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森林生态旅游的概念

森林生态旅游的概念

时间:2023-12-28 11:5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森林生态旅游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森林生态旅游的概念

第1篇

一、森林生态旅游概念、内涵

1.森林生态旅游的概念

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

2.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

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其发展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并且森林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森林生态旅游必须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续发展。

二、森林生态旅游环境

1.光

经过林冠层后,林内的光照强度比空旷地弱,光质以绿光为主,不含对眼睛有害的光线,对人体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视网膜都有较好的保健作用。

2.气候

环境卫生学认为,夏季人体感觉最舒适的小气候条件是:气温24℃,相对湿度70%,风速2米/秒。往往气候因子成了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动机。大面积的林区,不仅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多样的森林景观,更具有优越宜人的森林小气候,因而成为人们炎夏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3.空气

(1)氧气

森林植物的制氧作用使得林区空气的氧气含量较高,有利于改善人体的生理机能。因为氧气在血浆中的溶解量与氧分压有关,空气中较高含量的氧气使氧分压提高,从而利于氧气在人体内的运输与溶解。

(2)空气负离子

空气负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森林、岩石、瀑布等物质的喷筒效应强使空气负离子含量高,起到杀菌灭菌、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的作用,使空气清洁新鲜。国内外医学研究证明,它有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功能。

(3)植物精气

森林里的各种树木都能分泌植物精气,其生理功效有镇痛、驱虫、抗菌、抗炎、抗风湿、抗肿瘤,促进胆汁分泌、利尿、怯痰、降血压、解毒、镇静、止泻等作用。

(4)洁净的空气

城市居民在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作用下,极易患上呼吸道或神经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烦躁、失眠、高血压等。而林区洁静的空气可以使人远离上述疾病,保持健康的体魄。

4.风

由于风在林内迅速减弱的特点,使森林的存在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湿润、凉爽、变化较缓和的森林小气候环境,它可以使人的精神放松,疲劳消除,增进健康。

三、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1.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现状

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从森林面积的绝对数量来讲,居世界第五位。特别是我国地跨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众多气候带,林区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大小兴安岭壮美的大森林;川滇雪域高原的古老原始林;东南沿海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大漠深处的胡杨林;喀斯特地貌的石山森林;还有整齐壮观的人工林海、竹海。

2.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森林区特殊的环境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它切合高节奏、高强度的现代都市人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生活潮流。因而,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前景十分看好。我国被海内外游客评选出的“我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就有35处与森林有关。

四、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意义

1.是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森林旅游产生了“求新、求异、求奇、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森林旅游正面临一个产品升级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使森林旅游产品呈现多元化趋势,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是产业转换的必由之路

森林作为环境要素的价值要大于其作为物质资源的价值,森林产业必须从过去的采伐经济转换成旅游经济,并逐步转向生态经济。目前,我国许多林区正处于采伐经济转换成旅游经济阶段,迫切需要通过对森林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来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获取远远高于木材商品价值的经济收益,实现林业较高层次上的良性循环。

3.是生态文明的良好体现

在我国历史中,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红楼梦的“稻香村”,从宋徽宗寿山艮岳的西庄到圆明园的“北远山村”,不管是皇帝贵族还是平常百姓,无不体现着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审美情趣。森林旅游正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类风景名胜区、森林浴场、森林野营地等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生态文明的良好体现。

4.是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胜地的重要措施

只有对现有的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挖掘、重组和创新,才能打造出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即深度开发现有的各种森林旅游资源,形成完美的产品系统升级。

参考文献:

[1]李肇荣.广西生态旅游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

[2]吴章文.森林游憩区保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

第2篇

关键词:适宜;森林旅游环境;舒适;森林生态旅游

一、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中的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与人体健康。(1)红外光谱区与人体健康。研究表明,太阳辐射中的红外光谱区放射的红外辐射对人体皮肤有刺激作用,红外辐射因波长不同产生的生物作用不同,长波红外辐射被皮肤表层吸收,短波红外辐射被皮肤深层吸收。人体皮肤接受长波红外辐射后,可引起块状红斑,停止照射后立即消失。过强的红外辐射,可穿透并损伤视网膜,引起白内障,因此,观察日全蚀时必须戴护目镜。较长时间接受红外辐射照射,会引起眼结膜、角膜疼痛发炎,反复多次接受红外辐射,皮肤容易出现色素沉着。当然,适量的红外辐射可以消毒、杀菌和取暖。(2)可见光光谱区与人体健康。红色具有温暖、兴奋作用,使人精神振奋,神经反应迅速,肌肉张力增强,但持续感知红色,使人很快疲劳;蓝、紫色具有凉爽和降低机体神经反应,使人镇静的作用;黄色能促进心和肺的活动,增加机体抵抗力;绿是生命之色,绿色光不含对眼睛有害的光线,对人体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视网膜最适合,多看绿色可以保护眼睛。(3)紫外线光谱区与人体健康。紫外光辐射按波长可分为三段:A段,波长0.32μm~0.4μm,一般情况下对人体影响不大,当它与某些医用化学物质相互作用时可产生光毒性、光过敏性、光致癌性的增强;B段,波长0.275μm~0.32μm范围内,可抗佝偻病;C段,波长0.2μm~0.275μm范围内的辐射,对机体细胞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可以用来消毒、杀菌,也可以透入活组织,破坏分子的化学键,对生物组织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并可引起突变,使人致癌。(4)林内光照特点与人体健康。经过林冠层后,林内的光照强度比空旷地弱,光质以绿光为主,因而对人体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视网膜都有较好的保健作用。

2.森林游憩光照生态类型。(1)强光型的森林生态旅游。如登山、狩猎、漂流、探险、游览观光、绘画、摄影等,往往需要在大晴天进行,或者只有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游憩效果最好。(2)弱光型的森林生态旅游。如森林浴、负离子吸呼、疗养(静养)、林中漫步、乘车等,需在光线较弱的林内进行。(3)无光型森林生态旅游。像观鸟、露营等活动则需在无光(夜晚)进行。(4)中间型森林生态旅游。此类旅游对光的需求不高,光照可强可弱,如划船、垂钓、游泳、野餐、林区科考等。

3.森林生态旅游对光照生态类型的选择。在实际森林游憩活动中,人们往往通过对出游季节、天气、林地和出发时间等的选择而达到对光照的选择。如强光型的游憩活动往往选择在夏季、晴天、林中空地或林分郁闭度较低的林内开展,而弱光型的活动选择在春秋、阴天、林分郁闭度较高的林中进行。

二、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中的水热状况

1.森林生态旅游舒适的水热环境。(1)森林生态旅游舒适度与环境水热状况。人对周围环境感觉舒适的程度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的关系。环境卫生学认为,夏季人体感觉最舒适的小气候条件是:气温24℃,相对湿度70%,风速2m/s。按照这一标准,北京林业大学经长期观察研究认为:乔、灌、草结合的绿化林地对人的舒适度最高,而毫无绿化的广场使人感觉最不舒适。当代人们喜欢到森林环境中游憩,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林区有舒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2)舒适旅游期的概念。大多数人对周围环境感觉舒适的程度称适舒度。通过心理感觉和生活测试,人对周围环境的感觉可分为11类:极冷、非常冷、很冷、冷、稍冷、凉、舒适、暖、热、闷热、极热(见表1)(气温与温湿指数的关系)。若气温降至16℃以下时,人体感觉冷,-10℃以下很冷。气温高,相对湿度大,人感觉闷热。一年内,感觉凉、舒适、暖的日数之和为舒适旅游期。中国舒适旅游期一般南方长于北方,东部长于西部,平原地区长于高海拔地区。

2.森林生态旅游环境温湿条件与生态旅游。(1)适宜的温湿环境与森林生态旅游。追求舒适是人的本能,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据研究,有利于工作的环境温度是12℃~20℃,17℃最适宜从事脑力劳动。超过这个温度范围,就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工作效率。气象部门确定日最高气温高于32℃的日子为“酷热日”,把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日子称为“炎热日”,日最高气温高于37℃的日子称为“酷暑日”。为避免暑热和寒冷,夏季位于炎热地区的人们向北方气温凉爽的地区流动;冬季,位于严寒地区的人们向温暖和阳光充足的地区流动;内地的人向沿海避暑地流动,平原的人向山区凉爽的地方移动。在这里气候因子成了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动机。大面积的林区,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不少风景名胜区,不仅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多样的森林景观,更具有优越宜人的森林小气候,因而成为人们炎夏旅游避暑的好去处。(2)高温高湿环境与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区除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旅游者清爽舒适的感觉外,其高湿环境也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久居林区的人常常容易患上风湿性疾病。而且,空气相对湿度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与气温的综合作用体现的。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2℃,空气相对湿度75%以上时,人体就感觉不舒适。气温高,湿度大,人体排出的汗液不易蒸发,皮肤发黏,感觉闷热,极不舒服。一般认为一年四季,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多在80%以上的地区是高湿区。川南、黔北、湘北、赣中、浙南、闽北、滇、桂等地都是高湿度地区,其中川湘交界地区是个高湿中心,月平均相对湿度近于90%。这些高湿区大都是山区或半山区。高湿地区的人对辣椒或芥末有着特殊的嗜好,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辣味。

