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防教育的基本概念

国防教育的基本概念

时间:2023-12-27 15:5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防教育的基本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防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1篇

关键词: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战后美国 基础教育改革

20世纪以来,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教育改革迭起,虽然各个时期的改革目的不尽相同,但每次改革都是以基础教育教学为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20世纪50年代崛起的结构主义,对美国课程改革影响重大,自20世纪中叶至今仍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试以二战后美国历次教育改革为线索,论述结构主义对其的影响。

一、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及主要观点

(一)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背景

结构主义课理程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二战以后,出于与苏联抗衡的需要,美国急需改善教育质量低下的局面,要求改变教育落后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而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无疑成为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强劲催化剂。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国防教育法》。1959年底,在马萨诸塞州的伍兹霍尔,全美科学院召开了35位各领域专家参加的会议,布鲁纳担任主席。《教育过程》一书是布鲁纳在大会结束时做的总结报告,其中心问题是,教育课程的编制中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它是围绕课程改革的中心论题阐述教学理论的,因此又称为结构课程理论。

(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

1.课程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各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等理论知识。布鲁纳认为,只有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门学科;只有把具体的事物放到知识的结构里去,才容易记忆和便于运用;只有掌握了基本结构,才能举一反三,有助于理解其他类似的事物。

2.学习准备观念的转变,提倡早期学习。

提倡早期学习是布鲁纳的中心思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关于“学习的准备”部分的第一句话就是,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式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因此,他认为应该将比较高深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学习,随年级升高,多次反复学习,逐渐加深理解,最终掌握。在课程编排上,提出了螺旋式编排方式。

3.提倡发现法。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体认识结构的构造过程,基本结构要靠学习者对它的主动作用来获得。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取知识,成为一个发现者。

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在历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一)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改革

这次教育改革就是在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在这次改革中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贯彻。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使美国认识到自身科技教育的落后,他们决心改革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国防教育法》规定,增拨科学教育经费,重点改进各级学校的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称“新三艺”)的教学,这成为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改革开始的标志。

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下,此次改革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变革。课程目标,从“生活适应”教育转向基础科学知识的教育。教学内容,出现了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在内的“新三艺课程”。新教材的编写,采用螺旋式编排方式。内容现代化,使教学适应时代的需求;内容理论化,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某些课程内容逐级下放,贯彻早期学习的理念,等等。教学方法,倡导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从未认识的观念之间的关系和相似的规律性,像科学家一样思维,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发现的积极性。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强调优等教育,强调理智训练和智力发展,培养天才,制订了严格的学术标准并采纳了重视学术性科目的课程政策,加强了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语的教学,适应了美国当时的需要。可以说,这次教育改革有针对性地纠正“适应生活”教育的弊端,提高了美国教育的学术水平和质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过于强调学科独立性和完整性,教材编制脱离学生实际,对教师要求过高,造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局面。同时,这次改革由于过多增加了抽象理论知识的比重,忽视了应用知识和基本知识的训练,产生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二)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改革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是源于对结构主义课程的批判,其思想基础是人本主义思想。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激起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造成学生对科学的日益冷漠和不信任。人们开始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反思,指责学校压抑个性,是非人道的,学术至上的课程受到怀疑和指责。在这种形势下,人本主义的课程改革思想兴盛起来。

这次教育改革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课程结构方面反对学科中心课程,以“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为目的;课程内容上提出“适切性”原则,即课程要符合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及需要,与其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密切联系;课程结构的组织上注重“统合”,打破教材界限,强调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关心知识的内容而非形式;教学方法上倡导“掌握学习法”,以情感影响为主,提倡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联系。

可以说,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对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颠覆,它对结构主义课程的唯理智、唯学术倾向进行了强烈的批评,反对片面地把重点放在智力和学问上。因而,这次教育改革不仅没有体现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影响,其思想反而在改革中受到批判。

