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3 10:03: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实践的安全预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的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只能服从和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围绕学校教学中心工作,才能取得最大的资源支持,从而保证实践的最佳教育效果。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服务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学习是学生大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只有把社会实践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源性动力,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保证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校服务社会基本职能相结合的原则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只有将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才能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体现大学的责任感,从而保证实践效果的持续性。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只有将社会实践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高校科学的育人观念。
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举措
(一)激发动力的宣传发动机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宣传发动,才能营造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形成实践育人的良好格局。(1)组织专题推介活动。学校团委于每年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会”,将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意义、内容框架、选题原则和组队标准等情况向全校学生公布,让学生明确基本的实践方向。各个院系分团委分别在本院系召开“年度社会实践工作推介会”,通过往年工作回顾,个别发言,领导鼓励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2)制作发放服务手册。在认真总结社会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制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并保持每年更新,让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的流程非常熟悉;(3)充分运用网络媒介。每年专题推介活动以后,校学生会实践部会建立QQ群和微博等社会实践沟通平台,起到了良好的沟通协调作用。在校团委网站建立的社会实践专栏,及时各种信息,跟踪各项工作进度;(4)全程提供咨询服务。在校团委办公室专门设立了社会实践工作咨询点,随时向同学们提供关于社会实践工作的咨询服务。各院系学生会社会实践部也相应负责该项工作;(5)建立随队记者制度。校团委和新闻与传播学系联合组建了大学生暑期社会社会实践随队记者团。实践团队和记者实行互选制度,学生记者保持对实践团队的独立观察和思考,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二)体现导向的项目申报机制根据上述四项构建长效机制的原则,我们明确了社会实践工作的导向。(1)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为了提升社会实践工作层次,更好地动员院系资源,学校团委对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采取优先支持原则;(2)与基地建设相结合。为了保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连续性,避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现象,学校团委对建有社会实践基地的项目采取优先支持的原则。如经济学系星火学社已经联系七年赴恩施市盛家坝乡开展实践活动,在当地有稳固的实践基地,群众基础扎实;(3)与社团建设相结合。为了更好地保障实践效果,学校团委对具有社团化运作的实践团队(区别于临时组建的团队)采取优先支持的原则。如社团联大学生素质培养班赴贵州省黔东南麻江县小分队;(4)与时事热点相结合。针对每年的时事热点,校团委会专门设立“招标项目”供全校学生申请。如“中华环保世纪行-保护汉江”实践服务团项目;(5)与科研创新相结合。为了促进社会实践成果向科研创新转化,对已经申报了科研立项的团队采取优先支持原则。如国际贸易学院探路者赴武汉市停车收费调查小分队,该团队前期申请了科研立项,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更强。
(三)整合资源的组织运行机制社会实践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充分调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积极性,才能达到社会实践的活动效果。(1)充分强调教学院系的主体地位。社会实践不仅是学生个人成长的舞台,更是各个院系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平台。校团委要求各个院系分团委必须将社会实践工作纳入到相关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充分体现教学院系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整合院系的优势资源,提升社会实践的层次;(2)充分发挥学校团委的协调作用。校团委是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综合协调部门,具有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的优势。积极整合相关资源,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营造开展社会实践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公平、公开、公正地做好总结评比工作,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3)充分动员职能部门的资源优势。配合科研处做好实践成果的评比工作,联合招毕处开展毕业生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联合校友会做好优秀毕业生寻访工作,联合保卫处、社会科学系和体育系做好新生露营工作。
(四)确保安全的后勤保障机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后勤保障,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安全隐患。(1)履行安全承诺,树立安全意识。通过组织学生签订《安全承诺书》,进行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和团队训练等方式最大程度地消除安全隐患,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2)落实带队原则,强化责任意识。要求相关院系给每个实践团队配备带队老师,没有带队老师随队的团队不能成行,以此强化分团委书记的责任意识;(3)购买商业保险,建立基本保障。学校为参加社会实践的每位教师和学生都购买了商业保险,为师生建立了基本的保障机制;(4)实施日报制度,保证信息畅通。校团委要求每个实践团队都必须设立安全员,每天必须向所在院系分团委书记汇报安全情况。分团委书记每天需向校团委汇报安全情况;(5)建立应急机制,应对突发事件。校团委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突发事件处理工作小组,要求每个团队建立安全预案,对没有安全预案的团队不予立项,不准成行。
(五)探索规律的总结评比机制总结评比考核工作是确保社会实践活动规范、有序、长效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不断的总结摸索,才能掌握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律。(1)验收材料。每年九月末十月初,实践团队和个人要以分团委为单位向校团委提交包括《团队验收报告》、《活动登记表》、实践日志、实践总结、实践成果(分为调查报告、科研论文和心得体会三类)等材料;(2)公开答辩。校团委组织对各个团队递交的验收报告和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评审,按照一定比例选择部分团队参加公开答辩,并现场打分进行排名;(3)分类评比。积极配合科研处对同学们提交的调查报告和科研论文进行评审,校团委组织专班对心得体会进行评审;(4)总结表彰。举行全校社会实践表彰大会;(5)学分认定。根据教务处下发的《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学分管理办法(试行)》对参与实践的学生进行学分认定。(六)提升层次的成果转换机制如何将社会实践成果上升为理论总结,进一步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层次,是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重要任务。(1)建立实践基地。积极鼓励各个院系建设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基地建设促进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建设;(2)发表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议。对学校、公司、学生合作三方的责任和义务有明确具体地规定,可操作性强。华强公司已经把该合作模式应用到多所高校的合作中。2010年3月22日,与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联合成立“华强动漫班”;2010年5月19日,辽宁美术职业学院成立“辽美华强动漫班”;2010年10月14日,与株洲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华强动漫班”;2010年12月16日,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华强动漫校企联合培养班”;2011年3月24日,与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华强动漫班”。多所高校的加盟,均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校企合作华强动漫班存在的不足之处
华强动漫班可以说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一种办学模式,对推进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进行一年多的实践中,经过梳理,我们发现该班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下列不足之处:
(一)校企合作的政府职能和机制不完善华强动漫班是为充分满足华强科技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迅速发展的动漫人才需求,特别是为方特二期梦幻王国的顺利投资运营需求,在芜湖市委市政府的建议下成立开设的。华强动漫班建设过程中,市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携华强集团领导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并希望学院利用自身优势为华强集团培养急需人才,服务芜湖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但政府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相关的政策法规,致使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缺乏,使得该班开办受资金、设备等限制,这都制约了校企合作培养动漫专业人才向更深更高水平发展。
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二、指导思想
(一)精心组织,思想重视,教育在前。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工作,提高参加实践活动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
(二)纪律严明,管理严格,积极预防。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预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突发的各种事件。
(三)快速反应,及时报告,听从指挥。高度重视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学生为本,一旦发生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方式做好处置工作,以保障学生安全为最高使命。
三、工作原则
(一)快速反应的原则。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果断处置,一旦发生情况,系部相关人员和参加社会实践全体人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命令、服从安排,听从指挥。
(二)生命财产安全第一的原则。要尽一切可能保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避免伤害事故,将损失降低至最小程度。
四、制定方案,明确责任
(一)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应急领导小组由专业的安全指导老师和医务人员组成。
(二)应急小组履行下列主要职责指挥有关志愿者,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安排相关志愿者开展相关的抢险派危和实施救援工作;根据需要对人员进行救助,并根据事件性质报请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迅速采取紧急措施,根据需要对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
(三)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根据生命第一的原则,决定是否启动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向有关校领导安全工作领导报告。
(四)应急状态期间,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各成员之间必须保持通讯畅通。
(五)在活动开展之前,与每位志愿者进行交流,调节好志愿者的心态,并与其交流在活动中出现的安全问题,预期钱的那个安全协议。
五、应急调查与救治
(一)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针对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调查,对危害程度进行评估。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在进行事件调查处理的同时,团队应立即将受伤人员送往最近医院进行救治。
(三)突发事件发生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硬组织人员立即保护现场、采取疏散隔离。
六、其他方面安全应急预案
(一)乘车安全:
1、汽车抛锚、以外事故:及时与领导取得联系,并汇报相关情况。
2、乘车过程中严禁将头、手等伸出车窗。
3、学生晕车、中暑:事前备好药品,以备不时之需,贮备充足的饮用水,补充水分,防止中暑。
4、乘正规公交公司车辆杜绝事故发生。
(二)人身安全:
1、行前安排各项负责人,要求落实到位,做到行动一致,防止掉队或离队。
2、水土不服引起的各类疾病即由于高温引起的中暑:备好各类药品、尽量避免高温开展工作,合理安排伙食。
3、不得私自在湖边、交通干道边逗留。
4、晚上严禁单独外出,以免意外发生。
5、一切行动听指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
(三)饮食安全
1、组织队员尽量到有卫生保障的餐饮店就餐。
2、不随便购买路边小吃。
3、饮食一旦出现问题,及时与当地医院部门联系,及时解决。
(四)天气变化
1、活动前一天了解天气情况,通知学生做好相应准备。
2、出发时遇天气变化,要认真分析趋势和可能,做出延时变更处理。
3、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做好引导、说服教育工作,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五)学生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的处理
1、师生在途中突发疾病,意外伤害,随队教师立即联系应急车,视轻重由队医作处理,或就近送医院。
2、师生在矿区里突发疾病、意外伤害,带队教师立即联系总指挥,视轻重作出处理、或送村内医务站诊疗,病情严重的送当地医院急救。
(六)学生走失处理
1、允许学生带手机,师生互留电话号码,以便电话联系。
2、如发现学生走失,切不可大意、拖延,应立即组织就地寻找。
3、从学生最后接触的同学入手,了解最后行踪。
4、电话通知其它带队教师关注寻找。
5、在寻找过程中加强管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情况。
(七)交通事故处理
1、有严重受伤立即拨打120、110,并立即组织抢救。
2、迅速报告校领导,调动应急车赶到事发现场,视伤情确定立即送医院,还是紧急处理后送医。
3、保护好现场,指挥师生撤离至安全地点。
4、向上级领导报告事故情况。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李同果,乐山师范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副教授,四川乐山614000
[中图分类号]C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7-0148-03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共青团有广泛影响的品牌活动之一,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十分有意义。具体地说,今后若干年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将会呈现六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实践目标科学化
