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

时间:2023-12-28 16:58: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校园文化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

第1篇

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大学生社团不仅是一种新型的育人教育模式,同时也更是培养大学人才的主要阵地。学生社团作为大学教育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交往,还彼此增加了团队合作精神。可以说,大学生社团组织中的学生不再是一群普通的大学生,他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意义。首先,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在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的过程中,他们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他们是一群最具有活力、最具有精力充沛的一支主力军。同时,学生社团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更是校园文化开展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校园文化组织的社团活动中,这些学生通过精心策划和编排,不仅思想素质得到了提升,还陶冶了精神情操,从而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其次,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很多学生在没有参加学生社团组织之前,不经没有足够的兴趣和爱好,而且性格还很孤僻。但是自从加入到这个组织之后,不仅性格开朗,兴趣爱好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在这个活动组织中,他们可以展示自我,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参加到活动组织中,心理素质不断得到了提高,从而也养成了良好的性格。总之,整体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再次,社团对校园文化的承载功能。社团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使校园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生生不息、传承不衰。总之,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对校园文化繁荣,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服务学校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正引领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向系列化、多层次、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二、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在学生社团组织运营中,有一些因素制约了其健康发展,阻碍了其自身的作用

发挥,下面就是对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一方面,社团自身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各部门的设置也不科学、不规范;社团组织结构松散,成员流动性大,缺乏组织纪律约束,随意性较强;无正规的会议制度,临时有事儿临时通知,随意性强,导致管理的无序性,使社团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大为降低;有些社团缺乏骨干,成员仅凭兴趣凑集,活动往往没有计划;社团成员的基本信息、注册、奖惩,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等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另一方面,很多学生意志力不坚强,缺少信心。在社团活动中,对于接到的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挫折就打退堂鼓,还有的学生只有三分钟热度,喜欢就干不信换就不敢等等。还有就是社团活动缺乏创新,易于落入俗套。有些社团组织的活动没有新意,没有能够真正把握学生的兴趣点,然后集思广益,多出好的思路,总是沿着陈旧套路交出的“应景文章”难免缺乏吸引力。社团骨干的素质达不到高标准,有的负责人能力达不到要求,有的负责人任人唯亲,搞小团体,有的负责人收了会费之后也不精心筹划活动,平时难得露面。

三、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改进建议

1、要加强对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社团活动

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学院学生社团归口院团委管理,也制订了学生社团管理办法。但是由于学生社团是自愿形成的群众性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是自发的,学校对其监管往往不力,导致一些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效果不明显。如果遇上社团负责人能力不够,功利思想严重,他组织的活动可能会给其他学生成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学校要加强对社团成员尤其是社团负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加大关注和投入的力度。

2、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对社团成员进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在对其进行考核,才能解决社团组织松散、活动无序的根本现象。

四、结束语

第2篇

理工类高职院校由于院校受专业设置影响,文化艺术类学生在理工类高职院校所占比例较少,校园文化内容需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校园舞蹈是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内容中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校园舞蹈在理工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举步维艰,发展困难,存在较难发展和提升的现状。

(一)校园舞蹈在理工类高职院校中存在参与面受限的现状

当前理工类高职院校校园舞蹈的发展首要存在的问题为参与面受限的情况,当前的校园舞蹈中校园舞蹈的发展仅局限于学校部分舞蹈特长生,限制了大多数学生对舞蹈的兴趣与热爱,造成校园舞蹈仅限于部分舞蹈特长生的特长发挥。

(二)校园舞蹈在理工类院校中存在专业化倾向的现状

校园舞蹈教育不是以培养专业舞蹈人才为目的,尤其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校园舞蹈应该发挥校园文化给校园学生艺术培养和熏陶的作用,而专业化倾向教育要求对学生在校园文化舞蹈的作用发挥、身体条件、技术要求显得过于苛刻,使得大部分学生对校园舞蹈望而生畏。

(三)校园舞蹈在理工类院校中缺乏创新性

校园舞蹈由于受到理工类院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影响,学生较难创新挖掘校园舞蹈的艺术个性,局限于为了完成校园文化要求而开展校园舞蹈,校园舞蹈的创新创作与舞蹈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校园舞蹈配套设施不够齐全,学生学习训练舞蹈阵地得不到提供

在理工类高职院校当中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校园舞蹈需要一定的训练配套设施,以满足校园舞蹈的编排、训练等要求,而在理工类高职院校对舞蹈类配套设施配套不够健全,使得校园舞蹈的开展阵地较难开展。

二、探讨解决校园舞蹈在理工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现状的意见和建议

在理工类高职院校当中校园舞蹈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挥,对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和文化艺术修养有重要作用。我们认清校园舞蹈当前存在的现状,认识校园舞蹈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艺术涵养以及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的重要作用,结合本人在理工类高职院校工作的经验,我们应充分发挥校园舞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切实解决当前校园舞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

(一)转变校园舞蹈思想观念,重视校园舞蹈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校园舞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学校领导的重视是校园舞蹈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教师作为校园舞蹈的引领者才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校园舞蹈教师思想上要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与时具进才能更好的指导和创作丰富多彩的校园舞蹈内容。同时,理工类高职院校管理者对校园舞蹈发展的认知,切实解决校园舞蹈发展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和困难,思想上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P系,为校园舞蹈艺术的发展拓宽道路。

(二)发挥高职院校大学生舞蹈艺术社团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当前校园舞蹈参与面受限与专业化倾向的情况,高职院校当中应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舞蹈艺术社团,让校园舞蹈有一定的团体组织、人员机构、舞蹈阵地,以让有此类舞蹈艺术特长学生带动其他业余爱好学生参与到舞蹈艺术社团当中,并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发挥校园舞蹈的作用,让广大舞蹈艺术爱好学生得到上台表演的机会,以增加学生的参与面和舞蹈学习积极性。

(三)做好高职院校艺术类师资队伍的建设和选聘,为校园舞蹈的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在理工类高职院校中,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舞蹈文化艺术水平,高职院校可为院校团委部门、辅导员团体、院系团总支负责人的队伍建设和选聘当中,侧重对舞蹈文化艺术方面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和选聘工作,既能保障学工、团委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能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充分调动教师发挥特长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以提升校园舞蹈的艺术水平。

(四)完善舞蹈类配套基础设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学习阵地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条件提供固定的文化艺术学习场所,完善舞蹈类配套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学习、训练的场所,使感兴趣的学生能聚集于固定学习场所互相学习互相提升,以更好的为校园舞蹈的创新和内容丰富提供阵地保障。