三、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中的空气

1.森林生态旅游环境的空气特点。一是由于森林植物的制氧作用,使得林区空气的O2含量较高。二是林区由于森林、岩石、瀑布等物质的喷筒效应强,产生的空气负离子多,空气负离子含量高。而空气负离子有杀菌灭菌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的作用,使空气清洁新鲜。三是由于各种树木都能分泌植物精气,因而植物精气含量高。四是由于远离污染源,加上植物精气和负氧离子的作用,细菌含量低。五是由于森林具有吸尘、吸毒作用,加上大的林区往往远离城市、工厂,因而空气极少受到污染,飘尘和其他污染物含量低。据测定,每hm2松林每年可滞留36.4t灰尘,云杉林则为32t,松林每天可从1m3空气中吸收20mgSO2,1hm2柳杉每年可吸收720kgSO2。

2.森林生态旅游区空气对人体的影响。(1)充足的O2有利于改善人体的生理机能。因为O2在血浆中的溶解量与氧分压有关,空气中较高含量的O2使氧分压提高,从而利于O2在人体内的运输与溶解。(2)丰富的植物精气和空气负离子含量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空气负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国内外医学研究证明,它有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功能。空气负离子浓度在700个/cm3以上时人们会感觉到舒服,浓度在1000个/cm3以上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利,负离子浓度在8000个/cm3以上可以治病。据观测,城市空气中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一般是0~200个/cm3,空旷地200~600个/cm3,而森林里一般在1000个/cm3以上,有水体的森林地段为10000~40000个/cm3。森林里的植物精气又叫芬多精,为萜烯类化合物,其生理功效有镇痛、驱虫、抗菌、抗炎、抗风湿、抗肿瘤,促进胆汁分泌、利尿、怯痰、降血压、解毒、镇静、止泻等作用。林区低尘低毒的环境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状况。(3)城市居民在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作用下,极易患上呼吸道或神经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烦躁、失眠、高血压等。而林区洁静的空气可以使人远离上述疾病,保持健康的体魄。

3.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中风与生态旅游的关系。由于风在林内迅速减弱的特点,使森林的存在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湿润、凉爽、变化较缓和的与海洋性气候相类似的森林小气候环境。森林里的这种光线柔和,空气湿润,温度变化小,幽静无风的环境,加上花果的芳香和鸟鸣的悦耳,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的精神放松,疲劳消除,增进健康。

四、结论

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环境建设,创造舒适的森林生态旅游环境,通过舒适的森林生态旅游,以最终达到生态旅游人与生态旅游环境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金池.森林生态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2]卢云亭.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3]粟维彬.森林生态旅游环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邹海晶.旅游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贺庆棠.森林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周晓峰.中国森林与生态环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第3篇

吉林省是森林和湿地资源大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全省建有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4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个。建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57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5个。吉林省自然保护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发展森林旅游提供了资源保障。在森林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新时尚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发展是我们要进行探索和研究的目标。作为国际旅游的一种新兴产业,森林旅游在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转型及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相关概念

(一)自然保护区的涵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条定义的“自然保护区”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二)森林生态旅游的涵义

森林生态旅游是以森林和湿地等风景资源为主体,是以保护自然,教育旅游者认识自然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一种非消耗性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式。是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载体高品位的游览形式,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二、森林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资源现状

吉林省拥有森林、湿地、草原、火山、河湖水系等众多景观类型,景观四季变化明显。在众多森林旅游资源中,大多数旅游资源都保持原生态,没有被随意的开发和破坏,生物多样性保存完整,保留了大量的古老濒危和特有的野生动物类群。因此发展森林旅游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生命力长、回报率高的特点。吉林省森林旅游资源有着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东部森林资源丰富,原始状态保持良好,对于生物的保护交流与隔离并存。西部则资源相对稀少,以湿地,草原和珍稀水禽为主。

(二)森林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

吉林省森林旅游发展迅速,平均每年超过7.5亿元资金投入到森林和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中。每年产值达53.5亿,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机会达4.8万个。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吉林省森林旅游收入为92.11亿元,旅游接待人数1328万人次。但吉林省的生态旅游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结构单一,仍然以观光型旅游为主,缺少有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的项目。

三、森林生态旅游的重要战略地位

随着我国传统经济的逐步放缓,新型的第三产业将发展壮大,而旅游业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变得越来越热门。同时在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以后,林业部门也在大力推广森林旅游项目的开发。城市中的人们需要更多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

(一)森林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林业系统转型

森林旅游的发展可以缓解由于天然林停止砍伐而造成的诸多弊端,解决了国家、企业、职工三大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使企业职工投入到转型发展、转岗创业中。

(二)森林旅游促进经济增长

森林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得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的资金链条不止局限于政府的拨款,而可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筹集大量资金,从而维护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带动保护区周边居民的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居民在生活中对于保护区资源的过度依赖和索取。

四、发展森林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破坏

旅游的过度开发使得本来就脆弱的环境遭到更多的破坏。自然保护区是我们在环境保护中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城市发展逐步扩大,环境污染愈加严重的今天,未曾遭到人类破坏的自然保护区显得尤为珍贵,而自然保护区如今的环境状况也显得脆弱不堪,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发旅游必须保证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进行。

(二)缺乏专业的规划设计

我国森林旅游的建设还缺少系统专业的人才,在初期探索的过程中要综合多领域的人才进行研究探讨。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进行规划指导,不能盲目开发。任何开发都要服从于保护,以合理的开发促进有效的保护。

(三)生态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旅游这一项目当中,但是了解生态旅游的人数并不多,而且对于生态旅游的意义及价值也知之甚少。因此想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态旅游的价值,这样才更有利于发展。

五、如何发展森林旅游

第4篇

P键词:森林文化;旅游价值;生态文明;新疆地区

森林文化属于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各个民族性格形成及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及影响,而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重视,森林城市等概念也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这些概念实际上是一种对森林文化的升华和拓展。新疆远离海洋,干旱少雨,森林资源、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承载能力有限。新疆166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真正可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绿洲面积仅占全疆国土面积的5%,96%(2246万人)的新疆人生活在不到8万平方公里的绿洲上。新疆单位绿洲面积的人口分布并不低于内地一些地区,生态承载压力非常的大。针对新疆的实际情况,自治区党委提出在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在推进“四化”进程中,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和“两个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要坚决保护森林、冰川,坚决保护河流、湖泊,坚决保护湿地、植被,坚决保护绿洲、草原,提出要建设美丽绿洲、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林区。新疆地区近些年来不断的发展森林文化旅游,而其旅游价值中孕育着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现代森林文化。

一、森林文化范围的界定

所谓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作为背景,以人与森林的和平共处作为文化体系,属于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森林风物、林业文学作品、森林绘画、森林旅游文化、民族森林文化等内容。虽然当前对于森林文化的范围界定尚未明确,但是本质来看都是对森林的进一步认识和利用,从一个地区来说森林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及人文性、生态性等特点,在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中森林文化就具有了实用功能及审美功能。

二、森林文化、旅游价值二者的关系分析

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人们旅游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追求及享受的过程,所以从文化领域上来讲,旅游的根本就是文化精神活动,能够很好的满足旅游者在旅游中的审美文化需求。森林文化是沉淀于自然空间的内的一种自然文化,那么旅游者在进行森林旅游的时候就能够感知到不同于传统旅游形式的文化体验,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森林文化能够让森林旅游成为森林旅游的内涵,作为一种生态文化,其关注的是人与森林发展的和谐性,强调的是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这些都是森林旅游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究其二者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下面的五个方面:

1.在旅游中森林文化表现出了一定的经济价值:森林旅游是一种体验式的旅游文化,从当前新疆森林旅游的发展来看,其是非常重视利用森林文化来有效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的的过程,这就能很好的去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也就是说当前的新疆地区已经将森林文化作为了一种不可复制的、重要的旅游资源,那么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为旅游增加收入,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

2.在旅游中森林文化表现出了一定的生态价值:究其本质森林文化属于生态文化,那么在旅游开发中森林文化的生态价值就体现在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对森林生态功能的有效维护,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当中还借助于蕴含在旅游当中的森林文化,就能在了解自然、认识森林的基础上,提高生态意识。

3.在旅游中森林文化表现出了一定的认同价值: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而这些价值对一个地区的民族特色、民族思维方式、民族价值观念等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森林文化作为这些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承担的是规范生态价值、保护生态行为的重任。旅游者在森林旅游的过程当中就可以体验到新疆地区的民族文化及风俗人情,从而受到森林文化的影响,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有效的规范及调整自我的行为。

4.在旅游中森林文化表现出了一定的科研价值:在人类利用森林和认识森林的过程中森林文化折射出了、科学技术等,也见证了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科技等的进步,而基于森林文化的森林旅游则能够让旅游者更好的了解森林生物的生长规律,有效的满足旅游者的求知欲及好奇心,从而使得森林文化体现出了一定的科研价值。

