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程资源特色

课程资源特色

时间:2023-12-28 11:53: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资源特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程资源特色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53-02

一、立足农村 挖掘资源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校周围是广本地、立足特色是开发符合新课程标准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武器。在开发的过程中,把握创新原则,构建开发模式,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越来越巨大的作用。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新课程,它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点。近几年来,我校立足地域特色,在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敢于创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特色的全面提高,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成为我校又一个新的亮点。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来源是多方面的,有许许多多鲜活的材料和取之不尽的源泉。不少学校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我们认为适合本校、适合学生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才是最好的。我们主要从以下几阔的田野,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子女,我校也是一个移民输入比较多的学校。学业余暇伴随他们的主要是身边的山水人物和与之相关的故事。我们引导学生留心体验自身生活、关注社会现象,多问是什么、多思为什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正是我校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题的不尽源泉。由此我们确定了“家乡的路”、“垄上行”、“我看老有所养”、“关注移民”等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主题。

2.利用地域特色资源。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凤凰果、鑫昌油、花堰鱼”是我镇培育的农业品牌;“紫盖寺、凤凰山、明月山、花子堰、和尚冲”是我镇著名的人文资源,也是我们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首选。我们由此确定了“漫话紫盖寺”、“走进凤凰山生态农业园”、“明月山下话明月”、“花子堰新貌”等活动主题。

3.选取能保障活动有效实施的主题。

由本地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上生成的活动主题具有先天适应性和很强的免疫力。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活动、去体验、去探究、去创造。我们选择的很多活动主题,例如“垄上行”、“漫话紫盖寺”、“燕巢踪迹何处寻”等,正是因为从时间、经费、安全、人力资源等方面都有着可靠的保障,活动才得以顺利组织实施。

二、把握原则 构建模式

为充分有效地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我们从两个方面把握原则,构建了四步走的开发模式。

两个原则:

1.坚持规范的课题研究方法。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组,包括课题指导专家、课题领导小组、课题成员的三级组织机构。制定了相应的科研管理制度,定期开展研究,组织课题理论和实践培训,定期对实验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测评,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主动向指导专家汇报课题研究情况,请求专家的支持和帮助。在实验策略上我们以集体研究为主,将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主题活动的实施相结合,与语文校本和地方课程联手合作,注重反馈和评估,在实验中不断观察、总结、反思、修正、完善。

2.落实科学的资源开发原则。(1)学生为主体原则,在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资源开发的生力军。(2)师生合作探究原则,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全体参与者的积极性,建立新型、民主和谐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

三步走开发模式:

1.调查资源、收集资料。我校所处的半月镇是以粮油种植、林果种植、水产养殖三大产业为主的农业大镇,是湖北省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和无公害绿色水果生产基地,培育了众多农业知名品牌。镇内有始建于东汉的紫盖寺,是当阳古八景之一。近年来,半月镇先后被评为“全国村镇建设示范镇”、“全省文明乡镇和卫生乡镇”、“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 。我校环境优美,教学设施一流,是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宜昌市名牌学校、宜昌市标准化初中,宜昌市花园式学校。从半月镇走出去的不少人都成了各行业的能人志士,他们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我们有意识地了解和收集这些特色资源,进行学校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2.科学评估,分类整理。面对大量的资源,通过对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科学评估。摒弃了一些陈旧落后的资源,对部分资源进行了深挖和再生。并按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块进行了分类整理。

3.关注发展、注重变化 。我们身边的社会也在不断地变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也在不断的生成和消亡。我们抓住学生关注的新热点新问题,生成了许多新主题。例如:“关注移民”主题活动是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而产生的,“稻田话飞虱”主题活动是在关注农业生产的新形势下生成的。

三、成果初显 任重道远

1.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受益最大的莫过于学生。在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个性差异得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交际交流的能力大幅提高、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更具奉献精神和热爱家乡的情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2.教师专业水平明显提高。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因其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实践性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校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课程意识、课程理念、教学方式、教师角色等得以较好的转变,教师的教学反思也变成自觉行为,主持和指导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能力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得以有效提高。可见资源开发初见成效。

(1)初步构建了本地自然、社会、人文三个图文资源包;我校编辑出版了语文校本教材《人杰地灵半月山》、《美德伴我行》,这两本书在学生家长心目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有很多上级单位的领导、学生家长、已经参加工作的我校毕业的学生、兄弟学校同事领导纷纷向我校老师索要这两本书。

(2)建立了凤凰山生态农业示范区、半月山社会福利院、龙台工业园区、校园苗圃基地等四个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活动基地。

(3)师生合作,建立了一个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网站。

第2篇

一、思考:如何实现学校的新跨越和新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在追求学校新跨越、新发展的行进途中,我们一直在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追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能够成为学校课程的资源?学校课程是否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学校发展新的突破点在哪里?

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经过思考我们看到,红席文化、董家口建设等这些乡土资源,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对这些乡土资源进行开发,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还可以让学生受到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把快乐还给孩子。

二、行动: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在明晰学生发展需求、学校育人目标以及社区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学校逐步开发与实施了30多门乡土课程,为保证这些课程能够实施下去,我们采取了有效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章立制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乡土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建立了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教研组、家委会五级管理网络,群策群力,民主开放。建立并完善了《校本课程申报审议制度》《校本课程“选课走班”管理办法》《校本课程评价、考核和奖励办法》等。

2.组建团队,重视培训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教师是关键。我们成立了10个开发团队,分管学科干部为队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为队员。为了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开发团队,我们深化校本培训,引领专业成长。一是开展以“课程意识培养”“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题的培训。二是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三是走出去,学进来。四是举办论坛,思维碰撞。

3.合作探究,走出课堂

为确保有更多的合作探究时间,让师生参与乡土课程开发,我校确立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332、五环节、40分钟”课堂教学模式,将每节课45分钟变成40分钟。

从2011年开始,每年9月份,学校乡土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历史、思品等学科教师30多人,带领七年级的6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或双休日时间,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探寻“红席”文化。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探究方向和任务,开展问卷调查、走访老人、查阅资料、实地观察、拍照摄影、编席体验,并在筛选、分析、整合大量数据和材料的基础上,师生一起编写出乡土教材《我的席乡,我的家园》,系统介绍了红席的发展历史。

4.学科整合,回归课堂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为了增强乡土课程资源的知识性和实践性,丰富教学内涵,真正实现课程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在制定学科教学计划、集体备课、开展研讨活动时,要做好统筹规划,科学整合。集体备课时,坚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讲人,依据校本教材,充分利用《备课组工作手册》,精心钻研学科整合。如,《我的席乡,我的家园》与《中国历史》《综合实践》学科整合;《崛起的董家口》与《思想品德》学科整合;《太极拳》《太极扇》与《体育与健康》的整合等。

5.家校携手,“选课走班”

我们按照以下流程实施“选课走班”:课程设置编制――开会动员――发放《选课指导手册》――指导教师选课――教师、家长指导学生选课――整理统计调整――确定课程、学生――调配任课教师。