所谓科学化,指在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实践自身规律基础上,立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实际,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和设计原则等方面全面体现社会实践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性要求,从而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一)科学的培养目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目标要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即有效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2003年,教育部启动并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社会实践正是培养学生这些精神和能力的有效形式。
(二)科学的总体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科学的设计原则。大学生社会实践应积极坚持五大原则: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健康发展;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
二、实践活动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一方面指大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及特定社会的规范、准则,以获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组织以社会需要和社会所提供的条件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把大学生培养成高度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目的。
(一)实践对象社会化。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青年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生活不断调适,是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已越来越从学校的单向行为转变为社会多角多边的互动行为,体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化。
(二)服务机构社会化。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必须不断强化服务职能,由单一的高校为主向高校、政府和社会共同负责方向发展。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高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高校要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抓好落实。要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安全预案,确保师生参加社会实践安全。
(三)实践活动社会化。社会实践活动已经从开始时的领导意愿转变为学生的内在要求,成为促进学生个体多样化发展,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力量。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见习行动、就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的尝试,就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化的一个信号,学生就业时就更易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三、实践内容课程化
所谓课程化,指在社会实践中。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进、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社会实践内容,划分为若干活动项目,并将活动项目都视作“课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和管理。这种“课程化”使大学生实践既克服随意性与盲目性,又与其他理论课程具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具有课程的规定性,能提高实践活动的实效。
(一)实践内容项目化。对社会实践进行项目化管理,是研究社会实践发展的趋势,也是规范管理社会实践的措施、注重社会实践实效的体现和标志。首先,把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优化整合,实行项目罗列;其次,制定项目化的具体方案,如项目申报书、项目指导教师、项目评审办法等;再次,进行项目招标、投标和运作;最后是总结成果,表彰先进。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既保证了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有价值、可行性强,又明确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责任。
(二)活动项目课程化。《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所以,在课程设计上按学生所在不同年级侧重相应的教育内容开展活动,即一年级学生着重理想信念教育;二年级强调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应把服务社会和培养成才意识作为首要任务。
(三)发展方向专业化。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开展,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的社会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实践的目的性、教育性、服务性和效益性的统一。在新形势下,高校社会实践能否以专业化为中心展开,是衡量其发展水平与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准。高校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服务社会,使大学生和活动开展地双向受益。
四、实践基地多样化
所谓多样化,指在充分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特点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和要求,依据一定的模式、按照一定的步骤建立的与高校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多种类型实践基地,能够实现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
(一)实践基地多样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性的、经常性的活动,所以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显得很重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长期坚持,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
(二)实践基地阵地化。社会实践要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校内和校外的结合,必须加强阵地建设,特别注重实践基地建设,要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制定优惠政策,在企业、部队、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同时,要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实现学校、学生、教师和当地(企业)多方共赢,实现社会实践由短期化、分散化向长期化、阵地化转变。
(三)实践基地专业化。实践证明,实践基地专业化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高校,在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应着重与学生专业有机结合。首先,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建立一批融产、学、研于一体的综合育人基地,为学生创造优良的社会课堂;其次,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建立一批能够延伸学生专业的实践基地,可以按照融“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最后,结合实践单位特点,实现多方共赢。实践单位要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智力优势和专业优势,把建立实践基地,优化实践环境与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
五、实践制度法制化
所谓法制化,就是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将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主要环节、工作程序及其督促检查等内容及时加以总结归纳,融入有关法律和具体制度中,再通过司法活动使这部分明确化了的内容取得国家强制力的支持,用法律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逐步使社会实践走向法制化。
(一)常规管理制度化。目前高校学生自主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在组织领导上主要依靠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学校整体投入欠缺,经费不足。造成了此类活动有时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只有结合专业学习和教学计划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目的明确,组织得力,重视程度高,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作保障,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是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发展方向国际化。从多年来我国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方向来看,各级政府、各高校在社会实践法制化建设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应逐步借鉴国外在社会实践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国外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实践”的全社会网络化运作,政府十分重视以法制规范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些值得我们借鉴。
(三)规章制度法制化。立法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志愿服务项目来看,立法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欧美国家和日本、韩国等国家及至墨西哥、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都通过了志愿服务的专门法律。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法律来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从我国地方立法的实践来看,目前已有广东、湖北、江苏、宁夏、北京等23个省、市、自治区制定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实践证明,通过法律形式为志愿服务确立合法的社会地位和相对稳定的资金筹措渠道,以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良性发展,这是志愿服务事业在法治社会中得以深入推进的必由之路。
六、实践评价多元化
所谓多元化,指社会实践的评价应该改变单一的标准,严格按照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评、教师和实践单位综合评定的民主的、开放的、网状结构的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的多元系统,反映在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式等环节的多样性。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是社会实践评价的主体。对于学生评价而言,学生自我、教师、家长、同学、校内外实践单位负责同志都可以成为评价者。同时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更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评价的定向诊断、反馈激励、发展、管理等多种功能。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时,一方面要考虑不同评价主体的特点,依据学生、同行专家、领导管理者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分设出相对独立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另一方面,要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评价内容的设计应具有概括性,尽可能量化。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后的评价,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难点,也是着重要解决的问题。社会实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决定了考核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上应全面运用定量、定性评价,以做到取长补短、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Z],2005―02―01。
[关键词]社会实践;重点团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50-03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及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进行研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对策与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点团队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验不足导致效率不高
由于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一般只有三到四年,前一年参加过实践的同学,第二年可能就面临着毕业,所以团队人员几乎年年是新手,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再加上当今的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普遍较少,对于如何在校外组织活动、开展活动,如何与人打交道等,几乎都处于空白期,他们虽然对实践活动充满热情但对活动本身知之甚少,从而导致整个实践活动从策划到人员培训到活动过程中的灵活调整都面临诸多问题,给带队老师增加了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活动的效率。
(二)人员结构复杂导致专业程度不高
校级重点团队的成员的来源一般是从全校范围内征集或是二级学院(系部)从本学院征集而来,人员的年龄结构、年级分布、专业背景、社会经历等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在短期内让团队形成战斗力,开展既能体现专业特色,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活动,是个充满挑战的问题。活动能否成功开展,队员的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考虑到活动便于开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性专业所学能否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奉献社会的同时,能够锻炼自我,而团队成员的复杂性影响了这一目标的达成。
(三)时间短导致活动开展不充分
由于暑假的时间只有两个月左右,加之活动的策划、人员的培训和考虑的学生的休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一般都控制在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在学生经验普遍缺乏的情况下,除去学生在活动中适应的时间和最后总结的时间,整个实践活动的有效时间非常有限,再加上暑期天气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整个实践活动能否按照既定计划有效开展,是个很大问题,甚至出现“轰轰烈烈出门,寥寥草草结束”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活动既定目标。
(四)人员数量有限导致影响力不够
由于经费的限制和指导老师不足等问题,各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数量普遍不多,一般一个系部(学院)组建一到两支队伍,学校层面组件一到两支队伍,考虑到经费开支和安全等现实情况,每支队伍的人员规模也基本控制在10-15人左右。因此,一所学校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的队员的总人数,只占到在校生人数很少的一部分,这样的人数规模,使得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重点团队的实践活动中去接受锻炼,同时也削弱了整个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校园影响力。
二、加强重点团队过程管理的意义
破解重点团队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团队的过程管理,提升团队的运行效能,是个重要的突破口,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重点团队的影响力
一所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的影响力如何,主要体现在它的重点团队在活动组织和宣传工作等方面做得如何。重点团队是学校重点投入的团队,是师生广泛关注的团队,是活动目标高度凝练,目标高度明确的团队。加强对活动团队过程的充分管理,提高活动效能,把活动做实做好,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带动提高学校各个层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师生、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度,进而提升整个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二)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重点团队的示范作用
