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

心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

时间:2023-12-27 10:44: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

第1篇

我就读于**大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

通过对贵公司的一些初步了解,本人有意加盟贵公司,为公司进一份力。为便于公司对我的了解,现自我简介如下:

大学四年,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大好时光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奖学金。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应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证研究方法,掌握相关的统计、测量方法,具有综合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应用心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

6。掌握资料查询、文件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第2篇

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主要学习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心理学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进行心理学实验和心理测量的基本能力。

心理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教育、互联网、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训/院校;

2、互联网/电子商务;

3、新能源;

4、金融/投资/证券;

5、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6、贸易/进出口;

7、计算机软件;

8、保险。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销售经理、销售代表、销售顾问等工作,大致如下:

1、销售经理;

2、销售代表;

3、销售顾问;

4、课程顾问;

5、客服专员;

6、文案策划;

7、招聘专员;

8、人事专员。

心理学专业就业前景

人们在生理需求满足以后,就会想到文化,想到精神需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各单位都需要提高效益,都要讲究人员的精干,讲究用人的科学。这就是心理学的用武之地。近20年时间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关注怎样能最好地体现和发挥人的价值。

第3篇

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曾经说过,“一部心理学史,就是一部实验心理学史”。实验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心理学的繁荣和进步。由北京师范大学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精心选择心理学发展史上科学严谨、极具代表性、设计巧妙的实验,引导读者从新的角度重新梳理和理解各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关键理论问题和现象,为研究者认识和掌握实验研究方法的特点、范式以及应用提供了清晰的脉络。同时,该书系还将实验本身以及实验所阐释的实践意义加以引申和拓展,在促进心理学基础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心理学的社会和教育服务价值方面堪称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兼具学术著作的严谨科学性与心理学的生活性与教育性,这也是本套书系得以入选“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原因之一。相信广大基础研究工作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和一般公众都会从该套丛书中获益。总体看来,该套丛书有以下特点。

一、涉及六大重要、经典,且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分支领域

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很多,该套丛书特别选择儿童心理、教育心理、管理心理、社会心理、生活心理、健康心理等六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分支领域,通过既严谨科学又生动有趣的语言对这六大重要领域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问题予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阐释,为研究者整体掌握人类心理活动、为心理学与人类现实生活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科学素材。

二、每本著作都以该领域最为核心的理论、发展问题和现象等作为主题

丛书的每本著作选择的主题既是该领域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发展现象,也是教师、家长、一般公众等关心和困扰的现实问题,且按照从一般理论到相关方面发展再到影响因素、相关教育建议等的逻辑顺序组织每本书的框架。既能帮助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理解有关理论和现象,也能为学校、家庭教育和一般公众的生活提供科学研究的启示。

三、实验案例选择巧妙、引用经典,具有代表性、严谨性和科学性

书系的系列著作秉承着“经典”的原则来精选实验,呈献给读者最为经典科学的实验,所选择的实验案例目的明确、设计精巧,能够科学准确且通俗易懂地揭示人类的心理特点、规律和相关影响因素等。而且通过对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客观准确的介绍,也能帮助读者从中领悟到实验研究方法的特点、范式和应用。

四、语言准确精炼、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严谨科学与通俗易懂相得益彰

书系力求通过通俗有趣的语言来阐释基本的理论和关键问题。这首先体现在全书的标题设计上,作者巧妙运用有趣的、吸引眼球的语言或提问的方式来概括实验所揭示的理论和发展问题的精髓。在每一个主题的阐述中,作者首先科学简略地介绍理论或问题,并在“实验应用”部分引经据典,提供大量丰富的拓展资料,进一步提升实验的理论含义和教育意义,实现了科学严谨和轻松有趣的和谐搭配。这种深入浅出的阐释,易于读者理解和消化,能够强化人们对于抽象理论和原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人们对于某一心理现象和问题的科学认识和应对。

五、适用读者范围广,将成为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普及以及心理学在大众生活中普及的重要窗口

该套丛书既有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论和现象的介绍,也通过具体呈现每个实验的目的、设计及操作程序、实验结果等对实验研究这一重要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通过实验应用将实验本身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加以引申。这样的设计思路对于心理学研究工作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论和现象,对于方法学工作者更深刻地体会实验研究的特点、范式和作用,对于一般公众通俗地掌握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理解人类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现象,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启示。因此,可以说,本书是一本适合心理与教育研究工作者,也面向教师、家长等一般公众的适用范围极为广泛的书籍。

《儿童心理学》

本书选择8个方面共64个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巧妙的实验案例,对儿童发展的重要理论和现象进行了严谨、科学、通俗、有趣的解释,为读者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重要心理特征的发展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独特发展现象等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角度。比如,该书首先从“成熟与学习哪个更重要”“心理发展是由遗传还是环境决定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发展有关键期吗”等等理论问题开始,进而过渡到对儿童认知、情绪、道德等方面的重要发展特点、规律、环境影响因素方面的阐释,对儿童各项重要心理特征的发展独特性、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科学教育和指导等进行了介绍。例如,儿童的思维、语言和自我意识是如何发展的,电视是儿童的好保姆吗,儿童的攻击是如何习得的又该如何矫正,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等等。这些基础理论、发展规律和现实发展中的普遍现象、问题等有机结合的组织框架对于研究工作者梳理儿童心理发展脉络,对于一般公众了解儿童发展的特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成因以及如何对其帮助和指导等大有裨益。

《教育心理学》

学习和教学是一个庞大的研究课题,既涉及学习、教学的本质、特点,以及学习的普遍规律和现象,也因为受到个体发展经历、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的特点等而表现出独特性。《教育心理学》一书正是把握了这一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和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和特点,紧密围绕学和教两大科学问题组织全书框架,选择9个方面64个生动有趣的经典实验案例,对学习的本质、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等基础问题,以及学习的普遍现象、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促进学习的科学方式等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科学、深入、生动的阐释。作者在主题框架设计上,既没有面面俱到,也没有挂一漏万,而是按照从基本理论到普遍现象、关键问题,再到科学教育指导的逻辑组织内容。比如,该书既有对学习本质、学习的科学规律等基础问题的阐释,如“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记忆策略”“学习迁移规律”等;也有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的科学解释,如“人的从众心理是怎么回事”“习得性无助对于学习动机的影响”等;还有对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的阐释,比如“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情绪影响学习”等;更有为教师、家长提出的科学的教育指导建议,如“过份奖励无益于学生内在动机的维持”“怎样发挥期望效应的作用”“怎样合理地进行表扬和批评”“怎样培养孩子的亲社会性”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特别将“创造力培养”和“道德学习”作为该书的两个重要主题,这恰好应和了我国未来人口素质建设对于当代儿童青少年创造能力、思想道德的要求,是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中亟须关注和加强的两个方面。