第3篇

1、校园环境评价有73.39%的学生还是对学校的校园环境认可的,12.20%的人不喜欢校园环境是因为有一部分的设施还未得到完善,特别是对致残生和盲生的辅助设施和活动场所等方面存在一些看法。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关心是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基础,在调查的过程中充分的反应了学生还是十分的喜欢现有的校园环境,这也为学生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学生活动开展与参加活动情况本校学生活动开展与参加活动现实状况,有55.81%的学生认为本校学生活动开展情况一般,原因是其中有40.09%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参加,另外还有4.06%不满意本校的学生活动。可见目前学校开展的学生活动仍处在起步阶段,学生的参与度尚可,学生活动对学生参与的吸引力有待提高。

2、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认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体验之后,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对其功能价值主要可归结为四个方面。期中以鼓励和实践为主,就业也有较高的关注度。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动机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最终的目标是解决出口问题,也就是学生毕业的去向问题。而且参与活动的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参加校园文化建设,他们也切实的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3、校园活动开展形式兴趣自由组织和校校联谊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程度,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兴趣为主要原因。调查过程中发现其中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新颖性,与学生的实际兴趣存在不小的差距,若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将会得到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参与。

4、参与社团活动对学习的影响分析在学生的认同中看出8.13%的人认为社团与学习会冲突,40.69%认为不会冲突,51.16%则是有点影响。由调查过程来看,其中社团与学习产生冲突的原因是较为明确的,主要是学生不能统筹安排自我学生和参与学生工作的时间,此类现象往往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出现,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此类影响将逐渐减弱。

二、特殊教育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建议与措施

基于调查结果,结合浙江特殊教育学院的办学目标与实践状况,经研究认为,以下的措施在浙江特殊教育学院本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可行的。

1、凸显特殊教育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研究对象为“特殊教育”层面的专职院校,在学生方面与其他院校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因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多元文化的组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多管齐下,针对我校学生的特殊性,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需求开设学生力所能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将办学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建设个性鲜明、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最终打造校园文化独特的色彩和风格。

2、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层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加大与其它兄弟院校的交流,学习和推广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方法,争取在各层领导的带领和指导下把我校塑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示范学校。同时应当找准校园文化建设切入点,以特色学生工作突破点,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全力推进特色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3、转变教育理念,重新定位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多针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自身的局限。注重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精神层面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在校园文化打造的初期转变教育理念,重新定位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载体,在其建设过程中应该着眼于学生精神层面的建设,从而赋予大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特别是对身体或其它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我们更应当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熏陶。让这些学生在浓郁的精神氛围中,形成学校“自强博爱”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4、坚持特殊教育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艺术;校园景观设计;设计观念与理论

1校园文化艺术

校园文化艺术是一种有别于特定文化气氛及精神面貌的文化艺术,经过一定实践,历经发展形成。校园文化艺术形式具有多样化,包含学生独有的思维方式,做事行为和特点,还有平时在课外常举行的文化活动,比如一些歌舞比赛,校园十佳歌手,志愿者协会社团等等各种节目与活动。大学校园文化艺术传达着特有的人文情怀以及重要价值观的内涵形态。每个学校所经历的故事不同,起点不一,历史发展与文化背景也各异,因而导致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校园文化艺术。校园文化艺术代表着2方面的层次,分别是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在物质方面讲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比如各种楼层建筑,图书馆模式,教学楼形式,公共场所设备等等;大学校园文化在精神方面来说,包括学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形式,该大学是否具有好的学风和好的校风,可以通过校园学生的外在气质来表现。物质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物质的内涵。

2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主要针对两类进行,一类是对校园自然景观设计,一类是对校园人文景观设计,其在景观中拥有特有的形式类型。设计自然景观通俗讲就是将一些地势形貌、水体形态以及校园花草植物进行设计;设计人文景观就是将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融入一些特有文化气息的景观。因此,学校领域内的自然景观也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设计时可以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设计,这样可以很好地通过校园景观反映出校园文化,于此同时,校园景观有可以很好地反映扯校园文化内涵,可以同其他类型校园景观区分开来[1]。

3校园景观设计中校园文化艺术的完美体现

3.1充分了解校园历史文化

大学的发展经历各个阶段,从无到有,从初期到成型,陪伴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精英。每个大学建立背景不同,出发点各异,有的为培养党国精英,有的为传承中华文化,各有各的特点和个性。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完美体现校园文化艺术,如何展现其特有的历史轨迹和文化内涵。也可以说如何通过校园景观反射出大学的文化精神。因此,校园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在保证校园原有设施不被大肆破坏的基础上,又能融入体现校园文化历史的设计,增加校园浓厚气息感。可以选择保留一些代表性景观、设施、建筑,在风格上保持设计一致性,达到完美体现校园文化艺术的校园景观设计。

3.2展现未来,始于当下

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时要注重展现未来,不要盲目追逐过去,校园历史固然重要,但要适时展现当下发展。社会发展在飞速前进,所处环境在不断改变,这就需要校园文化迎风而上,不断与时俱进。在设计大学校园景观时明显区分新旧格局,在为了满足扩招规模带来的空间需求,重新在原有设施上增加新的建筑设施,这样一来,虽然满足了物质需求,但破坏了原有校园文化的精神面貌,造成校园景观脱节。在此建议,进行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与时俱进的同时考虑原有大学历史文化,展现未来风貌,将新旧文化设施融为一体,使校园文化艺术不断传承和升华其内涵。

3.3学习先进,打破陈旧进行创新

国外许多高等学府,如哈佛、剑桥等学府拥有其自己独特的校园景观,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设计,结合本校特色进行创新[2]。例如,大学文化墙,其在很多大学实施开来,在文化墙上可以进行海报宣传、进行文明倡议、开展活动提示以及诸多形式展示。仿照其独特的设计思路进行其他景观设计,可以展示校园文化的同时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成为景观的践行者。设计时要避免盲目仿照,要结合东西方特色,取其精华文化融入其中。

4结语

校园文化代表着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流淌在校园各个角落环境。一所好的大学所呈现出的良好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学校优良传统,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享受身心愉悦。良好的校园景观传承者校园历史,校园文化,让学生感受大学底蕴,继承传统优良学风。将校园文化艺术应用到校园景观设计上,将两者紧紧结合,散发出大学校园精神与物质的气貌。培养专业人才,树立正确人生价值,创造美好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赵蕊.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策略探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2(12)