重点团队是一般团队和其他团队学习的榜样,加强对重点团队活动过程的管理,科学、有效、充分的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及时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活动方法,提高活动的效能。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沟通平台,组织各实践团队在群中定期交流,可以推动其他团队的工作开展。同时,实践活动结束后,对重点团队的工作进行总结,可以为来年的实践工作提供重要的经验参照。重点团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标杆、是发动机、是经验播种机、是领头羊,也是宣传典型。
(三)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重点团队的工作效能
如何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实践目标,较好的完成实践任务并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提高工作效能是重中之重。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能,管理出成绩,唯有加强对整个队伍的活动过程管理,根据活动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调整工作思路,调整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及时做好与各方面的沟通,才能提升效率。反之,一味地按照活动计划开展活动,遇到新问题不能及时调整,将使活动成效大打折扣。
(四)有助于进一步锻炼大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锻炼,不仅是活动内容本身对学生的锻炼,更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活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遇到新情况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沟通等能力的综合锻炼。加强对活动过程的管理,提醒、引导学生提前发现问题,自主有效解决问题,及时反思问题,学习运用集体智慧推动活动有效开展,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目的。
三、加强重点团队有效管理的对策
(一)优化顶层设计,凝练实践活动主题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尊重规律、统筹推进、注重实效。对活动主题、实践内容、具体形式、方案优化、成果呈现等均需从源头上科学谋划、系统设计。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团中央到各地团省委、团市委都会下发专门的活动通知,对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的内容安排及活动要求作出相应的指导,各高校也会根据文件精神下发符合本校实际的活动通知方案。如何既科学充分的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又能合理的结合学校特点拟定活动主题,做好顶层设计是重中之重。设计者一要吃透上级文件精神,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的内涵实质,把握好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国家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整体要求和期待,真正做到党有号召团有响应,不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二是把握好本校的实际,既要有一般性的文化类活动,又要体现学生的专业特点,同时要体现服务社会,真正做到在服务社会中锻炼专业所学,实现互利双赢。
(二)严格成员选拔,优化团队成员素质
重点实践团队承担着比普通团队更高的目标任务,对成员的选拔就变得至关重要。首先,在选拔方式上要拟定科学的选拔方案,既能够选拔出适合的队员,又能够紧密契合“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活动宗旨,不能只选择活动经验相对丰富的学生干部、社团干部,还要兼顾普通同学,把渴望实践、追求进步、乐于奉献的同学要选拔进来。要让团队既包含活动经验丰富的学生干部,又包含追求进步的普通同学,人员构成既有利于增强团队整体素质,又能起到锻炼队伍的目的,同时还要针对活动场所的特征、活动本身的特点等,考虑好男女生的性别比例。要草拟好选拔方案,制定科学的选拔标准,组建专门的选拔队伍,做到学校层面的重点团队面向全校征集选拔、各系部的团队向所在系部全面选拔,做好充分的宣传工作,把能力强、乐于奉献、可以塑造的优秀队员选。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实践技能
拟定了具体的实践方案之后,要按照总的任务量和时间安排,拟定具体的活动日程表,把活动安排具体到每一天或者每一个可以预料的时间段,按照活动设想对队员进行培训。在培训师资的安排上,既要有理论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授课,又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学现身说法,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有具体的活动操作培训又要有工作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在培训人员的针对性上,成员既要有各自的工作分工,又要有集体的密切合作;在活动拟定上,既要有正常的活动方案,又要有应急预案;在培训安排上,既要有教师讲课,又要有交流讨论和提问。一般来说,短时间的培训在技能提升上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是在提升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团队意识和工作思维方式和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上,作用明显。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确保实践过程中的人生安全。强化责任意识、实化安全措施,做好安全预案,同时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师指导作用,校院分层多措并举推进安全培训和思政指导,确保实践活动安全有序开展,一旦安全出现问题,活动将功亏一篑。
(四)及时总结调整,提高活动效率
活动进行过程中,会出现与计划变化很大的情况,甚至完全不能按计划进行,队员的情绪和信心也会产生波动,受到影响,因此指导老师要及时发现苗头,随时进行修正。由于队员是从全校或系部选拔过来的,无论师生之间还是队员之间都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在队伍建立之后,指导老师要引导队员从队伍中推选出一位工作积极、责任心强、能够服众的学生负责人,尽量避免教师指定,要引导学生自己推选,活动开始后,教师只负责活动整体思路的确定和活动规范的管理,学生之间的协作、分工包括日常用餐、起居安全纪律等,都可以有学生负责人进行协调,指导教师只负责听取汇报,判断是否可行,是否进行修正等。在活动开始的前几天,要每天晚上定时召开工作总结会,每位队员都要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发言,指出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和学生们一起商议对策,提出第二天的工作方案,并连夜准备。同时要求每个队员在工作开始的前几天,每天发送书面的工作总结给指导老师。活动逐渐进入正轨之后,总结会等就可以在用餐时进行解决,无须专门开会、天天写总结。随着活动的推进,师生关系、队员关系更加熟悉,队员的纪律意识可能会出现波动,对活动的准备可能会出现松懈,这个时候指导老师要及时发现苗头,巧妙制止,防止活动中出现人员矛盾,防止活动虎头蛇尾。
(五)充分利用资源,挖掘活动潜能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是一种自我锻炼活动,也是一种志愿服务活动。由于重点团队的人员少、服务时间短等系列客观问题,如何在较短实践能让实践活动起到的作用最大化,如何让活动的影响最大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资源。要建立团队的“qq群”或“微信群”,就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随时交流讨论,同时要建立兄弟团队指导老师和团队学生负责人的交流群,互通有无;二是要加强所在地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在实践和服务的工程中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听取对方的想法,双方共同协商推进工作,当团队工作有新的想法时,要主动提前和当地人员及时沟通想法,争取支持,争取对方提供帮助;三是发挥好队员的朋友圈优势,在活动中,特别是扶贫、支教、捐赠类的活动中,在服务队自身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借助自身的人脉资源优势,在自己的朋友圈、学校的工作群中做适当的实际的宣传发动,引起关注进而获得人力和财力的帮助,但是涉及到财和物的时候,要在活动进行工程中向捐赠人呈现开支清单和物品去向,避免产生误会和纠纷。这样在借助外力的同时,既增强了活动的宣传力度,又推动了活动开展,可谓一举两得。
四、结语
让学生体验农村生活
我校的学生大多在城市里出生和成长,对农村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农村生活,感受农村变化,感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就,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我们综合学生和罗家坪村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安全教育、农活体验、主题调研、论文写作、知识宣讲、团队拓展和总结反思等多个模块的内容。这些模块紧紧围绕“活动—经验”的理念予以设计(见表1),学生只有修满36课时,并完成相应的任务,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知识宣讲侧重让学生在感受农村的面貌与变化的同时,增强他们服务农村的意识;农活体验侧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以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总结反思意在让学生通过交流与分享,发现同学及自己的优点,查找自己的不足,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在所有模块中,我们更加重视主题调研和论文写作,因为这两个模块更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开展主题调研,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调研。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下,学校推荐了“罗家坪村产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和“罗家坪村社会事业发展状况”等十个调研题目,以帮助学生确定调研方向和问题。
确保整体活动有序进行
为确保整体活动的有序进行,活动的具体实施与管理由学生科统一负责,高一年级组参与管理。学生科集中组织学生到罗家坪村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相应的活动,并进行考评。对学生的考评既有过程性的评价也有终结性的评价。学生科和年级组通过考核学生参与的态度、投入的热情、服务的质量,并结合接受服务或提供资源方的评价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过程化评价;同时通过提交“三农”调研报告和实践活动感言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考核结果最终均在校园数字管理平台上予以体现。
在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的基础上,我们对学生采用了双线管理的模式:学校和基地共同做好组织与管理工作。学校负责组织动员和安全教育、组织学生到达基地、布置“三农”问题调研的任务及考评、处理活动中的偶发事件;基地负责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方面的管理工作、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以及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评。
基地采用“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到达基地后,基地将学生安排到各个农户家里,农户负责提供学生日常生活的必需物资,并负责学生的安全管理、农活组织以及食宿安排。
住在农户家的学生要选出自己的“临时家长”。“临时家长”主要负责协助农户安排学生的住宿、餐饮、内务管理、田间种植和采摘工作,以及组织学生准备篝火晚会的节目、确定参加竹筏竞赛和拔河比赛的人员。学生要服从“临时家长”的管理,也要接受农户的管理。农户每晚十点前向基地领导报告当天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情况以及就寝情况。基地领导每天向学校带队领导通报学生情况。
学校在三四个临近的农户中安排一名带队老师,带队老师和学生一起住在农户家里。带队老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安全管理和活动指导,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考评。
学校和基地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进行分工合作、双线管理,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能够保证学生的安全,可以妥善地安排他们的饮食起居。
将社会实践落到实处
为了将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我校同基地一起确定了详细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日程安排表》,并严格按照日程安排开展各项活动,从而确保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见表2)。
在每项具体活动中我们都和基地共同确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安全预案,并组织学生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从而确保学生的安全,让学生不仅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而且能掌握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收获了成长经验。
丰富的活动给很多同学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1203班的宋婷同学在活动感言中这样写道:“这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下塘捉鱼。从小到大我都没有下过水塘,没下塘之前感觉在池塘里捉鱼应该是件轻松的事情,可等我真到了塘里却发现捉鱼并不是那么简单。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捉到一条鱼,身上还被溅满了泥水。后来还是指导老师告诉我们要先把水搅浑,让鱼无处可藏,等鱼都躲到了塘边,这时才能捉到。这可真是‘浑水摸鱼啊’!捉鱼活动之后,衣服虽然脏得惨不忍睹,可我内心却是快乐的,毕竟我还是捉到了鱼!”
一、工学结合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1.工学结合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元素,带来了强大的活力
(1)生动的社会实践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社会实践是一个锻炼人的大熔炉。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性的物质劳动,为培养劳动观念、勤劳自立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方面的意志品质和劳动的基本素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还不同程度地参与企业的组织管理、科技应用开发等活动,为提高管理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极为宝贵的条件。在社会实践的大学校里,学生可以尽情地汲取实践的养分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有利于尽早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动力。
(2)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工学结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企业则是最富活力的开放细胞,在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文化发展、需求变化、要素流转、市场参与等诸多方面,企业都会极为敏感地以相应的方式作出应对。在这开放的体系中,学生可以沐浴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的熏陶,可以直接把握实践发展的脉搏,可以吸纳经济前沿的信息……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多元的文化生态和实践舞台。