《管理心理学》

实验是心理学中最常使用的研究范式,正是因为实验,管理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管理科学的独立学科。然而一直以来,管理实践者们并没有对这一学科引起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管理心理学的众多理论往往过于抽象和笼统,与现实管理环境有一定的心理距离,且往往欠缺可操作执行的具体办法,因而如何让心理学研究结果真正能够指导管理实践一直是困扰管理心理学领域研究者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一问题,《管理心理学》进行了大胆而有力的尝试,书中不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介绍,而是结合实验结果以及作者自身的管理实践经验,提出了很多颇具实用性、有效性的实践方案,供管理者选用。在此举一例:职场中,很多信息的传达不能总是通过直接的方式,否则可能影响个别员工的情绪或自尊。这时“暗示”就变得非常重要。不过并不是每位管理者都能够很好地使用暗示,有时暗示不到位,不仅不能达到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此,该书中专门设立一章介绍一个关于暗示方法的实验研究。研究通过区分不同暗示者特征、受暗示者特征和暗示情境可能达成的暗示效果来发现职场中有效暗示的心理机制。最后作者专门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例如如何使用权威语言和群众语言来管理员工,在怎样的情境下可以以行动来暗示员工等等。作者对每个方法都进行了详尽具体的介绍,使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涉及的通常是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例如“怎样认识自己”“怎样为他人喜爱”“偏见是如何产生的”,等等。《社会心理学》一书不仅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提供了一本极佳的课外读物,同时也为那些希望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举个例子,在介绍认知失调理论的相关实验时,作者并不急于讲解实验过程,而是以一个小故事作为导引:一个青年被催眠了,催眠师让他在晴天穿上雨衣和雨靴,去很远的地方买6瓶他并不喜欢喝的咖啡。等他回到家,从“梦”中醒过来后,他竟然给自己的这些不合常理的行为做了充分的解释,比如天气多变所以要穿上雨衣、买咖啡是为了放松心情……这个生动的小故事为介绍费斯汀格的“一美元与二十美元”的认知失调研究实验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原本很难讲清讲透的认知失调理论立刻生动起来。

本书另外一个可贵之处在于,虽然介绍的是西方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但是探讨和诠释的几乎都是中国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真实现象。比如在介绍纽卡姆有关价值观和态度的纵向研究时,结合的是5.12地震中,一位母亲用身体保护怀中婴儿的感人故事,引发读者反思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变革社会中,人们的心灵家园究竟在何方?当人们津津乐道物质追求时,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否还能找回最初的美好?本书在讲实验,但最终的目的不仅在于把西方学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实验讲透,更重要的是引发中国读者思考当今中国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现实背景中研究社会心理学。

《生活心理学》

怎样去剖析生活?如何才能够智慧人生?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读书无疑是重要的备选答案之一。一本好的书籍,不仅可以扩大读者的视野和胸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还可以从整体上提高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力和判断力。《生活心理学》一书就是一本这样的好书。该书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例如,压力问题、婚姻问题、理财决策问题等),用生活化的语言系统组织心理学研究中与这些主题相关的经典实验,是一本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读物。全书以一个个经典心理学实验为基本单元,每一个实验主要包括引言、实验介绍(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实验应用等几部分,试图通过对实验背景、过程尽可能详细、完整的介绍,对实验结果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有深入的分析,让读者既能够了解实验所揭示的生活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又知晓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认识生活真谛,点亮智慧人生,就来看看《生活心理学》吧!

《健康心理学》

著名瑞典病理学家韩森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人类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生病的原因不再仅仅是机体损伤、细菌侵入、病毒感染,负性情绪、工作压力、不良习惯等社会心理因素一样可以杀人于无形。

第4篇

但目前,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还存在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主要问题包括:第一,教学体系结构庞杂。目前,发展心理学的相关教材版本偏少,教学内容枯操、滞后、零碎、缺少系统性,缺乏内在整合。第二,教学内容抽象化、理论化,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发展心理学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较多,而实际应用性内容较少,所以教学中无法针对具体的内容,也无法针对具体的学生,学生学起来抽象、感到难以理解和应用,由于教学内容的理论脱离实际,使得学生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第三,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学停留在形式上。在以往的发展心理学教学中,尽管教师也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讲授,使得课堂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教师讲授停留在如何让学生理解概念、规律、理论上,对教学中如何有针对性的应用重视不够;对如何应用发展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重视不够。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的学习仍然停留在上课听、下课记、考试背上,没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去感知、去理解、去感受、去领悟心理学知识,并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我们的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

适应时代要求,更新教学内容

鉴于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过度抽象化、理论化,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我们在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改革上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注重基础性知识,兼顾辅内容。发展心理学的课时只有54学时,而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教材中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为了解决课时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我们采取了提炼基础性知识和兼顾辅内容的方法。即一方面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结构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把大量繁琐的、细节性的知识放在课后,通过布置课后阅读作业并批阅读书笔记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经过两轮的教学,我们发现,这一做法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也提高了阅读能力,掌握了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较好。

2.注重吸收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于发展心理学的教材知识较陈旧,我们通过读研究生、外出进修、大量阅读研究性论文、自己做研究性课题等方式,不断吸取新知识,吸收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把这些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理论上我们把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依恋理论和神经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等引进课堂;在实际应用方面,把科学的育儿方法、早期智力开发、儿童个性培养、不同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亲社会行为养成、现代大众传媒对个体发展提出的挑战等内容带入课堂讨论。这些研究成果的引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含金量。

