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资源管理原则

水资源管理原则

时间:2023-12-28 11:53: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资源管理原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资源管理原则

第1篇

关键词:可持续水资源管理 指标体系 量化

中图分类号:TU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138-02

1前言

水资源即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也是生态环境构成的基本要素。由于受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水资源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制约很多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也是目前我国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实行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是缓解水资源问题最根本的出路,把水资源开发、管理与利用置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水资源的复合系统中总和考虑,并且从协调经济、水和生态三者的相互关系角度出发,寻找能够实现水资源可持续的途径。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思想汇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目前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水资源问题最热点的研究方向。但是在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量化研究中,仍然存在众多疑难问题,其中如何构建具体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量化指标体系来评价其开发、管理和利用可持续的性质和预测其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2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概述

2.1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概念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是指在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水文循环的完整性的情况下,能够保证现在到未来社会和福利的水资源使用与管理。同一般的水资源管理相比较,它的特点是突出了生态系统、水文循环和社会福利的完整性。通过阅读目前现有的文献可以总结出经济效益、环境完整性和平衡是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目标。

2.2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准则

经济效益、技术效率和实施可靠性是传统水资源管理与规划的考虑准则,虽然目前该准则仍然被采用,但是我认为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概念已经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基本准则,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四方面:可持续发展、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变化、宏观系统及影响考虑和生态质量。

3可持续水资源管理量化指标体系的设计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已经在目前国际水资源领域达成一致,但是由于具体流域的实情差异性较大,只有设计一套清晰地量化指标体系作为标准才能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发展成为可操作的管理方式,并用于实际的指导工作。

3.1量化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量化指标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可行性: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易解,要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和可比性;

(2)科学性: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由足够的科学依据,要求能够比较客观地显示出水资源系统的内部关系,比较好地度量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实施的效果;

(3)完备性:指标体系应该综合考虑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能够全面地体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水资源整体的发展情况;

(4)层次性:应该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因素是非常复杂,构建的指标体系就需要层次分明,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过于复杂,通常可以分为3-5层;

(5)独立性:影响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因素往往是相关的,因此在构建时应该尽量选用相对比较独立的指标;

(6)主导性:参与构建的指标应该是代表性较高的综合指标。

在构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量化指标体系时,应该参考上述六条原则,在给定条件下,尽量满足上述原则进行构建。

3.2量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照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准则和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考虑生态系统、水文循环和社会福利等相关因素,认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量化指标体系应该由社会经济指标、水资源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综合指标四大一级指标组成,具体如表1所示。

(1)社会经济。社会经济一级指标主要由可以描述社会、经济、科技和人口等发展的指标组成,这些指标繁多,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具体的量化过程中,可以灵活选用与水资源利用紧密相连的可量化的指标进行操作,常用的指标有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GDP增长率、人均GDP、人均需水量、单位GDP需水量、工业用水量率等一系列指标。

(2)水资源。水资源一级指标主要是反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文循环情况的指标组成,主要包括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条件是保护水文循环的系统完整性,这也是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评价的重要方面;同时水资源的供给系统是系统工程的基础组成部分,人们借助于供给系统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开发和调配,量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也需要考虑供给系统的运作。根据以上观点,常用的指标有干旱指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亩均水资源占有量、水供给增长率、工业用水比重、工业用水比重、生活用水比重和水质等级等。

(3)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的保证,是社会经济系统和水资源系统存在的物质载体。在过去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实施中,很少有人会真正考虑对生态环境进行量化。如何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价和量化是可持续水资源管理领域一直研究的课题。我认为这应该考虑流域生态环境的构成入手,分析和找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然后将其加入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和量化。常用的指标有生物多样性指数、牧畜量、森林植被覆盖率、植被面积的变化率、水土流失的面积比例、水库面积缩减率和生态环境的缺水率等。

(4)宏观综合指标。宏观综合指标是选取能够真正反映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水资源的复合系统和子系统之间协调状况的指标,是对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参数,也为制定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宏观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常用的指标由生态环境的质量、水资源的承载力、社会净福利、缺水指数和洪灾频数。其中,生态环境的质量受到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主要由水环境、土地环境、大气环境和植被质量组成,是生态环境系统发展情况重要的衡量指标;水资源的承载力主要包括水环境的容量和水量的承载力两部分,既能够反映体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又能够度量系统发展的程度。

4小结

作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的高效用管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已经成为水资源问题的研究热点。但是因为水资源问题自身的复杂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很多难点需要解决。建立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能够有序地推进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进程,但这需要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地完善与优化。

参考文献:

[1] 景秀俊,高建菊.考虑气候变化影响的空间水资源脆弱性指标体系的建立[J].水利水电快报,2012(6).

[2] 潘护林,徐中民,陈惠雄,等.干旱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7).

第2篇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 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 “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 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3、 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 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1][1]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2][2]。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着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 A. Marino 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着,这些专着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着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着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第3篇

关键词:水资源;资源管理;科学配置

Abstract: water is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basic resources, maintain the economic production capacity, human life and global the balance of the ecosystem and integrity, and effectiv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can ensure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human, so that the people free from hunger, reduce disease and natural disasters. Due to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management gradually from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water into a more effective and more rational use of existing water source, water demand management also gradually become th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o a new content especially in shortage region.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Resource management; Scientific configuration

中图分类号:TV21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精神价值,必须很好地在政策中得到体现。由于水资源具有有限性和脆弱性,因此,需要共同保护,并有明确的分配法规,即优先保证人类的基本需求、保护环境和其他所有经济性用水。政府应在考虑个人和集体用水利益的前提下保护和分配水资源,建立水法、水资源保护合理条款,这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

水管理有许多方法,如运用法规、经济手段和其他鼓励措施促进各部门更有效地可持续性用水,保护生态系统。污染水源者必须得到严惩,赔偿所造成的损失。商业用途用水者可以为综合有效用水的管理提供捐助,也可以采用各种志愿协议的形式,促进受益者积极参与有关行动。

水管理需要解决政府各部门之间如农业、环保、供水和卫生设施、工业、能源、交通及其他部门分散的用水和水管理局面,防止水资源过度开采和污染,预防和减轻因气候变化和水土管理不善造成的洪涝和旱灾所带来的影响。

1 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特点和原则

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在有限的水资源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即 “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水资源开发、利用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用水,遵循水资源共享、可持续利用、有偿使用、效益优先、以供定需、水资源国家所有的原则。

2 关于水资源管理的几种模式

2.1水资源统一管理模式

水资源统一管理目前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广泛认同的科学管理的模式。联合国水行动框架中论述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水资源政策、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水资源信息系统;国家层次和流域层次的水资源配置框架和实施方案;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中的投资机制和执行效果的监测和监督机制;一种“良政”机制确保水资源管理的透明性、公共参与和落实责任;一个统一的机构对如上所述的各项内容负总责。从上述的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内涵可以看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落脚点在于对水的资源管理。重点要求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要从以往注重提供工程和水服务为主的管理模式,向资源管理的模式转变。核心问题是让社会充分认识水在生活、生产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综合资源价值,统筹规划,实现水资源在区域间和生活、生产、生态等各用水领域的优化配置,通过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2 权限下放的用水管理模式

坚持权限下放的用水管理模式,主要指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在实现了国家和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用水管理的权限要尽可能下放到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的不同特点,这种用水管理权限下放的管理既包含了资源管理,又包含了用水服务管理。地方政府对水资源的管理,主要是在国家和流域配置的水资源基础上,建立区域的水资源利用宏观指标体系,实现水资源在不同用水行业之间的合理配置,维系良性生态必需的水量和水质,实现水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水管理权限下放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地方政府对用水服务的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障全体居民,尤其是贫困群体的基本用水权利;二是运用价格原理和需求管理,通过市场机制协调用水供需矛盾,充分发挥水的利用效率;三是创造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用水服务和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服务的质量。总之,用水服务管理权限下放,一要进一步细化水的资源管理,二要通过政府的、市场的和社会的合力,在提供水服务和用水过程中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2.3 水资源的分割管理