(3)多样的教育载体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学校教育理性色彩比较浓,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实效性和感召力差强人意。步入工学结合的轨道,原来抽象的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生根开花,企业生动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实的教育平台、丰富的教育题材、生动的教育素材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工学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1)利益冲突的增加。企业的基本法则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学生的基本法则是追求学习权益的最大化。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增加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学生萌生了追逐经济权益的冲动。两个主体在根本利益上完全可以趋同,但也存在矛盾,如果对工学结合过程中双方基本权益的认识不正确,利益调节方式不妥当,必然引起相互之间的冲突,甚至影响工学结合的成败。因此,科学地理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着力处理好主体之间的利益纠纷,及时化解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深入推进工学结合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2)教育难度的增加。工学结合模式下由于受教育者主体分散,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交错、地点分散,教育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方式的差异大大增强,这对原有集中统一的教育管理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果我们不能迅速有效地构建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一般教育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就容易产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
(3)诱导因素的增加。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与外界社会接触增多,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增多,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牵引作用。在这种动态情景中,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诱导,加强正面教育的力度,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与时俱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适应工学结合新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身份,加强利益协调。恩格斯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工学结合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以学生在企业经济体中的最现实的、最关心的、最直接的利益诉求作为出发点。学校在依法妥善地维护学生合法权利的基础上,要着力引导学生调节好与企业在利益关系上的矛盾,正确处理学习利益与经济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等方面的关系,把实现学习权益放在经济权益之上,以主人翁的姿态在更高的利益发展起点上置身于企业活动之中,在促进企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最终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和“双赢”的局面,从利益关系上消除损害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症结。
2.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全过程教育。把教育管理重心前移,建立跟进式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做好工学结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之举。学校要与企业达成共识,当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工学结合的十分重要地位,双方建立紧密合作的联合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责任,设立共管机构,共同搞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对于整班建制赴企业实习的,可以将班级管理机制移植到企业中,由校企双方派人联合管理。个别分散实习的,则委托企业管理,学校可派巡视员加强巡回管理,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于相对集中的实习情形,可以成立实习小组,建立小组长管理责任制和党团组织活动制度,加强小组管理。学校可以加强目标管理,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增强学生实习的自律性。
鉴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时段、分散化、差异性等特点,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应当建立健全紧密的、不间断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工作交流平台、网络通讯工具、任务汇报制度等手段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和全覆盖,以利于全面、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情感动向,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最大程度地消除教育盲点。
3.利用实习资源,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实践的意义,使其真正懂得在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就是锻炼自身并且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使其乐于实践、勤于实践。要引导学生善于把握实践教育的着力点,企业劳动的艰辛、制度的制约、经营的成败、合作与竞争、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企业的利益与责任、实践对认知的检验与推动等都是极好的教育素材和教育切入点。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生产劳动,积极开展自我教育,检验已有知识,不断修正已往的错误,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要让学生学会利用企业的文化环境,积极开展生产劳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法纪教育、安全教育、节约教育、环保教育、自主创新教育、创造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责任教育、市场经济理念教育、竞争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自觉地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现实平台。
4.物质手段与精神手段并用,加强激励教育。必要的物质手段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学校应当与企业协商研究,科学设置物质激励机制。例如利用奖学金、劳动津贴等手段,建立实训的奖惩制度,通过合理的物质刺激,加强对学生的约束、引导和教育。也可以利用岗位分工和技术含量的差异,建立择优聘用机制,通过岗位的流动,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同时,校企双方可以利用先进事迹报道、成功典型示范、成果展览、领导慰问、劳模报告、座谈会、慰问信等方式进行精神鼓励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关键词]图书馆 地震 应急预案
[分类号]
1 前言
俗话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地震具有强烈的突发性和摧毁性,而且它的发生具有不可抗拒性,人们目前尚无法抑制它的发生。地震一旦发生,所引发的破坏性是巨大的,但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却又常常使人疏于防范,但就因这小概率和百年不遇的特点才会给人以措不及防的伤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我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8万余人遇难,数千亿的经济损失以及大量受伤的心灵需要慰藉。面对灾难,党和政府采取了果断措施,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同抗震救灾,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胜利,考验了政府应急能力,也赢得了世界的赞誉。笔者认为,正是由于之前印度洋海啸灾难中暴露出的问题,我国政府于2006年1月8日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与其配套的25个专项预案和80个部门预案,同时全国各省、市、县也都建立了本级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从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公共场所,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安全隐患,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大,地震一旦发生,造成的危害相对更大。近年来虽然有学者探讨了图书馆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相关问题,但针对地震灾害,图书馆应急预案的相关研究却很少。在实际工作中,图书馆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应对突发事件,尤其是针对防震救灾的意识和能力普遍较低,也缺乏专门的图书馆地震等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其实施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图书馆地震等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的必要性及注意问题开展讨论,以期提高图书馆防灾和处置此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2 图书馆地震应急预案建立的目的与任务
地震等突发地质灾害由于其不可预测性、发生概率低等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并未得到人们的足够认识,总是心存侥幸,忽视概率发生小的灾难,认为将钱投到发生概率过小的防震减灾上,收效不太明显且影响其他建设,唯恐造成浪费。但地震灾害一旦发生,损失必将非常巨大,对社会及人民的生活影响也是深远的。实际上,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全球已经将危害严重的低概率事件纳入风险防护的范围,对那些发生可能性极小但造成损失极大的风险,必须同样严加防御。因为灾难一旦发生,失去的一切将基本不可能恢复。
2.1 疏散人员,组织求助
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公共场所,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中介,为知识的继承和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了条件。但进入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大,一旦发生地震等地质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和组织救助是图书馆首要抗震救灾的任务,这是符合“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图书馆人文服务原则的不断深入,图书馆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服务措施,例如,书库由原来的封闭走向开放,读者可以直接进入书库,与图书进行零接触。这些措施方便了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但也给图书馆对读者的控制带来了困难,留下将读者锁在书库中、无法有效组织人员疏散等安全隐患。
2.2 保护馆藏,降低损失
图书馆收藏了人类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经过社会实践的客观知识,是储存下来的人类文化,是一种社会智力资源,是物化了的知识财富,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与指导作用,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些图书馆收藏的孤本古籍等珍贵文物和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文献资料,由于其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而显得弥足珍贵。同时,随着知识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数字资料汇集在图书馆,它们的妥善保管也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责之一。一旦发生地震等灾害,必定使这些资料遭到破坏,给国家造成损失。
2.3 预防次生灾害
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在发生地震时,由于当事人恐慌、无正常判断力、盲从他人、互相拥挤、向明亮的地方避难等以及群集行为规律,容易发生人群失控,导致拥挤、踩踏等恶性事件,引发一些次生灾害,造成人员财产的损失。
另外,由于突发事件发生时,图书馆无法有效控制水、电等设施,有可能引发火灾、水浸等次生灾害。火灾是图书馆最为担心的灾难性突发事件,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毁灭性,可能使一个图书馆的全部文献资料付之一炬。而水浸使得被水浸泡后的文献资料修复起来相当困难,即使能够修复的文献资料可利用性也很差,甚至有些资料无法修复。
3 图书馆地震应急预案建立的主要内容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信息交流场合,存在着地震、火灾、水灾、暴雨洪涝、台风、高温、危险物质泄漏、断水、断电、中毒、传染病疫情、聚众械斗、恐怖事件、盗窃、高技术犯罪以及图书馆领域的特有灾害,如虫害、霉变等诸多潜在事故隐患,因此各图书馆制定了各种紧急事件应急预案,地震应急预案应该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基本内容包括:
3.1 建立应急组织机构
图书馆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部应由馆长挂帅,各部门主任及有关人员为指挥部成员。同时结合图书馆的特点,实行“谁主管谁负责”与“谁在岗谁负责”的责任机制,明确各自的责任;并成立相应的抗震救灾工作小组,以便统筹协调。
3.2 震害评估
根据图书馆所在的地理位置、地质结构(如是否处于活动断裂层等),开展图书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通过对在役建筑进行检测、加固,提高图书馆抗震救灾的物质基础。
3.3 制定地震应急措施
当地震一旦发生,图书馆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步骤,这是图书馆地震应急预案最重要的部分,必须有详细明确、可行的具体措施,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震时应急疏散措施。构造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地震发生时,第一要务就是要尽可能迅速抢救、转移生命。因此,必须根据人员分布和现有空地情况,制定详细的应急疏散措施,确定疏散路线,达到迅速有效地组织人员安全疏散的目的。
・次生灾害源的分布及其控制措施。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除直接震害以外,通常还伴随有一定程度的次生灾害,如火灾、水浸等。所以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次生灾害源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平面分布图,制定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和控制次生灾害蔓延的具体措施。
3.4 制定救灾物资储备计划
为了应付突发地震的发生,有效地开展抗震抢险救灾工作,必须制定抗震救灾物资储备计划并付诸实施。要制定储备物资的管理办法和震时发放原则,要
明确物资储备地点,并保证安全可靠。
3.5 制定震后恢复与重建计划
地震发生后,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救助和自救,抢救珍贵资料,尽可能降低地震造成的灾害。
3.6 宣传普及地震知识
平时要加强地震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高个人防灾抗灾的能力。
3.7 建立定期预警演练制度
通过定期预警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领导和指挥能力,使每个图书馆工作人员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确保应急预案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4 建立图书馆地震应急预案应注意的问题
国内针对图书馆突发灾害预案的制定原则、内容、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已有文献报道,如潘松华分析了图书馆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其危害,从增强防患意识、制订应对预案、事后紧急处置等方面探讨了建立应急机制的问题;潘梅、刘兹恒对图书馆安全危机类型进行了划分,提出建立“防灾、抗灾、容灾、恢复、学习改进”等一系列措施;刘家真讨论了我国图书馆信息系统安全状况,指出其薄弱环节与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图书馆信息系统灾备方案的建议;刘秀娥认为应加强图书馆应急预案的编制,以提高图书馆防灾能力;孙晓、韦一尧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容易引发突发事件的环境、诱因及存在的隐患,提出应该把应对突发事件和强化危机管理纳入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系,建立和健全各种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增强干部员工的危机管理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与高校图书馆突发事件的管理;徐国华提出图书馆应该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虽然这些研究对图书馆地震灾害预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地震等突发地质灾害有一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还需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4.1 加强教育,唤起大家的防灾减灾意识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造成的损失最大、死亡人数最多。为在全世界扩大减灾共识,第42届联大曾通过第169号决议,将20世纪最后十年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第44届联大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我国也是各种自然灾害的高发区域,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对图书馆员工而言,首先要使大家在思想上充分重视这种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其次要开展各种应急措施和应对能力的学习与培训,使大家掌握处理应急事件的常识和方法。要让每个员工都要熟悉馆舍布局,安全疏散的设施、渠道、顺序、方法等以及自己的责任和要求。在遇到地震时,明白如何及时报警、及时疏散读者,明确如何疏散、往哪儿疏散、由谁组织,不得发生不顾读者的安危只顾自己逃生的“范跑跑”事件;同时还要在馆内开展应急素质教育。面对突发事件,惊慌失措或盲目指挥,只能导致局面更加混乱,后果更加严重。训练有素、有预案可循的员工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应对、措施得当,从而降低损失减少伤亡;教育全体员工发扬团队精神,同舟共济,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对读者而言,要加强人馆教育和警示教育,使其了解地震发生时如何躲避,如何在图书馆人员的指挥下,紧张有序地撤离和转移,出现险情或人员被埋压时如何保护自己,伤者如何处理等应急知识和技能。
