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媒介融合发展现状

媒介融合发展现状

时间:2023-12-27 14:37: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媒介融合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媒介融合发展现状

第1篇

狭隘情绪与媒介全球化

媒体、专业主义和公共理性

日常新闻实践中的专业勇气

《环球时报》英文版的品牌特色

全球声誉竞争中的国家品牌指数调查

计算机辅助质化分析与新闻传播研究

中国公益电视的发展现状与国际传播作用

乐视云助力广电媒体打造融合生态圈

媒体融合语境下电视的集体记忆建构

报业融合转型,需深挖“技术”这块儿宝藏

我国地方新闻广播的突围之路

央视新春问“家风”引领弘扬核心价值观

心怀时代主动担当满怀深情用心写作

传播与媒介域:另一种历史阐释

《端纳档案》:民国热下的冷考据

传播伦理:互联网治理中至关重要的机制

中国电视观众的电视剧消费口味

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动力分析

传播资本主义和西方民主的局限

理解公众对科学家的社会信任

马来西亚华文媒体人的口述故事

霍尔理论遗产的学理性和方法论启示

2014年国际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综述

海峡两岸共办期刊的实践与建议

我国体育报纸融合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凤凰卫视全媒体新闻的实践与探索

大数据时代如何用数据知道更多

“媒体云”:传统媒体转型的有力抓手

北京电视台台网融合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网络论坛讨论的分析指标与分析维度探索

传统新闻媒体从来没有一个敌人叫新媒体

聆听:以南非视角看自下而上的新闻伦理

兼论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MODS:基于大数据的户外媒体价值评估体系

新环境下户外媒体的价值及发展趋势

户外媒体与大数据营销

回归本源拥抱未来——户外传播的新考量

面向未来的户外媒体价值评估系统

挖掘数据价值开展数据营销

《延边晨报》的电商发展之路

“一带一路”宣传中的八项注意

灯塔守夜人——浅论传媒实践与教育中的数学思维

记者的情怀——写在第十六个记者节到来之际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挪威“慢电视”分析及其启示

从严办报实干兴报以“三严三实”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融媒体时代地方党报巩固壮大主流舆论的思考

中小报商抱团掘金之路——南京日报社非报经营的合纵连横

第2篇

【摘要】随着新兴媒体不断发展,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各种媒介呈现出功能一体化趋势,走向了“媒介融合”。在这种“媒介融合”大潮中,一些地方台、都市报等地方媒体也纷纷就“媒介融合”进行了大胆尝试,有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地方媒介融合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现状等,谈谈对地方媒介融合的反思及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地方媒体 新媒体 媒介融合

一、地方媒介融合的背景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喻国明教授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各种信息在同一平台上得到整合。地方媒介融合作为媒介融合的一部分,除媒介融合产生的技术、用户等背景外,还受到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央媒体融合的一些影响。

媒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地方媒介的融合。从1946 年第一台模拟计算机的出现到1971 年第一台芯片电脑的问世,再到20 世纪70 年代末通讯卫星的出现,直到今天的云计算、大数据时代。每一个时代对媒介发展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推动作用。在大数据时代,无论是数字压缩技术、数字调制解调技术,还是数字视频存储器等,都广泛地运用于各种传媒内容的制作,使得新闻制作等更加方便简洁快速。这些技术为地方媒介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

用户选择促进了地方媒介的融合。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由原来的读报和看电视逐步转移到看移动视频、玩微信微博等。用户获取消息和娱乐方式的转变便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媒介进行了融合。例如,当用户获取消息的方式由传统的读报看电视转变成利用互联网终端等时,地方媒体为寻求用户,增强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开始进行媒介的融合。

中央媒体融合和方针政策促进了地方媒介的融合。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中央媒体的一些融合举措给地方媒介融合做了示范,一些地方媒体也开始纷纷效仿,从而促进了地方媒介的融合。此外,我国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一方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思想,①另一方面也适应了当前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趋势。这类意见的提出给了地方媒体进行融合的动力和依据,从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媒介的融合。

二、地方媒介融合的机遇和挑战

自2000 年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坦帕新闻中心”②以来,国内外新闻界也已经大胆地进行了媒介融合的试验。这些比较成功的试验中,不管是国外欧美电信业的并购、法国电信IPTV 新战,还是中国香港NOW 电视的诞生以及当今央视与移动、联通合作开启的手机电视,无一不证明了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机遇,在这种机遇大潮流中,地方媒介作为媒介的一部分无疑也享受着这种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各种机遇。

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推送引擎、全量化的自媒体内容,进一步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同时自媒体也可以借此获得更多展示、更精准的用户,避免优质内容被埋没。③而之前的地方媒介,在没有大数据廉价迅速等优势下,明显处于劣势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地方媒介的融合会给地方电台、电视台以及地方报等地方媒体注入新的血液,让这些地方媒体能以更快更丰富的形式将新闻内容传播出去。此外,从新闻生产看,现在无疑是新闻业最好的时代之一,素材丰富,可使用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联系的成本也越来越低。④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能把自己感兴趣的事在微信、微博、贴吧等平台上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获取我们感兴趣的内容,这样不仅使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一定程度上也大大减轻了记者的负担。

无论是地方的报纸和网络、电视和网络的融合还是其他形式的地方媒体融合,当面对新形势时,既有着令人兴奋的机遇,同样也存在着各种挑战。与央视和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融合相比,我国的地方媒体融合程度还远远落后。一些地方媒体虽然也有着媒介融合的想法,但是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使得地方媒介融合有的毫无进展,有的甚至偏离了媒介融合的理念。有些地方媒介虽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是他们只是成立了新媒体部门,新媒体和自己的原有媒体仍处于分离状态,并没有太多的交流,不像“坦帕新闻中心”那样三种媒体共享资源和交流。也有地方媒体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媒体融合的必要性,但仍旧不肯做出改变,只是想方设法地寻求与新媒体的竞争,而非合作。比如2014 年12月24 日,央视与移动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央视负责建设4G 手机、电视内容聚合与集成播控平台,而移动将负责建设4G 手机电视分发平台及运营支撑,正是央视和移动在新形势下寻求竞合状态的一个结果。此外,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相比,技术资金以及新媒体人员等方面存在着差距,使地方媒介融合进入困境。

三、地方媒介融合的建议

如何加强互联网思维、改进地方媒体发展道路、寻求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成为地方媒介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加强互联网思维和理解媒介融合理念方面,地方媒体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来实现。地方媒体由于自身的原因,从业人员没有太强的互联网思维,仍不看好媒介融合,甚至有的人员认为媒介融合是简单的物理嫁接,没有太大作用。这种情况下,地方媒体可以邀请一些新媒体方面或媒介融合方面的专家学者对从业人员们进行一些培训,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什么是媒介融合以及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等,逐步增强地方媒体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思维。另外,还可以邀请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中具有媒体融合经验的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指导,若各方面条件允许,也可以引入一批这方面的人才,随时指导地方媒体的融合。

地方媒体没有中央媒体那么多的高端设备和国内顶尖技术,在资金技术方面处于劣势状态。比如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刚定标的高端制作岛5、常规制作岛5 系统技术运行外包服务项目耗资一千多万,这对于地方媒体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媒体远没有中央媒体那么多的资金,在媒介融合方面同样也会受到资金技术的制约,地方媒介除了通过广告来获取资金外,也应积极探索其他的资金来源途径,比如参加一些团体比赛,获得一定的奖金等。

政府也应对地方媒体进行一些扶持,帮助地方媒体进行融合。2014 年总书记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指示,强调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该指示给出了媒介融合的发展方向等,不仅是中央媒体,也是地方媒体进行媒介融合的重要参考。政府还可以一些针对地方媒介融合的指导建议,帮助地方媒介进行融合,也可以为地方媒体融合提供一些扶持政策。

总之,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地方媒介融合虽然面临着许多机遇,但也面临许多挑战,融合之路任重道远。地方媒介在面对融合的困境时,既要积极冷静地去思考,不能慌了阵脚,同时也要不断地去寻求媒介融合的好方法,把握好地方媒介融合的方向,不断去适应这个大趋势,找准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①,《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J].《中国信息安全》,2014(9):20-20

②石艳红,《媒体融合的冷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4(2)

③吴辰光,《媒介融合发展迎来黄金十年》[N]《. 北京商报》,2015-02-04④《中央强力推进媒体融合,传统媒体面临挑战与机遇》,人民网-传媒频道,2014-8-19

⑤苟东涛,《浅谈媒体融合》,人民网-传媒频道,2014-9-25

第3篇

关键词 交通广播;融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5-0001-02

社会的不断进步促进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创新融合发展,能够进行交通广播的融合实践是促进社会的交通广播进步的重要要求,随着互联网广播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媒体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媒体保持着发挥自身优势的节目内容的运作方式,同时不断促进广播和新媒体技术的共同发展,在互联网发展的现代社会大环境中能够将新媒体的技术为传统的媒体的发展注入新鲜的元素,激发交通广播的活力,能够在创新的过程中促进交通广播的进步和发展。交通广播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原有的交通内容播报,而是在新的媒体环境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1 交通广播的发展现状