(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改革

70年代的人本主义课程改革,并没有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反而助长了反理智主义,造成了学生学业水准低落和纪律训练松弛,甚至不少公立学校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对知识的掌握比60年代的学生还差得远。这使人们又开始重新反思结构主义课程的价值,重新强调中小学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掌握读、写、算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次改革思潮称为新学科结构主义思潮,其要旨在于既强调学科知识,又避免学科结构主义的唯理智的片面倾向,美国又掀起了一场“回归基础”的教育运动。

这次运动中,各科目注重基本事实、概念和原理的教授,大力压缩选修课,对学生实行严格管理,加强纪律教育。在小学,要把读、写、算作为重点;在中学,要把大部分在校时间用于英语、自然科学、数学、历史的教学等。这场恢复基础的运动,虽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但是消除了人本主义课程改革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注重科学素养,提高教育质量,奏响了80年代教育改革的前奏曲。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

1983年4月,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提出了加强学术教育,揭开了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序幕。1984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家学会为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教育,先后在16个州开始试行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又制定了“2061计划”,倡导“教导所有的学生在各科学和技术方面有相当扎实的基础”。该组织在1989年完成并公布了一份题为《普及科学――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的文件,强调教学的重点应集中在最基本的科学基础知识上,并且更有效地把科学基础知识教好。

进入90年代,美国已真正认识到学术素养不足是学生培养质量下降的症结所在,1990年的《全美教育目标》,1991年的《2000年教育战略》和1993年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都一再强调中小学的核心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科学素养。

可以看出,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又重新强调学术标准,提高教育质量。为达到这一目标,政府颁布各种文件、方案,制定国家标准,来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内容上,注重最基本的知识,不求广而求精,结构上,要求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而不在于内容有多高深。这些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观点是吻合的。

三、结语

从结构主义课程论在美国历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来看,不难看出其所呈现出的钟摆现象,从兴盛到被批判再到回归。结构主义课程论从20世纪50年代享誉世界到现在,虽被批判过,矫正过,但直到今天,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卷)・课程改革国别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陆有铨.躁动的百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 新生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新生教育”,就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人生过渡,为四年的大学生活甚至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好基础的一种阶段性教育。这种教育可以消除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断点”,使大学生的教育从一开始就进入“良性循环”。目前,高校实施大学新生教育大致包含以下内容:①校史、校情和校风教育、学院应新教育和专业教育、名家讲座活动、校纪校规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知识讲座、公民意识教育、学风教育、学习生活指导、入党启蒙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在新生教育的实践中,对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和教育成为空白点,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新的新生教育的方法和载体还未引起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足够重视。

一、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大学生明晰专业特点、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制定职业方向、完成职业目标的有效形式。职业生涯的规划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的职业生涯。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活的开端,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也是职业生涯的黄金阶段。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是新生教育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传授具体的测试和规划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一种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体发展;面向学生的未来,促进学生当下的发展;面向学生素质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合理、科学、规范地指导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成为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持久驱动力。

二、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一)设定目标不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最根本、最现实的目标是初级就业成功,拥有一个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相匹配的岗位。新生教育,唤醒新生的自我意识、职业意识和生涯意识,使学生理解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积极地进行生涯探索和规划,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

(二)规划年限不同。职业生涯规划按时间长短可划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长远规划四种。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贯穿大学四年。而大一主要是以最现实和最典型的中期规划为主,以职业目标为依据,重点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明确制订出具体可行的学习计划,有翔实的自我认知和环境认识。

(三)实施策略不同。一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是根据职业发展目标,制订一定职业范围的学习培训、专项技能提高、职场人际关系沟通、企业文化融合等行动计划。大学生处于职业发展的准备期,而新生更是处在准备期的前期,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就业与创业协会等社团活动、主题班会、职业测评等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在学习生活和校园活动中采取行动计划。

三、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有计划地实施一定的活动项目,让新生获得体验、领悟,从而科学合理地安排大学生活,有意识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因此,开展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性的实践活动,以获得最新的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为首要目的,强调学生从“做中学”。指导和教育重点要实现两个转变: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实现两个连接:从课堂到校园,从校园到社会。游戏、活动、问卷、测评、模拟等多种形式可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社会、理解社会,加深对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的体验,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顺应时代的发展。

