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5 14:3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口老龄化的缺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global aging problem is more serious. Because of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becoming old before getting rich in China, aging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y drawing on the family endowment mod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y taking Hefei city as a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of family endowment in Hefei city and the first family endowment item: the Taiyangwan apartment for the elderl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ve proposal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family endowment mode.
关键词: 老龄化;居家养老;合肥市
Key words: aging;family endowment;Hefei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327-03
0 引言
全球人口快速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1]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如何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1 我国老龄化进程及居家养老模式现状
1.1 我国老龄化进程 国际上通用的老龄化,是以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0%作为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2]
通过查阅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的《1982-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和老龄抚养比表》,结果表明,1999年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1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达已到8.9%,老年抚养比更是达到11.9%,老龄化程度严重加深。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的《各地区年龄结构表》的结果来看,65岁以上人口比例,发达地区只有广东省略低于7%,其他地区只有、青海、新疆、宁夏等四个偏远地区低于7%。因此,我国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1.2 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现状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养老模式大多数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即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所需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照料。然而当前及未来中国都会普遍出现“421”甚至是“4421”家庭结构,出现了高龄化、小型化趋势,逐渐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空巢老人”的家庭问题普遍出现。居家养老服务是加快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是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于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籍、文化娱乐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和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内学者对居家养老的概念给出各种观点,其中,赵晓征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人在自己或子女的住宅中居住,但并不意味着由家庭成员来全部或主要承担养老责任,“家庭养老”必然对应着“居家养老”,但是“居家养老”则不一定是“家庭养老”。[3]
自从我国开始提出居家养老模式后,很多地区都开始探索和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但是都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可推广的示范模式。下面就介绍几种典型的国外居家养老模式。
2 国外居家养老模式介绍
早在20世纪,欧洲国家最先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进展速度平稳而缓慢,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社会问题。
2.1 西方国家居家养老模式 在西方价值观的背景下,大部分父母在子女成年后都是与子女分居,在这种观念下,大部分养老问题都是要靠社会保障以及老年社区服务等来进行解决的。
2.1.1 美国的居家养老服务是依托于社区由政府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服务,以老年人医疗保险的全面医疗照顾项目为基础,形成一个面面俱到的照顾计划,为老年人提供了包括急性照顾服务、看护服务、初级医疗照顾、住院治疗、护理院照顾,以及预防性的、恢复性的、治愈性的和护理性的服务等在内的所有相关医疗服务。[4]
一、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看城市老年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性
(一)人口自然增长比率逐渐下降
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人口的过快增长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整体来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统计数据表明,人口死亡率基本是处于稳定状态,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逐渐降低是出生率持续下降的直接后果。人口增长率的逐渐下降,特别是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人口的年龄结构将发生逆转,老龄化时代随之到来,这也意味着未来人口劳动力所承担的养老方面负担将大幅上升,可能会降低新出生人口未来生活的幸福感,同时也给我国的养老事业造成了发展压力,因为随着人口负增长,老年人口将会越来越多,进而将有更多的老年人群需要制度来保障和照顾。
(二)人口预期寿命逐年延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这也将使老年人群逐渐增多。解放前,我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才35岁,到1957年增长到57岁,而目前,我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了73.5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的预测,到2045—2050年将达到79.3岁。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按照从50年代沿用至今的退休年龄为60岁计算,若活到80岁,则需要度过20年的养老生活。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养老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加,如果没有良好的养老服务体系,则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女性的预期寿命要高于男性,这说明在老年人群中女性所占的比重也会略高,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重点发展的方向。
(三)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逐年增大
按照联合国传统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为老龄化社会,则我国从1950年的4千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7.5%,到2000年的1.26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0%,进入老龄化阶段,仅用了50年时间。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准,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7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3.26%。,超过14%为老龄社会,也就是说,在未来一到两年,我国将正式迈入老龄社会。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21亿;2020年将达到2.55亿;2020年以后,我国将出现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21—2035年期间,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口1100多万,即在未来25年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由1.78亿增加到4.18亿,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3.3%增长到28.7%。而到2050年,每三个人中就将有一个为老年人。对于我国来说,从老龄化社会到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如此迅速,数以亿计的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已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如何尽快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将是一个严峻挑战。老龄化的加快,也说明对老年人保障需求将会日益增多。
(四)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比重不断提升
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1990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8.3%,2000年,老年人口抚养比为9.9%,到2010年,老年人口抚养比已经达到11.9%。养老负担逐渐加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年度死亡规模和死亡率基本保持稳定,但由于计划生育的国策等因素极好地控制了人口数量,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再与人口快速老龄化和人们寿命的不断延长等情况相结合,则使得整个社会总体人口中老年人口数相对于劳动年龄人口数不断增多,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加。这不仅使社会对老年保障的需求快速增长,产生供需矛盾,而且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与人口增长比率下降的结合,对老年保障的稳定发展和财务的可持续性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总之,人口结构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在老年人比重的上升和人数的增多。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情况,使他们对医疗、待遇、照料、护理、关爱及日常生活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群。老年人比重的上升也表示着对需求的日益增长,尤其使服务需求也面临着供需不平衡的矛盾。这些都亟需通过老年保障多层次的建设来解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等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建设老年保障的重要性,只有通过适合中国国情的老年保障的建设,才能更好地缓解养老压力,减轻子女负担,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从目前养老方式的对比中看城市居家老年服务体系发展的可行性
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方式纷繁多样,不过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将归为两种,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
关键词:养老模式 社会养老 家庭养老
中图分类号:TU24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 As China's aging gradually aggravate, security problem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In the future mode of provide for the aged, family pension and social pension of the two pattern for the aged has been much attention, the concret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the present actual about family support and social support of these two kinds of mode, contrast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he hope of the two organic combination, real solve problem of provide for the aged, elderly people can achieve joy, a sense of.
Key words: nursing mode; social pension; old-age home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全球的趋势,不仅我国是这样,别的国家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行列,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已经6亿多,已经是严重的老龄化社会了。因此每个国家都对自己国家的养老问题做了深刻的思考,制定了适合自己国家的一个养老的制度和方案。对于我国来说,这个思考更是需要全方面的。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现在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健全,经济发展水平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对比那些发达的国家,我国现在是属于“未富先老”的一个实际的状态。要在这种发展的态势下,继续解决好国家的改革与发展,保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可以说对比那些发达来说,我国现阶段是矛盾重重的,要在这错综复杂的矛盾中,解决好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无疑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同时我国的国情,农村人口占相当一大部分,现在的好多城市都是从农村这样发展而来的,好多人目前的生活保障都不是很容易,更不用说以后的养老了,这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这群人的扶持力度,切实的解决人们目前需要的问题。还有因为上个世纪的前半叶,我国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了人口增长率的同时,也必然会增加这个人口老龄化的比率,使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因此在这些形势下,要如何周全的解决我国人口的老龄话问题,目前呼声最大的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形式。
二、家庭养老
1、什么是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主要是以家庭做为载体,通过家庭成员代际的这种经济转移,来实现对老人的一种经济供养模式。是一种自然实现和自然完成保障的过程。也是我国传统观念下的一种普遍的养老模式。
2、家庭养老的优势
1)这种家庭养老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也反映着我国淳朴的民俗风情。父母养育了儿女,这是父母的义务,同样,做为儿女,在父母年老的时候,必须照顾好父母,这也是做为儿女应该尽的义务。并且我国自古以来就把“孝”当作一个优秀的传统,从小教育孩子,要把这当作自己的道德准则。
