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12-28 16:58: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1篇

1 国外社区护理教育现状

国外的社区护理教育定位在比较高的层次,其社区护士学历普遍为本科、硕士及以上,澳大利亚社区护士学历已达到本科或硕士水平[3]。英国的社区护士培训比医院护士要求更高,一般为3年基础教育,毕业后还要进行1年社区护理技能培训,使之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4]。

2 国内社区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目前,我国医学院、护理院校很少开辟专门的社区护理专业,社区护士的来源主要是普通护理专业的护生,社区护士培养重点仍定位在在岗人员强化培训及医院临床护士转型培训上[5]。医学院校虽然陆续开设了社区护理学的课程,但是教材与社区实践上有脱节。

2.2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其重视程度都不够 我国在发展社区护理方面,除了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具体的实施计划及完善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外,还缺乏社区护理培训资金与政策支持。另外,医疗安全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也影响了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6-7]。

2.3培养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社区护士进行培训,但起步时期的师资力量相对较薄弱,数量上不足、总体素质不高,加之缺少社区护理业务培训机会,对国内外的新进展缺乏了解,导致知识老化,这些都将影响到社区培训教师的整体力量。对于目前来讲,仍然缺乏"双师型"教师:学院老师缺乏社区护理实践经验,社区老师缺乏相应的理论课程的学习。

2.4社区护理培训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社区护士主要由临床护士参加短期教育培训后转型而来。在这培训内容方面,多数是临床知识的翻版培训,缺乏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的特殊技能培训。与卫生部《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规定的十个模块的培训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5教学方法单一,社区护理的特点突出得不够 社区护士的培训理论教学多数以课堂讲授为主,方法单一,影响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往往也是单一定位于社区服务中心与护理站,不利于开拓实习学员的视野,影响他们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2.6我国社区护理发展不成熟、发展不平衡,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可有较规范的社区服务中心作为社区护理教育实践基地,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在大部分地区缺乏规范的、标准化的成熟的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这对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阻力。基于以上情况,目前很难培养出适合社区需求的优秀的实用性护理人才。

3 对策

当前国家对护理人才的培训要求要能适应护理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在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中提到"要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在重点任务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密切医疗卫生机构与护理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适应护理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

3.1转变观念,完善培训的机制 社区护士培训需要在3个方面转变观念:领导观念要转变、培训对象观念要转变和服务模式要转变。转变领导层的观念,在资源配置上支持社区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制度上制定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在机构上构建系统的社区护理组织;转变培训对象的观念和服务的模式,社区护士是社区服务机构向民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专业人员,社区护士扮演着多种角色,除了应具有一定临床护理经验外,还需掌握社区护理的一些特殊知识,以便能够在社区顺利开展健康教育、预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等工作。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知识结构 在筛选培养社区护理教师的时候需评估他们的知识能力、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我国社区护士培训教师主要来自两个渠道,前期主要由临床教师担当,其临床教学经验丰富,但在承担社区护理教学前多采用临床思维模式进行教学。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师资培养机制,通过到国内外先进地区的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3.3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培训效果 卫生部《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规定社区护士培训包括十个模块的内容,主要有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护理、社区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社区常见传染病的护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各层次学校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尽早增设社区护理课程。

3.4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借鉴国外社区护理教学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问题式见习与实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议采用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的方法在"学校-医院-社区"联合型培养模式的指导下,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提高社区护理人才服务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教学相长,促进"双师型"的社区护理教学师资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文婷,唐四元,张锋,等.从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谈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改革[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8):1056.

[2]吴晓琴.我国社区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及建议[J].护理研究,2008,22(2):387.

[3]沈慧霞,冯正仪.国外医学院校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情况简介及建议[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4):34-36.

[4]王富彦.国外社区护理状况对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启示[J].现代护理,2007,13(12):1115-1117.

[5]邓仁丽,夏同霞,付其刚,等.社区护理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942

第2篇

关键词:护理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41-01

我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而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使得人们健康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这些变化为我国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而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护理程序是护士在为护理服务对象提供护理照顾时所应用的工作程序,是护士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根本保证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一部分。[1]如何应对面临的挑战,这是时代赋予护理专业新的责任和任务。我们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采取相应的改革对策,以适应这一系列的转变。

1 护理专业对高等护理教育提出的要求

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专业也得到发展,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方向发展。病人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治疗和护理。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医疗信息的普 及,病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能力参与保健计划。因此,护理人员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为实现护理人员角色的转换,21 世纪的护理专业人员应该具备下列基本素质:

(1)具有基础医学知识、护理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护理业是一门人对人的服务行业,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过硬的医学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从事护理行业,但是它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2)具有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学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键是自己要学会获取新的知识,尤其是护理行业的人员,将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社会,更应具备这种能力。

(3)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术、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专业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还需要有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护理专业人员应该具备及时反映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

(4)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沟通和团队协调能力。护理专业是服务业,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所以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5)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对于任何行业都是要求的,护理行业当然也不例外。做为护理专业是为病人的健康服务的行业,职业道德要求更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更好的做好工作。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其关键是深化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要搞好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而当今高等护理教育专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制度,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2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护理专业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在应对社会对护理专业的要求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方法有待改革,继续教育的理念不够强烈,具体表述如下:

2.1 高等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卫生服务的需求发展尚有差距: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目前我国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的目标已不能适应 21世纪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护理服务的发展对高等护理教育的需求我们要重订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应对培养目标进行相应修订。

2.2 课程结构需要调整:目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结构现状是每一学科都在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导致教学内容日益膨胀,即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三段式”的安排。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应强调综合性,淡化学科间的界限,强调课程内容的精简与整合,增设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改变内容陈旧和交叉和重复的现象。如何根据培养目标,重新修订课程计划也是当前提 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2.3 教学方法需要优化:陈旧“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我国护理教育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4 加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医学教育是由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所组成的统一体,统称“医学教育三部曲”, 同样护理教育也应当参照这一方式实施。目前我国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法规和制度不很健全,从制度上没有体现终生教育的理念,这也是护理教育改革 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5 强调隐性课程的重要性:以讲授为主的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某一学科较为系统的知识,而隐性课程包括课堂氛围、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校园文化等等,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 观的形成具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国外,许多护理院校去忽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应该转变有关人、健康、环境、护理 社会等的观念作为重要的目标。因此应当在改革有形课程的同时,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加强学习的文化氛围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针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专业应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此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需求,其对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确立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能够贯彻整体护理思想,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自我发展潜能、人际沟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胜任临床各科护理工作,并具有一定的教学和科研、管理能力的护理人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识学习运用自如,运用恰当。

3.2 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第一,引进新的课程模式,打破原有的三段式模式,采用交互渗透方式,使学生在入学后的尽快接触护理专业,真正做到了早期接触专业和早期接触临床,同时注意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比例,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第二,对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审定和修改各门课程;第三,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增加了与现代护理相关的内容,删除重复或无关的内容。按护理程序编排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课堂 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联系,体现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第四,加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将建立严格选择临床教师的制度,并定期组织培训等措施确保临床师资队伍的 质量。

3.3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通过教改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 脑、动手的机会,以加强学生基础操作和技能的训练。考试时采用采用书面考试、口头报告、 技术操作、书写护理病历、论文撰写和答辩等多种考核评价形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