3.注重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过去的发展心理学教学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对概念、原理进行哲学式的阐述多,对概念、原理的操作性阐述少;对一般意义的儿童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对教育活动中儿童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要求学生对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原理进行阐述多,要求学生运用发展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少。这种现象使得有些学生发现:学了发展心理学,连自己的心理特点都不了解;一些家长提出的青少年的发展性问题,自己没法回答;甚至有的学生自己生了小孩,搜遍自己所学到的发展心理学知识,竟然无法解释婴儿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发展心理学的教学中,我们有针对性地通过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看录像和多媒体光盘等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操作把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变成灵活的、可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操作性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发展心理学知识解决未来教育和教学中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死板、陈旧。首先,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第三,不利于师生交流和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第四,不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发展心理学的教学目的,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未来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去。在发展心理学教学中,在某些内容上,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活动教学。除常规的讲授法以外,还增加了读写故事、自我白描、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通过让学生读写故事,自我白描学生的心态,发现困扰学生的问题,以确定讲课的重点及解决困扰学生的问题。通过精心设计的团体活动,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进而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因而,发展心理学课程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变单纯的理论传授为参与式教学,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组织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到幼儿园、儿童心理干预中心(如早教中心、学习障碍指导中心、注意力培训中心、孤独症儿童干预中心)、小学、中学等场所,让学生深入实际,观察幼儿或中小学生在活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分析、总结出个性特点或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写出观察报告,并组织一次报告会,进行全班交流,以巩固观察成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

有效的教学,需要科学的考核。为了使发展心理学的教学改革科学有效,我们除了采用传统的授课、作业、考试外,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调查与实践等方面进行考核。理论知识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占60分。教学实践采取开卷方式,占40分,主要包括:

1.观察报告:学习了幼儿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这两章后,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撰写观察计划或访谈计划,明确到幼儿园、小学的观察目的,选择具体的观察或访谈内容和工具,然后进行实地观察或个别访谈,最后撰写观察报告。该项考核占20分。

第5篇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24-02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或疾病之间关系的学科,其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1]。在人类死亡谱的改变、生活节奏的提高等多种动因作用下,医学模式已经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卫生部根据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提出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中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我国的医学心理学根据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吸取了心理学科中所有与健康相关的内容,目前几乎所有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

随着对医学心理学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学生也普遍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及病人心理、医患关系学习的重要性,所以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人数非常多。大班教学成为医学心理学的主要授课模式,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科学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一直是本课程授课教师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大班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

医学心理学涵盖生理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障碍等方面的内容,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健康促进,疾病的病因探索、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其设置为限制性选修课(考查课),课时数通常在36学时之内[2,3],因为课时有限,很难兼顾心理学基本知识和临床案例,也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医学学科体系庞大、内容复杂,医学生课程繁重,课堂学习所接受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其他院校学生。所以存在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比较重视考试课,很多学生虽然对心理学感兴趣,但不能分配足够的学习时间。

医学心理学是我校医学专业学生公选课,全是以大班形式授课,而传统的大班教学从方法到考核上,都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大班教学中,教师主要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减少,学生个性差异和独特性极易被忽视,学生往往缺乏内在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较差,并且极少关注课程内容,也很少提问,注意力不集中。大班教学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不相识,容易课堂纪律松散,学生上课迟到、早退、高缺席率等,甚至没有被教师注意到。另外,大教室固定的桌椅,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参与非常少[4]。国内学者对医学心理学大班授课现状调查显示[5],大班授课中,学生对师生、生生互动很不满意,“差”项选择都在80%以上,对课堂纪律、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也不高。

在课程考核中,大班教学往往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考核方式,很难保证评价的恰当性,也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对医学心理学课程大班授课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是紧迫且必要的。

二、特朗普制在医学心理学大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特朗普制教学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其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大班集体教学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几个平行班统一上课,随后的小班课研究讨论大班课上的教材,由15~20人组成一个小班,然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所以又称“灵活的课程表”。

2.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医学心理学课程可在目前大班授课的现实条件下,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灵活进行调整、灵活使用。具体方法探索如下:(1)大班上课:教师根据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讲授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重点难点内容。(2)分组讨论:根据课堂学生人数,15~20人为一个小组,各组分派不同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如寻找典型心身疾病案例、心理障碍案例、病人异常心理案例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或者是课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探索。小组成员可以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如图书馆、网络、见习等机会接触的病人、请教专家等途径获得答案,然后再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以PPT汇报研究内容和成果,并进行发言,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案例及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指导。(3)个人独立研究:可以是知识点研究小论文撰写,个人心理应激的应对模式分析,找寻现实生活中相关的心理案例,心理咨询实践等形式。个人在此环节遇到问题时,可向小组成员求助或向教师求助,教师及时给予引导,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4)基于特朗普制教学的考核评价:①大班上课内容的考核成绩占期评总分的50%,以传统的试卷形式进行。②分组讨论的考核成绩占期评总分的20%,以小组的总结发言加小组学习的资料(组内学习讨论的记录,使用的文章,资料,图片等)的形式,给予该组成员分值。③个人作业的考核成绩占期评总分的30%,根据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及小组交流情况,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程度及团队协作、学生个人作业或个人研究报告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给予分值。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采用特朗普制的大班上课、分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有一定比例知识是来源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灵活教学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国外医学院校近年来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公开课等,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致好评[6]。

1.创建具体的学习任务。在分组讨论分派不同学习任务过程中,需要进行具体化的学习任务布置,如课程中的某些重点难点问题,病人过度焦虑的干预方法等,只有问题落到具体实处,让学生明白此问题的解决是有实际效用的,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利用好网络平台。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web的现代学习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应用,有研究者进行了探讨与实践[7],安排学生观看视频课程后,根据每一集课程内容提炼出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巩固概念、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有较好的效果。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校建立了医学心理学网络课程中心,在基于课程中心的网络平台上,有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各章节知识点和我校各位医学心理学教师不同章节的授课视频,在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和自己任务需求,选择网络视频进行重点学习或反复学习,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在课堂授课中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师生互动方面。

通过课程中心师生互动栏、留言板、微信群和教研室课程微信公众号,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及时和教师探讨,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解答因平时工作繁忙而无暇给予学生及时反馈的问题,做到个性化辅导,也为学生提供自由、民主的自主学习氛围。

四、讨论

1.特朗普教学的介入时机。分组教学不宜太早进行,可选择在医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重点难点的学习后进行,学生对医学心理学课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建立起对专业教师的“信任”和“认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在分组学习时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并且能避免学生因为太早关注于小组成绩而忽略基本理论的学习。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讨论主题以讨论提纲或要点的形式在讨论前下发给学生,讨论提纲或要点应具有指导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讨论思路,避免讨论过程流于形式或偏离方向,并告知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

2.小组数量及人数应适中。如果课堂人数过多,可适当增加小组数量,控制在15人左右为宜,以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学习及案例搜集分析中有发挥和表达的机会,增加参与感和组员间的互动频率,培养合作精神,充分调动起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

灵活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大班背景下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主性,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也能对学习成绩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在目前大班的授课背景下,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学深、学透、学活,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张建.PBL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景德针高专学报,2011,26(1):91-92.