广播的发展是在数字媒体出现之前,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新闻通讯是接触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交通广播发展的过程是在新闻广播的发展进程中对广播的内容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而产生的,能够将生活中关于民生的节目进行综合并通过广播进行报道的新闻传播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接近现代化的步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进步促进现代社会的代步工具不断发生变化,公交和私家车也越来越多,私家车的增加导致交通的拥堵日益明显,也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而在民生新闻中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而将交通的信息以广播的形式进行即时报道,在信息的报道过程中将基本的交通状况和路况信息以广播的形式及时传递给正在路上的人们,以方便人们的出行。

现代化的交通广播往往是以交通信息为节目报道的主要内容,随着各种媒体的出现,交通广播也不再像以往的广播报道那样以权威性的新闻信息、严肃的语言进行传达,现代的交通广播的报道总是采取轻松愉快的语言表达,以主持人幽默风趣的主持为主,同时也以及时的交通信息为主,能够以轻松交谈的方式和观众进行沟通,并不断进行路况的更新和关于最新信息的报道。

2 交通广播的媒介融合

广播媒体的媒介融合是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环境下进行丰富和发展的,广播媒体的媒介融合是多方面的,能够将广播媒体和传统的媒介形式结合也能够将广播媒体和新型的媒体媒介形式融合。广播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首先包括广播媒体与报纸杂志之间地融合,广播能够和报纸杂志之间的融合是具有一定的发展历史的,最显著的就是广播上的新闻以及关于交通方面的信息会在报纸杂志的相关的板块进行刊登,将一些信息能够通过广播和杂志报纸的形式共同传播给观众,而在这些媒体出现的那一刻起就表示读者和听众不是完全分开的,他们是具有交集的。广播媒体和电视的融合,在广播的发展过程中总是和电视媒体进行多种形式内的融合的,在节目的互动以及在人员的交流中,广播媒体总是和电视媒体有着相互配合的作用。在进行传媒业的整顿和发展的情况下将广播和电视行业进行有效地整合不断推进集团化的发展,因此在广播和电视相互的融合过程中达到共享资源和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使得电视和广播都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广播媒体和新媒体的相互融合包括广播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相互配合借鉴和不断发展,广播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主要包括了与网络、手机客户端以及播客的融合,广播媒体能够不断进行创新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全球化覆盖的功能使得广播能够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全球范围的传播,广大网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网络上进行随时随地的广播收听。手机客户端的发展使广播能够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使观众用随身携带的手机就可以进行收听,更加有利于交通广播中的交通的信息能够随时传播给观众。同时随着网络博客的不断兴起许多观众会通过更多的网络主播的播报进行更加生动的网络广播信息的播放。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情况下而产生了传统的与电台相关的博客网站。

交通广播的发展使得交通的信息能够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传播给人们,在互联网络技术发展的环境下,将交通广播的相关功能进行不断优化借助于互联网的发展并能够进行广播和新媒体的融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 交通广播融合发展的策略

首先,在交通广播的创新过程中需要深刻认识到广播媒体发展的重点就是将自己的主流意识进行深化,广播媒体要牢固树立主流媒体的意识,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能够将媒体的发展大趋势进行分析并能够不断适应大趋势的发展,将自身的主流观念和交通广播的特色保存下来,在拥有自身的特点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强化广播媒体的主流引导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交通广播的功能是明确的,因此不断加强人们对交通广播功能的重视就需要交通广播的传播内容不断符合人们的需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贴近,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是交通广播发展创新所必须坚持的主流思想,在传统广播的认识过程中交通广播的传播是具有主流优势的,在发展的过程中这种优势不断被新兴媒体的功能掩盖,这就需要不断进行节目的主流化的加强,促进节目主流化内容的创新,在创新发展中仍坚持原有的主流思想内容。

其次,在交通广播内容能够符合主流化的要求的同时能够加强节目主持人的专业化,促进节目的品牌化发展是促进观众对节目能够具有第一选择的重要要求。交通广播的节目主持人需要有专业的关于交通方面的知识,同时要具有紧急应变的能力,能够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将交通状况第一时间反映给需要的观众,在交通广播的节目主持人的培养中不仅需要进行节目内容的培养,也需要节目主持能够进行节目的创新和创造品牌节目。发展一档好的交通广播也需要节目主持人品牌价值的提升,能够在节目宣传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节目主持的宣传,将节目主持人河谷那种进行多方面的接触,促进观众对节目主持人的深层次的了解,从而促进对交通广播的关注。交通广播的节目内容能够根据主持人在节目内容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况下进行调整,也能够通过节目内容的调整优化广播节目的特色,促进节目知名度的上升,和观众对节目主持人的支持。

最后,及时调整广播节目的节目形态,传统的电台在节目的制作的过程中总是要求节目进行有效的线性收听促进节目的传播内容能够做到通俗易懂。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使得人们已经在严谨的工作生活中很有压力,能够在人们出行的过程中给人们一档以轻松的形式展现出来的相关的交通信息。交通的发展使得交通状况不断拥挤,需要有一些传播节目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传播,使出行的人们能够了解到自己出行中需要的一些信息,对于传统的媒体来说,单纯的交通广播已经不适合当今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各种新兴媒体的涌现使人们需要不断对广播传播的形式进行融合发展和创新,能够在新媒体的出现下以新媒体为目标进行不断发展和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不断促进交通广播的节目的调整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在传统节目的设置过程中大胆创新将节目的特点和广播的发展相结合,发展广播与其他媒介相融合下的新形式。

4 结论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也在不断促进人们生活工具的创新,当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离不开交通工具的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对于交通信息的需求,交通广播应运而生。互联网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任何传统的传播方式都难以以原来的内容来满足今天的人们的需要,传统的广播形式也难以适应社会的大环境,而这种变化就要求交通广播能够不断进行创新,与新兴媒介融合的过程是在交通广播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需要的前提下进行的。将交通广播的融合实践应用于高新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对交通广播在社会发展潮流中固守一成不变的反击,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不被社会所淘汰进行广播的融合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军.寻求媒体形态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之路――以羊城交通广播新媒体广播创新实践为例[J].中国广播,2014(4):27-31.

[2]董洪丽.顺势而动,融合发展――以南京交通广播新媒体融合实践为例[J].视听,2015(10):5-6.

第4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真人秀节目;三级融合

中图分类号:J9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87-01

一、大背景下媒介融合发展趋势

新世纪以来,随着媒介生态和时代语境的变迁,网络新媒体和影视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更加积极和多样,原有电视传统媒介线性的单向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受众和开放性市场的需要。因此,如何在媒介融合视域下以达到资源的充分和优化利用,实现电视节目在多元媒介形态上的优势互补,成为当下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创作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从中国电视节目创作实践来看真人秀节目创新策略研究。电视真人秀节目无论是从节目的数量还是观众收视反馈来看,它都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一种主流形态。特别是真人秀节目已成为利用多元媒介平台互动最为频繁且互动形式多样的节目类型,亟需对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在新的媒介生态下构建媒介融合的多元平台的创作实践和发展路径进一步深入审视。

(二)从当今媒体市场来看真人秀节目创新策略研究。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轨迹更倾向于个性鲜明,定位明确的分众化内容。媒介融合带来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契合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市场细分的发展需求和趋势。在媒介融合视域下实现多样化的平台,多样化的受众,多样性的内容是当下电视媒体健康持续繁荣发展,获得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所面临的重要话题。

(三)从当下媒介融合的趋势来看真人秀节目创新策略研究。当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媒介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以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创作现状为切入点,深度探析新的媒介生态下电视媒体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电视节目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多元发展路径和传播策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由于当下中国电视的传播方式日益多元,与新媒体平台的关系日益丰富紧密,从媒介融合角度深度分析电视节目与网络互动传播过程中的丰富实践样态,及其利用网络平台及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与传统媒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探寻电视节目新的媒介拓展空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具体研究媒介融合视域下真人秀节目的创新策略

(一)媒介生态环境变迁中的中国真人秀电视节目发展现状研究。通过对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历程的梳理,进而分析总结当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单类型及形态特征。

(二)当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媒介融合环境研究。通过对媒介融合大趋势的分析,探讨电视真人秀节目与网络平台融合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电视节目形态和文化特征方面,电视真人秀可以更好地在多元媒介平台上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三)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真人秀节目内容和形式创新研究。通过对代表性真人秀节目个案深度分析,探索多元媒介平台构建与电视真人秀节目内容、形式创新的方法与路径。

(四)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真人秀节目传播渠道与营销方式创新研究。媒介融合为电视真人秀节目带来多元传播渠道的同时,也使新闻营销、病毒式营销等新兴网络营销方法称为电视真人秀节目创作与传播策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以大学生的视角来谈媒介融合视域下真人秀节目创新策略的创新之处

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探寻受众心理需求和未来电视产业发展方向,将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灌注于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创作实践和研究中,可以带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具有实践意义。

(一)研究方法创新。将媒介融合理论和媒介生态演变视野运用到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创作与研究中,通过涵盖媒介技术和人文内涵的多元媒介生态视角,全面观众电视真人秀节目与新媒体平台互动实践的发展历程。

