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媒体融合概念

媒体融合概念

时间:2023-12-22 11:21: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媒体融合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媒体融合概念

第1篇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U高校媒体是社会信息系统的重要分支,在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方面具有深远影响。一些学者就高校媒体媒介融合的宏观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对媒介融合和内涵与外延的认知

(一)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于1983年由美国学者I?浦尔首次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归纳了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等五种媒介融合的类型。

陶喜红进一步指出,“融合”这一概念与大众传播真正意义上的联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郑保卫、樊亚平、彭艳萍研究发现,“媒介融合”属于互联网兴起之初所产生的取代论和共存共荣论相互争论时期。这里所说的融合,是指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和平共处,联合发展,显然它与现在舶来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属于不同的概念。

(二)认识的深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新闻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学术界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认知已不再停留于表面上的理解。吴海荣从研究个案出发,认为媒介融合既可指宏观的产业、人力层面的相对集中,又可指微观的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的资源共享。⑴李红祥认为媒介融合的界定要从技术/软件融合、产业/市场融合、内容/服务三个层面加以界定。m蔡雯则认为媒介融合的深层次含义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推动下的通过新介质形成的各类型媒介的汇聚融合。

在表现形式上,媒介融合应该既包括硬的新闻实体的融合,又表现为软的媒介技术、管理体制的融合。王闻俊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出发,认为媒介融合包括组织结合、收购合并、传播手段、媒介形态等四个阶段,孟建、赵元珂认为,媒介融合既包括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并购,并借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媒介技术的融合,将新的媒介技术与旧的媒介技术联合起来形成新的传播手段,甚至是全新的媒介形态。

二、高校媒体融合研究现状

相比之下,学界对高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相当薄弱。当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宏观媒介融合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

(一)宏观高校媒体融合研究

张文莉研究指出,高校媒体的媒介融合主要体现在内容、终端、组织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作者认为,高校校园媒体应该从内容重整和组织重构两方面人手。在内容重整上,重视整体策划,注重互动。在组织重构上,组建全校统一的新闻管理机构,建设一支专业化、全能型的采编队伍。娄雷认为,高校的校园媒体资源融合,既包括不同新闻主体、经营主体的融合,也包括不同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融合,在组织构成、人员配备、职责分工等方面相互协调,优势互补。

°高校传媒整合既符合高校媒体的发展诉求,又是当代高校宣传工作的发展需要。梁燕燕认为,高校传媒可探索构建“新闻中心——实训基地”模式,将新闻中心开放为高校新闻学科的实践教学平台,将校园宣传任务分解为高校新闻学课程的实训作业。此举既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传媒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同时又极大改善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困境。

(二)高校报网融合研究

高校“报网融合”是不同新闻主体、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融合,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实现立体化的新闻报道、捆绑化的客户服务和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李秀芹认为,高校报网互动有利于校报与网络的“快”与“慢”、“容量大”与“容量小”、“交互性”与“单向性”的优势互补,是高校校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工作理念上,张碧红认为应该实现媒体的重心从报纸转移到网络,搭建读者网友的互动社区,通过打造“新式在线编辑部”、注重校园网事“深加工”、整合校园宣传资源等方面,推进高校“报网融合”创新发展。

赵立兵,杨宝珠研究了高校校报与微博的融合发展,认为微博等新媒体的及时性、现场性、互动性等优势,能够与高校平面媒体的权威性、深度性、全面性进行有效互补。在具体融合路径上,主要表现为“微新闻”、“微专题”、“微采访”、“微活动”、“微服务”等形态,推动高校校报的新发展。"

(°三)媒介管理融合研究

在媒介经营管理层面,高校校园媒介融合,有利于实现新闻业务上的资源共享,增强校园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赵明认为,高校校园媒体的融合应该从新闻媒体从业者及新闻工作体制人手,在新闻工作体制方面,整合校园媒体,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宣传部门在体制上保证组织运作。

王世华认为,从传播内容、组织架构与人员构成来看,高校的媒体融合远没有成功,作者指出,应明确现有媒体的主从关系,不同媒体形成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同时还要实现组织机构、运行模式与从业人员的有机融合,从理念、组织机构、运行模式、从业人员等多方面全力打造多媒体融合的髙校“全媒体”。

三、结语

媒介融合是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从一开始被引人的舶来品,到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本土化研究,学界都有较为深人的分析,研究视角也十分丰富多元。相比较而言,高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过于薄弱,这与高校新闻媒体及其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匹配,而且与高校新闻媒体的实际发展状况不符。媒介融合是包括高校新闻媒体在内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有必要加大对该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对髙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融合研究等内容,呈现纵深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总体上数量不多,力度和深度均不足,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界对于高校的新闻媒体及其媒介融合领域不够重视。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巳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工程。而高校新闻媒体及其媒介融合的实践发展,是这一战略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和学术研究。

第2篇

[关键词] 媒体融合,数字图书馆,创新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9-88-3

Innovative Service of Digital Library in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Convergence

Song Hailong1,2 Zhang Fan2

(1.Library of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Xinxiang Henan 453003; 2. School of Management;Xinxiang Medical College,Xinxiang Henan 453003)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mediaappears with the phenomenon of convergence acceleration, especially affected by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other factors, the digital library's resource construction,service platform,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service modeand so on have experienced huge changes.This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s of media convergence on digital library,and puts forwar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words:Media Convergence, Digital Library, Innovation Service

近年来,不论是媒体形式、应用平台,还是接收终端,都出现了新的形态,不断改变着传媒产业市场和格局。在新传播格局下,媒体形式迅速增多,并且其多样性在导致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不是呈现简单的对立和竞争,而是变成更高层面的相互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加速融合,新媒体生态圈雏形已经形成,媒体融合时代到来了。

1 媒体融合概述

“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浦尔(IthielDeSola Pool)提出。他在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形态融合”(convergence of modes)这一概念[1]。他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包含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电信业在内的传统媒体的边界逐渐消融,多种媒体表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无论是人际传播媒体还是大众传播媒体,都承载着比过去更多的服务和功能,并且过去只能由一种媒体提供的服务,现在可以由多种媒体提供,或者过去由多种媒体提供的服务,学者可以由一种媒体提供。

普尔教授将“媒体融合”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定义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进行相互融合而产生新的媒介形态,比如博客新闻,微端新闻等。广义定义不仅仅是指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含传播手段、内容、媒介功能、所有权以及组织结构等多要素的深度融合,就是人们所说的“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2]。它将报纸、出版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播渠道结合起来,进行集中处理和资源共享,形成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向用户传播[3]。

简单来讲,媒体融合是指在数字化、网络化等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商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间出现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相互交融的状态,它包含媒体规制、行业、渠道融合、技术、终端、所有权、组织结构、内容生产等方面的融合,增加了媒体载体之间的相同点。媒体融合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它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的多种媒体的有效整合,也是技术和经营方式的融合[4]。

2 媒体融合对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

数字图书馆是利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存储技术,把图书馆的各种文献资源进行整理和加工,并利用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以数据库形式让用户进行检索,并经过互联网把数据传递给用户,使他们能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源[5]。作为图书馆、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产物,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深受媒体融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媒体融合环境下用户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数据资源服务提出新要求

媒体融合时代信息资源数据量猛增,给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带来无法估量的资源收集来源,但是,收集、整理以及标准化这些数据,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有用、有序的信息资源,成为目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加快,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平台扩大到互联网之外的广播电视网络、电信网络以及移动网络平台上。媒体融合使我国文化信息资源保存、管理、传播使用手段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可以有效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程度,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3篇

