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时间:2023-12-25 15:34: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好的兴趣;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64-01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人说兴趣是一种动力,做什么事情都与兴趣有关,有了兴趣才愿意去做事,即使再苦再累,困难重重,人们都会主动去做;而思维则是探究创新的学习动力。教育家赞可夫说:“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深入的体会。

一、让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学习兴趣得到升华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孩子们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环节,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组成不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有效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爱好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 “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教学就很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能有效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同时要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有个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充分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因此,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如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式思维: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如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第一种解法,我们用的方法是综合算式:163.5÷3×2+163.5=272.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1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163.5÷3,表示平均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题方法,值得学生去发现运用。

从上可知,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而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探索问题而产生的结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会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法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运用数学的兴趣解决实际问题。总之,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勤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能产生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参考文献:

[1] 曾 琦《合作学习研究的思维与展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3期

第2篇

关键字: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 重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作用下,创新教育被注入到了高中数学教学体系中,成为了当中的一个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愈发重要。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的基础能力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方式对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进行推理判断,并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从而进一步学好数学。

一、高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障碍

(一)思维定势的消极习惯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中数学教师在升学率的压力下,还是秉承一贯的“题海战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套题知识,学生一直以来都在接受教师机械化授予的知识,长期以往,学生积累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解题经验。在此背景下,学生会对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深信不疑,使得他们在解答问题的时候难以舍弃老旧的思路,思维定势、僵化,不会通过新的问题去挖掘新的思路,最终导致自己的思维方式受到阻碍,而无法对知识点全面认识。

(二)思维的惰性导致思维受阻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领导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更为注重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此容易忽略学生学习时候的一些细节,例如学生理解一些公式、定理方面,老师一般是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接收新的公式概念,并让他们课后把定理概念记牢,但是并没有教学生如何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加上,学生在遇到难题时,绝大多数都会选择问同学或者老师,还有部分会把难题留出来等老师讲解,只有极少数的同学会在难题面前“越挫越勇”,继续思考。当学生的观察以及理解停留在表面的感知时,也会疏于动脑,随之造成思维的惰性。

二、培养思维能力对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性

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思维能力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突破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用新的问题去挖掘新的思路,并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摆脱思维定势的禁锢。以下就思维能力培养对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培养思维能力,能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数学作为一门完整体系的系统性学科,在高中数学学科教学中,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点紧密相连、相互联系,尤其是一些运算、定理和函数知识,这些知识所蕴含的思维性是非常强的。而对于平时的公式、定理运用,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和“硬套”,而教师也不太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在运用公式、定理时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势,限制自身思维的发展。倘若教师在此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就能给学生开拓新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这对学生学好数学无疑是有着极大的帮助。

例如:教师在讲解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例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有界性和变量交换是我们在解答三角函数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方法,然而由于受到学生定势思维的影响,他们却极少想起解析几何的斜率公式。为此,教师在讲解此类题目时,要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在用一种方法解题完毕后,教师在询问学生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激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教师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出现障碍,那么教师可以从旁指导,给出适当的提示,保持学生的思维连续性,让学生尽情发挥,扩展自己的想象空间,找出不一样的解题方法。这样一来,相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深入。

(二)培养思维能力,能激活学生对知识的需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知识,倘若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能加强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基础为切入点,适时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能在此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自身的能力;还能够进一步激活对知识的需要,形成新颖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数列极限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有位学生需要到达前方4米远的终点,他面向终点方向,第一步他走了1米,第二步走了1/2米,第三步走了1/4米......如此类推,此后这位学生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前一步路长度的1/2。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该名学生什么时候才能走到终点,需要走多少步?由于这个例子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似,而且也在合理的难度范围内,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在此过程中也会得到激发,并能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想去解答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思维能力,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由于高中阶段的数学更多的以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Z言等,这些知识点对学生所提出的思维梯度较大,倘若学生没有改变初中阶段的思维方法,依旧以形象、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述,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是没有突出效果的。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帮学生把初中阶段所建立的常见思维套路打破,启发学生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以帮助学生增强对知识点的掌握力度,强化知识的应用。例如:在求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方法,研究函数单调性的方法等时,教师就可以融入算法知识,引导学生用算法解题框图来体现知识内容,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通过多种的交融联系使学生认识不一样的解题方法,增强学生自身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勇于把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帮助学生学好高中数学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们必须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以达到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分析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内涵和重要性