水资源的分割管理是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反面,即片面地强调生活、生产、生态各自的用水利益,片面地强调各行业本身的用水利益和各行业本身的水的管理权限,片面地强调各个区域本身的用水利益和各区域自身的水的管理权限,激化各地区、各行业用水之间的竞争矛盾。其结果是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和生态系统恶化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期同时产生。因此,水资源的分割管理模式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摈弃。

3 把握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

3.1 水资源的基本特征要求科学配置水资源

资源的配置方式要考虑资源自身的特点。一般性的生产要素资源,往往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中的生态资源,与生态系统与荣共荣,与损俱损。水资源又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与人民生活、经济生产息息相关。

3.2 优化配置水资源,从水的资源管理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在水资源统一管理中,水资源的配置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发挥着以下主要作用。首先,保障了人的生活的基本用水权和维系河流生态可持续性的基本水量。按照公益性用水领域的优先原则,各级政府不仅要在水资源配置上保证人的生活的基本用水,保证维系良好生态的基本用水,而且在实践中要切实体现这一优先原则。其次,平抑了对水资源的无序竞争。区域间、用水行业间的水资源无序竞争在缺水国家和地区尤为激烈,其管理上的直接原因在于缺少对区域、行业用水权的合理确定,缺少水资源利用的总量控制。实行可利用水资源在区域和行业间的配置,确定区域、行业间用水权益并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可以把区域、行业间对水资源量的无限制的外部竞争,转化为提高用水效益的内部竞争,从而有效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第三,有利于落实地方和行业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责任,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在各地区、行业用水权益确定的前提下,任何超出总量控制范围的水量增加都是要付出昂贵代价,转而促进内部的挖潜节约和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有利于促进节水、水污染防治和污水处理再利用。第四,有利于培育水权交易市场的形成,在水权的交易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水资源只有在权属确定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交易,水权交易所形成的水市场实质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市场。水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经济行为是相同的,即在市场配置过程中寻求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结语: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挥综合效益、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造福人民、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国策,必须用系统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莉张,伟利农业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创新管理机制 【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4):237.

第4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就我市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大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经济社会和人类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既不可或缺,又无以替代。多年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始终坚持把加强水资源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全面加强水资源规划管理、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市属资源型缺水地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同时,随着全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资源的总量需求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水资源安全保障压力越来越大。为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开源节流、跨流域调水的同时,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需水管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认真落实《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一)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建立全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总量控制实行规划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与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十二五”期间,我市年均用水总量控制在2.16亿立方米之内。其中地表水13800万立方米,地下水6500万立方米,引黄调水800万立方米,引江调水500万立方米。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工作,根据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规划期及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要按照“以供定需”的原则,加强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等要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取用水总量达到或者超过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暂停审批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取水许可;取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规划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停止审批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取水许可。利用污水处理再生水的,不受规划期和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限制。

(二)实行用水效率控制制度,遏制用水浪费。建立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十二五”末,我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要降到5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8立方米以内,农业节水灌溉率提高到89.4%以上。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要加强区域节约用水管理,逐年提高用水效率。通过提高用水效率节约的水量,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后,可用于区域内新增项目用水。对用水效率指标达不到控制标准的,核减有关单位下一年度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建设项目必须加强节水设施建设,制定节水方案,严格执行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工业企业要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农业领域要加快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末级渠系建设,大力发展管灌、微灌、滴灌、喷灌,提高农业节水灌溉率。

(三)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严格控制入河排污量。核定水功能区纳污容量,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水功能区化学需氧量(COD)年排入量要控制在262.96吨以内,氨氮(NH3-N)年排入量要控制在13.39吨以内。“十二五”末,全市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城乡主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把限制入河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治污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逐步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新建、改建或者扩建入河排污口的,在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之前,须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严禁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对污染物排放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容量的,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对造成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降低的,相应核减责任区域下一年度的用水控制指标。

(四)实行取水许可制度,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管理。认真落实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并严格执行超计划或超定额累进加价征收水资源费制度,依法加强水资源监督管理,规范水资源费征缴行为。所有取水单位必须按有关规定申请取水许可,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需要取水的,应按规定进行水资源论证,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水资源论证要坚持“优先利用地表水、限制开采地下水、鼓励使用中水”的原则。对未进行水资源论证或者论证报告未通过审查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取水许可;对未获得取水许可的,发改、经信部门不得批准立项,环保部门不得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行政审批中心要协调相关部门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纳入工作流程。

(五)实行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强化责任落实。认真落实水资源管理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把区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容量控制指标作为结束性指标,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水资源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以确保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顺利实施。要建立健全水资源论证和水污染防治部门协调机制,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发改、经信等部门要严把项目审批关;环保部门要衔接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查,并做好与水功能区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二)增加管理投入。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科研工作,提高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立健全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突出抓好对重点取水单位的远程监控,尽快解决管理手段落后、监测设施滞后的问题。

第5篇

国家对水资源管理工作曾明确地指出过:“任何一个河流用水,必须统一规划,统筹管理,才能充分利用水资源,统一水行政的原则在于集中掌握河流的水政管理、水权核准、水利事业计划的核定,水利事业的检察及多目标水利事业的兴办”。即水资源管理包括洪旱防治、基建发电、水质监测、污染防治、农田灌溉、水土保持等多种职能,然则,流域水资源使用权界定不清,责、权、利不明确,常存有“多龙治水”和“多龙管水”的现象,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低下;毋容置疑,水资源管理工作是水利工作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玛纳斯河流域地处亚欧腹地,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沿,属典型的干旱区。地处北纬43°27''''~45°21'''',东经85°01''''~86°32''''之间。流域面积2.4‰104km2,可耕地约为46.7‰104ha,多为平原。平原区海拔300~500m,年平均气温6.6°C,年降水110~200mm,年蒸发1500~2000mm,无霜期148~187天。全流域除玛纳斯河外尚有4条小河,总计年径流量23‰108m3,其中玛纳斯河年平均径流量为12.7‰108m3,占全流域的55.2%,另有可资利用的地下水10‰108m3。玛纳斯河及其小河均有较丰富的水力资源,规划装机达50‰104kW,年发电18‰108kW·h。现已建成水库25座,总库容5.2´108m3。建成各级渠道2.3‰104km,打井1500眼,年抽水2.5‰108m3。现年引地表水和地下水21´108m3。已建成水电站6座,装机6.128‰104kW,年发电1.8‰108kW·h[2]。但由于河流的季节性很强,水量集中在6~8月,水量占全年的60%-80%,年内水量分配极度不均,加上管理形式粗放,手段落后,体系不健全,致使地下水严重超采,水资源的大量无效消耗,造成了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河流缩短,湖泊萎缩,森林衰退;如农区引水不断增加,致使河道下游及绿洲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环境生态可利用水量迅速减少,70年代末,面积曾达550km2的玛纳斯湖干枯,周围的胡杨林也大面积地衰退死亡;沙漠化,土壤的次生盐渍化日趋严重(过量的灌溉必然导致地下水位的升高,引起土壤的次生盐渍化);水质污染严重等。本文从综合考虑玛纳斯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及合理优化配置流域水资源的角度上,初步研究和探讨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2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与原则及总体规划

2.1开发目标和原则

开发目标应是针对玛纳斯河流域水政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需要,结合兵团水政管理的具体特点,开发出能及时地向各层次(包括决策层、管理层、运行层)提供与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及问题的解决方案,对水政水资源管理中重点监察项目、水事纠纷、执法队伍建设、水事案件统计信息、取水口、排污口、水质公报、水资源公报等进行查询和统计,为各级领导监督、协调水政水资源提供支持,为各级水管部门准确及时提供水资源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4]。

