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案例

时间:2023-12-27 15:51: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案例

第1篇

关键词:过程写作法;高中作文;写作意识;写作兴趣;案例讲解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61-01

作文教学在中学课标要求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是衡量语文写作水平的重要内容。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过去一直围绕“结果写作法”而脱离了学生在写作中的自主性,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更是对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缺乏有效指导。

一、现行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简评

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低效的状态,其因素一方面源自教材的编写,另一方面则反映在课堂教学的选择成败上。以高中某版教材为例,写作与阅读是分开的,对于写作板块多以单独编写、练习及课堂延伸为主。具体来看,记叙文写作从记人、记事、景物描写等方面进行指导;议论文写作重点对论点、论据材料的选择,以及论证方法的明确;说明文写作专业凸显写作主题,以横向展开、纵向梳理等方面来发掘说明的道理,充实作品的文采。然而,实际写作教学中,常常出现一些不足,大致梳理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缺乏对学生“写作意识”的激发,在进行写作教学及写法框架构思指导上,对于“动笔前有没有想好,对于写作的重点是否明确”等问题往往缺乏指导。二是写作知识相对缺乏,特别是写作策略及写作程序性知识的认识不够。如在发掘写作感动点时缺乏整体的素材提炼,难以从学生的体验中来构思架构。三是写作过程的缺失,无论是命题写作还是自主写作练习,对于“写作过程”往往沿袭小学、初中的写作思路,仅限于从题目的选择及写法的讲解中来对照,并无对写作过程的有效指导。如何选题,如何修改,如何组织,如何成篇等问题无从建构。事实上,对于写作能力的养成与学生的写作意识关系密切,长期以来对写作课堂的教学以“应试”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的交流性。有读者,同样也需要听众;有人阅读,同样也需要倾听与回应。对于写作意义及写作意识的激发,要能够从学生的写作知识、写作习惯上进行逐步养成,将目光聚集在写作的交流与互动上,更好地提升学生如何下笔,如何修改,如何完成写作过程。

二、探讨过程写作的特点

作文写作教学作为任务,在教学步骤上应该围绕写作设计来进行训练。以《美国语文》中的“稻草变黄金:日常生活中的蜕变”为例,首先,从话题的导引中构设回忆性散文写作任务,围绕“回忆”来观察身边的故事。其次,明确写作侧重点,将如何剪裁写作材料,如何进行表达,如何连贯语言进行有效指导。第三,注重思维的发散,从多种素材中来构思。第四,明确写作过程,指导学生如何下笔,如何构建写作主体,如何审视和对照相关素材。第五,明确作文的修改任务,从多种视角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对具体事物进行刻画,创造出强烈的印象。我们从上述写作训练设计中获得两点启示:一是做好读与写的衔接;二是做好对文体的选择及延伸,注重从阅读中对写作过程的关注。总的来看,本课堂实例将写作过程作为重点,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需要明确教学步骤,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精心策划,无论是从构思还是打腹稿,塑造篇章结构还是修缮文本内容,都体现了对写作过程中的具体落实。遵循写作过程中对知识与技巧的运用,从学生的写作方法及写作过程指导中来渗透写作意识,帮助学生从篇章的完成中来一步步地逼近写作目标。

三、过程写作法应用实践指导与技巧

写作过程是复杂的思维过程,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围绕写作动机的激发,从写作内容、写作兴趣及技巧运用上来关注写作过程,辅助学生从写作过程中明确写作视角、剪切好写作素材、提升写作策略和写作能力。一是注重对写作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构建,从写作的表达方式、写作策略的细化、写作结构的构思上,明确写作教学的任务和重点,让学生从写作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类知识、技巧。如通过对策略性知识的运用来快速构思,明确写作内容。教师要从记忆策略的激发上,增强学生对自身生活储备的回忆,并从自我体验中来完成书写,而非是苦思冥想的刻意为之。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作为教学与写作过程进行全面整合,凸显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自主性,教师围绕学生来明确写作教学重点,尊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自我性。如在过程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权威”,对整个写作过程给予引领和组织。当然,对于教师自我地位的明确,并非是放任自流,而是结合写作教学的不同阶段,从问题中来针对性讲解,引导学生快速完成写作任务。三是强化师生间的互动与民主。写作教学是对自我情感的表达,也是与人交流,增强自我意识的过程。另外,在过程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参与中,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积极作用,从同伴间的互评与分享中来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更好地促进学生自我表达与完善。

四、结束语

总之,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过程写作法将作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学案例探讨,让学生从中来获得写作训练,增强学生的写作意识。

参考文献:

