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机农业发展规划

有机农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3-12-27 14:3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机农业发展规划

第1篇

1.1环境条件有待改善

许多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企业污染、化学投入品的长期大量使用和汽车行业的不断扩张,造成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土壤生态结构破坏、空气质量恶化等问题,成为制约有机农业发展的瓶颈。

1.2缺乏统一规划,发展优势不明显

有机农业布局比较零散,有待统一合理的布局,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种植类产品上,多以有机蔬菜为主,有机畜禽、林果、水产养殖业规模太小、品种较少,而且多为初级加工产品,缺乏精、深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不高。

1.3生产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资料的研究、推广和咨询的机构较少,生产研究和科研开发项目与经费相对缺乏,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了有机农业的持续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1.4市场不规范

目前潍坊市有机农产品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监管手段不够完善,力度不够大,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监管部门,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消费者难以直观评判其和常规农产品的区别,存在以次充好的问题。

2潍坊市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有机农业是一项开拓性的系统工作,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区域布局,适度规模、集约经营,点面结合、示范带动,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总原则,着力建设“五个体系”,推进潍坊市有机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2.1建设经营组织体系,统筹有机农业健康发展

科学规划、有序组织是实现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健全和完善各级有机经营管理组织体系。制定和出台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确保有机农业的生产、营销、监管、认可、技术研发等工作有序进行。积极鼓励各产地以品牌有机农产品为纽带,建立农民合作组织,提高有机农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强统筹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区域化布局的要求,认真做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选择生态环境符合标准、适宜有机农业生产的村庄(流域)作为示范点,将有机农业基础较好的峡山区作为示范区,将青州、临朐、安丘、诸城等西南山地有机旱作蔬菜、水果、茶叶作为产业带,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有序推进,良性发展的格局。

2.2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增强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标准化生产是实现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积极引导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与农业龙头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加快综合性状优良的作物种类及新品种的培育研究与引进驯化,打造地方品种优势。针对生产者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在良种培育及配套生产技术、有机肥料生产和施用技术、生物农药研制技术等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尽快制定有机农产品地方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丰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参照国际农产品质量标准,制订潍坊市有机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技术规程,形成标准化生产。在示范基地选取、品种选择、投入品使用、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包装运输等环节,严格执行生产标准,保障健康发展。

2.3建设生产服务体系,提升有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技术服务是提升有机农业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要按照“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原则,整合现有农技服务资源,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鼓励农业科研院校、科研机构参与,组成有机农业技术指导小组,各乡镇设立有机专员,有机生产基地设立技术员,建立县、镇、村、企四方联动的技术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对有机农业推广人员、有机专员、有机农业种植者与经营者等不同群体开展相关培训。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技术咨询和指导’更加快捷有效地解决有机农业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大力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提高潍坊市有机农业的科技含量。

2.4建设质量监管体系,提升有机农业产品竞争力

强化认证、加强监管是提升有机农业产品竞争力的可靠保障。选择国家认可的、有资质、信誉好的认证机构,鼓励企业、合作组织和个人申请基地或产品认证。健全完善以农业行政执法部门为主体的农业综合执法和监管体系,加大对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监管力度。潍坊市和乡镇分别设立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监测室,建立有机农产品和投人品经常性检测制度,实现抽检标准、程序、结果“三公开”。建立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制度和投人品使用准则体系,从源头杜绝污染。健全质量追溯机制,对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认证进行登记,建立档案,确保质量可追溯。

2.5建设市场营销体系,促进有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第2篇

本文作者:刘法英 安长生 安久亮 苗保河 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科技开发实验基地 北京市门头沟区环保局 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协

有机农业大多数生产环节与我国传统农业有相通之处,便于广大农民操作,这也正吻合门头沟区农村劳动力富裕而科学文化素质又普遍偏低的现状。农民可以利用较多的时间从事有机农业生产,解决农民就业难的问题。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大大高于普通农产品,农民可以从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和较高的价格中得到实惠。发展有机农业,能加快农业内部劳动力的转移,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禁止使用合成肥料和农药,代之以有机肥料,能够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结构,增强保持养分的能力,大大减少地下水被污染的风险,并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机耕种的土壤能更好地抵御风蚀和雨水冲刷,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有机农业能够更多地把碳截留在土壤中,可以减轻温室效应。在生态系统中,有机农田保持没有化学投入物的天然环境,为野生动物创造了有利的生境。有机农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势门头沟区处于首都北京西部生态带,被定位于生态涵养发展区,山区面积占98.5%,山地辽阔,人口密度小,发展空间大;地理隔离程度高,工业污染少,水(域)、土(壤)、气、生(物)基本上无污染,生态环境优越,物种资源丰富,且绝大多数动植物品种未经过基因重组,很多农副产品可以通过有机转换成为有机农产品,十分符合有机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化肥、农药的用量增多,但是门头沟区仍然有很多地方特别是广大山区,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自然资源未受破坏,现存着许多天然的有机农产品,只是没有当作有机农产品来开发,没有形成特色和品牌,知名度低,市场狭小,效益不高[2]。如果按照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开发,很快就会见到效益。门头沟区邻近北京市区,交通相对较便利,依托首都广阔的市场,有利于有机农产品的快速流通。

中国的有机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3],门头沟区有机农业起步较晚自2003年才开始发展有机农业,且发展相对缓慢。门头沟区发展有机农业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因素:一是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偏少;二是科技支撑不足,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不成熟,大部分还处于传统的经验耕作阶段;三是耕地资源和水资源限制,农产品总量有限,属小农业;四是有机农业认证成本较高。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循序渐进要制定一个符合门头沟实际的有机农业全方位的、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划。对生态环境好,已经申请绿色农产品的区域,进一步加大措施积极进行有机申报论证。对含有害残留的耕地要规划进行3~5a转换期,按照有机生产标准,采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轮作,发展绿色生产、畜禽放养等既能提高种养效益又能加速有机转换的生产模式,全力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建议以村或合作社为单位,通过土地流转,因地制宜发展合适的作物、畜禽,集中土地发展农场式的休闲观光农业园。

加大资金投入有机农业在生产过程中用工较多,在生物治虫等科学管理方面投入较多,成本较高,而且从现代农业向有机农业过渡的初始几年,有可能导致减产减收,降低经济效益,因此,政府给予投入上的支持对加快有机农业发展十分重要。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有机农业作为新兴产业,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投入较大,且国内市场尚小,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大,因此为保证有机农业健康发展需要对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企业予以税收优惠等政策性扶持,以吸引更多有条件的企业进入有机农业,增强门头沟区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建立科技支撑平台,提高与完善有机农业技术一是加强有机农业科研与开发。研究开发门头沟区传统有机农业技术和高新科学技术;选育肥料或饲料利用率高的、抗逆力强的、高品质的动植物及微生物品种;开发有机肥料及生物肥料,并商品化和工厂化生产;研究开发符合有机农业标准的栽培、加工、保鲜技术。二是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技术服务与标准管理的网络体系。有机农业从原料的生产到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由初始生产到用户,这之间要经历很多工序,各个工序都必须符合有机农产品的标准要求。应尽快建立有机农业的快速、高效的信息与管理的网络体系,包括产品开发体系、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人才培训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及认证管理体系等。

第3篇

    1有机农业的发展及现状

    有机农业的发展是随着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化学物质而不断造成健康隐患提出来的。从世界范围看,目前有机食品的销售量还不到食品销售量的1%,但其发展速度相当快,而且销售潜力相当可观。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多数人还在解决温饱问题,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较慢;而在发达国家由于人们对这个问题认识较早、投入力度大,因此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家有机农业发展得比较快,如法国大约有5%的农场专门从事有机食品原料的生产,有机食品市场占整个食品市场的5%,婴幼儿食品基本上都是有机食品。欧洲其他国家从事有机食品生产的农场在2%~3%之间,90年代初已注册登记专门从事有机食品加工的工厂有1716家。美国几乎在所有的连锁店都销售有机食品,有1/3的美国人会购买有机食品,1980年有机食品销售额为7800万美元,2000年为60亿美元,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目前,日本有8000多个有机农场,有机食品的市场规模3500亿日元左右,年增长率为30%左右。当然,“3?11”地震后,核电站泄漏事件,给了日本有机农业以沉重的打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有机农业的发展起始于八十年代。

