各类水生物栖息繁衍的空间,湿地逐渐消失,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不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5.管理不力

侵占河道、违规采砂与乱掘滥挖现象严重,形成险工险段,影响河道防洪和涉河工程安全。

二、可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

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着眼于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兼顾河流功能开发、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对河流进行全方位、全功能、全流域的综合开发,使中小型河流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1.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先制订出流域的综合规划和各河流的独立规划,按照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分批实施的治理方案逐步实施。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以河流流域治理为目标,以生态治理为主线,科学地进行综合治理。

2.注重生态,改善环境

河道整治中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原有河道宽窄交替、深潭浅滩交错、急流缓流并存、偶有弯道与回流的自然形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持河道的自然性和水流的多样性,另外,尽量不要对天然河道进行人工渠道化护砌。

3.堤防建设应体现生态性

堤防建设是河道工程治理的主要内容。堤防建设的最大问题是破坏了水陆的连续性,使沿河湿地大量消失,应尽量保持沿河湿地的水源补给,以及有序地保留水陆连续通道,使工程措施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既能满足河道防洪要求,又不影响“堤身”植物种植和利用,虽然增加了施工临时占地,但可使堤防不需永久占地,节约投资,长远效益明显。临沂市沂河防洪堤工程采用这种处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4.合理选取蓄水建筑物类型

中小型河流大都河槽宽浅,洪水来势迅猛,应根据其特点合理选择蓄水建筑物类型。目前,适于中小型河流的蓄水建筑物类型主要有砌石坝、提升闸、翻板闸和橡胶坝。前三种类型各有优缺点:砌石坝结构简单,投资较少,但阻水严重,影响河道行洪;提升闸便于闸、桥结合,运行安全,但投资较大,不利于大量采用;翻板闸水力自控、节约投资,但铰轴易受杂草塞堵、启闭失灵,影响防洪安全。橡胶坝是一种新型低水头拦河建筑物,具有利于行洪、造型美观、施工短、造价低等优点,是中小型河流较为理想的蓄水建筑物类型。

5.采用多种类型的生态护岸

岸滩实际上是河流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河流的水陆边界。浆砌石及混凝土等传统护岸,只强调如何更坚固地建立这种边界以抵御水流对陆地的冲蚀,往往忽略了水陆之间的和谐过渡。护岸工程应避免建筑物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尽量参照自然状态下的河岸形式,采用生态护岸。生态护岸水下部分宜采用松散抛石,为各类水生动物创造适宜栖息繁衍的环境,水上部分宜在柔性垫层上种植草本植物,并且垫层上的压重抛石不应妨碍草本植物的生长,垫层可以是柴排、芦席等天然织物,也可以是人造土工织物。

6.根据轻重缓急分期实施

对中小型河流的治理,各地应根据财力情况分期实施:第一期以城区中小河流为整治重点,通过污染治理、绿地和景观建设,营造市民亲水空间,体现河流人文文化,提升城市特色和品位;第二期以农村河流为治理对象,在满足中小河流的防洪安全和资源功能的前提下,强调河流的自然、生态和舒适性,包括河流水生物的舒适性。

7.根治水环境污染

水质污染是影响中小型河流生态性的最大障碍。治河先治污,各地应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切实做好中小型河流水质污染治理和防治工作。

8.与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

中小型河流大都发源于山丘区,河道比降陡、切割深,洪水来势迅猛,泥沙含量大,易对下游治理工程造成淤积和水毁。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与上游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对上游山丘区采取退耕还林、封沙植草等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修建谷坊、塘坝等以减少河流泥沙,调蓄河道径流。

9.加强河道管理

严禁侵占河道、乱掘滥挖和违规采砂,加强河道管理,确保河道防洪和涉河工程安全、发挥河道综合治理效益。

10.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面广量大,仅靠国家单一渠道投资,很难实现全面治理。为全面推进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一是实行中央扶持、省市县地方财政补贴、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相结合的融资方式;二是设立各级中小型河流治理建设基金,由各级财政注入启动资金;三是结合平原洼地治涝,利用世行贷款。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型河流数量众多,因缺乏治理而水患频繁、环境恶化,其综合治理对充分发挥治河工程功能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着眼于在充分总结以往水利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水利建设的需求,更新治河理念,采取合理措施,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环境,还中小型河流以碧波荡漾、自然生态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郑玄洵,唐雅雯.浅谈龙岗河的治理.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

[2]陈致泰.汾河水系全流域污染治理建议.山西水利科技,2010.

第4篇

一些中小河流引发了超标准洪水,仅江西堤防决口就达17处之多,其中多数是保护农田面积为千亩量级的小圩堤,而唱凯堤是唯一保护农田面积超过10万亩的重要堤防,因此受到特别的关注。

程晓陶(工学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水利学报》常务副主编):今年汛情到7月下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是局部灾情偏重,二是总体尚未超出正常年景。

局部灾情偏重,是由于4月份以来,华南、江南地区遭受了强降雨的轮番袭击,在一些地区场次雨量达到数百毫米,在一些山区河流引发了山洪,并伴生了大量规模不等的滑坡、泥石流,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其数量高达一般年份同期的10倍;在一些中小河流引发了超标准洪水,仅江西堤防决口就达17处之多,其中多数是保护农田面积为千亩量级的小圩堤,而唱凯堤是唯一保护农田面积超过10万亩的重要堤防,因此受到特别的关注。

再有就是像广州这样的大城市,5月7日、14日连续两次暴雨红色预警,在雨袭击下发生了严重的内涝,街道变成了行洪的河道,导致交通瘫痪,地下车库变成了地下水库,上万车辆受损,一些小区积水严重,停水停电,显现出城市型水灾害的典型特征。

7月上中旬,大范围的降雨又持续笼罩在长江流域,在一些支流上引发了超标准、甚至超纪录的洪水,沿江农村,特别是一些城市如武汉、安庆发生了严重的内涝,四川广安市因渠江洪水水位超纪录而受淹惨重。其后,东北、西北局部地区亦因雨引发滑坡与堤防决口,造成严重损失。

记者:如果连续的强降雨发生在长江干流,长江干流是否有能力化解危机?三峡大坝将如何调度,以发挥拦蓄洪水的能力?

7月20日抵达三峡大坝的洪峰流量虽然达到7万立方米每秒,但是经过三峡工程的调蓄之后,下泄流量被控制在4万立方米每秒,有效避免了荆江河段防汛险情的发生。三峡工程在长江流域防洪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已经突显出来。

程晓陶:从总体来看,今年汛情尚未超出正常年份,大江大河至7月下旬水势基本平稳。即使从长江流域来看,雨量虽然偏大,但是降雨分布比较有利,暴雨中心的移动,属于“先下后上”型,避免了“上大洪水”与“下大洪水”的遭遇。7月20日抵达三峡大坝的洪峰流量虽然达到7万立方米每秒,但是经过三峡工程的调蓄之后,下泄流量被控制在4万立方米每秒,有效避免了荆江河段防汛险情的发生。

同时,98大洪水之后,长江中下游干堤加固工程已经全部完成,这也使我们对于迎战大洪水有了更多的底气。7月下旬强降雨区如期向北移出长江流域,受灾严重的一些区域洪水较快退去,灾后重建的工作得以及时展开。

目前,我国正处于“七下八上”的全国防汛关键时期,更要密切注视汛情的发展。除了西移、北移的强降雨区外,台风暴雨可能引起的突发性洪水也将成为防御的重点。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大江大河干流的防洪能力已有所增强,三峡工程在长江流域防洪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已经突显出来。