三、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基于森林文化的旅游价值分析

由于地形等原因,新疆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还是比较低的,新疆活立木总蓄积量3.1亿立方米,森林面积197.8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92%。其中原始森林多覆盖在天山、阿尔泰山区等地区。基于森林文化所发展起来的新疆森林旅游,体现的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森林文化透过旅游体现出的认知教育。森林旅游通过森林景观、民俗风情等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森林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表现出来,从而有效的影响旅游决策,使得人们更好的受到旅游教育。而旅游者通过旅游就能够对旅游文化有更好的认知,对新疆的森林文化有所认同及感知。

2.森林文化能够有效的改善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旅游文化对旅游者有着很强的感染力,这一方面表现了旅游者的文化品味提升,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的减少旅游者对森林的破坏,很多旅游者在旅游的时候在“不随意攀折树木”、“不在森林中乱丢垃圾”等行为方面都有了认可,所以森林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有效的改善了旅游者的不文明旅游行为。

总结:

21世纪是生态旅游的世纪,森林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主体,必将成为林业一项支柱产业,也将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强劲产业。少数民族地区的基于森林文化形成的森林旅游,表现出了一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认同价值及科研价值,对于旅游者来说有着认知教育及旅游行为改善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首先,一些地区对于生态旅游概念还不是很清楚,盲目进行发展旅游业,在进行项目规划的时候,缺少创新意识,形式雷同,盲目地抄袭国内外的典范,并未针对该地区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其次,一些地区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时候主要针对经济发展进行,比较轻视环境保护问题,使得所谓的生态旅游规划名存实亡。最后,还有的地区虽然制定了完善的规划,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划的内容来进行,管理并不规范,依然采用粗放型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上述种种现象都表明我国生态旅游事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必须要强化生态旅游的相关概念,找到规划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点,使得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要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事业,就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生态旅游项目进行更好地规划,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找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平衡点,让生态旅游能够稳步发展。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之联系

生态旅游的概念原本来源于西方国家,美国生态旅游协会曾经对其有过专门的定义,在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提出过生态旅游这个概念。①一般来说人们认为生态旅游并非简单的旅游产品,它也不是简单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要强调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要寻求的是和生态保护的共同促进。生态旅游不应该破坏环境,而应该起到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要保持各种资源能够被可持续利用,同时也要帮助当地的经济以及环境等方面能够更好地维持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旅游具有和一般旅游不同的特征。它必须保持自然性,是一种原始的旅游方式,在远离城市的自然风光中,人类能够更好地领略大自然原本的风貌,探索大自然的秘密。生态旅游还必须具有保护性,不应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要注意重复利用原则,寻求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要通过合理的谋划来保持长久的经济利益。生态旅游还必须具备科学技术性,对于生态旅游的规划和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对环境容量进行检测,对旅游产品进行科学研发的基础上,开发者要能够充分体现环保意识。

由于生态旅游具有和一般旅游不同的独特特性,这也使得它具有了一般旅游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要更好地规划生态旅游,就必须对它的功能有所了解。②生态旅游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由于生态旅游全面协调自然、经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所以能够可持续地为某地区提供经济收入,并给当地人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生态旅游在我国的研究。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就有旅游界的人士开始关注并引进了生态旅游这个概念,但是它真正以文件的形式得到确认则要晚得多。1993年,我国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文件《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正式确认了“生态旅游”这个概念。

自此,国内学者便开始关注生态旅游这个概念。首先,有学者对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实践和规划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例如,张秋菊、海鹰撰写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综述”一文,就依据近年来国内生态旅游的研究情况,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其次,也有学者通过设立专项项目,进行了生态旅游方面的研究,例如,赵磊发表的“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一文,就以湿地作为研究重点,论述了湿地生态旅游方面的进展。最后,还有学者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对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等课题进行研究,例如,王会娟的论文“关于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就研究了环境承载力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随着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论文资料的收集,国内对于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也越来越清晰了,2006年,国家旅游局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生态旅游进行讨论,会议对生态旅游的重要性进行了肯定,达成了进一步共识:生态旅游不光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方式,更是强调和谐的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式。

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实践。我国不仅对生态旅游的课题进行了学术方面的研究,更致力于具体实践。早在1982年我国便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尝试将旅游和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同步开发。此后我国的生态旅游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截至到2005年底,全国各种级别的自然保护区有2349处之多,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网络覆盖式结构,证明了我国生态旅游事业正在不断向前发展。

我国尝试在不同地区开发生态旅游,有以华山等为代表的山岳生态景区,也有以天池等为代表的湖泊型生态景区,此外以神农架为代表的森林生态景区和以内蒙古为代表的草原生态景区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另外还不乏以冰雪、海洋等为代表的生态景区。③在开发旅游产品方面,我国也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尝试,除了一般的野外观光旅游以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开发了以鄱阳湖为代表的观鸟生态景区,以香格里拉为代表的探秘旅游等。

第6篇

[关键词]林业经营;生态发展;森林;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319-01

一.制约因素分析

1.森林资源管理难度大

我国虽然地域辽阔,但是在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资源人均拥有量方面还是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处于相对匮乏的阶段。经济快速发展,人口量的急剧增加,国民对于木材的需求越来越大,防不胜防的乱砍滥伐和频繁的病虫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的发生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日益退化。尤其是在我国的深山地区还存在着古老的部族与珍稀的野生动物种群。森林工作者们难以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管理。我国虽然森林覆盖率低,但是森林分布极为散乱,每一块森林的管辖地域范围较广,从事该管理职业的人员也较少,这便给大部分在业的森林管理者造成了巨大的管理负担。目前我国森林生态发展呈现出技术人员少,设备老旧,经费跟不上研究进度的尴尬局面。对森林生态发展的进度造成了不小阻碍。

2.尚未形成系统的林业管理经营体系

我国原来从木材出口大国转变为现如今的木材进口大国,森林资源短缺,林业经营效率低下的情况直观的表现出:我国的林业经营管理系统目前出现着发展方式过为粗放的问题。现今我国林业分布较为不均衡,多喜欢集中在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山区。尚未做到真正的因地制宜,仅仅只是简单的将林业发展转移到山区而没有具体的系统的知识指导。林业方面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利用率较低下,设备跟不上,管理观念落后,导致我国林业方面的产业贡献仅为20%。大大低于其他产业。我国在林业产业结构方面也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合理局面。林业生产结构单一而且经济规模小,产业链条不够长,仅重视木材的种植培养,采伐加工。忽视了与林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发展,且在销售时候中介组织服务不完善,导致商品优势降低,对我国林业发展造成十分不利。

3.没有硬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指标

我国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的概念尚存在许多的争议,国内外目前共有三种学说,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综合指数评估法;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提出的层次分析法,与将前两种方法结合为一体的新的评估方法。虽然国内学者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标提出了不少建议,但大部分良莠不齐,各有优缺点。少数优秀的评估指标体系之间的分歧较大导致直至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具有硬性要求指标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标。

二.解决对策

1.加大森林管理力度

首先,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形土壤栽培适宜生长的作物,同时严打乱砍滥伐行为,做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森林资源。其次,在对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及管理方面,在原有基础之上应该更为严格细分濒危,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做到能够实时更新野生动植物信息,做好物种管理工作。同时加大对于违法狩猎的惩罚力度。同时国家应该加大对于森林工作者的各方面支持力度。

2.建立系统的林业管理经营实现创新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指出,林业要发展,前提是科技。我国新型林业经营体系要做到时常更新相关产业技术,积极学习新型林业相关知识。以市场走向为基准,以综合利益为最终目的。在提升生产水平的同时,不忘保护赖以发展的林业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完善有关林业的法律法规。全方位,协调的带动林业产业高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是重中之重,单一的发展模式注定走不长,只有积极改变自身发展模式,以市场指向为发展方向,调整自身生产力配置,自身发展同时带动相关其他产业发展。优化自身配置,解决不合理的结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完成自身的产业优化升级。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3.建立新型的森林生态发展评估监测体系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提出:“保护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一致”。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需要有专业化的精密仪器以及针对性的高端技术,将模糊评估与层次分析法的经典指数结合起来,将存在于模糊评估中的隶属度与经典指数的综合评估标准结合,从而能够更为精准的完成对于森林生态体系健康的系统评估。

4.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旅游带动林业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在如今森林旅游日趋火热的趋势下,要加强与周边省份旅游资源的联络,形成大的生态的森林旅游圈,加大对森林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模式,要能够以市场为风向标,以现有的森林资源为基础,因地制宜,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打造以旅游带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维护保养森林生态资源,以保持森林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

森林资源是自然资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森林资源较为匮乏的我国,森林生态发展的好坏与我们息息相关。唯有认识到森林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全面推动技术革新,创立系统的林业经营体系才为上策。在现今社会,营造一个协调,稳定发展的森林生态环境才是解决一切环境压力的核心,也是新型林业经营与森林生态发展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第7篇