小学数学的教学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如果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1.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内涵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要求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可以将数字形象化,以达到运用数字进行运算的目的。一旦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他们就可以利用数学的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想要获得数学思维能力,就要求小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观察力、推理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提高小学生的判断能力。这种判断能力使小学生可以针对课本上的知识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深化对数学的理解,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其次,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快速理解数学知识并学以致用。最后,数学思维能力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综合性人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内容

在了解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内涵与重要性后,教育者应该主要关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举个例子来说,在教导小学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等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几何体。这样,就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易接受并消化理解新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生活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213-01

1清醒认识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什么是思维?不同的人可能给出不同的解答。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观点认为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而什么是数学思维呢?一般认为,数学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具体形式,它以数学概念为出发点, 通过数学判断和数学推理等形式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及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数学思维已成为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现代思维的工具,对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兴趣。

兴趣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是现实生活中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数学教师在教授数学课之前,要每节课进行精心设计,以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进而每节数学课形象、生动,在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性和的重要性。另外,在课外,数学教师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释现实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一方面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新教材相关的课后习题中得到启示。例如课后"想一想""读一读"等习题,不仅能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

1.2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抽象概念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强的学科,对其概念、定理的正确理解是进行数学推理论证和运算的首要的前提。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要着力提高初中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数学认知能力。而对广大初中生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对有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的时候就会出现迷惑甚至厌烦的情况。这时数学教师就应加强对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在局限于传统的某种僵化的思维模式,以变通的视角来分析数学的相关概念,进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列如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一题多解"式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每次攻克难题的同时获得一种新解体思路和思维方法,还能使广大学生为了尽可能的得到一个问题的多个解而不断挖掘每一种解体思路,进而开发着、发展着他们自身的数学思维。

2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

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要着重从活跃课堂教学、强化思维品质和提升问题意识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准备,以期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2.1活跃课堂教学是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真实生动的课堂教学情景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有效形式。"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首先必须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1]一个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在一定方面决定了其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程度。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应该充分意识到数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比较枯燥的学问,不能像文学那样有种引人入胜的魅力,也不像音乐、绘画教学一样充满趣味性,一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疲乏无味、难以理解。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种矛盾存在的原因,并结合数学课堂特点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造条件。

2.2强化思维品质是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内在要求。

在广大初中生开始学会如何进行数学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之后,应及时强化对其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一方面,要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对于数学书本里的每个公式,法则、定理都要讲解清楚其来龙去脉,认识其成立的前提条件和使用范围。教师可以先选择一些课本上的习题让学生去做,然后再针对学生思维中的漏洞进行教学分析,进而完善学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还要培养数学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广大数学教师可以根据解题目标来确定解题方向,进而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使其解决数学题时思维清晰、条理清楚,在遇到比较难的数学问题时也能够能按照数学逻辑去分析、思考。要知道,用复杂的数学问题来训练学生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是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迅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内在要求。

2.3提升问题意识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有效路径。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不断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特性。一方面,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自身教学的方便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的来进行和设计一些探索性问题,用以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2]教师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还可以故意设计出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问题,迷惑学生日常学习中惯性的犯错,在最后的解答中再把将正确答案指明出来,这就留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们的质疑精神,进而在往后的课堂上,他们的思维能够不断发展,逻辑性更加紧密;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带有研究性的问题来探索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这些研究性问题具有一定的提醒性质,形式也灵活多样,适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广大中学生自身还要有数学的问题意识,能够在现实生活学习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探索问题的视角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深刻认识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培养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从实际的教学出发,不断探索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路径,使广大中学生爱上数学课堂,爱上数学课程,在数学的世界里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 小学数学 逻辑思维能力

所谓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人类在学习中通过对事物概念的理解、以及推理判断等所有的思维形式和思考活动,是有条理、有顺序、有步骤的一种综合性的思维分析方法。小学生正处在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黄金阶段,而小学数学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学科,老师应该充分对此进行利用,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运用和迁移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一 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能力

