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 10:40: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健康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积极情绪;大学生;心理健康;意义
1.引言
积极情绪是指与个体需求的满足相联系、伴随愉悦主观体验的情绪,积极情绪可以拓展大学生的个体瞬间思维活动序列,帮助大学生建设持久的个体资源,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心理弹性,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提高其应对不利状况和负面情绪的技能。随着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积极情绪与大学生的活动密切相关,当大学生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会出现积极地情绪,反之,就会出现消极的情绪。人的积极情绪主要包括高兴、兴奋、喜悦、满足等。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显示,积极情绪与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尤其是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避免其心理出现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积极情绪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心理学对积极情绪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的也更加透彻,积极情绪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提高大学生的自尊自立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在全球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这严重制约着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的调节作用,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3.1积极情绪对大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积极地心理情绪能够增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负压能力,对大学生的智力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刚刚走出高中的校门,面对大学里新鲜的事物和全新的环境,难免会感觉到一定的压力。积极情绪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抗压能力,拓展其知行能力,增强大学生的个人能力。积极情绪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惯性,使其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降低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与知识记忆过程中的出错几率。
3.2积极情绪有利于大学生负面情绪的消除
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大学里要懂得为人处世,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关系。随着人类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学生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强,社会各界以及家长对大学生的期望在不断上升,此外,大学的课程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这些压力不断聚集,导致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学生长期被消极情绪所围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烦躁、郁闷的情绪,不仅不利于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工作和学习,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学生日后在工作中的表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是一种相对的情绪,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能够帮助大学生释放心中的压抑情绪,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3积极情绪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也在逐渐提高,当代人一直处于不断变迁的过程,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随时面临着环境变化的可能性,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积极情绪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使大学生以积极地心态来面对周围环境的变化,积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发展。随着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学生会以积极地态度面对生活,其幸福感也就随之提高。
4.发挥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心理促进作用的途径
4.1丰富教学模式
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设置心理专业课程的形式,要通过丰富的形式诱发学生积极情绪的产生。教师应该将积极情绪的培养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密切的结合起来。比如,在高校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名人事迹讲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思想政治课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4.2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心理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切实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任何突发状况都要进行及时有效地调节,时刻向学生传递积极地情绪;第二,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师生交流过程中要时刻保持积极情绪,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对待学生,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结论
大学生这一群体心理发展还未成熟,对自我的认知状态有一定差异,很可能不能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处于矛盾状态也就导致不能合理的对他人、环境有所认识,也就导致人际关系糟糕,不知如何处理。所以,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丰富心理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情绪,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提高其幸福感,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军,王燕菲,禹玉兰.积极情绪体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年5期.
[2]张晨亮.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积极情绪和个人资源的影响分析.新校园(学习),2013年1期.
科目
心理健康
班级
18级全年级
授课日期
3月20日
课题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课时
2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教具、课件
钉钉直播
教学目的
1、了解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的意义2、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3、了解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心理状态的不同与联系,指导自己有问题马上调适自己心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并做到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教学难点
践行难度在于心理健康是一个慢性转变的过程
基本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主要措施
心理辅导课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再现自己真实的心理状态,也只有学生的参与才有可能增加课堂的真实性,以方便教师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和生活中去。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决定于什么吗?有关专家声称,人一生的成就20% 决定于智力,80% 决定于人际关系。作为一个学生。如果你与同伴合作良好,获得大家的支持,那么你就会心情舒畅、学习成绩上升;相反,如果你不与同学交往,受到大家的排斥,你就会缺乏安全感,产生严重的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学习成绩无法提高,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所以,不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这一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二、新授课:(主要写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
一、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保证。
(二)心理健康与否制约着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三)心理健康能积极提升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和效率。
(四)心理健康程度制约着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
活动探究:寻找幸福感
找出能让你感觉幸福的5件事并列举出来。
教
学
过
程
提示:资料显示,美国年轻人眼里的幸福感是一系列生活中的小细节。
教师简略介绍 SCL心理健康状况测试,让学生自己看看自己的症状,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心理健康。
二、教授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教师分别介绍三个的概念区别和联系,让学生根据刚刚测试条款,大概对照自己有没有心理问题。解释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和偏见,让学生对心理咨询有全面的认识,教会学生以后要学会有问题找心理老师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心理咨询 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如果我们较好地了解了心理健康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友中就能够避免一些盲目性,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布置作业:做一个青少年心理调查作业
五、板书设计:
钉钉直播没有板书
教学
回顾
复习心理健康的内容,引出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学
后记
一、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意义
学生处于小学的高段时期,属于重要的成长时期,因此,为了使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得到良好地发展,那么,在实际教学中,班主任就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有利于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由此可见,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小学阶段属于学生重要的成长阶段,因此,为了使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由于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还不够成熟,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引导和影响作用是很大的,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具有很大意义,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2.有利于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目前,主要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就是家庭、学校。由于很多家庭教育的方式是不正确的,因此,或多或少的都会对学生产生一些不利影响,那么,学校教育对于小学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良好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健康成长,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教育和温暖,进而有利于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二、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在小学高段时期的教学中,班主任在工作中,?B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而且还能够促进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高段小学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学生成长中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顺应社会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时代的趋势。
1.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学生成长中的需要
