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洋技术的概念

海洋技术的概念

时间:2023-12-23 18:1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洋技术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海洋技术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声学海洋学 实验 教学改革。

1.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背景

在海洋战略发展的大格局下,海洋技术专业人才是我国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立身海洋的重要保障。水声技术是海洋技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海洋开发利用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声学海洋学是海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海洋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声学海洋学(Acoustical Oceanography)是用水声学方法研究海洋的物理参数和海中生物活动的海洋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声学与海洋学交叉学科,它利用声波的传播,反射,散射等原理,既可以探测海底的地形地貌和海洋生物,研究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也可以通过记录分析海洋内部的自然声来揭示其物理或生物过程。通过开设声学海洋学课程,在海洋技术与海洋科学、海洋生物等其他涉海类学科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加强了各涉海类专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完善了学科结构。

实验教学是培养海洋技术类专业创新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研究创新实践能力。从声学海洋学的学科试验性和学科交叉强的特点来说,实验是声学海洋学课程结构中必需的一个环节,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可以促进声学海洋学教学进程,完善声学海洋学课程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生物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符合新型海洋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

2.实验改革的基本思路

声学海洋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依据海洋技术专业的教学要求,转变原来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方式,探索基于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通过开设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多学科交叉实验以及创新性设计实验,使学生掌握用声学方法研究海洋探索海洋的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促进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通过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凸显海洋特色的办学思路,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海洋技术专业人才。

2.1 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声学海洋学实验教学改革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为目的来设计实验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中由单一由教师指导的方式,力求在实验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只作必要的指导和启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尤其是对于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开拓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实验课程能够覆盖完整的知识体系

声学海洋学实验教学改革应在广泛了解海洋科学技术学科发展前沿的基础上设计实验内容,由于海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在实验项目实验内容的设置也要能够及时反映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同时声学海洋学又具有交叉性强的特点,因此在设计实验课程的时候要能够反映课程的这些特点,使开设的实验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尽可能多的覆盖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形成较完整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2.3 实施层次化的实验教学方式

进行分层次实验教学,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分层次地开设实验项目。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分别锻炼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理解能力、综合利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构建实验教学系统时,对各个实验项目分层次合理安排,分别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

3.实验课程的改革措施

3.1制定实验改革规划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制定了声学海洋学课程的实验改革规划。按照规划的总体目标,设计实验项目,确定实验项目的规模、空间、布置等。落实场地,进行实验室基建和改造工作。

3.2建设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平台的建设是进行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浙江海洋学院目前已经建成声学海洋学科研平台,用于水声方面的教学、实验、科研,基于此平台,开发了若干套水声收发实验装置,用于基础水声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水声收发装置的基本组成结构如下图所示,包括一个用于模拟水声传播环境的玻璃水槽,声波发射单元由若干个换能器组成,控制计算机控制信号发生器生成发射信号,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通过发射换能器发射;接收单元由水听器接收水中声波信号,然后经测量放大器放大后送示波器显示。以上这些仪器构成了水声收发的基本框架,实际的实验需要在基本水声收发装置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实验项目进行相应的改造,以满足实验要求。

3.3精心设计实验项目

根据教改规划精心设计实验项目,确定实验内容。实验项目包括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型设计实验。基础实验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加深理解课程的基础知识点,实验项目包括:声速实验、主动声呐实验、被动声呐实验、连续波传播实验、换能器频率响应实验;综合性实验的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验项目包括:目标强度实验、换能器指向性测量实验、波束成形实验、多普勒实验、体积散射强度实验;创新型实验的设置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内容进行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内容涵盖水下探测、海洋环境水声监测、水声通信、海洋生物探测等知识点。

3.4编写实验教学教材

按照海洋技术专业学生的声学海洋学教学要求和实验项目编写实验教材,以声学海洋学科研平台为基础,大力推进基于水声实验的海洋技术实践教学模式。针对目前海洋技术专业声学海洋学实验教材缺失的现状,组织教师编写实验教材,在教材中重点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教材内容上体现基础知识掌握与自主设计实验并重,尤其是一些创新性实验,力求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有效利用科研平台的优势,在实验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将科研成果反哺到声学海洋学的课程教学与实验中,提升教学和实验质量。

3.5完善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课程的建设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实验平台的功能,根据课程实验平台建立网站,完成教学实验的电子教案上网,并将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上传至网络,实现网上教学与互动。建立网络共享机制,建设声学海洋学网络课程和网络资源。将科研平台的相关实验项目、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上传到互联网进行共享,并加强课件上网、网上答疑等师生互动。

3.6充分利用出海实习

浙江海洋学院于2014年建设成了“浙海科1号”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用于海洋科学考察、海洋科学实验以及学生出海实习。考虑到课程的安排学期结束刚好紧接着学生的假期海上实习,因此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将部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生实验与出海实习结合起来,如浅地层剖面仪测量海底底质结构、多波束测量海地地形、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测断面流速等实验。通过海上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实际海洋学应用,锻炼了学生在海洋学研究中基本声学仪器的操作运用能力,另外还能够了解海上实验由于海况的不同在外部环境上存在的复杂性。通过这种实验与实习的相结合,可以使得学生掌握海上实验与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也对海洋科研工作有了更加实际的体会。

4.小结

针对海洋技术专业的培养要求,建立了基于声学海洋学科研平台的声学海洋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培养,使学生具有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达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根据实验课程体系,并编写了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并将实验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促进实验教学的数据共享,扩大课程改革的受众面,提高实验教学效益。

第2篇

关键词:多波束测量技术 海洋测绘工序调整策略

1、目前的多波测量技术与海洋测绘工序技术体系

目前海洋测绘体系已完成了数字化技术改造,目前由控制、水深、地形等的测量到海图的编辑、加工和出版,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可是与纸质海图的工序相比,目前的海洋测绘的供需变化却不大,根本原因是由于整个技术的改造是参照纸质海图的工序实施的。

水深测量是海洋测绘的核心技术,目前由于单波束到多波束测量方式的改变,水深测量技术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实现了垒覆盖的海底地形测量。可是,如果不考虑改变目前的测量工序和要求,不仅不会减少海图产品化的时间和扩大海洋测绘产品的多样性。相反,由于数据量太大,却会增加海图出版机构的负担。

目前,摄影测量技术正引入到海岸地形的测量中来,也经历了由模拟方式到数字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摄影测量技术的水平。可是,由于忽略了海图数据库技术的影响,与模拟方式的工序相比,工序的变化不大,全数字摄影测量也是由控制、调绘、加密、测图等工序组成的。

2、多波柬测量技术与海洋测绘工序的技术调整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水下地形测量要求的提高,传统单波测深仪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新需求,而可以全覆盖测量的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系统开始被逐渐应用到水利工程的测量领域,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波束测量系统是计算机、导航定位与数字化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的高度集成。通过安装在测船底部的探头发射和接收声波信号,由声波在水体中的传播时间与声速乘积即可计算出水深。探头由发射探头和接收换能器组成,有多达126个相互独立的接收换能器(定向旋转发射126个波束);接收信号通过声纳处理器再传到计算机。

多波束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测深方法,在波束形成理论、勘测技术、校正与处理方法上形成了自身复杂的特点,在测量中需要加以注意,否则将严重影响勘测精度。

2.1.多波束测量技术的影响因素

多波束测深系统采取多组阵和广角度发射与接收,形成条幅式高密度水深数据,是计算机、导航定位与数字化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的高度集成。由于多波束系统横向、纵向测点都十分密集,这就需要由高精度GPS定位系统与之相配套。否则将造成测点位置错位,失去多波束系统勘测的意义,井使海底地形失真或畸变。因此,必须严格测量各个坐标定位数据,保证测量精度,以实现最佳的测量结果。

对多波束精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不同水域环境的音速对波束传播的影响、GPS定位对--坐标精度的影响、测船中换能器的相对位置,以及潮位改变对水深的影响等等。以坐标系的影响为例,由于多波束测深采用广角度定向发射、多阵列信号接收和多个波束的形成及处理等技术,为了更好的说明波束的空间关系和波束海底投影点的空间位置,首先必须定义好多波束测船参考坐标系。多波束系统的换能器不论是固定还是便携式安装,其相对测量船的位置总是不变的,因此测量船是多波束勘测最现实的参考工作平台。考虑到波束空间角度表达的便利,一般测量船参考坐标系原点选择在换能器对称中心,船只横向左舷方向为x轴,船只纵向船头方向为Y轴,船只铅垂向下为z轴。另外,运动传感器要严格安装在与船中轴平行的地方。多波束船参考坐标系是一种三坐标轴与船固定并随着船只运动而运动的坐标系,它使得多波束各测深点的相对位置与测量船只定位系统的大地空间位置建立了联系,同时也为进行传只补偿提供了空间关系和基本方法。因此,以上的坐标定位数据必须严格准确的测量。

通过实践试验可知,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对声速、导航系统的定位、参考坐标系及潮位等影响因子加以注意,采用合理的测量方法以及对数据进行精细处理,完全能够测得准确可靠的水下地形图,发现水下地形的细微变化。

2.2.海洋测绘工序的技术调整

由于技术工序的调整和测量重点的改变,必然导致海洋测绘方法和技术的变革,大量的成熟技术需要攻克,部分理论和方法需要修正。

信息比不等于数字化,信息化不是单一的技术问题,综合性、体系化的思维和设计方式才是信息化的本质要求。不管是水深测量技术还是摄影测量技术,由于最终的服务对象是海图等海洋测绘产品的出版,如果不考虑海图数据库技术的影响,必然会导致海洋测量技术发展问题的出现。

多波束测量具有全覆盖、数据量大的特点,不改变目前的水深测量工序,要由多波束测量的源数据形成一个符合海图要求的水深数据是特别困难的,会极大地增加由水深测量到海图产品的时间差。结合Ns(航海表面)和H-Cell(按海图综合的方法由NS抽取的水澡点和等深线,同时叠加障碍物等要素组成的海图出版中的重要工序)的概念,同时参考NOAA(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方式,调整了目前的水深测量工序。具体修测体系:

(1)水深测量数据改正和计算误差,形成网格化的NS。

(2)按照自动综合方法,由NS形成水深点和等深线H-Cel;

(3)障碍物探测数据改正,形成一个障碍物H-Cdll;

(4)不同的H-Cell叠加,嵌入海图的数据库,完成海图数据的修铡。

由此可见,由测量数据到网格化的NS,再由NS到H-Cell,不仅改变了水深测量成果的表现形式,形成了一个服务于数据库修测或更新的水深测量工序,同时,又可以实现海底DTM等产品的出版,提高了海洋测绘产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海洋测量、数据库和产品化是海洋测绘体系的三个核心环节,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多波束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海图数据库的建立,将会对数据库产品化产生重大影响,使得海洋测绘产品化的时间得以有效缩短,并能提高海洋测绘产品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刘雁春,暴景阳,李明叁,我国海洋测绘技术的新进展[J],测绘通报,2007(03),

[2]暴景阳,海洋测绘垂直基准综论[J],海洋测绘2009(02),

[3]彭琳,刘焱雄,吴永享,周兴华,杨龙,海洋测绘中船体姿态改正的误差分析[J],海洋通报,2007(01),

[4]游远新GPS技术在海洋测绘中的应用[J],福建水产2006,(4)

[5]谢荣安,GPS RTK技术在海洋测绘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07(04)

[6]应元康,杨一挺,张忠华,赵忠宝,近岸多波束测量中的GPS-RTK差分技术及其受影响的因素[J].东海海洋,2005,(02),

[7]褚宏宪,赵铁虎'史慧杰,张晓波,杨源,参量阵浅地层剖面测量技术在近岸海洋工程的应用效果[J].物探与化探,2005,(06)

[8]李文杰,,肖都,刘春雷多波束测深在海洋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04.(04),

第3篇

关键词:海洋 交叉 学科 工程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03-02

20世纪在对海洋科学的研究上,研究者仍然借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工具,对海洋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探测,先后对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力学、海洋地球科学、海洋生物及海洋工程学等分支学科,及介于上述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的边缘学科;依托海洋科学的海洋技术已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近几十年来,随着海洋事业的全面发展,人类围绕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海洋权益的分割等,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矛盾和冲突;解决海洋发展的问题,不仅涉及到自然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更涉及到了其他学科,如工学、医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也就是说海洋科学的发展已经与13类学科交织成众多的交叉学科和研究领域;如相关文献的海洋学史、海洋科学史、海洋经济学、海洋文化学、海洋管理学、海洋政治地质学、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医学、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光学、海洋探测和海洋信息技术等各类研究领域。本文主要讨论海洋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的新领域对高校学科影响及发展特色。

海洋科学作为理学的二级学科,是研究发展在海洋中各种自然现象、性质和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包括海水、海水中的物质、生物、海底沉积、海底岩石圈、海面的大气边界层和河口海岸带等,它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海洋中物理、化学、生物和低脂过程,面向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军事活动等应用研究,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是不断地想海洋科学参透与交叉,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等在海洋科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形成了新的学科前沿方向和研究热点。

1 海洋科学对人文社科领域的影响

人类在海洋中的生产活动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塑造了与在陆地生活的不同人文理念,从而形成了以海洋为背景特色的文学艺术特点,其中最为特色的就是妈祖文化,2009年10月,妈祖信仰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见海洋文化已经对人类活动有久远的影响。海洋人文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从学科的角度主要关注在哲学、文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和宗教学等方面;传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是以陆基为本体基础的世界观;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提出,与沿袭传统感知陆地思维的学科理论方法、学术规范,具有狭窄的局限性和鲁棒性,而对海洋问题的自然―社会―经济一体化跨学科综合方法来索解,梳理海洋人文、社会现象的条理和秩序,逐步建立海洋人文社会学科体系,建设好海洋政治学、海洋经济学、海洋社会学、海洋法学、海洋管理学、海洋史学等交叉分支学科;各个学科在一级学科的领域自设海洋交叉二级学科;学习发达海洋国家在前沿领域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吸收他们的建设成果和经验,结合本土化海洋实践的成果和经验,检验和创新新理论,丰富和促进学科建设;需要政府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大力支持,加大研究资金投入,鼓励针对我国面临国际重大海洋问题的合共研究和公关,以应用研究推动基础理论研究;扶持海洋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将中国海洋文明以独特的演进过程加以考察,总结历史和现实的海洋实践,为国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促进海洋开发、处理海洋事务服务。

但是海洋人文社会学科仍然是弱势边缘学科,与地域、文化、民俗等因素息息相关,但前景光明;近年来,“海洋社会科学研究”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因此需要各个高校和科研单位根据各自的优势,发展与海洋社会科学的研究。当前海洋科学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海洋经济和海洋管理;典型的案例是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而且广东省作为经济大省及拥有多个沿海开放城市,在涉海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比较重视和超前,如以广东海洋大学为海洋特色的院校,在教学科研等平台大力投入,建成了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海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另外还有海南大学的以热带生物及南海发展为特色的涉海研究领域,建立有国际旅游岛开发研究院、绿色智慧岛协同创新中心、南海法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而江苏省作为海洋大省,在海洋人文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劣势,当前以淮海工学院的徐福文化研究所为代表特色文化研究。