小学数学在小学阶段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它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刻苦、努力、钻研的学习精神,还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数学知识都具有比其他学科更强的逻辑思维性,这主要是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特殊性所造成的,生硬刻板却又灵活多变,是数学知识的最大特点,学生学好数学的标准是其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有灵活运用这些基础知识的能力,还要求学生有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这些能力都要以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尤其是小学生,没有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变成了枯燥、痛苦、无奈的过程,也不可能有很好的数学成绩。

二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手段

(一)注重抽象思维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无论是数学概念还是任何运算法则等都是通过数学家们运用其抽象性思维研究得出的,由此可见,我们必须要重视学生抽象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熟悉并适应用抽象性的思维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思考。这要求老师在教学时尽量的将数学知识的推理过程进行介绍,对于数学概念、运算公式等要向学生讲明其来源以及结论具的体含义等,并通过让学生进行实践和观察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不断地将学生的表象认识提升至抽象思维的高度,帮助学生养成一种思维习惯,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个系统性的、关联性的数学知识脉络,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在现实的观念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一种抽象的数学思维模式。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思维模式,就代表其抽象性思维已经形成,也是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的“四边形”教学时,可以以生活中的四边形物体作为例子进行教学,也就将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转变成为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知识,便于学生学习。

(二)注重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综合、分析的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长发育特征都决定了其学习特征,因此老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这种特点对其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激发其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应用题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例如,老师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进行分析,即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罗列,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然后对已经罗列出来的已知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终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以这种能力进行逻辑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知果寻因和知因求果的习惯和能力。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整体的分析,在其中找到可利用的条件进行详细划分的过程,就是将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之后再按照解答问题的基本步骤就可以达到解题目标,同时也完成了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训练。

(三)注重判断、推理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能力中包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所谓的判断和推理就是指对一个事物的性质和展现出来的状态进行正确与否的判断推理,在数学中,公式、定理和法则、结论等就是学生进行判断和推理的依据。老师在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时,要首先让学生记住只有符合客观规律和事实的事物才可以给予肯定,反之都要给予否定,用这条原则来进行判断和推理就是学生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必然条件。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时,应该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而非死记硬背,因为只有基于理解而掌握的数学知识才可以被学生灵活的运用。例如:老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测量”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在教学开始时让学生估计书本、课桌的长度、宽度,并找同学来回答估计的过程和依据,最后再由学生进行动手测量,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一来就完成了一次推理和探究的学习过程。

(四)注重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注重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只扮演一个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切记要适当“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由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独立的阐述。学生要想进行独立的、有条理的理由阐述,就要求其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足够优秀,并且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都是学生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表现。由此可见,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也是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老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有20盆花,每一列要摆4盆,那么可以摆几列呢?待学生算出答案之后,再提出:如果是22盆花会摆几列,多几盆?23盆呢?25盆呢?然后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再通过观察和老师引导得出“余数永远小于除数的规律”。

由此可见,小学生正处在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提高的黄金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并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建莲.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9.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92-01

众所周知,开展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能加灵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数学思维,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一、运用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学生数学能力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外界环境、家庭教育、先天因素等[1]。如果学生的先天因素较好,只要教师稍加指导就可以理解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快速将问题解决,还会根据自身已有经验提出新的见解与看法,并快速掌握新知识。然而先天条件差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记住新知识,也难以产生新的看法与见解,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也十分吃力,这与他们的逻辑思维混乱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在面对新知识时,经常会产生无所适从之感。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十分重要,只有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才能将为题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与运用。

二、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中的体现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数学知识更好地掌握,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数学思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数学思维能够与数学教学工作进行紧密结合,能够与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知识、技能进行有机结合,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其次,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进行有效判断,对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行更好地把握,在遇到问题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对涉及到的数学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数学思维的体现,还表现在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方面。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只注重理论知识层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欠缺考虑,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后,不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数学思维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学思维的应用,注重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突出“数学能力”这一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三、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措施

1、引起学生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思维应用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学习兴趣,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问题进行积极地思考和探讨,从而更好地寻求有效地解决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在应用数学思维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效果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几点对问题进行把握:首先,要采取生动的教学方法,并且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可以采取故事教学方法,以有效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其次,注重把握小学生的心理因素,能够对学生心理进行有效地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好奇心转化为实际的求知欲望,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最后,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问题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好相应的三角形模型,通过对内角度数的测量,相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明确三角形内角度数为180度。