2)、能给老人带来最大的精神慰藉
随着岁数的增大,老年人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空虚,和精神上的寂寞,他们需要亲人的陪伴,也喜欢这种几世同堂,热闹愉快的氛围。家庭养老给老人所带来的这种心理的慰藉和归属感,是所有其他养老都不可比拟的。并且家庭养老也给社会节省了很多成本,降低了国家对这方面的投入。
3、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均寿命不断增长,死亡率也是逐年降低的一个形势,现在很多的老人都能活到80岁左右。但是另一方面,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倡导一对夫妻只要一个孩子,这样的后果就是会形成很多的“四二一”式家庭。就是一个家庭有四位老人、一对年轻的夫妇和一个孩子的家庭模式。这时两个孩子要供养至少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这对于一般的工薪阶层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压力的,特别是老人本身如果没有社会保险做依托,没有任何的收入来源的话,老人的生活费、医疗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设想四位老人中,如果有两位一起生病住院,光陪护就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以前家里孩子多,能轮流看护,现在就只能两个孩子来回的照顾,如果孩子再小,离不开母亲,你可想而知,这时做为儿女,还有孩子父母的这份无奈,和力不从心。针对我国大部分家庭结构的这个特点,也迫切的需要社会养老参与进来,解决这个很现实的问题,缓解年轻一代的经济和心理的压力。同时现在社会还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现在有些家庭都出现了很多空巢老人,孩子在外打拼,挣钱,老人独自在家,生活起居都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我们也看到很多关于空巢老人死亡好久才被发觉的报道,因此在这方面上,单纯的家庭养老也达不到让老人安享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的,也需要社会养老来辅助。
三、社会养老
1、什么是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这种服务体系,是与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而建立起来的,这种服务体系面向所有的老年人,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的照顾,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和一些紧急的救援。并且要社会养老正常的运行,必须有一定的相配套的建筑设施,组织人才和与之相匹配的运行机制、服务标准和监管制度。这样才能顾保障社会养老的全面实施。
2、社会养老的现状
我国的社会养老,近年来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一些五保、三无老人的生活保障问题,为一些高龄、独居和空巢的老人提供了很多的人性化服务,免费提供生活的服务,定期送菜,送生活必备品,定期为老人做体检,也定期对这些老人进行走访关怀。首先解决老年人在吃饭、睡觉、穿衣、购物、医疗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国家还考虑到我国现在老年人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的一个特点,从老年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解决老年人生活和心理方面的诸多问题。比如建立专门的养老机构,如组建敬老院,福利院或专门的托老所等,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还组建了一些有代表性和专业性的老年服务机构,像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老年的文艺社团、老年体协这些,来解决老年人的精神方面的空虚,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为老年人提供文娱、体育、学习与保健方面的服务。
三、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各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要真正解决我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把这两种养老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解决养老问题,实现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在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不发达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一次详细的人口普查工作,切实了解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年龄,有无肢体障碍,有无自理能力,是否空巢,平时有哪些疾病等)都做一下详细的记录,同时也要对其子女的基本情况,做一下详细的了解,收入的基本情况,工作的时间保障等。可以根据这些做具体的调理。
对于一些子女低收入,家里老年人多的这种情况,可以以家庭养老为主,国家给予适当的补助,相当于国家给老人的儿女一定的补贴,来减轻社会养老的一些负担,这样国家省心,老人们也能得到更好的照顾。
对于那些高收入,子女没有时间的家庭,要以社会养老为主,可以适当的收取一些照顾的费用,以便老人能得到更好的照顾。减轻一些国家的负担。
当然我们还要建立完备的养老保障制度,并且多方引入资金,来健全养老设施,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强管理,杜绝现在社会养老中的一些不合理,不完备的现象,力图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结合,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真正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老龄化;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135-04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新变化
(一)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老龄化速度加快
按联合国的统计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总人口7%就算是老龄化国家。2000年五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已达10.3%,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0%,由此可见,我国正式跨入老龄化社会始于2000年。
从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角度看,其规模呈现出逐渐扩大趋势。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60岁及以上人口7664万,年均增长率3.21%,与1964年相比年均增长率上升了3.05个百分点,与同年的总人口相比,年均增长率高出1.1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4927万,年均增长率由1964年的-0.17%上升至3.72%。1982年到2000年期间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有所回落,但总人口数量仍呈上升趋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过亿达到13012万人。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已由2000年的2.92%上升至3.09%,同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达3.94%。到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过2亿,年均增长率达5%,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在逐渐扩大。同时,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经历一个积累、发展的过程。1953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3%,随后降至6.1%,1986年以后就一直呈增长趋势,可见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在加快。
(二)老年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变化明显
1.女性多于男性,性别比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从老年人口的性别结构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男性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49.01%,女性为50.99%,性别比为96.12%,与2000年相比上升0.95个百分点。
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口死亡率会呈现出男高女低的特征,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会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不同年龄组的老年人口会呈增加趋势,性别比又会出现提高。如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显示,2000年60~64岁年龄组性别比为108.2%,2010年时下降至103.5%,2010年70~4q年龄组性别比却由2000年的94.7%上升至99.0%,75~79岁年龄组由82.0%上升至89.7%,80~84岁年龄组由67.0%上升至79.4%,85~89岁年龄组和90岁及以上年龄组也均有上升。
2.高龄化趋势明显
因人口寿命延长,我国人口的高龄化趋势日趋明显。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整理显示,2010年60~69岁年龄组人口数比2000年下降2.66个百分点,而7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呈增长趋势,其中70~79岁年龄组比2000年增长了0.07个百分点,80岁及以上人口增长了2.95个百分点。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种高龄化趋势将表现得更加明显。
(三)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
1.城乡人口倒置
我国存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而流动迁移的主体又是青壮年,并且流迁的主要方向是从乡村流向城市,所以这必将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加深,同时降低城镇的老龄化程度。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整理显示,我国乡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4.98%,城市的比例为11.48%,乡村比城市高出3.5个百分点。
2.人口老龄化地区不平衡
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生育状况、人口流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具有地区不平衡的特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和2013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整理发现,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过10%的有重庆、四川、江苏、天津、山东、上海、湖南、安徽、辽宁等省市,其中重庆的老龄化程度高居榜首,高达13.25%。但新疆、的比率分别为6.37%和5.17%,还未进入老龄化社会。可见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存在明显的地区不平衡。
二、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养老服务业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随着我国养老服务业出现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养老服务也不单指老龄产业中的服务业,而应涵盖第一、二、三产业中与养老服务有关的所有关联服务产品。并且是老龄产业中亟待优先发展的部分。养老服务业与养老方式是一种相伴关系,养老方式可以根据养老服务者的提供者的不同来划分,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又必须与各种养老方式相适应。养老服务体系是政府和社会为养老服务提供的支持系统,这一支持系统涵盖了各种制度、政策、相关机构等,养老服务业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部分,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养老服务业的内涵
结合前文对相关概念的比较,养老服务业可以界定为:养老服务业是伴随老年人养老方式转变不断发展起来的,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起重要支撑作用,产业化、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亟待优先发展的特殊产业,它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包括所有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卫生保健、日常生活用品以及金融保险的盈利性经济实体。
(三)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现
1.为老服务基础设施配套状况
(1)老人居住街道为老组织设置情况
“调查”中涉及到的为老组织主要有老龄协会、维权小组和民事调解小组,这些组织可为老年人提供维权服务、矛盾调解、互助和公益活动等帮助,增进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水平。
调查显示,老人居住街道设老年协会的比率为44.31%,设有维权小组的比例最低,只占到28.00%,民事调解小组设置率最高,达到69.97%。另外,在设有为老组织的社区,还存在部分老年人根本不知道的情况,如不知道设有老龄协会的老人占到25.62%,维权小组占36.21%,民事调解小组占19.11%。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老人自己未留意,另一方面是为老组织宣传不到位造成。可见为老组织还存在惠及度不够高,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
(2)社区配套设施的配置情况
本研究选取“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运动场地”和“城市社区托老所”4类养老服务设施的供给状况进行分析,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从设施的提供情况看,老人居住社区附近没有老年大学的比例最高,达73.73%,无运动场地达54.06%,无老年活动室占49.68%。在设有相关设施的社区,从老人们对其的使用情况看,老年活动室的活动从不参加的老人占25.67%,经常参加的只有5.88%,老年大学经常参加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1.14%,运动场地从不参加的为20.86%,城市社区托老所经常参加的比例最低,为0.27%。由此可见,对于社区的养老配套设施,目前还存在覆盖率低和对设施的利用情况不理想的现象。
上述现象的产生可能有以下原因:对养老基础设施的配套指标不够合理;设施的选址不合理,导致老人不方便到达和使用;设施的服务内容与老人的实际需求不匹配。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设施不能起到应有的效用,使用率低,空置率高,供需不平衡。
2.相关部门对老年人的关怀
相关部门对老年人群的关怀程度也是考察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主要涉及社区、原单位及老年优待证办理部门。通过对“调查”数据整理分析显示,年内社区没有派人探望的比例为54.32%,城市老人原单位没有派人探望的比例为19.51%,另有3.74%的老人觉得探望不适用。从城市老人原单位组织活动状况看,没有组织的占18.07%,认为活动不适用的占3.64%。从老年人优待证(卡)的办理状况看,未办理的老年人比例占58.37%。根据以上数据分析不难看出,相关部门对老年人的关怀仍不够,主要表现在:探望频率低,尤其是社区探望;活动类型的设计考虑欠周全,会导致老年人参与度不高或觉得活动不适用的现象;对优待证(卡)办理政策的宣传不够,导致其惠及度不高。
3.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满意度评价