在整个小学阶段,高段时期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成长时期,因此,为了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更好地成长,那么,在实际教学中,班主任就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小学高段的重要成长时期得到健康的成长,同时,高段时期还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矫正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学生成长中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顺应社会的要求
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社会对文明发展也非常重视。但是社会上有很多不良现象,小学生辨别能力弱,耳濡目染,心灵容易受到这些社会阴暗面的侵蚀。这些都会导致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影响,因此,小学高段班主任在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要顺应社会的要求。
3.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时代的趋势
新世纪是人才紧缺的时代,新世纪的人才要求,不仅体现在能力方面,同时,对综合素质、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因此,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那么,就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健康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时展的趋势。
三、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实施策略
通过对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意义,以及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必要性的分析,进而得出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实施策略,即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优化班级环境;调动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
1.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优化班级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道出了环境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是小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那么,班主任就要优化班级环境。首先,对人际关系进行优化。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建设和谐的校园关系。其次,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实际教学,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构建良好地人文环境。最后,建设良好地班级心理环境。学生在班级的时间,要比在家里的时间多,因此,教师就要在班级构建良好地心理环境,进而使班级学生得到健康地成长。
2.调动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
[关键词] 精神科;护理人员;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人口学资料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156-03
当前我国医疗形势具有医患矛盾突出、全社会特别是媒体对医务人员的负面影响给予医务人员较大压力的特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重,所护理患者的病情特殊,患者及家属的要求高,与同事、患者及家属的冲突等都会给护士这一职业增添许多压力[1]。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不断改变,护理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医学护理,而是要求以人为本的全面护理,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规范的专业技术,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健康的心态。近年来,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认知及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同时关于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调查也有较多报道,但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自测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则鲜有报道。有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存在心理症状及负性情绪,且与非精神科护士比较具有显著差异[2]。因此,了解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自测健康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可以直接、全面、准确地反映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方面自测健康的真正水平和内涵[3]。本研究于2012年11月~2013年1月应用该量表对某三甲精神专科医院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全面而深入地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三甲精神病专科医院临床一线工作的精神科护理人员。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本次调查研究,且均无明显不良嗜好,无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自行填写的方式,在调查员的统一指导语下填写量表。调查员不对问卷内容作任何解释,待调查对象完成问卷后,调查员检查问卷、查漏补缺,并及时与调查对象核实相关信息。
1.3 测评工具
1.3.1 自编人口学资料表 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月收入、有无宗教信仰等。
1.3.2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version 1.0,srhms) 采用由许军等[4-5]研制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1.0版),该量表由48个项目组成,涉及个体的自测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灵敏度。其中,1~18条目组成自测生理健康评定子量表(bzt),19~34条目组成自测心理健康评定子量表(mzt),35~47条目组成自测社会健康评定子量表(szt);bzt、mzt、szt及量表总分(zczt)的粗得分理论最高值分别为170、150、120、440分;理论最小值均为0分,得分越高,说明自测健康状况越好[6]。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各项研究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会人口信息的基本资料
本调查共计发出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5份,回收率为96.25%,去除漏填误填及填写不完整的问卷,最后合格问卷为366份,合格率为95.06%。其中,男性52例(14.21%),女性314例(85.79%);汉族361例(98.63%),少数民族5例(1.37%);平均年龄39.7
4(10.11)岁。婚姻状况:未婚192例(52.46%),已婚168例(45.90%),其他(离婚、分居、离异等)6例(1.64%)。文化背景:中专文化54例(14.75%),大专文化程度233例(63.66%),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79例(21.58%)。家庭所在地:农村283例(77.32%),城市83例(22.68%)。经济状况:贫困49例(13.39%),非贫困303例(82.79%),不详14例(3.83%)。有宗教信仰117例(31.97),无宗教信仰249例(68.03%)。
2.2 精神科护理人员srhms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
本研究结果提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srhms得分与国内常模[7]比较,在bzt、mzt、zczt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见表1。
2.3 精神科护理人员srhms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统计结果提示,bzt、mzt、szt、zczt在不同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男性自测健康得分比女性高。少数民族与汉族相比,bzt、zczt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mzt、szt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婚姻状态者在mzt、szt及zczt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bzt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文化组在在bzt、szt及zczt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mzt上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经济状况者在mzt、szt及zczt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在bzt上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农村家庭与城市家庭相比,mzt、szt及zczt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bzt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宗教信仰者在bzt、mzt、szt及zczt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这提示精神神科护理人员的自测健康状况可能不受宗教信仰和家庭类型的影响。详见表2。3 讨论 一个具有多种特性的概念,在进行人群身心健康评价时,不但要探讨客观性的心理健康指标,也应该研究自测健康。相对于客观的临床评估,自测健康可避免因医生主观评估有别而造成的评估偏倚;在以人群为研究对象时,个体对自己健康水平的自测情况往往有重要医学意义。在现代健康理念和医学模式下,自测健康评价已成为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健康测量方法之一,并成为传统健康测量方法的一个较好补充[8]。
马伟娜[9]认为,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稍高于于普通人群;然而王秀清等[10]认为护士的身心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本研究结果提示,精神科护理人员在bzt、mzt、zczt上,明显低于国内常模水平,提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这与王秀清等研究结果相一致。这可能是精神科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高压力状态下工作;同时受到精神科的特殊工作环境、服务特殊的患者群体、意外伤害和社会偏见的影响[11],从而使其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受损,导致护理人员自测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人群。
前期有研究提示,男性的自测健康水平比女性高,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近[12-13]。本研究提示,bzt、mzt、szt、zczt在不同性别上差异,提示男性自测健康状况比女性好;同时少数民族与汉族相比,bzt、zczt上存在明显差异,提示汉族的自测健康状况比少数民族好。不同婚姻状态者在mzt、szt及zczt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已婚者的自测健康水平高于未婚者,这与黄海燕[14]的研究结果相近,这可能是婚姻生活对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社会支持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具有保护作用,可以维持个体一般的良好的情绪体验[15]。本研究提示,不同经济状况者在mzt、szt及zczt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贫困者的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及总体自测健康状况均比非贫困者差,这提示在促进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时,应关注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增加家庭经济贫困个体的经济来源,加强护理人员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此外,本研究显示,不同文化程度者在bzt、szt及zczt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自测健康水平比大专者高。因此,学历可能是自测健康的保护因素[16],文化程度越高的个体自测健康结果则越好。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自测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自测健康状况较差。因此,在精神科开展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但应充分考虑性别、种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的差异对于其身心健康的重要影
,应因人制宜地制定符合精神科护理人员需求的心理健康宣教方案。然而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研究对象抽取自某三甲专科医院,样本的随机性受损,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本调查结果解释还不足以推广到所有精神科护理人员,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完善调查方式,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
[参考文献]
[1] berg a,hansson uw,hallberg ir,et al. nurses creativity,tedium and burnout during 1 years of clinical supervis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dividually planned nursing care: comparisons between a ward for severely demented patients and a similar control ward[j]. j adv nurs,1994,20(3):742-749.