作者:张冠坤 侯黎明 朱宁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近年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已成为公众社会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但对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仍存在争议:杜群(2005)是国内第一个给生态补偿以明确定义的学者,他将生态补偿定义为:国家或社会主体之间,约定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向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主体进行收费或向保护资源环境的主体提供利益补偿性措施,并将所征收的费用或补偿性措施的惠益通过约定的某种形式转达到因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或保护资源环境而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主体以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的过程。李文华,李芬(2006)综合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指出:生态效益补偿是用经济手段激励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维护和保育,解决市场失灵造成的生态效益的外部性的补偿,并保持社会发展的公平性,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结合以上各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生态效益补偿是指相关部门对使用自然资源或者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人和单位进行费用征收,并将这些费用用于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主体进行的税费、补贴等形式的补偿,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各主体间利益的目的。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理论的探索。关巍、郝雪冰(2009)指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指国家为保护森林、充分发挥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生态效益而建立的,通过国家投资、向森林生态效益受益人收取生态效益补偿费用等途径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一种法律制度。瑞士的凯恩林在《关于森林效益补偿》一文中提出“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对森林效益的补偿是有限的,要与社会达成协议”。荷兰的Ottitsch等则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需要政府的有效介入。财政应区别林业的具体活动,采用相应的政策工具”。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体应包括为维护森林生态系统正常运转而做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补偿的资金应由使用森林生态服务和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损害的集体或者个人提供,补偿的范围和标准应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改变,应当是一个变量,此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应将生物多样性包括在内,并执行与林木不同的补偿标准。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发展。自1986年以来,有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的文件、政策、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全国各地设立了试点,进行了尝试。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央相关部门对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健全越来越重视,资金投入也逐年增多,因此,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方式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各位林业方面的专家学者就提出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并对制度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关建议。李文华等(2006)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对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生态效益补偿概念界定不清楚;标准过低;补偿范围不全;补偿标准单一,而且没有结合动态的经济发展水平;缺乏市场化手段;管理机制不健全;法规制度相对落后;森林经营主体的参与度不够等。韩德梁(2009)在分析了我国生态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生态补偿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部门色彩强烈;缺乏长期有效的政策支持;政策制定缺乏广泛参与;生态补偿标准过低;资金使用未完全体现生态补偿;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张琪然等(2010)在对北京市平谷区的林农进行调研后,总结出森林生态补偿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资金缺乏;生态效益的量化标准不统一;产权不明晰;没有体现分类补偿的规则。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界定不清楚;2)补偿标准单一、补偿标准低而且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没能同步变化;3)缺乏市场化手段;4)补偿执行力度不够,即补偿受益者与需要补偿者不统一;5)生态补偿投入不足。显然,以上专家学者发现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生态补偿投入不足,究其原因就是资金缺乏,单方面依靠财政补贴,不仅会面临补偿不足或者缺乏补偿,而且会造成很大的财政负担,因此,我们有必要寻找新的筹资方式提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资金来源。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方式综述徐邦凡(2000)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方式分为两种:固定性(或称长期性)资金筹集和临时性(或称一次性)资金筹集。他认为,对于生态林维护成本等经常性支出,应采取固定性筹资;对新建生态林及固定性筹资不足以支付生态林维护成本的部分,可实行临时性筹资。临时性筹资的渠道主要有中央或地方政府预算拨款,发行政府债券,向国内外金融机构贷款。陈晓倩,陈建成(2002)认为生态林业发展需要建立一个有效克服“市场失灵”,解决生态林业生产资金补偿的融资机制。除了传统在公共财政框架下,通过财政支出安排生态林业发展资金需要的思路外,论文主要探讨了森林生态环境效益服务市场在内的森林“公共产品”资金的市场循环途径,如碳补偿贸易和生物多样易。[4]王聪(2004)在分析国内BOT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BOT的方式融资模式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论证了BOT融资模式引入我国生态建设的可能性,提出了生态建设引入BOT的具体实施过程,最后介绍了应用BOT模式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益处。梁靓(2007)将生态林业的融资渠道总结为两种:政府财政渠道和市场筹资渠道。其中政府财政融资方式有发行国债和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市场筹资渠道包括碳补偿贸易和生物多样易两种方式。综上,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之前的学者提出的资金筹集方式主要有市场化筹资方式和政府筹资两种。政府筹资主要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征税、向国内外金融组织借款等;市场化筹资方式主要有发行生态彩票、BOT融资、吸收社会捐赠等。其中社会捐赠由于公众环保意识较差,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发行政府债券容易造成财政赤字。由于我国之前有成功发行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的经验,发行生态彩票将是一种最值得尝试的筹资方式。此外,由于今年生态旅游发展的较为迅速,因此,可以尝试利用对生态旅游项目进行生态税的征收来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

国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方式美国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资金主要有四个来源:意识政府提供的退耕计划的补偿金;二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市场,通过森林旅游、游憩、狩猎等产业带来的旅游收入;三是多种非林木产品提供的森林生态补偿资金;四是发行生态彩票ecolotto。德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主要有两种: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基金,其主体是州际财政平衡基金;生态税。日本实行以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税制优惠等为核心的私有林经济扶持政策;而且通过社会集资的方式设立了“绿色羽毛基金”;此外,征收水源税(森林环境税)也是日本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一种资金筹集方式,水源税的税金全额存入“森林环境保全基金”,由专门委员会进行管理。哥斯达黎加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森林基金和生态服务支付方。巴西主要运用生态增值税和合法储存量的可贸易权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由上可见,国外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主要来自于税收、基金和财政补贴,美国最先运用生态彩票进行筹资,具有代表性,值得我国借鉴。#p#分页标题#e#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研究内容上还是研究方法上,针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方式、生态彩票的研究呈现出多样性。但不难看出,这些研究当中,重复性研究较多,且视角和研究方法都比较传统,有的甚至只是前人观点的罗列,并无自己的见解。即使有学者认识到,生态彩票是一种较好的筹资方式,但也主要是定性分析,主观性相对较强,缺乏与其他彩票的比较分析,没有严格的市场调研与可行性论证。此外,部分针对补偿标准的研究得出来新的补偿标准仍然是固定值,没有进行指数化。因此,有必要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方式进行系统的、定量的研究。

第8篇

关键词:深圳观澜森林公园; 规划 ;设计

一、森林公园的发展

森林公园(forestpark)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可见,开辟森林公园之目的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回归和欣赏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和游玩的好去处。随着各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不断地对自然绿地进行开发利用,导致城区边缘或近郊区的自然景观的减少甚至破坏,因而为了保护自然风景

资源,各国相继设立了森林公园来加以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利用,将其作为自然生态保护地和提供人们郊野游息、追寻自然野趣及进行自然科学教育的场所。

森林公园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游的盛行、改善城市气候的要求、城市绿地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郊野区域自身生态恢复和城市自身建设的需要。它的快速发展并不是偶然,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与城市公园、自然风景区、城市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等一起构成整个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森林是森林公园的基本景观构成者,获得稳定而优美的森林景观是建设森林公园的关键所在。深圳观澜森林公园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光明、石岩、龙华、观澜四街道交汇处,观澜森林公园处于茂密的森林和河湖环绕的大自然环抱中,生物资源是森林公园最具有特色的资源。笔者本着源于自然和高于自然的思想,依据现代林业理论和森林美学理论,并按照森林公园功能分区的原则,分析深圳观澜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

二、 规划技术要点

1基本规划原则

森林公园的景观环境是自然的环境,要求规划建设的景观是自然的景观,即使是人工景观也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因而,观澜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构思原则是“保护为主、自然、以人为本”。

1.1 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利用、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森林公园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成为区域性的生态系统组成的重要部分,对系统的稳定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规划必须采取谨慎的、保守的森林生态恢复和保育措施,维持现有自然资源、生物群落及物种的自然状态,保护好现有的植物群落,逐步恢复森林的顶级群落,坚持以保护森林资源和改善生态状况为主,突出观澜森林公园在城市区域内的生态功能,实现森林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 突出自然资源的景观特色原则

以森林风景资源为依托,基于现有的景观特色,将生物资源、水库风光、山林景观优势统一,提炼最纯粹的森林环境,同时,尽量维持景观资源的自然风貌,减少土方工程建设,对于原有交通道对森林景观的破坏宜适当进行修复,为游客提供一个自然的、原生态的游憩场所。

1.3突出人本关怀,保证游客旅游体验的原则

森林公园为游客提供了森林游憩活动的机会和空间,游客利用这些空间和设施以获得各种旅游体验,从而实现森林游憩的目标。森林公园的建设和服务,在尊重森林生态资源的前提下要突出人本关怀,保证游客能在旅游活动中得到良好的体验。要为不同旅游动机、不同类型和特殊群体的游客考虑,如游览道路的长短、形式和难易度,无障碍设计,休息点的设置,旅游安全设施等,最大限度地保证游客的旅游体验。

2规划理念

观澜森林公园地形较为复杂,区内山环水抱,犁头山、龙眼山等丘陵连绵不断;区内水资源十分丰富,除鹅颈、茜坑这两座较大的水库外,另还有大水坑、石凹水库等大大小小十多个水库点缀其中。根据公园现有格局及景观特色,结合主要浏览线路、山体和水库,采取多中心布局,形成“大分散、小集中”,形散而神不散的“园中园”的景观格局。

