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乡村现状

数字乡村现状

时间:2023-12-28 16:58: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乡村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乡村现状

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公共体育;农村体育;乡村振兴

2021年3月14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五篇中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可见,数字化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以数字化赋能企业发展、赋能政府服务、赋能“中国梦”的实现,从而推动人民生活方式、企业生产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全面迈入数字社会时代。在数字政府领域,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也成为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抉择。

一、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对乡村振兴的价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农村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国家战略,是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所作出的总体部署。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和体育产业相关系列文件的出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健康的需求更加突出。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异和农村地广人稀的地域特点,短时间内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差异还难以消除。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则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实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供给方式的整体变革,通过数字赋能,让优质的体育资源惠及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缓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滞后的现状,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和支撑。

二、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尽管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受历史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衡水市农村的常住人口构成基本没有发生变化,青壮年外出打工和学龄儿童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使传统行政村中老年人常住人口占比较大,很多村落成立“空心村”。

(一)衡水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2006)提出:“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是: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在此基础上,提倡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较多的地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增加面积、器材及设施,形成体育文化广场,更好地满足农村体育文化生活需求。”从2006年开始,衡水市从最初的“一场二台”到后来的乡(镇)健身工程、乡(镇)示范工程、新民居健身工程、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不同形式,逐年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持续投入。截至2020年,衡水市下辖5148个自然村已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全覆盖,所有村落都有健身路径,但受行政村的规模、常住人口和场地影响,健身场地大小、健身设施数量、整体布局略有差异。

(二)衡水市农村健身活动的特征

衡水市农村健身活动呈现明显的性别、项目和村镇“三差异”特征。1.性别和项目差异。调查得知,几乎所有的行政村都有常态化的广场舞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形成至少已有5~6年,以45~60岁的妇女为主,男性主要以散步为主,儿童活动呈多样化、随意化现象。衡水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开展“村、乡、县、市篮球联赛”,按照规定进行选拔,历时2个多月,因此衡水市篮球运动一直有较好的民间基础,但非赛季的农村,篮球项目只有学生在周末锻炼,成人极少参与。2.村镇差异。乡(镇)健身活动的丰富程度和参与人群也远远高于行政村,除了健身舞,乡(镇)还有健步行、太极拳、柔力球等活动。

(三)衡水市农村体育组织现状

衡水市农村体育组织属于村民自发行为,由健身爱好者、村体育骨干或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以自娱自乐形式为主。一些活动开展比较好的体育组织通过参加上级行政部门或社会商业活动获得部分资助或奖品。

(四)衡水市农村体育技能培训现状

衡水市每年都会举办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县级举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但除了传统的线下晋级培训,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继续学习培训,农村体育骨干后期开展日常健身项目的更新完全靠线上自学。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置能满足村民最基本的锻炼需求,但随着农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体育场地不足成为农村体育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虽然能开展常态化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但活动形式比较单一,这和县市每年以广场舞为主的赛事引导和培训服务密切关联;村民健身意识增强,移动终端基本普及,体育骨干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在健身人群方面,儿童活动呈现随意化,男性和老人的活动项目匮乏,急需引导;在技能培训方面,体育系统的培训指导仍然以传统的服务模式为主,不管是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都没有和信息技术发生联系,滞后的服务模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健身需求,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三、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发展,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健身意识、健身活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并由此带来了村容村貌、农村文化、农民身体素质、农民精神面貌的极大提升。但由于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总量增加,需求人群和结构出现多元化,仅靠增加供给总量的传统公共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社会的变化。而数字化公共服务不但可以削弱农村地域分散的制约因素,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满足群众健身的多元需求,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一)建立统一的数字化政府运营机构

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政府的各个机构分工明确,缺乏协同,在数字化政府运营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是:第一,政府的行政职能和信息化管理合二为一,各部门各系统自行负责和建设本系统的数字运营工作,这样就使大量行政人员从事与行政无关的数字技术工作,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其二,各自为政,出现“信息孤岛”或“数据烟囱”现象。[1]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建设同样应该吸取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必须用数字化服务的“整体理念”来进行建设和运营,而不是由各个基层部门进行建构。因此应由省级部门采用委托经营的方式,牵头成立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运营中心,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各级政府作为使用者,只负责具体内容的建设和平台的使用。这种政企合作的整体理念可极大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进程和运营效率。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数字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平台

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平台不是单独在农村构建,而是采取“主站+分站”的站群系统模式。[2]整个站群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便以后的更新和维护;有完善的管理权限配置功能,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对子站进行管理,如市可以指定县管理员进行管理县级子站,县管理员可以设置乡管理员管理属于乡级子站,依次类推。

(三)衡水市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

根据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型要求,政府角色要从“划桨”走向“掌舵”,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在健身活动基础好的村设立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示范点,政府通过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优秀的创新企业加入,提高运营效率和活力。

(四)开展衡水市“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

公共体育数字化建设虽然是政府牵头的一项民生项目,但服务最后对接的是普通民众,要实现从技术层面到社会层面的转化,在实现创新的同时,也给社会转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3]所以要使数字化服务在农村地区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标,首要的现实问题就是要消除“数字弱势群体”,弥合“数字鸿沟”,避免因受教育程度不高、网络技术不敏感而导致资源浪费或效率受限。因此,在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同步开展线下“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可分层推进,首先对所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数字化使用培训,能熟练使用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的数字资源;其次发展、挖掘和培训关注运动健身的农民和社团,发挥他们在数字化推广中的作用;最后,以点带面,在村民中开展数字扫盲活动,从线下推进数字化进程,营造数字化发展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线上资源的作用。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是以协同治理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它赋予了农村体育新的内涵,既是农村体育供给侧改革的触发器,也是激发农村体育市场活力的发酵剂,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创新公共服务范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逯峰.整体政府理念下的“数字政府”[J].中国领导科学,2019(6):56-59.

[2]温雅婷,余江,洪志生,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共服务创新路径研究——基于多中心—协同治理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3):101-122.

第2篇

市委、市政府顺应社会信息化的新形势,年3月。全面启动数字建设,把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管理社会、服务群众的综合信息系统,提高了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数字化促进服务精细化动态化

解到中风十多年,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怎么也没想到数字会改变了生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居民健康数据库。行动方便,为他设立了家庭病房,每月安排医生定期上门进行护理、检查。

也是加强社会管理、更好服务群众的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录入,翔实的数据是数字建设的核心。则是一个繁琐、细致的工作。市把数字建设的数据采集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结合,全市开展信息统一采集,系统掌握群众的居住、就业、社保、计生、教育等多方面基础信息,动态掌握、全面了解群众特别是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实际情况,提高了群众工作的精细化、动态化水平。

市在对部门已有信息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从去年开始。确定了部门需补充采集和完善的信息内容、规范,组建了900多人的市直部门信息采集员队伍,全面完成了部门小平台信息的补充采集和完善工作。同时,将大平台基础信息采集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结合,完善地名标志设置、信息采集试点、调查摸底、规范采集方式和规范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7000多人的统一信息采集员队伍,从年11月1日开始,上门入户现场登记,圆满完成了基础信息的统一采集和录入工作。

数字社区”数字城管”数字卫生”数字教育”数字审计”等一个个信息小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过去各部门各单位分散建设的一个个信息“孤岛”通过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连接。并且相互串联,共同形成一片茂密的信息竹林”社会管理思想、理念、技术和体制实现了全面整合与流程再造,建立了精细化、动态化的全方位社会管理模式,实现了由主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政府的工作效率也得到快速提升。市民彭德亮在月湖区交通街道胜西社区仅用3分钟时间就完成了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个人身份证明,这在过去得要半个多小时。社区主任刘元玲说:以前查找纸质档案费时费力,信息不全的还要上门去核实。现在居民信息全部实现数字化管理,鼠标一点就能找到所要的信息,方便多了

