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6 15:2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性学习活动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政治 ;改革 ;思考 ;实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越来越束缚着教育本身的发展。在新的情况不断出现、改革进一步深人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随之而发生转变。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泯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1.1认真学习和研究创新教育理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并把这一理论具体应用到教学实际之中,增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觉性。
1.2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研究性课程是近年来中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的一种较为新颖的课程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具有研究素质的教师,即研究型教师。政治教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1.3创新教育方法。素质教育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教会技能,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眼前发展,更要着眼于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意学习方法培养,更要注重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培养。课堂教学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活动,教师不仅要注重教的艺术,更注重学的方法。教师要能够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2.1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
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在满足于是什么,而要深究为什么了,因而高中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辩,“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下,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
同时,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因而政治教学如果过于理论化容易导致学生的在认知上产生障碍,需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能实现认知水平上的更大跨越。所以,政治教学要求教师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来阐释相关的政治理论,让他们身临其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或高效学习,使他按自己的性向尽可能发展自身潜力,从而尽可能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站在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学习成功的角度来考虑、选择教学方式,让教学方式成为学习的拐杖,而不是教师讲技和讲艺的展演。
2.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课的建议有:社会调查研究、参观活动、课外讲座、参加生产劳动、军训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撰写小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的课程,是在教育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提倡的是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科学、重实践。而综合实践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成长,在参与和合作过程中溶入社会,在认识自我和重塑自我中发展并成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任务要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文摘、百科全书等)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高中政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等方面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不要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要求学校根据相关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开发活动主题,其运用学校个性化资源校本开发课程的属性,为创建学校特色课程提供了可能;该课程的发现域、方法域、活动域、社会域课程属性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特征和属性形成了差异,这些特征符合学校特色课程的价值追求;学校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拓展更新、积累沉淀、形成成果,可以转化为有学校个性的特色课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技术路线。
一、学校特色课程的界定
1.学校特色课程的内涵及特征。学校特色课程内涵及特征的适当性界定,将为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给予明确的指引,以有效避免盲目开发、失位开发。石鸥认为:“所谓特色课程,是指学校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为核心,以地域、社区与学校资源为依托,经过比较长期的课程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性的整体风格和出色的育人成效的课程、课程实施或课程方案。”[1]朱治国认为:“所谓学校特色课程,是指学校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学校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和实施的,能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课程优势的主导性校本课程。”[2]在这些界定中,均突出了在特色课程开发资源运用的特性、学校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地位及对学校特色发展的价值,阐明了学校特色课程的关键特征。