3功能分区与景点设计

森林公园的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为主,休闲康乐服务利用为辅,突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尽量减少人为开发建设。根据坚持以保护为主的原则,依据《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将森林公园划分为核心区、

缓冲区、康乐区三个功能区。

核心区引处自然保护区概念,以保护为主,限制游人进入,主要由水源生态保护区组成。

康乐区集中森林游憩点,区内形成环形主干道,采用网络式布线方式,以观光、游览、科普、休闲、健身活动及管理为主,满足大流量游客的需求。

缓冲区布置了中、长线的登山路线、徒步为主,满足个别团体、专业团队的需求。缓冲区为核心区与康乐区的隔离带。远期缓冲区植被恢复,可升级为核心区。

森林公园以充分利用自然风光为景点设计的目标,应尽量减少人工构筑的痕迹。人工的建筑设计要结合景点来建设,贯彻自然、保护、以人为本的构思思想,结合地形地貌,体现朴实典雅的风韵,融于自然山林环境之中。整体来说,宜少、宜小、简朴、实用。在景观构成中只起点缀风景的作用,画龙点睛的作用,注意与环境的相协调,从属于自然景色。除了造景的功能,还有实用的功能,可供游人停留歇憩,观赏周围景色和体验回归自然山林的乐趣。恢复区的绿化景点的设计,以构建景观生态林为主,以群落种植多层次多绿量为追求的效果,达到恢复自然生态的目的。其它区域则以保护利用为宜。要避免构筑人工假山、人造瀑布

的行为。

4生态保育与景观改造

森林公园因选址不同,生态保育与景观改造有所差异。

以森林为主要景观的森林公园应对于森林生态状况良好和有保护价值的植物群落应单独划分区域进行保护,开辟为生态核心区加以保育。对于森林植被被严重破坏或自然度较低的林分的区域,规划为缓冲区(生态恢复区),进行景观改造。且遵循以下原则:

a.全而规划、突出重点。根据公园不同功能分区对绿化要求不同进行分区绿化,对于森林生态保育区重点实施植树造林、退果还林、封山育林,防止水土流失为重点;风景游览区重点是营造生态风景林。

b.植物景观规划在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因景制宜、适地适树和植被多样化的原则,通过林分结构的改造与配置,构成公园境内林海翠绿、枝繁叶茂、疏密相间、季相丰富的森林植物景观效果。

c.景区、景点美化主次分明,通过合理疏伐、补植等技术措施,突出功能分区的植物景观特色。

d.本着以景区为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进行植物配置,同时力求各类人文建筑的绿化美化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e.总体上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森林公园南亚热带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特色,同时适当引进名贵、观赏价值高的树种,实行乔、灌、藤、草相互搭配,形成乔木、在深圳将按营造景观生态林模式进行。

5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设施规划

森林公园可以规划那些设施?是值得去研究的问题。根据森林公园的特性,一般可以建设如下设施:①引导游览的设施:简易主园道、消防道、登山道、游步径、观景台等,登山道尽量采用山石、原木等自然材料,减少使用混凝土的现代合成材料;②导游标识设施:导游牌、标识牌、环保宣传牌等;③安全救助设施:救助望塔、无线电中转台设备、对讲机设备;④卫生环保设施:环保公厕、垃圾桶、垃圾收集站等;⑤建筑小品:休息台、凳、椅、桌等;⑥车辆停放处:在入口处设置环保型停车场。

6旅游项目和游览线路

6.1旅游活动项目规划

为了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规划设计多种类型的森林游憩项目,见下表6-1。

深圳市观澜森林公园森林游憩活动项目一览表

序号 产品 类 型 项 目 内 容

1 观光型 森林观光 森林景观欣赏、鸟类和野生动物观赏

登山揽胜 观日出、日落、星月霞光、远眺、奇石欣赏

果园风光 果园风光欣赏

2 参与型 徒步穿行 沟谷穿行、山地穿越、定向越野

自行车穿行 山地穿越、自行车表演和比赛

野营野餐 山地野餐、帐篷露营

林果采摘 林果品尝、采摘

森林保健 森林浴、森林瑜珈、森林氧吧

农家乐 体念农家生活

生态垂钓 果园生态垂钓

3 专项型 生态考察 野生动植物考察、沟谷雨林考察、森林景观考察等

生态科普 生态知识宣传等,包括动植物识别、生态保护等

体育旅游 登山、徒步穿越、定向越野、探险、山地自行车节等

节庆活动 登山节、采摘节

摄影旅游 摄影比赛等

注:游憩项目可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关的旅游营销策划运作。

6.2 旅游线路的组织

观澜森林公园面积较大,地形复杂,不可能一天内游完整个公园。根据公园各景区内容和游线长短,规划数条可供半日游路线,供游人选择。

三、结束语

观澜森林公园以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景观为主,所以规划设计构思应以自然、保护、以人为本为原则,在公园内设置生态核心区来保留原生态,对被破坏的区域进行生态恢复,开拓郊野游览区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发挥其优势,规划特色

公园。通过性质、风格和功能定位,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港澳大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Hongkong & Macau).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

[2] 丛艳国、冯志坚.郊野森林公园的综合旅游评价及旅游开发研究――以深圳塘朗山为例。林业经济问题,2004(5)

[3] 张骁鸣.香港郊野公园的发展与管理。规划师2004(10)

第9篇

关键词:塞罕坝;森林资源;保护措施;浅析

中图分类号:S155.4+8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河北省最大的人工林林场,2007年在原林场和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基础上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肩负着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能。塞罕坝地处高原地带的森林-草原-荒漠沙地交错带上,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加大对森林系统的保护力度已成当务之急。

2 森林资源现状

根据监测结果,塞罕坝机械林场林地总面积9335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0%。其中,有林地面积占林地总量的72.39%;全场林木总蓄积量达1012万m3,公益林地42320hm2,占林地总面积的45.33%,商品林地32346.67hm2,占林地总面积的34.65%,公益林地与商品林地之比接近3∶2。林区内有维管植物81科、303属618种;大型真菌22科51属79种;陆生野生动物152种、亚种。

3 森林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

3.1 生产经营影响

塞罕坝机械林场主要以林业为主,商品林经营是森林经营的中心工作。同时单层人工纯林集中连片,但树种过于单一,导致林分稳定性和综合抗逆能力下降,近几年森林病虫害虫总量逐年增加,且有大面积发生的趋势,不利于综合开发利用和全面合理地培育后备资源。

3.2 人口增长影响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引起了对土地、能源等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经济的发展对林木资源的利用也较普遍,对各种植被的开发利用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选择,导致资源被不合理开发,自然环境承载压力增大,有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3.3 旅游活动影响

近年来由于旅游经济的发展,该地区生物资源和景观资源消耗加大,影响塞罕坝生态系统稳定。特别是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设施的修建以及林区内居民大量的排放生活垃圾,致使环境污染,对林区内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3.4 周边环境影响

周边地区防风固沙措施跟不上,有些地方产生了沙丘活化和土地沙化现象,不仅造成了风沙对新垦荒地的侵蚀,也加剧了对自然保护区的危害。畜牧业的发展,致使草场严重超载,加剧了草场退化甚至沙化。林场西部三道河口一带地处荒漠沙地边缘,水资源匮乏,植被相对稀少,生态系统脆弱,与之相邻地区植被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趋势加剧,沙进人退的局面尚未扭转。

3.5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尖锐

因为丰富的资源和优美的环境,使得塞罕坝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开发和招商引资的重点,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日益尖锐。目前在林区内开发旅游项目,或建立风电站、道路、别墅等设施,对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产生了影响。

4 森林资源保护措施

4.1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重视和对自然与生态的渴求,自然保护区建设正日益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保护区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类型,以保护物种、生态系统或自然遗产为主要目的。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消极保护,而是为了在实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发挥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按照生态学原理,合理利用资源,加强保护区建设,以促进自然保护区与林场的协调发展。

4.2 林业经营管理

4.2.1 分类经营管理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林业分类经营有密切的联系。保护森林资源,就要在保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尽量发挥森林的各种功能,在塞罕坝优质人工林的基础上,采取分类经营,将林业潜在的最佳效益通过合理的经营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出来,实现高效经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既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4.2.2 林地林权管理

切实强化林地保护管理,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批制度,发现非法征占用林地行为应及时查处。对林权证发放情况进行清理登记,明确和稳定森林资源权属关系,积极协助调处林权纠纷,保护林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加强森林利用管理和森林经营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林地流失,收复和恢复损毁林地。

4.2.3 限额采伐管理

完善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把森林资源管好。创新森林资源管理体制,遏制森林资源超限额采伐,加强森林资源抚育经营,防止国有森林资源流失。严格执行林木凭证采伐制度、木材凭证运输制度和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制度。加大林政执法制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4.2.4 荒漠化管理

坚持植被重建与封禁保护相结合,大力推进工程治理、增加林草植被,切实加强封禁保护,强化禁牧、禁垦措施,促进荒漠生态系统修复与优化。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既要加强荒漠化防治,又要发展特色沙产业,聚集全社会的力量参与荒漠化防治。

4.3 开展生态旅游

开展生态旅游可有效地维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生态旅游的核心概念是保护,在保护的同时强调发展。通过有效的管理、规划和监测,使旅游、林区和当地社区共同发展。 (1)生态旅游必须以承受能力为前提,避免生态功能的破坏。并按照淡旺季节、节假日、不同景点、不同线路而有区别地科学区划分流和疏导游人,避免超负荷接待游客。

(2)生态旅游业必须持积极而谨慎的态度,进行适度开发。开发中所有的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必须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在施工中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以不污染、不破坏环境为前提。

4.4 森林病虫害防治

防治森林病虫害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在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中,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

在做好预测预报的同时,加快构建起一个覆盖整个林场、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及时掌握林区森林资源发生病虫害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动态,实施短期的区域性预报。坚持对森林资源病虫害开展一般的调查以及系统的观测,持续积累相关的基础资料,建立起实用的数据库,运用监测信息处理系统以及高新的技术开展预报预警工作。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尽量避免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

5 结语

任何森林资源都具有一定的生态公益功能,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配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好森林生态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才能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公益功能。因此,应当加强研究森林资源的保护措施,并将措施贯彻落实,最大限度保护森林资源。森林资源保护措施的实施,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万维英.浅谈森林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1(15).

