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7 15:5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案例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指导思想
教贵善诱,引而不发,开而弗达;学贵善思,学思结合,以思促学。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储存、运用知识和获得运用能力的过程。
2.教学内容
“导数的概念”是全章核心.不仅在于它自身具有非常严谨的结构,更重要的是用导数的运算去处理函数的性质更具一般性,获得更为理想的结果。导数的方法是今后全面研究微积分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工具,在物理学,经济学等其它学科和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节课属于理论教学,主要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学生观察、思考,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用定义求导数的方法。在能力方,重在培养学生领悟函数思想和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培养学生归纳、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在情感方面,通过导数概念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和认同“有限和无限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接受用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处理数学问题的积极态度。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导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对导数概念的理解。
5.学情分析
学生对函数的极限已经熟悉,在认知能力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较为丰富;在技能方面,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情感方面,求知的欲望强烈,喜欢探求真理,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因此,教师从两个具体背景出发,借助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就能促使学生很自然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型。
二、案例叙述
一直以来,传统观念都给数学课蒙上了“枯燥、乏味”的面纱,这使数学教师在授课前就背负着较大的压力,所以如何让数学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使学生积极兴奋地投入数学学习则成为关键。
笔者将本次课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任何知识的由来都具备着一定的历史背景,绝非空穴来风。那么提到导数,我们就要一同追溯到17世纪的欧洲.当时文艺复兴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觉醒,繁琐哲学和神学的教条权威逐步被摧毁.封建社会开始解体,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大大解放,促进技术科学和数学的急速发展。尤其是当时航海业的发展特别迅猛(这时我用多媒体动画给出展示)。
接着,我说:人们希望确定出航船只在某一时刻的航向,即运动轨迹(曲线)上某一点的切线方向(斜率),它给数学家提出了新的挑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交给大家。
(二)实例分析,舞动思维
1.实例:求曲线切线的斜率
老师借助多媒体演示,先向学生介绍一般曲线的切线概念。
(多媒体演示,重在引导启发。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提出课题.演示曲线的割线变切线的动态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联想的“源”,从变量分析的角度,巧妙设问,把学习任务转移给学生。)
使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既然切线是割线变化的某种极限状态,那么切线斜率就是割线斜率在同一变化状态下的极限。如果我们把记为割线MN的倾角,当点N沿曲线L趋向于点M,即x0时,如果割线MN的极限位置MT的倾角为α,则MT的斜率
2.实例:求变速直线运动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已知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其运动方程为s=s(t)(s表示位移,t表示时间),求物体在t0时刻的速度。
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提出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因此我把该任务大胆的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寻求解决方案。在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进行个别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顺利的给出正确回答,老师这时应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提出的解决方案给与充分肯定,并汇总大家的意见,上升到数学思想的高度再次阐述整个解题过程。
3.讲授定义,拓宽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上述两个例子虽然各有其特殊内容,但如果撇开它们具体的实际意义,单从数量关系上看,它们并没有区别,解决问题所涉及的运算也是相同的。所以在学习研究了前两个实例之后,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两个案例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回答。从而顺水推舟地引出导数概念,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透彻、深刻。同时让学生理解:导数f'(x0)反映了函数f(x)在点x0处的变化程度,我们称之为函数f(x)在点x0处的变化率,它反映了因变量相对于自变量的变化快慢程度。除此之外,我向学生介绍边际成本,边际分析,强调导数在经济学中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尤其是边际分析的预见性对经济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三)新知应用,实施反馈
例:根椐定义计算函数y=x2在点x=0,x=1处的导数。引导学生结合定义解决。让学生先思考,老师略加指导,并给出第一问详细规范的解体过程,要求学生思考求解导数的一般步骤。
(四)巧妙设疑,圆满结束
教学内容完成后,让学生畅谈学习收获与感想,教师做简单总结,同时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充分肯定。最后,我提出:以后我们就要按这样的方法去计算每一个函数的导数!随即我在黑板上给出了一些复杂的函数。这时学生发出极为不满的声音。我笑着说,用这样的方法处理问题时,的确相当复杂困难,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寻求更为便捷的方法。到底是什么方法呢?一个巧妙的设疑,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求知。
三、教学反思
1.合理的实际问题切入,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索真理的兴趣
本案例是以“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为出发点,通过构建情境,从实际问题切入,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感知数学。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形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期待理由和验证的过程,从而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
[关键词] 经济学;案例教学;运用
高职院校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但由于目前经济学教材仍存在理论性和系统性太强的问题,带有很多晦涩难懂的表述方式和理论模型,而帮助理解的合适案例偏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学得无力,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对此,除了对教材进行改革外,也需要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大力采用案例教学法来适应高职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一、高职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源于英文case,是一种将实证描述引入情景,引起分析、演绎、推断、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案例教学法又称为范例教学法。18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并逐步推广开来。目前,案例教学在很多高校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教育学等学科教育领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产生强烈的冲击,而且对提出了创新和变革的要求。
经济学案例教学就是应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经济学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高职经济学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而且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案例能较好地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体现职业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高职经济学案例教学法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二是突出学生角色的主体性;三是突出教学活动的真实性;四是突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五是突出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二、高职经济学教学案例选择的原则
不同学科领域案例教学专家对案例有不同认知和理解。但总体而言,一个案例就是一个真实或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得好不好,合适不合适,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就高职经济学教学案例而言,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真实性原则。经济学的教学案例必须来源于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案例的特定环境来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中更好地理解和信服经济理论。
二是针对性原则。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带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
三是主题性原则。教学案例虽因教学目的和任务而有所不同,但应该突出一个主题,以便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知识学习和实践分析。
四是启发性原则。教师所选教学案例应该引人深思,启发思维,以便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
五是时效性原则。教学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应尽量选择现实世界中较新的素材和热点问题的案例,满足应有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六是适应性原则。教学案例必须适应时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适应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和高职生的实际需要。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虽然国外有很多经典的经济学教学案例,但由于国外的文化环境、制度设计和社会结构与我国有很大差异,照抄照搬来的国外案例教学效果往往不一定理想,因而在案例选择时应坚持国内案例为主和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案例为主的思路。
三、高职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形式
案例教学过程一般来说分为:先讲解理论,再提出案例,然后用理论分析案例;或是先提出案例,再讲解理论,最后进行案例分析。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组织形式尤为重要。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案例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组织形式:
一是案例导入。即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陈述一个与新知识相关的案例,目的是引起学生好奇和兴趣,而案例的具体分析放在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再进行。比如,在讲解《需求》这节时,可以先举“某蓝领工人有买车的欲望但没有买车和养车的实力,而某大学教授有买车和养车的能力但没有买车的意愿”这个案例,并提出“他们是否是有效的需求”和“什么是需求”的问题。再比如,在讲解成本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先举“上大学的成本”这个案例,并提出“上大学是否对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决策”这个问题。通过这些案例和问题的提出,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就能主动地思考、分析,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数学 案例教学 创新
创新已成为教育的关键词。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下面就以一节几何课的教学案例,简要发表一下我对创新教学的一些看法。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义务教育初中教科书《几何》第三册《圆的内接四边形》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圆内接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外接圆的概念,理解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并初步学会应用性质定理进行有关命题的证明和计算;使学生体验到用运动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的思想方法;同时,借助计算机技木,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充分感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习旧引新
(1 )在 O 上,任取三个点 A 、 B 、 C, 然后顺次连结、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与 O 有什么关系?