【基金项目】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专项科研课题(课题编号kyzx2014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91-02

一、媒体融合的概念

1.1 传统媒体的概念

传统媒体② 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的媒体,包括电视、报刊、广播三种传统媒体。

就北京职业学院而言,传统媒体包括校报、简报、公告招贴栏、校园广播以及各系统编印的工作动态,个人认为,校园网已经运行了十余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传统媒体。

1.2 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③ 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

就北京政法职业学院而言,新媒体主要包括微博、qq群、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彩信报等。

1.3 媒体融合的概念

“媒体融合”④ (mediaconvergence),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等;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也就是说,“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基础上的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的融合和经营方式的融合。

二、媒体融合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媒体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大方向。如上所述,任何媒体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只有融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发挥二者的优势,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达到共赢。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既是宝贵的机遇,又是现实的挑战。

2.1 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打破时空限制

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拥有的超越时空限制的优点,利用新媒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为教育工作提供更加快速便捷的传播。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和手机终端随时随地为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新媒体时代除了运用文字、动画等进行教育工作外,还可以运用实时视频来进行教育工作,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契合了大学生的追求自我为中心或纯粹的个性解放的特点,这些形式多样的引导手段对于90后的大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

2.2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新媒体时代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教育工作,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的舆论导向单纯凭借灌输的方式将难以为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可以向教师抒发自己的情感,诉说自己的心事等等,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教育工作效率。

2.3 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逐渐加大

新媒体由于多元性、自发性等特点,一些低俗的信息也开始泛滥,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即时性使得学校难以单方面控制舆论传播的扩散与渗透,非理性的声音也应运而生,且在很多时候推动了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制造谣言,混淆视听,这些行为极可能成为关注焦点,进而产生传播加速度,最终形成网络的蝴蝶效应,使日常网络舆情引导的难度不断增大。我们在做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传播往往良莠不辨,大量未经证实的信息被转发传播,从调研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接近70%的学生对于自媒体的信息不会完全相信,并期望能够提高自媒体信息的真实度,说明学生能够认识到信息真实性需要提高,这也说明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道路上任重道远。

2.4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体素养提出新要求

当前95后的大学生对于新生事物接受很快,多数已经习惯于通过手机等自媒体终端接收信息、传递信息,相比之下,由于受历史原因,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年龄偏大,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应用法律系为例,该系共有5名辅导员,负责600名学生,年龄最大的37岁,最小的30岁,相比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年龄代沟,他们尚未完全适应新媒体环境,对新事物敏锐性差,对新媒体的组成、特点及操作等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难以进行高水平的运作,新媒体的巨大优势也难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出来。其次,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有些学生工作领导使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在心理上尚未完全适应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对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有疑惑和顾虑。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现有的媒介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媒体融合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迪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无论你“见或不见,它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作为高校的学生工作者,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责任,我们也针对媒体融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重点以应用法律系“应法微青年”为例说明媒体融合的途径。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应用法律系现有在校生586人,3个年级,年龄从18岁―21岁,“应法微青年”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于2014年5月20日,现有关注人数521人,基本上涵盖了本系所有学生(除少数不使用微信的学生),截止9月30日,开通5个月来共推送各类信息34条,平均每周推送1.7条,内容涵盖了就业、课堂学习、学生活动、迎新、军训等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括重大节假日、敏感时期信息等方面,确实在学生中起到了舆论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学生也很快习惯于通过微信平台及时了解学校和系里的重要事项。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我们感觉以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单一通过校报、橱窗等传统媒体或者网站、校园BBS等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和引导,往往只起到事倍功半的结果。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体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主要是手机自媒体)相互融合,进而发挥各自优势的关系,二者不是彼此替代,而是优势互补,传统媒体在信息来源的权威性,采编队伍的专业性上具有一定优势,新媒体在新闻传播的及时性、互动性、广泛性上具有优势,二者真正融合必然会大大提高信息传播的实效性。引申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亦是如此,它开辟了教育的新方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启迪。在工作中,可充分利用媒体融合,把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导向性发挥到新媒体上来,以便对大学生的不良风气进行有效地引导,还可以把新媒体的及时与互动性融到传统媒体如校报,校内广播上来,使老师采用与大学生更加贴近的教育方式来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通过新媒体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时时互动,及时对学生进行舆论导向作用。

注释:

① 市属政法类高职院校,现有5个系,2个校区,各类在校生4400人

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17079.htm?fr=aladdin

③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39017/5403053

.htm

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融合 报业集团 经营管理 解决办法

新媒体融合近年来可谓是社会的热门话题,这是因为新媒体相较于旧媒体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优势,信息传播更为便利,信息交互性更强,每个人都能传递信息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媒体带给旧媒体极大的冲击。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报业集团应该正视这一困难,积极对报业的经营理念进行升级,并适当借鉴新媒体的优势与特点,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一、新旧媒体融合综述

(一)新旧媒体的概述

旧媒体、新媒体的概念:任何新与旧的概念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进行互换,新旧媒体也不例外。比如报纸刚出来的时候,它对那个时代来说就是新媒体,但是出现广播后,报纸就成为了旧媒体。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旧媒体。

新媒体的优势:互动性:以网络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新媒体具备网络交互性的特点,用户在观看娱乐节目,新闻信息时能够实时的对事件或者节目本身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了传播者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主动性:用户不在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能够通过博客、微博、贴吧等自己信息,真正意义上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上享有主动权,具备主动性;移动化: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接收终端不在局限于电视、手机、电脑、iPad等也成为了重要的接收终端,这就使得信息能够超越时间空间的界限进行传播,便携的设备使得大众能够随时随地的观看新闻信息,娱乐选秀,体育赛事等等。

(二)新媒体融合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融合,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前提下的,能够对传统媒体进行有机的整合。最早的“媒体融合”概念由美国教授普尔提出,他强调了媒体融合的本质便是实现了多种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而现在所强调的新媒体融合则是特指新的媒介形态与传统的媒介共同涌入市场、参与竞争,同时传统媒介与新媒体进行相互借鉴与融合,且融合的内容往往是多样的,不仅包括了媒介形态的融合,同时还有媒介的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融合。客观来说,新媒体的融合给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在带来一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新媒体融合下的报业集团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读者数量的减少,阅读人群“老龄化”严重

新媒体融合带来的最显著的影响便是读者数量的大幅减少。网络的共享性使得很多大众不用付出成本就能轻易获取各种信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加上手机上网功能的优化,通过报刊获取新闻信息的人越来越少。就阅读人群来说,年轻人习惯于通过手机电脑获取信息,很多人大多不读报纸。而剩下的阅读报纸的人数中,年龄阶层大多超过了45岁,阅读人群“老龄化”严重也是报业集团发展中国存在的重要问题。

(二)广告份额的大量减少

对于报业集团来说,广告份额的减少是新媒体融合带来的最严重的影响。相较于报业来说,新媒体传播信息更方便,影响力较强,受众也较多,很多广告厂商看中了新媒体的优势,将广告经费更多的投资在新媒体中,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这就使得很多报业集团的广告份额大量减少,一方面,这加大了报业集团的经营困难,另一方面,这也使得报业集团缺少资金对自身进行升级与优化。

三、如何解决新媒体融合条件下报业集团经营管理问题

(一)明确发展理念

新媒体的出现一方面使得广告份额和受众群等的急剧流失,另一方面也为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的时期,报业集团的当务之急就是对自己的发展理念进行重新定位与规划。首先,要实施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传播环境的变化,对传统报业的重新进行规划与布局,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产业体系,加强宣传力度,努力充实内容,使得报业集团的影响力得到提升。同时,要积极发挥报纸的优势,要坚持用内容取胜。与新媒体相比,报纸虽然在报道事件的时效性上与新媒体有一定差距,但是新闻信息的真实度和影响力却大于新媒体。因此,报业集团要从内容着手,不管是从内容的采集还是最终的发乎都要力求体现报纸的专业度,公信力。