[2] 丁存发.优质高效、分类经营是林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河北林果研究,2001(3).

第10篇

一、生态旅游的特点

一是保护性。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保护性是它区别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生态旅游保护性的实质是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二是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以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启发和提高游客热爱和保护大自然意识,进而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三是普及性。在我国生态旅游的普及性不仅体现在生态旅游者的普及,也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普及。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传统旅游基础上的。因此,普通的工人、农民、职工、学生等都可以成为生态旅游者。

二、**生态旅游的现状和问题

(一)资源现状

**县位于**省东南部,是**市的西大门,区域面积2000平方公里,人口*万人。**历史悠久,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立县,原名乐安、永安。北宋景德四年(10**年),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下诏改名为**,意为“仙人居住的地方”。现在的**已成为华东地区闻名的生态旅游县,并享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中国工艺品之都”、“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

根据2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县有林地面积236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113万亩),山高林密,全县森林覆盖率77.2%,林木蓄积量400万立方米,居**省前列。由于森林效应,加上市县域内基本没有污染企业,整体空气质量等级很高。水质优良,溪流清澈见底,饮用水断面水质达到I级标准。此外,**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淡竹景区,清山绿水,十分苍翠;景区内的俞坑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是省内乃至全国少有似的原始林沟谷常绿阔叶林保护区之一,有25种国家重点保护树种和近百种珍禽异兽,百年以上的古树有几千棵;朱砂坑原始林区是保持自然状态最长的林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林相完整,根据初步调查,有种子植物近千种,从而有“森林王国”美誉。**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又为境内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保障,**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区,还拥有两处省级文化保护区、一处市级风景名胜区和十大县级风景名胜区,这些都使得**境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展现出十分优异的生态环境资源质量。

**旅游资源门类齐全,既是观光揽胜、回归自然的好去处,又是体验民俗、寻文访古的好地方,更是休闲度假、养生保健的天然氧吧,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明显优势。

(二)发展现状和优势

近几年,**生态旅游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和**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一发展目标,以“生态**、休闲胜地”作为主题品牌,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20**年,全县各景区共接待游客215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达2160万元,旅游经济总收入达9.2亿元。**旅游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一是旅游产业的框架初步形成。共有7个景区(点)对游客开放;旅行社已发展到12家,旅游星级标准饭店15家,规模较大的旅游商品企业6家,农家乐示范村16个,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近4000人,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基本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目前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些具有潜力和特色的旅游产品,也正在积极地筹划、建设和逐步开放之中,旅游整体实力不断壮大。

二是基础设施正逐步改善。交通方面,今年称得上是**交通的“翻身年”。台金高速公路**东段于20**年底建成通车,**告别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目前,**有台金、诸永两条高速公路,一条35省道干线和乡村康庄工程、乡道硬化等多项主要工程在建,道路总长700多公里,计划总投资75亿元,是**有史以来交通建设投资最多的时期。高速公路修通后,**的区位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县坚持“拓东—改中—扩西”的总要求,继续拉开城市框架,加快县域中心城市建设。目前,作为城市主干道的西二路、西三路已完成了路基工程,计划于今年完工。西门片区拆迁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此外,还扎实推进官路镇220千伏安洲输变电工程和县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项目,为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崛起夯实基础、提供保障。

三是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大。近几年来,旅游管理部门开展了多种方式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通过在主要城市散发宣传资料,投放广告,举办大型旅游活动,参加旅游交易会等定期项目和邀请影视剧组前来拍摄等不定期项目的开展,有力拓宽了客源市场。目前**的知名度已经得快速提高,旅游客源市场稳定,新兴客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四是生态旅游建设已初见成效。景区开发保护方面,在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始终把景区的资源保护工作放首位,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方针,正确处理好景区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在景区建设材料的选用方面,尽选用石料、木林等原生态材料。目前,围绕“生态旅游”建设,神**、景星岩等景区都进行了标识标牌更换,建造了生态停车场、景区污水生态化处理工程等项目。品牌建设方面,神**景区获得“省级环境教育基地”称号,淡竹原始森林景区获得“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称号,神**山庄和竺梅度假村被授予绿色饭店称号。各类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0个,面积11.6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31个,**绿色农产品19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8个,基地1万亩。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到目前为止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知之者甚少,生态旅游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当地群众与游客这方面理念与要求差距甚远。

二是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景区和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特别是私企成份比重大的开发项目。在旅游开发和经营当中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是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建立。资金短缺一直是我县旅游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也是我且生态旅游建设的一个难题,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今后要加强投入。

三、**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

(一)加强旅游环保宣传工作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首先,在开发经营上,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密切参与下运作,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必须要对所处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非常了解,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知识。其次,在市场方面,真正意义上生态旅游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因此,风景旅游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加强旅游科普工作,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和旅游活动其他各方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旅游行为。目前可以采取的有效方法是配合新闻媒体搞好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景区内增添有特色的宣传生态环保知识的标志牌、印发宣传小册、开展义务环保活动等。

(二)理顺管理体制,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合作

生态旅游建设不是风景旅游管理单个部门任务,而是关系我县今后发展的全局大事,它涉及到环保、林业、交通等多个部门,只有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促进**生态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各级旅游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联合协调工作机制,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建设,积极推动生态旅游,进一步加快有关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工作,要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一要建设旅游交通网络。旅游区的可进入性,是以旅游交通为先决条件的,而旅游交通可分为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服务设施,是旅游者进入旅游区的第一形象,也是旅游消费者的一种基本需求,是评价旅游区和进行旅游开发的基本要素之一。**公路交通要按照旅游发展规划,将重点景区道路纳入全县公路交通网络建设,重点要把**风景名胜区交通环线和城镇与主要景区的连接线尽快列入建设规划,并按规划要求抓紧落实资金进行建设,以此来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景区开发。

二要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能源方面,重点加快220KV安洲输变电工程、110KV下各输变电工程、110KV城中输变电工程、110KV横溪输变电工程建设,同时加快150KV**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进一步拓展小水电及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其它应在文化体育、环境整治和保护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对旅游经济发展的保障。

三是加快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在保证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下加快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在县城和白塔等旅游重地建设大型综合物流区,加大高档宾馆饭店的引资力度,加快神**旅游度假区和**风景名胜区游客中心项目建设,推进农家乐休闲项目的开发,这些项目的建成将大力促进**的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发展。

四是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县城作为**旅游的游客集散中心,要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资,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为县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

(四)促进品牌建设

一是要建设精品景区。要进一步加大重点景区景点建设力度,加快老景区的改造和挖掘,不断提高景区景点档次。农家乐的发展的基础在于项目开发、建设和经营的规范化,亮点在于打造有特色、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

二是加速品牌建设。重点是**县申报“全国生态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淡竹原始森林景区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杨梅果园创建“全国工农业示范点”。通过品牌建设提高**生态旅游发展的吸引力。

三要以**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加快相关基础设施的改造,完善城市旅游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为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打造多样化生态旅游项目

以已经开发的神**、淡竹原始森林等生态旅游区为基础加快其它项目开发。

一是建设以下岸水库为主要旅游地的“亲水生态旅游区”,充分利用水库4.6平方公里的水资源和水库附近的安岭乡特色高山蔬菜和小吃以及今后建成的抽水蓄能电站,建立“品高山蔬菜、观中山树林、摘低山水果、玩水上项目、钓水下游鱼”这样一个生态格局。

二是开发淡竹原始森林周边的森林生态旅游,开展森林探险游和动植物科普游。

三是开展休闲养身游,利用现在的农家乐发展较好的形式,选择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区域和农民积极性比较高的地方作为重点培育,做好休闲文章。

四是培育几个有影响力的农场生态体念基地,并配套建设生态农庄、生态饭店和生态旅馆,目的是供应自己生产、加工的植物类食品,旅馆的建筑材料可部分地利用再生原料,房间内设施基本以原生态的材料为主,产生废水、粪便可直接用于浇灌农作物,形成良性循环。

