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客户信用管理的意义

客户信用管理的意义

时间:2023-12-25 10:4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客户信用管理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客户信用管理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 企业 信用管理 建议

一、引言

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的自身信用有着正相关关系,但是现阶段的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缺乏法律的制约,相关的机制不健全;企业领导不重视,等等。重视企业的信用建设,建立规范健全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当下企业发展重要任务。

二、我国现阶段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分析

在我国的现在发展阶段工商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总体而言还有待提升,通过实际分析调查发现,呈现出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多个职能部门,多头管理导致管理混乱。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由N售部和财务部主导本企业的信用管理。采用这一方式的运作与管理,其实对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推进存在着较大的制约性,因为企业的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职能部门,两者之间在进行沟通的时候会出现偏差、不一致的情况,进而造成企业信用管理的问题不能得到统一的解决,致使企业信用管理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其二,企业内部在制定企业的销售目标时,与企业的信用管理存在着区别,这种情况下就会使得企业的销售人员在进行相应工作的过程中,在销售利益的驱使下,很难履行对企业信用的承诺,道德素质较低的销售人员可能就会对企业信用造成很大的损害。其三,从财务管理部门而言,财务管理部门没有掌握顾客与企业进行交易的一首资料,以及对客户的身份背景也不是很了解,这就会使得财务部门在进行企业信用管理时,采用不切实际的操作模式,达不到企业信用管理应有的目的。

三、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现实意义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诚信是企业的立足之本。能彰显我国企业生产发展的优良传统与美德,尤其是大型的工商企业,在世界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代表的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利益,更是国家的形象,信用也是确保企业获得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石。

第二,坚持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机制,是维系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健康良好发展的需要。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中,竞争异常的激烈,使得市场上的企业良莠不齐。这就更加的需要不断的规范市场发展秩序,坚持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制,树立行业发展新风,创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逐步引导行业发展方向,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参与市场经济运转的功效。

第三,良好的信用体制,是企业参与经济竞争的有力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信用的企业是没有发展前景可言的,企业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企业如果要在经济运行中树立好自身的形象,其中有效的途径便是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

四、健全企业信用管理的建议

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结合企业管理实践,就如何健全企业信用管理,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所有工商企业的工作人员对自身企业的信用管理必须足够的重视。古语云,人无信不立。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企业的信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洪流中,要实现对企业信用的有效管理,首先是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对企业信用管理的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因为,企业信用需要企业内部的员工齐心协力,共同打造。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的信用管理融入到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实际工作中,避免因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主观原因导致企业信用管理落不到实处。

第二,构建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危机的爆发也许只是由一个平常的小问题引起。因此,企业信用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很强的专业能力,以及高超的管理水平,才能应对复杂的信息环境,保证企业信用危机管理有效进行。所以,企业尤其是大型的企业必须要构建专门的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专业部门实现对企业的信用体系的全方位,专门化控制,对所有可能的出现的危及企业信用的事件,做出及时迅速的反应,化解企业危机。同时这一部门还可以在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协调,实现更为科学的运营方式。

第三,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素质的培养。结合实际分析,不难理解,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一项专业性与技术性要求都很高的工作,需要管理者在复杂的问题面前,能够准确果断地,实现内部的良好沟通,采取意见一致的应对措施。最关键的是,能够协调各部门树立企业一致的奋斗目标。这就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在实际的信用管理工作中,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企业也应为专业的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学习借鉴优秀的管理经验,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第四,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用等级评价。企业的信誉如何,其客户是最有发言权的,并且客户给出的评价是相对比较客观公正的。因此,企业很有必要将客户对企业的信用评价纳入到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采用这种方式,实现企业与客户之间信用的等级评价。

第五,企业对客户进行资信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中,推行资信管理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实质就是指企业的信用管部门和人员,需要对企业的客户加强信用信息管理。具体做法是,搜集客户的资料,构建完善客户信息数据库,根据交易记录或工商管理部门和银行等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企业信息,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模型,对客户的综合信用做出科学的评估。

五、结论与讨论

笔者在文献研究和企业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健全企业信用管理的五点建议:其一,管理者和员工对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视和深刻认识;其二,企业设立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其三,管理者素质培养;其四,企业客户信用评价;其五,企业客户资信管理。本文对丰富企业信用管理的理论成果和指导企业信用管理实践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单位为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 林海松.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管理观察,2015

(12):69-70.

[2] 余育新.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35):17.

第2篇

诚信和利益密不可分,仅仅从道德伦理层面来谈论诚信意义不大。因此,要解决“诚信危机”必须用经济学理论来分析。

(一)社会信用意识未形成,信用需求不强烈

由于计划经济的惯性,使得人们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信用文化尚未形成,信用资产价值被低估,信用要素报酬未充分实现,导致对信用产品的需求减少。诚信的普遍缺失,一是因为诚信的成本过低和利润过低,诚信的低成本使他们不关心诚信,诚信的低利润使他们不屑于诚信,由此不难理解企业对“诚信”二字的态度;二是部分经营者法律意识差,知假买假、知假进假,给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二)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的保护与制约

社会信用管理服务要求数据公开化、透明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消费者个人的隐私权和企业商业机密,都要通过法律或法规的形式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如从事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成本低、见效快、利润大、风险小,执法部门对此类问题无法根治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法规不健全,缺乏一致性或相互街接不够,造成执法不到位和处理差异太大。一般的假冒案件达不到刑事追究的立案标准,无法严厉打击非法行为。另外,由于失信的惩罚机制不健全,造成行政执法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执法职能的有效发挥。从已公布的许多案件的处理结果来看,对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员明显处罚不力,其结果是处罚根本起不到应有的警示作用。

(三)企业的信用支撑体系发育不到位,缺乏诚信操作的平台

缺乏诚信操作的平台,它的苍白无力也就在所难免。资信调查体系发育程度低和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发育不健全造成信用中介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很低。虽然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已经起步,如国家建立了中国市场信用网,在全国多座城市建立了企业的信用档案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数据中心,开通了银行信贷咨询管理系统,但这些工作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征信工作还没有完全开展。商业化企业征信体系的发育程度还相当低,权威性的信用评级机构缺乏且征信数据的市场价格偏高,再加上政府主管部门对其刚性约束的手段不多、收集和协调征信数据的技术手段落后等现实情况,信用数据封锁情况突出,使企业的资信调查具有较大主观性和片面性,这些都压抑了对信用信息数据产品的需求。

(四)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造成我国企业信用危机的原因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管理两方面。其中,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为主要因素。客户的信用风险是客户不良的信用对应收账款产生的风险。目前企业授予客户的信用是在主观决策控制下运作的,缺乏有效的信用决策系统;企业没有统一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和客户授信制度,企业对客户的信用档案不完整,信用决策和信用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由于企业盲目地提供信用政策,从而导致应收账款风险的产生。目前,很多企业的主管对信用管理工作有片面理解,认为信用管理工作只是收收账,无需更多的专业知识。因此,大部分企业内部没有设立信用管理的机构,没有建立完整的信用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不重视先进信用风险防范技术的应用。大部分企业没有配备专职的信用管理人员,即使是配备了从事信用管理的人员,也因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训练和职业素质培训,无法就信用管理所需资源向企业的主管做出规划并进行说明。从而造成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违约现象频繁发生。同时,由于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目标企业的正常获取和检索途径,造成企业对合作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使许多企业受骗上当,导致经济纠纷大量出现。

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途径探讨

(一)明确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职能

信用恶化和政府行为有密切联系,因而治理的基本原则应是政府以外在制度的建设促进内在制度的演化,利用其超经济的强制力量来主持、操作市场秩序的建立、健全和维护。基于我国体制转换和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应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提高信用”的原则健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等企业信用相关法律的有关条款,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企业信用管理方面的具体的条例和实施细则,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同时,政府要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加大对商业性信用评级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和监管,做到市场、监督部门信用资源的共享。还必须适当引入处罚时效机制并监管到位,严格执法,对不守诚信而造成严重后果者,不仅要在经济上追究其责任,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及时消除那些“害群之马”,使讲诚信的单位和个人得到社会的赞赏并获得回报,以利于营造惩恶扬善的社会氛围。