(二)大力进行品牌建设

品牌是一系列复杂产品个性的综合体,包括知名度、影响力、品质保障、服务体系、风格、习惯等等,对于报业集团来说,大力进行品牌建设是其面对新媒体冲击的应有之义。首先,进行品牌建设的最为重要的就是将先进的技术,优质的管理融入到报纸生产中来,同时,报纸还需要具有自己的风格才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或喜爱。因此报业集团的管理者需要形成自己报纸的风格,或犀利或深刻,要具有敏锐的新闻视角并对新闻进行深入挖掘。其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加快报刊的发展与创新,因为对于报业集团来说,报刊无疑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与主要产业,新的形势下建设品牌,就需要对报纸的版面、布局、印刷等细节进行优化升级,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

四、结束语

客观来说新媒体的融入给报业集团带来了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报业集团要想在市场中获取发展就需要思考如何对自身进行优化,这就需要传统媒体积极与新兴媒体进行融合,积极的借鉴新媒体的经验,拓宽自己的经营领域,要紧紧抓住互联网这一阵地,加快资源的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报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丹超.媒介多元化背景下报业集团发展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3.

[2]卫琳.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纸形态创新研究[D].暨南大学,2014.

第5篇

关键词:互动新媒体艺术;定义;发展特征;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267-01

互动媒体装置艺术属于新媒体艺术,具有技术含量高、人机互动强、美学价值高等特点。中国的计算机图形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媒体艺术始于90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的更新和合适价格的出现,更多人开始计算机图形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其中新媒体艺术在原始模仿国外的录像艺术的过程中慢慢成为一个新的分支,促使我国在互动媒体装置艺术领域更深入地设计与发展。

目前,有部分的国内外艺术家已经开始初探互动媒体装置艺术,并且在这个领域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这些艺术家基于装置艺术的概念,运用一种新的媒体互动的方式设计制作了大量的互动媒体装置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的展示表现方式众多,表现理念各有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文中就该方面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为后期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一、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定义

互动装置艺术作品虽然在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展出,但其概念的界定笔者在国外的资料中还未看到,国内关于互动媒体装置的印刷或书籍更是少有,因此,笔者在此对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概念进行了尝试下界定。

互动媒体来自英文Multimedia,multi是“多重的”,media是“媒体”,指我们用来表达信息的载体与形式,从字面上解释是多种媒体集合。互动装置也被称为交互装置,交互与互动要求具有双向信息的传递,这种传递在低层次上是一种信息指令的发出与程式回复,在高层次上是一种具有判断性的信息反馈。

二、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发展特征

(一)20世纪50年代:单纯而原始的指令性操作

无论在何种设计中,计算机的引入都为其增加了新的生命力。此后,计算机图形艺术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从中分离出来。1968年在伦敦的计算机美术作品巡回展上,计算机图形艺术最早出现。与此同时,不同表现形式的电子媒体进入人们视野,如:影像艺术、数码图形、网络艺术等。70年代,“多媒体”概念出现在计算机行业,它只是单一而原始的指令操作,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互动媒体装置艺术在其中隐约出现。由此,笔者认为互动装置艺术的雏形是建立在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上的人机交互。

(二)20世纪90年代:交互方式开始呈现艺术化

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媒体艺术作品以互动的艺术形式出现,为今天的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同人通过计算机硬件的承载进行互动艺术,是以自然中的硬件装置媒介为基础的交互艺术,能使观众参与、交流甚至融入作品中,并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同时,有很多院校艺术以及艺术机构开始发展新媒体艺术,它们是艺术活动的先锋,在欧洲以德国卡斯鲁尔的ZKM和科隆媒体艺术学院,奥地利的AEC及亚洲日本东京的ICC;美洲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为代表,澳洲的新南维尔斯大学美术学院等。

(三)21世纪至今:多元素、跨领域学科融合

2001年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上李政道所言,即艺术和科学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与科学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是能动创造性的反映,同时用其独特的表现方式进行表达。因此在学科相互融合这个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新时期两种互动方式:“沉浸式”交互,即需要观众以肢体语言与装置进行感应互动;“界面式”交互,即观众去对某一界面进行实时操作。在这两种方式中,“沉浸式”交互的空间占用无疑是最大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于能与空间更好融合,将空间融入到展示作品中。这也将融合到展示设计学科中,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形式感本身已经具有,因为其形式感已经够强,加上媒体技术这种媒介的表现力,能够将形式感与表现力融合的很好。

三、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发展趋势

2003年,上海举办“艺术与科学”国际数码艺术交流展,其中希腊代表团的作品《电脑化的智能寄生物》是一件高科技的互动媒体装置艺术,人在投影屏幕前转动,红外线传感器将信号传入计算机,计算机根据传入信息进行计算并将运算结果传到一个智能装置上,智能装置根据传来的信息产生相应的运动,类似于一个智能机器人,这就好似一件科技作品。

第6篇

关键词: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36-02

“融合创新”被经济学界描述为“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使各创新要素之间互补匹配,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飞跃,形成独特的不可复制、不可超越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它不仅是现代企业创新的方向,更是当下电视传媒竞争的利器。因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面对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尤其是新媒体的急剧扩张,唯有融合,才是传统媒体争取生存空间的必要选择。

对电视媒体活动而言,如何在策划、执行、营销等各个环节,贯穿“融合创新”理念,借以扩大活动影响力,无疑是一个较新的课题。都市青春频道已连续6年举办的品牌活动《主播带你去踏青》在2010年怎样实现新跨越,“融合创新”成为主办者的共识。

一、定位创新――以“大视野”为目标,努力实现频道新市场定位与国家级经济区的融合

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广告收入,还是区域影响力,都市青春频道都已经站在了全国地面频道的前列。在距离“天花板”越来越近的时候,如何扩大市场范围、实现突破发展成为摆在频道面前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就这一点而言,关天经济区规划的实施,无疑为频道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最佳契机。关天经济区未来发展将要享受到的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倾斜,不仅将给这一区域的发展注入活力,也为身处该区域的都市青春频道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从开始策划时,《2010主播带你去踏青》就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关中天水经济区,这才有了后来《穿越关天带•主播带你去踏青》的活动。

从4月10日到5月10日一个月内,活动从西洽会现场出发,一路穿越商洛、渭南、宝鸡、天水,所到之处,受到各地党委、政府、群众高度关注,并被省委宣传部和广电局评价为“为经济搭台,秀城市魅力的创新活动”。现在看来,频道新市场定位与国家级经济区的融合,不仅有效扩大了频道在关天经济区的影响,也为关天带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活动本身以及频道的公信力因此得到极大提升。

二、内容创新――以“公信力”为目标,努力实现民生“小事”与经济社会发展“大事”的融合

长期以来,民生新闻“碎片化、表面化”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诟病,民生新闻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距离”甚至成为一些从业者的思维惯性,提升民生新闻品质因此成为都市青春频道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这一点也被写进了全台2010年的工作要点当中。