(2) 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类比)?
概念学习与探究
1 、概念学习
(1) 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
(2) 如图 1 ,说明四边形 ABCD 与 O 的关系。
2 、探究
( 1 )前面我们己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从角、边、对角线入手)
( 2 )打开《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手任意画 O 和 O 的内接四边形 ABCD 及其外角(教师适当指导)
( 3 )量出可度量的所有值(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内角、外角、对角线),计算对角之和、对边之和、对角线之和、周长、面积。
( 4 )改变圆的半径大小,这些量有无变化?由( 3 )通过计算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5)证明猜想
已知:如图 2, 四边形 ABCD 内接于 O. 求证:
∠ BAD +∠ BCD = 180° ,∠ ABC +∠ ADC=180° ,
∠ ECD= ∠ A 。
知识运用
1 、尝试解疑
问题 1 :已知:如图 3 , AD 是 ABC 的外角∠ EAC 的平分线,与 ABC 的外接圆交于点 D 。
求证: DB=DC 。
问题 2 :如图 4 , O1 和 O2 都经过 A,B 两点,经过点 A 的直线 CD 与 O1 交于点 C, 与 O2 交于点 D, 经过点 B 的直线 EF 和 O1 交于点 E, 与 O2 交于点 F 。
证明: CE ∥ DF
方法:(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可以用那些定理?
②本题中我们要让 CE ∥ DF 需要什么?
③在无法证明时,你能在图形中找到圆内接四边形吗?怎样找?(连接 AB )
四、布置作业
对教学案例的分析
这一教学案例看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其中许多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但其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情况,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还是值得肯定的。
1. 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本教学案例利用《几何画板》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和猜想,自己去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这种探索性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其后的例题讲解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 再认识的辩证观点。
2. 引进了计算机(《几何画板》)技术
本课例在引导学生得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时通过使用《几何画板》,从而实现了改变圆的半径,移动四边形的顶点等,从而使初中平面几何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就是让图形出来说话,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比过去的教学更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几何。当然,本教学案例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是初步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3. 引入了数学开放题
本教学案例在增大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性,计算机技术进入数学课堂的同时,在学生作业中不定期增加了开放题(作业 2 ),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对此应大力提倡。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开放题,如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平面几何题 “ 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这是一个常规性题目,我们可以把它改造为 “ 画出一个四边形,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观察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并加以证明。 ” 我们还可用计算机来演示一个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们四条边中点的连线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在学生完成猜想和证明过程后,我们进而可提出如下问题: “ 要使顺次连接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如果要使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还需要有什么新的要求? ” 通过这些改造,常规题便具有了 “ 开放题 ” 的形式,例题的功能也可更充分地发挥。
4. 学生的学习方式被确定为 “ 发现学习 ”
关键词: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19-02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1]。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案例教学是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2]。作为一种基于实践经验的探索性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以书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开展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及探索性学习[3]。然而,地方院校要长期、系统地开展案例教学,真正地发挥案例教学优势,必须要开发丰富的教学案例予以支持。
一、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开发存在的问题
地方院校是一个特定的高校群体,是由省级及以下地方政府行政拨付经费,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院校。在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但地方院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时间比较短,受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的依赖和干扰,地方院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例如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学术研究而脱离职业背景和社会实际、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知识讲授而忽视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导致了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开发工作更显滞后[4]。具体表现在:
(一)专项经费缺乏
由于案例编写是一项费时费力又费钱的工作,经费是阻碍案例开发的一大难题。相关统计显示,地方院校的生均教育经费仅为中央部属院校的50%,身份的差异使得地方院校办学资源捉襟见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投入也更加有限,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经费投入进行案例开发。
(二)师资力量薄弱
案例开发并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或写作活动,它带有很强的研究性质,要求案例开发者运用科学研究方法、仔细分析案例素材、深入研究其中涉及的相关问题[5]。然而,地方院校办学层次相对较低,学科专业平台水平不高,缺少名牌效应,较难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此外,地方院校专职教师大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投入案例开发的精力和时间十分有限,导致案例开发经验不足,不符合教学要求。
(三)原创案例有限
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学案例必须以地方行业企业的实际状况为背景进行开发。但由于企业数据信息属商业机密,大多数企业对案例开发认识不到位,不愿公开其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导致案例开发缺乏一手数据信息,以致原创性本土案例数量有限。
二、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开发的途径
2015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案例教学是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的指导意见。作为地方院校,在坚定响应“案例教学”意见的前提下,需要重新审核、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模式,积极探索案例教学的融入机制和途径;同时,需要严格评估、把控教学案例的质量,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特色和优势,重点应从案例开发建设的角度保障案例教学的深入改革。
(一)拓宽经费渠道
案例开发是一项复杂、繁重、长期的工程,需要有持续的经费投入予以保障。地方院校应更新观念,拓宽渠道,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开发的稳定投入。
1.设立专项经费。学校首先应明确案例教学的重要性,适时将案例教学与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等教师利益相挂钩;其次,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单独设立专项基金,采取“先开发后立项”的方式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开发。同时,通过专家评审机制对教学案例开发优秀的集体和个人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以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开发。
2.充分利用他项经费。学校可将案例开发作为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科研立项的形式申请资助并给予适当倾斜。在充分利用各级教改项目和课程建设经费的同时,组织专家对立项的案例进行严格审核,确保经费利用最优化。
3.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学校可通过“案例征集大赛”、案例研究机构“冠名”等方式,积极吸引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案例采编单位的经费资助,以弥补案例开发经费的不足。
(二)组建精干队伍
案例开发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意义的研究工作。教学案例必须事先经过周密的策划和准备,既不能是编出来讲道理的故事,也不能是写出来阐明事实的实例,而是基于一定的事实、结合一定的理论而编写的故事,通过与学生之间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单个教师基本上无法完成,可以组建一支由“一线教师、研究生、实践专家”组成的团队合作开发。
1.一线教师是骨干。为提高案例开发水平,应积极选派一线教师参加“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教学与写作培训”、“中国管理案例教学与开发培训班”、“中欧案例法培训――卓越的案例写作与教学”等案例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开发案例、使用案例的能力和效率。
2.研究生是助手。为提高案例开发效率,应积极鼓励研究生在一线教师指导下从事一些诸如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文字录入等技术性、操作性、事务性的工作,协助老师提升案例开发效率。
3.实践专家是评判。为提高案例开发质量,可聘请一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良好写作能力的专家共同参与。一方面,这些专家可根据自身实践经历亲自开发案例;另一方面,这些专家可对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发的案例提出指导意见。
(三)突出本土特色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地方院校应充分依托与区域企事业单位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全面开发具有丰富地域和行业色彩的本土案例并应用到教学,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素养更加符合区域用人单位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1.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地方院校服务社会多是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的形式来实现,通常是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将个别项目背景材料进一步整合后开发教学案例,那么这种案例既鲜活生动,又贴近现实[6],能够充分体现“本土化”特色。
2.加强校企人员互访。地方院校可通过邀请业内专家进校、组织学校教师进厂等形式加强校企人员间的互访,优化信息的对接与分享。一方面,业内专家进校授课可提供针对性案例,充分挖掘案例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案例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教师进厂可搜集适用性案例,多方积累优秀案例资源,为教学案例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开发才刚刚起步,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劣势。但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将迅速推动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对教学案例开发的重视和投入,从而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1号,2013-03-29.
