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针织服装品牌调研

针织服装品牌调研

时间:2023-12-28 11:53: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针织服装品牌调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针织服装品牌调研

第1篇

关键词:皖西文化;民间艺术;服装产业;品牌打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传统民间艺术每天都在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很多国家都在为复活和重新演绎传统民间艺术不断做出努力.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服装,将会成为皖西民间艺术新的传播媒介.皖西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同时位于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三角”腹地,在规划中,涉及到了振兴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等产业布局.因此作为轻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变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皖西的服装产业发展的人才是匮乏的,同时相关部门对民间艺术的开发力度也不够,导致皖西地域文化影响力较弱以及服装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本文拟通过对皖西民间艺术内涵的深入分析,挖掘其艺术精髓,探索如何更好的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使皖西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1皖西民间艺术的地域特征

皖西地处江淮之间、大别山北麓.战国时期,该地区是南北文化,外来文化与土著文化交汇地.战国中晚期,皋陶文化与楚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并一统皖西.因此,该地区境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间艺术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民间乐舞、民歌、民间戏剧、民间工艺几个方面.

1.1民间乐舞

(1)流行于皖西的民间曲艺,主要有“四弦书”、“小调胡琴书”、“淮词”.[1]其中的四弦书又名“四股弦”,因其说唱用四根弦胡琴作伴奏而得名,它起源于六安,流行于皖西地区;小调胡琴书也是皖西地区特有的曲种之一,主要流行在舒城县.四弦书是以胡琴书为母体,独立发展起来的,而胡琴书中残存的专以民间小调演唱曲目的形式,被艺人保留下来了.(2)产生于皖西的民间舞蹈主要有“十把小扇”、“十二月梳”、“打五扇”、“肘阁”.[1]其中的“十把小扇”产生于六安县,流行于皖西广大农村,已历100多年,它的唱词是通过10位农家姑娘对手持扇子上的10幅画面的赞美,抒发了她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十二月梳”产生于六安县,流行于舒城、金寨、寿县等地,它的画面生动活泼、绚丽多姿,歌词生动形象、朴实优美,节奏舒缓流畅、委婉动听,舞蹈开始,10个新娘身穿大红袄,下系百褶罗裙,左手拿一把椭圆形镜子,右手拿一把梳子,边梳边舞出场.

1.2民间戏剧

流行于皖西的戏曲剧种主要有庐剧、京剧、黄梅戏等.其中庐剧诞生、发脉于霍山、六安等皖西地区,是皖西亦是安徽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大型庐剧《程红梅》、《妈妈》等,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1]1.3民间工艺皖西民间工艺有剪纸、舒城竹席等.民间剪纸属皖西翁墩剪纸极具特色.首先,题材内容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四灵(龙、凤、麒麟、龟)、四兽(狮、虎、象、豹)、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菊、竹)、八仙、门神、寿星、招财童子及琴、棋、书、画、佛八宝、道八宝等;剪纸文字有:“福、禄、喜、宝、万”及“四季发财”、“春福满堂”等吉利词语.[1]其次,技法独特.全部用剪刀铰出的单色剪纸.很少采取先勾图,后剪裁的方法,大多对照“样子”,或凭头脑记忆直接剪铰.再次,贴近生活,技艺创新.由于受到一些现代文化的冲击,翁墩剪纸在载体上也有了一定创新,以适应时代.同时,张玉柱也是皖西剪纸艺术家的突出代表.他不仅可“剪”,而且会“撕”,尤其是他的撕纸艺术,堪称一绝.皖西另一种民间工艺品———舒城竹席,它是皖西传统汉族手工艺品.据专业人士介绍,舒席从竹子的选取到制作工艺都十分讲究,经破竹、切篾、起篾、分篾、撕篾、煮篾、刮篾、编织、扭头、收边十几道工序,而且全是手工操作.[2]