数字化构建严密治安防控网络

市公众平安感调查位列全省第一,年。被评为全省平安感调查公众满意市,治安好转率位列全省第二。这些成果的取得与我市着力推进九大信息化工程建设和整合工作密不可分。

大力推进天网工程、公安大情报系统、道路交通监控系统、数字乡村管理系统等电子系统建设,市在数字建设中。完成了社区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为群众创造了平安、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目前,市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天网工程(一期)公安大情报系统、消防应急指挥系统、道路交通监控系统、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天网工程(二期)正在建设实施中,数字城管正在抓紧做好相关建设工作。通过规范审核和整合建设,九大信息化工程不只节约资金1700余万元,而且在运用现代手段,创新治安管理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使我市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社会治安动态管理成为可能。目前,正是因为有了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全市视频监控点达到936个,并仍然在强力推进中。市正朝着建设普及各治安堵卡点、乡村主要出入口、主要街道的视频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目标迈进,系统建成后,乡村主要街道、交通要道、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全面实行24小时视频监控。

市在街面巡逻、社区联防和校园、单位安保等激进社会治安防控手段的基础上,一个融技防、物防、人防为一体的现代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就此拉开帷幕。又增添了网上巡逻、视频巡逻等新的防控手段。同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应急处置能力、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又为“平安”建设编织了一道维护网。

数字化建设综合性多功能服务平台

一个随同着数字建设呈现的新名词,电超市。一个集收费、票务、社区服务、特许经营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综合性”服务。

全力引进和建设利安社区电超市。目前,市委、市政府通过考察调研、市场分析。第一批20个利安社区电超市已正式运行。市正在通过市场化运作,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计划在全市乡村设立400个点,将家电百货等商品引进电超市,确保电超市经营的稳定性、临时性。利安电超市象山营业厅营业员说:原来这里周边没有电话费、手机费缴费点,自电超市开通后,大大方便了群众。虽然现在营业额不高、经营内容也不多,但我有信心做下去。

第3篇

重点打造特色亮点工作

一)集中力量。

努力扩大项目影响力,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媒体推介项目实施运行。形成亮点。不时挖掘新题材,精心制作电视节目,确保电视新栏目开播后的正常运行;适时推出电子杂志,成华门户网站主页面开设视频专栏和电子杂志窗口,协调搭建电视媒介合作联动平台。

全面提升电视宣传水平

二)找准切入点。

统筹布置,一是围绕建党90周年等重大事件。做好电视宣传工作,全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二是围绕中心工作,针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等做好宣传报道,为建设“中西部综合实力一流城区”摇旗呐喊。三是创新形式和手段,深入宣传报道文明乡村复查迎检、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等专项工作,促进各项工作取得效果。四是继续促进硬件设施提档升级、电视工作人员素质提升,确保电视宣传质量不时提升。

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贴近民生。

做好筹划,一是创新思路。力争启动我区数字电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二是联合多方力量,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和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三是结合群众需求,推进“公益电影放映社区行”活动,争取超额完成全年公益电影放映目标任务。四是精心组织,实施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加快落实新建3-5个未成年人出版物专营区(专柜)进一步完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强化行业监管

四)以全国文明乡村复查迎检为契机。

健全巡查制度,一是强化日常检查。确保平安播出、规范经营成为常态。二是突出重点,对督查问题采取坚决果断的整治行动,完全清查,保证问题不反复。三是严肃对待举报,保证第一时间查处违规违法行为,维护群众利益。四是加强联动,积极联合街办、城管、公安等力量,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整治效果。

五)全面完成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

对全区各机关软件正版化情况进行更加全面、严格地督查,依照全市统一布置。确保在规定时限全面完成软件正版化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省、市检查验收。

六)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摸清我区广电和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现状,积极展开产业发展调研。明晰当前我国和世界广电和新闻出版产业发展趋势,重点研究影视传媒产业和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问题,结合我区区情,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依托成都339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等重大项目和众多高端物业,协调推进产业发展。

第4篇

县文旅局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大力挖掘释放内需潜力,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进一步落实“六保”任务,结合文旅工作实际,全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一、工作现状及成效

推动产业蓄能,加快项目建设。一是重点抓好全县在建的农耕文化体验中心5个旅游扶贫项目,做好3845万元旅游扶贫资金审核拨付工作,实行“一周一调度”工作机制,推进项目进度。二是积极指导云里安凹、南山云起等精品民宿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三是组织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

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产品提升。一是实施产品精品化工程,重点推动温泉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指导景区、景区3A级景区整改提升,并完成景区现场复核工作;积极开展黄山寨生态旅游区3A级旅游景区申报创建工作;指导县万山镇长冲村、县柯坦镇虎洞村评定为百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二是针对疫后市场新形势,开发打造生态、乡村、康养、等特色核心产品,推出更适合自由行、散客化、轻资产、复合型的旅游精品。三是改变现有温泉产品单一、游客滞留时间短的现状,增加产品的体验性、互动性,推动温泉+运动健身,温泉+中医养生,温泉+生态农业等。四是培育本地特色的系列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

推动品牌升级,加强营销推广。一是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倡导文明旅游,完成县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开发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健全旅游投诉统一管理和快速处理机制。二是加强旅游安全管理,组织安全风险防范、风险提示及应急救助技能培训。三是加强“旅游”品牌宣传,举办了一批旅游节庆活动,围绕“春采茶、夏摘果、秋登高、冬泡汤”贯彻全年的四季主题品牌活动,策划、实施了春季茶文化旅游节、夏季瓜果采摘嘉年华、秋季大学生民谣音乐会、冬季温泉养生节四季品牌活动,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四是培育精品旅游线路。以市场为重点客源市场,设计迎合市场需求的人文、养生、研学、祈福旅游线路,重点培育连接、、、、等景区景点的精品旅游线路。面向自由行、自驾游市场,编印旅游手册,开发适合自驾游的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产品。

推动政策落实,保障企业发展。一是全面宣传政策。全方位宣传市县出台的政策及实施细则文本,根据不同企业提出的问题做好政策申报的沟通和解答,发动并指导文旅企业按照有关政策及细则对接有关主管部门申报对应条款。二是完成政策兑现。根据县政策意见中文旅部门负责的第1项“加快财政扶持资金兑现进度”要求,目前已与财政共同完成16家单位24个项目的资金扶持审核,兑现2019年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补助资金235.263万元,有效地支持文旅企业发展。三是摸排融资需求。摸排33家企业融资需求并与本县人行联系,积极加强与银行的沟通,推进文旅企业融资工作。

二、下一步建议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兴业态融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鼓励企业文化旅游产品要与科技手段融合,产品形式走智慧化、数字化路线;引导传统文旅产业拥抱互联网技术,通过数字化改造来争取新的市场。

二是促进多方联动。进一步加强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沟通,让更多的、更优质的文旅项目落地落实,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三是加强活动带动引领。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和筹划特色主题活动,加快激发文化旅游市场活力,培育文化旅游经济增长点,推动实现消费人气回暖、消费信心回升、消费市场回补。

四是强化宣传推广。要加大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力度,创新营销手段、放大宣传效应,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宣传主渠道作用,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方式和平台,宣传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和各种吸引游客的优惠政策,全力推动文化旅游市场复苏、振兴。

第5篇

关键词 媒体融合;山西;农业科技传播;乡村e站;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34-02