第5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建议

“我们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气一样。”前苏联政治家加里宁的话揭示了文化的重要性。而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建设当中的重要方面,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全校的师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新格局,已成为各个高校的重要任务。

一、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识

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总和,并且对生活在校园里的学生和老师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滋养作用。

1.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环境、文化设施

郑州大学校园建筑各具特色,每一处景观都寄予了师生殷切的希望;校园环境优美怡人,行走在校园里令人身心愉悦;校园规划井然有序,文化设施逐渐完善。这是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的好地方。

2.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

郑州大学有着“明时务,达治体,文而不弱,武而不暴,蹈厉奋进,竭忠尽智,扶危邦,振贫民。”的校训;有着“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有着“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科技创新,奉献社会。”的学风。这些理念的形成对提高全校师生的凝聚力,鼓舞师生的斗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校学生社团组织的主题活动、每年上千场的报告和讲座、每周的杏坛观影、周末舞会、校园KTV~无疑把我们的课余生活装扮得丰富多彩。

3.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等,是校园文化的“行为工程”,有利于学校的有效管理和各方面的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给师生提供了各种行为指导

郑州大学也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比如去年投入使用的图书馆座位预定系统,图书馆对使用预约系统的方式以及违规使用的惩罚都做出了明文的规定,给广大的同学提供了上自习的方便,也解决了占座的问题,受到了广大的同学的欢迎。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不足

1.对校园文化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缺乏建设校园文化的意识

先进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激励、约束、凝聚、娱乐调节等功能,然而许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没能积极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去,使得校园文化的功能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例如郑州大学有自己的校风校训,校歌学风,可并不是全校师生都知道,由此可见这些理念并没有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也就无法在学生和老师中形成强大的归属感与优越感。

2.创新意识不足,没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办学条件、师资结构、学生来源等情况,这就决定了不可能有相同的校园文化内容。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出现趋同现象,甚至是盲目借鉴其他高校的文化建设经验,没有把自己独特的方面体现出来。例如郑州大学提出“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是学校对全体师生寄予的殷切希望,但这八个字毫无创新性,没有蕴含郑州大学的个性特点,更不具有深刻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向心力。

3.校园文化建设不全面,集中于物质文化方面,弱化了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的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但是高校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物质文化方面,使得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跟不上,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近年来,郑州大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美化校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在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上基本没有提出新的要求,任然沿袭旧有的文化活动与规章制度,不能够丰富全校师生的精神世界,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1.全面认识校园文化,形成全员共建意识,把建设校园文化落实到实处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能够为高校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依靠学校的某个部门的力量就能完成,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学校领导和师生不仅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还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去,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2.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校园文化不能故步自封,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国内外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有其生存的根基,不能盲目借鉴,高校要正确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在对国内外高校的校园文化进行甄别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优势,继承优良传统,凸现个性特色,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校园文化,

3.正确利用网络,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步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交互、信息传播快等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向师生宣传积极的校园文化,把学校的最新动态及时呈现给广大师生,还可以公开征集全体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共建的热情。

4.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重点突出精神文化内涵

硬件设施、管理制度、文体活动等“显”性文化与“隐”性的精神文化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方面,高校在要双管齐下,不能只重视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另外一方面。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连接全体师生的纽带,而“显”性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建设全体师生“隐”性的精神家园,所以把精神文化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上,才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以郑州大学为例的高校需要分析自身特点,积极大胆地探索,在实践基础上善于总结经验,有顺序有步骤的建设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许建萍,卢洪刚.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02)

[2]孙志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透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13-16

[3]李好.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03:175-177

第6篇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

【摘 要】轨道交通运输类高职校园文化融入行业文化能更好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需要遵从特色原则、主体参与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宣传机制、校企联动机制、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以确保构建融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顺利进行。

关键词 融合;原则;机制;校园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一般课题“对接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理论与实践研究”(XJK013CZY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侯德文(1980.03—),男,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职业技术教育。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实用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企业、行业实际需求相适应,紧密结合企业和行业需求调整办学思路,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的职业元素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学生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铁道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市场竞争力,更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

1 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构建原则

1.1 特色原则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既具有组织文化的一般共性,也具有其自身特性。这种特性一方面要紧密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同时要融入典型企业文化。铁道类高职校园文化首先要体现其职业性,所构建的文化要能培养学生的“铁色”职业素养,通过精神层、物质层、行为层和制度层以及课程层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仿真的铁色职业环境,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内容融入其中, 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使学生具有较快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进入轨道类相关岗位的零距离就业。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深挖各院校内涵,要将办学特色、管理制度、校训和校风等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突出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别,另一方面突出与其他职业院校的区别。

1.2 主体参与性原则

融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参与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全体师生员工以及企业行业专家,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各有不同。教师与学校行管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 他们的学识、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他们的求知欲、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状态等深刻地折射到校园文化中,成为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后勤服务人员是校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水平对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除全体师生员工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校园文化的构建,他们对企业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悟和实践经验,他们从企业的角度对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避免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闭门造车,同时可以在学校开展企业文化专题讲座,使师生员工加深对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文化的认识,引进企业专家参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1.3 动态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的,高职校园文化同样也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校园文化存在着一个形成、发展、更新、重构的动态过程。高职院校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而在发展战略、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出适应时代的调整,相应地校园文化也会发生变化。当前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在根据内外部环境不断优化,调整后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后也会引起校园文化的调整。这也需要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遵循动态性原则,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适时更新并为校园文化补充新鲜血液。

1.4 原则

高职院校与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属于两个不同的组织形式,两者侧重点有所区别。高职院校以教书育人为主,侧重对人才的培养与塑造,企业以用人为主,侧重通过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此外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凝聚了自身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与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有相同点,也有区别。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构建融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全盘接收,要在融入轨道交通行业文化共性的基础上保持自身的特性。

1.5 系统性原则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不同层面、不同部门、不同元素,需要各方面充分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出其整体作用。就建设内容而言涉及到物质层、精神层、制度层课程层和行为层的建设,各层面的建设内容非常复杂;就参与者角度而言涉及到教师、学生、后勤和行管人员以及企业相关人员,他们在知识水平、能力、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存在不同;就参与部门而言,需要党政工团各部门的参与;同时高职校园文化中还存在着许多亚文化,这些亚文化之间该如何构建也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如何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对接点也比较复杂。构建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涉及各层次、各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系统性原则进行构建。