政策法规是养老服务业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内容的设定和落实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的质量。建国后我国十分重视老年政策法规的建设,1996年8月,全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200多个老年政策法规,数量众多,涉及面广。“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对本地老年政策表示满意的占到75.16%,不满意的占23.73%,说明我国当前的老年政策法规仍不够完善,相关部门还需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目前我国老龄政策法规存在的主要问题:(1)政策落实不到位,许多政策可操作性差;(2)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结构和消费结构不断调整,现有政策缺乏长远规划的缺点凸显。
养老服务业的主体是老年人,所以老年人自身对养老机构和政策法规的了解情况也是影响养老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调查”的数据看,不了解养老机构状况的老年人占53.75%,对老年人保护法不了解的占46.47%。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相关机构宣传不到位,另一方面是老年人自身对法律法规及养老机构关注度不够,没有有意识地去了解这些常识。再次,是中国人受以家庭养老为首的传统养老观的影响,使得老人不愿主动了解机构养老的状况。
4.异地“家庭”养老服务呈现的新问题
此处所指的“家庭”是老人随子女到异地生活构成的家庭,这部分老人也就是俗称的“老漂族”。这些老人因受户籍的限制往往不能享受居住地的各种养老服务,同时又因远离户籍地无法享受原住地的各项保障。当前这类家庭养老服务面临三大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养老金认定难、支取难。异地养老金认定需要养老关系地发出认证表,本人收到认证表后再去居住地街道社区审核认定,然后将材料寄回当地养老关系管理部门,当地相关部门凭此认定材料发放养老金。在寄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材料不能及时送达或遗失等风险。另外,异地支取养老金也不方便,异地养老金取现会产生手续费,尽管有关部门改进了支取办法,但一些养老金账户由于性质不明确,需要提供相应证明才能享受免手续费的政策,而这些证明办理手续复杂。二是,医疗报销难。异地看病报销是所有“老漂族”面临的又一难题,由于各地医保统筹层次不同,缴费标准、报销比例、报销限额等也不一样,所以在居住地就医只能回参保地报销。加之报销手续复杂,使得异地生活的老人生病能挨就尽量不去医院,或者放弃报销。三是,居住地老年福利难享受。许多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都有户籍限制,“老漂族”既不能享受到原住地的福利保障也不能享受到居住地的实惠。他们很难融入异地,精神生活孤单空虚。
5.机构养老服务业现状
(1)人均床位数和床位利用率偏低
从人均床位数看,2012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人均床位数是每千名22张,发达国家是50到70张,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差距;从床位利用率看,2012年全国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为70.5%,城市为57.8%。而2004年美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养老机构入住率达86.3%。
(2)养老机构功能定位不准确
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机构都存在定位不准确的现象。比如,有的机构对老年人实行全盘皆收,缺乏明显的专业化分工,有的民办机构则只收生活可自理老人,而一些公办机构往往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一些生活可自理老人进入都很难,更何况半自理和失能老人更是高不可及。
(3)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缺乏吸引力,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主要是针对“五保”老人,难以体现被服务者的意愿,但城市养老机构人住的则是自费老人,养老机构入住率低从侧面反映出养老机构服务的吸引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导致资源的浪费。
总之,通过前文对我国养老服务业现状的分析,发现要实现养老服务业的持续发展,亟待破解几大关键问题,即三“低”、两“不到位”、一“完善”。三“低”指为老组织惠及度低、社区养老配套设施覆盖率、利用率低;两“不到位”指宣传不到位、相关部门对老年人关怀程度不到位;一“完善”指老年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三、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一)明确政府职责
1.加强对养老服务业的政策引导和鼓励
首先,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同时,扶持和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引导养老服务企业发展壮大。其次,发挥政府主导功能,实时进行老年人口基本情况普查,并落实各项保障制度。一方面,中央、地方应加强合作,建立长效经济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对贫困老年人全面摸底,完善老年人失能等级评定制度,并对贫困老人建立档案,进行跟踪评估,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和公平性。
2.有效运用社会力量
政府应创造条件让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和迅速成长。首先,要学习各国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培育社会合作组织;其次,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建立养老服务企业、养老服务产业园等,形成集群;最后,通过引导和宣传,促进各种社会团体和社区建立自愿服务,成为养老服务业的补充力量。
(二)实现机构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养老机构数量增长
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必须做好功能分类和专业化分工。在功能分类方面可以根据养老机构各自的情况进行分类,比如护理人员专业技术高,医疗功能设备完善的养老机构可以归为技术护理型或中级护理型,针对的对象分别是需要全天精心护理但无需经常到医院接受治疗的病人和没有严重疾病但需要全天监护和护理的人群。当然也可以根据区位特征来定位养老机构的功能,比如在区位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对高端养老服务需求较大,则可以重点发展高端养老服务市场,反之,经济较贫乏的区域,贫困老年群体较大,可侧重发展低端养老服务。目前在高端和低端养老服务方面政府的关注都较多,所以还必须重视中端养老服务的开发。
在专业化分工方面,主要体现在护理人员的专业化,需加大医疗护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结合养老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比如可以集中培训,以保证护理人员的持证率,也可以“分点”培训,即上门培训,可以避免因培训导致养老机构护理人手紧张的问题。另外,还要改革养老机构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方式,逐步建立起一套激励机制,以应对护理人员流失的问题。
2.加快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
要实现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一方面需要转变其管理运营方式,将国家运营逐渐转变为公办民营,从而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以完善养老机构标准化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农村老人甚至是城市老年人来农村养老。另一方面,农村养老机构应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与当地基层部门联合对有养老服务需求的失能、空巢老人进行集中供养,适当收取一定费用,既可U大供养范围又可为这些老人子女亲人减轻负担。
【关键词】养老模式;老龄化;老年群体;养老需求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27-01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00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2.5%,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占老年人口的11.4%。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达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1]。而且相对于其他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和地区,中国所走的将是世界前所未有的“在低收入阶段进入老龄化”的道路[2]。然而,何种养老模式适合我国国情、 何种养老模式才能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等问题接踵而来。因此,对我国养老模式现状及需求作进一步探讨十分必要。
1 我国养老模式现状
通过文献检索及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是两种较为传统的养老模式,三种养老模式各有优缺点,但结合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社区居家养老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城市养老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3]。
1.1 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养老模式。该模式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并完成保障的过程,这就是于1983年提出的家庭养老的“反馈模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因认为,家庭养老是我国未来20-30年的主要养老模式。但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特别是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步入老年阶段,养老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压力问题。调查显示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2 社会机构养老模式 社会机构养老是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社会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备的形式获得经济来源,由养老机构统一为老年人提供有偿或无偿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以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模式。西方发达国家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机构养老也较为成熟,其优势在于服务专业化,老人能得到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老人休闲时间多,集体生活能排解孤独;减轻了子女负担。但这种模式在我国的发展仍存在问题,韦克难将问题归结为以下三点:第一,床位不足、设施不完善;第二,由于受传统观念的约束,老年人对养老院的服务等存有顾虑;第三,有些养老院的收费偏高,不适合所有普通工薪阶层[4]。如果能将这些问题解决,机构养老无论对于老人还是子女而言都是好事。虽然现在很多老年人及其子女都还未从陈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家庭养老模式仍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并将持续很长时间,但最终将会被社会机构养老所替代[5]。
1.3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最早出现在英国,之后西方国家纷纷效仿,并将此模式定义为由家人、志愿者和专门护理人员共同承担的一项任务。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依托社区、互助而助”,并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出发,将社区照顾模式分为社区居家照顾和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两个子系统,其核心就是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服务[6]。虽然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符合我国国情,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缺乏、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等。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拓宽资金渠道、完善服务设施特别是医疗保障设施,同时要成立专业的人员和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家庭养老的专业化建设奠定基础[7]。
2 我国不同老年群体养老需求
老年人作为一个群体具有一定共性,但因家庭结构、年龄、收入、职业、性别、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养老方面具有不同需求,因此有必要结合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不同老年群体养老需求的侧重点,从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前瞻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2.1 空巢、孤寡和独居老年群体的需求 空巢老人是子女不在身边居住的老人,孤寡老人是没有法定赡养人或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或经济来源的老人,独居老人是子女离家并丧偶的老人。这类老人一般经济不能完全自立,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生活自理能力一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亲情慰藉和健康保健护理服务,通过为其建立健康档案,了解老人们的日常起居和健康状况,提供恰当的护理服务以满足其身心需求。
2.2 高龄老人群体的需求 高龄老年群体是指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其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包括医疗应急呼叫服务、健康保健护理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和亲情慰藉等。
2.3 独生子女老年群体的需求 独生子女老年群体是指只有一个子女的老年人,这类老年人目前占城市老年总人数的49%,并持续增加。养老服务需求除了生活照料之外,主要是精神文化需求,因其子女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老人,导致老人的内心孤独感和烦躁。因此针对此群体应重点提供精神文化类服务,如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组织相关娱乐活动等,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2.4 候鸟式家庭老年群体的需求 候鸟式家庭老年群体是指在异地养老的老人,他们或者以度假的形式变换于多个地方养老或者往返于自住地和子女居住地等。这个群体的老人经济收入一般有保障,健康状况较好,心理适应能力强,归属感较好。其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保健护理服务、健康信息服务和精神文化类服务。
2.5 进城老人群体的需求 进城老人群体主要是进城务工老年人和跟随进城务工子女居住的老年人,经济水平一般较低,文化水平不高,社会归属感一般或较差。其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包括医疗需求、家庭和邻里亲情的照顾以及法律援助。
综上所述,我国老人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物质生活需求、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健康保健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通过对不同老年群体养老需求的分析,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应大力开展和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及社区养老服务系统,以满足老年群体多方面的需求,从而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秀英.老年护理手册[M].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29.
[2] 孟艳春.中国养老模式优化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0,9,32(9):56-58.
[3] 莫邦豪、熊跃根.高龄化进程中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照顾:论家庭、社区和政府的联结[J].香港老年学报,1998,12(2):12-14.