1 媒体融合背景下创新农业科技传播的必要性

1.1 媒体融合背景

2014年8月出台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要实现“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随后,“媒体融合”得到了传媒领域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也被称为中国的“媒体融合”元年,标志着我国进入媒体融合发展阶段。

1.2 农业科技传播的含义

农业科技传播是科技传播的一个分支,结合一些现有观点,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传播是指一定的传播主体综合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平台和渠道,向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客体(包括个体农民和农合组织机构等)进行农业科技信息的传递、扩散和共享(包括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推广)等基本过程,进而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1.3 创新农业科技传播的必要性

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和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正加速改变着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容生产方式、传递方式及实际效果。据2016年8月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保持稳定,为31.7%;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9%,规模达1.91亿。因此,农业科技传播亟须进行探索与创新,以确立互联网思维,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传播技术、传播手段和传播平台。

1.4 媒体融合对农业科技传播的促进作用

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结合、共享、一体化发展,具有高速、海量、开放、即时、立体、互动以及跨区域、跨时间、跨媒体等特点。媒体融合对农业科技传播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一是媒体融合实现了农业科技传播由单向、低效转变为综合、高效,提高了农业科技传播效率;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种传播媒介的综合应用为农业科技传播提供了基础条件,进而促进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更新和发展;三是农民及农合组织等客体可自主选择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各种方式及时方便地获取农业科技信息,提高了他们主动获取科技传播内容的能力。

2 山西农业科技传播的探索实践历程

山西农业科技传播的探索与实践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和传播媒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传统媒体传播,以“站、栏、员”为代表

这一类型的特点是信息由传播主体向传播客体单向传播。自2005年开始,山西省科协开始实施科普惠农计划,其中“一站一栏一员”工程在全省建起一站、一栏、一员1万余处,覆盖了全省17 100多个行政村,搞活了11 60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并培训了2万余名农村科普带头人和科普惠农信息员队伍,从信息、技术、人才、农资等方面向农民进行农业科技传播。

2.2 新型媒体传播,以中科云媒为代表

新型媒体是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数字媒体。山西省科协自2003年开始建设今日农业网、农科110网、科普惠农网等专门的农业网站;2008年3月在山西首家创办农业手机报,至今仍有农民用户10万余人。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2012年由省科协直属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自主研发的中科云媒。中科云媒集纳了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多种手段,拥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富媒体等全媒体传播方式,能够提供专家远程互动培训、专家留言咨询、惠农网购、农科110专家服务、健康365专家服务等内容互动式科普信息化服务。

2.3 媒体融合传播,以乡村e站为代表

媒体融合传播的特点表现在不止是传播介质的融合,更是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关系网络的融合,以2015年开始建设的科普中国乡村e站为代表。

2.3.1 乡村e站及其主要功能

乡村e站是山西省科协直属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自2015年以来,为做好中国科协科普信息化项目“科普中国・乡村e站”而在全国农村建设的实体站点。截至2016年9月底,已在全国24个省份建设2 166个乡村e站。具体而言,乡村e站通过整合农村科技传播手段和内容,依托强大的专家团队,通过PC端、App、微信、热线、微博、码上致富溯源系统、精准科普推送系统、中科云媒等,为农民搭建实用技术学习平台、远程互动培训平台、即时信息查询平台、农村电商创业平台、专家在线服务平台等,打造农村科普O2O综合服务体。

2.3.2 乡村e站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创新

首先是对农业科技传播主客体的创新。乡村e站从传播主体而言,包括科协、传统及新兴媒体传媒业者,还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专家以及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从客体而言,包括普通农民、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等个体农民,也包括各类农业专业协会、农合组织等。与此同时,通过互动和融合的媒介平台,主体和客体可进行有条件的转化。

其次是对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创新。乡村e站的传播媒介包括PC端、App、网络、微信、热线、微博、码上致富溯源系统、升级改造的中科云媒系统等,并开放科技成果与技术信息数据空间,进行传播媒介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再次是对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创新。乡村e站在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山东、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广西及北京、上海等全国24个省份的乡村进行建设,因此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容既有共性内容,也有具有一地特色的个性内容,同时还包括c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文化、健康等内容。

2.3.3 乡村e站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效果及影响

乡村e站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截至9月底,乡村e站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传播体系,发放科普报刊29 760份(册)、挂图2 760套,配发移动智能终端1 000余部,开展了54场线下宣传推广及培训活动;乡村e站网站累计完成科普培训视频1 006个,完成技能培训文章7 265篇,总浏览量10 126万次,活跃用户26 882名;共开办农技协专区3 375个;资源总量885G。全国20多家科技报刊刊发乡村e站新闻70余次,腾讯、新浪、网易、全国各涉农网站均不同程度进行转载转发6 000余条次,百度搜索“乡村e站”相关结果206 000个。

3 媒体融合如何推进农业科技传播创新发展的思考

3.1 营造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的良好环境

应通过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利益保障机制,建立技术准入制度和统一的行业管理办法等措施为农业科技传播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3.2 构建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

以现有的各类相关政府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为主体,通过与各媒体主体的有效对接,形成共同的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并进一步探索平台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各参与主体的互惠共赢。

3.3 培养专业化的农业科技传播者

应不断提升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农业科技传播提供更权威、科学、即时、实用的内容;发展培养一支农业科技传播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广泛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参与农业科技传播。

3.4 不断创新农业科技传播媒介

随着传媒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介也必将越来越多样。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和更新,掌握农业科技传播技术的前沿动态,拓宽农业科技传播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传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3.5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要针对不同的农民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利用媒体融合技术媒介的能力和信心,同时鼓励农民也参与到科技传播中来,这样其主动接受动机就会越高,从而提升农业科技传播的效果。

总之,在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农业科技传播要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应通过营造环境、构建平台、培养队伍、创新媒介、加强培训等方式,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对农业科技传播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卓,陈明.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3):26-27.

[2]熊,谢小蓉.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研究综述[J].农业网络信息,2013(2):5-9.

[3]程琳.科技传媒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97.

[4]王彰奇.农业科技传播的理性思考与模式创新[J].农业网络信息,2010(8):5-8.

第6篇

目前一些地方乡村财务帐目及管理异常混乱,集中表现为“五不清”,即一是会计帐册混乱不清,财务收支既不公开,也无人监督;二是专项收支不清,村里卖地办厂,建公路补偿及水电费征缴款项不清;三是村与乡里上交定购、提留、农业税等帐不清;四是乡村集体收入算不清;五是村与队、户帐不清。

一“五不清”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目前乡村会计基础工作差,具体表现在:一是帐簿设置不规范。“糊涂帐”、“流水帐”、“包包帐”较多,核算乱;二是原始凭证不规范。白条抵库现象严重,签字手续不全,自批自报、自买自报等现象时常存在;三是报表不齐。有相当部分乡镇企业有年报无季报或有月报无年报;有的报表数字是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和任务倒算出来的,采取“统计加估计”的方式上报的,结果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四是会计档案不全,有些凭证、帐簿、报表没有及时分类归档保留,一两年就遗失了。

2、管理体制不明。目前在乡村财务管理权问题上一直意见不一致,客观上存在着乡村两级财务由乡级农经站,乡级财政所或乡镇企业局两线管理,造成了机构重叠,人员冗多,管理职权、范围不明确。

3、财会人员素质不高。据调查,目前村乡财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4、对管理者制约不严。不少乡村领导不熟悉财会知识,“外行”管“内行”现象履见不鲜;而且有的乡村领导财经法纪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个人说了算,长官意识严重。