与此同时,中小河流整治、山洪灾害防治、城市防洪等问题正成为社会更为关注的焦点。而要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良策,就需要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水灾风险增长的成因作深层次的分析。

记者:目前,我国中小河流治理严重滞后。据称,有2/3的中小河流达不到规定的防洪标准。您怎么看待这些发生在长江流域之外的洪涝灾害?为什么中小河流达不到防洪标准?这暴露了我们防洪体系中的什么问题?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一些传统有效的治水措施已经难以为继,而标准更高的新的安全保障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程晓陶:任何国家的河流都是分级管理的。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1998年大洪水之后,国家成倍增加了大江大河的治水投入,目前我国大江大河干流防御大洪水的能力有了显著的增强。

近年来,我国因水灾死亡人口中,突发性暴雨山洪引起死亡人口从20%上升到了70%~80%,但是从历年山洪灾害死亡总人口数看,并无上升的趋势。这一现象总体上说,是江河洪水泛滥死亡人数显著减少的结果。然而这也说明,在防洪减灾中要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在减轻山洪灾害上下工夫。显然,加强中小河流整治,有效防治山洪灾害,已经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中小河流整治严重滞后,存在一些明显的薄弱环节。第一、治理投入不足。我国大江大河的整治,由于事关全局,因此历来以中央财政为投入主体。而中小河流,主要在省、市管辖范围之内,因此是以地方财政为投资主体的。近年来,在东部富裕的省份,中小河流整治已经有了较大的投入,但是中西部省份大多数中小河流,实际上是在吃上世纪50―80年代群众义务投工投劳进行河流整治的老本。现在传统的水利“冬修”、“春修”制度已经基本废止了,再加上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汛期堤防查险、排险、抢险的力量也严重不足。

第二、人为加重灾害风险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大规模建设发展时期,建筑用沙量需求很大,在大江大河对非法采沙管理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中小河流成为采沙的主要来源。由于管理力量薄弱,因乱采乱挖导致河势紊乱,危及堤防安全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山区道路修建、采矿业发展中,大量弃土推入河道,导致河床淤积、行洪能力萎缩,也是加重山洪危害的重要原因。而山区修路、盖房,破坏山体稳定性,却缺少必要的固坡防滑措施,则是滑坡频发的根源。此外,人与水争地的矛盾依然突出。一些房屋直接盖在了行洪的通道上,山洪一来,被冲得荡然无存。这些问题说明,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一些传统有效的治水措施已经难以为继,而标准更高的新的安全保障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各地要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引导地方搞好河道疏浚”。

事实上,中小河流的治理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重视。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各地要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引导地方搞好河道疏浚”。2009年10月水利部、财政部印发了《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其后中央财政决定设立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

流治理专项资金,并启动了一批重点中小河流治理的试点项目,旨在提高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的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兼顾河流生态环境,是以堤防护岸加固和建设、河道清淤疏浚和排涝工程为主的综合性治理项目。

然而,我国面积在100平方公里面积以上的河流有5万余条,如果地方政府要得到中央财政的补助才进行治理,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见到整治的成效。即使中央财政能够为一些重点河流的治理项目提供资金,那么长期维护的投入又从何而来呢?

显然,中小河流治理滞后不是一个简单靠中央政府增加投入就可能短期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的一些治水新问题,从自身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寻求切实可行的治水良策。

记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发生,我们应该怎么构建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洪水来临,我们应该如何调度调控,以最大化地降低损失?洪水过后,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全社会水患风险意识的增强,法制水平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我们又有可能构建起更为可靠的现代化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有效抑制水灾风险的增长。

程晓陶:目前,一方面气候变化导致水旱灾害频发并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带来了一系列的治水新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全社会水患风险意识的增强,法制水平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我们又有可能构建起更为可靠的现代化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有效抑制水灾风险的增长。我将以中小河流整治为例,探讨治水的出路何在。

首先,应该健全中小河流分级管理的体制,将各级政府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职责明确分解到各个河段,并建立合理的考评与奖惩制度。

其次,重建长效的建设与维护机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自己的家园自己保,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出力者可以从中挣到一定的收入,这才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中央财政只是对出大力者给予奖励,对有利于全局的方案给予补贴。

第三,对山区河流进行风险区划,设立红线与黄线。红线内为5―10年一遇洪水的行洪通道,要避免盖房子。红、黄线之间,允许盖房子,但是需要采取自我防护措施。

当超标准洪水发生时,超标准洪水可自动漫溢,削去部分洪峰,不加重下游的防洪负担。同时,由于河道的基本行洪能力并未损失,洪水主流仍在河槽中演进,侧向漫过堤顶的水量不仅有限,而且破坏力要小得多。

第四,建可溢流的堤防。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不可能、也不必要定得很高,定高了不仅建设维护成本过高,超出地方承受能力,而且还可能导致风险向下游经济更发达区域转移。可溢流的堤防不是全面加高堤防,而是局部降低堤防,并对降低堤段作护面防冲处理。降低的高度,为规定标准的高度,只是未加超高部分而已。这样,当超标准洪水发生时,超标准洪水可自动漫溢,削去部分洪峰,不加重下游的防洪负担。同时,由于河道的基本行洪能力并未损失,洪水主流仍在河槽中演进,侧向漫过堤顶的水量不仅有限,而且破坏力要小得多,老百姓看到堤顶溢流,也有较充分的时间转移。同时,在面上还可以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减轻水灾的损失。

但是,这种有利于全局与长远利益的方案,不一定是地方上自愿采取的措施,因此需要法律手段的强制实施,行政手段的推动落实,经济手段的补偿诱导,科技手段的大力支持。中央财政对中小河流的补贴,就应该补给这样的工程,以非工程措施来推动有利于全局与长远利益的工程措施。

第五,探讨适宜且强有力的河沙采集管理体制,避免人为加重洪水风险。其实,合理有序的采沙,既能满足建设发展的需求,还可以适度扩大河流的行洪能力。台湾曾经也遇到同样的难题,最后是将河段分段承包给有实力的采沙企业,促使零散的业主组合成规模化的采沙公司,并以遵守政府采沙规划作为获得开采权的条件。而采沙公司为了保有合法的采沙权,也愿意与政府配合。显然简单禁止采沙,只堵不疏的做法,是难以奏效的。要收到双赢的效果,必须走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的创新之路。

记者:我听说TNC正在推动生态流方面的研究。他们想模仿洪水天然的状态,通过人为的调控,让中下游湿地按照自然的节律定期淹没,以保护和修复中下游湿地的生态系统。这种思路跟传统的防洪思路有什么差异?在长江干支流目前的防洪体系下,此种防洪思路有没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恢复通江湖泊,在三峡建成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大洪水期间的异常高水位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现在有了三峡工程的调控,这一风险可以有所降低。从更长的时期来看,三峡工程开始正常运行,实际上是为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修复创造了条件。

程晓陶:TNC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叫大自然保护协会。他们的这种思路与传统的防洪思路有显著的差别。传统的思路是尽可能扩大保护范围,提高保护标准,但是流域天然调蓄洪水的能力随之不断削弱,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保护与修复一些湿地生态系统,则有利于恢复流域自然调蓄洪水的部分能力,并有利于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

长江历史上有许多的通江湖泊,对于洪水有较大的调蓄能力。19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成倍增长,人与水争地的压力越来越大,沿江连续堤防系统建成。现在除了两大淡水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之外,其他通江湖泊几乎全部被切断了与长江的天然联系。