[4] 韦克难.论我国社区照顾养老的必然性及其中国化[J].天府新论,2007,(1):102-105.
[5] 陈赛全.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30-36.
[6] 徐祖荣.城市社区照顾模式研究[J].人口学刊,2008,(1):49-53.
[7] 邓娟.社区养老--新型养老模式的构建[J].当代经济,2011,(21):30-32.
作者简介:
彭德忠,男,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和中医养生康复.
通讯作者:
关键词:养老保险 重要意义 认识
养老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一些发达国家,也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居民生活的一大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加之计划生育制度实施,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开始逐渐的浮现出来。作为老年人口数量最大的一个国家,我国的养老问题已成为近期乃至于今后一个时期内子孙后代的一大压力。养老压力日渐加剧,使得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开始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重要意义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德政工程,特别是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步伐加快,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社会养老保障事关社会的发展与和谐。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一个家庭养老问题是否能被合理妥善的处理,不仅影响着家庭的和睦,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自国家制定的相关养老保险制度以来,人们就开始意识到养老保险在国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养老制度在其直观目的上,既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基本生活,使得其在年老后可以老有所养,减轻子女的养老压力。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迁往城市障碍,缩小了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距。其公平性理念更进一步的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感和与政府之间的凝聚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参加养老保险也促进居民的消费需求,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由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这项工作还只刚开始,相关制度还有待不断完善,在其运行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新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
1.经办人员待遇低,工作量大,队伍不稳定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点多面广,县、乡、村三级经办人员走村串户,征缴相关费用工作量大,任务较为繁重。大部分乡镇基层经办人员力量不足、待遇过低、流动性过大等现象较为突出。待遇过低,队伍不稳定,也直接影响了政策的落实和管理服务的质量,这也对新农保的统计管理、基金安全和长远发展构成一定的挑战。
解决办法:政府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增加相关编制,加强县乡村三级经办力量,稳定县乡村三级经办人员队伍,提高经办人员待遇,明确县乡村三级经办人员工资标准和相关补贴并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村级经办力量建议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管理,将整个过程中登记、缴费、资金发放等全部交由服务人员管理,职能部门也要对其在流程监督上加强管理。
2.养老待遇离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
从一些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情况来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养老金相比,新农保待遇还不够高,保障水平普遍偏低,对养老问题所真正起到的作用较小。比如目前六十岁以上的居民月领基本养老金80元,尽管比以前略高一些,但还远低于当地一个低保的月补助,离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尤其是那些当地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乡村,缴费就相对比较少,养老保险并不能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和解决基本问题,这样一来,也导致居民参保积极性不够强,热情也不高。
解决办法:政府要逐年增加这方面的财力投入,提高保障水平,激励居民了解和办理相关养老保险的热情,在真正意义上解决居民养老压力大的问题。
3.衔接问题
新旧制度的衔接和转化一直是政府反复讨论和关注的一个难点,衔接是否合理关系着居民的切身利益,合理的利用转化不同制度和模式的优缺点,是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而目前,由于对于一些零碎的相关制度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衔接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办法,有的则是重复和遗漏,因此也阻碍了该制度的推广和试点。
解决办法:按照“制度并轨,账户统一,待遇叠加,平稳过渡”的原则,分类实施,稳步推进。需要政府根据相应的外部环境,在探索中寻找最优方案。同时加强相关机制的调节和完善,将零碎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进行有效的整合,在保证其基本的保障的前提下,也要广泛覆盖各个方面,并且能够持续性的发展下去,让居民没有后顾之忧。
三、结束语
建立实施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全体城乡居民养老之忧,是缩小城乡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平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只有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改进工作方法,及时处理好相关制度的衔接问题,继续加大宣传力度,逐年增加财政投入,适当提高保障水平和经办人员待遇,逐步建立养老金待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正常增长及调整的长效机制,让广大城乡居民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才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 应对措施
一、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中国企业改革开放近30年来,通过实践所形成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对人才的引进、管理 及为人才提供、创造条件和发挥才能的环境方面,尽管有许多成功之处,但是面对新的市场 环境,我们还是需要以十分清醒的态度来强化新的人才竞争意识。进步来自对瓶颈的突破。 卓越成绩的取得来自管理者永不自满的饥饿精神。用人之长,容人之短,知人之所长和用人 之所长。管理者应不断创新、吸收、学习新科技、新思维、新方法,引进新人才,来填饱肚 子充实大脑,而不是庸庸碌碌无力地“守旧”;闯荡市场,风险重重,所以要居安思危、战 战兢兢、如履薄冰,树立人才忧患意识,做到人尽其才,而不是盲目地排斥或指鹿为马;要 乐于向上、积极进取,营造部门间和谐快乐的氛围,而不是死气沉沉,板着一张长脸,压抑 的气氛只会让人才跑掉;要树立“多做事是自我资历、经验、阅历的积累,意味着财富的积 累”的务实观,而不是“老实人多做多吃亏”或者“企业不是自家的,干好干坏一回事,多 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的唯利观。每一个领导要明白,用七八分精力来挖掘部下的优 点 ,用二三分精力注意部下缺点,这是一个成功管理者最重要的用人原则,因为注意人的短处 ,只会弱化组织。择其长处而用之,才能使部门工作取得绩效。
二、对人力资源的制度性激励管理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模式具有东西方文化背景方面的适应性和差异性。西方文化强调 “契约制度”,而东方文化注重“人伦纲常”,这样在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管理上的内容有侧 重。经济学的制度激励理论与管理的管理激励理论,实际上是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活动在 市场经济具体文化背景下的理论放映。东方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典型形态是日本 模式。日本模式的特征是注重“管理激励”,强调员工从业自主权,充分利用了人的“社会 性”或“合群性”动机,通过终身雇佣、年序工资、内部晋升和开发培训等,进行人力资源 激励管理。西方文化的背景下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典型形态是美国模式。美国模式的特征为 ,侧重“制度激励”,注意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在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主要通过 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对在职员工进行契约化制度管理。
三、我国人力资源存在的现状
1.人口素质总体比较低。2000年,我国15岁及以上的文盲人口为8700万人,超过德国总人口。我国15岁以上受教育年 限为7.86年,25岁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15岁以上国民 受教 育的水平。200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中初中以下的比例占82%,是同时期美国的6.3倍,日本的 4.36倍,韩国的2.4倍。而高中水平占劳动总人数的13%,但发达国家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达 到高中水平平均占到50%左右,德国达到35%,是中国的4.5倍,连发展较晚的韩国也是中国 的3.3倍。差距最大的是高等教育,在中国100个劳动人口中只有5个受过高等教育,这一比 例只相当于美国的1/7,英国的1/5。
2.教育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由于财政支出的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是91.8%,一些偏远山区只有75%(2001年)的学生按时完成学业。 高中 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41.3%,高中阶段教育容量不足,已成为制约劳动人口文化水平、 提高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也使我国教育结构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格局,产 生了教育发展的结构性失衡。至于高等教育,我国目前只有13%的入学率,属于欠发达国家 。
3.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中国老年人口超过1.3亿人,随着1950年出 生高峰的人即将进入老年,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 口总数将突破2亿人,2027 年超过3亿人,2044年将达到4亿人。从2015年到2025年,我国劳动人口预计减少2900万左右 ,估计到2050年我国将减少18%~25%的劳动人口,届时,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有相当一 部分岗位,面临着人员短缺,并且现在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不再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
4.地区差距较大。中国主要生产基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工业区,以中国25% 的人口创造了85%的 中国财富,而广大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和普通劳动力资源,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能 力。2001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平均义务教育学生按时毕业率分别为83%、78.2% 和62%。西部比东部整整落后21个百分点。2001年义务教育学生按时毕业率高于80%的地区 有12个,其中9个为东部地区,3个为中部地区;超过90%的地区仅4个,分别为天津、上海、 浙江和北京;低于20%的地区有9个,除海南、湖北外,全部是西部地区;其中不到50%的有 西藏、贵州和宁夏。由于西部经济和生活水平相当落后,使得许多高学历人才不愿在西部工 作,造成了西部高学历人才紧缺,东西部人才结构差别加大。城乡人力资源也很明显,城镇 人力资本积累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处于普及初等教育阶段。目前至少有1.2亿人流入城镇,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
四、制定人才的长远发展计划