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立足于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统一设计、统一标准,保证系统的可集成性和整体性,同时注重系统技术更新的可过渡性和连续性;尽可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使其具有先进性和较长的生命周期,特别注重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充分发挥各级水利主管部门的积极性,自上而下地进行逐级建库,在条件成熟时,实现水资源信息网络管理;在实施水政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建设的同时,注重信息源的规范化和进一步的开发建设,强调系统的结构化、标准化、模块化,做到界面清晰,接口标准统一,在保证可靠的前提下,加强系统的开放性;将来作为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提供全方位的、现代化的水资源管理与决策方面的信息支持手段和环境,为科学水资源管理、水利建设与发展的全局服务;将来作为国家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的水资源子系统,为国民经济全局发展服务。

2.2系统的总体规划

根据现时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流程分析,得出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水资源公报、流域水资源管理年报、水资源工程规划、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流域需水预测、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水资源评价、水质监测、取水许可管理、地下水管理、水资源费及使用管理、水政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等。具体框架如图1:

图1系统总体规划图

Fig.1SketchofTheOverallPlanToTheSystem

3数据源与数据库设计

数据收集与输入是产生数据库和建立信息系统的最基本工作,建立完整的流域水资源信息系统需要大量的数据,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费用,在时间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做得很完整。因而,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根据系统需要,先从最基本的部分开始,分步实施。

3.1数据源

数据源主要有:实地调查,历史资料收集,人工数字化或扫描现有的地图;有条件可收集卫星影像数据,及其它地理数据和科研成果材料等。根据现有资料,合理规划数据库结构。

3.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系统所有程序的运行都必须依赖数据库支撑。数据库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运行。数据库设计的主要原则有:应具有灵活性、可扩充性和可维护性;能确保数据的可靠性、有效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满足查询输出、报表生成、预报和调度等对数据的使用要求;并能适应网络环境的需要;满足远程用户的数据库的访问要求,实时主动为上级提供信息和数据;还必须保证数据的规范性和水利行业内数据库的一致性,便于数据信息的资源共享。本文主要从概念设计、代码设计、功能设计、逻辑设计及物理设计等方面来探讨玛纳斯河流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基本方法。

3.2.1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概念设计

在开发一个数据库系统的整个过程中,概念模型设计是关键的一步,其质量好坏关系到整个数据库系统的成败。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是通过系统分析确定一个不依赖任何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软件或硬件环境的而能充分反映应用要求的数据模型。它既要符合范式的要求,又要具有简明性、稳定性、完备性和通用性。系统开发过程中,采用实体-联系方法(Entity-RelationshipApproach简称E-R方法)进行概念模型设计。图2所示为水政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实体-联系图。

图2水资源管理系统实体—联系图

Fig.2SketchofEntity-RelationshipforWRMS

3.2.2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代码设计

代码设计是建立信息系统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代码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能更有效、更方便地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

3.2.2.1代码设计的对象

本系统代码设计的对象有两类:数据代码和软件要求的各种标识符。

(1)数据代码

有两种情况需要考虑编制数据代码。第一种情况是当数据本身不为英文或数字,但却需要作为主码值时,则我们对其全部编码,并尽量采用层次数字码,并称其为第一类数据代码(例如,行政分区代码,水资源分区代码等);第二种情况是数据字段虽然不是主码,但数据具有较多的不定长文字描述时,我们视需要而定是否编码,若对其进行编码,则称为第二类数据代码。表1所示为系统需要使用的数据代码。

表1数据代码Table1CodeOfData

序号

代码名

代码标识符

代码长度

编码规则

1

行政分区代码

ADDVCD

C(6)

GB/T2260-1995

2

流域代码

BSCD

C(1)

《中国水资源利用》

3

水资源分区代码

WRRCD

C(7)

《中国水资源利用》

4

计算单元代码

WAUNCD

C(13)

5

水文流域代码

BS2CD

C(1)

全国水文数据库

6

水系代码

HNCD

C(3)

全国水文数据库

7

河流代码

RICD

C(8)

8

取水许可审批部门代码

WMUCD

C(1)

9

机构代码

WMAGCD

C(10)

SL/T200.01-97

10

测站代码

STCD

C(8)

全国水文数据库

11

河流干支流分级

RIGRCD

C(1)

12

单位级别代码

AGGRCD

C(2)

SL/T200.06-97

13

机构主体单位分类代码

AG1CD

C(1)

SL/T200.03-97

14

机构隶属程度代码

AG2CD

C(1)

SL/T200.03-97

15

报表代码

RPCD

C(16)

(2)软件要求的各种标识符

数据库系统中的关系表名、字段名、程序模块名、文件名等一律采用英文(包括数字)标识符。

3.2.2.2代码设计的原则

本系统代码设计的原则是:

在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情况下就采用标准代码。

在没有标准代码,但有通用习惯符的情况下采用通用习惯符。

在既没有标准代码,又没有通用习惯符可用的情况需自编代码时,根据代码应满足稳定性、可扩充性、通用性和易读性原则进行编码。

3.2.2.3标识符命名规则

系统关系表名、字段名的标识符命名规则应如下:

为了便于国际交流,系统的关系表名及字段名的标识符以英文为基础,可全部用英文及数字构成。

标识符都以英文字母开头,标识符中英文大小写字母表示同一含义,可任意选用。

本系统标识符的长度限制不超过10个字母数字字符。但为了便于与全国水文数据库系统联网,本系统中的水文基础数据部分的标识符基本遵循原水利部水调中心(现水利部信息中心)制定的标识符命名规则,标识符的长度限制不超过6个字母数字字符。如测站代码可采用STCD,测站名称采用NAME。

为使工作人员便于联想和记忆,标识符的构造直接与其中文名挂钩,即完全按中文名的汉语词序将相当的英文单词缩写然后合并而成标识符。这种方法可以使标识符的制定者完全不顾英文的语法和习惯,并且减少了由英文译法的不同所带来的随意性[3,4]。

3.2.3数据库系统的功能设计

系统开发的目的是使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具体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特点,以及系统所提供的开发环境,将功能分析的结果转换成软件结构设计的方案。系统功能设计中应遵循的指导原则是结构化和模块化,即将系统设计成由相对独立、单一功能的模块组成的结构。即系统应具有流域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有关空间信息的录入、存贮与编辑;流域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及其有关空间信息显示和查询;各种水环境模拟、评价和决策及水质监测模型参数率定,并将模型分析结果以图形或表格的方式在终端上显示或以硬拷贝形式输出;各子系统的集成;数字、图、表、文字成果输出等功能[5]。

3.2.4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逻辑设计

数据库逻辑设计的任务是根据概念设计的结果,转换成所选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我们现在选用的是关系型DBMS,因此需要把E-R图转换成关系模型。在由E-R图转换成关系模型时把全部实体类作为基本关系,并需要注意实体之间的多对多联系,一般采用增加一个关系来实现实体之间的多对多联系。在确定了全部关系后,标识出每个关系的主码和外部码[4];并对所得关系模式进行规范化。

3.2.5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法

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中,由于信息结构复杂,要求各异,所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法。纵观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快速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及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的特点,采取以生命周期法为主体,同时融进原型法的设计思想,再灵活运用VisualBasic6.0、PowerBuilder7.0提供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强大功能(例如继承性,继承性是实现从可重用成分构造软件系统的最有效的特性,它不仅支持系统的可重用性,而且还促进系统的可扩充性);同时面向对象方法利用继承性有助于快速开发原型;这样将多种方法相结合,灵活应用,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法。