4.2 重视馆舍建筑物的建设质量
首先,图书馆馆舍建设应该严格遵守《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等规范,同时结合地质结构(如板块地质走向、断裂带位置等),切实保证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等地质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为馆藏的抢救及恢复创造物质基础。
其次,要注意馆舍建筑物的高度控制,因为图书馆由于收藏的多为纸质资料,建筑物承重比较大,楼层过高由于惯性容易使振幅加大,从而导致在地震中破坏更大。目前,有的图书馆为了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公共形象、增加收入等,盲目加高图书馆馆舍的高度,势必为抗震救灾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再者,要重视应急疏散通道的建设,不能因为经费、空间等因素,随意缩减应急通道和出口。应保持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并设置明显标志,各类安全器材要保持良好状态,预备好应急灯、手电筒、锤子等物品。
4.3 合理安排资源收藏布局
地震等地质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图书馆在进行馆藏资源收藏布局时,不仅要考虑读者利用的方便程度,还要考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影响,尽可能将一些重要的资源(如珍贵文物、重大价值的资料、数据备份等)安排在相对牢固、安全、容易获取的位置,提高这些资源的保存系数,降低损失。而不应该简单地为了安全、省事而束之高阁,或封闭在地下室。
4.4 增设紧急预警设备和制定相关制度
目前许多图书馆虽然安装了一些安防设备,如火灾探测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智能门禁系统、消防隔离门等,也设立了紧急逃生通道、消防应急标志灯,但还缺乏一些突发灾害紧急预警设备和制度,如书库中没有设置遍布各角落的喇叭,无法及时有效地通知散布在各处的读者,从而为抗灾救灾带来了很大障碍。一旦发生地震等小概率灾难,由于缺乏制度保证,许多员工不知如何行动,无法开展有效的抗震救灾行动,反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恐慌。
由于经费紧张、方便管理等因素,许多图书馆虽然设有应急通道和出口,但却堆满杂物,或者直接落锁为安,也缺乏明确、足够的指示灯,为组织紧急人员疏散制造了障碍。
另外,智能门禁等安全措施在突然停电后,由于残磁等有可能造成逃生门无法打开,这对地震发生时人员逃生带来很大的障碍。
4.5 异地备份馆藏重要资料
一些图书馆收藏了一些孤本古籍和较高研究价值的文献资料,同时,随着知识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数字资料汇集在图书馆。虽然图书馆也开展了数据备份工作,但大部分是集中在本地统一管理,一旦本地出现灾难,备份也就随之被毁。但研究和实践证明,异地备份保管是数据和资料保存的一种很有效的措施。有报道指出“5.12”汶川大地震中,某单位所收藏的文物,由于采取了异地保存制度,从而在这次地震中避免了国家财产的损失。当然,异地备份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经费、距离等,有文献认为,预防地震,备份介质位置与图书馆的距离需几百公里以上。
4.6 明确职责,定期开展演练
通过预案的制定和宣传,加强宣传教育、人员培训和法制建设,建立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定期开展应急预案的模拟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领导和指挥能力,确保应急工作落实到实处。要使每个图书馆员工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明确自己在地震等地质灾害发生时的职责要求,明白在自己的岗位上首先要保证读者的安全,其次要组织读者开展自救与抗灾,保持秩序,尽量避免混乱,以降低损失。
从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两个方面看我院的日常安全问题。
(一)从学生角度提出学院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宿舍区存在使用违规电器情况,用电管理难;宿舍内贵重物品易丢失,管理难度大;校园内电动车车速快,放置、充电乱象多,自行车易被盗;宿舍管理不够严格,对外来人员登记、晚归登记等执行力不够;体育运动安全常识、应急处理方法教育不够到位;饮水、饮食安全问题需要改善。
(二)针对学院公寓管理现状,公寓科管理人员提出存在的问题:1.宿舍安全方面:宿舍内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宿舍内排插质量差;宿舍区内学生电动车不规范充电;宿舍内固定插座安装不合理;学生安全意识淡薄。2.财物安全方面:学生宿舍丢失较多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3.饮用水安全。桶装水存在安全隐患,如微生物超标、存在有害物质等,饮水机清洁与消毒,工作人员是否具备从业健康证等。
(三)针对学院校园安全现状,保卫科管理人员总结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1.手机、电脑、电动车、山地车等偷盗现象;2.购买赃车及使用劣质车锁;3.宿舍内外来人员推销伪劣商品;4.校道行人交通意识淡薄。
二、构建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长效机制
(一)构建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内涵:融合安全管理理念,形成固有安全文化。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特殊、重点时期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控网络。提升安全知识、技能水平,增强事故预控和应急救援能力。
(二)具体做法:针对我院存在的实际情况及管理方式,我们应做好无课时间安全、晚归管理、第二课堂安全管理、校外住宿管理、节假日安全管理等五个方面特殊时期的安全管理教育,形成长效的管理制度。
1.无课时间的安全教育管理。学生通过课堂形式在校开展学习活动,而无课时间多数处在管理游离区。针对此种现象,提出安全教育务必落到实处、细处;实施离校告知手续;加强纪律教育;强调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系统化,可通过签订协议方式开展;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渠道,宣传防火、防盗、防电等安全知识,杜绝安全意识隐患;完善学生信息系统,做到有据可查。
2.学生晚归管理。通过板报、温馨提示宣传单、横幅、谈话教育等手段加强对学生晚归的教育与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晚归存在不安全因素;班级设两名安全员定期对本班宿舍进行晚归检查和登记;组织系学生干部对所在系宿舍进行晚归检查并统计上报系部按规定及时处理;实行定时进入宿舍区刷校园卡门禁制,加大物业管理的监督力度,及时网上公布晚归名单,学院对晚归学生及时教育和处理;定期收集学生晚归证据。
3.第二课堂安全管理。活动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宣导;组织者制定的活动策划案必须包含安全预警方案(尤其是涉及竞技类、体育类等活动),组织者针对活动方案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系数,判断是否开展相关活动;活动中负责人及组织方工作人员时刻保持警惕,同时提醒学生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如遇突发事件,必须冷静沉着处理,启用应急预案并上报领导;活动后及时总结,积累经验,日后推广运用。另外,日常工作中可通过学校官方微博、讲座、主题班会、宣传片等形式宣传普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安全意识。针对《学院每月安全教育工作要点》中各月的安全工作要点:六月根据学院大二学生外出社会实践的情况,加强暑期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引导内容;九月着重地震、消防等突发事件的演练教育;十一月针对大三学生需顶岗实习,加强就业安全教育方面的意识宣导。
4.校外住宿管理。主要措施有:1.把好学生外宿申请审批关。按照学院学生手册办理审批手续,学生提供家长身份证复印件并在其上签署承诺;审批表格的家长签名和联系电话务必属实;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并做好沟通记录。2.开展外宿学生安全培训会。召开外宿学生安全工作会议,组织外宿学生学习《外宿学生安全事项告知书》并签订安全协议书。3.加强外宿学生后期追踪管理工作。做好纪律表现登记,及时处分违纪外宿学生。如旷课达20节(含20节)以上的,取消外宿资格。4.及时与班级信息员了解外宿生情况。建立外宿生联系花名册,详细记录外宿生信息。5.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管理未经审批办理而私自外宿的学生。
关键词:通信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通信工程中,安全管理是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要做好通信工程的安全全管理,需要采取多种安全管理办法,首先是制定有效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保障体系,同时,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知识及技术水平的培训与管理,还要规范安全生产流程,从而全方位地做到安全管理的贯彻与执行。
1.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实施通信工程安全管理有利于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保证机制的形成,通过实施通信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使参与工程建设各方重视安全生产工作,逐步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从而保证通信建设市场领域的安全生产。实施通信工程安全管理有利于提高通信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国家通过对工程安全生产实施三重监控,即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管、施工单位自身的安全控制以及监理单位的安全监理,这不仅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安全事故,而且通过监理单位的介入实现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进行时时的监督管理,使得通信工程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实施通信工程安全管理有利于防止或减少发生通信工程建设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目前,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缺少不了监理单位的参与,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的作用很重要,他能及时发现工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并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整改、消除,有效地防止或减少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通过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保证了通信工程质量,也保证了施工进度和工程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投资的正常回收,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2.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系统
通信施工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各种因素相互交错,管理难度大,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施工安全管理必不可少,其目的是减少事故,促进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技术上的,有管理上的;有直接原因,有间接原因;有人的不安全状态,有物的不安全状态;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而且,这些原因又在不断变化。因此,施工安全管理是个整体的动态的概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2.1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系统要素
构成安全管理的三大要素是人、机、环境,因此将安全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这三者之间既有相关性,又各自独立,只有这三个子系统互相协调才能达到整体功能的最优。
2.2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系统模式
安全施工系统模式有:工作指令、操作规程是法令、规章制度对人的约束;安全技术水平是社会实践的体现;环境干扰是周围因素对人的作用,而心理行为是来自人自身的影响。
2.3通信工程施工单位安全管理内容
(1)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单位负责人作为本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形成责任制,每年都应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交纳一定的安全生产保证金;生产部门经理作为本部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要对本部门全年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控;每个工程项目都要设立专职安全员,对工程安全重要部位要随时进行抽查,发现隐患立即消除。
(2)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安全技术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通信建设工程项目,分别制定不同侧重点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辨识潜在的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制定管理目标和控制措施,最大限度消除事故隐患。并有相应奖惩措施,做到有奖有罚。
施工项目负责人要认真组织编写《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查找事故隐患,确定安全生产具体目标,指派专职安全员,要进行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技术交底,并随时进行检查,尤其是安全关键部位的防护措施。
(3)重视培训,提高企业员工技术水平。对员工进行定期教育考核,将通信工程建设安全技术知识列为员工培训、考核内容之一,保证所用员工具备一定的安全生产素质。因此,培训工作不能走过场,一定要强化细节,坚持不懈。尤其是新员工的岗前培训,一定要把安全生产培训放在第一位。
(4)保证通信工程建设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的有效实施。通信工程建设安全资金投入不足是导致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安全设施、安全资金的有效投入是安全控制的基础。安全生产费一定要用在安全方面,保证专款专用。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必须到位,安全防护用品必须齐全,而且必须要投入使用。
(5)督促、检查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重点。突出防范,重点落实,各级安全负责人要做好本职工作,现场安全员要经常性检查工程中的安全生产情况,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部门的安全负责人要做好班前安全教育工作,强调当天工作中的安全重点部位,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施工中的安全生产工作,尤其是重点部位,要进行安全专项检查,发现隐患,立即制止,并提出整改意见;企业安全管理部门要随机对各个施工项目进行抽查,必要时对有重大安全事故隐患的现场要专项检查,并跟踪监控,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
(6)施工单位要有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包括人身伤亡、通信阻断、消防等,并定期进行演练,储备各种应急救援物资、机具、仪表、人员、车辆等,并及时检查更新,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保证应急救援的及时性。而且要确保不隐瞒,发生安全事故时,要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及时向有关各方报告事故情况,切不可瞒报不报。
综述,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企业应大力提倡和弘扬安全生产的决心和信心,有完善细致的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和措施,切实实施安全生产的奖励,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