3.4 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应该注意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增强知识结构和教育技能的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保持学生自身的生理健康水平。目前新毕业的大学生几乎都具有承受能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而感悟能力较强,所以培训主要从学生的适应能力、控制能力、能力、承受能力和应激能力等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使他们变为情绪的主人、集体组织的领导者、自我心理的保护者、各种活动的协调者。进行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使其建立正确的教育观,拓展教育的视野,为其以后更好的完成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时就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培训,使其更好的适应工作。

3.5 加强继续护理学教育:继续护理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更新专业知识及护理操作技能,提高护理质量。针对医院继续护理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促进了继续护理学教育的健康发展,规范了继续护理学教育管理,保证了学习质量。所以,面对21世纪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应大力发展继续护理学教育,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力度,更新教育手段,拓展继续护理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尽快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和专家,满足人民大众对护理等卫生保健的需要。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为社会提供的是21世纪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护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往的高等护理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现行的《外科护理学》教材虽然较以前有了较大改进,但还沿袭了传统医学教材的习惯,虽然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试行按护理程序组织教学,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很难培养学生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能力[2],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存在的其他问题我们已在文章中有详细论述,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护理专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汪建平.对中国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12) : 742

第3篇

关键字:高职护理教育;定位;教育模式

一、引言。随着人们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转变,以及医学技术日益发达,一般的护理人员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护理人员只有真正具备了医学的专业技术水和社会科学知识,才能真正的了解、认识、帮助病人。高职护理教育作为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具有高学历高层次的水平,还需要献身于临床护理工作解决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以及协助完成护理科研、教学等任务。高职护理教育,不仅国家的教育负担减轻,为国家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临床护理工作者,并且解决学生继续接受教育的问题。但是,由于高职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普及程度水平不广,并存在学科特色不明显、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

二、高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层次定位模糊。我国定位高职护理教育层次上,存在两种错误:一是学校按照学术理论模式对学生培训,忽视职业技能实践技术,盲目的压缩医学护理课程,失去了高职鲜明的职业特色,让学生不能立即工作。二是过度强调操作技能,忽视社会信息,护士没有独特的经验、感受、见解、智慧,让学生的综合能力、整体素质不过关。

(二)课程体系的偏离,缺乏护理特色

1、课程的设置缺乏高职护理专业的特色,一是套用传统的医疗与护理培养模式,公共基础课程深难成程度偏高,实际应用性差;医学基础知识分类太细太多,过度注重学科强化;临床专业课更偏向于医疗,护理内容偏少,轻视护理实践。

2.、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的安排时间间隔太长,学生在学习到理论知识后没有得到巩固和加深,临床实习时又要从头再次学习。实践练习的对象大多数采用的是人体模型,学生按部就班的对其进行操作流程,没有实际的突发状况,忽视了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3.、医学技术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改编的更新速度跟不上临床护理的要求,一些高职护理教师也没有及时的充实护理知识与技能,教师不能突破教材,临床教学也跟不上实际发展。

4、在教学方式上,一些院校采用的是以教师为核心的“一言堂”方式,许多教师不了解国外先进的教学,特别是对学生专业上的核心能力、人文精神、判断性思维缺少有效地教学方法。手段上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与有效性。

(三)基本设施条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一些高职院校可供学生实践的护理实验设施偏少,学生多设施少,学生的实践机会也很少;出现师资力量短缺,教师忙于日常工作,不能及时安排学生实习;校内护理实验设施陈旧,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临床实际应用滞后;学生找不到护理实习的医院。

(四)高素质的师资力量缺乏。学生学习护理知识的直接途径就是通过教师教学,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护理的专业技能。而现在高职院校的护理教师为了教学,临床医院顶岗实践和继续教学得不到保障,造成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在临床护理教学上也跟不上需求的发展速度

三、改善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策略

(一)明确高职护理教育的目标层次。高职护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等技术可用人才,高职学生应具备综合素质强的能力,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表现形式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实干创新的精神。使高职护理教育培养的是真正成为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

(二)建立合适的高职护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1、根据高职护理学的特征与临床护理岗位的专业特点,制定护理人员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案,针对性的学习护理人员要求掌握的知识、能力,摒弃无关护理学的部分,突出护理的专业特点。

2、高职护理教学选用较先进、有针对性的教材,教师及时对其进行编写讲义、教案,教师根据整体护理思维的框架进行教学,不断更新充实新知识、新技能,让学生有利于护理知识的学习。

3、在时间上合理安排教学实践,学生从最初就接触到临床实践,形成“临床―课堂―临床”的实践过程,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高效率的学习护理技能。在实践教学的评价上,多种考核方式的运用,护理实践技能的考核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校企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个在数量与质量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临床教学和培训中在得到充足的护理实践。专业教师与医院兼职教师合作,改进学校实验室环境与设备,达到校内实验环境及设备与医院设备的一体化建设,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一致。

(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对教师自身的的培训,提高教师实际科技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及时学习新的知识,不能造成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要有所突破发展

四、总结。高职护理教育要培养高职护理的可用人才,就必须根据我国高职护理教育的定位及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模式,不断学习改进现代护理理论,为护理教学的发展与临床实践的需要培养合格的护理专业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登蕉.谈我国高职护理教育的定位与教育模式[J]. 卫生职业教育,2006,02:9-10.

[2] 李晶晶,徐静.“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启示[J]. 现代医药卫生,2013,02:293-295.

第4篇

1.1专业能力

临床实习阶段护生主要进行基础护理的实践,同时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专科护理进行学习。临床护理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丰富的基础护理和整体护理知识及实践技能,熟练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护理知识,并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护生正确评估患者病情,用医学术语对病情进行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指导护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充分的评估并给予治疗处置、健康教育、康复指导、药物相关知识宣教等。

1.2教育教学能力

实习过程中护生要接触丰富的病例,了解前沿临床知识。临床护理教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典型病例和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互动的讲解,对护理技能操作进行详细示教。学生入科前,各临床科室要根据本专业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根据核心能力培养要求提出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进而制定入科教育、教学查房、业务讲座的内容。这就要求临床护理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应用多媒体的能力等。

1.3领导能力

领导能力包括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沟通能力、亲和能力等。当前医疗市场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需求更高,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9];实习护生自身存在护理技术操作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基础知识及临床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同时,护生的年龄普遍偏小,实习过程中遇到繁琐的实际工作和意想不到的困难时,往往会出现挫折感。在这种情况下,临床护理教师要有较高的领导能力,才能带领护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良好的沟通和亲和能力,有助于临床护理教师与护生的沟通,及时发现护生的心理波动,并疏导护生的心理问题,提高护生对专业工作的认同感;较强的协调能力和指挥能力,能使临床护理教师合理安排日常护理工作和护理临床教学,实现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共赢。

1.4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临床护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并制定教学目标、重点,结合临床工作和教学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面对患者及家属对实习护生工作能力的质疑和维权。这就需要临床护理教师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公平、公正的评估护生的工作;对日常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有敏锐的判断力,合理安排协调日常护理工作与护理临床教学的关系,避免护理纠纷发生。

2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对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

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实习医院各科室的支持,实习医院建立护理教研体系专门负责实习护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医院自护理部到临床科室分别设立内、外、妇、儿、五官等护理教研室,设置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并设立教育学院对护理临床教学质量全程监督。医院制定教研室各级人员岗位职责、护生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估制度等,对临床护理教师进行相关管理和培训。