    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1988年,国家环保局南京环科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并成为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会员。1994年10月,国家环保局正式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我国的有机食品开发走向正规化。其中,1990年,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开发的有机茶第一次出口到荷兰;1994年,辽宁省开发的有机大豆出口到日本。以后陆续在我国各地发展了众多的有机食品基地,在东北三省及云南、江西等一些偏远山区有机农业发展得比较快。近几年来,已有许多外贸公司联合生产基地进行了多种产品的开发,如有机豆类、花生、茶叶、葵花子、蜂蜜等。目前,绝大部分有机食品已出口到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规模较小,且主要是面向国际市场。

    2发展有机农业对社会的贡献

    2.1关于环保食品发展

    有机农业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口味好、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多年来,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农产品造成污染,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留下隐患。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以及其它可能会造成污染的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因此其产品食用非常安全,且品质好,有利保障人体健康。

    2.2关于生态平衡

    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据调查,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的化肥、农药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利用率只有20~40%,农药在作物上附着率不超过10~30%,其余过剩化学物质大量流入环境造成污染。化肥大量进入江湖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鱼类生存;农药在杀病菌害虫的同时,也增加了病虫的抗性,杀死了有益生物及一些中性生物,引起病虫再猖獗,农药用量则愈来愈大,施用的次数愈来愈多,进入恶性循环。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减轻污染,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

    2.3关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有机农产品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农产品进行国际贸易受关税调控的作用愈来愈小,但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种植方式和内在质量控制愈来愈大,只有高质量的有机农业产品才是国际公认的高品质、无污染环保产品。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4关于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增收问题

    有机农产品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有机农业是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3潍坊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3.1传统农业优势

    有机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的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反思后的新的运用。潍坊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更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发展有机农业的精髓。

    3.2生产条件优势

    潍坊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尽管一些地方仍是依赖于大量化学品,但仍有许多地方,农民能够很少用化肥农药就能完成生产过程,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

    3.3农村劳动力优势

    有机农业的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一种产业,我市农村劳动力富余,这也有利于有机食品发展。

    3.4出口优势

    我市农产品的出口渠道通畅,有机食品的发展能与国际接轨,可以更好的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的国内市场将有较大发展需求。因此,有机食品在国内外都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5有机农业认证优势现在,潍坊市有机农业认证面积已达到9.3万亩,377种产品,包括蔬菜、杂粮、果品、畜产品等,其中90%以上是通过国家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

    4加速发展有机农业的建议

    4.1加强宣传力度

    加强发展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等方式的宣传,提高人们食品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4.2政策的引导和调控

    政府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调控,针对有机农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并对其发展进行调控,在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化期,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支持。

    4.3技术指导的跟进

    做好技术指导工作。由于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禁用化学合成物质,因而势必要求较高的生产技术与之配套,建议组成专家技术指导体系,通过专家指导和培训,使生产者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好杂草防除、病虫防治、营养供应等技术问题,使有机农业更好更快地顺利发展起来。同时,应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

    4.4产品包装的标准化

    有机农产品,其收获与销售实现“五统一”,即统一分级标准、统一销售品牌、统一内外包装、统一农药残留检测、统一加贴有机标志。

第4篇

基层反映村民参与建设乡村振兴意愿不高

为了进一步提升村民参与建设乡村振兴的意愿,我县开展了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活动和村民调查问卷,对村民关于乡村振兴的意见进行了收集,通过引领群众提高对现代农村建设要求、特点以及现代农村农业发展趋势的认知,并根据各村情精准定位,科学合理做好村里发展规划。

主要措施:

一、坚持宣传为主导,加大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力度

1、成立宣传小组,通过进村入户、道路横幅等多样化进行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知晓度。

2、做好村民调查问卷工作,通过收集村民对乡村振兴的参与意愿、相关意见建议等,分析村民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支持度,并整理出解决措施。

3、做好乡村振兴模范村的宣传工作,通过新闻报道、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让更多的村民了解乡村振兴工作对村内的建设、环境的改变及生活上的便利,从而提高村民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二、因村精准定位,科学合理做好村里发展规划

4、科学制定县级、乡级、村级的产业振兴规划,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以推进区域产业聚集为目标,以县域统筹、以镇带村为途径,科学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发展。着眼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助推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旅游观光农业打造、民宿农家庄园建设等,让农村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第5篇

关键词:海岛优势 高效农业

1 平潭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1 传统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增收困难。长期以来,受岛县地理位置的制约,平潭农民信息闭塞,缺乏科技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他们固守传统的分散经营,单户作战,造成了生产上严重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导致增产而不增收甚至欠收的现象,在平潭的近几年时有发生。同时,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粗放,缺乏市场竞争活力。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名、优、特、稀品种少,拳头产品、档次高的产品少;禽畜品种和农产品种类单一,禽畜品种还是以猪、鸡、鸭为主,农产品种主要农作物是花生、甘薯;海水养殖,近海养殖多,深海养殖少,主要养海蛎、淡菜、紫菜等,抗台风能力低,收成之前一旦遇到台风,渔民连投的本金都收不回来。产品加工上,精、深加工的产品少,产品的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小形不成规模,农民种置蔬菜、水果大多是为了满足自家需要,较少投放市场,市面上所卖的蔬菜、水果大多是靠岛外供给。

1.2 平潭淡水资源紧缺,海风大,不适宜高大农作物的生长,土地利用率低。农民们基本上还停留在“一年种一茬”的种植模式,一旦花生、甘薯收成后,这些土地基本上就闲置着,他们不懂得如何将闲置的土地进行有效地再开发利用;加上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方面乡镇农技专业人员纷纷跳槽,青壮劳动力绝大多数外出务工或从事其它高收益的行业,从事农业的多为老人、妇女,另一方面政府对农业投入又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从而造成“不重视低效益不发展不重视”的恶性循环,无法跳出“农业抓农业、农村建设农村”的僵化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加工滞后,真正意义上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基本经营形式未能有效形成。

1.3 缺乏树立农业品牌意识,优势经济品种正逐年丧失。以平潭水仙花为例。平潭的气候、土壤、水分等皆十分适宜水仙花的生长,故形成地域名品,在国内花卉市场上也小有名气。曾被农业部评选为“中国水仙花优良品种”, 获得全国花协评比一等奖;在香港国际花展上获“最佳展品奖”。因此,平潭水仙花本应充分利用平潭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带来的质量、特性优势,做大做强水仙花产业,却因为农民及当地政府缺乏农业品牌意识、开展集约化经营意识,挖掘市场潜力意识、参与市场竞争意识、种植水仙花的农户经济效益一年不如一年,导致花农的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平潭水仙花的生产面积逐年缩减,种植面积从2004年的480亩,一度降到2011年的334亩,曾日渐萎缩之势。

2 发挥海岛优势,建设现代高效农业

2.1 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向往自然,回归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哗,放松心情,找寻心灵的恬静,到没有受到各种污染的农村休闲旅游,欣赏秀丽的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的绿色空气,品尝健康、美味的绿色食品,体验农民纯朴的田园生活,已成为当下都市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时尚。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生态休闲农业便悄然兴起。平潭地处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区,一年四季如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具备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属于典型的蓝色滨海旅游。早在1994年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单;2006年被列入国家自然遗产名录。平潭的海滨沙滩和海蚀地貌独显魅力,拥有石牌洋、海坛天神、王爷山、坛南湾、青峰顶、山岐澳、南寨石林、君山等8个国家一级景点。随着岛内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环岛公路的建成,“环岛一日游”的愿景已基本实现。

再者,发展休闲农业可因地制宜。建设费用相对较小,建设周期较短,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但却能迅速实现良好的观光旅游和农业生产的双重效益,较之于传统农业的优势不言而喻。因此,可以断定,休闲农业是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2.2 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态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解决现代农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土地质量下降,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给环境造成污染和能源的消耗、物种多样性的减少,降低生产成本等等;据美国的研究报道有机农业成本比常规农业减少40%,而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比普通食品要高20%-50%。同时有机农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较多的劳动力,这样又有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第6篇

