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简述幼儿园教育的任务

简述幼儿园教育的任务

时间:2023-12-28 11:5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简述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简述幼儿园教育的任务

第1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重要性

怎样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所谓的幼儿教育其实就是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它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环境下家长对幼儿的教育,其主要包括在思想道德上与言行上的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重要性及关系简述

1.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就更为严格,所以想要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从幼儿开始抓起。所谓的幼儿园教育其实就是结合国家所制定的教育目标与学习任务,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下,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的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上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区。而正规的幼儿园具有开放性与整体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幼儿未来的发展。我国制定的《幼儿园规章制度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并对幼儿实现全方面的发展,帮助幼儿树立健康的发展目标,并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另外,幼儿园教育不仅要以幼儿自身的特点为基础,还应当在教育中循序渐进,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任务。随着年龄的不断上升,幼儿所遵守的规矩也就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也就更长,对于这些,需要幼儿能够及时调整自己,这样才能适应以后的学习生活。

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思考

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影响决定着这个人的未来发展,家庭教育一直伴随着人的一生,同时也是在家庭互动的过程中长辈对子女的未来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不仅包括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还包含了子女对父母的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单向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但是在幼儿教育中,所讲述的家庭教育更倾向于第二种,也就是比较狭义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高、连续性好等特点。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不会受到时间与地点等外在条件的影响,教育内容也可结合具体情况来进行。而幼儿在接受这样的教育时,记忆也会更加深刻与具体。且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结合幼儿已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也是幼儿园教育无法达到的。且在这种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幼儿不需要适应期,就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巩固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言行,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二者互补

想要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让家庭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同时让幼儿园教育辅助家庭教育。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与片面性,所以会影响幼儿的未来发展。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的性质上,呈现出了较强的目的性与系统性。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家长对孩子的不听话常常无计可施,这是由于家长对教育的理念与概念不了解,也就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育。虽然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来说伴随在整个发展阶段,但是也应当借助幼儿园教育的指导,这样才会真正确保家庭教育具有科学合理性。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的教育目标能够反映出社会的需求。

二、促进家庭教育与幼儿

园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的策略要想做好对幼儿的教育,就必须充分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要积极开展亲子活动,通过亲子活动让家长直接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且通过开展亲子活动让教师、家长与幼儿之间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加深对彼此的理解与认识,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活动,能及时了解幼儿的实际成长情况,并了解幼儿园教育,从而与幼儿园保持一致的教学目标。这样还可确保将幼儿的知识体系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最终让幼儿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总之,想要真正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就需要幼儿园与家长联合起来,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在一起,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这样才能够确保幼儿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宋雯.关于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作用的点滴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1).

第2篇

【关键词】学前双语班;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

加强学前阶段“双语”教学,是全面推进“双语”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新疆政府加大了对学前双语教育的扶持力度。但是,目前喀什、和田等南疆地区缺乏大量学前双语专业教师,师资数量不足和素质良莠不齐成为制约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瓶颈”。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师范学院从2008年起设置学前民族双语班进行学前双语师资职前培养,主要招收入学前以维吾尔语为学习语言,高考“民考民”的各族学生,按照学生汉语水平的高低实行分班教学,采用“浸入式”纯汉语授课,至今已有三届,共5个班,08级学生即将毕业。学前教育双语班主要培养面向新疆区域,能在托幼机构及其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机构特别是民汉“双语”幼儿园工作的幼教人才。经过一年汉语预科学习,学生HSK水平在4级到8级之间,学生职业认同感较高,学习态度认真,积极性高。

“学前卫生学” 是学前教育系民族双语班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包含了解剖生理学、营养学、预防医学和心理卫生等学科的重要内容。课程的学习是二年级、三年级学习“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等课程的基础。通过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幼儿卫生保健知识、幼儿生长发育特点与规律,具有能观察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能对幼儿进行身心保育,能组织和指导幼儿一日活动等从事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教育的职业能力。

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前卫生学”在双语班的教学过程中相对于普通汉语班级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教学中存在大量专业术语,对于汉族学生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对于以前以母语维语授课的民族学生理解较为困难,而且语之间很多词语很难对应翻译。②民族学生自信心不足,专业学习畏难情绪较严重,缺少学习主动性,部分学生甚至不敢与老师交流。③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欠缺,汉语听说读写水平参差不齐,汉语分析和归纳能力较差,不习惯汉语思维。④对于知识的掌握多局限于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缺乏灵活运用的意识,实践操作水平较低。

在构建高职课程一体化的过程中,在双语班“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把握汉语水平差异较大的教学对象?如何对课程设置才能培养出适应目前新疆大量双语幼儿园所需要的幼教人才?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课程设计立足学生的实际水平,课程目标包含专业学习目标和语言学习目标

托幼机构强调的是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结合,本课程主要围绕使学生具有能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和教育这两个核心能力特别是保育能力为主来设置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包含和托幼机构相关的实训内容,根据“理论有用、能力为重”的职业教育原则,从强化结合实际,注重能力培养,突出高职教育特色要求出发。在汉语水平不同的班级,授课的进度、内容、难易程度有所区别,在双语班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通过能知道、能简述、能掌握三个纬度划分知识目标,在能力目标中,能运用知识、会健康评价,最后落脚在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具体包括身体保护教育、心理保健教育、饮食健康教育、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和安全教育。从语言学习角度来划分,“知道”侧重于让学生能够听懂,“简述”侧重于学生能听懂也会用汉语表达,“掌握”侧重于学生听懂、用汉语表达的基础上能够应用。在能力方面,相较于汉语班的学生,放低学生进行健康评价及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的要求,通过各种简单量表帮助学生进行粗略的健康评价。课程学习的重点包括学习幼儿卫生保健理论知识、进行相关健康评价和相关健康教育。难点是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健康评价和健康教育的实践之中。此外,在德育目标中,重点引导民族学生克服本民族文化和校园多元文化的冲突,。

二、教学过程力求生活化、交际化、实用化

目前全疆大多县、镇双语幼儿园普遍存在教师汉语听说水平不高,专业能力、技能有限的情况,学好汉语是作为一名合格双语教师的前提。学前卫生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贯彻“在提高汉语水平基础之上有效学习实用专业知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对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力图将知识以通俗、系统的语言和方式呈现,将教学与民族学生生活经历及幼儿园实际有机结合,通过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尤其注重课堂提问,帮助学生在学习卫生保健知识的同时提高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精讲,对知识点讲深讲透,不囫囵吞枣,不贪多,不过高要求学生表述时语言结构的准确度,鼓励学生对专业知识多说,实现教学过程的交际化、生活化、实用化。

三、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化,运用合理化

1.借鉴了学生学习“汉语精读”等汉语教学课程的方法帮助学生解读教材

民族学生已经习惯了学习“汉语精读”等汉语教学课程的方法,即学习汉语时从词汇到句子到文章再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借鉴了这一种模式,重视教材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有选择的为学生挑选教材阅读和精读内容,对于汉语水平较弱的HSK水平在6级以下的班级在口语训练上主要侧重于帮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复述,避免机械记忆,在汉语水平较强的HSK水平在6级以上的班级不仅侧重于帮助学生在理解、简述教材内容,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注重训练民族学生的汉语思维。

2.运用字典、联想法、情境模拟等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又快又准确的理解重要的专业词汇和内容

重视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对难懂的字、词查字典,在课堂上对重点词语的语音及时纠正,语意进行解释,如:讲到儿童消化系统时,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腺”的“腺”字,可以告诉学生“月”字偏旁代表人的身体,“泉”代表泉水流淌,合在一起“腺”字就表示一个在人身体中不断流出各种水的器官。在讲述儿童骨折急救处理时,可以请学生模拟场景,来演示不同部位骨折固定的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快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授课,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大多数学前双语班的学生来自新疆边远城镇和农村,性格偏内向,普遍存在自卑感,缺乏自信,宁可自己埋头苦学,也不敢和老师交流,虽然教师采用纯汉语授课,但是学生在讨论问题过程中仍然习惯使用维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述幼儿园进餐活动时,可以针对一些维吾尔民族传统食物,如:抓饭、胡萝卜羊肉包子、丸子汤等食物进行营养分析,鼓励学生做餐前介绍。在讲述儿童常用护理方法和急救方法时,可以让学生从维吾尔医学的角度提出治疗和预防方案。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板书应该条理、规范、简洁,不写潦草字,授课语速中等,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便于学生理解,为学生做出示范。

4. 重视“以探究问题为核心”的小组教学形式的有效开展

在班额过大的情况下,将汉语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根据能力分配任务,有利于面向班级的每一个汉语能力、专业能力不同的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能够调动每一位民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各小组探究的问题通常由教师提出,小组成员根据汉语水平不同,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归纳、总结并进行集体汇报交流。如:在讲授幼儿园一日活动日程这个专题的时候,每一个小组分别接受入园接待、就餐、睡眠等环节的观察任务,然后让学生在幼儿园进行一周的见习体验,不同小组侧重观察幼儿一日活动的不同环节的准备、过程,重点观察环节中儿童出现的问题,见习结束后,由小组成员汇总观察结果并由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集体汇报,大家共同探讨儿童出现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形式,让学前双语班的每一个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幼儿园一日各环节的基础上用汉语表述每个环节的准备、过程和问题,并集思广益找到解决方案,提高了学生的汉语思维水平。

四、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水平和汉语言学习水平两方面评价

在双语班评价上,以“实用”为原则,特别重视课堂提问力度,将学生对汉语言组织和表达的清晰、流畅度、规范程度纳入考核范围。在不同HSK水平的班级,根据学生汉语水平的差异,评价的标准有所区别,以期能够通过评价激发每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在笔试过程中除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点之外,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题目,如:儿歌创编和案例分析等,考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汉语分析、归纳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学前儿童卫生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高莹洁.浅析在学前双语师资班中如何教好“幼儿卫生学”[J]. 跨世纪.2008(7)

[3]贲春明.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8)

[4]宋晴葵.浅谈在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中的职业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20)

[5]张春芳.学前卫生学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2011(6)

第3篇

班级是幼儿在幼儿园开展学习和生活的一个组织,是幼儿园开展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作为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的中心,幼儿教师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是其中的重要工作。幼儿班主任不仅仅是要开展相应的管理,而且还要开展一定的教学工作,而班级管理工作相对比较繁琐,再加上幼儿大多数缺乏自我约束力、且在做事过程中更多地喜欢依赖于班主任,这使得幼儿班级的管理工作很难得到全面的开展,幼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幼儿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感到无法全面照顾到,存在顾了这头就无法保证另外一头的倾向。所以,我们为了更好地搞好班级管理工作,以及防止在整个过程中出现意外,就要对其中的各项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也就是说,幼儿班级的各项制度不只是要由班主任进行管理,同时还可以让其他人员进行管理,从而保证班级管理中的一切工作都可以得到妥善的处理。按照这样的原则,本文以小学的班级管理工作为契机,就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展班级管理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此保证班级的工作精细化、具体化,所有的人都有具体的工作可做。

一、精细化管理简述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来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管理理念,它主要是指要对社会分工进行精细化管理,也就是要保证工作中的各项内容都有所细化,而这也是现代管理中对于工作的客观要求。从现代管理理念来看,管理共分成了三个层次,即: 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所谓精细化管理则是一种与常规管理不同的管理方式。它主要是以常规管理为基础,并使管理工作不断引向深入。精细化管理就是把工作中的所有内容都细化和量化,并把其中的各项任务都落实到人,从而保证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工作要根据自己的要求,每日进行检查,以保证自己完成其中的所有工作。