(二)依靠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自身信用管理机制

企业信用体系最大的受益者应该说是企业本身,它为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企业信用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须由特定的部门或组织来完成,而以往由财务部门担当信用管理的主要角色已不能适应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需要,因此企业应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同时建立健全各项信用管理制度、配备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确保信用管理职能的实现。

(三)把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同具体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信用的本质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建立有效的企业信用信息传输系统及其商业合作伙伴的信用考评系统是企业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建立全程的信用管理制度的必要条件。根据企业和不同客户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确定适宜的授信额度和授信期限,将信用管理的重点转向事前和事中阶段,强化各环节信用风险管理。

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和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企业诚信的回归责任重大。科学、完备的信用体系为企业的融资活动及经营活动提供了制度支持,能够有效降低信息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企业的交易风险。对改善企业的生存和成长环境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研究企业信用管理问题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第3篇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含义;对策

一、企业信用管理的含义

信用是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信任的基础上的能力,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取资金、物资、服务。其主要表现形式为赊销,即买方预先获得货物或,后期偿付货款的商品买卖行为。由于信用关系的不断发展、扩大,给交易双方带来了不确定性,这就产生了信用风险。造成信用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治风险、信息风险、商业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等等。所谓信用管理,就是为了协助企业实现销售最大化目标的同时将风险和成本降至最低,而对信用交易进行科学管理以控制信用风险的专门技术。信用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征信管理(信用档案管理)、授信管理、账户控制管理、商账追收管理、利用征信数据库开拓市场或推销信用支付工具。

二、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营造人人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氛围,形成健康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企业信用管理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抓好企业信用建设,必将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按照信用原则进行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交往,是全社会协调和谐的重要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儒家文化诚实不欺、信守诺言的诚信观,培育了我国儒商的优良商业道德,需要我们大力继承与弘扬。

(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市场能否正常有序运行,决定着资源能否合理有效流动,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果信用体系发展程度低,信用秩序混乱,企业信用缺失,就会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增加交易风险、提高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成为制约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作用的障碍,直接影响到正常的经济秩序,影响扩大内需和经济持续增长。目前,信用缺失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带来了严重损害。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由于市场交易缺乏信用监督,使得国内生产总值的10-20%为无效成本。因此,加强企业,对于建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企业只有讲求诚信,自觉防范和抵制违法违章行为,才能正确处理与消费者及其他经营者的关系,才能真正赢得广大消费者及其他经营者的信赖。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加强商品质量和价格竞争力以外,还要更多地采用信用结算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与现汇结算方式相比,信用结算方式的优势显而易见,购买方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信用充当交易媒介先收货后付款,从而提高购买方的购买能力和销售商的营业额。在西方国家,所有商业贸易的90%都采用信用方式进行,信用结算方式已经成为商品交易中的绝对主流。而在我国,由于企业信用的缺失和不足,企业问信用交易方式仅占所有交易的20%左右。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已处于和国外企业同台竞争的环境中,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地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很多国外厂商因为无法接受我国企业的现汇结算方式转而去购买其他国家的产品,极大地削弱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三、完善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企业信用管理发展时间较短,管理水平较低,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前,随着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社会整体信用体系

信用体现了最根本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体现了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和法律意识,是整个社会交往的基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的各种经济行为,强化全社会重合同、守信用的商业道德,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扶正祛邪的良好社会风气,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迫切需要,是我国入世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欧美的信用体系,以1830年英国首次出现信用管理机构为标志,迄今已走过了170多个年头。美国也于1937年出现了首个CREDIT CONSULTING机构,其著名的商账追收局(ABC公司)至今也有7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没有信用销售行为,也就不存在信用风险,直到市场经济开始建立,信用管理才被提上日程,因此信用体系不仅建立得比较晚,也比较落后。

由此看来,我国要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首先,要加大宣传普及的力度,使人们了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懂得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的道理。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要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成为维护社会信用的主体。使企业真正把信誉当作生命,合法经营,诚信发展。再次,加快企业信用制度改革,建立信用制度的微观基础,通过政企分开、产权明晰的改革,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所有者对工商企业和银行运营的督导机制,防止银行和企业管理人员利用公司治理结构的漏洞,通过信用关系进行舞弊和诈骗活动。

(二)健全企业信用管理政策法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目前,由于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在某些领域内还存在着“法律真空”现象。因此,要强化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信用立法,建立健全完备的相关政策法律体系,明确法律责任,使对信用缺失行为的惩罚有法可依。要明确相关法律的细则,堵塞目前法律防范信用缺失的漏洞。可以参照发达市场国家的《公正信用报告法》等相关法律,严格规范涉及信用的行为,对债务人的违约制定更加严厉的赔偿和惩罚措施,同时要完善《刑法》中对欺诈和非法侵占等恶意背信行为的有关规定,依法惩治此类犯罪。

(三)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机制

信用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良好的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财富,企业应提高认识,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信用管理制度。

1、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要实施经营管理全过程的信用管理,必须在原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中,增加信用管理职能。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是企业信用管理目标得以实现,业务流程和方法得以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大型企业可设立专职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小企业则考虑设置信用监理。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应该在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下,从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和利益考虑,其制定的信用管理目标必须超越任何一个部门的管理目标。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或信用监理应当行使4项基本职责:参与公司信用政策的制订、财务计划及信用额度的审核;实施客户资信信息的开发与管理;应收账款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拖欠账款的催收与处理。

2、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1)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其中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级尤为重要。企业需要在5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息的搜集和资信调查,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2)客户授信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对待客户的赊销行为上随意性很大,结果往往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4个方面: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客户信用申请制度,信用限额审核制度,交易决策的信用审批制度。(3)应收账款监控制度。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制度化: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销售分类账管理与账龄监控制度,货款回收管理制度,债权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林钧路.社会信用体系原理[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2、朱荣恩.企业信用管理[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第4篇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企业对信用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的情况下,企业信用管理在企业进行商务运作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信用管理与企业经营业绩息息相关,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通过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中的不足,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企业;信用管理;建议

1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监管

目前,我国在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是不完善的,对于失信行为并未采取强有力的惩罚措施,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前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经营业务范围,经营机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变化中得以不断的完善改进。而在企业管理运营机制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中,许多新问题也随之显现。与企业经营机制配套的信用管理系统尚未建立,相应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没有同步跟上,这就造成了当前企业新的制度用陈旧落后的理念进行信用管理的局面,导致会计管理不力,内部会计监督控制制度无法很好的贯彻到底层,会计制度形同虚设,从内部破坏了会计监督的顺利实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给企业的正常管理和运营带来了相当负面的影响。

1.2 缺乏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学术界对企业信用管理的研究较少,国内大专院校很少有信用管理的教学课程,信用管理书籍也极为少见。据不完全统计,中国67%的公司没有建立信用管理部门,31%的公司没有对客户详细的信用审核,56%的公司未曾使用第三方的调查信息,全面进行信用管理的企业仅占6%。此外,通过采访得知要进行信用评级等活动也是很困难的事,国内能够提供高质量信用服务的机构或企业严重不足。根据调查,83.8%的公司一般选择通过业务往来及其他途径了解客户的声誉和口碑。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减少企业应收款的有效措施,是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多数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缺乏内部控制的知识和意识,还有部分企业虽建立了内控体系但执行不到位,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也是造成企业应收账款增多的原因。不少企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对不上、收不回,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制、责任机制和奖惩办法,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很多企业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提高市场占有率,盲目追求产品销量而忽略了资金的机会成本。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个人的销售业绩,获取销售提成,往往采用赊销的方式,而无心考察购货方的偿债能力。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不严,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思想。风险和成本意识淡薄。对于已经形成的应收账款不做成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导致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从而使应收账款状况日趋恶化,加重企业经营负担。

1.3 企业缺乏信用管理意识

如果说企业信用管理相关部门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到位,是因为成本太高,中小企业为减轻负担而不为之的话,那么,信用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不完善,则反映出企业信用管理意识淡薄。信用管理意识不高,直接导致企业内部运作时忽略信用管理问题,致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信用风险无形增高。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内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如信用销售的审批程序不健全,财务、销售等相关部门在信用管理上沟通不利、职责不清、权责不等;信用管理执行不力,对销售和回款的流程缺乏有效控制;客户信用信息档案不完整;企业内部业务人员与客户勾结;企业内部资金和项目审批不科学,主管领导盲目决策等等。二是对客户缺少科学的信用政策和规范的业务管理流程。如对客户的失信行为不敏感,缺少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状况的办法;没有正确地选择结算方式和结算条件;对客户过度纵容,导致对应收账款监控不严;缺少有效的追讨拖欠账款的手段等等。