为了给“选课走班”提供广阔的空间,学校投资近千万元,先后建设了综合实践活动室、舞蹈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功能室设施齐全。截至目前,我们共有30多门课程进行“选课走班”。校本课程指导教师大部分是兼职的,也有专职的。同时,还专门聘请民间艺人作为校外辅导教师,定期进校指导,拓展知识。

6.聚焦乡土,开设讲座

学校定期开展乡土文化专题讲座,介绍家乡的风景、风俗、风情、历史等知识。每年清明节之际,邀请本地的老革命者到校进行抗日宣讲;还邀请董家口相关领导为学生做家乡美专题报告――《青岛董家口港区托起“蓝色”发展之梦》,以此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爱国、爱家乡之情。

7.言情立志,组织竞赛

利用“海之韵”文学社平台,让学生说家乡、写家乡、赞家乡、畅家乡,抒情励志,刊登优秀作品;结合每年的读书节活动,举办“爱我家乡”优秀习作评选;定期开展“家乡美”“烽火岁月抗日情”主题演讲;还组织学生开展“董家口港杯”摄影比赛、“我手绘港口”创意绘画比赛、红席编织大赛、红席文化广告语设计比赛,等等。

8.阶段总结,考评激励

教导处每月对指导教师的备课、上课、学生成果等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其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每学期末,学校组织“优秀乡土课程”评选活动,颁发获奖证书和赠送一年的教育期刊。组织家长、学生调查问卷,满意度达不到半数的课程,下学期取消课程设置。

指导教师每节课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等手段,对学生参与选修课情况进行A、B、C、D四个等级的评价,评价结果存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和《学生感恩教育――社会大课堂记录手册》。每学期末举办“泊中达人秀”比赛,获奖学生被评为各类素质发展星,如,剪纸之星、读书之星、科技发明之星等。

三、收获与反思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课程建设和教育改革催生出了丰盛的硕果。主要收获是:

1.课程开发成为提升教师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校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增强了教师课程意识,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开发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好国家课程,又要做好学校课程,对各级各类课程的理解能力把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学校课程引发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理念等均发生重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师对国家课程的实施能力,也相应获得了各种奖励。

2.乡土课程的开发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如果说国家课程是必选动作,那么学校课程就是自选动作。学校的乡土课程建设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学校先后承办了青岛市“让‘非遗’走进校园,让历史走进生活”教学现场会、黄岛区教育教学现场会、“1751”工程第四片区第六次会议。

第3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库;教育;学习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绪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社会地位的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于以位于世界前列,教育事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和地位,民族文化传承教学研究在我国这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和56个少数民族的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探索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改变和创新,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节奏。中职学校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探索包括传承文化积淀、注重少数民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技艺人才多个方面,这些方面成为了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根本目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中职学校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课程资源库建设我国的大多数中职学校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现状分析

我国的民族艺术类高校在2005年开设名族文化专业,因此名族文化课程的出现和发展,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开设这门课程之初,教育部门和学校就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彻底提高我国的名族文化底蕴作为名族文化教育的根本。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课程设置方案和教育机制的种种原因,中职学校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建设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一系列教育发展问题,具体可从两方面来说:

(一)教师资历不足,缺乏资源库建设经验

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的出现也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因此,作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者必然存在着自身的问题。据研究调查,中职院校的民族特色讲师百分六十五在三十五岁以下,而且有一半多为女性。在这些女性中有百分之六十为教学经验不到三年的新晋教师,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都在讲师的级别。因此这些讲师队伍整体资历尚浅,经验文化水平相对也较为低下。就民族特色文化专业来说,该专业特色文化、民族历史、民族技艺、基础理论课等专业课程,在课程资源库建设中需要深厚的教学功底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因此,对于这些青年教师来说是比较吃力的,这就成为资源库建设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课程资源库建设缺乏一定标准和管理

现阶段由于我国教育部门的制度和政策尚不完善,对于新兴地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的资源库建设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和完善的管理,这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在培养目标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开设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次,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学以致用,对于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将来能够应用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设人才。然而根据调查,学生对于所学的民族文化课程感觉没有太大意义,更谈不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管理,教育部门和学校相关部门并没有专门设置相关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查,这就导致了资源库建设的参差不齐,进一步造成课程质量的下降。

二、提升中职学校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资源库的建设策略

关于如何提升中职学校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充分地提高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建设者与被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完善资源库的建设管理机制,才能真正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

(一)完善民族文化的课程资源库建设标准设置与管理系统

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处于信息化时代,应此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库标准的设置与管理必须与信息产业结合。由于信息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的课程设置与管理还保留着传统的模式和套路,因此,必须摒弃传统的工作特点,将课程标准设置与新的信息时代相结合,充分地提高课程传授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将设置与管理系统直接与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体系相结合,建立学生反馈型资源库建设机制,课程设置者和管理者可直接收到来自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建议,这样课程标准将会更加满足学生的需求,便会大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对于提高课程标准大有裨益。

(二)提高课程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库建设人员的素质

由由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库建设需要复合型的教育人才,因此,这对于青年教师具有一定的工作挑战。民族文化课程的教育者不仅要具有过硬专业理论水平,而且还有具有高超的计算机水平。而且,教师又是课程资源库建设管理的负责人,学生是课程资源建设效果的直接检验者,因此,引进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人才和提高学生生源整体素质是提高民族文化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1]。对于老师的课程资源库建设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加强课堂教育水平监督。因此,只有做好提高老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好的课程资源库建设效果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三)把握专业特点,适应个性需求

由于课程资源库设计的难度大,名族文化品牌课程建设的专业方向也比较多,所以对于此课程,很难把握学习者的接受程度。因此在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的把握每个专业方向课程的特点,将不同种类的学生学习水平程度进行不同的课程资源库设计。中职院校民族文化的课程资源库应该建设成满足一般性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的平台,以适应共性的需求。

三、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出现,中职民族文化的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创新迫在眉睫,提高建设与管理的水平至关重要。因此,建立完善全面的n程资源库建设与管理系统,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促进我国中职民族文化品牌课程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A)―0054―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挖掘丰富的自然、民族、历史、文化等地方教育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幼儿教育课程,是优化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

一、大力开发地方教育资源

金昌地处古丝绸之路,毗邻铜奔马故乡武威,南望祁连雪峰,北接腾格里沙漠,自然风光独特,人文历史悠久,现代工农业发达。金昌的教育资源大致可分为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艺术资源三类。其中,人文资源有:西路的故事,古罗马军团千古之谜的骊古城遗址文化,反映人类早期活动的二坝、三角城、鸳鸯池遗址,明代钟鼓楼、北海子、武当山庙宇等古建筑群,圣容寺、云庄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圣地等;自然资源有:金川峡、皇城、西大河三大水库风景区,永昌八景、镍都工业景观、植物园、东湖景区等;艺术资源有:永昌民间小曲、河西地区秧歌舞、农历四月初八的庙会、骊鱼鳞阵、节子舞、古罗马兵阵、斗兽表演等;还有羊羔肉垫卷子、长寿面(灰面)、永昌水饺、香豆卜拉子等金昌独有的美味佳肴。

二、围绕地方教育的主题进行活动设计,形成园本课程体系

我园在了解了金昌丰富的地方教育资源后,从中精选了9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并设计了45个活动案例,形成了较全面的园本课程体系。