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精和细.对于幼儿班级管理来说,其一,就是要追求精,也就是要把班级管理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幼儿班主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每一时期的班级工作重点明确一下,也就是说工作中主要要完成的工作有哪些,从而保证管理有了成效。其二,就是指细,也就是要把幼儿班级管理的工作进一步细化,如建立一套可实施的,完整的幼儿班级规章制度,从而保证所有的事情都有章可循。其三,就是化,也就是要以制度的形式,落实班级管理的各项事务,从而保证幼儿遵守这一制度变成一种行为习惯。

二、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实施策略

1.从思想下加以保障

为了使班级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实施,让所有的幼儿都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首先就要对幼儿开展各项教育,如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以让他们有一定的管理意识。对此,幼儿教师一定要让他们明白班级管理的意义,以及让他们了解到做好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也可以使幼儿园成为一个更好的活动场所。所以,让幼儿明白管理好了班级工作,才可以开展班上的一切事务,并最终为搞好幼儿园的各项工作服务。

2.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

幼儿班级要进行精细化管理,先就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具体来说,要保证建立起来一种可以实施,以及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如在赤峰市某幼儿园,幼儿班主任为了搞好管理工作,特别制定了相应的《幼儿管理的相关规则》《幼儿奖励评比办法》《班级评比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得到一套完善的《班级精细化管理细则》,把幼儿园的班级管理中的各项要求都放入其中,并采取一系列举措,促进幼儿更好地遵守规章制度。

3.做好培训,以保证制度的落实

有了完善的规章制度还不行,同时还要有相应的人来执行这一制度。如果规章制度制定的再好,而没有人愿意执行,那么这一制度也是空谈。所以,幼儿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相应的培训。具体来说,就要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如工作能力,影响力,以及他们自己主动遵守纪律的能力。在幼儿教育中,主要还是要依靠班干部的工作能力。一定要做到让班干部带头学习各项制度,同时由班干部再带领班上的所有幼儿遵守各项制度,从而使班主任减少工作量,达到工作效果。幼儿班主任在班干部的任用中可采用先使用,后培养,在使用中培养的办法,在具体的工作中对他们的工作要给予支持和指导,对于其中极其不胜任的班干部可以更换,从而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除此之外,还要与幼儿一起召开相应的会议,从而更加清楚地了解幼儿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意见,并做好相应的改进工作,以保证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4.班级精细化管理中的过程管理

班级精细化管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时刻会出现问题的。而且班级管理工作会和其他工作一样,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调整班级管理工作,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修改和完善。也就是说,幼儿班主任要及时地每日检查班级的工作,做到边检查,边发现,边落实,在开会时可以让幼儿自己对班级管理中的各项行为进行评价,并做好相应的整改工作,从而达到真正地让幼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的效果,以提高他们主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班级管理工作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调整管理内容,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精细化管理无论是在幼儿班级管理,还是在其他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用途。它不仅可以促进一项工作的科学开展,而且还可以保证工作可以得到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以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效果。从幼儿班级管理的角度来看,通过精细化管理,不只是可以使幼儿班级工作更好地开展,同时也可以使幼儿的行为更加规范,以及促进幼儿教师更好地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所以是一项比较有效的管理方式,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幼教工作中不断地加以完善,以达到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陶金玲。幼儿园班级课程档案册的创建与应用[J].教育导刊( 下半月) ,2010,(09)。

第4篇

摘要:课程游戏强调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导地位,注重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幼儿能力,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体育活动区域设置与材料投放方面的要求和技巧,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定位自身位置,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体育活动区域;材料投放。

一、研究现状简述

近年来,对课程游戏化教育的研究与日俱增。虞永平教授的《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丰富了幼儿园课程理论,为基层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依据。

基于课程游戏化大背景,很多幼儿园已经开展了课程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游戏化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形式、环境创设、自然角课程建设、户外活动开展、区域活动实施等方面,这些研究都从不同领域、不同环节入手,探究了各领域游戏化课程实施的目标、内容、途径及评价等。但在课程游戏化实践中,我们仍发现一些不足:

1.未能很好地处理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在全面实施课程游戏化过程中,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甚至忌谈集体教学,撼动了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2.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幼儿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活动随意性大,过于“游戏化”的现象,使得幼儿运动时间效率低下、运动量不足,体育活动缺乏目的性和有效指导,失去了其应有的发展价值。

3.体育课程资源、参与人员和开展形式单一,几乎一成不变的材料和场地决定了活动内容及运动方式的贫乏,缺乏层次性与递进性,使孩子在与有限的材料互动中,对体育活动逐渐丧失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只将其当成完成任务进行参与。

伴随着课程游戏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深入,很多幼儿园已经开始对原有的课程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幼儿体育活动正向生动趣味的方向发展。目前的课程游戏已经开始注重质量、注重幼儿获得完整经验,以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为出发点,课程游戏更加贴近生活,游戏形式变得灵活多样。幼儿是靠感官与外界进行交往和表现自己的能力,因此具有很强是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因为担心幼儿无法自主完成游戏,因此剥夺了幼儿自主游戏的权利,游戏过程中幼儿缺少自我意识,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这样的游戏不算真正的幼儿游戏,因此我们强调课程文化融入幼儿游戏中的重要性。课程游戏的中心变成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活动,使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完成对事物的探索过程和与其他人的交往。在课程游戏理念下,幼儿体育活动区域的设置和区域内材料的投放问题十分重要,要具有代表性,从幼儿的成长和心理出发。

二、幼儿体育活动区域设置

审视我园原有户外环境存在的问题:空间虽大,但因绿篱景观带隔阻,利用率呈现不足;园内自然资源的价值未被充分挖掘;材料虽多,且为低结构,但可以创新的玩法比较单一。活动虽多,但多为整齐划一的做操、体育活动等,户外似“运动场”“操场”“体育活动教学场”。

虽然户外体育活动的形式比较多,幼儿能够活动的空间也比较大,但是这些条件并不意味着幼儿教师能够随意设置体育活动区域,随便安排活动的内容。游戏区域的划分和游戏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爱好进行设计,只有教师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他们才能够真正获得游戏的乐趣,在游戏中得到发展。例如,在设置滚铁环的场地时,通过投票,选出最佳方案,开始实践。在开展“谁的车跑得快”这个活动时,将孩子带到彩虹跑道,把围墙外的背景当作建筑物,设置一些障碍物。活动过程中引导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一辆辆汽车,小轿车、跑车、房车……幼儿自由介绍车型特点,讲解通过障碍时的交通规则和注意点,边玩边学,在游戏中练习巩固了跑的技能,也能解决幼儿园区域紧张问题。

三、幼儿体育活动材料投放

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合适的材料帮助,只有选对了材料才能增加游戏的欲望,对活动的内容和质量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材料的投放在活动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游戏材料的合理投放能够让体育游戏变得生动,锻炼幼儿身体的各种机能,幼儿的世界是最纯真的,因此使用充满童真的材料比复杂的现实世界更能吸引幼儿的兴趣。

1.纸管区

大班的孩子最近发明了新的游戏。昊昊是游戏的发明者,他给游戏取名为“挑战悬崖路”,并设计了不同层级。有的小朋友挑战三根管,有的挑战两根管,小李直接从两根管进入一根管。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快乐挑战。有的孩子则借助喜欢的足球游戏,用纸管搭建了“足球赛道”,自创足球玩法,游戏随心,快乐随行。

中班的孩子把纸管玩出了百变花样。形式多样的跷跷板、大坦克、踩高跷、金箍棒、猴子捞月、划小船……创意玩纸管的过程是孩子们身体动作、创造想象、逻辑思维、合作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就连收材料也变成了好玩的游戏。

小班的孩子玩纸管的方法和中、大班不一样。他们尝试“纸管怎么出来的”。持续观察后,发现每一次孩子们在取纸管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问题。于是,通过视频回放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一步步解决问题。在相继讨论“你的纸管是怎么出来的、多少人进楼梯洞拿纸管比较合适、纸管出来后放到哪里”等问题后,孩子们通过实践达成共识:(1)面对狭小、拥挤的纸管放置区(楼梯洞),设计“我们的约定”,通过约定来拿纸管。每一次只能进去五个小朋友,拿纸管时不能拖着走,要学会爱护。(2)纸管不能放在路口,要搬到远离楼梯口的场地上。(3)纸管数量较多,尝试按组摆放。分成六个小组,1、6组放在场地的西边;2、5组放在场地的东北面;(3)3、4组放在场地的东面。

2. 碳化积木区

孩子们搭建瞭望台,玩多米诺骨牌,搭楼梯、划船、滑滑梯、小床、飞机螺旋桨、小汽车、古城堡……创意搭建,灵动思维,直击快乐。

3. 铁环区

因为铁环比较有难度,这是大班孩子的专属区域。我们从了解滚铁环的传统开始挖掘,让游戏循序渐进不断延展。根据能力,我们将层级分为以下四种状态:

入门级—— 在规定场地,随意滚铁环;初级——能够沿着直线持久滚铁环。中级——能够沿着圆圈或简单障碍滚铁环;高级——能够自己设置障碍、赛道滚铁环。

在区域设置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征设计一些固定体育材料,让体育活动区域内的材料更加丰富多彩,更有利于游戏进行。材料投放可以适当的节约成本,利用一些废弃物进行手工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享受都制作的快乐,开发想像力和创作力,制作出自己喜欢的玩具,增加游戏兴趣。又可以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意识,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的原则是:操作性(好玩)、教育性(锻炼)、安全性(没有危害)、经久性(玩得久)。

如:高尔夫球——用饮料瓶做球杆的最前端,中间挖一个洞,用废旧的PVC管做杆,将两者连接并固定。将废旧的报纸团成球,用透明胶带缠绕,不易坏。转转乐——把养乐多瓶洗净,从中间剪开,留下与瓶口连接的一段,将瓶身剪至开花状,防止划伤手,边缘再贴胶带。

四、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及作用

    课程游戏理念下设计出的体育游戏强调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形式和内容的权利,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什么都不用做,而是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参与到游戏当中,观察幼儿的游戏反应,起到保护和引导的作用。首先教师必须时刻观察幼儿的活动状况。比如学生的身体情况,是否存在疾病或过于疲劳,提醒幼儿注意休息;或者观察游戏设置是否符合幼儿发展需求,游戏过程中是否存在障碍,及时调节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相互之间发生的矛盾,一旦发现问题就必须及时解决。其次通过幼儿身体表面变化了解幼儿活动强度及能量的释放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触摸幼儿的额头、脖子和背部等部位对幼儿运动强度作出及时调节,防止运动过量的情况发生。户外体育运动的运动强度很大,只有教师正确的引导才能保证幼儿游戏的有效性,达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目的。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断发生变化。游戏前期教师是游戏的创造者,游戏区域的设置和游戏材料的投放都需要教师安排,在每个细节之处提升游戏品质;游戏中教师是隐形英雄,在幼儿不易察觉的情况下参与到游戏当中,为幼儿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幼儿之间的矛盾,避免幼儿在游戏中过于消极或者亢奋;游戏结束之后是总结者。在仔细观察游戏过程之后教师要帮助他们总结游戏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鼓励他们更深一步的尝试与探索。幼儿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为幼儿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结束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从课程游戏化的边缘逐渐走向深入,从耳畔徐徐传来课程游戏化之音到坚定追随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勇往直前,思行合一。幼儿园将继续挖掘资源、优化环境,教师在设计体育游戏的过程中以幼儿为中心,从幼儿年龄特征和现阶段发展水平入手,让幼儿在玩中学、在运动中学、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鲍玉娟.幼儿园足球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7(10).