2.1定期业务培训

实习护生入科前,有教学任务的临床科室,按照实纲要求制定本科室的实习教学计划和具体内容、题目,并上报教育学院统筹安排。实习教学计划和内容确定后,在护士长支持下由教学秘书组织科室临床护理教师分别准备具体的教学内容。临床护理教师作为临床护士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为护生提供前沿的临床知识,但综合专业理论知识、人文学科知识不足,对疾病相关知识点缺乏结合临床病例进行突出的、系统的、互动的讲解能力。因此实习医院和科室定期组织临床护理教师进行专业和教学相关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要求各科室临床护理教师均应按照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要求进行实习带教,规范入科教育、业务讲座模式,规范实习护生考试及评价模式。教育学、心理学培训可帮助临床护理教师更好的了解实习护生的心理变化,因材施教、合理组织教学,更好地传授临床知识。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对知识点的学习更加直观,通过应用多媒体课件将知识灵活多样的展现给学生,可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及多媒体使用培训,可帮助临床护理教师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熟练应用于授课中。科室常用技术及最新进展培训,可提高临床护理教师的专业能力,更好的适应临床教学的要求。

2.2合理应用评价体系

第5篇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开始开展。当时,由于社会对初级医疗服务需求的膨胀,使得社区护理人员匮乏,调查显示城市社区服务站只配备1~3名护士,且要服务于该片区5000多的居民[1]。其次,我国社区护士与居民人口比不足1:200。上海全市社区护士492名(护士总数的13%),社区护士与居民人口比仅1:268 624[2]。就目前来看,我国社区护士的数量少,学历层次低,不足以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深究我国社区护理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除与我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观念,社会支持系统,社区护理的技术要求是否达标有关之外,还与我国社区护理的教育滞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重视我国社区护理的教育,以教育为本,进一步推动社区护理的发展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护理专业的办学层次低

我国社区护士学历较低,以中专为主。社区护士中专学历比:成都市52.6%,黑龙江省74.0%,深圳市90.9%,上海市88.8%,徐州市90.2%。有调查显示约30%的非护理专业毕业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而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前没有经过上岗培训的单位高达48.3%,全国仅有6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4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参加了社区护士岗位培训[3]。我国社区护理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我国,社区护士大多都未接受过系统的、全面的保健护理方面的教育,致使其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保健护理受到限制,也导致至今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中,医生和流行病学人员占主导,护士还没能显示其应有的作用。尤其在学校保健和职业病预防保健方面尤显薄弱[4]。而英国的社区护士培养比医院护士要求更高,一般为3年基础教育,毕业后还要进行1年社区护理技能培训,使之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以适应社区保健工作需要[5]。

没有规范的社区护理专业教材

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可以说还是一项空白,至今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6]。尤其是各医学院校的高等护理专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全国20多个高护专业中开设社区护理课程的寥寥无几,而且即使开设有社区护理课程,也还没有统一的社区护理专业规范教材,对内容的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建立统一的知识评价体系。各学校各地区按照自己对社区护理的理解自己编写教材,因而难免出现对社区护理的不同理解,使得社区护理的内容处在不确定的状态[7,8]。

师资力量薄弱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社区护理教育必须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由于我国社区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普遍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总体学历不高的现象;教师缺乏专业培训机会,对国内外社区护理新进展缺乏了解,导致知识老化;再加上部分人员还未认识社区护理教育的重要性,缺乏紧迫感,从而难以造就优秀的社区护士。目前,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从事社区护理教学的教师都担负着临床护理等教学工作,也未接受过正规的系统培训,对社区护理认知理念局限,未从以院内护理向社区家庭护理的方向转变。事实上,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在服务理念、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9]。

教学实践基地不完善

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量少、质低: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刚刚起步,且普遍存在数量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功能不全的问题,能成为合格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更少[10]。据袁汉珍对50名已完成基础课、专业课和社区护理学课程的,到社区进行了为期四周实习的护生调查结果显示,对社区实习基地的满意与较满意率分别为33%和38%[11]。

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管理欠规范:目前在我国高校建设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大致可分为3类:①松散类:无正式协议,属口头联系、临时联系类;②协议类:高校与合作机构有正式合作协议,对责任、义务、权利有规定;③挂牌类:高校与合作机构的合作协议报送各自主管部门审批,有正式文件备案。以上几类都自称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但到底什么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应达到什么标准,需要什么程序才能被正式认可,行业内或是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做出统一规范,这易造成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的不规范与混乱,为以后的管理留下隐患。

对社区护理教育的重视不够

高校对社区护理学课程的设置不够完善: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开设了社区护理课程。同时,社区护理研究方向的硕士生教育也得到较快发展,使用Google搜索引擎查询,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南大学护理学院、河南大学护理学院、吉林大学护理学院等护理院校已经招收社区护理研究方向的硕士生[12]。但是,全国高校中仅有中南大学护理学院设有社区护理系,山东大学护理学院、延边大学护理学院、北华大学护理学院、山东青岛大学医学院等学校设有社区护理教研室。一般高校的社区护理学课程包含于临床护理学教研室、护理学基础教研室或护理教育教研室中[13]。与我国相比,许多发达国家社区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以高等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培养体系,社区护士的学历已达到本科、硕士层次[14]。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支持不足:目前由于医保体制的问题,使得人群难以在所居住街道和地段医院自由就诊,公费、劳保人群多集中在城区。而转诊、公费劳保与乡镇卫生院无密切关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费缺乏,补偿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15]。而正由于政府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不够重视,使得社区护理的发展更加难以前进,同时也影响了高等医学院校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

进 展

从我国社区护理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有关部门对这一专业的重视程度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得知,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而纵观国内外社区护理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已开始在护理学校中培养专门的卫生保健护士,公共卫生护士和家庭保健护士。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社区护理教育,它将使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整体水平出现较大变化。

为解决社区护理人才的紧缺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①高等院校应尽快设置完善的社区护理课程体系,并增设与社区护理相关的课程,如社区护理逻辑思维、关怀照顾、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会学、营养学、流行病学等;②有条件的省、市,可以依托高等院校建立社区护理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制定长期及短期切实可行的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计划,尽快开展社区护士转型培训工作;③加大社区护理师资培养,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组织高层专家编写统一的社区护理教材;④逐步建立在职培训、继续教育、高等院校教育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体系[14]。

总之,初级保健目标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社区服务的发展,而社区护理的发展,又是实现国家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的基本动力,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6]。加强对社区护理教育的重视,提高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水平,为社区护理的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社区护理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邓静,张安琴.社区护理教育现状与展望[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8):1699-1702.

2 潘传德.新时期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SWOT分析[J].护理研究,2006,20(11):2821-2822.

3 翟忠美,韩昌洪,田维珍.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对我国护理教育的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23-125.

4 郭红.韩国社区护理发展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55-557.

5 Williams AB,Wang HB.Effectiveness of an HIV/AIDS educational programmer for Chiness nurses[J].J Adv Nurs,2006,3(6):710-720.

6 赵婉莉.人口老龄化与社区护理的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235-236.

7 蒋小剑,何国平.国外社区护理体系对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1062-1063.

8 李伟.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7):551-553.

9 廖淑梅,肖江龙.新时期下高等社区护理教育的思考[J].临床护理杂志,2009,8(4):79-81.

10 唐莹,陈正英,戴爱平.我国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护理教育,2010,28(2):68-69.

11 潘红芬.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9,26(2):34-35.

12 陶慧.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39-41.

13 杨立群,刘红敏,许伟岚,吴群红.国内外社区护理教育比较[J].护理研究,2009,23(3):642-644.