5、财务监督不力。不少乡镇很少对乡村财务进行定期审计,没有监督机制,没有审计组织机构,缺乏民主理财和群众监督意识。

二农村财务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思想、政权建设的需要。

由于目前乡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五不清”问题,造成了目前乡村经济的重大损失,影响了村里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得村党支部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各种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所以完善乡村财务管理、财务审计、民主理财制度在当前是刻不容缓。为此笔者建议:

1、围绕“统”字,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首先要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二是统一帐、表、册、据,规范会计操作程序;三是统一审批手续,规范支出管理;四是统一业务培训,规范交接手续;五是统一档案专柜,规范财务资料。为此,乡镇领导必须提高对乡村财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使之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强化“责”字,加强会计资料管理。乡村财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乡村业务的重要证据,是乡村财会的信息载体,因而必须要管理好财务档案。首先是对会计凭证、帐簿、报表以及其它会计资料进行全面清理,逐月逐年装订成册,立卷归档;二是要专人保管,专柜专地存放;三是对会计档案存档、移交、查阅,要建立存、交、查登记簿,完善手续,明确责任,避免资料的丢失。

3、明确“章”字,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建章立制是乡村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要解决乡村财务混乱状况,最迫切的任务是在一定区域内制定一套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规章制度。为此,首先要建立乡村财务跟踪审计制度,尤其是不相容职务控制制度,设立主办与出纳会计,实行帐款分开;三是建立“一支笔”审批制度,控制多头批款,多头报销现象。

4、着力“训”字,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财会人员是村乡里的“内当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法制观念,要有较高政治觉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此,各级领导应重视对乡村财会人员的培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争取尽快地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贯彻落实到乡村一级;同时乡村也要建立会计人员认证上岗制度,即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上岗,按照其资格证的级次,持证应聘相应岗位之职。

5、注重“稳”字,保持财会队伍稳定。多年来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问题一直困绕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会计队伍。因此,首先应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凡经群众推荐,村委会上报,乡镇考核合格,应由乡镇会计管理站审批并统一颁发聘书;二是建立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对乡村财会人员的配备、考核、聘任以及劳动报酬、岗位责任制等均作出明确规定,不经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任意调换和聘任财会人员;三是对乡村财会人员进行全面清查,建立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网络,以便储备和统一调配整个乡镇的会计人员。

6、突出“严”字,定期开展财务审计。针对一些乡镇存在的财务不民主,帐目不分开等问题必须建立一整套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约束和外部监控制度。因此,首先县、乡两级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组织,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对乡村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专项重点审计和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努力做到“民主评议,逐月定审,季度复审”,及时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二是逐步建立乡村会计报表必须经会计师审签有效制度。由社会专业机制根据“两法”、“两则”等法规,配合政府财税的工作来行使社会监督职能,从而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良好社会氛围。

7、坚持“明”字,真正做到民主理财。农村财务能否如实向群众分开公布,能否接受群众的监督,事关重大,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因而农村必须要实行财务分开,进行民主理财。对财务公开的时间、内容、地点,管理及效益要进行逐一规范。时间上要定期公开;地点应设在住户集中,位置显眼,群众易看到的地方;公布时,所有的帐目必须都是上级审计部门审计合格的;公布后,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的建议。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要本着实事求是,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对财务公开中揭发出来的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要在群众进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该纠正的纠正,该查处的一查到底。:

第7篇

一、对比:言语形式的内涵清晰

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言语形式服务于言语内容,言语内容依赖于言语形式。相对于言语内容的感悟,言语形式的感悟比较困难。这是因为,言语形式隐含于言语内容之中,按部就班地解读,学生难以发现;就事论事地讲述,学生难以领悟。为此,可通过教材改造,让表达方法凸显起来,清晰起来。这样,可再现作者的思维,亲历写作的过程,以加深文意的感受,促进文法的领悟。

二、示错:言语形式的准确理解

言语形式因言语内容而决定,言语内容以言语形式为凭借。可见,一切言语形式既是言语现象,更有实质需要。小学生阅读多关注内容,一旦引领他们关注言语形式,他们很容易被现象所迷惑,运用往往依葫芦画瓢,机械地模仿,难以准确地迁移。为此,可巧妙示错,超前调控,促其正确把握,准确迁移。如:阅读《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学生把握了“运用数字,描述事物”的方法,自己运用便容易出现“机械地运用”及“惟数字是用”的错误。为此,学生解言语形式后,教者这样引导:一同学学习运用数字描述事物的方法写了家庭的变化,请好好读读,你觉得片段中的数字好在哪里?为什么?

为强化示错效应,教学过程中,教者不要轻易点破,而要巧妙用错,细心引领,促其顿悟,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获得准确的理解和真切的感受。

三、融合:言语形式的魅力彰显

言语方式的魅力只有在言语内容中才能显示,言语方式的运用唯有在言语活动中才能凸显。从教学现状看,少数教师忽视言语形式与言语活动的融合,难以彰显语言的魅力;忽视形式迁移与文本内容的沟通,难以提升教学的效率。为彰显语言魅力,提升迁移效率,须将言语方式的领悟与言语内容的感悟融合一体。如:《凡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语言特色是通过细节凸显凡卡的悲惨命运,一般教师对“学徒生活”与“乡村生活”的细节会去关注,而“准备写信”和“美好梦境”关注不够,使得学生对凡卡悲惨命运的感受缺乏深度,对言语魅力的感受缺乏整体。因此,在关注“学徒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同时,对开头和结尾可做如下处理:

体会“准备写信”的潜心之笔。文中准备写信这样叙述:“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对此,可引导细心阅读,揣摩内涵:你认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和“一张揉皱了的白纸”是谁的?是老板的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这很可能是凡卡早先准备的,“小瓶”、“笔尖生锈”、“揉皱”都不易被人注意,凡卡又将此放在老板的立柜里,更不易被发现,这既说明凡卡的聪明,又说明他为写这封信绞尽了脑汁,这与课文结局形成了强烈反差,进一步突出了他命运的悲惨。可见,这是作者的潜心之笔。

体会“美好梦境”的画龙点睛。文中的“美好梦境”这样叙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对此可这样引导:读了这段细节,你高兴吗?为什么?凡卡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呢?——凡卡的希望只能在梦境中实现,因为那封没有地址的信爷爷不会收到,即使能够收到,爷爷也不会带他回乡下去,因为爷爷是老爷家的守夜人,要有能力带他回家,就不会送他去当学徒了。这样,就能使学生从意味深长的结尾中加深对凡卡悲惨命运的感受,体会了细节描写的奇妙作用。

四、迁移:言语形式的内化运用

第8篇

“五不清”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目前村级会计基础工作差,具体表现在:一是帐簿设置不规范。“糊涂帐”、“流水帐”、“包包帐”较多,核算乱;二是原始凭证不规范。白条抵库现象严重,签字手续不全,自批自报、自买自报等现象时常存在;三是报表不齐。有相当部分乡镇企业有年报无季报或有月报无年报;有的报表数字是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和任务倒算出来的,采取“统计加估计”的方式上报的,结果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四是会计档案不全,有些凭证、帐簿、报表没有及时分类归档保留,一两年就遗失了。

2、管理体制不明。目前在村级财务管理权问题上一直意见不一致,客观上存在着乡村两级财务由乡级农经站,乡级财政所或乡镇企业局两线管理,造成了机构重叠,人员冗多,管理职权、范围不明确。

3、财会人员素质不高。据调查,目前村乡财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4、对管理者制约不严。不少乡村领导不熟悉财会知识,“外行”管“内行”现象履见不鲜;而且有的乡村领导财经法纪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个人说了算,长官意识严重。