2皖西民间艺术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

随着时展,传统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皖西民间艺术需要新的载体去诠释,将会使民间艺术的精髓与商业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作为现代时尚的领头军———服装设计领域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对民间艺术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的提炼,将其融入到服装设计中,以展现色彩、造型和设计手法给服装带来的全新视觉形象.2.1皖西民间艺术中纸艺造型、色彩和手法的运用纸艺的发展历史悠久,其设计形式又具有无限的设计开发潜力,可以说纸艺兼具了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所以纸艺的设计元素的应用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设计师的青睐.皖西民间工艺中的翁墩剪纸造型,以其独特的造型元素而成为服装造型和图案新的设计点.尤其是近些年,复古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兴起,服装设计师纷纷寻找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的契合点.例如,有很多设计师试图在针织中融入纸艺的美学内涵和形式.一些针织纱线结构的创新让纸艺和针织服装的结合成为了可能,如针织面料中较细的纱线,以剪纸艺术的创作手法来制作提花,手工艺感强,彰显奢华,突出了女性的柔美特性.针织面料强缩绒的出现,使得针织服装设计中运用折纸设计工艺成为现实.因此,皖西翁墩剪纸中一些特有的纸艺元素造型开发价值较大,与服装设计的融合将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纸艺的色彩提炼,可利用中国传统的五色观来进行.即随“意”用色.皖西翁墩剪纸艺术中,剪纸的采色,都来自皖西的地方的风土人情,如娶新媳妇、生孩子、过新年等,作者会根据这些节庆,进行“意”的造形与选色.单色剪纸在喜事中常用红、黄等颜色,这几种颜色在其象征意义对人们心灵感染的同时,其古朴、明快而又纯美的色彩同样形成了视觉冲击.[3]民间纸艺造像手法也给服装设计带来更多的设计空间.如皖西民间剪纸中的“剪”和“撕”手法创作将丰富服装面料的造型.剪纸,是一种纸艺镂空技术,在通过刻画具象或抽象图案给人在视觉上造成透空对比的艺术享受.“剪”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为以线为单位,沿着线迹,按一定的组合方式做刀剪处理(不是剪空的镂空处理),在垂直的状态下线形剪开处会呈现出自然的立体拉伸效果,并会随着人体的动作产生变化丰富的透空肌理.不同的图形将会产生不同肌理效果.“撕”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是指用手撕的方法做出材料随意的肌理效果.“撕”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面料上直接进行手撕处理,利用面料撕裂后的垂坠感使面料自然下垂,展现了放荡不羁的粗犷风貌,秉承了设计手法多元化的设计理念.2.2皖西民间艺术中乐舞的造型和色彩的运用皖西民间乐舞中有着非常丰富的造型和色彩元素,可利用民间舞蹈中“十把小扇”和“十二月梳”善用的水绿色、品红色、大红色等色彩,将其融入到现代服装中,以体现民间舞蹈的艺术神韵,且不失时尚性.“十二月梳”中的新娘着大红袄和百褶罗裙的服装造型也给现代服装设计师更多的灵感,[2]可以此进行款式的创新演变.2.3皖西民间艺术中竹席工艺手法的运用舒城竹席是皖西民间精湛的手工艺品,其制作工艺值得借鉴,服装设计可从它十几道制作工序中提取一些设计手法来进行创作.例如从“刮篾”中可提取“磨”和“雕”的手法,从“扭头”中提取“拧”的手法,还有竹席的编织工艺.“磨”和“雕”的手法和“刮篾”异曲同工,都是一种打磨和雕刻.“磨”,是指利用水洗、砂洗、砂纸磨毛等手段,让面料产生起绒、磨旧的艺术风格.牛仔面料的磨旧脱色效果也许我们并不陌生,如牛仔裤上的脱色水洗效果,使人的大腿看上去更加美观和动感.同时该手法还使牛仔面料在渐变色变化中更具层次感,它将给多维图案的造像中增添更多的色彩肌理和视觉空间效果.“雕”的手法可运用到针织服装中,使用厚重的棒针所结织出的简单组织,如平针组织、双反面组织等,不仅有一种古典与时尚相结合的感觉,同时体现出针织服装的立体结构.从竹席工艺中提炼出的“拧”就是扭转,控制住材料的一部分而绞转.在面料上对某一局部进行“拧”的动作,拧转角度近似360度,可以得到一个曲线造型的放射性褶裥,连续几次360度拧转,就可以得到一个螺旋形褶裥的立体造型,可根据拧转方向与大小的变化进行创意肌理设计.竹席的编织工艺是较为重要的,“编”,在服装设计中指运用编、织技法形成的镂空效果.不同的编织材料会形成各异的镂空风格,运用光泽感且质感细腻的线进行编织,不同针法的组合可形成千变万化的镂空图案;运用质地较粗糙的线或布条进行编织,所形成的图形就较为规则、单纯.运用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编织方法,会产生丰富的结构艺术美感.

3皖西民间艺术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第2篇

关键词:行业高校 纺织服装行业 科技成果转化

1 行业化进程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依托行业办高校,经历了办学的过程,逐步走向内涵研究,它是一个社会过程,也是一个产业过程。一般认为,行业的发展必然遵循由低级的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利用和低级的人工劳务输出,逐步转向规模经济、科技密集型、金融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知识经济型;从输出自然资源,逐步转向输出工业产品、知识产权、高科技人才等。针对中小企业如何转化科技成果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高校产学研内涵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能在企业和高校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成果转化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而迫切的任务。

高校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方面军,以其人才云集、成果丰硕、学科齐全而独领。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成为关注的焦点则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人们已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看成振兴科技、振兴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自1998年以来,高校科技类上市公司在股市的上佳表现,更使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及其科技企业成为国内外媒体及社会关注的热点。也使高校科技概念深入人心。高校科技企业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头羊”。高教主管部门亦提出,高校科技产业化是与教学、科研并重的三大任务之一。

2 高校依托行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和机制

宁波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纺织服装业是宁波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宁波纺织服装行业拥有大容量的、流畅的技术吸收、引进和消化渠道,各个企业都注重研发机构的作用。宁波纺织服装类高校也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行业技术改造与升级,形成了宁波纺织服装行业从加工到研发的完整体系。高校的作用日益彰显,渠道也日益通畅。