14 包家明,曹梅娟.社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索[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7):597-598.

第6篇

【关键词】恶性肿瘤;专科护理;存在问题;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50

引言

恶性肿瘤是当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人性化的护理,有效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是专科护理中要去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当前的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情况以及患者自身状态等多方面的影响,对患者进行的专科护理还存在很多问题。虽然也在护理中对患者进行人性化的关怀和临终关怀,但是这些护理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够完善。只有正确分析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进行解决,才能有效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

1恶性肿瘤护理存在的问题

1.1患者缺乏必要的心理护理

由于恶性肿瘤患者大多处于生命的后期,在治疗过程中,要承受着化疗、放疗以及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在与病魔的抗争中,给大多数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了非常大的痛苦。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患者的亲属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对患者的护理中,仅仅靠医疗上、技术上的护理,虽然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副作用带来的痛苦,但是却不能解决患者心理上存在的面对死亡的恐惧感。对患者缺乏必要的心理护理,是当前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在护理中通过心理护理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是当前护理人员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1.2社区及家庭护理方式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疗保险体系的不断健全,更多的患者开始到“社区化”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和护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当地的“社区化”的诊所是患者就医的首选。由于恶性肿瘤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和护理,如果长期住院,即使是在医疗保障的前提下,对患者及其家庭也是沉重的负担,这时,价格相对较低的社区卫生机构就成为患者的选择。但是现有的很多社区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相对较少,护理能力存在不足,不能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而患者在家中的护理,也因家庭成员护理知识较少而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1.3现有的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恶性肿瘤患者每天都要接受专业性的治疗,这时患者就需要专业的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护理和观察。这就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需要护理人员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需要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用专业的护理能力去减缓患者的病痛,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去与患者交流,要懂得心理护理的知识去缓解患者的心理恐惧感。但是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现有的护理人员在专业护理能力上还存在着欠缺,在面对繁重的护理工作时,有的时候会出现态度生硬、护理不及时、护理不到位等情况。

1.4对护理人员的死亡教育缺乏

由于恶性肿瘤患者随时面临着死亡,所以在对这些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疏导患者的心理,让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平静的面对死亡,是护理人员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死亡这个字眼都是人们逃避和忌讳的。这就导致很多护理人员缺乏死亡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在护理中自然也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作为患者及其亲属,也极为反感护理人员提到这方面的话题。正是护理人员和患者都存在逃避、回避死亡教育的心理,致使医院的临终关怀和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使护理质量大打折扣。

2恶性肿瘤护理应采取的有效控制对策

2.1发展护理教育,培养肿瘤专科护理人才

是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水平,就要有专业的护理人才,而培养专业的护理人才,就要坚定不移的发展高素质的护理教育。尤其是我国对教育质量和科技含量不断重视,在卫生教育系统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护理人才更是大势所趋。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培养护理人才高校、中专的管理,提升护理教育的质量,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发展适宜我国卫生医疗教育的护理教育,从而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肿瘤专科护理人才。

2.2发展社区医疗,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护理质量

发展社区医疗是我国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发达国家医疗体系建设成功之处。社区医疗是患者身边的医疗,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在社区接受护理,不会产生在医院的那种压抑感,在心情上能得到放松。为了给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社区医疗机构可以聘请专业的护理人员给患者进行护理,也可以让社区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参加专业护理人才培训,这样才能使护理人员的能力满足患者的护理要求。

2.3对护理人员开展死亡教育

从辩证主义角度来分析,人最终死亡这事谁都避免不了的,不管是患病的病人还是健康人,终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所以要对护理人员进行死亡教育,让护理人员从心理上接受死亡教育,懂得死亡教育对于患者的重要意义。在实际的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取得患者亲属的理解和支持,让患者接受死亡教育,让患者正确认识和了解死亡,使患者放松自己的心情,不必整天存在恐惧感,出于担心中,只有让患者放松心态,才能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在剩余的生命里活的更有价值。

2.4开展优质的临终关怀护理

对恶性肿瘤患者开展优质的临终关怀,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在国外已经开展了相当一段时间。所以在我国开展临终关怀护理工作中,要借鉴国外护理的先进经验,并取其精华,用其经验,与我国现有的护理制度和护理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在进行临终关怀护理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理论结合实践,从而找出适宜我国护理模式的临终关怀模式,并合理搭配现有资源,实现恶性肿瘤护理水平的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护理模式和护理方式仍有很多完善之处。这就需要从医院到护理人员都提高护理质量,给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和专业的服务,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帮患者消除恐惧心理。总之,在患者生命的最后时间里,让患者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参考文献

[1]李妍.我国恶性肿瘤护理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护理研究,2007,(13)

第7篇

摘要:临床护理教学;教学模式;美国;借鉴

一、引言。护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等的护理实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护理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学生在学习护理的过程中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具有临床实践的能力。怎样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引起了护理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现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分析,将中美两国的护理临床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吸取并学习美国成功的临床教学模式。

二、美国护理教学现状

(一)美国护理的师资力量。美国护理教学有一支庞大的专业综合素质强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具有的特点是:学历高、实力强、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具备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实战教学经验。美国护理教师对临床经验很重视,他们每周至少有2天时间进行临床教学,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操作都是由学校教师进行教学。这样,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很快。另外,美国教学教师人数充实,学生可自由选择教学的老师,教师带的学生比例也是有规定的,通常是1:8~10的比例,教师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二)临床护理实践的要求。美国在临床实践教学中采取的培训计划实施方法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要求,但总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等护理人才。学校根据本校的办学特点,根据每门课程实践后的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制定具体实践要求。并注重发展多元文化的实践与护理伦理。

(三)临床护理教学的课程设置。美国将理论知识与护理临床实践实行同步教学的模式,它贯穿于整个护理教学的课程中,达到两者紧密结合,并且根据学生年级的上升不断提高实践实践的比例与要求。

(四)美国临床教学的模式

1、传统教学。在学生实习时,由具备一定临床经验的教师在医院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护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在校期间获得的知识安排切合学生实际的实习,达到有针对性的实习,让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得到快速提升。

2、导师制教学。由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护士单独对护理学生进行指导,实现学生与教学的一对一,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学校教师协调安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加客观的了解护士的工作情况。

3、联合临床教学。学校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设计协调安排学生的临床带教教师进行临床指导,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学生也得到合理实习。

4、伙伴式临床教学。学校教师与临床带教护士公共指导学生的实习,两者相结合,紧密合作,确保临床实习的成功完成。

5、专用教育单元 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阶段性的学习,逐步增加临床实习时数,是美国今年以来最新的临床教学模式。

三、中国临床教学的现状

(一)护理师资队伍的现状。随着近几年我国护理高校招收人数的不断增加,护理教师人数的需求也在增加,为了满足学校对教师人数的需求,高校也在不断地增加教师人数。学生获得护理知识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通过护理教师的教学,教师教学的好坏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我国的护理教师队伍中,组成来源有两部分:一是来自具有一定经验的临床护士,二是来自毕业后直接留校的护理学生。前者有护理实践的经验,但理论知识教学经验还有待提高,而后者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临床实践经验。针对中国的现状,建立一支高等的护理教师队伍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临床教学的现状。近年来,护理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对护理教育进行调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是存在一些弊端,数据显示我国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临床教学的要求。

四、美国临床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一支高等护理教师的专业队伍

建立一支优秀的临床师资队伍,优化临床教师师资结构和专业素质。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符合要求的师资队伍,如高学历获得的在职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也就是说教师要在高学历的基础上,随时了解最新护理动态,做到基本理论的精通,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掌握现代教学的方法。所以教师要积极的参加教学技能的培训,学习现代教学,灵活运用先进技术的的能力。尽量多的培养职业素质高的护理教师。

(二)完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新的临床教学模式,做好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关系,签订合约明确双方的职责与任务,保持学校教师与临床护士的合作联系,加强临床护士教学能力培训和丰富学校教师的临床经验,定期对其做相关的教学培训,保证教师质量。为了达到预期的临床教学目标,让学生得到更好的理论知识与护理临床实践的学习,学校和医院应该尝试新的临床教学模式。根据我国对目前护理教学情况、护理教师的组成结构、护理学生数量的分析,认为美国的教学模式在中国都是可实施的。

五、总结。总之,为了护理教学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护理临床实践能力,要及时分析总结我国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丰富的教学经验,制定有利于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护理可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梁晓坤. 借鉴美国护理教学经验改进临床教学模式的思考[J]. 中华护理教育,2005,03:119-120.