1.小班主题活动。主题一:“香香的地方小吃”,包括实践活动“土豆丝的多种做法”、“美味的羊羔肉垫卷子”、“我会做甜甜的胡萝卜汁”、“学擀长寿面(灰面)”。主题二:“珍贵的金鳟鱼”,包括 “鳟鱼类的繁衍”、“金鳟宝宝的形态”、“金鳟鱼和虹鳟鱼”等课题。主题三:“游龙首山”,包括实践活动“畅游龙首山”、音乐游戏“小矿工”等。

2.中班主题活动。主题一:“美丽的金水湖”,包括“金水湖的建造传奇”、“参观金水湖”、“金水湖的标志”、“保卫金水湖”以及区域建构活动“金水湖的未来”。主题二:“神秘的骊古城遗址文化”,包括科学活动“骊古城探秘”、艺术活动“我心中的古城堡”和“西方古罗马音乐赏析”。主题三:“家乡的民间工艺”,包括艺术活动“巧变小动物”、“漂亮的鞋垫”、“可爱的石头”、“美丽的窗花”等。

3.大班主题活动。主题一:“方言乐”,包括社会活动“到金昌(永昌)农村做客”、“方言的来历”,艺术活动“漂亮的秧歌服”、“学唱小曲”等。主题二:“游矿山”,包括语言活动“我爱家乡的矿山”,科学活动“珍贵的矿山资源”等。主题三:“热热闹闹过春节”,包括“难忘的花灯”、“舞狮表演”、“踩高跷”、“节子舞”等环节。

三、实施园本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

在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园探索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方法。

1.情感体验法。幼儿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有助于萌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及爱家乡的情感。如,在“美丽的金水湖”主题活动中,教师带孩子们参观金水湖。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知道了金昌是一个缺水的城市,从而激发起他们保护水资源,再造美好家园的情感。

2.探索发现法。幼儿在大胆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各方面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3.尝试操作法。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摸摸、闻闻、尝尝中感知、认识事物,并在动手操作中建立一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学习方式。

4.情境学习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多种情境,能使幼儿在各种情境中获得不同的学习经验和方法。

第5篇

湖南省炎陵县沔渡学校地处湖南省炎陵县沔渡镇,该镇95%以上居民是客家人,是名符其实的客家之乡。近年来,该镇注重客家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以乡镇文化站为龙头,组建了多支龙狮表演、山歌演唱队伍。2006年,民间舞龙艺术“炎陵三人龙”被列为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全国唯一、世界罕见的“炎陵三人龙”一直是炎陵客家人表达喜悦心情,寄予美好愿望的重要方式,历来受到百姓喜爱。“炎陵三人龙”相传始于炎帝组织黎民百姓夜间举着火把驱虫禳灾的形式,后人为纪念炎帝,继而“舞火成龙”,最后演变成独具特色的“炎陵三人龙”。 “三人龙”龙身小巧灵活,表演不受场地限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性。逢大事喜事,人们都请来“三人龙”,特别是在炎帝陵祭典时候,“炎陵三人龙”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祭祀仪式。2006年,在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暨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江门分会场活动上,三人布龙受邀参加了“华人嘉年华”、“广场欢腾夜”两大主题板块表演,再度成为活动亮点,吸引了数万游客的眼球;2007年6月,由炎陵县沔渡镇组织的三人布龙队伍赴长沙参加了2007中国“文化遗产日”湖南省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庙会;2008年,炎陵三人龙参加全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获“丰收奖”。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与客家语言、风土民情息息相关。它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优良传统,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久唱不衰。近年来,炎陵客家山歌正走出深闺。2006年,炎陵县排演的一曲《客家人喜欢唱山歌》,以其清新风格和婉转旋律,在广东举办的泛珠三角优秀客家山歌邀请赛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2009年3月炎陵客家山歌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客家之乡沔渡镇在农历元霄节期间,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客家民俗文化节,集中展示炎陵客家人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和迷人的客家风情。炎陵县客家群众在湘赣边界处的沔渡镇自发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客家民俗文化艺术节活动。活动当日,三人龙表演、客家山歌、红色歌谣演唱,猜灯迷,品客家小吃,逛灯会,观烟花……红红火火闹新春。2009年3月28日炎陵县沔渡镇三节布龙、客家山歌走进了《越策越开心》栏目,在湖南经视台播出,在全省人民面前又一次展现了炎陵县沔渡镇优秀客家民俗文化;5月8日湖南省交通频道对我镇客家文化进行专题采访报道。

这些丰富而优秀的客家文化资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创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独特的地方资源,创建我校校本课程。我们一是成立了强有力的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制定了校本课程开设方案,确定了课程的目标要求和实施措施。二是根据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特点,我校立足于各学科课程的延伸,从各年级学生实际和各学科的特点出发拟定学习内容。比如低年级学习客家童话、客家童谣等;中年级学习客家谚语、歇后语、俚语、客家传奇故事等;高年级学习姓氏联、祠联、趣联、客家源流和客家风俗。体育科学习民间舞龙舞狮艺术和客家传统游戏;美术科学习客家剪纸、编织;音乐科学唱客家山歌。同时加强客家文化在语文、历史、思品、地理等学科的渗透。三是加强客家文化研究性学习,客家文化在校本课程中开发和利用的研究,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信息化平台,供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交流和展示心得,培训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只有饱含研究性意义的校本课程,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才能有利于学生各种潜能的开发。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客家文化,我们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师生采取社会调查、实地考察、文献查阅、牒谱研究等形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汲取和宣传客家文化传统的精华,在丰富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了解客家文化、宣传客家文化、完善客家文化,这种实践性的发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学生研究自己身边的客家文化,兴趣浓厚,参与积极,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我们开展“客家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一是聘请客家文化理事会成员、专家学者作客家文化专题讲座,聘请校外辅导员指导与培训学生;二是依托客家文化资源,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唱客家山歌、舞龙舞狮等一系列具有客家特色的活动,以传承客家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三是将客家文化引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刻苦勤俭、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以客家人的优秀代表――炎陵县沔渡镇人将军的成长历程为背景材料,教育学生要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勇担使命,立志成才,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热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校为配合沔渡镇党委、政府“打造客家名镇,创建经济强镇”的发展战略,强化了舞龙、舞狮、唱客家山歌的校本课程,制定了开设舞龙、舞狮、唱客家山歌校本课程长效活动机制,规范管理,长期培训。在原《沔渡客家山歌》歌曲的基础上,修改歌词、歌曲,创造曲调明快、内容积极向上且适合学生歌唱的新客家山歌,在音乐教师的组织下,让全校学生学唱。聘请镇文化站站长张志龙为总辅导员,利用体育课和文体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舞龙舞狮培训。学校举行庆“五四校园歌手赛”中,增设唱客家山歌组,选出优秀节目,在“沔渡镇学校客家文化校本课程开班仪式”上进行表演,获得好评,省、市、县电视频道予以报道。