[2]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Z].教研[2015]1号,2015-05-7.
[3]周梅妮,张振威.高校案例库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1-104.
[4]何晓聪.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SWTO分析与战略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8):93-96.
关键词:管理;案例库;管理类人才
管理是个内容广泛的概念,人们的活动有多么广泛,管理的范围就有多么广泛。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管理的竞争,管理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能顺应自然、经济社会、人文潮流发展,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这就决定了现代管理学内容的广泛性,层次的多级性。为此,案例教学就成为重要途径。把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成功和失败的管理实例搜集起来,整理、加工成管理学教学案例,建立自己的管理学教学案例库,并进行滚动式变动替换,力争形成续集,这对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管理以及拓展各级管理人员的多向思维,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管理学案例库建设之现状
一般来说,管理学教学案例的形成方法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采访案例,另一种是编辑案例。采访案例是到实地采访后写作而成的,编辑案例是根据公开发表的案例编辑而成的。采访案例通常在人力、物力、时间上损耗较大,且部分企业因为“商业机密”等原因会拒绝提供案例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我们的案例库大多属于编辑案例。编辑案例的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大量的调查取证时间,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其缺陷在于二手资料存在误差的可能性,且对案例作者的要求较高,需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及应用实践能力。
目前,案例库建设普遍存在以下具体问题:①案例的采编水平不高。不仅仅是数量的问题,大多数案例的分析流于表面,深度分析不够,主要原因是原创性的案例证据搜集不足,不能够在实践中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②案例的使用率不高。由于案例的搜集不够准确规范,也直接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普及。③案例的推广存在局限。目前各大高校所编写的案例并未采取统一标准及流程,流通性不够,案例库的兼容性差。且当前案例库的建设大多以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为主。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管理的内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社会需要的是高层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这类人才不光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类知识,还应能顺应时代的步伐,掌握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型的知识结构。
本研究的覆盖面较广,包含了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领域。因此,不可能像狭义的企业管理案例那样使用采访案例。所以,本课题的案例采用的是编辑案例。为了保证学员可以获得第一手的资讯、紧跟社会步伐,因此所采用的案例均为近两年发生的热点事件。
二、建设中国化的管理学案例库
本研究的管理学案例库内容体系,包含了宏观、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包括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领域,微观又涵盖了气候、地理、矿产、地形、社会、消费等多个领域。从微观领域选取热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统一归纳分类到三大宏观领域中。
在进行个案分析时,有两个难点亟须引起关注:一是编者水平。个案分析是个学术性很强的工作,既要立足学科建设的需要,又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巧,还要考虑本学科的前沿性。二是建库要领归纳。案例库的建设是学术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特别是理论的提升(创新)、丰富与发展。案例分析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运用的灵活性和权变性,有的案例可能需要多个理论的统筹结合才能剖析到位,对此类案例的归纳需要研究者有较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理论造诣。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管理人才,不应仅仅局限在企业管理、工商管理,而是应该通晓各相关领域的理论及实践知识,才能在信息量如此巨大的社会游刃有余。
三、管理学案例库建设之要点分析
管理学案例库的建设,不仅应注重宏观分析,还应具有微观视野。管理学案例库的建设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点:①案例的选择,须是近年来在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领域发生的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热点事件,然后进行分析、总结。②对具体要解决的问题要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即一定要抓住“题眼”,具体解决管理教学上的困惑,聚焦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到“教”“研”相长。③案例库的内容必须进行滚动式变动替换,力争做到走在社会的最前沿,这对于培养现代管理人才起着重要作用。④教学案例库建设标准统一。使用统一的格式,统一的标准,推动优质教学案例的共享。⑤案例库建设专业化与大众化共存。案例的研发与提供由专业技术人员与教师来完成,案例的具体操作与使用由学员来完成。⑥必须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应该采用时事案例,并运用各相关学科的理论来进行实践指导,做到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并反过来指导实践。将理论灵活运用,并将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实践剖析得更有深度。
总之,管理是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概念,仅通过一个研究,恐难以穷尽管理的所有内涵。因此,仍需要一系列的后续研究来将其不断进行完善,尽可能从理论和实践上把管理的概念变得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刘兴倍.管理学原理教学案例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厉以宁.中国企业教学管理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王淑娟,胡芬.中国商学院管理案例库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学位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0-0084-02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采用案例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常情况下,在案例讲解中,会设置一些问题。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其中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引导者,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则通过相互讨论和探讨,得出最终答案。案例教学法可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思索和解答中,对于学生的知识巩固、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都是一种极大的促进。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对教学问题的小组讨论、对教学知识的自我总结,自主进行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更为系统地掌握和理解知识。在小组探究中,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教学方法要求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然后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给出统一的结论。在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得到提升。
3.提升学生语言交流能力
案例教学法中,学生需要通过阐述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传达给同学和老师,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之间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互相表述自己的观点,讨论过程也是学生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
4.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为学生营造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会提前准备、相互讨论、对教学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这一系列过程,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学习积极性,加上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必然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教学案例的搜集和编写
在开展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相关知识的案例搜集和编写,而且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具有良好的应用性,使教学活动可以更加地贴近实际,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完成教学案例的设计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里共同的分析,给出解题思路。
2.设疑问难
