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5 10:4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素质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青少年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是现代社会对青少年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基于素质教育观念,审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青少年实际的心理素质情况出发,构建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是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解读
1.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意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的卫生内容与常识,一方面帮助青少年学习解决与处理常见心理问题的技巧,另一方面帮助青少年适应学习、生活与社会做准备;二是预防重大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发生,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活动,帮助青少年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利用学校提供的心理资源寻求帮助,做到防患于未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会影响青少年思想与品德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实现人格的健全与完善,促进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提高。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开发青少年的心智潜能,通过情绪、心态、信念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充分开发青少年的心智潜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2.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主要的心理问题。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在心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一是学业适应问题,由于课业负担过重与升学竞争过强,很多青少年难以适应学业的开展,出现考试焦虑情绪、厌学情绪、抗挫折能力差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二是人际交往萎缩问题,现在的青少年基本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形成自我中心的孤僻性格,很难融入到人际交往的过程之中;三是情绪情感问题,这种心理问题的内在表征为恐惧,如心理症状的恐惧、社会评价的恐惧等,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焦虑、敏感的情绪;四是社会适应问题,青少年由于个性发展的不成熟与不完善,存在薄弱的意志力、较差的承受力、不稳定的情绪等各种个性发展问题,这使得青少年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存在,这些心理问题会阻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与健康成长。因此,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探寻素质教育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为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提供途径与保障。
二、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构建。教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之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构建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先要构建教师心理健康观与心理健康教育观。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等多种活动类型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观念,引导教师深入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心灵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倡导教师“心理保健师”的新型身份,即教师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发现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地针对性措施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途径,这种课程的开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课程的开设,通过心理学课程中认知、情感及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学习,引导青少年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来适应学习生活,掌握合理的人际交往技能来适应社会生活;二是身心方面指导课程的开设,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课程来满足青少年的实际发展需求,如青春期发育、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等。
3.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访谈等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门的场所、专业的人员、适当的时间与活动经费保障。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监护;三是协助专任教师合理安排心理课程,培训相关教师进行心理课程的教学。通过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立,可以帮助青少年及时地解决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与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的扩展。引导青少年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不断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一方面,学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购置有关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杂志报纸或有关心理学的书籍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青少年对于心理健康保健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编辑心理小报,开设“心灵之窗“”大声喊出心里话”等心理栏目,让青少年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心理保健的常识,为学校创设良好的心理校园环境与氛围,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感受性,促进心理健康校园氛围对学生无形的熏陶与感染。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家庭教育、社会环境都会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与质量,因此,要实现家庭、学校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家庭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及适当的学校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促使青少年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任丽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一)有的独生子女娇气任性,或以自我为中心,或张扬个性,不善于团结协作,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自私,怕脏怕累不爱劳动,比吃、比穿,生活自理能力差,受不得一点批评或挫折。