2 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机制

2.1 保障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健全的机制做保障。首先是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对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进行科学规划,确定总体战略和阶段目标以及校园文化构建的内容,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可以实行目标责任制。其次,要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机制,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提供充足的保障,保证各项计划能顺利推进。再次要建立制度保障,通过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校园文化的顺利构建。

2.2 宣传机制

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起宣传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宣传制度,通过制度保证各种主题宣传活动的顺利实施,利用学校的各种活动、竞赛和媒体播报对校园文化进行报道,加强师生员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激发其参与性。

2.3 校企联动机制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对接,这就离不开双方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建立校企联动机制。当前高职院校围绕着实习实训普遍开展了校企合作,并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这种合作不应该仅停留在帮助学生技能提高上,还应该体现在校企文化共建上。校企双方合作协议中要约定文化共建的内容,建立联动制度,明确双方的权责利,明确校企共建的具体内容,推进校园文化构建,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2.4 激励机制

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和企业相关人士的深度参与,仅有宣传机制不一定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指标完成较好的单位或个人可以给予奖励,对于不能完成或完成质量不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激励措施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积极参与性以及创造性。在激励过程中要注意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手段有机结合使用。

2.5 考核评价机制

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需要一套评价机制。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总体方案、切实可行的建设条例以及一些具体实施细则和要求,并尽可能对有关指标进行量化。要从多维度选取指标评价者,包括学院教职员工、企业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周边社区居民,并赋予各方一定的权重进行考量。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要注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从而得出科学的综合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宋绍成,张建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六原则[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3).

[2]彭才根,郭永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机制与策略的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

第7篇

一、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高校行政管理的内涵

高校行政管理的内涵衍生于行政管理,是指高等学校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的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项资源,有效的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高校行政管理在整个高校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起着辅作用,而且是高校正常运行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源泉,并关系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行政管理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保障作用。高校行政管理所承担的事物比较繁杂,它的管理面涉及到学校日常的方方面面,首先管理着各部门之间的日常运行,其次管理着学校的教学任务、科学研究以及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最后管理着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方面,事无巨细,关系到全局的工作。高校行政管理表面上显示的是管理功能,但是实质上却更加倾向于服务者的角色,这种服务性功能体现了高校行政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脱离了行政管理的轨道,学校的运行和发展就失去了重要的力量源泉,必然会影响到校园文化的顺利开展。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高校行政管理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协调作用。冲突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客观存在着的,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当中。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也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因为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有一个组织―计划―商议―决策―实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歧义产生。因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团结和配合。然而,由于每个部门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不同、所任命的职责不同、所具有的特点不同,而每个成员具有个性、年龄、教育背景、文化背景、经验、技能、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在对校园文化建设中每个部门以及各部门中的每个成员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或产生分歧,导致冲突的产生。这时就需要高校行政管理发挥其协调作用来解决各部门之间的冲突。只有高校各部门之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团结一致、尽心尽力,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无缺,才能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综合水平。

高校行政管理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督导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之间在师资队伍、教育技术、优秀生源、科学研究、资金、资源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竞争,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形成一定的竞争力。然而,由于各部门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信息资源和新资讯把握的不是很到位,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为了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要定时与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开会讨论校园文化建设的进度,并反馈在这一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通过提出不同的观点、看法和意见,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对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相互谅解起到监督作用,以便更好地维护和保障校园文化的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虽然高校行政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源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高校行政管理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行政管理的过度干预

高校行政管理为了实现学校在办学理念、大学制度、教育技术、师资队伍、优秀生源等方面的目标,管理的非常行政化和严格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高校行政管理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高校行政管理的行政化特色,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另外一方面为了达到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率,高校行政管理会严格控制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切活动,力求做到完美。但是这种严格的控制与管理,严重压制了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限制了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活跃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消极情绪和心理压力,最终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中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denbe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一词,用来描述职业中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和工作满意度过低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十分繁琐、管理范围宽泛、管理难度增大、工作时间长、工作量过大、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工作压力过大、工资较低,所以工作态度懒散,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影响了高效行政管理的正常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常活动受到了局限性。

(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组成和来源比较复杂,许多管理人员是没有经过严格选拔的,而是靠着熟人和关系进入行政管理队伍的。很多成员在大学里并没有系统的学过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学基础以及管理学理论知识,也没有学过与高等教育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因此,造成了高校行政管理部分成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

三、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对策

(一)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

首先,要重视管理人员的选拔。高校在进行行政管理人员招聘时,要遵守招聘事项的流程,严格按照规章制度选拔出优秀员工,然后依据每个员工的性格、年龄、所受教育、经验、个人技能等特点,把他们分配到适合其特点的行政工作岗位,这样不仅可以从根源上提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还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样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其次,要注重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岗位培训对于高校行政管理来说意义非凡,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一环。管理人员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意识,认识到新工作的开始也是新的学习的开始,[3]在培训当中,一方面,管理人员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养、办事能力;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也可以学习到很多关于建设校园文化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从而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打下牢固的基础。

最后,要加强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这个交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管理人员在工作事物上的有效沟通与探讨,这样可以减少冲突的发生。第二个层面是,为了开阔管理人员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开展高校与高校之间行政管理人员交流会,可以借鉴其他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取得优秀成果的案例,从而有利于提高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行政管理机制

高校行政管理要转变管理观念,“行政化”的过度干预不能太严重。而高校也应该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重视,引导他们要学会在日常繁杂的工作中调解自己的心态,适当缓解自己的工作压力。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本职任务,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管理对象,并及时关注管理对象的动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督促并协调好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健康、顺利发展。要使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成为真正的推动者、鼓舞者、督促者和服务者。

第8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校园文化 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1-0057-01

高等学校是我国教育事业重点建设的项目,同时也是国家提倡大力发展的教学基地,在保障高校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基础上,需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供,缓解大学生巨大的就业压力,可见,提倡并鼓励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既符合国家对高校的建设需求,也具备较高的战略意义。