2 海洋科学对工程领域发展的影响

本文涉及的工程领域指的是随着纳米技术、计算机技术、集成电路、互联网、物联网及云计算等新科学技术对传统海洋的影响,传统海洋科学的研究手段因此受到挑战。海洋科学与工学中的一级学科形成了众多的交叉科学,如海洋力学、海洋装备与工程、海洋工程材料技术、水下声学技术、海洋试验技术、海洋遥感技术、水下导航技术、水下运载技术、海底观测技术、航海技术、水动力技术、水下通信与信息系统、海洋信息技术、海岸工程、海洋船舶工程与结构、水下兵器、海洋环境、海洋气象科学等;当然对海洋科学与工学领域学科的交叉学科,仍然没有学术的科学命名及定义,在研究范畴仍然很模糊;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仍然是以海洋为研究对象,以新技术为技术为手段,研究对海洋领域的认识和改造,提高对以海洋为研究内容的技术手段的发展。

典型的研究机构有中国海洋大学的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实验室、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厦门大学的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带海洋研究所,及江苏省海洋信息技术中心等。

另外海洋运输学科也是工程领域中关键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海运船舶与工程、港口与海岸工程、海洋物流等领域,这类学科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人才需求主要分布在沿海开放或长江流域的城市;这类学科的海洋工程应用特别明显,设计船舶领域中多项学科,如材料学、船舶设计、水下通信、水下运输、水下探测;海岸工程涉及土木工程、建筑设计、港通方面,典型的院校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船舶工程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的航海学院,厦门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

3 海洋科学对农医学科的影响

海洋中有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在对海洋生物的研究中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三种效益:第一研究海生生物的生命形式,了解基本生理过程,能够通过生物的生命体征研究地球海洋的演变和特征,有利于对人类的海洋活动和水生生物发展;第二对于各种海洋生物的有效化学物质的研究,作为有用的生理药物学研究工具,能够更深入了解各种生命过程中的分子基础;第三发现可作为药物的新化学物质,开辟新的药物源;因此催生了新的交叉学科,即海洋药物和海洋生物医学。

海洋水产及养殖、海洋捕捞是海洋农学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及海洋环境的恶化,渔业资源日趋衰退,因此近海水产养殖相关方向仍是主要关键内容;沿海各省都有海洋与渔业局等相关单位,统一部署和发展海洋渔业发展,国内学者对海洋渔业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群落结构、稠作业类型资源监测和资源评估等方面。典型的研究机构有中国海洋大学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如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海水养殖、海洋药物;农业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厦门大学的海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海洋微生物新药工程研究中心等;广东海洋大学水产经济动物病害控制省点实验室等;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等。

4 结语

海洋科学对其他学科及研究领域的影响还很多,但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讲,海洋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对学科发展有着无法限量的前景,尤其对涉海高校或者沿海城市高校的发展是一个难得契机;随着国家对海洋战略的重视,当前国际政治与形式在海洋环境的不断变化,海洋科学交叉研究的余显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王续琨,庞玉珍.海洋科学的学科结构和发展对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9-33.

[2] 李果,郑卫东.高校海洋学科发展要素探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0(2):29-32.

[3] 陈涛.海洋社会学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突破[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7.

[4] 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起与学科建设[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3):107-114.

第4篇

总部设在德国不莱梅的水和废水处理公司RWO称,该公司现在可以为其海事客户提供额外的CleanBallast压载水处理系统改装服务了。

作为首批压载水处理系统生产厂商之一,RWO已经研制出了高速360°3D扫描仪,可快速生成船舶机舱详细的三维图像,从而描绘出最佳的压载水系统安装方案。三维图像将为船东和船厂提供精确的数字状况再现,从而节约设计和工程阶段的成本和工时。

据介绍,该服务的另一个好处是通过扫描图像,测量可以精确到1毫米以内,这意味着无需再花时间进行评估测量工作了。RWO进入海事业水和废水处理市场已超过35年,手持订单超过50套CleanBallast压载水处理系统。截至2011年12月,已有30多套系统投入使用。

MAN柴油机达新排放标准

德国曼集团(MAN)2011年年报,收入创历史新高,达到165亿欧元,增长12%。其中,MAN动力工程业务领域业绩表现保持高位,收入40亿欧元,订单金额亦上升至41亿欧元。

MAN年报显示,全球压缩机和气轮机的市场需求十分强劲。在海事领域,货船特别是大型集装箱船订单保持在较高水平。2011年下半年,造船业重点偏向于特种船,如液化天然气船、海上勘探船。这方面,曼柴油机与增压涡轮在大型货运船二冲程发动机、特种船四冲程发动机市场占有主导地位,使其在艰难的市场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船用发动机行业领先。

此外,大口径船用柴油机将面临国际海事组织于2016年实行收紧的排放标准,同2010年排放标准相比,氮氧化物排放须降低80%。这些苛刻的规定对MAN的研发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方面,MAN柴油机与透平公司的第二代废气再循环技术,已使其成为全球首个达到新排放标准的二冲程柴油机供应商。

GEA压载水系统获型式批复

GEA Westfalia公司近日宣布说,其新推出的用于压载水处理的紫外线辐射系统BallastMaster ultraV已获得符合IMO准则条约的型式批复。据悉,该系统分上游机械过滤、紫外线辐射和超声波消毒两个处理阶段,采用短波紫外线辐射和超声波相结合的处理方式,确保持续的IMO消毒质量要求,能通过任何港口的检查。此次型式批复获得后,BallastMaster ultraV将投入市场销售。

CO2排放量减少27%:赫伯罗特成为新EEDI的开拓者

今年2月,赫伯罗特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将整个船队通过国际海事组织的能效设计指数(EEDI)认证的船公司。这项独立的认证是由德国劳氏船级社进行的,数据显示,赫伯罗特船队的许多船舶的EEDI比全球船队的其他各级船舶的平均值要低20%到27%,优于这意味着这些船舶排出的二氧化碳明显低于世界船队的平均值。

能效设计指数(EEDI)是通过使用一个固定的公式,用货船在每吨和海里运输的货物克数来显示二氧化碳排放量。EEDI是由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旨在为货船(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轮等)建立一个能源效率和环境影响的基准。EEDI将对2013年新建造的船舶开始强制执行。

由于赫伯罗特已经在最新的海洋技术的发展和实施上投入很大,其最近的船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特别低。2010年,“维也纳快航”号是世界上第一艘收到EEDI证书的船舶。这艘8,750标准箱的船舶配备了最新的技术和电子控制系统,因此其二氧化碳足迹比世界集装箱船船队的平均值要小25%。

“我们现有船队获得的EEDI证书意味着我们船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了独立的第三方审查。结果是非常可喜的,但是EEDI的数字也告诉我们,在哪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保护自然资源是我们一直在寻求的目标。”赫伯罗特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迈克尔・贝伦特说。

(通讯员 徐颖 编译)

商船三井推出消除船舶颗粒物排放新技术

商船三井株式会社(MOL)近期宣布柴油机微粒过滤器(DPF)系统示范试验的开始,该系统安装在MOL集团经营的远洋轮船发电用柴油机上。这是世界上DPF自我清洗系统在远洋船舶上的首次应用。

在日本船级社(ClassNK)的研究支持下,商船三井和赤坂柴油机有限公司已经联手针对使用C重油的船用柴油机开发出一种DPF系统。该计划是ClassNK支持工业界和学术界共同研究和发展项目的一部分。商船三井曾于2010年对日本沿海地区服务的渡轮上的发动机进行了一项DPF示范试验。

MOL正努力奋进,把减少空气污染作为其中期管理计划“GEAR UP! MOL”中的环境战略之一。这项技术是其中的一部分,该公司将继续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采用各种技术减少其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担。

该系统中有一个碳化硅陶瓷纤维的过滤器。当废气通过时,过滤器就会吸附微粒物质(PM)。它可以吸附发动机产生的微粒的80%,大大减少黑烟排放。它还是一个自净系统,能够自动燃烧和消除积结在过滤器中的微粒。这样就能持续工作,而过滤器不会发生堵塞,并且不需要船员的维护。

示范试验时间定为一年左右(工作时间:约4000小时),以核实该系统对微粒的吸附性能。

最新推出一种节省燃料的Transas波系统

电子海图系统制造商Transas 海事公司最近已经推出一种新的燃油效率监控系统,名叫Transas 波。

Transas 波是为通商航行所设计的,它能为节省燃料和减少对环境的影想提供智能的解决方案。它设计的目的是让有关的工作人员能用简单工具监测和记录船舶的油耗。这是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适合用于每一艘船舶。用于航线优化的电子海图的集成将今在年晚些时候推出,连同ECO模块一起,目的是为了遵守新的MARPOL公约的要求,主要是允许船只排放的记录和监测的要求。

这种波系统连接到导航传感器、流量计、发动机的数据和为发射传感器收集信息,然后将其用于船只的优化操作。对其进行适当的控制和管理,可以提高发动机的效率,来节省燃料和减少排放。

只是一个小的速度变化,修改和航线的制定,豆浆有可能会导致很明显的燃油节省。这种波系统包括这些,再加上一系列的其他参数,将会导致燃料节省远远超过5%。“改变成为“绿色”思维方式很重要,” Transas公司导航产品开发总监Anders Rydlinger说,“在Transas公司,我们表明了保护环境承诺。波这个产品延续了这一概念。”

(通讯员 燕翔 编译)

STD亚太海事展新一代污水处理系统

新一代MARINER OMNIPURE系统更加紧凑轻巧,可节约安装空间,非常适合作业船和小型海上船只。MARINER OMNIPURE采用Severn Trent De Nora(STD)专利电解消毒技术,为小型船只、作业船和快艇提供独特的污水处理方式。其特点是可安装于舱壁上――此举亦是首开业内之先河――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地处理黑水和灰水的方式,经过处理的污水的污染指标符合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MEPC.159(55)的要求。

第5篇

【关键词】 组态 分布式 海洋站观测系统 数据采集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ing progress of MCGS as a configuration software is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it i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PC software developing method for distributed station-based ocean observation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The software is developed with configuration platform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and features of station-based ocean observ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ed data acquisition based on CAN-bus, the remarkable advantage and superiority are illustrated in terms of system structure, developing period, developing difficulty, system upgrade and maintenance by being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software developing method. A general and easy-to-use developing process is offered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 system upgrade and maintenance.

【Key words】 Configuration distributed station-based ocean observation system data acquisition

目前,我国海洋观测站所采用的观测系统为集中式结构。集中式数据采集方式由于结构封闭,导致传感器独立性不强,互换性差,当扩充观测功能,增加新的要素传感器时,不能直接进行升级,必须对数据采集器进行更换,从而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笔者曾将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数据采集技术应用到海洋站观测数据采集系统中,并验证了其应用可行性。以开放式的结构代替了传统封闭式的结构,实现了系统硬件结构的优化[1]。但在上位机软件开发还是采用原有的C++ Builder开发平台,采用虚拟CAN接口函数库,即VCI函数库,实现对CAN网络的控制。此种编程方法对熟悉高级程序语言开发的人员来说是一种较为便捷的开发方式,但后期进行系统升级时需要对程序代码和界面进行修改并重新进行测试后才能部署。而此项工作无法在海洋观测站现场由非专业软件开发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即使能够在现场完成硬件设备的升级,也无法真正实现整个系统的现场快速升级。而对于业务化运行的海洋站观测系统,为了使分布式的系统在系统升级和组网的时候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应当考虑使用组态软件进行系统软件开发。通过组态软件开发方式可以取代传统程序开发中漫长的代码编写过程,大大缩短软件开发流程并降低开发难度。当需要为观测系统增减观测要素时,只需增减软件界面上对应的可视化控件和相应的数据对象及相应脚本,在上位机上现场进行简单操作便可实现系统软件升级。

1 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海洋站观测数据采集系统

为了解决当前海洋站观测数据采集方式的局限性和由此带来的相关问题,本项目在对海滨观测业务需求和海洋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前在国际上广泛应用在汽车控制、工业现场的CAN总线技术引入到海洋站观测数据采集系统中来。CAN总线为多主结构网络,根据信息帧优先级进行总线访问,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总线采用短帧报文结构,实时性好,并具有完善的数据校验、错误处理以及检错机制。此外CAN总线节点在严重错误下会自动脱离总线,对总线通讯没有影响。CAN-bus网络中,数据收发、硬件检错均由CAN控制器硬件完成,大大增强了CAN-bus网络的抗电磁干扰能力。CAN总线适用于节点数目多,传输距离在10公里以内,对实时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合。因此,CAN总线的适用范围与海洋环境现场观测的需求较为相符。

CAN总线网络可以通过基于单片机的方式或基于PC机的方式进行主从节点开发。由于目前海洋观测站均配有工控PC,因此适于选用基于x86平台的方式进行系统开发[2]。本项目采用基于iCAN应用层协议的功能模块和CAN智能协议转换模块和传感器组成智能子节点。根据传感器的不同信号输出类型选择相对应的功能模块。对于距值班室较远的测点可以利用网关将总线信号转换为以太网信号通过网线进行传输。主节点采用在工控PC上安装CAN接口卡的方式实现。通过分布式数据采集方式替代集中式数据采集方式,使原有的封闭结构变为开放式,将系统需要升级扩容时,可直接将新传感器根据信号输出类型接入到对应的功能模块,即可在现场快速完成系统硬件升级。而无须像传统的集中式数据采集器一样需要重新设计并制造数据采集电路,经过调试和试运行等漫长周期才能完成系统升级。

2 传统方式开发上位机软件

传统的集中式海洋站观测系统上位机软件是在C++ Builder平台上开发的。同时,C++ Builder也可以作为开发平台用于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观测系统上位机软件的开发。通过调用VCI(虚拟CAN接口)函数库的方式实现对接口的控制。VCI函数库是位于应用程序到驱动程序之间的中间层,有效地把调用程序的一些繁琐复杂的步骤隐藏起来,提供给用于一个统一、简单的应用接口。而对于基于应用层协议的接口程序开发则是要调用建立在PC-CAN接口卡和VCI函数库基础之上的主站函数DLL库,实现对网络的控制。

该种软件开发方式利用调用函数库的方式对接口进行控制比起直接操作接口函数去控制接口已经省去了很多复杂的开发步骤,但当观测系统需要升级扩容时,上位机软件也要重新修改代码重新编译和进行程序测试,其修改周期少则几周多则数月。如原先的软件开发人员已经离开,则整个软件可能要进行重新开发,可能会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尽管系统硬件可以在现场完成快速升级,其上位机软件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升级,从而影响整个观测系统升级的进度。

3 组态方式开发上位机软件

3.1 什么是组态软件

简单地将,组态就是用应用软件中提供的工具、方法,完成工程中某一具体任务的过程。在组态的概念出现之前,要实现某一软件开发任务,都是通过编写程序(如使用VC,VB等)来实现的,不但工作量大、周期长,而且容易犯错误,不能保证工期。而组态软件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过去需要几个月的工作,通过组态几天就可以完成。