在案例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中,教师通常会设置一系列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和讨论,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在教师进行设疑问难的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设置的问题由易到难。在学生的分组讨论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进行引导,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各项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的关联,进而实现系统地进行问题阐述的目的。教师在设疑问难后,还需要及时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进行引导,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探讨。
3.教学案例讨论
在案例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案例进行讨论。通常案例教学的讨论环节,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实现,由教师进行分组,学生在组内和组外进行教学问题的共同探讨,最终得出答案。教师在整个案例探讨活动中,做好提示和引导,让学生紧扣教学主题。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
4.教学总结评价
案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进行总结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教学案例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学评价要坚持以鼓励学生为主,更多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积极性等进行鼓励,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对于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和纠正,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总结评价,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和完善自己。
三、教学案例选取时的注意事项
1.案例选择要具有针对性
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案例服务于课堂,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融于教学案例中,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教学案例选择时,必须明确教学案例涉及的教学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只有教学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统一,学生才可以在教学案例的分析和思考中,增加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例如,在进行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教学时,根据“底面积和高相同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我们可以选择底面积和高相同的容器来进行装水实验。若三杯圆锥体才能填满一个圆柱体,则可以得出底面积和高相同的圆柱体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三倍。
2.案例选择要具有目的性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案例教学方法需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即教学案例的设置都是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生在学习三维立体图形的时候,三维空间概念过于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空间的概念。教师可以选择立体展开图,让学生沿着虚线剪开,将展开图还原为立体图,以此增加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
3.案例选择要具有生动性
通常情况下,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加上数学本身需要一定的逻辑和理解能力,因此,要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要求数学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时,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生动性,尽量做到案例选择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外加生动的情境,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例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将数学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假设建筑单位在一块长50米、宽30米的空地上建筑一个长方形水池,剩余部分保持同样的宽度,且仓库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2,求这个仓库的宽度。这样教师用枯燥的一元二次方程式生动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理念具体化,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数学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数学水平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可有效提升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者:章峰
[ 参 考 文 献 ]
[1] 苏秀清.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2015(2).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频域分析;教学案例;DTMF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0-0221-03
“信号与系统”是电气电子信息类本科学生连接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后续课程学习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教授奥本海默也在他所著教科书Signals and Systems的前言中指出:“信号与系统课程不仅是工程教学中一门非常基本的课程,而且也成为工科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所修课程中最得益而又引人入胜和最有用的一门课程。”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物理概念抽象,并且与数学联系紧密,尤其是频域分析部分,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以及数学结果常常使学生难以理解,仅依靠做题来巩固和理解所学知识,无法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频域分析的物理概念和工程含义等教学目的,这时根据课程特点及需要,提出适当的教学案例便能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原理,更直观地体会频谱的物理概念以及应用。本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电话按键,设计了按键中DTMF信号频域分析的教学案例,并实现按键号码的自动检测。
一、DTMF的概念
DTMF(Dual Tone Multi Frequency,双音多频)被广泛应用于世界范围内的按键式电话上。作为实现号码快速转换并传输的一种技术,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较高的传输速度,主要用于解决远程电话的自动呼叫发送被叫号码,代替原本由人工接续的脉冲拨号方式,是电话系统中电话机与交换机之间的一种用户信令。电话拨号有两种,脉冲和音频,所谓音频就是双音多频(DTMF)信号的拨号方式,近年来DTMF也应用在交互式控制中,诸如语言菜单、语言邮件、电话银行和来电显示等方面。
DTMF是由两个特定的单音频组合信号来代表数字信号以实现其功能的一种编码技术,其中一个频率从四个低频组中取出,另一个频率从四个高频组中取出,不同的频率组合代表的数字或实现的功能也不同。在电话机中通常有16个按键,每个键对应一个DTMF信号(表1所示)例如按键“1”由697 Hz和1209 Hz组成的DTMF信号表示。
拨号时,每按一个键就发送一个由高频正弦信号和低频正弦信号组成的DTMF信号,之后利用交换机进行解码这些频率组合并确定所对应的按键。
二、频域分析教学案例的实施
1.DTMF信号检测原理分析。根据DTMF编码原理可知DTMF信号是由两个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组成,而傅里叶变换可以将信号转换成各个频率分量,如公式(1)傅里叶变换,所以可以应用傅里叶分析方法检测DTMF信号频域。
在MATLAB仿真环境中应用DFT方法,检测分析DTMF信号。本次案例采用DTMF编码的电话按键音频经MATLAB读入并仿真得到DTMF信号x(n),x(n)包含1个DTMF信号,信号时长为0.1s,采样率fs=8194Hz(由录制方式决定),这里利用MATLAB中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进行时域频域的转换,因本次分析不需要得到精确的频率,所以可以忽略频谱泄露等误差,其时域波形与频谱图分别如图1(a)(b)所示。
由图1(b)可得DTMF信号x(n)包含的两个频率成分为大约为702.9Hz和1334Hz,查表可得该DTMF信号对应的按键号码为2。
2.按键号码自动检测。应用上述分析法,对含有N个按键音的信号y(N)进行按键号码的自动检测,并在MATLAB仿真环境中进行算例分析。
读入并仿真音频信号y(n),y(n)包含10个按键音即10个DTMF信号,每个信号时长为0.1s,信号间间隔为0.1s。为防止10个DTMF信号在时域到频域转换时造成频率混叠从而无法识别对应的按键号码,利用两个矩阵Time(n,m)和Data(n,m)对y(n)进行时域的自动分割,将其分成10个独立的信号,矩阵Time(n,m)存放横坐标数据即时间,矩阵Data(n,m)存放纵坐标数据即信号幅值,步骤大致如下:
首先将y(n)中的10个DTMF信号按顺序编号由1至10即y(1)-y(10),Time(n,m)和Data(n,m)初始n=1,m为y(1)信号的数据,当n=1时,截取并仿真第一个DTMF信号y(1),当n≠1时,使用循环语句进入循环,每次循环,Time(n,m)中的n增加1,m中数据增加0.2s,Data(n,m)中的n也增加1,m中数据变为下一个DTMF信号数据,循环9次后,10个DTMF信号就可以被独立仿真,再利用循环对矩阵Data(n,m)中m内的数据进行时域频域的转换,便可得到10个信号的频域波形。
接下来设计能够自动识别号码的部分,由表1可知DTMF编码的低频范围是0-1000Hz,高频范围是1000Hz-2000Hz,利用矩阵AL(n,m)和AH(n,m)分别放置低频0-1000Hz数据和高频1000Hz-2000Hz数据,实现频域分割,n放置序列号,m放置各个频率对应幅度值,再利用MATLAB中的max函数分别找出AL(n,m)和AH(n,m)中m的最大值对应的频率,至此可以确定组合成信号的两个高低频,再结合表1便可以确定按键号码。以信号y(1)为例,矩阵AL(1,m)和AH(1,m)分割其高低频率,max函数找出最大幅值对应的频率后,结合表1利用条件语句自动检测出对应的按键号码。最后使用循环语句,就可以实现10个按键号码的自动识别。信号y(n)最后号码自动检测的结果为:2004011737。
三、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DTMF信号的概念以及应用,并分析DTMF信号检测的原理,设计了DTMF信号频域分析的教学案例实现按键号码的自动检测,这种案例教学的方法,将晦涩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敏,罗锦荣.信号与系统课程案例教学的探讨――以心率测量显示系统为例[J].大学教育,2016,(2):141-142.