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途径

笔者针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在现状和途径两方面做了简要分析,具体如下: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朝向多元化和创新化的方向发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主要是保障学生在高校中可享受到不同的文化融合,如高校将校园文化依照我国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特点进行借鉴性建设,逐渐形成高校特有的文化气息,吸纳更多生源;创新化是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思想,高校之间实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交流,采取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华之处,由此促进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共同建设,实现我国高校统一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主要以社会文化为基础,通过对社会文化的研究,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向,保障学生在校期间可感受社会文化气息,避免学生步入社会后无法与社会文化接轨。首先,高校要吸取社会文化的经典之处,如构建网络图书馆、组织学术交流会;其次,高校可邀请社会专业文化建设团队,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相关建议,指引文化建设方向;最后,高校调查学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以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建设校园文化。

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笔者综合考量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对其进行了汇总分析,情况如下:

1.校园文化建设提高高校软件环境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逐渐提升了校园制度、精神、素养的建设,拉近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距离,同时高校所处环境的地域文化课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参考,可见,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着实提高了高校的软件环境。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化基础,一方面要发展特色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要构建完整的校园文化,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势必会着重发展校园优势,保障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文化、科技等资源达到平衡的发展状态,进而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扩充,其在建设过程中,可带动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地位,利用校园文化提升高校的软环境建设,实现软环境的实际意义。

2.校园文化建设保障大学生综合化发展

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主要是提高高校在社会中的综合实力。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极其丰富,不仅表现在文化类型方面,而且在文化设施以及组织方面同样具备可观的效果。利用综合的校园文化,可培养大学生的多项能力,学生可在校园文化中,自由发挥自身的长处,例如: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技能特长,选择高校就业实践场地,部分高校已经将校园实践基地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项目,主要根据大学生的专业进行技能的培养,同时促进大学生更适应社会就业形势。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可促进提升大学生的基础能力,保障大学生综合发展。

3.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可发现高校运营中的不足之处,保障高校科教、人文、环境的和谐相处,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和专业,更重要的是心理和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各项能力应和谐发展,保障大学生不仅可适应高校的文化生活,也能适应来自社会的锻炼。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实现高校和谐发展。首先,保障高校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促使高校在社会中可发挥实际的教育意义;其次,促进高校与学生的和谐发展,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据,保障学生在校期间获取高校多项有价值的信息,有效打造学生的形象,进而借助高校在社会中的知名度,稳定学生在社会就业市场中的地位;最后,提升学生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树立学生的社会道德,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风气。

三 结束语

校园文化不仅是高校建设的重点,更是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推进社会文化建设的进步。目前,我国高校特别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采取相关的建设措施,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基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势的要求,有效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岳阳.从软实力角度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观察,2008(5)

第9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文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078-03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蕴藏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并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师生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人格品质,开发学生智力,增进学生身体素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几年来,哈尔滨市按照中央和省有关会议精神,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始终把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提出了以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构筑生活化德育体系的建设目标,取得了明显效果,为我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培养文化的高度自觉与自信,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对我们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意义。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先进性、思想性,发挥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传承,从而引领未成年人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因此,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上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广大青少年崇尚真善美,憎恶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抵制低级趣味。同时要营造一个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从老师、同学身上感受到激励、尊重和友爱,从班级和团队活动中感受到和谐与温暖,从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总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

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疑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和持久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育德环境,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挥积极作用。

二、哈尔滨市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些年来,我市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要求从各学校校情、师情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理清思路,找准定位,整体谋划,整体设计各自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同时要求各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内涵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些要求在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内涵的提升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时,我市非常注重其内涵的提升。尽管各中小学校做法各异,但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上,都是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力求体现各自的办学思想。如49中学为每一名师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尚志一中“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双城兆麟中学的“麟园精神”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精神,是对学校人文传统、治学精神、办学风格的理性思维,是学校展示给社会的一张“文化名片”。同时,各中小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在确立校训、形成校风、制作校徽,创作校歌时,充分提炼校园文化精髓。如南马路小学的“自主、合作、立异、追新”;第八中学的“你为成材走进来,我为发展走出去”;文化学校的“我能行,因为我知道该做什么”;第五中学“良好的习惯,是你一生取不完的利息”的校训已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主线。学生们受到校园精神的熏陶和激励,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成长的精神动力。

(二)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我市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功能,各学校根据自己的资源情况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传统美德、英雄事迹、国内外重大科学发明和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等,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中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在校园的各种场合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通过环境建设、学科渗透、实践活动,编辑校报校刊,制作教风宣传牌,建立校史陈列室和荣誉室,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让师生耳濡目染,增强师生对校园人文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尚志小学根据自己的特点规划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成功打造了以“尚志”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雷锋、红岩、兆麟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以时代精神和学生精神需求为切入点加以设计,在内容上都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

校园里各种寓意深刻、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联系校园文化“软硬”件的桥梁和纽带;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减轻学生各种压力的一种方式。我市各中小学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组织和开展了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如有的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开展实践活动;有的学校以“看家乡、爱家乡、颂家乡”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有的学校组织学生积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开展夏令营、磨炼营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以及各中小学校开展的经典诗文诵读,品香粽、赛龙舟、话端午、中秋赏菊诗会等实践活动。同时各中小学校将传播民族节日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民俗、民风的宣传教育,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用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塑造学生高尚品德,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三、哈尔滨市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其别指出,要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虽然我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的肯定,但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市一些学校,由于对校园文化内涵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准确,对校园文化作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把握还不够系统、科学,导致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同时还有一些人认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是浪费时间,是不务正业;认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美化校园环境、建设文化活动设施、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奢侈等,这些都影响着我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

(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校园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也应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正是校园文化具有无限生命力的体现,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号召力和感召力的根源所在。但是,我市一些中小学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凸显学校的特色,从而不利于提高校园文化的吸引力。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活力

我市一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看起来布局合理,格调也幽雅,但缺少特点,形式单一。张贴的名人像、警句格言等一成不变,学生对其熟视无睹,布置成了一种摆设。教室布置整齐划一,墙面整洁干净,感觉不到生命的流动,缺少鲜活的育人平台。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不少学校的文化活动看起来丰富多彩,但缺乏创新性。况且一些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多以应付上级为目的,组织不够科学严谨,看起来轰轰烈烈,但说教型的偏多,没有体现校园文化多层次、多内容的特点。

四、加强哈尔滨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全方位配合。因此,我市有关部门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统筹协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设优质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实现哈尔滨市新发展战略和目标,为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我市各中小学校要不断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具体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措施,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有章可循。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尽快制定本校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要求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中做好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同时,各中小学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建设结合起来,在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同时,还要投入必要的资金给予物质保障,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