5、财务监督不力。不少乡镇很少对村级财务进行定期审计,没有监督机制,没有审计组织机构,缺乏民主理财和群众监督意识。

农村财务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思想、政权建设的需要。由于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五不清”问题,造成了目前村级经济的重大损失,影响了村里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得村党支部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各种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所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财务审计、民主理财制度在当前是刻不容缓。为此笔者建议:

1、围绕“统”字,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首先要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二是统一帐、表、册、据,规范会计操作程序;三是统一审批手续,规范支出管理;四是统一业务培训,规范交接手续;五是统一档案专柜,规范财务资料。为此,乡镇领导必须提高对村级财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使之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强化“责”字,加强会计资料管理。村级财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村级业务的重要证据,是村级财会的信息载体,因而必须要管理好财务档案。首先是对会计凭证、帐簿、报表以及其它会计资料进行全面清理,逐月逐年装订成册,立卷归档;二是要专人保管,专柜专地存放;三是对会计档案存档、移交、查阅,要建立存、交、查登记簿,完善手续,明确责任,避免资料的丢失。

3、明确“章”字,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建章立制是村级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要解决村级财务混乱状况,最迫切的任务是在一定区域内制定一套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规章制度。为此,首先要建立村级财务跟踪审计制度,尤其是不相容职务控制制度,设立主办与出纳会计,实行帐款分开;三是建立“一支笔”审批制度,控制多头批款,多头报销现象。

4、着力“训”字,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财会人员是村乡里的“内当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法制观念,要有较高政治觉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此,各级领导应重视对村级财会人员的培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争取尽快地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贯彻落实到乡村一级;同时乡村也要建立会计人员认证上岗制度,即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上岗,按照其资格证的级次,持证应聘相应岗位之职。

5、注重“稳”字,保持财会队伍稳定。多年来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问题一直困绕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会计队伍。因此,首先应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凡经群众推荐,村委会上报,乡镇考核合格,应由乡镇会计管理站审批并统一颁发聘书;二是建立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备、考核、聘任以及劳动报酬、岗位责任制等均作出明确规定,不经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任意调换和聘任财会人员;三是对乡村财会人员进行全面清查,建立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网络,以便储备和统一调配整个乡镇的会计人员。

6、突出“严”字,定期开展财务审计。针对一些乡镇存在的财务不民主,帐目不分开等问题必须建立一整套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约束和外部监控制度。因此,首先县、乡两级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组织,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对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专项重点审计和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努力做到“民主评议,逐月定审,季度复审”,及时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二是逐步建立乡村会计报表必须经会计师审签有效制度。由社会专业机制根据“两法”、“两则”等法规,配合政府财税的工作来行使社会监督职能,从而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良好社会氛围。

7、坚持“明”字,真正做到民主理财。农村财务能否如实向群众分开公布,能否接受群众的监督,事关重大,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因而农村必须要实行财务分开,进行民主理财。对财务公开的时间、内容、地点,管理及效益要进行逐一规范。时间上要定期公开;地点应设在住户集中,位置显眼,群众易看到的地方;公布时,所有的帐目必须都是上级审计部门审计合格的;公布后,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的建议。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要本着实事求是,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对财务公开中揭发出来的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要在群众进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该纠正的纠正,该查处的一查到底。

第9篇

关键词 涉农期刊 数字化传播 新农民 发行模式

科技更新换代频率的加快,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视听体验、阅读方式。数字化交互方式的运用使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载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颠覆了传统的期刊发行模式。而这种数字化发行模式的出现,对出版者、读者及其相关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

一、期刊数字化发行模式的迅速崛起

数字化发行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新方式,是借助二进制数字的方式把期刊所要传达的信息包括文字、照片、视频、语音等,存放在特定的服务器中,通过网页、通讯运营商、手机类APP 运用、电子阅读器等媒介传播的出版发行形式。

涉农期刊数字化以易得性、及时性、全面性、低成本等优点,填补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技术资源之间的交流空白,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式,加速了信息传播的进程,给农业期刊的制作与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我国目前尚处于期刊数字化的初级阶段,传统期刊纷纷组建以现有品牌为中心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传统平台与数字化平台的相互推进、相互补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2013 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数字出版业实现营业总收入2540.4 亿元,而其中,期刊数字化销售与数字报纸收入增长仅为7%,远低于数字出版整体增速,这说明期刊出版物的数字化平台尚需进一步加强,①同时也表明当下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业的抗衡、甚至是取代传统出版依旧有巨大的困难。

纵观国内市场,传统期刊数字化的崛起只是迫于市场和科技的压力,将传统期刊文本数字化成网络信息,用管理期刊编辑发行的方法来打造数字化平台;而少有期刊能够大刀阔斧的改革,按照互联网思维建设期刊的数字化平台,从崛起的“百度”、“新浪”、“网易”等国内互联网巨头的手中夺取市场份额。

二、涉农期刊数字化发行的必然性

1、国家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2013 年8 月,国务院印发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方案》指出:到2015 年,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0%,行政村通宽带(有线或无线接入方式)比例达到95%。②

2、农村信息化对涉农期刊的冲击

宽带农村是宽带中国的重要组成,也是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在以宽带为载体的数字化信息进入农村后,传统涉农期刊的功能逐渐式微,期刊已不是农村农业生产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昔日,期刊、电台、电视“三足鼎立”的农村信息的大众传媒时代以被集三者于一身的互联网所打破。互联网以自身的独特性造就了其他大众传媒不可匹及的影响力。

同时,涉农期刊读者群发生了变化,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网民的数量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急剧增长。尤其是随着全国免费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现今农村的20—40 岁的主力人群,都能很好的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便捷性也使农村居民更倾向于接受这种无纸化的阅读和获取信息的方式。

3、涉农期刊的传统发行模式面临的问题

邮政发行系统的矛盾日益突出。国有邮政系统独揽天下,邮递成本也不断提高,涉农期刊的发行成本已经高达40%。我国农村有6 亿多人口,有阅读杂志能力的人群至少有3.6 亿。但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真正有阅读期刊习惯的连2%都不到。此外,进城务工人口的快速增加,农村常住人口减少,涉农期刊面向的受众群不断缩小。2013 年,乡村常住人口62961 万人,比上年减少1261 万人。况且,进城务工人口中95%以上初中以上学历。③农村常住人口要么是儿童、要么是老人,均不是涉农期刊可拓展的受众群体。近年来,城市最低保障工资不断上涨,就业岗位的不断增加,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也在不断提升。按照2014 年深圳市最低保障工资计算,个人年内最低收入在20000 元,而现今粗放型的农业生产,农村收入的相对减少,导致了大量的用户放弃了涉农期刊的阅读。

涉农期刊的内外困境,将其数字化、信息化改革推上了日程。如何借助数字化,使期刊重新赢回受众,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成为所有涉农期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涉农期刊数字化发行模式的着力点

从信息化发展的历程看,未来农村信息化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网络化,以互联网为主的网络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农村,用于传递文本、图片、音频、动画和视频等信息。二是专业化,专业化服务将进一步突出“, 小而精”将成为农业活动中的重要表征,将农业活动分解为无数的细节、过程和阶段,每个单元都要形成专业化服务。三是傻瓜化,即农村用户使用信息简单方便,实用性、模仿性强。④根据未来农村社会的特点及其要求,涉农期刊应与时俱进,平步于甚至是超前于农村的发展,为健康农业的建设保驾护航。

1、涉农期刊内容的转变,由综合性向专业化或情感化方向分散

传统期刊大都是综合性期刊,既有专业性的科普知识,也有怀乡念故的诗歌散文。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与接收速度,人们获取信息的目的性也日益增强。