由此而带来一系列的后果:洄游和半洄游鱼类失去索饵场、繁殖场、育肥场,成为长江鱼类资源和大多数湖泊鱼类多样性显著降低的重要因素;湖泊与江河交流水量减少,湖泊缺少涨落区,湿地面积和质量大大下降,浅滩等多种类型湿地丧失,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生境单一化,使得湿地对污染的生物降解能力下降,易于形成富营养化;防洪保护范围的扩大,天然调蓄洪水空间的减少,使得江河洪峰水位抬升,汛期高水位持续时间延长,防汛抢险压力增大。这些都是三峡工程建成之前就已经发生的现象。

如果在长江中游恢复一些通江湖泊,增强对长江洪水的吞吐能力,也就意味着增强了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为化解发电与防洪、航运、水产、环保等方面的矛盾创造了条件。

然而,恢复通江湖泊,在三峡建成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大洪水期间的异常高水位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现在有了三峡工程的调控,这一风险可以有所降低。目前社会一些人较多地关注了三峡工程建成以来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冲击,但事实上,长江生态系统的失衡由来已久,白鳍豚在三峡建设之前就已经难觅其踪。因此,从更长的时期来看,三峡工程开始正常运行,实际上是为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修复创造了条件。

如果说,三峡建成之后,我们需要重构满足发展需求的更高层次的平衡的话,那么生态修复型蓄滞洪区的建设将是一颗有利的砝码。

此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也为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为了确保长江中下游干流的防洪安全,城陵矶附近仍需要安排100亿立方米的分蓄洪容积。如果能够结合TNC的构想,建设可常年吐纳洪水的生态修复型的蓄滞洪区,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第5篇

关键词:河流治理建设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TV212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邳州市水利工程迎来了投资高峰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先后实施了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安全饮水、引沂润城等一大批关系民生稳定的工程。中小河流作为国家、省、地方三级共建的项目,是国家从宏观的角度,改善广大城镇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防洪排涝能力的大事。通过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进一步总结建设管理经验,提高建设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工程概况

邳州市中小河流共有50多条,由于多年未治理,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河道防洪基础设施薄弱,对所在地区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二是多年未实施清淤,河道淤积严重,致使河道排涝能力严重不足。三是中小河流沿线穿堤建筑物多年未得到治理,大部分已损坏,不能发挥排涝作用,涝水出路得不到解决。四是投入严重不足,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日趋减少。根据水利部《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项目规划》,中央加大对中小河流区域治理力度,制定了中小河流治理专项规划,邳州市共有9条河道12河段纳入规划,涉及邳州市17个乡镇,治理总长度142.44km,土方1272万方,估算总投资3.2亿元,工程建设完成后,可以显著提高中小河流防洪排涝能力,保障沿线地区的防洪排涝安全,解决高亢地区用水困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建设管理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截至目前,邳州市已经完成9条河道11河段的治理工作,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2.1资金不及时到位。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投资由三方承担,70%由中央、省承担,30%配套资金由地方筹资,不仅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而且上级经过地方财政资金也不能及时到位,造成费用比较紧张,致使施工设备供应不及时,工程材料不能及时到位,农民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严重影响工程施工进度、质量等。

2.2拆迁费用少。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按照上级批复均不考虑永久征地和树木补偿费,仅考虑临时占地和青苗补偿。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按照国家《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河道堤防及两侧滩地管理权本属于河道管理部门,但是由于一直没有确权划界,产权不明确,一直以来,沿线老百姓河道滩地上种植树木,建设房屋,因此永久占地实际是存在的,需要清理的树木也很多,场地清理工作难度非常大,制约着工程进度,关乎社会的稳定。

2.3抢工赶进度。由于批复不及时,招投标拖延,造成工程开工晚,使施工工期压缩,造成施工单位常常出现抢工期赶进度的现象,导致对某些工序重视不够,如仓面清理不彻底;凿毛程度不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少铺或漏铺砂浆;安装铜止水时用钉子固定,结果在蓄水时,沿施工缝面出现渗漏水现象。

2.4档案整理、归档不及时。由于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工作重、任务紧,且施工单位对资料的整理、归档不够重视,没有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整理、归档,造成工程资料相对工程滞后,这给后来的验收工作带来了被动。

2.5重建轻管。由于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工程管理体制尚未建立,管护规范的工程运行机制不完善,稳定可靠、使用高效的工程经费保障机制没有形成。另外水行政主管部门缺乏依法对全社会的水事活动实施的组织管理等原因,造成目前水利工程重建轻管。

2.6水资源未充分利用。治理的中小河流多在边界河道上,由于河道挡水建筑物少,沿线多座穿堤建筑物损毁严重,无法发挥作用,山东来水白白流走,水资源浪费严重。

3.意见和建议

3.1完善建设单位机构。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组建中小河流建设处,下设多个功能科室,做到层层管理,明确到人,并建立奖惩制度。建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建设处首先要求各参建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成立相应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一个安全生产环境。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是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要完善以项目法人全面管理,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职能部门监督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对工程的每一环节和工序严格进行监督与检测。在具体措施上,分级落实质量责任制,严格按合同、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对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监理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实行旁站、巡视和平行检测,按监理细则对工程质量和进度进行控制,施工单位建立建全质量保证体系,认真实行“三检制”。

3. 2选择项目管理模式。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除了业主方外,还有许多单位参加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检测单位、供货单位、运行管理单位、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等。编制项目组织结构图应能够表达业主方及项目的参建方有关的各工作部门之间的组织关系,而且都有各自的项目管理的任务和管理职能分工,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建立管理职能分工表,使管理职能的分工清晰和严谨。

3.3加强对项目工程的动态管理。一是工程投资目标的动态控制,将投资目标进行分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投资目标进行动态跟踪和控制,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二是对工程进度目标的动态控制。按照进度控制的要求,收集工程进度实际值,定期对工程进度的计划值和实际值进行比较,发现进度有偏差,则采取纠偏措施进行纠偏,具体办法如:落实加快工程进度所需资金,调整设计、改进施工方法,改变施工机具等。三是对工程质量目标的动态控制。质量目标不仅是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质量,还包括材料、半成品、成品和有关设备的质量,项目法人应通过委托第三方检测,及时对上述的质量进行跟踪和控制,以便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3.4加强人员管理。工程的实施和管理都是靠人来完成的,施工企业是工程实施阶段的主体,择优选择项目经理是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建立工程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签订责任状,建立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3.5强化资料整理、归档工作。根据国家《档案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制定档案管理实施细则。明确档案工作负责人员,形成了各参建单位和有关人员各尽其责、各尽其职的工作制度,有效保证了工程资料收集的及时、准确、完整。

3.6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通过技术培训,提高现场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促进施工质量管理实施。加强施工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特种行业专业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操作人员操作水平对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还要注重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培养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意识,促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降低工程事故发生。

4结束语

第6篇

一城市中小河流治理分析

全世界每天约有200万t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1 L废水会污染8 L淡水; 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而水面面积却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河流的自净能力在减少,相对于20 世纪中,世界人口增加了两倍,而人类用水增加了5 倍,造成了河流的严重污染。

近些年来城市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远小于市政建设资金,造成中小河流的治理远远落后于市其它市政设施的建设。由于中、小河流不仅承担着城市的排涝功能,同时还承担着一部分排污的功能,雨污河流的排水体制,造成河流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

河流的建没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小河流的治理在城市中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近几年来广州市河涌治理的经验本文以城市中的河流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城市中河流的整治不应只局限在防洪、排涝等传统水利的范围内,而应增加改善水质、清於、断面的生态系统恢复、打通因人为原因及城市建设填埋的断头河流、调整调度措施改变网河区内河流的水流方向、枯季为干枯的河流补水、增加河流水文化功能等多种措施,将城市中的河流治理成为不仅可以为城市减少灾害,同时又可以成为城市中的景观带、游览区、休闲区等。