3.2.6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物理设计

数据库物理设计是对一个给定的逻辑数据模型,在给定的计算机系统上设计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物理结构的过程。所谓数据库的物理结构主要指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由于不同类型的DBMS提供不同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而且每个DBMS一般都提供多种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且不同系统的DBMS所提供的物理环境、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是不同的,因此没有通用的物理设计方法可以遵循。我们在物理设计时将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3.2.6.1完整性规则

数据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完整性规则是保证数据库系统中数据正确的有力工具。完整性规则可以分为主码完整性规则、参考完整性规则、其他完整性规则几类。主码完整性规则是每个基本关系中主码的值必须唯一,不允许重复。在逻辑设计时确定主码,在物理设计时要对主码字段进行定义。参考完整性规则使由主码和外部码表示的联系得到维护,充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外部码是支持参考完整性的手段,所以在设计时要标明。其他完整性规则包括数据的取值范围、空值限制、重复性限制等在开发设计时也需要考虑。

3.2.6.2索引

索引是关系数据库中加快查询速度和保证数据唯一性的有效手段。建立防止重复值的索引,可以实现主码完整性规则;建立普通索引,在数据量大时可以加快查询速度。因此需要权衡时间和空间的得失和维护代价等来建立索引。

3.2.6.3安全性考虑

数据库安全性是数据库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保护数据库以防止被不合法的使用。安全保护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以最小的代价防止对数据库的非法访问。系统应在物理设计时注意考虑了数据库安全问题。系统对用户的使用权限进行分类和分级。系统用户的使用权限可划分为数据库管理员级、系统开发维护和使用人员级、浏览访问用户级三大类。其使用权限可如表二所示。

表二使用权限分级

Table2GradeRightOfUse

使用者

使用权限

数据库管理员

全部权限

开发维护使用人员

数据的增、删、改、查,数据库备份和恢复等

浏览访问用户

数据查询

4系统结构

4.1系统逻辑结构

由于数据来源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反映在系统的结构上也会有所差异。但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输入部分、输出部分及数据处理部分。初步规划结构如图三所示:

图三系统的逻辑结构

Fig.3SketchOfLogicalStructureOfTheSystem

4.2应用程序体系结构

系统总体上应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全面管理,集中地控制所有数据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硬件的潜力,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其可采用基于网络技术的客户/服务器(C/S)体系结构,应用程序体系结构规划如图四。

客户端

服务器端

图四应用程序体系结构

Fig.4SketchOfStructureOfApplicationProgram

5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许多面向对象的、功能更强的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目前系统的开发在功能上正在向基于ES的、具有自动获取知识、自学习、自判断能力的方向发展;系统结构转向功能集成、方法集成、软件工具集成的综合集成方向,系统运行过程逐步趋向可视化、系统兼容性增强,扩展能力提高,外部工具箱如GIS、分析软件包的加入大大改善了系统服务功能,工作环境适应性增强[6]。

在玛纳斯河水资源研究和管理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颇为复杂化和系统化,需考虑的因素颇多,数据处理工作量大,对系统的需求也必将有所增强,在此情况下,更应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关键是需要改进系统开发方式,如加强开发人员与用户交流,及时将研发与需求利用统一等,做到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强化流域机构在水资源管理的主体地位,加强水资源管理及其优化配置,促进流域经济和生态建设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齐佳音等.中国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资源与环境[J].2000(5)63-66

2王义忠.石河子水利水电科技文集[M].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9.163-66

3郭生练编.水库调度综合自动化系统[M].武汉水利水电大学出版社.1999.145-152

4何新林等.新疆玛管处夹河子水库洪水调度系统报告之三.新疆石河子.2001

第6篇

【关键词】水资源;优化配置;可持续发展;三条红线;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

1 云南省水资源特点

云南省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的河流103条,100km2以上河流306条,分属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水资源主要以地表水为主,径流靠大气降水补给,仅滇西北有少量融雪补给,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云南省地表径流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汛期(5月~10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1%~86%,枯季仅占全年的14%~39%。在农业生产用水最大的4、5月份,地表径流量仅占全年的2%~16%。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258mm,但降水地区差异较大,金沙江河谷局部地区最小降水量300mm,伊洛瓦底江的昔马平均年降水量4000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冬春连旱比较严重。云南省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河谷、坝区水资源匮乏,部分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如昆明市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67m3/人,低于全国有名的京津唐缺水地区。总体而言,呈现以下几个特点:①现状云南省的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值的2.3倍,但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总的分布趋势与年降水量基本一致,南多北少,西多东少。②水资源与人口、土地及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云南省内西部地区水多地少,东部水少地多;坝区地多水少,山区地少水多,水资源与人口、土地及生产力布局极不协调。③地表水资源量的年际变化不大,大体趋势是北部大于南部,东部大于西部;愈是少水的坝区及河谷,丰枯年际间的水资源量相差越大。

2 水资源配置思路

以流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根本措施,优先满足流域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做到人水和谐;水资源配置的原则[6]从宏观上看,根据稀缺资源分配的经济学原理,水资源合理配置应遵循高效性与公平性的原则;在水资源利用高级阶段,还应同时遵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即高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从微观上看,水资源的配置还应遵循优水优用原则、资源短缺下的最小破坏原则。总体而言,水资源配置思路为:①可承载原则: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不允许破坏地球上的生命支撑系统(如空气、水、土壤等),即处在可承载的最大限度之内,以保证人类福利水平至少处处在可生存状态。②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规模、水平和速度相适应。③全面规划和统筹兼顾的原则: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管理等作出总体安排。④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通过水资源配置,以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更新能力和持续利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考虑到当代人,而且顾及后代人,体现可持续原则。⑤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根据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特点,就者流域的缺水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集镇与村寨、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近期与远期等关系。⑥坚持“三先”原则:在规划中体现节水、治污和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的“三先”原则。⑦水资源利用和水患防治相结合原则:在配置水资源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历史、现在和将来出现的水患治理相结合。既考虑水资源的分配需要,也要顾及可能的水患防治需要。⑧开源与节流并重原则:在建立水资源优化模型时,要兼顾考虑“开源”途径和“节流”途径,“开源”和“节流”是解决水资源需求的两条基本途径。在水资源相对贫乏、水资源利用率已经很高的地区,主要靠节水技术方法,实施节水措施,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型社会。

3 水资源配置重点问题

(1)坚持集中配置和分散配置相结合的方式,以区域骨干水源工程为主,云南省大部分地区水资源总量较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工程调蓄能力差,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为工程性缺水。该类缺水地区的水资源配置重点应放在增加蓄水工程,特别是控制性骨干工程的建设上,就近解决城镇用水和以农业为主的用水,解决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矛盾。

(2)坚持水量与水质同等对待,以往研究多侧重于水量的调配,忽视水的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容量、水质调配的在水资源配置中的重要地位,在人水和谐的今天,应更加重视水质问题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地位。

(3)水资源配置不仅要考虑全年的水量分配,对年内不同季节的水量,特别是干旱期的水量也要进行分配。2009年以来,云南省发生特大干旱,在特殊干旱期,应实行特殊的水量分配制度,以保证流域的基本生活用水和重要部门用水,尽量减少由于干旱缺水而造成的损失,水资源配置规划中,应适当考虑建设一批临时应急工程,制定在特殊干旱期不同时段的水量分配方案,以及供水水量分配应急预案。

(4)充分挖掘节约用水的潜力和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对水资源问题较突出的地区,在兴建水利工程时要把保护生态与改善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上。

(5)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本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超过40%,水资源利用已达上限,只能依靠外流域调水工程解决,应利用小流域间调水工程充分研究水系连通的条件,通过水系连通充分利用水量,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6)坚持水资源配置与全省、区域制定的“三条红线”相协调。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云政发[2012]126号)文,到2030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27亿m3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m3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区域水资源配置应与全省制定的“三条红线”相一致,严格执行全省制定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4 水资源配置对策及建议