第5篇

关键词:中班幼儿 数学活动 数学兴趣 同步教育 家园一致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198-01

作为教师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只有当幼儿对某件事或某个活动发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地参加、主动地探索和自觉地学习。兴趣又是教育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形成和树立信心的基础。如果幼儿在最初接触数学时就没有了兴趣,那么就会影响今后对数学的学习,导致数学成绩不佳。因此,如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摆在我们幼儿教师者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就自己激发中班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供同仁参考。

1 变抽象、乏味的数学活动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

由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使数学活动很容易变得枯澡乏味,因此,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成了一项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为了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并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能转移的数学知识全部转移,不能转移的数学知识,想办法把数学内容编成游戏、歌曲、故事等。例如:认识相邻数,除了给幼儿提供新颖的、多种多样的操作材料外,还把认识相邻数编成了“找朋友”的歌曲,幼儿就能一边唱歌一边掌握10以内的相邻数,还能找出比它的前面数多1,比后面的数少1的数字,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接受新知识。

2 转移数学课本内容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学习

当我们把幼儿领出幼儿园时,幼儿们像出笼的小鸟,十分高兴,对什么都好奇、感兴趣。因此,抓住这一时机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花草、树木、车辆、行人、建筑等,随时向幼儿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各种客体所占的位置、相间距离、楼房的造型等,积累了空间形体的经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幼儿,让幼儿进行一些郊游、逛街、游公园等活动,他们就可以从中吸取丰富的数学知识和经脸,同时,还可以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例如:教师和幼儿一起参加自然角种植活动。首先,告诉幼儿种植方法,一共有几个步骤,然后发种子。教师故意创设情境,将许多种子混放在一起,让幼儿分类、再数一数每类种子有多少粒并区分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等,让幼儿一一回答,然后开始播种。教师与幼儿一起记日记,天天观察种子是否发芽了。出土后,教师指导幼儿以绘画形式,记录幼苗生长情况。由此可见,大自然、大社会中充满了各种数学知识,他们是数学学习的活教材,是数学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

3 结合主题内容为活动区提供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操作材料

教师要把教学活动与活动区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为活动区投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可操作的材料。当然,这些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每个主题内容的要求定期更换材料。无论是数学区,还是操作区、美术区、建构区等都可融入数学知识,并结合中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点,既不要太难,也不要过于简单,要因材施教。例如:在操作区,对于用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可提供玻璃球、黄豆等材料。对于用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可指导他们先去夹珠子,再去夹花生豆,最后夹黄豆粒等较小的东西。这样,会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信心。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边夹边数数,做到手口一致,从而提高了幼儿手脑协调一致的能力。

4 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探究数学的知识

因为数、形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所以,教师或家长要有意识、有目的的运用这一途径,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数学方面的简单知识,并懂得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引起兴趣。例如:可数楼梯、数家人、数物品等;可分水果、分饼干、分发物品等。由于幼儿的日常生活表现为一定的数量关系的空间形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或家长引导幼儿去发现、探究,并从中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培养幼儿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5 采用家园一致同步教育,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还必须做好家长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观察家中的一切,恰当地提出问题并让幼儿回答,在家里还要为幼儿创设数学活动的天地和进行数学活动的家庭氛围,在领幼儿外出旅游、逛市场时也要随机对幼儿进行数学知识的渗透。

总而言之,无论采取哪一种做法,都要在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来进行,并充分运用幼儿的各种感官感知物体的数和量,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或家长还要注意观察,一但发现某幼儿操作失败,要及时、专门对该幼儿进行引导,积极表扬鼓励,让他或她有信心做下去,直到正确完成。使他们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条件下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探究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淑英.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学学习的兴趣[J].社会心理科学.2000.3.

[2]王菡浅谈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兴趣的培养[J].幼儿教学研究,2010.10.

[3]林惠莉.在生活中放飞数学的快乐――生活教育融入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4.

[4]王琳.认知发展理论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运用[J].现代特殊教育,2002.6.

[5]何平平.小议农村幼儿数学教学活动[J].未知,2011.2.

[6]卞秀莲.在生活中开发幼儿的数学潜能[J].都市家教,2010.3.

[7]王雪珍.亦谈幼儿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8.

[8]林菁.在数学教育中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思考[J].未知,2010.7.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126-03

如今,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或私立幼儿园抓住家长不甘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打着“游戏教学,让孩子快乐学英语”的宣传旗号,使得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孩子进入了幼儿英语学习的课堂。笔者首先从游戏在幼儿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理论依据中找到游戏在幼儿英语教育中应用的基点,接着分析游戏在幼儿英语教学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尝试给家长揭开幼儿英语游戏教学的面纱,也给教师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一、游戏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论述

游戏是幼儿最重要、最主要的活动,任何一个幼儿的成长都离不开游戏。如今,承认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保障这种需要的满足并使之成为幼儿基本权利,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一些著名的关于儿童权利与福利的国际文件,如《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公约》都把游戏与娱乐定为儿童的基本权利之一[1]。在国内,关于学前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中同样强调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试行)在实施原则中提到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显然,要实施幼儿英语教育,游戏的应用必不可少。

目前在国内,幼儿英语教育虽然没有统一的教育目标,但根据幼儿教育的总目标,幼儿身心发展、认知特点、语言形成与发展的特点,激发与培养幼儿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兴趣是幼儿英语教育的首要目标,这已经是众多学者的共识[2]。然而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呢?《学习力》一书列举了六项外界信息输入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或令人产生兴奋及愉快的感觉。其中一项为“生动形象的东西比平淡、抽象的有趣”,即当遇到平淡无味而又必须学习的东西时,如果把它们与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相结合,就能提高幼儿的学习的兴趣[3]。对于幼儿而言,最生动活泼的形式莫过于游戏了。因此,游戏在幼儿英语教育中尤其重要。

然而,游戏是以娱乐性为目的的,游戏一旦应用在教学中,在兼顾娱乐性的同时,还要达到教育的目标[4]。游戏幼儿英语教学活动是有一定的教学目的的,有着它的特殊性,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如果把握不好,很难起效果,甚至无效果。下面,笔者将从理论出发,分析事实,力求从中找到提高游戏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的方法。

二、游戏在幼儿英语活动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要想把游戏玩好,使其在幼儿英语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要从理论上找到依据,用理论去指导幼儿英语游戏的设计和应用。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让?皮亚杰(Jean Piaget)从对自己的孩子的观察实验研究开始,继而对儿童从婴幼儿期到青少年各阶段心理过程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游戏理论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实验研究发现游戏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他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人从婴幼儿开始就有着简单反射的生活,随着年龄增长,人们逐渐修正自己的全部行为技能以适应各种环境的要求[5]。在皮亚杰看来,游戏是儿童认知兴趣和情感之间的缓冲,也是同化到顺应的缓冲。在轻松快乐的游戏虚拟环境中,可以引发孩子自我意识和学习的热情,对现实成人社会行为进行模仿,从而逐渐顺应环境的变化。因此,游戏是儿童成长的过渡,是认知发展的需要。

在对幼儿进行英语教育的时候,必须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和需求,将合适的游戏运用于教学中,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让孩子在游戏的情景中理解英语,在游戏的活动中应用英语,通过游戏活动让孩子逐步掌握一定的英语技能。

(二)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研究是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至今已经发展了四十多年,研究学者们对此课题的研究所持的目的、角度不一,所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争论激烈,甚至分阵营对峙。在此,我们主要围绕游戏应用于幼儿英语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幼儿外语学习的特点,简述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理论依据。

美国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毕生致力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他在前人和自己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著名的第二语言学习监控模式(The Monitor Model)。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监控模式由五个假说构成,其中,习得和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 Hypothesis)、?Z言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对游戏在幼儿英语教育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学习和习得假说

在语言教学理论中,学习是指儿童在正式环境下(如课堂)有意识地、系统地、正规地学习语言的过程。习得又叫获得,是儿童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不经过正式的教授而自然地、下意识地获得语言的过程[6]。第二语言可以通过学习和习得两种途径获得。克拉申认为,两种途径的区别主要在于学习是有意识的行为,而习得是潜意识的行为;两种途径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并不是独立的,反之,两者是密切联系的。国际知名应用语言学家Rod Ellis指出第二语言的获得指的是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吸收而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然而,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习得”所具备的自然、轻松、无任务压力的学习特点符合幼儿的认知,因此,在幼儿英语教育中,“习得”应为主导,而游戏在幼儿英语教学活动中的适当应用就可以使孩子在“习得”的状态中学习英语。

这些需要教师平时在教学、生活中注意观察和积累,设计游戏的时候开拓思路、放宽视野,把语言当作交流的工具,目标在语言学习,但又不仅着眼于语言学习,使游戏丰富起来。

(四)问题四:一味游戏,忽视英语语言学习目标

英语教学中的游戏的目的是让孩子习得语言,游戏要兼顾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游戏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对英语教学起到服务的作用,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对策:根据语言学习目标和重点去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

第7篇

[关键词]智力障碍教育;现状;对策;家长;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83-01

智障学生因发育不全或智力迟缓,个体差异大,他们的感知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言语表达、情感意志等方面远落后于正常儿童。特殊教育学校是智障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要有一定的特殊性。

经调查,笔者对我校智力障碍学生及家庭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就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述,并就应对策略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我校智力障碍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家庭经济条件的严重限制。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智障学生家庭条件非常差。如李光光,中度智障,伴有“自留症”(小便无法控制),如果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完全可以医治的。但其爸爸懒散不堪,母亲和姐姐也是智障,一家四口挤在政府提供的一间屋子里,生活全靠低保和残疾补助。他们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谈何教育?类似这样的家庭,我们在调查中碰到的不止一两家。

2.观念落后,家庭教育缺失。我们调查发现,有大半家长认为智障孩子没什么希望,是家庭的负担,因此只管温饱,忽视教育;再有是怕孩子受罪,吃要喂,走要扶,让智障孩子在爱的呵护下失去了自理能力。我们还发现有些家长觉得家里有智障的孩子是一种耻辱,是丑事,不愿意让人知道。

3.教育学校的功效和作用欠缺。特殊学校教学内容程式化,没有根据智障学生的特点创造地改革教材。学校没有专业教师,没有场地,也没有经费开展智障学生的特殊训练。至于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情况亦不容乐观,以升学为主要任务的学校,哪有精力管理这些智障学生。

二、我校开展智障教育的对策

1.帮助家长参与教育

(1)要面对现实。家长要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孩子,既不能悲观失望、自暴自弃,也不能溺爱迁就、百依百顺,更不能歧视嫌弃、任其发展。家长要树立信心,以乐观科学的态度正视现实。

(2)要热爱孩子。对于智障儿童,父母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尊重、H近孩子,多给予其平等参加家庭生活的机会,如一起说话交流、参与家庭事务、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和谐的家庭生活有利于智障儿童的教育与成长。

(3)要方法得当。智障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的脑损伤及各功能障碍,因此必须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果。如对经济相对困难的智障家庭,教师可以上门服务,定期给智障孩子的家长进行简单的培训,让家长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在家里给孩子进行康复教育和训练。

2.改革学校教育方法

(1)智障教育要有针对性。特殊学校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然后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标准与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得到大幅度的发展与提高。

(2)智障教育要有实用性。要真正实现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就必须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学校应给智障学生提供在日常生活中最实用的技能训练。如在教孩子洗手时,可以每天拉着孩子的手一起做,并逐渐减少协助,也可以把它编成口诀,一边做一边说,帮助其记忆。当然,学校一定要给不同程度的智障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例如低年级侧重于个人生活方面,像认识自己的物品,认识身体各部位名称;中年级侧重于家庭生活方面,像认识、使用家庭物品,认识家庭成员,学习家务劳动;高年级则以社会生活为主,认识、使用公共场所的设施,遵守公共秩序等。