2.1 依托行业品牌地位,催生科技龙头机制,向基础工业品牌深入

宁波纺织服装业是宁波市的传统优势产业,棉纺织、毛纺织、印染、针织、色织、丝绸、麻纺、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器材等各大行业基本齐全,结构比较合理。产业链完整;并且,已经形成以西服、衬衫为龙头,集针织服装、羊绒服装、休闲装、童装、皮装之大成的庞大服装产业集群,建立了与高校技术合作、成果转化的行业渠道。尤其在金融危机中,高校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支撑了企业的技术分化。宁波地区出口纺织服装企业大多为非国有企业,达2200多家。宁波的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像雅戈尔集团、杉杉集团、申洲集团和博洋集团等,目前仍然能够逆势上扬,甚至在危机中游刃有余,总体销售和营业利润同比增长迅速。这主要归功于:首先,高校学生进入企业,一些大企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得到缓解,有的甚至着手储备、培养人才:其次。原材料价格企稳,纺织设备价格跌至谷底,技术改造进入最佳时期;再次,国家扶持政策使企业运行成本降低,加之政府对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走出去”加大了专项资金支持,特别是大企业利润空间随之放大。几年来,纺织服装被列为宁波市的十大优势产业之一并给予了重点支持。制定了《宁波市“十一五”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规划》;今年出台的宁波市工业“两创”倍增计划仍把高档纺织服装列入“5+5”产业之中,使该产业将在政策上得到更多的倾斜和扶持。

2.2 依托技术创新,强化地区技术集聚活力,提高区域行业竞争力

产品开发与技术转化成为中国行业提升的内部动力。通常,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都是先产生科技成果再寻找与之匹配的科研目标,之后再转移和使用,这中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科研的盲目性,是高校科技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其一。高校的科研目标需要行业的规范和提升。以宁波历届国际服装节的服装论坛为例,原来服装协会以展示工作为主;但是,近年来,组织高校力量进行专业技术论坛深受企业欢迎。宁波立足行业办的高校开始组织中小企业成立行业协会,一些协会还承担了国家协会的行业蓝皮书项目。同时,宁波开始构建整体的行业基地建设,以高校、企业、民间协会共同参与的形式,投入资金,建设十大支柱产业的产学研基地,这样,高校技术开发紧密服务于产业,避免了研发的盲目性。

其二,高校成果的转移和使用本身需要融入行业的合作体系中。我国的企业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之间需要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帮助、风险与利益共担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就体现在企业之间的合作中。宁波的部分休闲装是委托泉州服装企业加工制作的,而泉州的“七匹狼”、“九牧王”、“利郎”等品牌针织衫,也委托宁波象山、北仑的一些针织企业定制。宁波服装集群板块在海外也掀起了新一轮的竞合浪潮:雅戈尔集团并购了新马和SMART后,全面美国“浩狮迈”等男装品牌;杉杉集团则出让28%股权给日本伊藤忠商社,希望借助伊藤忠在国际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来提升综合竞争力;罗蒙、博洋、爱尔妮、合和杰斯卡等企业与意大利马尔凯地区50多家有着高品质产品制作经验的纺织、服装和鞋类等中小企业洽谈并考察,委托他们定制衬衫、T恤、西服等高档成衣;此外,宁波服装企业还联合邀请意大利设计师团队来宁波工作,分别为不同企业设计不同款式、主题的服装,有些企业还在洽谈收购意大利服装品牌。

3 高校科技战略与行业组织再造

行业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协调、指导功能。在企业组织再造中,调研发现,宁波的企业大都是规模不大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具有市场活力,能够随时掌握市场动态,了解市场起伏,可以及时向科研部门反馈信息,使科研部门的研究工作更能切合实际。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关系即经济与科技的结合,完全是由市场决定的。根据互惠互利原则,企业与高校共同组建研究院所,聘请技术人员来企业开发新产品。

地方政府建立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建构行业技术组织。高校设立了技术中心、专家工作室,为国内外技术资源与企业搭建交流合作的行业集团化服务平台。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专家人才资源与企业技术需求的对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改造和技术进步,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到目前为止,宁波市的一些县(市)已形成了服装设计、加工、印染、刺绣等完整的产业链,生产成本降低,区域竞争优势凸显。高校通过实施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战略,在企业内部构建了一条完整的技术体系。因此,高校科技战略推进了行业组织再造,一是行业内部的再造,一是社会机制的再造。

4

基本认识

4.1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

科技成果转化对高校的意义十分重要,应将其放在和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高度上,使之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科技处或科研处,基本属于纯行政管理部门,多沿袭传统机构模式,改革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是适应科技成果开发转化的需要。要强化市场意识,科研人员要面向市场搞科研。要把科研立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对大学教师的应用研究进行跟踪,并将其纳入个人业绩评定体系。不能满足干发论文、提职称,而是要走产学研之路,从实际出发,从行业出发,从产业出发,将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三个层次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学校资源、教师力量。分工协作,一条龙运行。一旦产生成果,应及时予以开发和转化,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要严格按照市场规范,该出让构想就出让构想、该转化技术就转化技术、该让企业介入时就介入。

4.2 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界合作

地方政府是横向科技合作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方政府及科技部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是高校地方合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横向科技工作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