[2] 刘丽君. 签订临床学习合同对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影响[D].南华大学,2013.

第8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护理专业人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并且护理范围的不断变化使护理水平相应的也发生了变化,护理水平的变化同时也是对护理教学的一种挑战。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根据护理学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在护理专业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这也是护理教育的最终目的。但实际上目前的护理教学中并没有突出实践的重要性以及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护理教学的发展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有着严重的影响。

1 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的不明确

对于基础护理来说,其主要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而相当一部分的临床实践内容被老师只在课堂上讲授并没有让学生去进行实际的操作。科技的进步使护理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以往的操作不能适应新的护理设备,也有的不能用了,但在护理教学中,对设备的操作并没有随着设备的更新而有所变化,一些操作项目随着技术的更新已经被淘汰,但仍然存在与护理教学中。在护理教学并没有体现出来教育大纲中要求学生应该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相对应的一些技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缺乏指导。从而导致老师在教学中随意性很强,没有计划,对学生的教学目标缺乏考虑。会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实践中不知该从哪里着手,对许多操作要素不明白等许多不好的影响。

1.2 教学方法的问题

现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老师讲为主,老师讲学生听,再不然就是老师操作学生看,很少有学生操作老师在一旁讲解的情况。而新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求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起一个指导的作用,多让学生动手,而不是在课堂上的死记硬背。另外老师要根据每个科室和每个学生的特点合理的安排工作。但一些老师把学生的护理见习课变成了小的理论课,不给学生见习的机会而是重复的讲一些课堂理论,忽视了实习的重要作用。老师自己的原因,由于讲课经验不足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兴趣不足积极性不够,甚至有的学生会有厌学的心理,从而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也有的老师让学生去实习,但是在实习中他们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他们当做免费的劳动力来使,这些问题都是由教学方法不当引起的。比如在学习心血管系统疾病时,不光要在课堂上讲述有关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病情的有关症状,还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去学会如何对血压进行测量,在实践中多让他们正确认读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以及掌握高血压病、冠心病的临床特征,这样在以后的实习中才不会慌乱,不会不知从何下手。

2 解决护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重视教学模式的改变

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见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课堂上要使学生敢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激发作用,有了兴趣之后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护理教学要把课堂讲授与实际操作紧密的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养,同时使学生除了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抛弃以往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多开展一些讨论、实践等活动。

2.2 重视实训教学

护理教学在课程的安排上可以做一些改变,增加实训课时以突出护理专业较强实用性的特点,大大增加医院见习和实训课,大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及时的对学校设备进行更新,多模拟病房的设施,同时对老师也要进行适时的培训。此外,增加学校的实训课减少讲授理论知识所占用的时间,按照课程的有关要求,把理论课和实训课相结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每组学生不要过多这样不但能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动手操作,有更多的时间联系,还方便老师指导。以往的教学是老师讲后,学生模仿练习,最后又由老师总结,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是以老师为主,这不仅与新的教学理念不符,还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所以在护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9篇

1.1存在问题

1.1.1分级护理医嘱的准确性肖小文[2]调查发现:一级、二级护理所占比例高,达43.2%、50.4%,比相关资料[3]高;一级护理符合率仅27.8%,二级护理符合率仅36.2%,护理级别实际评定符合率低;从入院到出院一直是一级护理者占38.5%,一直是二级护理者占40.0%,护理级别大多未能客观反映病情变化;医生下达的护理级别整体向一级护理偏移,而且多数护士认为医生确定的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符,毕慧敏等[4]调查结果是52.55%,具有大专学历或中级职称的护士持这一观点的比例更高。毕慧敏等[5]将医嘱护理分级和标准护理分级作比较,发现两者有统计学意义。王淑琴等[6,7]将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护理分级作比较,也得出同样结论。

1.1.2护士落实分级护理的随意性较大由于没有明确的执行标准和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使医嘱逐渐失去严肃性和应有的权威性[4,8];护士淡化分级护理并形成思维定势,对不按相应护理级别护理司空见惯,对确需按规定执行的护理也敷衍了事,结果是分级护理对部分病人只是一种形式[2,8]。

1.1.3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魏畅[9]调查发现,分级护理执行人员中有9.01%~58.57%是由分级护理服务体系规定的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提供的;2.21%~87.96%是由低于规定的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执行的;1.83%~41.68%是由超过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执行的,这说明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1.2原因分析

1.2.1医学教育要求与分级护理制度不相符医疗与护理相辅相成,但在医学教育中很少涉及分级护理的相关内容,绝大多数医学生不甚了解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10]。王淑琴等[6]调查发现:住院医师在校期间仅有31.75%的人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其余68.25%的人在后期工作实践中逐渐了解;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由于临床医生对分级护理的知识了解有限,医生往往根据主观经验或以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造成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中的不规范[6,10]。

1.2.2医生认识上的偏差如有些医生对护理级别从思想上未引起重视,下达的医嘱存在随意性[2];有些医生对新入院病人倾向于开出一级护理医嘱,以提醒护士注意[5];有些医生从经济考虑,认为把护理级别开高1个或2个等级可增加科室的收入[2];有些医生为自我保护,在病人病情变化时不及时更改护理级别[9]。这些原因也导致分级护理制度执行的不规范。

1.2.3护理人员严重短缺国家卫生部曾调查了全国210所医院,结果显示,护士缺编的医院占被调查医院的93.3%[11]。有些护士认为人员缺编是分级护理不能落实的重要原因,而这种观点在学历、职称高者比例更高[4]。现有护士很难满足分级护理的需要。

2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2.1由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护理学基础》及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护理理论》都对分级护理的标准和要求作了详细的阐述,护士对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的适用范围、护理内容极为熟悉,而且能熟练掌握操作规程[12],理论上说,护士是有能力下达分级护理的。

2.2由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20余年来,已形成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13,14]。高等护理教育的年招生量已经超过护理专业年招生总量的30%。据教育部统计,至2005年,我国已有4所学校开设了护理学博士教育,3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学硕士教育、133所学校

设了本科护理教育,近250所学校开设了护理高职教育,40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中职教育。除学校教育以外,成人自学考试专科和本科段均开设了护理专业,加上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护理教育体系[14]。

完善的教育体系使护士掌握了大量护理专业知识,在理论上,护士具有分析病人病情、了解病人疾病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做出决策,对病人进行分级护理,组织安排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15]。