[2]虞正平,胡爱群.基于Goertzel算法的DTMF信号检测[J].通讯世界,2016,(13):272-273.
[3]陶丹,胡健,陈后金.“信号与系统”课程案例教学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5):55-57.
关键词: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法,LPC教学法,随机信号分析与处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48-02
一、引言
《随机信号分析与处理》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各专业的重点专业基础课。它研究随机变化过程的规律性,其主要内容包括:概率论与随机过程基本概念、平稳随机过程及其遍历性、功率谱密度、线性系统对随机信号的响应、窄带随机过程、随机信号通过非线性系统和特殊随机过程。经典内容多,理论性强,传统教学通常都是理论推证组织严谨,而实践训练不足,教学过程设计跟不上能力培养需要,导致学生面对具体应用问题无从下手。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改革过程中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线,采用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手段,结合其他教学方法,从实际应用出发,合理设置各种案例,使课程中的抽象问题形象化和具体化,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案例式教学过程设计
1.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教学为主线,通过合理设置案例,使学生掌握随机信号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LPC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典随机信号分析方法及存在的不足,激励学生探讨研究现代信号处理的方法。案例教学法[1,2]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要重视双向交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其优点是能够实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设计。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以及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案例式课程教学实践中试图做到如下几点:①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同时尝试引入LPC教学法[3](讲授(L)、团队学术研讨(P)、教师点评(C)三者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讲授、学生团队式互动学术讨论和教师点评活动三者有机结合。传统讲授式教学法能够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只有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透彻地理解,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LPC教学法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能力培养。②案例教学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教学案例以课程内容为中心、专业基础为背景,同时与当前的相关研究领域保持同步,不断更新、完善。本课程面向的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因此在案例设计上要尽量和学生的研究方向相关。例如在在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中,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这部分内容时,采用语音或图像信号处理案例,利用噪声与信号特性上的差异,通过线性滤波器实现降噪功能;在通信系统课程群中,讨论窄带随机过程的案例时,则研究扩频通信中窄带干扰抑制技术。③案例教学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相结合,针对不同教学模块的时间、复杂程度以及重要性,编写相应的基础教学案例,另外还需设计涵盖多个概念的综合性案例,涵盖本课程的若干个知识点。④与课程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素质相结合。教学案例应当难易相当、繁简相宜,概念明确,便于理解和掌握;主题突出,便于知识拓展,调动学习积极性。根据《随机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内容要求,本课程的教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部分内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软件(Matlab)仿真实践;讨论及评价。这些内容的实施贯穿于课前准备,课堂引导讨论及课后实践等教学环节中。
3.案例教学实例。这里以随机信号的功率谱估计及其应用为例。为便于了解其具体应用及软件实现方法,以简单直观的经典功率谱估计为例。同时让学生了解功率谱分析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应用价值,如在语音信号识别、雷达杂波分析、波达方向估计、水声信号处理、系统辨识中非线性系统识别、物理光学中透镜干涉等许多领域。以下是教学案例实例:①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功率谱密度的定义:对于连续平稳随机信号{X(t),t∈T}(或平稳随机信号序列x(n))的功率谱密度定义为自相关函数Rx(τ)(或自相关序列rx(k))的傅里叶变换,Sx(ω)=■Rx(τ)e-jωτdτ,Sx(ω)=■rx(k)e-jωτ在此基础上回顾随机信号相关函数及功率谱的概念及性质等。②应用——经典功率谱分析,本部分引导学生把功率谱的基本理论用于实际问题中。要求学生回顾相关函数的估计过程,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条件等相关知识。以经典功率谱分析中的相关函数法(BT法)和周期图法进行功率谱估计[4]。相关函数法先由序列x(n)估计出自相关函数rx(k),然后对rx(k)加窗后进行傅立叶变换,便得到x(n)的功率谱估计。当延迟与数据长度相比很小时,可以有较好的估计精度。周期图法功率谱估计中,取一段有限长的数据进行傅立叶变换,然后取其幅频特性的平方并除以序列长度N。③Matlab仿真实践,选择学生容易理解的应用实例,如在语音分析中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语音频域特征识别。在Matlab软件平台下,利用wavrecord函数采集语音信号,对语音信号采样序列进行相关运算求出短时相关函数,通过傅里叶变换做出功率谱,并对功率谱进行比较分析。由于研究生大多数学过信号与系统及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这种实践不难完成。通过实际例子,加深了学生对实际功率谱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兴趣。④作业、讨论及评价。提出问题,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若干课后实践作业,如:A、相关图法和周期图法中如何控制频谱泄露?经典谱估计加窗会产生什么不利后果?B、各种窗函数对功率谱估计的影响?C、讨论两种估计的一致性。D、在数据样本足够长的情况下,如何减小估计方差?E、比较实际中各种随机信号的功率谱,了解matlab中功率谱估计函数。要求学生能够通过Matlab软件平成实践作业,给出几种平稳信号及非平稳信号的功率谱的特征。并在下一次课程中集中讨论,最后由教师点评,给出成绩。
4.教学效果分析。通过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明显加强,学生反馈效果好,学习兴趣很高,为深入学习功率谱及现代功率谱估计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结语
为改进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提高研究生《随机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结合LPC教学法以及传统教学法,使学生以基本理论知识为中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案例问题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案例教学法,需要在教学中注意收集工程技术中的实例,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案例的选择要求精当,通常编制涉及的知识面宽,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案例教学法必须和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正是我们努力探索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孙华.论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0,(6):99-101.
[2]方勇,刘凯,黄青华.《随机信号分析》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2):102-104.
[3]秦远建.研究生课程教学的LPC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5,(8):31-33.