(二)离婚家庭和父母不和的家庭子女存在自卑、孤僻、烦躁、焦虑、抑郁、敏感、叛逆、捣乱等特点。
(三)留守家庭或外来工家庭,对孩子教育不够,孩子存在厌学、贪玩、说谎、迷恋电子游戏等不良习惯。
(四)有的青少年迷恋网络,喜欢看电视、玩游戏,上网聊QQ,泡网吧,不喜欢纸质阅读;浮躁,喜欢追星。导致部分青少年未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的不良后果
这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既阻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也使很多家庭幸福感缺失。他们走上社会没有健康的人格心理去面对社会,甚至因荒废学业而没能学到谋生的基本技能,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引发更多社会问题。
三、从深层次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社会层面原因:青少年对于形象、有趣、富于变化的电视节目和网络游戏爱好要高于对课外书籍的阅读;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对鱼龙混杂的电视节目和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良莠不分,盲目模仿;家长不懂指导孩子绿色上网;一些书商、网吧老板、娱乐场所老板、影视制作人唯利是图,非法营运或传播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青少年接触不健康的图书、音像、网站之后心灵受到腐蚀,难以自拔。
(二)家庭层面原因: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懂得与时俱进学习家庭教育方法,没有认识到孩子心理素质培养和人格健全教育对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家长未能科学指导孩子阅读优秀课外书籍,有些家长要求孩子读书,自己却在打麻将,更不会主动对孩子的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家长为谋生既无时间、无精力、管不了或不懂管孩子。进城务工的家长,其职业和生活方式,又难以在人格塑造方面在孩子面前起示范作用;一些闹离婚的父母,有的为了让孩子当盟军,争取抚养权,于是互相指责、攻击,破坏对方形象,伤害了孩子童真心灵;有的为了推卸责任,对孩子思想、生活、学习疏于关心照顾,放任自流,导致孩子孤独无助、叛逆;或者离婚后有补偿心理,随便满足孩子无理要求,造成任性放纵。在失去家庭道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融入到人群中,难以与同龄人融洽相处,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三)学校层面的原因:其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专业教师奇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齐或没法开足课时;我市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均没有统一规范的心理教材和读本,教师要上心理辅导课只能搜集资料设计课例,心理教育不科学系统,效果差。其二,不论是过去还是新课改推行多年的今天,教师中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老师大有人在;一些老师对待学困生、行为偏差生的一些行为现象,没有深入分析心理成因和寻求疏导转化的对策,也没有和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和争取教育合力,而是厌烦、批评或迁怒家长,甚至放弃教育;一些教师不善于自身身心调适,某个阶段身体或心理状况不佳,容易让情绪流露在学生面前,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
(四)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原因:有的区县教育部门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应“防重于治”,缺乏前瞻性、可行性的科学规划,心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一,各区县教育局至今未按省市要求相应成立区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或分管的副局长、德育股长对心理教育工作业务不熟悉,能做到管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的很少,更谈不少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其二,各区县对上级教育部门的心育文件虽上传下达,却未能制订出适合区域实际的工作方案,未发挥指导、跟踪、评价、督促作用。对教师心理教育培训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与行动,如:周泓用赏识教育把耳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博士生,2005年前后,有些区县就轰轰烈烈地推广赏识教育;2009年教育部出台文件说班主任有批评学生的权利,有些区县就红红火火大谈挫折教育和惩罚教育……对多元化的教育观念未能以科学、客观、批判的态度有选择接受,而是跟风走,未能科学规划指导区域的心理教育。其三,面上普及型的心理培训缺乏互动、交流、研讨,难以解决教育实践中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
(五)政府层面原因:其一,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是破解问题难题的首要工作,但相关科研经费的投入却受到限制。如果政府加大对预防性、发展性心理专题活动或者课题研究的投入,更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其二,政府层面对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社区的建设力度不够。阅读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灵成长,优秀读物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但政府层面对培植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书香校园的力度和投入不够,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未得到重视推广,未能形成“书香汕头”的大气候,也就未能把广大青少年引导到知书达理的正道上。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心理专业教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师长,应从家庭源头抓起,从幼儿开始就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系统工程,探索创新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以政府重视投入(出台文件,投入经费、人力,提供活动场地),专家出谋献策形成方案,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全员参与形成合力,全面铺开,全程实施,构建“汕头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工作模式”,才能扎实做好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项任重道远的“心灵工程”。
(二)成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员由心理专家、中小学心理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子有方的家长、热心人士组成;以邀请专家开心理讲座,家长学校经验交流等形式,让广大家长深入、全面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与方法,自觉地在家庭生活中渗透心育,当孩子的“心理保健师”; 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以“补救型和矫治型”为辅的心理教育模式,识别心理异常并及时寻求帮助;委托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
(三)各区县政府加大对心理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教育水平高低,关系着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取得高成效,应单列增加资金投入,征求广大家长、教师意见,请教专家,制订培训计划,列入资金投入预算并在区县教育信息网公示,接收群众监督。培训计划应包括定期经验交流,专题研讨、案例反思、专题活动、专家讲座和学校公开课,家长关于子女心理教育的咨询活动,家长学校讲座等。学校、社区、妇联如计划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或青少年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或专题活动,政府应拨出专项资金扶助,尽快探索出科学高效的汕头特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为全市提供科学高效、可操作性强的工作经验,让科研成果尽快得到推广,让更多家庭、学校、社区得益,造福广大青少年。