首先,增强专业性的科普知识,打造专业的数字化期刊。《农村百事通》从创刊以来,坚持以“为农民生产生活当参谋,为读者经营致富当顾问”的办刊宗旨,以“服务大农业”为己任,以“传科技,授知识、教方法”为内容特色。开门见山地引导农村群众“做什么、怎么做”。

其次,贴近“新农民”,挖掘乡土特色,拓展潜在读者。2006 年1 月,《读者·乡村版》作了重大调整,更名为《读者·乡土人文版》。该期刊,进一步明确了自身内容的定位,主要传播情感类要素,获得了城乡读者的欢迎。

2、涉农期刊宣传方式应主动、积极,由之前单靠邮政代为推广的方式转变为全方位推广方式

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的推广方式,一是涉农期刊数字化应依托互联网,要想期刊进入人们视野、走进农村并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利于互联网自身的宣传是不可缺少的;二是手机平台的运用,运营商短信、WAP 网页及APP 客户端运用。相对于互联网的普及来讲,手机的便利性、易学性使其在农村得到了很好的普及。目前移动通信运营商已经开通农村服务平台,为农村群众提供技术服务。

利用杂志自身的准确定位和参考价值,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书屋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科技下乡活动”等政府服务项目,有选择性地免费向农民赠送期刊杂志,并推广数字化杂志。参加各类农业展览会,改变“靠天吃饭”的观念,宣扬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由单纯的技术支持拓展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支持,延伸服务广度与深度,打造生产预测、疾病控制及产品市场的拓展等一体化信息提供服务,赢得受众的信赖。《农村百事通》自1992 年成立读者服务部以来,每年都为读者邮购农产品,培训实用技术,这也受到了全国广大读者的广泛欢迎,从而实现杂志的口碑效应,打造了自身的品牌。

3、涉农期刊数字化合作对象的多样化选择

高等院校、农业企业、政府农业部门,独立在各自领域为农民服务,服务虽然专业化但并没有为农民带来全面效益。各类农业机构单位一直经由涉农期刊,向农村提供生产生活的重要信息。涉农期刊应借助自身在农村的优势和地位,打造信息的数据库体系,减少搜索和应用的难度。

不能把期刊的销售作为期刊寿命的终结,而应以期刊的销售为开端,带动农业市场、农业科研机构的一体化;经由期刊提供更多的咨询渠道,读者可与技术人员、产品厂家咨询与反馈,建立农业虚拟产业链。而借助于互联网数字化的优势,虚拟产业链的建设也更为简单和迫切。农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发展方式都迫切需要进行转变。期刊的数字化发行可借助网络自己检索功能,形成不同的板块和体系,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期刊的关注点,而应更多的关注“生态农业”、“幸福农村”的时代要求。

近年来,“三农”服务的力度不断增大,农村生产资料的集中,高层次农业从业群体的出现,为农业期刊及其数字化的发行模式提供了更为专业和广阔的市场。农业逐渐摒弃以往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像工业和第三产业一样,需要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的指导;而且,我国农产品市场需求量的庞大,决定着农村杂志市场的广阔,也决定着农业信息的数字化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城乡一体化传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4B140】

参考文献

①《2013 年新闻产业分析报告》,2014-09-17

②《宽带中国战略及其实施方案》,2013-08-17

③《2013 国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2014-01-20

④张向红,《顺应信息化趋势发展农村科技期刊》[]]《.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8):9-11

第10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 地理信息系统 规划设计 空间分析

Application ofDigitalElevation model technology

in Land Consolidation Programmi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stablishing method of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based on MapInfo and probe on its application in Land Consolidation Programming. In China, land consolidation has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ational disposition of land resource and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With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bbreviate GIS) development and land consolidation overall development, arrangement of work of technology, how be in an all-round way, a effective one apply GIS technology to the land consolidation, the work quality of improving the land consolidation programming has become the problem that relevant professionals care about and hope to solve gradually.TakingShangrao county of 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application of GIS technique in land consolidation programming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e paper. Though setting-up of the digitized map of project district, is it carry on introduction, manage, operate, analysis, show to geographical spatial datum to realize, can obtain land resource relevant information fast, can realize goal automation statistical and quantity charge to space, make a large amount of a abstract one, isolated data vivid, easy to observe and analysis.

Key words:land consolidation programming; GIS;planning and designing;spatial analysis

本文以江西省上饶县皂头等乡(镇)土地整理项目作为研究区,建立了基于GIS数字高程模型及相关专题图,并将它应用于该项目区的现状分析和规划设计中,旨在为GIS技术特别是其数字高程模型技术在土地整理专项规划中的应用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1][2][3] ][4][5]。

1. 数据准备和研究方法

本文试验项目区位于江西省上饶县尊桥乡、皂头镇和郑坊镇,分为皂头片、尊桥片、郑坊片三片。皂头片位于上饶县中部,涉及6个行政村;尊桥片位于上饶县中部,涉及3个行政村;郑坊片位于上饶县北部,涉及5个行政村。项目区附近水利、交通、林网、电力、生态保护等基础设施较为优越。

根据土地整理规划编制需要和论文研究需要收集了项目区2004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EXCEL格式台帐数据)、上饶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1997-2010年)、项目区涉及地区1:10000地籍图扫描文件和1:10000地形图扫描文件、上饶县近年来的统计年鉴。利用MapInfo软件配准和数字化项目区涉及地区1:10000地籍分幅图并利用GIS技术从图中自动提取部分资料,再将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EXCEL格式)导入MapInfo处理,使空间数据和矢量数据相互对应。利用MapInfo软件配准和数字化项目区涉及地区1:10000地形图,从中提取地形信息(高程点、等高线),运用MapInfo软件制作项目区数字高程模型,并以此进行分析和辅助规划。

2. 项目区DEM建立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是采用规则或不规则多边形拟合面状空间对象的表面,主要是对数字高程表面的描述[11]。根据多边形的形状,可以把DEM分为两种,即格网模型和TIN模型,其中又以TIN模型运用的居多。DEM的主要优点是能够方便地进行空间分析和计算。DEM的方法主要有地面测量、摄影测量、立体遥感、地形图数字化、GPS、激光扫描、干涉雷达等多种方法[8]。建立DEM 的方法有多种,但根据已有等高线地形图获取高程数据则比较简单、快速和可靠,是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10],而且其精度也能达剑用户的要求,性价比高。

2.1 项目区图件扫描与配准

扫描后的栅格图需要进行纠正,以消除纸张变形所带来的误差。一般情况下,采用仿射变换的方式来纠正。配准地籍图是土地整理图件制作的第一步。土地整理中首先需要配准的栅格图件是项目区的1:1万地籍分幅图的扫描件,配准时通常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non-earth投影) ,控制点选择公里网格的交点。土地整理图件制作所需的一部分信息都是从地籍图上提取的。

2.2地形图数字化

等高线矢量化处理。主要包括对等高线进行屏幕跟踪矢量化、对等高线标赋高程值、对离散高程点进行屏幕矢量化、对高程点标赋高程以及对这些矢量化产品进行编辑、检查、拼接,并最终生成完整的矢量图。MapInfo系统提供了比较强大的图层管理功能,可以按照用户要求显示、编辑、选择、标注和保存图层,图层的叠加顺序信息以工作空间的方式保存。MapInfo是按图层组织计算机地图的;矢量图中每个图层分别包含了地图信息的不同方面,多个图层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叠便形成了一幅具有完整信息和空间含义矢量地图[7]。