【关键词】生物学 遗传与变异 实验课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80-01
对中学阶段学生来说,学习遗传变异知识不仅对理解生命现象,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整个生物学课程学习也有着基础作用。不过,有关遗传变异的教学一直是中学阶段的难点,如何摆脱抽象、刻板、概念化的讲述方式,开发直观、体验性的实验课教学案例,是课改后中学阶段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方向[1]。本文笔者认为,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角度来展示遗传变异现象可作为实验课教学案例开发的一种尝试。
1.案例选取理论依据
选取中学生物学课程“生物技术实践”板块中“微生物的利用”章节,以催勉克氏菌为分析载体。催勉克氏菌系优良的水稻根际联合固氮菌,对罗红霉素具有抗性。而带有质粒pFAJl819::mTn59gusA-pgfp21的大肠杆菌,具有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抗性和绿色荧光的遗传标记,同时也携带无启动子的β-葡萄糖苷酸镁基因(gusA),后者的表达产物β-葡萄糖苷酸镁可使5-溴-4-氯-3-吲哚-B-D-葡糖苷酸(X―Gluc)分解而呈蓝色。
通过接合作用,质粒pFAJl819::mTn59gusA-pgfp21导入受体菌催勉克氏菌,产生接合子。于接合子内,转座子mTn59usA―pgfg2121携带的葡萄糖苷酸酶基(无启动子)、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有启动子)和2个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有启动子)插入到催勉克氏菌DNA中,绿色荧光蛋白、gusA及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表达。由于在细菌繁殖生长过程中不同基因转录表达强度有差异,即启动子活性有别,有不同接合子形成的单菌落在含有单菌落在含有β-葡萄糖苷酸镁底物培养基上水解底物的强度也出现差异,蓝色深,说明mTn59gusA-pgfp21插入的基因的启动子活性高,蓝色浅,则相反[2],即为展示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2.实验方法
2.1实验对象
催勉克氏菌Klebsiella oxytoca,大肠杆菌AJl819/Esch-eriehia colj DH5ae/DH5α。
2.2培养基、抗生素及仪器
LB培养基组成:酵母提取物、氯化钠各5g,蛋白胨10g,双蒸水1000ml,121℃灭菌20min;
抗生素:卡那霉素25μg/mL,罗红霉素100μg/mL氨苄青霉素,4℃保存。
无痰培养基组成:甘露醇10g、KH2PO4 g,MgSO4・7H200.4 g,NaCl 0.2g等,蒸馏水1000ml,琼脂15-20g,115℃杀菌30min。
2.3 仪器
试管,三角烧瓶,烧杯,培养皿.量筒, 1.5mL离心塑料管,玻璃棒,接种环,牛角匙,酒精灯,棉花,牛皮纸,记号笔,pH试纸(pH5.5~9.0),麻绳,纱布,签,过滤除菌器,培养基分装器等实验室常备仪器。
2.4 亲本接合方法
将FAJl819/E.coli(供体菌)和催娩克氏菌(受体菌)培养至对数期,按2:l比例在少量LB液体培养基中静置培养24~48h,取适量涂布于含有50 μg/mL吖啶橙、25μg/mL卡那霉素、100μg/mL罗红霉素的无氮固体培养基(筛选培养基)30℃下培养筛选接合子。将筛选出的真接合子、pFAJl819::mTn59gusA-pgfp21/ E. colj DH5α(供体菌)、催勉克氏菌(受体菌)分别用灭菌牙签点接预先准备好的3种培养基:①添加25μg/Ml Km和20μg/mL X-gluc无痰培养基;②添加20μg/mL X-gluc的LB;③无痰培养基,于30℃培养1-2d后观察菌体生长及gusA、gfp基因产物表达情况。
3.结果
经亲本接合和筛选获得真接合子,供体菌、受体菌和接合子在不同性质培养基上的生长和显色统计如下表1:
表1 不同培养基上供体菌、受体菌和接合子生长及标记基因表达
4.讨论
正如前面所言,生物学遗传变异教学必须更直观、具象化,强调体验式,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此过程中加深对遗传变异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从本文来说,该实验最大特色在于操作简单,实验现象形象性突出,易观察。实验过程涉及到的培养基配置、消毒杀菌、细菌接种、震荡、静置培养、肉眼观察等,环节清晰,各个操作均易操作。选取“微生物利用”作为案例开发对象,就是针对细菌涉及到的抗生素抗性、绿色荧光标记、gusA基因显色具有易识别现象,因改变导致的表型和功能变化在短时间内即可通过肉眼观察,这对学生来说易于认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1]胡玉华.对生物学核心概念及其内涵的研究[J].生物学通报,2011(46):53-56
摘要: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企业的基本概念、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是研究现代企业基本特征、运作规律以及管理方法的一门学科,对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中职院校的学生与企业经济活动联系密切,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具备初步的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满足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所需的客观要求。本文对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的应用问题展开探讨,以期丰富中职院校学生的管理知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中职学校;现代企业管理;案例教学
一、教学案例:现代企业基层管理
所有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企业管理归根结底是对员工的管理,员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那么什么是现代企业基层管理?企业的基层管理包括哪些职责内容?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将抽象的概念定义灌输给学生,试想一下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会理想吗?这时我们通过借助相关的教学案例,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能起到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比如,通过以下案例学生将对现代企业基层管理中的管理角色和职责有明确的了解。案例分享:A是某建筑安装公司的安装部门经理,B是安装部下属的管道安装队队长。某日,A委派B带领安装小队去某工地安装一套管道系统。在工程进行验收时,发现这套管道系统存在严重的渗漏问题。公司总经理认为部门安装经理A应该对此负责,哪怕管道安装时A正在外地出差。同样的,A会认为安装队队长B要对此负责,即使B并不负责实际的操作安装工作。问:安装部经理A和安装队长B为什么要对这一失误负责?他们究竟负什么责任?案例教学是以独立思考、自由发言为主要形式的。因此,针对该案例。首先,教师应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思考,拓宽思路积极发表见解,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当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可以进行精准的讲解,对现代企业基层管理的职责以及企业管理层的具体划分做出解答,从而让学生准确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正确应用,也助力教师打造出轻松高效的现代企业管理教学课堂。
二、教学案例:班组管理
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通常要参与到企业的班组管理活动中。因此,让学生充分掌握班组管理的理论知识并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对学生职业发展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那么,班组管理是如何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优秀的班组管理能为企业带来什么?教师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时,通过结合优秀的班组管理教学案例,将起到优化课堂的良好效果。比如,以韩国三星集团为例,提到三星集团大家都不陌生,它作为一家跨国公司,位于世界五百强企业前列,那么,三星集团的管理优势何在?其核心优势在于它具有优秀的班组管理。三星集团班组管理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班组在完成生产任务后,会利用空余时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比如,植树、值勤、到敬老院做志愿服务工作等各类社会活动,从中展示员工的人性美、道德观,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也是对企业文化精神内涵的传达;其班组集体活动也很多,包括旅游、聚会、联欢、体育比赛等内容,且每次的活动照片都会张贴在“班组园地”里,让大家共享欢乐、难忘的集体活动,进而锻炼了三星班组的团队精神,增进了团队成员之间友善和谐的关系,创造了宽松和谐的班组氛围,培养了对集体的责任感。三星班组管理活动还有全面质量管理、强调民主管理、综合评定员工的“类计分考核制”等内容,都在班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班组这个企业最小的生产组织单位在企业管理中成为了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通过这一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班组管理的重要性,并对班组管理的内容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为学生投入班组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应用课题广泛,涉及到企业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案例本身就是一种教材,对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围绕现代企业管理中常见的现代企业基层管理以及班组管理两大课题进行典型案例阐述,通过案例故事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企业管理应用技巧,对培养中职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管理理论思维,以及开展实际的管理活动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茨.关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企业管理教学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09):77-78.