1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1.1瑞典“轮作型生态农业模式”

瑞典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瑞典生态农业户不断涌现。在种植业方面,瑞典提倡只能施用牲畜粪便等天然肥料,不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虫剂。为使土地保持肥力和减少病虫害,要实行轮作,特别是要种植豆类作物和牧草。每4年循环一次,即第1年种小麦,第2年种豌豆,第3年种燕麦,第4年种牧草。生态农作物产量相对于普通作物要低,如生态小麦产量比普通小麦低15%~20%左右,但销售价格却高出2倍以上。在养殖业方面,瑞典提倡让牛、羊、猪、鸡在室外自由活动,使用自己生产的没有使用过化肥和农药的饲料。禽畜传染病以预防为主,一般不喂药,如果喂了药,要等3个月后才能屠宰。普通猪饲养期为6个月,而生态猪饲养期为7~11个月,生态猪出售时价格要比普通猪高1倍。如今在瑞典,有机农场的发展相当普遍,在整个欧盟中位居前列。

1.2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模式”

美国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循环农业的概念,但是循环农业理念却广泛应用于农业各个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概念。有机农业往往造成农作物产量的降低,实际利润减少。美国又提出可持续农业的农作制度,该制度由水土保持耕作、农牧混合和作物轮作等技术作为支撑,更多地强调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近年来,美国农业倾向于采用低投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所谓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是指通过尽可能减少化肥、农药等外部合成品投入,强调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以法规的形式把化肥、农药等施用量控制在安全水平上,并强调维护资源的自然属性,以求获得理想经济效益[2]。目前,美国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可持续农业理论和目标、措施。

1.3德国“绿色能源农业模式”

早在20世纪90年代,德国科学家发现可从一些农作物中提取矿物能源和化工原料的替代品,以实现农产品的循环再利用,德国政府开始重视发展此类经济作物。德国政府每年用于“工业作物”的研究和开发拨款达40亿欧元以上,2006年德国政府拨付约6.15亿欧元给各个州,各州再按政府拨付资金的40%比例进行配套,专门用于农业的发展。据资料显示,如果按农民的人均来计算,德国每年每位农民享受的补贴约为1.7万美元;如果按照耕地面积计算,德国每公顷土地补贴在300美元以上,远远高于大多数国家。通过几年的努力,德国科学家对部分作物进行了定向选育,先后从甜菜中获取乙醇、甲烷,从菊芋植物中制取酒精,从羽豆中提取生物碱,从油菜籽中提炼植物柴油代替矿物柴油作为动力燃料。这些能源和原料均是绿色无污染的,符合德国人注重环境保护的理念,从而实现了农业模式的创新。

1.4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模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在农业领域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在推动了农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污染了环境,造成了水土流失,又造成了社会公害。当农业可持续发展浪潮到来之时,日本很快推出了环保型的农业持续发展模式。这一模式要求:一是降低农场生产资料如化肥、机械、农药等的投入来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保持和逐步提高土地的肥力;二是以提高效率来保护周边环境;三是对农业资源特别是森林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和测算,指出森林在防止水土流失和动植物多样性及净化空气等方面的价值,以期保护绿色资源[3]。近几年来,日本又兴起了一种小农户有机农业经营模式。欧美的有机农场规模都达到66.7hm2左右,而日本的有机小农场一般只有0.67hm2左右。其经营模式无需进行官方有机认证,而是在信任的基础上向20~50户市民直接供应,这个模式在日本已比较盛行。

1.5以色列“无土农业模式”

以色列土地资源极其匮乏,发展无土农业是其农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为此,以色列充分利用自己的高科技优势实现循环农业,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一是采用无土栽培直接向植物提供无机营养液确保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二是采取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热量的栽培方式。目前,以色列的无土玫瑰年均产量可达150枝/m2;若按中国计量单位计算,每667m2无土甜椒产量达6500kg,每667m2产无土樱桃番茄3500kg,每667m2产大西红柿15000kg。苹果、樱桃、油桃、杏、葡萄等也采用无土双倍篱壁式栽培技术,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益。这种无土生产方式既无污染又节约土地资源,具有可持续性,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成功尝试[4]。

2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比较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模式,但是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亮点,这就为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通过表1可以看出,瑞典、德国等西欧国家由于气候土壤条件较好,主要实行绿色生态农业模式,实施过程中农户自觉参与、政府重视并积极投入;美国由于人均土地资源丰富,主要实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模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制度规范的建立,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日本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贫乏,他们发展环保型可持续农业模式,由于他们起步较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色列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该国地处沙漠地区,水分和土壤条件不适合作物的生产,但是依靠高技术的有效应用,他们建立了独树一帜的无土农业模式,对世界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国外几个典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介绍,找出各种模式的优劣,为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参考。

3对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启示

3.1转变观念,提高意识

在我国,巨大的人口总量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形成了尖锐的矛盾,生态安全已受到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已不堪重负。发展循环农业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现实选择。因此,我国农业的发展不能进行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必须转变思想和经济增长方式,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时应加强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对循环农业的宣传,以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并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农业废弃物的丢弃,进行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另外,由于涉农人员普遍对循环农业认识不足,阻碍了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加强组织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为发展循环农业注入活力。

3.2抓紧立法,加强管理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循环农业的发展法规。为了从思想上、制度保障上充分体现循环农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循环农业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并为它们构建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支撑体系。法律和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地引导循环农业的规范化实施,使循环农业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应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农业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约束来确定循环农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农民在发展循环农业中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要提出一些操作性强的法规,明确全社会推进循环农业的途径和方向,将农业资源循环利用逐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制定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及实施办法,推进循环农业的发展,这样才能让循环农业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下去。

3.3政策重视,筹措资金

随着循环农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会逐步增加。多渠道筹集资金,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和税收优惠等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增加循环农业建设资金投入。由于循环农业的科技研发和前期投入很多,很多经营都是微利的,因此,必须加大国家公共财政对资源循环利用的支持力度,激励循环农业的发展。例如欧盟各国为了尽快适应欧盟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都采取了政府扶持措施,主要体现在税收、信贷、征费、补贴、政府采购等方面。我国要发展循环农业,必须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并建立监督其实施的管理机制和促进其发展的激励处罚机制,引导企业自愿发展循环农业。

第7篇

当过多的化肥、农药与过少的营养、安全感,把现代食品工业推到一个尴尬的境地时,你或许可以理解为何有机食品商店如雨后春笋般一夜开遍大街小巷;各种名目的庄园、农场为何能够围满城市的边缘。那些蜂拥进入农业品尝“农家饭”的资本,如何用锄头和铁锨找到黄金;那些用都市商业眼光打量农业的企业家,会给这个古老又传统的产业带来哪些改变?

昂贵的绿色

刚到山东济南邵而老家农场当了半个月工人的仲宫镇村民曲敏,这样打量自己的工作:“看起来和以前在自家田里种地差不多,但实际干起来才知道,农场里种菜不用一点化肥、农药。碰到杂草、小虫,都得跟看孩子似的一棵棵料理。”

等到一个月后曲敏种养的小白菜长成收获后,这块地会被种上土豆或者萝卜,曲敏说:“种什么老板都计划好了,总之就是要间隔、轮换着种植,不能让地使用过度。”“不管是生态也好,有机也好,我们做的就是给客户生产健康、安全的农产品。”老家农场的创始人崔立荣这样定位自己的农业产业。

的确,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问题,给每个生态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做了最好的背书。几乎所有有机庄园、农场的“庄主”,都能向你绘声绘色地讲出一个个令人心动的食品故事:“你看我们养的公鸡,都是散养区放养半年到一年,只吃谷物和昆虫,不喂一点饲料和抗生素。”

只是,在这些美好的有机食品故事背后,下一个让你怦然心动的环节是有机食品的高价格:山东章丘乐虎生态产业园出品的有氧土猪肉,每斤至少80元;而济南山润有机农业生态观光园里的有机韭菜,最贵的每斤50元;而每斤200元的古法红糖,每斤30元的有机面粉,合4元钱一个的生态鸡蛋,让美好的有机生活,立马虚幻了起来。