2.3空间数据内插生成DEM

DEM 的内插是根据所采集规则排列的原始数据高程求出待定点的高程。DEM 的建立主要有两种方法,基于规则格网的建模方法(GRID)和基于不规则三角网的建模方法(TIN)[8]。本文以项目区尊桥片为例说明MapInfo系统下DEM建立的过程。首先,从尊桥片涉及的1:10000地形图中矢量化等高线和高程点(在现状图制作过程中已经完成),应用MapInfo专装题图制作工具中的格网生成器,采取IDW(倒数距离权重插值器)插值的方法内插生成格网专题图。选择需要显示的图层叠加在格网专题图上,然后用“创建3D地图”命令创建基于此格网数据的3D地图,如图(1)。

3.DEM的建立及其在土地整理项目中的应用

DEM作为地形表面的数字表达形式,与传统地形图相比,它具有可实现地形信息多形式显示;保持地形精度;易于实现自动化、实时化等特点 ,已成为空间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并被应用在数字流域模拟、虚拟现实等领域,取得了良好效果[8] 。

对于丘陵山区类型的土地整理项目,项目区地形地貌的分析往往对规划方案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单一依靠对项目区地形图纸图的判读难以满足地形分析的需要。针对丘陵山区地貌条件复杂、直观性差等难点,利用DEM在空间数据分析处理方面的优势进行地形分析,则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并且可以为该类地区整理项目中总体规划方案确定、工程项目规划以及工程量测算等方面提供辅助决策[9]。

江西上饶县皂头等3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属于丘陵山区土地整理项目,项目区内地形比较复杂,以尊桥片为例,区内分布了很多山丘,总体属于阶地河漫滩地貌,从一般地形资料中无法对其形成有效地分析,故本文尝试为该片建立DEM模型进行分析。

通过对项目区土地整理项目尊桥片三维空间地图的观察,可以看出,该项目区整体成“几”字形,地势起伏不平,中部地区地势最高。为了更好的进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本文依据地形走势将该片区大致分为A、B、C三个区域,如图(2)所示,分别进行分析和设计。

从尊桥片土地整理现状图和三维地形图上可以看出,A区呈南北方向狭条状,沿西侧有一条级别较高的尊桥公路,中部有较密集的居民点分布。的灌溉水源较为丰富,南部和北部有许多山涧溪流,中部有上谭水库北支渠穿过,灌溉只要依靠自流和引水,渠道设施比较简陋,灌溉质量较低。通过仔细研究发现A区东侧比西侧地势略高,因而考虑沿东侧修建斗渠,沿西侧公路修建斗沟,再修建一定数量的灌排两用农渠,形成完整的灌排网络,以保证灌溉质量和排水通畅。同时修建和改造连接各居民点的道路,修建田间道、生产路形成道路体系,并且在田间道两侧修建防护林。

B区的北部较为平坦,南部呈山丘地形。考虑北部设计为畈田,南部设计为梯田,以中间的公路为界。南部的灌溉可以设计多条灌排两用渠直接从上谭水库北支渠引水,再在两侧设计斗沟以便排水通畅。北部山丘地势较高,引水灌溉比较困难,故考虑在山丘上修建蓄水池,储蓄山涧水源和降水,并沿等高线设置渠道,以保证梯田的灌溉。

C区和A区较为类似,也呈现狭条状。区内有一些地势较低的洼地,在雨季极易造成积水,影响作物生长,可以通过局部土地平整改和修筑排水渠道善这一情况。C区的灌溉水源主要来自上谭水库北支渠,在东北部也有一些山涧水源,考虑修建灌排两用渠直接从支渠中引水并向两侧灌溉,对于山涧水源则通过修整原有渠道,提高引水质量。

土地整理规划前后项目区灌溉体系对比图和道路体系对比图,见图(3)图(4)。

4. 结语

随着GIS应用技术的发展和土地整理工作的广泛开展,如何更全面、更有效的利用GIS技术辅助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提高土地整理工作质量逐渐成为了相关从业者关心和希望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江西省上饶县皂头等3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通过分析和研究,探讨了GIS技术在土地整理规划中的应用思路和方法,取得了一些启发。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整理图件制作能为规划编制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主要体现在:。

(1)实现对土地整理相关数据的有效管理。通过GIS技术支持下的土地整理相关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更好的储存、查询、分析、显示,改变了单一属性数据分析的缺陷,便于生成相关专题图件,使决策方案更加合理。

(2)应用GIS空间技术为项目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提供依据。DEM分析方法实现对项目区地形的可视化分析。从项目区高程数据中插值生成DEM数据,利用DEM在空间数据分析处理方面的优势进行可视化地形分析,并以此辅助决策则能很好地实现这些要求,并且可以为该类地区整理项目中总体规划方案确定、工程项目规划以及工程量测算等方面提供辅助决策。

综上所述,本文对GIS技术在土地整理规划中的应用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GIS对信息的表达形式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图形化的结果输出表现方式,比起传统的数据文件和报表形式,更便于决策人员所应用,从而也使得规划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操作规范[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2]吴次芳、程美球。乡村土地整理的若干技术问提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1997,(4)。

[3]邹路等。GIS技术在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的应用与研究[J]。福建水土保持,2004,16(3)。

[4]鲁成树等.GIS技术在农田平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比版),2004,16(3)。

[5]方学蜜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芝罘区土地整理与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20(1)。

[6]陈述彭等。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邬伦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8]李志林等。数字高程模型[M]。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9]毛泓、王秀兰。数字地形模型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2, (4)。

第11篇

关键词:新乡民间美术 可持续性 开发利用 原则

检 索:.c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i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protection of folk art, how to integrate the folk fine arts resources utilization, to achieve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uccess to the market as well as realize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folk art, is a subject worth studying.

Keywords :Xinxiang Folk Art, 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rinciple

Internet :.cn

新乡地处豫北地区,黄河北岸,古称牧野。与郑州、开封遥遥相望。北靠太行,地理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承东启西,贯通南北通衢,是河南省北部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素有“豫北重镇”之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和观念都产生了变化,民间美术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传统民俗的改变而产生变异。一部分制作工艺严格,技术精湛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可以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另一部分与人们群众生活密切结合,传达人们美好生活愿望的民间美术种类可以进入商业社会,转变经营理念成为现代产业。必须在保护民间美术资源的同时也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才能维护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态平衡。因此,实现新乡民间美术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利用,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民间美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必须以民间美术资源的保护为前提,保护民间美术资源中蕴含的文化性。目前对于民间美术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收集和立档。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开展民间美术形式普查,利用文字记录、照片、数字化录音、录像、文本整理、相关实物收藏等多方位方法来收集新乡民间美术的原始资料,整理民间美术传承人的相关资料,对其家族工作和创作状态做完整的记录。绘制新乡民间美术门类的分布地图,掌握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规模、传承谱系、发展现状,对代表性的作品有文字或照片影像的记录,了解艺人收入状况等。编撰,分类,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数据库,从美术学、社会学、民俗学对该民间美术形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

第二、保存。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保存已有的民间美术作品,建立专门的博物馆、民间美术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有专项资金和人员进行整理新乡民间美术精品。运用新时期的现代网络传播工具,将优秀美术作品以文字、影像等数字化形式记录,在生动活泼重现艺术精华的同时便于传播。例如小杨庄版画,其家族传承人保留了许多清代时期年画的雕版,这些雕版由于没有妥善保存,有些已经受潮损坏。长垣皮影的吕心海也保留着许多祖辈留下来的雕工精美的影人,但是由于缺乏保护已经有部分损毁。

第三、加强个案研究。民间艺术的个案研究需要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对民间美术的深入认识。通过个案调查我们能够了解每一项民间美术形式的传承流派,艺人从业经历、相关技艺的发展历程、艺术风格与变革。通过对个案研究的不断积累,才能将新乡地区的民间美术才能形成一个详尽的数据库。为研究者和设计者提供资料,为政府部门提供指定策略的参考。[1]