为尽快扭转这一局面,在穿越关天带策划中,我们提出,不仅要让大家“看美景”,更要让大家“看发展”,活动的宣传词最终被确定为“领略自然美景、体验经典人文、感受发展魅力”(“发展魅力”源于袁纯清省长讲话:要把关天区建成最有发展魅力的经济区)。按照这一理念,在一个月的活动中,200多名观众跟随美女主播,先后参观中铁宝桥集团、渭南工业园区、商丹工业园区、天水农业示范园区,期间大家不仅没有半点的厌倦,反而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之后的征文活动中,有观众甚至感言:“看发展”应该成为旅游休闲的新风尚!这在出乎我们意料的同时,也坚定了大家努力实现民生“小事”与经济社会发展“大事”融合的信心。

三、主题创新――以“吸引力”为目标,努力实现“低碳概念”与“穿越活动”的融合

“看美景”“看发展”解决了活动内容问题,但拿什么去穿越呢?这不仅事关活动主题,更维系着活动的吸引力。策划中,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低碳概念”。减少碳排量,不仅是一种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路径,她因此完美地勾连起了“看美景”和“看发展”这两大主题。于是,在接下来的活动中,驾驶低碳汽车、开展低碳宣传、参观低碳项目、“低碳小贴士”、评选“低碳家庭”、交流低碳理念成为大家最热衷的活动,而伴随着随行十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低碳理念也走入了关天带千家万户。

四、营销创新――以“影响力”为目标,努力实现多媒体融合

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媒体活动必须整合多种传播渠道,进行立体式营销。本次穿越关天带活动,我们规划了以自身为圆心的“四层次营销圈”:第一层次,以本频道《都市快报》、《都市热线》为主阵地,立足低碳概念和关天带发展规划,对活动进行全程报道,共发新闻20多条。同时,充分调动FM99.9资源,在活动结束后,邀请参与观众、专家、主播、频道领导走进《总编辑时间》直播间,连续五天,分不同主题,对活动进行总结报道,形成了较大的声势;第二层次,邀请关天带七市一区电视台记者,交叉随行采访,共播发新闻近50条,不仅扩大了活动影响力,还实现了各地发展思路和理念的交流、沟通;第三层次,邀请新华社陕西分社及本地兄弟媒体(西安电视台、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随行采访,共播发新闻十多条,有效扩大了活动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第四层次,融合新媒体,邀请陕西手机报、西部网、腾讯网记者随行采访,在网站开设博客,并在相关市区“城市吧”中与当地观众互动,截止活动结束,《穿越关天带•主播带你去踏青》相关网络搜索达到6000余次(篇)。

五、执行创新――以“参与度”为目标,努力实现区域内各城市“共建关天带”观念的融合

第7篇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

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媒介融合的概念被最早提了出来,其简单定义就是将不同形式、不同类别的媒介结合统一起来。形成的新一代媒介即“融合媒介”,就是印刷媒介、音频媒介、视频媒介和多种互动形式的数字媒体组织之间形成的战略性、可操作性、文化性的结盟体。媒介融合包括多种类型,有媒介的所有权融合、策略融合、结构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五种类型划分方式有所不同,前三种类型是通过媒介组织行为方式的角度进行划分,后两种是以媒体行业的从业人员角度进行划分。这种类型区分的做法,表达了媒介融合的广泛性质,不仅仅是包括媒介形态的结合,更深层次地对传播手段、媒介功能、组织结构形式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要素的融合①。

二、催生广告传播的作用

有句话叫“广告是企业的化妆师”,企业通过广告传播的形式向外宣传自己的产品,美化的推销使人们对产品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因此广告的发展给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催化剂的作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广告是目前传播速度较快、涉及范围较广、群众接受度较高的一种媒体传播方式。通过广告进行推广企业或企业产品,能更全面的对产品性质、功能、用途等进行美化包装,比如运用卡通动漫、当下热点话题、明星偶像等吸引眼球、讨论度高的形式进行传播,足够的勾起消费者的兴趣和购买欲望,加快产品销售和供应,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②。

三、媒介融合催生广告传播的十大方式

(一)引用生物体的传播方式每个生物个体都是独一无二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个生物个体都具有生长、变化,以及成熟的过程。媒介也是一种生物体,也具有生态位特殊的特性,因此,适应和融合生态位发展是客观规律。坚持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高度融合,传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就是生态位广告传播的重要思想,是媒介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位的广告传递方式,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行全面的市场掌握。

(二)信息流动性为主的传播方式互动式的广告传播方式就是将传统的广告模式进行改革,要求传统的广告模式能够脱离单一的传递性,成功地向数字支持的效果进行转化。新媒介方式支持下的数字广告更具有先进性,能够为大众提供更多信息,改变落后的技术局限性,精密的进行准确数据的传递。互动式的广告传播,能够支持的信息流动性更强,可以在报纸、网络上进行传递,面向的族群更加多样化。

(三)广告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实现媒介融合的重要改革,就是要求进行新媒体的发展,实现多样性的广告传播方式。集成式的广告传播,能够为市场竞争提供有效的拓展技术。将传统的广告模式进行改革,以此来促进新媒介的发展,完善传统媒介的发展体系。集成式的广告传播方式,更加有利于市场竞争,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实现媒体传播的先进性。促进数字媒介的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媒介经济平台,能够满足未来发展计划实施。

(四)增强广告宣传度的传播方式通过媒体产品的传播实现植入方式的广告传递,更加有利于广告内容形象的宣传,能够更加切实有效的促使大众注意和了解品牌的形象,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通过影视影响力,促进广告产品的出镜率,以此来影响大众的关注度,进而产生潜意识中的接纳感受,激发市场需求量,促进销售和经济收益。

(五)以市场为主导的广告传播方式广告的传递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也会受到制约力。因为关注广告的人群不同,接受的程度也存在差异。个性化的广告不能够适应大众的需求,但依然能够为小众所喜爱,因此,调整广告的整体宣传作用能够影响市场传播的能力。分钟方式的传播,更加适合市场营销的目的,能够准确的针对不同的族群进行广告的宣传,达到广告传递的作用力③。

(六)扩张数据覆盖的广告传播方式所谓病毒式的广告传播方式,就是符合新媒介支持下的广告数据传播。因为网络的覆盖面积广阔,能够随意的转载和复制广告类信息,可以通过无限网页进行数据的传递,实现广泛传播的重要目的。在数据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营销,让人们思维模式中出现固定的形象,以此来满足市场战略性目标达成,也实现了新媒介广告传播的重要意义。

(七)增强广告体验感的传播方式实体感受更加有利于产品的宣传,能够达到市场营销的目的。大众能够通过体验式的广告传播满足对商品的实际体验,在感受产品实用性的过程中,了解到产品的效果,激发购买的欲望。这种广告方式受到大众的喜爱,通过实际的感受接纳产品的宣传。

(八)多方位感官体验的传播方式融合式的广告传播方式,能够满足多方面、多媒介的传播意图。在广告传播的过程中,可以成功的转换成多种方式,进行数据的传递,以此来满足产品宣传的途径多样化,迎合市场需求,被大众熟识产品性能。多样化的传播手段融合,更加激发广告宣传的作用,满足了大众视觉、听觉,以及体验感受的多重需要。

(九)建立广告搜索引擎的传播方式针对产品的特性拟定广告宣传的内容,让大众容易铭记产品的名称、特性,以及作用,激发大众对产品的认知度。大众认知产品名称后,会积极地选择相关产品的信息,能够通过多媒介的方式进行搜索,可以在网络媒介上查找到产品的相关信息,更加有利于产品的销售。

(十)提升广告品牌效应的传播方式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实现广告传播能力的改革,要求进行多样化的宣传手段,统一市场营销的目标性,成功的树立品牌的协同作用。不单独依靠网络的力量,综合媒介的全部优势,进行产品的宣传,实现品牌效应的综合作用,达到产品的市场营销目的,让广告成就产品的市场销售,满足大众对于商品的要求,激发购买欲望④。