(二)研究内容创新。以电视真人秀节目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创作与传播实践为坚实基础,通过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互为支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作实践,以创作实践论证科研观点,为媒介融合背景下为电视真人秀节目创新发展提供具体对策,更具有理论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

四、然而即便如此,媒介融合依然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如何有效整合多方资源,进行真人秀电视节目制作与亚类型开发是重中之重。

(二)将媒介融合观点运用到真人秀节目的创作与研究之中,突破在电视本体研究的局限性,成为媒介融合下真人秀节目创新的又一问题。

第5篇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效应

传播效应是指通过某一中心点,向周围辐射传播的过程中感应到各种影响因素影响的情况。其不仅可以充分反映受众人群的需求,更能深入反应各媒体在媒介融合情况下发展的优劣。当前,我国各研究人员立足在我国媒介融合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针对其传播感应情况,将新闻传播融合效应大致分为叠加效应、波纹效应、窗口效应和长尾效应等四类。

(一)叠加效应叠加效应就是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媒体传播媒介与传统传播媒介相结合,对其传播方式进行一个叠加的结果,此不仅扩大了新闻传播覆盖率,更能拓展受众面积,提高社会影响力。比如,在2017年的四川九寨沟地震时,除了四川新闻电视台、报纸等进行官方数据播报之外,更有贴吧、抖音、微信、直播等开始纷纷报道转述,让更多的人民了解到九寨沟灾情,也让更多的社会人士伸出了援助之手。在这样的叠加效应下,新闻信息传播更加全面,传播效率更高,受众面积更大,影响力更加深远。

(二)波纹效应波纹效应就是在新闻数据信息传播过程中,各媒介之间传播一些相符合或者是相似的信息,从而增强新闻传播的范围及公信力,发挥出新闻的社会舆论引领力。比如,在疫情期间,有部分自媒体人员断章取义,编纂不实信息获取流量,这时候官方新闻需要出面对其信息进行澄清,以消除民众恐慌。因此,官方媒体需要通过多重渠道,来对其谣言进行澄清,以便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舆论引领力。

(三)窗口效应窗口效应就是新闻媒体立足在新闻媒体的优势和受众需求的前提下,寻求最大面积的传播“窗口”,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的社会影响力与新闻的覆盖面积,为提高社会公信力与凸显社会新闻价值创造条件。比如,在“中国留学生章莹颖在美失踪事件”这个新闻上面,我国法治新闻正是通过互联网、微博、公众号等媒介,让受众及时了解到我国侦查此案件的决心与进度,并全程将案件发生到嫌疑人抓捕过程转播给受众,并将侦破最新消息公布给受众,让广大市民朋友提供相关信息,从而更快地侦破此案。在此过程中,新闻媒体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影响力,也想社会传播了积极正能量,并宣传了我国法治、保障每位公民人身权益的决心。

(四)长尾效应长尾效应就是充分开发媒介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并全面提高新闻媒体传播效率,不断拓展新闻采编内容,从而引导新闻市场的“长尾”区域。此主要是通过研究新闻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在当前的市场之中,新闻媒体的传播仍然是以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作为新闻传播的主体,也是人们印象中真实、可靠新闻的来源渠道。在这样背景下,网页、微博、公众号、自媒体视频等在公众间的公信力较小,也就是市场需求下的“长尾区域”。因此,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媒体只有充分提高各个媒介间的新闻传播公信力,提高民众新闻获取宽度,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新闻媒体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路径

(一)明确融合目标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路径需要明白信息处理的目标。首先,要充分运用当代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全面挖掘新闻素材,提高新闻的真实度与整合性;此外,还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受众的喜好,立足在新闻采编原则的基础之上,尽量满足受众的需求,引起受众的观看新区,从而提高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比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主播说联播》之中,就充分利用了传统新闻的模式融合现代短视频传播形式,让严肃、枯燥的新闻联播变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新闻播报形式,更通过自媒体的互评功能,及时了解到受众的意见,快速获取网络热点新闻,以提高新闻的影响力;其次,要充分开发新型媒体优势。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主要是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播放,这样严重阻碍了新闻的实效性,且对受众的时间有巨大的要求。这不仅仅是新闻媒体需要进行前期数据处理以及新闻审核、采编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更是传统新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的结果。因此,媒介融合背景下,改变传统新闻媒体传播模式,将其向新型媒体延伸,以更加丰富的传播渠道拓展受众面积,使之更好的引导社会舆论方向;最后,更加贴合社会发展需求。在社会快节奏生活之中,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不仅需要满足其快速了解重要事态发展之外,更多的是满足其阅读时间。新型媒体由于短平快的特点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因此,新闻媒体必须充分开发新型媒体优势,结合自身特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转变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流程,从而提高受众面积。综上,本文认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需要明确融合受众喜好、新型媒体传播模式、新型媒体生产流程目标。

(二)加强媒介互动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人们习惯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传统新闻媒体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进行传播,这样情况下,观众只能被迫接受新闻信息,对很多事件不能发表自己的言论,降低了受众的观看兴趣。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充分开发新型媒体优势,借助新型媒体平台传播的快速性与影响力,增强互动性。比如,可以将新闻媒体内容制作成为短视频,在自媒体平台上进行播放,让受众发表自己的言论,并依据受众的喜好,提高新闻播放的详细度;通过此方法,也可以充分了解到人民所关心的事件内容。比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主播说联播》短视频之中,主要是针对当前“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述,并对受众提出的意见及热点事件进行剖析与报道,这样提高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改变了传统新闻传统媒体距离远的印象,让播出的新闻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公众的发展需求以及心理诉求,从而更好地促进新闻媒体的发展。

(三)提高技术升级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媒体传播路径的研究必须奠定技术基础,要充分开发现代技术手段,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首先,要充分保证信息传输的真实性与效果呈现的完整性。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要依据传统新闻严谨性、科学性的原则,通过网络分类管理,并方便民众依据关键词搜索相关信息,提高受众观看效率;其次,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技术逐渐成为了媒体行业的主要技术植株,其不仅能为新闻媒体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资源指出,更能提高传统媒体在自媒体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在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还能促进两者信息的交流与发展。最后,完善新闻传播渠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上,更多是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网页、贴吧等现代渠道进行传播,这样不仅能充分展示新闻媒体的信息资源,更能延伸新闻媒体的传播渠道,提高传统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比如,在当前“共享单车扫码对账户的安全影响”的事件之中,我们可以得知人们关注的是在进行扫码骑行共享单车的时候,由于泄露了自己的支付账号以及支付方式,若是有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点获取不正当利益,将对我们的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新闻媒体需要针对这一事件深入分析,并针对民意调查、解决方案收集或者收集观众的建议,并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荐给受众,这样切实提高了民众的安全意识,也能增强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四)完善人才培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需要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具备互联网技术的专业人才。首先,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要不断解放自己的思想,改变传统思想观念,要认清当前是“流量为王”的时代,要及时转变传统新闻媒体的运营模式,要不断把握新型媒体的发展与变化,全面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优势,更好地促进新闻媒体的发展;其次,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要学习新型媒体的发展理念、营销手段、运营模式等,使之充分与传统媒体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提高新闻媒体社会影响力与影响范围。最后,要打造专业全媒体人才队伍。既要引进具有高素质的互联网专业人才,也要培养一批精通媒体业务的专业人才,为新闻媒体传播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五)注重层级开发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虽然媒体发展有利推动新闻媒体在社会公众间的影响力,但是其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隐私问题、法律问题。因此,新闻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方向仍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把握。要充分优化媒体应用环境,切实提高全媒体时代信息数据技术的升级与发挥在那。首先,要建立全媒体研究院校,广泛吸收西方国家的技术经验,实现国内信息技术的快速升级;其次,要对媒体系统进行层级开发,充分保证受众的隐私安全;最后,政府部门要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媒体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与整合,切实保证新闻媒体是国家政策方针“宣传员”的作用;此外,还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我国各地文化差异、喜好偏爱等进行定制服务,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第6篇

金华地区旅游产品种类多样,不仅有传统的观光旅游,而且涌现了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和品位的新型旅游方式,如武义温泉休闲旅游、磐安绿色生态养生旅游、义乌商务会展等各种综合型旅游项目。同时,金华地区文化产业内涵丰富,有市区网络文化服务、东阳影视和木雕、义乌文博、浦江书画、武义扑克牌等地方文化特色明显的文化产业。金华地区现有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个示范基地;有32项国家级非遗、102项省级非遗项目。当前,金华地区已经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如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促使两个产业的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扩大,则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一、产业融合、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

产业融合的思想最早源于罗森伯格对美国机械工具业演化的研究,后来这一概念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我国产业研究领域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人物厉无畏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产品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其突出特征在于新的产业形态的出现或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在本质上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基础,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游、娱、购提供服务,满足旅游者精神和物质需求的综合性产业。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属性,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社会在对其基本概念的界定和行业分类的标准方面都不尽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虽然我国学者们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并非完全一致,但普遍认同这样的观点:文化产业是一种借助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的过程,将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商品的产业。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机制