二城市中小河流治理方法

1、局部扩大河流断面,调节洪峰并为城市居民增加休闲空间

在河流中间扩大断面,建调蓄湖或湿地,用来调蓄雨洪又可为市区建设开放性的生态公园,发挥其综合功能。水面可集调洪、补水、景观、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即调节了洪水又为城市增添了色彩,还会增加社会效益。

2、河流清淤,加大排涝能力

湖泊、平原河网水库中的沉积物是湖泊、平原河网水系及水库等营养盐的重要积蓄库。污水抽排放、地表径流的汇入以及水系中水生生物的死亡残骸,加上植物枯叶、降尘、垃圾等,往往导致水系中沉积物营养盐逐步积累,尤其是城市湖泊及水库等会形成营养盐的内负荷。因此水环境改善不能无视水体河底污染内源所起的作用。

对于感潮河道,大多为双向流,经常由于潮水作用,造成河道淤积层较厚或河道底高程中间高、两侧低,使河流过流断面缩小,影响排涝能力或水体自然交换的,同时也对水质产生较大影响,其多余的底泥也必须清除。从河流主要功能是行洪、排涝、纳潮和通航所需断面宽度及深度而言,疏浚河流更有其必要。

3、河流截污,改善水质

从近些年来河流水质变化的速度及污染程度可以看出,河流水质的变坏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为的污染,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工业的迅猛发展是导致河流近些年来水质变坏的最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主要方法就是从污染的源头治起—截污,截污是水质改善的最基本方式,也是河流生态环境恢复的先决条件。

4、将网河区断头的河流连通

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紧张,大量的城市用地侵占了河道,河道缩窄、被填埋的现象经常出现,城市中网河区的断头河流分布较多。由于涨潮与落潮之间水流的回荡,造成垃圾也在涌内回荡,河流断头处水质极差,涌内淤积严重。

河流水质污染单靠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的建设还难以达到水清水净的目的,人们受“流水不腐”自然现象的启示而提出“变死水为活水”的水网概念。

而解决此问题的方法除以上方法外,更为有效的办法是———打通断头河流,使河流中的水流动起来。把已被埋填的城市河流重新复原,在国内较有影响的是北京的转河整治工程。

5、改变城区现有水库功能,枯水期为中小河流补水

城市中的水库原建设目的基本为防洪及灌溉,而随着水库控制区的城市化进展,灌溉面积逐步减少,水库的功能逐步减退,而河流在枯水季节缺水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可以利用水库剩余水量在枯水期为其下游的河流补水,调整水库的功能,满足河流的生态用水要求。此方案广州市萝岗区已对“水口水库改变功能为下游乌涌补水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的论证,方案已通过。

6、通过水闸的调度调活水体,改变网河区河流双向流为单向流

网河区河流多为感潮河流,且水流方向多为双向流,且涌底多为平底没有坡降,可以利用自然潮汐,落潮排水、涨潮引水,利用涌口水闸,将潮水留在涌内,通过水闸灵活调度控制河流水位,改变河流双向流为单向流。从而改善水体的水环境,增加区内水系的流动性,实现水质、水环境改善的目的。即当落潮时,打开闸门排水,当涨潮时,关闭排水所用的水闸,打开同一河流另一方向水闸,引清水入河流,达到引清换浊的目的,这样往复循环,将河流内的水体调活,可以使改善河流生态环境。

7、注重与周边人文相结合,体现水文化

河流周边往往会有古文化遗址及保护建筑等,在河流整治过程中将河流局部景观节点与古文化遗址及保护建筑等结合建设,并将河流的景观设计特色与遗址及保护建筑特色相同,力争将城市中的河流改造成一河一风格,一河一特色,如浙江绍兴的河流、广西桂林的河流等。

8、堤岸整治重视生态环境,恢复自然河流

城市现有大部分中小河流堤岸形式单一,且多为混凝土、浆砌石等硬质护岸,不利于水环境修复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堤岸整治是河流治理的重点,并应与两岸绿化林带和特色居住区的开发相结合,以顺应自然的构思将流水和人造景观融为一体,局部设景观节点体现亲水、自然、生态、历史和人性化有机的结合。

新建护岸应尽量避免采用硬质材料,而是多用木桩、块石、卵石堆砌自然型驳岸,使其有利于植物生长和生产微生物,并在河岸上种植绿化带,恢复、加强与扩大该河沿岸带植物,充分发挥沿岸带的过滤、拦截能力,达到减少入涌污染物的作用。

生态护岸技术不仅保证工程安全,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提高河道自我净化能力、提升河涌的环境景观并创造亲水空间,而且节约工程投资,创造经济价值。

有条件的河流,尤其是上游段,应实施裁直变弯的措施,以恢复弯弯曲曲的天然河道的自然形态,河中有巨石、有急滩、有跌水,有不同的流速带。在滩地或湿地种养适生的水生植物,以吸收氮磷,净化水质。这一措施,延长洪水在支流的停留时间,削减了河道的洪峰量,对防洪亦不无好处。恢复河流自净能力和生态修复是水环境整治中带有根治性质的创新思路,好比恢复“造血”功能,是实现水环境良性循环不可或缺的措施,对恢复河流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有重要作用。

三结语

河流的治理涉及到防洪、清淤、排涝、景观、补水、截污、水文化等诸多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使我们在城市中小河流治理的观念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变,不仅要解决当前各方受益的问题,还要对未来年代人类利益和生态环境考虑。

参考文献:

[1] 我国河流治理取得五大成就但问题不容忽视[J]. 治黄科技信息;

第7篇

关键词:河流治理;桥梁;预制板;铰缝;伸缩缝

Small rivers management engineering of bridg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blems of

Li Chuanming, Nie Jie, Wang Ju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city and river management engineering of bridg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ome common problems in 1, made analysis and argumentation,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and pointed out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for futur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bridge has a good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rivers, bridges, precast plate, hinge joint, expansion joint

1.引言

2010年,水利部商财政部安排80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按照三年完成五年规划任务的要求,目前各省、市均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该项工作。针对目前我市在桥梁设计与施工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笔者阐述一些粗浅看法,以与同行相商榷。

2.桥梁设计标准偏高

根据目前我省的经济发展,目前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桥梁建设主要集中在病危桥梁的拆除重建和除险加固上,新建桥梁较少。主要采用的桥型为装配式混凝土空心板梁桥,跨径以8m、10m、13m、16m者为主,桥面净宽以4.5m、7.0m最为常见。

有些桥梁连接的是一些偏僻的乡村,过往车辆及行人均甚少,老桥实为农用生产桥,大都破旧不堪,跨径偏小,有阻水现象,不满足防洪、除涝的要求。在拆除重建过程中,新的设计荷载标准往往采用的是公路Ⅱ级车道荷载效应乘以0.8的折减系数、车辆荷载效应乘以0.7的折减系数,有的甚至直接采用公路Ⅱ级,虽然做到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使用耐久,但经济上却并不合理。笔者认为,对于这些乡间农用桥梁,其设计荷载标准应适当放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个别桥梁中墩基础埋置深度偏小

当桥台基础天然承载力较高时,桥墩往往采用钢筋混凝土双柱式桥墩,桥墩直径1.0~1.2 m,而墩台基础采用扩大基础。在个别桥梁设计中,出现了中墩基础埋置深度偏小,不满足现行《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2(JTG D63—2007)的要求。