2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行业监管机制

从目前我国情况看,对于企业的信用管理问题,我们不能单纯地祈求中小企业通过自律去加以解决。必须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发展实际,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司法》、《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法制环境去促进。在企业征信、信用评估、失信惩戒等环节上,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我国,对于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国家“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指引下,它们成为政府有关部门监管的重点。而对于量多面广的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政府的集中管理自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的监管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使行业的监管更加专业化,制定的行规更合乎行业特点,易于被企业所遵守。同时,对于那些违规的企业,协会可以通过自己的渠道,把这些企业的信息公告于本行业全体成员和社会,使其声誉受损,从而削弱其市场的竞争能力。这种企业自律与行业协会他律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可以使中小企业信用监管更为完善。

2.2 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体系

为进一步发挥信用信息资源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应继续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各级政府应以信息征集为手段,对所有已取得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尚未与银行业机构发生贷款关系的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以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对称,从而降低信用管理的风险。征信机构是征信市场的支柱,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它既是扩大市场交易规模的必要前提,也是约束双方失信行为,惩戒失信的重要力量。如果其掌握的相关信息能够通过各种媒体公开,必然会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并付出与其失信行为相应的经济和名誉代价,严重者直至会被市场淘汰。因此,建设高质量的第三方征信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扶持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建设,为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发展创造健康的外部环境。同时,第三方征信机构也应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更好地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发展提供必要帮助。

2.3 树立信用管理意识,加强企业融资担保建设

信用法律的完善与监管机制的设立,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完全消除违约或欺骗的所有行为。除了法律、监管等外部系统,也需要内置系统,即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意识,防患未然,降低企业信用风险。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信用管理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使中小企业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企业自觉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管理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管理规章,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针对信用管理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增加中小企业管理成本等问题,可以采用部门和人员合并的方式。对于较大的公司可以选择把信用管理部门并入销售部门或财务部门。对于较小的公司可以选择对销售部门或财政部门原有人员进行信用管理知识的培训,使其身兼二职。以此,用尽量少的开支建设尽量完全的信用系统。

中小企业融资难,会直接间接影响企业的信用行为。因此,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建设非常必要。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政府参股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同时,合理运用政府职能,发挥财政的引导作用,建立“银保”互动协作机制,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创造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建设社会互助型担保的关注,鼓励企业间互助担保,从而获取金融资金支持,实现中小企业间的双赢,解决政府扶持担保可能带来的某些问题。

3 结论

企业的信用管理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企业在面对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时,应当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特点,从长远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去思考,并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做到与时俱进。最后企业还要做到积极认真的对企业的财务问题进行解决的同时,还要做到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创新的思考。只有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不断做到这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才能走得更长远,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中国远洋应收账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由于时间有限,个中观点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指正。

【参考文献】

[1]张莫.每年损失6000亿信用缺失代价惊人[J].经济参考报,2011

[2]泰占学.积极推进信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J].中国建材报,2011

[3]高永岗.对企业信用管理的实践与认识[J].会计之友,2012

[4]闫敏.防范企业信用风险,加强信用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2

[5]王秀云.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J].经管空间,2012

[6]周剑飞.论企业加强信用管理的意义与措施[J].当代经济,2012

[7]陆和平.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三只眼[J].财务与会计,2012

[8]鄢丽.浅谈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J].经管视线,2012

第5篇

论文摘要:我国的经济已经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以买方市场为主的竞争格局中,信用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取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国内企业缺乏信用风险意识,盲目追求销售和市场份额的增长而无序放账造成企业间长期大量拖欠债务,因此在国家大力建立和完善信用体制的同时企业自身也应该加紧步伐发展内部信用管理。

1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广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的授信活动和授信决策进行的科学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本文探讨的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学的—垂耍分支。从企业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企业信用管理就是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做出评价,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进行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帐款进行管理。

2我国信用管理现状

2.1企业信用制度不健全。国内外关于信用方面的相关法律文献有很多。如:国际上的~w’ro的基本原则》、《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服务贸易总协定》等;国内的《合同法》、饭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我国硎法也对诈骗犯罪行为处以刑罚和规定。

22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问经营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水平低下,欺骗贸易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目标发生偏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信用管理。

2.3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企业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在风险控制和信用管理问题上职责划分不清,相当多的企业是由销售人员或其他部门人员兼做信用管理工作,其根源在于这些企业没有设立—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没有专业人员从事信用管理工作。

2-4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信用管理包括资信调查、产品赊销、应收账款收付。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以上环节上还存在很大不足。资信调查的内容包括贸易对象的政治状况、资信情况、经营范围经营能力等。由于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信息,势必增加贸易的风险。信用管理的方法不当、技术落后,使企业产品赊销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赊销风险缺乏客的估计,造成我国多数企业面临严重的”债权’危,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3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迫切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尚不范的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信用已成为当前品过剩时期最稀缺的资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交易总是伴着风险的发生,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随时威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4我国企业IFII用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

4.1树立正确的企业信用管理瑰念,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正确的信用管理观念是企业力口强信用管理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在企业上下树立正确的信用管理观念,形成企业独特的信用文化,并将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员工。

姐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并测i和落实权责对等的业务流程。目前国内大型内资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设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个别企业虽然采取了一些简单的信用控制措施一如对长期拖欠货款的客户不予发货、对销售人员的考核不仅要看合同金额更要看收到的款项等。但是这些措施基本上都是由销售管理部门实施的。企业在信用销售上缺乏有效的控制环节~,而传统的信用交易之所以存在信用风险的隐患,就是因为缺乏控制环节。 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的控制环节应该由事前预防、过程管理和事后处列组成。事前预防包括搜集客户的信用信息和实时关注,对客户进行信用的评级,然后根据客户的价值和市场竞争环境,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过程控制要求企业将信用销售的审批权利和对应收帐款追讨责任归人到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员工,有利于实现权责对等,风险到人;事后处理握岁寸应收账款进行动态的盛刹空,对逾期贝蜷歌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此外为了保证流程的落实,企>J立该设立完整的信用管理操作规范和业务说明,确保员工对了氰用制度的理解,把工作落到实处。信用管理部门是现代企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职能部门。

43提高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素质。合格的信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强化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企业应通过各种途径强化信用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位能力a招聘、吸收符合信用管理工作岗位要求的合格人员到信用管理岗位操作培训,使其能胜任本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b.制定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制度,组织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后续培jlllo

4.4企业内部各部门角色定位。企业内部与信用管理有关的职能部门各自正确的角色认同有助于统一认识,加强内部协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经营规模及企伦目标等来i}i1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结构。

对于信用管理部门,DSO(应收帐款变现天数)几乎是衡量其工作效果的最重要指标。DSO表示每_ o收帐款的平均收回时间。应收帐款变现天数袱当年年末应收帐款余韧当年总销售量)*365,即DSO=s AR/SALE)*365。对于销售部门而言销售量是衡量其业绩的主要指标,且销售量越高越好;对于财务部来说年末应收帐款越低表明其业绩越好;对于信用部门而言DSO是考核其业绩的指标,目越低越好,DSO要下降必须减少应收帐款、增加销售量。

45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是指以客户的信息资源和资信调查为核心的一套规范化管理叻,法,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开发制度”、“客户信息管理制度”、“资信调查制度”、“客户信用分级管理制度”等。客户资信管卫l堤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要求企业全面收集管理客户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随时修订、完善,实行资信调查制度,筛选信用良好的客户。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既可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和专职人员完成,也可委托专门的征信机构完成。调查的内容包括:5以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客户与企业往来的记录;客户的规模、财务状况、前景、客户自身的信誉、融资能力、偿债能力等。

第6篇

关键词:企业政策制定 财务结果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不断建立。信用,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应运而生,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中的交易是基于信用而进行的。信用经济对于市场交易的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信用经济存在,利于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可以减少市场的交易成本,对于规范市场秩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和欧洲国家繁荣的市场经济,与其发达的信用经济和完善的信用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开始的比较晚,信用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不那么完善,相应地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信用机制的建立健全也还有巨大的空间。企业的信用状况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市场交易的进行以及企业的发展。本文将主要针对企业的信用政策制定方面进行讨论。