3.2 系统软件设计需求

组态软件的专业性较强,本项目使用在工业计算机控制领域较为成熟的组态软件MCGS,结合海洋站自动观测系统的业务需求对系统软件进行开发。用MCGS软件设计出的海洋站观测系统软件要求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1)具有数据采集功能,使监控软件中心能实时接收现场气象传感器和水文传感器的采集数据,并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2)具有数据分析处理功能,能对历史数据进行查询、统计以及按照日月年进行报表输出打印。(3)通过画面组态能直观的显示各个传感器采集的实时测量值。(4)具有测量值超限的报警功能,用户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修改上下限的值。以便对测量信息的有效分析和设备的安全运行。(5)通过MCGS变量,对数据库实现各种操作和数据处理。系统中需要将数据按照所设定时间存入数据库中,同时也能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读入至MCGS中。

3.3 监控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按照对系统功能的需求分析,整个系统软件主要完成数据监测、数据处理、系统设置、报表输出、超限报警以及数据库链接。因此可以将总体系统规划为几个模块,主要分为参数设置,系统自检,数据采集,历史数据曲线,超限报警等。系统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参数设置主要是报警值的设置以及存储周期的设置,即用户在此模块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水文气象观测值参数的上下限,这样报警范围就会发生变化。而存储周期的设置用于确定数据多长时间存入数据库中一次;系统自检为监测与硬件设备通讯是否正常;数据采集为各个要素的实时观测值。历史数据曲线可以查看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气象水文要素测量值的变化趋势;报警模块与前面的参数设置模块相对应,用于显示报警信息。

3.4 开发步骤

利用MCGS组态软件进行项目开发,一般分为以下步骤:

(1)安装并运行ZOPC_Server服务器软件。ZOPC_SERVER作为CAN-bus数据接收/发送服务器,一方面将MCGS要发送的命令和数据写进CAN接口卡,另一方面将CAN接口卡从CAN总线上收集来的数据读取出来送给MCGS进行处理。通过软件菜单添加主站和从站并启动服务器。(2)建立MCGC工程,制作工程画面。从工具箱中向用户窗口插入元件、符号和标签搭建显示界面。包括实时数据标签、动画元件、历史数据曲线和报表等。(3)定义数据对象。实时数据库是整个工程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处理中心,它把MCGS工程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先,根据海滨观测规范的要求制定各观测要素测量值(数据变量)的名称、类型、初始值和范围。然后,确定与数据变量存盘相关的参数(存盘周期、存盘时间范围和保存期限)。(4)动画连接。将第2步中建立的用户窗口中的图形对象与实时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建立相关性连接,并设置相应的动画属性。在属性窗口的表达式选项中根据信号输出特性输入相应的表达式。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图形对象的外观和状态特征由数据对象的实时采集值驱动,从而实现了图形的动画效果。(5)设备连接。在设备窗口中添加OPC设备,并指定在第1步中启动的OPC服务器。即可对连接到OPC服务器的各通道进行设置和调试。(6)制定运行策略。通过对运行策略的定义,是系统能够按照设定的顺序和条件操作实时数据库,实现对外部设备工作过程的精确控制。当观测数据超过正常范围时,由用户策略控制系统进行报警。

3.5 升级维护

当观测系统进行扩容升级时,需要对上位机软件做出相应的改动。由于使用组态软件开发的是基于模块化的应用软件。所以只需在用户窗口中添加新增观测要素的显示图形对象,并在实时数据库中添加新增的数据对象并将其与用户窗口的图形对象进行关联,对设备通道进行简单的设置并适当调整策略,无需编写代码只要进行配置即可在现场完成软件升级。

4 组态软件开发方式与传统软件开发方式对比

和传统软件开发方式相比,组态软件的主要特点有:

(1)延续性和可扩充性。使用组态软件开发的应用程序,当现场(包括硬件设备或系统结构)或用户需求发生改变时,不需作很多修改而方便地完成软件的更新和升级。(2)封装性。组态软件所能完成的功能都用一种方便用户使用的方法包装起来,对于用户,不需掌握太多的编程语言技术(甚至不需要编程技术),就能很好地完成一个复杂工程所要求的所有功能。(3)通用性。即使观测系统采用不同厂家生产的观测设备,组态软件利用其丰富的底层设备驱动程序、开放式的数据库和画面制作工具,就能完成一个具有实时数据显示及动画效果、实时数据处理、历史数据回放和数据曲线等功能的软件。

5 组态软件在分布式海洋站观测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由于组态软件的通用性,使其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控制领域,其可用性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 和工业控制相比,海洋观测具有其特殊性。

由表2可以看到无论在系统结构、监控方式、网络规模还是业务需求方面,海洋站观测系统比大多数工业控制领域的系统结构简单且性能要求较低。因此,使用广泛应用在工控领域的组态软件能够进行海洋站观测数据采集系统软件的开发。

6 结语

通过为期三个月的测试,基于组态技术开发的海洋站观测系统软件运行正常。且可以在很短时间对系统的软硬件结构进行扩充或裁剪,实现了海洋站观测系统真正的快速升级。基于CAN总线技术的分布式海洋站观测系统的可用性已在该项目中得到验证,若将组态技术结合CAN总线技术广泛应用到全国海洋站观测系统当中,可以大幅缩短系统升级所需要的时间,可由海洋站工作人员在现场完成硬件升级并在台站上位机上直接完成软件升级,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并大大节省人力物力。

参考文献

[1]刘佳佳,赵庚怡,窦宇宏.基于iCAN网络的海洋观测数据采集系统通用原型设计[J].海洋技术,2013,32(4):1-3.

[2]周立功.iCAN现场总线原理与应用[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3]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GB/T14914-2006,海滨观测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6.

[4]许文竹.基于MCGS组态软件的水环境多因子监控系统[D].江苏大学,2006.

[5]杨兴果.基于MCGS与CAN-bus的石墨电极生产过程参数监测网设计[D].湖南大学,2007.

[6]冯江涛.基于MCGS和iCAN的分布式监控系统[J].工业控制计算,2008,21(2):1-2.

[7]韩立,尹爱军.基于组态技术的测控软件开发及测试[J].中国测试,2010,36(4):1-3.

第6篇

关键词:后方仓库;精确;保障

中图分类号:E23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Precision support is the ultimate goal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our army rear warehouses. The article gives a brief explanation of rear warehouse's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zes the necessity for why and how rear warehouse achieve the goal of precise support. The paper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ar warehouse.

Key words: rear warehouse; precise; support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军革的深入,高新技术在后勤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传统的后勤形态不断老化,逐步向“投送型后勤”、“速度型后勤”、“信息化后勤”、“精确后勤”等发展,而这些后勤形态的聚焦核心正是实现后勤装备的精确保障,精确保障日趋成为现代保障理论体系中的研究热点。后方仓库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对作战部队实现精确保障,这也正是后方仓库建设发展的方向,基于此,本文对后方仓库精确保障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对后方仓库适应时代要求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具有一定意义。

1 后方仓库精确保障的内涵和特征

1.1 后方仓库精确保障的内涵

我军后方仓库是按照国防总体部署和战备意图建设于战略(役)后方的各类固定仓库,它是战略、战役后方进行物资储备和供应的基地,是军队后勤保障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队作战的依托。

所谓精确保障是指:“充分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手段,高效而准确地筹划和使用各种保障力量,在准确的时间、地点为部队提供准确的物资和技术保障,使装备保障适时、适地、适量,达到精确化。”概括地讲,就是用最少的保障资源满足最大的保障需求,以最低风险和代价达成最佳的保障效益。美军对精确保障的解释更为简单,“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为作战部队提供正确的补给品”,亦即美军常说的“适时、适地、适量”保障。

1.2 后方仓库精确保障的主要特征

精确保障是一种使后勤力量的运用达到最高效益的保障方式,结合后方仓库的实际情况,精确保障的主要特征是:

(1)精确掌握保障资源。后勤仓库要实现对作战部队的精确保障,必须对自己的“家底儿”了若指掌,如果对自身的资源状况都不知所谓,根本谈不上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和使用。因此,准确掌握有关各种后勤保障资源状况的实时信息是实现精确保障的首要条件。

(2)精确预测后勤需求。满足作战部队的后勤需求是后方仓库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精确保障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对后勤需求的精确预测,按照美军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主要是指准确、实时地获取有关作战部队对后勤需求的种类、数量、时间、地点等的信息。因而,精确预测后勤需求是精确保障的一个重要特征。

(3)精确输送保障资源。精确保障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向作战部队提供“适时”的后勤保障。所谓适时,就是在作战部队需要的时候将保障资源准时送到,时间上要准确,通俗讲就是不能晚也不能早要刚刚好。精确输送保障资源体现了后方仓库的快速输送能力,是精确保障的一种重要职能。

(4)精确指挥保障力量。精确的后勤指挥与控制包括对人、物、财和信息的调配和掌控,体现在实践层次主要是实现后勤指挥的自动化和科学化,具体讲就是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保障信息增强保障工作的预见性,进而提高决策的智能化水平,这是实现精确保障的关键。

2 实现后方仓库精确保障的必要性分析

聚焦精确保障,是后方仓库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战略要求,也是解决后方仓库发展瓶颈的有力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包括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和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实现后勤精确保障提供了工具和可能。所以,实现后方仓库精确保障这一战略目标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实现精确保障对后方仓库建设发展意义深远。外军专家认为,“精确的战争没有必要建立大规模的资源储备,而需要高标准的技术系统支持和准确适时的装备保障行动”。未来信息化战争,已经强烈呼唤精确保障模式的确立、崛起和拓展。而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的信息化保障体系,确立全新的保障理念和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推动装备保障精确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军队装备质量建设重要而紧迫的新课题,这也正是后方仓库适应时代要求适应未来战争形态的发展之路。将精确保障这一目标融入到后方仓库的组织建设、能力建设、管理建设等方方面面,是信息时代对后方仓库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对后方仓库建设意义深远。

(2)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后方仓库实现精确保障提供了工具和可能。“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精确保障成为可能。过去,数据非常庞大,储存和分析困难,现在储存容易便于研究”,“不能忽视后勤工作的精确性。信息时代正在给予我们所需的工具,使我们能够保持这种精确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上以美军为首其后方仓库建设已经基本具备了全资产可视、配送式保障和规模适宜的库存等能力,“后勤需求的迷雾”正渐渐被驱散,相应的信息和传感技术的研究渐趋成熟。美军的“蓝本”告诉我们,后方仓库逐步实现对作战部队的精确保障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可能。

(3)精确保障理念的融入可以解决当前我军后方仓库建设的瓶颈问题。21世纪以来,借助于现代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军后方仓库进入了一个大发展、大跨越时期,短短十几年,硬件更新换代,软件应运而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大提升,信息化仓库建设初露端倪。但在实现了这一步跨越之后,后方仓库建设又一次陷入了瓶颈。比如,虽然不断汲取现代物流技术的先进经验,但使用的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拓展的空间还很大;虽然建设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信息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的兼容性比较差,信息流通和融合的能力大打折扣;主要依靠军队独立保障,对社会化保障方式的探索使用有限。将精确保障的理念融入后方仓库建设,凝聚“精确”这一目标,逐步提高信息管理与流通的能力,实现与现代物流技术的嫁接,实现与社会化保障方式的融合,是突破后方仓库建设瓶颈迎来后方仓库建设再一次大发展的最有效手段。

3 后方仓库实现精确保障的实现途径

精确保障是一种集理论、技术、管理于一体的先进战略思想,要求做到“筹划精细、力量精干、手段精良、保障精确”,是装备保障、现代管理模式和先进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和集成。后方仓库实现精确保障这一终极目标,需要从思想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综合着手。

(1)聚焦“精确保障”,不断在实践中融入先进理论。精确保障这一目标对后方仓库发展的指向,涵盖了许多先进的后勤理论。主要包括“精确后勤理论”,“后勤信息因素作用提升的理论”,“物流速度可以取代物资数量的理论”,“后勤利用民力理论”等。这些先进理论的出现和发展是时代的产物,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当前的后勤保障形态和模式,只有将这些先进理论逐渐融入到后方仓库的发展中,才是真正地走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地实现精确保障。

(2)实施全寿命周期管理,实现后勤装备管理精确化。后勤装备全寿命管理,是指对后勤装备从论证到退役的全过程中所经历的全部事件和环境进行统筹安排、科学决策的一种管理原则和方法,其核心内容是对后勤装备全寿命期的费用统筹管理,充分发挥装备使用效能,并尽可能地节省经费,实现最佳的综合消费比。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一管理方法的实现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在集成数据环境建成后,可以通过综合武器系统数据库,方便地访问、维护装备管理各阶段“研制、生产、使用与维护、退役”的数据,装备管理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既可以充分满足装备的使用需求,又可以实现保障资源最大限度地有效配置和节约,实现精确保障的目标。

(3)不断发展信息和传感技术,实现信息的无缝链接。随着全资产可视技术、远程维修技术、电子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在综合保障工程中的应用,装备保障的可视化、远程化、精确化已成为大势所趋,而“信息”是这些技术得以实现的关键,所以不断发展获取信息的传感装置和器材方面的重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后方仓库应该着力构建一个保密、可靠、有效和互用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平台,使所有武器、装备具有共享信息和协同行动能力,使信息资源由分散走向集中,这是实现精确保障应该重点研究的方向。

(4)不断创新保障模式,军民联合,建立健全保障体系。装备保障模式是指为完成装备保障任务所采取的方法、组织形式和各种措施的统称。完整的保障体系是“纵向”和“横向”保障的结合,纵向保障是指部队内部垂直的保障关系,横向保障则是指部队内部与外部支援保障力量的保障关系。从组织管理上讲,只有完成“纵向”和“横向”保障力量的最佳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保障效益。美军的实践证明,以“军民结合”、“以民带军”、“军商结合”、“以商促军”的方式增强后勤保障力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

此外,精确保障还十分注重人力资源的作用,因此应努力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大力加强先进人才的培养,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与保障资源有机结合的整体效能。

4 结束语

按照作战部队的需要实施精确保障,是各个时代军事后勤一贯追求的最高目标。但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后勤保障很难对作战需求做到百分之百的精确,一般只强调“充分”,很少做到“精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确保障日趋成为可能,也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军队后勤发展的方向。作为后方仓库,应该充分认清这一趋势,不断将理论融入实践,聚焦“精确保障”,不断推进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后方仓库精确保障的内涵特征,分析了后方仓库实现精确保障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理论上的实现方法,对后方仓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璞芬,王通信. 美国军事后勤革命[M]. 北京:出版社,2007.

[2] 翁家明. 信息化战争装备精确保障浅析[J]. 国防科技,2005(11):62-64.

[3] 许国银,余鑫,徐雪刚. 基于现代物流技术的装备精确保障及发展对策[J]. 地面防空武器,2005(3):44-48.

[4] 方炎申. 后勤装备管理的重要方法——全系统全寿命管理[J]. 国防科技,2005(2):80-82.