自从我校创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客家文化校本课程以来,全校掀起了学习客家文化的。体育课上,“三节龙”在学生手中虎虎生威,犹如金龙在狂奔、在嬉戏、在游走;音乐课上,学生口中飞出的客家山歌更是余音绕梁,韵味十足;美术课上,孩子们画客家人民独具特色的生活用具,绘客家人民独特的风俗民情,学做客家传统工艺。总之,以客家文化资源为基础创建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校本课程,能有效地促进我校学生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学习,使三者互相作用,相得益彰,促使学生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等方面在以校为本的基础上得到全面提高,从而形成学校教育特色,促进学校良好发展。

第6篇

关键字:幼儿园特色课程 现状 建议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我国幼儿园课程管理的三级体制赋予了幼儿园极大的课程自,多数幼儿教育机构都打出了建设有本园特色课程的口号,特色课程或者特色班的头衔漫天飞舞。在百度搜索“幼儿园特色课程”几个字,出现的最多是那些看似很具特色的课程,如英语课程、蒙氏课程、亲子课程、珠心算课程、奥尔夫课程、多元智能课程、瑞吉欧课程等等,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可谓是无所不有。然而真正的幼儿园特色课程应该是怎么样,怎样的课程才能真的具备“特色”?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就当前幼儿园特色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当前幼儿园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出建议,以期给当前过分强调所谓“特色”的幼儿园课程实施者一些建议与反思。

一、幼儿园当前特色课程的现状

(1)特色课程多样化,英语和艺术占主要比例

当前出现“琳琅满目”的特色课程,如超市的大众商品般出现在幼儿及其家长的视野之中,似乎每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别具特色的课程,然而我们从这些课程中看到,英语和艺术占了主要的比例,很多幼儿园甚至标榜为“某某艺术幼儿园”、“某某英语幼儿园”、“某某英语艺术幼儿园”,似乎冠上了英语、艺术这样的词汇就真正能凸显其幼儿园课程在这些方面的特色,或者说是特长。然而我们实际了解到的,并不是标榜上“特色”就能真能有其特色。一般的特色课程都是以特色班的形式出现的,正如一位园长所说,“我们没有特色课程,我们只有特色班。”特色班的教育教学内容不是有机融合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各个部分,而是一条与幼儿园常规课程内容平行的单轨线,是额外补习的知识或技能技巧课。特色班的幼儿较普通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只是多上了几节英语课或艺术课而已。

特色课程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证明,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的年龄阶段。这三个阶段是:2、3岁;6、7岁和11、12岁左右。研究、重视关键期,就是为了抓住对孩子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时期,进行相应的教育。如果错过这些关键期,不是说不能取得教育效果,而是会增加教育的难度。于是,很多幼儿园利用关键期的说法,设计并开发了一些并不真正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所谓特色课程,在幼儿尚未达到学习某种知识或是技能的年龄时,就对其进行系统的教育,或者开设过深的课程,希望幼儿在人生早期阶段就能掌握某种知识或操作某种技能。幼儿不再体验浅显、生动的各种经验,不是在生活中学习,而是被迫掌握高于他们接受和理解能力的系统的、呆板的知识或技能,成为“高深”容器。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赛尔通过观察,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证实:虽然学习和成熟两者可以相互促进,但不依赖学习,学生的生理成熟和发展也能导致其行为的某些变化。所以过早让幼儿接受过深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相反,可能起到“揠苗助长”的作用。

在特色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盲目复制”与“异化”现象

蒙台梭利课程和瑞吉欧课程在我国的盛行,让很多幼儿园盲目跟风,认为这些在国外取得成功的优秀课程模式就能适合我国幼儿教育,然而,很多幼儿园只是照搬了其课程的框架,其真正的课程精神所在,他们并不关心。如对于蒙台梭利课程,有的园引进其五大领域的内容,有的只引进数学领域,同样是数学领域,有的使用数学领域的操作教具,有的还是纸上作业,并且部分幼儿园所实施的蒙氏课程都是走样的。再如瑞吉欧课程模式的优点与特色早就了它的成功,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瑞吉欧课程模式所成长的那块土壤。我们选择学习它的方式却不够理性,盲目跟风和一味的模仿,让我们学习这些优秀的课程模式渐入尴尬境地。 怎么样取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所谓“异化”,通常的解释是指事物的本质被扭曲,甚至走向了该事物的对立面。我国在学习国外优秀课程模式时,经常步入“异化”的境地。比如,强调“原始性”音乐的概念,即“原始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从这一音乐教育理念出发,奥尔夫在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与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的确定上,都是根据各地儿童的特点来进行的,一切从儿童出发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首要教学原则。然而,我国学前教育界在引进和学习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实施奥尔夫儿童音乐课程时,并没有把握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精髓,仅仅注重其形式化,出现了浅表化、片面性、贵族化和时装化的特点。

当前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建议

(1)特色课程必须符合课程的标准

何谓“特色课程”?这个问题恐怕很多特色课程的实施者没有真正理解。标榜的特色在光鲜的外表下是漂浮着的虚幻理论框架,并没有真正弄清楚特色课程的实质。特色课程首先必须符合课程的标准,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并且具有幼儿园课程的一般性质,集启蒙性、生活化、游戏性、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以及潜在性于一体。幼儿园特色课程中的“特色”也就是区别于其他幼儿园的课程风格和形式,当然,这些特色是由该园的具体环境决定的,是别园不能复制的。如果特色课程不能符合课程的标准,再“光鲜亮丽”,恐怕也只也会落下不适合幼儿发展的烙印。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才能真实适合幼儿。真正的特色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幼儿园办园不是为了特色,但真正优秀的幼儿园总能够彰显自己的特色,不是特色使幼儿园优秀,而是优秀蕴涵着特色。只有真正关注幼儿发展,重视本园幼儿群体与其他幼儿园群体的差异性,幼儿园才能孕育出真正属于本园的,有本园幼儿、教师、家长、社区和课程知道专家共同参与开发的,与其他幼儿园有群体性差异的真正具备特色的课程。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郑三元教授曾提出幼儿园课程建设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托地域资源特色来开发和实施特色课程无疑是“因地制宜”的最好体现。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社区资源作为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广义上讲,社区资源也称为生活资源、经验资源,是指本地区社区中可以利用与充实社区发展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及组织的资源。那么我们常常提到的乡土资源、民间民族资源等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曾有机会到湘西和贵州等地调研,那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资源是当地幼儿园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重要资源。以湘西龙山县幼儿园为例,龙山县是土家族聚居地,土家族独有的摆手舞、土家织锦、土家民谣等在幼儿园得到了开发和利用,走进园区,从环境布置到课程实施都浸染着土家文化的精神。让人由衷的感叹,这个幼儿园别具特色。然而,如果将这个的课程照搬到长沙的某个幼儿园,那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植于当地历史悠久的土家文化之中的特色课程,是与当地的文化氛围相契合的,也是适合当地幼儿发展的特色课程,也只有当地的幼儿才能真正体会这些特色课程的韵味,感悟课程的精神实质。

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资源,开发特色课程,这其中的资料,不仅仅是环境资源,人力资源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上海某幼儿园为例,该园有75%的幼儿家长工作在某高科技园区,该园充分认识到家长资源是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不可多得的资源。于是在对家长资源进行前期摸底和分析后形成了“科学启蒙教育”特色家长资源库,并依此为切入点,探索构建特色课程的途径与方法。

课题研究与特色课程开发相结合

“园本教研”是指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幼儿园,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专业理论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纲要》的贯彻实施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将课题研究与特色课程开发结合起来是开发适合幼儿发展的特色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上海某幼儿园以“幼儿礼仪教育”为课题进行了三年的研究,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该园正在考虑如何以这一课题为载体,构建园本特色课程。

课题研究与特色课程开发相结合,它不再把外出学习当作唯一的学习方式,而是积极提倡幼儿园即研究中心,教师即研究者。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使幼儿园具备研究的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

参考文献:

[1] 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18-23.