[2] 冯怡,王菊吾,徐东娥. 精神科与综合科护理人员自测健康量表的评定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681-683.
[3] 张文娣,许晶,胡志云.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30-31.
[4] 许军,罗乐宣,赵静波,等. srhmsv1.0评价深圳特区人群健康状况的信度效度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4):338-340.
[5] 许军,郭榕,刘永生,等.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修订版的反应度研究[j]. 中国卫生统计,2003,20(5):271-273.
[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2:35-45.
[7] 聂雪琼,李英华,马昱,等. 我国6省市5类城市职业人群自测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2009,25(6):403-407.
[8] kaplan g. what lies behind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health status[j]. soc sci& med,2003,56:1669-1676.
[9] 马伟娜. 临床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调查[j]. 护理学杂志,2003,18(7):531-532.
[10] 王秀清,王爱环,程金莲,等. 临床护士心理状态研究[j]. 护理研究,2002,16(8):468.
[11] 孙梅花,高慧萍,王书会,等. 工作压力对护士身心健康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11,33(11):1749-1750.
[12] 许军,罗乐宣,王跃平,等. 深圳特区人群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评分的性别年龄特征[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9):816-817.
[13] 袁震. 湖北民族学院土家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 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20-322.
[14] 黄海燕. 军队三甲医院护士自测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8.
摘要:中国化是当今中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点都需要紧密地与我国当前发展实际相结合。目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全社会都极为关注这个棘手的难题。鉴于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地学习关于人的相关理论,培养当代青年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年学生;价值导向
在当今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与西方价值观念进行着激烈的碰撞,社会生活压力巨大,市场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突出,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随之而生,而对于物质生活的极端追求也使得青年学生的求学方向、求知航向有所偏离,面对一系列生存压力、学业压力、情感问题、求职问题等,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遭到了极大的扭曲。当前这种现状,倡导正确的价值导向,需要以正确的理论方法来帮助青年学生疏导心理障碍,摆脱这些压力及阴影的纠缠。理论注重改造世界,强调社会实践,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心理健康等相关内容应作为他们的学习内容,是青年学生的必修课。从我国目前的实际出发,,对于改造大青年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是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它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心理健康对一个人走向美好的未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还能在工作、生活、学习、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有正确的准则和心理调适能力。不仅是一种理论信仰,而且能够融入到实际生活层面。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人这一主体的主观意愿和内在驱动,尽管个体之间的追求存在差异,但是这种需求能否得到应有的满足从根本上说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兰克所写的《无意义生活之痛苦》一书,解释了现代人面临的生存无意义感,认为富裕社会的人必须为自己生活发现意义和价值,否则将引发大量的心理问题。这些观点是从社会调查中得出的,而且社会中许多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问题所引发的悲剧事件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信仰对“人的本质”给出了科学的定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系统地将人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阐述出发,能够满足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它在社会历史发展各个不同时期能够广泛运用,以解决人类的实际问题,它与心理健康等问题结合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可能,因而能够有效地保证人们的心理健康。
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深刻地揭示了人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青年学生对的信仰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而要拓宽视野,在生活中强化对的理解和认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人的社会作用和价值追求,对自我的关心,注重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它肯定了人的社会劳动以及劳动给生命的意义。
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心理健康,提升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青年学生在接受相关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应自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年学生加强教育,不仅是对他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把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作为一个子系统融入进去。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强调社会对个人的意义,摆脱了对个人的过分关注。青年学生在校园里,由于心理年龄还不够成熟,加强对的学习,能够促使他们对社会、生活、现实等环境有全面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水平,真正地以正确的方法来引导个体的发展。
认为,人在世界上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种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观点,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人的自主性是想通的,对信仰的加强,不仅可以提升人的自主性,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人的自主性是实现心理健康得重要条件。首先,自主性让人有主动追求“真善美”的欲望,“真善美”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人类主动追求美好的事物,从本质上讲就是内在心理健康的外在体现,“心灵美”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它与“心理健康”是相互契合的,众所周知心理健康在当前社会中的重要性。其次,自主性使个体的人为自己负责,包括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承担改变自己的责任。这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心理成熟的表现,青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将的科学理论同心理健康紧密集合,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再次,自主性能够提升自我的价值感。人的价值感要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它使人勇于行动,积极有效的实际行动能够提升人的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的实现又能够增强个体生活的自信心,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
三、强调唯物主义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培养人们积极的思维模式
事实证明,积极的思维模式对心理健康有巨大的价值。凡事往积极的方面想和往消极方面想,对人的心理影响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也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所证实,“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分支,它一反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的消极心理倾向,把人的积极心理学及其意义作为研究的方向,从而深刻揭示了人的积极心理和积极思维的重要意义。它认为,积极的思维模式即凡事从正面、积极的方面去考虑,有利于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因为积极的思维模式带来的情绪感受常常是积极乐观和充满希望的。
乐观与希望能够有效地增进健康,乐观新年能够保护人们免除疾病,乐观向上的情绪促使大脑产生“安多芬”,使人在舒服畅快的情绪感受下,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积极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应对困难和挫折,以积极模式看待问题,就能在危机中看到转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从而帮助人们度过心理危机。积极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自资源,具有积极思维模式的人,在人际冲突时常常为对方进行“外归因”,从自身寻找原因,友好地看待他人。