四、结论

第8篇

关键词 互联网;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0-0057-01

媒体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媒体为了能够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也为了能够跟得上时展脚步,进行媒体融合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但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的过程是非常繁琐而系统的工程,因此在融合的过程中必须能够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以便于在融合过程中实现动态调控,以此来保证媒体融合顺利进行,此举不只是为了迎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媒体发展必然经历的阶段。

1 “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虽然已经存在多年,并且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但“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时间并不长,我国开始出现“互联网+”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在2012年末,当时只是一个概念提出,而如今已经正式成立了“中国互联网+联盟”,可谓此领域得到了里程碑的进展。

“互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和发展,将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更加深入的渗透到其他领域中,从而起到促进各个行业发展,提升经济收益等作用,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最新形态,并且受到了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在不断的应用和发展过程中,也使得“互联网+”更加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预见“互联网+”今后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1]。

2 “互联网+”对于媒体融合的重要意义

2.1 促进媒体改革

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和传播速度在互联网环境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来说互联网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其也为媒体界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要在当今社会中继续生存并得到发展,则必须积极向新媒体靠拢,在对新媒体经营形式和发展规划有一定了解后,即要根据传统媒体发展现状进行传统媒体的创新和改革。另外,也要注重充分引用互联网技术,并积极应用互联网平台的特点,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媒体融合发展[2]。

2.2 与时代同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融入到各个领域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互联网+”的出现也使得互联网与各个领域间的融合度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传统媒体在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后,使得传统媒体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而新媒体自诞生以来则包含着很多互联网技术,因此“互联网+”在促进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前文中提到过“互联网+”主要是通过与各个行业融合,从而提升经济收益、改变现有的模式促进互联网和各个行业的共同发展,这也属于是创新领域的一种,十分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3 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相应措施

3.1 改变传统理念和模式

要做好媒体融合工作首先需要将思想理念进行转变,充分树立起全新的融合观念,将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度研究,并科学合理的引入到媒体发展中,将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的经营方式再进行完善,使之完全与“互联网+”发展观和模式相融,通过媒体融合为媒体发展拓展更多发展空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应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建立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人才队伍,才能够使“互联网+”背景下的媒体融合工作开展的更好,并且在内部进行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多个方面共同发展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媒体融合,促进媒体的整体发展,才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3]。

3.2 建立全媒体形式

台网互动模式是目前来说媒体融合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形式之一,其能够使节目互动做到最大化,使节目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也能够在单独使用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各个领域的特点和作用,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使用当代较为流行的微博、微信或较为权威的网站,其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并且互动较频繁等特点,十分适合台网互动模式。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对于各种节目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使得媒体形式在其原边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分枝,因此在进行媒体融合时也要注重资源整合以及资源细化方面的问题,使其能够尽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4]。

3.3 注重各个方面的融合

“互联网+”的提出使得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再次受到了冲击,但也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将其融入到媒体领域时需要注意的是,媒体本身即存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差异,因此应首先完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在此过程中应注重技术、经营模式、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另外,为了能够更加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内容资源,人们对于媒体内容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互联网的出现也使得人们与媒体间的交流互动更为便利,在服务方面也应有所提高,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传播生态圈[4]。

3.4 打造服务型媒体

“互联网+”的根本宗旨之一是以服务为主,因此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一点,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建立起专门的互动平台,在推出新产品后及时与用户取得联系,并积极进行回访将用户的意见进行分析整理,便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2)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注重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尤其是互联网领域、大数据领域等,在大数据分析下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市场变化、客户需求等,以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和创新。完成上述两个方向的工作后,可以基本了解用户的大部分需求,并且也能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对于媒体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4 结论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有了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可以使得媒体界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如今无论是信息传播的速度或是方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完善,并且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受到了威胁,为了能够使传统媒体继续发展,也为了媒体界的整体发展,故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媒体融合,如此则可以更大程度上促进媒体界的发展,也能够使互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更多的完善和更新,可谓一举三得。

参考文献

[1]洪杰文,杨菲.理念、技术与内容――新媒体技术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的“三驾马车”[J].新闻前哨,2015,2(2):61-63.

[2]马铨,包圆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合与突破――第三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媒体融合发展台长论坛”综述[J].东南传播,2016,1(1):1-3.

第9篇

一、媒介融合的历史渊源

在2003年,AOL时代华纳董事局主席史蒂夫?凯斯(STEVE CASE)曾在演说中提到,每个十年都有与之相系的词。“20世纪80年代,这个词是个人电脑。90年代,这个词是互联网,而接下来的10年,关键词将是融合”[1]。媒介融合正是接下来的10年中新媒体研究的焦点之一。

“媒介融合”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索拉·普尔提出的。他提出“传播形态融合”这一概念,来描述各种媒介呈现出得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2]。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近几年,西方学者对于“媒介融合”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应是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的定义,即:“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3]。

近几年,“媒介融合”在数字化,受众订制化、细分化,众多产业甚至是跨产业不同层次融合的背景下,其发展势头良好。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1996年颁布的《电信法》,其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这开了所有传播通信服务业自由竞争之先河,开创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继而引发了大汇流。立法者认为,这个新的法案向人们展示了21世纪的传播蓝图”。在这场融合大流中,比较典型的事件就是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和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宣布合并。这成为国际媒介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同时也是“媒介融合”在实践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而我国在媒介融合实践方面,发展较早、成果最显著的形式就是报网融合。

20世纪90年代以前,新闻行业被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瓜分。这一时期,传媒业还处于一个“有报无网”的阶段。此时期是我国报网并存期,中国报纸电子版的标志性事件是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推出网络版。此后,《中国日报》网站也于年底开通。1997年元旦,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推出电子版,当年底全国上网报刊达60家。这一时期,网络上的电子内容大多是报纸内容的翻版,“报网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在网络原创内容上有所探索的几家西方报纸,也基本出现在90年代末期。2000-2005年是报网互动时期,在中国,这一时期是以2000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为标志,也即报纸网络版被综合性的新闻网站所取代。随后,人民网、中国日报网、中青网等网站成为获得登载新闻许可的重点新闻网站。其间,报纸的“网络版”依然存在,以图形版或PDF版形式存在,且只占整个网站内容的一小部分。虽然报纸的内容与网站的其他新闻“动静分区”,但报纸与网络实现了良好的互动。主要表现在每条报纸新闻的下面都会用超链接形式组合相关的网络稿件,一方面,网上点击较多或者反馈热烈的热点事件,都会成为报纸上的新闻,而报纸上的重点稿件,又会被搬到网上做突出处理。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热点事件,利用媒体优势,最有效报道。到2005年,中国网民突破1亿。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概念,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了互动的新阶段,我国报业也进入了一个“报网融合”时期。较之“报网互动”阶段,这一时期报网摆脱了彼此独立的状态,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期。这一阶段模糊了各媒体与媒体从业者之间的界限,形成了新闻采集方式和新闻信息的汇流与分享。

西南民族大学新闻系吴闻莺提出,媒介融合带给新闻传播业的冲击有三个方面:1.新闻信源和传播主体的变化;2.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有媒介组织对大众的传播,转向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3.传播载体发生变化和传播方式变化带来的传播组织结构和信息管理方式发生变化[5]。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源和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