(二)丰富载体,服务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种隐性的东西,它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来体现,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载体,才能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我市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以课程为载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中小学教育阵地;以网络为载体,拓展教学空间;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良好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制度文化;以各项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做到课堂教学与学生德育建设、生活自我管理相结合,与学生学习目标相结合,打造社会主义校园文化。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有效利用校园文化的各种载体,才能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让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形成具有本校办学的鲜明特色。

(三)开展活动,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活力

我市中小学校应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结合各自特点和文化传承实际,开展特色鲜明且具活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形成“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新格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尊重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既要体现知识性、科学性,又要突出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多措并举,挖掘学校文化特色

由于各中小学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学生特质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队伍的素质也有明显的不同,所以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应有其独特的风格。挖掘我市各中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重视学校的优良传统。传统是历史赋予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在积淀学校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继承优良传统,凸显其特色。二是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根据各学校学生特点和人文精神,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形成校园文化特色。三是特色创新。既要以现有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又要根据时展的需要规划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景。在规划时,要着力以特色确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定位,体现校园文化特色。

(五)努力创新,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新的环境变化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和带来的机遇。要本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整体推进。一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握主题,选择更贴近国情、校情、学生实际的文化主题,形成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健康的和积极的校园文化。二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束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校园文化富有时代气息。三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要把校园文化活动的触角延伸至校外,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与企业、社区等联姻,形成校园、社会互动网络,使师生学习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借助社会力量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 of Strengthening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Harbin City

DING Ji-cheng,DING Gui-fang

(Sociology institute,Harbin Social Science alademe,Harbin 150010;

Meris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of Qiqihar city,Qiqihar 161021,China)

第10篇

关键词 民族特色 校园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和灵魂之所在,它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它是高校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对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乃至成长成才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作为各民族文化高度交汇和融合的场所,我国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符合所在场域的生态环境为旨归,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民族特色和传统优势,建设具有民族风格和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特点

民族院校首先是大学,然后才是它的“民族”性。 要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必须了解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打牢民族院校文化建设的基石。

(一)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受民俗宗教文化的影响。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而且宗教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十分深远。道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瑶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深远的影响。宗教教义中的与人为善、待人真诚、修身爱国等积极的思想有利于校园思想文化的建设,要以理论为指导对其积极地引导,而对其信神灵、天命、风水、阴阳等消极的思想要加以克服和引导。民族的饮食文化、语言文化、器具文化等都对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产生影响。

(二)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共同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发展背景,这就共同构建了多彩璀璨的中华文化。历史上不但形成各具地域色彩的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而且也形成了以多民族为特色的蒙文化、苗文化、藏文化、纳西文化等,一些地区还形成宗教为色彩的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来自不同区域的民族学生必然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中积淀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因子。因此,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多样性。

(三)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共存。

我国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各民族的学生共同在校园里学习和生活。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我国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多民族的文化融合渗透,互相借鉴,吸收各自优秀的精华成分,共同创造了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在民族院校的校园内,多民族文化汇聚交集,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现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多种民族文化要素的统一体,也更好的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和中华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

(四)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制度要素的特殊性。

在民族院校中,校园的布局和人文景观富有民族特色,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图书馆等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设计一般会带有民族的风格。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在校园里,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标准、等相互碰撞交流融合,构成民族院校独特文化背景,也为民族院校的独特校园文化的建设铺垫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民族院校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时候,都要充分尊重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只有根据民族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才能更好地被广大师生员工自觉的遵守和执行,这既体现了一种制度文化,也有效的保障了校园文化的顺利建设,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二、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在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和培育少数民族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

(一)有关民族文化的师资培养较为薄弱。

在民族院校中,教师的培训极少涉及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造成了学校教师对多民族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和重视,从而影响到教师的正常教学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培训上的不足还使得少数民族教师资源本就匮乏的民族院校,不能对人数占相当部分的汉民族教师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这在无形中就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上师资力量的不足。除此之外,为民族院校培养教师的众多高校,也很少将民族文化列入课程计划并融入课堂教学,使得许多输送到民族院校的教师对民族文化知识储备不足、认识不深,适应和建设多元文化的能力薄弱。

(二)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民族与地域特色不彰显。

高校校园文化应该既体现共性又突出个性。不同大学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办学定位等都会有所差异,因此,不同大学的校园文化必然会呈现出独有的文化个性。 民族院校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的培养对象,使不同民族的师生能够欢聚一堂,成为多元民族文化荟萃的场所。然而,许多民族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过度地追求现代化和市场化,没有充分挖掘具有本校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得多元的民族文化只是形式上存在,而在内涵特色上却得不到真正的融合和提升。例如在民族院校的社团文化建设中,虽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但基于民族特色的学生社团却很少,这也成为了各少数民族学生间实现文化自由交流的瓶颈。同时,由于对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的不足、社会文化环境日益复杂等原因,民族院校对所处地域的文化特色与趋势缺乏了解,故校园文化建设依然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与地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仍然有待推进。

(三)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协调性不足。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统一体,具有不同于普通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但现实中,许多民族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大都将资源过度投入到物质文化建设中,缺乏对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制度文化的重视,活动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比较单一并难以得到丰富,这造成了校园文化彼此间的渗透性与互动性不足,在建设和发展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此外,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融合依然是很有限的,这就势必使得校园文化的整体辐射效应难以得到发挥。

(四)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持续性和长效性。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各方面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共同构成了学校发展的整体。但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民族院校往往将校园文化建设游离于学校发展规划以外,缺乏对校园文化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系统规划,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陷于极其孤立的位置,所需的建设资源也得不到保障。而且校园文化建设与不同民族文化融合上的不足,也使民族院校始终难以形成具有多样性和民族性的持续而长效的校园文化活动,最终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和适应,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这些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推动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又快又好发展,更好地推动多元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

(一)加强有关民族文化的师资培养与培训。

高校肩负着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促进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责任, 因此应加强有关民族文化的师资培养与培训。首先,有条件为民族院校培养教师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有关民族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让有志服务于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人才能增进对多民族文化的了解,为民族院校输送更为充足和优秀的人才。其次,民族院校可以将民族文化作为教师招聘考核中的一个方面,加强教师有关民族文化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培训可以关注教师在多元文化中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了解基本的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并能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给予理解和期望,在课堂上能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民族自豪感等。最后,民族院校要给予教师充分的自,搭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平台,鼓励教师主动融入到民族学生中并结合学生的第二课堂来创新第一课堂的教学,大力推进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并奖励先进,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适应性。