四、是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强调从实际出发,有助于养成关注当下的理念
关注当下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理念,一个人能够将过去、现在、未来进行严格区分开来,真正理解现在的重要性,注重当前的过程,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体验现在的生活。当前流行文化在青年学生生活中广为流行,一些流行文化中的不良成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害,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对于现实中的一些负面信息,我们要坚决予以抵制,教育青年学生要立足现实,深入实际生活去体会,不断强化青年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心理学家帕尔斯之所以提出要关注当下的问题,是因为他研究了两种不健全的性格――追溯性格和预期性格。所谓追溯性格,指生活在过去,总为过去生活中的事情耿耿于怀,以致于影响了当前生活。而预期性格指生活在对未来的预期中,把希望过分地寄托于未来,忽视了当下的生活。主张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强调从实际出发,这一方法对指导个人生活也极具价值,不仅培养个体以实际生活为前提的乐观态度,还将理想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
总之,心理健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系到人的基本生活态度、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本质和内涵教育青年学生要积极面对生活,努力培养自己健康得心理。为了增进心理健康,青年学生要“文而化之”,灵活接受和学习,加强信仰,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2、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3、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4、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军人心理健康衡量标准
一、心理健康及衡量标准
1.心理健康的界定及其特征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把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一定义是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界定的。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笔者在此不予过多阐述。
心理健康实质上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1)智力正常。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情绪稳定与愉快。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
(3)行为协调统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思想混乱,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4)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5)良好的适应能力。人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2.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
关于如何衡量一个人心理是不是健康,心理专家们持有不同的观点。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我国心理学家郭念锋和许又新也曾提出过十标准论和三标准论。不管如何设定心理健康的标准,但归纳起来,都离不开六个方面:(1)智力。(2)情绪。(3)人际关系。(4)个人行为是否合理。(5)人格。(6)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军人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
1.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行为表现,一个人的年龄与他的行为一般是相对映的。比如,小孩子遇到陌生或害怕的东西,就会吓的哭着找妈妈。而一个大人,遇到了陌生或害怕的事后,虽然也会恐惧,但不会也是哭着找“妈妈”。同样,过于幼稚、过于依赖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人际关系和谐。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能够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在与他人交往中,能以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与集体和周围的人们格格不入。
3.情绪积极稳定。心理健康的人在生活中积极的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如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经常能体验到快乐,幸福感强,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并能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进行自我调节,迅速恢复到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
4.意志品质健全。健全的意志品质体现在军人身上就是在学习、训练、遂行任务中不怕困难和挫折,知难而上,而且有一定的毅力,能不断战胜困难而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甚至当逃兵;当需要做出决定时,也能当机立断,而不是优柔寡断。
5.自我意识正确。自我意识正确,就是能客观的评价自己的优点、缺点,如对自己的能力、长像、性格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然后快乐地接受自己,包括接受自己的缺点。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和要求。自我意识正确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
6.个性结构完整稳定。一个人的个性是稳定的,是结合了遗传,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等多个因素长期形成的,一般是不会改变的。如果一个平时非常节约的人,有一天,突然花钱变得很大方,以前都不让战友碰的东西,把它送人,或者无缘无故把自己的钱分给大家,则说明他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
7.环境适应良好。在人的一生中,内外环境都是不断变化的,有的变化还很大。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军人来说,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会因为环境改变,而长期出现紧张、焦虑、失眠等状况。
三、把握军人心理健康标准需注意的问题
1.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
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比如,某战士今天训练时出了差错,受到班长批评,该同志心情不好,情绪低落,这是正常的,不能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了。但是如果连续很多天都想着被班长骂的场面,而且一想起就紧张焦虑,就要引起重视和注意了。因此,不能因为某一时间,某一件事,出现了不健康的行为,就简单地给自己或他人下个结论认为心理不健康了。
2.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随着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环境的变化,心理健康状况也是会有所改变的。现在心理健康,不等于一生就心理健康;现在心理不健康,不等于你一辈子就不健康了。
【关键词】 自我检查;健康状况;对比研究;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 R 161.3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3-0241-03
Influencing Factors to Self-Rated Health States Among Students in Tianjin Medical Unversity/XIE Juan, LIU Li, MIAO Ru-juan, et al. Public health School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elf-rated health status among medical stud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ir health. Methods 878 medicos were investigated by SRHMS 1.0 and analyzed the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ing sex, grade, specialty, daily study time, daily online time and BMI. 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SRHMS was (339.28±41.19). The score of male students'physical health subscale was (144.90±11.41), female students'was (142.73±11.36, P=0.001).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medicos with different grades, specialties and daily online time. The daily study tim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on score of physical health subscale (P=0.012), and cost of living per month significantly affected on score of social health subscale (P=0.001).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scores of physical health subscale and SRHMS among the different level of BMI. Multivariate stepwise regression indicated that daily study time, daily online time and BMI were significantly independent determinants for score of SRHMS (P<0.01). Conclusi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medicos'mental health are sex, study burden, daily online time and BMI.