“有机农产品贵是应该的,因为其中有我们为改造被污染的环境埋单的成本在里面。”崔立荣说,“为了能让农场的土壤里没有农药残留,我整整3年没种任何东西,全部用自然肥料改良了一遍。”

国内规模最大的有机食品零售商之一的北京乐活城销售部总监马菊英认为,有机食品代表了一种高质量的、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能够从有机食品原生态的生产方式中,把食物链、人类和大地交织成精美的良性循环和生命共同体。

田地里的黄金

虽然昂贵的有机食品让普通老百姓望而却步,但济南回归自然有机食品公司的研发经理吕科伟还是发现,只要能够让消费者尤其是城市中产阶级建立对有机食品的信任,田地里的果蔬,也会变成黄金。

“回归自然有机食品零售店刚起步的时候顾客不多,包括我在内的管理层,就先把店里的生态猪肉、有机大米什么的当礼物送给朋友,时间长了就发现,原来宰一头猪送10个人,后来就变成三四十个人,朋友们吃了觉得好就主动来要,要得多了觉得不好意思了,就开始买我们的有机大米、鸡蛋和酱油,靠着这样的口碑,客户越来越多。”吕科伟说,“这让我们觉得,只要都市人认同健康、安全的食品消费理念,有机食品就大有市场前景。”

即便从全世界来看,有机食品都是个新生产业,在庞大的农业生产中仅有微末的份额,但几乎所有的中国有机食品经营者,都在心里憧憬着能做中国的“全食超市”。

回归自然有机食品公司副总经理刘兆平也许不知道,他大为赞赏的北京乐活城有机食品零售方式,其实就是对这家美国有机食品公司的致敬。通过健康食品宣言、体验式营销以及良好的顾客互动,登陆纳斯达克的“全食超市”,股票价格从2000年的30美元增长到2005年最高的152.5美元,市值达到104亿美元。

而在有机、健康需求高速膨胀的中国,以高价、少量商业模式运作的“全食超市”历经12年才全面赢利的路径,被大大缩短了。国内有机蔬菜巨头上海多利农庄,经过了4年的土壤改良期后,2009年开始卖菜当年就实现盈利。2010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利润成倍增长。同时,在2010年获得风投后,多利农庄迅速把农场由上海复制到了云南和福建。

一系列被经常引用的数据是:2010年,风投、私募进军现代农业的资本创出7.89亿美元的新高,超过此前4年的总和;去年,国内IT巨头联想集团电脑销售高管陈绍鹏转型加入农业,在广东、江苏等地投资25亿元人民币涉足水产、畜禽、水果以及酿酒等多个领域,将非农资本进军现代农业的浪潮推到了顶峰。

改造农业的梦想

在汹涌进入农业的资本看来,现代农业、高端有机农业是“只有聪明人才能玩的游戏”,但在有机食品从业者看来,从利润丰厚的房地产业、机械制造业中抽身下乡做农民,是傻子才做的事情。

在目前农村年轻人大量拥入城市,农业生产出现空心化的当下,投大笔资金进军农业,究竟是睿智还是愚蠢?章丘乐虎土猪的负责人王元虎说,他为了找到心目中理想的生猪品种,花费了3年时间、上百万元,走遍东北、西北、太湖区域购买种猪;而邵而老家农场为了种植生态蔬菜,不仅用了3年时间改造土壤,还自采地下水用于浇灌。

但刘兆平却发现,即便拥有了农场,建好了零售店,想要真正做好有机农业,不仅要会种菜,更要会卖菜;不仅要做好农业,甚至还要做好电子商务、冷链物流。只有成熟的商人,才能完整把握有机农业漫长的产业链。

就像多利农庄的创始人、农民出身的张同贵感叹的,要在传统农业里注入现代商业基因,“仅靠以家庭散户经营的农民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更多的社会精英参与新农业,这个行业才有更大的希望”。

现在,这个时刻到来了,在每一个跨进农业的企业家身上,不论他们是来自IT、餐饮、建筑还是零售业,当财富和资本积累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他们身上最原始、最自然的本性开始显露,回归农业、投身田园,既满足了他们的人生梦想,又能找到一片新的投资领域。

巧合的是,中国企业家们身上田园梦想的觉醒,恰逢国家发展现代农业战略之时,今年2月,我国首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表示:“要扩大农业开放,加大引资引智力度,吸引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投资农业。”

第8篇

1.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

1.1健全法律体系,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能源、高消耗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导致资源供给的日渐短缺和环境恶化。为此,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改变这一局面,而立法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美国通过制定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和环境法规,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全方位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防治污染的法规体系。

1.2推广新农作模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20 世纪80 年代初,美国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并大力推广可持续农业的新农作模式。可持续农业模式由作物轮作、休闲农作、覆盖作物轮作、残茬还田免耕、农牧混合和水土保持耕作等组成,强调农业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如作物轮作中的“玉米—(大麦+ 牧草) —玉米”模式,即玉米连作2 年,再种大麦并套播牧草,种3~4 年牧草后再种玉米,这种模式有助于抑制杂草及病虫害的发生,可改善植物养分的供给,防止水土流失,降低水资源的污染。再比如,残茬还田免耕法主要是将小麦、大豆等作物秸秆采用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和高留茬收割还田,并采用专用的6 行或4 行大中型免耕播种机。大量试验表明,这种方式可以明显减少化肥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该技术20 多年来一直是美国免耕农田的主导技术,全美国有约70%的农田采用该技术。另外,覆盖作物轮作也得以在美国东部温带湿润地区试行推广。它以豆科绿肥、豆科作物、饲草作物为主,种植覆盖作物越冬后可直接用作覆盖绿肥还田。通过试验表明,在基本不用氮肥的情况下,采用该技术农作物产量可提高30%~40%。

1.3发展精准农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精准农业也称为精确农业、精细农业,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优质的高产出和高效益。其含义是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因此,精准农业的本质是农业循环经济。精准农业是现有农业生产措施与新近发展的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核心技术是“3S”(GPS、GIS、RS) 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20 世纪70 年代,由于电脑技术的发展,美国将信息技术引入农业领域,开始了精准农业的探索。到目前为止,美国200 多万个农场,有60%~70%的大农场采用精准农业技术,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1.4重视技术研究与教育,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美国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方法是将高新技术引入到农业循环经济之中,构建先进农业技术体系,真正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减量投入,体现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为此,美国联邦政府不仅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精准农业技术、高效施肥、灌溉技术以及无公害植物保护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研究,而且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境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建立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研发农业环保仪器设备。环境污染管理检测和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属于强制性执法检测,美国各级政府对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给予充分重视,并将其作为研发重点。另外,美国非常重视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对占人口总数1%的农民实行免费教育培训。而且各级部门对农业人员培训必须按规定的计划与标准执行,要求十分严格。

1.5财政支持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国,也是世界上农业补贴最多的国家。这些补贴中包括名目繁多的生态环境补贴。早在1986 年美国就开始实施土地休耕保护计划,根据这一计划,费用由政府补贴,农民(包括农场主等)可自愿参与,实施10~15 年的休耕还林、还草等长期性植被恢复保护。鉴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要求,美国近年来显著加大了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力度。

2.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2.1加强对全社会公民特别是农民的宣传和教育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全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及全社会公民的全面参与。特别是要对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农民,进行宣传教育。与美国相比,中国农民大多数文化程度低,对循环经济缺乏认识,对环保重视不够。因此,更需加强宣传和教育,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运用各种媒体宣传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提高公众的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把宣传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和相关常识结合起来,在宣传教育中普及农业环境保护,有机农业,农业、农村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与法律知识,如介绍农业废弃物如何处理排放,宣传沼气综合利用,介绍农家生态系统内物质间的关联等。增强农民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农民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提高发展循环农业的自觉性;二是政府应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三位一体的技术服务体系,对农民进行技术普及教育,将科研成果及时用于当地的农业生产中,提高技术转化速度。通过三位一体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逐步提高中国农民的素质与技术水平。