2.3由我国医院护士的发展现状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我国已经培养了大批护理人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护理队伍不断壮大[12]。至2004年底,全国护士数量为130.78万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达25.6%[13]。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的要求:到2010年,护士中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30%,三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50%,二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30%[13]。

高学历护士的加入是医院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却存在着高低学历护士、不同等级护士同等使用的问题[16],这不仅大大挫伤高学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而且极易造成由于不能体现自身价值而流失的现象;而由护士下达分级护理就是体现自身价值、展示护理工作独立性的一个尝试。

2.4由护理专业的自主性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专业自主性是指个人有权利自由的独立作业且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说明,负完全责任[17]。目前,尽管护理专业在不断发展,但护理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未被社会乃至被医院的管理者所认可,护理工作仍被看作是从属于医疗工作之下,甚至有人认为在医院是“以医养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医生是医院的主体,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决策权,护士没有权利参与真正的决策和决定[18],护士的工作自主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束缚[19],工作满意度也受到影响。有研究[20]认为,对工作环境缺乏支配能力、参与机构决策机会过少是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之一。

弗莱德森在他著名的《医疗职业:应用知识的社会学研究》(Freidson,1970)一书中认为:将职业与其他行业区分开来的唯一标准在于“自主性的事实”,即一种对工作具有合法性控制的状态,一个职业只有获得了对于决定从事其职业工作的正确内容和有效方法的排他性权力的时候,才具有稳固的地位[21]。但是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由医生确定病人护理级别,护士被动执行的现象,如此下去护理专业自主性将如何体现?护士的专业知识将如何综合应用?

2.5从护理伦理角度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护理伦理是以医德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范为指导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控制和调整着护理人员的思想感情和形态。护理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支持维护、行动负责、互助合作、关怀照顾。

分级护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常常使护理人员陷入了“伦理困境”,出现专业伦理与专业角色要求的冲突[22]:一方面在护理专业的伦理规范中,护士应该支持维护病人的利益和权利,给予其相应的护理;另一方面,在专业角色上,护士应配合医嘱的执行。护理伦理学指出,护士对自己所做的行动负有责任,即行动负责,指在护理领域内有关护理决策由护士做出,可见护理业务范围内如分级护理的问题应由护士自己决策并采取措施[19]。2.6由学者观点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胡斌春等[8]通过了解香港地区部分医院的分级护理情况发现:香港地区的护理级别由护士确定,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值得借鉴。肖小文等[2,4,5,19]认为,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应由护理人员在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这样既可避免跨专业指挥带来的问题,又可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各级护士主观能动性,体现责权利和专业价值[23]。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医疗与护理是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的两个专业。护理当然要根据医嘱进行,但不等于说护理工作没有相对独立性;护士与医生是平等的分工合作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因而在如何护理病人问题上,应该由护士做出决策,进行组织安排,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护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树立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19]。护理人员若能取得下达分级护理的权力,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必能提高,我国护理事业必将翻开进一步发展的新篇章。

论文关键词:护士护嘱病人分级护理可行性

论文摘要:阐述现行分级护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从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医院护士发展现状、护理专业的自主性、护理伦理角度等分析由护士下达分级护理护嘱的可行性。

分级护理是按照国家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通常是在病人入院后由医生下达、护士依据医嘱实施[1],目前已成为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在规范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从而引发了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郑雪梅,郑水利,车文芳,等.医院护理活动时间分配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7.

[2]肖小文

基层医院护理级别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19-20.

[3]杨英华.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1-63.

[4]毕慧敏,吴箭,史雅轩,等.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6A):966-968.

[5]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6]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临床分级护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15-17.

[7]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病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6A):1014-1015.

[8]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7-58.

[9]魏畅.军队三级甲等医院分级护理服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军区进修学院,2005:32-33.

[10]霍丽杰.分级护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3,20(1):77-78.

[11]胡玲,欧阳山蓓.我国护理人员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5):31-33.

[12]杨俊兰,于洪.浅议护士处方权[J].包头医学,2006,30(3):38.

[13]杨英华.护理教育现状与反思[J].上海护理,2006,6(4):1-2.

[14]沈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护理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6,6(2):8-9.

[15]郑洁,郜玉珍.浅淡现代医护关系中的护士角色[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6,15(2):143-144.

[16]郑丽芬,陶慧娟,诸永莲.不同学历护士的组织管理及专业自主性的研究[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10):1193-1194.

[17]苏丽智.最新护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1-49.

[18]刘玉馥.护士压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4-5.

[19]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17-419.

[20]张立红,韩英军,朱月珍,等.部队医院护理科研开展现状的调查[J].南方护理杂志,1997,4(1):36-37.

[21]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6,1:197-221.

第10篇

[摘要]目的:探讨在门诊包皮套扎术患儿围手术期开展延续性自我护理教育的意义,总结延续性自我护理教育对术后并发症、平均恢复周期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2015年收治的仅给予常规门诊术前教育的2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6年收治的在常规门诊术前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自我护理教育的251例患儿作为观察组,统计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恢复周期和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满意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自我护理教育可提高患儿及家属的遵医行为和自我护理能力,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满意率。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自我护理教育;包皮环切器套扎;围手术期;术后并发症;满意率

包皮过长、包茎不仅妨碍发育,还可引起炎、包皮炎等健康问题,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儿童包皮环切的需求越来越多。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采用包皮环切器治疗小儿包皮过长和包茎,均在门诊局麻下完成。因该手术简单快速,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时间短,大部分患儿家属不了解包皮环扎术,护理知识缺乏[1],普遍存在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问题。术后部分患儿因自我护理不当导致套环滑脱出血,术区严重水肿、崁顿、术后感染、切口裂开等并发症影响伤口愈合[2],甚至导致医疗纠纷。包皮环切器环切术后进行护理宣教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3-4]。延续性自我护理教育能在护士、患者及家属之间建立有效互动,为患者提供综合的连续性的护理服务,使患者及家属做好自我护理准备和与健康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和维护患者的健康[5-6],延续性自我护理教育通过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管理,可提升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提高依从性,可最终改变健康结局[7]。术后电话随访能维持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态度,使之继续较好的遵守医嘱[8]。2016年我院开始采用电话随访为主的方式在小儿包皮套环术患儿中开展延续性自我护理教育,对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回顾性地将2015年我院收治的仅给予门诊手术常规术前教育的包皮包茎患儿作为对照组,共236例;将2016年实施了延续性护理教育的门诊包皮包茎患儿作为观察组,共251例。两组患儿均符合包皮包茎诊断标准[9],排除隐匿型、局部炎症等禁忌,两组患儿在年龄、病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儿均采用一次性包皮环切器进行手术,术前准备、麻醉方法、包皮环切器、手术过程均相同。1.3护理教育方法1.3.1对照组:术前常规宣教,向患儿及家属讲解术后注意事项,发放自我护理指导手册,要求患儿遵医嘱按时复诊。1.3.2观察组:采用延续性自我护理教育让患者不断变化的健康需求在恢复期间获得个体化的护理[8]。在对照组常规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自我护理教育,通过术前面对面教育指导,术后电话沟通教育指导,术后复诊沟通、指导等方法,了解患儿居家康复情况,指导患儿及家属进行自我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3.2.1术前教育:教育对象主要为患儿照护者及患儿自身,讲解术后恢复过程、指导示范自我护理方法及应急处理措施,同时发放自我护理指导手册以供照护者及患儿查阅。①术前心理支持:对患儿采用关爱+鼓励式教育,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鼓励其配合手术;②手术及恢复过程介绍:手术过程无痛苦,手术时间短(一般5~7min),术中无出血。术后3d术区有不同程度的肿胀、青紫等现象,粘连严重的患儿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会更明显,但以上症状在手术3d后会逐步消退;③根据自我护理手册讲解伤口护理,术区情况观察,异常情况处理等包皮套扎术后护理知识;④并发症及风险处理:该手术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套环滑脱出血、坎顿、伤口感染等。出血见于套环滑脱,多发生于术后3~5d,患儿过度活动或外力碰撞,表现为伤口滴血,或局部伤口胀痛不能忍受,处理:立即压迫局部,拨打科室应急电话复诊。坎顿,患儿生理性,冠状沟跨过套环,消退一般能自行回缩,如不能自行回缩,需及时复诊处理,避免发生坎顿。术区感染,多与护理不当及患儿体质较差有关,局部表现为术区发红,水肿不消,皮温升高,脓性伤口分泌物流出,伤口裂开,需及时复诊处理。1.3.2.2术后康复期延续性自我护理教育:采用电话沟通的方式进行,了解术区恢复情况,给予个性化自我护理指导,术后3d内每日随访指导1次,无异常患儿每周复诊一次,患儿监护人可随时电话咨询相关护理问题,通过电话随访和复诊了解患儿术后伤口局部情况、自我护理情况,对居家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及因此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时给予纠正和处理,满足患儿康复过程中个体化的护理和治疗需要。