第7篇

电子商务通过对传统的商务流程电子化与数字化,不仅大幅度减少了人力、物力,降低了交易成本;还突破了时空限制,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正处于高速增长的“黄金期”。江苏作为国内经济、文化、科技大省,电子商务在江苏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并逐步走上了良性和日趋成熟的发展轨道。

1 江苏省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1 良好的发展环境

江苏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到:必须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内容产业。同时,江苏省经信委了《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规划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等24个重点工程的配套建设。

在电子商务产业区域规划和产业流向方面,江苏省政府为促进电子商务企业间的交流引导其成立了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区性的电子商务行业协会、;打造以电子商务为内容,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创意电商为载体的多个产业园,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一体化、集成式的服务。

在电子商务人才和高校优势资源整合方面,江苏省有着众多的高校和教师资源,为企业输送了大批的电子商务人才,同时省商务厅、科技厅还与一些高校建立电子商务重点研究基地和实验室,此外,省政府也为高校和企业间产学研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研究成果应用转化搭建了资金、设施提供的平台。

在对外贸易方面上,江苏省政府还积极推进国际电子商务,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电子商务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模式,并会同东南大学经管院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对全省电子商务状况进行实地调研,形成江苏省国际电子商务发展报告,为江苏省进一步对接国外、辐射国内提供参考。

1.2 优越的基础条件

地区市场的竞争力离不开三个层次的发展:基础竞争力,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基础、劳动力资源、科技等基础要素所表现出的竞争力优势;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区域的产业基础、产业结构竞争力;主导竞争力,即区域经济辐射与聚集的能力。这些竞争力的提升都将进一步拓展市场前景,形成江苏省的优势,为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1)基础竞争力。从自然地理位置上来看,江苏省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东临黄海、太平洋,地处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电子商务发展起步较早,可以作为承接经济发达地区、辐射经济落后西部地区的一个战略桥头堡。

从劳动力资源和人口方面来看,截至2012年年末,江苏省常住人口达到7919.98万人,外来人口达到常住人口的1/3,人口密度达到772人/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四位,多且密的人口有利于电子商务发挥其网络效应,同时,外来人口的增长也会带来新的技术和新的理念。

从科技基础优势来看,2011年,江苏省规模以上R&D人员全时当量为287447人,R&D经费达到8998944万元,R&D项目数31933项,雄厚的科研基础和投入时刻保障江苏省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将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2)核心竞争力。随着改革开放对江苏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加深,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江苏省的产业基础也日益雄厚,这将成为江苏省发展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江苏省率先提出“农业现代化战略”来应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衰落,建立高效农业和科技农业,利用电子商务将省内种类丰富但产地分散的农产品集中起来,不仅提升江苏省的农业生产竞争力,也利于塑造农产品品牌效应,进一步放大农业产业化基础。其次,江苏工业基础尤其是制造业基础雄厚,制造业基础的不断壮大使产品数量和种类得到了增长,进一步发挥电子商务在现代流通中的作用将提升制造业的资金回流速度,以及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升级。最后,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势强劲,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等新兴产业2012年销售收入达400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同时,软件产业的集聚优势十分明显,苏南地区是江苏省软件产业的重要发展区域,伴随着产业载体建设的不断深化,产业集聚效应和基地优势将进一步放大电子商务在江苏省的影响力。

(3)主导竞争力。主导竞争力市场优势的发挥必须通过产业集聚和经济辐射能力的大小来反映。产业集聚对于完善整个供应链系统、节约交易成本举足轻重,迈克尔?波特提出信息技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价值链”[1],即涉及产品的实体创造、配送以及售后的支援和基础设施活动,每项活动还牵涉原料的采购,人力资源和技术组合,库存管理,通过平台化的企业内部电子商务管理系统和外部电子商务沟通系统可以有效整合价值链,而价值链要发挥作用必须依赖模块化的产业集群。

江苏省经济的增长发端于以“苏南模式”为代表的乡镇企业集群,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兴起和江苏对于结构转型的迫切要求日益增强,高新技?业集聚又成为江苏拓展价值链范围的新的模式,如苏南沿江新材料和重化工产业带、沿长江两岸新医药产业带、南京到苏州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带、连云港海洋技术经济带等一并成为中国“块状经济”的典型代表。

从区域经济辐射能力角度看,根据杰斐逊提出的“经济首位度”概念:经济首位度较高的核心城市,其经济承接和辐射能力也越强,其凝聚力和区域发散规模越大,范围越广。[1]从电子商务发展角度来看,江苏省商业可以承接上海、杭州,并接受最现代化的商业模式,同时,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中心城市可以辐射到安徽省乃至中部地区。

1.3 巨大的市场潜力

江苏拥有7800万人口,在电子商务方面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大部分的江苏省人更为青睐网上交易和在线理财,另外,江苏省有大量的乡镇企业,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强,县域居民富裕度,而三、四线城市的实体店覆盖度有限,这些富裕的县域居民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上购物的消费者群体,这对江苏省在三、四线城市发展电子商业提供了巨大的契机。

2 江苏省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2.1 地区发展差距较大

虽然江苏省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现状仍然比较严重,首先,反映在地区生产总值上,如下表所示。

其次,在消费性支出上,苏南都在苏北地区的1.5倍以上,表明苏南与苏北、城镇与农村的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能力差异较大;苏南的公路、铁路密度要远远大于苏北,路网密度的差异使物品不能顺利地在地区间流通;教育基础设施比较分散,电子商务发展的园区、高校、人才大部分都集中在苏南地区。

2.2 融资模式相对落后

江苏省电子商务目前仍处于初创期,初创期的电子商务企业融资主要采取的是自筹资金和银行信贷的模式,这些都离不开政府扶持与担保,这使得电子商务企业缺乏激励,造成其规模小、实力弱、销售增长不稳定,更重要的是使外部投资者难以准确预测其发展状况和前景。

2.3 支撑体系不够完善

(1)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电子商务交易是交易双方以虚拟的形式进行交易,网上支付的安全性,网上交易发生纠纷等问题必须依靠现有的信用体系来维系,而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并没有起到规范交易行为的作用,目前江苏省的信用体制建设明显与其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符合。

(2)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不完善:自1997年电子商务作为新生事物在我国开始发展以来,一直缺乏较为完备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的专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做支撑,直到2005年国家才开始出台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而在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建设上,江苏省不仅落后国际发展水平,同时也在全国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省份处于不利的位置。

(3)电子商务支付和信息安全体系不健全:电子商务的发展核心问题就是交易和支付的安全性。“十一五”期间,江苏省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计算机病毒、木马程序及黑客程序较多,江苏省急需对支付体系的认证、保密程序加大创新,此外,众多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网站缺乏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还亟待加强。

3 江苏省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机会分析

3.1 后金融危机时期产业转型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各国制造业采购指数上升,出口量开始增加,进入了所谓的“后金融危机时代”。通过以创新、合作、转型为特征的信息化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新一轮战略的重点。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引领产业结构转移和升级的步伐,特别是服务业将成为电子商务带动的重要产业。

江苏省苏南、苏北三次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苏南的优势工业项目和服务业可以逐步向苏北转移,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后,江苏产业布局、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苏南产业结构升级,苏北制造业集聚。苏南主要依托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发展电子商务,苏北依靠产业转移,逐步向苏南服务业靠拢。这样既可以积极发展经济,同时使整个江苏的转型更加均衡、协调,稳中求进。

3.2 技术创新带来市场重新调整的机遇

后发优势是指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2]同样适用于电子商务的省际发展比较研究上。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大环境下,江苏省可以以资本、人才、技术的优势引进其他先进省份的电子商务技术,同时依托苏宁、雨润等大型物流、电子商务综合企业,连同高校开展线上线下O2O和新的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与开发,形成技术的后发优势,同时能够降低成本。

4 江苏省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4.1 地区部门间协调转换成本高

电子商务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协调、有序的电子商务系统来统筹电子商务涉及的部门、产业、地区在多方面的协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苏省电子商务的发展。

苏南地区制造业体系规模庞大,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升级困难。

苏北缺少产业集群,投资环境竞??力不强导致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不足。且苏北地区工业结构尚未进入高加工度阶段,附加值较低,产业竞争优势缺乏。[3]苏南苏北产业均不够成熟,双方有较大差异。

第8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发展

知识产权是指对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都具有价值、使用价值。有些重大专利、驰名商标或作品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厂商名称、货源标记、商业秘密、制止不正当竞争、原产地名称、植物新品种以及其它智慧成果等。

一、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的背景分析

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制度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当前,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现在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经济形态长期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主要特征。而知识经济则是以当代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为主导作用的经济形态,它以电子、通讯、计算机等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标志,对世界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冲击,使人类社会处于经济大转变阶段。知识经济不仅是20世纪留下的辉煌,而且它还将成为主导21世纪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支柱产业。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产权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作用的不断增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文化以其特有的作用影响着知识产权事务。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已使知识的创新、传播和扩散日趋无纸化、无国界、高速度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已完全与一国的法律体系、科技发展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日益显示出保护范围扩大化,保护标准国际化,保护水准高度化。全球知识产权保护协调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本世纪70年代缔结了《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1994年世贸组织缔结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把知识产权列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鼓励和保护创新、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得到历史性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国际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巩固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强势地位,陆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的重大举措。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正成为各国增强国家经济、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本国利益和经济安全的战略资源;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化趋势加快,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国家之间进行科技、经济、贸易和文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海洋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加强了知识产权的立法工作,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不断扩大,保护水平和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知识产权正成为各国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申请或注册数量快速增长,掌握和控制关键领域和前沿技术中的知识产权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

新世纪之初,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步形成,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否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几近白热化的科技竞争如此激烈,使得人们对“落后就要挨打”的理解有了更为切身的体会。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时代,我国的知识产权领域也容不得丝毫乐观。我国已经加入WTO,科技、经济的竞争舞台也将更为广阔、更为激烈。如何因应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增强我国科技、经济竞争实力,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问题。

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不利于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 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应该是相互促进的。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科研导向是荣誉和地位的导向,为什么说荣誉和地位导向呢?大家都很清楚,从国家拿来经费搞研究,,可以提高待遇,分房子,升教授、博导、院士,但是否有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是否有转化的价值或可能,成果含金量如何,并没有人去评价,没有人关心,也没有制度去考核。由于这样的导向使研究人员的科研观念形成狭隘地“以人为本”,不考虑科研对国家的经济贡献,而是以论文的数量或者是所谓的质量为主要指标来评价科研人员和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与否和研究者本人及单位无关,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最近科研观念有所转变,但是离我们要求的根本转变还相差很远。

(二)计划经济的拨款模式从根本上制约了知识产权工作的加强。 科研体制的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并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加强形成了严重的制约。目前,各种科研经费仍采用计划经济的政府拨款模式,各种“计划、工程”名目繁多,官员追求政绩,科研人员追求知名度,忘记了科研的根本目的,不追求实际的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没有实行真正的科研基金制,造成科研资源分配形式上的合理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合理。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科研管理体制,使科技管理体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我们的知识产权工作是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加强的。所以科技体制改革要尽快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真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

(三)在管理体制上,各个环节脱节。 科研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学校排名靠前吗?我们应该从最根本的层面上来考虑一下科研是为了什么。学校、研究机构如果要求考核专利指标,研究人员马上就会给你申请专利,到底能不能转化、专利申请的质量如何等则考虑的比较少。在管理体制方面,各个环节脱节。科研在立项前缺乏知识产权研究分析,重申请,轻转化,授权后如何管理没有规章制度。目前甚至申请费、维护费都由课题组来出,这是很不合适的。属于学校、研究机构的职务发明,学校、研究机构是专利的权利所有人,让课题组以科研经费的形式来出申请费、维持费是不合适的。

(四)知识产权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近年我们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但是有些教授的观点就是保护我自己,而不是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如果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氛围,不但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要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这方面一些教授区分不清楚或故意混淆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界限,把职务发明自己私自转化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在人员流动、教师兼职、对外合作、技术合同审查等方面,由于学校、研究机构人手不够或者是意识不强,存在着大量知识产权流失的现象。

第9篇

2007年3月26日,“863”计划了2007年度专题课题申请指南。“863”计划专题课题申请统一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址program.most.省略/)进行网上集中申报。为便于科技人员申请“863”计划项目(课题),“863”计划联合办公室对“863”计划申请的共性要求进行了整理,形成了《“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指南》,对申请者须知、申请与受理要求、申请书撰写等内容进行说明。

“十一五”期间,“863”计划将继续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增强我国在关键高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重点研究开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前沿技术和部分重点领域中的重大任务,并积极开展前沿技术的集成和应用示范,培育新兴产业生长点,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十一五”期间,“863”计划将以信息技术、生物和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海洋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交通技术和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等关键高技术领域为重点,按照专题和项目两种方式,组织开展对技术的研究开发。“十一五”期间,“863”计划将在上述高技术领域安排38个专题和一批重大、重点项目。

专题是将探索性强、代表世界高技术发展方向、对国家未来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并有望获得原始性创新成果的前沿技术作为研究开发任务,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和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支持科研人员在确定的前沿技术方向,进行新概念、新方法,以及概念模型和原理样机的探索研究。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探索性强、风险较大,但研究思路科学合理性、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的研究,激发科研人员的首创精神。专题每年定期公开课题指南,通过同行评议和评审的方式,择优确定课题责任人和依托单位,立项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

项目是将集成性强、有望形成未来战略产品和技术系统、可以进行应用示范、有利于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并具备较好的人才队伍和研究开发基础的前沿技术作为研究开发任务,以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和形成战略产品原型或技术系统为目标,以国家战略需求为背景,进行组织实施。项目遵循“成熟一个、启动一个,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分次分批启动。项目任务通过不定期公开指南、招标(邀标)、定向指南、定向委托等方式落实。

本申请指南适用于公开和定向指南的专题和项目课题申请。

申请程序

1.了解申请信息

“863”计划课题和项目申请采取网上申报方式,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以下简称“申报系统”,访问网址program.most.省略/)进行。

拟申请“863”计划课题或项目的研究人员在申请之前,首先需要认真阅读“863”计划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和与申请工作有关的通告、通知,从而了解“863”计划的性质、申请资格要求等事项。

拟申请者可登陆科技部网站(most.省略/)或“863”计划网站(省略.cn/)查阅有关办法、规定和申请指南信息。

2.申请单位注册

申请者的依托单位和协作单位均需在“申报系统”中进行注册。注册成功后,依托单位对课题申请者授予申报用户权限。鉴于注册需要一定时间,申请者的依托单位和协作单位应提前在网上进行注册。

3.撰写申请书

申请者在确定本人符合“863”计划课题/项目的申请资格后,应进一步阅读本年度的专题课题或项目申请指南,选择合适的技术领域、专题/项目和研究方向,确定申请的研究课题名称,在申报系统中进行申请书的撰写。

4.依托单位审核申请书

申请书撰写完毕,依托单位须对申请书的真实性等进行审核,并在受理期限内通过网络提交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

申请者资格

1.申请者的构成

自然人或法人可以申请“863”计划课题或项目,其中自然人只能申请专题课题,法人可以申请专题课题、项目课题或重点项目。

申请者的主体由申请负责人和依托单位(或项目牵头申请单位)构成。自然人必须有依托单位。法人是当然的课题依托单位(或项目牵头申请单位),且须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申请负责人。每个课题(项目)申请只能有一个申请负责人和一个依托单位(或项目牵头申请单位)。

申请负责人首先应是组织课题(项目)申请和正式提出课题(项目)申请的负责人,同时在该课题(项目)批准后的实施过程中,是该课题(项目)的实际负责人,应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申请课题(项目)的研究。

2.申请负责人(中国大陆公民)应符合的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龄在55岁(含)以下(按指南之日计算);