2.2以法律手段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从法律层面提供保障是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经验。与美国相比,在农业循环经济方面,中国虽然已颁布了《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关于推进保护性耕作的意见》、《农业污染防治规划》,以及《全国农村沼气建设规划》等意见与规划,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政策,但这些文件都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指导与建议,缺乏专门针对农业循环经济投资与发展的法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借鉴美国经验,中国应尽快出台以《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主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质量安全发展规划、制定并完善农业投入品对生态环境影响等的相关标准。从而有助于各级政府、各部门、社会民众进一步认识推行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了解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推行循环农业的途径和方向,引导循环农业的规范化实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3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财政与金融支持力度 从美国甚至全世界来看,由于农业产业本身属于弱势产业,本身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加上循环经济的科技研发和前期投入很多,具有一定的风险,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可借鉴美国经验,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必须强调政府的扶持作用。政府要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循环链上的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确保循环链无缝化和集约化。要通过财政补贴和贴息等方式引导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与发展。在投入机制上,探索产业发展风险金、财政投资转化为公司资本金、报账制、奖惩制、以奖代补、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等多元市场化手段,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性作用;二是要积极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政策性银行要在支持循环经济中发挥主力军作用。鼓励商业银行在确保信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循环经济建设,信贷优先投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循环型企业以及相应的重点项目。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或债权等多种方式投资循环农业产业。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并将募集资金积极投向循环经济项目。

第9篇

【关键词】滦平;土壤养分;变化;分析;建议

土壤养分是植物赖以生存及生长发育的主要养分来源,了解当地土壤养分变化动态对当地农业生产和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现将部分土壤养分调查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土壤养分调查结果

1.1 时间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见表1、表2、表3、表4、表5)

2 评价

2.1 总体评价

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缓慢变化及累积的结果,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递延,土壤养分无论是总体上还是不同土种均呈现递增状态,说明我县土壤肥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土壤环境处于良性发展状态。

(1)土壤养分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缓慢上升和加速上升两种态势,1982~1993年历经11年有机质上升0.81%、全氮上升11.79%、碱解氮上升13.71%、有效磷上升14.58%、有效钾上升12.2%,平均每年上升速率为有机质为0.07%、全氮1.07%、碱解氮1.25%、有效磷1.33%、有效钾1.11%,土壤肥力呈缓慢上升状态(见表1)。1982~2007历经25年有机质上升39.95%、全氮上升47.26%、有效磷上升59.38%、有效钾上升18.33%,平均每年上升的速率为有机质1.59%、全氮1.89%、有效磷2.38%、有效钾0.73%,25年土壤养分平均上升速率高于前11年的平均上升速率,说明93年以后的14年较前11年土壤养分快速上升期(见表2、表3、表4、表5)。

(2)种植玉米、水稻等经济效益低的作物产区土壤养分变化小,种植经济效益高的蔬菜产区土壤养分增长迅速。从表4、表5可以看出,常年种植玉米和水稻的土壤养分有变化,但变化的幅度不大,而同一地力的土壤改种蔬菜5年以后土壤养分都有明显的增长。

3 原因分析

土壤肥力变化明显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3.1 时间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从表1到表5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延续,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有效钾的含量均有提高,由于每年种植作物时都要向土地施入不同数量的氮磷钾等化学元素,滦平土壤属富钾区,施入氮肥后,因氮钾具有协同效应,促进了钾的有效化,磷肥易于被土壤固定,所以氮磷钾等化学元素施入土壤,经作物吸收利用后盈余部分在土壤中积累,长期累积的结果使得土壤各种养份含量提高(见表1、表2)。

3.2 种植结构和施肥水平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农民对土地的投入意向主要取决于经济效益,种植结构不同、施肥水平也不同,由于不同作物对氮磷钾等养分需求不同,对土壤中不同元素的吸收、利用、转化、固定的数量和形式各有不同,种植不同种作物投入的营养物质数量和品种也有不同,施入的营养被作物利用后在土壤中产生的盈余亦不同,所以受不同的种植结构和施肥方法及施肥水平影响,土壤养分累积结果造成土壤养分在数量上的差异(见表1、表3、表5)。

种植玉米和水稻的土壤,配方施肥推荐的施肥量是玉米目标产量500~700kg/667,667施用氮(N)9.5~13.5kg,磷(P2O5)5~7.5kg;水稻目标产量500~700kg/667,667施氮(N)10~15kg,磷(P2O5)0~4.5kg,钾(K2O)0~5 kg。由于玉米和水稻经济效益较低,农民不愿意对土地有过多的投入,不考虑培肥地力问题,施肥仅以满足作物正常的生长发育,获得预期的产量为原则,不施有机肥,播种时施入少量氮磷复合肥,根据作物长势中间追1~2次氮肥,水稻不施有机肥,全部以施用化肥为主,杂粮不施肥或施用少量化肥,施肥水平常低于推荐施肥量,秸秆还田主要以根茬为主,还田的比例很小,有机肥投入相对较少,所以玉米,水稻等对土地养分指标的提高贡献相对较小,也是土壤肥力处于缓慢上升状态的原因之一(表1)。

种植蔬菜,配方施肥推荐的施肥量,是在667施优质有机肥6000kg的基础之上,再补充施入相应数量的氮、磷、钾微量元素等肥料,因蔬菜是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品种,农民舍得大量投入,能完全按照技术要求去做,在施肥方式上全部采用配方施肥,达到了有机肥、氮、磷、钾、微肥配合施用,肥料的投入水平相对较高,原来种植玉米或水稻的田块改种蔬菜5年以后,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现明显增加,所以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加大,被培肥的土地面积随着增多,滦平土壤养分含量到2007年得到迅速提高与蔬菜种植和施肥密切相关。

3.3 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90年代以前,我县农业以玉米、水稻和杂粮为主要种植作物,蔬菜种植面积比例不足3%。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属于低投入低产出阶段,对土地养分指标的提高贡献相对较小,所以土壤肥力处于缓慢上升状态(表1);90年代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各种农业新技术不断应用,如增加蔬菜种植比例2007年达到24%,推广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以高产、优质、高效为原则,以用地养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为目标,综合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采用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施专用肥等(见表3、表5),故产业结构调整,种植蔬菜对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做出较大贡献。

推广应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配方施肥、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示范推广机播免耕、喷灌、滴灌、微灌的节水灌溉技术等先进的农业技术,所有措施都围绕着保护农田、提高土壤肥力、合理利用土地、遵循用地养地的原则,每种技术措施的应用对土壤养分的提高都有贡献,因而促进了滦平土壤养分整体水平的提升。

4 建议

综上可以看出,经过20几年的变迁,滦平土壤主要养分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总体是增加的,说明到目前为止,滦平的土地地力是呈上升状态的,滦平是我们的家园,土地是承载我们赖以生存的库,我们的责任是保证库存的增长,使其不被破坏并能达到良性发展,为此特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供参考

(1)以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走生态、有机、立体、循环、高科技农业发展之路。滦平处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中,位于滦潮河的上游,是天津和北京重要水源供给地,保证滦平的土地和水不受污染是首要因素,不仅要养地让土地肥沃,更要保证土地的清洁,因此滦平的土壤培肥必须采用配方施肥,达到有机肥、氮、磷、钾、微肥配合施用,增施有机肥,降低化肥的施用比例,改进传统配方施肥模式,要探索智能施肥系统,走生态、有机、立体、循环、高科技农业发展之路。

(2)实现经济总体规划目标,不忘农田保护,打造“绿色、生态”滦平。四个规划区要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安排,有效利用区域内土地资源,“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打造“生态”滦平。东部矿业规划区内重点应是防止水土流失、尾矿渣及工业废水的排放对农田、河流、地下水的污染;北部新兴产业示范区,重点应是培植采用清洁能源、无污染,工业三废少的新兴产业;南部文化旅游区应以实现局部小区域生态丰富,山青、水秀、地肥,生态环境优美为原则,农林协作,发展多层次、立体景观农业,作物选择和布局上要多考虑用地养地的协调问题;西部农业区结合农牧业发展规划,以生态平衡,农牧业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用地养地为原则,达到土地利用最大化,蔬菜、粮食、生猪、肉鸡、肉鸭的生产走科技、有机、生态、立体综合生产的园区化发展道路,拉长农牧业产品的生产链条,积极推广园区生态立体循环种养模式。