造成这类失误的原因是虽然桥梁所在的河道需要综合治理,但桥址处的该部分段的河道截面已满足规划要求,无需清淤或疏浚,实际河底高程已低于规划所需的河底高程。而桥梁设计人员都是做建筑物土木结构的,往往直接取用规划的河底高程来考虑中墩基础的埋深,这样难免就造成埋深偏小的失误。有的桥梁设计人员虽然参考了勘测单位提供的现状河道实测纵、横断面图,但桥址附近因以前老桥施工时的围堰、或所设的土牛没有拆除干净,经水流冲刷后,桥址近处的河底高程远高于规划所需的河底高程而低于非桥址处的实际河底高程,这样设计人员往往也会犯上述同样的失误。要避免这类不必要的失误,这就要要求设计人员在对无需清淤或疏浚段的桥梁设计时,不仅要参照桥址近处的河道实测纵、横断面图,还要注意相邻桩号的其它断面,以确定出合适的埋置深度。

4.使用商品混凝土的问题

由于钢筋混凝土预制梁板桥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种类较多,比如预制空心板、封锚端、铰缝和桥面铺装层一般采用C40,而桥墩盖梁、墩柱、桥台搭板、人行道梁一般采用C30,桥台台帽、桥墩基础、侧墙压顶一般采用C25的,所以施工单位为方便起见经常采用商品混凝土。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为防止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产品存在质量缺陷,混凝土试块应采取由第三方实验室进行标准养护。这样,即使出现试块强度不够的质量事故,也便于分清事故的责任方,以规避风险。

(2)即使是采用商品混凝土的桥梁,每个施工现场必须配置不少于一台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这样一方面当购买时因方量计算偏小而造成进场混凝土方量不足(经常出现某些部位浇筑后方量还缺少零星的不足1m3现象)时,可以由施工方进行现场配制,避免人工拌合所形成的质量缺陷或形成不必要的施工缝;另一方面,新、老混凝土连接部位应采取高标号砂浆铺垫,现场有搅拌机,就可以避免人工拌合砂浆的一些不足。

5.预制板的吊装时间[3]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而言,如果存梁期过长,板体在受压后会向上起拱;另外,随着龄期的增长,板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在不断提高。为了防止预制板上拱度过大,及预制板与桥面现浇层由于龄期差别而产生过大收缩差,存梁期一般规定不宜超过90d。但施工单位往往会忽略此点,这就需要设计单位在图纸上以及技术交底中予以特别指出,以引起监理及施工单位的足够重视。

6.预制板间的铰缝连接

对于装配式混凝土空心板梁桥而言,预制板间的连接通常是通过现浇铰缝来实现的,并借此形成整体的桥面结构体系。由于铰缝是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工程质量相对预制部分较差,是桥梁结构中的易损坏部位,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1)浇筑铰缝砼前必须先用M15水泥砂浆填塞铰缝底部及预制板间的端头部位(预制板端部1.0m左右范围内的缝间也是用M15水泥砂浆填塞的),待砂浆强度达50%后方可浇筑铰缝间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前板底宜采用吊模或将板底的分缝塞死,以免漏浆现象的发生。不允许未填砂浆而直接在铰缝内浇筑细石砼,而且板底必须勾缝(一般勾3cm的平缝)。

(2) 预制桥面板时,注意原预留在桥面板内的铰缝底部连接钢筋要先扳上去紧贴模板,拆模后立即凿毛,并使该部位钢筋的外露部位应完全脱离板的表面,待桥面板吊装就位后再用撬棍将其撬到应有的水平位置。由于以前的通用标准图集中无此钢筋,所以有的施工单位往往会忽略此项工作,吊装前并未将此连接钢筋凿出,以致使得铰缝连接处成为整个桥梁结构受力的薄弱环节。

7.毛勒式伸缩缝的连接

在我市中小河流治理桥梁设计中,伸缩缝大都采用的是毛勒式伸缩缝。预制桥面板时,注意在毛勒式伸缩缝连接的预制板的端头部位,应预埋门型连接钢筋,该钢筋的两肢均应埋入板内,并与伸缩缝异型钢梁的固定钢筋焊接以形成一个整体。有的施工单位在预制桥面板时往往漏掉了此连接钢筋,还有的仅在板内埋入铅直钢筋,均不符合设计图纸要求,还需要通过植筋等手段以加强连接,不仅费时费料费工,且连接效果也相对较差。

8.结语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意义重大,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这就要求建设、设计、施工及监理等单位密切协作。相对而言,治理工程中桥梁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比较复杂,涉及内容较多,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认真设计,力求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单位应汲取以往工程经验,精心组织施工,注意细节,强化质量,以使工程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 姜晨光.桥梁建造技术指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第8篇

关键词:河道 长效管理 机制 思考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河道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作,重在不断治理,贵在长效管理。因此,为了将河道环境整治工作的效果充分体现、长期显现,积极探索制定符合河道实际的农村河道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机制尤为重要。

1、全县河道基本情况

隆化县境内全部河流均属滦河水系,按流域划分为伊逊河川、驿玛图河川、滦河川、武烈河川。流域面积在10N以上的河流共有139条。其中,县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条,自西向东依次是滦河、蚁蚂吐河、伊逊河、武烈河,县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下、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常年有水的河流共19条。大部分河流属河流的上游段,河床多为粗颗粒的卵石、砾石、粗砂等,河流季节性径流量变化及水位变幅很大。

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整治河道长度210余公里,土方62万余立方米,建成各类护岸50余公里,总投资810余万元,河道疏浚整治后,部分河道标准得到恢复,河道面貌得到改观,防洪、排涝能力显著提高,使水系的生态环境明显改进,居民生活环境有效改善,为进一步推动综合整治,建立健全河道长效管理机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2、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对照新时期河道管理的要求,目前的河道整治仍停留在土方工程清淤清杂,虽然水面清杂了,河底清淤了,但存在河道被人为束窄、河道内乱排、生活垃圾随处倾倒、水质污染、挤占侵占河道等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河道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长效化。建立河道长效管护机制不仅是一项面广量大,需常年实施的持久性工作,又是一项面向基层的群众性工作,此项工作必须体现出长效与全民的要求,从现状分析看,目前河道整治存在上述普遍性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2.1 群众对河道整体环境管护的主观意识不强

河道在广大群众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就是引排水用的,近几年河道都经过了疏浚,河道的基本功能达到要求就行了,至于河道环境整治和保持,则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基础,是河道管护工作难以上水平出环境的主观根源。

2.2 投入不足,经费保障不到位

河道管护工作涉及到每个镇、村,工作任务都基本相当。但是镇村经济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强度。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工作能够较顺利推进。相反,经济实力较弱的,对于一般性的河道保洁工作都很难维持,经费问题成为环境综合治理和长效管护的瓶颈,直接影响到此项工作整体推进。

2.3 管护机制未能建立健全

首先管护队伍未能真正组建运行到位,河道管理工作缺乏制度化、专业化程度。其次相应的管理设施未能配套到位,突出反映在沿河垃圾箱和垃圾填埋场的布设未能按要求到位,无法做到集中投放、定期清运,河道成了各种垃圾废弃物的堆弃场所,加重了河流环境的破坏,成为河道污染的重要源头。

3、河道综合整治及长效管护必要性、迫切性

各级河道承担着我县灌溉和防洪的重要任务,河道既是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也是一方经济发展的保障和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河道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因此,整治好河道、管护好河道、美化好河道,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精神,做好并管护好以河道整治为重点的河流环境综合整治是惠及广大百姓的一项民心工程、惠农工程,意义重大。