普通网民既是信源的提供者,又是简单信息的者。主要以视频、音频和文字等手段将感兴趣或是他们认为牵涉公共权益,有普遍社会影响的信息到互联网上。由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具备专业的新闻理论素养,所以提供的信息是否具有新闻价值还有待探讨。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报网融合下形成的一批专业记者,笔者称之为“新型记者”,其具备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深厚的新闻学、传播学知识和各科知识的底蕴、高超的新闻采写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网络传播技术及操作能力等。这类记者所采集和传播的新闻,一般能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运用与新闻内容相符的体裁和简练的语言,将信息灵活的在报网间传播[6]。

二、新型记者是传统纸媒记者的转型

“新型记者”的两大天职,一是正确引导舆论,特别是在报网融合的背景下,网络使新闻信息的传播和舆论的扩散成几何倍的增长,媒体舆论导向的作用空前加大。其次,“新型记者”要维护报纸权威性,在报纸权威性依托网络得到延伸的时代,更应该关注对新闻进行深入报道和解释。不难看出,“新型记者”其实质就是传统报纸媒体记者的三个转型。

(一)主持型记者

报网融合使网络成为记者搜集素材的一个有效平台,并在记者日常新闻采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传统记者搜集素材多是实地考察或是在图书馆、档案室进行资料查阅,这样不但耗费时间,而且资料、人力有限,程序繁冗,影响新闻时效。相反,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互动性、查阅的便捷性,为现代报网记者进行信息检索提供了方便。但问题也随之产生,因为现在网络信息浩如烟海,而真假信息也鱼龙混杂,如何有效的筛选和过滤真实有效的信息,排除虚假信息,这就要考验报网记者的鉴别力和判断力。关于这个问题,Stephen Quinn认为随着新闻来源和信息渠道的剧增,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记者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生产与管理的工作[7]。这就要求“新型记者”一方面要善于识别错误言论、确立正确的舆论方向;另一方面要发挥报媒记者信息网广、知识积淀丰富、实践经验丰富、识别能力强和实地采访能力强等优势,及时对虚假或不确定信源进行判断或实地核实,以维护报网新闻信息的社会公信力。

(三)专家型记者

报网融合下,受众变得多元化,除传统报纸的读者外,也出现了网络新闻受众,而且网络受众的比重在不断增加。相当多网络受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他们在网上的阅读带有专业需要,面对这一群“专业受众”,就要求新闻从业者有更高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水平。而传统报媒记者在向网络记者过渡时,更应该发挥自身专业性强的优势。

(四)技能型记者

在报网融合下,传统报社记者除掌握基本的采写技巧外,还要依托网络这个高科技平台,熟练操作和运用数字化采访工具。由于网络新闻传播的物理基础是高科技,其功能的开发运用也要依靠高科技。网络新闻的表现方式是由静态的“图片”向动态的“视频”发展,由简单的“文字+图片”向集视频、音频、文字以及大量的相关信息链接的立体式报道发展,而且今后还要运用视频实现远距离“面对面采访”。所以这就要求报网融合下的“新型记者”,能熟练地使用网络这一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写新闻、摄影、摄像、操作数字录音机和摄像机,以及制作网页等,做到快速编稿,及时,以及网络新闻的创新应用。一方面,充分利用新闻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网络新闻传播迅速、数量丰富、链接简便、更新及时的优势,与报纸形成平面和立体的互动,在深度和广度上互相补充,使报道效果更佳。

三、“新型记者”应具备的主要素质

1.报网融合下的“新型记者”应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随着近几年我国媒体发展的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作为报纸媒体补充的网络媒体,其竞争的焦点既包括信息量,时效性,特别是权威性、可信度的竞争,又包括人员素质的竞争。这就要求报纸媒体记者不但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增强网络观念,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利用好网络资源和硬件设备有所创新,同时作为报网融合下的记者,发挥其在深度报道上的优势。

2.报网融合下的“新型记者”应具备更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报网融合下的记者除了保持传统职业道德外,还要保持强烈的道德感,要对自己发出的每条新闻负责,特别是在网络新闻报道中,更要去伪存真,不虚报、假报,以免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误导受众,降低报网媒体的公信力。同时,“新型记者”还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受众本位”意识。

3.报网融合下的“新型记者”应更崇尚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新型记者”更应该保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有客观之态度,视真实为新闻的生命,全面报道新闻事件,充分利用网络海量信息和远程采访的优势,为采访对象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同时,强调“新型记者”在运用网络传播信息时,更应合理运用报道权利,树立为受众服务的理念。

四、结语

媒介融合时代,记者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在报网融合下产生的“新型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培养多媒体传播能力、批判性思维、选择与整合信息能力、增强竞争意识、保持新闻专业主义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这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是壮大新型人才队伍、增强媒体实力的需要;同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新型记者”媒介素养的提高也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好地引导舆论、服务社会。(来源:今传媒 文/孔保尔 滑珊 编选:)

(孔保尔,男,西安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夜总汇》栏目制片人;滑珊,女,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苏宏远.网络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载[J].国际新闻界,2006(7).

[3]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J].中国记者,2007(1).

[4] (美)托马斯·鲍德温,史蒂文森·麦克沃依,查尔斯·斯坦菲尔德等著.龙耕,官希明译.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高钢.媒体融合:追求信息传播理想境界的过程[J].国际新闻界,2007(3).

第10篇

文章介绍了社会化媒体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我国社会化媒体发展的现状以及趋势,提出我国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思考:加大社会化媒体营销预算;企业应该积极构建Social CRM(社会化客户管理系统);做好正面事件放大和危机公关处理;在营销内容上做好文章。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营销;营销思考



如今,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无法分开的一部分,随着人人网、天涯论坛、新浪微博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获取、评价及分享新闻、咨询和信息,同样人们也可以在社会化媒体上来了解和感知企业与品牌。从2011年的“凡客体”和《失恋33天》的成功,再到2012年京东、苏宁电商大战的闹剧,都离不开社会化媒体的功劳。

一、社会化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社会化媒体的概念首先在信息科学领域被提出,这一概念主要被针对由社会性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带来的新型网络信息交流空间进行集合性表述。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把社会化媒体定位为:通过去中心化的以人为基础的网络建立的媒体体制;在此体制下,人们可以以新的方式去发现、阅读并分享信息。它是一种信息民主化,传播模式从单对多转化为多对多,并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

社会化媒体能够以多种不同形式来呈现,包括文字、图像、视频等,它颠覆了传统的媒体概念,赋予了每个人创作并传播内容的能力,是一个集合多种功能的在线生活平台,可以说是一个超级媒体。社会化媒体有以下几大特点:

(1)公开透明。每个人都可以免费的参与社会化媒体当中,用户可以自由地参与和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创作、编辑、传播和评论。

(2)参与分享。靠用户创造内容,通过分享进行传播的形式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贡献反馈,任何人都可以以创造者、传播者、读者、消费者的身份参与进来。

(3)交流对话。社会化媒体改变了传播媒体告知般的单项信息流动的模式,而是一种双向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使媒体机构、政府、企业与普通用户的纵向交流,也可以使普通用户之间的横向交流,且具有双向对话的特质,能对某一话题进行追踪式的多次深度对话。

(4)融合连通。大部分社会化媒体都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进行融合性的内容传播,且社会化媒体之间通过链接具有强大的连通性,一个用户可以同时一个身份使用多个媒体。

(5)社区化。人们在社会化媒体中能够很快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一个个社区或者小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用户会对共同话题进行交流并形成较强的类似于现实的社交关系,从而获得较高的网络信任。

(6)涌现性。由于信息流动自由且控制机制较少,所以媒体系统的用户越多、信息规模越大,系统就越无序,在一种无序和有序的状态之间,各种热点事件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系统涌现,难以进行事前预测和事后控制。