[2]刘涛.中职学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策略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6(04):102.
关键词:案例教学;直述式;插入式;倒述式
中图分类号:A811,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1 ― 0030 ― 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作为教育部重点推广的教学模式之一,在国内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首先表现在大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被编辑出版。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出版的此类图书已达30多本,大部分图书的案例少则三、四十,多则过百,仅以30来本计的话,也有900多个案例,再加上各种以论文形式发表的案例,案例数量可以说已不少了。但是“进书本”只是教学的基础,关键还是“进课堂”“进头脑”。本人所在的教学团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发起团队,在同国内同行的交流过程中,最经常被问起的问题是:“案例怎么用?怎么引入?”杨慧民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地理论上的探索,他以著名解释学家迦达默尔的实践智慧理论为基础,指出:“案例教学是一种生成的实践智慧,离不开具体的时空场景条件,需要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不断地体悟和提高。要使教师获得案例教学实践智慧,必须借助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性实践。”〔1〕杨慧民教授对问题的思考是深刻的,回答是非常有见地的,是对自己多年使用案例的最简炼而又充满哲学智慧的经验总结。但这对首次使用案例、未曾编过案例的教师,特别是刚刚入职的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而言,还是感到无从着手。
本文主要着眼于以上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来使用教学案例的经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学生最难懂、老师最难教的一门课――《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三个经典案例为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在教学实践中的引入与使用模式进行介绍和探讨,希望能对年轻教师、首次使用案例、未曾编过案例的教师们有所启发。
尽管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容易引导学生参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因而也更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受学生的喜爱。但是仍然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入案例,不能因为学生喜欢,并且有现成的案例,就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随意取用案例,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形式上看起来挺热闹: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讨论也很热情,但是学生可能把握不住主题、或对主题的理解流于表面,结果这样的案例教学,因占用了大量地教学时间、教学精力,却因为没有把重点问题引向深入而事实上偏废了教学。虽然说“巧妙地引入”需要根据具体的“时空场景”,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性实践”恰当引入,即所谓“教无定法”,但是还是有经验可循的。作者对自己多年来使用案例教学的实践进行反思,认为案例的引入与使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直述式、插入式、倒述式。
一、直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
所谓“直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在这里是借用文学的描述方式表达案例引入的模式,即在讲述教学内容时,循着原有的教学思路,完整地讲解一个问题,在学生对问题基本理解和把握之后再引入案例。这种案例引入和使用模式主要针对授课重点、难点问题。如《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针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经典的案例“美国南北战争”〔2〕。这场战争是发生在美国早期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所以学生还是很有兴趣看这个案例的。但是在这个原理中的概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本身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丰富的概念;经济基础如何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是如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是非直观的、复杂的理论问题;所以需要教师详细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讲解。只有在学生明白了在这个案例中“美国南方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奴隶制经济”“北方是以雇佣劳动主的资本主义经济”属于“经济基础”,而“政体”、“军队”“法律”属于“上层建筑”时,学生才可能进一步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思考和讨论。又因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所以也要求老师对二者P系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地解释,只有如此学生在案例时才有所“依托”,并能够比较容易地“聚焦”,然后是逐层深入地思考问题、把握问题,把这个问题真正弄清弄懂。对于这类问题,如果在学生还没有把握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时,就让学生看案例、分析案例,这样只能让学生看的懂案例,但看不懂案例的“意义”。
关于案例的“意义”,杨慧民教授在文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课例研究〉的几点思考》中有言简意赅的探讨。文中借用美国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查尔斯・莫里斯的意义观,把案例的“意义”分为“言内意义分析―言外意义分析―表达意义分析”,很好地概括了案例的三层“意义”。〔3〕对于本案例来说,三层“意义”分别是:1.言内意义。事件起始,美国南北两方的对立导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战争过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南方胜利、北方失败,而第二阶段北方转败为胜;第一阶段南方胜利的原因是南方有充足的军事准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士兵和优秀将领,第二阶段,北方获胜的原因是林肯解放奴隶的宣言并制定相关法律致使南方奴隶逃亡,同时实行征兵法、调整军事领导机构、采用新的战略方针,对南方军队陷入重重包围。最后结果,北方获胜。2.言外意义。事件起始,美国南北方的对立是奴隶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战争过程,第一阶段南方胜利是因为南方政府对上层建筑特别是军队这一政治组织设施进行了有预谋、有组织地管理架构、武装与训练,而北方却处于被动挨打状态,在第二阶段北方转败为胜则是由于北方对上层建筑特别是法律(奴隶解放)和军队这两种政治制度和组织设施进行了有效地改革。最后结果,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奴隶制度。3.表达意义。事件起始,两种不同制度的战争,直接目的是夺取国家政权,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基础:南方以种植业为主的奴隶制经济,北方以雇佣劳动主的资本主义经济。战争过程,南方种植场经济濒于瓦解。战争的后果,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迅速发展,为美国称霸世界奠了定经济基础。
二、插入式引入和使用模式
所谓“插入式”引入和使用模式,在这里同样是借用文学的描述方式表达案例引入的模式,即在讲述教学内容时,循着原有的教学思路,先讲解清楚问题中的重要概念或哲学范畴,在学生对重要概念有了理解和把握之后再引入案例。这种案例引入和使用模式主要针对于授课的重点和有一定难度,但难度又不是太高的问题。如《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问题。对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本身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很陌生,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又只有一个模糊的、日常的认识。作者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过多次的交流与探讨,发现学生基本可以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理性认识中推理的两种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学生掌握的并不好。学生们感觉和知觉两个概念往往混为一谈,对归纳法与演绎法学生们仅有模糊的认识,对两种方法的内在缺陷并不清楚,在课堂上通过讲授使学生搞清楚一些自以为清楚但实际上不清楚的问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而且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问题也是很有助益的。保守地讲,在教材中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讲到,那么作为教师就不能再让学生学后还对这两个概念停留于日常的理解或模糊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教师就必须先把这两个概念讲清楚、讲透彻。在学生理解和把握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再引入案例“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4〕