(3)具有高级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

(4)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6个月;

(5)过去三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3.申请负责人(港澳台或海外华人)应符合的基本条件

对于港澳台的科技人员,在满足上述(2)~(5)项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有正式的合作协议或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合作期或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且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即可向“863”计划提出课题(项目)申请,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对于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包括取得外国国籍和永久居留权的,在满足上述(2)~(5)项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正式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且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即可向“863”计划提出课题(项目)申请,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4.依托单位应符合的基本条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一年以上的企事业法人单位,包括:大学、科研机构等事业法人;中方控股的企业法人。

5.申请者回避规定

科技部及所属事业单位借调的与“863”计划相关的人员不能申请或参加申请。

限项申请规定

为保证科研人员能够高质量地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技计划实行限制申请及承担课题数量规定。每个课题负责人同期只能主持一项国家主要科技计划(包括“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等)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主要科技计划课题数(含负责主持的课题数)不得超过两项。申请者应按照上述要求进行申请,且在同一批的申请指南中只能申请1项“863”计划课题或项目。

申请者的责任与义务

1.申请负责人的责任和义务

申请负责人要按照课题(项目)申请指南的要求,认真撰写申请书,要保证所有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申请者在申请课题(项目)时,应坚持诚信原则,不得弄虚作假,违背科学道德;不得将已经通过其他经费支持获得研究结果的课题、重复进行研究的课题,以及研究内容相同或者近似的课题等向“863”计划再次进行申请。对于故意在课题(项目)申请中提供虚假资料和信息的,一经查实,将被记入信用档案,并在三年内不受理其提交的任何课题申请。

2.依托单位的责任和义务

依托单位须具备开展“863”计划课题研究所必要的条件,并应设有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依托单位需要按照要求在课题申请书受理截止前的规定时间内向“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注册。没有核准注册的单位的课题申请将不予受理。依托单位负责认真审核申请书内容的真实性和经费预算的合理性,承诺在人员和条件上给予保障;并按照规定的受理时间和要求通过网上报送申请书。

申请与受理要求

1.专题

专题下设课题。专题课题分为两类,一类是探索导向类课题,申请者可以根据课题申请指南,提出具体课题名称、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一类是目标导向类课题,申请者应按照课题申请指南要求的课题研究内容、目标和指标,提出具体课题名称和实现的技术路线。申请者可以根据课题申请指南确定的技术方向,结合自身的科研基础和条件,填写专题课题申请书进行申请。

专题课题的申请者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自然人必须有依托单位。法人是当然的课题依托单位,且须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课题申请负责人。每个课题申请只能有一个申请负责人和一个依托单位。对于自然人申请者首先应是组织课题申请和正式提出课题申请的负责人,同时在该课题批准后的实施过程中,是该课题的实际负责人,应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申请课题的研究。课题可以有协作单位,但协作单位数量不能超过3家。

探索导向类课题的支持强度为100万元以下,目标导向类课题的支持强度为500万元以下,申请者提出的申请经费不得高于指南规定的经费限额,否则将不予受理。专题课题的支持年限不超过5年。

2.重大项目

重大项目一般下设课题。重大项目任务通过定向委托、公开指南、招标(邀标)、定向指南等方式落实。对于以指南方式落实的课题,申请者填写项目课题申请书进行申请。申请者应按照项目课题申请指南要求的课题研究内容、目标和指标,提出具体课题名称和实现的技术路线。

项目课题必须由法人申请。法人是当然的课题依托单位,且须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申请负责人。课题可以有协作单位,但协作单位数量不能超过5家。

申请者提出的申请经费不得高于指南规定的经费限额,并应按照指南的要求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否则不予受理。项目课题的支持年限一般为2~5年。

3.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一般下设课题。重点项目任务通过公开指南、招标(邀标)、定向指南等方式落实。重点项目的申请原则上只针对项目整体进行,不接受针对项目部分研究内容的申请,申请者填写重点项目申请书进行申请。申请者应按照重点项目申请指南提出的项目名称、研究内容、目标和指标,提出项目的实施方案和下设课题安排。重点项目经评审立项后,项目下设的课题自动立项。

对于参照重大项目管理的重点项目,项目课题申请指南而非项目申请指南。申请者应填写项目课题申请书进行申请,有关申请要求参照重大项目的课题申请。

重点项目必须由法人提出申请,项目申请单位可以是一家,也可以是多家单位的组合(但不得超过10家),申请单位需提出项目的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及课题分解情况。项目申请单位超过一家时,应确定项目牵头申请单位和项目召集人,项目召集人是当然的申请负责人。

申请者提出的申请经费不得高于指南规定的经费控制额,并应按照指南的要求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否则不予受理。重点项目的支持年限一般为2~5年。

申请书撰写要求

“863”计划课题(项目)申请采取网上集中申报,申请书格式类型包括专题课题申请书、项目课题申请书和重点项目申请书。每年使用的最新版本申请书可从科技部网站的申报系统中下载。

申请者登录申报系统,点击进入“863”计划申报界面,根据申请课题(项目)的类型选择申请书进行在线填写,也可先下载申请书模板离线填写,再逐项填写至申报系统中。

申请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主要人员情况、课题(项目)情况、协作单位(联合申请单位)情况、附件、审核意见和声明等几部分。其中重点项目申请书还需填写项目实施方案(包括项目任务分解情况、项目下设各课题的目标和研究内容等)。

申请者应按照申请书中的填写说明和申报系统的提示进行填写。申请者在填写预算申请书时,应与课题(项目)申请书中填写的各项信息保持一致。申请书附件中的相关材料需要以电子文档方式进行上传,上传的具体格式和要求详见申报系统中的“863”计划申报用户手册。

第10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战略意义;基本路径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2-0201-04

朱蕴丽(1963―),女,南昌大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31)潘弘韬(1988―),男,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学。(江西南昌 330013)

一、低碳经济软实力相关概念

(一)低碳经济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人类社会由此迎来了低碳经济时代,发展低碳经济,倡导包容性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景。众所周知,所谓低碳经济,就是指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旨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有机结合的质量型、效益型经济。一般来说,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1]。经济性,是说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原则,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意味人们生活水平的降低,而是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反对奢侈浪费能源或资源的情况。其次是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在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已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和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目标。[2]其三是目的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从而延缓气候变暖对臭氧层的破坏,避免由此可能产生的恶劣气候引发人类灾难,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二)低碳经济文化

所谓低碳经济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生存信仰等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价值或生活方式。简要地说,是关于二氧化碳低排放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生存信仰等精神因素的总和,它对人们生存和发展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一旦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伦理之中,就能够自觉地转化为一种物质力量,对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发展将产生持久的影响。从低碳经济构成的要素看,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消费、低碳城市等看似都是一些侧重经济、技术或制度层面的东西,国家节能减排中所规制的能源节约和减少环境有害物的排放也都是一些抽象的量化的硬指标。但是,这些量化的硬指标所蕴含的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转变发展方式和倡导适度消费,贴合了整个人类经济发展的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化的软理念,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道德伦理的深度追求,寄寓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人文文化的深刻因子,是整个人类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认识自我和共同保护自我的理性超越。

当然,研究碳文化绝不能局囿于一地、一时、一国的碳文化,而是要从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去感知和理解大致经历过的碳文化。那么,人类到底经历了哪几个碳文化阶段呢?从生产力的角度我们不妨把其归纳为四个阶段:一是自然中心主义碳文化阶段。这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由于人类局限于对自然的深度认识,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没有力量“动辄战胜”自然,只能与自然相融相契,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既充满恐惧又饱含敬畏,此时我们称之为“碳文化零时代”。二是亚人类中心主义碳文化阶段。这主要延亘于整个农业文明时代,世界的古代文明主要涵盖有西亚两河流域、东亚古代中国和中美洲三大农业文明。由于三地的古代农业起源时代不同,分别经历了近万年或六七千年不等的历史过程,正是在这个时期,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生产力的提高,已具备了改变或征服自然的一定能力,但仍然不足以打破自然的平衡状态,人类可以通过朝代更替适时地休养生息,或依靠自然本身的修复力量循环往复地达到“碳平衡”,我们称之为“碳文化农耕时代”。三是人类中心主义碳文化,这主要指工业革命时期。这是一个以人类为中心主宰自然,并大规模破坏自然的时期,相伴衍生出的文化我们可称之为“斗争文化”或“征服文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电的发现、内燃机及其新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和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人类对自然改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对自然无休止地开发和过度利用,直接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全面扭曲割裂,整个人类都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结果形成了“碳文化高危时代”。四是生态整体主义碳文化时代,这主要指信息社会。[3](P193-194)当今正处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原子能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综合运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对工业文明形成的高危碳文化进行深刻反思,世界各国都希冀通过共同携手来应对气候变暖,与防止臭氧层破坏可能引发的灾变。否则,面对日益频繁的天灾人祸或可能发生的气候灾难,人类将无所适从,会变得更加迷茫与失落,低碳文化就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降低碳排放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三)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

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文化软实力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整体文化综合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这种软实力对内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体现为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必须根植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厚重的硬实力的土壤上,才能从内外两方面形成一种持久的和综合的国家凝聚力、影响力与竞争力。且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始终是动态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要自觉地去呵护历史积淀下来的优质的精神价值外,还要不断消融和吸纳全人类优秀的文化元素来跟上世界潮流,培育和创新我们的时代精神,像盐融于水一样地变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质或精神价值。而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低碳信念、低碳教育、低碳伦理、低碳创意、低碳产业、低碳营销、低碳品牌、低碳消费、低碳交易和低碳生活等一系列低碳实践活动,在大众中自觉形成的一种持久的影响力、引领力和理解力。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低碳经济中的具体表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母系统中的一个文化子系统。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一样,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也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外部软实力,通过国家、社会和企业共同打造一种低碳经济创造力、低碳思想影响力、世界性低碳话语权的引领力和感召力;二是内部软实力,真正构建一种能够降低碳排放的国民低碳价值观,从宏观上提高国民的低碳文明素质和低碳精神水平,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可持续增长的前进动力。

二、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

低碳经济文化,是人类与自然互动关系在文化形态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历史必然。低碳经济文化的提出,就是因为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力、渗透力、凝聚力和牵引力,可以支撑、引领和渗透到社会公众的内心世界,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追求,使人们能发自内心地和自觉地去降低碳排放,持久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由于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是一场涉及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和国家权益博弈等方面观念形态的革命,也是提升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探讨和研究如何去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就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

(一)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是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丰富和补充

由于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整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系统而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命题,低碳文化的提出本身既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全新理念,更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它既涉及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利益话语权的博弈,又借此可以推动国家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使经济发展由原来的资源耗费、环境破坏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性发展转变。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内容,将成为衡量国家综合软实力的又一重要标志。

(二)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将引领经济发展理念和价值观的改变

由于低碳经济文化能够从情感和心理上制约、控制和支配人,它所寓含的低碳理念、低碳意识和低碳价值观等直接影响、调控和决定着国家发展的“绿色走势”。它使我们的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等领域有了低碳经济理论的支撑和引领,使我们国家能理性地避免走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由单纯数量、速度的增长向综合效益质量的增长转变。同时,有力助推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品牌、低碳创意、低碳营销、低碳产品等领域的发展,促进各行各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同和支持,树立代际环境权、生存权保护的理念,切实避免出现忽视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无未来的增长,确保能源供给、自然资源供给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可持续性。

(三)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将引领人们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低碳经济文化蕴含着我们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它的注入将在全社会形成节能减排光荣、奢侈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引领公民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形成尚俭节用的价值取向。倡导低碳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适度消费、科学消费,反对高碳浪费、污染消费、有害消费、无度消费、炫富消费,这最终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健康和科学的低碳消费理念,不仅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利于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引领整个社会科学合理消费,自觉抵制或拒绝那些不低碳的“便捷式”消费、“一次性”消费、“白色污染”和“高能耗”等消费,养成国民消费的低碳化、低能耗化等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四)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将使自然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的复苏

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是人类应对自然界的惩罚和可能出现的“灾变”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而低碳文化有助于经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增长方式转变,进而把以“以人为本”的增长拓展为以“万物为本”增长的转变。的确,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的保护也离不开人类,人类必须与自然共生共荣,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求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复苏。构建低碳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就是使自然界生物多样性得以尽快恢复。

(五)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将会产生潜在的和巨大的“绿色效应”

低碳经济意味着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低碳文化的价值取向,崇尚的是生态价值,倡导的是绿色环保,只有全社会自觉遵循低碳减碳等要求, 以一种自然、健康、安全、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才能助推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随着低碳经济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浸润,相应的诸如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绿色旅游、绿色城市等冠以“绿色”的行业等会不断涌现,这会产生潜在的巨大的“绿色效应”,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避免以损害健康、破坏环境来换取人类无休止欲望的满足,符合我们国家倡导的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路径

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和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需要,更是当前我国参与世界经济软实力和巧实力竞争的需要。那么,如何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我们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着力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取向

一是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主要是以崇尚生态价值、绿色环保、尚俭节用、秉持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观念形态。它以整个人类生态和谐为价值尺度,来量度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行为后果,倡导人类与自然共荣共生的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建设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实施低碳智库战略,培养优秀低碳创新人才,着力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低碳文化建设的关系,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方面转变。三是要吸收消融好国内外两种低碳文化资源,积极参与国际低碳文化合作与交流,构建低碳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和廉洁消费的生活理念。四是挖掘、梳理、吸纳和弘扬传统人文文化中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优秀的低碳理念和伦理取向,并有机地结合现代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新的道德准则,以此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这是实现低碳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二)有效采取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

一是要加快低碳经济立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推进低碳文化建设。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低碳经济的市场化操作。二是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扮演主导作用,要建立起低碳经济宏观调控机制,在资金信贷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企业发展低碳技术更多的支持;同时,还要发挥“领头羊”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推行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等活动。三是国家要采取鼓励性措施,建立低碳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坚持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推广,孵化低碳创意产业,打造低碳优质品牌,提升国家低碳品牌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四是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的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低碳消费意识,积极引导和鼓励公众采购绿色商品、乘坐公共交通、使用节能家电和家庭照明,这也是低碳软实力的具体体现。

(三)精心营造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科学理念

一是政府教育部门要把培养低碳理念的相关内容充实到中小学教学课程中,从小培育未成年人科学的低碳认知、低碳情感、低碳道德、低碳信仰和低碳意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鼓励人人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倡导人人都负有节能责任的低碳文化价值认同。二是企业是践行低碳经济的主体,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应当把低碳经济理念渗透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中去,积极践行低碳伦理,自觉选择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三是宣传部门要通过各类媒体宣传低碳经济的目的和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示范社区的建设、评选和宣传活动,培养公众的低碳理念,倡导理性文明消费,崇尚俭约质朴的生活,营造一种浓郁的低碳经济文化氛围,使人人肩负起节能减排的义务。

(四)全面打造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教育体系

一是要建立健全低碳文化教育体系。低碳经济得以全面实现的关键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基础性工程就是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低碳经济教育提到议事日程,把国内外最新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融入低碳文化的构建中去。二是要以低碳科技创新理念为支撑,不断地把生态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跨学科的理论融入低碳教育的实践中去,构建全民的低碳道德伦理体系,培育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自觉和自律。三是要通过互联网、博客、微博和手机短信等各种信息化手段传播低碳经济文化教育,要千方百计地把低碳经济的知识普及扎根到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各个层面的公众心目中,充分调动广大公众建设低碳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精神观念形态的力量,转化为潜在的现实的低碳经济和生态效应。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 2009, (8).