(四)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坛”征文比赛。发动广大教师、家长、各界人士关心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征集意见、建议、经验,由政府部门出资,择优结集出版,赠阅家庭、学校、社区。奖励科学建言献策者。
关键词:体育锻炼 青少年心理健康 重要性
一、研究目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高中生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本文选择了“体育锻炼与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一专题研究,旨在对造成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解决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并比较广州和北京两地的异同点,以探讨不同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不经常参加者在心理压力的诱因和困扰程度上的差别,进一步探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以便寻找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张小燕博士提供的“青少年的生活情况问卷调查”对京广两地的200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该调查问卷已被社会和体育科研部门认可)。共发放问卷2009份,回收1968份,回收率达98%。去除无效问卷32份,有效问卷1936份,内容效度为8.43,问卷调查效度较高。为保证问卷调查的信度,通过对136位学生像个两星期的反复测验,r=0.957,(P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期刊以得到丰富文献资料及理论依据。
3.数理统计法。调查所得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统计处理软件程序进行分析处理。
4.测试对象。北京4个城区的普通中学,从高一到高三年级的1040名16-19岁的学生,广州地区的969名16-19岁的学生,共计2009名测试对象。调查中我们将那些每周除体育课之外,还参加体育活动2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受试者列为经常运动群体,不足上述要求者为不经常运动群体。对这两类群体进行测试分析对比。
三、结果与分析
1.京广两地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困扰程度对比。我们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将有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的种种因素归纳为12种,即1.家庭,2.学业/功课,3.考试,4.同学关系,5.师生关系,6.朋友关系,7.生理问题,8.金钱/经济,9.个人前途,10.情感问题,11.环境污染,12.黑社会。让受试者根据每种因素对自己心理的困扰程度由轻到重进行回答,将回答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按地区来看,北京和广州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压力的人均在80%以上。从困扰程度来看(表1),除了环境污染一项北京学生得分高于广州之外,其余项均是广州学生得分高于北京。两地前3位诱因完全一样。
表1 青少年心理压力的几个主要诱因对比
2.参加体育锻炼与心理压力诱因及其困扰程度的比较。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将受试者分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和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两个群体。表2是北京地区1040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9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前6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表2 北京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表3是广州地区969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10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第1、2、3、4、6、7、9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参加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压力的缓解和减轻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经常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表3 广州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1)北京和广州两地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在困扰程度上广州青少年略高于北京青少年。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家庭、金钱和环境污染等;(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其心理压力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者。
2.建议。(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2)学校应适当增强青少年体育运动锻炼,促使其身体和心理能够正常、健康地发展;(3)学校除了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还应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青少年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梁燕:《青少年心理健康蓝皮书》[J].检察风云,2006(8);
[3]欧阳霞:《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探析》[J].青少年研究,2005(1);
[4]胡宜华:《青少年心理健康探究》[J].科技信息,2007(6);
【关键词】自我意识;情感发展;青少年心理教育
一、自我意识在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当今,社会各类现象层出不穷,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各有不同。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和价值观初确立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非常危险的一个阶段,广大青少年如果不能接受正确且健康的心理教育,对其整个一生都是不利的,更全面的说,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同样一件事不同人的反应式大不相同的。青少年的健康应该是身心健康。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角度看,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工作的重点都是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促进其人生的健康发展。
二、情感发展在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中的现实意义
1.情感能力的培养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智力快速发展但情感不稳定的阶段,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青少年心理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在这样一个阶段里还没有充足的自控能力所以常常会产生时而苦闷时而兴奋的情绪现象。而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的本身自尊心特别强,常常会产生主观臆断片面性的现象。
从青少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本身来看,情感的培养显得非常迫切,但是还要考虑其针对性,要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多种交流方式,来以不同的方式促进青少年情感的发展,帮助青少年正确的认识自己以及对他人的情绪,进一步帮助他们摆脱各种生活和学习中的不良情绪。从另一方面来讲,这样还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用健康且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2.青少年情感的发展是时代的需要