企业应该根据引进人才的成熟度和人才的自己发展计划,为人才提供发展的晋升机会。对于 引进的人才,应考察是否真有才华,对于才华出众、事业心强的人才应及时提拔委以重任, 拓展其发展空间。因为专业的原因,未能表现出其才能的,实施高层次人才“自我开发”计 划,使其符合发展方向的前提下,设计自己,培养自己。管理者应充分听取人才本人的意见 ,按照高层次人才对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应当引 入建设性人事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工作轮换机会,使人才在企业内部流动,不断丰富各类人才工 作的多样化,使人才感到职业更富挑战性,努力使员工感到为企业工作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人才是企业的资源,而且是能为企业创造财富的资源。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企业要 在社会变革和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长期学习,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更有 利于人才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结合,使人们在组织中活出生命的意义,从而降低人才的流 失率。
一、对我国部分积累制财务机制的利弊分析
1992年我国对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养老保险财务运转上力求做到“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留有部分积累”,即部分积累的财务机制,以期既不过分加重目前企业和国家的负担,又适当减轻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以上海市为例,新型的部分积累财务机制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实行个人缴费。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按本人工资的3%缴纳养老保险费,以后随经济发展和工资增长,逐步提高个人缴费的比例,最高达到8%,占个人帐户保险费的50%;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自由职业者等非工薪收入者,个人缴费为工资的8%,单位(业主)缴费的10%,除2%进入社会统筹基金外,其余都进入个人帐户。
2、单位缴费
单位缴纳养老保险费,以同期本单位职工人缴费工资之和的20%按月缴纳。
3、建立个人帐户。
每个职工都有一个终生不变的养老保险帐户,记入个人帐户的养老金包括:(1)职工按个人缴费工资3%缴纳的养老保险费;(2)按职工个人缴费工资8%从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中划入的部分;(3)按本市职工上年月平均工资5%从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中划入的部分。这一比例将会随职工缴费比例的上升而最终降为零。
4、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
单位缴纳的基金养老费记入职工个人帐户后的余额部分,即为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
由此不难看出,这种改革的着眼点在于,一是让职工负担部分保险费,以减轻企业部分负担和增加个人责任感;二是建立职工个人退休金帐户,并将企业与个人缴费的大部分积累于个人帐户,以期解决现收现付制度与人口老龄化的矛盾。问题在于,这种筹资模式是否能达到适当积累的目的。
按照设想,新制度下社会统筹基金的用途有三项:一是补偿旧制度下政府社会保险的债务,即代际转移支付;二是用于新制度下同代人之间的再分配,以体现新制度的公平性;三是用作新旧制度下退休金水平的调整基金。然而,从统筹基金的收缴来源看,在职职工工资5%的统筹基金与业已存在的退休金之间就已存在着巨大缺口。如1993年,新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部统筹基金假设全部收齐,也只是当年退休金的1/4。又如,1996年陕西省共收缴养老保险资金13.94亿元,统筹资金不足1亿元,而陕西省当年支付养老金的数额为12.30亿元。社会统筹基金尚且不能完成规定给它的基本的任务,就更不用谈实现其它的功能了。由于统筹基金不能完成补偿退休职工的退休金的任务,在职职工个人帐户上的基金就被直接用于发放退休金了,在仍然收不抵支的情况下,由于我们的费率收缴原则为“以支定收,略有节余”,因而费率被一再提高,使得企业和个人的负担成了一个无底洞。有些老工业基地企业的养老负担已达工资总额的26%,甚至更高。
由于统筹基金与旧制度的债务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于是现收的记入个人帐户的资金就被用作退休金支出去了,新建立起来的制度实质上是一个现收现付的制度,基金只是帐面上的基金。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没有改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财务机制的现收现付的性质,它既没有减轻企业的负担,也没有、也不可能为人口老龄化作很充分的准备。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实施的部分积累财务机制在实际运用中,弊大于利。
二、部分积累制理论探析
从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以及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基金的用途看,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部分积累制的财务机制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在原有现收现付机制的基础上,确定一个阶段稳定、定期调整的资金筹集比例,使之能够在满足当年保险金支付需要的前提是:有一定数额的结余作为积累;(2)在社会保险总体计划中,根据不同的保障目标,并行存在以基金制为基础的个人退休基金帐户和现收现付制。即,一方面对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养老保险实行完全的基金积累;另一方面,对已退休的和尚未达到基本退休收入保障水平的保障群体,通过现收现付以实现收入的再分配。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与不足。长期运行下去,还会对经济产生许多负面影响。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去准确地理解部分积累财务机制的理论内涵。
笔者认为,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建立总是和养老保险的目标模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同时也是建立在原有财务机制的基础之上的。对于部分积累制财务机制的研究,我们应当将其纳入养老保险制度的整体目标模式,结合原有财务机制的特征及优缺点,通盘考虑。
现收现付制是指通过以支定收,使养老保险收入与支出在年度内大体平衡的财务机制,现收现付制的优点在于(1)可保证保险金给付的及时性;(2)有助于实行保险金随物价或收入波动而调整的指数调节机制,从而有助于处置通货膨胀风险,保障退休金的实际货币人价值;(3)通过收入调节与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体现养老保险的共济性和福利性。它的缺点在于,由于完全没有储蓄积累,因而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生产性人口与退休人口的比重严重失调,抚养系数增大,使得现收现付制的收支平衡已难以实现并使其面临严重的财务困境。
基金积累制是根据以后可能和必然发生的养老问题所需的资金需要,预先提取并进行储存积累,在实际需要支出时再行支付的一种“量入为出”的理财方式。基金积累制有助于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通过预提积累保险基金将劳动者本人劳动阶段的部分收入转化为退休时期的养老保险金,并通过基金的积累增值,为劳动者提供较为可靠的退休收入保障。但基金积累制的缺点在于:(1)防御通货膨胀的能力较弱,基金贬值严重,风险性大;(2)缺乏社会互,不能照顾某些社会成员;(3)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化的难度大,积累负担过重;(4)积累制对金融市场的规范程度要求很高,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难以做到的。
正是由于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财务机制都有着各自显著的优越性和难以克服的缺陷,因此有人主张将二者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新型的财务机制,既可将两种财务机制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又能尽量避免两者的缺点。正是在这一思路下,我国提出了部分积累的概念。理想的部分积累制应当是
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财务机制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多层次养老保险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养老保险改革中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而在国际上,多层次养老保险的理论也受到了普遍重视,被认为是为解决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养老保险问题而提出的颇具战略意义的政策思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规范的多层次养老保险的目标模式分为三层。第一层次是政府举办的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和社会保险机构举办,强制执行,属于社会保险范畴,构成最低养老保障的社会安全网,替代率为社会平均工资的25%。第二层次是企业的义务性补充养老保险,采用个人帐户储存积累筹资模式。政府鼓励、企业自行决策建立,或通过立法强制实施。基金营运管理进入市场化,由劳资双方代表组成基金会、理事会,通过招投标的形式委托商业性保险、信托、投资金融机构营运管理基金。国家给予税收等各项政策的优惠。它强调与就业相关联和提供补充退休收入保障,作为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的补充,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层次的替代率约在50—60%之间。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计划,由商业保险公司举办,个人自愿投保,旨在适当提高老年生活的质量。
可以看出,在养老保险的目标模式中,第一层次的养老保险由政府或公共机构举办,属于社会保险范畴。笔者认为,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险应由国家根据当年养老保险支出的需要筹措资金,“量出为入”,“收支定收”,即采取现收现付的财务机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将现收现付财务机制下保证保险金给付的及时性、有助于实行指数调节机制、体现社会公平等优越性完全体现出来,另一方面,由于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障水平维持在职工工资水平的25%,从而可以避免现收现付制下收支不平衡的财务困境。而且,由国家筹措发放工资水平25%的养老金,还可以使参加保险的职工体会到国家制度的优越性,提高缴纳保险基金的积极性。第二层次的养老保险属于商业保险范畴,是职工养老保险的主体,可采用基金积累的财务机制,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纳资金,建立职工个人帐户。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险,采取以企业为单位组建基金理事会,基金营运管理由各基金会委托商业性保险、信托、投资金融机构进行,因而可以分散资金流量,提高防御通货膨胀的能力,将完全积累模式下存在的风险性降至最低,有利于抵御和渡过老龄化高峰期的支付困难。而且,以企业为单位为职工预提积累保险基金,既可为职工提供较为可靠的退休收入保障,也可减轻政府的社会保障负担,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第三层次的养老保险可采取自愿原则,由个人向商业保险机构投保,为将来养老储蓄资金。
笔者认为,这种根据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下不同层次保障水平的任务和性质,分别以企业和国家为保障主体,根据不同的保障目标和保障水平,并行存在以基金制为基础的个人退休基金帐户和现收现付制的财务机制,应是部分积累制财务机制的理想模式。
三、比较与借鉴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在于平衡了企业间退休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的矛盾,有利于新老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公平市场竞争,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建立社会统筹,则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得寿命长的和收入低的职工的老年生活得到保障。但就解决未来人口老龄化危机,预筹积累养老金方面,则存在着严重不足。在实际运用中,我国养老保险财务机制仍然没有摆脱现收现付框架的束缚。改革后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建立了个人帐户基金,但“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的收缴原则为各地在确定费率时开了一扇具有弹性的门,使得各地在确定费率时考虑更多的仍然是当年财务收支的平衡,以求不过分增加政府和企业的负担。这样,新建立起业的制度实质上还是一个现收现付的制度,基金只是帐面上的基金。