[2] 黄浩森. 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 〔J〕.中国教育导刊,2009(1).

[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解读.

[4] 刘晓东. 儿童教育中的南辕北辙 ―――兼评幼儿读经现象[J].学前教育研究,2002,(3).

第7篇

成熟的特色课程建设是幼儿园办园特色呈现的内容之一,幼儿园打造办园特色可以从特色课程的建设入手。

1.如何建设特色课程

幼儿园进行特色课程建设,一定要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精神,搞清楚特色课程应包含哪些内容。在此基础上,幼儿园要对特色课程进行规划:论证课程(确立该课程的思考和依据)、设定课程目标(总目标和各年龄段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学年、学期、月安排)、编制课程实施计划(设施设备投入、培训、教研、科研、具体落实、各项幼儿活动、家园活动等)、如何进行课程评价(评价的基本框架、评价的实施资料、评价结果的运用等)、对社会认可度进行预测(园所、教师、幼儿会取得哪些进步和成绩,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社区等的反应)。

2.如何通过特色课程形成办园特色

幼儿园有了特色课程并不等于就形成了自己的办园特色。

办园特色要通过幼儿的发展来体现,呈现的是基础、全面的课程内容,而不仅仅是某方面的特色课程内容。所以,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只是教育的切入点,最终还是要通过这个切入点将特色渗透到五大领域中,最终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如进行健康领域的篮球特色课程的开发时,可以通过讲述、儿歌等活动学习篮球文化,向语言领域渗透;通过手工、绘画、音乐活动表现篮球活动,用艺术手段营造篮球活动环境,向艺术领域渗透;在篮球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协调、适应能力,通过亲子篮球活动增进幼儿与长辈的亲情,向社会领域渗透;在活动中探索篮球弹跳与充气量的关系,篮球运行路线与拍球力度、方向的关系,向科学领域渗透。

办园特色的内涵要比特色课程丰富得多,还包括保教质量建设的方方面面,如幼儿园的管理特色、文化建设特色等。所以,办园特色还需要通过特色课程这个切入点,渗透到幼儿园的管理、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中,以促进幼儿园整体办园质量的提高、办园特色的形成。

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色

一些幼儿园在进行特色定位时,往往举棋不定,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其实这很简单,只要清楚本园幼儿的实际需要、本园的优势和劣势等,答案就会清晰地浮现出来。

1.以幼儿为本

打造办园特色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而是要通过办园特色提高整体办园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办园特色的确定,要以幼儿为本:要基于幼儿的经验,要选择幼儿能接触到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内容;要发现本园幼儿的最大缺点是什么,需要重点在哪方面提高……

如农村幼儿园的幼儿生活在农村,对动物、植物都特别熟悉,那么选择以自然为题材的特色课程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合适,比如可以开展种植课程、养殖课程等。如某幼儿园幼儿大多为独生子女,且由祖辈在带,所以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欠佳,该幼儿园就可以将生活课程作为特色,来弥补幼儿的短板。

案例

郑州市启元美景特色实验幼儿园:利用社会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

郑州市启元美景特色实验幼儿园的领导在和幼儿交流时发现,有的幼儿竟然认为草莓是长在树上的,许多幼儿不知道土豆长在哪儿。这促使园领导认识到,不能总把孩子“关”在幼儿园里,应该带他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于是,该园把利用社会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设计成了园本课程。该课程分为两类:利用来自大自然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田野课程”,利用来自社会的人文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社会课程”。

洛阳市实验幼儿园:幼儿早期阅读

洛阳市实验幼儿园很关注本园幼儿升入小学后的表现,也经常和小学老师交流幼儿毕业后在小学的表现。有一次和小学老师交流幼小衔接问题时,一些小学老师反映,很多刚升入小学的幼儿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理解缺乏兴趣。于是,洛阳市实验幼儿园就选择了幼儿早期阅读作为本园重点打造的特色。

郑州市惠济区实验幼儿园:礼仪教育

郑州市惠济区实验幼儿园处在城乡接合部,幼儿家长的成分比较复杂,个别家长对幼儿各方面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够,甚至在接送幼儿时对幼儿园教师也缺少基本的礼仪。这也导致幼儿在礼仪方面表现欠佳。

园领导感觉到了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外出考察、内部调查的基础上,最后统一了认识,将礼仪教育作为办园特色和立园之本,同时确立了礼仪教育的目标:传承中华文化,建立健全人格,将每一个幼儿都培养成为谦恭有礼的中国人。

郑州市汝河新区第一幼儿园:互动式环境

郑州市汝河新区第一幼儿园位于居民区内,没有办法扩大园所规模,孩子们的室内、室外活动空间都相对狭小。如何充分利用狭小的空间,为幼儿创造适合的、丰富的学习成长环境,成为该园管理者和教师们重点思考的问题。

该园经过广泛调研、集思广益,决定以环境创设中的墙饰教育资源开发为突破口,成立了操作性主题壁板报课题组,通过探索,把墙饰内容从单纯的装饰型、观赏型、展示型、静态型,拓展为集教育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能够让幼儿参与、师幼互动,促使幼儿得到多方面发展的教育资源,使园所环境和幼儿课程实现了有机的整合与融合,“互动式环境”成为该园鲜明的特色。

2.扬长避短

每所幼儿园的地理位置不同、经费来源不同、幼儿家长的构成不同,所以拥有的资源也不同,优势和劣势也不同。幼儿园在确定办园特色时,只有扬长避短,打造的办园特色才可能持久、有深度、有效果。相反,如果所选特色恰好是本园资源缺乏的方面,那么就很可能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半途而废。

幼儿园如果户外场地特别大,就可以定位为体育特色。如果场地大但经费少,就适合开展经费投入不大的、就地取材的体育课程,如跳绳、玩沙包等。幼儿园如果班额较大,就不宜定位为科学特色。因为科学活动需要一定的探究空间,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教师也需要及时对每个幼儿进行指导,班额较大的班是不容易达到以上要求的。

案例

郑州市高新区六一幼儿园:环保教育

郑州高新区六一幼儿园位于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内,该区大部分道路都是以植物命名的,如枫杨街、翠竹街、梧桐街、冬青街、长椿路、雪松路、春藤路等。幼儿对这些道路很熟悉,也知道很多植物的名字。同时,该园绿化面积大,各种名树遍布园内,全园共有26个品种、386棵树,绿化面积达868平方米,这是很多幼儿园所不具备的。于是,该园就从打造绿色环保的品牌意识入手,将环保教育作为办园特色。