企业在信用政策制订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是信用管理的意识较差。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认为交易应当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不习惯通过信用的手段来进行交易,拒绝风险。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步伐的推进,世界经济的整合度越来越高,信用的存在便利了很多交易,如果拒绝信用政策,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能会失去诸多的市场份额。因此中国的企业被迫地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信用交易。但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所以在信用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主动性方面,仍然比较差。有的企业则走向另外一种极端。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盲目采取信用政策,导致应收应付账款急剧增加,盲目的赊销和赊购,无疑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容易导致烂账和呆账。

企业的短期行为也影响了企业信用政策的制订。由于我国治理结构等各方面的原因,企业的经营者或者管理者短期行为现象严重,内部信用管理意识淡薄,不重视企业的信用建设的长效机制,而企业在对高层管理者的绩效考核中的短期指标,也会加剧该问题。往往是只与销售业绩挂钩,而与企业的经营风险无关。而且对于信用账款的管理和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的管理办法,没有专门的职责部门进行管理。或者即使有部门管理,也多是销售部门。销售部门为了业绩增长的需要,往往会多制定宽松的信用政策,造成的结果是销售额会提升,但信用风险也相伴大幅度提升。而另外一方面,财务部门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利润率,其对信用政策把关比较苛刻,可能会使应收账款相应地下降,但牺牲的是企业的利润。

客户资信资料缺乏管理,也会加剧信用风险。信用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的信息为依据,其所需信息资料来自于多方面。目前,我国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客户资信方面的信息奇缺,不仅企业缺乏必要的客户资信,社会上提供此种资信的中介机构也有待逐步健全。企业的其他部门也掌握了与自己业务相关的客户信息,对客户有不同侧面的了解,由于缺少独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其他部门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客户各类信息之间无法有机地联系起来进入到客户的档案中去,再加上这些信息还主要依靠人工或简单的计算机系统进行采集和处理,这使企业所撑握的客户信息不充分、不完整。

针对企业信用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及对财务造成的不利影响,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首先是培养企业文化,增强信用意识。企业应该在加强自身信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强信用管理观念的培育。首先要管理团队树立信用及信用管理的观念,视信用为企业的生命,将信用贯穿与企业管理的始终,在企业内部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模式,诱导、影响和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当员工共享他们对信用管理的信念时,实际上就变成了这个企业的特性,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形成了组织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和行为。企业管理团队的信用管理观念的形成,就会使企业重视自身的信用和客户的信用,为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提供了基础。

为了规范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和信用相关事宜的管理,应当设置信用管理部门,对该部门的职责进行界定,同时给予一定的权限,以便其协调相应的关系。处理好专业管理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这是保证信用控制有力实施的必要前提,也可以保障信用管理的有效开展。信用管理部门要制定明晰的流程和相关的管理及奖惩制度,信用管理应当贯穿信用的全过程,包括客户的资信的调查研究,信用评估,客户的授信等。没有奖惩机制就无法保证制度的顺利履行,所以企业应当建立信用风险的分担机制,以及呆账和死账的赔偿机制,将责任明确到人,从而有效地控制信用风险,提高资金的安全性。通过相关的信用分担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资金的安全性。另外,应当从机制方面下功夫,搭建一个全面的防御网。建立信用风险转移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信用担保的方式,进行风险转移。这样可以在受信一方出现信用问题,还款不能及时履行时,按提前的约定条件进行授信。

参考文献:

[1]叶.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振宇,陈东明,钟用.资信评级原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

第7篇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全程信用管理信用保险信用管理师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因此笔者认为,今后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会再掀,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则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买方市场的形成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激烈的竞争,光靠质量、品牌、服务、价格的传统做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有新的手段。而信用交易就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办法。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企业信用交易的比例已占全部交易量的90%以上。实践证明开展信用交易将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因为,企业开展信用交易,这里的“信用”从根本上来讲可以说是“智力的财富”,是“新的生产力”,是“革新的融资工具”,是“可以预支未来收入用于今天购买、消费的期票”。企业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适度投放信用、扩张信用必然会拉动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与深入广泛进行信用经济、信用交易、信用管理的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企业和群众都能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用同资金、技术、人才一样都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资源。引入信用理念,强化信用意识、恪守信用规则,必定会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通达之路。鉴于上述原因,笔者现提出加强我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信用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在企业中推广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或岗位

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以化解企业信用销售风险为目标,在销售、财务、市场及产品等职能部门起协调作用的重要部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都设立了信用管理职能部门,而我国的企业目前则较少设立。因此,笔者建议政府主管机构应在各类企业(特别是中资企业)中推广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大一点的企业可设立信用管理部,并由总经理直接领导;而小一点的企业则可设立信用管理岗位,并隶属于总经理办公室。这样,就可从组织结构上保证信用管理职能的履行。

二、在大企业中试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是我国著名咨询专家、北京博升通管理咨询公司(原东方国际保理中心)董事长谢旭教授首创的。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把企业信用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签约前的客户资信收集和客户筛选、签约时信用分析评估和决策以及签约后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它强调的是全过程管理。这种管理思路针对中国企业忽视前期和中期管理只注重后期管理这一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提出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这项工作。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在前几年的企业信用管理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国有大型企业瓦房店轴承集团公司、一汽集团大连柴油机厂等,都是运用了全程信用管理模式而得以排除困扰,并走向成功的典型例子。为此,笔者建议国内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应积极试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并强化全程信用管理的理念,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在小企业中探索企业信用管理外包服务之路

对于广大小企业来说,试行企业信用管理外包服务是现阶段的可行之路。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诞生了一大批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但这些机构的业务量却往往呈吃不饱状态。而广大小企业限于人手及业务规模,暂时也没有必要专门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或岗位。因此笔者认为:广大小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可以外包给信用管理专业机构。这样,既可节省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又可缓解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业务萧条的状况,从而实现“双赢”。

四、利用信用保险转移企业的信用风险

信用保险是保障被保企业应收账款免受不正常损失的保险,对企业而言,保险公司的介入一方面可以与其共同承担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又可以保障企业按期收回款项。信用风险的降低可以使投保人货款的可得性提高。从整体而言,信用保险可以通过降低企业信用风险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

企业信用销售利用信用保险,可降低信用市场交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作为第三方,保险公司的介入可以更加有效地克服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防范并化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从而也可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五、抓紧培养企业信用管理人才

推进企业信用管理,人才是关键。2005年3月,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申报的“信用管理师”新职业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事业进程中将产生重大影响。它标志着信用管理服务行业作为我国一个界别行业被依法确立,标志着信用管理职业已正式成为我国专业技术职务序列中的一员,标志着我国信用管理从业人员将会在依法规范的基础上健康成长,并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第8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信用缺失 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持续推进,民营企业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力量,但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服务基础不够理想,长久以来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和前景并不十分明朗的宏观环境下,融资矛盾和困境更加凸显,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民营企业信用不足,信用风险管理存在诸多方面的不适应。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和欧洲债务危机使人们对信用风险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在国内部分地区发生的债务人跑路事件也为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用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1.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面对不利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的挑战,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信用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管理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但总体而言,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社会环境尚不完善,制度基础比较薄弱,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1从社会层面分析,信用文化观念薄弱,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我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集体,强调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要做到言而有信,以最大限度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但对基于法制基础的契约精神的培育则存在明显不足,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信用意识和信用动力出现弱化态势,信用关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社会信用环境和制度建设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同时,由于社会信用法律制度不健全,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对企业信用缺乏强有力的刚性约束,以至于有可能形成企业失信的恶性循环,尤其是在当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普遍较为淡漠、市场信息渠道不畅且扭曲失真的条件下,我国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并日趋复杂化。

1.2从企业层面分析,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信用管理主体职责不明确。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制度尚不完善,业务流程亟需进一步规范化。现实中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其职责主要是由销售和财务部门共同承担。然而,不少民营企业常常由于部门职责分工不清,销售和财务部门各行其是,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企业信用管理策略与经营管理目标不能很好地融合,难以真正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的有效监控机制,以至于拖欠账款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明显滞后,一些企业对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重视不够,而把全部工作的重点放在应收账款的催收追讨上,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参与讨债,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仅未能使应收账款得到合理控制,而且也给企业造成了更大的财务压力。