(3)智障教育要有多种内容。生活适应能力训练内容要从吃、穿、用、住到视、听、触、味、嗅等无不涉及。因此,学校要以生活为中心,设置课程。比如与周围幼儿园、小学、中学建立联系,让中度智障学生在与正常学生的交往中练习正确的行为、举止等。还可以定期让学生去超市购物、邮寄信件、银行取钱等,从而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还可带重度智障学生去看食品,认识生活用品等,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第8篇

中图分类号:C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8)104-0866-06

2008年5月14―15日,国际劳工组织和全国妇联联合举办的“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中国状况分析及政策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国际劳工组织、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同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全国妇联和一些国际驻华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和媒体工作者等五十余人出席了会议。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康妮局长和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委员王乃坤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致辞。

此次会议是中国第一次在国家级层面就工作与家庭的平衡问题展开的研讨,这意味着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已作为一个公共政策议题引起关注。会议就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国际劳动标准、中国的现状和政策,以及生育保护方面的国际准则和国内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一、全球化背景下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问题与挑战

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局长在致辞中提到,工作和家庭的冲突是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工作-家庭的平衡。全球化背景下,很多国家面临着人口的压力,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的下降,增加了家庭无偿照料的任务和生育的责任,尤其是贫困家庭。工作-家庭的矛盾与实现性别平等之间有着复杂关系,只要无偿的家庭责任继续被传统角色定型为妇女的工作,而且妇女仍然承担这种繁重负担的话,那么有酬工作中的性别平等将依然任重道远。

国际劳工组织工作条件专家介绍了国际劳工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支持的有关平衡工作和家庭冲突问题的研究成果,包括在非洲、欧洲、亚洲、拉美等一些国家进行国别研究,主要发现有:

1.问题与挑战

目前,很多国家都面临着有薪工作增长与无薪工作和家庭责任支持欠缺的矛盾。一方面,有薪工作的需求增大且持续增加,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且继续增长,男女两性的有薪工作时间延长,更多人从事兼职工作,用于交通的时间增加。另一方面,无薪工作的需求提高且继续增长,主要表现在:(1)传统的家庭支持在减弱。跨国界和地区的流动,使家庭与原有的亲属网络分开;扩大或联合家庭在许多国家日渐减少;同时,女性是户主的家庭在几乎所有地方都增加了。(2)儿童和老人照顾等方面的公共支持较少。儿童照顾方面,3岁以下儿童的有工作的父母可享受的儿童照顾服务很少;3―6岁的儿童服务覆盖率虽有提高,但城乡和贫富间存在差距;对于学龄儿童,校外时间可获的服务不能满足儿童照顾的需求。老人照顾方面,发展中国家以家庭照顾为主;发达国家的老龄中心照护服务和护理保险更多;同时,由于社会支持不足,老龄群体通常伴随着贫困度高和社会排斥。(3)休假支持不足。目前,很多国家带薪产假的覆盖率和执行方面存在问题;同时,由于假期规定的内容与现实脱节,使得父母假、陪产假、病假和年假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大部分人无法享受或享受不足。此外,其他因素如学习培训的时间与家庭照顾的时间发生冲突,公共服务时间不便,交通服务不良等,都加剧了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工作与家庭的冲突。

2.家庭应对策略

在有薪工作增长和对无薪工作及家庭责任支持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国家采取的家庭应对策略主要有:(1)减少或限制就业以提供家庭照顾。这主要针对家庭中的女性,她们要么放弃就业,要么减少工作时间,要么从事自雇或非正规经济活动;(2)调整家庭生命周期或生育数量,如推迟结婚、推迟或减少生育;(3)寻找其他儿童照顾的方式,或母亲辞职亲自照顾,或边带孩子边工作,或让大一点的儿童独自在家,或者由年长的儿童照顾年幼的儿童,或请亲戚帮忙照顾,或有经济条件的家庭请家政工人照顾;(4)在两难境地中做出非赢选择(No-Win Choices),如放弃母乳喂养,母亲请事假照顾生病孩子等。

3.影响和结果

现有的家庭应对策略产生如下影响和结果:(1)加剧性别的不平等,如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较低,兼职工作率较高,非正规经济参与率较高等;(2)加剧贫困率和贫困程度;(3)童工问题严重,既有工作场所的童工,又有在家照顾幼小儿童的童工;(4)女性就业的非正规性加强,既有女性就业选择的非正规性,又有家庭用工的非正规性;(5)工作场所生产力下降,在没有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如果家庭照顾的需求与工作发生冲突时,普通家庭的大多数女工通常会请假,这就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企业的营业额。

4.政策和机制

一些政府对有家庭责任男女工人工作和家庭冲突问题缺乏认识,现有的立法、政策和预算对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问题没有涉及;雇主组织面对市场竞争压力,因顾虑产假、儿童照顾的成本而不愿采取行动;工会决策层缺少女性代表导致对此问题关注较少,其本身也是工作一家庭冲突的结果。

在劳动世界,工作和家庭冲突到处可见,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冲突可以促进性别平等及减少贫困。因此,平衡工作和家庭的矛盾,应是政府、雇主组织、工会和男女工人都关注的议题。

二、中国工作和家庭的平衡:现状及挑战

中国也是国际劳工组织支持的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国别研究的国家之一。研讨会上,中国项目组成员分别从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发展趋势、人口和家庭的变化趋势以及对工作一家庭平衡的影响等角度介绍了他们的观点。

1.经济社会发展及就业发展对工作一家庭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为支持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平衡地获得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及服务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财力大幅增加,政府开始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事业的发展中。但我们明显地看到,家庭照顾尚未作为社会服务的内容,列入政府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内容。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一方面,中国妇女的就业保持了较高水平,更多地获得了经济独立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带来包括性别分化在内的社会分化,劳动力市场对妇女的歧视也逐渐凸显出来。女性遭受就业歧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承担了生育和家务的重担。

2.人口和家庭的变化趋势对工作一家庭的影响

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中国的人口和家庭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使得家庭责任加重,工作一家庭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1)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和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导致老年抚养比逐年上升,即家庭中需要照顾的老人增多,照顾的时间加长,照顾的难度加大。(2)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模式多样化。家庭规模的缩小,一方面减轻了家庭养育子女或赡养老人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大家庭在照顾上的支持。同时,单身家庭、`克家庭和空巢家庭等的老人照顾问题也日益突出。(3)城乡 流动加剧了家庭照顾的负担和成本。无论对流动儿童或留守儿童,都加剧了家庭教育和照顾的负担;对留守老人,他们不得不从事大量田间劳动和照顾孙辈的劳动,自身被照顾的地位和资源逐渐消弱;对夫妻,增加了家庭照顾的成本,加重了妻子承担多重角色和任务的负担。(4)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工作和家庭的冲突直接导致了初婚初育年龄推迟,生育率下降,自愿不育者出现。

研究发现,中国城乡人口和家庭变化的趋势使得家庭的扶养比大大下降,但并没有减轻人们家庭照顾的责任;城市育儿和养老的责任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更趋向家庭回归,农村育儿和养老的责任因乡城的流动更多落在了留守妇女及其老人身上;城乡男女均肩负有薪劳动和家务劳动的双重负担,但妇女承担的全部劳动最多,尤其是农村妇女;以市场和技术为导向的多种改革,一方面为有家庭责任的劳动者提供了生活的方便,另一方面也带来人们工作和生活时间的延长和负担;当妇女身背双重负担参与社会发展的时候,她们不得不面临三种选择:或献身家庭,做一个家庭主妇;或献身职业,做一位专职人员;或兼顾职业和家庭,承担起工作一家庭的双重责任。

三、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国际框架和中国政策

1.国际框架

国际劳工组织工作条件专家介绍了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国际标准,包括国际劳工组织《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机会和待遇平等公约》(第156号,1981)(以下简称“156号公约”)和《同名的建议书》(第165号,1981)。

156号公约的目标是承认有必要确立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之间以及他们同其他工人之间的机会和待遇平等,并考虑到工人面临的许多问题对于有家庭责任的工人来说显得更加突出,承认有必要采取措施满足这些工人的特殊需要,以求改善他们的境况。该公约适用于一切经济活动领域和不同工种的工人,同时,该公约也适用于有家庭责任的所有工人。公约各项规定的实施可通过法律、集体协议、企业条例、仲裁决定或法庭判决等手段,或综合上述各项手段,或以任何其他符合本国实践和条件的适当方式。雇主组织和工会应有权按照符合本国条件和实践的方式,参加制定和贯彻为实施公约各项规定而应采取的措施。

公约规定,国家政策的目的是确立男女工人的机会和待遇平等,有家庭责任的工人就业应不受歧视,且尽可能减少其工作和家庭责任的冲突。公约规定应采取一切符合本国条件和可能的措施,以便有家庭责任的工人能够行使其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照顾他们在就业条件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需要。照顾有家庭责任的工人在划分地方或地区行政单位方面的要求;发展或促进公立或私立的社区服务机构,例如照顾孩子和帮助家庭的机构和设施;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公众更好地理解男女工人机会和待遇平等的原则和有家庭责任工人的问题,从而形成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的舆论;加强职业指导和培训等,使有家庭责任的工人融入劳动人口,继续就业,并在因履行家庭责任而中断工作后重新就业;保证家庭责任本身不能成为终止劳动关系的理由。到目前为止,该公约已被40个国家批准,其中亚洲有日本和韩国。

《同名建议书》(第165号,1981)就156号公约条款下采取的措施给予更具体的指导,包括培训与就业、工作时间、休假规定、儿童照顾及家庭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如在儿童照顾和家庭服务方面,政府应当与有关的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合作,采取发展或推动公共或私人社区服务的所有措施,免费或根据工人的支付能力适当收费,以满足不同年龄的子女、其他需照料的被赡养者和有家庭责任的工人的需要;休假方面,规定了产假、陪产假和父母假,并规定有针对短期突发事件休假的规定;工作时间方面,采取措施减少每日工作时间和加班时间,更灵活地安排工作时间表、休息期和假期,等等。该建议书敦请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宣传教育,以促成公众对男女工人机会和待遇平等原则及有家庭责任的工人的问题的广泛理解,鼓励男女双方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平衡工作和家庭的矛盾。

2.中国的相关政策

至今,中国政府还未批准156号公约和165号建议书。中国虽在平衡工作和家庭方面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但社会转型期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1)工作条件。中国的法律和集体合同中明确包含了劳动者工作条件和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内容,中国工会为推进集体合同的签订和执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降低了企业对劳动者与家庭照顾有关的劳动条件的保障:第一,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均存在明显的城乡、地区、行职业和性别差异,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承担的住房、医疗、教育、家庭照顾等保障福利和公共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而由家庭购买,给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增加了沉重负担。第二,工作中的超时、各种假期的减少和名存实亡,比较普遍地存在于体制外的各种企业中,导致重工作、轻家庭的实际后果。第三,非正规就业带来就业者各方面劳动权利和保障的降低,既影响了家庭的收入和照顾,又更多地将妇女固定在家庭照顾的角色中。因此,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驱使企业及其管理者因最大化地追求利润,而忽视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益或家庭责任,既加剧了劳动者的工作压力,又强化了用人单位对有生育责任和家庭责任的女性劳动者的排斥。

(2)家庭照顾的政策与设施。中国目前的学龄前儿童照顾模式分为0―3岁和3―6岁两个阶段,前者以家庭照顾为主,后者是幼儿园与家庭照顾相结合。中国的幼教系统也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挑战,走过了公办幼儿园萎缩、集体办幼儿园不景气、企业办幼儿园锐减、民办幼儿园良莠不齐发展的历史阶段。由于中国目前的幼儿教育体系是早期教育导向而不是家庭照顾和保育导向的,因此,除去幼儿同存在的财政经费少、收费高、城乡差异大、优质幼儿同覆盖率不高等问题外,儿童照顾、特别是0―3岁儿童的照顾,并没有得到政策上的帮助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持。