(一)产业的高度关联性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均属于第三产业,二者融合的基础在于两者都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性。旅游产业不仅涉及行、游、住、食、购、娱等旅游内部的核心行业,还与金融、物流、会展等多个行业存在交叉依存的关系,旅游行业的发展既需要其他产业提供支撑和协调,同时又对其他产业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文化产业的特殊规律之一,就是“越界——扩散——渗透——联动”,它能够与其他多个产业进行渗透和关联,进而直接或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性。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经过开发可以转化成旅游资源,而一些旅游资源经过整合也可以转化成文化产品。旅游产业能为文化产业提供渠道和载体,促进文化产业链的延伸,文化产业能为旅游产业提供文化内涵,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利润空间。

(二)创意理念的盛行

创意是一种通过创新思维意识,从而进一步挖掘和激活资源组合方式进而提升资源价值的方法。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创意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意理念已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多维度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意理念的盛行,具体方法就是用创意将某一地域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提炼为具有辨识力的文化符号,再将之应用到旅游产业,实现两者的嫁接与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富有创意的提炼是融合的基础和关键。如台湾的诚品书店就是在售书的基础上融入了创意元素,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是许多游客到台湾旅游时参观体验的必去地之一。

(三)科学技术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创新是产业融合的重要推力,它通过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扩散促成产业融合的基础,从而模糊不同产业的边界,最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开创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之作《印象•刘三姐》便是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等旅游资源为主要内容,通过声、光、电等高新技术对其传统的舞台背景、灯光等进行创新改造,融合演艺界、商业界大师为创作团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旅游模式。在当前“互联网+”的热潮下,网络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旅游方式,形成了智慧旅游的新局面。智慧旅游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大大降低了传统旅游业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能够及时传递、整合、获取旅游目的地的各类信息,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市场需求的促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闲暇时光的增加,人们外出旅行的需求愈加强烈,对旅游产品的形式和内容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传统单一形式的观光游览已经日渐衰微,而个性化、多样化、精神化、体验化的旅游产品则愈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市场需求的转变促使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和创新旅游形式和旅游产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创新旅游模式、丰富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科普教育、增长知识、休闲娱乐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三、金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现状

(一)融合氛围良好

近年来,金华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1、在政府制定的相关文件如《关于印发金华市文化影视时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中均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相关部门也对这些政策进行了积极的实践。2015年4月,金华市文广新局和旅游局联合开展了首批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申报评审工作,最终义乌佛堂镇等19个村、镇成为首批金华市非遗旅游景区。2、政府围绕土地、资金、人才、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为产业的融合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3、在工作机制方面进行突破,如成立了由多个部门的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市文化影视时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此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融合成果显著

金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在各自发展良好的基础上融合效果显著。各县市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模式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旅游与文化因素的紧密结合。如磐安县在开发休闲养生旅游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因素的融入,深入挖掘人文景观、古村落、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先后完成了茶文化博物馆建设、玉山古茶场与孔氏家庙布展提升工程、双峰清德堂维修等重大文旅融合项目。东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有横店影视城、卢宅古建筑文化游、木雕竹编文化游、东白山生态文化游、古生物文化游等多种旅游门类、层次丰富、投资主体多样,文化旅游市场繁荣。据统计,2015年,东阳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824.85万人次,同比增长16.93%;实现旅游收入137.68亿元,同比增长21.67%。

(三)融合模式多样

金华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历史积淀厚重,如宗教文化、婺商文化、戏曲文化、古建筑文化等;同时,金华地区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横店影视城、金华双龙洞、永康方岩、兰溪诸葛八卦村等。以这些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基础,金华地区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形成了多样的融合模式。1、渗透型融合。旅游或文化产业的元素部分或完全地渗透到另一产业中,二者相互交融,形成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形态,这种融合方式为渗透型融合。如义乌佛堂古镇旅游,便是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旅游,也为义乌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与经济保障。2、延伸型融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具有互补的领域,两者在产业链上通过相互延伸进而打破各自产业的边界,最终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横店影视城便是在影视拍摄制作基地的基础上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创新旅游服务,丰富影视旅游内涵,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外延,实现了产业链的深度延伸。3、重组型融合。重组型融合是指“发生在具有紧密关联的不同产业之间,使得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某一共同利益的刺激下,通过重新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体的整合过程”。磐安休闲养生旅游便是此类融合的典型代表。磐安县结合自身在传统农业领域的发展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将中药种植与古老的中药文化、流行的养生文化等结合在一起,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满足了游客的多样性需求。

四、金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融合层次不高

虽然金华地区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种类较多,但融合层次较为浅显,大多停留在两者的浅表层融合,少数项目会涉及到技术融合,而文化创意、高科技元素在融合中的应用较少,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则更是不足。例如,金华虽然有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工艺品的制造基地和购买场所,但具有金华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却较为少见。

(二)品牌项目不足

除了横店影视城作为影视文化旅游的品牌项目广为人知外,其他种类的文化旅游领域发展则较为散乱,项目虽然繁多,但缺乏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项目,起不到行业引领和示范的作用,难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这样的发展现状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极为不利。

(三)企业实力不强

金华地区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数量众多,但具有“小、散、滥”的特征,大多数产业主体以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并且仅仅分布在文化旅游、娱乐、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方面,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和效益较低,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低。

五、金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确保协调机制

产业间的高效、优质融合需要主管相关产业的政府部门打破行业分割,通过统一管理、统一执法,形成各政策主体相互协调的机制。为促使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进一步融合,确保融合发展的进度和效率,相关部门应当协调配合,形成相互支持、共同协作的保障机制。首先要从整体上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合理布局。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需要相互沟通协调,确保两个产业规划具有良好的衔接和配套,使其在产业发展思路、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发展举措、具体时间安排以及空间布局等各方面保持同步配合,确保融合高效有序进行。其次,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文化与旅游部门之间应保持密切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工作会商,讨论重要文化旅游产品、重大互动项目的开发建设,共同筹划重要的旅游文化宣传活动,共同商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二)企业增强创新意识

企业是产业发展中的主体,是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应意识到传统的技术、管理、经营理念都在一步步走向衰落,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有创新的理念和精神。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单纯的文化资源的消费已走向衰亡,而融入了文化创意元素的产品及服务则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通过创新创意,文化基础的吸引力会大大提升,与之相随的消费也会大大增加。在“互联网+”的浪潮推动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企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客户需求,不断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注重提升客户体验,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积极培育品牌项目

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本质;意义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就是金融服务商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向客户提供证券、银行、保险、等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换一种说法就是通过电脑互联网进行所有的金融活动的总称。由此看来,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和互联网有效结合的一个新兴的领域。互联网金融是在金融服务提供者主机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作为传输工具,同时借助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进而将操作界面定位用户终端的新型金融运行模式。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货币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虚拟货币,例如:QQ币、比特币、莱特币、无限币、泽塔币等等,然而只有比特币和QQ币是当今互联网行业承认的虚拟货币,这些货币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我们可以通过虚拟货币在网上进行一些交易。然而,根据目前的形式来看,虚拟货币不能够兑换真实货币,所以互联网货币不能够代替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真实货币,只是法定货币的电子化。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各类公司

1.电子商务类公司

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公司主要通过互联网特定的金融平台来实行电子商务交易。我国目前已经有腾讯、苏宁易购、京东商城等电商企业,而这些电商企业正在积极申请民营银行牌照,从而体现了互联网的金融化。另外,我国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公司出现了第三方的金融产品销售渠道模式,而这种模式主要是在之前的第三方基金销售的基础上,添加了贷款产品销售等多种形式的金融销售。目前,我国具备这种销售模式的平台有: 好贷网、融道网、天天基金网、全球网等。

2.电子技术类公司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技术类公司主要分为第三方支付公司和软件开发技术公司两类。其中,第三方支付公司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将各个银行的支付端口与其接入,从而为用户提供结算服务。由于互联网金融支付是基础,所以第三方支付行业的门槛并不是太高,而据统计目前已大约有250多家支付公司了。而所谓的软件开发技术公司,就是为互联网金融提供网站开发以及软件开发的软件公司,而这类公司主要是为各个互联网金融网站提供软件开发服务的。

3.金融管理工具类公司

互联网金融管理工具类公司主要是为用户提供理财工具或者信用卡管理工具等具有个性特点便利的管理工具,从而实现了互联网金融的自动管理、匹配、投资等功能的公司。这些公司的出现不仅能够为互联网金融提供极大的便利,而且还能极大的推动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主要采取在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进行某种程度的分业管制和管理的经营模式。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存很多漏洞,在无形之中加大了互联网金融经营的风险。所以现在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管理体制还不够全面、彻底和完善,解决这些问题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技术不够成熟

我国的社会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的发展,是因为我国进行经济发展时始终坚持标准化,在互联网金融中也不例外,如果我们要加快互联网金融经济的发展,就要坚持统一的标准。然而,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系统缺乏完善、具体、精准的,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的技术标准,从而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安全性。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研究并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

为了有效的解决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还要提升互联网金融a品和服务质量,从而最大程度的满足广大金融用户的需求。另外,在研发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时,还要把互联网金融用户作为主体,尽量保持与合伙人长期稳定的合作,有效提高互联网金融用户的购买率。与此同时,还要有条理的整合资源和分配资源,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制定完善的问题处理方案,从而保证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信用。