二、我国社会化媒体发展的现状以及趋势

根据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在社会化媒体方面,上半年中国社交网站用户数增长至2.51亿,网民使用率为46.6%;即时通信用户规模为4.45亿,同比增长7.2%;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3.53亿,同比增长10.9%,;微博用户数2.73亿,同比增长9.5%。

通过以上数据表明,由于我国网民基数巨大,故社会化媒体的用户也相当庞大,例如:即时通讯整个网民中的使用率为82.7%,相对应的,博客与个人空间和微博这一数字为65.6%和50.7%;并且增长势头明显,都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

我国社会化媒体会有以下几点的趋势:

1、社交网络的信息深度融合

由于社会化媒体具有融合性,不同类型的信息会通过简单的链接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在社会化媒体上,且这种多样化融合的方式更能迎合用户的阅读习惯。根据网络数据显示,现在通过社交网络获取信息和咨询的用户量已经有赶超通过门户网站来获取的用户量的趋势。

2、移动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双剑合并

随着智能手机的渗入,mobile+social 这两把尖刀将直插传播的核心靶子。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强调的是即时性,不限地址。用户通过手机社交应用可以在任何有无线网络的地方来制造和传播信息。

3、电子商务将融入社会化媒体

当下的社会化媒体大多不具有在线交易商品的电子商务功能,但是随着社会化媒体的用户的激增,不管是电子商务企业还是社交网络企业都会想办法把两种建立在庞大用户量基础上的模式结合起来,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网络平台。

三、我国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思考

2009年著名调研公司Market Sharpa在调研报告中总结:社会化媒体营销是一种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在企业、影响者、信息搜寻者和消费者之间能够彼此简化对话形式并且实现内容分享的实践。

那么企业为什么要突破原有的市场营销理论而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呢?以下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优势进行简单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媒体融合;报纸;网络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6-0073-02

2016年2月,主持召开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据新华社报道,召开这次座谈会目的是推动新闻舆论战线适应形势发展积极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具体到创新,强调,“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

可以看到,“融合”正成为当今传媒行业一场全方位的革新,这是新时期对传媒业者的一个新要求、新挑战。然而,“融合”不是生硬的“加法”,也不是简单地给一段文字加上画面、配段音乐,而是借助新技术,以立体、融合的思维,使单一、平面的信息传播方式变得立体、多元,传播效果得以放大。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从信息接受体,转变成互动、传播体;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不能仅专注于自己熟悉的领域,还要研究不同传播平台的传播规律与效果,让它们各显其长,并真正“融合”起来。

一、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

每年两会都是各大媒体之间的一场新闻战役。2016年两会,各大主流新闻媒体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引入新技术,使得报道形式更加鲜活接地气。以《金融时报》近两年的两会报道为例,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1.特刊、专栏、图片、图表各展所长,增强平面媒体可读性、可视性。2016年3月3日,两会时间开启,《金融时报》两会报道“盛装”亮相。鲜明的主题、多元的视角、可视化的版面,处处体现出《金融时报》创新的勇气、锐气和朝气,彰显出该报在金融领域报道的权威、专业和特色,以实际行动落实了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2016年两会期间,《金融时报》报道领域进一步拓宽,重点报道和选题突出,现场采访报道力度加大,写作文风有转变,获得了社内外读者好评和中国记协等有关部门关注和肯定。比如,重点报道了“一行三会一局”落实2015年两会提案议案情况,紧扣当前经济生活热点问题,策划开展了《从代表委员建议提案看金融热点》《听两会如何说我们的钱袋子》《金融改革开放这几年》和《普惠金融的蓝图徐徐展开》等专题报道。

2.网络、微信、微博新媒体矩阵齐上阵,报道数量年年递增。2016年两会,中国金融新闻网延续往年惯例,在两会报道专题页面增加了“高清图片”和“滚动图片”两块内容,极大丰富报道形式。“两会”期间金融时报共发相关稿件300余篇,“中国金融新闻网”图文稿510多篇,“中国金融新闻微信公众号”刊发稿件49篇,《金融时报》微博报道116条。

2015年两会,《金融时报》“报网融合”取得突出进展,利用中国金融新闻网平台,配合上会记者报道,充分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资源,多角度、全方位的对两会进行了报道工作。2015年网站的两会专题报道累计文章284篇,新增微信平台,在中国金融新闻网微信订阅号文章45篇,中国金融新闻网在新浪的官方微博累计42条。(如图1所示)

图1 两年“两会”发稿量对比图

资料来源:金融时报社“两会”报道小组总结

3.尝试中央厨房生产方式,增强线上、线下联动。2016年两会期间,金融时报社编辑部门全天候收发稿件和图片,尝试中央厨房生产方式,实行报纸、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多渠道线上线下联动,以文字、视频、音频、现场图集等形式,配合两会报道。

二、重塑传统传播格局

创新融合就必须打破常规思维,对传统传播格局进行重塑。宏观层面,需要传统媒体从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将整个媒体资源进行整合与再造;实践层面,需要必要的技术保障以及内容和报道手法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创新内容产品架构。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中央厨房”概念得以运用并推广。具体操作是,记者采集素材,报纸、网站、手机报等根据需要对素材进行多次加工,进而多元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是伴随大数据的发展以及新媒体进化应运而生的。

“中央厨房”模式与全媒体相似,是道琼斯公司波纹理论的中国化,这种模式被称为“一个产品,多个出口” [2]。通过对新闻信息进行多层次开发、多渠道传播,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传播效果,进一步深层次实现媒体融合,在这种传播方式下,传统媒体需要打破原有的内容架构,将内容产品聚集到“中央厨房”或者是“总装厂”,再由“总装厂”进行打包分发。

2.再造新闻生产流程。传统的报纸新闻生产流程是采访、编辑、刊发,这是单线条的传播方式。而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传统媒体需要将原有的新闻生产线进行一种互融共生的整合。它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其一,内容提供者的多媒体化,即采写者同时提供“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类产品,以供全媒体矩阵使用;其二,编辑加工者的协调性,即编辑改变传统新闻价值取向,根据不同传播介质需求将不同类型的新闻素材进行分配,从而将一件新闻产品进行多角度、多介质、全方位的传播;其三,内容接收者的互动性,以此增强受众粘性,挖掘用户潜在需求[3]。

3.建立用户管理体系。“用户”这一概念的产生是媒体融合的一个重要产物。原有的“受众”根据媒体介质不同,可分为观众、听众、读者等,从传播学角度看,是新闻报道的被动接收者,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受众”不再是内容接收者,也可能成为内容提供者,更可以自己决定要阅读的内容。

建立新型用户管理体系,一方面要使用户能更便捷地参与互动;另一方面,要使用户的体验能及时反馈;另外,要增加与用户及潜在用户的黏性。

三、媒体融合需注意的问题

如今,云媒体、大数据、可穿戴之类概念纷繁,显见传播科技的日新月异。这是一个知识与探寻的平台,走近它,我们不必追新逐异,需要的是带着问题去研究,用一种契合媒体融合的思维逻辑来重新架构。笔者认为,未来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有如下问题值得注意。

1.传统优势仍需进一步加强。“融合”是传播领域社会技术性发展的趋势,但对于传统媒体的优势仍需继续传承与创新。比如,报纸媒体在文章的原创性及报道深度方面,仍是信息时代新兴媒体难以超越的。当我们在媒体融合的框架中研究传播效力时,作为传统媒体,还应在原创、深度上下功夫,抓高质量的原创性的文章仍是长期的任务,也是报纸生存的重要一点。