2观察指标和统计方法

2.1观察指标:①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发生率:渗血、崁顿、感染、切口裂开;②恢复情况:平均水肿时间与平均愈合时间;③满意率。2.2统计学方法:采用IBM公司开发的SPSS19.0商业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3讨论

小儿包皮过长和包茎非常普遍,包皮环切器套扎术治疗在各级医疗机构均广泛开展,因其风险相对较小,其术后护理未得到重视[10]。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该手术已提高到外生殖器美容整形范畴,加之其部位特殊,家长对手术及术后效果非常关注。但因患儿年龄较小,自我护理能力缺乏,护理配合度低,同时家属护理知识缺乏,部分患儿因术后护理不当导致套环滑脱出血、严重水肿、感染、切口裂开等并发症影响伤口愈合[11]。术后并发症不仅增加患儿痛苦,影响伤口愈合,还容易导致医疗纠纷。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12]。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在门诊小儿包皮套环术围手术期中引入延续性自我护理教育,在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满意程度方面存在显著性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恢复情况(术后水肿持续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方面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但是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开展延续性自我护理教育后,患者术后水肿持续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均有一定程度的缩短。本研究利用电话回访,对门诊包皮套扎患儿及家属进行系统、动态的延续性自我护理教育,促进了患儿及家属掌握疾病及护理知识,实现了医护人员对门诊手术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动态监控,并根据病情需要提供个体化的护理知识与技能[13]。延续性自我护理教育通过跟踪和管理患者从医院到家庭的全过程,提高患者及照顾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帮助患者应对转移期的健康问题[14-16],通过本文数据和研究表明,延续性自我护理在门诊小儿包皮套环术围手术期中应用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门诊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确保居家康复安全,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延续性自我护理又称为过渡护理,是一种有成本效益的健康护理,适合于有健康要求的患者[17],因此受用对象很广,可广泛用于门诊有健康需求的患者。

[

第11篇

关键词 护理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02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nursing education of analysis found nursing education in China mainly exist in the following problems: lack of scientific nursing concept,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means a single, teachers and educational level is low,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and scientific method of teaching evaluation.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education in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oncept constructio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so on.

Key words nursing educ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1 中国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1) 护理人员队伍有待建设。护理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关系到护理水平的高低。我国护理人员队伍建设差距体现在:一方面,我国护理人员严重缺乏。据权威统计,我国千人口的医生比例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然而护理人员严重缺乏,尤其高级护理人才欠缺。另一方面,护理人员不稳定。主要表现在在职护理人员流失十分严重。护理人员离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工作压力大、工资低、缺乏职业前景、社会的偏见。社会应该提升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尊重意识,提升工资水平。(2) 护理教育发展缓慢。我国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不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缓慢。我国护理教育与发达国家方面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层次和类型单一。以中专为主的护理教育应逐步转向以大专为主,提高护理人员的学历和能力水平。同时,应健全护理类型,以适应医疗发展。第二,护理理念不足。主要体现在护理教育中偏重技能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如今护理人员要具备生理、人文方面的能力,逐步接受“合格的护理人员必须在大学培养”的观念。第三,学校护理教育发展缓慢。主要体现在欠缺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待提高,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考核,教育评估有待健全。

2 中国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护理教育规模和层次结构不能满足需求。在2001年我国护理教育招生中,中职(中专)的招生数量占招生总量的70%。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大专及本科的招生数量虽有大幅度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无论是数量还是比重都存在明显差距。护理人员的数量和层次影响着我国护理体系的建立,虽然近年来差距有所缩小,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护理人员的需求。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保证护理专业年平均招生不少于15万,保证护理人员的数量;调整护理学专业招生比例:中专占50%,专科30%,本科及以上20%,发展高校的护理学专业,提升层次结构。

(2) 课程体系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大部分的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是医学课程的缩版,课程设置上无法体现出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其后果是护理学专业学生无法接受更专业的护理培养,与社会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脱节,未能实现学校教学的效果。未能形成体系的护理学专业对于护理人员的培养是缺失的。护理学理论发展不健全,因此需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护理教育理论。

(3) 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匮乏。现阶段,部分护理学校仍然实行“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护理学专业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目前护理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多媒体技术没有很好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在学生的学年考评中,尚没有科学的体系进行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测评。仅从期末的试卷来评判学生护理能力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4) 师资队伍不健全,学历偏低。目前中国护理教育院校的教师由三类人组成:医改护的高年资教师、前毕业的中专生和高等护理教育恢复以后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其中,由于其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因此医改护的高年资教师是骨干教师,但是数量很少;前毕业的中专生教师是主要力量,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其具备的知识和自身能力不足;高等教育恢复以后的本科生、硕士毕业生是日后护理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其具备全面的知识和能力,符合21世纪对于护理教育教师的要求。除此之外,部分教师由于脱离医院实际护理工作,导致相关护理经验不足,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鲜活的教学案例。因此,师资力量的不足,影响了护理教育的实施,学生接受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欠缺,直接影响着社会对于护理人员的评价,不利于社会护理体系的建立。

(5) 教学评估方法单一。受到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影响,目前教学评估方面尚没有提出科学合理的方法。护理教育注重实践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评估方法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评尚没有提出符合实际的评价方法。

(6) 在职护理人员再教育动力不足。目前护理教育的发展使得部分护士通过各种方法接受到了进一步的教育,并取得学历,但是由于时间限制,并没有很好地完成学校学习任务。除此之外,完成护理教育的学生走入社会后,很少有机会继续深造,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难以解决。因此,在职人员的再教育需要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和评估体系。

3 中国护理教育发展对策

3.1 深化护理教育教学改革

第一,调整培养目标。在调整和完善护理教育规模和层次的基础上,本科阶段要注重培养目标的建立。护理人员不但要有过硬的护理学理论素养,更要有娴熟的实践技能;不但可以完成护理工作,同时更能掌握心理学等方面知识,调节患者心理;不但能够出色学习本专业知识,同时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办学单位要根据教育和社会发展规律,实事求是调整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案及过程。