(二)创建并完善互联网的安全保护系统

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问题就是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安全性。想要保证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交易安全,就要做好网络安全措施,例如:设置防火墙、数字认证、口令交易等等。另外,还可以鼓励客户积极学习互联网金融安全知识和技能,从而有效的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互联网金融技能与服务之间的统一性,积极研发新技术,创建并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数据库,全面实现互联网金融数据资源的共享。

(三)制定并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若要使互联网金融行业有序而稳定的发展,这就要求每个互联网金融企业去积极探讨并制定出一套统一、完善的行业准则,同时还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严格遵守行业准则,监督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工作,促使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互联网线上支付逐渐代替线下支付

自从余额宝上市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线下支付迅速发展,而第三方支付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与线下支付的融合发展,由此看来,我国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将会进一步增强线上线下支付工具的融合。我们现在常用的第三方支付软件就有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以“多、快、好、省”为目标,帮助各大企业实现资金的“搬运”。另外,我国的第三方支付企业首先会选择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其次才会选择物流、旅游等行业。

(二)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不断的完善

纵观古今,无论是金融行业还是其他行业,如果想要健康并稳定的发展,首先就要具有本行业的信用意识。而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信用体系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中信用体系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因此,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我们可以通过P2P阳光透明的借贷平台,积极推动P2P行业健康蓬勃发展,从而对抵制高利贷以及扶持创业起到促进作用。只有不断的改进并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才能使整个行业向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互联网网上银行不断兴起

随着淘宝、天猫、苏宁、京东等电商企业的出现,互联网银行已经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所谓的互联网银行就是通过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银行服务手段。而目前互联网银行具有两种发展模式,其中一种模式就是像美国第一互联银行一样,完全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没有实体分支机构的虚拟银行,而另一种则是目前大多数互联网银行所采取的,即在传统银行的基础上,将银行业务拓展到互联网上完成的发展模式。据了解,当今的每个实体银行都有自己的网上银行,由此看来,未来的互联网银行将会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四)互联网金融逐步走向移动化、电商化以及自金融化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就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来看,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将不断的趋近于移动化、电商化以及自金融化。其中移动化是指移动支付的迅猛发展,而电商化则是像淘宝、天猫、苏宁、京东等电商企业逐渐替代真实生活中的商业形式的模式,自金融化就是根据互联网用户的特征,为用户提供投、融资服务,进而改变以往通过借助机构途径来达到借贷和融资的情况。自金融化本着自主、平等、公开、透明的原则,实现从“差价”到“服务”的转变。

(五)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建设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已经形成了创新性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聚集的形势,越来越多的证券公司、银行、中介机构、保险企业、担保公司、各个事务所、贷款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等都在不断的建设和发展。而根据当前的形势发展看,互联网技术在不断的改进和成熟,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客户需要通过互联网金融机构将所有的相关业务融为一体。所以,在未来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中,一定会建造出一个完整、全面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为互联网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从而不断的丰富互联网金融产品,创造出一个具有全面的服务平台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五、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这个新型事物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而且还会对人类文明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所以只有全面了解并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才能为我们未来的生活提供重要的保障。只有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中,制定科学正确的行业准则,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并改进互联网金融技术,严格遵守行业规则,才能保证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稳定、持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舜.浅析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03).

[2]张先成.浅谈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趋势与展望[J].经营管理者,2014(26).

[3]王倩倩,赵娇.浅谈美国消费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商场现代化,2013(13).

第8篇

旅游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依存度愈来愈紧密,两者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趋势日益突显。认真研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过程,准确把握两大产业的融合规律,对于我们更好地引导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地方经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基础,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导向,为旅游者提供吃、喝、住、行、游、娱、购等服务,满足旅游者精神、物质需求的综合性产业。文化产业则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基本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经济行业。尽管两个产业的内涵清晰、边界分明,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众旅游需求的改善,以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服务旅游的产品愈来愈多。同时通过旅游来传播文化、展现精神产品的形式也更加丰富,文化与旅游的渗透、交叉、融合越来越广泛,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乃至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产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旅游是文化性非常突出的经济现象,也是经济性十分鲜明的文化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与旅游交叉相融更加普遍。旅游产业要快速发展,必须依赖于文化资源的加入,如文物古迹、历史传说、民俗传统等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旅游产业中的文化内涵越丰富,文化的渗透融合越紧密,品位层次越高,旅游产品就越受大众欢迎,同时,旅游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文化可以通过旅游快捷而广泛的传播体现其精神价值,既增强社会大众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理解,又能推动更多文化资源的开发,从而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变。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渗透互融,实现了两个产业相互促进、合作共赢。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是新形势下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旅游进入了大众旅游时期,然而,纵观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较低的层次,粗放式经营,产品形式单一。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产品居多,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甚至坑蒙拐骗,诟病较多。如何适应大众“求新求特求奇”的旅游需求,需要找寻行业发展的突破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产业融合,特别是文化产业的渗透,以更多的知识型要素来推动旅游产业更新,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国际旅游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旅游产业的提升、旅游业收益的增长,有赖于旅游产品的多元文化含量和特色旅游服务的质量。只有经过文化渗透的旅游业,且烙上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才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更大的利润空间,产业功能更趋完善,竞争力也将全面提升。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是新时期满足大众更高层次旅游消费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均GDP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审美情趣的转变,大众旅游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改观,传统的以观赏为主的旅游产品已逐步被赋予较高文化品味并能互动参与的体验活动所取代,求新求知求特的旅游产品更受大众欢迎。文化产业的适时融入便为旅游产品的更新带来了契机,通过对各种文化资源的发掘、改造利用,加工生产新的旅游产品,如新的景区景点、新的旅游项目、新的服务形式等,给旅游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了多样化旅游产品的选择,使他们从旅游中获得知识、娱乐、体验和享受等多面的满足。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形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融合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纵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起源和发展,两者从概念到属性都有本质区别,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泾渭分明,各自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相互之间没有可替代性。从两个产业融合的程度和方式看,可分为延伸型、整合型和渗透型三类。但从融合的基本元素来看,主要涉及技术、资源、企业以及市场等四个层面,也是导致旅游文化产业多层级界限的突破重组和多层次联动整合的核心要素。

(一)技术融合是两大产业融合的催化剂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变革,使不同产业的经营管理和产品属性日益趋同,引发了产业边界的模糊。旅游产品的开发速度较快,更新换代时间较短,更有赖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需要技术创新的全面支撑。而文化产业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它的渗透将大大提升旅游业的科技含量,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比如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旅游、文化产业中的运用,就大大丰富了两个产业的技术内涵,催化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快速融合及发展。如文化主题公园就是通过产业渗透的方式,借助产品的文化内容优势,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将其产业活动扩散到旅游业,打造出“文化主题公园”这一新兴的休闲旅游新业态。

(二)资源融合是两大产业融合的显著标志

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重合性,利用文化资源和旅游发展元素开发出来的具有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产品,是两大产业资源融合的显著标志。积淀深厚的文物古迹,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多彩绚烂的风情民俗等,既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丰富生动的现实旅游资源。它们作为两个产业的共同生产要素,通过信息化、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技术的运用,便能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既使各种有形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得到科学传承,同时,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满足了不同层次旅游者精神需求,实现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双赢。当前深受大众追捧的古城古镇古村落游等,就是将历史文化资源成功结合的好形式,深刻彰显了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体验游、休闲游和度假游等产品形态,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三)企业融合是两大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革新,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的业务边界逐渐模糊,相互重合交叉日益普遍,旅游业中出现了以专门开发文化资源、文物古迹为主要内容的经营企业;文化产业中也出现了生产旅游者需求的文化产品的企业,如文化会展企业、影视动漫企业等。这些企业的业务就融合了两大产业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功能,完全可以在共同的平台经营管理,相互促进补充,同时,这类企业的融合发展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仅为纵向一体化演进,而是转为横向一体化和混合一体化演进,资源的利用率更加优化,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升。正是企业层面的融合演进才使两大产业的整体结构得以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四)市场融合是两大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

市场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基本依托,也是衡量产业发展重要依据。无论是旅游景点的打造,还是文化产品的开发,都必须顺应市场的需求,市场是引领两大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在市场层面的融合,主要是通过产业的市场化运作、营销方式的创新、品牌的整合与培育等来实现的。如互联网与旅行社结合,将形成旅游产品的连线销售。传统的文化演出经过艺术家的创意,在景区景点提升为实景演出,与旅游消费紧密结合,借助的就是市场力量。许多影视拍摄基地按景点打造,通过影视作品的热播,旅游企业的推销,都成了旅游热门产品。随着大众传媒手段的革新,人们消费观念的提升,文化与旅游市场融合愈来愈密切,这种市场层面的高度融合,又推动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在技术、产品和企业组织等方面的整体融合。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为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和谐融合,必须准确把握两大产业的交叉点,产品的交汇点和市场的互动点,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创新体制机制,引领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涉及方方面面,既受制于经济基础、教育程度、科技发展水平,更与政府引导、政策推动紧密相联。作为政府层面,需要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上有新突破。一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政府要充分认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观念。要依据本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制定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明确发展布局、阶段目标和政策措施。规划要科学论证,切合本地实际,也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二是要强化政策措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地方政府强化领导,大力扶持,落实相关鼓励扶持政策和地方性法规,特别是对职能部门要提出明确要求,强化服务,坚决纠正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三是建立一套工作机制。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切实解决产业融合发展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推动政府逐步由办向管、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