依据上述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取向的分析,本文对学校特色课程的规定性定义为:学校特色课程是学校依据课程开发的学生本位取向,运用个性化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实施的具有独特课程功能和价值的核心校本课程。其特征表现为:第一,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学校特色课程开发采用的课程资源具有鲜明的本土、本校特征,切合学校的特色发展定位。第二,课程组织的科学性。摒弃“文献式”与“拼盘式”的校本课程开发窠臼,力求课程组织的规范性、新颖性。第三,学习方式的综合性。学校特色课程在规划设计上预设与隐含了综合化的学习方式,强化研究性学习、服务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第四,课程实施的持续性。学校特色课程能在学校长期、持续实施,经过课程评价检验,呈现出强大的课程生命力。第五,课程功能的发展性。学校特色课程具有良好的教学收益,能有效促进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不断发展。
2.学校特色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在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现实图景中,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视为学校特色课程,将学科延展型校本课程视为特色课程,将杂多的校本课程门类视为学校特色课程群等,均反映了对学校特色课程与校本课程二者关系认识层面的误差,需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要自主开发的供学生选择修习的课程,特色课程源于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可采用共通与普适性的课程资源,特色课程运用的课程资源具有独特性、个性化;学校的校本课程门类多种,特色课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学校的核心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可因由学生兴趣与需要的改变而存亡更替,特色课程则能持续实施,不断释放出良好的课程功能,通过修订在学校滚动使用;特色课程本质上是学生本位取向的课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咨询者,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
二、以生为本的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取向
学校课程版图历来以教师本位取向的课程开发为主导,其典型特征为专家编制,教师执行;以人类文明的经典成果作为课程核心内容;教材呈现具有严谨的体系化;课程学习以传授、记诵、理解、练习为主要方式。学校特色课程开发需由教师本位取向转向为学生本位取向。
学生本位的特色课程开发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指向,在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编制技术、课程实施方式、课程实施成果等方面呈现出如下特征。第一,以“问题解决”作为课程核心目标。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发展在教育目标设计上“必须以诸如‘问题解决能力’之类的‘21世纪生存能力’直接挂钩的形式,把教育目标加以结构化”。[3]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理念与追求需紧紧围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设计与建构。综合实践活动以主题探究活动与研究性学习课题为主要内容,直接作用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二,运用生活资源作为课程素材。学生本位的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学生周遭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及学生主体的兴趣、爱好遴选、生成课程内容。第三,非知识体系为中心组织课程。学生本位取向的特色课程开发不以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严谨性为主张,强调以探究性学习活动、实践性学习活动、体验性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探究实践行为、探究实践的成果和结论由学生完成。第四、形成学生个人成果。教师本位取向课程的学生成果在考试竞争与功利主义教育的挤压下往往凝结为分数与排名。在学生本位取向的特色课程中,学生的个人成果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完成的活动总结报告、结题报告、研究小论文、创意设计与制作的作品等,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真实反映与客观证据。
三、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特色课程类型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及课程功能为开发建构不同类型的学校特色课程提供了依据,不同类型的特色课程均能在不同侧面、不同维度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属性和特征。基于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学校特色课程类型主要包括主题统合型课程、科技创新型课程、服务学习型课程、心理建构型课程和社团驱动型课程五大类,每类课程均有自身的目标指向、内容结构与实施策略。
1.主题统合型课程。主题统合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运用学校独特的课程资源开发主题领域,分解具有逻辑关联的系列小主题,形成课程结构,学生通过主题探究与实践活动形成课程。如,广州市海珠区瑞宝小学以社区瑞狮活动与习俗为资源,构建“灵动瑞狮”主题领域,开发“爱狮、颂狮、寻狮、悟狮、秀狮”等系列小主题,形成《灵动瑞狮》特色校本课程。主题统合型课程遵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实施的环节和阶段,以课程实施的常规课型、变式课型和创新课型为载体,开展课程教学。
2.科技创新型课程。科技创新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核心目标。中小学经常性开展的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内容包括:科技研究论文写作、科技项目设计与制作、科技实践活动、科技体育、科技创意思维训练等,这些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成为建构学校科技创新型课程的主要来源。学校科技创新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在育人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上具有一致性,学校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可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成果中遴选、加工和提炼,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实施的计划性、正规性和持续性,为学校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的课程基础和持续发展的源泉。[4]