1.3从技术层面分析,信用管理人才缺乏,技术手段和方法相对落后。现阶段,在我国民营企业中专门从事信用风险管理的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较为传统粗放,国内外实践证明一些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在资信调查评估方面,更多的是通过客户自我介绍,或实地考察以及网站查询等方式了解其资信状况,而未能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信用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和分析;在销售业务管理上,客户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的确定,往往缺乏科学的决策方法和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相互勾结留下了可乘之机。此外,部分民营企业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忽视了企业资信状况的多变性,过分相信大客户、老客户,错误地认为这些公司的信用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以至于盲目授信、放松监控。而一旦出现未能按期支付的警示信号,反映又往往过于谨慎保守,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妥善处理,结果会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2.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困境的内外环境因素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无处不在。民营企业也无法逃脱“信用问题”所带来的困扰,只有主动适应信用经济时代内外环境变化的要求,在扩大信用交易的同时,不断加强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充分发挥“信用”在企业持续成长中的加速器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到位,企业自身信用管理的规范化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1市场经济机制不完善,企业产权基础相对薄弱。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尊重私人产权基础上,由相互独立且拥有清晰产权的经济主体进行交易的一种机制。企业信用是以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产权与信用是不可分割的,产权明晰是社会信用体系得以有效运转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种制度规范尚未完全确立,市场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从表面上看,产权清晰似乎是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但背后却潜藏着创业元老、家族成员与技术管理骨干之间利益的纠结和冲突,加之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和自律机制,企业普遍存在“寻租”现象,从而导致生产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倾向,企业信用风险问题有可能被忽视或掩盖。

2.2信用服务体系不健全,法律保证措施明显缺位。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较快,对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风险补偿机制,担保机构常常片面提高门槛从而限制了民营企业资金的融通。同时,征信体系作为实现民营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中介服务平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用信息不充分且缺乏科学性,信用信息网络化和动态化建设明显滞后,信用信息传输渠道不通畅,征信工作商业化运作的社会环境尚不完善,民营企业失信的成本依然处在较低水平。此外,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作为社会信用机制赖以维系的信用法制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许多试点性的制度设计也很不完善,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缺乏刚性约束,民营企业违约不讲信用的收益远比付出的代价大,致使部分企业退出市场或者自动放弃守信原则。

2.3 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信用关系维护面临挑战。社会信用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扩大,拓展了民营企业交易活动的时空限制,但也给其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在繁杂的运营与决策过程中,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更加凸显。民营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不仅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的改善。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自身信用管理的欠缺和相互间信用关系的混乱与失控,是造成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之一,这其中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部管理问题。如果企业不能加以妥善处理,就有可能损害与客户之间的正常业务关系。因此,民营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自身信用风险管理,有效发挥机制灵活的市场竞争优势,确保各项业务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3.完善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信用风险问题。因此,进一步增强信用风险意识,完善信用制度建设,创新信用管理模式,优化信用市场环境,这对于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尚处于初期阶段的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3.1增强信用风险意识,明确管理主体职责和工作要求。在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健康运行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信用风险管理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它贯穿于企业的计划、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和信息等各个基础管理领域,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因此,我国民营企业管理者必须进一步增强信用风险意识,积极倡导信用观念和信用文化建设,及时弥补信用管理职能上的缺陷,明确管理主体的职责分工和具体要求,通过不断优化企业人、财、物等经济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销售与财务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力求对企业信用活动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最大限度消除不同部门在管理目标上的相互矛盾和利益冲突,逐步构建形成一个健全有效且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企业的信用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3.2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规范有效的业务工作流程。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强化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和事后处理各环节的基础工作,这是民营企业有效避免信用风险的重要制度保证。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在与客户进行交易之前,必须认真做好新老客户资信的调查与评估,并进行严格的制度化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剔除信用不良客户,努力把客户信用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内部授信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在交易决策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信用管理政策和制度,主要包括“信用申请审查制度”、“信用额度审核制度”和“交易审批制度”,力求实现交易决策的科学化、定量化,规范企业与客户间的信用关系,减少交易人员的主观盲目决策;三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跟踪与管理,定期核查账款的回收情况,对交易客户业务经营的异常变化要保持充分警惕,一旦出现可能影响账款回收的不利因素,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以避免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发生,最大限度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

3.3创新信用管理模式,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面临着如何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问题,但由于受自身管理经验和能力限制,完全依靠企业内设机构进行管理会面临许多困难,亟需社会中介机构提供完善的信用管理咨询和服务指导。从国内外实践来看,信用风险管理的委托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服务外包方式,其业务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战略合作模式,即中介机构与民营企业保持长期业务合作关系,对企业进行信用管理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协助企业建立并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二是直接外包模式,即民营企业将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委托给信用管理咨询机构,由中介机构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信用管理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当然,这种管理模式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服务体系的支撑和保证,能够为有需求的民营企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高水平信用管理咨询服务。

3.4优化信用市场环境,建立健全失信约束和惩戒机制。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眼前长远利益相结合的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政府应在借鉴世界各国信用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管理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积极扶持并逐步规范信用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进程,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以及失信惩戒管理和约束,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对失信行为的双重惩罚机制。同时,要大力加强全社会诚信教育,建立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对信用市场及其发展环境的监督作用,加大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逐步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自觉行动,从而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潘施琴.浅议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识别与评价[J].现代商业. 2009(11)

[2]郭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2(04)

[3]马彩红.金融危机背景下民营企业发展探讨[J].企业研究.2012(04)

[4]武彦坤.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管理[J].科技信息.2009(35)

[5]姚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对策建议[J].边疆经济.2012(07)

作者简介:

李盼盼(1987—),女,汉族, 山东德州,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包丽馨(1965—),女, 辽宁朝阳,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计财处主管会计,经济师;

第9篇

关键词:信用政策;赊销;信用缺失

一、企业信用政策概述

(一)企业信用政策的概念

信用政策是指企业对由于赊销而产生的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证销售的顺利进行和货款的及时回笼,从而使企业在现金流和收益率上实现最优化。企业的信用政策应保证销售额和收益的同步增长,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其内容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期限、现金折扣及收账政策。

(二)企业制定信用政策的意义

企业信用政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政策并能持之以恒地加以执行,可以大大减少企业呆账及坏账机率的发生,促进销售的顺利完成,提高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和利用效率。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链断裂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自我毁灭。因此,对于行业内销售赊销水平较高,发生坏账的机率较大的公司实行信用管理政策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和危害

(一)造成企业自身的经济损失

1.造成企业自身的资金浪费

市场经济依靠信用来维持,如果这个社会缺乏信用,就意味着维系市场经济基础的契约失衡,一旦信用缺失,企业交易过程中的操作就会变得十分困难。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成立专门的追账、打假、法律维权等队伍,这无疑大大增加企业成本的支出,导致企业运营成本急剧上升,带来的的后果是企业的净利润急剧下降。如果企业制定了正确的信用政策,就可以大大避免这些不必要的开支,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2.抑制消费,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

社会需求直接决定了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影响社会消费需求的因素不仅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消费偏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信用状况的影响。在一个信用缺失的社会中,贷款的收回没有得到切实保障,贷款消费的存在也失去了应有的社会条件,贷款消费将无法发展。而企业自身的信用的好坏也影响着销售量,如果企业信用缺失,不仅没有新客户而且将会失去原本已有的客户,这将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信用缺失的现象遏制了居民和客户的消费,导致企业销售量的下降,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并最终阻碍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制约国家的经济发展

1.不利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资金缺乏,需要融资和利用银行资本。而银行却更愿意贷款给规模大,信用度高的大型企业,这又陷入了“马太效应”的困境。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总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它们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如果缺失信用,信用环境差,会造成中小企业担保难、抵押难、融资难。这将制约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利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

2.伤害银企互利关系,危害国家金融体系

银行要靠企业的健康发展实现自身效益的增长,而企业也要靠银行的资金支持去发展壮大。一个完善的经济体系背后必定少不了发达的融资服务体系的支撑,因此,银行与企业之间是共生共荣的关系。然而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过分依赖于银行贷款,而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又很薄弱,企业诚信缺失的现象最大的受害者就是银行,这严重损害了银行的与企业之间互利互惠的良性循环,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无疑增加了银行倒闭的风险,进而危害国家金融安全。