【Key words】 Self-examination; Health status;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s, medical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自测健康是个体对其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和期望,自测健康已成为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健康测量方法之一[1]。许军等[1]建立了适合于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为了解非患病医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状况,探讨影响医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为改善其健康状况提供定量化的参考信息,使用该量表对天津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的健康状况进行定量化评定。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天津医科大学在校医学生, 结合学生在学校的常规体检和医院的诊断记录,排除有明确疾病诊断的学生。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6个专业一~五年级学生878名。年龄最小17岁,最大26岁,平均(21.34±1.83)岁;男生424名,女生454名;专业分布为临床医学17.4%,预防医学18.0%,生物医学15.6%,医学影像16.4%,法学16.1%和护理16.5%;各年级分布为一年级20.2%,二年级20.0%,三年级19.8%,四年级19.9%,五年级20.0%。
1.2 方法 在学校团委和班导师的协助下, 调查员分别对被抽取的医学生采用现场发放统一印制的调查问卷, 采取相对集中、独立填写、现场监督、统一回收量表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后进行体格检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02份, 回收902份, 实际回收率为100%。回收的902份调查问卷中, 所有项目均被完全填写的878份, 调查表的完成率为97.34%。调查问卷回收7 d后,又从研究样本中随机抽取60人进行复核,比较前后问卷填写的一致性,一致性为99.56%。
1.2.1 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包括2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即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专业、年级、原籍所在地等)、经济状况、家庭状况等;生活方式、学习状况、体力活动与锻炼、个人嗜好、饮食习惯等;个人现病史、既往史、用药史、家族成员现病史、既往史等。第二部分为自测健康量表,采用SRHMS 1.0版本,SRHMS由48个条目组成,具体指标包括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生理健康子量表总分、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正向情绪、认知功能、心理健康子量表总分、角色活动、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社会健康子量表总分以及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
1.2.2 体格检查 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kg/m2)。
1.3 统计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结果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 选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测健康测试结果 SRHMS测试结果表明,男女生的身体生活功能、生理健康子量表总分、认知功能、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等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身体生活功能、生理健康子量表总分、认知功能等得分为男生高于女生,而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等得分为女生高于男生。见表1。
2.2 医学生不同特征与自测健康的关系
2.2.1 年级与自测健康的关系 5个年级学生的生理健康子量表总分、心理健康子量表总分、社会健康子量表总分以及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项指标均以二年级学生得分最低,五年级学生得分最高。见表2。
2.2.2 专业与自测健康的关系 6个专业学生的生理健康子量表总分、心理健康子量表总分、社会健康子量表总分以及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项指标均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得分为最低。见表3。
2.2.3 学习时间与自测健康的关系 按照每天学时间(含上课节数)将学生分成5个等级,各等级学生生理健康子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每天学时间≥12 h学生的得分最低。见表4。
2.2.4 上网时间与自测健康的关系 按照每天上网时间将学生分成4个等级,各等级学生的生理健康子量表总分、心理健康子量表总分、社会健康子量表总分以及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每天上网3 h以上学生的社会健康子量表总分最低,其余指标均表现为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加而出现下降的趋势。见表5。
2.2.5 每月生活费与自测健康的关系 按照每月生活费将学生分成6个等级,各等级学生的生理健康子量表总分、心理健康子量表总分以及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6。
2.2.6 BMI与自测健康的关系 超重和肥胖判定标准:采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2],即体重指数(BMI)<18.5为体重过低,18.5~23.9为正常体重,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调查的医学生中体重过低者占15.0%,正常体重者占73.1%,超重者占9.5%,肥胖者占2.4%。不同BMI的医学生心理健康子量表总分和社会健康子量表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理健康子量表总分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医学生的4项指标得分均为最低。见表7。
2.3 ZCZT主要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进一步以ZCZT为应变量,以每天学时间、每天上网时间、每月生活费和BMI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医学生ZCZT与每天学时间(r2=0.040)、每天上网时间(r2=0.052)、BMI(r2=0.062)具有高度相关性(P<0.01)。
3 讨论
SRHMS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4],是健康测量的一个有效工具,从定量化的角度能够直观、准确、全面地反映自测健康的内涵,而且SRHMS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3个子量表[5],便于了解个体健康状况在躯体性、心理性和社会适应性等3种表现类型上的归属,有利于探讨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改善人群或个体健康状况提供定量化的参考信息。
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高等院校体育卫生工作逐步得到加强,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6];但是大学生相对于国内正常人群而言是心理卫生问题高发群体[7],大学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检出率较高[8],女生高于男生[9]。本研究表明,医学生自测健康量表总分高于一般人群(ZCZT=311.97),其中身体生活功能、生理健康子量表分,认知功能等得分为男生高于女生,而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等得分为女生高于男生,其余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杨云滨等[10]研究结果表明,一般人群的自测健康量表总分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董婷婷等[11]研究男生生理健康子量表总分高于女生,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5个年级学生的生理健康子量表总分、心理健康子量表总分、社会健康子量表总分以及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项指标均以二年级学生得分为最低,五年级学生得分为最高。就不同专业而言,所调查的6个专业在4项指标得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各项得分为最低。年级和专业对量表得分的影响,可能与医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关,医学生二年级是学习专业基础课课程最多的1 a,而四、五年级则以实习课为主,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比其他专业略为严重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每天学时间(含上课节数)不同使各等级学生生理健康子量表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每天学时间≥12 h学生的得分最低,这部分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较长,从不坚持锻炼身体的比例最高占45.0%,这可能是导致其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的主要原因。上网给大学生带来的网络成瘾和计算机综合征等健康负面影响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12-13]。每天上网时间不同使学生自测健康4项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提示,应该对医学生上网时间给予合理干预和积极引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研究结果显示,每月生活费的不同导致社会健康子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每月生活费低于200元的学生得分最低。进一步分析显示,这部分学生中来自乡镇的比例最高,占60.0%,而每月生活费其他等级的学生中来自乡镇的比例均在45.6%以下;这部分学生的生活费全部或部分来自勤工俭学的比例也最高(45.7%)。他们自我独立的意识和能力较强,而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较贫乏[14],可能是社会健康子量表总分最低的主要原因。
BMI异常会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5]。SRHMS测试结果显示,不同BMI的医学生在生理健康子量表总分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医学生的4项指标得分均为最低,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是提高肥胖学生身体健康的主要途径。
4 参考文献
[1] 许军,王斌会,胡敏燕,等.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研制与考评.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 9(1):65-68.