目前,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现代社会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单单的道德教育已经不能达到这个信息时代里的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许多的教育工作者也表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不爱学习是一方面,甚者说对任何事情都缺少一种顽强的意志力。师生不能正常沟通的现象更是阻碍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达,长时间累积消极的情绪则更容易产生极端的心理,出现各种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
3.情感的发展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
情感的发展联系着认知和情绪两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对传统的智力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况且,情感能力的高低还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而现在,由于学校教育更重视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取消了各类应有的课余活动,甚至包括必要的体育锻炼等,由此一来,学生无法体验到在学校学习和成长的乐趣,也就产生了厌学情绪,这更是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情感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青少年建立自信,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
三、学校教育中自我意识和情感发展工作的有效实行
1.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发展部分
学校是一个师生互动成长的地方,课堂更是学生情感培养的主要阵地。青少年的诸多心理问题的解决都与师生的沟通关系密切,而对于这一点,教师更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情感的发展对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还可以调节由于意志薄弱而产生的学现象,可以帮助青少年克服学习中的不良情绪。
2.情感的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联系
当代青少年的情感常常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所以存在许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很多青少年有一种玩世不恭的心理,喜欢攀比且情感冷漠,有的青少年甚至有情感孤独的问题。传统的道德说教目前已经无法深触到学生的内心,所以其作用就会显得微乎其微。因此,道德教育要与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发展相结合,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充分结合实际。可以建立一个有情感特色的校园文化,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产生一定的感悟,使其情感在其中被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美国。1896年,威特默(Lighter Witmer)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心理诊所,向有学习困难的儿童提供直接心理服务。1907年戴维斯(J.B.Davis)在公立学校中首创了系统化的心理辅导计划。1908年,被誉为“心理辅导之父”的帕森斯(F Parsons)在波士顿职业局,开展针对青少年的职业辅导活动,成为现代心理辅导诞生的标志。
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始于198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北京召开了首届青少年心理卫生学术交流会,以此为标志心理卫生运动开始了向教育界的发展。
(1)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受到政府的重视
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2001年,国家教育部印制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后,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由领导、专家和一线教师组成的学校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委员会,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例如,河北省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省级重点课题在全省进行了一次覆盖,省级实验校400余所,实验区30余个,有效的促进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2)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有了一定的成果积累
特色工作转为常规工作:如开展学生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运用多种媒介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并开通心理热线等。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教育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需要长期努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校管理网络不健全
各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各自为政,较为游散的状态,缺乏系统明确的指挥协调机制。管理也不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该由谁负责,应归入哪个部门,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和操作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学校的具体运作方式也不同,有的将之划归学工处管理,局限了它的范围,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有的作用;有的将其划归教务处,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深入开展。
(2)国家及学校制度保证不力
部分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不够重视,工作形式化、片面化。另外,心理辅导人员工作量未定,教师地位不确定以及其他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冷漠态度,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很大影响。
(3)家庭功能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深层变量
良好的家庭功能会促进青少年完善性格和健康心理的建立,家庭功能的丧失则易导致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及问题行为的产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分离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快节奏的社会,无时无处的变化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部分不能应付挑战的大学生有可能因此而出现某些不健康的心理症状,如厌学、压抑、自卑、嫉妒等等不一而足。大学生处于社会化过程中,他们辨别分析问题、过滤芜杂信息的能力较弱。“金钱万能论”、“读书无用论”等消极观念从信念上妨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许多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正是信念缺失所导致的不健康心理和扭曲人格。