(3)充分利用秸秆与动物粪便的资源优势,探索或引进先进的秸秆与动物粪便微生物发酵技术,解决秸秆和动物粪便污染问题,在拓展生物有机肥的肥源,提高有机肥的质量上多加考量。

第10篇

关键词 江西农村;有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1-0136-03

一、引言

2010年国家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国家发展战略也要求农村要走可持续性的发展,进而实现人口、资源、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展望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化是主要的发展趋势。改造传统农业,加速结构调整,培育以有机生态旅游为基石的新的战略性新型农业产业是当下的潮流所在,势在必行。

二、江西发展农村有机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潜力分析

(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历史悠久富于乡土文化特色

江西农村具有良好的生态气候环境,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在江西广大农村,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有机农家土特产品遍布全省农村各个角落。江西农村不仅有名川大山,也有纵横交错分布的江河湖泊。在江西,具有鲜明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特色旅游资源也有许多:如宜春高安采茶戏、清江樟树的药都庙会和高安市田南乡马会(明清时期直到解放后都是于农历9月28日的举办江南马匹交易市场,因历史原因现已渐消失)等各具特色的庙会和活动。

同时江西农村既保存有大量各具特色的明清建筑,也有保存完好的具有很好考古价值的自然古村遗迹,例如江南第一古村江西乐安县刘坑村和安义古村等遍布全省各个区县一大批富有旅游开发价值、历史悠久和富于乡土文化特色的自然村落、民居、民宅。

(二)旅游环境日益优化,旅游客源分布广、稳定,市场潜力大

江西是唯一毗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的省份,深受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影响。长江三角洲的江苏、浙江和上海,珠江三角洲的广东等各大中城市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外出旅游是这些地区居民的休闲传统。由于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江西已经形成了吸引游客的点、线、面立体式旅游网络。而且江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看点和玩点都各具特色,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原有名山大川旅游资源开发不断深化、江西农村有机生态旅游项目日益推出新品的趋势下,上述地区的外省游客正在越来越多地把江西的农村旅游作为休闲的首选。

近年来,在江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都加大了资金的投入来发展江西农村旅游事业。旅游环境的软硬件设施得到较大地改善,农村旅游环境日益优化,富有各自特色的旅游点正在不断涌现,这都为江西农村旅游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夯实了基础。

江西当前旅游发展不仅仅着眼国内市场,而且积极拓展港、澳、台市场,在很短的时期内就推出了全套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由于江西农村旅游客源面广、渠道通畅,旅游市场待拓展的空间、潜力都非常巨大。

(三)开放式的农村休闲式旅游迎合了游客的心理需求

当前,到农村去、到农民家去,亲身体验新农村的农民生活已经成为城镇居民的一种时尚。但是,新农村有什么旅游资源、游客喜欢农村什么旅游产品,这些都是需要相关旅游部门及农村旅游组织者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大量的相关数统计数据分析,认为农村旅游者的消费心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出行选择去农村休闲旅游和到农村去看看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面貌,同时体验亲自接近自然界的生活。因为,人们越来越觉得离不开那清新的泥土,渴望返璞归真,迫切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二是不少农村休闲旅游者想要一种宁静的状态。在“十一”或其他长假期间,放松心态,且与家人团聚,避开城市的喧嚣和嘈杂。三是也有一些城镇居民出于对食品安全担心,追求原生态、有机农副产品的欲望与日俱增,通过去农村休闲旅游,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原生态,同时享受有机农副产品及农家各种特色小吃。正因为在这几种旅游消费观念的影响下,发展休闲旅游业迎合了当前和今后游客的心理预期,这也说明江西农村休闲旅游业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江西农村有机生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明显缺陷

(一)市场缺陷剖析

由于传统的农村产业集群有相当程度的雷同,江西农村主流有机农产品品种大同小异,缺少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产品,这就为区域恶性竞争提供了可能。比如当某个农村开发了新的有特色旅游产品,由于没有出台有效的保护和制约措施,其他地区很容易群起效之,有特色也就变得无特色可言。这个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就有可能影响旅游业的正常发展。

江西旅游业在引进外来先进的旅游文化时,有时不能很好地结合本地的文化底蕴,而是相当程度上去照搬别人成功的经验。这些粗放的发展模式和运营方式,直接导致本土的具有原生态资源和农村传统文化和古朴的民风、民气以及生活秩序逐渐消亡。

江西农村旅游业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有不少资料显示,不少明清建筑、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新农村建设或年久失修等原因,正在不断消失,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旅游业发展,必须认真对待,研究出解决的办法。

(二)宏观调控力度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全面分析江西农村有机生态旅游业,不难发现在整个农村旅游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党委重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市场运作”机制。旅游管理水平不高,内涵略显肤浅,旅游产品还欠缺自身的特色,经营规模狭小、单一,缺乏新意,缺乏吸引力,这些都将制约江西省农村有机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

在对江西农村有机生态旅游市场从业人员进行分析。当前,农村旅游业从业人员基本上局限于当地农民,他们不但服务意识、管理、投资、经营知识缺失,而且市场意识、经营理念、业务技能同样缺失。这造成当前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差、经营方式原始,与当前市场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导致农村旅游业的盲目性、被动性、落后性,制约了江西农村有机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

四、发展江西农村有机生态旅游的有效措施

(一)整顿市场、强化管理、科学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使农村旅游事业走上科学、规范、先进的轨道,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必须首先整顿农村旅游市场。充分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强化监督、指导和管理。其次,构建依靠全社会力量的市场运作模式。第三,科学地制定农村旅游发展详细发展规划,按照旅游市场的要求强化农村旅游资源的特色和利用价值,将农村的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第四,以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以农业的深度开发促进农村旅游业向更高层次推进。

(二)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强化管理和规划,合理设计农村旅游蓝图

农村旅游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部门的管理和规划,因为只有政府部门才有可能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本地区农村旅游事业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和管理。农村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扶持,要保持优惠政策的稳定,同时还需要政府提供专业人才实地进行指导。各地农村都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按照市场运行模式做深做透特色资源这篇文章,将本地资源转化为名牌特产。各地区要注意根据自身的特色创立自己的品牌。可以说,政府通过有效管理、科学规划,大力扶持农村旅游事业发展,就能更多地为农村创造财富,就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无序开发,又能实现农村旅游本土化、规模化、科学化,不断促进农村旅游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因地制宜,挖掘特色,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品牌

目前到郊区去、到农村去、到自然界中去,吃农家菜、吃农家饭、享受乡野生活、亲近泥土是当今的旅游时尚,因此,旅游点具有本土特色的农村主打产品备受旅游者的追捧。因此,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不失时机地推出绿色产品、有机农产品迎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充分展示农村本土的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亮点,展示最具发展前景的有机农产品。农村旅游要发展绝不能脱离自身的条件,而应该挖掘本地区农村悠久的历史,突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展示原生态的农耕文化内涵。农村旅游一定要突出一个土字。土特产品,在于它土,不一定局限有名。旅游者真正追求的就是一个土字,土鸡、土鸭、土猪、本土菜等都是土特产品,准备好这些产品作为农村的主打品种一定会受到游客的欢迎。

(四)摸清全省旅游资源实际分布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发特色农村旅游产品

根据江西省农村旅游当前客源现状分析可知,大多数游客的心态是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追求对自然美、环境美的享受。农村旅游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充分利用丰富的农村旅游资源,凸显浓郁而实在的乡土气息体现历史悠久、形态独特农耕文化内涵,推出高质量的农村旅游产品。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江西省内市场的需求,也同时可以吸引国际市场的需求。要结合省内各地实际,发掘具体并积极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具有民俗、民风、休闲、乡土文化、古村古镇游,建设以省城为中心向全省农村辐射环城旅游圈及立足于现代科技特色的农村观光旅游带。