第11篇

 

 

2010届毕业论文

基于ERP系统的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Based on ERP

学 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专 业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班 级 : 2006级062班            .

学 号 : 106062051                . 

学生姓名 : 吴伟                       

指导教师 : 史红霞                  

二一〇年 五 月

 

浙江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学位论文

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    吴 伟    学号     106062051  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学位论文《   基于ERP系统的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    》,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人员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毕业设计(论文)、学位论文作者愿意遵守浙江科技学院  关于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管理办法及规定,允许毕业设计(论文)、学位论文被查阅。本人授权 浙江科技学院 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在校园网内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设计(论文)、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内容摘要

随着多元化企业的发展,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与日俱增,信息资源整合成为其信息化建设中的必要环节。由此本文从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本质出发,结合多元化企业自身的特点,分析基于ERP系统的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优势和内容。通过参考有关资料,了解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和主要问题,综合分析基于ERP系统的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方式,最终提出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解决方案。文中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具体分析,提出了基于ERP系统处理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ERP、资源整合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are increas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is the necessary part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This paper sets out from natur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uperiorities and contents of the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based on ERP.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materials and understanding the status and major issues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this paper synthetically analyzes the manner of the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based on ERP, finally proposes some solutions for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By Analyzing of the actual example, the paper raise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bout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based on ERP.

KEYWORDS:Diversified enterprises,Information resources,ERP,Resources integration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

第三节    写作框架 3

第二章  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概述 4

第一节    多元化企业介绍 4

第二节    多元化企业的特点 5

第三节    多元化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 6

第四节    信息资源整合的概念解析 8

第五节    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和意义 8

第三章  多元化企业ERP系统整合概述 10

第一节    ERP的概念 10

第二节    ERP的发展 11

第三节    多元化企业ERP系统整合应用方案 13

第四节    ERP对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方式及优势 17

第四章  多元化企业ERP整合内容 19

第一节    ERP中的整合管理思想分析 19

第二节    ERP与相关应用的整合 19

第五章  先登集团基于ERP的信息资源整合案例评析 22

第一节    集团概况 22

第二节    集团信息资源整合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22

第三节    集团基于ERP的信息资源整合应用发展方向 23

第四节    实施效果评价 25

第六章  结束语 26

【参考文献】 27

致谢 28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市场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一些企业集团,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抵抗市场的风险,大多采取多元化的战略。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企业的管理经验不是很丰富,多元化带来的管理问题日趋严重。由于信息化高速发展,以及借鉴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管理的信息化就成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由于多元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复杂,加之目前大部分针对多元化企业集团的管理软件普遍存在缺陷,因此对多元化企业集团实施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

企业信息化建设包含的信息资源非常广泛: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这样复杂的大工程不可能整体实现,一步到位,必须“化整为零”,各个突破。由于这些系统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各不相同,特别是多元化企业内部行业跨度大,行业间无共性,任何一个软件供应商都不易全线解决这种企业的信息化问题,同时多元化企业一般下属单位比较多,各单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设了大量的应用系统,由于总体规划缺失,在实施当中没有考虑到数据和信息共享以及彼此间的整合,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信息孤岛”现象导致了业务数据的不一致性,信息无法共享和反馈,影响了决策支持。要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多元化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走“第二步”,即“化零为整”,把各自为战的信息系统整合在一起,达到“1 + 1>>2”的效果。

无论是从企业信息化建设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系统规模和功能的角度,ERP都应该是信息资源整合的核心系 统。ERP本身就是一个整合系统,它以供应链管理为基本思想,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内部运作效率为目标,涵盖了企业内部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质量控制、财务、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等。

在我国多元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在继续扩大ERP系统应用面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推进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企业信息资源整合不仅是现阶段多元化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的主要方向,是体现信息化在业务管理应用方面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同时更是信息化建设向企业战略管理阶段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多元化企业信息信息资源整合是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论文主要针对多元化企业的特点,主要基于ERP系统的视角探讨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第二节    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通过定性分析法结合个案研究法对论文所要阐述的论点加以论证。

定性分析法指的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的目的。本论文通过对各种资料的归纳和分析,得出了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本质和基于ERP的整合运用等重要内容。个案研究法是确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论文通过对先登集团的信息资源整合的实施现状及原因的具体分析,结合企业本身特点,对企业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并分析ERP系统实施过程中信息资源整合的改进,最后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具体来看,论文主要通过以下渠道进行研究:

一、文献检索

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料库查询各类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检索与本选题有关的文献资料。

二、网上搜寻相关资料

通过对网络中关于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内容进行查找和学习,掌握该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

三、企业调研

通过企业实际案例的调查分析,了解多元化集团公司信息资源整合中ERP整合实施程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四、方案评价

比较实施解决方案后在各方面的变化与改进,从而归纳出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发展方向。

第三节    写作框架

论文首先分析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其次对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和ERP系统的概念、重要性、发展过程做了介绍。通过对我国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现状的分析,归纳出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中ERP的应用,找出制约信息资源整合的深层因素,然后总结出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中涉及到ERP系统的具体运用。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进一步研究,以先登集团为例,首先介绍该企业的情况,再通过对该企业信息资源整合实施现状及原因分析,结合企业本身特点对企业信息资源整合中ERP应用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并分析实施过程的改进和实施效果。

          

第二章  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概述

第一节    多元化企业介绍

多元化经营战略是企业在原主导产业范围以外的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它是与专业化经营战略相对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学者在研究中对多元化的定义各有不同,早期学者认为多元化是指企业产品的市场异质性增加,强调企业异质性不同于同一产品的细微差别化,更不是产品细分化,后来扩大了多元化的概念,即多元化也指进行投资和合资,使单一组织能够增长或降低整体风险。按照Wrigley和Rumelt的划分标准,一般当企业最主要的产品类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小于70%时,这种企业叫多元化企业。

1989年,Ramanuiam&Varadarajan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对公司多元化战略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依据“环境一过程一绩效”的逻辑,提出了多元化战略的研究框架。他们把多元化理论研究划分为多元化决策(多元化的动机)、多元化方向选择、多元化模式选择、多元化特征、多元化与结构、多元化与系统、多元化的协同效应等领域,并将前人有关多元化战略研究的成果纳入其研究框架中。该框架能够反映多元化战略研究领域的全貌,以下对其中的几个领域进行概述:

1.多元化的动机。一般研究表明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直接动机是多元化企业的各业务间存在范围经济,而且这种范围经济不能在企业边界范围外实现。具体表现为:经营性范围经济(包括共享活动和共享核心能力产生的范围经济);财务性范围经济(包括通过内部资本配置、降低风险和税收等财务手段产生的范围经济)、反竞争性范围经济(包括多点竞争和利用市场势力而产生的范围经济)和隐性范围经济(包括雇员、供应商和客户等专用投资引发的多元化动机、债权人的风险降低引发的多元化动机和高层管理补偿最大化引发的多元化动机等因素带来的间接范围经济)。

2.多元化方向选择。多数实证研究表明相关多元化企业的绩效好于非相关多元化企业。

3.多元化模式选择。多数实证研究通过并购实现多元化的企业绩效要好于自我扩张模式。

4.多元化与结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表明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结构的影响大于企业结构对战略的影响。

5.多元化的协同效应。多数研究表明企业实施多元化是为了发挥协同效应,多元化战略能否成功就要看多元化企业的各业务间是否能够发挥出协同效应。实际上,所谓协同效应就是在各业务间产生的范围经济。

第二节    多元化企业的特点

(一)多元化企业的优点

1、分散风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产业升级和产品的新老更替越来越快,任何一个行业或一种产品都会从繁荣走向衰退。实现多元化经营,可以丰富企业的产品线,将不同生命周期的产品组合在一起销售,避免由于单一产品过时或替代品的出现而引起的经营风险。

2、资源利用优势。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通过多元化投资可以产生内部化效应和协同效应,企业能够更广泛地整合自身的研究能力、生产能力、经营能力以及信誉等要素,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最大限度地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

3、追逐利润优势。企业发展的目的在于追逐最大化的利润,如果它的经营范围只局限于某个行业,那么它的利润自然也就局限于该行业;与之相对应,如果企业能够进入多个行业,自然所取得的利润就来自多个行业,且不说新进入的行业一般都是利润较为丰厚的行业,就算某个行业出现了不景气的情况,企业仍然可以从其它的行业中取得利润。

(二)多元化企 业的缺点

1、规模经济的丧失。多元化经营在某种程度上是以规模经济的代价换取企业经营风险的减小。资源分散可能导致企业原有核心竞争力下降,影响原主要业务的竞争力,加大经营压力和风险。随着产业的发展,竞争也越来越集中到技术和资金上,多元化经营使得企业在技术和资金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2、经营管理费用的增加,易致财务失控。多元化经营要求企业管理者选择良好的多元化经营策略,以确保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各项产业的协调发展。企业越是多元化,其机构设置就会越庞大,业务部门同决策部门以及业务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问题就会越突出。

3、资金问题。多元化经营使企业进入了新的业务领域,因此需要有巨额资金的支持。随企业多元化发展,规模急速扩大,可能出现资金短缺、周转不灵、内部协调困难等,都有可能导致财务失控。

4、管理复杂难度大。特别是当企业进入到与原业务相关度不高的新领域时,企业原有的管理理念、模式、组织机构和管理经验可能难以凑效,使协调各种关系的成本提高,并可能导致组织结构不稳定,增大经营管理失控的风险。

5、企业原品牌信誉保持难度加大。多元化经营可以让多个产品线使用同一品牌,扩大了企业声势,也节约了宣传推广产品的费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可能出现“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现象。由于产品线过多,要使企业管理者对每一种产品都严把质量关,使每一种产品的质量都无懈可击,难度是非常大的。

   

第三节    多元化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

一、多元化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二十余年的信息化建设,使中国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包括多元化企业在内的各路决策者,对于以信息化的工具和手段去提高效率、增进效益深信不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曾经高额投入、工程浩大的信息化建设大多在中国特有的体制框架下进行,因而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普遍较低,并带有明显的条块分割、信息分散特色,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更为数字革命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 资源整合,迫在眉睫。伴随着IT业的飞速发展,多元化企业在技术、业务及服务等方面均已产生了巨变,为了提高运营效率、促进管理和提升服务,大家纷纷投资完善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多元化企业的信息系统经过多年积累而成的,整个信息系统是由不同的应用、数据库、操作系统、主机,甚至不同的网络组成;而实际应用的增加往往是由于功能的驱使,这些使得系统的整体架构缺乏规划,信息孤岛林立,资源分散无法共享。 同时,在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的经验管理模式正随市场发展不断调整;自身子公司之间的协作及自身与外部的协作均离开信息资源的有利支撑。为此,整合独立分散的信息系统,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已成为多元化对整合需求的迫在眉睫,并希望在保护原有投资、原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透明整合,使人员从繁杂无序的资源处理中解脱出来,并能轻松地驾驭更多的资源。 整合之道,亟须择“门”而入。

例如某家电集团是集制造、科研、投资、贸易于一体的多元化大型现代公司。集团总部下辖30多个独立子公司,其中制造公司10多家,并设有研究院、博士工作站、研究所等科研机构。集团的主导产品包括家电、自动车、机械产品等。信息时代,集团不断推进IT技术在企业的应用,相继建成了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数据管理(PDM)、物流系统等。应用至今,集团明显感受到了信息化所带来的效率和效益。但由于各个系统的实施都是单独进行的,缺乏系统规划,目前各系统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应用的深入,迫切需要集团对系统进行整合,使各系统数据资源能够共享,从而为公司更深层次的决策和应用提供支持。为此,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摆在了该集团的信息化建设日程上。

二、多元化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多元化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面临众多的风险与危机,根据赛迪顾问对多元化企业的研究总结,我国多元化企业信息化主要集中以下严峻挑战:

历史遗留系统较多,业务系统必须整合。多元化企业有许多子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总公司管控能力不够,管理不规范、不到位,子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自己已逐步建设和开发了许多应用系统,目前看来,尽管这些系统技术架构比较落后、功能有限,但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这些IT资产不宜推倒重来,需要有效整合并加以充分利用。

系统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效益不高。由于下属各单位的管理模式、业务范围具有很大的类似性,因此存在着企业内部各子企业间应用系统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开发的问题,导致信息化建设整体效率低下、效益不高。

缺乏科学的系统规划,形成信息孤岛。现在一般大的软件开发建设厂商都有一套自己的平台,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系统开发建设可以很好的做到知识积累、易于修改和规范开发标准等,但多元化企业不可能所有的应用系统都由一个厂商来开发建设,因为既不存在这样的系统开发厂商,也不符合风险管理的原则。由于各厂商平台架构、技术路线、遵循的标准等都各不相同,导致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扩展完善、信息共享等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做好系统规划,就容易形成诸多信息孤岛。

信息化难以与业务管理形成动态融合。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不断优化和提升管理模式和业务模式,这样会导致企业信息化业务需求变化快,IT和业务及管理模式很难有效动态融合,IT很难对业务提供持续高效的服务和创新支持,经常出现IT和业务两张皮问题。在实际信息系统建设中我们也会常常发现,有的业务部门在描述需求时能够很系统、很详细的描述出业务范围以及工作流程,便于系统开发厂商做好需求调研和开发工作。

       第四节    信息资源整合的概念解析

“信息资源整合”这一概念,是我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从局部开发阶段向系统集成阶段过渡时产生的。因此,对企业信息资源整合这一概念,有三种不同层次的理解:

1.信息资源整合的范围是现有的、分散于各信息系统内的数据或信息,其目的在于支持企业集成化信息系统的开发。

2.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企业改变原来的工作方式,进行业务流程重组(BRP),业务流程重组又引发信息系统重构。然而,信息系统重构需要信息资源整合的支持。因此,信息资源整合不仅要支 持集成化信息系统的开发,而且要考虑到业务流程重组的需要。

3.信息资源整合不仅要支持集成化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业务流程重组,而且要考虑到企业的外部信息集成、支持ERP、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信息系统的开发。其整合的范围的范围不仅是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还要考虑到企业外部的信息资源。

综述所述,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收集、整理、加工的活动,使其具有冗余度最低、共享程度高、一致性强、整体性好等特点,以满足系统集成、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外部信息集成三种层次应用的需要。

第五节    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和意义

一、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

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将企业内分散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其最大价值,满足本企业包括各子公司及社会对企业信息的需求。

二、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满足企业信息需求者的多元化需求,解决信息不对称状况

当今,多元化企业信息与日俱增,同时信息又分散在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如何快速获取有用信息,已成为影响并制约多元化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可以解决信息资源分散与信息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使用户在海量的企业信息资源中迅速找到需要的信息。

(二)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信息的价值增殖

多元化企业不断产生大量信息,这些分散的企业信息难以发挥其最大效益,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在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 还可使用信息技术挖掘其中潜在的有用信息,产生新的决策信息,使总公司集合信息的价值得以增殖。