[3]杨炳丽.关于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4):20-21.

[4]吴艳.大班课堂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11-114.

[5]李可.医学心理学大班授课现状调查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3):127-128.

第6篇

论文摘要: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消费心理学是一项有着意义却普遍缺失的内容。为了在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妥善的纳入消费心理学内容,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设想,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运用消费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改善设计创作,增强市场适应能力。 

一、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存在意义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门类,商业性是其基本属性。广告、标志、版式、包装、展示以及“vi”设计等,无不因商业上的需求而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商业平面设计作品,其内容往往是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展示、宣传,其对象,即该作品的目标受众,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商业平面设计作品的作者,受众对该商品和服务的心理诉求,是其进行设计创作无法绕过,必需思考的问题。因而,具备一定的消费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非常有必要对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消费心理学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围绕着构成这类基础课程和标志、海报、包装、“vi”设计等应用课程来组织,像消费心理学这样的市场导向性课程的意义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基础扎实、知识体系完整,却与市场严重脱节,培养出的学生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二、在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消费心理学教育在设计类专业中的存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部分学校也进行了将其纳入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探索。然而,对于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在短短三年的培养时间内,教学内容本已较多、课程也比较紧凑。那么,如何将消费心理学教育稳妥的纳入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理由如下:

1.不宜过早地给学生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

高职类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几乎都是绘画基础课程,对设计几乎一无所知。入学后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夯实他们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平面设计的知识、技法,培养他们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如果在他们还没完成平面设计的基本课程,完全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时候,就过早的给他们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摸不清头脑、理不清思路。

2.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基础技能,同时,此时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社会、接触市场,通过实习和找工作的经历,对专业方向所涉及的市场和消费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3.毕业设计阶段的消费心理学教育最具效果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挑战、他们有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的主宰——消费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他们根据兴趣、根据对职业发展的意愿或者实习的经历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时候,都有着完成一件足以证明自己实力的完美作品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在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之后,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同时,毕业设计阶段紧邻就业,这时候组织他们学习消费心理学知识,且经过与毕业设计项目的结合运用,印像清晰、深刻,在毕业开始工作后,这些刚学到的东西拿来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消费心理学教学实施

1.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是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环节。由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往往一边忙于实习,找工作,一边进行设计创作,能够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讲授消费心理学知识内容,不可能像商务、市场类专业的学生那样系统、全面,而应对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在内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进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讲解,并对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消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消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消费心理分析。

对于讲授的形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请校内外教授消费心理学的专业老师来进行讲座,专业老师的讲座,因其经验丰富、内容全面、讲解权威,显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没有这种条件的,则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收集、整合一些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视频、教案和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凭借自身理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解。而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熟悉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再演绎能力。而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讲授,指导老师都应选择一些消费心理学的相关教材、文章、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学习。

2.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识理论的讲授之后,指导老师便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消费心理学原理,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心理分析。

进行心理分析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作业。也可以将有相似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组合起来,成为受众心理分析小组,小组成员间分别针对各自设计项目的目标受众人群心理进行相互讨论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报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设计项目目标受众人群消费心理特征的判断和确立,包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层次、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细致程度、情绪和偏好的持续程度,对流行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费的目的性、浏览、选择和购买习惯,对品牌、包装和广告宣传的认同度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偏好特征,这些设计作品的定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目标受众的消费动机,消费动机和受众的消费心理特征,构成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心理诉求,对消费动机的分析决定了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吸引受众眼球。第三,设计作品方式,通过对设计作品、接触受众时的方式、环境对受众产生的感官影响和心理变化的分析,为设计作品的设计创意寻求依据,设定条件。

3.对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调查

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们之间运用刚掌握的消费心理学知识,针对目标受众所进行的理论分析,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而检验理论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调查实践。所以接下来要求学生们运用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对拟定的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进行现场调查。

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综合调查法、实验法等。受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的组织能力、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种相对简单、便于开展,较为适合作为受众心理调查的方式,其中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解受调查者信息的问卷法,因其使用预先编制的问卷表格,标准化的问题设计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时也有利于相互比较,因而最为适合学生采用。

问卷调查由设计、组织、调查、汇总、分析等一系列步骤组成,工作量较大,需要学生分组开展,分工合作。这样,我们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组,就可以由此延伸为心理分析调查小组。问卷表格应由学生小组根据设计项目的调查需求自行设计,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表格应包含受众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形式上应多做选择,减少文字填写量,从而方便受访者填写。

组织对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调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通过在现场调查中与目标受众的沟通交谈,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又因为与目标受众的直接接触,为即将开始的设计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而通过将调查结果与之前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补充和完善,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的经验更加丰富,充实。

4.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

通过现场调查及汇总、分析,掌握了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消费动机,也就是把握了目标受众的心理诉求,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也就有了准绳。

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决定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入手、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对于平面设计作品而言,就是为满足目标受众人群的主要心理诉求,决定从其设计内容哪些方面的特质、性能入手,采用何种创意烘托该特质、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构成画面、采用怎样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比如设计一款为年轻人目标消费人群的服装品牌海报,可以突出其时尚、运动、自我等方面的品质风格,可以通过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运动活力的画面,采用新潮、简短、有力的流行广告语来反映这些品质,可以采用鲜艳的色彩搭配、充满动感的线、面构成,炫酷的字符设计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设计风格,以满足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诉求。

完成了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作品创作的消费心理学准备即已完成,即可进入设计创作阶段。对平面设计专业结合毕业设计实施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也就由此收官。

四、结束语

通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实施,使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知识,提高了运用消费心理学方法改善创作,增强作品市场适应力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能够设计出符合受众心理诉求的成功的设计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萍. 消费心理学教程[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

一、优化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形式

医学心理学内容繁杂,仅仅依靠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可以尝试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具体方法探索如下。