4、对建立河道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议和思考

4.1 深入宣传,形成社会共识。

河道环境长效管理工作不同于河道疏浚工程。它是一项直接面对群众、依靠群众广泛参与的日常工作、长期工作。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共识,来营造统一的思想认识。因此要通过长期的宣传,统一思想,通过宣传明确河道管护的标准要求、河道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达到激励先进、督促后进、保持平衡,形成河道管护的浓烈氛围。

4.2 坚持典型带动,以典型促全面

按照相关要求,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确立从点到面、逐步推进的思路,结合打造观光带、产业带和新农村建设先导段。首先对国道、省道和通往各镇的公路干道沿线、集镇区、工业集中区、农业园区周边进行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各镇都要选定该区域内的河道作为先行试点,作为样板,逐年向面上推进。

4.3 坚持依法管理,推进规范化进程

各级政府要强力支持河道管理单位依法加强河道管理。主管部门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违章建筑,破坏河道工程的违法行为。同时根据河道工程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河道功能范围内的兴建项目和设置排污口,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河道综合调度运行管理方案。

第9篇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防洪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城市河道治理和防洪管理是城市河道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河道的管理不仅关系着河道的持续发展,而且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

二、城市河流对城市的作用

1、供水水源、排水通道

河流对城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首选原因即是供水与排水,即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生产用水,废弃余水在自然条件下排向河流下游。受河流水系的流域、区域特性和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定,河流对于城市来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先天资源。

2、交通运输通道

水上运输历史上曾是最为节省、最为便利的运输型式。由于社会发展和气候变迁,对中小河流而言,目前这项功能已经萎缩甚至消失了,但对大型河流,水上运输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3、娱乐游憩功能

城市河流是公众的河流是公共资源。是市民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体验自然的活动场所。是人类、生物、文化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开放空间。

4、城市形象功能

城市河流及其两岸具有历史纪念意义,文化文景观意义的建筑,公园、桥梁等组成城市的形象,代表城市的层次和品味,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的积累和底蕴,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三、防洪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河道缺乏综合治理

往往只重视防洪的一些工程措施而缺乏对河道的综合治理,没有对泥沙淤积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像黄河中上游的一些城市,在兴建防洪措施时,由于没有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只是修筑了几座泄洪涵洞,致使每年汛期,都需要对涵洞内部进行相应的清淤作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也不利于日常的管理与维护。

2、传统治河模式有待改进

现在的治河理念大都使用修坝的方式来消弱洪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头顶一盆水”的局面。此外在防洪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城市的蓄水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中下游城市的一些防洪问题,否则,不仅没有做好城镇自身的防洪工作,反而也加剧了下游一些城市的危险。

另外,在防洪作业过程中,还有其它一些问题,比如在对洪水计算时方法比较简单粗糙;城镇自身的排水系统不够合理;在对城市防洪规划进行编制时,提供的数据不够准确,致使在同当前的城市规划缺乏一定的协调性。

四、城市河道治理措施

1、统一规划,明确重点

一条河流长成百甚至上千公里。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容易导致各自为政,自行规划。要使河流治理规划合理可行,水行政主管部门与河道主管机关必须对河流进行流一规划,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的利益。再则,根据河流沿岸的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和历年洪水成灾的损失大小确定其重点。在河道的规划中,城市段河道应为规划治理的重点;而发生洪水时主要是大片农作物受淹段,规划时则可作为一般河段考虑;山区段,河段内洪水仅导致农作物短时受淹,损失不大,因此可以暂不设防。主要采取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减少洪灾损失。

2、河道的平面布置规划注意事项

城市河道规划治理中的平面布置,直接影响一个流域、一条河流的总体规划,甚至影响一个城市发展战略的规划,因此必须做到点、线、面、体的合理布局。

(一)、点

点就是要确定治理的重要河段和重点部位,一般以城镇、集镇、村庄、耕地面积集中成片的河段为重要河段,以易垮塌易冲刷一旦决口损失较大的地段为重点部位。

(二)、线

线就是对河道的岸线、堤线进行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布置,调整好河势和流向,充分发挥天然河道的作用。

(三)、面

面就是处理好整条河流的平面、断面和挡水面之间的关系。平面上可实测二千分之一以内的地形图进行布置,以达到整体效果;断面上既要确定河床断面即堤距,又要拟定河堤护岸的断面型式,还要提高堤防护岸迎水面的防冲能力。

(四)、体

体就是要达到治理河道的整体效果,结合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田改造项目,统筹规划,协调布置,互不干扰,分步分项逐步实施,做到规划中与治理后的效果一致。

3、河道治导线规划

治导线规划是河道防洪治理的重要内容,治导线是整治河道之后,在通过设计流量下的平面轮廓线。一方面,确定河道宽度。主要根据防护对象,按照规范确定防洪的标准与设计流量,比较多个方案,最终综合考虑分析,选定合理堤距。在确定河道宽度时,应提出若干个堤距方案,根据河床特点和洪水流量计算每一种方案中的洪水位,得出堤顶高程。同时估算出在一定河段长度内的堤防工程造价,绘制堤防方案,并选择投资少、成本低、效益大的方案,最后综合考虑河道的自身特性,确定最佳方案。另一方面,确定治导线。当河道的宽度已经确定后,需要确定治导线的基准点。河道两岸居民尤其关注的话题即治导线的放置位置。治导线的确定应以圆滑曲线为主,先确定好治导线的基准点,并以圆滑的曲线在弯曲处相连,而曲线之间则以直线相连,应注意治导线的走向与洪水走向相一致。确定基准点的主要方法为:根据河道的走势规律,以河道两岸的居民点外侧作为护岸脚线,河道则以该点为基准点加强控制,留足对岸的河宽设计位置。

4、清淤

从河道现状情况看,目前河道冲淤基本平衡,故清淤重点在于深槽部分的污染底泥。这部分底泥对旱季基流污染较大,而目前滩地上的淤积在旱季对河道水质影响不大,如全部清除,将会重新淤积,故为保持河流河势稳定及河流冲淤平衡,只对平滩水位以下影响水质的部分进行清淤,平滩水位以上尽量少清淤,重点清除表面垃圾。再通过滩地边抛石,固定浅滩形态,以利河势稳定。

5、河道护岸与河床护底

为了尽最大可能的减少洪水对河岸的冲刷,固定岸坡和防洪堤脚,根据河道现状应实施护岸工程。河道的护岸分为两种: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护岸,其中结构性护岸有坡式护岸与墙式护岸,坡式护岸的上部分利用混凝土、浆砌石、水泥土、土工织物等形成护坡形式。下部则利用土工织物、抛石、钢筋混凝土块等形成护坡形式。墙式护岸多选择混凝土、浆砌石等材料形成刚性护岸,有效避免高速流水产生的冲刷作用。非结构性护岸包括生物护岸与自然护岸。生物工程护岸在形成植被之前。利用如大米草、稻草、黄麻等可降解材料,铺设在岸坡的表面,以避免土粒流失。自然护岸则是在河岸的面层种植植被并铺设卵石、细沙等以形成自然砂滩、草坡及卵石滩。

五、结束语

通过对城市河道治理和防洪中诸多问题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河道治理和防洪的重要性,河道管理的好坏就是由治理所决定的,所以一定要提高治理和防洪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晨东.河道的生态治理―北京转河生态化改造[J].北京规划建设,2010

[2]靳怀春.城市建设要高度重视水环境问题[J].中国水利,2011

第10篇

 

引言

 

水是大自然生态系统的控制因子,又是生命元素、文明源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水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缩影。现代水利的内涵已不仅仅是水工程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理念、价值观、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水利建设的治水思路也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线,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战略性转变。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就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实现人水和谐。这一理念正逐步成为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1 人水和谐的基本内涵