(三)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资源共享

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是从信息需求者的角度出发,突破信息资源的时空限制,建立集成的、统一的、全面的、准确的、有序的企业信息资源体系,从而解决信息资源分散与用户多样化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在不同层面的共享。

(四)有效促进信息资源的有序化

多元化企业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产生的信息分散、甚至杂乱无序,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可以专题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就某一主题相关的各种信息,从而有效促进信息资源的有序化,极大方便信息需求者获取相关信息。

第三章  多元化企业ERP系统整合概述

第一节     ERP的概念

企业资源规划(ERP)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外兴起的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和方法之一。许多企业纷纷开始建立自身ERP系统,尤其是世界大型企业更是如此。企业资源规划是在计算机与网络通信等支持下的多种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它与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相辅相成,侧重于实现企业整个供应链的全面科学管理。ERP系统的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ERP系统仍然以(制造资源计划)MRPII为核心,但是在MRPII基础上引入了联机分析处理(OLAP)、电子商务、工作流等信息技术,同时吸收了供应链、准时生产(Just In Time,简称JIT)和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思想。而且除了MRPII系统的生产、财务、销售等职能外,还增加了分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 CIMS集成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柔性制造(FMS)等信息技术,同时又结合了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OA)以及决策支持系统(DSS)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技术和方法,促进了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ERP主要目的是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进行调整和分配,避免资源和人力上的浪费,及时准确地作出更好的决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其最大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ERP主要作用是把公司内部的数据信息化、制度化,加快流程的集成与改进,加速回应客户的速度,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改善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等,更好地规范供应商管理与采购流程, 使订单管理更有效率。

ERP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力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企业单独依靠自身力量来参与市场竞争已明显乏力。企业必须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安排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满足企业的需求,以便进一步提高效率并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 。ERP具有如下特点: 

1、目前多数企业很少从企业整体角度上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所以应用ERP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在建立新的管理系统之前如果没能够把企业的经营策略、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与ERP结合起来考虑,没有对原有业务过程的各环节进行分析,而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用计算机代替了手工操作,那么企业的总体结构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2、ERP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客户需求生产的思想,使得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地变化。企业运行发展中,各种资源相互作用,这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完成客户订单、实现企业价值的基础。通过ERP的使用,企业能及时、高效地完成客户的订单,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使企业能根据客户订单及生产状况做出调整资源的决策。

3、ERP系统虽然只是比MRPII系统增加了一些功能子系统,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子系统的紧密联系和整合。MRPII是通过计划的及时滚动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实时性较差,一般只能实现事中控制。而ERP不同,它强调企业的事前控制能力,它可以将研发、生产、 销售、运输等通过集成来进行各种相关的作业。

第二节    ERP的发展

1990年4月12日,著名的IT系统项目认证与决策权威机构——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在“计算机集成制造”(CIM)专栏上,由L.Wylie主笔的《ERP:设想下一代的MRPⅡ》(ERP:A Vision of the Nest-Generation MRPⅡ)的研究报告第一次提出了ERP的概念。

ERP是从MRPⅡ发展起来的,为便于理解ERP系统中的整合思想,我们从信息整合的角度来回顾一下ERP发展的历程。

一、MRPⅡ的管理理念

企业管理者的一个经常头痛的是“财务数据和生产数据总是对不上号”,财务报表在时间上严重滞后,不能及时地暴露经营生产中的问题,等到发现了问题再处理,已经给企业造成了损失。生产需要的物料,即使有足够分采购周期,但仍会因为资金的不到位而不能及时供应。 销售出去的商品也会由于客户的信誉度、应收账账龄等信息不完整,而不能及时收回货款。

MRPⅡ就是解决财务和业务脱节的问题,首先它通过具有成本属性的产品结构(成本物流单),赋予物料以货币价值,实现了资金与物流静态信息的整合。

其次,通过定义物料流动的事务处理(物料位置、数量、价值和状态的变化),对每一项事务处理赋予代码,定义会计科目上的借、贷方关系,实现了资金流同物流的动态信息整合的问题,做到财务与业务同步,或“财务账”与“实物账”同步生成,随时将生产状况通过资金运行状况反映出来,提供给企业的决策层,便于不误时机地纠正和处理。

MRPⅡ在MRP基础上增加的主要管理理念是管理会计的应用。会计可以理解为一种信息系统,现代会计学把主要为企业外部提供财务信息(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会计事务称为财务会计,而把为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财务信息(如成本控制、盈利分析、产品发展分析等)的会计事务称为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之所以不足,其要害就是忽略了管理会计。

能否做到资金流信息同物流信息的整合,做到财务同业务的整合,是判断企业是否实现MRPⅡ系统的主要标志,也是区别电算化会计同MRPⅡ系统的主要标志。没有业务信息,财务系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各项业务流程之间是整合的关系,不是以谁为中心的问题。

二、MRPⅡ到ERP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独立生存,它必须依赖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等合作伙伴的支持。进入到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的供需关系和市场竞争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世界。这时,仅仅有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显得不足了。要把信息整合的范围扩大到企业的所有上下游,也就是同企业所有的供应商和客户实现信息整合,“管理整个供需链”就是ERP(企业资源计划)要解决的问题。ERP之所以能够实现,完全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企业业务流程的改进和优化,也同时需要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

从MRP到ERP的发展过程,就像水的波纹一样,由中心逐渐向外扩张。我们说MRP是制造业ERP的核心,因为它就是处在水波的中心,而且波纹首先就是由它引发的。为了更直观简洁地说明ERP发展历程,我们通过以下ERP历程图3-1辅以说明。

ERP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出现的。按照Gartner公司1990年对ERP最初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4个特点,即:1.产品研发与生产制造集成(技术与管理);2.实现企业内部集成(跳出一个企业的范围);3.管理整个供需链;4.协调运营。 这些要求在20世纪90时代初期提出,有相当大程度的前瞻性。但是,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还不可能全部实现,后来问世的SCM和CRM产品实质上是实现Gartner最初对ERP 定义的补充,它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对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的一种整合管理。

2000年10月,Gartner公司亚太地区副总裁、分析家B.Bond等又提出ERPⅡ的概念,尽管国外对ERPⅡ的定义有不少争议,认为对ERPⅡ所下的定义都是ERP已经包含的内容,是“新瓶装旧酒”,但是Bond的分析报告中有两点是应当肯定的:一个是“协同商务”的商务运作概念,一个是实现协同商务必须具备的技术条件,即“企业应用系统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EAI)。

 

图3-1 ERP发展历程

第三节    多元化企业ERP系统整合应用方案

对于多元化企业集团,在组织结构上设有总公司、分公司,甚至多级分公司;在地域空间上有同一城市的,有跨省市的,也有跨国的;在公司的业务类型上有商业的,有工业的,有服务业,以及多类综合业务的;在总、分公司的关系上,有的是以资产为纽带的,有的是以任务为纽带。当企业规模有限时,管理者很容易进行“集中化”管理。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常常采取“分散化”管理,或部分集中、部分分散的“混合式”管理。在后两种管理模式中,总部与分支机构地域差异,传统管理手段造成数据传递不及时,分支机构在上报数据时,出现人为误差,分支机构上报仅为简单报表,总部对其业务情况难以及时查询,分支机构作账方式的不一致导致上报数据失实,公司内部的监控滞后,不能反映真实问题。有能力的企业,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开发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软件MIS系统,投资少,见效快,功能局部实用。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开发的系统往往起点不够高,系统整体整合的难度较大。这些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多元化企业的业务发展。因此,多元化企业迫切要求通过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实现总部与各分公司之间的信息整合。

为适应多元化企业不同管理模式的需要,信息化管理也提供了集中式、分布式及混合式的整合应用方案。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都能为多元化企业信息化的不同应用方案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在ERP系统的整合应用方面,有针对性的开发了相应的功能。在软件的技术结构上,采用了客户端、中间层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结构体系。服务器的布局可根据集团公司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既有适用于分公司内部基于局域网的客户端服务器(C/S)的应用结构,又有适用于集团与各分公司之间基于Internet网的浏览器/服务器(B/S)的应用结构,数据库服务器(尤其是多元化企业需要加强管理的信息)通常采用集中式管理(而服务器的物理位置也可以是分布的)。客户端既可以是图形界面(GUI),又可以是浏览(WEB)界面。 在软件的应用功能方面,专门开发了多元化企业的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如集团分销业务管理系统、企业集团战略财务管理应用系统等。实施这些应用系统,能实现企业集团与各分公司之间的信息整合,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整合,实现集团公司业务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绩效考核的全面管理。

根据多元化企业组织架构的要求,结合ERP的总体结构和功能特点,最终提出了适用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ERP的组织架构方案设计,结果如图3-1所示。

 

图3-2 多元化企业ERP的组织架构图

从图3-2中可以看出,此系统除了解决多元化企业集团信息共享的问题之外,同时在这一个架构上参考了集中式的数据处理模式—软件即服务,即在集团模式的基础上将应用的范围扩展到服务平台的软件应用模式。

 ERP组织架构图的各个组织单元的说明如表3-1所示。

表3-1 多元化企业ERP各组织单元介绍

序 组织单元名 组织单元说明

1 主题数据库 主题数据库是所有的组织结构中最高的层次,在多元化集团公司之上。通过主题数据库的设置,可以实现多个公司在同一数据库中同时运行的效果,为软件即服务的运行模式提供组织架构上的支持。

2 多元化集团公司 多元化集团公司是主题数据库下一级的组织,对应集团企业公司集团这一级。

3 信用控制范围 信用控制范围用于对客户的信用额度进行控制的组织机构,主要对应的是集团级之下公司级之上的组织单元。

4 会计科目表 是财务会计科目表的分类,对应不同的国家或者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会计准则。实现一个多元化集团企业公司里可以同时存在多个财务会计准备的情况。

5 成本控制区域 主要用于公司之上集团级之下的管理会计对应的组织单元,用于成本控制相关的业务。

6 获利区域 获利区域用于对集团获利分析段进行划分,为集团级获利段获利能力分析所提供组织单元。

7 业务区域 业务区域是多元化集团公司建立在公司之上的内部会计单位,可以根据业务区域识别负责区域的损益情况,是同一会计准则的细分虚拟企业,内部资产负债表可在任何时候通过业务区域来创建。

8 公司 代表独立的会计单位,独立法人,是财务对外的财务报表的单位对应的组织单元。

9 工厂 工厂是制造中心的最高级组织单元,不仅包括工厂基本信息维护,一个工厂里所包括的资源还有工作中心、设备、质量等

10 采购组织 采购组织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工厂向供应商采购商品,也有权利谈判采购合同。采购组织可以专门为特定工厂采购,也可以为多家工厂采购,也可以跨公司代码为多家工厂采购。采购组织主要目的是报告,分析和考核采购业务

11 

采购组 一个或一组采购员的组织,它们一般有责任完成规定他们采购的某类物料或服务。

12 成本组 不同于成本控制范围,成本组是在工厂之下用于核算生产成本的组织单元,用于生产成本的核算过程的细分。

表3-1 多元化企业ERP各组织单元介绍(续)

序 组织单元名 组织单元说明

13 计划组 计划组是生产活动过程计划的组织单元,将不同类别的生产计划用不同的计划组分开。计划组所在同一工厂里所用到的资源是共享的,如在途库存资源、库存资源、设备能力等等。

14 仓库 仓库是工厂之下的资源之一,一般用于代表存储物资的地点,用于区分不同的存储场所。仓库是工厂独有的资源,即一个仓库只属于一个工厂,仓库的管理中一般还划分到货位等更详细的地位位置管理。

15 销售领域 是销售组织、销售渠道和销售大类的组合起来定义不同类型的数据所用,销售领域是公司代码下一级的组织单元。

16 销售组织 一个公司下的销售实体,销售组织也是公司下面一级的销售组织机构单元。

17 分销渠道 分销渠道是分销模式的销售组织单元,是产品从制造企业到最终客户的途径。

18 产品组 产品组是销售管理中的对应产品分析类别的组织单元,用于产品的销售情况分类统计。

第四节    ERP对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方式及优势

一、管理体制整合——服务网络代替官僚机构

ERP为多元化企业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企业建立公共平台,把主要的商业过程联合在一个软件模块中,从而把企业置于一个具有系统性和灵活性的业务处理环境中。它是实施事先计划与控制、事中控制与实时控制,以及事后业绩报告与分析的完整管理信息系统,成为电子化的、全球化的协同电子商务操作系统。ERP的兴起与发展,要求建立以人为本的竞争体制和以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迫使商业执行基础从官僚操纵机构向信息化的服务网络发展。ERP帮助企业实现体制创新,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功能集成,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ERP的实施,不是对企业目前运行状态的系统模拟和计算机化,而是对企业供应链中各要素的整合。它通过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工作信息化和商务活动电子化,实现多元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和网络化。

二、经营组织整合——组织机构的虚拟化

ERP深刻地影响着多元化企业的组织机构、生产过程和工艺流程、人员与资源配置、商业程序及管理模式等方面。随着ERP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成熟与普及,以及两者的结合,企业管理模式、信息系统和生产方式可以得到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迅速转向虚拟化。在虚拟经营模式下,企业组织不再是原来那种庞大笨重、大批量生产的紧密实体,而是变成小巧轻灵、个性化定制的松散虚体,成为一个社会协作系统。这种虚拟化的企业只保留传承核心能力和优势能力的小规模实体,而将非优势能力的业务通过外包或定制的方式向其他具有相应优势能力的企业购买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在虚拟化经营的供应链中,各企业作为供应链一个孤立的环节或传统意义上的实体,将趋向小型化,作为一个由其优势能力影响所及的虚拟体,它能够延伸到比传统实体规模更大的范围,而且其业务和规模也将更加灵活可变。

三、模式的整合——全球化电子商务

在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下,多元化企业需要一个按照统一框架开发的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以提高企业决策的集成程度、改善客户订购的处理过程、更好的集成技术及其过程、巩固和统一商业功能,以及确保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和整体运作的高效率。为实现协调工作的最简化,ERP系统着眼于有效地塑造、集成和监控影响整个供应链的商业行为和过程,以及散布于全球范围的虚拟组织。这就促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必然走向协调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多元化企业参与未来合成化社会的国际竞争,不断优化企业经营活动的主流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正推动着ERP的应用发展。ERP面向协同电子商务,通过横向集成和纵向整合,正在彻底改变包括多元化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全球商业游戏规则。企业在21世纪取得成功和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将是ERP投资与电子商务创意的整合。

今天,电子商务的效益与优越性已获确认,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成长,这些效益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正如麦卡夫定律所言,“E网络的效用与威力是使用人数的平方”。电子商务是企业竞争的利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力与贸易竞争力,如果不参与电子商务,必然会失去良机,在竞争中受挫。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重在企业的参与 ,为了成功地整合多元化企业范围的电子商务系统,必须建立ERP系统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

 

 

第四章  多元化企业ERP整合内容

 第一节    ERP中的整合管理思想分析

前面我们从ERP发展起源的角度分析了整合思想在其中的体现,下面我们在对ERP中所包含的整合管理从各个角度进行一个描述。

管理思想:强调多元化企业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的内外部信息资源的整合。

管理方法:作为一项新的管理思想和整体管理技术,集多项管理方法为一体,如库存管理、计划管理、生产能力管理、财务管理、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管理等;同时,作为一项系统集成管理技术,ERP在企业的不同层次上展开整合,如厂级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车间工序级作业计划的整合。