(二)强化品牌战略,加速产业融合

产业的兴起有赖于品牌的确立。各地要充分挖掘本地的旅游文化资源,顺应旅游“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新趋势,不断开发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新产品和新品牌,比如,农村可以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批古村古街,大力发展乡村游;北方可以利用寒冬冰雪做文章,打造冰雪旅游文化品牌。经济发达的城区,可以将影视、动漫、娱乐演艺融入旅游景点的开发中,培育新的旅游线路。各地要充分利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曲艺、手工技艺、民族体育竞技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不断提高旅游文化产业的知名度。要按照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工作思路,整合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景区景点的联合,企业与企业的重组,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精品项目,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三)立足市场导向,推动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既要用好用足各种扶持政策,又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要致力于品牌的培养。各地应紧紧盯住旅游文化市场的变化,依据本地实际,整合两个产业的优势资源,并注入主题鲜明、地方特色浓郁的文化元素,以打造适应市场需求新的旅游品牌。要致力于营销手段的创新。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旅游市场,更呼唤着旅游产品销售模式的转变和创新。要引导旅游文化企业,加快技术、产品融合,打破原有各自的运营方式和销售渠道,克服盲目无序竞争,构建营销共享与协调互通的信息化平台,全面推广捆绑式营销、联合性营销、精准式营销方式,推动产品的深度融合。要致力于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多视角推销旅游文化产品。既要善于挖掘电影电视、节庆会展、广告橱窗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多种新兴传播媒介作用,加大对旅游文化产品的宣传和促销。在宣传中,要努力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增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完善配套措施,保障产业融合

第9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011-02

国内外实践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产业集聚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要实现“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必须进一步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集聚集约、转型升级,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活力,为江苏经济的“升级”之路持续注入新动能。

一、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发展

江苏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92―2003年),由分散生产到集中经营。20世纪90年代初,苏南乡镇通过承接发达国家(地区)产业转移,借助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动力,由分散生产、办企业逐步发展为集中办企业、规模经营,全省形成上百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工业开发区,初步形成企业集群。

2.第二阶段(2004―2009年),由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2004年,江苏省中小企业局正式开启了“重点培育100个产业集群”的认定工作。2007年,“江苏省重点培育100个产业集群”的评定全部结束;2009年,在上述评定工作基础上,江苏为避免产业发展趋同化现象,开始组织认定一批在全国领跑的省重点(特色)产业集群。

3.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产业集聚可持续发展阶段。为实现做大产业集群规模和提升产业集群层次的目标,2010年8月,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省级层面对加快培育中小企业集聚进行总体部署。自2010年起,江苏省开始了产业集群示范区的申报认定,到2015年,全省共通过了5批70家产业集聚示范区的认定。

二、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分析

江苏中小企I紧紧把握经济发展规律、顺应国际国内产业发展新趋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产业规模、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得到极大发展。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表现出如下特征:

1.龙头带动,品牌特色彰显。在江苏盐城环保产业园内,至2015年,大气治理产业昂首阔步迈向中高端,在扩大开放中培育国际企业,打造“环保国家队”,浙江天宏、清新环境、龙净环保、科达洁能、三维丝、中电投远达环保等知名企业落户园区,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综合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23家世界最顶级的研发机构相继落户。在吴江市、常州市,经过多年发展,省内纺织、轻工、冶金等行业涌现出一批以地域特色产业集群为特征、由国家相关部门或机构命名的区域品牌,如盛泽镇、湖塘镇等一批乡镇被国家命名为纺织产业特色乡镇,横林镇荣获“中国强化木地板之都”称号、邹区镇被授予“中国灯具城”、西夏墅镇创建成“中国工具名镇”,大批特色“区域品牌”的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南北互动,区域协调发展。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于2003年率先尝试,由江阴、靖江跨江联合共同投资设立了全国首家跨行政区划联动开发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经过多年的优化提升,产业集聚态势进一步强化,将打造形成六大百亿级产业集群。近几年,全省园区共建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成效进一步显现,转型发展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进一步优化,共建园区建设发展成效显著,对当地开发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3.科技驱动,聚焦高新产业。“十二五”以来,在产业集聚发展定位上,紧跟世界科技创新步伐,以高端化为主攻方向,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全省已形成生物医药、软件、集成电路、环保机械、新材料、家纺、模具制造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4.要素流动,领域割裂发展。在传统产业集群转移过程中,由于企业的转入、发展速度与要素资源的迁入、积累速度不同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产出效率损失,全省产业集聚区产业差异化偏低和互补性不强,产业发展的同质性较强。在集聚区发展初期,由于过度追求规模扩张,竞相争项目、争投资、争产业,导致原有基础优势与产业培育、产业升级改造与新兴产业引进、产业链延伸与现代服务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与龙头企业主导等领域的发展割裂。产业集聚示范区地区分布也不平衡,根据已公布五批70家江苏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名单显示,苏州每批都有且总量第一达9个,而徐州、连云港仅有2个;苏北传统产业集群中,企业的产业层次偏低,在要素资源上存在一定结构错位。集聚区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很多中小企业占据产业链条低端,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效益低下;部分传统产业的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融资难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产业结构调整不快,新增长点支撑带动作用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区内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

三、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集聚水平的思路与建议

1.坚守绿色发展,优化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两手抓、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在大力推进集聚区提质增效发展的同时,也要建设完善好环保基础设施,发展好集聚区的生态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发挥经济、制度杠杆作用,促使企业运用新工艺,推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形成低碳低排放、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升级新格局;培育专业协作机制完善、产业链条相对完整、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以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为前提的绿色发展要求,获得更好的资源环境效益,有效促进产业集聚区的转型升级,保持集聚区可持续发展。

2.积极引导载体联动发展,探路智慧集群。伴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和特征,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涌现出新模式、新形态和新业态,突出创新型、智能化、资本化、国际化的主要方向;《中国制造2025》中提及,要推进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打造智能化生产体系和发展模式。鼓励产业集聚区打造共享信息平台,强化上下游企业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及产业链的互动联系;鼓励、引导功能区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努力实现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商业区、商务中心区联动发展;探索尝试“飞地”式创新合作形态,发挥互联网媒介功能,实现大中小企业、上下游企业等主体的集成、协同和动态演进,形成智慧互联型的产业集群生态系统。

3.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平台建设。理顺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清晰界定市场机制、政府行为的边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促进集聚区综合竞争力提高。明确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的性质、职能,科学设置机构与界定管理范围,理顺管委会与集聚区内各级各类政府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与管理权限。以专业化、平台化、标准化为目标,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应用推广中心、转移中心等技术创新载体建设。搭建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注重集聚区内技术创新保护机制建设,重点打造企业自律与自治性的行业协会服务平台。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机制,推动资源共享平台和技术产业化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企业、服务项目的综合水平,营造出有利于创新、创意、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促进集聚区深度发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4.树立城市设计理念,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产业集聚区要按照新型城市化建设和产城融合发展的目标要求,发挥规划先导作用,既要服从城市的总体规划,又要与城镇体系规划进行有效的衔接,力求空间布局优化、土地利用节约、产业体系健全、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实现生产、服务、管理、协调、集散等城市功能。产业集聚区要适时同步建设城市功能设施,完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基本住房、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硬环境”,实现和城区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同时,要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内“区中村”改造步伐,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而形成产城互动、良性发展的格局。

5.加强人才多元培养,促进人才集聚升级。产业集聚区建设需要各方面人才,特别是在集聚区快速发展时期,人才集聚的升路径尤为重要。政府应制定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扶持政策,实施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协同资助的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培训计划;实施人性化管理,从员工切实的生活和工作的困难出发,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建立人才数据库,提高人才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之间、集聚区之间资源共享,加强协作,解决人岗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开展校企合作,健全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提升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归属感,营造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机制和环境,促进人才集聚升级。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经信委(中小企业局)专题调研组,陈建清,裔大陆,王忠宇,陈霖,陈幼迪.加快提升江苏中小企业产业集聚 水平[J].群众,2012,(4).

[2] 杜鹏娟,胡华锋,周延州.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决策探索,2015,(5).