3.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相应对策
3.1重视对施工人员的教育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综合技能与综合素质是尤为重要的,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重视施工人员的教育,增加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定期为施工人员讲解通信安全管理知识,提高施工人员对工程安全的重视。当然,教育培训是很重要的,不能草草了事,更不能只走形式主义,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安全进行。
3.2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加强通信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是保证生产安全的关键,要实行安全岗位责任制度。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然而员工的责任心对工作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有责任心的员工在观察问题时比较细心,善于思考并及肘时发现问题,进而避免在施工中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必不可少的
3.3制定合理的应急措施
在施工前要制定合理的应急救援预案,主要包括通信功能受到严重的阻碍、信号中断,施工过程中的意外伤害,以及现场的消防等等,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安全应急预案。在制定安全预案的同时,要将消防设备储存完整,更要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事故预演。这样在事故发生时,现场的施工人员就可以更好地、更专业地开展救援行动,将工程损失降到最低点。
3.4建立相关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不同的工程都有不同的安全管理制度,相关部门要定时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并且每年都应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切实做到项目经理或总监对部门负责,部门对分管副总经理负责,副总经理对总经理负责。同时,企业应大力提倡和弘扬安全生产的决心和信心,有完善细致的安全管理办法和措施,切实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及时分析工程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减少事故的发生。
4结束语
在通信工程中,安全管理是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要做好通信工程的安全全管理,需要采取多种安全管理办法,首先是制定有效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保障体系,同时,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知识及技术水平的培训与管理,还要规范安全生产流程,从而全方位地做到安全管理的贯彻与执行。
参考文献
xxxx年xxxx月至xxxx月,我有幸在xxxx省xxxx市水利局防汛防风防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实习。由于只是一个实习生,所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不是很多,所以我只能根据我实习的见闻及三防办里的工作组织概述起来,研究一下三防办行政管理上的状况。
以下是三防办工作组织的一些简单章程的介绍,三防办在国家行政机构中并非三防,而是两防,防旱防涝,防风是沿海地区特有的工作项目,防风即防台风。一般三防办的基本的职责范围是:各级三防办是当地政府的三防指挥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防洪法》规定,该机构挂靠在当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xxxx市防汛防风防旱总指挥部就是挂靠在xxxx市水利局这一水行政主管部门上。
三防办公室具体负责贯彻执行上级三防部门和政府有关防汛防风防旱的法律,法规,政策,决定,贯彻执行指挥部的命令,指示,计划措施等,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水,旱,风方面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工作。这样的政策规定表明,三防办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它也像遍布大地的水脉经络一样是网状机构,有上行下行机构,也需要纵向横向沟通,这样的行政机构中流通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xxxx市三防办属于基层三防办机构的一个环节,基层三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有划分的。省以上的三防办(我国绝大部分省叫防汛抗灾办)内设分工较细。省三防办设有综合科,工程科,通讯科。xxxx市三防办目前未做内设科室划分,但工作内容是清楚明确的工作分工仍是有的,主要工作有八个方面。
(一)综合工作,综合工作包括编制三防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拟制工作简报,综合汇报,阶段性工作总结;三防报表统计;来往文书收发,传阅,保存,归档,会议筹办,值班安排和日常维护等,而另有一人专职编制工作规划等一类文书。
(二)工程工作,xxxx市主要的防洪抗灾工程种类有:堤围,水闸,水库,排洪渠,电排站,高水头电站,对河流特性影响大的工程建筑物,灌区,河流等等。为此,xxxx市三防办要建立防洪抗旱资料库,并动态更新;掌握工程防洪安全,抗旱方面的薄弱环节;汛前,汛中,汛后的检查及汇报;掌握工程在恶劣气候条件下的运行状况;指导,检查,督促损毁工程的修复;审核,批准工程度汛计划,监督执行情况;河道行洪障碍的检查和清除;工程防御特大洪水方案(防洪预案)编制或审核,管理;工程险情收集,汇报和抢险。工程工作主要由xxxx市三防办其中一名副主任负责安排,这项工作需要整个肇庆地区的大小三防办的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并且工程每年都有,工作每季都有,对于三防工作工程的建设与完善都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有阶段性有针对性地实施是目前xxxx市三防办采用的方式。
(三)三防情报各工作。三防情报工作主要指与三防工作相关的雨情,水情,风情,灾情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xxxx市三防办的情报工作方式有:与情报来源单位建立最初的沟通渠道;动态收集雨情,水情,风情;情况异常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分析,结论报指挥部或上级三防部门;情报资料整编,汇总,积累历史资料。以上工作是所有xxxx市三防办工作人员都在做的工作,相当于每日必做的作业。为了更有效更科学地做好情报工作,三防办建立了现代化的通讯网络,运用高科技手段,引进电脑模拟分析系统,架建了自己的工作网页,并且将建立一个网络操作平台以更迅速全面掌握三防情报信息。
(四)通信和计算机系统工作。xxxx市三防办日常各种都离不开通信与计算机系统的运用,这方面工作包括:保障三防无线专网和计算机网的正常运行;维护三防无线通讯设备和计算机设备;协调有关部门,保障公网通讯正常;规划、实施三防指挥决策系统的建设。这方面工作由专业人员负责,xxxx市三防办配备了一位计算机专业人员,并且有一位负责工程工作的副主任兼管通信设备。日常通信与电脑技术方面的问题就由他们两位负责维护。
(五)防汛物资和专项资金管理,这方面工作由于接触最少,只知道由一位副主任管理,具体事务不能深入了解。管理财务的工作内容及要求有:建立直接管理或委托管理的物资帐目,物资进出仓库记录清楚,手续齐全,帐物相符;定期检查物质状态,作好安全管理,注意防火、防爆、防盗;拟定物资更新、存储计划,防汛类物资在汛期要作好调拨准备;指导、检查督促工程防汛物料储备;作好防汛抗旱专项资金的下达和监督管理。
(六)部门协调工作,这是xxxx市三防办比较重要的工作,工作内容有:提出三防指挥机构的组成建议;拟定各部门的分工与职责建议;协调有关部门通报有关部门三防工作情况;必要时抽调有关部门人员参与三防值班。这是全体三防办工作人员都要参与的工作,对平日以及出现紧急情况时的部门和人员的协调指导工作是三防协调工作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七)三防宣传工作,工作内容包括:三防法律法规政策宣传;防洪抢险防旱及减灾知识宣传;水情、灾情。关于这方面工作,对水情和灾情这部分是在xxxx市三防办工作过程中显而易见的,对于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和防洪抢险抗旱及减灾知识方面的宣传就一个实习生所见来说,是比较薄弱的,虽然网络宣传在三防办是一个便捷的宣传方式,但是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构成来说,这个方式比较新潮,对于需要这方面知识的民众来说,普及率反而不高。
(八)管理社会有关三防的事务,如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审批有关牵涉防洪规划、防洪工程建筑物、构建物;河道行洪障碍物的检查、处理和强制清除。
以上是xxxx市三防办行政组织工作的一些简要指导性的概要规范。xxxx市三防办是xxxx市政府的常设办事机构,隶属国家行政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政府行政管理运行职能包括:计划职能(即政府为完成某一时期内的任务或某一项任务,制定战略目标,确定实施步骤的管理过程。计划职能包括:(1)制定整体目标;(2)围绕目标,制定可供选择的方案;(3)确定具体实施步骤。)、组织职能(即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把确定的计划方案付诸实施的活动过程。组织职能包括(10将计划方案中的整体目标进行分解,把整体目标具体化为可操作执行的工作项目;(2)将分解的各工作项目落实到下属部门或个人;(3)配备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提供必要的信息;(4)授予下属执行任务的权力,明确相应的责任。)、领导职能(针对政府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人员的管理素质要求)、控制职能(即政府为使组织目标按计划完成而对执行过程进行检验、督促和纠偏的管理活动。控制职能包括:(1)明确控制标准;(2)确定控制幅度;(3)疏通反馈渠道;(4)运用调节手段;(5)有效进行检查、督促。)以及行政协调(即调整行政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只、行政系统内部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在实际执行中,xxxx市三防办的行政组织工作流程中都体现了以上各个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各个要求。总的目标即行政组织目标是三防办的基本职责范围,简言之防灾、抗灾和减灾。而在三防办工作的主要任务职责划分的八个方面交错体现了五个职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不足:(1)工作流程制定过于宽泛,不够细化对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分配等的具体落实、控制的实施等都没有体现;(2)分工不够明确,虽然工作有分工,但具体事务的职责的职务划分并未完全落实到个人身上,并且工作的变数比较大,加上分工后的具体操作的不细化,没有针对性的操作流程,使得个人操作过程中的主观人为素质等因素会对日后工作的交接等进程有一定影响;(3)行政协调职能不明显,控制标准化规范不确切,反馈渠道不清晰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影响了日常工作的效率,这也是目前行政管理中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个只停留两个月的学生来说,造成xxxx市三防办行政管理流程上问题的解决办法我还没有能力提出,只是对其中的原因做一些粗浅的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
1、沟通强度大,沟通难。西江流域受到上流急下流流域的地形、气候等变化的影响,需要掌握准确的水情信息比较困难,并且由于各个地方政府行政部门的信息化程度不一,有些消息反馈会遇到各种问题,使得对信息的管理难度增高,加上人这个不确定的因素,在人情味甚浓的中国大地上,协调收集等工作是一个高难度的工作。
2、资金不足。一个山区市,县级财政财力有限,这给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增加了困难。人力、物力的限制使xxxx市三防办的工作无法太细化,并且使得一些工作项目无法一次顺利地进行到底,财力的有限削减了行政管理的效率。
3、工作章程规范化的欠缺。对于工作中细节和可能发生的常规情况以及紧急情况的一些工作具体应对程序的规范并没有给出,一旦出现问题,依靠的完全是个人在组织中的个人能力,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作体制这个也将限制三防办工作的有效力度。
三防办的工作中,我学习到了很多,有关于政府工作流程的,有关于三防办工作常识的,有对政府公文的熟悉,但是我觉得对于我自己最直接受益的是学习到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这个理工味浓厚的机构中,我学习到前辈们敬业爱岗的精神,学习到做人做事要实实在在,勤恳塌实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感谢他们给我的一切。
【二】
XX年年寒假月至xxxx月,我有幸在xxxx省xxxx市水利局防汛防风防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实习。由于只是一个实习生,所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不是很多,所以我只能根据我实习的见闻及三防办里的工作组织概述起来,研究一下三防办行政管理上的状况。
以下是三防办工作组织的一些简单章程的介绍,三防办在国家行政机构中并非三防,而是两防,防旱防涝,防风是沿海地区特有的工作项目,防风即防台风。一般三防办的基本的职责范围是:各级三防办是当地政府的三防指挥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防洪法》规定,该机构挂靠在当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xxxx市防汛防风防旱总指挥部就是挂靠在xxxx市水利局这一水行政主管部门上。
三防办公室具体负责贯彻执行上级三防部门和政府有关防汛防风防旱的法律,法规,政策,决定,贯彻执行指挥部的命令,指示,计划措施等,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水,旱,风方面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工作。这样的政策规定表明,三防办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它也像遍布大地的水脉经络一样是网状机构,有上行下行机构,也需要纵向横向沟通,这样的行政机构中流通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xxxx市三防办属于基层三防办机构的一个环节,基层三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有划分的。省以上的三防办(我国绝大部分省叫防汛抗灾办)内设分工较细。省三防办设有综合科,工程科,通讯科。xxxx市三防办目前未做内设科室划分,但工作内容是清楚明确的工作分工仍是有的,主要工作有八个方面。
(一)综合工作,综合工作包括编制三防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拟制工作简报,综合汇报,阶段性工作总结;三防报表统计;来往文书收发,传阅,保存,归档,会议筹办,值班安排和日常维护等,而另有一人专职编制工作规划等一类文书。
(二)工程工作,xxxx市主要的防洪抗灾工程种类有:堤围,水闸,水库,排洪渠,电排站,高水头电站,对河流特性影响大的工程建筑物,灌区,河流等等。为此,xxxx市三防办要建立防洪抗旱资料库,并动态更新;掌握工程防洪安全,抗旱方面的薄弱环节;汛前,汛中,汛后的检查及汇报;掌握工程在恶劣气候条件下的运行状况;指导,检查,督促损毁工程的修复;审核,批准工程度汛计划,监督执行情况;河道行洪障碍的检查和清除;工程防御特大洪水方案(防洪预案)编制或审核,管理;工程险情收集,汇报和抢险。工程工作主要由xxxx市三防办其中一名副主任负责安排,这项工作需要整个肇庆地区的大小三防办的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并且工程每年都有,工作每季都有,对于三防工作工程的建设与完善都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有阶段性有针对性地实施是目前xxxx市三防办采用的方式。
【三】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土木工程 实践时间:xxxx年1月xxxx年2月
实践单位:寒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时代晶座一期
实践主题:深入施工单位,理论结合实际,亲身了解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手段,增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摘要:实践是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是知识更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由知识、能力、智慧等因素融合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践内容:
时光飞逝!转眼就到了大三了,看着上一届的师兄师姐们在外找工作,忙的是热火朝天,我们也不免为自己的未来担心起来。毕业之后何去何从?想必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心理纠结的人生大事。对于即将踏进社会的我们来说,如今迈出的每一步都可能影响到今后的就业与人生方向。是该小心翼翼,还是大胆阔步?矛盾,纠结,矛盾。于是,最好的办法便是在毕业之前,通过社会实践,试试社会的深浅,试试行业的深浅,让自己的心理愈加明朗,从而对毕业之后的道路做好准备。
人生就像是过人行道,如果没有人迈出第一步,就算是绿灯,人
们也会胆怯。相反地,有人提前做出表率,哪怕是红灯,人们也会奋不顾身。实践便是我们队自己人生提前做出的表率。实践的成功能使我们更加坚定的向前。
寒假离校之后,我便来到了位于xxxxxxxx的一处工地上,学校和切身感受相关的施工技术。在此期间,主要学习到了建筑施工技术中的模板工程、钢筋工程和混凝土工程,带领我的师傅是该工程项目负责5#楼施工的工长,他已经在该公司工作了三年,从事施工作业也将近5年了,实际经验非常丰富。基本上每天他都呆在工地上,与工友们一起。出了负责项目工程施工的相关工作外,还经常与工友们一起交流工作和管理经验。能够有他在实习期间带领我,真的十分庆幸。到了每个施工阶段,他都会为我进行详细的介绍,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他都会进行耐心的解答。在此,献上我由衷地感谢!