三、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心理教师师资水平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可采用以下措施: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使专业教师提高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心理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经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认证,才能安排为专职心理咨询教师。
(2)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德智体美劳五育一起,构成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整体,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之中。
(3)努力形成“高校、家庭、两位一体”的心理教育运作模式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调研报告
1.引言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面对加剧的各种压力和环境变化,难免会出现紧张、焦虑、不安等心理困扰。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大部分情绪问题都与学业紧张有关。学习压力不仅在影响心理健康的种种应激源中稳居榜首,而且表现出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加的趋势。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越来越受人关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了修订,编制了“心理健康诊断测试”,从八个内容量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我们在淄博市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调研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引起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并且让社会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以淄博市三个区县(张店、桓台、淄川)120名青少年作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107份,收回率为89.2%。其中男生51名,女生56名;年龄8-20岁,平均年龄18.75岁;城镇34人,农村73人。
2.2研究方法
采用周步成等编制《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调查工具,全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每题选“是”计1分,“否”计0分。以各内容量表得分≥8分及总分≥65分界定为有心理健康问题。
2.3研究程序。
由心理学专业学生前往各地区发放。首先由主试介绍并发放问卷,讲解施测目的、注意事项等,然后由被试自行匿名测试,30分钟后收回问卷。
2.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3.结果与讨论
3.1实验结果。
3.2分析与讨论
3.2.1结果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7%,各项检出率依次排序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
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各项心理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与过敏倾向呈现显著正相关。
此外,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户口所在地的被调查者,在恐怖倾向和对人焦虑上,女生高于男生,得分有显著差异;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各项得分均无显著差异。
3.2.2讨论
3.2.2.1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总分检出率为4.7%,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调查对象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父母期望、学业负担及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等。这与学习焦虑的检出率最为突出的结果相吻合,反映当前青少年学生面对的学业任务较为沉重,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确定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尚需作进一步探讨。
3.2.2.2女生在恐怖倾向和对人焦虑方面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主要是由男、女生的生理性别差异造成的,女生生理与心理方面比同龄男生成熟较早,又无法及时得到成人指导,就必然产生焦虑;并且女生开始注意自己在社交活动中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好坏,其特有的心细、敏感、脆弱等特点也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相对高的焦虑感。恐怖倾向是指客观上不需要恐惧,主观上不知道为什么要恐惧。受到娇惯与过度保护的孩子,以及溺爱而又管教过严的孩子,容易变得胆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对孩子期望普遍较高和管教较严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在女生进入青春期后,受传统观念影响,父母及老师也开始加强了对她们的保护和管教,这可能是女生在恐怖倾向上显著高于男生的原因。
3.2.2.3城乡学生的得分没有呈现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乡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乡镇学生进入城里学习的机会增加,所接触的事物与城市学生之间的不同越来越小。而乡镇父母的观念也日益改变,认为学习有用,加大了督促孩子学习的力度。
3.2.2.4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作为一次小型调查,本次调查的取样量和取样范围都比较受限制。而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从8岁到20岁,跨度太大,基于青少年的发展特征,这导致调查结果的说服力不够强。
4.建议
4.1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教育制度,让学生们能有更多的机会解决自身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各个中小学都应该在能力范围内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或严重化。
4.2改善家庭教育。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独断专行,避免对孩子过分迁就,或放任不管;家长要加强孩子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注意其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家长要经常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这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的气氛上,而且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
4.3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首先要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心理不健康则是有效学习的障碍;定期组织教职工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如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模范介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学生的经验,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学校教育要注意学生的个性锻炼,积极引导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克服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努力培养乐观、恒定、宽容、坚毅等优良品质,力求使人际关系向和谐愉悦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谢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例.新时代出版社,2007.