2、设计好问题

问题的设置,是数学思维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问题的设计,要注重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掌握[2]。老师在对问题设计过程中,要注重问题的创新性,并且问题的设计,能够与学生的实际心理活动进行有效地结合,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的解决,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有效掌握。例如在讲解正方形各个角度过程中,可以从正方形的特性入手,让学生对正方形的特点文体进行讨论。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差别,正方形如何进行判断等,这样一来,问题的设计,可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做好沟通

沟通问题是数学思维应用必须考虑和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能够使教师更好地发现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分析,有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从而更好地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在对部分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展开充分的沟通,在讲课之前,将教学内容进行布置,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简单的了解,让学生对数学概念了解后,再对数学知识讲解后,可以加深学生印象,并能够更好地对问题进行解决。例如在对分数知识讲解过程中,将分数基本性质的知识进行布置下去,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对知识有一个简单的了解,有利于在教师对知识讲解过程中,更好地对知识吸收和掌握。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过程中,研究了数学思维的体现,并就数学思维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数学思维的应用,对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加强对数学思维的研究,使其更好地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是现阶段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数学 教学 培养 直觉思维 想象 逻辑思维

思维是人类活动的基本体现,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勒曾说过:“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的工具”。可见,数学直觉思维对于数学创造和数学问题的解决,起着逻辑思维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的,因此问题解决也离不开直觉。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事实上,在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如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牛顿发明微积分,高斯对代数学基本定理的证明等等,无一不是直觉思维的杰作。

一、直觉思维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数学思维从思维活动总体规律的角度考虑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直觉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有着潜在开发学生智力意义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重视而重要的特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事实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已在为学生中考取得高分而努力,进行了旨在提高应试能力的“题海战术”。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少部分“精英”学生的解题能力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还有大部分学生数学学得如何呢?究其原因: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必要的信心,从而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

当然,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理念落后、教法不当,不能吸引学生,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注重逻辑思维能力或计算能力和技巧的培养,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实际上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不能被忽视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一个问题刚出示,就有学生说出了答案,看一下他的答案有时是正确的,但问其怎样想到的却说不出来,那么我们教师是不是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样的学生呢?鼓励这种思维,倡导猜想后的证明,比较与逻辑推理得到的结果,也许我们将培养出一位优秀的学生,反之也许会抹杀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近日在网上看到有人这样评价足球,中国足球落后的一大病症:球员的直觉能力太差;更有这样评价中国留学生: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无人能及,但动手和创造能力相差甚远。这些话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公民的创造性现状,从中,我们更应该深切地认识到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从很大程度上讲,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对于一个专业的数学工作者来说,他所具有的数学直觉显然已不再是一种朴素意义上的原始直觉,而是一种精致化了的直觉,也即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才逐渐养成的。

1、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万丈高楼平地起”,思维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当然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地凭空臆想,成功孕育于1%的灵感和99%的汗血中。阿提雅说:“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了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它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

2、强烈的自信是培养直觉的动力

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直觉的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当一个问题不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高斯在小学时就能解决问题“1+2+ ……+99+100=?”,这是基于他对数的敏感性的超常把握,这对他一生的成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现在的中学生极少具有直觉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力。

3、重视教具、学具的运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中要运用学具、教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现象。通过比较、概括,反映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直观性的特征,就能获得正确表象。学生观察客观事物和现象越全面、深刻,获得的表象就越正确、丰富,直觉思维水平就越高。例如、在学习正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时,可让每个学生都带小立方体(比如他们比较熟悉的麻将牌)进行动手操作,仔细观察不同模型的三种视图,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出模型与视图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促进直觉思维能力。

4、注重解题教学,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

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通过深入的观察、联想,由形思数,由数想形,利用图形的直观诱发直觉,对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思维大有帮助。教师应该把直觉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出,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

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考察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支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允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49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102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也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教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还要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经过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法和创造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要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学段不断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发展十分有益,要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会学习与思考、学会运用于创造,就要对学生不间断地进行“思维体操”的训练,形成符合科学规律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促使小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每位数学教师要重视的问题。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材料。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灵活性。