 

1.1 在观念上,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人与自然都是一个复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这个系统中,人与水既有主客体的对立,更有主客体的统一。人水关系中,人是主导方面。正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才加重了人水关系的紧张,激化了人水矛盾,导致人类遭受河流的报复。要改变这种对抗,必须首先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须知,自然界的基本结构单元是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处于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能流和物流规律。只有顺从并利用这些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人们才能持续取得丰富而又合乎要求的资源来发展生产,从而保持洁净、优美和宁静的生活环境。

 

1.2 在思路上,要从单纯的治水向治水与治人相结合转变。

 

总结长期以来的治水做法,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片面强调治水而忽视或有意回避对人类活动的治理。例如,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不惜占用本来是河流行洪的滩地和低洼地带,把厂矿企业和城镇布置在洪水高风险地区,而不去主动避让洪水。一旦遇到洪水,总是水来土掩,拼命加高加固堤防,反而带来更大的风险。又如,为了满足高耗水产业的用水需求,则千方百计地开发水资源,导致河流干枯、地下水严重超采,结果是越缺水越开发,越开发越缺水,形成了恶性循环。再如,面对严重的水资源污染和水土流失,人类最先想到的是对污染进行稀释,对流失进行治理,而忘记了正是人类活动本身才是污染和流失的根本原因。

 

1.3 在行为上,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水问题看起来多种多样,但是究其根本,则是保护与开发脱节。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与开发成为一对矛盾,乃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制约,例如能源制约、水资源制约、生态环境制约,仍然不可避免地需要开发利用水资源。同时,开发又必须是可持续的,要把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作为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围绕这一原则需要落实一些具体的行动措施。当前特别需要加强两个方面的措施:

 

(1)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按照不同区域、不同河流、不同河段的功能定位,合理有序规范经济社会行为。在水资源紧缺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要与两个承载能力相适应,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在洪水威胁严重的地区,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必须符合防洪规划的要求,严禁盲目围垦、设障、侵占河滩及行洪通道,科学建设、合理运用分蓄洪区,规避洪水风险。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2)建立流域共同体。流域既是一个自然单元,也是一个经济单元、文化单元。流域内各区域是以水系、流域为纽带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不仅体现在共同保护流域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也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互相支持和帮助上。非保护区域、非限制开发区域、经济较发达区域,应当更多地承担起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可以设想,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征收保护基金、建立补偿机制、移民等多种方式,将生态脆弱地区对河流开发的需求转化为对河流保护的需求。

 

2 人水和谐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体现

 

防洪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是人水和谐理念在工程设计中的有益尝试和实践,其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下面本文以广西山区中小河流的总体构想为实例做以介绍。广西山区中小河流众多,有1 000多条,分布在广西的四面八方。广西区内山区中小河流水系比较简单,集水面积较小,流域坡度大,河道比降也较大,河面小,流速大,多呈“V”字形河床,下切较深,河岸多弯且不平整。汛期爆发的山洪水流流速大、水位陡涨陡落、水流挟沙能力强。且洪水常冲毁和淹没农田,冲淹附近村镇,造成洪灾损失。最近,广西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中小流域防洪综合整治规划。

 

2.1 岸线布置保留河流纵向的蜿蜒性

 

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自然界的河流都是蜿蜒曲折的,在自然界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河流的河势也处于演变之中,使得弯曲与自然裁弯两种作用交替发生,但是弯曲或微弯是河流的趋向形态。蜿蜒性是自然河流的重要特征,河流的蜿蜒性使得河流形成主流、支流、河湾、沼泽、急流和浅滩等丰富多样的生境。河岸线设计一般沿原有河道布置,保留河流本身的自然形态,即河流纵向的蜿蜒性和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的保留或恢复。

 

2.2 保留河流横断面的多样性

 

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蜿蜒型自然河流的横断面也多有变化。河流的横断面形状多样性表现为非规则断面,也常有深潭与浅滩交错的布局出现。浅滩的生境,光热条件优越,适于形成湿地,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积水洼地中,鱼类和各类软体动物丰富,它们是肉食性候鸟的食物来源,鸟粪和鱼类肥土又促进水生植物生长,水生植物又是鸟类的食物,形成了有利于珍禽生长的食物链。横断面的设计一般采用复式断面,保留原有河底的各类形态,尽量使河床非平坦化。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

 

2.3 岸坡防护保留河床材料的透水性和多孔性

 

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一般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整治工程中一般对岸坡采用通透性极好的格宾护坡,保持了河流与两岸的生物系统的交流和通透。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是造福社会的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也有积极的作用。河道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设计充分考虑了生态系统的要求,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实施后将会大大改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所破坏的环境,修复流域生态系统。

第11篇

【关键词】 河道治理;教训;建议

1基本概况

隆德县渝河上游河道治理工程涉及隆德县城、城关镇、陈靳乡和沙塘镇,总人口5.6万人。区间流域面积118.91km2,治理河道全长24.15km,其中:清流河全长5.6km,清凉河全长9.6km,三里店水库下游星火塘坝至和平桥段全长8.95km。

2工程建设情况

2.1机构设置:2011年1月21日,我局以隆水发[2011]5号文件请示隆德县人民政府,组建隆德县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县人民政府2011年1月24日以隆政发[2011]5号文件批复,水务局根据批复精神,组建了项目法人,确定了现场管理人员。

2.2前期工作: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我县编制完成了《隆德县中小河流近期治理规划》,2010年委托具有乙级资质的固原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完成了隆德县渝河上游河道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工作。

2.3工程开工准备:为加快工程建设步伐,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隆德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实施中小型河道治理及小型病险水库加固等工程建设的通知》,成立了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县水务局指派一名副局长专门负责工程建设。县政府主管领导与水务部门签订了工作责任书,水务局领导与主管领导、主管领导与项目法人、项目法人与现场管理负责人签订了工作责任书和安全生产责任书。建设单位与现场监理、施工单位领导与项目经理之间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各项目经理与项目部各成员之间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

2.4工程完成情况:工程于2011年5月18日开工,截止十一月底,清凉河整治河道9.6km。砌护岸坡10.6km,河道两岸局部陡立段削坡修整4.41km,修建建交通道路7.3km。建支沟入沟防护工程2处,防冲墙6处长220m。过水路面2处长60m。开挖土方16.05万m3,土方回填9.04万m3,石方1.33万m3,混凝土62m3。

渝河三里店水库至和平桥段完成河道清淤整治8.95km,砌护护坡单侧17.5km,削坡修整2.14km,修建道路4.2km,建支沟入沟防护工程7处;防冲墙4处长220m;过水路面6处长310m。开挖土方29.96万m3,回填土方25.98万m3,石方2.83万m3,砼3014m3。

清流河完成河道整治5.6km,砌护岸坡4.041km,削坡修整7.68km,新建交通道路4.5km。建支沟入沟防护工程4处。防冲墙6处长216m;建过水路面2处长50m。开挖土方6.68万m3,回填土方6.01万m3,石方9156m3,砼77m3。

2.5资金管理情况:资金管理中,采取了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人负责的管理办法,保证专款专用,专项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同时建立了严格的拨款审批制度。首先,由施工单位向监理申请报验,然后再由现场监理按照单元工程计量签证逐项进行复核,再由驻工地的甲方代表审核,财务管理组核实后,上报项目法人审批,每一笔拨款通过审查批准由国库统一支付,保证了资金拨付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011年4月15日财政厅、水利厅以农水发[2011]30号文件、2011年8月31日财政厅、水利厅宁水计发[2011]83号文件,共计下达中央资金1560万元,区级配套资金758万元,县级配套到位120万元。目前资金已全部到位。