中国老人照顾的传统模式为家庭养老。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了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兴办了老年服务机构,为家庭成员减轻了老人照顾的负担。但现有的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床位与人口老龄化的需求相比,差距甚远,特别在广大农村。因此,家庭养老还是目前主要的照顾方式。

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加大,为实现有家庭责任工人的就业和生活权利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同时,政府对为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和平等待遇问题的认识不足,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没有深入到家庭照顾的层面,在解决工作一家庭冲突中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传统的性别观念也影响了政府有关制度的设计。可见,与经济发展相比,中国的社会发展特别是相关公共服务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应承担起为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缓 解工作一家庭矛盾的责任,早日加入国际劳工组织156号公约;(2)政府应“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决策主流”;(3)尽快将保育事业、养老事业和家庭服务事业纳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务范畴,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家庭照顾服务;(4)通过立法消除对有家庭责任的工人的歧视,保障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追求平等就业机会和平等待遇的基本权利;(5)有效地落实生育保护政策法规,保障劳动者的生育权利;(6)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关爱家庭”、“以人为本”的家庭政策;(7)企业、单位和工会应努力为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员工提供工作和照顾家庭的便利;(8)在全社会树立“关爱家庭”、“善待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社会性别平等”、“男女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社会风尚;(9)加强相关领域的统计和研究。

四、生育保护的国际经验和国内状况

1.生育保护公约的内容及国际经验

研讨会上,国际劳工组织专家介绍了有关生育保护公约的内容,即1919年第3号公约、1952年第103号公约和2000年第183号公约。2000年第183号保护生育公约适用于所有就业妇女,包括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妇女。主要内容涉及产假、现金和医疗福利、健康保护、就业保护和非歧视以及母乳喂养五个方面:

(1)产假方面。公约规定产假时间不少于14周;产假包含产前及产后休假,产后应休假6周,除非国家有其他规定;在出现患病、并发症或有并发症危险的情况下可在产假之外额外休假。

(2)现金和医疗福利方面。公约规定应该向休产假期间的妇女提供现金津贴,其数额不得低于该妇女原先收入的2/3,这部分津贴需由强制性社会保险或公共基金提供支付,若具备条件现金福利应提高到以前收入的全额。除现金津贴之外,公约还规定应为妇女及其孩子提供医疗津贴,包含产前、分娩和产后医疗护理,以及必要时的住院治疗。不同国家的产假规定不同,而且福利待遇也不同。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规定产假有一定报酬,36%的国家是至少14周可获收入的至少2/3,27%的国家至少14周可获100%的报酬,近10年来没有现金福利的少数国家在减少。

(3)健康保护方面。即保证孕妇或哺乳妇女不得从事不利于母子健康的工作,或是经评估确定对母子健康有重大危险的工作。如果评估结果存在风险,则要采取措施消除风险,如改善工作条件或调动至安全的岗位,必要时给予带薪休假,并且当安全时有权回到其岗位或同等岗位。怀孕或哺乳的女性不应从事不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夜班;孕期检查应被允许离开工作场所。一些国家的经验是:一些国际劳工组织成员国制定法规,保护怀孕和哺乳期女性免受夜班之苦;一些国际劳工组织成员国规定,怀孕的妇女有权请假进行医检,雇员可获得带薪工休以享受产前或产后护理。

(4)就业保护和非歧视方面。公约规定应保证生育不成为就业歧视的原因,包括招工时禁止对求职妇女进行妊娠检查;防止歧视性解雇怀孕妇女,保证妇女在其产假结束后返回同一岗位或工资相同的岗位的权利。一些国家的经验是:不同国家保护工人的措施不同,一些国家有反对生育歧视的具体规定,规定限制生育权利的合同无效;许多国家保护孕产期妇女不被解雇;但据报告,怀孕歧视依然存在。

(5)母乳喂养方面。为保证母乳喂养,产妇有权享受每日一次或多次休假或减少每日工作时间为其婴儿哺乳;国家规定哺乳假的长短和数量;哺乳假被记作工时并予以补偿。同家惯例:至少92个国家立法规定母乳喂养休假;通常至少1小时;通常带薪:可至少享受到孩子6个月大。

到目前为止,共有13个国家批准了183号公约。

2.中国的生育保护状况

研讨会上,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的代表们就本部门促进生育保护方面的情况做了简单介绍。

国妇儿工委的代表介绍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目标之一是“城镇就业人员生育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但从现状来看,生育保险的参保率仍很低,2005年的平均覆盖率只有47%。主要原因有:(1)立法层次低,不适应新形式的要求;(2)统筹层次偏低;(3)资金的节余与不足的矛盾突出;(4)企业人险的积极性不高,等等。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这项工作。

全国总工会的代表介绍了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特殊权益保障情况的调查。调查显示,国有改制企业和大型合资、独资企业情况较好。但在一些中小型非公企业,特别是经济效益差的私营企业中,仍存在着严重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的问题,如大量使用女职工的“黄金年龄”段或“青春期”,避开女职工孕、产、哺乳期,以逃避女职工特殊保护责任;女职工孕期保护得不到落实,产假制度不能执行,哺乳时间得不到保障;绝大多数企业未按规定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孕妇室、哺乳室、浴室等设施;社会保险缺失,尤其是生育保险参保率低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立法执法的不力,又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既有性别歧视的社会观念,又有工会组织作用发展不够等。建议加快《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修订和《社会保险法》的山台,进一步推动生育保障制度的改革。

与会的3+1项目成员单位的代表和专家学者们就中国的生育保护政策的内容、执行的机制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从执行机制来看,与会者一致认为,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生育保险机制至今没有如愿实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责任缺位,没有相应的公共财政支持。平衡工作与家庭的矛盾,应该是政府、雇主、工会和个人共同的责任,尤其是政府的责任。政府责任的缺失,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而企业又把其应该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了个人或家庭,直接表现就是企业对有家庭责任的工人的歧视,尤其是对女工的歧视。从政策内容及覆盖面来看,目前中国的生育保险涵盖面较窄,只包括了生育期间的医疗费用,没有考虑产假工资和代工的补贴等;而且生育期间的医疗费用,不同体制、不同地区都存在差异,流动妇女、非正规就业妇女根本无法享受生育保护。从政策执行来看,生育保险基金的运作和支出缺乏合理性和有效衔接,资金节余和不足矛盾突出。最重要的是,生育补偿机制没有起到遏制就业性别歧视的作用。因此提出建议,对中国的生育保险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并促进政府加入183号生育保护公约。

第9篇

一、教材分析

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写其中100个笔画简单的字。

二、教材特点

1.综合性。

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以便使初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例如,在学习汉语拼音阶段,适当出现短语、句子和儿歌,学生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练习设计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的特征,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体现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沟通。

2.科学性。

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的编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识字和写字为例,要求认的字都是最常见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简单的。儿童最先认的字,是与他们的生活最密切的“爸、妈、我”。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是出现频率最高、最常见的400个字。此外,识字的安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形式有象形字、会意字、按

事物归类识字等,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汉字文化,认识身边的事物。要求写的100个字,严格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每课只写3-4个字。结合汉字的书写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打好写字基础,使每个学生不仅能把字写对,而且能把字写好。写字与识字不同步,这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目的是尊重识字和写字的各自规律,识高频字、与儿童生活关系密切的字,写简单的字、笔画少的字。表面上看识字和写字是脱节的,实际上在写字时不但能够复习巩固前面认识的字,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功,打好写字的基础。

3.时代性。

教材内容丰富,具有时代感。如,计算机、超市等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反映城市、农村生活以及科学常识的内容,在第一册教材中均有所体现。有表现家庭生活的《在家里》,表现课余生活的《操场上》,表现农村生活的《菜园里》,表现科学常识的《小松鼠找花生》。教材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品质。如,《自己去吧》教育独生子女不要过多依赖父母,要大胆实践;《平平搭积木》表现儿童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爷爷和小树》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环保教育。上述内容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并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4.趣味性。

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了玩中学、主动学的编排意图。如,课文《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是连环画形式的课文,图文并茂,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两课全文不注音,文中出现的几个生字,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认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得到自学成功的乐趣,又可以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练习作了很大改进,加强了参与性,增加了趣味性,有拼一拼、贴一贴、画一画、涂一涂、做一做、演一演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在游戏中、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此外,教材的呈现方式和语言,力求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爱看、爱读、爱写、爱做。 5.广泛适用性。

教材注意符合我国国情。针对我国地域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兼顾城乡,难度适中,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拓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识字方面,教材采用种种方式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识字,下要保底,但上不封顶。如语文园地中鼓励学生识记常见姓氏和同学的姓

氏,鼓励学生认识牌匾字,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识记身边的汉字。

三、教学目标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和声调。能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写字

1.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400个常用汉字,会写其中的100个汉字。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正确的笔顺写。字写得端正、正确、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阅读

1.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使学生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教学措施与注意点

(一)入学教育

一、指导思想

1.加强交流,消除入学新生对新环境的陌生感,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2.精选内容,放慢教学进度、改进学习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3.改进方式,从熟悉小学学习生活的角度设计活动项目,激发学生持续、稳定的学习兴趣。

二、内容安排及教学建议

(一)语文

活动主题课时学习内容活动形式我上学了1认识学校

说说,看看,画画,试试,练练,比比等多种形式

1认识同学1认识老师我喜欢语文课1有趣的语文课我会读书写字1读书习惯1写字习惯

教学建议

入学教育的四幅图画为学生提供了观察讲述的材料。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讲述图意。另外,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要把观察图画与参观校园、讲述感受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认识校园,了解学校常规,熟悉校园周边环境。对读书、写字姿势的引导,起步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让学生模仿图画中的小学生练一练。在以后的长期教学活动中,都要注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断监督检查,常常提醒。

语文学科的学习准备期教学共计6课时,分三个主题:《我上学了》,《我喜欢语文课》,《我会读书写字》。为此我们安排了三个教学内容:认识我的学校、同学、老师,有趣的语文课,我的读书和写字习惯,配合教材中《入学教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教材中四幅图的画面,说说画面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可能在说些什么?通过自主观察图画,讲述画面内容,学生逐步了解学校生活,感受学习氛围。知道在课堂上要做些什么,该怎样去做。教师切忌用单纯的讲解,代替学生对画面的观察和感受。

1.认识我的学校、同学、老师

教学这部分内容,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班级的同学、老师;养成学校生活中的一些最基本的仪礼常规。教师要把观察图画和观察本校校园结合起来。如,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引导学生了解:我们学校的旗杆竖在哪里,我们怎样举行升旗仪式;我们学校有哪些专用教室,我们在那里上什么课;我们学校的

操场在哪里,那里有哪些体育和游戏设施,课间、课后我们应该怎样在那里游戏、锻炼。农村的学校也要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周边环境。要创设情境演练,使入学教育形象化、具体化,落到实处。如,进行图一的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模拟每天第一次见面时的相互问候;可以在引导学生观察国旗的同时向学生简述参加升旗仪式的要求,并播放一段国歌,师生共同模拟向国旗行注目礼。

2.有趣的语文课

教学这部分内容,要让学生感到上学真好,学习语文真好,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可向学生介绍一些作家、文学家;又如教学第二幅图时,可以设计提问:同学们在上什么课?这些字你认识吗?谁愿意把这些字读给大家听?这样,使那些认识一些汉字的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他们多认汉字的愿望。同时告诉不认识这些汉字的学生,学习汉字并不难,很快大家都会认识这些字,经过语文学家都能看书、写字。让所有的学生都觉得学习语文很有意义,上语文课很有趣。 3.我的读书和写字习惯