民族院校各族学生既是本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也是时代文化的接受者和创新者,更是校园文化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有效融合的实践者。故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民族院校要完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的建设,畅通和拓宽学生参与规划校园文化的渠道,充分尊重和听取学生的意见,营造民主祥和的校园氛围;要搭建学生文化展示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通过各族学生的团结协作和文化交流来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活动形式,使各族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认识自身价值。对于因沟通障碍、学习困难和经济压力等原因造成对校园文化不适应的学生,学校要针对不同的类型给予相应的帮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号召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主动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以培养和增强各族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归属感。

(三)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民族院校所处的地域和生源构成都有各自的独特性,校园文化的建设决不能生搬硬套,走向趋同化,而应是立足本校的文化特质,挖掘其中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鉴于此,民族院校要充分整合校内外各方力量,成立专门的地域民族文化研究机构,建设相应的研究队伍,并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指导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研究,找到校园文化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之间的结合点,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特色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同时,民族院校要结合本校文化特色,积极组织校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经常举办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术活动,还要注重加强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建设。

(四)打造适合本校文化的特色活动。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民族院校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立足学校实际来制定校园文化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建设规划,加强规划之间的协作性、联系性和系统性,明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并保障相应资源的投入,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序性并逐渐走向规范化。此外,特色活动是学校 “育人”文化的法宝,具有强大的辐射力量。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厚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民族院校要紧紧围绕本校优秀的文化传统,融合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创建多民族、多文化共同交流的文化品牌活动,而不能只注重个体民族的文化活动建设并割裂与其他民族的文化活动间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点,推动一系列多元文化特色活动群的建设,并长期持续地开展下去,把民族院校建设成为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大家庭。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注释:

石丽敏.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教育探索,2010(8)。

蒋兴礼、蒋 源.浅谈民族院校文化建设的共性与个性.民族教育研究,2011(3)。

刘德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思想教育研究,2011(8)。

第11篇

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相关概念的界定

1.1文化的涵义有关文化的定义,由于研究方向不同,目前仍无法准确对各种不同的定义做出正确的判断。结合中外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和本研究需要的理论支持分析可知,文化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从精神到物质、从思想到行动、从学科知识体系到日常生活方式且与人相关的所有因素;狭义的文化是指与人类精神及思想有关联且反映一定地域之一定民族观念体系的方方面面。

1.2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为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其主体是人类,是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教育性、娱乐性、竞技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具有运动属性的特有社会文化,是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上位概念。杨文轩在《体育原理》中认为,体育文化是在增进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其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也包含为达成体育目标的各种改革措施以及相应成果。

1.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特色表现形式,其概念目前尚未完全统一,本研究倾向于学者卢元镇在《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中的观点。既从广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是在高校现存环境中师生在体育教育、学习和活动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所有内容。说明高校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可间接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可规范高校师生体育行为,影响其价值观念。而从狭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和体育能力。因此,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一切体育现象以及体育生活展现出的特殊文化现象。

2校园体育文化结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发展仍存在地区性的不均衡,但各地高校校园文化尤其是体育文化建设均已积累到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很多学校出现以校园文化、尤其以校园体育文化体现学校品牌特征的现象,甚至有些城市将地方大学体育校园文化作为城市推荐的名片。但地区不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较大差异。笔者走访重庆、河南等地区众多高校,就平均水准而言,在经历应试教育后的中学生,进入大学面对高校体育文化氛围的第一印象可归纳为以下2点:

2.1校园体育文化主旨不明确高校体育是一门专业学科,所衍生的校园体育文化应充分发挥其综合性教育功能,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可传递神圣的正能量。但目前许多高校在课程教学落实方面,其指导思想并不明确,未真正将“阳光体育”的思维放在首位。目前,各地高校对体育的课程安排及重视程度并非一致,且由于近年来的不断扩招,部分学校存在教学资源短缺、多数选项课无法打破原有教学班级等问题,均为“平移式”教学,由此可带来2个问题:1)部分选项课因人数不够难以开课,使选择该课程的学生学习计划不能落实,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满足;2)相同课程选项的学生水平和素质不一致,给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带来困难,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在不能保证基本课程上座率的情况下,根本无法保证教学思维的有效贯彻及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落实。而在高校公体课的课程系统中,校园文化多侧重于精神文化的培养,不能达到与高校本校校训互为呼应的效果。

2.2物质基础与体育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部分高校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基本设施投入不够,导致校园体育场馆场地使用未达到应有功效。部分高校为追求政治上的起色或单一进行经济化体育文化建设,体育和健康基础知识宣传多被各个运动项目的理论授课所代替,违背了面向大众教育的指导思想;或校园文化建设与体育文化建设脱钩,侧重的精神文化熏陶不一致。此外,在校园课程内容设置上,忽视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部分教师因校园硬件所限而缺少教学激情,教材体系缺乏科学性、创新性、人文性、系统性,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这是共性。

3校园体育文化结构内容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校园体育文化主旨不明确、物质基础与体育文化发展不平衡是目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2个基本问题。更多研究者根据文化的三要素,经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分为3个层次(表1)。在大学校园中,学生、教师、管理服务人员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而社会环境、校区环境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客体,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才能创造出校园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本研究认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结构可归纳总结为3个方面。

3.1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学校体育场馆及雕塑为校园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是体现高校特色意识形态、特色精神文化的橱窗。因此,各高校应将场馆建造、设备添加、现有场地和器材的合理利用等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作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此外,要重视物质文化和管理细节,如于体育设施旁设立相关告示牌、说明专业项目训练器材的名称以及活动训练方法、训练效果及标准评价事宜等,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落实到位。

3.2体育制度及校园体育政策法规的完善健全学校体育管理制度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加强规范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精髓的体现,但出台相关管理政策前应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正确引导群体的体育价值观,保证正常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的活动秩序的不变性。