3.服务学习型课程。服务学习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服务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向社会,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服务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活动。服务学习型课程具有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活动过程的体验性、活动参与的社会性及人格培养的有效性等特征。服务学习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求学校在活动项目、活动时间、活动方式、活动保障等方面做出整体规划;注重与学校德育整合及与社会实践基地联合实施;强调活动过程的完整性,让学生参与活动项目选择、活动方案设计、亲历活动过程、形成活动成果,开展活动反思、交流与评价。
4.心理建构型课程。心理建构型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核心目标。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活动存在以咨询为主体、以教学为主体、以活动为主体三种取向。心理建构型课程主张克服片面与单一化的倾向,整合三种取向,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功能,形成学校心理建构型课程的四大领域:心理健康的基础性知识教学活动;常见心理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心理疏导与调节的社会实践性活动;心理障碍的专业性咨询与矫治活动。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与社会实践性活动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对于深化学生心理认知与评估、促进学生心理的主动建构有重要作用。如,中小学生学习压力与焦虑情况的调查,中学生早恋现象的研究,中小学生与父母沟通状况的探究,中小学生网络交友现状的调查等研究性学习课题;走进养老院的慰问活动,走进特殊学校的交流活动,走进社区的宣传、演出与劳动活动,春秋游研学旅行活动的等实践性活动,都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方式与途径。
5.社团驱动型课程。所谓社团驱动型课程,即以学生社团为平台,规划、设计活动内容,通过社团组织内在驱动实施的课程学习活动。学生社团具有同质性、自治性与拓展性特征。同质性表现为共同的兴趣爱好与理想追求是组成社团的基础;自治性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活动项目,自主开展活动,自我管理组织;拓展性表现为社团活动内容与方式具有可拓展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其中,自治性是学生社团的根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是社团驱动型课程的核心目标。社团驱动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为:体系化、多样化的社团类型及活动内容规划设计;社团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与有效性;在社团活动中融合主题探究活动和服务学习活动;通过社团平台形成优秀的学生作品。
四、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特色课程教材编制策略
教材是课程的实体呈现,是学生修习的主要工具与材料。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编制的特色课程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达成教学的基本规范,利于学校系统持续实施课程,不断积淀、彰显学校特色。同时,相对稳定的教材,也有助于学生基于教材设计的主题与活动方式形成丰富的系列个人成果。
1.以主题扩展建构课程框架。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特色课程教材的编制运用主题扩展型式,将知识集点、能力发展、活动方式、学生成果形成融合在主题实施中,通过主题扩展为子课题,各子课题的渐进实施推演学生活动,形成课程实施过程。
2.以环节推进展开学习过程。教材体系依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五环节模式“主题确立――方案设计――活动实施――交流展示――总结评价”展开学生学习过程。各环节设计与主题关联的探究与实践活动、设计与制作活动、展示与交流活动等,并隐含相关的常规课型。在环节推进范式教材体系中,学生成为环节推进的主体,教学由教师传授转型为学生生成性的自主活动,学生在不同环节带来的多样化课程履历中,促进跨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3.以单元组合串联课程内容。根据主题实施的不同环节设计教材单元,使不同单元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差异,教学课型差异,教学成果差异形成不同单元的教学个性。单元结构的一致性与耦合性,形成课程的整体性。
4.以方法指引强化课程特色。方法体系知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体性知识体系,包括思维方法知识、研究方法知识、设计制作知识和成果表达的方法知识。[5]活动方法的掌握是学生能力形成的要件,强化方法指引及学生对方法的掌握是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特色课程的鲜明特色。在教材编制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在不同年级分布、铺设不同的主要活动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及如何撰写小论文与研究报告等多种方法的学习、运用。在教材设计中,注重融合案例指导方法,从而提升学生方法掌握的成功率。
5.以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特色课程教材不以系统的知识呈现为教材主体,主张在教材中以“资料袋”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及文献索引,使学生获得再活动的材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由教材设计者主动供给的学习资源可以有效避免学生资源探寻的盲目性,保证学习资源的前沿性与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3-25.
[2]石鸥.普通高色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1-5.
[3]朱治国.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深度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5):14-16.