(1)大班上课:教师可根据每年的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并结合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对于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里没涉及的内容或容易理解的部分让学生小班讨论个人自学,如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等部分的学习,可以让他们以寻找分析典型案例的方式在课后完成。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挖掘学科深度,在难点部分充分利用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如变态心理学部分的典型个案理解和心理治疗方法的运用。

(2)分组讨论:根据课堂学生人数,15~20人为一组,各组分派不同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如寻找典型心身疾病案例、心理障碍或疾病案例、心理咨询个案等,要紧扣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对完成目标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或者对课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可以整合临床医学课程,对某种疾病进行延展,如心血管疾病中深入探讨心理社会病因,并澄清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生理反应的病理机制。还可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如图书馆、网络、见习等机会接触病人,请教专家等途径获得答案,然后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以PPT的形式汇报研究内容和成果,并进行发言,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案例及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指导。

(3)个人独立研究:可以是知识点研究的小论文或实践经验的总结报告,如自己的心理应激的应对模式分析,现实生活中相关的心理案例分析,心理咨询实践报告等。个人在此环节遇到问题,可向小组成员或教师求助,教师及时予以鼓励和指导,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此部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践理论知识的能力。

二、随机点名,有效考评

医学心理学课程因其公共课的性质,一般都为大班教学,3~4个班级为一个合班,一般为150人,且班级专业不一定相同。课堂纪律比较松散,师生之间互不相识。虽说大学生不必要像高中生那样对课堂考勤有严格的要求,但鉴于部分学生自我管理和督促的能力不足,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认识不深,不够重视。课堂的随机点名是很有必要的。据作者随堂匿名调查,大约80%的同学倾向认同课堂点名以帮助督促自己。

考核评价要去掉期末考试一考定音的方式,采用多种形式考评结合,①传统期末闭卷考试占总评分的50%。②分组讨论的考核成绩占总评分的20%,具体以小组的总结发言加小组学习的资料(组内学习讨论的记录,使用的文章、资料、图片等)的形式,给予该组成员分值。③个人作业的考核成绩占期评总分的30%,根据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及小组交流情况,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程度及团队协作、学生个人作业或个人研究报告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给予分值。

三、利用好网络平台

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web的现代学习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应用,有研究者进行了探讨与实践,安排学生观看视频课程后,根据每一集课程内容提炼出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巩固概念、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有着较好的效果。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校建立了医学心理学的网络课程中心,在课程中心的网络平台上,有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各章节知识点和我校各位医学心理学教师不同章节的授课视频,在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和自己任务需求,选择网络视频进行重点学习或反复学习,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基础,在课堂授课中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师生互动方面。

通过课程中心师生互动栏、留言板、微信群和教研室课程微信公众号,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将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与教师探讨,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解答因平时工作繁忙而无暇给予学生及时反馈的问题,做到个性化辅导,也为学生提供自由、民主的自主学习氛围。

四、讨论

(1)分组教学介入时机。分组教学不宜太早进行,可以选择在基本理论和重难知识点学习后进行,学生对医学心理学课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建立起对专业教师的信任和认可后进行,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在分组学习时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并且能避免学生因为太早关注小组成绩而忽略基本理论的学习。教师应根据根据教学目标将讨论主题以讨论提纲或要点的形式在讨论前下发给学生,也就是说,在分组讨论分派不同的学习任务过程中,要进行具体化的学习任务布置,只有问题落到具体实处,让学生明白此问题的解决是有实际效用的,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避免讨论流于形式或偏离方向。

(2)小组数量及人数应适中。如果课堂人数过多,可以适当增加小组数量,控制在20人以内为宜,以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学习及案例搜集分析中有发挥和表达的机会,增加参与感和组员之间的互动频率,培养合作精神,充分激发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

总之,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渠道资源的整合,适当的考核压力,团队思想的交流碰撞,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自主性,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也能对学习成绩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学深、学透、学活。

参考文献:

[1]张旺信,刘欣.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5(1):45-48.

[2]姚树桥,陈剑光.“智性教育”视阈中的通识课程建设初探——开设医学心理学为通识课程的设想[J].大学教育科学,2013(2):52-55.

第8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问题 对策 范式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1]。其特殊功能是将心理学研究人性特质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教师的智慧,用于学校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改革[2]。1913―1914年桑代克(E.1.Thorndike)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诞生。20世纪20年代,西方的教育心理学开始传入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学者一方面继续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了一些独立的研究。尽管目前已取得不少骄人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关注和透视,从而揭示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期尽可能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一)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初创时期主要是翻译和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后来许多心理学家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做了不少独立研究。到80年代,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倾向于以基本理论为前提,以学习心理为主干,同时兼顾教育教学情境中其他重要的心理学问题。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中除重视学习心理外,对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等也日渐重视。但这些内容体系所包含的课题在逻辑上孰先孰后,分量上孰轻孰重,目前教育心理学家们尚未取得共识,有的偏重于学习心理,有的偏重于品德心理,还有的则转向教学心理的研究[3]。这表明我国教育心理学体系零乱和内容庞杂的现象依然存在。我们认为,我国目前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缺乏统一的核心,其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够,没有建立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有学者认为,这种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内容庞杂,无统一的理论指导。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取自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以及各学科心理学,学科本身没有严格的理论体系,研究者各自为政,缺乏联系。第二,研究课题五花八门。从小学生的记忆实验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从教学技术到学科心理,从学习的神经心理学到教学策略的研究,庞杂的课题充斥着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第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领域和方法变化无常,缺乏相对的稳定性[4]。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之所以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和学过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动,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人内心的复杂性、交往的复杂性以及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必然导致教育心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研究者的认识具有局限性。我们对一门学科的认识往往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零散到系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全部认识清楚,这决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同样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性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产生之初,一直沿着两种取向发展。一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的定量研究。它强调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注重实证分析,力图精确而客观地用数据表达研究结果,具体方法有实验法、测量法和问卷法等。如桑代克、斯金纳(B.F.Skinner)等人的研究就属于这种取向。二是现象学方法论取向的定性研究。它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不同于自然现象,主张采用非自然的定性方法进行研究,具体表现为参与观察、深入访谈、个案研究和教育经验总结等方法[5]。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和罗杰斯(C.Rogers)等人的研究则属于这种取向。这两种取向贯穿着整个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始终。研究方法的创新无疑是推动一门学科前进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还有待加强。我们几乎没有自己独具开创性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大多数都来自基础心理学,脱离了教育教学的实际。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研究方法仍偏重于定量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受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在实际研究中定量的方法占据主要地位,并未真正将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研究手段缺乏现代化程度。尽管当前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使用了诸如计算机等高新技术手段,但他们使用更多的是局限于数据统计和分析,在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中的使用还很有限。我们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之所以出现这种现状,具有如下原因:第一,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深远影响。自冯特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实验法等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便一直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华生和桑代克等行为主义学派的教育心理学家们纷纷采用实验法、测量法和问卷法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即使是以现象学方法论为指导的人本主义学派的教育心理学家们也仍然没有抛弃这些定量方法。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是以定量研究为主,显得过于单一和陈旧。第二,研究者缺乏创新意识。大多数研究者希望矫正方法内的一些误用而造成的不足,而学习者则只关心如何熟练运用业已成型的研究方法,两者都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研究方法的推陈出新。第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缺乏深入探讨。纵观现在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书籍,缺少对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专门论述,只分别涉及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数都是借用,借用的方法在研究教育心理学现象的实际操作上存在缺陷。