3.3校园体育文化意识形态建设体育文化意识形态可决定校园活动的方向,包括体育目标、理论道德观念、体育行为、思维情感方式和生活情趣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倡导体育正能量的传播,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弘扬拼搏进取、敬业专注、竞争开拓等,可将体育文化建设渗透至平日校园学风建设中。在现代社会加速转型、定型中,随着体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体育若缺乏基础整合效应将制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育育人功能的发挥。如:高校体育教学与高校战备竞赛各自为战,体育舞台与校园文化舞台互不干扰,缺乏上下层流通的校园机制或相互间主动协调与配合,以上因素均将影响合力的形成。终身教育是教育定向上的整合,以其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道路,而终身体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校体育若不能实现与社会体育有机结合,将直接影响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无客观物质铺垫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体育文化教育的目的将无从谈起。没有文化就不能形成和发展体育,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需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经济状态、校园精神风貌实情打造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整体,在巩固和加强高校体育工作基础上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由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形式。加快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味是建设新型高效的重点,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层次,为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而奋斗。

4.2建议

高校校园文化是体现学校价值观、管理、精神面貌的最佳窗口。完善高校体育文化结构基本手法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2.1规范教学,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教学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校园文化质量的核心。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体育特长生技能优势,激发学生体育文化修养和学习兴趣;在授课技巧上,应注重增加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科学理性。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不能死搬教材,教师应根据学生制定授课计划。因此,规范成套路、时间成定型的体育测试,是大学公共体育课检验高校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均衡发展的有效指标。

4.2.2加强高校学生会、社团以及体育俱乐部管理提高人文体育素养,培养健康人格及品德修养,增强健身意识和合作精神是高校学生会、社团以及体育俱乐部等校园组织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此,以上组织可借助其在高校特有的影响力,开展不同形式体育文化活动,并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弘扬校园体育文化精神,促进其健康发展。目前,校园体育尚存在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若能有更多教师参与其中并加以正确引导,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将会更上一层楼。

4.2.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宣传学校每年举办运动会,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将是对校园体育文化最好的宣传。这些活动囊括了各种形式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也包含利用宣传板、宣传栏广播等媒介更好宣传校园体育文化。让学生由被动参加活动变为主动享受锻炼,让校园体育文化渗透到师生心中。

4.2.4加大校园基础体育设施建设校园基础体育设施是体育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人类知识、思想和智慧。良好的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对师生可起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因此基础体育设施建设不仅指体育器材的增加,也包括校园体育建筑、体育雕塑等硬件设施,制定场地管理、器材使用、赛事章程、队伍晋级等相关制度是保障校园体育顺利开展的前提。

第12篇

盐源县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是川、滇的重要通道,随着泸沽湖国家四AAAA级景区的建立,四川省党建百里长廊示范区的推广,使盐源校园成为川西的一张精品名片,打造校园极品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提倡时间短而没有完全形成与初级教育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学校还没有凝聚和形成奋发向上的校风,校园中时有不良现象和不健康的行为发生。校园文化的建设观念转变没有完全跟上学校的升格变化。因此办学规模小,设施简陋不足等因素制约了学校文化的发展。

民族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都有本民族较强的民族认同心理,有自己特定的、风俗习惯等,在经济发展、历史传统、生活观念、民族心理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不全面性、延迟性,这种差异又导致了学生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从学校的学生构成看,学生中既有城区的干部子女,也有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的孩子,既有近郊农民的孩子,也有边远山区贫困农民的孩子。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成长过程不同,精神面貌不同,行为习惯不同,共同学习和生活在同一所寄宿制学校里,常常因为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和谐引发矛盾冲突,甚至于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冲突,损耗了学校的管理效果。思想观念、教育、科学、文化滞后,加上由于市场经济的缺陷和低俗的社会现象对校园的冲击,造成了部分学生人生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念模糊,道德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礼仪失范,行为习惯不良,消极对待生活,打架斗殴、抽烟、赌博、进网吧等现象严重,这些不良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就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又因寄宿制办学模式,住校学生不仅要解决吃、住等经济问题,随着相处时间的延长,交往程度的加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甚至于教师与家长之间必然涉及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等问题,如果没有一种的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校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教育环境。

1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究建议重新审视和设计校园文化

许多人把校园文化视为与学生的课外活动有关的娱乐、消遣性内容,对其全面深刻的教育作用认识不够,因此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把它作为学校改革的总体构思来设计。对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完整的规划,具体地说:首先,要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如校容校貌、建筑物及各种设施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暗示、感染。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以及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说话。要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和个性的反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校园精神会使人精神愉快,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因此,帮助广大师生树立以道德为核心内容,以科学态度、开拓精神、创造能力和高尚品格为目标的校园精神,形成团结、和谐融洽、民主、友好、合作的人际环境和客观、理解、抑恶扬善的集体舆论环境,这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长期以来,校园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乏味、缺乏向心力是校园文化未能很好发挥其各种教育功能的症结所在。改变目前校园文化存在的各种状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活化校园文化环境,引进一些社会文化中的生动活泼、喜人乐见而又格调健康的形式和内容,为校园文化注入时代的色彩和生机。

2重视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和扬弃

校园文化是建立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并加以改造形成的有个性的文化,这种个性特点正是校园文化的教育价值的精华所在。因而校园文化必须注意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突出这种个性化。因为社会文化是一种大文化,比之校园文化具有自发性、杂乱性的特点,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多向的、无序的,特别是少数民族农村中小学,必须认真地对当地社会风俗习惯等进行精选、重组过滤。我们一方面学校要经常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法制、国情教育,使学生在各种文化背景的冲击中辨明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应重点加强校园文化的自我教育功能的设计,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

3让教师自觉成为传承文明的使者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有一段这样的描述:“老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漏斗,而是良好文化素养的载体,是传承文明的使者。为此要迅速转变观念,发挥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功能,让教师参与学校现实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人人为学校发展,我是学校的主人”集体观念,自觉成为传承人类文明的可爱使者。

4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第一需要

学生是校园的主体。没有学生,校园良辰美景便是虚设。然而,学生入住校园,如果老是“三点一线”,寂寞无边,那师生能融洽得了吗?当阅读成为学生们如饥似渴的美餐时,一切无聊顷刻消失,所有精彩纷至沓来。所有的人一出生就有了强烈的阅读需求。婴儿坠地,呱呱寻奶,难道你还需问他想不想吃吗?学生刚入校,从头到脚,甚至每个毛细血孔都是新鲜好奇的,他们想读,而且想一气读完读懂。他读校门,读教室,读走廊,读同学,……尤其是想早点读到自己的老师。……可惜,往往是眼花缭乱的一桌美餐,还来不及品尝一二,就被威严的班主任吼进教室:“读书!”因此,我们一定要关爱孩子,不妨带着他们在校园走一走,让他们尽情地看,放开地读。让阅读伴随孩子成长,启迪孩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