1、指导思想: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开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2、意义:
1)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2)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
3)主动服务社区,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二、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
1、组织形式:小组合作模式。学生一般由6—10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年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为指导老师。研究过程中,活动小组成员有分有合,互相协作。
具体过程参考如下:
A、编组、选题;
B、聘指导教师;
C制定活动方案;
D小组研究设计具体操作(设计访谈表格、问卷;制定参观、观察、活动计划;准备录音机、录像机等活动工具);
E、实践活动(观察、访谈、问卷、实验)
F、分析活动资料(定量:用统计图表定量分析自己的调查结果;定性:用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方法分析整理后的资料,找出规律特点。)
G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例附后)
三、注意事项:
1、在生活中提炼。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2、在兴趣中选择。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3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馆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4、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三、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1、社会参观活动。
2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现代化建设成果、市政工程、著名高校、工厂、高新技术产业运作情况……),例如以当地的居民小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可以“物业管理”、“商业网点”、“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交通路线”等为研究方向。
2、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1)关于生活用水状况调查研究
2)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
3)市区白色污染调查研究
4)市区交通安全问题研究
5)市民交通意识及对策
6)市区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
7) 旅游资源状况调查
8)小学生的休闲生活调查研究
9)小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
10)小学生的饮食与营养问题研究
1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
12)我市中小学零用钱数量的调查
3、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帮困助残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劳动。
参与社会实践的班级和个人,必须注意自身形象,认真参加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安排
20__年7月4日
下发《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布置暑假社会实践工作。
20__年7月5日——7月9日
学生6—10人组成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每班至少4组),推选出组长自主选题,自己聘请1—2名指导教师(学校教师或家长),初步制定《小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20__年7月10日—8月23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0__年9月5日前各班向行政办提交下列社会实践总结材料:<R>1、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
2、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每班4份,其中必须有一份关于交通安全的调查);
3、活动照片、录像、录音等资料。
4、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记录
20__年9月初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表彰(具体时间待定)
1、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会、板报、专刊、网页等形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会。
3、评选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社会实践优秀论文及优秀指导教师。
关键词:教师指导;有效性;研究性学习;生成性
在本人设计并执教的《奇思妙想――晒晒我们的问题》这节课,本人依据《指导纲要(7-9年级)》,精心设计学习目的,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依据教学对象的已有知识和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素养,对活动课内容和教学策略方法进行整合,设计具有梯度、富于思考性的一系列活动环节,帮助学生在现有的思考角度基础上,努力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关注自己周围的各种事物,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本人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地达到了活动目标。
然而,从教师指导是否有效的角度审视,这节课在某些方面也留下一些遗憾和需要进一步商榷的问题,引发了本人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指导的相关思考。
一、教师有效指导的规范性
(一)对“限时速写1到300的阿拉伯数字”活动环节的思考
本人这节课的导入设计,是以“限时速写1到300的阿拉伯数字”活动的方式引入。设计意图是,通过中国南方科技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考试的这个较为简单的题目,来引起学生对简答问题的深入思考――为什么我们不能在限定时间的要求下,在顺利的、没有涂改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自己的书写,从而引出自己在生活中的疑惑,能晒出自己的第一个问题。
《指导纲要(7-9年级)》指出: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它重视与学生周围事物或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和提出问题。而这些问题既可以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可以来源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时事热点的关注。对于同一个问题或主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围。随着初中生年龄的增长,在教学指导中,既要有趣味性,也要逐渐重视社会性。
(二)通过分析本课的教学设计,需要澄清的几个基本认识
1.教师有效指导的目的是什么