但我国直接向部分积累财务机制的目标模式过渡,条件还不成熟。这是由于我国近期目标的第一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仍然过于庞大,费率负担和替代率都比较高,实际上相当于国外第一和第二层次的养老保险,这样留给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补充性养老保险的空间就很小,因而很难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国家和企业包得过多以及行政方式管理基金等弊病,阻碍了企业和职工建立个人帐户储存积累养老金的积极性,也不能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基金的有效增值,从而达到减轻费率负担和增加保障水平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抑制了我国保险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发展。而将历史沿袭下来的基金养老保险高替代率,从目前的85%调整到25%,则需要一个长期过渡的时间和平滑过渡的措施,是短期内难以解决的。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也不可能使我国全面建立基金会形式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虽然直接实施国际上通行的三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以及相应的财务机制,困难重重,但它毕竟为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采取的每一步措施,都应当是有利于向这一目标模式转化的。因此,我们应当积累探索财务机制目标模式的运行机制,找出差距,采取步骤,逐步向目标模式转化。
首先,在目标模式中,政府承担了第一层次的养老保障任务,保证这一层次的资金筹集。我国在实践中往往以保险金成本列支、税收优惠、资金不足时给予补助等形式承担一部分费用,常常无法使个人体会到国家所尽的责任。在我国的养老保险模式中,政府应提供基本养老金的一定比例或一个绝对数额。
其次,在目标模式中,企业补充性养老保险在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中占据重要位置。这种由企业自行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会,基金会理事由雇主和雇员同等代表组成,基金会以法人组织形式独立于企业,基金资产与企业资产严格分开,基金法人在遵循基金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统一的原则下,委托养老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分别担任基金管理人、保管人和投资人,按照约定对基金资产行使基金管理和投资营运管理的补充养老保险模式,一方面可以稳定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促使金融制度的早日成熟。另一方面,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养老基金能够成为公司的主要持股机构,那么就可以降低目前企业过高的负债比例,增加公司发展的稳定力量,提高法人持股的比重,从而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但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看,资本市场的发育还需经过一个长时期的过程。因而,要想在短期内全面建立起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很困难的。一个可供考虑的方案是,可以结合目前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产权重组,股份制转换,同步实施。可以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选择少数几个经济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要求这些企业在转换过程中,必须建立起补充养老基金会法人组织,作为股份制改组的条件之一,为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试点,获取经验,然后创造条件在全国推广。
养老基金多元化投资的必要性
1.多元化投资能够有效地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我国将养老基金存入银行或者用来购买国债的投资方式,优点是安全性较高,不易受到财产损失,缺点是收益性较差。从银行存款这方面看,通过对近几年通货膨胀率和养老基金银行存款利率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因受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存入银行的养老基金不但难以保值,更谈不上增值。国债的利率往往低于通货膨胀的利率,因此,养老基金往往是呈现负收益率。此外,因为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实行的是管制利率,其与市场利率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养老基金不能够公正合理的用市场利率来计算投资收益,并且这一部分收益转给了国家财政和银行两方面。由此可见,单一的投资手段不能够保障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2.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致使养老基金收支形势恶化。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在2020———2030年之间,劳动力的人口数量将不会再增加,到2030年,劳动力人口的数量会开始下滑,人口的依赖率会急剧上涨。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预测,到2025年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人口将会占到我国总人口的33%,出于对流动人口因素的考虑,到那时,我国的离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的比例将会更加接近1:1。从理论上来看,只有养老基金能够保证完全的积累才能够使其免受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当前,我国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养老制度,仍旧有先收现付的情况,因此,这样的负面影响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3.制度设计不合理,具有隐含的支付缺口。依据新制度的设计,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基金只能够用统筹基金来支付,企业的缴费比例应该是全部职工工资的总额的20%,在这之中,一部分划到个人的账户之中,个人的账户的规模是11%,新制度实行之初,员工个人需缴纳3%的费用,另外的8%则从企业缴费中抽取,此后职工的缴费将会以每两年提升1%的速度增长,直至增长至8%,此时企业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也有所下降。然而,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按17%来计算统筹,也不能够满足退休人员养老金的需要。
风险的防范
1.要不断的充实个人的基金账户,加快补偿转制成本。在这方面,我们首先可以充实个人账户,避免统筹养老保险基金因为收不抵支的情况而去挤占个人账户的基金。对于统筹保险基金中收不抵支的缺口应该由政府拨款来予以弥补,还要加快国有资产转换为养老保险基金,尽快对转制成本进行补偿。在这方面,可以采取渐进的国有股份减持的工作方式。这样不但能够使上市公司的主体呈现多元化,还能够保证其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推动上市公司的规范化发展,保证其透明和公开,能够有效地弥补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的不足之处,同时降低对股市造成的影响。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想实现养老基金的多元化投资,就必须要先放宽商业养老保险金投资领域,减少对其的限制;其次,要减少企业补充养老金投资领域的限制。为了能够减少养老基金多元化投资中的风险,并对其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应采用招投标的方法将其转交给基金投资公司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用市场化方式来运作。当前,我国财政部门连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联合颁发相关规定对养老基金的投资工具以及机构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这为养老基金提供了营运的制度框架,但是还是应该制定更加详细的实施规则,来进一步完善养老基金的营运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对养老基金多元化投资中的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
3.要推动数量限制规则向谨慎人规则的过渡。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在很多的情况下,与数量限制规则相比,谨慎人规则更能够有效地降低养老基金多元化投资中的风险,增加投资的回报率。在当今时代,养老基金多元化投资是时展的所造就的发展趋势,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始着手推动数量限制规则向谨慎人规则的转变。需要注意的是,在推动其转变时,必须要满足下列的条件:首先,要有完善的监管养老基金投资法律和法规做法律保障;其次,养老基金的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必须要有进深的管理机制;第三,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的将信息放映至各个方面;最后,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要达到一定水平。只有满足了上述的条件,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数量限制规则向谨慎人规则的转变,才能够对多元化投资中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4.要加快完善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市场的中介的发展,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快金融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公众和监督机构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使其能够及时的掌握准确的基金运营信息,从而加强对基金的监督,提高投资人决策的正确性。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难以顺应庞大需求。中央早已经预见了这个养老难题,为了积极对应人口老龄化,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实践经验,国务院于2011年印发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早已经提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一、城市中利用信息技术养老条件已经成熟
(1)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如今,互联网的应用在生活中已经非常普及,网络购物、远程视频、网上约车、远程教育、网络政务等已经对我们不再陌生。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带宽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将供求双方的各种资源高效对接起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高效和便捷。同时,配合大数据分析数据,事半功倍。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城市之中已经广泛应用,为信息化养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城市老年人收入稳定需求日益多样化
一般来说,相对于农村老年人,城市老年人的经济能力较强,收入来源也较为稳定,因此仅提供物质援助已无法充分满足其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通过对全国城乡 60 岁以上老年人收入来源的比较,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超过一半的城市老年人其主要收入来源为离退养老金(占 66.30%),其比例大大超过乡村(占 4.60%),因此城市老年人的收入更加均衡和稳定;l村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劳动收入(占 41.18%)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47.74%),其不确定性更大(老龄科学研究 2014年 第7期)。
由此可见,随着城市基本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老年人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经济保障,而对非物质方面的要求更高,他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利用信息化手段养老,用城市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医疗条件,基于物联网连接开发的新理念,是发展创新城市养老服务业的重要途径。
(3)老年人的使用信息化设备的素养在不断提高
如今的70年代后出生的人群已经因为各种原因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方法,如平板电脑、手机、语音或者手势识别设备等。这些设备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无孔不入,他们利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进行着看视频、交友、工作、购物、求职、出行等。所以,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们已经完全可以适应在高度信息化的环境中生活。
二、信息化养老的创新性改变
(一)从点对点、包对包到包对点的转变