教学这部分内容,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养成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这些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起步的训练十分重要,入学教育要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打好基础。如,教师在教学第三、四幅图时,要指导学生认真看图,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同时要指导学生模仿图中人物练一练,教师逐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在此后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依然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对学生严格要求,随时提醒,及时纠正,常抓不懈。(二)汉语拼音

1、这部分教材中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景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整合起来的情景图,有利于学习拼音,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有利于增强学习的兴趣。

2、本册教材拼音的呈现形式主要以拼音结果的形式呈现。这样编排的好处是,儿童可以和音节多次见面,加快拼读的熟练程度,可以更好地发挥帮助识字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编排的目的并不是要求直呼音节。

3、在拼音教学中还安排认识70个汉字,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

成就感。这些字只要求能读正确,结合语言环境大致了解意思,不要求写,也没有认识偏旁的任务。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作一些字形的分析,让学生整体识记即可。

4、在拼音教材中编排一些儿歌,这些儿歌只要求在教师的领读下读熟即可,不要求学生背诵,更不宜分析讲解。

总之,教学汉语拼音部分,首要任务是学拼音,其次是认识汉字,再次是读儿歌。要保证主要任务的完成。

(三)识字、写字

1、本册要认的字,只要学生能把所认的汉字用于阅读就可以了,既不要求书写,也不要求对字形做过细的分析。在识字教学中,可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知识和方法。

2、在识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汉字,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并注意提供机会,让学生交流课外识字的途径与成果。

3、识字不要一刀切,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要认识到汉字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认字也是一个由生到熟、在复现中巩固的过程。

4、在一年级起步阶段,要打好写字的基础,教师要具体指导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边指导,边示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写字贵在精,而不在多。

(四)阅读

1、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好还能读出感情来。

2、要尊重学生的感情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读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3、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读、背教材里好词佳句,还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课外读物中好的词语和句子。 4、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年龄特点,以读背为主。

5、教材中安排了两课连环画形式的课文。这两篇课文全文不注音,教师要鼓励学生借助图画阅读,还可以用猜读、跳读,遇到不认识的字问别人等方法读课文,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五)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

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题目,主要应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些题目,要倡导合作和相互交流。

(六)口语交际

1、本册安排的六次口语交际都配有图画,但图画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要重视创设情境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在交际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际中去,用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并对交际的过程予以调控,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交际过程中充满童趣的精彩语言,并予以肯定、表扬,使学生感受到交际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还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班级情况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 宝鸡文理学院 试题统计 理论课试题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统计分析以宝鸡文理学院艺术、体育类专业2009―2010年第二学期期末试题为样本,包括教育科学与技术系、中国语言文学系、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5个系部的30份试题。试题涉及7个专业,分别是:教育科学与技术系的艺术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播音与主持专业;音乐系的音乐教育专业;美术系的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专业;体育系的体育教育专业。考试科目有《学前比较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学科教学论》、《中外教育简史》、《教育心理学》、《学前课程论》、《艺术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儿童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播音发声》、《传播学》、《外国音乐史》、《曲式分析》、《初级和声》、《中国现代音乐史》、《基本乐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概论》、《西方设计史》、《艺用解剖学》、《中国美术史》、《色彩学》、《体育测量评价》、《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法学概要》《运动生理学》等。其中大学一年级试题12份,大学二年级试题11份,大学三年级试题7份。详细统计参见表1、2。

1.2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调查法。

1.3统计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Excel统计处理。

2.试题统计结果分析

2.1试题题型数量统计分析

本次统计分析的30份试题中,4种题型以下试题2份,占试题总数量的7%;4种题型试题19份,占试题总数量的63%;4种题型以上试题9份,占试题总数量的30%。详细统计参见表3。

2.2客观性试题统计分析

本次统计分析的30份试题中,客观性试题有选择题(单选/多选)、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简述题)、列举题等。分别从小题数目、小题分值、最大分值、最小分值、平均分值、题型总分值、占试题总分值比例7方面进行统计。详细统计参见表4。

2.3主观性试题统计分析

本次统计分析的30份试题中,主观性试题有论述题、材料分析题、活动设计题、实验分析题、应用题等。分别从小题数目、小题分值、最大分值、最小分值、平均分值、题型总分值、占试题总分值比例七方面进行统计。详细统计参见表5。

2.4主客观性试题所占比例统计

本次统计分析的30份试题,每份试题满分均为100分,试题总分值为3000分。其中客观性试题分值约占试题总分值的72%;主观性试题约占试题总分值的28%。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分值比例基本保持在7∶3左右。

3.问题与建议

3.1问题

3.1.1试题的分类。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内容的混淆。哪些题目属于客观性试题,哪些又属于主观性试题,标准不一。从30份试题的整体平均值来看,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7∶3左右,但从抽样来看,有部分试题的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的比例依然不合理。这种分类标准的不一致,导致试题题型的不科学,从而降低试题的信度和效度。

3.1.2试题的容量。试题容量又称试题的长度,指试题所包含信息量的大小。从试题统计信息来看,艺术、体育类试题容量普遍偏小,所有小题加起来的数量,大多数都在20―30个小题之间,有些试题的总字数甚至在100个字左右,显得极为简单,考生在30―40分钟内从容的答完试题,不能合理地反映出试题的长度,进而影响整套试题的质量。

3.1.3试题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关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也是编制试题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要求。但从30套试题的分析来看,选择、填空、判断、简答等考查知识与技能的题型占到总题型的72%,试题内容大多数体现的是知识与技能,很少体现的是过程与方法,不体现的是情感与价值观。

3.1.4试题缺少创新,有的比较陈旧。从30套试题带来的信息发现,无论是试题类型还是试题的具体内容,都缺乏新意。试题类型主要集中在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而缺少实例(案例)分析、教育叙事、基本应用等能够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题型,从统计信息来看,这种考查能力、体现情感价值观的试题仅仅占到总题型的28%;试题具体内容比较陈旧,大多数试题都是往年试题的组合,缺乏与时俱进的创造性。

3.1.5试题具体题型的编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试题本身的问题。以选择和填空为例,选择题题干和答案之间要么重复要么显得混乱;填空题要么空太多要么空的位置不合理。如:“?摇?摇?摇?摇是创作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空的位置不科学)、“古代著名启蒙教材有?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空太多),这直接影响到试题本身的质量,间接影响考生的水平。二是赋分的问题。分值大小不一,同样是选择题,有的赋1分,有的赋1.5分,有的赋2分,有的赋3分,最大和最小分值之间相差2分;同样是填空题,有的赋0.5分,有的赋1分,有的赋2分,有的赋3分,最大和最小分值之间相差2.5分;同样是论述题,最小赋分为6分,最大赋分为32分,最大和最小分值之间相差26分。赋分的不科学,同样也会影响试题的质量。

3.2建议

3.2.1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的分类。客观性试题以评分客观而得名,主要包括判题、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优点是取样广泛,命题的知识覆盖面大,答案明确,不易受评卷人主观态度的影响,能有效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但亦有缺点,编制测验试题任务繁重,难于测定受试者的能力和价值观。主观性试题是通过少量的论述和对给定材料的整体把握来测定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包含对考生情感和价值观的考查,主要包括论述(论文)题、材料(案例)分析题、实际应用题等。其优点是能有效测定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点是评分缺乏客观性,易受评卷者主观因素影响。两种题型各有其优缺点和不同作用。任何一种题型都不能单独地对学习成绩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有效的、可靠的测量。因此,建议根据考核目标尽量合理地将两种题型配合起来使用,互相补充,扬长避短,以达到最佳效果。

3.2.2试题的容量。一套试题包含多少个题目,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首先与题型有关。主观性的试题,数量不可能太多,客观性试题数量可以较多,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比例一般维持在7∶3左右。其次与测验时间限制有关。时间长,试题数量可以多些,时间短,试题数量可以少些。再次与所欲达到的信度和平均区分度有关。最后与被测验者的精神、情绪有关。试题数量太多,考生易产生情绪厌倦,导致敷衍塞责或不予作答,试题数量太少,又达不到考核的基本目标。因此,建议出题者将可问可不问的问题最好删掉,一些较复杂或大量超纲的试题尽量避免。

3.2.3试题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关系。“三维目标”是考核目标中不可分割的三个维度,融合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知识与技能”突出重点知识,培养学科能力,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体现学生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的变化,感悟人生的真谛,逐步形成正确的人文意识、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建议试题内容尽可能体现“三维目标”,并恰当处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4试题的创新。艺术、体育类试题包含人文学科的内容较多,而人文学科的内容相对于理工类,其变化还是较大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不同的时代背景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文学科内容的变化。因此,建议试题内容尽可能的与时俱进,多与学科内容的发展变化相联系,多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联系,倡导试题的时代感和地域感,兼顾基础与创新,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3.2.5提升试题编制的科学性。为提升试题编制的科学性,就部分题型的编制,提出以下建议。

3.2.5.1填空题的编制。所空缺的词应当是最重要的内容和关键的词,以避免学生去识记那些不重要的知识;每个空缺处应当有非常确定的正确答案;题目中空缺的地方不能太多,以免使题目变得支离破碎;空缺尽量放在句子后面或中间,不要放在句子开头。

3.2.5.2选择题的编制。叙述要简单明了,避免否定叙述,特别是模糊的词语;每题只包括一个问题,避免两个以上概念出现;每题被选答案数目要同样多,答案顺序要随机排列;前后题目不要有暗示作用。

3.2.5.3判断题的编制。题目的选取应当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内容,而不应当是琐碎的、无关紧要的细节;题目应多是考查理解能力,而不应仅考查记忆性的知识,更不要直接抄录教材中的句子,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求理解;题目的表述应当简单明了,不能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题意正确和题意错误的题数要大致相当,并注意排列次序的随机性。

3.2.5.4简答题(名词解释)的编制。在考查对一些概念的理解时,题目的问法应避免让学生重复概念的定义。如“所谓××是××”,“××叫××”等,应从应用角度考查概念的解释;题意要明确,题目本身要对答案的范围有明确的规定;问题要具体,让学生用简短的句子就能回答。

3.2.5.5论述题(分析、应用)的编制。要避免题意笼统、空洞,对作答无要求、无限制,做答范围太宽太大;尽量不要让学生自由选择题目来作答,如果学生自由选择题目作答,其所得成绩就会失去相互比较的可能性。

在试题赋分上,也要注意下述方面:注意学科的性质,减少人为误差,关注考核中“三维目标”的关系,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所占分值的比例,等等。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3]王孝玲.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0.