2.新闻生产体现更多互联网思维。新闻生产以用户为核心,在进行内容生产时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与手段来实现。在近年的两会报道中,《金融时报》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号征集两会话题、展开热点调查,统计网友投票、征集网友提问,并将收集到的问题加以整理,融入报道中。

3.新技术应用日新月益。随着手机移动等通讯设备的普及,近年来,媒体记者的采访设备也与时俱进。在近些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兼具拍照、录音、录像等多功能的智能手机成为记者抢新闻的利器,除此之外,自拍杆、航拍器等装备也受到欢迎。可以说,新技术在驱动着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媒体报道也应向技术创新要生产力,毕竟,无论是新技术还是新设备,只要能够为我所用,定能引爆新的传播热点。

4.表达方式更接地气。在媒体融合时代,无论是运用哪种传播方式,都应使报道更亲切、更亲民。在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图说”“数读”“漫画”以及动画视频、互动游戏等内容增强了报道的可视性、可读性、生动性及互动性。比如,金融时报推出《“升温”》《二孩时代能否“想2就2”?》《金融业代表委员为何受“青睐”》《五问五答:读懂中国教育改革》和《环保“成绩单”能得多少分》等40多篇现场报道,选题接地气、语言通俗化,这样的表达风格让用户更能够理解并接受,提升了两会报道的吸引力,收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5.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媒体融合最终的实践者是“人”,正如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因此,在新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各媒体都应当做好一定的人力储备及观念准备,要研究“融合”过程中激励机制、计入工作量问题,并与原有考核办法相协调。

四、小 结

当今时代,信息与传播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对人类生活、社会结构和社会交往体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也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边界以及媒体文化的边界发生了移位。在这一趋势下,传统媒体改变原有的新闻生产与消费,重塑并再造内容以及新闻生产流程是顺应媒体融合之大趋势所进行的一种变革。再从金融时报这一个体的实践而言,其在报道形式、表现方式、生产流程等多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尝试,正是适应新时期传播需要、满足用户需求之举,同时也是传统媒体寻求改变、实现媒体融合的一种有益尝试,为媒体转型、打造全媒体平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传播格局的巨大变化,做到媒体融合,就是要找到与新媒体的最佳“融接点”,寻求生产理念、生产模式的更新和变革。此外,还应让用户意识贯穿到信息生产与传播的始未。

参考文献:

[1] 李斌,霍小光.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刘云山出席[EB/OL].新华网,2016-02-19.

第12篇

2012年伦敦奥运期间,由于智能手机及微博的广泛应用,这次奥运也被称为首届“社交媒体”奥运会。有学者认为,伴随社交媒体的崛起,电视的观看方式也渐渐发生转变,注重观众与观众及电视内容间互动的“社交电视”,或许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传统电视的转型方向。①

所谓社交电视(Social TV),泛指能够在看电视(或电视内容)情境下支持传播及社交互动的任何技术,包括各种通过社交技术或平台支持用户进行与电视相关的社交活动。目前社交电视有两种形态:一是社会媒体运营电视,如美国的IntoNow、中国的“新浪看点”;二是电视在运营中嵌入社交媒体的手段,如CNN引入UGC(用户生产的内容)机制,开辟iReport频道等。国内的社会化电视平台始于2011年,除了“新浪看点”,还有“网易电视指南”、TV time等,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当前热播节目单,并实时分享观感。有研究者认为,社会化电视、电视社会化,或称“社交电视”是把消费者重新拉回到电视节目前,以及用新媒体手段创新电视的一种新举措。作者指出,我国国内的社交电视还存在明显的问题,如缺少内容支撑与机制上的驱动力、功能设计和技术方面尚不完善、缺少“社会化民主”诉求的根基等等。②

也有研究者指出,就发展形势而言,我国社交电视尚处于市场形成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个性化不足,用户体验差,社交网络和电视尚未足够融合及盈利问题等,但作者认为,“社交电视未来的发展也是可以预期的,一旦成熟,将给媒体行业带来变革性影响。对社交网络运营商和传统电视行业来说,这都将是一块巨大的蛋糕。”③

跨媒体叙事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观众分流”“公信力下降”等发展困境,有关电视新闻叙事形态革新的话题在2012年度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出现了“叙事转向”“跨媒体叙事”“叙事创新”等用于电视媒体的词汇。

有研究者对当下电视新闻的叙事形态所面临的多重挑战进行了归纳,认为大致有几点:其一,网络共时时空的搭建,使得电视新闻报道的延迟与观众期待的共时时空形成明显错位;其二,缺乏互动的媒体独白依然是电视新闻的主要叙事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媒体与受众的疏离;其三,网络叙事的开放性为网民的积极参与提供了内在动力,而电视相对封闭的叙事结构正是电视新闻的现实困境之一。尽管电视新闻报道的叙事形态悄悄发生了转向,如电视媒体与电信、网络的广泛合作使得新闻事件的传播打破了单一的文本界限,电视媒体初步确立直播日常化的基本理念等,但这种转变还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求,“需要进一步确立现场直播的核心理念,加大与新兴媒体的合作力度,不断探索新闻节目叙事形态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最新发展。”④

有学者提起近年来兴起于欧美电视媒体的“跨媒体叙事”模式,认为电视的渠道优势逐渐消失,电视媒体的竞争者扩展到所有的内容生产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打破电视机的边框,将不同媒介平台传播的电视内容市场化、品牌化,让观众进入任何渠道都能够看到他们想要看的电视节目内容,同时有参与的机会。这正营造了适合的跨媒体叙事环境,即一个故事穿越不同的媒介平台展开,每一个平台都有新的内容为整个故事做出有差异的、有价值的贡献。在媒介全球化的今天,跨媒体叙事将成为电视媒体内容生产的新趋势,强化媒介产品本土化传播能力的新策略。但作者也指出,究竟如何跨媒体叙事,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另外还要认识到,并不是所有跨越媒体的故事都能被称为跨媒体叙事,如跨媒体品牌营销、媒介内容的数字化或再媒体化、不同媒介形态的故事改编等等,算不上真正的跨媒体叙事。⑤

全媒体

伴随全媒体概念的广泛应用,以及业界对它的强力推进,2012年有关这一话题的讨论多了一些质疑、保留和反思的声音。

针对全媒体(omnimedia)的概念,有研究者指出,这一概念至今未被国外新闻传播学界提及,然而“在中国的业界、学界却广泛地流行着。因为其语出不详,所指不清,最终造成了一些媒体机构在实际操作中的偏向,反而影响着媒介融合的进程。”⑥还有研究指出:“现在业界和学界所说的‘全媒体’,是一个既涉及载体形式,又包括内容形式,还包括技术平台的集大成者。如此一个‘大而全’的东西,显然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内涵和外延都很清晰的定义。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全媒体’的概念并不科学。”⑦有研究者建议,全媒体最适合国内学者们给出定义的英文对应,应该是Digitization and Media Convergence,中文可直译为“数字化与媒介融合”。“事实上,也只有绕开全媒体的概念陷阱,才能将全媒体研究纳入国际视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形成中国特色,获得学术研究的合理性与学理性。”⑧

在实践层面,至今并没有一个技术平台可以同时适用于报纸、杂志、电台或电视台等所有媒体,最多可以同时处理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因而有研究者指出,“全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广而全”的整合应该建立在特定的媒介形态基础之上,“抛开特定的媒介形态去谈论全媒体运营,势必会成为无根之木”。就现阶段而言,全媒体的战略意义更大于其战术意义,并不是所有媒介都适合全媒体战略布局,全媒体转型与改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⑨

新闻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