(1)根据规划区水资源分布、调度方式、取水情况,分水源或行业类别进行现状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同时考虑节水、水资源保护措施,进行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研究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通过系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提出解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方案,基于水量和水质的统一配置结果,论证分析新建水源工程对解决规划区缺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确定工程的供水任务,拟定新建水源工程的规模。

(2)合理安排生态环境用水,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注重节约用水,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3)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立法和规划工作。建立和健全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是实施高效水资源管理的基本保障,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以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水资源权属与开发利用权属分开,实现城市与农村、水量与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与需水在内的水资源统一管理。

(4)尽早实现初始水权的分配,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开放水权交易是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市场的要求。另外国内学者对水权分配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国家统一的模型应用到实际的水权配置中。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一些学者提出应用虚拟水战略进行水资源配置,探讨基于虚拟水理论的水权交易,是我国水资源配置制度改革的新思路。

(5)建议健全系统的后效性评价机制,迄今云南省仍未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建立系统的水资源配置合理性评价体系(社会合理性、经济合理性、生态合理性及效率合理性四大方面)是水资源配置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R].北京: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2.

[2]云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R].2002.

[3]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第7篇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53-01

一、白水县水资源的现状

白水县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以北,境内年均降雨量为578mm,全县水资源极匮乏,人均占有量177m3,约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6,属于贫水区。近年来白水水利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水利部门的努力工作下,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城乡供水得到了有力保障,为群众生活作出了贡献。然而仍在存在着水利设施落后且损毁严重,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等问题。

目前农业生产中缺水疑问很严重,农业生产面对很大的威胁,水资源使用不合理,人员激增和资本的耗费面对严重危机,生态环境面对很大的压力。水资源的管理机制缺少高效机制,很简单呈现资本浪费。水资源一向处于很紧张的状况,许多区域和职业呈现水资源浪费的表象。因此,白水县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白水县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滞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水资源需要量大幅度增加,但在节水管理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水利工程管理资金缺乏。由于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和相应的管理制度,水费收缴起来相当困难,水的价格又偏低,导致水管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困难;水管单位机构臃肿。人员总量过剩与结构性人才缺乏并存,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满足规范管理的需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存在管理机制不活、经费短缺、管理粗放等弊端。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水管单位注重投资新建项目,忽视对已建工程运行、维修的投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更无保障,失管失修的现象比较严重。水管单位的这些现象既不像事业单位,又不像企业单位,资产概念不清,配套的制度和体制建设滞后;这些弊端严重影响着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的充分发挥。

2.水价改革不到位

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如今,我国水的价格偏低,水费在家庭收入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无法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注意,根本就无法谈到节水的问题,据专家研究发现,每个家庭的水费支出不足于引起人们在生活中对节水的重视。企事业单位也是如此,水价只是占到生产成本和经费开支的很小一部分,难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这样就直接影响了节水技术的实施和节水设施的安装,无法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的积极性。

3.缺乏节约用水的意识

长期以来,人们对节水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只知道一味的索取而不知道从根本上解决节水问题,认为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永远用不完的,没有必要节约。还由于人的思想观念落后,对惜水、爱水、节水意识十分淡薄,各企业和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水资源利用率低。

三、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占据主导地位,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制约因素,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因此,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全面建设白水县、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是新世纪新阶段整个白水县发展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四、加强水利水资源管理的措施

1.依法进行水资源的管理

强化执法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水法》、《陕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涉水法律、法规,严厉查处违法取用水、破坏水资源等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和水资源费征收等制度的落实。要求各流域按照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实行流域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对达到或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不再审批新增取水。积极推进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从源头上把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关。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做到依法足额征收。

2.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行水资源统一化管理体制,实现全县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在全县范围内加强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逐步建立高效、协调、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3.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要做到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生态自然环境的动态协调关系应该而且必须得到维持和保障。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资源、经济、环境和人口的协调发展作为最高的指导原则,把宏观的水资源科学调配和水利水电工程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把科学原理的指导和具体工作的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多项繁荣。

水利水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停留在“时间序列”(强调从时间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待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和“空间分布”(侧重于区域环境内水资源分布、整体水资源的分布等) 两者之间单独的研究上,把两者有机结合才是研究和解决水资源可续合理配置的正途。因此水资源的科学合理规划既要从时间的角度分析它的流量特点,也要从空间的角度来研究它的空间分布特点,然后从整体上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

4.发展节水农业

水资源的浪费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农业在灌溉过程中不能节省用水,从而也大面积形成水的浪费,依据白水县的农业发展需求来看,开展节水农业是节省农业用水、减轻全省水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是改变农业增加方法、完成农业可持续开展的重要办法。如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呈现水资源缺乏,将会致使社会经济无法正常运转,水资源缺少是制约农业开展的首要要素,开展节省用水农业是带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战略疑问。要以进步天然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为中心,依据各地的资本条件,合理装备水资源,实施工程办法与农艺办法相结合,传统技能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真正进步节省用水农业水平。

5.提高全民节水观念

在节水问题上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舆论导向,让人们充分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强化人们的节水观念。制定白水县水利发展规划和利用水指标,增强人们在用水中的危机感,切实加强人们的责任感。努力做到人人关心水资源问题;强化计划取水、节约用水。实施计划取水和节约用水,通过对取水户下达年度计划取水,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水资源。制定合理的水价,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水价偏低是人们不节水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内外实践证明,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五、结束语

完整的水利资源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缓解水资源的短缺和水资源的浪费问题。鉴于白水县水利资源的现状,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随时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去适应新的水利资源管理体制,为实现白水县水资源管理现代化而努力,从而推动全县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同斌,朱红群.浅谈如何加强水利水资源的管理[J].科技风,2010,(15).

第8篇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网络化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究所曾研究指出,到2025年,非洲和亚洲至少有30亿人口不得不面对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世界上超过50%的人口也将会因为水资源短缺问题而难以实现粮食自给。同时,世界各国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近年来,不少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澳大利亚等,相继制定了与水资源相关的发展路线图,目的在于放眼未来,为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而未雨绸缪。

目前,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生态失衡、水灾害加剧、水管理薄弱等问题已经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水资源成为制约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实现水资源管理的网络化,是一项切实可行的,能有效管理水资源的创新之举和科学方法。

1 水资源管理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对水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尤其是量化管理方面尚缺乏系统的考虑。由于历史原因和管理体制问题,我国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一直比较粗放,管理指导思想陈旧,管理技术手段落后,计量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水资源量化管理的需要,导致水行政主管部门不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得有限的水资源十分紧缺,而且对其利用效率不高、污染严重,其可再生性受到很大影响。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水资源管理水平,积极促进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转变,即由过去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由经验性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由分散的条块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地研究和建设流域或区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1 依靠网络科技管理

进入21世纪,水利部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水资源管理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在相关文件里明确指出:水利现代化,首先是水资源调控现代化;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水利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应用当代先进的科学理论与高新技术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控、优化调度和统一管理,最终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是我国水资源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1.2 国外发展经验

国际上比较重视水资源综合管理及信息化,在传统的定点观测信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了3s(GPS、RS、GIS)技术在水资源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使得水资源管理实现了事件动态化和空间立体化特征。监控范围包括供水水库、地下水源、自来水厂、80km长的环城供水隧道干线、11个小区供水泵站及总长度为31526km的新老供水管网系统,实现了全面数字化管理。其他有特点的水资源管理系统还有:以色列、法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建立的大型灌区优化配水管理系统,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税务局的流域水资源监测和调度管理系统、供水公司的实时监控及自动调度系统、昆土兰州供水预警系统等。