所谓点对点的服务模式,即老年人在特定地点接受上门服务,比如雇佣一个钟点工或者清洁工一对一进行服务。点对点的服务模式的优点就是针对性较强,老年人的各种需求都可以被满足,但缺点是成本较高,会消耗较多的人力服务资源。包对包的服务模式是指将老年人集中在一起,提供统一的养老服务,即养老院模式。这种服务模式优点是能够实现规模效应,缺点是服务半径有限,并且难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信息化养老的模式,就是为了打破点对点、包对包这两种固有的养老服务模式,实现包对点的服务。可运用相关技术将养老资源集成到芯片上,该芯片一边连接着个人,即服务点,另一边连接着各式服务终端,即服务包。这样就可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实时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护服务需求,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益和质量。
(二)从单一的服务提供商到聚合全社会资源的转变
在传统的情况下,一般是一家机构提供所有老人所需要的服务,这样对机构的要求必然是需要面面俱到,要在各方面都非常专业必定难度很大。同时,机构用于养老的成本会相对较高。进入养老院养老,是目前养老最普遍和直接的形式,但是养老成本仍然巨大,不是每个市民都可以接受。如果采用信息化创新养老方式,就能把日渐照料,精神慰藉,健身娱乐等功能让全社会参与进来,让专业的机构做相应专业的事情,让老人甚至在家就可以享受到优质周到的服务。
目前已经有多家平台开始整合某一个领域的资源。如果能够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将供求双方精准对接,那么将出现养老事业和服务商"双赢”的局面。
(三)从简单的人工化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变
传统的养老服务方式,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停留在人工养老服务的阶段。人工养老服务有其面对面、直接性、互动性的特点,但以目前我国养老服务领域人力资源的发展现状来看,显然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的养老需求。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完善的统筹,弥补了人力养老服务资源严重不足的缺陷,同时智能化的服务手段也将服务的人为风险降至最低。可以说,信息化创新型养老体现了养老服务由人工化向智能化、自动化的转变,提高了养老服务的便捷性与准确性,是我国养老服务业与时俱进的表现。
(四)从高成本向低成本转变
“公办养老院难进,民办又太贵”。以上可以看出,养老成本高,资源建设跟不上养老需求是非常突出的矛盾。以信息化创新养老方式的做法不需要特定的场地,无需投入场地建设的费用,只需要前期投较低的硬件建设费用;相对传统养老方式,投入人力也较少;同时,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以及非营利性组织和个人的介入也能够大大降低养老成本。
三、操作中的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加强高科技和人才的支撑。政策上应不断鼓励科技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不断引进更多的高科技低成本的好设备或者项目。同时,在后台管理方面也需要大量精英人才,用好的政策和待遇引进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养老事业中来。
(二)抓住关键环节,制定建设标准。应抓住养老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关键环节上下功夫,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所以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细化不同的硬件标准和服务标准,使得项目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三)整合全社会的资源。除了整合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的资源,还应当调动个人参与养老事业。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字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41%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依照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两亿,约占总人口的14%。随着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社会家庭的环境对老年人的身心及自身诸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犯罪在社会犯罪占有的比重和数量也有增长的趋势。据统计,某地监狱在押犯常年1200人左右,而老年犯罪人员1998年占到在押犯总数的1.2%,1999年占到在押犯总数的1.4%,2000年以占到在押犯总数的2.1%。因此老年人的犯罪增长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本文就是从剖析老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如何预防老年人犯罪即预防老年人犯罪的对策等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老年人犯罪的概念
所谓老年人是指生物上的人体结构和生理上的衰老,受生物学规律和周围环境的制约与机体生长成熟这一序列同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老化,具有不可逆转性,但是由于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个人自身的生长条件和天生机体发育的差异,判断老年人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根据人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和角色作用,可分别从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来衡量。1982年在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将老年年龄的界限定义为60岁。我国若以退休年龄为界限的话,则男性60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已基本步入老年人的行列。1996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把我国老年人的起点年龄定为60周岁以60周岁为标准便于正确的估量老年人口变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更适合我国现有的国情。
因此老年人犯罪概括起来说,指60岁以上的人所实施的犯罪。这是一种以年龄为标准对老年人犯罪下的定义。老年人犯罪的概念可以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老年人犯罪的概念即老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狭义的老年人犯罪的概念即由于身体、心理、社会生活等方面处于老年化的过程中而引发的犯罪行为。前者着眼于行为主体,后者着眼于行为特征。狭义的老年人犯罪所包括的范围较小,它把老年人实施的并非由于老年化过程而引发的犯罪行为排除在外。
二、老年人犯罪的特点
老年人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不同之处在于,老年人犯罪没有因为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反而因为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然而,老年人犯罪也有自己特殊的犯罪现象、特点和犯罪原因,很值得我们注意。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老年人犯罪表现为不同的特点:
(一)从犯罪主体上看,老年人犯罪多为孤寡老人,文化层次偏低。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女成家后大都与老人分居两处,致使老年人晚年生活孤独寂寞,单调乏味,易滋生不健康的心理,从而滋生犯罪。而且这些老年人多为文盲或半文盲,文化水平较低。
(二)从老年人犯罪的类型上看,男性多属猥亵、、诱骗、放火、盗窃、侵占、窝赃、伪造、诈骗等,女性犯罪则以扰乱社会治安为主。
(三)从老年人犯罪的手段上看,暴力型犯罪较少。进入老年期后,由于不同程度的生理疾病的存在,使老年人存在着运动障碍,这些决定了老年人所实施的抢劫、杀人等暴力型犯罪较少,他们往往采取教唆、诱骗、包庇等具有智能性、隐蔽性和间接性的犯罪手段。
(四)从老年人犯罪的对象上看,多为弱势群体。人进入老年以后,生理机能开始出现明显的衰老变化。因此,一些老年人往往把犯罪对象直接指向没有反抗能力或者反抗能力较弱的儿童、妇女、残疾人等弱者。
除了以上几个可以明显归类的特点,还有一些特点,一些老年人犯罪是低文化者较多,农村老年人犯罪较多。近年来还有一些退休老干部利用自己多年的人际关系网,为家人或他人谋求非法利益,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注意。
三、老年人犯罪的特殊原因
老年人犯罪除与未成年人犯罪、中青年犯罪和其他的各类犯罪有共同的主客观原因外,还有一定的特殊原因。以下从几个方面阐述并具体分析老年人犯罪的具体原因:
(一)进入老年期以后人的身体机能和心理技能都面临明显下降趋势。在身体机能上进入老年期以后人的许多器官和组织有相当程度的萎缩现象,如听力下降,视力减退。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减弱、反应变得迟钝。因此老年人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从心理机能上来看,此时老年人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有些老年人变得敏感多疑。加上身体机能出现的衰退,自身抵抗能力的降低,使老年人对事物的认识出现了问题,从而引起了很深的猜疑心理和被害观念,总怀疑他人是否侵犯自己,往往由于猜疑被害而发生防御性的犯罪行为。有些老年人情绪不稳定以自我为中心,老年期的人在情绪方面出现重要变化,产生情绪回归现象,即老年人遇到挫折时不容易克制,常常失去理智,变得像儿童一样任性固执冲动。有时变得自私起来,整天怨天尤人、固执己见、缺乏宽容。这些心理倾向是由于他们身心衰退而造成的。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己身体衰弱精力不济,不能恰当地解决遇到的纠纷,很容易因为小事而激起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出现攻击性的言语和行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有可能导致攻击性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老年人在步入老年期以后,由于身体和心理的特殊变化常常会出现对社会生活的不适应;
1.对离休,退休的不适应。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工作是他们生活的重心,工作收入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在工作当中可以全面的展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并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从中得到快乐与幸福感。对于退休的老年人来说,他们从忙忙碌碌的工作中一下子松懈下来,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了重心,生活从此变得没有意义,个人价值也无从体现,于是变得消极颓废,此时最容易卷入违法犯罪的活动中。
2.对生活贫困的不适应,对一些老年人来说若有退休金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的话则出现有关财产犯罪的可能较小。但对于另外一些老年人来说,本身并没有很多的积蓄,一旦退休经济上的收入更少,不可能完全支付生活开支,加上老年人容易患病,更需要金钱来保证及时治病。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基本生活需求有子女提供,而子女因经济状况和思想道德水平不同,很容易发生赡养纠纷,当无人赡养又无经济收入时他们可能会进行多种财产犯罪活动,用来解决经济问题。
(三)与家庭成员的相处情况也会影响老年人的犯罪行为
1.与子女的关系影响犯罪行为。当老年人退休离休后,老年人的工资收入不再像以前那样丰厚,他们的地位权利也不如以前,给家庭带来的种种好处也不复存在,这样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动摇,以前家长形象逐渐减弱。对农村老年人由于年老身体机能的衰退,各种机能的下降,劳动能力不如以前,也不像年轻时撑起整个家,于是家庭中的地位也不如以前了。一些修养较差,缺乏道德观念,尊老养老意识淡薄的子女,看到这些情况很有可能以恶劣的态度对待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同时老年人本身心理机能发生微妙变化,本身又会觉得自己为家辛苦操劳了一辈子做出了许多的努力,而当自己体弱多病身体不佳,正需要儿女照顾的时候却遭到如此冷漠的态度,老年人的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很容易产生绝望轻生无用等情绪,于是心理上便出现了报复心理,“我过不好你们也甭想过好”。尤其是那些老年丧偶身边无人陪伴,当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没有人可以安抚;当心中郁闷时没有人来倾听;当遇到生病时,没有人来照顾。长期的内心压抑情绪一旦爆发,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出现犯罪行为是很正常的。
2.与配偶的关系不睦造成犯罪
当老年人退休后没有工作来充实生活,心中不免有失落感。对新生活也会出现不适应,使老年人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心理上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大多老年人容易激动往往无缘无故大发脾气,把夫妻间往年的烂事抖出,互相揭对方缺点,引起双方的不满,各不相让往往会造成夫妻间的矛盾冲突演化为犯罪行为。
(四)由于恶习不改造成犯罪
少数老年人之所以造成犯罪是因为恶习很深,积重难返,不思悔改造成的。如三进宫的老年犯郑某,利用封建迷信欺诈胁迫等手段奸女。老年惯犯王某采用利诱的手段,先后多次利用看电视,给钱等手段对邻居家的小女孩进行猥亵。
(五)由于法制教育的不全面