[3]陈永胜.小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什么是心理健康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一个小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进而调整自己和班上同学与这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很快,这位学生课上捣乱的那些行为问题不见了,而变成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相反,如果以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就被纳入坏孩子的行列。而且由于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没有被觉察和得到满足,他将免不了还会继续捣乱。久而久之,由于长期被当成坏孩子,这位学生也就会自认为是坏孩子,并真的捣乱起来。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小学校开展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与好评。根据几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我们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
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关键词: 社区;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14-01
1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意义
目前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有72834人,包括十四个居委会,中心有六个全科团队,36位医务工作者深入社区上门建档、健康指导及健康管理等系列服务,通过深入了解和调查,我们总结出在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上大致有五个层面的问题和需求:一是社区老人的适应问题:主要是由于身体的老化,组织器官的退化造成的适应问题,以及孩子重组家庭带来的“空巢孤独感”等问题;二是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主要是自卑、自我、强迫、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社交恐惧、人际关系不适应等问题;三是家庭婚姻关系问题:主要是家庭矛盾、离婚、家庭暴力、婚外情等问题;四是亲子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青春期逆反、母子或父子沟通障碍等问题;五是社区居委会干部特别是职场女性压力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障碍、工作压力大等问题;六其他如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社区残疾人等人口以及社区普通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
2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多数相关部门对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社会公共卫生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更多的是致力于社区居民的生理保健工作,重视慢性病健教工作,往往忽视了或轻视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疾病与障碍采取隐蔽和回避的态度,更没有针对不同层面的需求而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2.2 途径上的缺失过去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是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服务等方面,尽管在2000年12月,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指导标准》中提到了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卫生咨询服务,而却明显缺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和任务,只是单纯性的生理保健体系,更无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机构,并且在相关费用、任务考核目标等方面也均无落实。
2.3 专业化水平偏低我们社区卫生工作目前多是由医学相关专业人员从事,在对社区居民的生理疾病方面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但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方面却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加之社区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注重社区工作的管理和协调工作,而缺乏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难以应对居民出现的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
3开展和创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3.1 提高思想意识,精心组织计划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要加强与辖区社区居委会主任、书记、民政主任等工作人员的联系,深入社区居民家庭,了解居民需求。精心制定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的社区心理健教计划,并针对不同层面的需求,找出相对集中反映的问题:如影响家庭和谐的婚姻家庭问题、亲子关系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干部的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职场女性心理压力、残疾人心理及老人孤独等问题。要结合各社区不同的状况和需求,与社区管理干部们共同制定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措施,并根据居民的时间要求、内容要求,抓好组织和落实。
3.2 强化学习培训,建设师资队伍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重要性日显突出。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能正常、健康而创新开展的重要条件。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目前多数心理学教师都是“半路出家”者,况且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辅导和管理师又是少而更少。但是,我们通过立足岗位,积极鼓励现有的社区医务人员报考心理咨询师及相关师资的考试,积极参加相关培训,认真学习心理学或教育学理论知识,并努力通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充分掌握和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适应现代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同时充分发挥已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医务人员的带教作用,加强对各社区团队的医务人员的培训,进行传、帮、带,层层再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这也是适应现代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必需和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和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3.3 多种形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一方面可以与原有的慢病防治、健康管理等讲座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做一些科普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可根据不同层面需求开展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团队活动。如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亲子关系辅导、职场女性工作压力问题、高考前心理放松、健康人际交往技巧、正常人群的压力释放和情绪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专题辅导等。
总之,开展和创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注重:科普性教育和专业性辅导相结合;个别咨询和整体辅导结合;社区健康人群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相区别。通过积极的服务与干预,不断增进居民个人和社区现有的心理防御机制,发展和提高居民的心理抗御能力,而不仅仅是治疗人们的病理和缺陷。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初级预防(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次性预防(在有心理症状的早期进行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心理障碍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陈传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
10(6)364-36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目前,面对现代社会带来的激烈生存和竞争压力,心理疾病患者日益增多且呈现“低年龄、高文化、高发生率”的倾向。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剧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2.8%的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发生出走、自杀、凶杀等,有的价值观紊乱、是非不分。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也严重威胁着学校的安全与稳定。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
大学新生白天南地北,由于地域上的差异,气候、饮食习惯,甚至语言都不相同,再加上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家庭环境过渡到相对自立的集体生活,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会使他们遇到很多困难或感到不适应。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相对简单,基本上以家庭关系为主。到了大学,汇集成一个群体,有的孩子就会感觉在新环境中知音难觅,为此,不少学生会产生孤独感。而且与中学时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道如何安排学习,无所适从,所以经常会感到迷惘和困惑。
2、传媒的影响
一些暴力、血腥画面更是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心理素质培养等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网络作为新媒介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平台,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也充斥着大学生的世界,有些大学生染上网瘾、难以自拔,有些大学生因极度的网络依赖而出走、自杀、猝死,而且网络的依恋造成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对现实生活日渐隔离,人情疏远,弱化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会导致他们身心疾病,人格发展畸变。
3、家庭因素的影响