[2] 陈春明,孔灵芝,主编.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
[3] 许军,李博,胡敏燕,等.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修订版的信度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 11(3):341- 343.
[4] 许军,解亚宁,李博,等.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修订版(SRHMS V1.0)的效度研究.中国临床康复,2002, 6(14):2 082-2 085.
[5] 许军,王斌会,徐恒,等.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研究.中国临床康复,2004,8(36):8 382-8 386.
[6] 李志刚,王向晨.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42-45.
[7] 葛吉生,高全,孙海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的关系及应对策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1):33.
[8] 任华能,杨小青,张金沙,等.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53-954.
[9] 吴泽俊,张洪波,许娟, 等.女大学生焦虑、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32-234.
[10]杨云滨,许军,王斌会,等.一般人群自测健康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 9(2):87-90.
[11]董婷婷,卫平民.某高校医学生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测试分析.江苏预防医学,2005, 16(4):10-12.
[12]闵娟.计算机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中国健康教育,2004,20(9):853-854.
[13]张金沙,周顺祥,马维平.医学生上网健康负效应干预的近期效果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 27(11):938-939.
[14]陈月婷,张敏霞,张旺清,等.在校大学生贫富差距及其影响的调查与研究.高教探索,2005( 1):88-90.
【关键词】 护理人员; 心理健康; 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1-0114-02
护理工作是致力于人类健康的服务性工作,其担任者护理人员在医疗服务中承担重要的职能角色。护理人员作为一种特殊的高应激职业群体,工作对象为各类疾病患者,需要进行体力、脑力双重劳动,这导致护理人员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而护理人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护理质量及患者的康复具有较大影响[1-2]。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关注度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及护理知识不断更新,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职业适应的挑战[3]。因此分析影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将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承担护理工作的130名女性护士作进行集体调查问卷,分析了影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并采取了相应的改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承担护理工作的130名女性护士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年龄21~44岁,平均(27.5±5.6)岁,其中中职45名(34.6%),大专64名(49.2%),本科21名(16.2%);护龄<1年6名(4.6%),护龄1~5年92名(70.8%),护龄>5年32名(24.6%)。
1.2 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对该130名护士进行集体问卷调查。
1.2.1 SAS评分 焦虑自评量表共20项,调查结束后相加各项得分,得出总分[4]。正常:<50分,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70分。
1.2.2 SDS评分 抑郁自评量表共20项,调查结束后相加各项得分,得出总分。正常:<53分,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
1.2.3 SCL-90评分 症状自评量表由90个问题组成,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5级:0(正常)~Ⅳ(极严重),根据各因子分的高低评估心理健康水平,分数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统计指标分为总评分及各症状因子分[5]。
1.3 改善措施
1.3.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 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使其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及意义,充分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及自身心理压力对护理工作的影响,并在院内开设专业的心理咨询室,鼓励护理人员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时进行咨询,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辅导与调节,及时释放护理人员在工作及生活中产生的压力。同时告诉她们一些常用的自我减压方式,如多与朋友或者亲人交流、听音乐、逛街购物、体育运动等,使他们在遇到一些轻度心理问题时,可以通过自己的心底暗示与调节,及时排解心理问题。此外心理咨询师需要定期对不同科室的护士进行心理访谈,了解每位护士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3.2 对护理人员加强岗位技能培训 主动应对策略越多,职业倦怠越低。由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时刻面对各种危险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等,而对护理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技术操作能力,提高对危险事件的认识,避免因为操作不熟悉出现意外情况,同时还可以增强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的应对能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降低职业倦怠,使其具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此外加强心理学、人际学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减少护理人员的专业压力和心理压力,减少消极的心理防御。通过这些方式的培训,使护理人员获得自我认知,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增强成就感,最终保持护理人员健康的心理状态。
1.3.3 实施人性化管理 从职业压力的角度重视护理人员的健康保护与促进是医院管理者的职责,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改善护理人员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充分保证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用生物节律理论安排工作时间,尽量减少夜班对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影响,保障各类正常休假,增加进修及培训机会,及时解决护士的合理需求,适当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及福利,减轻护理人员的生活压力,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责任心与归属感,有利于减轻护理人员因为生活压力、外界环境、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心理问题的出现。
1.3.4 提高社会支持与同事支持 护理工作在医疗服务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性。通过采取建立社会支持网络,鼓励护理人员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对护理人员进行优化配置,科学合理调整岗位,经常组织有意义的内部活动,增进同事间的交流等措施来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使护理人员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与尊重,促进护理人员的团结与和谐,改善情感衰竭,帮助护理人员形成良好个性及健康心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影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压力14名(10.8%),值夜班5名(3.8%),夜班工作区域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24名(18.5%),对新的护理方法及仪器操作不熟悉51名(39.2%),工资待遇低36名(27.7%)。
2.2 改善前后护理人员心理差异分析