二、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第一、在大力提倡文化产业化的背景下,对民间美术进行合理的开发。2004年,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提到文化产业的核心是能够为人民大众提供信息和娱乐功能。指出只有适合商业运作的文化艺术产品或服务才能作为产业经营的对象。所以在对传统民间美术资源进行开发之前,需要对其进行评估和选择,对其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使得民间美术开发后的形式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从生态学角度,将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变的具有可持续性。[2]

第二、注重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教育是民间美术传承的方式。传统的传承方式是师傅带徒弟,父母传子女,这种单一的方式已经不适应于现代社会了,我们应该开启新的民间美术传承方式,通过高等院校和艺术专业院校开展对民间美术文化的规范教育。[3]新乡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在本地的9所高等院校中,却没有与民间美术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开设。同时我们也应该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将民间美术的记录和保存,通过现代的网络等多种传播方式,开拓新的传承模式,让民间美术的传承更具现代意识。

三、以文化作为民间美术发展的内动力

民间美术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在于其文化性,新时期带来的社会变革,让民族民众群体的生存文化心理和文化需求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千年以来支撑这民间美术传承发展的“内动力”――文化产生了变化,民间乡村渴望并趋同接受现代化都市的生活方式。对于民间美术来说,本质的价值和意义是大众可操作实践的文化手段和方式,体现了区域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征。[4]所以在当代社会发展实践层面上,要实现民间美术的可持续性的开发利用就必须要坚守其文化内涵。即使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在社会转型期发生变化,但是其产生的根源――文化传统仍存在,民间美术就能够继续发展下去。我们国家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处于发展不平衡的阶段,因此进行民间美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就必须首先保护乡村文化资源和文化权益,对于不同地区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坚决避免粗放型的一刀切。

近年来,新乡社会各界也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积极的保护和开发民间美术资源。保护民间艺人,对传承人进行资金补贴;收集整理民间美术作品,通过录影,录像、拍照等现代化手段记录民间美术制作过程;举办民俗文化主题年会等。但是民间美术是一种根植与民俗文化的活态艺术,保护民间美术,不单纯是记录或是进入生产下进行大批量生产,必须从文化根源上解决民间美术的困境,重视文化内涵的传承,弘扬和发挥民间美术的文化多样性,让它重新走入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实现民间美术发展的可持续性。

注释

[1] 肖丰,陈晓娟,李会.民间美术与文化创意产业[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3.

[2] 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6.

第12篇

简单的罗列数据,是经济新闻枯燥无味的一大垢病。比如,蕲春县曾发表的一条消息:《下岗职工曾献国盘活荒园当庄主》,短短一段话里用了8个数字,而且用法很笨拙。作者是这样写的:“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努力,现在,当年荒凉的农场已变成了富有的农庄,共有桃树25亩,鱼塘8亩,肉牛23头,山羊42只,土鸡500只,乳鸽450只,特种猪12头”。这么一组数字一溜念下来,能有味道吗?,读者肯定是不会喜欢的。

如何活用数据为报道服务呢?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古人学习。

卓文君《怨郎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思想,千(般)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宋朝理学家邵雍写有这样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短短二十个字,按顺序嵌入了十个教字,描绘了一幅朴实自然的乡村风俗画。

从以上两首诗词看,原本呆板的数字,在诗文高手的笔下却是鲜活、生动、形象的。何能如此,这就是需要学习借鉴的写作技巧了。

当然,写新闻不比做诗词,新闻中的数字处理,有新闻的要求和技巧。

一要准。数据引用一定要准确无误,要有据可查。不要搞“估计”、“大概”、“差不多”,更不能主观臆断。如2003年麻城台送来的一条新闻,说麻城发现一木刻家谱,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文章写明家谱刻于乾隆27年。整个清代268年,顺治18年加康熙61年、雍正13年等于92年,再加乾隆27年等于119年,268减去119年等于149年。再加上民国至今92年等于241年。为什么会出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错误?就是因为记者没有考证。

又如:罗田台的一条新闻《香炉观上的油盐罐》,文中说“据当地老人介绍,这里的油盐罐和香炉石已经形成了300多年了”。是谁经过考证确定它有300多年的历史?于是我第一次改为“好几百年了”,但后来我也感觉不对,为什么不是好几千年呢?因为地质变化速度是很慢的。所以第二次改为:“这里的油盐罐和香炉石,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也许永远是一个谜”。

二要少。引用数据要少而精。好多人写稿用数据不加选择,“一礼全收”,人家说多少,他就用多少,介绍一个村的基本情况时,从多少组,多少户说起,再说多少人。介绍面积时,从总面积多少,然后又是其中水田多少,旱地多少,水面多少,山林多少,荒坡多少,要这么多干什么?交代一下耕地面积不就行了吗?在介绍经济状况时,又是从农业收入说起,再说多种经济收入多少,家庭副业收入多少,打工收入多少,用这么多数字起什么作用?有一个年人均纯收入的数字就够了。

三要巧。巧用数字有四法:

一是疏散法。不要把一连串的数字简单地罗列在一起,要把它们疏散开来。有些数字可以在叙述其它事由时将其“捎带”出来,如我今年写的王家岗村党支部书记王方能的事迹通讯《憨人无憾公仆情》,关于这个村的基本情况,我是这样交待的:在第一部分“憨傻”里,用“当时的王家岗,负债60万’,全镇第一差”这样一句话,交待了该村的经济状况:在第二部分“憨劲”里,用“先后筹资110万元,新建了5个泵站,使全村780亩耕地旱涝保收”这句话,交待了该村的耕地面积;在第三部分“憨厚”里,用“他把村当家经营,全村870人的事都是他的事”这句话,交待了该村的人口情况。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在交待基本情况时,给人以念“会计报表”的感觉。

二是“比喻法”。就是不直接说出数字,却能让人知道数字。例如中央电视台1996年3月28日的《东方时空》,节目主持人在报道我国水资源情况时说:我国人平拥有水资源量只占世界人平拥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国600多座城市就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有108座城市严重缺水)打个比喻,如果世界人平每天一桶水的话,那么我国南方人平只有一壶水,而华北地区人平只有一杯水。这“一桶”、“一壶…‘一杯”就将四分之一这个抽象的数字解析得浅显易懂,生动具体形象。又如我写的《黑三角》一文,在叙述党支部改选之前的张冲村的劳动日值和人口生产情况是这样比喻的:“让一天的劳动价值由一个鸡蛋变成一斤猪肉的希望一次次变成了泡影。”原因是“计划外人口多了一个排。”

三是转换法。就是把干巴巴的数字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例如某油厂油道总长是4万多公里。记者采取转换法:“若把全厂所有的管道连接起来,可绕地球一圈”。这是受到“坐地日行八万里”诗句写法的启示。又如《人民日报》曾刊登的《人民治黄的春天》一文,在说到黄河每年淤积的泥砂数量和治黄所用的土石方时,记者写道:“若将黄河每年淤积的泥砂垒成一米见方的土堤,可绕赤道6圈半,60年用于治黄的土石方可以构筑15座万里长城。”又如《四川日报》报道乐山大佛修复竣工的情况是这样写的:“大佛有25层楼高,相当于32个蓝球巨人穆铁柱的身高,它的每个脚背上可停5辆解放牌汽车,脚的大拇指甲上可以摆上一桌酒席。”这条消息没有直白地罗列数字,而是利用读者对“楼房”、“穆铁柱”、“汽车”等比拟物的熟知度,巧妙地将数字与它们联系起来,使数字活化为人和物。增强了数字的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