(1)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突出表现为对开放式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不适应,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2)问题家庭。据某地司法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100例青少年犯罪案件中,不和睦家庭占40%的比重,单亲家庭占30%,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3)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6.5%,其中很大部分是贫困生。家庭贫困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强烈的自卑意识、敏感的人际关系和迷茫的择业心态,影响他们个人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长期以来,中学教育主要以高考为指挥棒,性教育严重缺失,这也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出现,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她(他)们不善于排解内心的冲突,引起恐怖、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我们的性科学知识和性道德观念的教育并没有跟上,造成性心理困扰、情感问题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最大杀手,对个体身心健康影响很大。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将宣传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传媒,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使得整个学校达到无物不育人,无人不育人,无地不育人,无时不育人。使校园成为融政治性、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一体的校园环境。
2、组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协会
当代青年大学生所受到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有些方面单靠个人是解决不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有助于这些任务的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应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咨询、宣传、培训、心理剧表演、意志磨练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健康水平。同时,通过“心协”这个组织,发现、培养一批人才,充分使用这些人才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
3、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素质与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事的是最直接的人的工作,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学生,及时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尤其要掌握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特征,在实践中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难,对心理危机排查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与此同时,教师自身应具备健康的心理,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意见,要通过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培养、强化,使他们能够敏锐地洞察大学生的心理,并能合理地予以引导。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教育;概念;必要性;基本方法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近些年来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就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是指在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比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渡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
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迫切,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措施
(一)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学校,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比如,一位平时表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会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在其它方面,还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积极的发展。因此,教师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关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
有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活动为主。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心理教育;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被社会所重视。高中生正处于重要的成长阶段,虽然高中生自身认为他们已经长大,可以独立思考很多问题,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高中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人生导师,对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承着重要责任和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首先认清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着力研究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与措施。
一、当代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虽然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较为惊人,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均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社会上有心理疾病或者说是心理障碍的人群出现增多态势,这其中不乏正在读书的高中学生。由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深度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成长环境及家庭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很多高中生对于自己的情绪不能够及时调节与控制,在融入班级集体、适应学校生活的过程中表现出不自信,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并不很理想。其次,高中生处于一个相对矛盾的时期,对于内心的不愉快不与外人倾诉,这也是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危险阶段。再次,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很在意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学生自身在集体中关系处理的不够好,班主任处理师生关系的不慎重等,足以成为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形成的原因。
二、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今后面对日益沉重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时的心理状态。教育工作者应从自身做起,采取创新式思维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班主任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班主任作为学生人生的导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可谓付出了自己多年的青春。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班主任,应充分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而且这种重视不能光停留在理论上,更应落实到行动上。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学校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与同学、老师之间关系的处理、与要好的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面对挫折与压力时的心理反应等。心理健康教育应与思想道德教育区别对待,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而心理健康教育则重点在于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将教师的个人意愿强加到学生身上[2]。
(二)高中生仍然需要教师“爱的奉献”
高中班主任除了教授学生学习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这一过程中最有力的方法莫过于用爱去浇灌学生的心田[3]。例如:我的班级有一名品学兼优的女生,与外班的男生有较密切的交往,但其学习成绩并没有受到影响。如果采用不恰当的方法一味的责怪孩子,很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甚至形成逆反心理。当时我并没有运用常规方法找家长、找学生谈心等,我通过其他同学侧面打听到了女生的QQ号码,以一位正在高校学习的学长身份与其聊起了学习、高校生活及“我”的恋爱生活。慢慢地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她也与我吐露了心声。原来她与那位男生的交往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是很好的朋友,他们只是在一起学习。而校园内的流言却给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我只为这件事说了一句话“流言止于智者”,她为我回复了很多开心的笑脸。慢慢地我们在课内课外又见到了那张天真无邪的笑脸。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高中生学没有形成自身的意志力,对于外界的影响无论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高中生都没有较好的抵御能力。那么作为班主任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建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观念,使他们慢慢变得自觉、自信、自制[4]。例如:在我的班级里,有个别学生整天埋头苦读,看上去特别用功,可是成绩却一般,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经过了解后得知该学生总是心不在焉,看着笔在动,其实脑子没动。针对这种情况,我先是不动声色,但在课堂上有意地经常提问他,将他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学习内容上。经过了一段时间,该名学生由于课上的内容听的比较认真,成绩也有所提高。到了找他谈心的时候了,我找了中午休息的机会与其促膝长谈。当然,长谈内容可谓广泛,并没有拘泥于学习,但主旨是给予这名学生充足的信心。该名学生成绩的提高让我感受到了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综上所述,高中班主任的工作事无巨细。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教书育人的重要目标,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高中班主任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式与方法上开拓创新,积极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为祖国的现代化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夏章华(1971-),男,湖北省枝江市人,民族:汉,职称:中学一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中学德育教育、高中班主任工作、高中政治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香玲.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2(8):180-181.