1.3 我国未来发展的思路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水利部及时调整了治水思路,提出要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要求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国民经济发展、生态坏境保护等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在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更加注重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切实改变过去“重建设、轻管理”的做法,在重视工程措施的同时,特别强调重视非工程措施,强化科学管理的作用。这对于支持和强化我国水资源统一、动态、科学管理、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保障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实施监督和管理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网络技术的支撑能力

当代高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对水资源进行实施监控管理具备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当前,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建设,代表了水资源现代化管理的一种发展方向。

数字模型和决策支持是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技术核心。以丰富的综合信息为基础,采用现代水资源管理数学模型,为水资源的实施管理、调度提供决策支持是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核心任务。这种模型势必突破“就水论水”的局限性,充分体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统一的原则。

3 水资源管理系统

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是根据特定流域或地区水资源管理机构的需要,以现代监测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遥感技术等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信息工程、系统工程、软件工程等技术手段,建立的面向水资源实时监测信息自动采集、实时传输、信息管理、决策支持和远程监控等功能以实现实时、快速地进行水资源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存储,快捷、灵活、直观地提供反映水资源动态状况的实时资料、历史资料和分析成果等信息服务;提供水资源多目标管理、实时调度保护等辅助决策方案;提供水资源管理的咨询和决策支持;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和办公自动话水平,从而实现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9篇

关键词: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及水资源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影响,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而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在许多方面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相适应,使在解决这些问题当中存在较大难度。因此,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中国水资源需求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将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是现代水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现代水利的关键所在。

1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水资源管理现状 1949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开发利用水资源,治理水旱灾害。这一时期,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特点是采用分级、分部门的管理模式。按照行政区划在各级政府设立了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管理,并且在各级政府的水利、电力、农业、建设、矿产、环保、交通等部门之间划分水资源管理职能。例如,水利部门负责农村水利和防洪,建设部门负责城市供水,矿产部门负责地下水勘察,交通部门负责航运、航道建设和管理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往往只重视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利益而忽视水资源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忽视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且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0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以及出现了连续干旱,我国北方和许多沿海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水污染日趋严重,有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了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水源枯竭、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水事纠纷时有发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另一方面,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导致水资源的无序开发,用水效率低下,不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水法》,提出要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即“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但从10多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尚未真正解决。 1998年以后,中央政府实行了机构改革。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水利部和建设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地质矿产部之间进行了职能的调整,本着一事一部的原则,基本上把水资源的统管职责划归水利部门。但由于种种原因,水资源分级、分部门管理的基本格局尚未真正改观。

1.2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水资源问题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特别是水资源管理上的不足也是影响水资源问题主要原因,它们包括:

①水资源管理政策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未能形成良好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

②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关系不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并未形成,也难以形成;

③水资源权属管理滞后,水权制度尚未形成,影响水市场运作和发展;

④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与贯彻不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尚未全面实施;

⑤用水方式落后,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短缺与水浪费和污染并存;

⑥水资源管理仍处于粗放、落后状况,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抑制不合理的水资源需求、缓解水供需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恶化的有效途径。

2实行水资源管理的措施建议

2.1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进入21世纪,水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在推行水资源管理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

①如何改善水资源与环境的管理;

②如何缓解水资源短缺、用水竞争激烈、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的矛盾;

③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④如何防止浪费和污染水资源,普及推广节水减污高效的用水方式;

⑤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管理体制,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做到除害兴利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强化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使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在国际上,面临日趋严重的水问题,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频繁举行水问题方面的国际会议,实施各种水管理项目,采取行动,帮助各国政府解决水与贫困问题。因此,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都为中国推行水资源需求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2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建议

针对当前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下列措施逐步加强水资源管理:

2.2.1 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形成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立法规划既要体现新的治水思路,也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中心,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应该修订水法规体系,突出重视水资源合理配置、节约保护、高效使用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有关水权、水市场的法律法规内容,用法规推动水管理体制的改革。

2.2.2 理顺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划清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界限。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真正形成“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格局。在水管理体制改革中还应当重视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认真总结以往在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对如何建立这种机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2.2.3 加强取水许可制度改革。理顺取水许可制度管理体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水资源权属管理,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完善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申请报告的审批制度;建立水资源使用权转让制度;维护生态水权和环境水权等自然水权。

2.2.4 加快建立健全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与合理的水价体系,有效抑制低效用水和水污染严重的用水需求,建立起鼓励节水减污、高效用水的激励机制。

2.2.5 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管理水资源。采用诸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系统、水资源定额管理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综合运用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学等各学科知识来为水资源管理服务。

2.2.6 提高公众参与程度。通过用水者协会、节水志愿者组织等方式,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程度和对水资源管理的参与意识,保障贫困人口的用水需求。

当前,我国水行业正处于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进程之中,此为契机,通过对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的研究,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水资源需求管理的理论框架、体制模式和方法措施,从管理领域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 加强水资源管理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国房地产业.,2011(2) :16-18.

[2] 顾巧玲. 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及建议. 现代农业. 2007(3):78-80.

[3] 张书田. 天水市秦州区水资源利用探讨.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7) :27-29.

第10篇

水资源优化配置要求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为全灌区农业、二三产业、生活、生产、生态5个方面提供可靠的水源,以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即满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等多种效益目标,不是单纯地追求某一方面的效益最好[4],这些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以及相互竞争的问题[5].在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条件下,刘艳飞[6]提出要从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整体的角度研究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坚持供需双向协调.梁士奎等[7]提出以人水和谐为目标,在合理确定“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水资源分配方案下的人水和谐程度.笔者结合灌区实际情况,提出在制定灌区水资源合理分配方案时,应当依照以下6项原则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

1)用水总量控制.灌区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可开采量应低于其阈值,不同水源供给各用水户的总水量不应多于可供水资源量.

2)用水效率控制.农业作物灌溉定额、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以及其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定额都应小于设计用水定额.

3)用水顺序控制.首先考虑保证城乡居民用水,其次考虑二三产业用水,然后考虑农业用水、生态建设用水、生产养殖用水.同一用水对象的不同用水部门也应该考虑用水的轻重缓急,应从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需要着手:生活用水应保证城乡居民最低的用水需求;二三产业用水应优先满足重要工业(电力、通讯、交通等部门)用水,其次考虑用水效益高的行业、企业用水[8];农业用水应优先满足重要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用水,同时还要考虑空间(灌区上下游、左右岸)关系等;生态用水方面应优先用于城镇绿化、环境卫生.

4)用水水质控制.不同水质的水源供给不同的用水对象时,尽量保证优水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

5)根据限制纳污控制红线,控制污染物入河总量不超过其纳污能力[9],污染物排放浓度不能大于其允许排放的最高浓度,将有限的水资源数量和纳污能力在区域间和用水部门间进行合理调配.6)生态环境用水量不得低于保护生态系统需要的最低用水量,包括改善水质,维护河湖平衡,美化居民的居住环境.

2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2.1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基于上述灌区水资源合理分配方案原则,建立多目标多水源合理分配的模型。

2.2目标方程的建立

根据多目标多水源模型建立目标方程。y1为农业需水量;y2为生态需水量(包括水系景观和环卫绿化2部分);y3为生活需水量(包括农村生活和城镇生活);y4为二三产业需水量;y5为牲畜养殖需水量;x1为黄河水供水量;x2为地表水供水量;x3为浅层地下水供水量;x4为中深层地下水供水量;x5为南水北调水供水量;a1、a2、b1、b2、c1、c2、c3、c4、d、e1、e2分别为不同水源应用于不同目标的水量值,单位统一为亿m3.