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指导、引导、组织、管理与评价学生活动。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方面,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这是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
对于七年级初中生而言,晒晒自己的问题很容易变成一次毫无目的的“座谈会”。他们刚刚从小学步入初中,由于身份、角色的转变,他们一时难以走出小学生的那份活泼、积极、主动的情绪,上课时很容易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但是,教师如果没有在教学活动中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指导,他们会晒出很多我们难以想象的问题。比如,“人会长生不老吗?”“我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世界上有鬼怪吗?”“我们为什么能看见一些不同寻常的自然现象?”等等。这些问题确实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关心的问题,但是,对于我们后续的研究性学习而言,这些是不可能成为我们学习研究的课题的。
另外,他们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他们对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欲望,他们开始步入青春期,随着“成人”意识的增加,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其他类型课程的目标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进行有效指导,很可能会让这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成为“走过场”,而不能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学习,或者让学生感觉到这节课上完之后,没有学到任何东西或没有任何收获,只是花了45分钟纯粹地玩了一下。
2.教师有效指导的策略是什么
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的建立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与制订教师指导方案,增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
教师指导方案包括学期指导方案、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在要求学生制订活动主题实施方案的同时,应针对学生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及其需要,设计教师指导方案。教师指导方案应包括: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目标、学生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与工具准备、学生活动评价策略等。制订教师指导方案,有利于教师明确指导任务,落实具体的指导行为。
因此,本人设计了如下指导方案:
■
(2)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或指导常规
要初步建立起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应包括提出问题、形成活动主题的指导,制订活动方案的指导,必要的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等;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主要包括进入活动情境的指导、方法论的指导、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等;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主要包括活动结果总结的指导、活动过程总结的指导、活动体验总结的指导、表达与交流的指导等。建立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和指导行为常规,有助于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因此,本人在活动准备阶段,首先通过课外时间接触、了解学生,包括他们平时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回家后的生活情况。从中了解到,作为住宿制的七年级学生,他们有着很多的共同问题,但是也有着因为性别差异而产生的不同问题。比如,共同话题有:“同样的努力与付出,为什么我的学习成绩总是徘徊在现在这个水平,而别人却有较大的进步?”“我们的校服为什么总是这么传统而没有什么新意?”“学校食堂的饭菜总是不能做得和家里一样好吃?”等。差异性的问题则是男生主要关心体育活动方面,他们晒出的问题如:“科特迪瓦为什么在点球大战中憾负赞比亚,屈居亚军?”相对而言,女生关心的主要是社会热点新闻。她们晒出的问题有:“李××的最终审判结果是什么?”“杨×与刘×会在今年结
婚吗?”
其次,本次活动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对于活动工具而言,本人提供给学生水彩笔、8K白纸(用于小组的成果展示)。
当然,针对活动的主题,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与处理信息,为活动的实施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提供充分的准备。
3.教师有效指导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因为本次活动主要任务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明确学习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从而为以后的组建活动小组、制订活动方案打下基础。所以,预期目标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而想要达到这个预期目标,就要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活动过程中能提出一个或多个,以便进行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则是不适合进行下一步研究的。比如,在没有进行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为什么情人节多发火灾?”“中国最早的宫殿是二里头宫殿吗?”而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他们就能找到合适的问题,如,“柳溪江中为什么很多鱼死亡了?”“为什么校园内绰号多,不堪忍受?”等。当然,问题的研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实际活动的展开而随时进行调整或修正的。这样才真正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生成性。
二、教师指导有效性的实际操作的思考
“宇宙中有外星人吗?”“猪笼草吃昆虫是为了补充营养还是作为零食来消磨时间?”以问题进行本次实践活动,其课程内容应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围绕问题提出并确定活动的具体内容。而学生的问题主要从学校生活背景、学生的家庭生活背景或社区生活背景中提出,也可以从学习过程中提出。这些问题往往涉及自然方面的问题、社会方面的问题、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以及文化方面的问题,也可能涉及全球背景下的问题。
为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个性化特点,本人没有按照《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手册》的步骤来进行活动的开展,而是在借鉴别人的教学案例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实践活动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在第二次磨课时候,本人曾引入一个2013年10月的热点新闻《浙大隐身衣》。但在实际操作中,视频内容偏向于说教性,从而导致了学生很少能提出问题,反而变成解决问题的探讨。所以,后来在磨课时,选择的视频还是关于2013年10月的热点新闻《浙大隐身衣》,但去除了哪些明确的解释性内容,留下了“浙大隐身衣”效果的简介。这样使学生能在得知结果的情况下,提出了类似“为什么浙大隐身衣可以隐身”的问题。这只是一个启发学生寻找问题来源的一种手段。但是,从这个过程中,本人意识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领域,围绕他们热衷的问题来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题。