(五)营造绿色生态网点,促进农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农村旅游由自发产生到初具规模仍缺乏相应有协调机制。因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农村旅游业基本处于无序状态,重复建设到处可见,开发层次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不仅如此,由于缺乏有效地管理和监督资源使用过度,环境破坏严重,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影响到农村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旅游要有长足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把环境的整治要放在第一位。同时保持浓厚的乡村气息,保持农村的原生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六)加大在全国的宣传力度,做好农村旅游业的推介服务

我省农村旅游事业发展较慢,目前还处于较低级阶段,这些都需要我们以后做好推广工作,走出家门把本省旅游产品推出去,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江西,了解江西,到江西来看看,而且值得来看。要广泛开展营销活动,拓展国内处客源市场,形成以鄱阳湖生态区为中心,全省公路、铁路、水路交通运输线为重点形成开放、联动的旅游客源网络,夯实并拓展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日本、韩国和欧美等传统国际市场,注意策划全方位、多媒体、多元化的区域联动促销,围绕农村旅游营销,搭建政府推介平台,进一步拓展农村客源,繁荣农村旅游市场。

第11篇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县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用现念指导农业,用现代手段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支撑农业,用现代制度管理农业,农业财政投入持续增加,农业基础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县现代农业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们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关键措施来抓,不断扩大其规模,提高其效益。20__年,全县新增高效农业面积0.52万亩,设施农业面积0.12万亩,高效农业面积累计达1.13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0.77万亩,设施农业类型也由传统逐步向瓜菜、花木、林果、食用菌等方面拓展。高效农业的发展促了全县的农业结构调整,到目前为止,全县农业结构调整面积已累计达3.98万亩,其中常年性调整面积2.07万亩,季节性调整面积0.91万亩。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果品农业、设施农业、食用菌农业、休闲农业、畜禽养殖业五大主导产业。

2、农业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建设达到历史新高。截止20__年,全县共有涉农企业42 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全县合作社目前已发展到21家,入社社员515户,带动农民 6331户。今年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3个,累计已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1个,面积达36万亩(包括果业),无公害农产品14只,绿色食品4只,市名优农产品7只,建立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设施瓜菜等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面积20__亩。已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18个,创建出一批具有我县特色和市场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其中三百山脐橙、天华食用菌、金宝西甜瓜获市级以上知名商标。

3、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日益趋好。至20__年,全县已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中低产田改造3.2万亩,田间沟、渠、路、林全面配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经过养殖场沼气池建设,化肥用量逐年减少,禁止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林业绿化面积逐年扩大,全区森林覆盖率己达21.5 % ,农业生态环境良好。

4、千亩农业园示范能力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功能逐步凸现。按照“示范-带动-推广”的工作思路,全县已建成千亩农业园区4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良好,主导产业明确,经济效益显著,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各农业园区充分挖掘农业生产、生活、休闲、教育、生态功能,不断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丰富了农业产业内涵。今年以来,三排农家乐、官溪休闲观光园相断建成并投入运行,进一步拉长了全县农业产业链条,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建立休闲旅游农庄8家。

5、科技对农业支撑力度不断加大,农业抗灾害和抗风险能力得到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投入,近年来,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在我县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迅速提高了我县农产品的产量和效益,并吸引了各级财政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今年以来,全县共获得15类31个农业项目,各级财政补贴资金1077万元。同时,现代农业保险体系初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特色农业保险相互补充,抗灾害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规模化程度较低。由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还较高,农业用地承包的零散分布,造成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困难,一时难以改变单家独户小打小闹的局面,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开展,也同时制约了相应的标准化、设施化、产业化、品牌化工作的开展,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

2、农业产业链需进一步延长。目前,我县多数农产品是以原始初级产品的形式上市销售,为数不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多数处于粗加工的阶段,精、深加工很少。以我县的农业拳头产品脐橙、食用菌、优质西甜瓜、小黄瓜、鲜甜糯玉米等特色农产品为例,目前少有附加值高、延长保鲜上市时间的较大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其结果是这些农产品的上市旺季集中,存在卖难和贱卖的状况,出现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3、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大,联系农户有限,服务半径小,带动能力弱。而且大多数合作社是生产型或中介性质,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产后加工环节的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极少,对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作用有限。

4、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土地经营规模的制约,农民缺乏标准化生产的热情,农业标准化生产进展不够快,与生态型、健康型、高效型的现代农业要求还有差距,难以增强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大发展。

5、农业经营手段简单粗放。目前,我县广大农业从业者的经营方式原始落后,停留在粗放型农业的阶段,多数农户的农业装备仍然是典型的“薄膜加竹片”,这种简单的农业设施难以抵御多种自然灾害。 同时,近年来我县农业功能虽有所拓展,但目前农业的功能还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生产上,服务型的休闲观光农业只限于少数农业园区和农业旅游景点,这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的单一功能,也势必限制我县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三、提高我县现代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1、修编农业

规划,优化区域布局。规划是发展的方向。自20__年《__县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在引导全县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主导产业发展能力上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今年以来温泉山庄、三百山大道、安定线改造、版石工业园区等重大项目相继在我县实施,对我县现代农业的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此,需对全县现代农业规划进行修编和调整,以符合我县的实际状况。同时,对修编好的农业规划,要抓好规划的管理和落实工作,细化规划实施方案,多方合力,推进规划的深入实施。

2、加强千亩农业园建设,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千亩农业园作为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核心基地,具有明显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今后将继续加大千亩农业园建设,把建设千亩农业园作为当前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理项目,细化千亩农业园实施规划,进一步明确区域布局、产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要优选一批高效农业项目,积极引导“三资”重点投资,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增强千亩农业园的发展后劲和活力,以项目促进园区规模的扩展,以项目提升园区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通过农业园区的做大做强,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目标。要继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防止农业污染。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在园区内部及其周围,建立大量有实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名特优农产品物流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积极发展“一村一品”,提高产业带动能力。经济林果类,瓜菜类要在 “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做大规模,加强品牌整合,增强“一村一品”的竞争力,努力使“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发展。重点扶持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力求在产业的主导产品生产上,能够引进或培育发展起1~2家规模较大、起点较高、凝聚力强的“龙头”企业,为其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使其能成长为全区龙头,带动农业相关产业和主导产品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要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积极发展旅游农业基地,将种植、养殖、绿化相结合,增加各农业景区的互动功能,培育若干个知名“农家乐”、瓜果采摘园、科普教育区,逐步打造集农业旅游、科技示范推广、种源种苗为一体的综合基地群,使旅游农业成为我县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4、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要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更健康、更安全的农业产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止农业污染,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就我县目前的实际来看,可以深入探索发展“园区农业工业化”,在农业园区内部及其周围,积聚大量有实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名特农产品物流企业,最终建设成为我县有实力的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名特农产品物流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强化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畜产品违禁药物残留和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检测工作,加大农业投入品整治力度,强化农业执法,规范农资市场。同时,对我县农产品基地的产品进行定时抽检,加强监管,把好农业生产的质量关。

第12篇

[关键词]广西;特色农业;思考

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要。特色农业的关键就在于“特”,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它是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技术为主导的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独有的特效性、一定的规模性和良好的综合效益性。广西是农业大省,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充分利用广西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优化广西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广西作为西部12个省区之一,本世纪以来把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举措来抓,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糖料蔗、木薯、桑蚕、速生林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松香、栲胶、桂油、茴油等产量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区农业增加值1590亿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380元。

(一)做法和成效

1.编制了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一些地方编制了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如桂林市先后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桂林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桂江流域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提升规划》《资江葡萄产业发展规划》等。

2.创新了一批特色农业发展的模式。(1)耕作种植模式,包括耕地轮作“稻一稻一菜”、“菜一稻一菜”模式和农作物薯菜间套、果蔗间套种、西瓜间套种、马铃薯间套种、稻藕间套种模式。(2)“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广西温氏模式、兴安莱茵公司模式为代表。(3)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如田阳县那满镇内江村香蕉协会、来宾市永兴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模式等。(4)糖业模式(公司+农户+价格联动)或是“订单农业+价格联动”。(5)恭城生态模式(养殖一沼气—种植)。(6)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带动模式,通过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农户将土地承包给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或经营大户,在不改变原有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实现土地集中,如广西的富川县白牛村模式和隆安县的金穗模式。(7)循环农业现代化模式,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点,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北海市合浦东园家酒厂、宜州市“桑枝一菌—肥”模式。(8)山区特色农业模式。这种模式以“特”、“优”、“名”、“精”、“新”为基本特点,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如永福县的罗汉果产业、昭平县的茶叶产业、天峨县的六画山鸡和乐业县的有机农业等模式。