济源市天坛路幼儿园:体能课

济源市天坛路幼儿园和天坛路小学是邻居,从幼儿园就可以直接到小学里面去。小学所拥有的标准化操场、塑胶跑道等体育活动场所,都可以供幼儿园使用。于是,天坛路幼儿园就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将体能课作为本园的特色。

3.充分利用本园资源

在特色的确立中,资源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仔细分析本园所拥有的资源,找出优势资源,就可以在确立特色时豁然开朗。

如幼儿园所处的地区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就可以选择以某种文化为切入点;幼儿园所处的地区有某种特产,就可以以此种特产为切入点;幼儿的家长多为艺术工作者,就可以以艺术为办园特色;幼儿园是部队附属的,就可以开展学做军人的特色课程……

案例

信息工程大学第四幼儿园:幼儿社会化

信息工程大学第四幼儿园拥有丰富的课题资源,从2000年起,该园相继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陈会昌教授主持的《幼儿社会化》《幼儿智力与社会性和谐发展》《尊重平等教育与德育改革》等一系列课题,探讨新时期幼儿社会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课题实施期间,陈会昌教授每年都会到园两次,指导教师们先从课堂教学入手做研讨,将幼儿社会化的教育内容细化为“幼儿亲社会技能40项”。以此为主题,教师们设计了很多样板课,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中加强对幼儿的社会化培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该园逐渐形成了“幼儿社会化”的办园特色。

登封市直属第一幼儿园:“天地之中”――美丽登封

登封市直属第一幼儿园位于登封市,该市是“三教合一”之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其中包括蜚声海内外的少林寺。该园尝试通过有效整合登封旅游文化资源,积极构建了园本课程:“天地之中”――美丽登封。

4.拥有特长教师是关键

没有教师,再独特的思想也无法变成现实。要形成特色幼儿园,必须拥有一批有特长的教师。在确立办园特色、分析本园资源时,教师资源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幼儿园领导要充分了解全体教师的特点,为教师提供舞台,使他们的特长可以充分展现出来。对于特长突出的教师,可以进一步培养,将他们打造为领军人物。而一旦确立了特色,对特长不突出的教师也要通过多种途径加以培养。

案例

洛阳市空空导弹研究院幼儿园:体能课

洛阳市空空导弹研究院幼儿园一共拥有17位男教师,他们体能充沛、思维活跃,教学方式充满阳光。该园就发挥男教师的优势,将体能课作为本园的特色。男教师们广泛参考有关资料,不断研究总结,制订出了各年龄段幼儿的体能达标计划,设计出了很多新颖别致的体能游戏,攀爬、跳跃等一些活动幅度大、运动量大、女教师不敢让幼儿做的游戏项目也得以开展。

新密市市直第二幼儿园:美术

新密市市直第二幼儿园发现,在日常的环境布置、画画教学中,有三位老师让人眼睛一亮:美术基本功扎实,创造力、授课的能力都比较强。于是,该园在确立办园特色时就选定了美术。园里经常组织这三位老师外出学习,继续增强她们的实力。三位老师作为培训讲师,又给全园的老师进行美术培训,为该园美术特色的打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办园特色的误区

1.小学化倾向

一些城中村幼儿园、城市民办幼儿园、小学附属幼儿园、学前班、农村幼儿园将拼音、识字、珠算等小学化倾向明显的课程作为自己的办园特色,并大力宣传。这些课程迎合和满足了一些家长不合理的需求,违背了《纲要》《指南》的精神。小学课程提前教育是拔苗助长的典型表现,采取灌输、机械记忆、机械重复模仿练习等教育方式,以获得多少知识为评价标准,忽视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会阻碍幼儿全面、和谐、健康成长。

2.以特长生代替办园特色

幼儿园办园特色是独特性与优质性的统一,既要求办园特色本身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又要求办学育人整体水平有一定的质量、一定的档次。一些幼儿园通过强化训练培养出了一批特长生,使他们在各类竞赛中获奖,便号称自己有办园特色。这些幼儿园虽然在特色项目上成绩优异、有几个尖子生,但总体办园水平低,教学质量差,甚至不如普通幼儿园,那就是以牺牲幼儿的全面发展来换特长发展。这种使特色游离于正常的教育教学之外、满足于表层和表演、没有使特色渗透于幼儿园游戏与教学之中的所谓特色,是与《指南》和《纲要》的精神相背离的,是不值得提倡的。

3.以统一项目训练充当办园特色

有的幼儿园为了在某个特色上造势,特意要求园内所有幼儿训练相同的项目,发展统一的特长。如有些幼儿园给自己冠以“艺术特色幼儿园”的名称,要求所有幼儿发展艺术特长,这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势必会影响幼儿特长的自主发展。

4.盲目跟风,为特色而特色

有的幼儿园打造办园特色缺乏必要的调研和论证,缺乏时间和实践的考验,没有形成文化积淀。幼儿园为了尽快拥有办园特色,看见别的幼儿园哪个特色搞得好就邯郸学步,无法推进时又去模仿其他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最后,特色频繁更换却没有效果。

第8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特色课程;合理利用资源;多样性

据了解,初中生对金昌市的地域文化特色知之甚少,所以如何有效地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弘扬和表现金昌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就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应该合理利用地方自然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6、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教师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文体活动、及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戏剧、民族与民间艺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等)进行美术教学。”[1]地方自然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素材,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如陈雅玲文中所说: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引进课堂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她指出了所需注意的问题,如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学修养水品相适应等。[2]因此,我们可以从已有教材中选用一些热堇闯涫底约旱男1究纬蹋构建自己的内容和特色,拓宽学习领域,增加文化底蕴,使校本课程具有独创性。

金昌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丝绸之路要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金昌市拥有着许多可供美术教学的自然资源:金昌境内文物古迹繁多,已发现200余处。有新石器时代的鸳鸯池、二坝遗址;西汉时期的骊y遗址,汉、明长城遗址及为数众多的汉墓群--唐代圣容寺塔;有被誉为“河西中天一柱”的明代永昌钟鼓楼。1981年金昌因矿建市,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因其盛产镍,因此被誉为“祖国的镍都”。30年来,金昌有了飞速的发展,城市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标志性建筑如邮政大厦、文化中心以及金昌公园、金水湖景区、龙泉景观带等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把这些资源引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来,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开设特色美术课程内容。

中国西北地域宽广,有着戈壁滩、沙漠等独有的地质特色,养育中华儿女的母亲河---黄河就在此发源,数千年来留下的无数历史遗迹,都在向世人展示西北那粗犷豪放的性格,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却也不失柔美。丰富的文化积淀还表现在西北地区的独特的地域特色:流动的沙丘风貌、还有一望无垠的金黄色沙漠中,那不知疲倦行走的骆驼,都可以是唯美的艺术素材……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方的就是特色的。人无我有乃为独,人有我精方是优。