第10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播电视;产业;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人们逐渐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重视起来,人们对电视产业的运行模式及视觉形式有新的要求和期望,这对广播电视行业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广播电视行业创造了机遇,因此,广播电视行业人员正视该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摒弃传统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模式,寻求一种新的模式和应作路径,对相应创新模式和创新路径进行分析,媒介融合的出现有力弥补了传统电视广播工作模式的诸多不足,我们应正视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现状和相关问题,并探讨出一套切实可行策略和运行模式,本文针对广播电视创新模式特点,对媒介融合创新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为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一、广播电视产业创新模式要点分析

(一)市场定位创新要点分析

从整体市场定位创新角度出发,当前我国广播电视行业领域需要实施进行相应市场角色转变,之后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从传统媒介垄断模式到现代化商业运作模式的完美转变。在数字化技术面世之前,我国广播电视行业领域仍旧处于模式致胜发展阶段,渠道选择和模式选择等尤为重要,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业链中最有价值部分的归属,大部分市场利益就会收入囊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新型网络技术也随之出现,利益分配模式不断更新调整,并朝着利于内容生产者方向不断向前迈进,转移角度也日趋合理化,渠道资源多样化趋势也显而易见,当前广播电视行业竞争以内容竞争为主。媒介融合时代的广播电视行业生产者涵盖了多种生产机构,相关的新闻信息和知识信息以及娱乐信息等均海量呈现,内容整合专业服务和信息解读专业服务等得到迅速推广和普及,这正是专业性较强的广播电视行业机构发展趋势所在,精确营销模式实为创新核心。

(二)生产模式创新要点分析

单就生产模式创新而言,中国广播电视行业需要真正实现全面微内容聚合转变,摒弃传统垄断内容中的诸多弊端和不足。中国广播电视行业领域长期实行的是直播一体广播电视生产模式,广播电视部门和机构都是按照原有宣传任务进行相应操作,执行任务过程中会组织工作人员和专职人员进行节目制作和节目录播。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广播电视业开始逐步推行试行制播分离方案,并试图引入一定的社会专业制作力量来进行辅助操作,并解决渠道过程所产生的广播电视内容匮乏问题。媒介融合机制的合理介入,手机普、数码相机、相应DV设备普及度不断普遍化,音频内容制作、音频内容传播、视频内容制作和视频内容传播等逐渐被广大普通网民所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生产全民化、信息生产草根化。我们通常所说的全面生产是现在广播电视产业媒介融合时代的主流生产策略和主流生产模式,民众生产会与广播电视专业机构生产以及社会专业机构生产等结合起来,使得媒介内容碎片化和媒介内容巨量化等成为可能,广播电视机构和广播电视部门将从内容中进行细节划分和内容解放,发挥出自身专业特长,并将聚合服务等做到尽善尽美。

(三)营销模式创新要点分析

营销模式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广播电视行业领域需要实现从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到一站式广播电视服务理念的正常转变。当下我国广播电视行业领域正处于频道专业化转型阶段,大众市场专业主流营销模式尤为常见。媒介融合的正式介入使得信息资源数量急剧增多且受众需求也趋于个性化与定制化,传统广播电视产业营销模式以大众化服务理念为主,其逐渐被适位营销模式和定制服务模式等所取代。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产业是建立在大众传播和广告经营的基础上的。向具有购买力的主流人群提供信息、娱乐服务和向主要广告客户提供广告服务是广播电视业的生存之道,定制服务和专业服务商类型各不相同,立体式一站服务模式、互动式一站服务模式和个性化一站服务模式以及海量化一站服务模式将完全取代单一式大众化服务模式、单项式大众化服务模式和规模化大众服务模式以及相关容量有限化大众服务模式等。

二、广播电视产业媒介融合创新制度要点分析

(一)进行较为正规的产业属性界定

首要一点就是要进行事业属性界定和事业属性分辨,我们需要先从企业化运作角度入手,但是事业单位角色与对应企业单位角色具有一定冲突性,假设事业单位、企业运作模式已成必然,那么国有广播电视产业就会在政府权力介入的情况先出现市场垄断和市场不平衡竞争,此时广播电视产业市场竞争秩序也会呈现不公平态势,广播电视资源行政配置的出现无法实现市场效率提高和结构优化。媒介融合主要是指技术有机融合、业务有机融合、市场有机融合等。从本质角度而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该以市场规律和市场发展特点作为主要依据,产业化无疑是创新方案首选。当前我国广播电视产业体制改革的主要障碍在于政府管理的权力干预及政府政策的宣传,换个角度而言就是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会阻碍政府职能和政府权力执行,加强广播电视产业市场化和广播电视产业化可以在增强宣传效果的同时也能达到利国利民的主要目的。

(二)打破出版界限和管理界限

制度改革和管理改革等势在必行,我国现行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管办一体、政企不分的情况,宣传与经营不分,政府既行使管理权,又直接参与经营,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也使广播电视内部无法形成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对广播电视行业内部人员和技术进行全面管理和适时调整,突破出版瓶颈,突破原有管理制度和条款束缚,树立权利监督制度,全面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综合发展。

(三)加强对创意经济的学习

应该了解到,创意是创新模式和创新思想的崭新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生产力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媒体产业应拓宽自身产业空间和范围,在此基础上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以此汇聚和推销品牌产品。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管理研究机构到各大媒体,都把创意经济提到了重要日程,摆到了重要位置。广播电视要努力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作法并取得他们的支持与指导,不断开拓视野,发挥优势,提升价值,让更多的广播电视产品插上创意的翅膀,不断掀起新的蓝海波涛。

综上所述,应通过市场定位操作、组织机构操作、生产模式操作和影响模式操作以及相应竞争模式操作等,赋予了广播电视建设事业的新型创新定义以至广播电视行业能够得到长足发展,使得广播电视属性定位更加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袁琴.电视网络化和网络电视化的联动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 2014(03)

[2]张玲潇,王晓阳. 论《三枪拍案惊奇》的电影宣传新模式[J]. 电影文学. 2013(18)

[3]李宗辉.试论网络邻接权的构建基础与权利构成[J]. 网络法律评论. 2011(02)

第11篇

关键词:有线;数字电视技术;三网融合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0-4818-02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able Digital TV Technology

CHEN Shou-jun

(Anhui Province Huaining County Radio and Television Center, Anqing 246121,China)

Abstract: Digital cable televis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able TV cannot do without the digital television technolog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levision technology, digital TV technology,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provide effective information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but also enriched the cultural needs of the people, this paper unifies own work experience,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able digital TV technology is analyz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nets fusion, development prospect analysis of cable TV technology.

Key words: cable digital televis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有线数字电视是指从编排到制作以及传播都通过数字电视信号来完成的电视类型,是继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之后的第三代科技成果,随着发展,数字电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但随着人们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人们对数字电视技术的要求逐渐提高。2010年,我国开始推广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而在这一新的背景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

1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的概况

数字电视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通过电视节目与数据的充分融合,传播更加便利,成本更加低廉,电视机的功能更加丰富,互动性也更加明显。认识这一概况,就要从新变化到组成谈起,

1.1 有线电视的新变化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并非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电视机,而是指在整个制作与传播过程中都使用数字作为传输媒介,数字电视技术相对于以往传统电视技术有着根本性区别,无论是数字电视提供的业务,还是自身内部系统都有着新的变化。在内容上,通过相关科学技术的有效支持,数字电视在提供电视基础业务以外,还能够结合信息网络技术来形成新的互动业务,而且大规模推广,诸如:电视电话会议、远程专家服务等。而数字电视内部系统自身也以更多形式来展现,目前数字电视内部系统已经形成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多媒体广播系统、有线电视广播系统等多个子系统。日常生活中,数字电视的应用日趋广泛。

1.2 有线数字电视的组成

有线数字电视有信源编码、复用、信道的编码与调制、传输信道以及接收机等五部分组成。其中信源编码是指把最初的模拟电视信号通过数字编码形式来表示,也被称为数字化,通过对数据的管理来接受电视节目。而复用是指把音频数据流和视频数据流以及有效数据流汇合成统一的传播载体。而信道编码的主要作用是负责检查和纠错传播中的误码现象。传输信道上,通常采用卫星、无线等多种传输介质。而接收机是对前四项程序的逆反应,也是有线电视传输过程中的最后一步,通过对信号的处理,将电视画面完美呈现,

2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不同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任何技术都要在实践中检验,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是否成熟,就需要我们结合这一技术在全球发展情况来考虑。有线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现状的正确认识也是这一技术应用情况的有效归纳。

2.1 全球有线数字电视技术发展概况

截止2011年,全球共有超过10亿户观众选择数字电视,据美国一家调查机构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有线数字电视广播占全球数字电视市场的89%。基本上全球使用数字电视的用户选择的都是有线数字电视广播。在传播方面,数字电视最初起步于美国,1996年法国成为欧洲第一个开始商业数字电视广播的国家。而英国是目前全世界,数字电视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开始经营数字电视广播的国家。而韩国早在2010年就关闭了模拟信号电视。有线数字电视技术在全球大部分国家广泛开展。

2.2 我国有线数字电视技术发展概况

相比广大欧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起步较晚,而发展程度也相对较低。2000年,广西南宁诞生我国第一家数字电视广播电台。数字电视广播关系到多个行业和部门,而且要求具备一定的科技含量,由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程度有限,因此有关数字电视广播的大量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从国外进口,数字电视广播行业涉及了很多的企业和部门,由于我国数字技术水平有限,一次大量优先数字电视技术并不都是自己研究的,在很大程度上引进了发达国家的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发展存在很大阻力,自主研究与开发难度较大。随着国家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水平大大提升,同时有线数字电视技术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2010年,工信部推动实施以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和电信网相互融合的“三网融合”战略,这将会极大促进我国有线数字电视技术的蓬勃发展。