第11篇

首先,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景区间发展不平衡。大小石林的喀斯特景观及撒尼(阿诗玛)民俗风情多年来一直维系着石林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开展其他类型旅游活动的空间有限,已经形成了观光旅游一头独大的局面并形成了“压倒性”的品牌效应,对石林公园的其他景区(如乃古石林)和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如民俗风情体验旅游、生态旅游、科考等)形成了顽强的“遮蔽”效应。目前形成旅游规模的是石林风景区(中心景区)、乃古石林风景区、大叠水风景区、长湖风景区-月湖景区,其他景区还处于原始、半开放状态,没有开发成严格意义上的景区。上述已开放的四大景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也相当明显,景区之间的发展程度严重不平衡,整个“大石林”旅游的畸形发展。

其次,社区间发展不平衡,社区利益冲突明显。石林旅游业的影响范围还很有限,旅游带动最大的是县城所在地鹿阜镇和中心景区(大小石林)所在地石林镇,而其他景区所在的乡镇还呈现出明显的农村经济特征,其综合发展水平也较低。景区与社区重叠的地方还普遍存在利益的“恶性”博弈,这导致了社区群众与景区以及基层政府之间关系的紧张,最为典型的就是2010年5月的石林景区内五棵树村原住民搬迁风波。

再次,自然生态日益蜕化,保护力度不够。景区有不少“剑状”、“塔状”石林由于雨水和风化作用产生了裂缝,碎石散落一地,地表石漠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农民毁草毁林开荒、对喀斯特湖泊进行排水造田、乱采乱建等行为,加快了水土流失、石漠化以及耕地减少的速度;有的旅游服务机构、周边工厂产生的“三废”直接作用于环境。喀斯特地区本来生态环境就脆弱,这种脆弱性是石漠化、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础,再加上上述这些人为破坏活动,石林地区自然及生态多样性受损严重。大小石林的几个景点平均的日游流客量都在1万人以上(旺季则更高),远远超过了景点承载力。目前对石林自然生态的保护力度还远远不够,存在着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投入的现象。虽然近年来石林游人如织,门票收入可观,但落实到保护上的资金却极为有限。据统计,2006~2008年,除去上缴政府、财政、旅游公司和维持人员开支的资金,平均用到景区日常维护的经费还不到门票收入的10%。最后,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的科普价值未得到应有的发挥。石林公园的旅游开发还停留在在概念性的资源开发方面,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还远未体现出地质公园的科普价值。可以说,石林对地质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实践远远落后于理论,其开发项目还主要集中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以地质公园为导向的旅游资源开发还处于初步阶段。

2云南石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基于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模式

石林今后的旅游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既可以协调旅游开发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又可以使旅游环境和资源得以永久持续利用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是以资源保护为基础的新机制条件下,按照生态资源绿色消费及环保的要求,以强有力的现代旅游规划、管理和资源保护方法,实现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三大系统相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因此,生态旅游的基本观点、理论和实现方法与石林目前迫切需要的旅游发展形式相契合。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石林旅游今后发展的一个科学、合理的选择。结合目前国内生态旅游发展阶段(二元生态旅游)以及石林目前的旅游发展实际,目前石林应该走“以大众化生态旅游市场为主,以高端生态旅游市场为辅”的生态旅游发展道路。在具体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上,应该以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人文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和基础,以人为本处理好游客、景区开发商、社区居民、旅行社、地方政府和其它关联行业(及从业者)六者之间的利益责任关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方法,最终实现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2.1树立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发展生态旅游是解决上述问题、实现石林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是加快石林县县域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突破口和新型驱动力。旅游发展中首先要做的是宣传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方法,再结合旅游发展实际,让广大旅游参与者领会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保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与顺利实施。

2.2整合多方力量,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一是理顺、协调和完善好各项法律法规、条例,统一制定和完善“石林保护条例”。石林目前有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圭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等多项桂冠,因此石林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着来自不同组织、机构的法律、法规的制约。这些来自不同机构和组织的法律、条例时有分歧和冲突不利于石林的统一管理。因此,有必要在理顺和协调上述来自不同组织的法律和条例,统一制定和完善“石林保护条例”。二是按照规划严格进行分区、分级保护。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执行(法)力度不够的情况,比如在一级(核心)保护带的大小石林景区存在未设立严格的禁止活动区以控制游客的行为的管理缺失,在二、三级保护地带也时有砍伐森林、开荒、开矿以及违章建设等情况发生;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执法力度。三是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石林进行定期监测是实施有效保护管理措施的重要手段,是每个片区必须进行的日常工作,监测项目将收集各个时期、各项指标的数据,对自然环境、景观、生物多样性和历史遗迹的保护提供指导,主要包括游客监测系统和喀斯特溶蚀(退化)监测系统。

2.3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有利结合彝族阿诗玛文化是石林旅游业发展的灵魂也是石林的重要旅游资源,近年来其传承和发展受到了挑战,归根结底是其生存土壤日渐枯竭的问题。除了参与到旅游活动中的以外,大多当地居民都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民族文化是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更不会为了单纯的保护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要激发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内在动力,关键在于让他们目睹这项遗产所展现的实在价值、所带来的实际利益。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圭山、大叠水、月湖等区域的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目前五棵树、阿着底、大糯黑等生态村还尚未充分融入石林旅游圈),再和石林诸景区(景点)进行统一包装和打造,实现“大石林”生态旅游区。

2.4完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推动大旅游产业的形成石林世界遗产地的组成地域分散于石林县各乡镇,其自然环境、社会、人文条件复杂,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双重压力,单一的开发模式难以取得综合的开发效益,需要在大旅游战略指导下采取综合的开发模式,以推动大旅游业格局的形成:多打造参与性强的项目,继续深化以大小石林(喀斯特生态)、长湖(湖泊风光)、圭山(森林公园)等为代表的自然生态体验旅游;加快打造以五棵树、阿着底、大糯黑等村寨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生态旅游;逐步开展以乃古石林为代表的生态科考、教育以及现代康体健身旅游。此外,在各旅游集散地打造高水平特色旅游商品及服务区。

2.5构筑社区利益契合点,实现生态旅游区和谐发展生态旅游游客对景区的人文环境的要求较高,对其变化也比较敏感,他们希望在旅游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是安宁、和谐的社区;而创造安宁、和谐社区的关键在于沟通、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景区在开发、经营过程中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关键在于找到政府、企业、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契合点,特别要重点注意企业、政府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契合。政府与社区居民利益的协调关键在于:政府在统一规划、管理和监督的前提下,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使社区居民享有同等的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的权利;政府可以和当地居民之间应该建立沟通机制,可以在门票收入或者其他旅游业收入中提出一部分资金对各社区进行补贴,可以鼓励社区居民真正介入决策,可以全面引导社区全面介入旅游活动。企业与社区居民之间利益协调的关键在于:尽量使用来自本社区所供应的产品及服务;在开发、经营中有损害社区利益的地方要给予及时、科学、合理的补偿。政府和企业之间关系的协调关键在于: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形成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关系。

第12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开发对策;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788.2S7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168(2011)03-0106-06

Tourist Resourc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al Strategy of Shiwanda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HI Cheng-yuan

(Guangxi Forestry Survey & Design Institute, Nanning 530011, China)

Abstract: Shiwanda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ith the total area of 5286.2km【sup】2【/sup】 includes Songbai Management Station, Dalongshan Management Station, Baishiya Management Station and Pinglongshan Management Station. Shiwandashan with rich tourism resources, exotic scenery of steep and a wide variety of plants is a wonderful treasure-house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a excellent scientific educational base.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on of GB/T18972-2003, there have been 31 and 35 locations evaluated as excellent grade and normal grade respectively. Thus the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lik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implementing stag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highlighting features, emphasizing science, standardized business travel, tourism resources to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also have been proposed.

Key words: eco-tourism resources evaluationdevelopmental strategyShiwanda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收稿日期:2011-04-18;修回日期:2011-05-06.

作者简介:石程远(1977-),男,工程师,广西上林人.主要从事区域性林业发展规划、林业工程项目咨询、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及林业产业规划等相关林业工作.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旅游,强调对观赏对象的保护.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它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既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区造成大的破坏.它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产生保护、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意愿.

十万大山国家级保护区地处广西防城港市境内,整个生态旅游区规划范围为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部分区域,分为4个片区,即松柏管理站、大龙山管理站、白石牙管理站和平隆山管理站管辖范围,总面积为5 286.8 hm【sup】2【/sup】,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0%.生态旅游区充分利用保护区的知名度、丰富的动植物和旅游资源在其试验区结合防城港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生态旅游.

1自然概况

十万大山国家级保护区总面积58 277.1 hm【sup】2【/sup】,东西最长处74.4 km.南北最宽处45.0 km.十万大山属于沟漏山系,山脉呈北东―南西走向,山脉地势险峻,峰峦连绵,全长约100 km,宽约20~30 km;海拔1 000 m以上的山峰有82座,最高峰海拔1 462.2 m.生态旅游区范围内最高峰为平隆山片区的七星岭(972.0 m).