完成投资2367.54万元(除水文站建设资金70.46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560万元,区级资金758万元,县级资金120万元。

2.6实施效果:河道未治理以前,乱采乱挖严重,并且非法圈占和耕种,主河道和各支沟内工业和生活垃圾到处可见,水环境污染严重恶化,多雨季节,洪水泛滥,冲刷两岸农田,对“312”国道沿线群众造成极大威胁。

通过河道治理工程的实施,建立健全了渝河上游段防洪体系,解决了沟道行洪不畅问题,保护了40km“312”国道的安全,改善了水生态环境。减少了河岸坍塌,河道洪水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沿线乡镇的防洪标准,使两岸5.2万亩农田免受洪水威胁,沿河两岸群众的安全得到保障,沿线1300亩河滩地得到有效利用。

3主要经验教训及相关政策建议

3.1经验和做法:为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隆德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副县长为组长,各有关部门和乡镇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工程建设的相关工作。隆德县水务局成立了隆德县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管理中心,作为建设项目法人,实行集中管理,全面负责项目建设管理和质量监督、安全生产等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项目法人下设项目现场建设管理组,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管理、技术质量监督、生产安全和计划调度工作。各施工单位按照投标文件委派了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员,持证上岗,建立健全质量与安全保证体系,确保建设质量。

在资金使用管理上,由项目法人实行统一管理、开设专门帐户、配备专业财会人员、实行专人专帐管理,严格执行财经制度,建立严格的审批拔付制度。

在工程实施上,实行“三抓,三确保”,即抓工程建设,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抓财务管理,依法依规操作,确保资金安全;抓工程进度,按时保质完成任务,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做好“三结合”工作,即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与统筹协调相结合,整合资源与开发利用相结合。

3.2存在问题

3.2.1占地多,赔偿费用高:工程占用耕地及林地355.92亩,按照隆德县土地征用补偿标准,需兑付征地费用420.12万元,而批复征地费为64万元,目前县级政府已配套120万,缺额300万元。

3.2.2材料的局限性:采用铅丝笼干砌石基础及护坡使用年限太短,容易造成人为破坏和偷盗。

3.3改进措施:做好做细工程的前期工作,积极宣传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

第12篇

关键词:水位监测 自动测报 遥测站

1、引言

河流是工业、农业等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对区域生态资源有着重要影响。伴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和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洪涝灾害和各种水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河流的健康状况。2011年8月31日,水利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指出:中小河流监测系统建设,不仅关系到区域防洪安全,也关系到流域防洪安全,还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设实时高效的河流监测系统不仅仅对防洪及水污染治理有着重要意义,还关系到能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

2、系统设计

2.1 总体阐述

在水位自动测报系统中,数据传输常用的工作体制有3种(自报式、应答式和混合式)。经分析比较,水位自动监测系统的工作体制采用自报和查询应答相结合的工作体制。具有现地和远地编程控制功能、定时自报或事件自报(参数变化达到设定值加报)功能、查询应答和自动报警等功能。

水位自动监测系统的信息流程为:遥测站定时自动采集水位数据,定时自动发送到中心站,中心站将接收到的数据经处理后存入数据库;中心站能定时接收或随时召测各遥测站的实时水情信息同时有险情报警并监控各遥测站设备的运行情况。

系统由中心站和遥测水位站组成,中心站设在黑龙江省航道局信息中心,遥测站分别设置在哈尔滨码头、佳木斯码头,系统收集的水情信息为黑龙江省航运服务。综合考虑现有通信条件、数据传输可靠性要求以及系统的可扩展功能,确定系统总体结构为:遥测站自动采集水情信息,通过GPRS/GSM通信方式将数据传输到中心站,中心站经处理后将水情信息存入数据库。

2.2 水位采集

目前国内常用于水位自动观测的水位传感器主要包括浮子式水位计、压力式水位计、超声波水位计和雷达水位计等类型。根据这3种水位计的个自特点,选用压力式水位计较为合适。根据原理、结构特点和性能的不同,压力式水位计可分为投入式和气泡式两类,其适用条件和范围不尽相同,其特点如下:

2.2.1 压阻式水位计

是将扩散硅集成压阻式半导体压力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压力变送器直接投入水下测点感应静水压力的水位测量设备。主要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及其他密度比较稳定的天然水体。相对于某一个测点而言,测点的水位为测点相对于河口基面的绝对高程与实际水深之和,测点水位表示为:Hw=H0+p/γ。式中:H0—测点的绝对高程;Hw—测点对应的水位;p—测点的静水压力;γ—水体容量。

在水体容量已知情况下,用压力传感器或压力变送器精确地测量出测点的静水压力值,即可推算出相应的水位。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采用集成电路工艺,在硅基片上扩散电阻条形成一组电阻,由于硅晶体的压阻效应,将输出一个对应于静水压力大小的电压信号,压力传感器将此信号经放大、条理和电压/电流转换,最后输出对应于静水压力大小的4~20mA的电流信号。

2.2.2 气泡压力水位计

气泡压力水位计是在工作过程中通过气管向水中吹放气泡,测量出气管出口处静水压力,经换算测得水位。气泡压力水位计和被测水体完全没有“电气”上的联系,只有一根气管进入水中,从而可以避免很多干扰、影响。气泡压力水位计测量原理与投入式水位计相同,即:Hw=H0+p/γ。式中:H0—测点(即出气口)的绝对高程;Hw—测点(即出气口)对应的水位;p—出气口(即吹气管内)的静水压强;γ—被测水体容量。

将压力传感器的感压口置于吹气的官腔内,压力传感器可直接感应到出气口的静水压力值,即可换算到该测点位置对应的水位。

2.3 通信方式

目前,在水位自动测报系统中常用于水情信息传输的通信方式有:卫星通信、超短波通信、PSTN通信、GSM通信、GPRS通信等。超短波通信适合小范围组网,PSTN通信需要架设电话线路且易受雷击。因为水位自动监测系统站点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需要建设的遥测站点的地理位置不尽相同,综合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以及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本系统通信方式确定采用GPRS/GSM通信方式。在GPRS通信中,信道的信噪比、误码率等通信性能指标可依靠GSM网络的性能指标和通信协议得到保证,免去了数据传输过程中对数据校验、检错、纠错等工作,使得数据通信的可靠性得到提高,同时,系统配置的GPRS通信模块可以满足在GPRS信道数据传输失败的情况下自动切换到GSM状态以短消息方式发送,增加了系统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2.4 遥测站结构

为保证系统可靠、有效地运行,遥测站的建设使用最新的自动测报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远地编程控制技术,采用测、报、控一体化的结构设计。以自动监控及数据采集终端(RTU)为核心,实现信息的采集、预处理、存储、传输及控制指令接收和发送等测控功能。测报控一体化遥测站主要由传感器、自动监控及数据采集终端、通信设备和供电系统等四部分组成,遥测站数据采集采用事件启动、定时采样和指令查询等三种启动工作方式,将各种水文要素的变化经过数字化处理,按一定的存贮格式存入现场固态存贮器,供现场和远地调用查看。采样周期(定时间隔)、事件(增减量)变化量的确定,数据传输信道和传输路径的选择,均可进行现场或远地编程。

3、结语

由遥控站采集数据,由GPRS/GSM网络提供传输通道,建立河流水位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水位变化量,能够为应急防汛提供预警,为河流上的作业船舶提供实时有效的数据保障船舶的安全行驶,同时辅助调度决策,提高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郝迎吉.远距离水位智能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仪器仪表学报,2004(6):80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