3.确立了一批特色农业新产业。“十一五”期间,广西在抓好糖料蔗、水果、蔬菜、桑蚕、木薯以及生猪、家禽、草食动物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注重培植食用菌、中药材、葡萄、马铃薯等特色优势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已成为广西新的主导产业和新兴的特色优势产业。最具梧州特色的六堡茶和砂糖桔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4.特色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围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广西农业科技部门组织开展了糖料蔗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木薯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特色农业重大专项研究。一些项目的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多学科技术集成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大力推广“三免”“三避”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桑蚕技术、甘蔗成套技术、葡萄一年两收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间套种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效果显著。

5.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防城港市防城区近年来主攻以“红金系列”为主的特色农业,即重点培育红莲雾、红八角、红薯、红衣花生、火龙果和金花茶、金蜜桔、金香糯、金玉桂、金菠萝等10个特色农产品,建立了5个“红系列”和5个“金系列”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初步形成“红金系列”特色农业产业体系。2010年1—10月,该区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10万亩,占农业总面积的75010;实现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5亿元,农民从特色农业中人均收入5100多元。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抗灾台色力不强;土地对特色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突出;特色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加工原料基地不足;特色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科技创新水平低,自主研发能力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尚存在市场发育不够、营销体系滞后、缺乏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特色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

一、广西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措施

当下广西发展特色农业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一是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为广西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二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广西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强力支撑。三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为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有利于把具有互补优势的广西特色农业,如柑橘、葡萄、马铃薯做大做强。四是广西特有的机遇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建设特色农业基地。为此,要围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目标,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粮食安全、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布局、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为导向,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中心,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打造千百亿元产业,培育一批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依靠科技、培育品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加大用先进物质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手段管理农业的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重点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优势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到2015年,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链完整、核心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广西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能力

一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强化强农政策的机遇,切实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路渠、涵管、排灌等田间设施建设,改善灌溉设施和生产条件,全面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标准化农田建设。加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土地整治、测土配方施肥力度,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为特色农产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大力推广水稻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大马力拖拉机、水产、畜牧、节水灌溉等农业机械,加快开发和推广甘蔗收割机。三是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用现代工程手段装备农业,加快蔬菜、水果、花卉大棚、喷滴灌等设施栽培、种子种苗设施繁育和农作物水肥一体化基地创建,提升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实现特色农业的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

(二)围绕打造千百亿产业目标,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围绕农业千百亿元产业目标,广西要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千百亿元产业。种植业方面,重点培育粮食、蔗糖、水果、蔬菜、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源作物、桑蚕产业;养殖业方面,着力培育10亿元品种、千百亿元产业,包括发展生猪、家禽、渔业、肉牛、肉羊、肉兔、牛奶和禽蛋产业;林业方面,抓好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木本油料、油茶、珍优树种、林下经济、花卉、森林旅游优势林产业。加快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同时,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与“万元增收工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打造“万元片区”、“万元村屯”、“万元示范农户”等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一批“一村一品”等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努力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项目,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f三)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蔗糖业方面,积极发展生态种植产业链,在主产区大力发展“蔗一牛一菇”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做强做大甘蔗一制糖一蔗渣一制浆造纸—废液回收—再利用、甘蔗一制糖一糖蜜一酵母、味精一废液一复合肥、甘蔗一制糖一蔗髓一发电一蔗渣灰一肥料等一

批循环经济产业链;木薯产业方面,将传统的发展模式“原料一产品一废弃物”改变为“原料一产品—废弃物一废物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在淀粉、酒精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一套木薯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流程。畜牧业要推进畜牧养殖—粪便—厌氧发酵一沼渣、沼液一甘蔗、果树等作物种植。加快延伸剑麻产业链,促进剑麻叶片一纤维一剑麻制品,麻渣和废水一有机肥回田,叶汁一提取叶蛋白或叶绿素,淘汰麻头提取纤维用于生产鞋垫等。

2.大力推广一批特色农业模式。积极推广农作物间套种耕作模式,大力推广“订单农业+价格联动”产业化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农民和企业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 3.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采用产业链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带动、市场推动等多种形式,引导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聚集。横向就是促进配套发展,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配套能力;纵向就是按产业结构的上、中、下游产品扩展,重视加工、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以产业链整合价值链,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度高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4.加强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建设一批区域性国际交易中心,包括广西食糖国际交易中心、广西国际蚕丝交易中心、广西国际林产品交易中心等。重点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集散地培育和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鼓励大型连锁超市、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与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开展农超对接,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业的融合,带动订单农业发展和标准化种植养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四)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以优化特色农产品品种,提高种子(种苗、种畜)质量和集约化供种水平为目标,健全良种培育、引进和推广体系,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作物良种繁育、引繁中心以及畜禽、水产原良种繁育场,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开发步伐,推广更新一批适合广西特点的优良品种。加快建立广西特色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以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组建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逐步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成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生力军。加快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克服传统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脱节的弊端,建立农业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新机制。

(五)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

1.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通过“标准化、管源头、抓检测、严准入”等措施,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实行采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不断完善农产品贸易预警监测机制,确保广西农产品安全。

2.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要在优势产区内选建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形成区域特色名牌产品。鼓励企业研发高端产品和品牌创造,创建广西果蔬品牌、奶水牛乳制品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各地特色资源环境优势,挖掘文化底蕴,积极申请地域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培植一批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和知名商标,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信得过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为优势特色农产品提供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

3.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广西应健全政府、市场(社会)、企业与农户“四位一体”多元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引导和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发展特色农业保险业务,把因自然灾害对特色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相关部门要建立特色农业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市场风险预警、气候风险预警、政策风险预警等,定期向农业部门和生产特色农产品的农户发出报警信号,以增强农民决策的正确性。

(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1.继续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按照“依法、有偿、自愿、有序”的原则,总结推广一些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有效的流转机制和形式,搭建流转服务平台。尽快成立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网,成立土地流转担保机构,出台有利于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加快市场化流转步伐。吸引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投资特色农业,使土地逐步向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种地能手转移。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进一步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和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努力完成以“明晰林业产权、落实经营主体”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建立健全林地林木流转制度,积极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加大林业信贷投入,完善财政贴息政策,逐步完善林业投融资体系,增强林业发展动力。

(七)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特色农业的外向度

紧紧抓住多区域合作的机遇,充分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和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平台,组织实施广西与东盟合作开发农业资源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规模大、起点高、品牌优、带动功能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跨省跨国龙头企业。鼓励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通过“走出去”,扩大经营规模,拓展国内外市场。以项目为载体,在东盟国家建立原料供应基地。充分发挥广西农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广西与东盟农业项目的对接。推进越南、老挝、柬埔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进与东盟其他国家合作开发木薯种植和加工、甘蔗良种繁育技术合作、剑麻技术合作等项目。同时,鼓励企业在区内建立一批稳定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逐步扩大具有现实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及其制品在东盟国家的市场占有率,扩大柑桔、食用菌、精细菜等南亚热带产品的出口,逐步形成外向型拳头优势产业。加强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参照国际标准,加强植物检疫防疫、质量检测、食品安全卫生体系建设,增强出口创汇。出口企业要提高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认识,加强生产过程管理,争取获取国际认可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给广西农产品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

(八)培养新型农民,造就特色农业人才队伍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深入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行动,围绕广西特色农业,结合实施“绿证”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星火培训专项行动以及农家课堂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工程,培养一批骨干农民,培养造就一大批特色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金莲等.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11).

[2]广西特色农林产业综合效益研究[Zl.“广西特色农林产业综合效益研究”课题组,2010.

[3]广西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汇编[Z].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2010.

[4]广西“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Z].广西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2010.

[5]韦鸿雁,广西特色农业概述[J].广西农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