整合行为与机制:ERP是使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管理单元)按统一的计划、协同有效的工作。从整合行为角度来看,ERP主要突出系统协同性作业和协同行为方式;同时,要保证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生产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始终与预期的目标相一致,负反馈是必不可少的,即ERP的信息反馈与控制功能。由此可见,ERP是企业系统协同行为的客观要求,是整合管理协同行为方式的具体体现,协同机制是ERP协同有序的内在规律。

第二节    ERP与相关应用的整合

在ERP系统中,通过各个功能模块的实施,能够实现多元化企业内部核心业务的信息资源整合,也能够实现企业外部相关业务的信息资源整合。信息整合体现了企业业务流程的整合,加强了企业管理功能的整合。随着ERP系统应用的不断发展,在企业ERP系统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解决ERP系统与其他计算机应用系统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尤其是多元化企业企业面临着独特的应用整合需求。

一、ERP 与SCM 的整合

随着“价值链”和“过程链”管理思想的发展、Internet/Intranet和网络计算的热潮的再次掀起、多元化企业的国际化倾向以及信息技术的深化,企业的效益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流程的加速运转和自动化,还将取决于企业将这种效率传递给由它的客户以及供应商(包括子公司与其相应的客户与供应商)组成的整个业务系统的能力,即把效率传递给它的整个供应链的能力。而传统的ERP 达不到这种要求,因为ERP 面向企业内部管理,无法承担企业之间的集成和协同。

供应链管理(SCM)是指把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处于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都联系起来进行优化,从而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最后到达有消费需求的消费者手中。它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减少库存而且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网络、组织网络实现了生产及销售的有效连接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相比于ERP 系统SCM 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1.SCM 把生产行为突破企业的限制而将其视为整个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在这条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是一个互利互惠的整体,彼此共享信息资源,共同使利益最大化。

2.SCM 采用了许多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数学模型,使其在编排计划时更合理并具灵活性,模拟性更强,因此更具指导性。

3.与ERP 固定提前期不同,SCM 系统可以动态计算提前期,这些使得生产计划排产的时间大大缩短,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此外,SCM 还涉及了很多ERP 中没有涉及的模块或功能,比如:供应商关系管理、供应链决策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支持平台等。

尽管SCM 有很多优势,但离不开ERP 的数据支持。例如在SCM中的可供定货量的计算,就必须与ERP 的订单、库存、BOM、工艺路线和采购系统相连接。所以,两者之间的整合是必不可少的。

二、ERP 与CRM 的整合

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多元化企业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以往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所以,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龙头应该是客户资源管理。虽然ERP 也有销售模块,但ERP 的核心主题是生产计划,客户的数据分散在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的销售、市场、客户服务、库存等各个子模块内,使企业无法对每一个客户有统一、完整的认识,也就无法对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弥补了ERP 的不足,它既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理念,也是一套完整的软件系统,它的目的是降低销售成本,发现新市场和渠道,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客户忠诚度。CRM 把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内分散、孤立的客户数据统一起来,运用数据仓库技术建立客户的企业全局视图,在此基础上,运行数据挖掘技术从大量的客户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知识。有了这些知识,企业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运用营销手段吸引新客户,留住老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针对客户的现实或潜在需求提供不同批量的个性化产品成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新法宝。客户有什么个性化需求,这要靠CRM 系统来发现;但能否及时按量做出这样的产品,这就要依靠ERP 了。所以要想更好地发挥两者的作用,必须将客户的需求、企业的生产制造活动和供应商的制造资源进行整合,将企业内外部资源产生的价值形成一条增值的价值链。整合后的系统核心还是企业的客户资源,企业的其他资源和生产经营活动都应该围绕这个核心进行分配和组织。

三、ERP 与PDM 的整合

目前,CAD 等设计软件在多元化企业得到了普及,已经替代了工程师传统使用的图板和绘图仪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如图纸管理标准不统一,图纸管理的调用不一致等。作为3C(CAD/CAPP/CAM)的集成管理平台,产品数据管理PDM 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企业运用CAD 软件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PDM 的基本功能包括图纸文档管理、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分类与查询管理(零部件管理)、项目与工作流程管理。

长期以来,由于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的PDM 和ERP 分期实施,难免形成信息孤岛现象:首先,ERP 系统所需的产品数据不能从PDM 系统中自动获得,而必须用手工重新录入;其次,由于PDM 系统无法对生产制造过程中数据的频繁更改进行跟踪和反馈,因此不能保证系统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实践证明,只有将两个系统整合才能使设计和制造部门之间快速、精确地传送信息,加速工作流程,促使整个企业 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协调工作。例如:通过整合,ERP 系统的基石-产品基础性数据可以从PDM 系统中获得,包括产品、部件、零件的属性定义,产品结构,工艺路线数据,工艺规程中的工序顺序,工序名称,每道工序所用工装编码,零件材料定额,每道工序的工时定额等数据。因此,在产品开发的整个生产周期中,PDM 和ERP 的整合是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第五章   先登集团基于ERP的信息资源整合案例评析

第一节    集团概况

先登集团位于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太湖南岸——湖州市双林镇西,毗邻江苏、上海等省市。申嘉湖杭高速公路入口处紧靠厂区,到上海仅需80分钟,到省城杭州60分钟,距苏州85公里,交通运输非常便捷,区位和地理优势十分突出。

公司创建于1988年,现为浙江省“五个一批”重点企业、浙江省民营百强企业和湖州市明星企业。公司由特材科技、钢结构、管件、冶金实业、机械设备、地产等控股型子公司组成,主要业务领域覆盖制造、贸易和投资等。到2008年底,公司总资产达15.04亿元,占地面积1013510.33平米(即1520亩),员工2000余名。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34.51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利税与上年基本持平。公司为浙江省“五个一批”重点企业、湖州市明星企业,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500强。

第二节    集团信息资源整合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先登集团经过长期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建成了各种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在生产、管理、决策及科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需求建设的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 如设备管理、计划管理、缺陷管理、试验管理、工程管理、库存管理等系统,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且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数据定义缺少相应的规范,各类编码缺乏统一的标准;业务流程实现技术、操作系统平台和数据库系统各异。

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逐渐暴露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1) 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但难于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和综合利用。缺少统一的规划和标准,造成了数据类型、数据格式的定义等不一致,导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利用过程当中,遇到数据格式不能转换或数据转换后丢失信息等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且相互之间缺少交互的接口,与上级单位和其他单位的系统也无法实现有效的纵向或横向数据资源共享,因此严重影响了已有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

(2)各系统由于设计、实现和采用的开发技术的不同,提供的数据信息的可靠性、一致性难以保障,且数据冗余现象严重,导致数据资源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降低,无法为综合分析和辅助决策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支撑。

(3)各系统业务流程管理相互独立,且业务流程实现固化,难于适应业务流程的规范管理和进一步优化。

(4)由于各系统运行平台的差异性,导致网络资源和硬件资源不能充分共用, 造成系统整体效率低下,系统运行维护复杂、管理成本增大。

上述问题正逐步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目前迫切需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从根本上解决信息资源孤岛问题。通过基于ERP系统的建设,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的有效方法之一。

第三节    集团基于ERP的信息资源整合应用发展方向

从企业存在的问题来看,实施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是发展的迫切需要。只要进行整合才能消除信息孤岛,使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能够协同发展,企业才能解决生产、销售、库存等一系列的问题。

明确了自己的需求,接下来就要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与其他一些没有ERP系统的公司相比,先登的信息化起点比较高,它有靠自己开发的ERP系统,对整个流程比较熟悉。而问题在于适应现在多元化发展的变化与需求。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需求,在企业信息资源整合中,企业主要从ERP系统层次、企业内部应用整合、企业内外部ERP整合等方面进行。

一、ERP系统层次

第一阶段是财务,原先,成本通过手工进行核算,每个月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要将收发存的报表交到总公司财务部门,财务人员需要输入很多包括数量,原物料,金额等方面的数据,工作量非常大,现在通过拥有的协同运作机制,在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等每一结点发生供、产、销等业务活动过程中,就能及时将其中的财务信息并行送入财务系统进行处理,并将产生的结果反馈给各个业务系统,保证了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协同进行处理以及整合各种管理信息,也打破了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的信息孤岛现象。这样财务部门能够方便地获取所有子公司、下属单位、相关部门的相关数据,他们所要做的只是数量核对,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准确率。

第二阶段做配销,包括采购、销售、库房管理等方面,是企业内部管控生产成本的另一关键。系统实施前,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的仓库和采购各自的台账经常不一致。一方面是由于库存不准、积压较多,形成浪费;另一方面也因为供应跟不上,容易增加生产调度的难度,难以保证及时交货。对此,系统在实施的时候便以销售为中心,完整地构建了采购、库存、制造闭环的物流链,对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使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及时反应,通过系统完整有序地在总公司层面上控制了销售、库存、采购和生产的运作。

第三阶段是制造部分,也是最复杂的一部分。因为作为一家以制造为主要产业的多元化企业,无疑制造环节是最多,需要协调的方面也是最复杂的。针对制造业,先登的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制造状况,系统的制造模块帮助企业在创新、速度和柔性方面提供工具完善管理及时了解生产状况,从而协助企业建立起弹性的生产管理机制。原来管理部门对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的在制品的数量模糊不清,且对生产成本不能准确进行计算,需要经过大量的表单统计和繁琐的计算并通过盘点才能知道相关的信息。但现在通过系统可以及时得知在制品的数量和分布,同时还能够针对各制造子公司、下属单位进行成本的计算。这样就可以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掌控,并根据各子公司下属单位的成本制定相应的措施以降低生产成本。

二、企业内部应用整合

(一)主数据申请与ERP的整合

主数据申请在ERP系统中有许多主数据需要创建,如物料、客户、供应商主数据。这 些主数据往往由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首先发出申请,再经相关人员审批后由总公司主数据维护岗在ERP系统中手工创建的。这种主数据申请、审批、创建的手工流程,不仅业务效率低,而且流程中的每个环节不透明。因此需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数据第一时间进入系统的原则,通过先进的应用集成技术,完成ERP主数据维护流程的优化,实现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进行主数据申请审批流程,通过审批的数据直接进入ERP系统,达到从申请到主数据录入系统的连续操作,实现数据及时进入ERP,提高主数据申请的响应速度和数据维护的高效率。

(二)电子分销系统与ERP的整合

电子分销系统通过集成平台从ERP系统中实时获取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产品的价格及库存数据。当用户在电子分销系统中选购产品后,提交订单,通过集成平台自动在ERP系统中创建销售订单,同时,当业务人员在ERP系统中修改订单后,通过集成平台,自动将订单更新数据返回到电子分销系统。从而实现B2B 的产品选购、下单等业务流程与ERP中销售、交货等业务流程实现无缝连接。

(三)立体仓库控制系统与ERP的整合 

通过对这两个应用系统的整合,实现了以下功能: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立体仓库中入库信息,包括物料、数量、存储位置等等,能够实时传送到ERP系统中,从而更新总公司ERP系统中的库存信息。ERP系统生成交货单后,通过中间件平台立即向立体仓库控制系统发出交货指令,启动立体仓库控制系统中的交货流程。ERP系统中的盘点指令通过中间件平台实时传送到ERP系统中。

三、企业内外部ERP的整合

通过集成中间件平台,将不同企业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使得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流程更加完整、流畅。先登的ERP系统与各主要供应商的ERP系统的整合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先登与主要供应商ERP系统的整合过程中,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的供应商每天将其产品信息定时发送到先登的ERP系统中,并在供应商的配置平台上配置产品,确认后,系统自动在先登的ERP系统中生成采购定单,并将采购信息发给供应商的ERP系统。供应商的ERP系统将每张采购定单的不同状态信息发送给先登的ERP系统,同时,系统自动发出电子邮件给相应的子公司、下属单位和相关部门。

第四节    实施效果评价

从整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由于先登的ERP系统在企业中已经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系统,并正在承担公司的大量业务,因此进行信息资源整合时最好以不影响现有系统的正常运行为前提,于是公司决定将整合的中心围绕ERP系统来进行。该公司的整合方式对很多已经实施ERP系统的多元化企业来说都具有可借鉴性。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将分散的应用系统的数据与ERP主应用系统实现共享。

对于已经实施了ERP系统的多元化企业来说,鉴于ERP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要将ERP系统作为信息系统整合的核心。然后,需要在企业内制定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数据标准,使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能在统一的标准下工作,便于总公司决策层进行管理。最后,其余各大系统都可与ERP系统进行一对一的集成以完成企业信息资源的良好整合。

第六章  结束语

在我国,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还只是刚刚开始,其理论和方法都还不十分成熟,所以整合道路还很漫长。各多元化企业在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这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去解决。同时,各多元化企业应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本企业的信息资源整合之路。

ERP是多元化企业实现管理信息整合共享,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以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产业的一套现代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全文的信息资源整合是针对多元化企业的,在具体的研究的角度也主要面对的是ERP系统的实施,缺少对其他类型企业和其他方面的研究。而且本人在实习期间只了解和初步掌握一个实施项目即先登公司的ERP项目管理和发展规划,此文只是针对先登ERP实施在对企业信息资源整合上的解决方案,未必适合其他企业的信息资源整合,因为各个企业应用的实际情况是复杂多变的,有很多不确定性。还有本人是在借鉴企业规划蓝图的基础上,对该企业进行了实际的分析,但对一些业务的实施还了解的不够细致、深刻,并且对实施的后续状况没有做持续的追踪,提出的实施策略、思想还需在具体的实践中加以充实和修正,以做到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希望论文的分析研究和先登的案例分析可以对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和应用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劳帼龄.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资源整合建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7-41.

[2]秦铁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66.

[3]金蝶软件.ERP系统的集成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48.

[4]傅湘玲.企业信息化集成管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59-62.

[5]陈启申.ERP-从内部集成起步[M].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31.

[6]康荣平,柯银斌.企业多元化经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77.

[7]王莉娜.论企业的多元化发展[ J ].企业管理,2007,(6):36-38.

[8]魏满涛.我国企业专业化与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比较与选择[ J ].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9]范玉顺,黄双喜. 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M].北京: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4.

[10]刘莉明. 管理技术的新概念—ERP 系统[J]. 海洋技术,2002,(3):71-74.

[11]黄 健 于 洋:CRM与ERP的整合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1):15-18.

[12]夏 虹 姜大志:ERP与SCM的集成[J].商场现代化,2007,(1):131-132.

[13]周至明 闫 鑫:PDM与ERP集成研究及其实现[J]. 工程机械,2006,(2):4-8.

[14]蒋明炜:SCM与ERP、CRM的关系[J]. 信息化论坛,2006,(8):81-83.

[15]陈启申. 企业资源计划(ERP)[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1-31.

[16] Elisabeth J. Umble, M. Michael Umble. Avoiding ERP implementation failure[J]. Industrial Management,2002,1:211-212.

[17] Carolyn Sprague.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J]. 2000, 43(4): 22-26.

. Apress, July 11, 2003: 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