三、我国企业信用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企业信用政策自身存在的问题

1.缺少信用管理部门和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

目前,在我国企业的管理中,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承担。在现实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推卸责任、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无人管理等种种问题。所以,建立一个独立且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我国市场急缺信用管理这方面的人才。从高考志愿书上就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高校暂时缺少对信用管理这方面人才的培育,以商专为例,经管系并没有开设专门的信用管理专业,也只有会计专业的学生有涉及到一些相关知识,但还是极为有限的。这些都影响到企业无法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2.信用管理重点严重滞后

如今,企业间互欠,拖欠账款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到期未收回欠款并不能马上引起企业决策者的重视。他们在解决拖欠应收款的问题上大多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即只有在账款被拖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催收。刚催收完,又被拖欠,结果出现了“清前欠后”的现象,使企业顾此失彼,应收账款金额越来越大。笔者所知的某一皮包厂,由于经验缺乏,盲目地去跑业务接订单,最后遇到些赖账的客户,刚开始他并没有太重视,等到年底工厂需要资金周转时才去催账,有些客户以店铺资金周转不灵需要再赊一批货才肯还款为借口不肯付账,而其为了收回前欠款只好答应,可谓拆东墙补西墙,久而久之,大量的应收款没收回,工厂资金链断裂,最终倒闭,而剩下的应收账款变成了一堆坏账。

3.忽略对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

当今中国经济制度不完善,社会在信用管理方面还很薄弱,这让很多不法商家有机可乘,有漏洞可钻。有钱不还,故意拖欠等赖账现象随处可见。诚信缺失的企业往往采取延期付款甚至是直接划入坏账准备的策略,而国家还没有对这方面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因此,造成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法商家,客观上助长了赖账风气。

(二)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信用政策存在的问题

1.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

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如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过程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过程中缺少对信用额度的控制等。

2.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失信现象普遍

没有信用,就没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企业就无法生存的更长更久。近年来,我国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产品市场上的信用销售使企业必须采取的销售方式。而信用销售的前提是成熟的市场、追求诚信的市场。但现实生活中却与之相反,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相比,我国市场存在严重的失信现象,致使很多企业陷入困境,也使国家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发达国家的市场已经非常成熟,在诚信市场方面也做的很好,所以他们的市场经济远比我们发达。在美国,企业或者是个人,都不允许欺诈,美国的法律中对于欺诈的企业采取最严厉的打击,一旦企业信用信用缺失,财务欺诈,将可能面临永久退出市场的惩罚。

3.信用销售比例悬殊

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企业间的商品交易大都是建立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以赊销形式实现的。在发达国家,每年有80%以上的交易采用赊销方式;在我国,由于信用交易还不发达,赊销交易只占交易总量的20%左右。但在如此悬殊的信用销售比例下,我国企业在坏账率方面仍大大高出欧美企业,从这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企业对应收款项的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

四、治理企业信用缺失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

1.严厉打击虚报企业真实信息的行为

严厉打击虚报企业真实信息的现象,完善提供客户资料的机构。企业对客户情况的了解通常是通过社会上专门提供客户资料的机构,如审计公司,还有就是客户自身对外公布的信息。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贪眼前利益铤而走险的做出违法事情,如审计公司或个人,为了钱答应给委托客户做出不真实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内容包括:企业的资本实力、资金结构、偿债能力及运营能力和效益状况,管理水平,产品及服务状况,公共关系与社会行为,发展趋势等)。因此,国家应严厉打击虚报企业真实信息的现象,对提供虚假信息的个人和单位以及委托公司严惩不贷,完善提供客户资料的机构。

2.合理的分配信用额度

所谓信用额度,是指公司愿意向客户提供赊销的最大限度,即应收账款明细账户余额控制的警界点。一般企业会认为,若对客户设立信用额度可能会丧失有利的商业机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但如果企业没有合理的分配信用额度,就会遇到“口大胃小”的客户,即没有根据企业自身状况而盲目赊销的客户,这就造成大量应收账被长期拖欠甚至最后可能就变成坏账。因此,企业应根据客户的真实情况制定相应的信用额度,对实力强的客户给予高的信用额度,对实力弱的客户给予较低的信用额度。但对于以现金方式及时结算或提前支付货款的,应给予信用优惠或现金折扣,以鼓励客户及时付款。当然,企业本身在销售时也应做到量力而行,不能在有限的生产能力情况下盲目签单,若企业未能按期交货,就会对企业自身的信用产生威胁。在此方面,中国招商银行便做的很好,招商银行的信用卡,它规定本科生可以透支3000元,研究生透支5000元,不同的信用等级,分配不同的额度。

(二)培养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

1.企业内部增设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或许很多企业会认为若增加一个信用管理部门,那企业开支也会相应增多。但企业要考虑到若企业的应收账无法收回,最终损失将会更大。如果企业设立了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部门就可以根据财务部门反映的应收账款的余额和账龄等信息,及时对应收款项的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以减少企业的资产损失。因此,政府应该大力宣传和支持企业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当然,由于小规模企业资金少、规模小、业务量也少,应收款项相对也较少,而且他们连做账都是服务外包。因此,他们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这样只会徒增小企业的不必要开支。

2.国家大力支持培养专业信用管理人才

如果大部分企业都建立起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那市场上就会急需这方面的人才。在培养信用管理人才的同时,企业对信用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要非常高,除了应当具备营销、信贷、财务、法律、企业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处事果断的工作作风。信用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企业中的信用管理人员只有掌握好了各种必要的信用管理方法和分析技术,才能胜任信用管理工作。

(三)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1.认真对待应收账款的账龄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企业能在每次的交易过程中做到预付货款或者货到付款,因此,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应收账款发生。这些应收账款都需要财务人员认真对待它们的账龄,对到期的应收账款,财务人员应及时提醒客户如期归还,以防止逾期造成呆账和坏账的发生,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2.建立应收款项财务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作为风险管理的一种新手段具有很高的价值,一是根据企业的业务和销售特点,规定每半年对客户的预警机制指标进行修改,对信用等级高的客户适当延长预警时间,对信用等级差的客户适当缩短预警时间,使应收工作得以有侧重。二是对企业应收款项总额设置一个最高值,这个值应与全年得生产销售计划挂钩,不得突破,对于即将突破预警机制的客户,应紧急报告并且采取紧急应对措施,以达到有效避免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目的。因次,建立应收款项预警机制十分关键且必要。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

事前控制:事前对零售客户进行信用调查;实施信用政策前进行严格的信用调查和资信评估;制定鼓励零售客户积极回款的政策;建立动态的资信评审和账款跟踪管理体系;建立定期对账制度,定期召开应收账款会议。

(四)加强对逾期应收款项的管理

1.进行多方面的催收

对于逾期还未付款的客户,企业应及时建立专案,明确专人处理此事。首先,为了维持和客户的良好关系,应该派人去了解客户拖欠货款的原因,因为有可能是客户丢失了原始凭证而导致到期遗忘还款,因此,可以先进行电话提醒。如若客户还不还款,则要派专人登门造访客户,正式进行催收或者多次催收,如果在多次催收后还未归还就应严肃通知,如若未果,则要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漏洞;思考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1

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信用在企业发展中起者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的日益竞争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销售也随之产生。企业信用销售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但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却严重滞后,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根据如此的现状,有学者做了《企业信用管理调查问卷》,对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状况的分析。共给1200户企业发放了问卷,收回995份有效问卷,其中838户有信用销售业务的企业,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一、对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状况的概括

根据问卷看出,企业已经使用信用销售管路制度的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根据调查看出大多数企业已经感觉到了市场的激烈竞争,但是信用销售比例较低,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信用销售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消费者希望的信用销售是,企业能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获得短期融资、增强产品质量保障等获得利益。各企业不得不通过信用销售来维持客户。所以,在调查中表明,社会竞争越激烈,企业就有可能采用信用销售的方式。企业的信用销售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为不同于现金销售,企业就得加大风险防范意识,并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控制和识别企业信用的存在的风险。