金昌就处于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其地域特色涵盖了西北地域特色。因此结合金昌的地形地貌特色,可以让学生去实地探索美、体验美、观察美、创造美,原来美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用心灵触摸到美的存在,自然就激发其创作作品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多加引导,让学生感受西北风光与南方美景的不同,感受西北的粗犷与南方柔美的明显区别。美术特色课程要根据金昌的地域特点,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美术专业能力和艺术内涵,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内心的艺术潜能,从而使美术特色课程实现其真正的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能力。同时,还要把学生的眼、脑、手健康协调以此达到让学生知识、情感的完美统一,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材料,通过美术特色课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感知和应用,掌握其本质规律,并加大多种媒介的利用机会,结合美术特色课程进行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

作为美术工作者,更应该抓住这个能让学生得到艺术熏陶的机会,增开特色美术课程内容,因地制宜,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和感受能力,抓住金昌地域特色可以开设西北风貌欣赏课,带学生到地域特色明显的风景区去亲身与自然接触,感受西北劲风的凛冽、山石的粗犷,生命的顽强;体验茫茫戈壁的硬朗,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棱角分明的老树枝桠、沧桑满脸的农人、顶着蓝天的山峰;感受胡杨林生命沧桑,可以开设实地写生课,让学生的心灵为千年胡杨的灵魂而震撼,为生命的不息而叹息;触摸嶙峋山角的粗糙,可以开设摄影课,带领学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定格风景,独特的眼光自然有独特的感受;品味金昌浓郁风情,可以开设手工课,指导学生或用剪纸,或用泥、沙石等多种材料做出人物、风景等艺术品,这些特色美术课程的开设,都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并在教师的指导、参与中进行,是培养学生专业美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必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9篇

我校在2003年成功申报、2007年顺利结题的江苏省教研室第五期重点课题《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的实施与研究》的研究过程中,立足地方资源,先后开发了《宜兴旅游地理》《宜兴古今名人选录》《环保知识》《石文化漫谈》等校本课程。在挖掘地方课程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上,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如何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整合校本课程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弘扬地方特色,发展学校特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并以此打造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思考。

我校于2012年再次申报了江苏省教研室第九期课题《农村普通高中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进一步整合校本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学校新建了茶果园基地,并结合地方茶文化资源,新开发《茶的栽培》《茶的制作》《果树的栽培与管理》等校本课程。运用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技术校本课程,借此培养学生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本技能。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应该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技能、独立劳动的技能,而茶果园的建设,相关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发展的、契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一个校内实践平台,有利于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另外,依托同处我镇的无锡市未成年人综合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更为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茶艺、陶吧、生态农艺、植物保护区生态考察、喀斯特地貌考察、多米诺骨牌、无线电通讯及消防等。高二年级利用一周实践,走出校门,走进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同时,学校也依托丰富的地方资源,在德育教育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开展了各种活动。如,绘画、书法、十字绣活动等。许多研究性课题也以地方文化、资源为题,如家乡民风民俗、竹制品代替木制品的可行性研究、宜兴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地方资源、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是相辅相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而地方资源又成了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要重点开发的资源。如何处理好三者关系,正是我们课题组提出整合校本课程的思考。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确定了目标,确立了思路。我们需要从丰富的地方资源中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东西。学校所在地区的区域特色、自然景观、地名沿革、历史变迁、文物古迹、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人轶事、语言文化、民俗风情等,都是我们可以开发的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校本课程、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扩大学习的空间,亲近自然、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为此,我们确立了有特色的地方课程资源整合目标,从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基于我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基于地方资源优势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三个原则出发,制订了“面上推进、点上深化、立足本土、开发资源、形成特色、服务地方”的目标。

在明确目标后,我们确立了“以校为本、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整体开发”的工作思路,强化了“行政领导、业务指导、过程落实、评估反馈”的工作策略,提出了具体措施:

一、继续深度开发地方资源,强化校本课程资源意识

开发利用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提高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深化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从而为实施校本课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为下阶段整合校本课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二、构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基本框架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图”,在搭建好的框架下,对课程资源进行分类,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渠道进行规划,为后续的课程整合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建立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协调与共享机制

充分开发地方特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学科优势资源、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等,努力形成学校的课程资源体系,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搭建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形成、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社团组织

学校建设文化长廊,开设了书画室、刺绣室、舞蹈房等场所,成立了舞蹈队,定期举办“红五月”“祖国颂”等文艺活动,在学校鼓励下,学生自办了“桃溪浪花”文学社、十字绣社团、书法绘画社团、户外远足社团等组织,还利用学校的气象观察站定时天气实况。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要注重积累,逐步深入,不断优化。学校进行校本课程的整合更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将“学校传统教育”与“现代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辉映,从而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第10篇

【关键词】地域特色 校本课程 实践活动 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部分成果,课题批准号FHB12049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53-01

引言:

在1970年,就已经提出了校本课程这个理论,自从新课程改革之后,这一理论更加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有很多教育学者认为,校本课程,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属于特色教学的一部分,如果学校想要有特色,就应该在地域特色校本课程上下大力气。研究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如何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地域特色校本课程概述

学校通过地域性的特色以及经济文化等资源开设课程,从课程开发来体现地域特色资源。并且将其与实践性活动适当的结合到一起,并且科学合理的进行组织设计,最终实现学校特色。这里的地域文化资源一般是指缩小所在地域的文化和自然生态角度的各种资源,包含地域发展历史、民族风情、历史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能够发现自然及社会的本质;处于环境中,更容易感悟和认识;根据地域资料更能促使学生去体会并掌握知识;学生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只是存在于理论上,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在实际中才能丰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建立起学生对地域的关注。

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中,学生通过了亲身的体会,不但在实践中学习了知识,在调查活动中培养了素质水平,而且在所处环境接触过程中,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建立起了对居住环境、对家乡的情感依赖。

在开展地域特色校本课程时,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把地域的教育性作为重心,科学设计课程,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应该体现出地域特色。开设的课程中应该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可以反映出当地的经济发展、政治走向、文化背景等特色。根据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色等方面开展校本课程,再进行实践活动和体验,就能够提高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了解程度,加强对居住区的认识,加深对居住区的情感依赖。

应该具有综合性。地区和社会环境、居住区和学校特色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爱好和不同的需求等都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及综合化。以某小学的一个课程为例,内容是《我与荔湾》,这一课程包含了荔湾的文化历史、名人风貌、著名的菜系以及荔湾的歌曲等,这些课程内容都充分地体现了地域特色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及综合性。

应该具有探索性。课程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能够得到最大的思维开阔空间。一个成功的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对学生的求知欲有帮助,能够鼓励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走出课堂,进入求知的地方,感悟区域特色文化。

应该能够显示出主体性。可以促使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学校、老师、学生都是地域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人及开发者。校本教程不但应该符合学生的需要、学校的需求、地域特色的发展,还应该把学校、老师、学生看作真正的主体。

2.地域特色校本课程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

2.1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制定实践活动的目标

把地域特色校本课程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就应该了解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确定学生到底是需要什么课程素材,主要工作是进行学生需求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得到切身参与实践的积极尝试及丰富体验,增加学生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自身之间的相互关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水平、社会责任感以及优良的品德素质。