[2]高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整合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8):57-58.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心得体会
当前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职校人才培养在职业素质方面的综合性需求,心理健康是中职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要素。关注和加强中职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教育,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成为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时期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特征
立足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基础上分析,心理健康是指人类个体所具有的一种高效持续的良好心理状态,是人类个体在正常思维、行为意识等基本心理活动过程中呈现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的心理反映。基于学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人生价值观念,正确认识自我并合理处置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教育性、全体性、差异性和发展性等原则和特性,教育者在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立足于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并因人而异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个别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开展丰富多样形式灵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性人才教育需求特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构建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特征的和谐社会氛围。
2 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表现
当前,受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等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很多中职学生在心智、情绪、意志、人格等心理素质方面发展极不平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如下心理健康问题和表现:
2.1 叛逆与攻击心理: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时期,自我意识观念极强,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争强好胜心理严重,不服从管理和约束;很多中职学生不良情绪宣泄方式极端冲动或消极,情感冷淡或者暴躁易怒,心理发展异常,暴力攻击倾向严重,有的甚至倾向于自我折磨、自虐或自杀心理。
2.2 自私与妒忌心理: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和判断事物常常以自我为标准,受教育方式不当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很多中职学生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导致自私倾向严重,成为交际不和谐的重要根源,同时基于自私心理导致妒忌排斥的狭心理生成,影响着人际关系发展。
2.3 自卑与忧郁心理:自卑是自信心的严重缺失的不良表现,忧郁是长时间处于郁郁寡欢、愁眉不展的心情状态。目前,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由于家庭过于贫困、学习成绩不好等原因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忧郁心理,缺乏主动进取意识,消极自闭,缺乏人际合作关系的构建能力,甚至形成个体自我封闭和自恋心理行为。
2.4 浮躁与自傲心理:很多学生性格急躁善于冲动,意志自控力差,缺乏耐性和毅力,见异思迁,没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受家庭背景优越条件和虚荣心影响,有些中职学生出现狂妄自傲的不良心理,为我世尊,骄奢逸,目中无人,喜欢讥讽挖苦别人,缺乏集体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
3 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个体的健康心理通常表现在智力表现正常、情绪健康稳定、意志承受力强,人际关系和谐、心理与行为符合生理年龄特征等诸多方面。
中职生属于特殊群体,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落实如下策略:
3.1 深化教育教学观念,强化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为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中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立足于新时期人才资源发展的时代性需求,积极转变职业教育理念,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高中职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能力为宗旨,强化中职学生教育教学的服务理念,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3.2 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构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从一定程度上说,良好的校园环境在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功能。相关学校应充分意识到校园教育阵地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关注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完善,改善教育教学设施条件,为实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3.3 拓展有效教学资源,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过诸多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实施,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途径,利用网络技术充分发挥校园新闻媒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渠道,引导中职学生加强互动交往,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在集体实践活动中调整不良心态,提高心理素质。
3.4 注重联合教育开发,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教育
社会与家庭对中职生的教育与影响极为深远。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一项动态化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长期共同参与。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联合学生家长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同时发动社会有关力量,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平台,实现联合教育功能。
结束语:
总之,当前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趋势,中职学生在其个性发展与就业方向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心理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促进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优化人际交往以及自我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提高职业素质适应时展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