学生的生活领域有如下这些:(1)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七年级学生现实生活中经常涉及的问题。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可围绕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展开活动主题,如水资源研究、植被研究、环境保护等。各学校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中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考察、实验等多种活动,走进并探究自然,获得丰富的体验。(2)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要增进学生的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能力,需要引导学生走入社会,接触社会,通过学生自主地从生活中提出关于人与社会问题的活动主题,在参观、访问、考察等活动中了解、探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因为七年级学生总是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在磨课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宇宙中有外星人吗”与“猪笼草吃昆虫是为了补充营养还是作为零食来消磨时间”的问题。其实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步骤,他们能提出问题已经是很不错了,但是因为教师的指导不一样,就导致了这样两个问题的对比。在学生晒出问题“宇宙中有外星人吗”的时候,本人没有指导到位。当时是先让学生随便提出任何问题的,缺少了对问题的梳理,也缺少学生小组讨论时的热情参与。这样,学生就只是纯粹地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宇宙中有外星人吗?”在后来的磨课中,本人意识到,教师也要真正融入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能多关注一下或者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则可以多追问一下,甚至让学生自己进行一定的背景阐述。这样,学生就能在简单的事件中发现问题、晒出问题。如此就得到这个“猪笼草吃昆虫是为了补充营养还是作为零食来消磨时间”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指导的实际操作中要多参与学生的探讨,如果不能给他们以合适的引导,就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真诚的倾听。
这样更加有助于自己的指导的有效性。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较为复杂的,教师的有效指导效果也不会一蹴而就。反思自己,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要多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要多从各个角度去思考自己的指导方法,甚至可以涉猎或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指导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在提高现有思考角度的基础上,努力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关注自己周围的各种事物,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最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三、本人的困惑
虽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本人有意识地融入学生,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多关注一下或者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多追问探究,甚至让学生自己进行一定的背景阐述。努力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关注自己周围的各种事物。但是,总感觉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较为肤浅,没有从事物的现象深入到本质中。这样就为以后课题的研究带来操作上的不便或者说是确定不了合适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活动课 特点 目标 策略
正文
活动课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要进行实践活动课的教学,首先应弄清楚这种课型的特点。实践活动课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的自主性。在实践活动课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改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2〉教学的活动性。实践活动课以学生操作、实践活动为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改变了以往讲条条、背条条的简单灌输、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要求,深受学生的欢迎。
〈3〉内容的广泛系性。实践活动课虽然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并不拘泥于教材,可以是教材内容的扩展、延伸和深化。虽然由政治教师来组织指导,但活动内容往往涉及到历史、地理、生物、语文等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内容很广泛,也很灵活。
〈4〉形式的多样性。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较常见的有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座谈会、演讲会、以案说法、时事述评、书评、小品表演、模拟练习等等。这些丰富多样、生动活拨的形式,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其次,应确定恰当的目标要求。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从实践活动课的根本宗旨和特点出发,根据所选择的活动内容来设计。要明确——让学生通过活动在知、情、意、能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和发展。要知道——活动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2〉 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实践活动课目标的确定要有可靠的依据,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现实社会生活,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来实施。因此,在确定活动目标前,要做一些调查研究,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的情况和需求,考虑活动的开展和目标达成的可行性。
〈3〉 目标要根据不同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有所侧重。如有的可侧重于技能和方法的培养,有的可侧重于知识的扩展,有的可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有的可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根据需要侧重点还可以多一点,并非是单一的。