(三)理论与实际联系缺乏有效性

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上,对该学科性质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倾向: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应用性学科,它的任务在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领域。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理论性学科,它既独立于教育之外但又不依赖心理学的特殊性,更偏重于研究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规律。这种“应用性”与“理论性”之争,使得教育心理学在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上困难重重。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应用的性质并存,并偏重于应用性[6]。尽管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结合的程度还不够高,具体表现为:第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一方面导致研究者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从理论到理论,其研究成果难以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各中小学教师只能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凭经验摸索,明知教育心理学有用,但不知如何用。第二,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显著。教育心理学应该在教育改革中扮演更直接、更积极的角色,它除了可以用其发现的关于人类学习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之外,还应该直接参与教育行政部门的重大决策,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第三,学科服务范围狭窄。目前教育心理学只是服务于学校中的教育对象,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应用的广泛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应当是伴随终身和全人类的,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我们认为,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之所以难以有效结合,可能的原因有:一方面,理论研究者对当前教育实际的了解不够深入,重理论,轻实践。他们从理论研究中发现问题,而没有在教育实践里思考问题,没能看到教育实践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应用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不够高,难以从经验上升到理论。他们忙于繁重琐碎的教学工作,很少去认真思考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难以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二、我国教育心理学现存问题解决途径的初步探索

(一)以整体的观点研究教育心理现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知、情、意、行)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分割[7]。因此,人自身是一个整体,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身心统一、人格健全的人,我们应该以相互联系的整体观点来研究教育心理现象,反对把心理现象孤立起来进行研究。例如,我们不仅要从认知的角度研究学习,也要从动机、情感和意志的角度,在整体上把握学习的本质;要在整体上研究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自我监控技能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的有机结合等等。

(二)建立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范式”

第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定量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我们的研究客观化和精确化,但是教育心理现象不仅仅表现出不相容,更多的是相容[8]。因此单纯使用定量方法并不能有效解决教育心理研究中的问题。定性的研究方法强调在自然情境下由观察者参与体验,并最终获得和解释关于研究对象深度信息的研究方法[9]。定性研究能够使研究者产生更多的新思维和新假设。但是定性研究对观察者的素质要求过高,主观性强。因此,我们应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力求创造出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区间估计和模糊数学等等。第二,增强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提高研究效能。传统的研究方法要继续保留,同时应该利用新技术来创造新的研究方法。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了极大方便,也为定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持。比如在运用调查法时,可以借助网络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调查的取样丰富,操作更经济、便捷。

(三)建立理论和应用层面的教育心理学

我们强调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并不是主张放弃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构建,一味地追求“实用”,相反,在强调应用的同时,也绝不排斥那些跟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的研究。理论对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不重视理论的研究就会盲目实践。要解决理论和实际难以紧密结合的矛盾,我们可以建立起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性教育心理学着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应用性教育心理学着重研究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解决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为理论性教育心理学提供研究课题和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台北:东华书局,1990:1.

[3]张爱卿.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3).

[4]叶浩生.21世纪教育心理学的十大研究方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1).

[5]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4-36.

[6]章泽渊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

[7]段蕙芬等.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趋势[J].教育研究,1994,(1).

第9篇

一、创新教学方法之一:加强案例教学

犯罪心理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的特点较强,因此,如果仅仅是着重于理论的阐述和教授,那么课程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所以,目前我国的犯罪心理学都看重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无论是所使用的教材,还是教师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都或多或少的引用案例,来对犯罪心理学的理论进行解释,以突出理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采取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应用理论于实际案例的解剖中,从而全面掌握这门课程的理论和精髓。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考察中,发现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一是案例的时效性,即有些教材和课堂上所使用的案例都是十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案例,而且经久不变,时效性不强。二是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一般仅采取PPT等文字展示方式。因此,我们强调案例教学,一是要所使用当今实际发生的案例,并尽量使用最新案例,从而使课堂更为生动;二是应采取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案例,比如采取短剧、微电影等方式来展示案例,而不仅仅是PPT式的文字解释。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要实现上述两点,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了,只要教师用心去搜集案例,基本上能达到上面两点创新要求。

二、创新教学方法之二:提倡探究式教学模式

近年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饱受非议。从客观上说,填鸭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上有助于教授系统的知识和理论框架,但是未充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可接受性。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受到大家的推崇。在犯罪心理学的课堂上,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新,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应用于案例中,从而提高实际操作和实践的能力。从本文作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建立和实践探究式教学,而且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一般都能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教学效果颇佳。一是案例教学前的提问环节。教师可以在教授基本理论后,在展示自己的案例之前,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提问“身边是否有这样心理的例子”、“是否看到这样的报道”、“你看到的案例是什么样的”等这类问题。二是在展示案例后,可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提问。可以在案例展示后,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深入分析与探讨特定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进而对犯罪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具体心理状态加以分析,对犯罪人人格的缺陷进行探讨等。三是在课堂结束后,给每组布置案例收集和分析的任务。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可以在上个环节分组的基础上,让每组继续收集相关案例,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相关的几个要点,在下次课进行演讲,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分解,一般课堂的气氛就变得较为活跃,而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相比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有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质的提高。

三、创新教学方法之三:加强实践教学

作为一个较为独立的学科,犯罪心理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的特点极强。因此,除了在课堂上采取案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模式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性教育和锻炼。我们可以加强同司法部门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去看守所、拘留所和监狱等地方的参观机会。去看守所、拘留所和监狱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犯罪心理学所涉及到的案例,通过与犯罪者的接触与沟通,了解他们犯罪的主、客观原因,这有助于学生真正了解不同犯罪行为与不同犯罪者的犯罪心理状态,并因此学会通过犯罪动机的分析来确定案件的性质。此外,还可以采取听取司法工作者(如检察官、律师等)讲座和模拟法庭的方式,来加强犯罪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应用理论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彭慰慰.浅议犯罪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改进[J].长沙大学学报,2014(07).