下面,我对实习期间学到的与大家分享。
1、模板工程 混凝土结构的模板工程,是混凝土成型施工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所说的模板其实包含了两部分,其一是形成混凝土构件形状和设计尺寸的模板:其二是保证模板形状,尺寸及其空间位置的支撑系统。模板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以保证混凝土自重、施工荷载及混凝土的侧压力作用下不破坏,不变形。支撑系统既要保证模板的空间位置的准确性,又要承受模板、混凝土的自重及施工荷载,因此也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以保证在上面荷载的作用下不沉陷,不变形,不破坏。 模板在材料与种类上也有很大的区别。一般可分为本模板、钢模板、胶合板。 模板的作用
便是在结构的施工过程中,刚从搅拌机中拌和出来的混凝土呈液态,需要浇筑在与构件形状尺寸相同的模型号内,这样砼凝结硬化之后,才能形成所需要的结构构件,模板就是使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构件成型的模型。 模板及其支撑系统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牢固、尺寸准确,保证工程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及表观质量; (2)、支撑系统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的重量和侧压力,以及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荷载; (3)、构造简单、装卸方便;并便于钢筋的绑扎与安装,和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等工艺要求。
(4)、模板接缝应严密,不得漏浆。
2、钢筋工程 钢筋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骨架,依靠握裹力与混凝土结合成整体。钢筋工程乃混凝土结构工程的三大工程之一。 因为混凝土浇筑后,钢筋的质量难以检查,因此钢筋工程属于隐蔽工程,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检查,并建立起必要的检查与验收制度。为了确保混凝土结构在使用阶段正常工作钢筋工程施工时,钢筋的规格和位置必须与结构施工图一致。
3、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的浇筑是混凝土工程的重中之重,也只有合格的浇筑,才能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密实性符合设计的要求,才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尺寸准确,才能保证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洁。 混凝土浇筑之前要做好隐蔽工程的验收,而且还检查模板的尺寸,轴线及其支架承载力和稳定性。浇筑质量还以浇筑工人的技术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若浇筑过程中振捣不够很容易产生离析现象,而且容易产生蜂窝、麻面,甚至产生露筋现象。
实践所得:
在短短的十余天实习日子里,我接触到了行行的人,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经历都将成为我个人成长的一份宝贵的财富。在本次实习中,我对建筑工程的各方面责任和角色有了更加实质性的了解,体会到工程建设中包含的种种矛盾和限制,目睹了建筑工人的辛苦劳作。但是,更多的是看到他们在实际工程中的各种首发的巧妙性和实用性。比如:在进行钢筋的绑扎前,底层基础钢筋的绑扎首先要放样,并且没一跨度里钢筋的接头数只有25%,4根钢筋里只有一个接头,即接头应尽量放在受压区;在进行混凝土施工的工程中,要特别注意混凝土的配合比,在天热的时候要注意养护等。
我了解到,建筑施工的特点主要由建筑产品的特点决定,除了建筑产品具有体积庞大、复杂多样、整体难分、不易移动等特点外,还有以下主要特点:
1) 生产的流动性;
2) 产品形式的多样性;
3) 施工技术复杂;
4) 露天和高空作业较多;
5) 机械化程度低;
这些使得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控制非常不易做到,但又是必须做好的工作。
同时,我也了解到,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 思想重视;
② 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③ 建立安全专职机构和配备专职的安全技术人员;
④ 切实保证员工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施工作业;
⑤ 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
继续坚持发展内涵,优质均衡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以推进教育特色综合改革为契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课程教学管理的实践与研究,促使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2. 注重行为规范训练,落实学科德育功能
3. 改进课程教学管理,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4.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5. 做好教辅后勤工作,强化服务保障意识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1.实施精细管理。推行落实“五、四、三、二、一”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即“五个明确”:明确岗位职责,明确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流程,明确工作标准;“四个到位”:布置到位,执行到位,指导到位,检查到位;“三个及时”:及时反馈,及时督促,及时改进;“两个注重”:注重分析,注重总结;“一个创新”:遇到难题,先转变观念再进行方法创新。
2.切实加强师德建设。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教书育人楷模事迹,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扎实开展“拒绝有偿家教”、“拒绝请吃送礼”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和谐师生关系;表彰“勤朴之星”、“名优教师”等,激励教师爱岗敬业,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学生爱戴、家长欢迎、社会满意的好老师。
3. 做好新教师培训工作。细化培训要求,明确培训任务,督促指导老师认真完成各项指导任务;认真做好培训工作日常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
4. 推进“勤朴工作坊”各项工作。以教育实践为基础,做好“勤朴工作坊”主题培训、学习、考察、交流活动。
5. 发挥区级、校级“名师教师”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从培训、教改、科研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和政策倾斜:一是坚持多层次、多渠道、研培结合及自学提高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二是建立名优教师履职档案,掌握名师发展情况,促进名师团队建设;三是给名师压担子,多让名师在教育科研和课堂教学中历练。
6. 完成“十二五”教师培训。2015年是“十二五”教师培训的最后一年,我们要做好教师“十二五”期间职务培训的各类工作,教师要认真、积极申报好区、校两级的培训课程,完成相应的学分任务,做好各类登记与汇总工作,学校要及时向教师提供有关培训信息,为教师的选择提供合理化建议,同时要协调好各类教师的参与、选派等培训工作。
(二)注重行为规范训练,落实学科德育功能
1.树立“三全”德育观念。要树立“全面德育,全员德育,全程德育”的“三全”观念,积极探索研究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以扎实开展践行“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进一步落实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营造学校良好的校风、学风。
2. 开展行规养成教育。要把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完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坚持把行规养成教育与推进校风校纪建设结合起来,与推进文明班级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促进良好校风、校纪的形成。本学期行规教育重点:文明休息。并配合此行规训练,开展第三届游戏节活动。
3. 多渠道地开展法律、消防、防灾等生命专题教育,整合与之配套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进一步开展安全教育周、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
4. 继续推进“一校一品”德育特色项目:聚课植勤朴之魂 承立德树人之业。以项目的推进,培育 “勤于学习,朴以做人” 的朱小学子。
5. 加强校级、班级家委会建设,完善家委会机制,发挥家长资源,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家长了解学校管理,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6. 开展少先队等活动。根据学校德育工作总体要求,结合少先队工作特点,开展形式活泼、多样的主题活动。如根据相关节庆纪念活动:中国胜利纪念日、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系列活动。另外,要开展好一些其他学校活动。如开学典礼、三年级十岁集体生日等。本学期,认真组织好少代会的召开和小红星的入团仪式。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继续做好鼓号队的训练、队室建设等工作。
7.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讲座,心理健康录像,主题班会等;特别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好个别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
8. 关注特殊学生教育。树爱心,转观念,积极探索特教与普教一体化的教育形式,推进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随班就读学生的育人环境,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健康发展;形成有利于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良好的学校育人机制;建立灵活、高效的特殊学生课外辅导保障机制。本学期,要继续做好我校听障儿童的项目研究。
(三)改进课程教学管理,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执行市教委颁布的课程教学计划,从学校实际出发,规范、合理、科学、创造性地编制好学校课程教学计划,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重视学校课程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的管理工作。要从学校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等情况的变化以及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及时修正、充实和完善学校课程方案及课程教学计划。本学期学校将新开设《童话》系列课程、《回首》《回望》数字课程、数学思维训练课程等校本课程。
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不得增加课程或课时总量、不得随意提前上学时间和延后放学时间。杜绝随意改变课程性质、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全班学生集体上课、补课及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新课的现象。不断优化“快乐活动日”、一年级学习准备期及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课程。
2. 精细课程教学管理。继续贯彻落实《青浦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改进小学阶段课程教学管理与实践的若干意见》(青教小[2014]4号)文件精神,加强课程教学管理的实践与研究。针对当前课程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备课集体化,作业校本化,教研活动多样化,学业评价综合化等新情况新要求,要直面新挑战,对课程教学管理赋予新的内涵,不断改进管理,创新管理,形成课程教学管理新常态。
3. 积极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学习与发展。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作为学校依法办学的重要工作,作为深化学校课程教学工作的有效抓手,把文件精神与工作要求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并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有效改进教学与评价。有序推进、滚动实施,做好“零起点教学”、“等第制评价”工作。
5. 提升校本教研质量。继续发挥各个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规范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校本教研质量。校本教研要有效解决教师在自身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常态下课堂教学研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适时调整和改进课改实施的思路和策略,使新课程改革实验真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常态化”的轨道。
6. 切实做好体卫艺科工作。加强学校体育安全管理,认真开展体育活动,组织好校园运动会,抓好体育传统项目,创建体育特色项目,上好体育课,做好广播体操,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本学期继续抓好踢跳训练、船拳训练,建立健全田径队伍建设,力争在区小运会中有所突破。要重点提高学生广播体操质量及队列队形训练。学校卫生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卫生健康行为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师生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营造整洁的校园环境。艺科工作抓好常规,上好课程,参加好区、市级各种竞赛活动,并争取优秀成绩。并申报新一轮的艺术特色学校评审工作。继续创设学校科普教育环境,建设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发挥学校科普品牌阵地的作用,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开发暖棚植物培植、机器人研究等项目。
7. 积极开展、参加共同体活动及与胜利民办小学帮扶结对工作。以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互动共享。
(四)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2. 组织教师参加区“青浦实验”征文,在教学研究中,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 继续开拓思路,开展勤朴工作坊活动。继续办好《勤朴》杂志,并指导教师投稿。
(五)做好教辅后勤工作,强化服务保障意识
1. 完善学校内控制度。继续修订、完善学校各项内控制度,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继续做好校务公开工作。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观念,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2. 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全校师生疏散演练。
3. 严格执行市教委规定的收费标准,规范操作程序;规范学校财产的验收、登记、领用、借用和归还,完善各项制度。
4. 开展后勤劳务人员学习,及时交流、分析工作中遇到的各类事项,不断改进提高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及工作质量。
关键词:法律硕士;实践性;教学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82-03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学校法学实践基地建设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法学实践教育对法律人才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提高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有重大意义。