从这个案例的文本本身、问题(思考与讨论)、案例点评与教学建议来看,学生们都很容易弄清“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问题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问题中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这两条,但是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问题中的第三点是难点,也是这个问题的重点,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话,是很容易被忽视的,这个案例也就没有被“物M其用”。因此在这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再次回到案例文本,提示学生注意如下语句:“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开普勒为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的美好和谐所深深打动。”“显然,第谷・布拉赫的这种理论,正是对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这两种根本对立学说的折中。”〔5〕。学生在这些提示的帮助下部分会理解“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引导着感性认识”,这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这一两者的辩证关系中的最关键之点与最难理解之点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这时候教师还可以插入现场实验:一个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当年为了让自己的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引入的实验,即波普尔说“同学们观察吧”,而后让学生回答“你观察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展开的讨论。因为这一实验不需要什么器材设备和特定的空间,所以基本上教师在课堂上都可以做,而且也颇受学生喜欢。
三、倒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
所谓“倒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在这里也是借用文学的描述方式表达案例引入的模式,即在讲述教学内容时,教师故意先不讲问题的具体内容,而是先让学生看案例,在学生分析、讨论完这个问题。这种案例引入和使用模式主要针对于授课的重点,但几乎没有什么难度的问题。如《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问题。这两个问题对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老生长谈的问题,也是在今天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人心、大众科学素养普遍提高、市场经济观念影响日益加深的社会背景下比较容易理解的问题;但是这两个问题又很重要,因此引入案例“水稻亩产十三万斤”也是很必要的〔6〕。“水稻亩产十三万斤”我党在“”年代经历的真实事件,事件的经过现在看起来是荒唐、可笑、不可思议的,事件造成的损失和教训是惨痛的,学生看过这个案例之后大都会感到震惊和不解,事件内容会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个案例会像“警钟”一样警示他们不要犯头脑发热、拍脑袋决定问题的错误。
对于这一类型的问题,如果教师还详尽细致的就问题的内容一板一眼地、逐字逐句地展开讲解,是满足不了思维活跃、信息丰富、讲究效率的当代大学生的要求的,结果就是学生精力涣散、无法集中,这样的情况出现两三次,大学生往往会对教师和这门课程整个失去兴趣。相反,如果老师在就问题的具体内容不做细致讲解的情况下引入这类案例,学生在案例问题的提示下,则会由案情到理论、由浅及深逐步深入;在学生无法轻松解答或全部解答问的时候,恰恰会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时候老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引出并讲解要教授的理论内容,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才会生出“久旱逢甘霖”的惬意与豁然开朗的“获得感”。
总结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教学,而不是案例。这是教师在使用案例时必须时刻铭记在心的。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好故事”、“好事件”,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学生就会被引入故事,沉浸于故事,而忽视案例运用的“初心”。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成度、学生的素质、学生的上课状态、课程内容前后的衔接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巧妙地引入案例、使用案例,并在使用的过程中和使用后,反复反思和实践,才能养成真正的教学实践智慧。本文所讲的案例教学的引入与使用方法是最初级、最简单的、也最具实用性的做法,希望为新入职的教师与初次使用案例的教师以借鉴和启发。
〔参 考 文 献〕
〔1〕杨慧民.关于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课例研究》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8-82.
〔3〕杨慧民.关于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课例研究》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一、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数学素质教育在发展学生的智能、审美及个性品质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学生通过对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个性与共性、理论与应用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数学的历史观、辩证观和价值观。
二、案例研究对数学素质教育案例开发的启示
1、教学案例研究是案例法实施和成功的最佳切入点:
在我国,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中还只是刚刚开始受到注意。教学三境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优化素质,数学教学都是齐备的。数学是思维科学,也是应用科学,存在广泛的实践,然而现在都没有产生大量能为教师教学所用的教学案例,数学学科为教学案例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材料,一线教学有着丰富的素材和内容,亟待数学教师去开发。
2、数学教育情境是案例开发的保障:
教育案例是对数学实践中的问题的描述,与实践的联系是案例之所以对教育起作用的核心所在,也是案例的价值所在。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是案例开发的重要主体。研究表明,由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所写的案例比起由研究者开发的案例,更加能引起读者的认同感。教师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思,对自身实践活动不同角度的审视和反思自己的经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案例。数学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3、案例开发应当与教育目的匹配:
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问题解决和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学内容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代数三大部分,涉及领域广阔,开发出的案例应与特定的教师教育目的相匹配。从而改进教学观念、方法、手段,更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并可作为范例,至少在教师教育实践中有借鉴意义。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不可好高骛远,只要是有益的反思、总结、描述要是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和现象都将是一笔财富。
三、数学教学案例开发研究是提升教师自己的最佳、最捷途径
21世纪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除了搞好教育教学之外,教育科研能力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教师要在教育科研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科研意识强的学者型现代化教师。作为教育一线实践者——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要搞学科改革研究、理论研究等多是盲目摘抄或感到力不从心,很多教师对撰写论文、搞学科教学研究感到难以下手。数学教育案例研究提供了现实的捷径。起点低,人人都能参与;范围广,处处留心皆学问;小中见大,深刻反思有创新。数学教育教学案例研究会很快提升科研能力,它务实求新,可操作性强,更是科研入门的最佳选择。比如:数学开发性问题、数学作文题、数学情境题等是"孕育创新作品的沃土"。
四、数学教学案例开发的方向
1、数学教学的"建构学说":
1996年在西班牙举行的第8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1CME-8)把"建构学说"列为专题讨论题目之一,其基本精神是: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换言之,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
2、数学教学中创设"最近发展区":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始终应当走在发展前面,指出:"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教学为发展开路。"为此,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他把心理机能的现有发展水平称作第一发展水平;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称作第二发展水平;两种水平的差异称"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一理论,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为学生创设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并使之转化为现有水平是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环节。用此理论指导数学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迁移发展的原有水平,把数学教材能动地进行深入分析和教法加工,创设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逐步达到第二发展水平。
3、数学教育教学创新行为:
"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全面变革的主旋律。教育的目的最终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应积极探索中学数学教学中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的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创新教育行为。
4、研究性学习:
国家教育部最近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其中在课程设置中对研究性学习安排了288个课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数学新大纲专门制定了研究性学习选修内容,教师应积极投入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