2.3结果及分析

在规划年(2020年)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结合多目标多水源方程,采用线性规划和计算机软件(MATLAB)[10]相结合的办法合理分配灌区的水资源.经计算,大功引黄灌区不同水源优化配置结果。结合大功引黄灌区社会经济、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规划、水利工程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综合分析结果如下:

1)灌区生活、生产、二三产业和城市生态需水量均呈缓慢上升趋势,农业用水量有所下降.供水区引黄供水呈上升趋势,地下水开采量减少,考虑适当增加南水北调水来缓解非农业用水.

2)灌区以农业用水为主,综合效益不高,不利于灌区综合发展.为更好地实现水资源优化的配置,应加大推行农业灌溉节水技术和灌区高效运行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提高灌溉水保证率,将节约的水资源用于城镇及工业区发展、灌区生态发展中.

3)在实际供水期间,应考虑充分使用引黄水量指标,适当增加引黄水量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态用水,这样可以缓解灌区水资源的紧缺状况,并可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的趋势,回补地下水;同时改善灌区河道的水质状况和生态环境,增加环境的湿度,减少地表湿度的光辐射,将对净化空气、调节区域小气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地下水埋深较浅、有可能引发盐碱化的地区则先利用地下水,如沿黄地区或引黄灌区;因黄河持续大量侧渗或大水漫灌而导致地下水位偏高,有可能引起土壤盐碱化,一般在每年8、9月份,地下水位达到最高,应优先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减少引黄水量的使用,将引黄水供给下游缺水区.在不影响河道水环境条件下,可将地表水,用于农业生产和水系景观建设.南水北调水水质较高,用水成本也较高,可用于城镇生活和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工业.

4)灌区上下游统筹管理的问题.由于分散管理使得上下游用水出现上游用水充足、下游无水可用的现象.为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建议施行统筹管理、统一调度,推广实行自上而下的配水计划制定方式,配水计划具体到各取水口,按时段划分流量、水量.对整个灌区的水源工程、灌区建设、灌区扩建更新改造、灌区水资源调度等进行统筹安排.

5)水资源实时监测与调控.采用高科技远程自动化监测、检测仪器,通过对灌区水资源使用信息的实时监测、反馈,由计算机软件系统作出适宜的实时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调度方案,使得灌区管理更加科学化、智能化.

6)灌区要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推进以用水总量、用水定额控制管理为重点的节水防污、生态保护、有偿使用、监管并重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3结语

对大功引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水文气象、水利工程建设等诸多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收集的资料不全,时间和经验不足,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故对问题的探究做了适当简化.鉴于水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不断优化、不断完善的过程,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按照水质进行水资源配置的原则还需进一步完善.

2)缺乏对灌区水资源生态环境效益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定量的计算分析.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灌区内二三产业对中水的利用将会加大.

第11篇

    一、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行政管理措施

    淡水是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稀缺资源。对水资源的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使水资源管理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符合中国实际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国家对水资源管理的理念、方针、政策和策略应通过法律法规形式予以确定,以保证连续性和稳定性。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各种经济活动也必须依据规则开展,需要通过法规来规范全社会对稀缺资源的利用。《水法》是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还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和水利发展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理念,完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动国家水权制度建立。

    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目前在部门分工协作、分级负责、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基础上,探索建立统一、精干、高效,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作用的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应体现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形成政府有效调控、市场正确引导、社会适度参与的水资源管理决策和执行体系。以利于节约管理资源和提高执行效率;充分整合已经存在的各种信息,减少冗余的信息分析论证工作,减少虚假信息对决策的干扰,以利于降低决策成本和提高决策质量;应根据行政功能构建执行体系,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高效率行政的关键是减少执行体系中间层次和决策执行环节,提高执行体系的整体协调性。管理人员是现代化管理的核心,既是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又是体系其它要素的制定和使用者,管理人员素质必须适应现代化管理各种要求。

    政府对水资源进行宏观管理:水资源特有属性和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方式决定了政府对水资源管理应以宏观管理为主,宏观管理的重点是水资源供求管理和水资源保护管理。在水资源配置、开发、利用和保护等环节,围绕处理水资源供给与需求、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以及处理由此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成为水资源管理的永恒主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是水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度协调统一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是管理的最高目标。

    为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在国家发展不同时期和水资源利用不同阶段,水资源供求管理和水资源保护管理侧重点是变化的。水资源开发和保护、供给和需求是现代水利发展中的基本矛盾,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当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处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时,水资源开发和供给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即满足需求是主要矛盾;一旦开发利用达到两个承载能力或其中之一,矛盾就会发生转化,水资源需求和保护就成为矛盾主要方面,控制需求成为主要矛盾。对水资源管理的理念、方针、政策和策略都要随着矛盾性质的改变而调整,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成为关键的战略举措。

    政府利用水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管理:水资源是具有流域整体属性的稀缺资源,其配置影响区域间的利益协调,也影响行业间的利益分配。水资源管理应统筹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政府宏观调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二者形成有机互补的关系。

    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尤其是对传统的重化工业发展影响最为突出。应将水资源配置纳入宏观经济管理范畴。各级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在管好土地资源闸门的同时,也应更好地管理水闸门。

    二、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管理措施

    为合理、充分利用水资源,应采取经济措施管理水资源,把水资源使用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行为有机结合起来。水权制度、水市场规则、水价形成机制、水资源开发经营许可制度是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

    水权制度:根据市场经济的资源权属和优化配置理论,明晰的水资源使用权是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前提条件。按照现行《水法》,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实行分级管理。因此,我国水权制度是涉及水资源管理权、开发经营权、使用权和排污权的制度体系。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水权制度,管理权界定、开发经营权许可与使用权和排污权明晰同等重要。开发经营权是管理权和使用权转换的中间环节,管理权限不清就无法决定由哪一级政府负责明晰具体的使用权,并引起开发经营权授予混乱,导致使用权的不完整和用水无序问题。排污权是利用经济手段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措施。由于国家经济体制处于转型和完善过程中,水资源使用存在历史延续,因此水权制度建设应整体进行。

    水市场规则:由于水资源流动和变化不固定等自然属性,即使在水权制度不完善阶段,地域性和随机性的水市场也会存在。水权制度为水市场奠定基础,水市场推动水权制度完善,二者是交叉作用和相辅相成发展的。水市场不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对进行交易的用水类型应受政府宏观控制,只能是准市场。应建立水市场准入规则,市场准入规则是对生产用水类型的政策约束。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经济手段协调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水市场也应包括区域水资源管理权出让和水资源开发经营权转让。水资源管理权出让和水资源开发经营权转让要有相对稳定的期限,生产用水的使用权、排污权转让可划分为长期转让、中期转让和临时转让等多种形式。为推动节约用水和保护水环境,维持水市场有序运行和公平交易,交易规则可作为政府对水资源利用的政策导向。在水市场交易规则中应对不同转让类型和不同转让形式设定具体的政策限制;在遵循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基础上,应针对不同类型交易制定价格形成原则。

    水价形成机制:水价形成机制是促进节约用水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关键因素,也是经济管理措施的核心内容。由于用水性质的多样性,使得水价形成机制具有复杂性。水价管理在遵循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同时,应将具有公共利益特征的用水和经济发展用水区别对待。当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在研究和探索水价形成机制,并取得成功经验,主要是规定符合国情的水资源使用费和累进式水价确定原则。

    水资源使用费是将水资源使用中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最有效形式,政府应采用作为对水资源使用的经济政策导向,通过设定不同的收费标准,鼓励、限制和约束水资源使用类型。将水资源使用费作为财政专项收入,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预算用于水资源保护和公益性水资源开发及其管理等特定项目。