第二,调整课程设置,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一,增加人文课程课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其内涵。同时,增加以培养学生个性为目的的选修课;第二,遵循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建立课程板块群;第三,分阶段、按步骤增加实践课程,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第四,关注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去建立有个性的自身成长规划。最后,根据现实发展,删除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课程内容。护理教育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不仅要有科学的知识,更要传递给学生尊重科学的精神。

第三,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手段。护理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调整课程内容。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同时也让学生不能很好地吸收和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唤起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护理院校教师承担着学生具体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护理教育教师不仅要借助教学手段和方法传递知识,更要去传递给学生护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正义、仁爱、客观和理智,这些是护理教育院校需要在教学中和生活中去培养和营造的。

第四,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中不仅要重视对于护理学理论的考查,同时也要加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教学评价体系的目的是督促学生日常的学习和探究。教学评价内容可以多方面、多层次。笔者认为评价内容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第一,护理教育要求的理论知识,这是基础;第二,专业要求的护理技术和能力,这是考查学生是否能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指标;第三,志愿服务项目。比如义务服务社区和老人等等。这是培养学生自身的爱心、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同时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更加了解社会现实;第四,在校的科研实践。科研能力是考查学生是否能在护理方面有所建树和发展的标杆。同时也是护理教育发展的潜在动力;第五,学生活动和学生工作。这是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活动。为学生妥善处理和同事关系,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便利。

第五,教学内容需要调整和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增加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和精神病护理方面的教学内容;其次,积极与国际接轨,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最后,增加人文内容。目前,医患矛盾的突出,提醒着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注重工作方式和方法,遇到问题要敢于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利。同时护理教育中这些人文内容的增加,对于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2 提升和加强专业教师素质

提高专业教师素质,是提升护理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强对教师能力的考核,学校内部采取方法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第二,聘请医院的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讲学,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弥补在校教师经验不足的不足;第三,派专业教师出国深造,学习外国较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第四,教师自身的职业精神要端正。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公正和客观评价社会问题,自身要富有爱心和正义感,为学生传递正能量。

3.3 高职高专教育和继续教育需进一步完善

高职高专教育和继续教育,是护理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主要方式有以下方面:建立制度和程序,保证中专教育的学生能够通过考试,得到进一步的高等护理学教育。其中,成人护理教育主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建立在职教育体系,一切有制度可循;第二,要建立学生档案长期追踪制度,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情况。

3.4 建设临床和社区实验室及实习基地

硬件条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条件。护理院校要寻求政府以及企业的资金帮助,用来购买机器和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建立社区实验室和社区实习基地。主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建立大医院、中等医院和社区医院三层次的教育见习基地,此阶段时间较短,主要以学习和观摩为主;第二,开辟护理教育实习实验社区,借助社区现有的医疗条件进行教育实习,此时间较长,同时需要学生进行总结;第三,成立社区康复实验室,在临床选择优秀康复医生、护理人中员进行按摩等方面的教学, 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康复仪器设备, 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①

中国护理教育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发展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与国际相接轨的护理教育,让护士应该成为初级保健的主体。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地区的护理水平,从根本上要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加强政府对于医院护理工作的投入,用于培养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工资。

第12篇

涉外护理专业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国际市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据统计,欧美等国家每年的护士短缺人数已达到20万,每年需从第三世界国家引进约10万名注册护士,随着国内涉外医院的增加,国内对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涉外护理专业具有巨大的就业空间。2012年,涉外护理专业正式纳入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开始作为独立专业招生。但是,我国涉外护理教育的历史较短,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成型,大多数学校都采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外语课程学时的模式,与国外护理教育相比,在护理理念、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1]。

一、涉外护理教育的产生及其意义

1.国际性护理人才短缺

发达国家护士短缺已持续数十年,虽然各国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干预,但忽视短缺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并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美国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2001年美国护士的 缺口接近13万人,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0万人;英国、爱尔兰等国家也同样存在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2],护理人员如此匮乏使得这些发达国家把眼光投向中国,这就为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的就业机会。

2.国内就业压力大

由于近年来护理院校的不断扩招,护理人才倍增,同时护生所面临的就业情况也就日益严峻,我们选择人才输出,这样既可以解决国外人才短缺问题,也可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因此我们要培养的是即具有普通护理专业学生所具有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同时又具有适应涉外护理岗位的专长,在获得相关国际资格证书之后,可以在国外从事常规护理工作的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1.国际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

随着护理观念的更新和护理模式的改变而不断调整,国外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向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核心的课程模式转变。减少了医学专业课的比例,增加了人文社科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的比例,让学生了解影响健康的心理 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护理专业以人为本的特点和护理的人文主义精神[3]。

2.国内各院校涉外护理人才培养

一是主要表现在强化涉外护理专业外语特色上,增加外语学时,增设专业外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二是部分院校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适当增加符合国际惯例方面的课程。三是在一些研究与实践中课程按照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优化重组,提高了实践学时比例。四在涉外护理课程设置研究中,注重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重视素质教育[4]。

三、涉外护理班外语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安排

1.存在的问题

1.1外语基础薄弱。由于学生入学时的外语成绩相对薄弱,并且外语成绩的提高需要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外语的毅力不够,有很多学生尽管十分想出国就业,但是由于外语考试的分数达不到相应国家的要求,这是导致许多同学不能出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1.2 外语教师不足。想要提高学生的外语成绩,一定要有相应的外语教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有督促作用没有充足的外语教师,使得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不能及时与老师沟通,学习效果欠佳,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涉外护理外语教学质量不高。

1.3缺少教学经验。目前,涉外护理教学中的公共英语和护理专业课教学任务分别由外语专业教师和护理专业教师承担,由于外语教师对于护理专业知识并不熟悉,护理专业教师的外语水平还普遍达不到―个较高的层次,难以胜任专业外语的教学。这使得学生在外语和专业知识学习时不能做到很好地结合。

2.改革措施

2.1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 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涉外护理专业的特点设置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运用模拟情景的角色扮演和在信息技术基础上虚拟情景构建, 在技能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中实施“体验式教学”,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涉外护理师资标准,通过聘请专家讲座、建立国外导师制、鼓励教师参加国外护士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相应学历教育、国内外培训、临床实践等方式,更新教师教育思想, 改善教师知识结构,使其与国际护理教育理念接轨,并在分配上对涉外护理教师采取倾斜政策。常年聘请外教,加强英语教学。

2.3突出涉外护理特色,注重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英语课程分为公共英语(公共基础课程)和护理英语(专业课程)2 部分,分别占总学时的17.06%和4.66%;另外,增设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般情况,掌握英语国家的社会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出国就业的热情。

2.4体现与国外护理教育的接轨。通过开设英语国家概况、社会学基础、家庭护理等课程,加强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文关怀和法规意识、人际沟通能力,专业课程在把握国内高专护理教学内容主体的同时,增加国外较为常见疾病的相关护理。

四、涉外护理班雅思培训

1.目前我校雅思培训安排

现阶段我校的学生进行雅思培训是在第二学年的7月份,之前学生并没有开设任何关于雅思的课程,只是在7月份才开始进行专项的雅思培训。

2.改革建议

在新生一入学就开始进行雅思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尽早的了解什么是雅思,并主要针对雅思考试,使学生继续加强和巩固公共英语的学习,掌握考试技巧及规则,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努力达到雅思5.5以上水平。

五、涉外护理班学生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