自然界中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生活中的事物也在变,这就要求教师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灵活性的突出表现是善于发现新的因素,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在思维受阻时能及时改变思考问题的策略,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和基础,探索从自身出发,学生的思路开阔、方法多样、解法灵活,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敏捷性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学生遇到数学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减少思考、运算环节以及推理过程,善于快速地概括数、式、形以及数量关系中的特征,减少不必要的“弯路”,抓出问题要点,熟练变换练习方式,巧妙地设问引用,巧妙地练习,删繁就简。因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采取如下的办法进行训练。

1.速度训练 ―― 口算练习,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应着重抓好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狠抓口算速率训练,小学的口算要有时间限定,是否达标要用时间说话,也就是会算题还不够,主要还是要提速, 例如,在“凑十法”的学习掌握基础上,借鉴珠算的长处,教给学生“互补法”使学生知道2和8,1和9,3和7,4和6等互为补数。如计算9+2时,因为9和1互为补数,就能见9想10,得11。通过反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思维的训练得以提升。久而久之使学生得到一个反应敏锐的大脑。

2.图形变换 ―― 面积训练, 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训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 教给学生解题基本思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参与探究。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性

第9篇

1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1.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1.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1.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2.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2.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3.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第10篇

1.充分认识数学语言的重要性

以前,人们认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就要用于生活,用数学的特殊语言来解释生活、讨论生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阅读的尝试,这有助于很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形成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无论是在数学知识方面,学生生活方面还是在情感发展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体验到思维的快乐,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减乘除,它更是一门语言,一种生活或学习的重要工具,数学老师首先要有这种强烈的教学观念,在潜意识上充分认识到数学语言的重要性,才能科学合理引导学生数学阅读,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语言的重要性和数学学习的乐趣。

2.组织数学阅读

《新课标》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积累”和“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是一种语言,是一种高度概括、简洁精要,甚至有时常常是精心设计的语言.而语言学习渠道无穷无尽,工具应有尽有,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情况适当采取相关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组织学生丈量教室、黑板等面积,让抽象具体化,加深理解,获得知识,在组织实践中,学生能亲身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实践交流中体验数学语言和数学阅读的乐趣,更加喜欢数学,喜欢数学阅读。还可以进行猜数学谜语、欣赏数学相声既“夺红旗”、“争上游”、“看谁算得快,算得准”、“数学接力赛”等数学游艺、游园活动,寓教于乐。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特别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至关重要,所以在组织数学阅读中还要注意教学方法,不是灌输而是引导,引导学生自觉参加数学活动,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培养。

3.注重数学课外阅读

从阅读的角度来讲,数学阅读的难度较高,逻辑性强,语言组织复杂,小学生往往缺乏对数学的阅读兴趣,兴趣第一阅读第二,如何建立学生的阅读兴趣,仅仅靠几十分钟的课堂时间是无法建立学生兴趣的。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思维转移快,不喜欢枯燥无味的东西,这时候课外阅读对学生学习兴趣学新课程标准提到小学数学课的建立及其重要,小学数外阅读的重要性,其中说到建立课外活动小组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开展数学课外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趣味数学、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扩展性知识等,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阅读数学的兴趣。

4.选择合适书籍

人生来就有好奇心。处在学校这种智力不断冲撞的环境中,少年儿童时期,正是一个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一本稍微有趣的读物,就能点燃对书籍的强烈好奇。课外读书,不仅能开拓学生视野,增添知识信息,了解和认识世界,还能满足儿童天然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生的记忆力强,大量的阅读后,哪怕是囫囵吞枣的阅读,也能储备知识。同时小学生对书的选择缺乏理性,很难正确判断适合自己的书籍,老师就要注意到这点,为学生选择有利于学生省心健康,有利于增长知识的课外读物,比如

《从前有个数:故事中的数学逻辑》(美)、《数学西游记》、《数学魔术师》、《奇妙的数学王国》、《怪物数学》(美)、《新编十万个为什么(数学卷)》等书籍都是很不错的。适合的课外读物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驱使学生动脑筋、问问题。逐渐将课外获得的知识转移到数学课本,用数学的知识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5、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能力;探究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迫于高考的压力,只注重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数学题灵活多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阶段正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摆在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关键问题。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增强其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能力是人们在从事与数学有关的各项活动时所需要的记忆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等各种能力的综合,一个具备数学能力的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学通数学这门学科,而在数学能力中数学思维能力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思维能力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的整个思维过程进行深入的了解,对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尤其是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能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能够促使学生对数学“活学活用”