第三,要根据活动课的特点和目标要求,认真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实践活动课的基本策略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加强对活动过程的组织和指导
实践活动课一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指导正是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的保证。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活动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如何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学生们在课堂内外的活动;作好以激励为主的活动总结和评价等。
〈2〉 恰当的设计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
一般来说,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 要重视设计与本学科相关、有利于学科知识拓展、运用和能力培养的内容。
② 要重视设计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有利于与相关学科联系和综合的活动内容。
③ 要重视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操作类的内容。
④ 要从所在社区的实际条件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来设计活动内容。
⑤ 要结合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趣味性。
〈3〉 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由于活动课的时空广阔而灵活,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且在活动中可能会发生各种预想不到的具体情况。因此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优化活动课的效果,有必要作好活动准备的设计。活动准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 学生参加活动的心理准备。主要是让学生作好如下的心理准备:明确活动目的和内容,增强参与意识,作好迎接锻炼,不怕困难、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等思想准备。
② 学生知识、技能的准备。要注意选择好与该活动课联系紧密的有关知识、技能的复习工作;提示和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梳理,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应用等等。
③ 设备、场地等物质条件的准备。物质条件是开展活动课的保证要积极创造这些物质条件。如果物质条件不具备,往往会影响活动的开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应事先
检查有关设备、场地是否符合活动的要求,是否安全有效,对某些场地还应事先做好熟悉工作
〈4〉 要灵活地选择活动组织形式
应根据活动内容和目标以及活动的环境条件等情况,设计相应的活动组织形式。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形式有:
① 全班的活动。如专题研讨活动,读书心得交流活动,书评、影评活动,实践活动成果交流活动等。
② 小组活动。这是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组织方便,活动灵活,有利于每个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和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小组活动形式运用的范围很广,如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研究性学习、专题探讨、墙报展览、各种带有竞赛性的活动等。
③ 个别活动。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独立活动的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如课外阅读、调查访问、搜集各种实物等。
〈5〉 设计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
活动方式设计主要包括活动类型的选择、活动空间和程序的安排。选择活动类型时应注意:
① 注意选择具有学科特点和学科间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方式,如听、说、读、写、思和参观访问等方式。
② 注重设计和组织能够让学生获得亲身经历和体验,积累直接经验的活动方式。如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读书等。
③ 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来设计。选择活动空间时,要因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注意可行性、安全性、实效性;要充分利用学校以及社区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如教室、图书馆、各种专用场地以及校外的军营、风景区、厂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等。
设计活动程序时,特别重视课前的安排、布置过程中的调控指导以及实践活动成果的总结、交流与评价。实践活动成果的呈现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如调查报告、实物展示、图片展览、座谈、交流补充修正自己的观点、制作录音录像等。
新课程教改在“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中指出,“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这里所说的环境不只指教学环境,还指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不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生存的能力。把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且与现代人的生活密切联系的因素融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可以在听说读写中当一回语文的“潮人”。
“潮”是网络流行用语,一般指时尚。怎样使语文课堂时尚起来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让诗词“潮”起来
在学习唐诗宋词单元的时候,笔者从流行音乐这个角度切入。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商业文化类型,它的制作演出和流行方式受市场规律的支配,只有迁就文化消费者的兴趣它才能被接受,才能发挥所具有的商品价值,这就导致它的内容良莠不齐。于是笔者从歌词本身的文化内涵入手,指导学生进行鉴赏。笔者给学生讲琼瑶的《梅花三弄》、《几度夕阳红》,讲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明月几时有》等,让学生在感受古典高雅的诗词语言的同时,还能领略到古典诗词在流行歌曲中的魅力。笔者还给学生讲《虞美人》、《同桌的你》、《丁香花》、《山楂树》等与文学作品相关的歌曲歌词,让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歌词中学习传统诗词知识,鉴赏名家名篇。笔者还会和学生讨论时下备受关注的歌星或音乐人,如周杰伦。发现大多数学生只对他的衣着、发型以及R&B曲风感兴趣,对周的歌词了解甚少。于是笔者让学生搜集周杰伦的歌词,很快他们就发现周杰伦的歌词内涵丰富,有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借鉴如《东风破》、《台》,有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如《半兽人》,有对传统家园的呼唤如《梯田》,还有《稻香》、《青花瓷》、《夜曲》等一批意境优美、耐人寻味的歌词。其中一位不喜欢周杰伦的女生在活动总结上写到:我还是不喜欢周杰伦,但是开始喜欢他的歌,尤其是歌词,如《蜗牛》中的“小小的天,留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多棒啊!