2.2科学制定课程目标,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准确方向

把地域特色校本课程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就逐步建立适合学生性格发展的新平台。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好奇心的正确引导,及其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批判精神,善于寻找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灵敏的感觉判别力;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抗打击能力,提高自身情绪调节水平;培养学生的乐于分享与团队协作能力、建立他们尊重别人、尊崇科学、探索真理、挑战困难、解决困难的素质;培养学生注重人、自然、社会的健康发展,提高社会责任感及认同感。

逐步形成适合老师成长的校园文化。鼓励全校老师全面了解课程改革的内涵本质;排除优秀的老师参与到地域特色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去,建立起一个地域特色校本课程融入实践活动的积极团队,提高这个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水平。特别要关注老师的观念的改变,同时转变立场,要求老师不但应该担负着高品质课程的实践者,同时还是高品质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开发者;老师应该适当改变教学形式,把传统的“填鸭式”、“传承式”教学形式转变成为互动性、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培养教师的教学水平;重视引导老师坚持不懈地反思并改进教学,分析、研究、发展、创新、丰富教学模式,逐渐建立起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教学的创新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的发展。

3.结论

地域特色校本课程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突破了原来的教育模式,必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活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碧珍.开发以西关文化为资源的校本课程初探 [J].教育导刊,2007,(1)

第11篇

摘 要:甘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甘肃省形式多样的美术资源。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魏晋墓壁画、马家窑彩陶等丰富的传统美术资源,庆阳剪纸、皮影、刺绣、拉卜楞寺唐卡艺术、陇东麦秆画、山丹烙画等丰富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这些资源均可作为甘肃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关键词:美术校本课程 开发 实践 地方美术

“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要根据课题(基本内容),以选择、改编、新编等形式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与他人、与自我开展充分的对话,激发想象和思维,帮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校本课程以其独特性、适应性、注重学情等特性,如今已成为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在中小学美术学科领域,校本课程更有着因材施教的独特优势,其作用越来越突出,必将成为未来美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趋向。

一、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资源优势

1.传统美术资源。甘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甘肃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美术资源。这里有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艺术,天水麦积山艺术、酒泉丁家闸魏晋墓壁画艺术、马家窑彩陶艺术等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传统美术资源。从原始的画、彩陶艺术、商周青铜、汉唐遗风到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这些都无不展现着甘肃雄厚博大的独特艺术遗韵。

2.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使甘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承。就民族民间美术而言,品种繁多,风格独特。比如拉卜楞寺唐卡艺术,就具有鲜明的藏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其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再如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作为甘肃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他们在服饰、刺绣等艺术方面都有许多极具民族特色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如今都应该受到高度的传承与保护。庆阳剪纸、皮影、刺绣、临夏砖雕、陇东麦秆画、武威水陆画、山丹烙画、酒泉夜光杯雕等。

二、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思路、策略

甘肃省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以甘肃省悠久的传统美术资源、独特的民族民间美术为基础,根据各地方、各校实际情况,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特色及学生培养需要的美术校本课程。虽然目前为止,部分学校在这方面可能也有过一些尝试,但无论从实践效果还是推广力度来看均未达到应有的高度。由此,我们必须从理论角度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基本方法,以便于在实际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积极应用。

1.甘肃省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立足本土,强化地方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思路。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小学低年级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以欣赏与简单制作为主,比如可以开发剪纸等校本课程。中高年级则可适当加入传统美术知识传授的内容,使学生从小就对传统美术能建立一个广泛的了解基础,并且可以开设多种形式的制作类校本课程,如剪纸、泥塑、麦秆画等。中学阶段则对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要培养学生对传统美术的热爱并简单掌握一定民间美术技艺。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路,对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贯彻以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开发“典型课例”、编写美术校本课程教材,进行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甘肃省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丰富的传统美术、民族民间美术为前提,但并不意味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随心所欲,而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必须贯彻以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开发“典型课例”、编写美术校本课程教材,进行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3.构建“甘肃省地方特色美术课程资源库”,便于交流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这是基于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如今,各省对以地方特色为基础的美术校本课程开发都比较重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方面探索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各校对以当地美术资源为素材开发的典型课例、校本教材,还没有形成一种整合的思路。甘肃狭长的独特地形,决定了甘肃东部与西部地区人们无论从生活习惯还是艺术形式方面都有许多的区别,这就非常有必要依托网络建立一个“甘肃省地方特色美术课程资源库”。这个资源库,主要是为了各地区教师将当地有特色的传统美术资源、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上传共享,将自己所开发典型课例、校本教材上传交流。教师也可以通过交流平台,将自己开发校本课程的经验体会与其他教师分享。

第12篇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高职家纺设计教育课程改革初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国家和地方课程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室内纺织品实训课程研究在实践上只是近几年才开始进入探索阶段,关于“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实训课程研究”在我国仍处在初级阶段,只有少数具有较好设施和较强师资力量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在进行校本课程的探索活动。因此,学院的室内纺织品实训课程的研究必须根据高职家纺教育与盐城悦达家纺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实训课程的发展、地域特色、学生和教师群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凸显服务当地市场的办学特色,使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高职家纺设计专业的课程目标、学校性质、文化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同企业结合进行课程开发,利用盐城湿地文化资源,以市场为主导,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和校企合作资源,打造适合高职高专需求的家纺课程势在必行,是家纺实训课程发展的动力。

2实施措施

2.1突出地域特色

突出“盐城湿地特色”,搜集整理湿地文化教育资源,融入设计教学,培养学生对湿地文化的认同;江苏沿海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被称为东方湿地之都的盐城有“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自古以来我们祖先用丹顶鹤作为吉祥、长寿、幸福和忠贞。丹顶鹤在先秦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多有出现,如殷商时代的墓葬中,就有鹤的形象出现在雕塑中,春秋战国时期,鹤体造型的铜礼器就已经出现。道教中丹顶鹤飘逸的形象已成为长寿、成仙的象征。麋鹿自古被称为吉祥之物,它具有悠久的生命历史,古人把能够封神的姜太公的坐骑指为麋鹿,它象征麋鹿与中华民族的悠远情结。可见其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古文化的印迹和现代文明的车辙交相辉映,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有很大的利用和发展空间。因此应该利用好湿地文化优势,打造湿地文化艺术课程,建立具有特色的家纺课程。本着利用特殊资源进行人性化创意,个性化、生态化和田园化的风格创作,这是高职家纺设计课程教育的新亮点。根据高职室内软装专业的课程目标、学校性质、文化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同企业结合的盐城湿地文化资源,以市场为主导,有针对性地研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与教材。不但提升盐城湿地文化在全国的认知度,而且提高高职家纺设计教育课程的自主性和顺应市场的灵活性。打造湿地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协调一致。

2.2学科整合

学科整合。地方资源与艺术教育相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所针对的市场岗位多侧重于学生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态度等综合方面的能力,而校内的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训内容较为单一,很少涉及整个综合实训项目的全部环节,不利于学生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到设计的整体流程,将实际的任务同实训课程相结合,将各个实训知识点导入到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2.3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在企业指导下,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合作家纺课程的文化性、特色性和市场开发性;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既促进了学校课程的优化,又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因为行业企业受市场规律影响及经济利益驱动,多采用代表行业动态及走向的新技术和技能。校企合作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创新中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