通过对影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实行相应的改进措施,护理人员的SAS评分、SDS评分及SCL-90评分与采取改进措施前相比,均得到了较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1 SAS评分 护理前:正常5名(3.8%),轻度30名(23.1%),中度56名(43.1%),重度39名(30%);护理后:正常49名(37.7%),轻度67名(51.5%),中度14名(10.8%),无重度焦虑护理人员。护理前后SAS评分各级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 SDS评分 护理前:正常9名(6.9%),轻度24名(18.5%),中度56名(43.1%),重度41名(31.5%);护理后:正常57名(43.8%),轻度62名(47.7%),中度11名(8.5%),无重度抑郁护理人员。护理前后SDS评分各级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3 CL-90评分 护理前:0级2名(1.5%),Ⅰ级20名(15.4%),Ⅱ级52名(40%),Ⅲ级43名(33.1%),Ⅳ级13名(10%);护理后:0级39名(30%),Ⅰ级56名(43.1%),Ⅱ级35名(26.9%),无Ⅲ级及Ⅳ级护理人员。护理前后SCL-90评分各级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护理人员的工作已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变成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照顾,是一种复杂、繁重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付出更多的精力[6-10]。而目前国内医院护理人员短缺,造成护理人员经常超负荷工作,休息不规律,尤其是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工作及心理压力更大,加上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重视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十分重要。本研究中,通过分析影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并采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实施人性化管理及提高社会支持与同事支持等措施之后,护理人员的SAS评分、SDS评分及SCL-90 评分与采取改进措施前相比,均得到了较大改善(P<0.05),说明这些措施的实施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刘雪琴,陈玉平.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现状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39(2):928-929.
[2]郑青春.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与应对方法[J].医药与保健,2014,22(3):164,170.
[3]楚廷勇.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4]王凤兰,姜菏艳,刘海萍.心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SDS、SAS评分及CRP、Hcy水平的影响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9):1789-1880.
[5]张宇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SCL-90评分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9):705-709.
[6]李芳,连玉红,郑玲,等.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实施中的体会[J].价值工程,2010,30(31):74.
[7]刘海菊.创伤科护理风险的管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45-47.
[8]徐进华.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内科ICU病房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5):115.
[9]张蓓.ICU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9):59.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我们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l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方法,在重庆师范大学一至四年级部分在校学生中选取4O0名学生,剔除无效问卷,得到388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258名,女生13O名;文科2O8名,理科18O名;来自城市195名,农村193名;平均年龄2O岁。
1.2方法
1.2.1测验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来评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包括9O个项目,分9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此外还有7个项目未归入因子,为附加项目或其他,作为第10个因子,以便使各个因子分之和等于总分。对各条目按照从“无、较轻、中等、较重、严重”5级来回答,对应评分为1、2、3、4、5。
1.2.2施测程序
对分层随机抽样选取的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无记名测试,按照测试规定,用统一书面指导语,采取自陈格式,在规定时间内集中答题,当场交卷。
1.2.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s表示,2组问均数比较用检验,数据用sPSSl4.O进行分析,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大学生与全国正常人常模比较
表1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1)。
2.2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2显示,女生在抑郁、焦虑、恐怖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5或P<O.01)。
2.3不同生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3显示,来自农村学生在心理健康9个因子的得分都高于城市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1)。
2.4不同学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4显示,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在心理健康9个因子上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O5)。
3讨论
3.1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从总体上看,在心理健康9个因子上,大学生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这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独特性及其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研究发现,以下几点是造成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主要因素。
3.1.1家庭因素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外地求学,远离家庭,与家庭交流较少,还有很多贫困学生因为自己上学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荷而增添心理压力。从总体上看,大学生能够接受和感悟到来自家庭的力量很薄弱。可以说,家庭的支持显得鞭长莫及,来自学校的支持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起很主要的作用。
3.1.2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有很大的影响力,当人们的心理出现某种程度的不适应和失调时,就容易引起心理的矛盾、冲突和情绪上的变化,而严重持久的心理平衡失调会导致心理异常,影响身心健康。大学生是社会最活跃最敏感的人群,他们常常能敏锐地感觉到当代社会的各种变化和冲突,又由于他们正处于在人格和观念的形成期,因而这种变化和冲击在他们心理上引起的反应也十分强烈。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诸如复杂的人际关系、紧张的学习生活、激烈的竞争压力、单调的业余生活等常见的并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予以足够的重视。
3.1.3学校因素的影响
首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必备的心理卫生知识,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自我调节与社会适应能力差,一旦在某方面受挫就出现情绪低沉,抑郁甚至精神分裂与自杀等。其次,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转变的跨度较大。其学习方式由中学阶段“填鸭式”向大学阶段有一定自由度的自主性学习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了生活方式和交友方式等各方面的相应变化,但学校心理保健教育环节还比较薄弱。
3.2不同性别的心理健康差异
研究显示,男女生在一些因子上有差异,但这种发现往往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本调查中女生在抑郁、焦虑和恐怖等几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这可能与男女生各自的性别特征有关。一方面,女生较男生胆怯、懦弱,男生相对而言比较大胆、坚强一些,承受打击能力也比女生强;另一方面,女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也比男生多,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女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她们不象男生那样采取一些强烈的手段来充分宣泄压力,而更容易将这些压力逐步累积,日久形成抑郁等负性情绪。
3.3来自城乡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