第11篇

关键词: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教育目的;体育内容;体育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1-0033-07

Research on Pestalozzi’s Sports Thought

HUANG Gui1, SU Yongjun2

(1.College of Sports and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Jiangsu China; 2. Xinglin Colleg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Jiangsu China)

Abstract:Pestalozzi is not only a famous Swiss educator in 19th, but also a world wellknown educator. He has dedicated his glorious life to education cause by the spirit of “all for the children”, created a unique sports thought system and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world sports. His sports thought includes such several areas of content as advoca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combining sports with productive labor, education purpose transmitting the attention paid to physical education, the selection of sports content conforming to th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feature, physical education being proceeded in an orderly way and step by step and physical education following natural law. As a bourgeois democratic educator living at that times, Pestalozzi’s sports thought has its inevitable limitations. Today when promot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reform and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a, the various practical guidance value of his sports thought must be fully recognized and tapped. Pestalozzi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health to the human,the society and the state. Pestalozzi attaches importance to earlier physic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He opens quality education, ensures the natural body quality of the human becomes mature and can develop and implements the love given to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Pestalozzi; sports thought; education purpose; sports content; sports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约翰·亨里赫·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被誉为“初等教育之父”、“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之父”。他毕生从事平民教育及教育改革实验,留下了“和谐发展教育”、“普及教育”、“爱的教育”、“劳动教育”、“教育心理学化”等教育遗产,这些对欧美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曾产生很大影响。19世纪初,在欧洲不少国家设立了“裴斯泰洛齐式”的学校。到19世纪中期,在美国,学习和推广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也一度蔚然成风。因此,他与福禄培尔和赫尔巴特并列被誉为十九世纪欧洲出现的三个“伟大教育巨匠。”[1]

裴斯泰洛齐一生办过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担任过各级学校的教师,进行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思想体系。他的体育思想对许多国家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与指导作用,他在世时和去世不久,欧洲大陆和美国就接连掀起了“裴斯泰洛齐运动”,以后其影响不断扩及整个世界,并影响到现在。[2]189对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进行梳理、概括、归纳和总结,可进一步丰富与完善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体系。正是由于裴斯泰洛齐对体育本质及规律的深刻揭示,促使了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去认识与分析体育,并激发了专家和学者极大的研究兴趣和探究心理。裴斯泰洛齐关于倡导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发展、体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育内容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体育教育应循序渐进、体育教育遵循自然法则等体育思想不但没有过时,对新世纪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价值。

笔者以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评价和现实指导价值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体系,参考和借鉴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以更好地推进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与体育新课程改革。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展开研究。1)宏观层面上,采用唯物辨证的方法、历史分析方法。把裴斯泰洛齐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力求切合实际,恰如其分,真实的反映其走过的崎岖道路,进一步了解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从中受到应有的教育。2)微观层面上,采用文献资料法、调研法、专家访谈法与逻辑分析法,对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个人地位、体育思想理论基础等方面给予深入地综合研究,研究和整理其留下来的经验教训,以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通过论证如何认识过去与现实的关系上,以揭示其体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在推动我国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1 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裴斯泰洛齐一生坎坷,出生在与德意志分离不久的瑞士苏黎世城一个基督徒的家庭。祖父是个乡村牧师,父亲是外科医生,五岁时父亲就因病逝世。兄弟姐妹都在四、五岁时不幸夭折,母亲在精神上倍受打击,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并且又没什么遗产。裴斯泰洛齐是在其母亲的女仆巴贝丽关爱下长大的,巴贝丽纯朴善良,对他们家忠心耿耿,把裴斯泰洛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养,她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影响着裴斯泰洛齐,使他终生难忘,这也正是裴斯泰洛齐从事爱的教育的基点。[3]

裴斯泰洛齐所生活的时代,是瑞士资本主义和封建关系并存的时代,城市工人和贫民受到沉重剥削,农村的阶级分化也在加速,广大农民遭受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榨,过着贫困悲惨的生活,更谈不上受教育的问题。虽然部分贫苦儿童有幸上学,但是当时的贫民小学的教育水平是十分低下的。[4]13对于广大平民百姓,国家没有拿出一定的钱来办学校,没有专门的办学场所,经常把教师的宿舍当作教室。教师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也没多少文化,很多是由手工业者担任的,他们把教师工作当作补充工资的一种形式。

在法国启蒙运动的指引下,他矢志改革传统教育和社会现状,以解救贫苦的人们为己任,深信每个人都具有身体、道德和智慧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潜在能力,只有通过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才能使之得以发展。裴斯泰洛齐把体育看成是人的和谐发展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并且主张体育跟劳动教育应紧密联系;倡导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父子般、母子般的爱,儿童之间则建立兄弟姐妹般的爱,使整个集体融入一个大家庭的氛围中;儿童有喜欢活动的本性,因此,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内容时应该以发挥这种本性为目的,从而确定了以体操与游戏等为主的教学内容;体育教育应循序渐进、遵循自然法则;主张教育应成为每个人的财富,通过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发展消除贫穷、改良社会,培养有智慧、有道德、有劳动能力与身体健康的“全人”,这个“全人”实际上是裴斯泰洛齐心目中理想的资产阶级新人即公民。[5]

2 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2.1 莱布尼兹关于单子自我发展学说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1646—1716)提出,构成宇宙万物的是单子,单子是一种不能再分的不占空间的能自由活动的精神实体;宇宙万物便是由上帝安排单子互相结合、协调一致的精神上的联系而形成的,具有“先定和谐”的属性;单子的另一属性是具有内在动力,推动它不断地自我发展。

裴斯泰洛齐受这一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的智慧、道德情感和体力的萌芽先天地结合为统一体,潜存在体内,并具有从不活动状态到充分发展的倾向,所以裴斯泰洛齐倡导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发展;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心理化”的口号,并指出所有的人都有两面性,即低级天性和高级天性,[6]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使这种潜在力量得到充分发展,因此,非常重视人的天性,要求体育内容的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强调体育教育遵循自然法则。

2.2 康德“感性直观”观点 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提出,人的认识过程一开始是“自在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使人获得感觉经验,感觉只能作为诱因,但这种感觉经验要有先天的能力(直观形式和范畴)给以整理、综合,才能形成普遍的科学知识。

裴斯泰洛齐在教学理论中,反复论述知识的基础是对事物的感觉印象,但这种感觉印象是混乱的、复杂的,必须与内在的理解力结合起来,只有感官才能把“以不明显状态存在的”观念引申出来,才能形成明白的确定的表象,然后再上升到清晰的观念。教学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使儿童的感觉印象正确无误的发展为清晰的概念的过程,这些使得裴斯泰洛齐认为一切教育过程都要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裴斯泰洛齐认为各关节的运动能力是体育中最简单的要素,因为只有关节的活动才能保证人有行动的可能。让儿童多进行游戏、军事体操、游泳、手工劳动、运动会等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轻到重,由少到多,不但可以锻炼、发展其体力,培养其劳动技能,也可养成劳动习惯。[7]

2.3 夸美纽斯、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 在学习和借鉴夸美纽斯和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后,裴斯泰洛齐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法则,但他同时强调教育不应完全模仿与遵循自然,教育也能反作用于自然,这是在继承两位教育家自然主义思想基础上的更进一步发展。

裴斯泰洛齐在反对传统旧教育的儿童观上提出了“儿童是他自己的教育者”的主张。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有一种内在力量在生长着。这种内在力量是儿童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教育者必须注意和保护儿童这种先天的内在力量,鼓励儿童积极主动活动,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身体、道德和智慧。[8]78教育要遵循自然,体育教育也要遵循自然。[2]80儿童体力的增强与发展,需要通过从简单动作过渡到复杂动作这一过程来进行。[9]根据这个理论,他对当时初等学校(包括幼儿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了重要改革,主要内容是体操与游戏等,方法在于“循序渐进”。

3 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倡导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发展 裴斯泰洛齐从人性的统一性的基础出发,提出了和谐发展教育理论,其内容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他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均衡性,即“人的体力、道德和智力的均衡,或换句话说,人的手、心和脑的能力的均衡性”。只有全面、平衡地发展人的体力、道德、智力,才是符合人性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人内在的力量,因为人性的整体性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

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是人的全部才能和潜能获得发展的基础,是人的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的手段与内容,它的任务就是要把所有天赋的生理上的力量全部发展起来,同时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其它方面的天赋内在力量,使人能够和谐发展。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最简单要素是关节的活动,体育教学和训练应以关节活动为起点,从最基本的运动动作开始,由易到难,逐渐发展到复杂的动作训练;练习是体育的基本方法,练习应该与感觉的训练、思维的练习相协调,以便使体力、感觉、听觉和思维同时得到发展。在裴斯泰洛齐看来,体育可以促进儿童的欢乐和健康,有利于儿童勤奋、坦诚、勇敢、吃苦耐劳等个性品质的养成,因此,体育对身体和道德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10]同时,他认为,德育是和谐发展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完善的人”的重要方面。他还认为,智育对人的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所有人生来就有各种能力和才能[11]。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体力、道德和智力的均衡发展是人的高级天性的表现。在这三种教育手段中,体育通过各种体育教学与训练,智育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德育通过信仰和爱,共同满足和发展人性,从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这一教育目的。[12]但是,体育又必须和智育同时进行。体育和智育只有统一于人的道德教育中,人才能真正得到和谐的发展,才能真正展现人的高级天性,显示人的内在力量。[13]

3.2 体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裴斯泰洛齐不仅把劳动与学习相结合视为帮助贫苦人民掌握劳动技能从而改变贫困状况的手段,而且将劳动教育和体育、德育、智育联系,肯定其对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包括身体各种器官训练、生活能力训练、职业训练和其它一切有实践意义的教育。劳动教育能发展体力、智力及形成道德,必须贯穿于体德智三育的相互联系之中进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可见,裴斯泰洛齐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超前性,把“教劳结合”作为儿童自身发展和社会化的根本途径。[14]53

裴斯泰洛齐把体育看成是劳动教育的最基本的和初步的阶段。他认为,关节活动是体育最简单的要素。自然赋予人关节活动的能力是各种体力得以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体育教学训练和各种体力活动的要素。劳动就是一种体力活动,所以关节活动也是劳动教育的基本要素。劳动教育、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是建立在体力发展的基础上的。

裴斯泰洛齐主张通过对身体的练习增进和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技巧,通过手抓、脚蹬、走动、伸举等这些简单的关节活动逐渐发展儿童的体力,使儿童掌握各种劳动技能。裴斯泰洛齐根据实际劳动的需要制定一种“技能入门”作为发展体力的内容,包括劳动中最简单的一些身体操练——打、拿、推、掷、挥动、角力等等。儿童掌握了各种基本技能之后,就能够全面地发展其体力,同时还能够掌握各种劳动技能。[15]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和劳动教育要在家庭和学校中同时进行。

3.3 教育目的透射出对体育的关注 裴斯泰洛齐从他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才能和形成完美的人,这种发展又必须是和谐的,全面的,使之成为身体强健的、有德行的、有智慧的、能劳动兼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人。“教育要名副其实,必然努力使人的完善能力得到圆满的发展。”[16]83因此,“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身体、道德和智慧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照顾它们的完全平衡。”[17]

人的体力、道德情感和智慧的萌芽先天地结合为统一体,潜存在体内,并渴望得到显露与发展,而只有教育才能把这些潜力挖掘出来,发展起来。[18]裴斯泰洛齐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并在经过锻炼之后,使人尽其才,使每个人在社会上都能得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总目的的构想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目的,“为社会造福,使高尚的穷人和自己思想上渴望的天下得以实现。”一是个人目的,把每个儿童培养成体格健壮、道德完善、有切实知识、能独立思考的人,即体育、德育、智育和谐发展的人。

3.4 体育内容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在世界教育历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位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并努力实践的教育家。他指出,经院主义和专制主义教育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它们违背了儿童的本性,把一堆无用的知识充塞儿童的头脑。这种教育不仅不能发展儿童的内在能力,而且还扼杀了儿童的个性和智慧。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和教学工作应该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实现教育心理学化。[19]其中的教学内容心理学化,要求选择和编制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根据这个理论,裴斯泰洛齐确定了初等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体操、阅读、书写、算术、几何、测量、绘画、唱歌以及地理、历史和自然方面的课程。[20]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喜欢体力活动的愿望是与生俱来的。儿童具有好游戏的天性,这种天性驱使其总是尽情地游戏(这种游戏是有组织的,决不是放任的)与活动。[21]因此,教师在安排儿童体育教学内容时,必须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唯此,才能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体力和各种运动能力。