[2]胡天宏.抛锚式教学模式在犯罪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

第10篇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深化、推广的大背景下,如何自觉主动地吸收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践的实效性,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由于较多地渗透了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新课改初步具备了较为先进、科学的心理学基础。但是,若从一个更开阔的视野来说,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新进展,也应该成为我们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当代认知心理学被人们看作是继行为主义后的心理学的第。日前,笔者拜读了由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梁宁建教授所著的《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这种感受变得更加强烈了。书中讲到的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心理学脉搏,为新课改注入了新鲜的心理学血液,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发展有着颇多的启发之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本次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个体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结构不良问题的能力的最高表现。认知心理学家通过对某一领域中创新性较高的专家和创新性较低的新手所做的对比研究发现:专家之所以创新性高是因为他们大脑中的知识结构更紧凑,组织更合理,相关知识点联系更紧密,因而面对新问题,这些知识容易被快速激化、提取,完成对新问题的实质性把握、识别、分析、形成合理的解决假设。而在新手的大脑中,其知识的组成单位较小,知识点分散、结构松散、联系不紧密,因而面对新问题时,往往无法快速提取相应的知识用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应当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防止实践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操作误区,努力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也是新课改的应有之义。但是学会学习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当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元认知的研究给我们以很大启发。元认知即是个体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学习者对于书本上、实践中的各种知识的记忆、理解、领会、分析、综合、运用等活动;另一个是学习者以自己上面的这种学习活动为认识对象,所进行的计划、反省、监控、调节等活动,也就是元认知活动。学会学习的涵义应该主要体现在这第二个层面上,因为,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他只有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了一个自觉的反思、监控、调节,那么他才会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即真正地学会学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元认知的研究成果,如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影响学生元认知发展的各种因素等,对我们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构主义心理学属于当代认知心理学这一大研究领域。它实际上从学习者的内部心理层面揭示出,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确立的科学依据。它表明学生不是知识灌输的容器。对此,新课改吸收了不少相关思想。但是,对于这些思想的吸收,大多是从教学论的角度出发的,如对知识的相对性、情景教学、支架式教学、随机通达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的介绍。相对来说,对知识建构的内部心理机制介绍还不够。其实当代认识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如心理词典、语义启动等都不同程度上揭示出知识建构的内部心理过程。而且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内部心理表征更是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了解、吸收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进而内化、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肯定会对教师教学理论素养的提高和教学实践深刻度的把握,大有裨益。

第11篇

[关键词]心理电影;心理教育;健康水平

目前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心理健康的观念与需求已深入人心,大学生们将接受心理教育,作为自己人生可持续发展的加油站。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校的发展咨询,即关心自己的个性塑造、注重环境适应能力、择业及未来发展的人数逐渐增加,至今达到发展咨询与健康咨询约为2:1的比例。更多的大学生从书本、网络上关心心理健康新概念,关注人际沟通技巧,关注自我的完善与发展。与日益发展的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相比。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显得滞后。本文以在校人数是一万人的高职院校为例,一般心理学教师不足两人,低于万人四名心理教师的国家标准。相关专业的心理学课程处于有大纲欠实施,心理学课程缺开,并逐渐形成惯例。笔者从事医学心理学和心理学基础教学20年,工作实践证实,凡是经过几十学时系统学习的学生,均熟悉心理学理论;了解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有明确的自助、互助意识和能力;了解自我,有完善自我的欲望;了解别人,更容易与他人合作、协调。可以说,心理学的学习为他们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心理电影是电影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从上个世纪50年代《爱德华大夫》影片的播映开始,心理电影进入我们的生活。《爱德华大夫》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精神分析的作品,成为许多年轻人对弗洛伊德和心理学最初的了解窗口。到第六十四届(199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沉默的羔羊》诞生,心理电影已走向成熟,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肯定。半个多世纪以来,心理电影本来是运用电影的形式反映生活中种种心理现象的,至今被各高等院校作为鲜活、典型的心理学教材,普遍运用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收到了奇异的效果。

当今生活中心理电影众多,涵盖的生活面很宽,其实每一部心理电影都有现代心理的理论作为依据,每一部心理电影都涉及很多心理学知识,我们试图通过心理电影的播放和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介绍,以播放电影的形式宣传心理学,潜移默化地告诉同学们生活中蕴涵的哲理,让学生们从心理电影欣赏中学到心理学知识,让心理学知识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

一、心理电影是日益流行的开放式、引导式的传播模式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严格地讲,所有的电影都包含有心理描写的成分,反映人的精神世界。而我们界定的心理影片,是指在现代西方心理学发展成熟后,反映或展示某种心理学原理或者典型心理障碍的电影,其主题往往更集中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它以人性和心理作为其情节的工具和底色。心理影片就如同一个个现实的案例,一段段丰富的、真实的,或者极端的生活片段再现,把人性中丰富、正向的、病态的方面都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来,给观影者带来身临其境的直观反应和深切触动。心理学搭载在电影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上,就成为引发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吸引学生了解和学习心理学健康知识的良好途径,这也是目前高等院校日益流行的开放式、引导式的传播模式。

二、心理影片的课程教学构思

为了达到运用心理电影开展心理教育的目的,我们选用心理学理论讲授和心理电影欣赏相结合的方法。赏析心理电影又不同于一般的电影欣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情投入,而是要带着问题去看,特别要重视其中的情绪以及象征;而是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走进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角色的心灵言语。在心理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地领会影片内涵得到观影启示。学生在欣赏电影的视觉冲击、视听享受,得到心理休闲和放松身心之余,也能品尝到深入浅出、营养丰富而回味良久的心灵大餐。对心理影片的欣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自己欣赏,通过对剧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欣赏和分析,揭示其内涵和启示,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自我。学生在欣赏电影的时候,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电影的信息,而是在积极地思考,对于情节的推进不断做出期待、预测和判断,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形式也日益成为公众了解和学习心理学健康知识的极佳方式。另一个层次是属于心理教师对心理影片的解析。他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走进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感受角色的心灵言语,是对电影内容在心理学层面呈现的常识和规律的深度探讨,并以心理学视角来关心影片故事的感染力在哪里,对心灵的冲击力和吸引力在哪里。