(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控制信用风险,但信用管理制度的落后,不利于销售的发展,对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也有影响。所以企业管理制度缺失严重表现在,如下:

第一,现在企业存在信用管理部门和人员的不足,不能保证扩大销售与控制风险之间的平衡。信用销售能帮助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但企业必须要保证两者的平衡。所以企业需要设立单独的信息管理部门或信用管理经理,来保证企业的快速发展。但在我国企业中,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的还很少,不利企业发展。

第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存在着风险,没有有效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不能识别客户信用存在的信用风险。想要有效的控制信用风险,就先要进行科学评估客户的信用。但很多的企业没有对客户进行详细的了解,加剧了风险。

第三,企业还需要了解客户的信用政策,才能有效的避免风险。但现在企业的客户授信制度不完善,不利于信用风险的防范,存在缺陷。

第四,信用管理销售不同于现金销售。现在企业在对客户发送货物时,资金不能及时到账存在着预期和坏死的危险。这主要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缺陷,不利化解信用风险。

(三)在调查中,企业的应收账款存在缺陷,对企业信用销售有很大的风险。许多企业面对竞争的压力,不得不采用信用销售,却忽略了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设,这使企业的风险越来越大。

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的问题分析

我国的企业已经开始采用信用销售的方式,但是发展的较为缓慢。企业的发展存在着收益与成本的关系,收益低于成本就减小了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动力。信用销售存在的风险较大,而且失信的惩戒机制也不完善,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困难。信用风险转移机制不健全,使企业信用销售的负债成本增高。我国的债权保障服务又是刚刚开始,机构体系不够健全,企业没有很好的保障。客户的信息在信用销售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的征信体系并不完善,这给企业信息的搜集带来了很大的成本。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大力推进征信体系的建设,但远不能满足信用销售企业的需求。

三、对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建议

首先,应当建立符合我国的信用管理技术和辅助系统,培养专业人才,增加信用师资力量,并在企业中予以运用和推广。其次,应当大力推广信息的公开,加强征信体系的建设,降低企业对信息搜集的成本,加大企业使用信用管理机制的兴趣。再次,加大对失信者的惩治,大力推广诚实守信的道德文化宣传,给企业的信用销售降低风险。同时,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制定出完善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要知道,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综合性要求非常高的工作,需要由各个组织和部门配合起来才能够完善,完善的信用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可以在整个管理与经营活动中来重视信用的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这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分析与调查。为此,企业需要建立起独立的信用管理目标,合理调节企业内部的财务目标与销售目标,将信用管理职责合理的分配至销售、采购、财务等部门,共同完成工作。最后,应当极力培育各类债权保障服务机构,使其更加完善降低风险。完善应收账款风险评估体系,促进企业扩大信用销售规模。而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信用管理,增强对员工的信用培训,并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选拔、晋升等职能中,将人的诚实性、可靠性、责任感等信用特征作为考察、测量和培养的重要依据。

总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企业在市场竞争能力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壮大,有力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国家也应当推进各种体系的发展,减少企业的阻力,降低企业的成本,促使企业建设和完善信用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胡士华,卢满生.信息、借贷交易成本与借贷匹配――来自农村中小企业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1(10).

[2]陈晓红,吴小瑾.中小企业社会资本的构成及其与信用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7(01).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应收账款;风险;预防举措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在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对于广大企业而言,市场已经处于十分饱和的状态,产品的供给量远远大于需求量,并且使用产品的用户通常情况下都较为集中,因此用户在产品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主动权。加之有很多产品隶属于同质化系列的产品,用户转换的成本相当低,遴选的空间很大。因此,不少用户采用压价、拖欠余款的方式,让很多企业不得不借助赊销的方式展开竞争。虽然一些企业运用赊销的方式打开了产品的销路,大幅降低了产品的库存量。可是,我们也必须十分客观地看到,因为企业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严重干扰了企业的正常运行,增加了企业的运行风险。笔者认为可从如下三方面去操控企业应收账款出现的风险。

一、构建完善的企业销售机构回收应收账款管理体系

为了有效预防企业销售人员单纯追求产品销售任务的完成而采取盲目性的销售举措,对此企业必须在内部操控中进一步明确回收产品的账款并非财务工作人员的职责,而是产品销售人员应尽的责任。与此同时,还应构建严密的产品资金回笼考核体系。用收到的产品货款作为企业销售机构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每个产品的销售人员都必须对每一项产品销售业务从合同的签订一直到产品资金回收的全部进程负责。彻底落实“谁操办、谁催款、谁负责”的收款准则。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企业销售机构收回账款的积极性。构筑强效的管理激励机制,激发产品销售人员的工作热情,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销售产品。对产品销售人员的业绩考核既要看销售业绩,又要看回收账款的业绩,将两方面的业绩结合起来综合衡量销售人员的整体业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应将考核销售人员的重点放在回收账款方面。对于账款回收业绩突出的销售工作人员应结合收款的难度以及收款的数量给予与之相配套的物质奖励,当然,有奖励必然有惩罚,对于因为销售人员的操作不当或大意造成产品账款无法收回的情况,也必须结合具体情况根据处罚规则给予一定程度的处罚。

二、构筑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专职信用管理机构最为基本的职责是开发与管理产品客户的资信信息,信用策略的制定以及对产品客户信用额度的审核,对产品应收账款的操控,回收欠款的具体策略等。对于广大企业而言,所面对的客户形形,不尽相同,由于在很多不同类型的企业都要使用大量的产品资源才能得以生存,因此面对身份复杂的企业客户,企业必须通过专职的信用管理机构对所有客户建立客户信用评估体系,认真调查赊账客户的详细资料,主要包括拥有资产的情况、财务使用情况、经营情况、过去的业务记录、企业所拥有的信誉度等。依据详细调查的最终结果对客户的信誉等级进行分类,构建完善的赊账客户等级信誉系统档案。信用管理机构必须对客户的赊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对客户的赊账监控主要包括以下流程:接受客户订购产品的订单,对赊账销售的信用予以批准,对销售产品与回收资金的进程进行全面的记录。信用管理机构必须构筑完善的客户动态资源体系,依据详细调查的客户信誉情况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最后决定是否批准相关客户的赊账行为,并且在产品的销售单子上签署明确清晰的意见。在记录销售过程以及回收账款的进程中,财务机构必须将产品的销售数据以及收回账款的数据在第一时间内告知信用管理机构,从而更新客户动态化的信用资源。

信用管理部门在制定产品应收账款的最大值时一定要进行全面周到的考虑,不但要认真研究当前产品市场的销售情况以及相关客户的信誉度,而且还应充分考虑到企业所能承担的风险情况。从客观角度而言,倘若企业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为了进一步降低应收账款在企业账目中所占有的比例,必须科学合理地规定实际应收款项的最大值,从而保障企业正常运转所需的资金,譬如硬件设备的购买,员工工资以及相关福利的发放等。从本质上说,企业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在最大限度发挥应收账款功效的前提下大幅降低应收账款投入的相应成本,提升商业信誉度,让产品销售所获取的收益远远大于应收账款所付出的成本。因此,企业的信用管理机构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收账款信誉制度,并且还应对这种信誉制度所能增加的利润与运用这种制度估计要付出的成本之间进行严密的考究权衡。唯有当这种信誉制度所增加的利润远远超过运用这种制度所付出的成本时,才能在实践工作中广泛推广这种信誉制度。信誉制度的制定并非始终不变,而应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定期修改信誉制度。如此一来就能让企业确定的信誉度是合情合理的,同时也能有效保障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在能力范畴内。

此外,信用管理部门还要对已发生的应收账款强化日常管理工作来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分析、控制,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提前采取对策,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应收账款的追踪分析、账龄分析、收现保证率分析以及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其中赊销商品的销售与变现是应收账款的追踪分析的重点。要想提高应收账款收现率,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企业要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提前有所准备,针对不同账龄的款项制定出经济上可行的不同的收账政策和方案。

三、打造完善的不良账目预备基金系统

客观的说,不论企业运用如何严谨的信誉制度,其实只要有商业信誉行为的存在,就无法避免坏账目带来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进一步预防应收账款的风险,企业的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有可能出现的坏账目进行全方位的评估预算,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坏账目预备资金,从而避免企业因为拖欠的账款带来的巨大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时代的今天,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否合理管理应收账款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管理应收账款的重要性,根据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构建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唯有如此才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伟.提高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质量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6(04).