第2篇

十年终圆教师梦

1984年,年方21岁的姚志忠,高考失利,寻找一个能够养活自己的职业成为当务之急。正在他迷茫之际,一个工作机会来到了他的面前,岷县城关初中因教师短缺,急需一名语文教师,该校校长在当年高考落榜的毕业生中选中了他。由于偏科严重,他虽总分没有达到高考录取线,但语文成绩却居全县考生第一。校长找到他,谈了自己的想法,姚志忠爽快地答应了,从此,他以代课教师的身份走上了陌生的讲台,开始了自己的从教生涯。在岷县城关初中代课两年后,他的人生再一次发生转机。1986年,岷县一中因为师资缺乏,从城关初中招聘了他,步入岷县最高学府的岷县一中,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更大的发展舞台,他在这里一干就是近30年。

虽然上了讲台,但教学能力的不足和代课教师身份的尴尬对他形成了很大的困扰,于是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初次规划。既然学养不足,就开始学,既然没有学历,就开始考。自学考试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没有课本,就到处借,然后在上完课、改完作业的时间里,开始了自己的大专课程自学。因为接连负责初三把关,遇到中考临近的那一次考试,他就被迫作出选择,为了学生的前途,自己的考试就必须作出让步,所以自学考试专科课程,他足足用了四年时间,才全部合格,获得了甘肃省自学考试专科学历。遗憾的是,其后出现过一次五大毕业生转正为教师的机会,但因为他的主考院校不是师范类,与这次机会失之交臂。

四年自学考试经历不仅让他获得了从教学历,更让他从中获得了追求知识的乐趣和职业自信。在接连三届初中毕业班获得优异成绩之后,他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认可,于是,在1991年,学校将高一的一个重点班果断交给了他,他的职业生涯实现了又一次飞跃。为了取得和高中教师相匹配的本科学历,也为了获得师范院校毕业生的身份,当然也是为了向转为正式教师迈进一步,他一边教学,一边又于1992年报考了西北师范大学本科函授。平时是一边教学一边自学,暑假去该校参加面授与考试。因为学习很努力,1995年,他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西北师范大学评为优秀函授生。他的毕业论文也经指导老师推荐,发表于西北师范大学主办的《高师函授》上。

一面是沉甸甸的本科毕业证捧在了手里,一面是他带的首届高三应届班在1994年毕业,高考单科成绩在岷县一中历史上首次超过了补习班;1995年,他所带的第一届补习班再度获得突破性的好成绩。他写的高考经验总结报告《我教高中的几点体会》获得岷县首届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从进入岷县一中开始,不论是带初中班还是带高中班乃至补习班,他所带班级的中考高考语文成绩都稳居全县第一。1991年、1996年他两次被评为全县优秀教师,1994年被评为定西地区优秀教师,1995年被评为县级教坛新秀。成绩的优异和荣誉的积累,终于让他的转正水到渠成。在从教13年后的1997年,岷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他的转正问题,终于通过引进优秀人才的途径,破格将他转为正式教师,姚志忠终生从教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不待扬鞭自奋蹄

教师身份明确了,工资稳定了,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然而,转为正式教师对他来说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姚志忠深刻认识到,自己不是正规的师范毕业生,知识结构的缺陷成为他的一块短板。在学校教师持续短缺的情况下,他欣然接受学校的安排,多年来跨年级、超负荷代课及管理班级。过重的工作压力不仅没有让他疲于应付,反而促使他革新教学,期待闯出一条既高效又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路子。

在课堂教学方面,他在摸清学生基础差、阅读少、能力低的现实情况后,经过反复思考,摸索出了“比较教学法”。这种完全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法,是通过课内不同学段之间、课内课外之间的资源重整,扩充和丰富了教学内容,达到前呼后应、举一反三的效果。比较教学法终结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因为明显提高了课堂信息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同时,面对高耗低效的中学作文教学,他也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路子。首先在命题上,力避假大空,讲究作文训练的两个原则:一是作文训练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二是作文训练与高考命题思路相适应。其次在整个语文界都深感头疼的作文批改反馈方法上,他也作了大胆尝试,创建了“三级塔式作文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是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层八组,加上教师构成三层。一个班级中四十多个在写作上表现平庸失误频繁的普通学生构成塔基,分为八组;遴选十六个写作上优势明显的学生构成塔腰,二人一组,评改一个组同学的作文,约五六篇;这十六个学生的作文在语言、构思上已经过关,他们的问题是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创新,这些作文由构成塔尖的教师精批细改,教师再对普通学生的作文进行抽查。由于学生评委经过了反复培训,完全胜任对同学作文的评改,问题都说到了当面,所以学生得到的帮助是非常切实的。

在限定时间里评完作文后,由每组评委讲评本组作文,推荐佳作。每次作文均产生三篇“最佳作文”,贴在学习园地供大家学习揣摩。凡在评改中出现的问题,都由教师当堂解决。这种全新的作文教学法真正营造出了一种“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在这种互助格局形成后,又适时增加其内涵,衍生出“课外阅读小组”等,不断扩大团组的影响力与凝聚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这种尝试的成功体现在学生作文的普遍提高上,为学生的作文考试铺平了道路。“三级塔式作文教学法”成功后,他写出了《“三级塔式作文教学法”实验报告》,在2000年获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二等奖,并在全县初中教师培训中得以推广,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他的“国学课前诵读”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热情,学生将每一次留给一个人的诵读展示活动当作自己难得的展示舞台,完成了由课内到课外的探索,很好地实践了新课改的理念。