一、法律硕士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稳定的实践性教学基地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提高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不可否认,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法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与社会多元化需求相比,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匮乏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法律实务型人才的需求。为此,高等法学教育在改革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充实法学师资队伍的同时,更要建设法学实践教育平台,从而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基地以真实案件为教材,以优秀法律职业人为教师,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有针对性指导的实践平台,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
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符合法学实践教育理念。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高等学校法学教育应当确立并不断丰富实践教育,在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应用于课堂之后,建立法学实践教育基地,是目前各高等学校法学教育的新尝试。建立法学实践性教学基地,加强和改进法学实践教育,提高法学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法学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措施。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大量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理论功底扎实的法律人才。重思辨、轻实证的法律人才往往缺乏对社会、对国情正确全面的认识,拥有法学教育背景却缺失实践应变能力。这就需要对法学教育进行从理念到方法的全面改革和创新。
建设稳定的实践性教学基地有利于实践性教学的具体落实。实践性法学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如案例教学、诊所式教育、模拟法庭和社会实践等,但这些实践性教学往往停留于课堂教学的层次,学生不能亲历社会,即便是亲历社会也多是“走马观花”式的短期社会实践,难以对社会现实获得客观、全面、深刻的认识。基层法治建设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在基层社会建立法学实践基地,使学生深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中,体验法律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有利于法学专业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法学实践性教学基地是高等法学院校与基地单位双方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它是高等法学院校与基地单位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是学生实习与发展的平台,是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的平台,是师生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平台,是理论与实践探讨和横向科研合作的平台。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学习,通过实际参与法律应用,培养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即包括逻辑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谈判能力、诉讼能力、调研能力等。另外,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会受到良好的案情分析、法律推理、调查取证、辩护技巧和法律文书写作等专业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学生零距离的观察、直接参与真实的法律操作过程,使学生法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得到结合,将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理论和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将掌握的法学和法律的内在精神和规律检验、反思理论,或者能够在现实基础上对理论进一步升华、完善,或者可以运用理论对现实问题提出批判性、建设性意见,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二、法律硕士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指导思想
总体建设按照稳步、稳定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原则。在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高等法学院校应当主要负责人才、信息和智力支持;实践性教学基地的实务单位应当负责基本的物质保障和相应的管理。为了确保实践性教学基地的有效运行,双方还应当明确各自分工并保持经常的沟通。
建立稳定型的、长期合作式的良性运转的法学教学实践基地。目前,各法学院系都在努力扩充自己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实践基地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如何科学地组织与规划这些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实践型教学基地,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未来规划,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便利性,以确保其安全参加教学活动,还要体现一定的教学规律与稳定性,不能频繁变动。不稳定的实践性教学基地会削弱教学条件,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稳定的法学教学实践基地有利于建设一支由校内导师与基地合作导师共同构成的通达实务与理论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可以制定常态化多层次教学实践实施方案,避免实践教学改革走过场。
法学实践性教学基地应当实现双赢效果。实践性教学基地的设立,应当有效实现高等学校法学理论教学目的与实践部门提升执法能力的双赢效果。法学院系的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在实践基地能更好地深入实践,汲取理论创新的营养,实践部门工作人员应当及时掌握和吸取最新法学理论研究成果,提升执法办案能力和水平,推动实践部门业务骨干和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性教学基地的建立可以督促实践部门在执法中贯彻法治理念和法律思维,更好地运用法学理论提升执法办案的专业技能,有利于推进实践部门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建设,有利于实践部门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为了充分体现法学院系与实践单位合作过程中的“互惠互利”原则,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应加强自身的软硬件建设,包括提高教师素质与扩展物质资源两方面。教师素质与学院发展互相促进,随着教学层次的逐渐提高,更多的博士、教授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利用其丰富的学术理论资源与实践单位展开交流合作。物质资源包括建成一定规模的法学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料系统,为实践基地单位提供便利的查询条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此同时,实践部门也应当从人员配备、硬件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法学实践性教学基地应当遵循严格的教学规范。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紧密结合现实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在实践性教学基地中的核心任务是指导学生围绕特定案件涉及的程序性法务和实体性法务,培训学生的法律实务的能力。通过反复的实践性训练,深化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通体把握能力,了解、感受、掌握法律实际应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把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技术。首先,可以由指导教师将特定教学案例展示给学生,将学生引入实践的前期准备环节,在学生明确本次案例要完成的任务后,教师须指导学生学习、演练保障任务完成的方法,熟悉相应的法律程序,掌握相应的技术规范。学生可以担当律师助理、咨询员或人的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践项目。在实践课程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就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总结,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并解答学生面临的困惑和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法学实践性教学基地的建设应当遵循专业性原则。法学实践性教学基地是拓展法学院教师服务空间和增强学生实际技能的重要渠道和环节,专业性的法学实践性教学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从事法律事务的机构进行以实践为主的法学专业实习,是法律人才职业生涯的重要阶段。因此,在选择建立法学实习基地的过程中,法学专业性不能削弱,要优先选择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专业性很强的部门。但是,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法学高等教育同时承担着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和理论研究的多重任务。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必然导致对高级法律专业人才需求的增长,法律职业具有的社会公职性,明确了逐步实现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工应是我国法律人才教育制度中应当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建设法学实践性教学基地时,不但要重视法学的专业性,也要重视法学的社会性,建立多点面广的实践基地,应当涵盖司法机关、仲裁机构、行政执法机构、公证机构、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援助机构、机关企事业单等实践基地。
三、法律硕士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具体内容
法律硕士实践性教学基地作为法学院系与实践单位双方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其建设内容应当在共建、共享、共赢的活动方式上体现出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使法学院系与实践单位双方实现多方面的合作和互助。根据专业特点,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可以在校内和校外同时开辟实训基地。如校内的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校外的实训基地可以设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学校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模拟实际岗位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培养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在培养法律硕士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备的实践基地教学体系。根据各法务实践部门的工作性质,有针对性地建设地方立法研究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公证机构、司法鉴定中心、律师事务所、监所业务中心、模拟法庭团队和法律诊所等专业教学实践基地。
在律师事务所里设立法学实践型教学基地。该基地可以设立在多家律师事务所中。律师事务所应为每个实习学生配备一名律师作实践指导教师,高等学校法学院系再为每家合作律师所配备一名教师作合作导师,实行学徒制、助理制等方式,让学生实际深入到具体案件中进行学习,亲身参与案件调查、谈判、方案制定、非讼及诉讼业务的具体处置,参与地方立法的咨询、调研和论证工作。
在法律援助中心设立法学实践型教学基地。法律援助中心一般是以接听电话、接待来访等形式提供各种法律咨询服务,对外无偿提供法律援助。学生在此过程中得以深入社区,接触社会基层,为弱势群体、普通百姓、帮教人员提供无偿法律服务。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直接参与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甚至独立出庭案件。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也可以使学生接受严格的法律职业技能训练。学生通过参加法律援助等活动,以准司法工作者的身份参与案件,增长见识,接受锻炼。
在司法机关设立法学实践型教学基地。通过安排学生在司法机关参与旁听、观摩监所等活动,了解这些法律机关的实际运行状态,积累法律工作的直观经验,感受法律职业工作的意义。在司法机关实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基本掌握案卷的整理、清卷、订卷、贴封条等具体工作;熟知司法文书,如立案登记表、开庭公告、传票、书、判决书等法律文书的书写规范。“审判公开”是我国一项基本的诉讼制度。通过形成了制度化的定期安排学生旁听庭审,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程序法操作与实体法运用方面的知识,也是对审判机关依法审判进行有效监督。
模拟法庭通过生动、激烈的竞赛方式,将学生置于模拟真实的审判程序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以司法实践中法庭审判为参照,围绕真实案件进行针对性训练,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法律案件的整体把握能力,包括对学生的案件事实的分析、案件争议点的提炼,诉讼策略的制定、意见的写作、法庭辩论的技巧等素质的训练和考查。对学生理解法律知识,掌握案件审理的基本模式提供真实与直接的感触。在演习中,不仅要注意辩论能力和技巧的培养与训练,还应当使整个模拟过程都必须严格按照诉讼程序进行。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方法。它把医学院学生临床实习的诊所式教育模式引入法学教育。在法律诊所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通过真实案例,亲自参加诉讼活动的方式来认识和学习法律。法律诊所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免费办理实际案件、提供法律咨询,从而锻炼其实际工作能力。法律诊所教学以真实案件为教学素材,组织学生全程参与案件的研讨、诉讼策略的制定、文案准备、尽职调查、合同起草,并参加庭审、谈判、和解等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从裁判者和人的立场,了解诉讼流程,制定诉讼策略,制作诉辩预案,熟习诉讼文状、词、判决书、裁决书的写作技术,掌握证据规则、法庭诉辩及调解技巧,形成以律师业务为取向的法律实务专业结构。
法学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性,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就是培养学生参与法律操作、解决实际案件和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平台。离开实践教学基地,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就会无法正常进行。实践教学基地是法学专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物质条件。要完成高等教育法所赋予法学专业的教学任务,高等法学院校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从法学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特点出发,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否则,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级法学专门人才就将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