2.3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在信息化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影响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而且在电视技术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数字电视技术取代传统模拟电视技术已是必然趋势,伴随不断发展,有线数字电视技术必将会成为电视行业的主导产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正是顺应这种时代背景的客观要求,而这样的发展趋势这样的趋势为信息产业化带来巨大机会。

具体而言,有线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主要包含以下方面:一是卫星电视直播的广泛应用,由于地理位置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影响,传统技术无法延伸到这一地区,而卫星电视的应用不仅加快数字电视技术的传播进程,同时也能够丰富和发展广大人民的业余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二是大量数字高清电视成为人们的选择。数字高清电视的应用既反映出我国数字电视技术的蓬勃发展,同时也进一步证明数字电视技术替代模拟电视技术是历史必然。三是网络电视的大量应用,电脑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网络电视的发展也得益于有线数字电视技术的进步。四是手机电视的兴起和发展,随着手机智能机的广泛应用,通过手机客户端收看电视节目已经成为时代新宠,手机电视的发展也是建立在数字电视技术革新基础上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手机观看数字电视,随着网络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手机接收终端的不断改革,手机电视势必会成为数字电视技术的重大发展趋势。

3 三网融合背景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的新要求

信息化时代,对科技含量要求逐渐提高。同时,我国信息化产业较为薄弱,且起步晚,发展程度较低,而当今竞争激烈的发展形势也要求我们要提升国家科技含量,面对这一背景,我国顺势提出三网融合战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网络日渐凸显其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三网融合的技术需求就是由于技术现状无法满足居民的网络需要。部分地区电信网络有效通达,但广电网络并没有延伸到位,同样的问题在互联网上也存在。三者沟通上的缺乏不仅耗费资源而且不能够发挥各自特长,在新的三网融合背景下,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有线数字电视技术的作用就成为重点和落脚点。

具体而言,主要有:一依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建设的合适方案,无论选择EPON+EOC/LAN方案或者以HFC网络为载体的首选组网方案,还是真正实现三网融合的FTTH方案,都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方案。二认识到制定智能数字电视技术规范的重要性,有线数字电视技术不同于以往的模拟电视技术,需要在软件支撑背景下完成,因此需要打造智能数字电视技术平台,进而适应三网融合的市场化发展道路。三在三网融合这一背景下,要充分依靠互联网络的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增值业务。

4 结束语

如今,数字电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且随着信息量的不断传播,人们对数字电视的需求和传播内容要求也不断增加,这不仅要求我们重视有线数字电视技术的改革和创新,还要结合互联网、电信网等优势资源做好融合发展,在融合过程中充分做到有线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同时随着信息化产业的不断推进,也会形成新的更大规模的数字电视业务,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数字电视技术发展进程的重大变革,同时也会推动我国信息化产业和广电行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洪涛.有线数字电视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5.

第12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发展现状 对策

一、产业地位和基本特征

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作用重大。它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2010年,装备制造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接近26%,是世界贸易的主导商品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商品。它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载体。我国装备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约占工业总数的20%以上。如果考虑到制造业与其他流通业、服务业的关联性,则制造业间接提供的就业比例达到30%以上。它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根本手段。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重任,带动性强,波及面广,其技术水平决定了各产业当前竞争力的强弱,用先进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手段。它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通道。装备制造业是科学技术和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具深度、最有影响的产业。技术装备作为技术载体,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媒介和桥梁,是科研成果从潜在效益转化为现实效益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在国家《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指导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4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6.6%提高到26.3%;装备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9%;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由5万家增加到10万多家;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和美国,跃居世界第一;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球装备制造第一大国。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组织结构不合理。二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

三、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省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机床工具、机械基础件、石化通用机械、重型矿山机械、仪器仪表、农业机械等9个主要行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工业产业第二位,是安徽省工业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我省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390亿元,出口额94亿元。生产叉车4.03万台,挖掘机1.11万台,工程起重机810台,电力变压器2513万千伏安,锻压机床500台,小型拖拉机4.28万台,柴油机25.9万台,造船120万载重吨。规模以上企业1992家,上市公司7家。汽车制造、叉车制造、液压机制造、挖掘机制造以及电缆制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当前影响安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不多;产品过渡“轻型化”,缺少重型和成套设备,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少;优势规模企业少,带动性不强;产业外向度低,出口产品交货值率低;原来具有优势的农业机械持续下滑,与农业机械发展快的省份差距越来越大。

四、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过去五年是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的五年。到2010年,我市装备制造业共有法人单位数646个,产值超过355亿元,其中销售额1600万以上的有143家,销售额2000万以上的有121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50亿元,基本涵盖了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电工电器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7大行业。

主导产业日益突出。铸锻件、齿轮、轴承、模具等基础件;粉末冶金材料、磁性材料、硅基材料等基础材料;电机、家电、照明器具、输配电、电线电缆等电工电器制造;专用车、低速车、船舶、汽车零部件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产业快速发展,主导作用日益凸显。

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基本形成了以区域为特征的金安区电动机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裕安区汽车零部件和钢结构制造产业集群;寿县船舶制造和改装车制造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对加快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龙头企业逐步壮大。目前,我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143家,产值达到和接近10亿元的规模企业有9家企业。规模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对于加快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链薄弱、成套设备发展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

五、六安市装备制造业SWOT分析

(一)优势

区位交通优势。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成员城市、合肥经济圈的副中心城市、国家级交通枢纽城市。

矿产资源优势。六安已发现矿藏40多种,探明储量30多种。其中矿霍邱铁矿已探明储量19.7亿吨、全国第五;金寨钼矿探明储量220万吨以上,世界第二。

土地资源优势。由于六安地处江淮分水岭,耕地大部是丘岗地,未利用土地中的山区田坎、裸岩、石砾地等不适宜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达3.3万公顷,占未利用土地的35%。这些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丘岗地恰恰使六安具有发展装备制造业需要较多土地的资源优势。

产业基础优势。六安铸锻件、家电、机电、轴承、齿轮、变速箱、电光源、硅基材料、磁性材料、钢结构等装备制造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现有优势产业和规模企业为我市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劣势

产业集群程度低。目前,六安装备制造业规模偏小、产业链短、产品单一。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协作不够发达,企业之间的协作程度较低,部分企业各自为战,中小企业不专不精,没有特色,未形成专业化的生产优势。

产业原创技术少。六安装备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企业自身创新动力不足,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能力偏低,企业间也缺乏技术协作来解决共性、战略性的技术问题。

产业龙头企业少。六安的装备制造业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偏少,整机企业偏少,高端产品偏少,导致中小企业无法大量聚集在龙头企业周围进行配套生产,竞争力弱,在行业中缺乏话语权。

产业知名品牌少。装备制造业中仅有长江手扶拖拉机、神虹变压器、江淮电机、世林电光源、六齿汽车配件、兴林机械等6个“省著名商标”。

(三)机遇

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带来的机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国家将继续实施《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着力解决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水平。

安徽实施两大规划带来的机遇。《合肥经济圈规划》明确提出,要将我市打造成为合肥经济圈加工制造配套基地和冶金工业转移承接基地。《皖北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煤机装备业、新材料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发挥皖北地区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和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特种钢、特种线材。

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装备制造业大规模向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转移。这为拥有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的我市,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建设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四)威胁

生态保护的威胁。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推进生态治理,开展环境保护的任务和责任重大,对我市矿产资源开发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硬性约束。

产业边缘化的威胁。目前,我市处于产业链顶端的龙头企业很少,基本不具备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这就有可能使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在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跳过我市,而向具备配套能力或拥有高端企业的周边城市转移。

融资困难的威胁。装备制造业90%以上都是为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缺少可供担保抵押的财产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困难。

六、对策

(一)加强政府引导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引导装备制造业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集群集聚;引导各类资金投资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投资战略性重大项目,以重点项目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企业科技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鼓励企业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道路,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技术引进向自我发展转变,由外部要素驱动向内部创新驱动转型,大力推进装备自主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三)重点突破重点行业

选择若干个装备制造重点行业,集中内外优势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实施重点突破,着力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并围绕重大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扶持发展配套产业,引导形成若干个特色突出、链条完整、布局合理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为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提高产品的成套化水平,努力培育若干个规模大、带动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四)加快产业间融合发展

加快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实现从产品设计、工艺流程、设备改造、物耗能耗控制、装备运输到回收处理全过程的信息化。提高传统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五)加强省市开放合作

以项目为依托,积极引进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注重东向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加快与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装备制造企业的合作,在承接转移中加快发展。扩大对外贸易,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六)坚持和谐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倡导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发挥装备制造业吸纳就业多的优势,更多吸收劳动力,扩大就业面。

参考文献:

[1]徐建中,朱美荣.知识视角下我国制造业企业生态竞争力构建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1,(08).

[2]秦伟,郭树涵.中国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记首届中国高端装备产业发展高峰论坛[J].装备制造,2011,(Z1).

[3]荆玲玲.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互动网络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