转为正式教师后,姚志忠老师的作用得到了极大发挥,除了在自己的教学教改中有声有色,成绩显著,学校还给他压担子,除了正常教学,还任命他为校教研室主任、校报校刊主编、语文教研组长等,期望他起到更大的引领作用。同时,岷县教体局也安排他参加暑期师资培训、送教下乡等活动,他均圆满完成任务。1997年,他被推选为政协岷县委员会委员,1999年,《民主协商报》以《十年磨一剑――记岷县政协委员优秀教师姚志忠》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奖章岂可成句号

志向有多大,空间就有多大。姚志忠常说,一个教师,学无止境,教无终点,永远会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在下一站等着他。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类荣誉,面对各级主管部门对他的肯定,他想到的只有继续拼搏和努力。他带领自己的教研教学团队,积极参加到各种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活动中去,学校教研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竞赛捷报频传。

2003年,他的论文《教师怎样创造性地使用课本》获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并在颁奖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同年,他申报了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生质疑批判思维的培养》,经过为期两年的研究,于2005年鉴定通过,并收进了甘肃省第十一期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经验交流汇编(高中语文卷)》,并获得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成果评比二等奖。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教学中,发现了现行课本及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与谬误,这使他产生了一种纠错辨误的念头,一方面,他把这些探讨引进课堂,另一方面还捉笔成文,与同行切磋。诸如此类的文章,在《中学语文园地》《语文天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等专业刊物,他连着发了十几篇,他对高考的研究也受到杂志社的青睐,受到邀请,他为《中学语文园地》的六个高考专号编写了文言文和名句默写章节,文言文紧扣考纲,很有训练价值;默写部分则多次与高考试题重合,受到考生的喜爱。他集多年高考指导经验写成的《高考语文教学策略与全程资料选择》,不仅获得了甘肃省教研成果一等奖,还参加了四川省面向全国征集高考方案的“高考通”论坛,获得高考方案设计一等奖。

多思善教方为师

2006年,岷县一中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进取空间。在对全体教师的重新定位中,他被学校推选为“岷县一中首席教师”,担当了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谈及他的教育思想,他说,这可以在他的教育专著《教师要想明白再教》中予以了解。

《教师要想明白再教》一书,篇幅20万字,2011年6月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分“精耕细作――走入课本纵深地带”、“在教言教――探讨当前教育得失”、“金针度人――漫谈教学措施方法”、“民俗放谈――注目家乡风土人情”、“试手做羹――亲尝写作甘苦滋味”等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收集了作者公开发表的教材分析论文二十六篇,这些论文有的是对教学参考不深不透的地方进行深刻挖掘,使教学内容更为深透;有的是站在学术前沿的高度,对教材处理中的谬误进行辨正,使教学更为无懈可击;有的采用比较文学的治学方法,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中丰富课堂内容,加深学生印象。

第二部分收集了作者思考教育法规、考试设计、道德引导等方面的文章八篇,这些论文对教育政策、教育法规、教育理念和考试观念等方面出现的各种偏差和失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路。

第三部分收集了获得各级奖项的教学经验总结与教学研究论文十六篇,这些论文凝聚了作者多年的心血,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指导,抑或考法辅导,都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效果,总结这些经验与方法,也是为了更好地与同行交流提高。

第四部分收集了七篇文章,是作者为语文学科的“研究性教学”所作的准备与研究。其中主要涉及地方文化、民间风俗等领域。发表后,在本地民俗研究界引起一定的反响,作者被吸纳为县民俗研究会理事。

第五部分收集了七篇文章,是作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所写的一些练笔性作品。该书在2013年获得定西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比二等奖。

尽管都是些小心得小感悟,但其产生的过程却与任何著作没有两样,也经历了触发、思考、梳理、落笔成文诸环节。况且这些思路观点也并不限于孤芳自赏,作为教学研究,也曾实实在在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产生过影响;作为讨论意见,也曾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引起过争议。姚志忠将自己对人文与科学精神的理解投入教材带进课堂,使其变成确确实实的教育内容,做了一个教师所应做的一切。

说起今后打算,姚志忠说,除了正常教学、培养青年教师,他的教学研究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层次,那就是进行教育教学案例研究,以更贴近的姿态从事教研,为青年教师提供更直观的借鉴材料。在这方面,他已经在《班主任之友》上发表了班主任工作案例《修剪枝桠》,被该杂志作为重点文章推出,并获得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成果评比一等奖。这个案例通过对一个班级貌似违纪事件的恰当处理,彰显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和人文理念。还有收入专著的教学案例《枯萎的花复苏的爱――关于尊重生命教育的一个案例》,通过一次借助特定情境对所有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培养的写作经历,提出了教育中被忽略的一个主题――关于生命,我们该怎样对待?寓生命教育于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