高中生正处于发育的关键阶段,大脑的运行比较活泼,但是面对抽象的数学学习,挑战性是比较强的。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一些高中生已经习惯于固定的解题模式,对数学公式生搬硬套解答习题,而忽略了其中的逻辑性,缺乏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就是将学生从以往简单解题应试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将重点放在思考和推理两个方面,重视对学生主动推理能力的培养,所注重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是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活学活用的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题型。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1.运用新型的学习方法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迫于升学的压力,数学教学中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运用题海战术,让学生不断重复同类题型,达到考高分的目的,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功效不显著。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革,运用新型的学习方法,例如,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使其脱离传统的解题模式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或者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其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在学习中分工合作,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都是由教师提前备课,在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中着重对重、难点进行讲解,运用典型的题型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程度,并对解题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和演练,最后再通过课后习题的方式巩固学生对相关解题方法的掌握。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只能在教师提前设定好的范围内进行思考。

总之,高中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可塑性比较强,是对其综合素质进行提升的关键期。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一方面使其更容易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其成长为未来国家的栋梁之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通性教学

所谓通性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巩固加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加深他们对知识的了解,从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进而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在这个要求下,教师应该在课堂结构中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教师应该重视基础知识对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其次,教师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深入发掘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最后,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系统性思维.

一、重视基础知识对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端正学习态度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由于学生受到小学学习的影响,学习仍然处于模仿阶段,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无法灵活运用知识,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率.除此之外,多数学生无法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求题目练习,舍本逐末,导致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在这种情况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调整.针对学生的情况,教师应首先明确教学目的,强调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数学知识系统中,基础概念和理论知识是构成这个系统的基本骨架,而它们之间的联系则是数学知识灵活多变的主要原因.因此,初中生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些知识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个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从学生的需求着手.在不等式的学习中,教师主要应该从不等号两边的因式着手,通过化简等方式简化,最终得到简单的因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化简能力,同时对等号两边的符号变换也应注意.这些都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运用,而不等式则是将这些基础知识的关系进行整合进而应用所得到的产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换一种教学思路,让学生明确不等式的解答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让学生明确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进而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这便是通性教学法的主要模式,学生应该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发掘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对学生来说,由于学习方法的限制,导致他们对数学的发掘程度不够,因此对知识缺乏足够的理解.在这种环境中,教师应该在通性教学法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改变.在初中阶段,随着知识的深入,题目灵活性增加,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初步形成.因此,教师应该顺应这种教学改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层发掘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的需求出发,为他们制订一些带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本质上看,数学思维主要是指学生对知识的一种思维模式,而这种模式则是建立在他们对知识之间联系的理解上.

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展开通性教学.从字面上理解,一次和二次函数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二次函数是建立在一次函数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二者虽然不同,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共性.他们都是一个量关于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这便是通性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让他们获得良好的教学体验.在通性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之外,还应该从一次和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着手,让他们总结两种知识之间的规律,从而形成具体的教学措施,最后升华为学生的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系统性解题思维

在初中数学中,题目是反映学生主要学习效果的一个手段,因此教师还应该从题目练习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学生的情况来看,在课堂上的理解和实际练习中遇到的情况仍然存在差距,这是理论和实践的区别.教师应该在理论教学中辅以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值得注意的是,在通性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练习题目的运用,每一道题目都应该能够反映知识的本质,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内涵和联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种需求中,教师需要对练习题目进行一些调整.

除了学生的练习之外,教师还应该从学生的练习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在学习阶段,学生出现理解上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及时地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可以最大限度上降低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给予帮助的时候,应该从学生的情况出发,带领学生沿着题目的思路出发,以此培养他们对解题思路的意识,为今后系统性的解题思维奠定基础.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教学题目多数缺乏变化,使学生无法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状况,反而会让他们对自己形成盲目的自信,进而学习动力降低.教师应该合理地安排教学知识的难度.

结语

通性教学法,是针对学生基础知识以及知识之间联系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地改变当前教学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循序渐进,从学生的需求着手,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此外,教师还应该深入地发掘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