(二)自主性原则。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成为活动的常态,自主性也自然成为教育和指导的主要原则。自主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的自主性。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特点,以及新生的专业背景开展教育和指导,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的契合程度。二是学生的自主性。大学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教师引导下新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想富有成效,必须充分调动新生的积极性,把外在的指导、教育和内在的反思、实践结合起来。

(三)综合性原则。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打破了学科界限,不仅以某种知识为中心,而且根据新生的需求,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技能,让新生得到多方面的、综合性的锻炼。它强调实用性,以提高新生的综合能力为最终目标。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着眼于大学四年的学业规划和行动计划,着眼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未来职业能力的准备,着眼于从个性特质出发,挖掘和发展自身的潜能。通过多途径的综合性活动,开拓学生思维,促进自我理想的实现。

(四)针对性原则。在全球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时代,我国古老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加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一是要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分类指导。大学教育的特点之一是专业教育,学生经过大学教育后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每个人的优势所在。开展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与专业、行业和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相结合。二是根据新生个体差异个别指导。即使同一专业学生,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职业生涯规划最关键的是提供一对一的指导。教师不仅要在课内,更要在课外,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成为学生的成长导师,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前提下提供量身定制的指导。

四、开展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引导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力量,核心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生涯”、了解“社会”,平衡需求,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决策。

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的核心内容是生涯觉醒、自我探索和职业世界探索。一是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了解自我,如个人的兴趣、能力、人格特质、需要和价值观等,通过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四个维度来了解自身条件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二是了解职业环境,使学生了解相关职业和行业,掌握搜集和管理职业信息的方法,学会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就业环境。介绍国外职业分类方法,产业、行业的划分及概述,就业市场途径和分类,收集职业信息的方法等。三是做出职业决策和行动。教育学生了解影响职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理解职业发展决策类型和影响因素,掌握职业规划的流程与方法,科学决策指导自我学业规划、职业目标选择及职业发展过程。四是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书。新生在选定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后,设计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分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设计目标要清晰,要量化,要有明确的目标实现时限,而且要具有可执行性并付诸行动,不能纸上谈兵。

五、开展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创新

(一)建设一支专家型的师资队伍。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专家型队伍。在以辅导员作为主要力量的前提下,在校内增加从事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研教师及各专业课骨干教师,在校外增加人力管理专家、企业成功人士和地方人事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一个专家资源库。同时,学校要对生涯规划指导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培训,创造条件让他们到企业和咨询中介结构任职或调研,丰富实践经验,提高专业化水平。

(二)构建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高校要根据学校定位、学生水平等实际情况,系统地设置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系列课程。如浙江师范大学已于2009年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列为必修课,全校2009级新生必须修读这门课程,贯穿四年,一共38个课时,获取2个学分才能毕业。学校从2003年起就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将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并采用灵活多样的“四年一贯制”教学形式,主要是为了顺应当前的就业形势,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全员化、全程化。学校目前已建立一支由60余名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成立了课程教研室,开展了多次集体备课会和教研活动。

(三)开展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活动。首先,加强信息流动,营造就业文化氛围。在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QQ群、微博等新传媒的独特作用,广泛传递最新的就业资讯和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各种资料,唤醒新生职业意识。其次,开设职业体验活动。除学工部门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讲座外,还要常规性地举行就业沙龙、就业规划工作坊活动、开设职业咨询日、组建职业与就业发展协会等,使新生在参与中成长、在分享中触动,在行动中提升。最后,建立多方合作的实践平台。学校应加大力度建立相关的专业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基地,组织和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去锻炼,这应成为学校今后加强职业指导的一个方向。②浙江师范大学交通学院在新生教育上打破传统模式,安排新生实地参观了浙江日普电动车有限公司的制造车间,邀请该企业老总与新生面对面交流――谈创业,谈求学,谈人生,分享他的创业经历和人生感悟。走进企业听老总讲创新创业,把新生教育“第一课”放到企业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注释:

①杨菁,邵建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30-131.

②李荣华,高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2):134.

参考文献:

[1]杨菁,邵建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2]罗睿.大学新生健康教育及大学生涯规划.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