心理学理论讲授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现代心理学基本理论流派介绍,二是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的讲授。学生学习了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以后,再欣赏心理影片,就将上述两个层次初步结合起来。看前有问题,看中有思考,看后有反思,效果能大大的提高。结合人格理论讲授对学生的气质、人格做测量并现场咨询,让学生了解自我的欲望得以满足。学生们了解了自我,更好地完善自我,了解他人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学习和看心理电影建立起联系后,针对性加强了。以播放电影的形式宣传心理学,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人生的乐趣。

三、从心理层面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1 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id)即原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遵循快乐至上的原则,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ego),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约束自己的行为,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2 生活行为的心理分析深化

人们在生活的行为,实际上正是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表现,是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综合反映。本文注重于本能层潜意识的讨论,使生活行为的心理分析更加明确和形象。

本能层(visceral)的分析。如何从心理层面引导学生的本能层行为,而非理性的直觉冲动?我们通过心理电影鉴赏来引导大学生本能层的释放,“所有戏剧艺术使观众在认知和情感上都参与进去。这样,它们是探索快乐维度的完美媒介”。心理学流派理论的介绍和心理分析使学生获取 的同时,心理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Boorstin指出电影投合三种不同的情感水平:本能的、替待的(vicarious)和旁观的(voyerur),………‘如果本能水平用内容抓住观众,引起自动的反应,那么替代的水平则用电影中的故事和情感线索使观众卷入。…‘你被吸引到故事中,对情境和角色产生了认同。全神贯注于电影是会感到世界在身边消失,时间好像停止了,身体进入到被转换了的情形中,社会科学家称之为‘高峰体验’(flow)。”旁观的水平是理智的水平,与反思层相似,是站在后面对一个经历进行反思、观察、评论和回想,“旁观者”的眼睛,是头脑的眼睛,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这三种水平的转换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引导本能的发泄,有利于理性的反思。最终沿着了解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轨迹发展。我们借助心理电影介绍了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流和思维方法,又用心理学的方法、哲学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分析、反思。顺利地引导本能层向理性转归,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 电影本体心理学的观点

本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梅内盖蒂教授对世界一百都经典影片的剖析。他通过多年实践发现了人的本体自在(In seOntico),突破了弗洛伊德、弗罗姆、容格、马斯洛第三思潮等心理分析的局限,从本体心理学这个独特的视点,对影片进行深入剖析,并将隐藏在画面背后的潜意识动力挖掘出来,进行深层次的生命本体学的分析。人的潜意识世界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它是驱动人体行为的动力源头。导演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影片中表现了自己的潜意识,自己的梦,所以,一部伟大的影片是导演的一个伟大的梦,也是创作团队集体潜意识和导演个人潜意识的深层反应。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导演,从西方的伯格曼、费里尼、塔尔可夫斯基到东方的黑泽明、张艺谋……都善于表达人的内心世界的同时,又善于寻找到人类灵魂深处的绷紧的潜意识心炫,并将它敲响,将人类本体自在的潜意识本能唤醒。这种唤醒是全人类的自我感悟,而不受地区、文化、民族、人种的差异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一部优秀影片往往会引起观众的截然不同的反应,关键在于每个观众是从自己的潜意识去信同影片,与生命情结获得同构,观看一部影片也是一次心理测试的过程;既是对集体的也是对个人的测试;既是对社会文化的也是对个体生命世界和文化结构的临床检验。观众通过对影片中人物的认同,可以找回自己的真我,以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本体心理学是对人的生命结构本质的剖析,是对文化人类的独特探索。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让・雷洛阿先生说过:‘……生活是电影。’我想更明确地说,电影表现生活,但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懂得电影。”当我们将电影本体心理学的观点介绍给学生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们对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剖析电影、剖析生活、探讨人类的潜意识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习心理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整理自己积淀的情绪,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接纳自我,带着一份如阳光般温暖、轻盈和纯粹的好心情,投入生活和工作中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赏析心理电影从侧面告诉我们的另一层意思是,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更好地欣赏和享受艺术,享受生活。运用心理电影开展心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使师生们都感受到认识自我的愉悦、发现的愉悦。课程的开设意义和价值也许就在于此。

第12篇

报考专升本层次的考生,如果选择的是理工类专业,参加全国统考时,除政治、外语2门公共课外,还要加考高等数学(二)。从2011年版大纲的复习要求看,高数(二)要求考生掌握高等数学、概率论初步两部分内容。

据了解,高数(二)的复习考试大纲适用于经济学、管理学及职业教育类、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心理学类、药学类(除中药学类外)6个一级学科的考生,是报考这些学科的考生复习备考的指导。

北京向导学校相关辅导老师介绍,从2011年大纲的规定看,考生具体复习考试内容共有极限和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多元函数微分学、概率论初步5部分内容。

考生要对不同部分的内容做相应程度的掌握。其中,对“高等数学”部分中的极限和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和多元函数微分学部分,以及“概率论”部分中的古典概型、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数字特征等内容,要了解或理解其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复习时,考生还要注意各部分知识结构及知识的内在联系,要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同时,还要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判断和证明,准确计算,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从高数(二)的试卷内容比例来看,一元函数微分学和一元函数积分学两部分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0%和32%,考生复习时可重点加强这两部分。在一元函数微分学部分,考生要了解导数的定义、左导数与右导数等概念,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与基本公式,掌握复合函数、隐函数、对数等的求导方法及其他内容;在一元函数积分学部分,考生要掌握不定积分、基本积分公式、换元积分法等知识,同时要掌握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等知识。

高数(二)试卷的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是150分钟,采取闭卷笔试方式。实际考试中,试卷只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3种题型,其中解答题约占分值比例为46%,其余两种题型均为27%。从试卷试题的难易程度看,一半为中等难度题,30%为容易题,较难题只有20%。

据了解,去年共有近百所成人高校在京招生,当年招生计划共8万余人,其中理工类为2.4万余人,占全部招生计划的近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