    水资源开发经营许可制度:水资源经过开发后进入流通市场成为商品水,开发与经营具有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难以完全分割的整体,作为饮料的特种用水应另当别论。水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由市场主体对其进行经营,这必然要求水资源开发活动也要通过市场主体来承担。水资源开发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结合,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经营主体一旦确定后,就具有市场垄断性,这可能导致开发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违背市场规则。建立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水资源开发经营许可制度是经济管理措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避免"市场失灵"现象发生,应在水资源开发和经营阶段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竞争选择水资源开发经营主体,通过水价形成机制和用水户参与市场管理约束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

    三、具有时代特征的技术管理措施

    技术管理工作主要是建立具有时代特点的规程规范体系、水资源规划体系、微观定额和宏观总量指标体系,以及采用先进信息技术的水资源监测体系。

    规程规范体系:规程规范是水资源管理的技术法规,是科学决策的技术依据,是下述其它技术管理体系的技术遵循。水资源管理与其它水利管理密不可分,涉及技术、经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科学各领域,是综合性管理。为了保证水资源配置、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工作规范化开展,程序化管理,需要用规程规范来协调和统一各种涉水技术活动。不同环节和各个阶段技术工作要依据相应规程规范进行,并依据规程规范对技术成果进行评价和审查。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中,水资源管理的理念、方式和方法是与时俱进的;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能力的提高和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技术工作的遵循也必需不断调整和完善。当前应按照资源水利,即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修订和完善规程规范体系。

    规划体系:水资源规划是由流域和区域综合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和专题研究等组成的规划体系。水资源规划体系是科学管理的基础,也是依法管理水资源的重要依据。综合规划的基本任务是评价流域或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研究分析流域或区域自然条件及特点,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预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用水前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研究流域或区域内水资源配置、开发、节约、保护和宏观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拟定不同发展阶段在流域或区域采取的解决供需矛盾的各种措施,以及实施步骤和水资源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等。

    微观定额和宏观总量指标体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微观定额和宏观总量指标体系是管理的技术标准,是水资源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结合点,也是人们用水的行为准则。微观用水定额是不同行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以单位产值确定用水定额并不科学,由于物价和汇率变化,这种定额在横向和纵向都不具有可对比性,应该逐渐采用实物指标用水定额。微观用水定额是随时间和地域而变化的指标体系。在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根据用水权或取水许可,通过总量指标对区域、产业或用水户的用水过程、用水保证率、排水质量,以及河流生态和自然环境需水状态等进行宏观控制。

第12篇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P64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正确的认识和发现我国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正确的解决对策,这样才能实现人与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和谐发展。本文只是对我国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简单的陈述,有的地方还有待进行修改。由衷的希望,在今后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当中,有更多的人士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共同实现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1 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所谓水资源管理,就是利用行政、经济、法律以及教育和技术等方式方法,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多种社会力量进行水利开发和水害的防治工作,从而协调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这二者间的关联,用于处理地区和部门间用水产生的矛盾,并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对水资源的危害行为的监督与限制,从而制定系统和水库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工作。

2 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行政管理措施

符合中国实际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国家对水资源管理的理念、方针、政策和策略应通过法律法规形式予以确定,以保证连续性和稳定性。《水法》是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还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和水利发展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理念,完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

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目前在部门分工协作、分级负责、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基础上,探索建立统一、精干、高效,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作用的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应体现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形成政府有效调控、市场正确引导、社会适度参与的水资源管理决策和执行体系。以利于节约管理资源和提高执行效率;充分整合已经存在的各种信息,减少冗余的信息分析论证工作,减少虚假信息对决策的干扰,以利于降低决策成本和提高决策质量;应根据行政功能构建执行体系,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高效率行政的关键是减少执行体系中间层次和决策执行环节,提高执行体系的整体协调性。

3 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管理措施

水权制度:根据市场经济的资源权属和优化配置理论,明晰的水资源使用权是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前提条件。按照现行《水法》,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实行分级管理。因此,我国水权制度是涉及水资源管理权、开发经营权、使用权和排污权的制度体系。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水权制度,管理权界定、开发经营权许可与使用权和排污权明晰同等重要。由于国家经济体制处于转型和完善过程中,水资源使用存在历史延续,因此水权制度建设应整体进行。

水市场规则:由于水资源流动和变化不固定等自然属性,即使在水权制度不完善阶段,地域性和随机性的水市场也会存在。水权制度为水市场奠定基础,水市场推动水权制度完善,二者是交叉作用和相辅相成发展的。水市场不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对进行交易的用水类型应受政府宏观控制,只能是准市场。应建立水市场准入规则,市场准入规则是对生产用水类型的政策约束。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经济手段协调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水市场也应包括区域水资源管理权出让和水资源开发经营权转让。水资源管理权出让和水资源开发经营权转让要有相对稳定的期限,生产用水的使用权、排污权转让可划分为长期转让、中期转让和临时转让等多种形式。为推动节约用水和保护水环境,维持水市场有序运行和公平交易,交易规则可作为政府对水资源利用的政策导向。在水市场交易规则中应对不同转让类型和不同转让形式设定具体的政策限制;在遵循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基础上,应针对不同类型交易制定价格形成原则。

水价形成机制:水价形成机制是促进节约用水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关键因素,也是经济管理措施的核心内容。由于用水性质的多样性,使得水价形成机制具有复杂性。水价管理在遵循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同时,应将具有公共利益特征的用水和经济发展用水区别对待。

水资源开发经营许可制度:水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由市场主体对其进行经营,这必然要求水资源开发活动也要通过市场主体来承担。水资源开发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结合,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经营主体一旦确定后,就具有市场垄断性,这可能导致开发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违背市场规则。建立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水资源开发经营许可制度是经济管理措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 具有时代特征的技术管理措施

规程规范体系:规程规范是水资源管理的技术法规,是科学决策的技术依据,是下述其它技术管理体系的技术遵循。水资源管理与其它水利管理密不可分,涉及技术、经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科学各领域,是综合性管理。为了保证水资源配置、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工作规范化开展,程序化管理,需要用规程规范来协调和统一各种涉水技术活动。不同环节和各个阶段技术工作要依据相应规程规范进行,并依据规程规范对技术成果进行评价和审查。

规划体系:水资源规划是由流域和区域综合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和专题研究等组成的规划体系。水资源规划体系是科学管理的基础,也是依法管理水资源的重要依据。综合规划的基本任务是评价流域或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研究分析流域或区域自然条件及特点,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预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用水前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研究流域或区域内水资源配置、开发、节约、保护和宏观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拟定不同发展阶段在流域或区域采取的解决供需矛盾的各种措施,以及实施步骤和水资源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等。

微观定额和宏观总量指标体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微观定额和宏观总量指标体系是管理的技术标准,是水资源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结合点,也是人们用水的行为准则。微观用水定额是不同行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以单位产值确定用水定额并不科学,由于物价和汇率变化,这种定额在横向和纵向都不具有可对比性,应该逐渐采用实物指标用水定额。微观用水定额是随时间和地域而变化的指标体系。在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根据用水权或取水许可,通过总量指标对区域、产业或用水户的用水过程、用水保证率、排水质量,以及河流生态和自然环境需水状态等进行宏观控制。

水资源监测体系:监测体系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设施,也是现代化管理的必备物质条件,是实行行政管理手段和经济管理手段的保证。水资源即时调度、水资源变化状态监控和水市场交易量测都需要有监测体系实施检测。监测体系由信息采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信息分析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相应硬件设备组成。监测体系要与水系相对应,覆盖所有计量断面、各种需要监测的取水口和排水口。

水资源管理还涉及洪水管理、水生态管理和水利工程管理等其它水利管理领域,既相互紧密联系,又有区别。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各项管理缺一不可。应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真研究,使各项管理成为完整的管理体系,联合发挥作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水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更关系到人类能否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因而作为水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水资源地管理,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生态发展的平衡,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胡军.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几点认识[J].北京农业,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