第12篇

关键词:b2b; 电子商务;信用管理

1b2b电子商务和信用管理的定义

1.1电子商务的概念

目前,电子商务形式涉及各类经济活动的很多方面,是电子信息时代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是旧经济活动形式的重大变革。这种方式使得很多商品的生产、经营等经济价值链发生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1990年以来,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极大地加快了电子商务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一般来说,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以各种商品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电子支付与结算为手段的全新商务模式。b2b电子商务主要指企业之间的电子交易,电子贸易等活动。

1.2信用管理的概念

信用管理的最初含义是对于消费者信用和各类企业资信状况进行全方位管理,内容包括各种信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然后把它们变成信用产品,最后以信用产品为工具,从技术上保证信用交易的成功实现。从信用管理水平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作用看,在经济很发达的诚信国家中,信用管理主要是对个人信用的管理。而在很多的发展中国家里,信用管理主要是指对企业的信用管理。b2b电子商务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之间在进行网上交易时的资信状况进行管理,从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用风险出发,重点对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全方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地处理各项业务程序。

2我国b2b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发展现状和问题

2.1我国电子商务的信用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充分认识到良好的信用环境会对本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因此,各省、市、自治区都开始着手整治本地区的信用环境和建设相关的信用制度。但是,国内的信用资信状况还很不乐观,在有些地区和经济领域内还大量存在着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这种状况极大地制约了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在商品交易这一领域,很多网购企业都存在不能按时收到所购买的商品,即使按时收到也是质量不过关,假冒伪劣产品居多,甚至还有过期和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更为恶劣的是直接遭遇资金欺诈,单方面支付了金钱,结果没有收到商品,对企业形成了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很多从事电子商务的网站也因信用问题而烦恼。据一些网站销售人员说,他们曾接到网上的客户订购后,按其所提供的地址送货上门,可是却发现地址根本不存在。像这样的恶意欺骗事件时有发生,使电子商务网站的成本急增,但又无法有效识别真假,以致于有时对正常业务都造成了不良影响。更令网站无可奈何的是,许多中老年客户由于对网上购物不放心,不愿意按照网站的流程支付货物的款项,虽然看中了电子商务网站经销的很多优惠商品,但最终还是选择实物购买,网站因信用问题也失去了许多订单。

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从深层次面上分析来说,我国尚未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一些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如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立法与执法体系建设、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确立、政府职能转变等,都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种种原因造成了企业降低“失信”成本,导致了电子商务市场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网络销售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及社会的发展。

2.2b2b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 企业电子商务信用观念有待提高

在我国,“眼看,手摸,耳听”的购物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人们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网上购物具有抵触的情绪,人们总是觉得网络具有虚假性,不能够直观的将商品的优良等级表现出来。另外,网络购物的又一误区是价格及发货期限问题,而这些均与商品的生产进度以及经营效益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归根结底就是担心一个诚信问题。而b2b电子商务的消费市场是以企业为主角的需方市场,如果需求小的话,则大部分供方也就不积极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和产品,因此,一些企业对电子商务还需要有一个信用意识和观念的转变过程。

2.2.2 企业信用数据共享度较低

由于网络只是一个供买卖双方彼此了解与沟通的平台,而并不能真实的参与对方的生产运作中去,因此,对于产品的质量问题、信用状况等信息只有供货方比较了解,而购货方并不清楚,这些问题,就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的。尽管有些供货方的产品质量过关,信誉度较高,价格较适中,但是由于企业信用数据的共享不完善,购货方难以通过网络及时、快捷的了解对方信息,这就直接影响了双方的利益所得,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购货方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精力去了解对方的信用数据,而是宁可选择老客户,而放弃了其他质量、价格和服务更具优势的新客户。反之,供货方也是如此。如果企业间的信用数据可以昭告天下,那么信用信息的共享度就会大大提高,企业间面临的信用信息不对称性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2.2.3 服务中介机构网上服务的普遍率较低

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是负责收集整理消费者信用数据,提供信用报告的服务机构。中国加入wto以后,信用报告机构已经开始向有偿服务化发展了。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开展网上服务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数不多,普及率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大量信用信息的收集、加工及信息检索平台的建立,从而制约了企业信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2.4 网络失信惩罚机制力度不够

失信惩罚机制是我国信用管理体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采用赊销方法的企业来说,网络失信行为是深恶痛绝的,因此,要严格按照规定,对失信行为做出相应的惩罚。当前,b2b电子商务的网络失信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因为我国网络的失信惩罚机制还不够完善,很多企业在其中浑水摸鱼,而我国现有的网络失信惩罚的监督技术还满足不了及时搜查,并及时指出的功能。结果,对于大多数失信行为的惩罚,是以法律规定的罚款处罚为主的。对于b2b电子商务来说,这样失信行为的惩罚效果并不明显,原因一是很有可能找不到受惩罚者,网络平台中的多变性和灵活性导致了惩罚的相对者很难明确;二是失信者并没有切身体会到由于对方失信而带来的严重后果。

2.2.5 电子商务中的信用制度不够完整

信用管理有关的法律应该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保证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惩罚失信的责任人,规范信用管理行业的行为,规范商业授信。我国电子商务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法律法规体系,但至今尚未出台有关信用制度的法律法规。虽然电子商务与信息技术领域的法律滞后是难以避免的普遍规律,但毕竟我国在立法上的反映还是太慢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更需要有规范的体制来制约和管理电子商务中的信用制度问题。如果b2b电子商务发展实践中的诚信问题无法用适当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则会造成网络平台的混乱,使大多数企业毫无目标地进行网上交易,这样的情况会影响网络经济的发展,甚至瓶颈市场上的新型产品,严重阻碍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发展。  3改善b2b电子商务信用环境的意义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影响,也会给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带来巨大的影响,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发展机遇。回顾以往提到的电子商务环境建设,一般都是在探讨法律环境、安全环境、税收环境和物流配送等方面,而较少专门的研究信用环境问题。而事实上,信用环境则是电子商务建设进程中的基础条件,也是电子商务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支撑环境之一,它对电子商务的开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信用环境的改善与否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其他支撑体系的完善与否,因为,只有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支持电子商务整个体系的发展。

3.1加强商务合作,增进企业信誉

电子商务是一种在虚拟化市场中进行的商品交易, 它已经打破了“眼看、手模、耳听”的传统购物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更新原有的观念,在合理的市场运行机制、自律机制和运作标准的基础上,确保供需双方建立起商业信用,另外,为了保证交易双方按期、按质、按量支付货物和货款,可以在这种交易中引进监督机构。在这样的良好信用环境中,逐渐使得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增强信任感,实行企业间的虚拟合作,为众多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所以加入wto后,在国内外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更需要通过信用环境来支持电子商务,以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2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交易成本

由于电子商务是一种网络操作的交易手段,因此,它可以有效地利用企业的有限资源,加快对客户的沟通,节省库存,缩短商业周期循环,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但这种电子商务的实施,必须要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下进行,只有提高了信誉度,才能从根本上解除企业之间的顾虑,使企业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扩大利润上。

3.3降低信用风险,树立良好形象

在商务活动中,交易双方都希望他们进行的交易是没有风险的。虽然在电子商务中信息的传播是很有效率的,但是这种效率不能增加信息的可靠性。也就是说,交易风险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交易本身的问题,更是网络环境下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只有用户具体地了解网络市场的真实信息,才能积极地参与到电子商务的交易活动中。另外,要发展电子商务,必须首先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将商品和服务如实地传递给其客户,努力从形象上降低来自买卖双方的信用风险,使得网上交易更加安全化。

3.4促进国际贸易,打破区域界限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为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wto的一系列规则和协议、协定本身就是一套信用体系,提供了检验成员间诚信的机制。有了互联网和诚信品牌,企业能更便捷地收集用户的需求信息,发展潜在客户,而且世界各地对购买者会主动上门,业务不断发展,贸易额持续上涨。在“入世”的背景下,如果人们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增强,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支持、促进和帮助各地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效率,拓展网上业务,实施网络化管理,逐步建立起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管有庆,王晓军,董小燕.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2] 祁明.电子商务安全与保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赵为粮,魏钢,田航.电子商务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