同时,裴斯泰洛齐强调,一般性培养先于专门培养,幼年的儿童不应该接受专业舞蹈或击剑等训练,而应该注意一般性的体格和灵活程度的训练。在学校里可以上体操课,但不要突出单项的体操项目,而纯粹是让孩子多活动。裴斯泰洛齐的理论是以孩子天生的动作本能、体力和身体灵活程度的一般发展情况为依据的。他按自然的动作安排身体训练,如慢步走、跑步、跳、投掷、击打、摇摆、推举、撞击、牵拉等,使其身体的发育不致因过早地从事某项专门的体育训练而变为畸形或不适宜于做必要的工作。[22]

3.5 体育教育应循序渐进 裴斯泰洛齐依据人的心理的自然发生的规律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他认为初等教育是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而逐步复杂化的。教育目的在于“人的和谐发展”,而教育方法在于“循序渐进”,即“人的和谐发展”主要依赖于体育、德育和智育这三育的“循序渐进”及其完美协调。

裴斯泰洛齐强调,在各种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各门学科中,都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因素,即所谓教育要素。教育、教学过程就要从这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这样的教育、教学符合心理学的原则,简便易行,效果良好,有利于促使儿童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和谐发展。[23]为了改变当时学校呆板、烦琐、经院式的教学方式,并使每个普通家庭和每位普通母亲能够独立而容易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实验中不断地探索简化教育的方法,在发展儿童的道德和智慧的同时,也重视儿童身体力量的发展。[4]34

裴斯泰洛齐把要素教育理论全面贯彻到了儿童的初等教育中,认为初等教育既要让每个人在体、德、智等方面都能受到基本的教育而得到和谐的发展,又能使体育、德育和智育的每一方面都通过“要素方法”获得均衡的发展。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要素是关节活动。[24]207关节活动由一些最基本动作构成,如打击、跳、撞、拉、转、压、振动等,这些基本的动作结合起来,可以构成各种复杂的动作。体育应该从这些最简单的动作开始,待这些动作和技巧熟练后,再进行其他复杂动作的练习,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多、增强。通过这些关节动作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练习,就可以逐渐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各种技巧。从关节活动,逐步扩展到全身的复杂的体力活动,全面地发展体力。[25]

裴斯泰洛齐认为运动必须是渐进的,体操的复兴是在这个方面业已实现的最重要的一步。体操艺术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某种运动所必需的敏捷,也不在于它们能给人以从事某些要求有大量力量和技巧的工作的资格,而在于这些运动所产生的最大益处是从这些运动的安排中可以观察到的自然进展,从容易进行的运动开始,以此为准备,继而进行更为复杂的、难度更高的运动。或许还没有一种艺术可以如此清楚地表明,唯有通过练习,那些看来似乎是缺乏的能力才是可以产生的,或者至少是能够发展起来的。这一点也许像那些从事教授任何一门学科的人以及那些在指导学生达到他们所期望的水平时遇到种种困难的人提供了一条最有价值的启示——让他们根据一个新的计划重新开始工作,在这个计划中,各种活动将作重新安排,用从易到难自然进展的方式来设计科目。[2] 371~372

3.6 体育教育遵循自然法则 裴斯泰洛齐认为,“自然”是指儿童与生俱来的本性,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26]体育和德育、智育及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儿童的认识能力,还应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基础就蕴涵在儿童身体力量的发展之中[27]。

体育要遵循人的力量的自然发展:(1)最简单的体力表现形式:打击与搬运、刺戳与投掷、拖拉与旋转、围绕与摆动。(2)最简单的体力表现形式的基础:自然所赋予的关节活动的能力。(3)体育最简单的要素:各种关节的活动。(4)基本的四肢操练同基本的感觉训练协调,同机械思维训练协调,从而使体力与智力都得到发展。(5)体育应该从儿童早期开始。[2]355

裴斯泰洛齐把自己所做的一切看成是人类教育接近自然进程的尝试,自然进程是在起居室里发展人的各种才能时表现出来的。初级教育只是一种人类技艺的协作方式。通过这种协作,通过信仰和爱,把人引向善良和虔诚的愿望,使他获得认识和能力,并引导他采取行动。要使接受初级教育的孩子们不仅掌握所传授的体育和智育知识,而且还要活跃他们的宗教和道德的动机,以便根据父母的观点和感觉行动使每个受过初级教育的人,不仅在体育和智育方面是敏捷的,而且在事业上是强有力的,还具有高的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力量达到所期望的和谐。[28]

4 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局限与偏颇

正如一切历史人物一样,作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也有其必然的阶级和时代局限。他试图以教育(包括体育劳动教育)来改变贫苦人民命运的愿望明显带有改良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倾向,他还错误地认为农民和贵族因天赋能力不同而不应受同等的体育教育。同时,他忽视了体育与劳动教育有质的不同,他认为体育的内容应以劳动形式为主,错误地把体育视为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和初步阶段。

当然,评价前人的思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正如列宁所说的“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29]而且“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30]我们应该将前人的思想放在当时社会的现实中加以考察,而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对前人思想过分苛求。

5 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现实价值

5.1 强调健康对于人、社会、国家的重要性 体育是获得健康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尽管裴斯泰洛齐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健康对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为“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树立和以功能为纲体育课程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31]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体育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经过挖掘、研究与论证,我们重新审视了裴斯泰洛齐博大精深的体育思想,其体育的目的是发展和增进儿童的一切身体力量和可能性,通过练习养成他的技能和熟练技巧,发展他的体力,并同时发展儿童的智慧、情感和意志。

1999年,我国把“健康第一”确立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青少年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学习好,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取得的成就固然与我国的有关国家决策是分不开的,但也不能忽视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对我们的重要启示:体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健康,是人的全部才能和潜能得以发展的基础。[32]

5.2 重视儿童早期体育教育 在我国开展素质教育、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今天,人才的早期教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章明确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而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高度契合,他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儿童应该尽可能早地受教育,最好从诞生时就开始,而体育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裴斯泰洛齐强调儿童体育教学内容除了体操练习外,还要编制训练所有感官的特定练习并要具有游戏性质,儿童应尽早地进行这类练习而不能过早地从事某项专门的体育训练;同时,他把体育遵循自然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原则,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根据各种年龄和各种体力强度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多种体育运动,保证和促进儿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33]“如果体操训练得当,对于促进儿童的欢乐和健康十分有用,而欢乐和健康则是道德教育的两个十分重要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在他们中间助长一定的团体精神、兄弟般的情感。”[34]

5.3 开启素质教育,保证人的身体自然素质的成熟与发展 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与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旨有着高度对应的关系。素质教育强调的“全面”,狭义上指的就是德育、智育和体育,这与裴斯泰洛齐的“心、头和手”思想对应相关;素质教育中提及的素质分为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含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层次,这与裴斯泰洛齐强调指出的人的发展的三种状态——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道德状态也对应相关。

裴斯泰洛齐把要素教育理论全面贯彻到了儿童的初等教育中,认为初等教育既要让每个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都能受到基本的教育而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能使德育、智育和体育的每一方面都通过“要素方法”获得均衡的发展。按照裴斯泰洛齐“要素教育”的划分,德育的基本要素是爱,其任务在于完善人的行为伦理素质;智育的基本要素是直觉,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智能——潜能、能力、才能及创造力;体育的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其目的在于保证人的身体自然素质的成熟与发展。[14] 50~52

5.4 体育教育贯彻爱的教育 裴斯泰洛齐指出,“爱是认识、能力、知识和行为集中的神圣的中心。通过这个中心,它们才真正成为人性的力量,即真正的人的力量。”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裴斯泰洛齐始终怀着一颗爱心来教育孩子,这种爱的精神就是被教育学家们所称为的“裴斯泰洛齐精神”。世界教育史上象他这样一心为儿童健康成长而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教育家是屈指可数的。裴斯泰洛齐强调指出:“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8]49即爱的教育。

裴斯泰洛齐50多年一直是本着这种爱生如爱子的精神从事儿童教育事业的。“爱”的教育不是一种同情、一种怜悯、一种博爱,而是一种根植于现实的教育理想,是“仁爱之心永恒”的行动实践。不管在新

庄、斯坦兹,还是在布格多夫、伊佛东,他能克服重重困难,靠的就是赤诚的爱。他身怀崇高信念,历经风雨,痴心不改地为儿童付出了他全部的爱。值得注意的是,裴斯泰洛齐所面对的儿童并不是健全的儿童,他们多数为身体或心理有缺陷的。裴斯泰洛齐不但没有歧视他们,还满怀爱心地照顾和教育他们。[25]196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创造了奇迹,经过长期的艰辛工作,孩子们在健康和道德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变得活泼聪明起来,生活得十分幸福与快乐。[16]221

爱的教育是裴斯泰洛齐教育理论体系中颇具特色并产生深远影响的部分,同时也是他教育试验的一条指导原则。“爱”的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二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一个合格的教师,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对学生的爱。爱学生既是进行体育教育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既是一种积极情感,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体育教师更要“以爱育爱”,教育学生在享受被爱的同时体会到给予别人爱的快乐。一位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切为了孩子”的精神,才能真正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只有从“一切为了孩子”的精神出发,坚持爱的教育原则,才能有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才能在体育教育实践中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新成绩。[35]

6 结 语

裴斯泰洛齐生活在欧洲由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并深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他矢志改革传统教育和社会现状,以解救贫苦人们为己任,深信每个人都具有身体、道德和智慧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潜在能力,只有通过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才能使之得以发展。莱布尼兹关于单子自我发展学说、康德“感性直观”观点以及夸美纽斯、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奠定了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裴斯泰洛齐把所有的心血和整个生命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思想体系。他的体育思想对许多国家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与指导作用,为世界近现代体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推行素质教育和体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又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刚刚,我们应充分认识与挖掘其体育思想所具有的多方面现实指导价值。当然,作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有其必然的局限,因此,要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地去看待前人,而不能过分苛求。

参考文献:

[1] 弗罗斯特,著,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07.

[2] 裴斯泰洛齐[瑞士],著,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9,80,371-372,355.

[3] 钟文芳.试论裴斯泰洛齐“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6(2):69-70.

[4] 吴值敬.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述评[D].扬州:扬州大学,2009:13,34.

[5] 曾彬,卢清,杜学元.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爱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2003(10):8-9.

[6] 王春燕.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9):59.

[7] 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88-191.

[8] 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M].第二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8,49.

[9] Perevia Cole. A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s [M].Greenwood Press,1972.

[10] 熊玲玲.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对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2):87-88.

[11] 赵荣昌,张济正.外国教育论著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78-286.

[12] 于晓君.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2.

[13] 汪刘生.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J].比较教育研究,1986(3):55-56.

[14] 李剑.昔日裴斯泰洛齐与当今素质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99(5):53,50-52.

[15] E.P.Cubberley.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M].Honghton Mifflin Company,New York, 1920.

[16] Kate silver. Pestalozzi, The Man and His Works [M].New York Press, 1924:83,221.

[17] R.De Guimps.Pestalozzi:His Life and work[M].Translated by J.Russell Sonnenschein,London,1890.

[18]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95.

[19] 张锋.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J].心理世界,2006(11):57.

[20] 博仔.贫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湖南教育,2005(3):17.

[21] 邵伟德.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简述[J].体育文化导刊,1988(1):78.

[22] 李丽.建构以“爱”为基础的现代教育——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启示[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0):94.

[23] 王保星.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5.

[24]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07,196.

[25] 侯威.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26] 李艳,张立昌.基于不同人性论的卢梭与裴斯泰洛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比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10):19.

[27] 阿图尔·布律迈尔[瑞士].裴斯泰洛齐选集[M].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8.

[28] 罗炳之.外国教育史[M].上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94.

[29] 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62.

[3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62.

[3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

[32] 移素林.学校体育与洛克——读《教育漫话》有感[J].体育文化导刊,2003(9):76.

[33] 杜林兰.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对幼儿素质教育的启示[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2,4(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