本次调查显示,来自农村学生在心理健康9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城市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多数承受经济拮据的压力;同时,可能还有深藏于内心的困惑、痛苦和自卑的心理]。来自农村的学生生活的范围比较小,当进入大学后,面对着各种各样应接不暇的大量信息,面对着多彩的校园生活和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会感到困惑不解;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性格淳朴,不善于交际,在大学这样高度人口集中的地方则会感到不自在,无所适从;由于经济上的相对落后,与身边一些来自城市的同学比较,便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而引发一些相关的心理问题。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学习焦虑发生率为48.50%,对人焦虑发生率为6.50%,孤独倾向发生率1.00%,自责倾向发生率为18.50%,过敏倾向发生率为10.80%,身体症状发生率为16.40%,恐怖倾向发生率为5.20%,冲动倾向发生率为3.60%。流动儿童自尊水平的分布自尊分数分布为13~40分。分数集中在25~35分,共662人,占总人数的77.1%,其中得分为30分的人数最多,共81人,占9.4%。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自尊的关系将流动儿童进行分组,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8个因子中有1个因子为不健康的儿童就认定为不健康组,其余的儿童为健康组,将两组儿童的自尊水平进行对比。在858名流动儿童中,健康者370人(43.1%),不健康者488人(56.9%)。不健康组儿童的自尊水平(29.04±4.62)低于健康组(31.37±4.19),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7.605,P<0.01)。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自尊呈负相关,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流动儿童难以适应就读学校的教学进度,从而产生焦虑情绪[7]。这种学习焦虑已经成为流动儿童普遍的心理问题,学习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本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主要问题表现在学习焦虑(48.5%)和自责倾向(18.5%),其原因主要由于儿童的状态与父母的期望值的差距而产生。曾守锤等[8]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流动儿童父母从事的是脏、苦、累且报酬低的工作,这种生活状况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渴望,渴望子女将来不要像自己那样辛苦,要像城市的“体面人”那样轻松的生活。
本调查还发现有部分学生存在身体症状(16.4%)和过敏倾向(10.8%),由于流动儿童居所的不固定性,使得他们很难享受到正常的城市公共卫生服务,部分学生产生身体不适也很难得到及时诊治;由于这种不固定性,使得流动儿童经常出现角色转换、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的适应等问题,影响他们自信心的形成,做事不果断,易出现过敏倾向。
分数集中在25~35分,共662人,占总人数的77.1%,自尊分数集中在中等及中等偏高的分数段,分数均较高。由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广泛的重视,政府加大了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投资,学校对其更加关心和爱护,家长也改变了教育方式,促进了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了自尊水平。不同心理健康状态下两组学生自尊的比较显示:心理不健康组的学生自尊水平较低,心理健康问题与自尊的水平呈负相关(P<0.05),说明良好心理健康状态下会产生较高的自尊。
流动儿童由于自信心不足而对自己完全持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并且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社会上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2],这将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综上所述,流动儿童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以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为突出;心理健康状况与其自尊水平相关。提示应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增强其自信心,提高自尊水平,将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张迪 白春玉 牟均 邓丽丽 单位:沈阳医学院
【关键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1894年,法国比纳创立了“儿童心理研究社”,制订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专门用于鉴别儿童智力发展水平,首开心理健康实践的先河。此后历经“心理测验”、“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等三个发展阶段,至20世纪30年代,“心理健康”终于作为一重要命题进入西方学术界的视野。到20世纪90年代,心理健康研究在世界各国再次掀起热潮,并获得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支持。至今,有关研究已经呈现出纵深发展、流派分立、趋向整合的发展态势,主要人物有考温、凯普莱,凯勒姆、伯林、德莱福斯、普莱斯、马蒂亚斯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术界开始高度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经过20年的研究,本土的心理健康理论基本形成。目前,中、外理论成果已涵盖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等。
1.心里健康在三个方面的不同表现
在标准上,我们倾向于我国心理学教育专家林崇德教授的看法,下面从学习关系、人际关系及自我发展等三个方面给以具体的描述:
1.1 在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能够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排除不必要的恐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2 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为: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诚心地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1.3 自我发展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为: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正确地归因;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具有自制力。
2.心里健康理论的实践意义
心理健康理论涵盖了有关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与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对转化的具体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学生心理问题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心理健康理论的产生及系统化始终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整体情况相对应,是为满足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解决之需,是将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研究成果具体应用于学校教育的产物,其理论的进程折射出的确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儿童及青少年心理问题存在着多重性与复杂性,这不得不提醒我们:应时刻将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对策工作视为教师的重要职责。
2.2 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科学地指导学生并做好转化工作。
心理健康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健康观问题,该问题由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研究直接支撑,学术界的有关理论成果提示我们:
2.2.1 应整体地衡量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权衡一名学生的发展,不能只看他的学习表现和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其他方面;面对一名学生,我们更不应只抓住问题不放,而应同时看到这个学生身上健康的一面,从而使其健康的方面带动问题的转化。
2.2.2 应宽容地看待问题学生,主要是不求责备。没有十全十美的心理健康,同样,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学生,因此,我们转化的目标具体指向现实的、可以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即可。
2.2.3 应周备地考察学生心理问题个体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及互动状态,从而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化找到工作的着眼点。
2.3 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设定学生心理问题转化的目标,合理地选择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化所需的教育内容。