在我国,尤其农村地区,老年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在为人处事是往往依照自己的经验和当地的风俗习惯,对于法律知识非常陌生,法律意识浅薄,也就无从遵法守法了。当前我国正在加大普法宣传,但往往会忽略对老年人的普法教育,尤其是农村老人。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很容易违法犯法走向犯罪道路。
(六)由于道德教育的不全面
人们往往认为老年人人生经验丰富,辨别是非能力强,因此人们在关心老年人晚年生活中,往往认为老年人不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了对老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当今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不免对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成员的思想价值观造成影响。加上一些老年人原本就存在一些不良思想意识,势必使这些老年人由于是非,善恶,美丑观念的混淆,比较容易主动或被动鼓励参与或组织如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丑恶行为活动,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以上是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对社会的不适应,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不同角度对老人犯罪原因进行的分析,但这些分析在理论发展中还不完善,还没形成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当我们对老年人犯罪原因进行分析时要运用发展的观点,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研究。
四、预防老年人犯罪的主要对策
(一)建立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物质生活保障体系。目前,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加强社会养老制度建设,实行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公平负担的原则。发展养老事业要学习借鉴外国成功的经验,完善社区保障制度,解决老年人的社区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问题。加强老年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可以采取政府投资兴建,社会各界捐助赞助等多种形式兴建,如在社区加强老年医护,生活服务,文化体育等硬件设施,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服务软件建设。形成完善的老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医疗保健,文化娱乐
切实得到保障。
(二)建立城乡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制度。必须调整现有的医疗政策,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尤其要保证破产企业,困难企业的退休人员看病交得起费用。建立健全老年的医疗救助制度,对城乡没有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以及虽纳入但无法获得必要保障的生活困难的老人给予医疗救济,国家实力贫困救济医院,专门救济生活贫困人口,特别是老人。各个地方要经常组织医疗队伍下乡送医活动,
帮助贫困老人渡过难关。
(三)重点救助贫困,生活艰辛的特困老年群体。各级政府应当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老人实行特别政策给予特别关爱。对贫困地区,国家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使贫困地区的贫困老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救助贫困老年专用基金,有个政府老年工作机构负责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各级政府应创建条件,逐渐把有子女却无赡养能力的贫困老年人纳入乡镇五保供养范围。建立城乡对口医疗支援制度,定期为贫困地区的老年人防病治病。发动社会力量实施有针对性的特别救助等等。
(四)依靠发展老年教育提升老年人身体,生活,精神质量。发展老年教育事业,针对老年的教育特点和规律,应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和科学健身活动,使他们在学习,健身中得到快乐和知识。必须以满足老年的实际需要为目标,解决老年人全体普遍关心的热心和难点问题,争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积极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充实精神生活,让有益的活动填补他们离开劳动岗位后产生的思想空虚,这样可以避免发生违法犯法的现象。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加强普法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对老年人的教育,努力使老年人学法,知法,守法,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水准,争强老年人的法制和道德观念。另外,不能忽视家庭是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不能因为作子女的工作生活忙而忽略了对老年人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慰藉,应当继承和弘扬尊老的美德,尊重老人的人格,加强与老人的交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减轻他们的失落感,让他们幸福安度晚年。
(五)把维护老年人的权益摆在司法工作的重要位置。我国1996年10月1日起实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我们要贯彻执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老年人的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尤其要慎重对待,妥善处理老年人犯罪案件。对老年人犯罪的案件的审判,须根据老年人的犯罪特点,犯罪的原因,犯罪的情节和危害的结果综合考虑,在法定量刑幅度内尽量从轻判处。刑种选择,刑期裁量,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对于依法可判刑可不判刑的,尽量以不判为主;对于判刑可轻可重的,尽量以轻判为主;对于可关押可不关押的,以不关押为主。在审判程序和审判策略上,尽量照顾老年人身心特点,注意说服教育;审理用语规范化,保护老年人的自尊。区分具体案情,正确使用缓刑和暂予监外执行。老年人犯罪,除难以改造的累犯和惯犯外,一般其社会危害性较小,加上老年体衰,再犯可能性也较小,除个别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等犯罪外可以使用缓刑。对于身体有严重疾病,符合法定保外就医条件的,人民法院在判决时,可做出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对于确有悔改表现,不再危害社会的,在减刑、假释条件上给予适当放宽,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基本条件就可减刑,假释。我们以要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危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保护被害老年人。另一面对老年人犯罪也要打击,通过打击使那些在犯罪边缘的老人能悬崖勒马起到教育和震慑作用,从而起到预防老年人犯罪的效果。
(六)做好老年犯罪的教育改造和安置帮教工作。老年犯罪入狱人员比起其他年龄的罪犯相对较少,但随着老年犯罪案件的逐年增加老年罪犯呈上升趋势。由于老年人年老体弱独立生活能力差,加上社会关系来往少,这种情况下老年罪犯会变得心灰意冷对生活失去了兴趣,这会增加对他们改造的难度,介于老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改造机关应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尽量少分配繁重的劳动任务。在做好狱内老年犯罪教育改造的同时还要做好老年犯罪的出狱安置工作,防止刑满释放或者假释后因生活无着,走投无路而再次犯罪。为此,家庭、居民委员会、民政部门和社会福利部门,应及时解决刑满释放或假释后老年罪犯生活出路问题。各地老龄工作机构和民政部门应协调好工作,在安置上给予适当关注,落实生活保障措施,预防再次犯罪。
以上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预防老年犯罪的对策与措施的,但我们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我们要在现实条件下来谈论某种预防措施,不能一味的追求预防成效而忽略了现实的可能性。如:在建设各种老年服务基础设施时,应考虑本地的经济条件和承受能力。
2.对老年人犯罪应该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行政的、法律的、政策的、社会的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3.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去研究老年人犯罪的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犯罪的原因,特点也会出现某些变化,我们的对策也应随之变化。
我们要把老龄工作视为社会主义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都重视起来,努力创造一个适合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条件与环境,激发老年人为社会服务的意愿,引导老年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使老年人安度晚年。这样老年人问题就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的。另外,笔者认为在全国人口高龄化已到来之际,和现代社会小家庭日益增多的冲击下,对于老年人犯罪问题的加强研究,应列为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赖文.老年人犯罪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程东宁.老年人犯罪能不能网开一面[J].人民法院报,2003(4)
费平金进.当前老年人犯罪增长应以重视[J].
易明刚.老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报,2002,3,1(57-58)
吴宗宪.老年男性的犯罪心理[J].政法论坛,1992(3)
陈丽平.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N].法制日报,2003(5)
郭金亮丁桂枝.论我国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J].求索,2003(4)
赵秉志.犯罪主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1989
侯玉波.人格与社会心理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2000,9,5(719-724)
赵俊康.中国大陆农村老年保障问题[J].
陈永革李缨.老年人犯罪的英法问题刍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报,2003,12(12)
据说,艾玛・沃森和贝克汉姆全家是时尚博主的杀手锏,每每推文阅读量上不去时,只要放上关于他们的话题,就总能拯救一切。
那么,在整形行业,哪些项目总是备受瞩目?又是什么拯救了一干以医美为主题的博主呢?
为什么人人都想要小脸?
虽然不期望拥有明星们的超级小V脸,但如果能让那张脸小巧精致一点,对于形象的提升来说,也是极好的。要想丢掉肥大的咬肌,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咬肌切除手术,另一种是注射瘦脸针。
咬肌切除手术
咬肌切除手术是经口腔内进行,咬肌切除时应切除咬肌的内侧,避免伤及面神经的下颌缘支,咬肌切除量根据术前检查的情况而定。因咬肌切除多数同时需切除下颌角,术后咬肌本身就会有一定的萎缩,所以切除咬肌的量一般不超过咬肌厚度的三发之一。不太提倡为追求外形单纯咬肌祛除,这种的手术简单,但术后效果往往不太理想。
这种方法维持效果较为长久,如果没有并发症等其他症状出现,做一次就能解决咬肌肥大的问题。但有一定的手术创伤,需要恢复一段时间,且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手术的。
打瘦脸针
瘦脸针,一种倍受欢迎的咬肌注射术,能够有效治疗双侧咬肌发达的症状,究其本质,是经过其特有的神经营养作用使咬肌萎缩、变小,一般在每侧部位选择1~2个注射点进行注射,该方法简单轻易操纵。现在最通行有效去咬肌主要是经过打瘦脸针消除咬肌。
它效果好,无创伤,更安全,比起摘除咬肌的手术来说,风险小很多;和手术切除咬肌相比,注射方式更加让人放心,除了收缩咬肌之外还可以用来平抚表情纹;瘦脸针一般每侧选择1~2个注射点注射,仅需5~10分钟,不必麻醉,注射创伤小,恢复快,注射后2~3周后咬肌开始缩小,瘦脸效果明显。缺点是需要定期注射。
日前,我们在微信公众号上对粉丝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瘦脸的需求高居榜首,人人都想拥有一张上镜小V脸;而抗衰老和美肤项目相差不大,这与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以及人们抗老化意识激增不无关系;此外,面部填充、塑形项目也排在前列,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拥有立体的五官;而在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再加上碰上80后普遍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瘦身也颇受关注;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含蓄的东方,大家对于隆胸项目的接度还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