十万大山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北亚热带、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21.2℃,冬少严寒,夏无酷暑,夏季平均保持在22~25℃,气候十分宜人.生态旅游区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全年温暖湿润,没有暴冷暴热的气温急剧变化,温差小,湿度适宜.

十万大山保护区有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草丛等5个自然植被型组和用材林、经济林、农作物等3种人工植被型组,分14个植被型,以森林植被为主,其中又以阔叶林为主,其次为针叶林.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19科912属2 233种,其中蕨类植物30科76属150种,裸子植物8科9属16种,被子植物181科827属2 067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54科648属1 713种,单子叶植物27科179属354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13种.

林区内陆栖脊椎动物共有396种,分别隶属于4纲33目82科243属,其中两栖类29种,爬行类69种,鸟类217种及兽类81种.发现广西鸟类新记录种有3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4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45种.本次开发的生态旅游区内动物分布较少.

2旅游资源评价

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区分布范围大, 包括5类16个基本类型共66个资源点(表1).生态旅游区共分4个片区:皇袍山片区、应天府片区、白石牙片区和平隆山片区.旅游资源类型以森林、溪谷、山峰等自然景观为主,建筑设施以及人文活动等景观较少.其中皇袍山片区以中山地貌、沟谷溪流、松阔混交林为主;应天府片区以低山地貌、马尾松纯林为主;白石牙片和应天府片区则以中山地貌景观和天然植被景观为主.

2.1定性评价

2.1.1旅游资源丰富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在类型结构上包括5个主类16种基本类100余处(个),主要旅游资源单体60处(个).

表1 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分类

Tab.1 Tourism resource classification of Shiwandashan

eco-tourism area

2.1.2旅游资源奇特险峻,千姿百态

旅游区内的万蝶谷、奇石谷、银河峪、白石峪、平隆大峡谷等沟谷险峻,峡谷景观独具魅力;河谷中溪涧纵横,泉瀑处处,清潭众多,河水清澈凉爽,水质优良,清澈明净,晶莹碧透,清洌甘甜,沁人心肺,是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灵魂所在;河谷间河石众多,形状奇特,壮观美观,与沟谷、池潭、溪涧、森林相映成趣,是旅游区的一大景观特色;沟谷间林木葱茏,终年碧绿苍翠,林木间鸟雀欢悦,林相优美、潭瀑溪涧、古树河石,是一处难得的大自然乐园.

2.1.3良好的生物资源宝库和科普教育基地

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辖区内植物种类达2 233种以上,动物种类有700 多种,有动植物王国之称,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自然植被保存较好的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具有很高的科普旅游价值,是开展科普教育的好地方.

2.2定量评价

2.2.1评价标准

采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定量评价,从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3个方面进行.赋分标准见表2.

2.2.2旅游资源评价

评价结果见表3.

2.2.3综合评价

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单体得分在30~44分的属“一级旅游资源”,有5个,占现有资源单体总数的

表2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Tab.2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ourism resources

表3 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指标及结果

Tab.3 Evaluation index and results of tourism resources of Shiwandashan single eco-tourism zone

续表3

7.5%;在45~59分的属“二级旅游资源”,有30个,占45.5%;在60~74分的属“三级旅游资源”有27个,占40.9%;在75~89分的属“四级旅游资源”,有4个,占6.1%.属于“优良级旅游资源”即“三、四级旅游资源”的有31处,占47.0%,几乎占一半,说明旅游资源等级和品位较高.

3生态旅游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

3.1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十万大山邻近南宁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紧邻大西南出海通道,与北部湾区域旅游资源存在差异性.以十万大山为中心,北部有钦州至崇左高速公路(在建),东部有南宁至北海高速公路,南部有防城区至东兴高速公路(规划),西部有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形成了4条高速公路紧密环绕十万大山的空间格局,旅游区位极其优越.通过开发,将上思县、防城区、东兴市、防城港市的旅游资源连线、连片、集群式地发展,对防城港市山地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

2)政府重视旅游区的开发

十万大山是《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区和优先发展区之一.规划明确提出:“构建十万大山国际山地生态度假旅游区,将防城港十万大山国际山地生态度假旅游区打造成为国际山地生态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5A 景区,以观光游览、山地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生态旅游、山地体育为主要发展方向”.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对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和建设,将其作为全市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全县(区)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

3)市场依托条件良好

生态旅游区北邻区域性国际城市、广西两大集散中心之一:南宁市,南邻广西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北部湾国际旅游目的地,可依托这2个支撑极,具有良好市场依托条件.

3.2制约因素

1)保护与开发的制约

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但受到开发利用与经济需求的影响,在保护区边缘地带的生物资源正受到极大的威胁:森林的退化、现代农业的干扰已影响到一些物种的生存,周边社区居民迫于经济的压力对动植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开发旅游业过高的期望值等都对自然保护区形成压力.

2)周边生态旅游区的制约

与大明山、猫儿山、大瑶山等区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比,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区的资源垄断性和独特性不高,在旅游资源互为补充的同时,客源的竞争不可避免.

4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4.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以北部湾经济大发展为契机,加快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进程,从防城港市旅游发展现状、旅游资源及环境特点以及目前旅游市场的走势出发,在对环境、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通过有效开发和管理,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当地群众收入.

在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过程中,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理念,以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森林生态景观化、科普内容趣味化、基础设施生态化、旅游项目休闲化为理念,高起点、高品位、高规格地发展生态教育和生态旅游产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确保生态、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多目标协调与和谐发展,将其建成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特色鲜明,集生态教育、生态休闲、生态度假于一体、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旅游区.

4.2保护与发展并举,阶段实施,因地制宜

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的目的是促进当地社区的发展,通过社区的发展更好地加强自然保护工作.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和保护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做到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与可修复能力,在规划布局和项目筛选上为未来发展预留发展空间,以满足产品的更新换代要求,又要充分考虑保护区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统一规划和加强控制管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阶段实施.同时,要尽量利用现有地形地势,少动土石方,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山体、土壤、水体、生物资源的损害.建筑构筑物的布局、造型、风格、体量、色彩、材料等力求与自然环境有机协调.

4.3保护为先,科学设计,合理规划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生态旅游区在保证开发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求科学合理的开发措施.①对旅游区进行全面地调查,确定开发的方向,合理、科学地测定旅游区的旅游容量,尽量减少人为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②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让游客更多地体会自然之美;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景区开发时要尽量保持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做到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景区建设与保护区相匹配.旅游服务设施应尽量安排在保护区试验区或保护区外,避免将城市现代化建筑移植到旅游区.除安排必要的建筑设施外,其它设施应尽量避免.

4.4突出特色,强调科普

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灵魂.在旅游开发中应充分利用自然作为载体,发掘民族文化作为精神内涵,使旅游产品成为天人合一、共生和谐、独具特色、无法替代的精品,以强劲的竞争力抢占市场.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开发范围内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景观优美,具原始特色和稀有性.旅游开发要强调环境保护、生态教育、科普宣传和科学管理,通过开展生态旅游使旅游者亲身领略十万大山的神奇,享受大自然的恩泽,获得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增强生态意识,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4.5社区协作,共同促进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促进当地乡村经济的协同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环境,减少社区群众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消耗性依赖,从而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目前,十万大山保护区周边涉及有几个村屯,旅游开发必须同当地社区的发展相结合,坚持与社区共建的原则.要吸引社区参与旅游活动,鼓励发展社区旅游,让社区群众通过参与旅游开发而真正受益,使村民与生态旅游区相互依存、共同促进.

4.6规范经营旅游,妥善处理关系

景点的开发建设必须按规划方案进行.要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规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经营进行有效管理,依照国家有关的行业管理政策法规、标准及规定,制定具体措施,完善管理手段,定期重点整治,把旅游区的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积极与周边村委会联系,建立旅游综合协调小组,以便有效地指导、组织、协调解决好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周边社区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促进旅游区及地方的经济发展.

4.7拓宽投资渠道,制订优惠政策

旅游区的旅游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引入资金.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资金扶持,将旅游区的开发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另一方面,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吸引外资进入旅游开发,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强人、财、物、市场营销、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科学管理,探索一条适合旅游区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

4.8加强营销宣传,导入“CI”战略

加强对外、对内宣传,依托政府的主导,多渠道、多方式大力宣传生态旅游区的区位优势、资源特点、旅游产品特色, 以期以优良的形象、突出的特色、一流的品牌获得最大的旅游市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CI(Corporate Identity)战略是一种企业形象策划、设计、传播和管理的战略,即形象战略.旅游区应导入“CI”战略,运用整体传达系统,将经营理念、精神文化等传达给企业关系者,以突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使旅游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从而达到营销目的.其内容包括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3个方面.以此为依据,进行多方位、多渠道的宣传促销,突出旅游区的经营理念,展示和塑造鲜明的整体形象.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办公室提供了详实可靠的相关资料,并给予热情的帮助和诚恳的建议,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刘家明.生态旅游及其规划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 1998 (3):104-108.

[2]张华龄.森林旅游中的几个重要概念[J].贵州林业科技, 1998(4):50-52.

[3]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4]林振华.浅析深层次旅游开发[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2): 58-61.

[5]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 [Z].2010.

[6]杨桂华.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