通过这些引导,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从词到歌词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流行音乐进行初步的文化认知。学会鉴赏流行歌词后,笔者还让学生尝试给歌曲填词。如用《上海滩》的曲来填新词,作业刚布置下去,大家都兴奋异常,兴致勃勃地当起“填词人”。填出来的新词当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却让笔者非常欣慰。
二、让阅读“潮”起来
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前,笔者做了一次课堂调查:读过《红楼梦》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只有两三个同学举手。在讲授《赤壁之战》前,笔者也做了一次课堂调查: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请举手。大概有十几个同学举手,且以男生居多。这两次的调查让人感到担忧。每个中学生都明白,多读好的课外书,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写作水平,但现实中仍有不少中学生只喜欢看言情、武侠、网络小说,而喜欢名著并且看过两部以上名著的,却寥寥无几!问及原因,他们认为文学名著读来费解,趣味性不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作为学生引路人的教师来说,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语文课堂学习很有限,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学。把积极的“潮”文学引入语文课堂,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见闻。笔者曾深入了解学生的阅读素材,从畅销书切入,读一些学生中阅读面最广的书籍,审慎地、有选择性地将这些书籍纳入到课程资源开发之中。同时,笔者组织了一次“畅销书阅读讨论”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笔者由《三重门》引入,马上就有学生接上谈韩寒、郭敬明,谈《幻城》、《梦里花落之多少》,课下这些书就在班里流传开来。笔者将畅销书与经典著作互为参照,达到用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消解畅销书负面影响的目的。譬如对《三重门》的叛逆和消极,对《幻城》的虚幻和夸张,学生们都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和理解。此外,笔者还向学生介绍金庸的《鹿鼎记》、《笑傲江湖》,余华的《活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等一批作品,班里又掀起了阅读的小。于是笔者要求他们从主题、表达技巧、社会意义和个人启发几个方面作研究,再分小组写研究总结。学生反响强烈,效果良好,交上来的研究报告大部分都能结合现实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独特的见解较多。有的还做成课件形式,在班里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令笔者高兴的是,很多学生都认为读老师介绍的畅销书比读课本有趣多了,比读网络小说更充实。
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笔者还专门设立“阅读课”,一周一次。学生自带课外书籍,或由校图书馆统一发放,或学生之间相互交换课外书籍。笔者就曾经向校图书馆借了一百多份报纸,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里阅读新闻,并随堂指导,教会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为今后的写作服务。
三、让视频教学“潮”起来
“潮”文化还体现为流行音乐、电影、电视、MTV、报章杂志、广告、网络文化、网络游戏等。语文课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法、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只要对学生成长有利,我们把喜闻乐见的元素引入课堂又何妨?再者,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学生的生活单调枯燥,为了避免他们成为机械的、乏味的人,就需要用“潮”文化来激活他们。这不仅可以活跃思维、缓解压力,放松的情景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够使他们收获得更多,但关键是教师要进行正确、适度地引导。
平时,笔者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如在讲授《鸿门宴》一文时,笔者让学生看电影《西楚霸王》;在讲授《赤壁之战》的时候,笔者让学生看“百家讲坛”节目中易中天的《品三国》;又如在紧张的备考阶段,笔者给学生看“百家讲坛”中于丹的《论语》;考试结束后,笔者会给学生看“鲁豫有约”或动漫版《三国演义》等。对于看视频,学生总是热情参与,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提出看视频的要求:用不少于300字的文段写下看视频后的感受,以议论为主。于是,学生都带着目的去欣赏笔者为他们精选的视频,并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结果,大部分学生的观后感远超过300字,并且有的文章论证精辟,文采飞扬。这样既积累了写作素材,又训练了写作能力,一举两得。最近,在网络上掀起“林书豪”的热潮中,笔者就鼓励学生集体收集有关林书豪的图片资料及视频。一个星期后,学生把精选过的视频及做成课件的图片资料拷在班级的电脑里,争相上台介绍交流。图片精彩、视频感人、评论到位,学生在兴趣与享受中学习,潮!所以,只要进行适当地引导,视频式的教学同样可以让学生收获良多。
不止一个教育专家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智慧的启发与唤醒,而不是知识的再现与传递!如今的学生因为成长经历丰富而拥有相对独立的世界观,不容易盲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重要的不是向学生传达什么、灌输什么,而是创设更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去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的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挥潜力,张扬个性。“潮”式的语文课堂刚好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这对于老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给语文课堂注入“潮”元素吧,让语文课堂告别死板沉闷,焕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从此,学生可以快乐地学,老师可以快乐地教,也许会还语文教学一个奇迹!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定义大众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